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世界上除了生死认知生死是什么意思?

东方都市网欢迎您!!!
您所在位置:>
《动物世界》发“游戏规则”海报 李易峰不惧生死
娱乐讯 由韩延导演执导,李易峰领衔主演、迈克尔-道格拉斯特邀主演、周冬雨特别出演的电影《动物世界》将于6月29日在全国公映。影片今日发布一组最新的“游戏规则”版海报,暗示影片中众主创所饰演的角色,在命运游戏中错综复杂的人性斗争。
据悉,电影《动物世界》是讲述李易峰饰演的郑开司,意外背负上了数百万债务,为植物人母亲和青梅竹马,被迫登上一艘名为“命运号”的渡轮,参与神秘游戏开启冒险之旅的故事。在这场游戏里,郑开司面对一系列生死挑战和人性考验,坚守了内心最初的信仰:“游戏规则不仅只有输赢”。而影片中操控甚至纵容游戏世界里众人之间不合理规则的安德森,由特邀主演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站在高台上的他俯瞰宛若蝼蚁的众人,手持木棍恶狠狠地指向大厅中忤逆命令的“叛逆者”,振聋发聩地喊出:游戏的规则都要在我的掌控之中。
此外,之前曝光的预告片中,李易峰饰演的郑开司毅然选择开启冒险之旅,周冬雨饰演的刘青含泪挽留却依旧没能阻止他上船的脚步,两人之间的情感羁绊已经备受关注。在一次次支持对方的选择,包容对方的任性后,刘青依旧坚定自己的感情,勇敢直言:你们在意输赢,而我在乎承诺。这一次,郑开司能否实现两人之间的承诺,守护这份真挚的感情,着实令人期待。
在迷雾一般的局中局里,曹炳琨饰演的反复受挫,紧皱的眉头暗示他心中的不甘,暗自对自己说,输了这么多次,也该让我赢一回了。
而王戈饰演的孟小胖,似乎领悟了这暗潮涌动的世界里,彼此的帮助才是获胜的法宝,信任也是一种游戏规则。
另外,不同于大多数在“命运号”上茫然惶恐的人,苏可饰演的张景坤显得更加理智,对于陌生空间里人人凭着动物本能厮杀的残酷,他不仅深谙其道,还坚信这是游戏,更是一场心理战。在这样一个仿佛深渊的绝境里,人人都有自己的目的,或是坚守本性,或是执念成败。 电影《动物世界》将于6月29日登陆各大院线。  (来源:搜狐电影)
  声明:东方都市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QQ:94383#(请将#替换为4066)
阅读助手:
字号:小|大
编辑:张兴
(提示:发表评论需先注册会员)   
我也来评评,说两句!
* 您将为您所发的言论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文明发言;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如何理解《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的修法
如何理解《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的修法
第一部分:《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的修法
重要导读:
从耳根圆通修六根解脱:发兵讨贼,擒贼擒王
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最关键的内容是这一段: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下面,观音菩萨在说“十四种无畏”的时候,也用类似“藏头语”的方式,穿插说了一些“耳根圆通”的修法诀窍。&
最后,文殊菩萨又对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的关键部分作了强调、并和其他法门做了对比、强调这是最快捷最彻底的证悟法门。
卷六的文殊的偈语说:‘二十五圆通’里还有很多是二乘方便法,例如:“‘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等等,以上都是。这就否定了‘观自心’以外的法,那些都不是真圆通,只是二乘相似法。
二乘方便法都被文殊否定,最后拣择‘返闻闻自性’——也就是‘返照观自心、则心闻遍十方’。——以‘观自心’为宗旨,而选择‘耳根性’为方便入觉性。
《楞严经(全本)》中卷五至卷六,所言的‘六根解脱’、尤其是最后观音、文殊拣择的‘耳根圆通’法要,就是成佛菩提的法要,而不是小乘修法。
一、为什么要选择“耳根圆通”法门?
《楞严经卷四》中,佛在说‘六根功德多寡’后,佛又说:“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财富禅注:佛说:“你要证不生不灭、出离生死,首先要比较一下你的六根的优劣——哪根必须接触外尘才能觉知、那些不用接触外尘就能觉知?哪根感应力深、哪根感应力浅?哪根感应力是圆的而且没有遮挡、哪些根感应力不圆而且有遮挡?
——要修圆通,要先选择一个圆通的、好修的根。好修的根和不好修的根,修到圆通的快慢,犹如一天和无数年/劫的差别。”】
那么,选择六根中哪个根来修圆通最快呢?
《楞严经卷四》中佛在说‘六根功德多寡’后提出的这个问题,后面到《楞严经卷六》,才由文殊菩萨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观音菩萨讲耳根圆通以后,佛让文殊菩萨比较六根优劣,结果文殊菩萨为大家详细分析后,选择了“耳根圆通”法门。是证果最好、最快、最彻底的法门,最适合娑婆世界的众生证果:
耳根什么都好,他的听觉是最利最灵敏、最方便、最圆通的——
——耳根不用接触声源就能听到(身、舌、鼻根的觉知都要接触到东西);
——耳根的听觉又是圆的、十面八方它都能同时听到(眼、身、舌、鼻根的觉知都不是遍及十方的);
——耳根不论远近都能听到;耳根听觉也不受物体遮挡障碍;(眼、身、舌、鼻根的觉知都做不到);
——耳根梦醒一如,睡着都不曾停止听闻。(意根、眼、身、舌、鼻根的觉知都做不到这一点);
(睡着以后听不见,只是意根意识心昏沉了而已,但此时耳根并没有休息。梦中的意根只顾去处理梦中的听觉,也顾不上不去接受处理真实耳根起的听识了,所以看似此时耳根听不清真实的声音。这是真心还没显发,意识心昏沉了导致的)。
——耳根也不会打妄想。(意根做不到这一点);
——耳根它只有一个不好的“习气”,就是耳根单单对声音粘着——“起听识”。声音一起它就响应,一响应就在心里“起听识”,一起听识就遮蔽了它真心真佛的妙明灵觉、变成了凡夫的耳根,这岂不冤枉!
