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创新与合法经营承诺书的矛盾?

如何理解创新创造创业
如何理解创新创造创业
范文一:如何理解创新如何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核心观点新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的灵魂●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点是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共赢。这样一个发展理念,真正树立起来,是革命性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五大发展理念将会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文化,长期影响国人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五大发展理念将催生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就有着统领发展全局的意义。创新发展,包括着发展本身的创新、改革方式的创新、宏观调控的创新,意味着动力机制的转换。●协调发展新理念,强调的是全局下和整体中多方面、各层次、全方位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同时,必须着眼于整体实力的提升,包括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战略机遇、叠加矛盾、风险隐患和严峻挑战后,郑重宣示:我们要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同时,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新的发展理念,是五中全会赋予“十三五”的灵魂。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号召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理念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内嵌指南针,共同的事业需要共同的理念所谓理念,我认为有两层内涵:其一,是理想+信念;其二,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有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持的正确观念。两个层次内涵的理念可以各自独立使用,但发展理念必须是两层内涵的有机统一。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在两层内涵上都有明确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及很多具体目标的表述,就是第一层 “理想+信念”发展理念的内涵。正是从这个内涵出发,提出了第二层内涵更为丰富具体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我们必须从两层内涵的统一来认识和把握新的发展理念。五中全会之所以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又特别强调这是一场深刻变革,我认为主要源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30多年形成的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之间的巨大差距。不变革发展思路、重复原来的发展路径,很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所以只有变革发展思路、转换发展路径,才能确保目标的实现。而且,只有短短五年时间,要求甚高、难度极大,时不我待。我们说了多年的转变发展方式,虽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尚未根本扭转,就在于传统发展方式背后的传统思维方式。“十三五”目标的实现,呼唤新的发展理念。要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整体结构对新理念的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前提是对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真正理解。因此必须对五大理念逐条分析,每一条都要明确其理念提出的针对性,在正向理解的同时,必须进行逆向思考,发现我们原有发展中的偏误和短板,分析问题的成因,理解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同时,要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整体结构。关于创新发展创新,意味着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转换。创新发展理念不限于我们平常讲的狭义上的科技创新。从《建议》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上看,至少包括以下多个内涵:首先是一个整体和全局的宏观概念,内容极其丰富,竖到底、横到边,立体化、全覆盖。正如全会提出的,“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第二是一个发展模式和发展类型的理论概括,这种模式,《建议》命名为“引领型发展”。这个新命名,发人深省,显然是针对原先“跟随”和“模仿”发展类型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引领型发展”,创新必须成为发展基点,在创新的体制架构下,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引领经济发展;第三,在微观层面上,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第四,在中观层面上,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第五,在产业布局上,涵盖一、二、三产在内的各个产业创新战略布局;第六,在战略重点上,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提出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第七,在构建创新发展体制上,提出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第八,在政府作用上,强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第九,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上,提出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这样看来,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就有着统领发展全局的意义。创新发展,包括着发展本身的创新、改革方式的创新、宏观调控的创新。创新发展,意味着动力机制的转换,与传统资本对利润追求不同,创新的动力不能用经济人动机来解释,熊彼特对此做过专门的解释。关于协调发展协调一般是指各主体之间行为的相互适应、避免相互掣肘。协调发展新理念,不仅包括部分之间的静态协调,还包括部分与整体的协调整合。强调的是全局下和整体中多方面、各层次、全方位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同时,协调必须促进发展,部分之间的协调,必须着眼于整体实力的提升,包括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建议》强调,必须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发展,涵盖了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军民融合发展。而我们现实的经济发展,各方面都还存在着大量的不协调,部门分割、地方封锁、行政藩篱等掣肘的现象还处处可见,阻碍着经济发展。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分工与协作产生新的生产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一原理会以新的表现形式发生作用;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协调发展一定会释放出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能。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实现经济按比例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现无计划按比例,是一次伟大的创新,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关于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处理好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过去的高速发展,在获得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这个基本条件。不但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短缺、资源告罄的制约,难以持续;而且基本生活条件也受到严重威胁,人们已经身陷其中、深受其害、难以忍受。所以,过去与发展不直接相干、甚至相悖的生态保护,今天必须与发展统一起来,形成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复合概念——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正如《建议》指出的,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关于开放发展经历闭关锁国的中国,已经感受到开放带来的巨大利益,历史已经给出明确结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我们在开放上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完善之处;还有许多短板需要补齐。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更要把开放发展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开放发展,把开放和发展合成一个概念,作为一种理念,意义深刻。正如《建议》指出的: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关于共享发展共享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是社会主义的真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初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依靠辛勤劳动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就是要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强调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赋予了发展动力、发展过程、发展方式和发展性质的新内涵。共享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发展后对发展成果的共享,而是把共享赋予发展的全过程,形成共享式发展。正如《建议》指出的: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要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彼此之间有联系、成结构的体系,除分别认识理解外,还要整体把握。要看到,每个发展理念,都对其它发展理念有渗透、有体现,都不会孤立存在。
