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真的严重依赖中国经济下滑太严重了吗

日本经济崩溃,求助普京无门:中国机会来了
这些年,中国和日本双方经贸往来频繁,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经济已经严重依赖中国,从外贸和国际市场合作方面来说,都少不了中国的帮助。可以这么说:“日本离开了中国相当于没有了全世界”,有人说,安倍经济学即将破产的时候,的购买力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听起来很让人心痛,其实拯救日本经济的不是安倍经济学,是中国的爆买!
中国游客“爆买日本”
为了拯救日本的现状一开始推出了“安倍经济学”,不料的升值趋势,与所推崇的“安倍经济学”背道而驰成了麻烦,自中国控制“爆买”制度实行后,此时安倍更是焦头烂额。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日本只为买个智能马桶盖。起初安倍还在为吸引游客消费而绞尽脑汁,中国游客堪称“冬天里的一把火”,烧旺了冷清的日本零售业。中国算是养肥了日本大街小巷的市场,之后控制爆买,导致消费严重下跌,贬值的方法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安倍提出的经济学也不了了之进入死胡同。
人生自古谁无死!
此时安倍更是焦头烂额。不得不想其他办法,野心急切地想拿下石油市场,增加石油储备量。安倍开始了对、、等中东5国的访问。安倍此行的目的是:首先向沙特提议构建“石油共同储备构想”。在沙特失去了中国市场份额时,日本想趁虚而入借此机会,得到沙特石油。同时为寻求获得俄罗斯油气资源与中国争夺天然气供应渠道,一言不合就威胁俄罗斯,日俄迟迟难以在资金问题上达成一致,俄罗斯修建了作为“泰纳线”支线的“斯科沃罗季诺-漠河”管道,转而向中国供油。此次中俄签订4000亿美元的能源协议,让安倍受到了一万点伤害,对日经济来说无非又是当头一棒!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人口大国,各个方面都能在世界强国中脱颖而出,无论科技,农业、工业,经济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已经发扬光大,中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无条件帮助各国,可谓是尽职尽责的去做这个盟友,也像全世界证明了什么叫真正的盟友,俗话说的好,利人利己,达人达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一点,作为我感到自豪。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日本经济真的严重依赖中国吗?——大家怎么看? | 经济学人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48539人加入此小组
在FT上看到这么一篇文章,联想到日本企业进来在东南亚和印度动作频繁,感觉似乎挺有道理。不知各位前辈们有何看法?-------------------------------------------割割割----------------------------------------------------------------日本经济真的严重依赖中国吗?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蔡成平 一上周,一位好友从国内返回东京,聚餐时问及回国感受,他感叹道,“别提了,国内的人还在热议钓鱼岛呢,哪怕是一些有学识、文化的人都觉得,中国要打日本,那就像打着玩儿似的,随便一捏就把小日本捏死了。很多人陶醉在对日经济战的‘胜利果实’中,觉得日本严重依赖中国,离开了中国,日本经济就垮了。”中国国内弥漫的这一氛围,即使没回国,笔者也深切地感受得到。随着中日关系日趋紧张,中国国内不分左右、不分庙堂江湖,各路专家呼吁“对日经济战”的声音不绝于耳,且自告奋勇地出谋划策,大谈该如何打才能确保“击敌要害、勿伤自己”。为迫使日本让步,中国在换届之后是否会打出“经济牌”还需要观察。但至少截至目前来看,政府层面的动作并未过多涉及经济领域,9月上旬局部地区出现了强化日本产品通关检查等,但很难称得上是“经济制裁”,政府方面也予以否认。准确地说,所谓“对日经济战”的论调基本上仍限于民间,其思维逻辑不外乎,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中国,上升期的中国只要抱定“杀敌一千”的决心,以承受部分损失来换取“让日本经济倒退20年”(人民日报语),同时寄望于受损的日本财界向政界施压。二那么,弥漫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的所谓“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中国”是否属实呢?这股在中国悄然兴起的论调如同“地球绕着太阳转”一般不容置疑。当笔者在微博上写“日本经济对中国的依存度几乎可忽略不计”时,认同者只是极少数,这些认同者们也纠结“该如何让打着鸡血、盲目自信心爆棚的国人接受这一事实”。不过,大部分还是质疑声,而且很多人调侃“博主没喝醉吧”。但是,面对毫不怀疑地相信所谓“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中国”论调的人,当笔者询问“依据是什么”时,几乎得不到让人信服的回答。对方要么回答不上来,要么想当然地称“中国市场这么大”、“在华日企这么多”,有的则直接拿媒体报道的所谓日系企业在华生产、销售出现减少来说事。