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海龙屯景区的三十六步天梯为什么叫三十六步天梯

&>&&>&&>&&>&
海龙屯 变得熟悉又陌生
字体:[][][]
  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和湖北神农架先后申遗成功,名列世界遗产名录。
  就在一年前的7月4日,贵州遵义的海龙屯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时,文化版以《田野考古 每个日子都不平淡》为题进行了报道,介绍了申遗背后的准备工作和考古发掘。有人好奇,申遗成功除了给景区带来更响亮的名声,还会有哪些帮助和提升,给当地居民带来何种影响?一年过去了,记者再次走进这里,看看“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崭新的头衔,给海龙屯带来了什么改变。——编 者
  村民转型,他们从核心景区搬出来,成了景区工作人员
  “我就是海龙屯人,我家原先就在海龙屯的核心景区,汇川区高坪镇的双龙村,现在已经搬迁出来,并成为景区员工,负责接送客人。”从遵义新舟机场驶往海龙屯的路上,司机小葛跟我们聊起了海龙屯,“我根本没有想到我们世代居住的地方竟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很多外国‘独行侠’,居然能千里万里、七拐八拐找到这里。”
  上屯前,游客都会在综合服务区作短暂停留,这里算是景区的外围缓冲区,允许修建部分项目。之前长满野草的地方已经建成停车场,暂时可以满足需要。
  游客服务中心以及餐饮购物等商业服务项目都在山下空地,交通接驳也在这里。所有的客人都得坐景区的小火车前往登山的入口。“我每天至少要陪游客上下山两趟,多的时候要4趟。”穿着景区工作制服的周媛媛,是一名讲解员。20岁出头的她对各个主要景点的情况倒背如流,历史故事也能娓娓道来。一打听,原来她也是海龙屯的“土著”。
  这样的身份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如今成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海龙屯景区的服务人员,90%以上是这样的“屯上人家”,他们的家从核心景区搬了出来,作为承诺,只要他们愿意,都可以成为景区员工。
  传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景区运营,董事长陈宗冰印象最深的是屯上的年轻人,“游客服务部目前的主管是28岁的刘炬才。他打小是听着长辈讲的海龙屯的故事长大的,现在成了正式的讲解员,每一次讲解他都能根据游客特点多讲些自己搜集来的有趣内容。景区刚刚开始运营,游客难免有不满意的地方,他也会红着脸解释,说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要尽量维持原状,所以会有诸多不便。”
  当然,也会有不少负面影响。“有些员工年纪大一些,工作时挑肥拣瘦,又不爱学习新技能,职业化与专业化素养一时难以提高,很难管理。但这是不少景区都面临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陈宗冰说。
  保护升级,遵循世界遗产相关准则进行维护,音景系统提升体验
  申遗成功后,海龙屯景区进行了为期84天的封闭施工改造,完成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道路改造工程将景区的沿山公路进行了扩建,各种危岩处理、边坡治理、沥青面层,至少要达到观光车安全运行的要求。
  在开园前,海龙屯已经对铜柱关、铁柱关、朝天关和新王宫遗址等文物进行了保护维修。虽然已经正式开园纳客,但海龙屯景区内的重要保护维修工程仍在进行。游客在登山途中,难免会碰到施工现场。
  海龙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之后,相关保护得以升级。比如最险的飞虎关之前的天梯,古称为“三十六步”,上次记者来时还手脚并用地爬了上去,目前已不允许游客任意攀爬了。
  为了弥补遗憾,如今当游客凝望“三十六步”天梯时,能听到模拟的战场音效,士兵的呐喊声和厮杀时惨烈的呼叫声此起彼伏,甚至还能听到滚石檑木由上而下砸落的声音。
