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工业强省,长沙县创业富民民,改革创新,联合发展的工作理念

浙江:提升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机制--《社会福利》2013年01期
浙江:提升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机制
【摘要】:正"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浙江省将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着重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民生体系建设将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福彩事业作为民政事业发展筹措资金的一个重要平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D632.9【正文快照】: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浙江省将深人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着重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民生体系建设将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福彩事业作为民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宁波出四招 --浙江在线-浙江文明网
nginx/57.85.110.1
市县文明网:
&文明大家谈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宁波出四招
周娜 李敏 梁国瑞 余家锋
  毛光烈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为了更好地宣传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展示浙江代表的风采,今晚20时,浙江代表团召开记者集体采访会。蔡奇、毛光烈、杨卫、陈小恩、张新建、李大鹏、邱继宝等7位全国人大代表就“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主题,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
  浙江省去年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作为社会经济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宁波来说,要怎么结合实际去落实?面对香港一家媒体的提问,宁波市长毛光烈表示,宁波将出四“招”具体实践。
  第一招:民营经济
  要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宁波的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如何发挥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宁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几年下来现在情况不错。毛光烈举了个数字,在宁波人当中,不到6户里就有1户在创业、在办企业,或者在企业里有一定股份。
  第二招:港口
  要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服务业,推动创业。这两年,宁波临港创业发展比较快,按照国家的战略,要把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里的一个“亚太门户”。宁波正在把进出口贸易、物流、各类科技、中间服务业做大起来,目前经济体已经达到8千多户。在宁波,每5个人当中,就可能有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涉及到外贸方面。
  第三招:创新促创业
  大力推进创新,通过创新促进创业。宁波去年财政投入的科技经费和企业投入的科技经费都增长50%以上,最近浙江省有一个科技进步评价,宁波得到第一名。现在,宁波的专利申请量继续上升,是全国拥有最多专利的城市之一,目前大概排第二位,这些专利都基本上转化为生产力了。宁波还实施了一个专利、品牌和技术标准战略,提升创业水平。
  第四招:联合发展
  深化改革,扩大合作开放。宁波正在推行一些联合创业,比如宁波港正在大力推进和舟山港口一体化,进展非常好,到去年年底,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多吨,集装箱是495万标箱,在世界港口排序跃进了两位。所以,港口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由很多地区联合推动的。
新农村建设
|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 工信部备案号:浙B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日 09:45:35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昌林
  编者按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如何从理论和现实层面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怎样从实践层面释放创业创新活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我们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进一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今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这是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结果,符合当今世界发展实际和创新潮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后来,创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发展。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主要有两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互相促进的过程。相对于创新理论,创业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一般认为,创业是指一个人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主要标志和特征是创建新企业或新的组织。创业不仅仅局限于创办新企业的活动,在现有企业中也存在创业行为。创业者既可以指新创企业的创办人,也包括现有企业中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在经济学界,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而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但创业和创新也是有所区别的,从现有的经济理论和研究看,创新更加强调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著名的是经济学家索罗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定量测算。而创业的内涵更丰富,不仅有创新的内容,还涉及就业和社会发展以及公平正义。
  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民素质、基础研究水平、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但核心是人的因素,关键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推动创新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创新,要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创业创新基因。就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要大力推动创业企业发展,强化企业作为创新发动机的作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把创业、创新与人、企业这几个关键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突出要打造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突出要打造就业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仅突出精英创业,而且突出草根创业、实用性创新,体现了创业、创新、人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总要求,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为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新天地。