武汉保卫战阵亡将士纪念堂名单

武汉纪念碑_百度百科
武汉纪念碑
纪念碑,指位于武汉的纪念碑。比较著名的有:纪念碑、武汉纪念碑、武汉保卫战英雄纪念碑、苏军烈士墓碑、武汉二七烈士纪念碑等。
武汉纪念碑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
“万里长江第一桥”纪念碑
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是人民首次征服长江的标志性建筑。长江大桥纪念碑及其观景台与长江大桥同时竣工于1957年,碑高6米,重达20余,是游人赏、看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
武汉纪念碑武汉保卫战英雄纪念碑
武汉世界名人文化公园用地2000亩建设集人文纪念、观光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名人文化公园. 而纪念碑就坐落在松柏环绕的石门峰山脉中枢,海拔高度63米,长3.6米,高4.3米,由20块红沙石筑成,两侧各有一面长4.3米的文化墙,将刻上3万名在武汉保卫战中牺牲将士的姓名。
武汉纪念碑武汉防汛纪念碑
武汉纪念碑
耸立于汉口沿江大道滨江公园旁的武汉人民战胜一九五四年特大纪念碑是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碑身正面镶有金光闪闪的头像,下刻的题词,每到长江汛期,这里总是海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已经成为长江儿女战胜洪水的伟大精神象征。
武汉纪念碑苏军烈士墓碑
  1938年的武汉空战,苏联空军志愿队有100多人牺牲,被掩埋在万国
  公墓。由于时局混乱,万国公墓里埋葬的都是战争中的死者,其中有战士也有平民,还包括各个国家的人,甚至还有日本人,烈士们就长眠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地方,连墓碑都难见一个。到1956年,15位苏军烈士的遗骸从万国公墓里分辨出来,迁到解放公园立碑安葬,即是苏军烈士墓。烈士墓碑大约高8米、占地1平方米,碑身正面刻着“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十个金色大字,令人肃然起敬。与纪念碑相对的是烈士墓的墓台,淡青色的花岗石墓台长约32米,高3米,岁月的风尘早已在它身上刻下斑驳的印记,上面记载的是墓碑文和烈士们的名单。
武汉纪念碑辛亥革命纪念碑
据介绍,纪念碑位于武昌彭刘杨路以南,红楼和建设中的博物馆中轴线上。碑体高100米,呈四棱柱形状,采用深灰色的花岗岩石材;碑身采用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镂空手法,自下而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了不规则的三角形镂空孔洞,并采用红色LED照明,象征辛亥革命的火花如星星之火,最终燎原成一场不可逆转的巨大社会变革和进步;碑体顶部设置高功率惰性气体集束灯,将一束光打至空中几千米的高度,在几十公里外都可以清晰看到,象征着革命之火的生命力;碑体内部设置景观电梯,可直达纪念碑顶部,供市民和游客纵览首义轴线和武昌地区的全貌。
新华网武汉11月25日电(记者熊金超)辛亥首义百年庆典的重大关键项目——辛亥革命纪念碑的建设方,在经过全球范围征集设计方案之后,已获得武汉市委常委会原则通过,武汉将在辛亥革命首义文化区兴建一座高达100米的纪念碑。
记者25日从武汉市政府获悉,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迎接这一庆典,武汉决定投资100亿元复建武昌首义古城,建设首义文化区,在区内兴建辛亥革命博物馆、纪念碑及首义南轴线。其中,辛亥革命纪念碑建设方案于年初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这一方案是从多个国家和地区226件设计方案中经多方反复评审后敲定的,由XD(北京)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徐东昕设计。
纪念碑于2011年6月底完工。
武汉纪念碑武汉二七烈士纪念碑
位于武汉市汉口“二七”革命纪念馆院内。此碑为纪念1923年在“二七”大罢工中牺牲的烈士而立。碑用花岗岩砌成。碑身为圭形方锥体,置于束腰石座之上,通高12.6米。碑座四面镶嵌着白色大理石的艺术装饰,前面是象征工农团结、高举革命火炬的图案,左右两侧嵌有浮雕画图,生动地再现了武汉各工团声援罢工和铁路工人赤手空拳与全副武装的反动军警英勇搏斗的壮烈场面。碑正面镌毛泽东手书“二七烈士纪念碑”7字。碑座后刻有碑文,记述“二七”大罢工斗争中的英雄事迹。碑后纪念馆内还陈列有“二七”革命斗争史料及烈士遗物。整个院内繁花簇拥,青松环抱,伟丽壮观。
武汉纪念碑北伐军官兵公墓
军官兵公墓
在东段南麓安葬着1926年国攻武昌城牺牲的曹渊等191人。墓为砖石砌向,长方形。墓前正中嵌立墓碑,额镌“精神不死”四个大字,中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左刻烈士姓名,右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无产阶级牺牲者!”等,墓四周环以垣墙,墙内松柏成林,象征烈士浩气长存。
武汉纪念碑九女墩
在西北沿。“湖光山色各悠悠,共伴块然土一丘,群众最怜英烈女,口碑传出足千秋”。相传太平天国军占领武昌时,不少获得解放的妇女参加起义。后清军攻陷城郊,大肆屠杀。1855年左右在保卫武昌战役中,有九名女兵在此英勇抗击,壮烈牺牲。乡人对她们极为钦佩,将其遗骸合葬于此。当时为避免清政府查询破坏,故不称坟而称墩。解放后,人民政府将此墩进行整修,并在墩前建筑层台,中立雄伟纪念碑。
武汉纪念碑施洋墓
墓武昌丁字桥.墓前就山势筑成宽阔磴道,层台中间立有高约20米的丰碑,正面塑“施洋烈士纪念碑”七字,背面刻烈士革命事略,碑前塑烈士半身像,其下石座正面镌有董必武悼念烈士的诗篇:“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萧遗臭万千秋。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其四周矮垣环绕,松柏拱卫,呈现一片肃穆宁静的气氛。
企业信用信息您所在的位置: &
& 时政新闻 & 正文
“武汉保卫战遇难军民”-已找到4202个英烈姓名
日10:05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杨磊 实习生陈金枝)截至昨日,“寻找武汉保卫战遇难军民姓名”活动已收集4202个英烈姓名。