为什么说五大发展理念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什么说是一场深刻变革呢?我认为要从我们现存发展问题与发展理念的差距入手分析,看看未来五年将要发生一个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已经逐条分析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所要实现发展的前景,我们再来看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对此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我们只要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因,不难发现,直接的是体制机制问题,所以中央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但体制机制背后,更深层的是人们的理念。而理念的改变是比体制的改变更加困难的事情。特别是,现存发展问题根源来自很多市场主体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不愿顾及他人利益、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很多市场主体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将能带来的更好的前景。我们既要保持市场带来的活力,又要维护公共秩序,以获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大的整体利益,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外,就是要在所有市场主体中建立分散决策下的共同价值观,即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点是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共赢。这样一个发展理念,真正树立起来,是革命性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不能只是政府的事,而必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只有在发展理念上完成这场变革,才能减少改革的阻力,才能真正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具理论价值,也是五把尺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用它们来全面度量、评判和验收《建议》要求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从重大现实意义看,主要是指新发展理念是我们理解中央决策的钥匙,关系着对发展现存问题的准确把脉和深刻认识,及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关系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实现;特别是关系着未来五年中,全国人民思想的统一、行动的协调。
从深远的历史意义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就是在为未来长远发展厚植发展优势。而在这个过程中,已经牢固树立起来的五大发展理念,将成为我们的无形的宝贵财富,指导我们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历史将会证明,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具理论价值;五大发展理念将会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文化,长期影响国人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五大发展理念将催生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新的发展理念,中央特别强调要切实贯彻、落到实处。我认为,切实贯彻、落到实处,首先要深入学习领会,克服思维惯性,主动把握精神实质;其次要以新理念反思过去、以新理念预判新未来;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按《建议》的要求,“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应该说,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五把尺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用它们来全面度量、评判和验收。实践告诉我们,企图用一把尺子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可行的。以GDP唯一指标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指导和检验发展,五把尺子,缺一不可。原文地址:
范文二:d如何理解“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如何正确理解“创业富民 创新强市”一、“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内涵“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涵盖经济、文化、社会、民生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过程,是金华市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大战略。创业创新既代表着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更是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伟大实践。当前,金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需要以新的精神引导更好更快发展,以新的认识推进更高更大突破。二、如何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十二五”时期,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富民强市、社会和谐”。金华要围绕这一目标,积极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增强创新创业活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两创”战略扎实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浙中崛起。主要的措施有以下九个方面:一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大力拓展内需市场,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二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三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认真实施《浙中城市群规划》,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加强区域合作和对口帮扶,促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四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五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六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文明素质。七是保障改善社会民生。基本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八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九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阅读详情:
范文三:如何理解“人类创造历史”作者:安东尼·吉登斯郭忠华学术月刊 2010年01期[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10-0017-07郭忠华:吉登斯先生,您好!我们今天的对话可能与您近来接受的许多访谈不同,因为我们是要回到以前,回到您学术生涯的早期。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您早期的理论在中国学术界有着持久的影响力,比如您对三大思想家(马克思、涂尔干、韦伯)著作的诠释、结构化理论,以及您所建构的历史社会学理论和现代性理论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前不久刚翻译完您的“社会理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三部曲的完整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第一部的出版到现在则已过去了近三十年,请问您当初设计这“三部曲”的初衷是什么?吉登斯:说实话,有些东西现在连我自己都记得不是太清楚了,真是对不起。但我想总体来说是旨在做三件事情。首先是社会“转型理论”(transformation theory)的问题。我们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出发来阐述这一理论。在那一时期,卡尔·马克思的历史观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从事理论研究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历史“取向”(orientation)。我试图把他对于历史的解释置于现代社会兴起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这种背景同时也是工业社会理论的源泉。这是我的第一个关注点。同时,我也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将社会学研究与古典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这一关注点后来促使我写成了《社会的构成》一书。第三个关注点则是现代性的影响,现代性给全球社会所造成的各种后果。对于这些研究主题,你可以设计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案,但你也可以把它们分成三卷来写作。第一卷以一种回溯的方式思考社会历史理论,尤其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时探讨过去形成的各种文明,以此了解人类究竟经历了一种什么样的历史。第二卷则是对民族国家和工业社会进行社会学思考。民族国家的权力是现代性发展的关键方面。在这一点上,民族国家与工业社会以前的传统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至于第三卷的主题要写什么,我曾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的思考。第三卷原来计划探讨有关国家政治方面的问题。因为当历史发展到现代工业社会的时候,传统政治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改变。比如,与传统国家相比,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发生了改变,现代国家建立在自然权利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合法性资源已经枯竭,国家认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我后面改变了原来的写作计划,没有针对这一具体问题,而是从不同的视角构思了第三卷的写作主题,它与前面两卷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断裂。