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视频李见宇前辈还在世吗?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意拳发展史上部分人物简介
2011年第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1、韩星樵先生简介:韩樵(星桥)生于 中国论文网 /6/view-2929798.htm     1909年,系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全盛时期的入室弟子,自1931年从芗斋先生学艺十五载,尽得先师心法。自1938年至1946年期间在北平四存学会,协助王芗斋先生公开以武会友,传授技艺,为意拳的发扬光大闻声海内外起到了特殊之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仍默默耕耘,获益者无数。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国家体委,由韩星樵先生在国家体委作了意拳现代科学鉴定,并论述了意拳拳理融洽于体育运动的作用,将意拳理论的完备性、科学性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领域。   韩星樵先生历任新疆武协主席,习武之余,兼修岐黄之术,尤善中医推拿伤科正骨,曾任新疆中医学院副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新疆分会名誉理事长。退休后仍奋伏骥之志,至力于意拳理论研究与教学,1985年在香港意拳学会会长霍震衰先生及同仁大力支持下在珠海举办意拳培训中心,1990年出任珠海市意拳研究会会长。   韩星樵先生深感武术一道乃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其内容博大精深。经过60余年的实践与研究,于一九九三年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了《意拳学》一书,其中主论严谨,纲目清晰,将养生长寿之法和技击之道阐发尽致,是后学登堂入室之良阶。本书由韩星樵先生的公子韩竞禹先生代笔。      2、王玉芳先生简介      王玉芳,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次女,1921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深县,汉族。天性好武,为先父众多子女中最好武者。故先父生前曾言:“可惜玉芳是个女的,不然成就可就大了。”   7岁时,从郭云深先生之子郭圆练习形意五行拳。13岁时,五行拳已打得中规合矩。曾在当时的深县国术大会上表演。先父见其好武,能下功夫,又善领悟,故授以意拳桩法、步法等。后先父自沪返深县,携卜恩富、张恩桐、韩樵等回来深研意拳,即随同训练,还随卜恩富学习摔跤及西洋拳击等。先父对意拳的心法要点,无不细心传授,故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18岁时随父到上海,常与尤澎熙一起练拳。尤先生是留学德国的医学博士,故对近代医学知识始于尤先生。   50年代后期,协助先父进一步提高意拳理论和治疗疾病的临床试验,常来往于北京中医学院、海军医院、保定中医研究院,从事医疗与传统养生功法的实践和研究。   1960年,意拳站桩功在获得国家体委的确认后,正式在北京各公园教授意拳站桩功,从学者甚众。   1963年,先父去世后继续发展意拳。不久,举家迁往新疆伊宁,但练功不懈,并运用意拳站桩为群众治疗慢性疾病。   1969年返回北京,开始有系统地整理意拳理论及教材,逐渐发展了具有自己风格的意拳站桩功。   1980年,被北京气功研究会聘为顾问及教师,并在北京举办了有全国28个省市参加的全国职工气功学习班。   1981年9月,参加首届全国医学气功科学研究会和北京气功研究会议代表大会,在会上传授意拳站桩功。   曾先后应邀前往河南省焦作、广西玉林、山西大同、内蒙古、安徽蚌埠、辽宁鞍山等地教授意拳站桩功。1989年7月,应香港意拳学会之邀,前往香港讲授意拳。1992年3月再次应邀赴港授艺。   经过50余年的实践和研究,在继承和发扬意拳功法的基础上,整理出了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站桩功法,对慢性气管炎、神经衰弱、慢性肠胃炎、肝病、高血压、风湿病、类风湿、脂肪瘤、冠心病,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有显著疗效。对一些疑难病,如红斑狼疮、各种癌症、青光眼、半身不遂、高位截瘫、哮喘病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著有《奇功妙书》、《意拳养生站桩功》、《意拳站桩》、《王芗斋站桩功》、《十节动功》等书。      3、王斌魁先生简介:      王斌魁先生,北京武协意拳研究会顾问。1915年出生于北京,14岁便开始习武,青少年时曾拜邢玉亭、白泽田等武术先一辈为师,精研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等拳术,及刀、枪、剑、棍、戟等传统武术器械。1936年,王斌魁先生经武林同道推荐,代表北平市,赴上海参加“全国第六届运动会”,获得全国武术器械比赛第一名。1940年,投入王芗斋先生门下,从此步入了意拳(大成拳)的殿堂。1958年,以北京武术家的身份,王斌魁先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武术教官,为部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员。王斌魁先生把现代科学理论中的“矛盾论”与“实践论”灵活地应用于他所热爱的意拳之中,并把国之瑰宝一一中医学和养生学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使以前主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拳种,获得了新的理论生机,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意拳训练法。王斌魁先生一生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对弟子们循循善诱,刚正无私,不仅毫无保留地传以武功,而且还在思想、道德上予以教诲,培养学生们的武德。他尤其反对用学到的武功去欺压别人。如今,王斌魁先生的弟子已遍及海内外,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名字已列入《中国近代名人大词典》中,他的高尚品德与精湛的武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斌魁先生于日与世长辞,在他79年风风雨雨的人生旅程中,给后人留下了一条对真理不断追求,勇于探索与创新的坚实足迹。      