一些专家学者回复的答案中,最关键的依据也无非是两条: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出口国、而且有望成为日本最大的海外市场。这些依据自然有一些道理,但恐怕忽略了一点:若因为“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出口国,且有望成日本最大海外市场”,就推导出“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中国”这一结论的话,恐怕需要一个基本的事实前提,即日本经济严重依赖出口或外部市场,换句话说,日本是所谓的“贸易立国”或“外向型经济”。三那么,日本是“贸易立国”吗?日本经济对出口或外部市场的依赖度到底有多高?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就存在一种解读,把日本的经济崛起归结为“贸易立国”路线的成功,这一观点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但其实存在认知误区。中日两国的经济崛起之路极为不同,日本在经济崛起过程中,有三大中国崛起没有的成绩——建立了健全的社保制度、培育了成熟的中产阶级、造就了扎实的汽车、电子等基础工业,这些因素注定了日本经济崛起的动力主要来自个人消费、公共投资及企业设备投资,而绝非出口贸易。一国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高还是低,都是相对而言的。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韩国是典型的出口型国家,1967年的出口依存度只有11%,如今为50%左右;德国在1970年只有16.4%,如今维持在40%,甚至50%以上;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在1993年达到19.6%,1994年达到21.3%后就一直高于20%,2006年升至最高的39.1%。反观日本经济,从1960年至今,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一年是2007年,达17.6%,大部分年份为1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63个国家中,日本经济的出口依存程度排第158位。事实上,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10年也公开承认,“日本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实际上较低”。为何日本给外界的印象是“出口型”国家呢?实际上,这一始于1980年代的印象恐怕与当时的特殊背景有关。日本在1980年代前期,出口依存度相对较高(13%-15%),当时盛赞“日本第一”(Japan as No.1),加上日本GDP基数庞大导致日本的出口额显得很大,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也非今日可比,且与欧美等国存在巨大顺差,以致贸易摩擦不断。而且,日本的出口业多为大型跨国企业垄断,其动向分外惹人关注。但事实上,日本根本就算不上是“出口依赖型”经济体,而是与美国相同,归根结底是内需型经济模式。“无对华贸易,日本经济将破裂”、“中国应贸易制裁日本”等说法都言过其实。四那么,被反复引述的所谓“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达20%,中国对日本只有9%,日本对中国依赖性更高”的说法是否正确呢?不妨看下最新的2011年度中日贸易统计。数据显示,日本2011年对华贸易总额为3449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14.3%,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量的20.6%。其中,对华进口为1834亿美元,同比增加20%,占其进口总量的21.5%;对华出口为1615亿美元,同比增加8.3%,占其出口总量的19.7%,对华贸易为赤字。但鉴于日本对华贸易有一部分经由香港,若一并算入的话,日本2011年对华贸易约黑字111.7亿美元。这些数据显示,“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达20%”的说法大致属实,但由此得出“日本对中国依赖性更高”的结论还为时过早。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相差巨大。从两国贸易对各自GDP的影响来看,结论绝非“20%”和“9%”这般悬殊。2011年中日贸易额(3449亿美元)只占日本GDP(6.53万亿美元)的5.28%,占中国GDP(7.49亿美元)的4.6%,日本对华出口(1615亿美元)约占日本GDP的2.47%,中国对日出口(1834亿美元)占中国GDP的2.45%。可以说,向对方国家的出口,对本国GDP的贡献度大致相同,极端点说,若双方停止贸易往来,对彼此经济的打击基本上一样大,甚至是中国遭受的影响会更大,原因就在于中日两国的贸易构成大为不同。日本对华出口以成品或半成品为主,对华出口品中过半数(约52%)为协助生产其他产品、服务的“资本品”(Capital Goods),而非“消费品”(Consumer Goods)。在2011年的对华出口中约70%为会直接影响中国制造业正常运营的机械和零部件,代替性相对不高,有些核心部件甚至根本无替代品,中国面向欧美的出口品中,实际上很大部分需要借助从日本进口的中间产品或部件才能完成整个制造生产。中国对日出口仍主要为原料或生活类初级品,生活类初级品的替代性不言而喻,即使在原料进口方面,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也远没有媒体宣传得那么大,占日本原料进口最大比重的是中东地区,而非中国。