所以,“耳根圆通”最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训练耳根不去响应声音、不起听识”。耳根就恢复了灵明觉知。
声音本来就是一种幻觉(外尘),你若听它就又起了一个幻觉(听识);你若不听它,不但听识这个幻觉不起,原来声音这个幻觉也会消失,你就会妙觉知、万知万能。当然,这并不容易,因为耳根这个(对声音起听识、响应声音)的‘习气’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去掉。就像吸毒上瘾的人,即使知道对自己有害了、想戒掉,还很难戒掉。若不知道更不用提了。
【财富禅日重要补注:根据《楞严经》“随拔一根”新的理解,耳根圆通,实际上是通过‘耳根’来训练‘意根’心不挂碍的。——自心不去响应‘耳根’所产生的‘听识界’信号,就是拔掉了耳根的干扰,就恢复了自心的灵明觉知。
1、‘耳根’对‘音尘’起‘听识界’,‘听识界’传递到自心中,似乎声音从十面八方包围过来。然后自心地‘意根’对‘听识界’起挂碍——当作实有。本来都是自心,耳根‘心境对待’而产生‘听识界’,这就是‘识阴’。然后又听到了‘行阴’(声音的变化)。声音变成了一种‘色阴’。再起‘受阴’(感受)、‘想阴’(念头)。于是‘五阴’炽盛,变成凡夫。
2、虽然‘耳根’对‘音尘’起‘听识界’传递到自心中,如果自心的‘意根’对‘听识界’不起挂碍——当作‘音听双空’,不理睬,不动心,听而不闻,就能心不挂碍。这时声音不能干扰自心——自心不去响应耳根产生的听识信号,就恢复了灵明觉知。
自心恢复了灵明觉知后,六根被合为一心,就不用六根‘根’对‘尘’起‘识界’了,‘尘结’、‘识结’、‘根结’就被解开了。
——这就是《楞严经卷六》佛说:“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3、这时再知般若真理‘本来都是自心’,‘心境对待’就没有了,识阴消除,成无上觉。——这就是《楞严经卷四》佛说:“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4、所以,耳根圆通,实际上是通过‘耳根’来训练‘意根’心不挂碍的。之所以选择耳根来修,因为它只需要有声音就可以练习,十方声音都能练,也不用肢体接触,很方便,也不疲倦。甚至不用专门打坐。】
《楞严经卷六》,文殊菩萨证明,这个“耳根圆通”法门是证果最好、最快、最彻底的法门,最适合娑婆世界的众生证果:
“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财富禅注:文殊菩萨拣择,此娑婆世界众生,从耳根对声音的能闻之性修圆通,是最方便。欲证入三摩地圆通,从闻性离苦解脱。】
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财富禅注:大众及阿难:你们从‘耳根的能听性’,去除‘听闻’之颠倒,去‘听’这‘能听之自性’。这‘自性’就是无上道,就是真正的圆通。】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财富禅注:观世音菩萨这个‘耳根圆通’法门,是所有佛的证果利器——如同诸佛的“金刚钻”,能令修行人迅速解脱。我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都用耳根圆通法门,直接超证成的佛。】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财富禅注:文殊菩萨说,这个“耳根圆通”法门是证果最好、最快、最彻底的法门,最适合娑婆世界的众生证果。其余的24圆通法门,也是诸佛的方便法。
“即事舍尘劳”:耳根圆通能在一切事上都能舍离尘劳,甚至不用专门闭关打坐。
“非是长修学”:耳根圆通甚至不用靠长时间的修行!
前面佛说过“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选择圆通的、好修的耳根。好修的耳根和其他不好修的根,修到圆通的快慢,有如一天和无数年、一劫的差别。
“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耳根修圆通是最方便最殊胜的,超过其他所有的修法!】&
“耳根圆通”法门与密咒融合,为最方便:
《楞严经卷六》文殊菩萨说:“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众生的耳根(心耳)都是向外追逐声音,因此迷失了能听之本心、因此流转生死的。耳根圆通就是沿着迷惑的途径,使他不再向外追逐流浪,获得无妄、消除这个妄习。
我们先看看耳根对声音起‘听识界’的‘妄习’是怎样产生的:
耳听声音时,声波刺激鼓膜,鼓膜连通听觉神经,产生‘听觉神经信号’,这个信号刺激‘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大脑听觉信号’,这个信号被‘心灵(自心/灵魂/自性,是耳根的本源)’觉知到以后,就会产生一个‘听识’——‘自心对听觉的觉知/知见’,这就是“听识界”。其实‘听识界’只是一个妄心念罢了,这个东西是遮蔽耳根真心妙觉知的关键。
怎样使他不再向外追逐流浪,获得无妄、消除这个妄习呢?
要靠让心耳去听他自己的心,这样才能不向外追逐音尘流转生死。
《楞严经卷六》文殊菩萨说:“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耳根圆通”就是‘心耳’不去追逐大脑皮层中产生的声音信号(那样是流转生死),而是去听这‘能听之心’。这样能‘对治’耳根追逐外界声音的‘习性’。耳根这个习性一旦被消除了,就刹那间获得了“耳根圆通”。
让‘心耳’(耳根的能听之心)去听自心(能听之心),而不是去听大脑皮层的声音信号。也不是让‘意念’去注意自心。心耳还是那么听,只是把听的对象换了一下,不听声音听自心。
‘心耳’指自心(灵魂、能觉之心)的一个功能分区,就是‘耳根的能听之性’,有时也被笼统地叫作“耳根”。注意它不是指肉体的听觉器官、也不是指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和听神经。——它其实就是灵魂(能觉之心)的一个听觉分区,它们能通过追逐大脑皮层的听觉信号来产生‘听识界’。
‘自心’(灵魂、能觉之心)共有六个功能分区:心眼、心耳、心鼻、心舌、心身、心意。它们指‘六根’的能觉之心(六心),其实是一个心,但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域,好像是六个一样。‘六心’有时也被笼统地叫作“六根”。注意它们不是指肉体的六个感觉器官、也不是指大脑皮层和神经。——它们其实就是灵魂(能觉之心),它们能通过操纵大脑来控制全身。
我们通常只能注意到自己的意根——能思的心。其实,意根(能思的心)和‘能觉之心’其实是重合的。六根其实和自心都是重合的。这能思维的心,其实也就是能听得心、能见的心,统称‘能觉之心’(自性、灵魂)。
达摩祖师曾对弟子说(大意):“得了正法眼(自心是佛)的人是得了佛的心髓,得了空的人是得了佛的骨”。
完全理上明白以上道理的人,犹如腿骨折刚长好(还没完全恢复),先需驻拐杖帮助走路,等腿完全好了才能自己走。
众生遮蔽了自心的妙明,沉沦生死苦海,犹如《易经》“明夷”卦所说:“明夷,伤于左股(大腿)”。众生如此,佛菩萨将如何救治众生?
尽管如此,一般人的心耳根本做不到去“返听自心”。怎么办呢?&
文殊菩萨说:“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耳根本来就是听了声音被迷惑的、退化了功能,我们就还用声音来度化它,来让他恢复本来的圆满功能(万知万能)。
“耳根圆通”法门也可以与净土宗念佛融合(其实佛号本身就是一种密咒)。专心念佛菩萨的名号(或专心念密咒、观鼻息等等),心念耳闻,让耳根专心去听这个心的声音,久而久之也会成了净土宗的“念佛圆通”法门,‘都摄六根’,使他们不去觉知‘外六尘’,也可以证入三摩地。即使证入不了圆通,还可以回向临终往生净土的。
观音菩萨说耳根圆通时,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用从耳根听闻的时候,用‘意识心’思维来帮助耳根来修圆通。
这样虽然意根还在打妄想,但是用它正确的理解,帮助了耳根来修圆通。意根这时有妄念是不怕的,因为这不是修意根的,是在先修耳根圆通。
虽然其他五根还有妄念、妄习气,只要耳根就恢复了灵明觉知,他们也会很快就恢复成“一心妙觉知”。(其实他们本来就是一心,只是凡夫总觉得是六根)
——耳根圆通以后,就会帮助六根全部解脱。这就像修行人修成正果了,所有与他有缘的人都回辗转得度,佛门有言“一人得度,九族升天”。也像等到一家人供养的读书人科举登第了、考中状元了,也就光祖耀宗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修行人能听闻真法,并修到耳根圆通、六根解脱,那是很不容易的,那是“九朝天子福、八代状元才”!没有福德智慧的人是修不到的。
所以说“众生有情”,都是自心。所以,我们大家都必须发大心,要普度一切众生,我们自己才能学到真法、才能解脱。
所以,《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在“耳根圆通法门”时,后面又讲了“三十二应化身”,观音菩萨讲:修行人只要发大愿普度众生,观音菩萨就教他解脱真法。
《楞严经卷五》讲二十五圆通第十三圆通法门时,普贤菩萨也说:十方世界只要有众生发心普度众生,就算他们看不见我,我也已经分身无量、骑着六牙象,到他们身边他去了,我已经从云端伸手为他摩顶加持了。——“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二、对“耳根圆通”修法的几种不同的常见理解:
但是,“耳根圆通”到底怎么修呢?