4、王十川先生简介:      王十川先生,生于1923年,卒于1999年,北京人,又名王天衡。5岁至10岁向刘子固老先生学习篆书,国立艺专雕刻系毕业,名金石家,向寿石公入室弟子,石工教授学习篆刻学,同时向金石专家金禹民先生学习刻印,为全国著名雕刻家。幼年喜爱武术,因与姚宗勋是挚友后拜王芗斋为师学意拳,并将拳劲用于刻印上,刀力有方钧,治印从不收费,为艺牺牲一切,为人仗义疏财救人危难,青年时协助姚宗勋师兄挫败三十六友、一百单八将,为武林赞许。26岁时因右腿膝关节结核被高位截肢,仍每日站桩二小时,用功不息。后又经历了命运多舛的年代。日,在其夫人赵世燕女士的大力支持下,又重新开始治印。至1999年逝世前,共积累篆刻作品38000余方。王十川逝世后,启功先生提笔疾书“十川先生金石篆刻蜚声当代”,是对王十川一生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直造古人不到处”最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入室弟子为贾咏,现于澳大利亚教练中国武术。      5、张正中先生简介:      张正中先生,又名张中,河北新城县人,后居北京,汉族,生于1924年4月,原北平市私立四存中学高中毕业,私立中国大学哲教系一年肄业。自幼喜好体育,且对各种拳术及摔跤诸艺均有所涉及,但未得深入。1940年,从师意拳创始人
王芗斋先生,既得先师之亲传,又随师兄姚宗勋先生学习意拳,受益良多,为王芗斋先生之入室弟子,意拳著名实战技击家。   1943年怀报国救难之大志,投笔从戎,行程万里,远赴昆明考入国民党革命军空军航校,随即赴美受训。后回国参加战争,任空军上尉飞行员。抗战胜利后,先生不愿打内战,随脱离军队回到北平,与师兄姚宗勋先生朝夕相处,潜心研究意拳。   先生一生恪守师训,练功不辍,尤重实战,且经验丰富,拳法犀利,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在北平西四严惩流氓团伙“西四三杰”,匡扶正义,倍受同道赞许。致毕生之精力于意拳发展,生性恬淡,甘于寂寞,不计得失,不追名逐利,尊重师长兄辈,爱护提携后学,素为同门钦佩和晚辈敬仰,故宗勋先生评价日:“大将风度”。   先生长期从事意拳的研究、实践和教授,五十年代协助王芗斋和姚宗勋二先生在北京开展意拳教学活动,后在北京、石家庄、邯郸、西安等地广泛传播意拳,从学者较多,几乎遍及全国,为意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84年,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意拳研究会成立之时,出任副会长。翌年,会长姚宗勋先生去世后,即以研究会第一副会长身份,全面主持研究会日常工作,成绩斐然。先生卒于2001年7月,享年七十八岁。   先生生前为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意拳研究会副会长、香港意拳道研习会名誉会长、北京武术院意拳培训中心校长特别顾问。      6、窦世明先生简介:      窦世明先生(日――日),著名意拳实战技击家,为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入室弟子。辽宁沈阳人,汉族,中国大学法学院法律系毕业。少时喜好体育运动,1940年,同道赞许意拳神妙,赠以“大成拳”名时,师从王芗斋先生。   求学之初,遵奉先师王芗斋先生之教诲:练拳要有点疯劲。因而练功十分刻苦,每天站桩3小时,试力、起步、发力等3小时,推手、实作2小时,数十年如一日。在受其师兄王芗斋先生的衣钵传人姚宗勋先生言传身教的同时,又得到王芗斋先生的亲传。学习有成,王芗斋先生赐“志荣”。   在拳学实践中,注重实战,经验丰富,拳锋犀利,打法凶狠。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匡护正义,保护善良。毕生致力于意拳事业,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数十年来,一直从事意拳的研究、实践和教授,曾先后到黑龙江、浙江、深圳等地传艺,并在1993年《武魂》杂志上连续刊载有关意拳训练的文章,有较大反响。从学者较多,几乎遍及全国,在海外也有不少的学生。1993年初,不顾年逾古稀,应阿根廷意拳协会的邀请,前往深圳,亲授技艺;其后,又前往浙江杭州、金华等地传授意拳。为意拳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生前任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意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香港意拳道研习会名誉会长、日本国际意拳会终身最高顾问、金华市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   撰写文章有:《我学意拳》、《意拳养生桩的几种站法》、《意拳技击桩心法抉微》、《意拳试力法》、《意拳摩擦步要诀》、《意拳的定步发力》、《意拳的活步发力》、《意拳的守中用中》、《意拳的单推手》、《意拳的双推手》、《意拳实战的基本拳法》等多篇文章。      7、韩嗣煌先生简介:      韩嗣煌先生,月27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为前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第六子,祖籍河北霸州。   1958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8年9月至1966年,任北京水电学院函授部机械组组长,1967年至1971年到河北省岳城水库下放劳动,1972年至1978年任河北邯郸华北水电学院机械设计教研室副主任。1979年12月至1981年12月在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2年1月至1985年5月,任华北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机械研究室副主任、研究生导师。1985年5月调入民革北京市委,历任民革北京市委常务委员、福秘书长、北京市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北京第九届、第十届常务委员,第九届委员会秘书长,1995年4月退休。   韩嗣煌先生不仅学有所长,而且爱好广泛,自谓平生三大爱好:读书、围棋和拳学。先生于1949年拜师王芗斋先生学习意拳,并长期受业于姚宗勋先生及李永宗先生,对意拳学理造诣很深,晚年陆续发表系列意拳理论文章,后收集到《阑珊集》里。并著有《意拳》等学术著作,首次将意拳提高到理论高度,特别是运用力学原理解释武术真谛,为现代武术运动的发展开辟了先河。   