郭忠华:1998年,您在接受克里斯托弗·皮尔森的采访时,他问起您贯穿一生的学术研究主题,我记得您是这样说的:“我想要考察以往经典社会理论的发展,为社会科学建立一个新的方法论框架,以分析现代性的突出特征。”如果这样说的话,这意味着现代性从一开始就成为您学术研究的主题,您前面的工作都在为研究现代性进行铺垫。但如果按照您刚才所说,里面尽管也提到了现代性,但它至多只是您第二阶段的学术研究主题,似乎并没有如接受该次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把现代性置于您学术研究的核心主题。吉登斯:皮尔森的那次访谈是我第一次接受如此系统的采访,我的意思是它的可信度比我现在在这里所讲的要更高。郭忠华:在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三大经典思想家当中,您似乎对马克思投入了最多的研究精力。请问在这三大经典思想家当中,何者对您影响最甚,尤其是您如何看待自己与马克思之间的知识联系。吉登斯:我没有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我更把它看作是一种思想传统,尽管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确有很多人把自己看做是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正因为这种原因,我始终对马克斯·韦伯的学说感到某种“亲和力”(affinity),尽可能以某种不同于马克思的笔法进行写作。但在我看来,与那个时期相比,即使在当今,马克思学说的真知灼见既不会更多,也不会更少,那就是他对资本主义的性质、问题和后果所进行的卓越分析。当今的全球金融危机与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问题之间不无关联。资本主义不能有效地维持自身的运作,马克思已经非常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扩张性、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技术进步、资本主义的危机趋势等,所有这些东西都具有持久的重要性。当然,在我看来,马克思有关未来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的理论,现在已受到质疑。俄罗斯(应当是前苏联)曾经标榜过社会主义社会,但我不认为它真正从马克思那里吸收了多少东西。因此,马克思仍然有着许多正确的东西,我们仍然挣扎于马克思所揭示的某些问题之中,即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尽管他有关资本主义替代物的构想人们可能存在一些不同看法。郭忠华:我也相信今天振荡全球的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某些不可分割的联系,您是否可以就这一问题提供某些更详细的解释。吉登斯:当然,马克思本身对金融资本主义就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的分析对于分析当今金融资本主义所导致的各种问题来说仍然有效。但是,超越于马克思当时的视野,具体到发生于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上来,我想马克思能够提供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肆无忌惮的全球金融市场,如何才能够控制它所带来的各种破坏性影响。因此,我们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给他提出的问题。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一个全球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对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发挥着无所不在的影响。就拿我们上次谈论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来说②,市场在其中仍然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面对这一问题,你可以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来加以应对,因此它不是一个尚没有得到回答的问题,马克思的理论可以为应对这一问题提供大量的见解。郭忠华:马克思试图解决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气候变化当然与资本主义存在某种关联,但我不认为这是为资本主义所专有的问题,社会主义在其历史上不是没有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我的意思是,不能把气候变化与资本主义单独联系在一起,这会使我们得出某些不可思议的结论。实际上,在我看来,马克思在其有生之年的核心关注主题恰恰是资本主义的异化及其超越问题,他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资本主义的问题性。吉登斯:但无论如何,我都认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某种形式的政府干预是必要的,政府必须具有某种前瞻性思维。应对气候变化的时候,必须把各种由社会机构所推进的议程转而由政府来接管,使之能够以一种系统而连贯的方式加以协调,这些做法与马克思的思想不会没有关联。郭忠华:我在翻译和阅读您的著作的时候,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提到了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著名论断。第一个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另一个是“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即使是你最近出版的《气候变化的政治》,您还是提到了后一个论断。吉登斯:啊,对的,没有错,我的确大量引用过这两句话。这些说法无疑是正确的。气候变化可以证明这一哲学所隐含的潜在局限,然后把这一格言的理想变成现实,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哈哈……郭忠华:那么,在您看来,对于理解马克思本身的思想和理解我们当今问题重重的现代性来说,马克思的这两句格言是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吉登斯:“人类创造历史,但却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以一种非常精练的方式揭示了人类行动的方式。在我看来,马克思的这句格言非常正确地强调了行动的“意外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行动的意外后果对于历史变化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表明了人类历史的难以控制性。也就是说,人类的确在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历史却并不是按照人类设计好的方案发展前行。以当代社会为例,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根本性问题。这一句格言是解读人类与历史关系的非常好的视角,其中包含了各种根本性的议题。人类历史上充斥着各种革命,从短期的角度来看,它们可能存在非常明确的目标,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其结果却非常难以预测。历史也一样,要想对它加以“控制”(manage)是非常困难的。以国际互联网为例,没有谁预料到它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同样,谁也没有预料到当前的金融危机的到来,谁也没有预料到年的世界大变革。人类行动总是不可避免地与两种因素相形随:意料之外的后果和没有预料到的后果(unforeseen consequences)。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因素,前者表明了人类行动的特征,后者则表明了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郭忠华:我多次阅读过您的《社会的构成》一书,我对您在“序言”中的一段话尤其印象深刻。您在该书中写道:“本书其实是对马克思那里时常被引用的一段名言的深切反思。他说道:‘人类创造历史,但却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这话说得没错,他们就是这样创造的。但当我们把这表面上没有什么毛病的见解应用到社会理论中去时,引发的问题却是多么的多啊!”长期以来,吉登斯研究者们只是把结构化理论看作是一种针对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所建构起来的理论,很少把它与马克思关联在一起。但如果联系我们前面所谈到的主题以及您在您的主要著作中对这一格言的广泛引用,那么,这的确使我认为,您同时还在向您的读者表明,结构化理论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潜在的目标,那就是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人类创造历史的“方式”作出解释,即表明人类到底是如何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吉登斯:对的,历史唯物主义所表明的人类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其实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的问题。在没有文字、没有其他记号的文明中,他们的历史是以一些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录的。人类创造历史,但这种创造只有在书写发明之后才变得可能。当人类发明了日历系统、书写体系以及其他记录方式的时候,历史的运动方式发生了非常有趣和复杂的变化。同时,“创造”也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创造历史同时也就意味着“发明”历史,因为历史被当作建构未来的资源和手段。在我看来,这是现代性的关键特征之所在。文明意味着必须具有某种媒介,使之能够在未来和过去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书写的出现延展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范围,这是权力的扩展,是能力的表现。不论对于自然还是对于社会来说,所有这些都是非常复杂之事。文明在现代性阶段发生了更加明显的变化,其中有些事情即使现在我仍然持有强烈的兴趣。以保险业的发展为例,我对保险有着持久的兴趣。保险是要把时间纳入控制的表现。没有保险,许多商业根本无法运作。这是对未来进行控制的表现。在空间方面也同样经历过类似的变化过程。但是,当人们在思考何谓“历史”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在思考他们的“身份”(identity)是什么。因此,它是一种与身份存在着某种关联的事物。郭忠华:的确,我非常同意您的见解。“人类创造历史”看起来是一个简洁明了的论断,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理解它的含义实际上并非那么容易……吉登斯:非常复杂,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可以说,我学术生涯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时间是要解释这一论断所包含的意思。“人类创造历史”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郭忠华:在我看来,这一简单论断后面至少隐含了如下四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历史”,即对历史含义的理解;二是“人类”是谁?