  9月下旬,省档案馆、武汉石门峰名人公园及本报共5名工作人员前往南京,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到3136个武汉保卫战阵亡将士姓名。
  湖北省档案馆通过馆藏的《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湖北卷,1947年12月编制),对照部队番号、阵亡时间等,查对出1051个英烈姓名。
  本报也根据读者来访来信,经核实后整理出15个阵亡将士姓名。
  据武汉石门峰名人公园人士称,已收集到的4202个姓名将刻上武汉保卫战纪念墙。
让儿童远离战场
农民拍电视剧自述婚外情
性开放的十大动物
盛唐美女生活写实
美女老板5000元租男友续
奇特建筑"色情小黄瓜"
华语影坛“情色女王”
抓拍体坛极度爆笑瞬间
女儿举报父亲包二奶被判
6对农民夫妇拍裸体日历
网上传颂中国最美女教师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表烈祠_百度百科
表烈祠,现名烈士祠,位于武汉市南麓,湖北省图书馆东侧,是当年中国人民祭奠抗日英烈最高规格祠堂。2011年,表烈祠经过武汉市文物部门依照原样重新修复,更名为烈士祠,并把武汉抗战和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烈士牌位一并移到里面,专门安排了武汉抗战展厅,重新规划布展,已经成为国家级的武汉抗战烈士祠。
表烈祠概况
烈士祠牌坊
表烈祠位于武汉市蛇山南麓,湖北省图书馆东侧,是当年中国人民祭奠抗日英烈最高规格祠堂。
在湖北省图书馆东侧不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大
整修前的表烈祠
门的正对面,蛇山的南麓有一座别致的牌楼,上书“黄鹄山庄”四字。
穿过牌楼,在五六十阶台阶之上,有一幢琉璃碧瓦、斗拱飞檐的古建筑。
没人会想到,这竟然是70多年前,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抗击外侮的历史见证。
2011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出资,彻底原样整修了表烈祠,并更名为“烈士祠”,祭奠抗战烈士和辛亥革命烈士。
表烈祠今日状况
表烈祠在2011年经过武汉市文物部门依照原样重新修复,更名为烈士祠,并把辛亥革命彭刘杨
整修一新的烈士祠
三烈士的事迹也一并移到里面,重新规划布展。
在烈士祠的背后蛇山上,辛亥革命志士题词石刻碑林已经建设完毕,孙中山、黄兴、等人的书法手迹篆刻于后山,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武汉市的一处历史文化游览名胜。
围绕在烈士祠周围还有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龙华寺,晚清名著《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丫姑爷乘龙充快婿 知客僧拉马认干娘》中这样描述龙华寺:且说这武昌省城有名是一座龙华寺。
这龙华寺坐落在宾阳门内,乃是个极大丛林,听说亦有千几百年的香火了。寺里居中一座“大雄宝殿”,供的是释迦牟尼。
此外观音殿、罗汉堂、斋堂、客堂、禅堂、僧房,曲曲湾湾,已经不在少处。另外还有精室,专备接待女客。
因为龙华寺是武昌名胜所在,所以合城文武官员,空闲时候都走来随喜随喜,就是过往的洲客亦都有慕名来的。
此外,武汉抗战指挥部遗址(湖北图书馆老址)、首义公园、李书城旧居、徐旨泉旧居、高亚鹏旧居等等。
表烈祠历史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后,武汉随即成为国民政府战时首都,当时刚建成不久的湖北省图书馆主楼,遂成为战时中国最高统帅指挥部所在地。
为了鼓舞抗战士气,祭奠为国捐躯的烈士,
1938年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蛇山南坡建成一座表烈祠,用以表彰先烈、供奉抗战中阵亡的将士。
随着前方战事日益惨烈,祠堂落成后,这里几乎每天都有前方阵亡将士的灵位入祠。
直至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这里供奉着郝梦龄、刘家祺等知名抗战将领,以及所有参加武汉保卫战牺牲烈士们的灵位,包括空战英雄李桂丹、陈怀民等。
日,为纪念七七事变十周年,当局组织数万民众,为抗日阵亡将士灵位恢复入祀,举办了游行奉安祭典。
当时的《武汉日报》曾报道:“灵位所经,行人肃立致敬、商店住户争相鸣炮,素车白马备极哀荣。”“门首一联云:其生也荣,国有干城,民有楷模;虽死不朽,在地河岳,在天日星……”。
关于表烈祠的这段历史,今天已鲜为人知,即使在一些抗战史料上也记载不多。随着岁月流逝,表烈祠逐渐荒芜,后来挪做大学的招待所“黄鹄山庄”。
有幸,三年前蛇山“显山透绿”大拆迁时,这座国内祭奠抗日英烈规格最高的祠堂得以发现并保存,幸运的是,包括表烈祠甬道、神阶及主体建筑等均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
表烈祠沿革简表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武汉随即成为国民政府抗战中的战时首都。
1938年2月,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军部设在武昌熊廷弼路表烈祠。表烈祠为十三师产业,十三师阵亡病故官兵,以张森为首,均有主牌灵位。
1938年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在蛇山南坡建成一座忠烈祠,用以表彰先烈、供奉抗战中阵亡的将士。然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要建设一座抗战祠堂,谈何容易。
于是,借用表烈祠,因陋就简,安置烈士牌位。表烈祠就变成了临时的忠烈祠,接受抗战中阵亡的将士。
郝梦龄、刘家祺等知名抗战将领,
辛亥首义烈士牌位
以及所有参加武汉保卫战牺牲烈士们的灵位,包括空战英雄李桂丹、陈怀民等,都曾设灵位于表烈祠。
日,为持久抗战与最后胜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郑重宣布“我军自动退出武汉”。
日,历经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了。
日,武汉公开发表《武汉各界建立忠烈祠筹备委员会启示》,内容是说为了筹建专祠以纪念抗战忠烈起见,发出募捐函册,说明捐款皆由湖北省银行代收,并且公布了一些捐款单位的名称和个人名称,武昌市政府和汉口市政府都在捐款名单之中。
日,在表烈祠的基础上维修整理,最终定名为“忠烈祠”,修建完成。