韩嗣煌先生对拳学理解和认识有很深见解,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晚年常走动于京港两地,与香港意拳界接触很多。   先生自幼身体赢弱,学练拳术实为强身健体,长期习武曾使其身体一度强健。然不幸的是后来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并引发多脏器衰竭,病魔缠身,终治疗无效于日23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8、李见宇先生简介:      李见宇先生出生于1924年的北平,6岁就在南城武术名家唐凤亭老师处学习形意拳等,他很有恒心,一学就是十年,风雨无阻,为了每天的练习,他有时不得不走几里路。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小的刻苦武功练习,给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至今李老师80岁了,当他打起拳来,依然行步蹿趟,虎虎生风。这与他从小的武功基础离不开。   李老师7岁在北平美国学校读书,两年,除了文化知识外,他的英文素养使其60至70岁在欧美等国教授意拳养生功指导健身养生,语言从没有使他传播中华武术遇到障碍,他传授武术的足迹近年来遍及法国,新加坡,荷兰,英国,美国,瑞士等国。在其访问美国功夫杂志时,大家都对其每次即兴表演意拳时“神如雾豹,意似灵犀。”试声时如雄狮怒吼,如海啸龙吟的气势所惊叹   1943年,李见宇19岁开始向王芗斋先生学习意拳,王老师当时就很欣赏李见宇的聪慧,把李见宇比拟成自己的一把小手枪,至今李见宇老师是从精神上,形态上,能够酷似地反应王芗斋老先生行拳神态的唯一传人。他的意拳健舞被意拳后人尊为“王芗斋的活化石。”李见宇老师在王芗斋老先生1943年至1963年辞世的20年间,始终伴随在王芗斋身旁,其间包括年在北平中南海万字廊时期,这时是抗日战争进入胜利时期:在北京解放后年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研修时期:年保定中医学校时期;1960年广安门中医研究院气功科意拳站桩时期,李见宇老师一直陪伴着王芗斋老先生。至今犹能回忆复述大量王芗斋老先生在中华武术,养生去病,以及武道复兴中的禅思哲理的往事芸芸,
十分珍贵,十分有价值。   李先生在意拳养生上有骄人的成绩,他深研中医经学,针灸,按摩,尤其在华夏体育健身上其见地和经验具备。学识贯及老庄,佛释。   2000年,在美国洛杉基召开的世界中医大会上,他并获得气功杰出奖。   李见宇老师文武双全,其字画中外驰名,他写的“神”字条幅,气势磅礴,神飞天外,真为观赏者惊叹不已,近年公布的毛泽东收藏的百名中国书画家珍品之中,就有李见宇老师的字画。   李老师至今身体依然黑发童颜,其试声中的“狮子吼”,如海啸龙吟,振聋发聩,不少人受之惊骇,莫不感叹,中国拳学之高深伟大。      9、姚承荣先生简介:      姚承荣先生,日生于北京。中国武术六段。自8岁起随父――著名武术家姚宗勋先生学习意拳。数十年来在拳学理论与实践上尽得意拳精髓,继承其父衣钵,成为第三代意拳代表人物。   姚承荣先生始终致力于意拳的传播和发展,曾受邀赴贵、豫、鲁、津、辽、晋、川等地授拳讲学。还多次应亚洲武术联合会副主席霍震寰先生和日本国横滨太气拳以及欧洲武术界之邀赴香港地区和海外教授意拳,为意拳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姚承荣先生近十年来,发表了过数十篇关于意拳理论和训练方面的论文和相关文章;出版了共六套意拳教学光盘:并亲自制定了意拳推手、散手规则;教练员资格标准,以及学员报名协议书等系列规章制度,为民间武术组织的法制化训练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姚承荣先生一直担任北京意拳研究会副会长兼技术总教练,并于1993年创办了中意武馆,亲任馆长兼总教练。开馆十几年来,培训学员近万人。   姚承荣先生以诚信传功夫,是当代意拳(大成拳)的重要实践者和传播者      10、薄家骢先生简介:      薄家骢先生,1945年生,天津人。少年时极爱体育运动,12岁入天津游泳少年业余体校,受教于泳坛名宿穆成宽先生。穆先生精通武术,在游泳训练中多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如站桩、静座、少林十三式等,这些练习可以说是自己从事武术运动的启蒙。   在天津学习游泳期间,得识王竹、王松、王梅,有同岁、同道、同里之谊,遂成莫逆之交。王氏昆仲的外公即是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当时津门武林名将如张恩桐、穆成宽、张魁元等先生常来王老先生处拜见求教。   1960年,考入北京体育学院,赴京之际,恳请师姑王玉自修书一封,推荐到姚宗勋先生处。承蒙姚师不弃,收为门下,始入拳学正轨。   姚师教学严谨,授徒首重做人正直之道,尝言:我教汝等“书生拳”。每逢节假,得姚师言传身教,诸学兄倾心辅导,虽生性愚钝,幸有姚师垂青,诸学兄错爱,故能在大学毕业之后,为钻研意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浩劫期间,因受覆盆之冤,与姚师音信阻绝。后落实政策,再逢姚师于先农坛,虽年过不惑,但求学之志与日俱增。先农坛随师学艺,加深了对意拳的了解,特别是在帮助姚师整理著作的日子里,得到姚师系统教授,对意拳之深邃有了飞跃的认识。曾得到杨绍庚、窦世明、张中、卜恩富诸先生的指教,获益非浅。姚师仙逝后,继任意拳研究会会长。   视学术为神圣,不谙个人经营之道,经三十余年的体验实践,切磋技艺,探索拳理。七十年代开始传授弟子,其中有程军、刘刚、王铁环、吴忠等佼佼者,弟子王岳铮东渡扶桑,在日本东京成立了日本意拳研究会,以传播意拳,常有日本学生前来求学。   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意拳研究会监事长、日本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大成拳探微》(意拳精微)一书。       11、崔瑞彬先生简介      崔瑞彬先生,1949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省深县,汉族,大专文化。先生自幼喜好体育运动,尤其爱好中国武术和摔跤。1968年,接触并开始习练意拳。1972年10月,有缘拜在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的衣钵传人、著名武术大师姚宗勋先生门下,从学意拳,始入拳学正轨。   1985年,姚老因积劳成疾去世后,先生作为意拳第三代之代表人物,与其他意拳同仁一道,担负起了发展意拳、弘扬国粹的历史重任。先生治学严谨,颇具姚老风范。在拳学理论研究中,先生十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吻合,他认为拳学作为一门科学,必须脚踏实地,坚持真理,相信科学,实事求是,以辩证的观点来对待拳学理论的研究。