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反映了人类创新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创新创业究竟应由哪些人来干,如何选择创业者,政府应该干什么,这些是我们在推进创新创业发展中常常碰到的问题。现在,有的人认为,创业是少数“天才式”人物的事情,必须具备这样那样的素质和条件。事实上,这是一种误区。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比如,蒸汽机革命中许多重大技术都是由技工发明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后,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一大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万向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此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又有一大批科研人员和国有企业职工“下海创业”,使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华为、联想、海尔等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这其中许多都是“草根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且,现在来看,许多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草根”完成的。
  因此,推进创新创业必须要改变“选运动员”的方式,应在全社会高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创业的大潮,使大量优秀人才在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中脱颖而出。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实现途径
  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科技人员的骨干中坚作用,又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要依托“互联网+”平台,集众智搞创新,厚植科技进步的社会土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塑造我国发展的竞争新优势。要把科技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融合起来,既要“顶天”,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和科技基石,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使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包括新创办企业和现有企业的创业创新,不断为企业这部创新发动机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汇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初创企业不断涌现和规模化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初创企业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重大技术和发明的商业化最初都是由这些企业完成的。同时,初创企业也是就业增加的引擎。据美国一个最新的分析报告,近年来在美国新增的20%就业中创业企业占3%。正是那些创业者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当前,也正是那些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业者,推动着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解决我们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健康等重大挑战。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创业创新。对创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尽管许多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但创业也可以在现有企业内部进行。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更需要弘扬创业精神才能赢得更多的利润和企业长久的发展,大企业由于具备人才、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是创新发展的“野战军”,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表现为大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中小企业使创新产品快速实现商业化,还表现为大企业本身可以培育、孵化出许多小企业。从我国看,目前许多大企业也正在积极推进创业创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腾讯、金发科技、达安基因等大型企业围绕全产业链需求,有针对性地创办孵化器,孵化培育了大量科技型创业企业并形成集聚效应。海尔提出要把企业员工由原来的雇佣者和执行者,变成创业者和合伙人,大力推进企业内部“自创业”,实现企业由出产品到出创客的转变。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进供给创新的重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综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对要素投入侧和生产侧的重大改革、关键性改革。核心是要通过推进金融、土地等要素改革和生产端的改革,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焕发企业家精神,创造出能够激发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新需求,开拓新市场,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最重要的是通过政府体制改革,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大幅增加有效供给,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又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当前形势下,要紧紧围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大力推进政府监管、投融资、科技体制等关键环节和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节能环保、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比如,要围绕培育小微企业和促进大企业创新,大力推进投融资和资本市场的改革,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大力推进能源电力、物流等体制机制改革,着力降低创业创新成本。要“放水养鱼”,推动财税体制结构性改革,降低小微企业的税负水平。在生产侧方面,要放开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开放,使更多新企业公平进入,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作用。要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创业创新,鼓励广大企业职工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工艺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要适应当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迅猛发展趋势,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加强人才、技术、金融等要素支撑,着力营造有利于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商业化的良好生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营造有利于杰出科学家、发明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充满梦想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人获得成功,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 网站编辑:叶祎 )经济强省建设着力点的思考