即对创造历史主体的理解;三是如何“创造”,即对创造历史方式的理解;四是更为隐匿一点的问题,但我认为它依然重要,即创造历史的背景,人类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的。让我们以对“历史”含义的探讨作为出发点吧。众所周知,马克思把黑格尔“倒转”过来,把生产力看做是贯穿历史的主线。您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社会的构成》等许多著作中对马克思的这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认为这是生产力“化约化”和“进化论”的表现。那么,请问您对“历史”是作何理解的呢?吉登斯:我非常同意你对这一论断的解读,它的复杂性的确超乎我们想象的范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不好回答的问题,我只好从我现在所研究的某些主题的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但我想,我们必须把“历史”、“历史性”(historicity)和“反思性”(reflexivity)联系起来思考。历史表现为人类在时间中度过的过程,但历史性却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我在《社会的构成》、《现代性的后果》等著作中提出过这一概念,但后来在论述现代性的时候,我更倾向于使用反思性,反思性与历史性实际上有着类似的意思。历史性实际上是对历史的理解和形塑,即“应用历史来创造历史”的情形,这是现代性发展的突出特征。历史性说到底是要对历史的发展进程加以控制。但实际上,当我们研究现代性的时候,必须同时看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既必须看到对历史的理解,也必须看到这种理解存在的局限,这就是现代性的复杂性之所在。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你可能会认为,我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我对历史的认识已经足够多。但是,你还必须认识到这种认识的不充分性。现代英国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反思性的过程,其他地方当然也一样。后来,现代性变得更加具有反思性。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性的反思性。因此,每一个发展过程实际上都是对以前发展阶段的反思。以中国为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不认为中国可以再像现在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必然要形成某种反思性过程,必须制造出某种高科技型的汽车,使经济发展不至于以过量耗费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能源为代价。所有这些方面都是既创造历史,又反思历史的表现,贯穿其中的是知识的不完善性。郭忠华:可以看得出来,您是站在一个与马克思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历史的。我的意思是,马克思把生产力看做是历史发展的主线,但您更不注重对历史内涵本身的揭示,而更偏重于站在现代性的角度把对历史的反思看做是现代历史的内容。难道真的就不能从某种本质的角度认识历史吗?历史难道就真的只是这样一种流动性?在我看来,您的历史观只是表明了现代性发展的基本特征,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释历史的含义。您是否认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反思性发展的历史?吉登斯:难道这不是理解历史的一种方式吗?它涉及的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即你如何利用时间和空间。我的理论建立在“交往”(communication)的重要性的基础之上,人类历史上连续数次出现了交往方式革新的浪潮,它们对不同类型社会的转换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以当今出现的全球化为例,它表明了特定类型的“时间区域”(time zone)。这种时间区域与19世纪晚期所发生的社会变化存在着某些关联,但近来却形成了跨越整个世界的时间区域。因此,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控制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核心主题,它们使人类生活表现出各种特殊的形式。它们实际上是一些非常简单的事物,体现在各种“变化”(transformation)上。在时空的控制方面,通讯卫星的出现使全球的时间或者空间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例如,通过电视,你即使在这里也可以了解到中国所发生的事情,它使时空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因为你可以即时性地知道中国所发生的事情。如果你使用卫星电话,你还可以直接与当地人进行交谈,这是一种在真实时间中的互动。(全球化就是)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控制,使之变成一个更小的区域,它对于历史本身的含义自不待言。联系到我们前面谈到的个人认同,在这种时代,个体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未来,你必须更加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自我认同。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必须被建构的对象,对于历史上的特定时期来说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20世纪末期,出现了全球“时空融合”(time-space convergence)的趋势。你在特定时空中所做的某一件事情,可能对远在千里之外的个体形成根本无法预料的影响。郭忠华:如果结构化理论真如您所言也针对了马克思的命题,那么,它在说明创造历史的方式方面也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问题。因为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它表明的是一种渐进或者循环往复的意思。但历史过程显然并非如此,其中充斥着革命和不连续性。因此,您能否从结构化理论基本原则的角度对人类“创造”历史的方式作出说明,包括对历史一般演进方式和断裂性历史发展过程的解释。吉登斯:我认为它们之间相对来说还是存在着某些普遍的性质。历史、社会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社会背景都具有某种结构和后结构的性质,比如,不可能形成某种世界性语言来分析人类的性质、社会制度,它们都是历史性的,同时也具有结构性特征。但是,从本质上说,我们并不能把人类的性质看作是一种有关于历史的“叙事”(account)。非常有趣的是,结构先是在建筑学、人类学领域得到广泛使用,然后才进入到对有关现代性的分析上来。我们可以以语言为例,你做过不少翻译工作,这说明不存在某种普遍的语言,必须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同时,汉语也是一种与英语完全不同的语言。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一套完整的语音和词汇体系。通过语言,你可以与讲相同语言的其他人进行交流,两个持不同语言的人根本无法进行交流。这是所有语言的普遍性特征。因此,语言赋予了进行意义表达的条件,但同时也形成了限制。同时还必须注意,词汇的含义镶嵌在更加广泛的制度环境中,一旦你使用某一种语言进行交流,你就必须遵守隐含在社会中的制度性规则,避免与它们形成冲突。语言的这种使动和制约性特征正是在我们对语言的反复使用中得到再生产的。语言的这种特性是我建构结构化理论的出发点之一。再举另外一个例子。你去参加投票,那是因为你非常想要表达你的愿望,这无疑是对的。但如果你以全球或者普世的眼光来看,制度无疑对个体有着更加巨大的影响。你前面摆着几本书,但我们都不知道书到底是怎么出版的,通过什么配送方式到达你手里的。它们是以某种根本无需征询你意见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所有其他类型的组织都具有相同的特征。但另一方面,没有人类行动者的参与,所有这些组织根本就不可能得到运转。我试图将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但无意对特定类型的历史或者社会作出说明,而只是想表明人类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性。郭忠华:您这样说当然有您的合理之处,但其中还是隐含着许多有待解释的问题。比如,难道所有人类行动者都具有相同的能力,或者您所说的权力?“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系统整合”(system integration)?在多大程度上又没有与系统整合联系在一起?难道所有的行动者、所有的行为互动都会如此同质吗?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在这里的交谈,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系统的整合?是不是与您在议会辩论中的社会整合一样具有相同的系统整合效果?吉登斯:你所说的相同权力,不知是否指特定“程度”(measure)的权力。其实,无论如何,一切社会解释都依赖于对权力的“把握”(assurance)。但要成为行动者,就必然要具有权力。如果没有了权力,也就不再是行动者了。这也正是我把权力定义为行动者“制造差异”(make differences)的原因。比如说,处于行为互动当中的行动者,都能够把握你所谈论的话题。当你说“是的”,意味着你对话语情境的把握和意义的沟通。但是,我没有把结构化理论引向经验实证的意思,即具体衡量行动者的权力或者说能力。至于你所说的系统、社会等,那完全是另一回事。我的意思是说,考察语言是如何“结构化”(structured)的,社会是如何结构化的,它们无法跟权力的差异关联在一起。郭忠华:在我看来,您对于权力的表述代表了一种特定类型的权力观。与马克斯·韦伯、罗伯特·达尔等人的权力定义有着较大的不同。能否请您就权力的内涵,作更详细一点的解释呢?吉登斯:按照帕森斯对权力的界定,权力具有两重含义:一是表示实现特定目标的能力;二是与组织关系有关,表示所有权力是如何“交织”(intersect)在一起的。后一种含义更属于社会学角度的界定。帕森斯在这一方面是正确的。权力更是一种网络关系,而不是一种给定的东西。你不能把它看做是一种固定的东西,认为谁拥有那种权力。马克斯·韦伯、罗伯特·达尔等人对于权力的定义在我看来是有问题的,不能把权力看做是“零和”(zero-sum)的。权力是一种能力,它不是“零和”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转换能力”(transformative capability),另一方面则是“支配”(domination)。韦伯关注的主要是支配这一面,但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前一个方面,尤其是对于当今的组织权力,它们拥有比以前更大的“保持”(keep)时间和空间的能力。与以前相比,寡头制拥有比以前更高的保持时间和空间的能力。以文件为例,现代组织都拥有某种类似于官僚制的特征,它们都保留有大量的文件记录,把各种各样的信息保存下来,比如,经济发展方面的记录,并流转于官僚制的常规运作中,形成了巨大的时空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支配系统,它拥有巨大的权力,这种权力与以个人为基础的或者专制社会的权力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我所说的权力的两个方面,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思考,而不能从任何特定个人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权力,在理论上必须把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至于权力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必须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加以理解,不能试图以一种普遍的方式对它们加以概括。