日,抗日阵亡将领灵位在日这天,为纪念七七事变十周年,由武汉市两市长带领数万民众,入忠烈祠奉祭。
1947年以后,忠烈祠逐渐荒废;
武汉会战烈士牌位
1953年后,表烈祠、忠烈祠的名称彻底消失了,但是,建筑仍然存在,最终被当做了中南财经大学的招待所“黄鹄山庄”,一直延续到2005年;
200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实施蛇山“显山透绿”工程,拆除了蛇山上的一些违章建筑,表烈祠显露了出来。
随着建立抗日战争武汉会战纪念馆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作为祭礼抗日将领的祠堂忠烈祠也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2011年,为了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出资,彻底原样整修了表烈祠,并更名为“烈士祠”,将武汉会战的烈士和辛亥革命首义烈士一并安置在其间,同时,还专门组织了《武汉会战陈列》的展览,再次成为祭祀抗战英烈的国家级博物馆。
2011年12月,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中,武昌表烈祠名列其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工作中的一项重大发现。
表烈祠武汉抗战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
大小战斗数百次,历时4个半月。为保存军力以利长期抗战,中国军队10月24日下令放弃武汉。
25日,日军波田支队占领武汉郊区葛店。
武汉抗战烈士陵园
抗战时期,武汉作为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的抗战中心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哨,在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作出过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武汉会战是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大举进攻企图一举“解决中国事变”的日军展开的抗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会战。
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四省广大地区。日军先后投入兵力约40万,中国方面参加会战的有130个师,共100余万人。
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歼敌十多万人,并争取到时间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地区,抗日战争由此进入相持阶段。武汉会战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既打破了日本“北进”侵略苏联的计划,也推迟了日本“南进”的计划,为美国准备太平洋战争争取了时间。
1937年11月和12月,上海、南京相继失守。
国民政府行政院、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等重要机构陆续迁到武汉,武汉成为实际上的战时首都,也是令全国瞩目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937年底至1938年10月,国民党党政军重要人物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等都集中到武汉,共产党也在这里建立了公开的办事机构———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四军办事处,并成立中共中央长江局,派王明、周恩来、博古、项英、凯丰等到武汉工作。
当时活跃在中国政坛上的章伯钧、沈钧儒、张君劢等其他党派和政治团体的代表及各界爱国人士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武汉,全世界许多坚持正义的友好进步人士也纷纷远渡重洋来到武汉,如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美国新闻记者,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以及荷兰电影艺术家尤里斯·伊文斯等,他们都以各种方式支持和帮助中国抗战。
武汉抗战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
1938年,武汉的抗日文化宣传活动在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领导下展开。三厅团结了一大批文艺界著名人士,和武汉各阶层的民众救亡团体一起掀起了抗日救亡浪潮。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全国歌咏协会等抗敌协会先后在武汉成立,郭沫若、茅盾、老舍、冼星海、赵丹等一批文化巨星荟萃江城,共赴国难。
从1938年4月起,武汉连续举行了“抗战扩大宣传周”等大型宣传活动,进步的中国文化人充分利用报刊、演讲、歌咏、戏剧、电影等形式唤起全民抗战。规模的慰劳战区将士和群众献金活动有力地鼓舞了前方斗志。
1938年,中国空军和苏联空军志愿队在武汉上空四次痛击日寇空军,击落了58架敌机。
淞沪会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上海企业内迁武汉,但因准备不足,迁出的不到10%%;南京失守后,上海等地迁往武汉的工厂有170多家,使武汉的工厂达到近700家,武汉因此成为全国工业实力最雄厚、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经济中心。1938年3月,应战局变化,国民政府决定武汉工厂全部再次内迁到四川以及鄂西、湘西等地。抗战期间全国共有452个工厂内迁,直接从武汉迁出的就有223个,包括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裕华纱厂等武汉本地企业。从武汉会战之初就开始了以长江航运为主干,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两翼的中国工业大迁徙,是一次决定中国持久抗战命运,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迁徙。