  传奇文化(贵州)景区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符定伟说,遵循世界遗产相关准则、文物保护法以及海龙屯的地方性保护条例是基本的底线,然后才能谈如何讲好海龙屯的故事,提升游客体验,“在保持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最适合做的无疑是智慧开发。”目前,景区已完成重要景点无线网络免费覆盖、景区音景系统建设、微信公众号、景区智慧导览手机应用的建设和开通工作。沿着石阶,游客可以登上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9道关口,每个关口都可以用手机扫二维码,收听详细的讲解。
  来自澳大利亚的专业团队美景媒介工作室制作的音景系统,最让符定伟满意。整个海龙屯景区共有18个音景系统,其中包括144个隐蔽的扬声器、36条通道的高功率扩音器和18个美景高科技多通道音频装置(MMSAD)连接至局域网。比如在采石场可以听到采石的声音,在校场坝可以听到训练的号角声。万安关是海龙屯的最后一道堡垒,当年明军攻击时不但用了大炮,还用了水牛充当先锋,这些声音也都体现在了声道中,有时游客离一个景点还很远,就已先闻其声。
  “专家下了很大的功夫,你若仔细听,战斗中奔跑的马与运输物资上山的马踏石阶有着不一样的马蹄声。而且这些音频并非只是简单的循环播放,而是有选择地优化搭配,音量也会根据游人的密集度自行增大或减小。”符定伟说。
  考古继续,但过程仍漫长而寂寞,考古工作坊成了游客爱去的地方
  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依然在屯上。从2012年的考古挖掘算起,这已经是第五个年头。和李飞一样在海龙屯驻扎的还有5名队员,韩文华和谢长勇呆的时间甚至都超过了李飞。
  “2012年是考古队工作最为艰苦的一年。当时考古队寄住在农户家,没有通水通电,生活用水只能从山下以5毛一斤的价格买上山,电是农户从山下接到山上的,由于电压不稳,灯光忽明忽暗,打印机和变压器都被烧坏过,到了晚上七八点就无法开展工作。2014年6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成立了海龙屯考古工作站,海龙屯的发掘、整理、保护等才常态化。”谢长勇形容自己对屯上日子的感情是,下山一段就会想上来,上来了就不想再下去。
  申遗成功后,李飞和他的同事们继续留在这里清理、比对、复原、研究从海龙屯上挖掘出来的文物,他有一篇博士论文需要完成,还有几篇上万字的简报要刊发,“海龙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大家看待它的视角不一样了,但考古工作还得择机开展,出土文物的修复更是漫长寂寞的庞大工程。”
  在海龙屯考古工作站旁边,多了个考古工作坊,这也是专家和游客都爱去的地方。这个工作坊通过沙画、视频等方式全方位地展示了考古是什么,如何进行考古以及海龙屯“蚂蚁啃西瓜”一般艰苦的考古全过程。符定伟请来团队对海龙屯出土的300多件文物进行了三维扫描,把李飞写的30多本考古笔记进行了数字化呈现,设置了瓷器的修复过程、建筑的断代方式、新王宫的模拟复原等专题展示。
  “在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内建设考古工作站和考古工作坊的做法,其实提供了普通游客与考古学家对话的平台,游客如果仅仅是爬了趟山,却没有机会沉静下来思考历史、了解历史与考古的关系,文化遗产地的意义也就打了折扣。”符定伟说。
  李飞对海龙屯的前景有足够自信,他说,现代人的一次次出行,不外乎是想获得两种体验:温故或者邂逅陌生。而在海龙屯这样的历史遗迹里穿行,可以同时收获这两种体验,既熟悉又陌生。
  下了一夜暴雨,海龙屯周围的山上飞泉四溅,到处都是小瀑布,下山路上也是流水潺潺,证明着海龙屯良好的排水系统,各个关口都安然无恙。李飞收养的流浪狗张二妹也还在屯上。它已经生养了10个宝贝,夭折了两个,送走了6个,只有大黄和二黄跟在身边。现在每天陪着李飞下山的多是大黄二黄,张二妹则会静静地等着他们回家。(记者 杨雪梅)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责任编辑:王小伟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所属类别 :
词条暂无分类
遵义海龙屯位于遵义市北20公里的遵义县高坪区太平乡白沙村。 海龙屯众山簇拥,峡谷幽深,龙岩山高耸入云,峡谷中有白沙水,方圆约5公里,四周有铜柱关、铁柱关、、飞风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云凤楼,以及水牢、金库、银库、火药池、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遗址。海龙屯孤峰入云,四面陡峭,山后一线窄径是唯一通道,山下湘水环流,群峰簇拥,壁垒森严,完全是一派军事要塞的形式。这里是政权七百年统治的后期老巢。囤中有许多遗址文物,是黔北的重要人文景观。日在德国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三处遗址均是鼎盛时期的遗存。