比如,我们刚刚讲到的官僚制,必须把它放到特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同样,妇女地位的变化也改变了男女性别当中的权力关系,改变了支配的性质以及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她们的能力发生了变化,当思考这些关系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她们置于一种动态的情境中去。郭忠华:我们已经围绕马克思尤其是他的名言谈论了很久,我最后想问的一个问题是,三部曲中的后两部早已在中国出版,第一部则行将在中国出版,并且是由我翻译的。我心里一直感到好奇的是,在这部著作出版近三十年之后,您将如何重新评价这一部著作。吉登斯:三十年后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背景,三十年前,马克思主义传统在各种思想流派中处于支配性地位。三十年后,许多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如果今天要我再写一部类似的著作,我将不会如此专注于历史唯物主义,而是从文明发展和现代性兴起的角度加以阐释。同时,我也不会再使用这一标题,不会再集中在历史唯物主义所表述的几个特定议题上。当然,我仍然坚持该书中所提出的理论原则,即有关时间和空间的控制,权力关系,不要犯经济进化论的错误,把社会类型关系看作是一种“偶然性”(contingency)关系,强调交往的作用,重视现代通信手段所具有的意义,考察它们如何改变了社会、经济组织,同时还要把它们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联系在一起,因为战争对于科技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中的许多东西我仍将坚持,但我不会再以如此学术化的方式进行写作。那个时候,我的写作只是针对特定的学术群体,现在我会试图影响更大的群体。也就是说,我将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写作其中某些相同的东西,同时也具有相同的取向。我的写作方式的转变以《社会学》教科书的写作作为转折点,那本书改变了我对写作的理解,使我关注范围更加广泛的群体。注释:①“社会理论三部曲”指的是吉登斯所著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民族—国家与暴力》和《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三部著作,其内容集中在对以往社会历史观的反思、历史社会学体系的建构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后两部先后于1998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200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中国翻译出版;第一部的中文稿已由郭忠华翻译完成,上海译文出版社将于近期出版。②指日笔者对他进行的一次关于“气候变化与政治革新”议题的专访。作者介绍:[英]安东尼·吉登斯(1938-),男,英国埃德蒙顿人,伦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英国 伦敦 WC2A 2AE;
郭忠华(1969-),男,江西省万载县人,政治学博士,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广东 广州 510275阅读详情:
范文四:如何理解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1. 如何理解“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原始自然界、人化自然界、人身自然界和生态自然界;社会系统是由现实的生产组成的,即物质生产系统、人的生产系统和精神生产系统。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同样,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持续劳动使得人类能够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改变着我们的环境。从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相互关系角度看问题,人是历史主体,环境是历史客体。“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是人与环境、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方向相反而又内在统一的两种运动,即人向环境、历史主体向历史客体的运动和环境向人、历史客体向历史主体的运动。前一种运动,是人对环境的认识和改造,即所谓主体的客体化、对象化;后一种运动,是环境对人的生成,即所谓客体的主体化、非对象化。人和环境之间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辩证统一运动,构成了人与环境之间动态的内部运行机制。因此,人改造环境和环境改造人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分离的过程。另一方面,运用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即阶段性)相统一的观点分析。历史上,每一代人都在前辈创造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从事活动,把前一代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同时又超越前辈们创造的环境,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新创造。诚然,这些新创造受到已有的环境即前辈们活动的结果(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他们也能动地改变这些条件,并在改变这些条件的同时改变人类自身。这样,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新贡献加入到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绵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之中,并且锻造出自己的新的品格、新的力量和新的面貌。这就是“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的有机统一。总之,人与环境总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创造的。“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这是人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两种方向相反而又内在统一的活动。人的活动受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环境又不是游离于人的活动之外孤立存在、精致不变的。阅读详情:
范文五:年轻人如何创业?如何理解创业的本质年轻人如何创业首先是发现一种市场需求,然后寻找和创造对应的产品填去补这个市场,从中赚取合理的报酬。创业的结果是赚钱,目的是解决问题,这就是创业的本质。但是很多年轻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想赚钱,不想解决问题。只想赚钱,不想解决别人的问题,等于把顾客当成傻子,然后渐渐的,自己也变成了傻子。前段时间,一直有网友问我:“什么项目好做,有什么好的项目推荐,现在做什么比较好?”,我的回答是:“中国不缺少项目和产品,而是缺少发现需求和创造需求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先发现一种需求”。如果你知道别人需求什么,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一半;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即便给你全世界最好的项目和产品,你也不懂如何卖出去,或者说卖给谁。为什么有人能把泥巴变黄金,把白纸便钞票,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哪个地方缺少这些东西,那些人需要这些东西。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创业的本质是发现一种需求,那么什么是需求?需求就是商机,商机就是问题,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可能是一个商机,假设你在生活中碰到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询问身边的人,发现他们也经常碰到这个问题,说明这个问题需要注意一下了。所以现在我们要改变一下观念,因为很多人都是碰到问题就抱着退缩的态度。当我们知道这个思路后,今后没碰到问题,都想办法去解决以及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市场需求。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就是创业的本质,是赚钱的机会。虽然至今我还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但是我知道是先有需求再有产品。我们来看看,产品的价值是什么?其实就是解决顾客的问题,比如头痛问题,美白问题,健康问题,长高问题以及业绩问题等等。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需求的话,我可以给大家一个方向,我们每天担忧和碰到的问题无非就是这几样(提高收入,降低成本,满足欲望,实现梦想,减少痛苦)。阅读详情:
范文六:(如何理解创新与创业?)2011届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业一、如何理解创新与创业?创新、创业尽管有各自明确的研究边界,但同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信息化、经济全 球化背景下,二者的相互作用和集成融合,对于我们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构建创新型国家,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以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重大且深远影响。广义的创业,其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的资源整合、创新和快速行动。创业 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和各种经营活动中,运用创业精神开展工作是取得成绩和进步 的前提。 从涵盖范围来看,广义的创业概念,是指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人们为开创新的事业所 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创业突出强调的是主体在能动性的社会实践中所体现的一 种特定的精神、能力和行为方式。狭义的创业概念中,创业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是指主体以创造价值和就业机会为目的,通过组建一 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经济活动。狭义的创业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相 互关联的内涵: 1、创业是人们的一种经济活动,它以创造财富或追求经济效益作为目的指向。这是狭义 的创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创业实践活动的根本之所在.