表烈祠武汉抗战历史意义
历时10个月的武汉抗战虽然以武汉失守而落幕,但其战略意义深远重大,它不仅使日军付出了伤亡10万余人的惨重代价,也使我方的对日作战从战略防御阶段走向战略相持阶段,并在政治、经济、外交、民众动员和军事战略上,为其后的持久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表烈祠交通
途经公交车:, , , 64通宵车, , 402, , , 537, , 590, 596, 608, , , 804, 电车1阅马场站到
企业信用信息武汉保卫战纪念广场将揭幕 寻找遇难军民姓名
您的位置:
武汉保卫战纪念广场将揭幕 寻找遇难军民姓名
日 09:26:37
 新华网湖北频道
&&& 67年前,武汉保卫战改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16日,纪念此役的广场将隆重落成。面对即将到来的揭幕仪式,有关方面一直充满缺憾:计划刻上阵亡将士、遇难平民名字的纪念墙因无法查到相关资料而一直空白着。
&&&&1938年6月,日寇纠集40万人向武汉进攻。100万中国军人浴血迎战,日寇伤亡10余万人,被迫停止战略进攻,抗日战争由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一座浴血的城市;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武汉保卫战纪念广场”将在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揭幕,以纪念这场伟大的战役。
&&&&纪念广场中包括一万平方米的纪念墙。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负责人尚雍华说,当初设计就是刻上这场伟大战役中为国捐躯将士及遇难平民的名字。
&&&&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章开沅说:刻上死难者的名字,也是铭刻一段历史。
&&&&然而,当工作人员跑了武汉市档案馆、文史馆、参事室、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等地方后,收集到的名字不到50个。尚雍华十分焦虑:我们能让那些阵亡将士、遇难平民的名字永远活在我们中间吗?
&&&&为此,湖北省文史馆、武汉市文史馆联合楚天都市报,面向社会联合征集武汉会战中阵亡将士和死难平民的名字。您知道相关情况吗?请与楚天都市报或省市文史馆联系。
&&&&姓名征集联系方式
&&&&楚天都市报:武昌黄鹂路65号湖北日报大楼三楼楚天都市报社会部,电话:。
&&&&湖北省文史馆:武昌首义路71号。
&&&&武汉市文史馆:汉口解放大道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中山公园对面)四楼。
&&&&征集者请带上相关的证明材料。
  武汉保卫战
&&&&日至10月27日,武汉保卫战进行。自日军攻占安庆开始到武汉失守为止,历时4个半月,中国军民伤亡40万人,共毙伤敌10余万人。
&&&&武汉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投兵最多、战线最长、时间最久、伤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创的一次战役。
&&&&武汉保卫战使日本的战略进攻被迫停止,主力回师占领区,对付游击战争,从此,正面战场压力减轻,敌后战场日显重要。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杨磊 杨安蓉 王丰 陈金枝)
(编辑:陈辉)
来源:楚天都市报
推荐给朋友:
::【 相关文章】:::::::::::::::::::::::::::::::::::::::::::::::::::::::::::::::::::::::::::  ,是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华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中国军队的大量得以保存,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抗战从此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是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华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战役背景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二百万,该市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建成后,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日军侵占南京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集中保卫武汉,日本政府及中国远征军总部均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迅速攻取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尽快结束战争。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保卫武汉作战计划。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旬,国民政府军委会制定了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也规定了战略方针, 其中心思想是立足外线,保持部队高度的机动性,利用地形和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以空间换时间,最后转变敌攻我守的战争态势。按此计划,自任总指挥,调集第五、第九战区全部兵力和海空军各一部,沿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组织防御,准备持久作战。主要目的一在于以空间换取时间,内、外战线结合,消耗、挫败敌人;二是及早内迁工厂、内运物资、整备军队、加紧生产,作长期抗战准备;三是争取国际上同情和支援,期待国际战场的开辟以彻底战胜日军。  这时,国共两党为了抵御民族大敌,进一步加强合作。