经文的文字太简略了,读者多迷闷,多种差途,莫衷一是。&
1、祖师禅理解耳根圆通:
其实,《楞严经》卷一至卷四,佛陀反复开示了祖师禅所强调的“一体自性、真妄不二”的般若第一义谛。佛说: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一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所有这些心与相,其实全部都是‘菩提自性’,就是自性真心。“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你自心看似是世界的一部分,其实这一部分就是世界的全部,只不过你幻觉中迷惑了,把自己当作了沧海一粟。
仔细参究,不光是正法眼藏、第一义谛,昭然在目,就是耳根圆通,乃至全部二十五圆通的真正实修法要,也都迎刃而解。《楞严经》卷五卷六,又说“六根解脱”:七大圆通、一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圆通。18
7=25,所以是“二十五圆通”。所有这些心与相,全部都是‘菩提自性’。
若读不懂,或故意违背、轻视佛在前面开示的‘一体自性’真说,就会轻则误入二乘荆棘丛中,三劫不了;重则成五十阴魔,却又作大妄语,灭正法眼,下地狱有份。&
若按世尊前面开示的第一义谛:耳根能觉之性、音尘都是自性,不起分别。正听之时,用正念思维,认得都是自性,除掉‘根’中‘妄生分别’的‘习气’即可。
——“不分别”(根尘无差别、心境无差别),都是能觉之心、自性。(这就是楞严经、心经说的‘般若观’、祖师禅说的‘心心不异观’、地藏菩萨说的“真如实观”)。
——因“不分别”所以“不染着”(心无挂碍)。(这就是《心经》说的:‘以般若婆罗蜜多故,心不挂碍’)。
所以,祖师禅可以这样理解耳根圆通:本是一菩提,妄为耳听声。
随流认得性,听而未曾听。
——对于最上根之人,祖师禅的知见能使他直接获得类似于“耳根圆通”法门的见地,实际上是“六根解脱”、“二十五圆通”的大总持!因此,一些大禅师在“理上(顿悟)见性”之后,就能够很快证入圆通——“深般若”。
——但是对一般人来说,根器没有这样高,无明盖鄣重,他们还理解不到大祖师那个程度,所以他们一般只得个“广般若”——“理上见性”。这时就用得上“耳根圆通”这个“金刚钻”,找准耳根的无明盖鄣轻微、这个薄若环节,从耳根圆通进行突破,然后带动六根全部解脱。因此,一般人从祖师禅没有从“耳根圆通”这样的法门证果更直接和快速。
以上是祖师禅关于“正法眼”方面的理解。
其实,“祖师禅”不光讲了“正法眼”,也有讲如来禅的“六根解脱”法门,这是证果“金刚钻”。只是这方面不是祖师禅讲解的重点,却是“如来禅”讲解的重点。
禅门又云:临济祖师创造的‘孤明’一词。‘孤明’是佛祖秘密要诀,孤心自守、一‘孤’就‘明’。百不知百不见,则遍知遍见。——你这“凡夫之心”只要能守住他自心、一直觉知他自己,不往外觉知,你就会发现,他就是“真心、自性妙觉知心”。
“法法不相到”,“死透再救活”,“百不思百不会”,“无念、无见(则遍见)”,“物还给物(则圆通)”。老子云“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聋”,也是此意。
(“祖师禅”这一部分的理解,合并入“如来禅的理解”:见2、如来禅对耳根圆通的理解。)
而《楞严经》是兼有“祖师禅”和“如来禅”的精华的。这在所有佛经里面,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楞严经》极为圆满。所以,佛门都说《华严经》是佛的全身,而《楞严经》是佛的顶首!
2、如来禅对“耳根圆通”法门的精华理解:
《楞严经》卷六有言:“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楞严经卷四》“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
‘脱黏内伏’,‘观观者’,‘返闻闻自性’等。世尊在这里讲的‘六根解脱’法门,是六根不对六尘起知见。
“耳根不听音声(对音尘不起觉知),才是返照观心。”
如果通达祖师禅正法眼以后,这是最好最快捷的法门——如来禅的精华!
如果不懂正法眼,这也暂时属于做功夫的方便法。
例如:耳根不听声音,则耳根返归无为、自性妙觉知。
禅门又云:‘孤明’是佛祖秘密要诀,孤守自心(返照自心),一‘孤’就‘明’。——百不知百不见,则遍知遍见。
“法法不相到”,“死透再救活”,“百不思百不会”,“无念、无见(则遍见)”,“物还给物(则圆通)”。
就连老子都说“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聋”,也是此意。
楞严经卷四:佛说:“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什么是“知见无见”、了然无见?
——六根不对六尘起六识(知见),却能历历分明,真心不起知见时却能正遍知。
“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耳根不对声音起听觉,却一切都能觉知到,耳根还能看。
“众生迷本闻,循声获流转。”“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
——耳根本来就有妙觉知,只因对声音起听识(知见)而遮蔽自心、变成凡夫,岂不冤枉!
模仿六祖惠能对惠明最初那句开示,来说“耳根圆通”的修法,就是:
“不听动、不听静,正这么时,还我耳根圆通来!(那个是上座本来面目)”
“与你说的还不是秘密。你若这样返照耳性,才是深层次的返照观心,你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模仿三祖僧粲《信心铭》的开示(“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来说“耳根圆通”的修法,就是:“不用去找真心,只需耳根对声音不起听识就见真心了”。
达摩祖师《二入四行论》:“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这里“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就是《楞严经》上的‘返闻闻自性’得真实含义——“六根不起知见。六根就像木石和墙壁一样,不起知见,这时六根就忽然恢复自心妙觉知了。”
达摩祖师《观心论》(《破相论》)&云:“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这里“观心”,一语双关,既含有《楞严经》上的‘返照自心’意思,还有另一种意思:“般若,心心不异”——“观一切皆是自性,本无一物,无可染着”。
“返照观心”的方便法——“专心往内,去觉知自心”。其实,只是不往外觉知而已,精神自守,不见一切。这样是“六根解脱”的大总持、六根都不对外六尘起知见,只觉知自心。哪怕一开始只见到自心一片黑暗,也就觉知这个,不往外觉知,则暗中自然发明,暗不能遮蔽。
临济祖师所说的‘孤明’两字,乃佛祖秘密要诀,三昧之顶。(——其实,只是不往外觉知而已,精神自守,不见一切。哪怕只见到自心一片黑暗,也就觉知这个,不往外觉知,则暗中自然发明,暗不能遮蔽。)
禅门又云:临济祖师创造的‘孤明’一词。‘孤明’是佛祖秘密要诀,孤心自守、一‘孤’就‘明’。百不知百不见,则遍知遍见。——你这“凡夫之心”只要能守住他自心、一直觉知他自己,不往外觉知,你就会发现,他就是“真心、自性妙觉知心”。
《楞严经卷七》这一段,类似“一孤就明”的说法:“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楞严经卷五》这一段,也类似“一孤就明”的说法:“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哪怕只见到自心一片黑暗,也就觉知这个,不往外觉知,则暗中自然发明,暗不能遮蔽。)
另有几种耳根圆通修法,也常听说:&
——‘只是心不挂碍地听声音’。
如果通达祖师禅正法眼,这是禅宗见性以后、甚至证果以后所常用的方便法,是最容易保任的法门。
如果不懂正法眼,不是‘随流认得性’,而是只‘听而未曾听’,二乘人的见解,属于做功夫的方便法,非是开悟,最多只能得个小果。
——‘专心谛听声音,不起念头’,久而久之意识脱落不起,入个三摩地。
其实这已经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观鼻息”等法门本质一样,属于‘意根圆通’的方便法。后代禅门的‘参话头’,也是一种意根圆通的方便法。
这几种都是入二乘圆通的方便法,可以到那里以后,再用第一义谛而入无生忍。
三、最直接最快捷的“耳根圆通”诀窍何在?
