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永信,他这个逍遥法外的恶魔杨永信,我该做点什么帮助那些人

争议“网戒中心”,杨永信是天使还是恶魔?|孩子|中心|网瘾_新浪新闻
  原标题:争议“网戒中心”,杨永信是天使还是恶魔?
  这些天,杨永信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电击治疗”网瘾的舆论伤疤也再次揭开。
  在山东省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工作30余年的杨永信,从事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工作。但让他真正走向大众视野,甚至成为一种代名词,还是源于“戒除网瘾”,尤其是他的“电击治疗”事业。
  2006年,杨永信在山东省临沂市精神病院内成立了“网络成瘾戒治中心”,至今已有10年的时间。根据“网戒中心”成立十周年,其官网主页上曾公布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9年后,网戒中心的的收治人数经历了两年下滑,却在2012年后节节攀升,2015年达到接近900人的新高。对外公布的“治愈率”,一直稳定在六成以上。
  也是在2009年,柴静就对杨永信进行过采访,栏目当时揭露了其中心主要通过“捆绑监禁、电击酷刑、重复洗脑、限制自由、个人崇拜、互相批斗”等手段,对“网瘾少年”进行治疗。该消息被公开后,轰动全国,舆论界骂声一片。各大贴吧等互动交流平台,成为网民对此事讨论的主要阵地。时至今日,依旧能在过去的贴吧内,感受到人们当时“恐惧”的心理。
  如今,旧事重提,那必然就得说说网瘾是个什么东西。
  网络成瘾(网瘾)的说法最初由戈德伯格(Ivan Goldberg, M.D)在1995年提出,他认为这是一种精神错乱症。他以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上对病态赌博的定义来比照,定立了有关病态上网的理论,但该说法并没有被最新的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收录,IAD认为是否被划为心理障碍仍须研究。不过,他对网络成瘾的定义被媒体广泛报道后,使得这问题是否应该被归为一种精神错乱而有所争议。 后来戈德伯格公开声明称该假设是玩笑。而后,鉴于某些不法业者恶意炒作、无照经营“戒网中心”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 2009年11月卫生部疾控局也对其明文予以否定。
  根据8月3日,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13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较2015年底提升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该报道还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5小时,比2015年提高0.3小时。这相当于7.1亿网民,平均每人每天上3.8小时的网。面对含糊不清的网瘾界定标准,若仅以上网时间的长短来判定是否为“网瘾”患者,那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是不是都该称之为“网瘾”人士?从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并无明确的入院标准就可看出,并非如此。
  而一向以戒除“网瘾”为标签的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其实早在2009年就收到了来自山东省卫生厅的一份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但事实证明,这些年他们并未停止这项“事业”,而是换汤不换药地继续着,甚至还在今年迎来了他们中心的十周年,这十周年的节骨眼上,自然也迎来了媒体的再次关注。
  截止8月15日16时,中青舆情监测室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2424条,其中新闻276篇,微博(原文量1490条,转发量163393条),微信144篇,论坛及博客403篇,其他111篇。面对该话题,网络舆论也呈现出一边倒的现象。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分析了2000条网友评论显示, 超八成网友对杨永信的“网戒中心”提出质疑,认为该关停。在众多的网友声中,认为对于孩子的这一行为,家长该负主要责任的超四成。网友呼吁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以及亲子关系的培养。
  @@潇潇暮雨缓缓归:杨永信的罪行,罄竹难书。但这种事堂而皇之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
  @@璞哥GONG:毫无科学依据的治疗手段,却被拿来当生意做?