适宜游玩季节
建议游玩时长
贵州省遵义县高坪区太平乡白沙村
公元1596年
8:00-18:00
&平播之役&的主战场
贵州省遵义市
世界文化遗产
东方古代军事城堡海龙囤是著名的播州土司城堡,古城堡山高路险,气象万千,探奇揽胜作一次壮士之旅,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才行,又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想领略古城堡的雄奇险秀,非登临绝顶不可。从遵义出发,经过28千米的旅程,即可到达海龙囤景区,山谷南面那座气势磅礴的高山巨岭,名叫龙崖山,宋元明初时称为龙崖屯,也称作海龙屯。这一带的千山万岭属于大娄山脉东支中段,群峰耸峙,峡谷幽深,海龙屯孤峰一蒂,耸入云端,白沙水河谷和腰带岩沟,这两条山谷环绕海龙屯,成为天然护城河,龙涯山四面悬崖陡壁,山顶宽平,总面积1.6平方千米,西南部高峻,东北部稍低,是个大斜面,只有屯后一条小路可以攀登,四周险峰林立,群山环抱,这天然形胜之地,确实气势不凡。这一带,是明朝万历皇帝发动震惊全国的平播之战的主战场,对面的海龙屯是播州土司兵固守的要塞,周围的莽莽群山则是明朝官军驻扎和实施军事进攻的前沿阵地。海龙屯上,九关雄险,高墙重叠,虽已残破,雄风犹存,古城堡负山临水,气象森严,地形立体高差450米。 据有关部门勘测,囤内广袤1.59平方公里。囤由外城、内城构成,其上建有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飞凤关、朝天关、万安关和西关、后关等9关。各关均以巨石垒砌,建于悬崖之巅,可谓“固若金汤”,古人盛赞曰:“飞马腾猿,不能逾者。”即便如此,杨应龙仍不放心。他在《龙岩屯严禁碑》中称:“今重缉之,以为子孙万代之基,保固之根本耳。然其地险要,非得其人,则不可使守好。予今设用守屯名役:总管、总领、把总、提调、书吏,各理事务;守衙小童、守仓户、打扫户、总旗、小旗、军士、苗军并住屯医生、匠作、住持人等,各有役次,时刻不可擅离。”各色人等,出入岩屯,须持特制“号牌”、“号票”“方许放行”,若有违者,“决不轻恕”。杨应龙“重缉”海龙囤,时为明年间,距今400余年。这仅是建囤历史的下限,始建年代究为何时?迄今尚未发现确切记载。遵义县高坪镇杨文墓出土的宋末神道碑可供参考,碑中提及,杨文曾于宝佑丁已(1257年)修建“龙岩新城”。若以此为据,则龙岩屯即海龙岩已有700多年历史。据文献记载,杨氏祖籍太原,唐末应征入黔,传至南宋杨粲为鼎盛时期。明万历年间,末代土司杨应龙,在明军八路并进、大军压境、旷日违困中自焚于海龙屯。作为“平播之役”的主战场,海龙屯随着杨氏土司统治的终结,尘埃落定,失去了昔日风采。400多年来,这座堪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司屯堡建筑,默默无闻地静卧于龙岩山上。幸得改革开放,抢救文物古迹,海龙屯于1982年被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处集优美自然风光和高品位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景区,专家认定,这是一座国内罕见保存完好的古代军事要塞,已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平播战争
播州杨氏 播州杨氏,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教授所言,为明代土司中之“最巨者”。自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杨端入播,历经唐宋元明四朝,统治经营播州数百年。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杨应龙承袭播州宣慰使职,继续与明王朝保持友好关系,效忠朝廷。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后,杨应龙采取两手策略,远交近攻,对上与朝廷修好,与明王朝没有大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还经常得到朝廷的赏赐;对下行使土司特权,激化了播州内部的矛盾。但仅隔几年,杨应龙与朝廷矛盾突然上升,双方反目为仇,杨应龙遂起兵反明。数百年来,杨应龙反明原因众说纷纭,今天学术界的观点也未统一,较多数认为是明王朝统治者所逼迫,是中央与地方特别是播州这种边远土司统治之间矛盾逐渐上升的结果。