以上几种修法如何选择,才是最快捷、又最了彻、还不会入歧途、还能普度众生的修法呢?
经文有言:“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脱黏内伏”。在讲的‘六根解脱’的关键是六根不对六尘起知见。
经文又言:“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返闻闻自性”等。这是在讲:“返照自心”才是‘息下知见’的要诀。
——自心只觉知自心,才能六根都不对外六尘起知见。
你这“凡夫能觉之心”只要能守住他自心、“返照自心”,自心一直觉知他自己,不往外觉知,你就会发现,他就是“真心、自性妙觉知心”。
若不返照观心,你想‘息下知见’太难了。
《楞严经卷四》:“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
“六根解脱”最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六根不去响应六尘、不对六尘起知见(六识界)”,就恢复了灵明觉知。
当然,这并不容易,因为六根这个‘习气’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去掉。就像吸毒上瘾的人,即使知道对自己有害了、想戒掉,还很难戒掉。若不知道更不用提了。
而“不起六识”的关键又是“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返闻闻自性”等。
——“返照自心”是‘息下知见’的秘诀。——自心只觉知自心,才能六根不对外六尘起知见。
1、‘祖师禅’和‘如来禅’实际完全融合:
唐代的仰山禅师在佛教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祖师禅”和“如来禅”的差别——《沩山禅师语录、仰山慧寂禅师语录》中“香严悟道”的公案。仰山对香严禅师说过:“‘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
这个说法沿用到禅门至今。大意可以理解成:‘祖师禅’是成佛的‘正法眼’、也是‘一切佛法的大总持’,‘如来禅’是证果的‘金刚钻’。若有‘正法眼’,没功夫也已经是凡夫成佛,又是‘一切佛法的大总持’;若没有‘正法眼’,就算有功夫证果了,但是连‘登菩萨地’也不能算。
其实,“祖师禅”不光讲了“正法眼”,也有讲如来禅的“六根解脱”法门,这是证果“金刚钻”。只是这方面不是祖师禅讲解的重点,却是“如来禅”讲解的重点。(“祖师禅”这一部分的理解,合并入“如来禅的理解”:见2、如来禅对耳根圆通的理解。)
而《楞严经》是兼有“祖师禅”和“如来禅”的精华的。这在所有佛经里面,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楞严经》极为圆满。所以,佛门都说《华严经》是佛的全身,而《楞严经》是佛的顶首!
所以,严格来说,对佛法特别是《楞严经》领悟圆满知见以后,是没有‘祖师禅’和‘如来禅’的区别的。这一点要注意。
宋代禅宗和净土宗的“双料祖师”永明寿大师,他讲法就是这样的——兼有‘祖师禅’的正法眼和‘如来禅’的金刚钻。所以他被中国佛门公认为是“阿弥陀佛乘愿再来”的,中国佛门确定“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圣诞”,就是根据永明寿大师的生日来定的。
完全明白正法眼藏、“凡夫成佛第一义谛”的真理、理上见性之后,没有圆通之前,也才得个‘广般若’,还不是‘深般若’。虽是地上菩萨知见,毕竟功夫还不如‘地前’的‘干慧位’的罗汉。
明白‘广般若’,再实证‘深般若’,才是“八地”以上菩萨,甚至有的就能直接是“等觉”菩萨(已同佛一样彻见自性,十地菩萨多还不能)。
八地以上菩萨再“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楞严经、观音菩萨语),在度众生中修炼“真妄不二”、“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六祖坛经语),“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临济录下卷、摩努罗尊者语),“菩萨度众生,如梦如幻。入生死而无所谓,于诸荣辱心无忧喜”(维摩诘经语),就会达到“等觉”菩萨(已同佛一样彻见自性,十地菩萨多还不能)。
祖师禅的理解是“正法眼”。如来禅的理解是诸佛证果的“金刚钻”。二者合起来才是《楞严经》讲解的全部真理。
《楞严经》卷一至卷四,佛陀反复开示了“祖师禅”所强调的“一体自性、真妄不二”的般若第一义谛。
《楞严经》卷五至卷六,佛陀反复开示了“如来禅”直指的众生迷惑的原因,所以如来禅给出的“六根解脱”法门,修行的路径很直接,证果也是最快。
——对于最上根之人,祖师禅的知见能使他直接获得类似于“耳根圆通”法门的见地,因此很快证入圆通——“深般若”。
——但是对一般人来说,还理解不到这个程度,只得个“广般若”——理上见性。因此,一般人从祖师禅没有从“耳根圆通”这样的法门证果更直接和快速。
2、‘六根解脱’法门的关键——识得‘六识界’是贼!
注意:‘六根解脱’法门的原理中,‘六根’不起‘六识界’最关键。
‘六识界’是什么?
比如耳听声音时,声波刺激鼓膜,鼓膜连通听觉神经,产生‘听觉神经信号’,这个信号刺激‘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大脑听觉信号’,这个信号被‘心灵(自心/灵魂/自性,是耳根的本源)’觉知到以后,就会产生一个‘听识’——‘自心对听觉的觉知/知见’,这就是“听识界”。
其实‘六识界’只是一个妄心念罢了,这个东西是遮蔽我们真心妙觉知的关键。
《楞严经卷一》佛告阿难:“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财富禅注:佛说:“就像国王发兵讨贼,先要知道贼人在何处。你的‘识心’(实际是指‘六识界’、妄心)是使你颠倒、流转生死的根源。你先找到你的‘识心’(六识界)现在何处?”
后面,经过“七处征心”,“六识界妄心”都找不到。然后佛从卷一到卷四主要阐述了一切妄尘都是自性、真妄不二的道理。
“六识界妄心”在哪里?一直到后面《楞严经卷五》,才回答了这个问题:
《楞严经》卷五释迦佛世尊的开示:&“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财富禅注:你如果不审查,这六根六尘的颠倒之处何在?不知何处颠倒,怎么来降服他?(就像前面卷一说的:你连‘六识界’这个贼人在何处都不知道,怎样发兵讨贼呢?)这样就会永远迷惑,无法解脱成佛。
——世人皆知‘见闻觉知’(六识界)是自心,不知这‘能觉的’才是自心。
——世人皆知外物是物,而不知外境就是能觉之自心,境非实有,是自心见自心的幻觉、真妄不二。(这个是祖师禅强调的,楞严经卷一到卷四,曾经反复强调祖师禅这个观点。)
——有学的修行人世人皆知一切如幻,却不知六根对外六尘起知见(六识界),就是幻觉产生的原因。这是世人的颠倒之处。修行就得逆回这个过程,消除幻觉,恢复自性妙觉知。(这个是如来禅强调的精华实修法要。祖师禅没有重点讲这个。但是祖师禅的祖师,如六祖、黄檗、百丈等禅师,在语录里面都有开示这个“六根解脱”法门,但是祖师禅主要讲“第一义谛”,“六根解脱”没有作为重点讲,所以人们都不曾注意这个。)】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财富禅注:你的‘六根’对外界的‘六尘’产生了‘知见’(六识界),(这就会在心里产生幻觉,就迷惑了你的妙觉明心,使你成为凡夫)。于是你的‘六根’就成了‘六个家贼’,自己劫夺了你自家的宝藏,使你成为凡夫。
就这样,凡夫被幻觉迷惑,对众生、世界、业果三种世间法不能超越,就会永远沉沦在生死苦海不得出离!】
3、修“耳根圆通”的实修法要,是不起“听识界”:
前面提到过:&
耳根什么都好,他的听觉是最利最灵敏、最方便、最圆通的。耳根它只有一个不好的“习气”,就是耳根单单对声音粘着——“起听识”。声音一起它就响应,一响应就在心里“起听识”,一起听识就遮蔽了它真心真佛的妙明灵觉、变成了凡夫的耳根,这岂不冤枉!