  @@巴盟南柳子:社会、家庭以及相关部门能够允许这种私人搭伙组建的、假冒医学名义的、以限制人身自由为主要特征的、使用暴力手段对付青少年的所谓机构存在,本身就不可思议。这类机构说白了,就是个骗钱机构,也违反相关法律,广东有,山东有,几乎找不到一家是符合资质、符合法律限度的。
  综合网络报道,细看这些年来所谓因“网络”而六亲不认的孩子,甚至由此犯下罪行的孩子,不难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都存在着一个很深刻的社会命题,那就是 家庭教育的缺失。这里的家庭教育不仅包括法律意识、安全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而 所谓的“瘾”根也在于此。正如《恶魔杨永信为什么屹立不倒》的文章中所说,孩子在青春期的“自控能力差”、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差”、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差”、学校中的“学习习惯差”、小区里的“社区环境差”、生活中的“健康娱乐少”等诸多原因,让很多孩子成为了“瘾君子”。但是,就算没有“网瘾”,还将会出现其他“赌瘾”、“酒瘾”、“打架瘾”、“偷盗瘾”等各种“瘾”。这是一种因内心情感缺失而外化的“对抗”,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用自甘堕落来“惩罚”家长的方式。然而, 家长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却束手无策,或者不忍心用强硬方式让孩子“听话”,以至于无法将他们从“瘾”中拉出来,而此时恰好出现杨永信这位戒瘾“大师”,便寄希望于此人身上,“誓死一搏”。
  但是,以孩子受到体罚为代价来治疗所谓的“网瘾”,其实是在掩饰自己家庭教育的失败。近年来,专门戒除网瘾的机构有许多,除了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外,之前还有戒除网瘾的夏令营、军训等形式的机构,但大同小异的是,这些机构多数均以“苦”为药,并无多少妙招。2009年,广西桂林一对父母,为了给孩子治网瘾,将自己十五岁的儿子,送到一个在南宁开办的“起航拯救练习营”。但是,仅仅半天以后,儿子便离开了人世。这则新闻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舆论风波。一时间,对于“网戒中心”的种种讨论十分激烈。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更不知哪种方式算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出现问题时,只能求救于此类机构,将其当作“救命的稻草”。因此,这些家长的助力支持,才使得杨永信能够一直“顶风作案”。倘若没有家长的纵容,“杨永信”们也无法长久生存。
  正如网友评论的那样,@@煙村肆伍家:现实生活没质量才会沉迷网络。应该去丰富他的社交圈。做些他真正想做的事。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网瘾不是病,更不是精神病!以封闭式,军事化管理的戒网瘾机构都是对孩子心理造成了莫大的伤害!电击电疗,物理治疗,打针吃药,军训体罚都是对孩子的摧残!确实有的孩子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教育孩子是家长的责任!作为家长,你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不是盲目的把孩子推出去,让别人帮你教育!
  @@-阿妮_黎-:家长的愚昧无知造就了多少孩子的心理阴影,所谓的“网瘾”其实只是父母自私的内心!无知真可怕,可怕的还是杨这个人居然还“治疗”了那么多年!更可怕的是有的父母居然很膜拜杨!
  @@NDTV-海上之歌:用这种电击刺激厌恶上网的疗法只会让孩子和家里人情感裂痕进一步扩大,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帮助,喜欢玩游戏不仅是因为游戏好玩,游戏还是一种寄托,只要能将对游戏的寄托转至其他事物上,就可戒“所谓的网瘾”。
  其实,对于家长而言,不可能不知道孩子所受的煎熬之苦,但是面对孩子回家后明显有“收敛”,变老实的效果,更让家长坚信这种“网戒中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如某位家长对杨永信的评价:“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奉献精神,这种爱心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对于家长而言,想要的更多只是一个结果,而过程中的一切就只能由“不听话”的孩子自己承担了,“谁让他不听话呢?”
  如果刨去法律与道德上的争议,杨永信的疗法,可谓“简单粗暴有疗效”,而这种所谓的“有疗效”,是否是因为恐惧而变“乖”的呢?据媒体报道,一位曾在7年前接受 “网戒中心”治疗的学生,现在依然记得那种由于疼痛所带来的恐惧感,“特别多疑,尤其是刚回来那段时间,我谁都不信,家里面来客人,我会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刀就放在我枕头下。”而另一位今年年初刚“出院”的孩子,也说道: “没有进去过的人,无法体会那里面的恐怖。”这一巨大的心理阴影面积,很难讲会不会导致孩子们性格的改变,而这种性格的改变又是否会在多年后,成为另一种“犯罪”的诱因,不敢想象。
  不得不说,正是由于不少家长,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以及缺少对教育正确方法的掌握,才催生了一批类似杨永信“网戒中心”这样机构的存在。以至于家长亲手将孩子推向了更加危险的边缘,可谓错上加错。而杨永信的“网戒中心”也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而已。但随着这些机构本来面目的显露,人们对于他们的认识也愈加理智与清晰,舆论之声也开始变得此起彼伏起来。这也让我们开始思考, 在以互联网为首的科技革命时代,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对待网络,使用网络,避免对网络妖魔化,不仅需要家庭的引导,更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的引导。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依旧是对孩子们内心的关爱。正如网友@@Please_call_me_LPZ所云:沉珂与症结不是在杨永信身上,而是在每一个送孩子进去的家长心中,那是千年来萦绕在国人心头的顽疾,深入骨髓,不知不觉而以为然。
60后个别人开始掉转身,亲市场求销量,顺应时代一起浮躁;70后在有了自己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之后,个别人突发奇想,认为真正的牛逼来自虚无的不朽,开始逆潮流而动,抛开现世的名利,一点一点,试着触摸那扇千古文章的窄门。
人命关天,情况紧急,中日双方都积极搜救,确实展现出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值得充分肯定。
因各人底线不同,或者说,对世界的认知与自我的期许不同,故而对妥协或苟且的定性则有异。
有几千年历史的天皇,如何适应现代社会?而对“万世一系”的天皇制习以为常的日本社会又是否要顺应时代,接受天皇制的改革呢?您现在的位置:&>&&>& >
关于恶魔杨永信 你们不知道的事
发布时间: 20:00:11
来源:虎牙视频
温馨提示:视频加载过久,请按F5刷新,木木不哭视频网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一直在努力!