7月6日,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参政会第一届会议。大会庄严宣告:“中国民族必以坚强不屈之意志,动员其一切物力、人力。为自卫,为人道, 此穷凶极恶之侵略者长期抗战。以达到最后胜利之日为止,”要求全国军民“一切的奋斗,要巩固武汉为中心,以达成中部会战胜利为目标” 中国人民要保卫武汉,坚持抗战,日本侵略者要夺取武汉。结束战争,这就构成了当时中日双方在战略上的一场决战。  中国方面,投入兵力达到百万,日本方面,直接参战者达到25万人。战争最终以中国军队主队弃卫武汉而结束。  这也是中国军队在转为抗日持久战前最为决绝的一次努力。中国军人以牺牲40万人的代价,保存了主力,同时让进犯武汉的日本人付出了血的代价,将抗日战争拖入日本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持久战。  一寸山河一寸血。日,当日军先头部队进入汉口之时,他们得到的是一座在熊熊烈火中燃烧的空城。
&&&&是1938年(二十七年)6月至10月,在中,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以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在皖中-皖西、赣北-赣西北、鄂东、豫南等广阔地域抗击日军进攻的大会战。&&&&日军侵占南京(参见南京战役)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保卫武汉作战计划。在徐州失守后,即调整部署,先后调集约130个师和各型飞机200余架、各型舰艇及布雷小轮40余艘,共100万余人,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地区有利地形,组织防御,保卫武汉。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7月中旬~9月中旬由代理)指挥所部负责江北防务;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所部负责江南防务。另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今北京一汉口)的郑州至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杭州一株洲)向粤汉铁路(广州一武昌)迂回。&&&&1938年5月日军攻陷徐州后,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决定先以一部兵力攻占安庆,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然后以主力沿淮河进攻大别山以北地区,由武胜关攻取武汉,另以一部沿长江西进。后因黄河决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汉的计划,改以主力沿长江两岸进攻。6月初,第6师从合肥南下;波田支队(相当于旅)由芜湖溯江西进,向安庆进攻。守军第26、第27集团军节节阻击。12日波田支队攻占安庆,继续沿江西进。13日第6师攻占桐城后,转向西南方向进攻,17日陷潜山。至7月初,日军在江北占领太湖、望江以东,在江南占领江西湖口以东的长江沿岸地区。4日,日军华中派遣军调整战斗序列,由其司令官烟俊六指挥第2、第11集团军,负责对武汉的作战。以第11集团军沿长江两岸主攻武汉;第2集团军沿大别山北麓助攻武汉。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先后调集第2军和第11军共12个师团,以及海军第3舰队,航空兵团等500余架飞机,120余艘舰艇,约35万兵力。另以华中派遣军直辖的5个师团分别担任对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警备任务,以巩固后方,保障此次作战。&&&&长江南岸地区作战 第九战区以第1兵团在鄱阳湖西岸地区,第2兵团在江西星子、九江至码头镇之线组织防御。日军第11集团军主力沿长江南岸地区进攻,7月23日,波田支队在九江东面的姑塘登岸。守军第2兵团以第70、第64军等部协同第8军实施反击,由于日军第106师团继续登岸,26日九江失守。波田支队沿长江西进,8月10日,在瑞昌东北的港口登岸,向瑞昌进攻。第3集团军在第32军团增援下奋力抗击。后因日军第9师加入战斗,守军力战不支,24日瑞昌失守。第9师团和波田支队继续沿长江西进,同时以第27师团向箬溪方向进犯。第30集团军和第18军等部在瑞昌-武宁公路沿途地区逐次抗击,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军第27师团攻占箬溪后,转向西北进攻,18日陷湖北辛潭铺(属阳新),向金牛(今属大冶)方向进犯。在此期间,守军第31集团军和第32军团等部在瑞昌以西地区节节抵抗沿长江西进的日军,至9月24日,码头镇、富池口(属阳新)先后陷落。第2兵团组织第6、第54、第75、第98军和第26、第30军团等部在阳新地区加强防御,战至10月22日,阳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继失守,日军第9师和波田支队向武昌逼近。&&&&当西进日军进攻瑞昌的同时,第106师从九江沿南浔铁路(南昌-九江)南犯。守军第1兵团第29军团和第4、第8军等部依托庐山两侧及南浔铁路北段的有利地形进行顽强抗击,日军进攻受挫。8月20日,日军第101师团从湖口横渡鄱阳湖增援,突破第25军防线,攻占星子,协同第106师团企图攻占德安,夺取南昌,以保障西进日军的南侧安全。第1兵团总司令以第66、第74、第4、第29军等部协同第25军在德安以北的隘口、马回岭地区与之激战,双方成胶着状态。9月底,日军第106师团第123、第145、第147团和第101师团第149团孤军深入,进至德安西面万家岭地区。薛岳指挥第4、第66、第74军等部从侧后迂回,将其包围。日军第27师一部增援,在万家岭西面白水街地区被第32军等部击退。10月7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激战三昼夜,多次击败日军反扑。日军由于孤立无援,补给断绝,战至10日,4个团大部被歼。史称万家岭大捷。