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权力之争。历史溯源史书记载,自秦汉以来在西南地区,包括遵义(古称播州)在内的地方,中央王朝一直实行的是“以夷制夷”政策,疆土交给向朝廷称臣纳贡的土官来统治。遵义的杨氏土司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曾三修海龙囤。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南诏土司反唐,攻占播州,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播州扬氏始祖山西杨端率兵收复并掌管播州,为保存实力,便于与其他部族作战,便选中龙崖山屯兵。 理宗宝佑五年(公元1257年),蒙古大军主力铁骑由云南挥师东进伐宋,兵临罗氏嵬国(今大方、黔西),播州告急,朝廷同意土官杨文“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在龙崖山倚天险构筑关囤,建成了完备的军事要塞,元世祖深知播州防御严密,便避开播州灭宋。明朝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杨氏二十九世土司杨应龙调集8万役夫工匠、用了4年时间,在其祖先修建的龙崖囤基础上扩建城堡、宫室,筑前后12关,在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上围筑坚壁巨垒。建筑物均以千斤巨石砌筑,城门嵌刻关名、城门上营造箭楼、仓库、兵营、水牢于城中,各关之间石墙相连、马道至通,城墙随山势绵延,气势十分雄伟。明清诗人每每叹为观止、写有“高岩盘谷连云险,陈云空矗飞崖暗”,“海龙囤迥插青天,飞虎关高入紫烟”的诗句.&明史&亦称此地为“飞鸟腾猿,不能逾者”。据《平播全书》载,城堡中曾有石刻对联一副:“养马城中,百万雄师擎日月;海龙囤上,半朝天子镇乾坤”。究竟明朝廷为什么会发动一场巨大的“平播之战”呢?从表面上看,一座遥远的城堡肯定不会危及中央朝政,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国家中央集权与地方政治、军事、司法管理体制的矛盾迟早会激化。播州自杨氏入主以来,仍沿袭土官旧制,世袭掌握着军政大权,实力盖过封地地王候,成为一方独立王国的土。随着土司集团、部族之间连年征战,扩充疆域,播州杨氏土官以强兵劲旅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称霸一方,雄踞西南,属地达2万平方公里,再后来的宋、元、明中央王朝改朝换代,由于播州土官都赴朝献地纳土、称臣,接受朝廷安抚、调度、节制、封赏,华夏天下一统,朝廷与地方土司实现了和平共处。明朝末年,朝廷对日益强盛的土司领地实行“土流并治,军政分管”的削藩政策,以逐步削弱土司势力,与地方势力产生的矛盾,日渐演变成军事对抗。播州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起始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结束于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作为海龙囤的最后一个主人,杨应龙深通文韬武略,明朝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承袭播州宣慰使,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万历年间,朝政腐败,贪官横行,民不聊生,国运衰微,朝廷多次征调杨应龙率播军四处镇压反叛,因“战功卓著”,册封为骠骑大将军,后授都指挥使(武官正二品)。他居功自傲、骄横跋扈,施用严刑峻法虐待土民,拥重兵追杀“仇家”,以黔北为中心,攻城掠地,占领了川南大片地盘,朝廷多次派兵进剿,均遭全歼,有割据、独立之势的杨氏土司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要征服杨应龙,仅靠川黔两省兵力远远不是对手。于是,明朝廷起用兵部侍郎李化龙为湖广总督,赐尚方宝剑,统一号令、、湖广三省军事,并担任平播战争主帅,从、、等15省调集官军,另在川、贵、湘、滇各省征调屯兵和土兵,共27万人,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正月,齐聚设坛誓师,二月,官军分八路进兵,对播州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剿。 自杨应龙起兵反明,8年中双方情况是:万历二十一年,明军败于。二十二年,明王朝正式讨伐、问罪。