所以,“耳根圆通”最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训练耳根不去响应声音、不起听识”。耳根就恢复了灵明觉知。
耳听声音时,声波刺激鼓膜,鼓膜连通听觉神经,产生‘听觉神经信号’,这个信号刺激‘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大脑听觉信号’,这个信号被‘心灵(自心/灵魂/自性,是耳根的本源)’觉知到以后,就会产生一个‘听识’——‘自心对听觉的觉知/知见’,这就是“听识界”。
其实‘听识界’只是一个妄心念罢了,这个东西是遮蔽耳根真心妙觉知的关键。
——有声为动、无声为静,动静都是声音信号。修炼‘耳根圆通’就是训练自心、面对声音动静的刺激、根本不起这个‘听识’。
——修‘耳根圆通’那并不是变成聋子,聋子并不是不起‘听识’,而是他听到的是一片寂静,他的耳根之心源仍然是在起‘听识’,一刻也没有间断。所以,聋子还是凡夫、不能圆通。但是如果修到耳根圆通了,聋子也能妙觉知(如‘阿那律无目而视’一样)。
——修‘耳根圆通’也不是浅层次的‘心不挂碍’——用梦幻观、空假观、只管听、只是心里很平淡、不起忧喜。——那还只是初步功夫,还只是降服‘粗妄’,降服不了“微细妄”——‘起六识界’。那还没有开始修“深入自性”的圆通呢。
——只有真修行的人修‘耳根圆通’,自心能够对‘动静’都不起‘听识’,这样就耳根圆通了,刹那恢复自性妙觉知。那时,耳根甚至能代替其他六根的觉知功能——‘六根互用’。这才是深层次的‘心不挂碍’,这才是‘深般若’。
那时是什么样的境界呢?
耳根圆通以后,其他六根也就不再粘着六尘了,六根就不随着六尘流转了,就就合为一心了,于是恢复自性妙觉知。
——《楞严经卷七》:“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声音本来就是一种幻觉(外尘),是空的,什么都不是,无有一物。
——耳根若把它当作‘有’,不把它当作‘空无一物’,你就会听它,就又起了一个幻觉(听识);
——你若把它当作‘空无一物’,它根本不能干扰你,你就不会起‘听识’。不但‘听识’这个幻觉不再起,原来‘声音’这个幻觉也会消失。
于是,以‘空’为武器,视声音如无物。如果做不到,试着去听自心。耳根就不对外界的声音起听识,幻觉就会全部消除,你就会恢复自心妙觉知。
直到训练得耳根“如同木石、墙壁”,如同聋子一样(比聋子还聋,聋子还能听到‘一片寂静’呢)、对声音不起一点听觉(对‘动静’都不起听觉),声音对自心就像没有一样,对耳根根本不起作用。听觉死尽。
这时候忽然一段自性真光跃出,这耳根忽然灵明觉知了,比顺风耳加千里眼还厉害。这就是“耳根圆通”的初步功夫。然后六根就很快都能圆通了。自心就万知万能了。这时才见得“耳根圆通”果然不是让你变成聋子啊。诸佛所传的“耳根圆通、六根解脱”果然不会欺骗佛弟子啊!而是让你解脱生死苦海去!
模仿六祖惠能对惠明最初那句开示,来说“耳根圆通”的修法,就是:
“不听动、不听静,正这么时,还我耳根圆通来!(那个是上座本来面目)”
“与你说的还不是秘密。你若这样返照耳性,才是深层次的返照观心,你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楞严经卷七》:“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4、怎样才能“不起听识界”?
经文有言:“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脱黏内伏”。在讲的‘六根解脱’的关键是六根不对六尘起知见。
经文又言:“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返闻闻自性”等。这是在讲:
“返照自心”才是‘息下知见’的秘密要诀。
——自心只觉知自心,才能六根都不对外六尘起知见。
你这“凡夫能觉之心”只要能守住他自心、“返照自心”,自心一直觉知他自己,不往外觉知,你就会发现,他就是“真心、自性妙觉知心”。
若不返照观心,你想‘息下知见’太难了。
庞公(庞居士)云:“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
——就是说,你想‘息下知见’,就像把十担麻油往树上摊一样,太难了!(你越想息下知见,却越是息不下来。)
庞婆(庞居士夫人)云:“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
——就是说,‘息下知见’其实也容易,只要你知道达摩祖师西来意,就容易了!一切都是自己能觉之心是真佛,“返照自心”才能‘息下知见’。
庞女(庞居士女儿灵照)云:“也不易,也不难,饥来吃饭困时眠。”
——就是说,证果以后,又不息下知见了,正知见时就无知见。在度众生中修炼“真妄不二”。按照祖师禅的理解,时刻去那样用“一行三昧”去行普贤行愿、普度众生,直到圆满成佛。
八地以上菩萨还要按照祖师禅的“一行三昧”去做。再“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楞严经卷七、观音菩萨语);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六祖坛经语);
“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临济录下卷、摩努罗尊者语);
“菩萨度众生,如梦如幻。入生死而无所谓,于诸荣辱心无忧喜”(维摩诘经语)。
就会达到“等觉”菩萨(已同佛一样彻见自性,十地菩萨多还不能)。
所以,“耳根圆通”最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训练耳根不去响应声音、不起听识”。耳根就恢复了灵明觉知。
当然,这并不容易,因为耳根这个(对声音起听识、响应声音)的‘习气’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去掉。就像吸毒上瘾的人,即使知道对自己有害了、想戒掉,还很难戒掉。若不知道更不用提了。
而“不起听识”的关键又是“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返闻闻自性”等。
——“返照自心”是‘息下知见’的秘诀。——自心只觉知自心,才能六根都不对外六尘起知见。
——如果上上根器的人,可以试试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直接“真妄不二”、“知见就是无知见”,无修真修。这是最彻底的“返照观心、观自在”。八地以上菩萨起修、诸佛实证到的境界。凡夫以此般若知见起修,即是凡夫佛位中人,但是证果的快慢就要看个人根器了。
——如果上中根器、盖障轻微的人,可以试试三祖大师所说的“不用求真,唯须息见”。直接“息下知见”,“把六尘当作无物”,
“六根不起知见”,可以一举六根全部解脱证果。这是无意识地“返照观心、观自在”。也像达摩祖师说的“心如墙壁”,那是“六根解脱”的大总持。《楞严经》上说的‘脱粘内伏’,可以理解成‘脱粘’(不起知见)才能‘内伏’(观自心、观自在)。
——如果上下根器、盖障轻的人,不能直接“息下知见”,可以试试有意识地“返照观心”,去观照这能觉之心,来不观外六尘、达到“息下知见”的目的。《楞严经》上说的‘脱粘内伏’,亦可理解成用‘内伏’(观自心、观自在)来‘脱粘’(不起知见)。
——如果中上根器、盖障较轻的人,可以试试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把声音尘当作无物,直接训练耳根“返听自心”、耳根不起知见,一举证“耳根圆通”解脱。
——如果中中根器、盖障中等的人,可以试试用意根参究‘怎样不起听识呢?’或许能参究明白诀窍,再用“耳根不起知见”,逐渐证“耳根圆通”解脱;如果参究不明白,正好成了类似于禅门参话头、净土宗专心念佛那样的“意根圆通”法门,也能逐渐证果解脱。
——如果中下根器的人,盖障较重的人,可以专心念佛菩萨的名号(或专心念密咒、观鼻息等等),心念耳闻,让耳根专心去听这个心的声音,久而久之也会成了净土宗的“念佛圆通”法门,‘都摄六根’,使他们不去觉知‘外六尘’,也可以证入三摩地。