栏目推荐: 
经济强省建设着力点的思考
&&&&陕西统计局&&&&
&&&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同时赋予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五大内涵: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报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客观实际,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放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位。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经济发展量化指标。
&&& 省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我省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奋斗目标。同时赋予建设西部强省奋斗目标“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五大内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具体部署西部强省建设任务,提出今后五年我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三个翻一番”,城镇化率达到60%,科研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接近3%,森林覆盖率达到45%等经济、科技、生态建设量化指标。
&&& 很明显,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全面建设西部强省,把经济强放在目标实现的首位,与党的十八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内涵高度一致,通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具体指标量化,措施要求更加完善。如期实现我省西部经济强省建设目标,就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要求。
&&& 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立足于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实现于缩小经济发展差距,落脚于富裕三秦百姓。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既是难得机遇,也是严峻挑战。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客观看待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现实基础,深入分析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任务的艰巨性,科学把握西部强省建设着力点,凝心聚力,积极进取,扎实推进。
&&& 一、坚定信心,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奠定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坚实基础。
&&&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不断激发内生经济活力,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显著增强,经济要素快速聚集,区域经济竞相发展,为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 ㈠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人均GDP首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 经济稳中有进实现赶超。全省生产总值继2008年以来陆续超越广西、江西和山西后,2012年再次超越黑龙江,在全国各省的位次5年前移4个位次,位居第16位,创历史最好水平。经济运行的“稳”主要体现在生产总值增速波动幅度小、整体表现稳定,“进”体现在在全国位次前移。2012年陕西经济增速较2011年回落了1个百分点,回落幅度小于全国0.5个百分点,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同时,陕西GDP全年增长1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5位,比上年前移1位。
&&& 人均GDP首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2000年全省人均GDP仅为600美元,历时4年,2004年突破1000美元,3年后突破2000美元,2年后的2009年突破3000美元,之后每年跨越1000美元台阶,2011年突破5000美元后,2012年突破6000美元,达到6110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连续跨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全省人均GDP从相当于全国的63.2%提升到2012年首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的位次由23位提升至14位,创历史最好水平,陕西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期,开始步入了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新时期。
&&& ㈡经济效益显著增强,财政收支大幅增加。
&&& 财政收支速度逐年加快。全省财政总收入在2000年不足200亿元的基础上,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08年破千亿元,在2011年跨越2000亿元大关后,2012年快速提高到2800.1亿元,年均增长25.3%,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速11.9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关口,2012年达到1600.69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3.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对于增强全省经济发展后劲、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财政支出持续有力,从2000年的271.76亿元起步,2007年、2010年相继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后,2012年达到3326.91亿元,年均增长23.2%,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
&&& 在全国的占比逐年提高。2012年全省财政收入比重比2000年提高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提高0.8个百分点,财政支出提高0.9个百分点。
&&& ㈢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00年的4倍。 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12年达到20734元,突破20000元大关,为2000年的4倍,年均增长12.4%,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000年的3.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超过2000元,2008年跨上3000元,2010年迈上4000元,2011年突破5000元,2012年达到5763元,为2000年的3.9倍,年均增长12.1%,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
&&& 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位次前移。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相当于全国的81.6%提升到2012年的84.4%,在全国的位次由23位提升至18位;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相当于全国的65.2%提升到2012年的72.8%,在全国的位次由28位提升至26位。
&&& ㈣三大区域竞相发展,陕北陕南经济占比上升。