LOL视频简介: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网瘾”治疗专家杨永信。 你知道吗?
他们正在看8月7日,一篇十万+阅读量的文章在朋友圈传播,将杨永信再次置于风暴中心。7年前,他也曾被质疑过,彼时他刚被送上神坛不久,一些曾被他治疗过的孩子在百度贴吧发帖,称他所谓的治疗其实就是使用药物和电击。从此受万人辱骂!细算下来,从06年1月至今,他创建网戒中心已经10年了,这十年来被他囚禁、洗脑和电击过的孩子不知凡几,但至今这个恶魔仍好好的活着,并自始自终地虐待那些所谓的“网瘾患者”。对此,很多网友感到深深的绝望!很多人觉得,这样的恶魔不被法办,简直天理难容。但他们忘记了,没有这些父母的拘禁和强制,孩子们不可能被关进网戒中心;没有这些父母的默认和支持,孩子们不可能被电击!在一篇报道中,一名父母甚至对医生这么说:“加大电量,电死他!”可见所有的虐待都是在这些孩子父母的支持下进行的,而杨永信们只是执行者!因此可以说,如果杨永信们是恶魔的话,那些父母就是恶魔制造者和控制者!是否是很残酷?但现实就是如此!这必然造成一种可怕的后果,即因为有着这样的父母,作为子女,他们每一刻都生活在随时失去自由的恐惧中!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举一个例子,由于被父母认为“染上了网瘾”,从2014年夏天到今年8月初,16岁的付楠(化名)被家长三次强制送到网戒中心接受“电击治疗”。哪怕你离家出走了,只要征得你父母的同意,也会被抓回。因为在网戒中心有一个由“热心家长”组成的令人恐怖的别动队,他们会根据你父母的要求随时抓人。在2009年的媒体报道中,一名刘姓盟友(特指所谓的病人)就是被三名强壮的家长放倒,塞进了面包车,而他的父母当时就在楼梯旁看着。要是在美国,父母们也这么做,他们的下半生恐怕要在监狱里度过了。因为,哪怕是打孩子都不被允许,何况是这种惨绝人寰的控制人身自由和电击!下面一则报道就很能说明问题:在加州,一名白人母亲领着一对儿女到超市购物。因为男孩顽皮不休被母亲在脸上打了一巴掌。结果超市的售货员当即报警。付款出门时,在外等候的警察迎上去,问她是不是打了孩子。母亲说:不错,他太捣蛋,又不服管教。所以我打了他。警察二话不说,马上给她戴上手铐押进警车。而孩子则被“儿童保护中心”送到有养育能力的人家寄养。为了将她保释出来,她丈夫变卖了房产,才凑足20万美元的保释金。相比之下,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在社会层面还是法律层面,在保护子女权益的各个环节都有问题!虽然刑法第260条规定限制家庭成员自由属于虐待罪,但现实中并没有人真正重视它。个中缘故原由首先是,家长们不以为然。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孩子好,而且认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自己怎么管制都是家务事。这些家长虽然生活在新时代,但他们的思维仿照照旧停留在过去,没有丝毫的人权观念!不能不说,这种霸道式的家长作风就是我们当前命运的写照!既然如此,这种爱也就不是真爱,而是控制!他们以爱的名义,控制你的人生和思想!还有比这更无耻的吗?其次,因为法制宣传的缺失,这些受害者不懂得用法律维权。要知道,杨永信的网戒中心不只有十多岁的孩子,还有一些研究生,甚至有年近40岁的中年人。孩子也就罢了,那些有过人生阅历的人,既然懂得逃跑,甚至以死抗争,为什么就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想一想都觉得悲哀!再次,整个社会的冷漠,导致大家对虐待侵权事件不只置若罔闻甚至助桀为虐!在网戒中心,也有人趁机逃跑的,但没有一个跑掉过!为啥?因为当地人的阻止。他们深知,网戒中心的存在养活了很多人,如餐馆,因此不希望有人逃脱,当然也不希望网戒中心出事!最后,政府有法不依,间接纵容了恶人作恶!早在2009年卫生部就叫停了电击疗法,但至今杨永信仍在使用,当地政府则不予处置惩罚。可以说,正是政府的纵容才导致无数青少年饱受摧残!对比一下美国的警察和法官,就知道他们的行为多么恶劣。实在是无话可说了,只是觉得,当家长、社会和政府一起作恶时,每个人都无路可逃!关注公众号【闲话亭】(xianhuasky),回复0901,给你看“《网瘾之戒》柴静对话杨永信”。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木子学院 热门推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帮助恶魔猎手任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