先生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对老庄哲学、佛释儒学、孙子兵法、资治通鉴以及中外历史、现代运动学、生理学、心理学、人体力学、神经医学等与拳学相关的理论,多有研究。   先生事迹曾先后在《中国体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北京工人报》、山西的《长治日报》、澳大利亚的《华联日报》、英国的《星岛日报》和《文汇报》等国内外多家报纸上刊载报道。先生曾任中国武术协会第三届、第四届委员,现为中国武术协会传统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秘书长,武术八段,北京武术院意拳总教练,北京市意拳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武术院国际意拳培训中心校长兼总教练,北京巨星影视武术学校校长,沧州意拳研修会名誉会长,呼和浩特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广东茂名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杭州意拳研究会顾问,金华意拳研究会总教练,北京大学武协特邀教练,英国莱斯特和美尔顿意拳?形意拳?太极拳协会名誉主席,阿根廷意拳协会顾问兼技术教练,香港意拳道研习会顾问兼特邀教练。      12、林肇仑先生简介:      林肇仑先生,出生于北京,自幼爱武,曾拜多位名师学习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于1965年又先后从师著名武术家杨德茂、姚宗勋二先生学习意拳,是意拳第三代佼佼者,深得二代宗师――姚宗勋先生喜爱和器重,为姚宗勋先生晚年得意弟子之一。曾受师命,辅导过日本拳圣泽井健一先生的得意弟子佐腾圣二等人练习意拳。林先生在珠海期间,得到意拳前辈韩星桥(韩樵)先生的数年亲自指导,并有幸得到意拳健舞之梗概。   林先生于1990年创立湖北省意拳研究会,任该会会长i同年还辅助意拳前辈韩星桥(韩樵)先生创立珠海意拳研究会,并任该会常务副会长,同时还担任北京宗勋武馆名誉馆长和技术总指导。   林先生近年经常与东南亚、日本、香港和世界武术同道交流拳学和技艺,曾数次亲赴北欧三国进行意拳教学,教授了很多外国的弟子,对意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   林先生后在中国著名武术刊物上发表《意拳(大成拳)源流述真》、《意拳发展与姚宗勋》等文章,在国内武术界以及意拳同道中产生重大影响。林先生十分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意拳传
人中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代表人物,被北京武术刊物《武魂》评价为“学者型意拳传人”。   林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意拳,肩负前辈赋予传播和推广意拳的使命,衷心希望武林中新人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让意拳的明天更加辉煌!      13、刘普雷先生简介:      刘普雷先生,1950年生,祖籍广东中山。现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技术开发部副主任,北京市武协意拳研究会副秘书长,马来西亚雪隆意拳研习会技术顾问。   1963年,在北京什刹海体校从吴彬先生习长拳,1964年到1966年间,曾从北京四民武术社吴子珍先生和健身武术社傅老先生习六合拳、龙虎罗汉拳,这期间还学习了中国式摔跤和西洋拳击。1967年3月,偕拳友10余人与姚宗勋先生的弟子王金铭试手失利,即向王金铭学习意拳。同年6月,由王金铭推荐正式拜姚宗勋先生门下。   1981年,姚师与国家体委科研所、北京体委科研所合作开展意拳基本功法用于现代体育竞技训练相结合的试点,同时对准备参加全国武术散手比赛的骨干进行集训,作为主要成员,接受了在先农坛体育基地为期近三年的强化训练,后因姚师病重而止。这期间,一直协助姚师进行养生健身辅导和技术讲座,并利用业余时间培养拳手,所训学生亢翊曾获1986年北京秋季精英散手比赛48kg级冠军。同年曾任北京散手研究会常委。   1986年,借调到国家体委工作,受吴彬先生委托进行全国武术散手函教授教材的编写工作,任组长。1987年,参加武术散手调研工作,赴湖北武当山散手擂台赛任现场技术统计工作。1990年,正式调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承担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的有关工作。曾应邀赴东南亚讲学,并与当地各路武林高手切磋技艺,受到好评。已完成近20万字的《意拳入门》一书的编写,将与教学录像片一起出版发行。      14、彭振镝先生简介:      彭振嫡先生,日出生在北京。彭振镝是广东省名医彭壁秀的嫡孙,受家庭影响他从小自60年代就系统地学习中华文化的中医、武术、华夏修养身心之道。   他并以中国儒释道各家的修养身心的文化渊源,提取心理治疗的元素,致力于心理治疗本土化,并从西方心理治疗的弗洛伊德、人本主义等心理治疗的主流理论中,取得东西方文化在心理治疗的支点,精制而成华夏修养身心之道,中国情志调理养生的专科学问,在临床中收到与中医养生内外兼修的效果和调养收效,也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   从1990年其为华夏体育健身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从1995年其为华夏文武堂理事长,在中医养生、华夏体育健身、华夏管理哲学的研讨和讲座培训上,收到中外健身领域广为人知的效果。   他从1995年至1999年每年都在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学院的艺术治疗系对心理治疗的中西方一体化进行研究和考察,并撰写了著作《华夏修养身心之道》、《情志调理养生》等著作,受到了学界同仁的广泛好评,被卫生部中国健身科技学会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养生的内外兼修上受到消费者的首肯。      15、张鸿诚先生简介:      日生于北京,汉族。国家一级摔跤裁判员、教练员;国家一级摔跤运动员。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武术六段。   曾任北京市海淀区太极拳协会常委,教练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武协训练组组长。北京“中国传统文化学院”武术教授。北京市武协意拳研究会副秘书长。   现任北京市武协意拳研究会监事:北京市武协武术理论文史研究会秘书长。   