&&& 近十年来,我省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成效显著,陕北经济占比持续上升,陕南经济占比2006年以来稳步提高。2012年陕北陕南两大区域经济总量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27.9%提高到39.2%。为陕西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前移做出积极贡献。
&&& ㈤金融机构存贷款额稳定增加。近年来,全省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改进金融服务,优化信贷投向,整个金融业呈现出运行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到2012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2843.39亿元,同比增长18.1%;各项贷款余额14138.2亿元,同比增长16.9%。与全国相比,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从2007年占全国的2.2%提升到2012年的2.4%;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从2%提升到2.1%。
&&& 二、积极面对,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任务艰巨。
&&& 一般地讲,衡量经济强省可以从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两个方面来看。从外在直观表现看主要是总量规模大、人均水平高、年均增长速度快。从内在体现看主要是经济结构优、经济效益好、内生活力大、稳定持续增长能力强。基于这样的认识,陕西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既要表现出经济外在强,也要体现出经济内在强。具体来说就是:经济总量处于全国中上、西部前列位置。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处于西部前列,人均GDP稳定增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和战略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增加。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新增长。全面激发经济活力,区域、县域经济均衡发展。
&&& 综观西部区域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支持下,能源资源、劳动力、国土空间等优势逐步得到发挥,经济总量扩大,经济增势强劲,经济活力增强。整个西部经济版块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明显提高。西部省份GDP总量占全国比重由2007年的20.8%提高到24.3%。2011年西部6省(市)GDP增长速度居全国前10位。2012年扩大到7省(市、区),同年全国GDP增长前15省(市、区)中,西部更是占到12家。陕西经济发展近几年在全国及西部处于领跑团队,2009年以来经济总量稳居西部第三,占西部比重为11.5%。人均GDP达到6110美元,比2008年翻了一番。2005年以来的8年间GDP增长速度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处于前十位置。
&&& 经过近10年发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陕西建设西部经济强省面对的经济发展理念、格局、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虽有外在强的超前优势,更有内在强的竞争压力,建成西部经济强省任务艰巨。
&&& ㈠经济强省建设阶段性目标强度较大。省十二次党代会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未来五年经济总量翻一番,也就是说陕西经济总量翻番比全国提前至少3年。按照这个目标测算,陕西未来五年年均经济实际增长需达14.9%以上,比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需要的年均实际增长6.9%高出8个百分点。年均14.9%经济增速,基本衔接延续了我省“十一五”年均14.8%经济增速,也与经济发展拐弯超车战略要求相一致,具有明显的水平赶超和空间赶超意图。
&&& ㈡经济强省建设环境变化,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难度增大。首先是自身发展带来的量变。近一个时期的高速增长,使陕西经济总量基数变大,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和以县域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区域经济板块构架基本形成,补白发展阶段接近完成。各级各区域都将面临在较大经济总量基数和较高经济发展平台上实现新发展挑战。其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在已经实现的经济发展中,由于我们对工业发展的渴求,全省工业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建成了一系列工业园区,加速引进了一批工业项目,对促进工业发展作用十分突出,这在客观上是补工业化的课。但从工业发展内部结构看,能源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项目多,耗能载能企业比重大,八大工业支柱行业中,2003年的37.9%上升到2012年的47.1%、非金属矿物质由2.8%上升到4.2%、有色冶金由7.4%上升到13.2%,其他行业比重下降。对应地从工业区域变化上看,陕北、陕南占比上升,发展快于关中。调整工业经济结构,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培育建立新增长模式任务艰巨。
&&& 基于工业快速发展和投资力度加大,2003年以来我省国民经济结构变化很大,在第一产业与全国走势一致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比重大幅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深幅下降。2012年陕西第二产业占比达到55.9%,比全国占比45.3%高出10.6个百分点,与山西、青海、内蒙、河南一起构成全国二产占比超55%省份。三产占比只有34.6%,比全国的44.6%低10个百分点。未来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任务艰巨。第三是国家经济发展政策扁平化,使西部对经济发展要素的吸引力逐步减弱。在国家支持东南沿海率先发展之后,继之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发展政策,近几年又连续出台长三角、株三角、环渤海等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形成了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大经济圈。同时大中套小,大小结合,省际省内上升到国家层级的区域很多,西部大部分省(市、区)都有。如陕甘共享的关中-天水统筹科技经济区,宁蒙陕共享的呼包银榆经济区,广西西江经济带和北部湾经济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成渝经济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包括哈蜜三塘湖、库车阿艾、伊吾淖毛湖矿区),云南桥头堡和勐康对外开放口岸建设,贵州黔中经济区等等。
&&& 可以看出,西部各省(市、区)都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规划区和政策支持重点,政策支持逐步扁平化。国家支持经济发展政策扁平化的背后,是以促进国土空间全方位开发为前提。带来的实际影响是西部各区域(西藏另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对经济要素吸引力的扁平化,换句话讲,就是经济要素对西部不同区域的政策效益追逐更加理性,过去倚重的后发优势逐步减弱。
&&& 另外,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在继续增加,经济发展竞争加剧,环境日趋复杂。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问题,资金供应和资金链的安全问题,能源、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约束问题,经济要素的逐利性与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差异问题,也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对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产生影响,提出更高的应对要求。
&&& 三、科学把握,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着力点思考。