二十三年,杨应龙接受审查,被处革职,以偿赎金免,但拘其次子可栋于重庆。二十四年,杨可栋死于重庆,杨应龙“益痛恨”,愤极而再次起兵。二十五年,劫掠川、黔、湘三省,并“僭拟至尊,令州人称己为千岁,子朝栋为后主”,封部下军师、谋士、总管……二十七年,败贵州巡抚江东之,占綦江。明王朝震动,起用李化龙,以兵部侍郎右都御史总督川、黔、湖广军务兼四川巡抚,赐尚方宝剑,赋便宜行事权力,调15省兵马共24万人,征檄刘纟廷、马孔英、陈王、吴广等将领,又以郭子章为贵州巡抚助之,准备大举进剿杨应龙。二十八年,杨应龙“勒兵数万,五道并出,攻龙泉司”;李化龙则坐镇重庆,从2月12日起,调兵遣将,八路出击,分道征讨。杨应龙在明军大举进攻下,节节败退,最后固守海龙囤。4月中旬,双方百万之众集海龙囤(明军24万余,播军16万余,以及双方后勤、运输各种人员),明军形成包围之势,杨应龙孤军困守,对峙50余天。6月5日,明军攻占土、月二城6日,明军夜袭后囤成功,斩关而上,攻占全囤,杨应龙自杀,子朝栋等被俘,播事遂定。战争以明王朝的全面胜利而告终,结束了数百年的土司制度。在战后播州的处理上,李化龙、郭子章等都提出并上奏善后事宜,主要有“改土归流”、“丈量耕地、限制田亩”、“更议辖属”等,而以“改土归流”为第一要事。于是朝廷颁布诏令,废除播州宣慰司,将其地分设遵义、平越二府和遵义、桐梓、、、、、、7县和、真安二州,遵、桐、绥、仁、真安属遵义仍“隶川省统辖”,湄、瓮、余、黄平属平越,因“去黔甚迩,相应改隶贵州统辖”。另外,留驻军、设屯卫、复驿站、丈田亩、限田赋、留土官、“顺夷情”、建学校、兴文化等等措施,改变了土司封建领主制经济,兴盛了文教事业,稳定了地区局势,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政治经济与内地一致,将原播州地区推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再就是“平越府和平(溪)、清(浪)、偏(桥)、镇(远)卫拨属贵州,从此黔省幅员得与十二省比长挈大,其为长便”。贵州版图的拓展和改变,也减少了全国因军政统属不一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公元1601年,明朝廷在播州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土司制,地方军政官吏由中央任命,异地交流使用,宣告了统治播州725年的杨姓世袭土司制度结束,从此也拉开了全国土司地区“改土归流”的帷幕。
铜柱关、铁柱关:沿着谷底溪畔小道拾级而上,山腰险要地段便筑有海龙囤的第一道关隘,南面是铜柱关,北面是铁柱关,两关间连接着长400米的高大城墙,这里既是守囤的前沿阵地,也是当时物资的转运站、骡马栈和军营。天梯和飞虎关:在山的胸部有一道雄关横立,那是最著名的飞虎关。关下是巨大的三十六步石梯,又称“天梯”。整个天梯建在陡峭的山梁上,是上下必经的唯一通道。飞虎关是海龙囤的第二层险关。在天梯与飞虎关之间有一深壕,原有吊桥早已不存,为方便游人现架上了木梯,飞虎关的特色是,从城门宽大的通道到城楼,都是在一道绝壁上整体开凿出来的,成为根本无法逾越的天堑。飞龙关、杀人沟:顺着沿山石壁劈出的长474米,宽3米的龙虎大道,盘绕而上就可到达囤上的代表建筑——飞龙关。此关建在囤的肩部,扼守一道狭窄的山梁,“飞龙关”几个大字是杨应龙亲笔题写。关为三开间,顶上有三座大拱,两道门,前后都有巨大的城门,是上山门户。飞龙关的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杀人沟”。此沟长1000米,深350米,将海龙囤与其它大山天然隔绝,是真正的百丈深渊,杨应龙杀的人和平播战争中被杀死的人,都丢进了这条沟里,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沟中发现确实散布着累累,令人毛骨悚然。朝天关:这是海龙囤上最壮观的一组石构建筑群,保存相关完好,石城墙高达14米,为进囤的咽喉要冲,与此相连的城墙另一端制高点,是规模很大的飞凤关遗址,从未被毁完的残壁石门可看出,这座阶梯式瓮城是封闭的独立城堡,应为屯前指挥中心。囤顶遗址群:进到囤上腹地几乎再无险可言,平缓的地面上有林地和耕种的田土,囤中部的杨氏“老王宫、“新王宫”建筑群遗址,是典型的中轴式建筑,共有三重踏道,五层平台,另外还有“后宫”建筑群遗址和可供几千人用水的古井。这里的石台、柱础、石梁、墙基加工精细。囤的中后部,还有“点将台”、校场坝、兵营遗址。囤上现有一个叫“海潮寺”的小庙宇,这是遵义兵备道傅光宅为超度大批战死者的亡魂,以佛镇山,于1601年在平播战争烧毁的废墟上所建。囤后关防:海龙囤的后方还有范围较大、层层套叠的城墙、关隘、了望台、火药池等建筑,构成后防军事壁垒。在三级台地上,围筑了土城、月城、万安关。土城除城门用石砌外,绵延在山脊上的城墙是用泥土夯筑,明军最后也是从土城上打胜了关键的一仗。月城(现称西关)也是一座瓮城,镇守着深壑。万安关是囤后最重要的大城,城墙高8米,长150米,建在险陡沟谷边缘线上,面对高山峡谷,格外壮美。