1950年从师武术名家王培生。习练长拳、器械、吴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推手、散手等。同时向师叔李经梧、孙枫秋学习陈式太极拳。1989年,作为北京市首批学员向师叔李秉慈学习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并予推广。   1953年从师跤坛名宿熊德山学习中国式摔跤。1956年至1960年多次参加省市级比赛及1958年全国摔跤锦标赛和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六次获得次轻量级冠军。1960年至1979年又受到张登魁教授和卜恩富教练的指导。   1960年从师意拳第二代主要传人姚宗勋。是姚师最得意弟子之一,也是姚师生前唯一举行“递帖拜师”仪式者。对意拳的认识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高层次。得到意拳诸前辈的赞许和勉励。曾向姚师推荐崔瑞彬、尚京堂、林肇仑三人,后来皆为佼佼者。是姚师三次拜会李天骥先生的中介人。   1960年同时向“新中国体育开拓者”、“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的李天骥先生学习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剑、武当剑。进修形意拳、八卦掌、孙式太极拳、推手。被李师的正直高尚品德、拳学上的多知多能和工整、潇洒、飘逸、险峻、刚柔相济的拳术风格所折服。于1988年2月,与赵华舫、李力公、刘庆洲、牛胜先、李建伟、高瑞芬等十多人共同拜师。   自1974年参加太极拳辅导站工作以来,培训数万人。其中参赛取得名次者至百多人次。   本人在国际、全国、北京市参赛,曾获金牌4枚、银牌3枚、铜牌3枚及前6名8次。   连续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武术辅导员。   连续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武术裁判员。   1992年,“全国青少年武术比赛”,被评为全国武术优秀裁判员,并获“道德风尚奖”。   两次被“日本太极拳访华代表团”聘为教练。   六次被“美国武术气功团队”聘为教练。   多次被各类型的“修炼大会”、“邀请赛”、“教练员培训班”聘为教练、导师或裁判长。   2002年出版“杨式太极36式拆解”光盘。   2004年3月应香港武术联会会长霍震寰之邀去香港讲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转载]大成拳
大成拳,又名意拳,中国拳术的一种,源于心意拳。包括:站椿、试力、走步、发力、推手、单操手、实战散手等。是清末民初河北深县魏家林村人王芗斋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创立。大成拳
大成拳,是清末民初深县魏家林村人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创立。主要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无固定招法和拳套,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以意念统帅肢体,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浑元力。争力为身体各部松紧的互相交替,使精神和肢体,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速度、争力、灵活、协调等,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所谓松紧,即是肌肉的松紧,又是意念上的松紧。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紧,因此意拳要突出一个意字。站桩,要求从精神上松紧到肢体上松紧,达到松紧协调,使精神和肢体达到高度统一,肢体间处处相互通连,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呼应,即一动无不动,使本体感觉极其灵敏协调。整体的弹力,做到"无处不弹簧"。试力是将站桩中所获得的浑元力充分调动起来,发力是拳术的有效打击力量动力,意拳发力,就是浑元力的发动,在极短的距离内,用很小的动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击。站桩、试力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件,以便在不同情况下随机随势发力。步是结合试力的步法,要求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在前后、左右、进退转换中都能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和整体协调,以利随时发力。推手和散手,是意拳强对抗性的技击。推手也叫双人试力,在双方有肢体接触时,能够牵制对方并施以有效打击。散手,是徒搏斗。意拳的器械有半把、双把等。
大成拳 - 特点
大成拳是20世纪由先生创立的一门新兴的拳种,它在当时对于一些传统的武术门派来说是学,而对于近年来所创立的如散打等界的新事物可说又是传统的。它经过了近百年的传承和发展,许多前辈的实践证明,大成拳已经被人们所认可。它可以说是集健身和防身于一体的上乘拳学,它其中孕含着如中国古老在内的许多传统文化的智慧,它已经成为今天广大好者学习的主要拳种。充分的了解大成拳的特点,对于学习和掌握大成拳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在学习大成拳的十几年来,觉得大成拳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在此一一列出:
1.对于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由于“大成拳”成拳较晚,所以它对很多传统的拳术进行了有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它不是象有些书中介绍的大成拳是形意拳的桩法,的步法,少林拳的立禅和太极拳的柔化之力,把大成拳说成了大杂烩。王芗斋先生创立大成拳是在对很多武术门派进行了分析后,并在充分的研究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屏弃了如套路、拍打等训练方法,以科学的实用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后,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以“七妙法门”即站桩,试力等七种功法为主体的独特练功体系。这即是某种意义上的高级复古,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革,即使今天看来还是大的,是真正超越了时代的。