&&& 随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省人代会精神不断深入,我们对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性认识也不断深入。在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实践中,如果尝试划分阶段的话,过去五年可称之为起步期,未来五年可称之为攻坚期,年可称之为建成期。起步期已经取得辉煌成就,为我们实现攻坚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攻坚期更为积极的经济强省建设目标,既鼓舞全省人民,也体现经济发展自信。如期实现这一目标,我省就能以更好的经济实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和谐陕西。
&&& 打好西部经济强省建设攻坚战,确保目标扎实推进,必须把握好工作的着力点。我们认为,面对新起点、新环境、新要求,把握经济强省建设着力点,一要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精神,紧扣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二要突出省情特点,积极化解环境约束、发挥潜力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三要有效调整利益格局,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并据此提出以下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着力点。
&&& ㈠继续保持投资规模的持续增长。投资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进步的决定性要素,保持投资规模的持续增长,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从陕西的经济强省建设实践看,投资的贡献非常显著。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国家战略重心开始从东部逐渐向西部转移,各方面资金大量涌入西部,带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项目高速增长,我省投资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加速发展的过程。年,我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5万亿元,占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总额的93.8%,投资年均增长26.8%,高于年年均增速9.6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也由2001年的16位提升至2012年的14位,居西部地区第3位。在投资的强势带动下,我省GDP也呈高速增长态势。年,我省GDP相继跨越几个千亿元大关,最终迈入全国“万亿元俱乐部”,GDP年均增长13.1%,高于年3.3个百分点,GDP在全国的位次由2001年的21位前移至16位,人均GDP跨越6000美元大关,我省经济正朝着中等发达省份迈进。
&&& 2008年以来的5年间,陕西投资增速基本保持比全国高5-7个百分点,GDP增速基本保持比全国高4-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存度很高,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大。我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体量不大,消费拉动力不强依然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一些地方还没有完成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两轮驱动。即保持资源和资本持续增量投入作为经济总量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只有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继续积累经济实力,才能加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持续增长的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投入,促进经济存量转方式,经济增量调结构,加快提高经济内涵式发展能力。同时,投资本身也是一种消费,民生工程、扶贫开发、生态环保、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等既是投资,也是消费的基础,适度的投资规模也将对拉动我省消费产生重要作用。根据西部强省建设未来5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目标(年均增长接近15%)和我省投资与经济增长联动关系测算,未来5年投资增长速度应保持接近30%的水平。
&&& ㈡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经济强省首先必须是工业强省,实现工业强省必须走科学发展、转型升级道路。过去我们深感西部落后,最直接的表现是工业不发达,近年来我省经济强势发展,主要依靠的也是工业发展。没有工业的高度发展,从而实现包括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有效增长,我们追求扩大消费、发展服务业、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就没有根基。因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是加快工业的转型升级。根据对我省工业内部结构和发展方式分析,我们认为工业转型升级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 一是大力促进科技资源与工业发展深度融合。我省有极好的科技教育和实验研究资源优势,军工优势,有国家级“关中-天水统筹科技经济区”。切实破解科技发展与工业发展“两张皮”问题,千方百计利用好科技资源和发展平台,大力促进科技资源与工业发展的融合,对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建议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科技资源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途径。主要思路是完善机制,明确任务,保障支持。
&&& 完善政府主导机制。各级政府在科技强省建设中,把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与解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联系起来,由政府主导,摸清企业转型升级对科技支持的需求,再转化为科研领域的任务,通过支持保障和激励机制有效推进。
&&& 明确当前融合任务。对于存量企业,按照先大后小的思路,把全省4284家(年营业额达2000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第一批融合对象,开展科技应用水平详查,为企业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实现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制定规划。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在企业提出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确定一批优先企业作为第二批融合对象。再按照企业所属工业类型,形成科技与工业融合的一揽子课题任务,通过政府搭桥,把任务落实到高校、科研院所具体实施。对于新创建企业,提供企业创投科技评估服务。政府对各级各类新建新投工业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水平评估服务,促进企业高点起步,超前发展。
&&& 科学保障支持。改进对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方式,积极增加解决我省实体经济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实现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研究经费。把科研成果与在促进实体经济科技水平提高中的任务完成和贡献同等奖励,以奖代补。引导科研单位深入融合到实体经济发展中。
&&& 二是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和改造升级。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鼓励、扶持力度。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应用于本企业生产的,除对成果本身奖励外,其新成果产出部分还应享受引进、转化外部成果优惠待遇。对于引进省外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省内科研成果而创投企业的,不仅在引进、转化交易中实施补助,还应给予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成长期的长时间、大幅度税收优惠待遇。对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的工业生产企业,建议试点预征环境资源补偿费,待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或转型后返还。