1938年,日军日投炸弹千枚,2万多中国守军战至最后一人; 田家镇,位于武穴市西域的长江北岸。这里江面狭窄,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山势绵延,号称十里关山。它同南岸的半壁山隔江相峙,以山锁江,互为犄角。 1938年,田家镇作为沿江要塞中最坚固、最大的堡垒,国民党守军长江三道防线最后一关,中日双方在这里进行了一场血雨腥风的争夺战。但因战场分散,牺牲惨烈,遗迹难寻,这段可歌可泣的抗日史实鲜有记录。 提及这段历史,田家镇钱炉村65岁的村民贾明舜掏出一篇文章《忆父》说:“我大伯贾士超16岁就参加地下武装队。这份材料是大伯的口述,我记录的。”文章写道:“那年我14岁。我记得上午十时许,日本鬼子的飞机离地面不到几十米高,几个一群,来回盘旋,像狼一样嚎叫。小小村庄,烟火弥漫,火光四起,房子倒了,树也断了,人也无音了。炸后,血水染红了整个村庄。我爸走了,蜡黄的脸上沾满鲜血和泥土,四肢都散了架。”
对田家镇要塞阻击战有着深入研究的武穴市委党史(史志)办程瑞库讲述了一段激战细节:9月20日晚,,整夜激战。为攻克无名高地,国民党守军调集3个营组建奋勇队,所有队员一律脱去上衣,光着脊梁。战斗号令一下,奋勇队一鼓作气冲上山头,黑暗中混战在一起难分敌我,于是只要摸着上身着衣者,默不作声上去就砍。方法虽简单,但十分管用。一气厮杀下来,阵地上竟然留下了500多具日军尸体。 当时曾在阵地上与日军面对面血战的解云祥(时任第53团1营营长),后来在回忆录中记下那场惊心动魄的血战场景:“当时整个阵地上终日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天空中刺耳的飞机啸叫声,地面上的枪炮声和战士们与日军搏斗的厮杀声连成一片,响彻山谷。真是……” “从9月15日到9月29日上午11时30分,田家镇要塞保卫战,历时15天,日军平均每天对田家镇炮台发射500余枚炮弹,飞机投弹在1000枚以上,并大量使用毒气弹,造成中国守军2000余名士兵中毒,全身溃烂。江面上,数十艘海军舰艇全数被日寇击沉,全体将士殉难。国民党守军带伤坚守,战斗至最后一人,伤亡总数超过2万人。田家镇要塞阻击战只是田家镇战役的主战场之一,其他战点遍及各地,前后历时近40天,有效地拖延了日本海军向武汉进犯时间。”程瑞库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武汉保卫战;日本:武汉攻略战),是中一场横跨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等广阔地域大规模战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领导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以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以抗击由华中方面军总司令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日加列夫、特霍尔率领苏联航空志愿队支援。武汉会战包括有:马当战役、九江战役、黄梅战役、广济战役、田家镇战役、瑞昌战役、马头镇战役、星子战役、万家岭战役、富金山战役、阳战役。   日,日军对中国实施全面入侵,北平及天津不到一个月落入日军手中,整个华北平原暴露在日军面前,11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南京有陷落的危险,国民政府于是宣布迁都重庆市,在上海、南京沦陷后,中国政府及民营部门、大批难民、以及各种战略物资大举西迁至西南重庆,其中大部分因运输不及仍滞留于武汉。加上武汉原有的工业、经济、文化基础,到1937年底,武汉已成为国民政府的实质首都。因此在1938年,武汉周边集结了国民政府的大量资源,包括自苏联所得到的军事及技术援助(苏联航空志愿队)。
  日本方面,由于1937年开始的诸次军事行动让日本感到兵源匮乏开始逐步增兵,增兵加上前线开销使得日本平时经济体系无法负荷;军费的开销迫使近卫文磨于1938年改组内阁,并于同年5月5日发布国家总动员法,日本自此正式进入战时经济体制。   战时经济体制的推行虽然减缓了日本财政破产的速度,但是长久下去并非办法,加上对苏联军事实力的顾虑, 日方急欲在短期内迅速逼垮国民政府,以便聚集更多资源以便进行北进以及南进政策。正如日本天皇裕仁在武汉会战前的御前会议中所说,要给国民政府最后致命的一击,迫使中国投降,不愿再见到“帝国雄师百万受制于中国”。因此日本对于武汉会战也是倾举国之力,。据战后发现日军文件所述,“陆军为汉口作战倾注了全力,没有应变之余力”,连日本本土仅留的一个近卫师团也待命随时准备增援武汉。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二百万,该市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 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及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建成后,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集中保卫武汉,日本政府及中国远征军总部均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日,日军占领武汉。   弃守武汉倒计   日,中山舰喋血金口。这一天,距离金口仅26公里的武汉,进入了弃守的尾声。   日军在长江两岸和大别山北麓已形成对武汉的三面包围,10月21日广州失陷,武汉局势更为孤立。24日,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当局决定:放弃武汉。   当日下午,在汉口怡和街(今上海路)由政治部第三厅和国际宣传处主持召开外国新闻记者招待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郑重宣布“我军自动退出武汉”;同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机关报《扫荡报》分别发表了告别武汉的社论。郭沫若等在撤退前,还组织朝鲜义勇队爬上汉口水塔,用沥青写上日文标语:“士兵在前方流血,财阀在后方享乐!”用来“迎接”入汉的日军。