2、创业活动以创办企业为标志。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创业活动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的,创业利润的三个来源:即对于创新的回报、对于风险的补偿和对于企业高效 管理和运作的回报。创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有着其固有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概括地说,就是具有相对于其他经济活动而言的更多、更为显著的社会性、自主性和风险性。创业活动的社会性首先表现为这一活动承载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 社会意义和价值。其次,创业活动的社会性还表现为创业、创业机制和创业过程所具有 的广泛的社会性。 创业是一项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的实践活动,同时,创业也是充分体现创业者 的自主意识和能动精神的一种主体性行为。创业活动的风险性反映了一般经济活动所共有的特征。
创新,国际上,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最早在 1912 年出版 的德文版《经济发展》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 一词。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也就是说,把 。 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这种函数组合包括 以下内容:生产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市场;开辟和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 实现工业新组织。20世纪60年代起,现代管 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动荡年代的管理》一书中发展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的含义是有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的寻求创新机会,在市场薄弱的地方寻找机会,在新知识 萌芽时期寻找机会,在市场的需求和短缺中寻找机会.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 能力的行为.任何使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发生改变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特定工具。他们利用创新改变现实,作为开创其他不同企业或服务项目的机遇。企业家必需不断的拿出能占领市场、有竞争能力的新产品这就需要技术创新。 创新战略管理实现技术创新的条件之一。创新的分类 目前主要依据创新活动中创新对象的不同,把创新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创新的意义 ,对企业来讲,随着竞争的加剧,能否创新已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创新是带有 氧气的新鲜血液,是企业的生命。创新的种类主要有技术创新和产 品创新两种。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还可以是创新地 应用合法取得的、 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共有领域的技术,从而创造市场优势。创业与创新两个范畴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契合,内涵上的相互包容和实践过程中的互 动发展。 狭义的创业概念,第一次提出了“创新”概念的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波特认为, 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能够使原来的成 本曲线不断更新,由此会产生超额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创新活动的这些本质内涵, 体现着它与创业活动性质上的一致性和关联性。
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实践 。尽管有人认为,创新不是“创造新东西”的简单 缩写,而是具有特定的经济学内涵的。但是,通过理论或实践创新推出新的认识成果和 物质产品,毕竟还是创新实践的标志性内涵。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创业从本质上体现 着创新的特质。创业的核心是创办企业,即通过创业者的努力,导致一个新的生产或服 务性企业的诞生。是否创办企业或者创办企业是否成功,是判断创业与非创业、成功的 创业或失败的创业活动的根本标志。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推动着创新。创业在本质上是人们的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 无论是何种性质、 类型的创业活动,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创业是主体的一种能动的、开创性的实践活动。创新是创业的源泉,是创业的本质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具有持续旺盛的创新、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富有创意的想法或方案,才可能不断寻求新的、新的、新的模式、新的出路,最终获得创业成功。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的价值就在于讲潜在的知识、技术和市场机会转化为现实生 产力,实现社会财富增长,造福人类社会。而实现这种转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创业。创业者可能不是创新者或发明家,但必须具有能发现潜在商业机会并敢于冒险的特质;创新者也并不定是创业者或企业家,但科技创新成果则经由创业者推向市场,使起前在价值 市场化,创新成果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创业可以推动新发明、新产品或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深化科技创新,因而提高了企业或是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二、为什么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目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人民生活水平正在稳步提高,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一个民族的创新和创业素质和能力,是关系民族兴旺发达的大问题,也关系到这个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奠定人类现代文明作出了永记史册的贡献。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高度社会协作化的大商品经济工业时代。电的发现和利用、飞机、电报、内燃机、汽车、轮船等发明,以及各方面科学技术成果的创新与发展,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业教育的定义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和冒险精神的个人.让他们的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等,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需求。创业教育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可谓是时代和现实的必然要求,是缓解就业压力有效的途径之一.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措施,是提升我国高校竞争力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需要。创业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高等教育是基础,创业教育是实践、应用与发展,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必须相互支持与促进。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尝试,会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方法与理论的指引,并有可能进一步挖掘出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支持点。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教育要使学生了解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认识创业是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创业可以为国民经济注人新鲜活力。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重视营造创业氛围.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传授相关的创业知识首先,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全面、广博的非专业知识是创业的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即为学生创业创造条件,也决定学生创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尽管创业能力的具备并不决定创业者的成功.但这些能力确实从根本上影响创业者成功概率和创业的发展。高校创业教育可以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构建创业综合知识网络。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形成开创型个性,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培养和形成创业基本素质,把今天的学业与明天的择业、创业结合起来,实现创业教育目标,这就是创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三、沈航创业教育现状如何,你有什么见解?我校这方面工作的优点与突飞猛进的进步我们早已切身体会到,由辽宁省就业网主办、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辽宁省就业网校园行系列活动之创业指南讲座第六场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可见,我校对于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方面的教育工作已经从理论走向了实际,身为在校生能切身的感觉到我校对于我们创新与创业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一 要加强同学们的参与欲望,加大对于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更多的开展此方面的讲座,继续承办类似上文中的指南宣讲,从实际出发提高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二 提高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提高同学们的能力范围,扩展创新面,不必限制于家教,零售或是产品设计与开发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三 与社会沟通,赢得社会家庭学校的完全认可和支持使创业的舆论气氛逐渐浓厚起来。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才能勇于创新,放手创新,有利于社会的加速发展,这是对社会对学生的双赢。四 加强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在金融,场地等实际知识。更深入的指导同学们的创新思路与方向。五 加强同学们的创业能力,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比如经营管理,社交沟通,风险承受,创新求变等,从根本上改变综合能力。从而拓展创业方向,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开拓思路,提高成功率。六 帮助同学完善创业基础设施 ,提供更多的后期保障。提高教师指导技能,运用多媒体能高科技设备加强创业意识,与社会更多的沟通,以便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机会阅读详情:
范文七:(如何理解创新与创业?)2011届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业2013,秋。沈航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业2011陌小一、如何理解创新与创业?创新、创业尽管有各自明确的研究边界,但同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信息化、经济全 球化背景下,二者的相互作用和集成融合,对于我们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构建创新型国家,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以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重大且深远影响。广义的创业,其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的资源整合、创新和快速行动。创业 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和各种经营活动中,运用创业精神开展工作是取得成绩和进步 的前提。 从涵盖范围来看,广义的创业概念,是指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人们为开创新的事业所 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创业突出强调的是主体在能动性的社会实践中所体现的一 种特定的精神、能力和行为方式。狭义的创业概念中,创业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是指主体以创造价值和就业机会为目的,通过组建一 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经济活动。狭义的创业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相 互关联的内涵: 1、创业是人们的一种经济活动,它以创造财富或追求经济效益作为目的指向。这是狭义 的创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创业实践活动的根本之所在.