:海龙囤所在地遵义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同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一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3℃-18℃,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遵义成为成为旅游胜地,其气候的旅游适宜性为全国少见。最佳出游时间:由遵义的气候特点决定了海龙囤一年四季皆可游览。概况:在茅草铺乘坐到高坪方向的中巴车,车费2元;到了高坪后转乘到海龙屯的专线车,车费5元,约20分钟即可到达。住宿:海龙屯周围有许多人家及一些上档次宾馆,可住宾馆也可住当地人家。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人家热情好客,收费便宜,且多会讲普通话,居住当地人家还可以品味特色农家菜。
当地特色活动
独竹漂:黔(贵州)北民间独特的独竹漂绝技。独竹漂高手们脚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独竹漂”是指运动员脚踏漂流在水面上的单棵,依靠小竹竿划动实现水上漂行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手表演时赤着脚选择的竹子大头直径约20厘米,无扭曲,手执一根细竹竿为“桨”,表演“乘风破浪”、倒退、转身、绕弯、换竿等绝技,颇有“一苇渡江”之妙。2007贵州省首届独竹漂比赛、多彩贵州龙舟系列活动开幕式暨遵义市第三届龙舟大赛在遵义举行。来自、黔南、和遵义当地的代表队在遵义湘江河一展独竹漂的风采。此次独竹漂比赛将分别进行男子组、女子组60米、100米速划比赛;男子组、女子组混合4×100米接力赛。 独竹漂是贵州省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体育活动项目,贵州省体育局目前正在申请将其列为2011年在我省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
遵义绥阳宽阔水:宽阔水风景名胜区地处、桐梓、三县交界处,初步规划林区距省城贵阳257公里,距遵义95公里,交通便利。林区风光秀丽、山清水秀、飞禽走兽、奇花异草,令人目不暇接,进入林区之前让水一带槽谷峰林地段,滴水岩的瀑布,天生桥的溶洞,的日出,珙桐树开的鸽子花,满山的杜鹃花……等等,是一个很好的旅游胜地,避署尤佳。遵义桃溪寺:桃溪寺原为播州土司杨氏庄园中之家庙,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战乱中被焚毁,随后重建,该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桃溪寺为木结构四合院式建筑,山门两侧为八字墙,门上匾额横书“桃溪寺”三字、整个寺宇背依一片古枫翠柏,面临清澈明丽的桃溪河水,桃溪河两岸桃李成片,绿柳垂丝,是近郊一片难得的田园佳境。桃溪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遵义大沙河:大沙河,它是贵州最北的一道生态屏障。有着茫茫的原始森林,丰富的生态资源,千姿百态的奇花异草。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道真县北部边缘的大沙河地带,山峦重叠,溪谷纵横,森林茂密,植被完整。被称为“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在该区分布较广,林区内不仅是树的海洋,也是花的世界,其中以西南山茶花和杜鹃花最为独特。以山茶花为例,其分布广泛,树高10米左右,四季常绿,花大如盘,色彩鲜艳,气味清香,花期长达五个月。当白雪满山、万物凋零时,山茶花独自盛开,红花映白雪,对比强烈,色调鲜明,赏心悦目。遵义夜郎镇:夜郎城址位于现在的夜郎坝,夜郎坝是个山峦四围的小盆地,盆地西面山坡台地上有条小街,住着100多户人家,人称夜郎坝场。夜郎城内的人文景观比较丰富,唐代大诗人曾被流放到这里,留下了众多诗句,人们为了纪念他,还为他立碑、立墓。现在夜郎坝场周围的许多古迹,都是由此而来的。遵义总政治部旧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在遵义老城杨柳街的堂里。这座教堂由经堂和学堂两部分组成。经堂在北端,是一座“式”建筑,空斗砖墙栗色木柱,穿斗屋架,伞状拱顶,由纵深四排32根7米以上的圆满4柱支撑,两列边柱承受屋顶重量。学堂在南端,是一组庭院式平房建筑,砖木结构。整个教堂旧址长105米。宽129米,占地面积13545平方米。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if list && list.length}}