  最后撤退的时候到了   中共中央驻武汉代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来到汉口界限路(今合作路),为《新华日报》社出版的最后一期报纸口授社论。晚上8点,周恩来、等才带着电台离开武汉。当晚,作为战时最高统帅的和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乘飞机离开武昌飞往湖南衡阳。临行前,他下令:“将凡有可能被敌军利用之虞的设施均予以破坏!”这道“焦土抗战”的命令,使武汉随后整整燃烧了两天。   为保证最后的有序撤退,24日晚,头戴钢盔的中国宪警队荷枪实弹,在市内各处站岗,外侨义勇队以木棍为武器在街头巡逻,即时成立的汉口难民区委员会积极组织疏散难民,当时武汉未疏散的即将成为难民的群众有40万人。   到25日中午,汉口市区到处传闻日军马上要进入市街的消息,于是大批市民涌向旧租界的大街小巷,连走路也难以插足。据不完全统计,在武汉沦陷的最初几天,进入法租界和难民区躲避的市民达10万人之多。   25日,中山舰被击沉次日,武汉沦陷。25日-27日,日军先后占领了汉口、武昌、汉阳。   从日日军攻陷安庆开始,至同年10月底日军攻陷武汉,历时4个多月,积大小数百仗的至此基本拉下了帷幕。   会战得失   武汉保卫战是中日开战以来时间最长、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作战地域最广、双方伤亡最重的一次特大战役,而且影响全国,牵动世界。如此大规模的自卫战争,对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何重大作用呢? &&&& 专家评析   武汉保卫战宣告了日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就日军最终占领武汉、盘踞华中的结局而言,日军是胜利了;但从中国军队在保卫武汉的战斗中阻敌西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以空间换时间等目的而言,还是成功实现了预期目标;武汉保卫战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在一定时期牵制了日军的北进。总体来说,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在历时4个多月的血战中,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换来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武汉会战不仅是中国由战略防御阶段到战略相持阶段的转折点,还因为有力地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会战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称为武汉保卫战,日本称为武汉攻略战)是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民革命军在的领导下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及北岸,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1938年(二十七年)6月至10月,大小战斗数百次,历时4个半月,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  要了解武汉会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首先要了解一下武汉的地理位置。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1937年11月国民政府部分机构由南京迁至武汉后,该地实际成为中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其次要了解会战前双方投入兵力以及当时的形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增强指挥机构与作战能力,决定调整作战序列,于1938年6月中旬新编第9战区。同时决定以第5、第9两个战区所属部队保卫武汉。参加武汉保卫战的部队以及空军、海军,总计14个集团军、47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00万人。各兵团部队自6月开始分别利用鄱阳湖、大别山脉等天然屏障,加紧构筑工事,进行防御准备。  为了进行武汉作战,日军大本营在华中地区集中14个师的兵力。直接参加武汉作战的是第2集团军和第11集团军共9个师的兵力,约25万余人,以及海军第3舰队、航空兵团等,共有各型舰艇约120艘,各型飞机约300架。  结果。武汉被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为保存军力以利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军委会于10月24日下令放弃武汉,撤退武汉地区部队。日军第6师26日占领汉口。波田支队同日占领武昌。27日,日军第116师与第6师各一部占领汉阳。至此,日军攻占武汉三镇,武汉保卫战宣告结束。  武汉保卫战,从日军攻占安庆开始到武汉失守为止,历时4个半月,毙伤敌近4万人。  此战意义重大。它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计划,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大举进攻企图一举“解决中国事变”的日军展开抗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会战。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此战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具有重大转折意义。武汉地区位于华中地区中心,1937年11月,国民政府部分机构迁至武汉后,该地实际成为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日军大本营认为“通过这一作战,可以做到以武力解决中国事变的大半”,因而积极准备进攻武汉。  武汉会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可以由其以下几个意义决定:  “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被彻底粉碎  由于中国军队的坚强抗击,日本动用了当时能够集结的最大兵力(用于进攻的编制人员约25万人,会战期间曾补充四五次人员,投入的总兵力当在30万人左右),发挥了陆、海、空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苦战4个半月,不但没有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没有使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和战斗力有所减退,反而使日军的有生力量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据日军发表的统计资料,连同海军及陆海航空兵的伤亡人数,总计约3.55万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根据各部队战斗详报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为25.6万人。