2、创业活动以创办企业为标志。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创业活动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的,创业利润的三个来源:即对于创新的回报、对于风险的补偿和对于企业高效 管理和运作的回报。创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有着其固有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概括地说,就是具有相对于其他经济活动而言的更多、更为显著的社会性、自主性和风险性。创业活动的社会性首先表现为这一活动承载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 社会意义和价值。其次,创业活动的社会性还表现为创业、创业机制和创业过程所具有 的广泛的社会性。 创业是一项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的实践活动,同时,创业也是充分体现创业者 的自主意识和能动精神的一种主体性行为。创业活动的风险性反映了一般经济活动所共有的特征。创新,国际上,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最早在 1912 年出版 的德文版《经济发展》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 一词。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也就是说,把 。 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这种函数组合包括 以下内容:生产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市场;开辟和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 实现工业新组织。20世纪60年代起,现代管 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动荡年代的管理》一书中发展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的含义是有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的寻求创新机会,在市场薄弱的地方寻找机会,在新知识 萌芽时期寻找机会,在市场的需求和短缺中寻找机会.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 能力的行为.任何使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发生改变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特定工具。他们利用创新改变现实,作为开创其他不同企业或服务项目的机遇。企业家必需不断的拿出能占领市场、有竞争能力的新产品这就需要技术创新。 创新战略管理实现技术创新的条件之一。创新的分类 目前主要依据创新活动中创新对象的不同,把创新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创新的意义 ,对企业来讲,随着竞争的加剧,能否创新已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创新是带有 氧气的新鲜血液,是企业的生命。创新的种类主要有技术创新和产 品创新两种。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还可以是创新地 应用合法取得的、 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共有领域的技术,从而创造市场优势。
创业与创新两个范畴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契合,内涵上的相互包容和实践过程中的互 动发展。 狭义的创业概念,第一次提出了“创新”概念的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波特认为, 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能够使原来的成 本曲线不断更新,由此会产生超额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创新活动的这些本质内涵, 体现着它与创业活动性质上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实践 。尽管有人认为,创新不是“创造新东西”的简单 缩写,而是具有特定的经济学内涵的。但是,通过理论或实践创新推出新的认识成果和 物质产品,毕竟还是创新实践的标志性内涵。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创业从本质上体现 着创新的特质。创业的核心是创办企业,即通过创业者的努力,导致一个新的生产或服 务性企业的诞生。是否创办企业或者创办企业是否成功,是判断创业与非创业、成功的 创业或失败的创业活动的根本标志。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推动着创新。
创业在本质上是人们的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 无论是何种性质、 类型的创业活动,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创业是主体的一种能动的、开创性的实践活动。创新是创业的源泉,是创业的本质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具有持续旺盛的创新、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富有创意的想法或方案,才可能不断寻求新的、新的、新的模式、新的出路,最终获得创业成功。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的价值就在于讲潜在的知识、技术和市场机会转化为现实生 产力,实现社会财富增长,造福人类社会。而实现这种转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创业。创业者可能不是创新者或发明家,但必须具有能发现潜在商业机会并敢于冒险的特质;创新者也并不定是创业者或企业家,但科技创新成果则经由创业者推向市场,使起前在价值 市场化,创新成果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创业可以推动新发明、新产品或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深化科技创新,因而提高了企业或是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二、为什么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
目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人民生活水平正在稳步提高,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一个民族的创新和创业素质和能力,是关系民族兴旺发达的大问题,也关系到这个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奠定人类现代文明作出了永记史册的贡献。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高度社会协作化的大商品经济工业时代。电的发现和利用、飞机、电报、内燃机、汽车、轮船等发明,以及各方面科学技术成果的创新与发展,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业教育的定义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和冒险精神的个人.让他们的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等,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需求。创业教育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可谓是时代和现实的必然要求,是缓解就业压力有效的途径之一.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措施,是提升我国高校竞争力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需要。创业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高等教育是基础,创业教育是实践、应用与发展,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必须相互支持与促进。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尝试,会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方法与理论的指引,并有可能进一步挖掘出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支持点。
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教育要使学生了解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认识创业是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创业可以为国民经济注人新鲜活力。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重视营造创业氛围.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传授相关的创业知识首先,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全面、广博的非专业知识是创业的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即为学生创业创造条件,也决定学生创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尽管创业能力的具备并不决定创业者的成功.但这些能力确实从根本上影响创业者成功概率和创业的发展。高校创业教育可以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构建创业综合知识网络。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形成开创型个性,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培养和形成创业基本素质,把今天的学业与明天的择业、创业结合起来,实现创业教育目标,这就是创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三、沈航创业教育现状如何,你有什么见解?我校这方面工作的优点与突飞猛进的进步我们早已切身体会到,由辽宁省就业网主办、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辽宁省就业网校园行系列活动之创业指南讲座第六场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可见,我校对于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方面的教育工作已经从理论走向了实际,身为在校生能切身的感觉到我校对于我们创新与创业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一 要加强同学们的参与欲望,加大对于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更多的开展此方面的讲座,继续承办类似上文中的指南宣讲,从实际出发提高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二 提高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提高同学们的能力范围,扩展创新面,不必限制于家教,零售或是产品设计与开发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三 与社会沟通,赢得社会家庭学校的完全认可和支持使创业的舆论气氛逐渐浓厚起来。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才能勇于创新,放手创新,有利于社会的加速发展,这是对社会对学生的双赢。四 加强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在金融,场地等实际知识。更深入的指导同学们的创新思路与方向。五 加强同学们的创业能力,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比如经营管理,社交沟通,风险承受,创新求变等,从根本上改变综合能力。从而拓展创业方向,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开拓思路,提高成功率。六 帮助同学完善创业基础设施 ,提供更多的后期保障。提高教师指导技能,运用多媒体能高科技设备加强创业意识,与社会更多的沟通,以便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机会阅读详情:
范文八:如何理解创新决定成败如何理解创新决定成败专业班级:09工商3班
姓名:张杰
成绩: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企业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想创新。简单来说,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体制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旧的体制的弊端,如科层制带来的信息传递不畅通;思想创新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领导者思想创新能够保障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员工思想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全球化趋势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用世界的眼光审视企业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通过改革创新,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个重 大的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创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发展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就是寻找生机和出路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企业不懂得改革创新,不懂得开拓进取,它的生机就停止了,这个企业就要濒临灭亡。创新的根本意义就是勇于突破企业的自身局限,革除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旧办法,在现有的条件下,创造更多适应市场需要地新体制、新举措,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创新的意义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企业利润。创新不可替代,可以摆脱对手模仿。创新是新世纪发展的口号创新是新世纪腾飞的力翼企业产品创新带来的成效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是产品创新。对于金融服务而言,主要服务创新。手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已从模拟机→数字机→可视数字机→可以上网的手机。