&&& 三是有效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品增值能力。鼓励工业园区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对于石油、煤炭、有色冶金、天然气等我省优势资源开发,建议实行初级产品、中级产品、高级产品等不同产出阶段递减税率和环境资源补偿费政策,用优惠政策吸引高技术企业围绕初级产品延长产业增殖链条,抑制低端、支持高端。
&&& 四是突出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针对我省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中能源化工、非金属矿物质、有色冶金等耗能、载能工业比重上升,通讯设备(电子)、装备制造、医药制造(生物医药)、食品、纺织服装比重下降和变化了的经济发展要求,突出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根据《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分类整合调整我省工业支柱产业框架,把国家战略产业、新材料、新技术、新方向,利环境、利节能、利民生的工业行业充实进来。如航空航天工业,以钛材料为龙头、涵盖晶体(半导体)材料、强度纤维材料、显示成像、陶瓷材料等新材料工业,以三星数据存储产品为龙头、涵盖卫星通讯产品、智能控制产品(电力、数控、传感)、高效质能转换产品等新技术工业,以高端装备制造为龙头、涵盖节能环保产品、生物医药产品、升级消费产品等新方向工业,作为重点,在土地供给上优先配置,在税收上优惠待遇。
&&& ㈢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突出第三产业拉动效应。经济强省也必须是经济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相互支持、协调发展。一般地讲,三次产业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是一个梯次递进的发展过程。而在开放的系统中,则其中的局部可以有所不同。这就是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带来的系统性分工配置。在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经济全国化、全球化的开放性,利用社会化大生产产生的系统性分工配置需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突出第三产业拉动效应。
&&& 一是做好做优传统第三产业。以布局配置均衡合理、质量水平优化提升、消费服务规范有序为重点,发展好传统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医疗卫生保健业,教育事业和社会公共管理事业,有效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 二是做大做强现代第三产业。立足我省工业化水平提高、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社会管理科学化新要求,积极推进生产领域、建设领域、社会管理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活动与服务活动的分离,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升级带来的精细化分工需求,驱动第三产业发展。立足发挥我省第三产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好文化产业、旅游业、生态休闲养生业、现代物流仓储业、信息通讯业等,让汉唐厚重历史文化、大秦岭雄浑生态美景、国家地理中心区位等第三产业比较优势迸发活力,实现价值。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面向国际国内和紧贴四化同步要求,加快发展外需第三产业、新兴第三产业。重点发挥我省的教育科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软件产业,数据存储及云计算产业,技术成果交易、投资贸易洽谈及会展业,资产交易及金融服务业,规划设计评估业,定向教育、人才培训及配置等等,构筑全新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 三是实现赶超全国水平。应该看到,第三产业在以上两个领域的发展,对促进我省经济强省建设的贡献是有所不同的。传统领域的第三产业发展与我省整体经济水平、购买力水平总体上是相互依赖的,因而在发展空间上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而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则突破了这个局限性。在优化经济结构中,如果我省第三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在全国排位②实现同步,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5005.6亿元提高到6485亿元,第三产业比重可以提高到40.7%,仍达不到全国44.6%的平均水平。以经济总量翻一番、同时第三产业占比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实现小康时第三产业比重也会更高),第三产业产业年均增速需要达到20.7%。因此,在赶超全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上,要做到两轮驱动,发展好传统第三产业,拓展好现代第三产业,特别是抓住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空间优势,只在传统服务业上做文章,目标将难以实现。
&&& ㈣大力强化机制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新跨越。我省“十一.五”确定的‘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区域发展战略,在突出区域经济基础、资源、环境特点,破解全省经济发展不均衡,实现全方位经济强省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功。从实践进程看,三大板块各自的经济发展特点明显,上升空间巨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依然是经济强省建设的基本着力点之一。我们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力求科学赋予区域经济发展新关系、新布局、新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对经济强省建设新贡献。
&&& 一是构筑区域间更紧密的经济联系互动新关系。关中地区应在发展高科技、大服务和城市集群的同时,着眼于开发提高陕北能源资源富集经济效益和陕南生物资源富集经济效益,用高科技构筑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产业链的高端核心。陕北、陕南地区应在产业布局中积极寻求与关中地区联手,互惠互动,形成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外围到核心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创造行政上的三大区域、发展上的经济共同体。
&&& 二是激发区域经济内生发展活力。我们认为,在发展经济上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除了可以上升到省级战略层级的区域发展资源、环境、条件外,三大区域及各县域还拥有更多的局部资源、局部环境和条件,体现出经济发展上的多样性。一些过去我们认为是制约性的瓶颈因素,现在也逐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力量。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劳动力成本的扁平化、科学技术应用成本降低、能源资源、环境资源市场化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激发区域经济内部要素的活力,提供了历史机遇。激发区域内更活跃的经济发展氛围,首先是继续激发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经济发展基础好的县域重在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基础差的县域重在提升总量。其次是强化改革创新。优化农业生产资料的组织使用方式,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园区农业,建立农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尝试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面资源的科学开发,构筑生态经济新增长点。第三是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贯彻中央行政体制改革要求,突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确保经济要素的占有公平、经济发展的竞争公平、经济贡献的衡量和评价公平。