2.将养生作为主体之一:在重视养生和技击的同时,而又单独地把它从其他中分离出来。健身养生历来是武术修炼的一个主要目的。但自古武术就是只表现它的技击的一面,健身养生就像一个副产品,虽然太极拳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观念,但这是很有限的一点。而王芗斋在对传统的学习和对武术界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武术界有严重的只重技击而忽视养生的问题,在他的中他就大胆对此进行了阐述。自此,千百年来气功/导引重养生,而武术界轻养生重技击的观念得到了改变。
3.文人拳的特色:王芗斋先生由于他本人对于佛、、道以及棋画等文化方面的造诣,使得大成拳从一诞生,就有很浓重的文人色彩。它的每一个功法每一句理论都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光辉。对于文化的重视,这已经成为了大成拳门派的传统,姚宗勋先生提出“要做学者,不要做打手”,而象李见宇王选杰等前辈也无不在书画文学等方面,身体力行。今天,有些练大成拳的人不注意自身
的修养,甚至不注意武德,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却使得很多人形成了大成拳是流氓拳的印象,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实际这是一种对大成拳的误解。
4.注重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拳学研究:比较早的吸纳了现代科学的观念和现代体育知识,而形成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新观念。王芗斋在创立大成拳的过程中,大量的借鉴了西方的现代科学(如杠杆原理,螺旋运动等)和的知识(如部呼碳吸氧等医学原理),虽然今天看起来他是很不成熟的,但是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具有革命是性的,后来王芗斋先生拳学思想的继承者姚宗勋先生将生理学/力学等学科的知识大量的引入大成拳,并对拳学进行深层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田径、、举重、射击、等现代体育运动的训练之中,获得良好的成效,走出了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新的武术道路。如在训练射击运动员时,运用意拳的"精神放大"的训练原理,在意念上将手中的枪与靶心直接连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命中率,使几名运动员成绩大幅度提高,在一些运动会上打出了好成绩。王芗斋先生和姚先生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拳学研究,这一点经过时间的证明是实用的,这是大成拳的一大特色,这一重要的观念也将在今后给我们练习和研究拳术上给以指导。
5.务实与务虚相结合:今天的武术界出现了一种怪圈现象,一些人大谈武术的如何如何神奇使得人们不知何去何从,而另些人则大谈武术的实用性以至于各种违背生理的硬功充斥武林。一味的务虚玩弄辞藻,显然脱离实际,而如果务实而没有理论基础的支持,那只能是空中楼阁。
王芗斋先生一直坚持务虚和务实想结合的研究方针。小到人体的的运动,大到人类精神领域的探讨。既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又有高深的理论的研究。我们在练习大成拳时一定不要盲从,要多问为什么,只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是研究拳学的真正应该有的态度。
大成拳 - 历史沿革与发展
大成拳-练习
1939年,北平刊登了王芗斋先生一文。在武术界引起震动。尽管文中语言平和,然而挑战之意却十分鲜明。与此同时,他定时定点接待来宾。切蹉武技。各派名家虽登门踊跃,可除去个别一、二位提出推手听劲之外,大多为拜师求学者,并无一人真正应战。
芗老本意在于同武林各界交流技艺,研讨拳学,以促进中华武术的发展。惜并未完全达到目的。但此举却使王芗斋名声大噪,威振全国。
在此期间,友人为芗老所授之拳赠名“大成”,称芗老为“大成拳宗师”。1944年,芗老又发表了
,阐述了大成拳的原理、原则及训练方法。至此,一个崭新的拳种诞生于中华武林。
事物的形成与发展,往往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大成拳也不例外。
大成拳源于形意拳
形意拳究竟为何人所创,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
其一、认为是南北朝高憎达摩创瓿;
其二、认为是张三丰创立;
其三、认为是南宋名将创立;
其四、认为是明代武士姬际可创立。
一般认为,前三种说法在史籍中并无可靠记载,属捕风捉影,虚无飘渺之论,不足为信。而第四种说法则有案可查,较切合实际。姬际可,字龙峰,蒲州人。他自幼习武,技勇绝伦。尤善枪法,号称“神枪”。为适应徒手搏击之需。姬际可研究揣摩飞禽走兽扑杀争斗之技,创编徒手拳法,当时称为“心意六合拳”。姬际可传曹继武,曹传戴龙邦,戴传李飞羽。
李飞羽,字洛能,亦称能然、老能,深县窦王庄人氏。自幼习武,学无所成。始拜于戴氏门下学艺,苦练十载,臻于大成之境。世称“神拳李”。后李洛能将所练之拳改称“形意”,并广授门徒,传播形意拳法。其门人极多,如车毅斋、宋世荣、、刘奇兰、郭云深等皆出自李氏门下
郭云深,名峪生,字云深,深县马庄人。清同治初年拜李洛能为师,学练形意拳术,十二年如一日,刻苦研习,得拳学真谛。尤善崩拳,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美称。郭氏不仅能武,亦熟读兵书战策,著有一书,阐发拳道精微。是图南先生于一书中,盛赞郭云深在“形意拳体用规矩”、“明、暗、化三劲”及“刀剑枪棍等器械”诸方面,“无不登峰造极”,足见其拳学境界之高。郭氏所传弟子之中,出类拔萃者不过钱砚堂、刘勇奇、李殿英、许占鳌、王芗斋数人而已。其中王芗斋先生堪称一代武林巨擘。
王芗斋先生生于l885年,河北深县人。自幼体弱,患喘病,家人恐其不寿,送他去郭云深处习拳,以强身健体。因新近丧于,又见芗斋敦厚朴实,聪慧过人,所以爱如己出,让芗斋住到自己家中。据说,一天夜里,郭师起身外出,芗斋怕师父受凉,忙取农追随而去。却发现师父独自一人在一僻静之处练功,其功法与平日所授不同。郭老见芗斋小小年纪便知体贴人,非常感动,遂以秘技相授。萝斋敏而好学,勤奋用功,加之恩师精心指点,小小年纪便已深怀绝技。郭师所传秘技即武林中的秘门功夫——站。郭云豫教授其他,皆属常规拳套,独将真功传与芗斋,绝非偶然。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其一、萝老自幼为人质朴,心地淳正;其二、尊师重道,肯下苦功,追求学业,非常执着;其三、悟性极高。故芗老深受郭师信赖,并有“非其几不可鞭”之慨叹。此三点不仅使王芗斋得列郭氏墙,也为他后来成为武林巨子奠定了基础。