如果根器不足、盖障重的人,上述方法都行不通,当知自己福德智慧不够,解脱缘还没成熟。应该惭愧忏悔业障、多培植福德智慧、或念佛经,或多念佛号、或多供养佛法僧三宝,或念密咒、或多亲近善知识、多听有智慧的人讲经说法,或多断恶修善、或发普度众生的大愿,把功德回向早日得解脱法门。以后定会遇到善知识讲法,让你听懂,最终你就会获得解脱或临终往生净土,就能普度众生,直到成圆满佛。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
我们想要达到‘真妄不二’,往往一开始却达不到,只能去‘息下知见’;
我们想要‘息下知见’,往往一开始却达不到,却只能去‘返照观心’;
我们想要‘返照观心’,往往一开始却达不到,甚至只能去‘专心参话头’、或者‘专心念佛’、‘观鼻息’。
《楞严经》卷十:“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理论上可以想明白,实践上还要根据自己的根器和体验,逐渐找到适用自己的方法就好。
声音本来就是一种幻觉(外尘),是空的,什么都不是,无有一物。
——耳根若把它当作‘有’,不把它当作‘空无一物’,你就会听它,就又起了一个幻觉(听识);
——你若把它当作‘空无一物’,它根本不能干扰你,你就不会起‘听识’。不但‘听识’这个幻觉不再起,原来‘声音’这个幻觉也会消失。
于是,以‘空’为武器,视声音如无物。如果做不到,试着去听自心。耳根就不对外界的声音起听识,幻觉就会全部消除,你就会恢复自心妙觉知。
二、“耳根圆通”法门与密咒融合,为最方便:
《楞严经卷六》文殊菩萨说:“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众生的耳根(心耳)都是向外追逐声音,因此迷失了能听之本心、因此流转生死的。耳根圆通就是沿着迷惑的途径,使他不再向外追逐流浪,获得无妄、消除这个妄习。
我们先看看耳根对声音起‘听识界’的‘妄习’是怎样产生的:
耳听声音时,声波刺激鼓膜,鼓膜连通听觉神经,产生‘听觉神经信号’,这个信号刺激‘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大脑听觉信号’,这个信号被‘心灵(自心/灵魂/自性,是耳根的本源)’觉知到以后,就会产生一个‘听识’——‘自心对听觉的觉知/知见’,这就是“听识界”。其实‘听识界’只是一个妄心念罢了,这个东西是遮蔽耳根真心妙觉知的关键。
怎样使他不再向外追逐流浪,获得无妄、消除这个妄习呢?
要靠让心耳去听他自己的心,这样才能不向外追逐音尘流转生死。
《楞严经卷六》文殊菩萨说:“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耳根圆通”就是‘心耳’不去追逐大脑皮层中产生的声音信号(那样是流转生死),而是去听这‘能听之心’。这样能‘对治’耳根追逐外界声音的‘习性’。耳根这个习性一旦被消除了,就刹那间获得了“耳根圆通”。
让‘心耳’(耳根的能听之心)去听自心(能听之心),而不是去听大脑皮层的声音信号。也不是让‘意念’去注意自心。心耳还是那么听,只是把听的对象换了一下,不听声音听自心。
‘心耳’指自心(灵魂、能觉之心)的一个功能分区,就是‘耳根的能听之性’,有时也被笼统地叫作“耳根”。注意它不是指肉体的听觉器官、也不是指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和听神经。——它其实就是灵魂(能觉之心)的一个听觉分区,它们能通过追逐大脑皮层的听觉信号来产生‘听识界’。
达摩祖师曾对弟子说(大意):“得了正法眼(自心是佛)的人是得了佛的心髓,得了空的人是得了佛的骨”。
完全理上明白以上道理的人,犹如腿骨折刚长好(还没完全恢复),先需驻拐杖帮助走路,等腿完全好了才能自己走。
众生遮蔽了自心的妙明,沉沦生死苦海,犹如《易经》“明夷”卦所说:“明夷,伤于左股(大腿)”。众生如此,佛菩萨将如何救治众生?
尽管如此,一般人的心耳根本做不到去“返听自心”。怎么办呢?
可以用密法来实现——先把意念集中在自心上,专心念‘心经咒’(般若大明咒):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此咒大意:“谛听(观)谛听。返听。返听自心。菩提自性本来圆满”。
(出声念是经过听神经后在脑海里产生声音信号,默念是意根在脑海里升起声音信号。耳根会捕捉这两种信号,但是出声念能使耳根更好地捕捉这个信号。)
这就是在用密咒的真言来秘密地度化耳根(心耳)。因为其他语言凡夫的耳根都听不懂,他平时对语言只当个二传手(就像个传声筒),转交给意根去识别语言的,他也听不懂意根的语言指令。所以只能用密咒来度化耳根。密咒所用的梵语是佛语,六根在退化以前都用这种语言,所以用密咒能唤醒六根本来圆满的功能。用般若大明咒来让耳根听自心,使耳根‘反听自性’(反闻闻自性),获得耳根圆通,恢复自性真空,这是观世音菩萨在心经里所传的秘法。&
这就真成了文殊菩萨说的:“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耳根本来就是听了声音被迷惑的、退化了功能,我们就还用声音来度化它,用密咒真言的声音来让他恢复本来的圆满功能(万知万能)。
——这就像一个孩子(耳根)从小喜欢和盗贼(声音)混在一起流浪、结果迷失了、回不了家了、也不认识家也不认识父母了(圆通的耳根退化成了凡夫的耳根)。而他的父母却认得他(见性之人知道耳根就是自心),但是他不认识父母,他只听盗贼的‘黑话’(声音)根本听不懂父母的召唤(让他返照自心他听不懂)。他的父母为了找他就化妆成盗贼也讲黑话(密咒也用声音的形式),终于在盗贼里找到流浪儿,用黑话的形式唤醒了他的记忆,终于把他带回了家(反复让他听般若大明咒梵音真言,唤醒了耳根,令他乖乖地返照自心、获得圆通)。
——这就是《法华经譬喻品》“迷子归家”的故事的“耳根圆通”版本的密义。沉沦的众生本来是佛,和耳根本来圆满一样,现在却成了这个流浪儿,声音就是让他流浪生死的盗贼,声音密咒就是父母混在盗贼堆里找他,回家就是让耳根恢复他本来圆满的功能。
心经咒——般若大明咒,此咒是诸佛之母,能生三世诸佛之心,还能以母乳供养佛子,让他骨骼硬朗自己行走。能让人不但得佛心而且得佛骨。
心经咒——般若大明咒:
梵音: gate gate。Paragate。parasamgate。bodhi
常见汉译: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音:嘎帝嘎帝。巴拉嘎帝。巴拉桑嘎谛。玻帝司哇哈。
gā d&
d&&。bā
lā gā
dī。bā
lā&sāng
dī。bō
sī-wa-ha。
大意:谛观谛观,返观,返观自心,菩提自性本来圆满。
“耳根圆通”法门也可以与净土宗念佛融合(其实佛号本身就是一种密咒)。专心念佛菩萨的名号(或专心念密咒、观鼻息等等),心念耳闻,让耳根专心去听这个心的声音,久而久之也会成了净土宗的“念佛圆通”法门,‘都摄六根’,使他们不去觉知‘外六尘’,也可以证入三摩地。即使证入不了圆通,还可以回向临终往生净土的。
===============================
第二部分:祖师禅和如来禅的精华与过五关斩六将
========================
第三部分: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原文)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
(二十五-25、观世音:从耳根观‘闻性’,圆通成佛)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财富禅注:观世音菩萨从耳根的听闻性,用正念思维来参悟,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财富禅注:1、按如来禅的精华理解是这样的:
我正听之时,“耳入”(耳识界、耳中产生的听觉信号)和“所听的(声音)”——‘听’与‘所听’的声,都‘消亡’了。六根不对六尘起六识(知见),却能历历分明,真心不起知见时却能正遍知。“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耳根不对声音起听觉,却一切都能觉知到,耳根还能看。——耳根本来就有妙觉知,只因对声音起听识(知见)而遮蔽自心、变成凡夫,岂不冤枉!