360百科致力于成为最为用户所信赖的专业性百科网站。人人可编辑,让求知更简单。|||||||||||||||||
&>>&&&&&正文
贵州新添历史文化名片 遵义海龙屯申遗成功(高清组图)
图为海龙屯遗址古老的石道。王钦 摄
  人民网贵阳7月5日电(王钦)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联合代表的中国土司遗产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8个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着贵州新添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据了解,海龙屯土司遗址始建于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该遗址位于今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距遵义市主城区20余公里,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遗址区面积含遗产区和缓冲区共12.9平方公里。
  作为国内已发现的历史悠久、规模巨大、保存完整的土司城堡,由于地处黔西北交通不便的绵延大山中,知道海龙屯的人不多,遗址未遭到破坏,海龙屯狭长的城墙、雄伟的关隘、古老的石道以及王宫等至今仍保持着明代旧貌。
  海龙屯城堡主体雄踞于巍峨的大娄山脉东支龙岩山主峰,海拔1324米,山高近400米,地势极为险要。早在宋末,杨氏就在这里筑堡抗击元军,以后沿用近400年,不断扩建,至明代晚期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防御体系完备的山城,“飞鸟腾猿不能逾”。
  海龙屯分为内外二城,内城利用天然陡坡和悬崖,加筑石构城墙而成,前有飞龙、朝天、飞凤三关,后有万安、西关、后关三关,城内新老“王宫”、住宅、库房、兵营、采石场、演武场等一应俱全。外城是从内城墙延伸至山前的一道基本围合的石构城墙,两侧建有铜柱、铁柱、飞虎三关,其中飞虎关及关前的三十六步天梯尤其险绝。
  海龙屯遗址被称为目前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好的古军事城堡建筑遗迹之一。该遗址的组合反映了土司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海龙屯所有关隘、台基和踏道都是用加工规整的石块营建而成,有些巨石重达数吨。该遗址一共耗费了多少石材,是怎么被运上山的,动用了多少人力等至今仍是个谜。
  据有关资料记载,有专家曾将海龙屯与马丘比丘相比,认为海龙屯与印加帝国古城马丘比丘一样,都是建于高山之巅,都以石料为主要建材,都是某种已消失的特殊文化的见证,连废弃的时间也只相差几十年,但海龙屯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更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马丘比丘早已是南美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中心和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随着申遗成功,海龙屯或将成为“中国的马丘比丘”。
  据悉,2001年海龙屯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海龙屯土司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址捆绑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审查确定土司遗址为中国2015年向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申报项目。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海龙屯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