四十年代初,是大成拳的辉煌时期。芗老在答记者问对,批评了各派武术的种种弊端,指出“我国拳术,杂乱无章”,“遗弃精髓,仅守糟粕”,而“之拳道,之拳击,虽有独到之处,但亦非整体之力”。同时公开设擂。向发出挑战,希望能在与各界的交流中寻觅贤达之士,共同担起光大中华武术的重任。大成拳从此驰名武林。在二十年代以后的数十年间,芗老广收门徒,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杰出者竞有数十位之多,如周子岩、赵道新、、韩星樵、韩星垣、、高振东、张长信、姚宗勋、、杨德茂、王斌奎、泽井健一、王选杰等人,皆为芗老之高徒,为大成拳的发展,他们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像赵道新先生将大成拳与八卦掌结台,创立“心会掌”;泽井健一创立“”;姚宗勋先生创办”意拳研究会”。更值得称誉的应该说是王选杰先生,“”结束之后,百废待兴,他率先举旗,宣传介绍大成拳法,在全国重要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倡导实战拳术,使大成拳迅速发展起来。
作为一个年轻的拳种,大成拳能够在众多武术门派中脱颖而出,受到习武者的青睐,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首先,它有新颖独到、极具科学性的拳学理论作指导,举要者:一、认为所谓拳,并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而是“拳拳服膺”谓之拳(拳拳服庸乃牢握不舍、切记在心之意)。指出拳,应该是一种与生活高度结合、时刻不忘的特殊运动方式。这一理论突破了数百年来传统理论的认识界限,赋予“拳术”这一概念以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为习练者指明了一条最为便捷、可以用最快速度提高拳术水平的途径。二、认为拳术的第一目标是养生,而技击乃“拳道微末技”,养生与技击之间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大成拳认为,要想实现一个修炼目标,须到与之相对立的那一面去寻找方法。比如,要想学会发力时的骤然一紧,需要在放松中磨炼;要想加快运动速度,需要从慢动中磨炼;要想增长技击能力,须立足于水平的提高。这样取得的才是真正的,纯粹的、高人一筹的成果。由养生修炼中求得的技击能力是最高级的技击能力。这一理论早已为练者指明了所应选择的定位点,可惜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三、认为技击的最高境界是恢复本能。人类的祖先与凶禽猛兽生活在一起,和动物一样有极强的自卫搏击本能,否则便无法生存,只是因为后者生话环境改变,这种本能才逐渐弱化。但是,如果把一位当代人放回到原始森林中去,让他和野生动物生话在一起,只要他能够生存下去,他的自卫搏击本能便可以恢复。可见,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搏击本能可以恢复。大成拳独特的拳学理论和功法实践创造了它自身辉煌的,也为后世学子成才铺筑了一条坦途。
大成拳 - 相关书籍
《大成拳养生真传》
《大成拳论》
《解说形意拳经》
大成拳 - 养生作用
有利于身心
形意五行拳的养生健体作用: 中应用五行学说,将人体内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肾有主、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而的劈、钻、崩、炮、横五种拳势,则分别归属于五行学说中的金、水、木、火、土;与中医理论中的肺经、肝经、肾经、心经、脾脏经等五条经络相对应,起到五行相生、互助、互补的作用;而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等五行相克又能起到互降、互消的平衡效果,最终达到养生健体的作用。
劈拳属金:气发于肺经,此拳势顺则可以理顺、增强肺气。古拳谱有“劈拳内应肺,外通鼻,在体为皮毛,守窍于膻中,气发于肺脏”之说。
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主气(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如果肺气不足,则呼吸无力,身倦无力,动则气喘,自汗等气虚不足症状相继出现。
习练劈拳,能增加呼吸时胸腔的扩张与收缩,促进肺活量的增加,因此有养肺的功效。又因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而运行于周身,若肺气足,血便可随气运行于周身无阻,人身体则会健壮无病;人们常用气壮如牛,来形容人体健康强壮,用气若游丝,来形容人的生命垂危;所以,培元肺气最为重要。
大成拳 -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崔瑞彬
崔瑞彬先生,男,1949年出生于,现年59岁,自幼酷爱武术,1968年起从学于意拳名家李永良先生,年拜意拳实战家姚宗勋先生为师,习武至今。
近40年来,崔先生视拳学之道,为人生之道,刻苦训练,功于研究,多次带队参加北京市、全国、国际级武术散打搏击大赛,并获得了优异的战绩,是年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国家代表队唯一一位意拳(大成拳)入围选手,银奖获得者。现任中国武协传统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武协武术段位8段;北京武术协会副秘书长;北京武术研究院国际意拳培训中心校长兼总教练。
多次被聘请到、法国、美国、瑞典、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传授中国武术意拳(大成拳)。鉴于崔先生在意拳界,享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经武林峰会评审委员会,对个人传略的考核与评定,附合入选条件。兹授予崔瑞彬先生:届意拳(大成拳)代表人物奖。希望崔瑞彬先生,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竟技舞台的道路上,发展意拳,弘扬国粹,承前启后,再接再厉。
北京意拳研究会秘书长李敏生先生为意拳(大成拳)代表人物崔瑞彬先生颁奖
大成拳 - 套路技巧