手机的更新演变生动地告诉我们产品的创新是多么迅速而高级。英国70年代首创传统型分红保单。平安保险在大陆率先推出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效就一个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还可以是创新地应用合法取得的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创造市场优势。人们把军事上核技术转移到核电站建造上;平安保险总精算师Stephen Meldrum制定的标准被采纳为英国行业标准等等皆是创新,举不胜举。不过,我 们在此很想介绍一下世界最大零售企业沃尔玛(Wal-mart )的技术创新。沃尔玛1985年启用Hughes NetworkSystems 六频道人造卫星。老板Sam Walton通过录像带可以同时对所有员工讲话作培训,每一家分店都与阿肯色Bentonville总部相连,分店的温度、销售业绩、顾客的停留时间、购买行为模式等信息统统汇集到总部。沃尔玛还是世界上第一家试用条形码即通用产品码(UPC)技术的折扣零售商。1980年试用,结果收银员效率提高50%,故所有Wal-mart分店改用条形码系统。企业组织与制度创新带来的成效组织变革和创新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情景理论和行为理论。系统理论--组织是一个开放、有机和动态的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技术系统、管理和行政系统、文化系统。其特点是相互联系,一处改变,其他会跟着改变。典型的组织变革和创新是通过员工态度、价值观和信息交流,使他们认识和实现组织的变革与创新。情景理论--在企业中没有一个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管理理论和方法。行为理论--企业中人的行为是组织与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企业的组织变革和创新,改变人的行为风格、价值观念、熟练程度,同时能改变管理人员的认识方式。企业应如何创新首先,树立全方位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前面介绍的七种创新,缺一不可,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不可偏废。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任何工作岗位都需要创新,也存在创新的可能,不管该岗位是多么平凡。请看下面的案例: 德国农民卖土豆时把土豆分成大中小三类,这样卖比混着卖能赚更多的钱,但分土豆工作量大,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斯家卖土豆时从不分捡,但也能卖好价钱。奥秘何在?原来他们先把土豆装进麻袋,然后再选颠簸不平的山路走,等到城里时,小的落在下面,大的在麻袋的上面。道理就这么简单。 平安将创新作为企业价值观之一,平安团队价值观--高层以上管理人员鼓励并善于采纳下属意见,员工普遍习惯于采纳同事的意见。许多跨国公司都建立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总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不用说一个企业。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很快就会被别的企业超过甚至被取代。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创新能力才能经得起别的企业的挑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我们说创新决定成败!阅读详情:
范文九:如何理解由综合而创新·中学教育·如何理解由综合而创新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
甄新华【摘要】体育专业是在从整体的角度研究体育活动的基础,延伸出若干个分支,从而再从这几个分支的角度思考现阶段体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时期,体育的发展。对于我们这些来自不同专业方向的体育教师来说,不仅要把自己所属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学好,而且还要结合其他兄弟专业的内容,做到综合看待问题,总结提出创新的学习过程。【关键词】体育
实践1 前言所谓综合是指将已有的关于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统一整体的认识。体育作为部分,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个人生长过程中需要接受的一种教育或是一种生存需要的能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体育的地位逐渐上升,体育的重要性也不断的突出。从解放到改革开放的30年间,体育从最开始的三从一大原则,即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和坚持大运动量训练,过渡到现在的通过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成绩。中国的竞技体育在继续发挥自己特长的前提下跟随世界潮流在尝试转型。如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体育的全面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而体育作为整体,它的价值需要在它的各组成部分合理协调的组合才能得到体现。而这其中的任意一个部分或方面或因素或层次的发展不足或过度发展都会影响体育这个整体的成长,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从体育的各部分着手,以体育人文社会学为指导思想,运动人体科学为理论基石和科学催化剂,以体育教育实践与运动训练手段为武器,全面深化改革体育发展路线,加大对体育关注力度,实施可行有效的方法。不过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是紧随客观发展规律开展实践,这里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创新。创新即创造新的,是人类利用客观条件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因为体育有一个特点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突破人类极限,所以人类需要不断研究出更有效的方法手段去提高自身的竞技能力,但又要符合人运动时的客观规律,而客观规律又是通过综合体育的各方面知识总结出来的,所以从综合到创新的这个过程是首先需要理解的。2 由部分到整体体育科学可以理解为由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和运动技术学科组成。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即为综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部分相互渗透并最终联结形成整体。而每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与意义是首先我们要认知清楚的。2.1 运动人体科学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学科。可见运动人体科学是促进体育发展的生物学基础。顾名思义,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运动状态下的人体,例如血乳酸、睾酮、皮质醇等指标能够相应的反应出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状态,这些数据又存在科学规律,通过总结规律人们可以通过监测这些指标来指导训练,如训练的负荷量应控制在多少,运动员的恢复情况是否适合于继续训练等。如果没有这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参考,我们的训练仅停留在感性的层次。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体育的支撑学科之一,其理论应用的重要性尤为重要。从田径项目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田径领域的成绩相较欧美发达国家较弱,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成功的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科学研究针对我国运动员的体质特点给予相应的辅助。例如生物力学在走、跑、跳、投项目的动作规格上的作用:如何改善步长、步频;如何控制起跳角度;如何加快出手速度等。再比如如何才能根据人体解剖结构而合理设计运动器材。对于体育科学来说,运动人体科学这一分支学科尤为关键,它是创新的理论基础,所以由综合到创新,先要在综合前夯实作为理论基础的部分才能有据可依。2.2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互相关系基本规律的学科群。应用人文社会学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提出有关体育决策的建议,并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校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下分为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体育经济与管理学、体育新闻与传播与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六个研究方向,从方向设置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主要由社会学与经济学作为教学指导学科。众所周知,社会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存离不开社会,社会发展,经济又是基础。当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9个重点研究领域: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战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与实践、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体育产业的理论与实践、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体育法制建设、奥林匹克研究、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学科体系。这里提到的9个重点研究领域涵盖了当今中国发展体育的许多问题。首先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核心问题。虽然如今社会分工非常细,把体育作为事业来做也并不是中国人择业的主流选择。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突飞,体育得以依靠经济的发展得到重视,而经济又可以借助体育向多元化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中的许多项目在世界处于领先位置,例如乒羽、体操、举重以及部分水上项目等,这些成就尽管以形象思维作为出发点,但至少也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贡献了力量。但对于群众体育来说,这里还存在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例如学校体育如何将体育与教育合理结合,让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有所改善;社会体育方面,如何将体育作为人们休闲之余的首选而起到强身健体,避免疾病的功效等。这一点是促进我国体育大方向从以提高国家形象为主转变为以人为本,使改革成果惠之于民为主要目的的关键,只有这样做才能符合创新的真正含义,及符合社会健康发展的规律。2.3 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前线力量。如何通过体育提高青少年体质,培养新生的体育后备力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体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出发点。提高青少年体质为发现体育后备人才提供物质条件,而后备人才选拔又是提高我国体育竞技能力的必需因素。总结起来,基层体育教育训练是重中之重,而随着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以及医学领域先进成果的不断出现,我国在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的模式(下转第118页)176阅读详情:
范文十:创业创新创造至日,北仑之窗——党政门户网站良好运行已达整整十年。十年,茫茫历史长河的弹指一挥之间,却也是北仑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芬芳华章。一家县区级政府网站,能够在众多同级网站中脱颖而出,连年获取国家、省市级荣誉,其在网站建设的细节品质,以及精心设置人性化服务流程等等,无疑给我们大家做出了先行者的榜样。宁家骏博士在接受采访时亦曾说过,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信息资源为国家、企业、公民和全社会所开发利用。在政府组织的上层结构上无论创造出怎样的形式与外观,其根本内容还是要脚踏实地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应用和实际需要。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和宗旨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各地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模式可以相互参照,技术可以比拼超前,但最基本的还是要走出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的清醒认识与明敏选择,要服务民计民生,要精心细心,要真正建设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电子政务,打造和促进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才能推动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北仑,一直在走自己的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之路。十年间,北仑电子政务建设的行进轨迹写满了创业的艰辛和创新的魅力。10年的电子政务创业里程,从无到有,从一个初学者变身为一个榜样,北仑一直坚信“创新”才会有出路,并把创新思想落实在规划上、体现发展计划中、落实到行动上,才成就了今天的成绩。保持优势、开拓进取,创造更高效、更便捷、更智能的北仑,将北仑的电子政务推向新的高度。北仑对现今的电子政务发展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又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启发和启迪?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本刊选取了10年间北仑电子政务建设的几个点,并把点升华成面,重在对电子政务的实践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期望为业界提供借鉴。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法经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