只有真修行的人修‘耳根圆通’,自心能够对‘动静’都不起‘听识’,这样就耳根圆通了,刹那恢复自性妙觉知。
2、按祖师禅也可以这样理解:
我正听之时,用正念观此音声,都是菩提自性。所以从开始,‘听’与‘所听’的声,都被‘入’于‘自性之流’(不分别对待),而都‘消亡’了。】
【注:根据《如本法师楞严经讲义》:‘入流’:就是‘入法性之流’,耳根不粘着音声外尘,而返流旋复于自性。‘亡所’:就是‘所听之音尘销亡了’。是已入于能闻的自性之流,而亡弃空幻的声尘。‘所入既寂’:能听闻的心性离了所缘的声尘,而归入自性,既然寂静。】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财富禅注:逐渐,‘听识界’,‘所听的声音’都没有了。
——这时耳根听性返回自心了,能不用六根,直接用心来见闻了,耳根对色声香味触法都能觉知,而不单单粘着音声。那时,耳根甚至能代替其他六根的觉知功能——‘六根互用’。这才是深层次的‘心不挂碍’,这才是‘深般若’。】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财富禅注:同样的原理,再往后,一心的‘觉、所觉’也没有了,只有这‘能觉之心’。也没有‘空、所空’,只是‘能空之心’。那时,其他六根也就不再粘着六尘了,六根就不随着六尘流转了,就就合为一心了。
明白‘广般若’,再实证‘深般若’,才是“八地”以上菩萨,甚至有的就能直接是“等觉”菩萨(已同佛一样彻见自性,十地菩萨多还不能)。】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财富禅注:这已经是等觉菩萨证量,已经与佛无二。
恢复自性妙觉知。——‘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
八地以上菩萨再“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楞严经、观音菩萨语),在度众生中修炼“真妄不二”、“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六祖坛经语),“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临济录下卷、摩努罗尊者语),“菩萨度众生,如梦如幻。入生死而无所谓,于诸荣辱心无忧喜”(维摩诘经语),就会达到“等觉”菩萨(已同佛一样彻见自性,十地菩萨多还不能)。】
(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度众生)
(财富禅注:观世音菩萨在这里说:不管众生在六道里面什么道,只要里面有人发大愿要度众生,观音菩萨都会根据他的根器,让他得解脱和度众生的法。
所以,不发愿要度众生的人,得不到大乘法。所以非其根器之人,一般遇不到这个法,即使遇到也听不懂,即使暂时听懂了也会转头即忘,不能受持。)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观音菩萨令众生得‘十四种无畏’)
【财富禅按:《楞严经》在‘六根解脱’、‘耳根圆通’,这些最最关键的、实修诀窍的地方,全部语焉不详,似乎被后人(自私的印度国王)删节过。
所以,观世音菩萨似乎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又在‘十四种无畏’里,被迫伪装成说‘功德利益事’,而在每项前面,用一句‘藏头语’逐条重新解释。因为语义不连贯,删节者看不出来,没有下手,才被保留到今天。
这‘十四种无畏’前面的‘藏头语’极为关键,连缀起来,就是解读‘耳根圆通、六根解脱’的密码。读者应细心参究,深入领会。
幸亏还有祖师禅禅宗祖师爷传的正法眼藏呢。六祖云:“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早已提到过。可以印证这些关键之处、语焉不详之处的真实义。后人若能以大悲大愿、至诚之心,勤苦参究,必能不入歧途矣。】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
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
【财富禅注:明白‘广般若’,再实证‘深般若’,才是“八地”以上菩萨,甚至有的就能直接是“等觉”菩萨(已同佛一样彻见自性,十地菩萨多还不能)。八地以上菩萨再“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楞严经、观音菩萨语),在度众生中修炼“真妄不二”、“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六祖坛经语),“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临济录下卷、摩努罗尊者语),“菩萨度众生,如梦如幻。入生死而无所谓,于诸荣辱心无忧喜”(维摩诘经语),就会达到“等觉”菩萨(已同佛一样彻见自性,十地菩萨多还不能)。
这就是所谓的‘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六祖说‘转三身四智,但转其名,不转其体’,也就是说:还是用的是这六根、这心识,并不消灭它们,而都没有了这些差别,因而六识八识都成了智、菩提自性。】
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观世音菩萨由耳根圆通,获得‘四种不思议无为妙德’)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
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二十七、文殊菩萨拣择圆通)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
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味,&&&&&
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财富禅注:六识界,是六根觉知到的信息,本是妄空,无自性,无法从此圆通。】‘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财富禅注:‘觉性’(能觉知之心)是‘自性’,洞悉十方圆明。但初级修行人不能证入,无法从此圆通。】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财富禅注:‘观鼻息’等法,只是让你系心一处,心有住处则成‘心所’,而不是‘能觉之心’了,并非离相,无法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财富禅注:‘神通’只是因缘果报或定境幻术,并非‘真性之法尔觉性’,用‘意念’缘起幻化物相,并非离相,无法圆通。】
【财富禅注:此经所言的‘六根解脱’、尤其是最后观音、文殊拣择的‘耳根圆通’法要,就是成佛菩提的法要,而不是小乘修法。
卷六的文殊的偈语,说:二十五圆通里还有很多是二乘方便法,例如:“‘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等等,以上都是。这就否定了‘观自心’以外的法,那些都不是真圆通,只是二乘相似法。
二乘方便法都被文殊否定,最后拣择‘返闻闻自性’——也就是‘返照观自心、则心闻遍十方’。——以‘观自心’为宗旨,而选择耳根为方便。】&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财富禅注:文殊菩萨拣择,此娑婆世界众生,从耳根对声音的能闻之性修圆通,是最方便。欲证入三摩地圆通,从闻性离苦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财富禅注:耳根即使受到音尘所障,仍然周遍十方、寤寐恒一,可见其禀赋很猛利。各根都比不上耳根猛利,意根似乎周遍十方但又妄念纷飞、且有昏沉睡眠之障。耳根也不受思维所限制,超越身心诸根。】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财富禅注:众生迷失本来‘真闻性(能闻之性)’,随着‘声音’产生的‘耳识界’而流转。——真如不守自性,追逐幻觉去了则迷失本来灵明。】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财富禅注:应该沿着众生迷失本来‘真闻性(能闻之性)’的途径,不再随着‘声音’产生的‘耳识界’而流转。——真如守住自性,不再追逐幻觉,则恢复本来灵明。】
&阿难汝谛听:
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财富禅注:我今宣说佛的秘密法门。如果不先除去‘欲染、有漏’,多闻反倒积累成谬误。用‘听闻’来学佛,为何不去‘听闻’这‘能闻之自性’呢?】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财富禅注:‘听闻’非自然而有,是因‘声音’而有。当无有‘听闻’与‘声音’的分别和粘着、都脱落的时候,只剩下这‘能闻之性’无法命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财富禅注:这‘耳根’返归本原‘自性’,‘六根’就都能解脱了。】‘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财富禅注:‘六根’也是如此:六根的能觉知性,本来是一个‘真心自性’,被分为‘六根六尘六识’。从‘一根’归于‘自性’,‘六根’都不妄。】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财富禅注:大众及阿难:你们从‘耳根的能听性’,去除‘听闻’之颠倒,去‘觉知’这‘能觉知之自性’。这‘自性’就是无上道,就是圆通。】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财富禅注:观世音菩萨这个‘耳根圆通’法门,能令修行人迅速解脱,舍离尘劳,不用靠长时间的修行!是最方便最殊胜的!此法要之深浅,一如菩萨所说。】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
第四部分:《楞严经》对‘六根解脱’的重要开示
《楞严经》卷五对‘六根解脱’相关的重要开示——如上理解的经文证明: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财富禅注:根尘对待分别,妄出‘根对尘起知见’,如此‘劳’见不息,则发尘相。】
。。。。。。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财富禅注:你只要不循着(不粘着)那十二种外相——明暗、动静、合离、通塞、恬变、生灭。】
【财富禅注:这里到底怎样‘不循、不粘着’呢?又是语焉不详。
下文有言“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脱黏内伏’,‘观观者’,‘返闻闻自性’等。世尊在这里讲的‘六根解脱’法门,是六根不对六尘起知见。例如:耳根不听声音,则耳根返归无为、自性妙觉知。禅门又云“法法不相到”,“死透再救活”,“百不思百不会”,“无念、无见(则遍见)”,“物还给物(则圆通)”。老子云“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聋”,也是此意。
造成至少三类理解:
1、可以理解成祖师禅的‘般若一行三昧’:
前面世尊多次强调了般若第一义谛:这一切‘所觉之相’就是‘能觉之心’、如来藏。根尘识都是自性,本无一物,都是能觉之心,还‘粘着’什么?因此:
六根对六尘不起‘差别见’(不视为‘异己’),此为‘心心不异’。六根不‘染着’六尘,虽见闻觉知而心无忧喜,熟视无睹,和没有见觉到一样,此为‘心无挂碍’。
根据六祖开示:‘六根虽起见闻觉知,都不染着’。六祖的开示,与楞严经前面开示的相同:一切都是真如自性,灭什么知见?灭什么六识界?‘不起差别见、不染着’而已。——这是‘般若一行三昧’(这种修法是正法眼藏,证果前、证果后都适用,尤其是适用于证果后)。
但是根据下面‘脱黏内伏,观观者,返闻闻自性’等说法来看,世尊在这里讲的‘六根解脱’法门,不是这种修法,但是也不违背正法眼藏的般若真理,而且更快捷。
2、‘返照观心,不去观六尘’(从六根观心都可以,耳根最利):
这个似乎是世尊在楞严经这里的本意。——这是证果前就‘自心观这能觉之心’,而不观外尘(因为外尘只是错觉,只有这能觉之心,无有第二物)。
这个方法也有祖师禅正法眼藏印证。六祖云:“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早就提示过。这样能‘让六根不起六识界’,证果会更快(证果以后也不必灭六根知见,都不染着、无妨碍)。返照自性,去观这能观之心。此心能闻遍十方,十方圆明,妙觉圆明,一切变现。
这已经不是二乘人的修法(因为已通达般若真理故),也不同于另一种大乘修法‘心境不分别’与‘心不挂碍’。
3、还可以理解成如‘专心念佛入三昧’之类:
如观鼻息、专心念佛(密咒)、作各种观行等,其实都是这个原理。如果通达了般若真理,再这样系心一处,专心念佛等,即属于实相念佛法门。这样先入三摩地,然后再用第一种正法眼藏‘般若一行三昧’来行菩萨本愿,可以直至成佛永不退转。
如果不知道上述三种理解那个更适合自己,可以在佛前焚香祷告,拈阄,来选择。如《圆觉经》讲了二十五种修法,若不知那个适合自己,都可以在佛前拈阄。但是《圆觉经》同时指出:无论在佛前拈到那个法门,就不要有丝毫怀疑,否则即不成就。——《圆觉经》原文:“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
“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
【财富禅注:依照不生不灭的圆觉佛性,照破那‘虚妄生灭’本不曾有,(返照自性,)伏归那圆觉之心。】
“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财富禅注:找到那‘不生不灭的圆觉佛性’(能觉之心),这个才是你‘因地能发心修行的’。然后才能逐渐圆满成‘果地佛’。】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财富禅注:如同澄清浑浊的水,先令你心‘不染着外尘’(不观幻尘),你心就会清净灵明。这叫‘初步调伏客尘烦恼。’】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财富禅注:(返照自性,去观这能观之心)如同去了泥而只有纯水(实相只有这能觉之心,无有他物),这叫‘永断根本无明’。此心能闻遍十方,十方圆明,妙觉圆明,一切皆是它变化所现。不受烦恼,皆是涅槃妙德。】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
“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财富禅注:这发心修行度众生的是谁?作业受报的是谁?】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财富禅注:你如果不审查,这六根六尘的颠倒之处何在?不知何处颠倒则永远迷惑,无法解脱成佛。
——世人皆知‘见闻觉知’(六识界)是自心,不知这‘能觉的’才是自心。世人皆知外物是物,而不知外境就是能觉之自心,境非实有。
有学的修行人世人皆知一切如幻,却不知六根对外六尘起知见,就是幻觉产生的原因。这是世人的颠倒之处。】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财富禅注:你的‘六根’对外界的‘六尘’产生了‘知见’(六识界),(这就会在心里产生幻觉,就迷惑了你的妙觉明心,使你成为凡夫)。于是你的‘六根’就成了‘六个家贼’,自己劫夺了你自家的宝藏,使你成为凡夫。
就这样,凡夫被幻觉迷惑,对众生、世界、业果三种世间法不能超越,就会永远沉沦在生死苦海不得出离!】
《楞严经》里,最最关键的、实修诀窍的地方,如‘逆流、入流’,‘脱黏内伏’、‘六根解脱’、‘耳根圆通’、“返照观心”,这些全部都是语焉不详,似乎被后人删节过。
——后面,观世音菩萨似乎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又在‘十四种无畏’里,被迫伪装成说功德利益事,而用‘藏头语’逐条重新解释‘耳根圆通之法要’——这样才能避免放在一起说被看出来、就会被后来自私的印度国王删掉。
想到这部经来到中国,是唐朝时印度的般剌密谛法师冒死从印度偷带来到中国的——印度国王曾因自私心作怪,严禁外传封锁这本《楞严经》,所以,即使在印度公开的版本,最关键的部分可能也已经被印度国王删节过了。令后人到此迷闷,产生多种歧途。
中国帝王也干过这种隐匿、篡改佛经的事:《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在北宋时期也被秘藏在宫廷中,连中国的寺庙都不颁行。后来日本人辗转得到以后,一开始在新修的‘大正藏’也不公开,近年才在‘续藏经’里公开了。《宗门杂录》记载北宋宰相王安石在翰林苑看到此经三卷,告诉了佛慧泉禅师,记载有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传给大迦叶正法眼藏的事。——《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降魔品第六指出:这都是天魔作障难,故意让人间的帝王阻挠传播真经的,世尊嘱令改为以祖师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流传真法。
幸亏,还有禅宗祖师爷传的祖师禅正法眼藏呢!可以印证这些关键之处、语焉不详之处的真实义。六祖云:“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早就提示过。后人若能以大悲大愿至诚之心,勤苦参究,必能不入歧途矣!
==================&&
附:本文的重要参考文章:
从耳根圆通修六根解脱:发兵讨贼,擒贼擒王
祖师禅和如来禅的精华与过五关斩六将
关于佛被歌利王割截肢体、刹那恢复:
楞严经: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从罗汉到成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死狙击蛋糕世界记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