&&& 三是鼓励区域经济跨境联合发展。我省地处国家地理中心,区域外围联结的省外区域很多,跨境联合发展经济在县域层面很容易实现,关键是怎么跨、怎么联的问题,也许对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新活力有帮助(仅供参考)。
&&& ㈤全面破除发展壁垒,突出非公(民营)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公经济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具有市场信息灵敏、体制机制灵活、适应能力强、覆盖经济领域广泛的特点。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公经济发展的历史成就和现实贡献都非常突出。绝大多数经济强省都得益于非公(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非公经济加速发展,成为经济强省建设的强大推动力。2012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7396.6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1.2%。在当年GDP增量中,非公有制经济贡献55.6%,拉动经济增长7.7个百分点。
&&&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目前我省非公经济总量刚刚过半,拥有的企业数量则达到近10万家,正处于由企业数量扩张到经济总量扩张的加速发展黄金时间,拉动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在未来经济强省建设中的作用愈显突出。
&&&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促进非公(民营)经济发展,关键环节是各级政府全面破除非公经济发展壁垒、转变角色和发挥好本位职能。一是对于政府控制的各类经济发展资源、发展市场、发展要素,只要不是国家政策法律规定必须由国有经营的,无论利益多大,都主动放手由市场竞争经营。对于已经由国有经营的一般性经济领域,放开民营入口。对于依附于各级国家机关的服务性经营活动,坚决从政府剥离出来,实现社会化经营。以此更多地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拓宽空间。二是做好发展服务工作。有效治理非公(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深入研究非公企业的发展需求,帮助配置发展资源,从各个环节减轻非公企业经济负担,体现非公经济在政治、经济、发展待遇上的真正公平,积极协调整合资源,帮助有能力的非公企业做大做强。三是鼓励引导民间创业。用好用足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激发民间创业热情,培育新增非公企业。
&&& ㈥科学布局和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社会发展与经济强省建设互动。城镇化依赖于产业经济聚集,是工业化在社会层面的具体反映。城镇化又能反过来促进产业聚集,加速社会分工,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随着我省经济稳步快速发展,产业聚集效应增强,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具备良好环境。科学布局和推进城镇化发展,能够加速产业聚集,产生新的经济拉动力,实现社会发展与经济强省建设互动。
&&& 一是科学认识城镇化的依据内涵。我省推进城镇化建设,首先依据是经济强省建设巨大成就。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形成了较强的产业聚集,为推进中等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市(区)、县域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对规模的产业(工业)园区,正在形成产业聚集,为推进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其次依据是一批农民工通过多年的辛勤劳动,学到技术,积累资金,返乡创业,加强了局部产业聚集。最后依据是国家和省级农村扶贫开发搬迁集中安置和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
&&& 二是科学布局城镇化发展。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聚集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关键是与当地的产业发展格局和未来发展聚集能力紧密衔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论证环境承载容量,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和谐社会对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三是以城镇化为载体,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我省城镇化发展空间大,对经济强省建设的拉动能力强。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2.6%,陕西为50%,比全国低2.6个百分点,排第18位,落后于经济水平在全国的排位。随着西部经济强省建设的扎实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还将进一步扩大。这个空间,既是我省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又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在城镇化建设前期,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是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投资增长。我省自主性城镇化建设已经起步,第一批启动了除县城以外的107个重点镇建设。相对于我省827个建制镇来讲,比例还比较低。未来还会启动更多的城镇建设,因此投资增长带来的生产消费增长将是一个持续强化的过程。在城镇化建设中后期,通过乡村人口合理有序转移,为促进农村土地等资源聚集,实现规模集约经营和应用现代化技术提供持续支持。聚集起来的城镇人口在产生消费需求、拉动消费升级的同时,更多地会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繁荣和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进而加速扩大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实现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
&&& 西部经济强省建设科学性、系统性强。以上对于着力点的把握可能既粗浅又不中的,但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凝聚全省力量,拐弯超车,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立足发展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技术含量高、未来发展空间大、比较优势突出、持续增长性强的产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西部经济强省目标必将成为现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充分分享城镇化、农村土地流转等带来的改革发展红利。利用我们的经济体量还是轻量化、发展处于上升期和发展空间很广阔的优势,以比别人更快的速度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我省必将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胜利完成西部经济强省建设目标,为同步够格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济保障。
&&& 注:①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 ②第三产业与我省经济在全国处于同样位置,是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总量均占全国比重2.8%。
&&& ③城镇化率是以行政辖区内城镇常住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比重计算。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领导和管理
Tel:029- Fax:029- E_mail:
ICP:陕B2-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 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富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