意拳自芗斋先生创立至今,已有近年的发展,作为一门以研究人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问,今日之意拳,可谓是中外拳学之精华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几十年来,意拳正是以运动学、解剖学、、心理学、神经医学、人体力学等作为训练的理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科学地阐述意拳的原理原则,并在科学理论的不断验证下,逐步完善其拳学理论,进而科学地指导意拳训练实践,使意拳在拳学研究和训练实践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
具体而言,意拳锻炼重在健身和实用两个方面,没有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主要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掌)法、推手、散手等内容组成。
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进行拳术各项训练的基础,是意拳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的训练手段。站桩根据练习目的和训练阶段的不同,可分为技击桩和健身桩,这两种桩法都是在外形不动即保持相对静止的情况下进行锻炼。
健身桩锻炼强调精神训练、意念诱导和统帅肢体同时进行,要求在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和呼吸自然的原则下进行休息式的锻炼,也可以说是锻炼当中的休息。这种锻炼符合人体生理机制和所应达到的功能状态,同时使中枢神经,击桩是掌握拳术实战技击的基础,是求得浑元力的最好方法。因此,欲求拳术的技击效用,须在健身桩的基础上,通过技击桩的锻炼,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与外界建立争力,以求得拳术所需要的浑元力。
所以说站桩就是一种运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无力中求有力,在不动中求微动,在笨拙中求灵巧,静中求动的训练方法。通过站桩,训练从精神到肢体的放松,首先是精神上的放松,然后训练肢体的放松,进而训练精神和肢体的松紧以及松紧的相互转换,使人体的神经支配与肢体活动达到高度的协调和一致,使肢体处处通连,成为一个相互呼应的整体。在这种状态下,人体自身的感觉高度灵敏,动作协调统一,其效果表现在拳术上,就是“动一处牵全身,一动无不动”。此外通过松紧的相互转换,训练整体的,做到“周身无点不弹簧”,并在技击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试力,是将在站桩中获得的浑元力充分调动起来,用之于实践的一种科学训练手段,它是意拳锻炼的中心环节,意拳训练体系中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的一项专门的训练课程,是掌握意拳技击的关键之一。试力是使人在身体运动的情况下,运用意念诱导,继续掌握争力,体会站桩中培养起来的浑元力,在肢体有位移时,还能否做到均整有力,运用自如,以利于随机随势,任意发力。从这个意义讲,试力就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试声,是意拳特有的一种练功方法,一般将其归于试力范畴,是为了弥补试力不够细微之处。走步,也称摩擦步,它是意拳训练体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所谓摩擦步,是指我们脚步移动时,脚底与地面似接触似不接触,而且在意念活动中与地面不停地摩擦着前进或后退,实际上摩擦步就是腿与脚的试力。其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并在前后、左右、进退的步法变换中,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和整体协调,具体锻炼时多与试力相结合进行练习,即初步的活步试力。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发力,简单地说,就是浑元力的发动。因此站桩、试力、走步等基本功的锻炼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件。
意拳的拳(掌)法是一项专门的训练,本质上就是发力,它要求是在极短的距离内,用很小的动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击。推手和散手,是意拳技击实践的两种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训练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对抗性。
推手可以说是试力和走步的具体化,从练习角度讲,也可叫做双人试力。从训练的目的看,则主要是为了训练在双方有肢体接触时,能够牵制对方并施以有效打击,从这层意义上理解,推手乃是有条件的实战
,是为了弥补实战之不足。散手,意拳也称之为实战或实作,它是各项训练的总成,是直接检验拳术锻炼的综合体现。从原始意义上讲,散手乃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斗。
此外,意拳锻炼除上述基本内容及针对这些内容的专项练习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练习,如打,身体抗击打能力的训练,眼法训练及身体柔韧性练习和耐力练习。
意拳认为器械是自身手臂的延长。意拳的训练与徒手训练本质上完全一样。意拳主要的器械有:半把杆、双把崐刀。
意拳对于增强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它保留并发展了传统拳学的技击效用,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目前意拳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传播于社会各界,在世界其它和地区也有为数众多的爱好者。在国内许多省市及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建立有相应的意拳组织。
意拳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弘扬意拳精髓,传播武术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广大意拳同道一贯坚持的宗旨和共同奋斗的目标,相信意拳必将在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过程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成拳实战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