很显然,日本发表的数字偏低,而军令部发表的数字则偏高。武汉会战以后,本来就感兵力不足的日军,随着战线的延长,兵力益发感到不足,无力再组织像淞沪、徐州和武汉会战这样大规模的、以为目标的战略进攻,而被迫转为战略保守。这就使中国的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发展为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则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愿意进行的持久战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导致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由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由以主要兵力进行正面战场的作战,改为转移兵力进行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  日本国力损耗过巨急剧表面化  日本是一个岛国,战略物资缺乏,主要依赖输入,而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很强 .为了进行武汉会战,“连学校教练用的步枪都被收回”,用于装备扩建的军队。更由于兵员的不断增加,国内劳力、粮食、能源均感不足。武汉会战结束后的1939年,日本军费的支出已达61.56亿日元,已远远超出了日本国家的储备量,从而使“日本国力穷困急剧表面化”,已经失去了充分保障军队军事物资供应的能力,从而“加重了中央统帅部首脑的痛苦和压力”,以致其参谋总长和陆相自称:“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大致在武汉会战之后,日军的编制、装备和部队战斗力,总的来看比会战前有所下降。这也是日本不得不改变其政治和军事战略,企图“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重要原因。  武汉会战中中国广大官兵总体上是英勇顽强的,曾大量杀伤日军,并给日军以重大打击。但由于最高决策者及有些高级将领作战指导上欠妥,以致在消耗敌人的同时过多地消耗了自己(阵亡将士人数,军事委员会统计为254628人,加上负伤超过40万),主要原因是战役上单纯地进行阵地防御,与日军拼消耗。  总而言之,武汉会战在抗日战争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使抗日战争由正面战场作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使日军陷入持久战的泥潭,有力地消灭了侵华日军的有生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从持久消耗的战略上看,仍不能不说是成功的;但在战术战斗方面,缺点的地方还是很多。而且失败的情形,属于偶发的过失者少,属于覆辙重蹈者多。语有云“失败为成功之母”,这是说纠正过去失败的经验,自然可以达成后来的成功。但如前车之覆并不足以为后车之鉴时,则反复失败的悲剧自不能免。  中间指挥单位过多,就是历次会战失败的一大原因。这一痛苦的经验,我们老早就知道得很清楚。但到武汉会战时,中间指挥单位不但没有减少,反倒更加多了。师上有军、军团、集团军、兵团,以至战区长官部,真是极之能事,欲其不误事机,又如何可能?争名誉、争地位,是官僚主义的遗毒,然而,牢不可破。如不因势利导,可能引起离心离德的后果。为了团结抗战,两害相权取其轻,叠床架屋的安排,正是有所不得已。对于这个问题,我曾提出“自请降级”的建议,也很难得施行。所以终抗战之世,指挥单位太多的问题,一直未获解决。  作战的唯一要诀,就是争取主动,就是要“制人而不制于人”,在战略上是如此,在战术上也是如此。沪战的最大成就,就是在战略上我们已经做到这一点;但是谈到战术,则主动落到我们手里的,可就绝无仅有了。本来抗战只是被迫而起的应战,本质上是以弱敌强不得已的被动战争,所以在战略上我们不能不取守势,然为争取主动,又不得不在战术上取攻势。这一辩证式的原则本极正确,可是轮到实行,就往往无所措手。  《·虚实篇》:“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这真是微乎神乎,谈何容易。普通都是能攻者始能守,今我既取守势战略,足见其战略攻势之不可能,不能攻之守,欲使“敌不知其所攻”难矣。故不能攻之守,必采多为之备的守势,其结果就是“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此即所谓备多力分。在备多力分情形之下,难合“五则攻之”的条件,又安能战术上取攻势乎?战略上既取守势,战术上又难取攻势,其必无往而不陷于被动,乃为不证自明之事。被动是兵家  三军联合作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即已发展成功的新形势。因为我们没有海军,长江非但不是我们的“天堑”,反而资为敌用,牵制了我们大量的江防部队,结果还是防不胜防,可笑之至。而沿江重镇,在敌海军炮火协同轰击之下,尤感不易守御,这是武汉会战和同有的一大劣势。至于我们的空军,战斗意志虽然很强,可惜兵力悬殊,制空权始终操在敌人手里。所以在阵地作战的士兵,终日在敌机威胁之下作战,倍增攻击上的困难,尤其补给增加困难使士气也因此大受影响。因此,使我们得到一个教训,就是:三军联合作战是现代战争的一个特质,没有强大海、空军配合的陆军,纵然精锐,也终归无济于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汉会战中中国广大官兵总体上是英勇顽强的,曾大量杀伤日军,并给日军以重大打击。但由于最高决策者及有些高级将领作战指导上欠妥,以致在消耗敌人的同时过多地消耗了自己(阵亡将士人数,军事委员会统计为254628人,加上负伤超过40万),主要原因是战役上单纯地进行阵地防御,与日军拼消耗。
相关新闻阅读
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军阀...
直系军阀&&以冯国璋等直隶省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阵亡将士纪念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