包括稀土在内,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其实是短期的,长远来看远没有媒体渲染得那么严重,更何况就连稀土在内,中国都无法做到长期禁运,中国若对稀土长期禁运,日本若无法短期内保证稀土供应,势必造成日本国内精密部件生产不足,而这势必将影响含中国在内的中下游生产链(注:稀土问题比较复杂,另撰文分析)。靠“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达20%、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对日贸易依存度只有9%,日本只是中国第三大贸易国”这样过于简单的表面逻辑,并不能反映复杂的中日贸易实情,及其对彼此经济的影响。五那么,中国媒体所谓的“若离开了中国市场,日本经济将难以自立”,属实吗?首先看下日本在华企业数。对此,中国媒体的报道在数据上是混乱的,2万家、3万家、5万家等说法不一。拥有亚洲最大企业资信数据库的日本帝国数据银行(TDB)9月27日发布的统计显示,截止8月底,进驻中国市场的日企总数为14394家,其中制造业居首位,共5951家,其次为批发业,共5057家,这些企业构成了日本对华投资的主体。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中国则是日本第三大投资对象国。日本JETRO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余额从1999年至今一直处于增长中,截至2011年末约为834亿美元,这一数额不可谓不庞大。但是,如果做下比较便知,这实际上与日本对荷兰的直接投资余额(849.5亿美元)大抵相当,是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余额的32%、对美直接投资余额(2755亿美元)的30%、海外直接投资总余额(9647亿美元)的8.6%、日本GDP的1%。极端点说,抛开波及效应和中国的损失不谈,即使日本一夜之间丧失在华全部投资,日本约1%的GDP直接受影响。其次,媒体对日系企业受损的计算严重失切。比如有报道称,以日产汽车等为首的日系汽车厂商在“918”期间的停产损失约为2.5亿美元,其计算方式是停产造成减产1.4万辆,日系品牌车平均每辆1.8万美元(1.4×1.8=2.52)。这种计算简单但粗糙,因为忽略了这些打着“日系品牌”的汽车实际上多为“中国制造”,而且中日汽车领域的合资多为五五对半出资,因产量和销售减少造成的损失,中方企业一样承受损失,而由此造成的税收减少更多地转嫁到了中国身上。中方企业承受的压力和损失之所以没有表面化,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日媒会大加报道日企的受损,中方企业的受损却无人关注,在敏感的民粹情绪面前,中方企业才是真的“哑巴吃黄连”。对日企而言,中国市场是一块骨头,既是骨头就需要啃,而不是放在嘴里嚼一下就能吃的,能啃得了骨头就自然能吃得了肉。日本中央大学战略经营研究科教授服部健治在4日的日本华人教授会议上称,“日企应兼及进军其他市场,但无法在中国市场上成功的企业,去别的市场也不能成功。在艰难的中国市场上经受酸甜苦辣是积累海外市场经验的捷径。”他预测,“截止2013年底,日企转向他国的可能性比较低,但2014年将迎来经营大转换,日企在维持在华业务现状的前提下,会大举开始进入拥有5亿人口的东南亚、12亿人口的印度,以及巴西和俄罗斯等市场。”中国无疑是日企重要的海外市场,但若过高评估这一重要性的程度,甚至拔高认为“离开中国市场日企无法存活”,那就未免言过其实。总体上讲,在经济抵制问题上,中日的看法截然相反。中国认为日本将受严重打击,日本则认为中国受损更大。日本拓殖大学教授朱炎曾总结称,“日本实际的反应与中国的想法存在错位。在华日企遭受一些损失,对日本整体经济的影响实际上并不大。日本国内认为,这些企业多为现地生产,而且这么多年已获利甚丰,因此并不持同情态度。与过去财界被誉为‘经济内阁’时代比,日企的话语权已大大削弱。日本相信中方在得不偿失的情况下只能主动放弃反制。”笔者认为,讨论所谓的“经济战”、以及“哪方受损更大”,实际上是完全没有理解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实态,更没有认清中日经济仍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一基本事实。在中日两国仍存在短期无法解决的政治、历史、领土等问题的情况下,为防止政治纷争走向全面冲突,提升经济对政治的抑制力更显得尤为必要。(注:作者是新浪财经日本站站长。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原文地址:--------------------------------------------------------------------------------------------------------------------顺便@ 各位身在日本的各位前辈们,不知道日本学者们对于中国市场对日本的影响有何评论。
,另外 貌似也对这一话题也挺兴趣的
+ 加入我的果篮
咦,原文地址怎么挂了。。。再贴一次试试看。。
不太懂宏观经济,这个太深奥了,只说说中日两国媒体的态度。中国媒体喜欢夸大中国的优点,日本媒体喜欢夸大日本的缺点。鉴于这两个基本原则,中国媒体会把中国对日本的控制夸大很多倍,同时,日本媒体会把日本对中国的依赖夸大很多倍。所以,表面上看两国的媒体都趋向于中国控制日本这个倾向,至于真正程度有多大,我相信比媒体夸大的程度要小非常多。而且经济本身就是互惠互利的事情,没有谁吃亏谁占便宜,那种以为中日经济受损方只有日本,我不太认同。
实例上玩自损的话,中国可能会比日本亏的更惨。
的话:不太懂宏观经济,这个太深奥了,只说说中日两国媒体的态度。中国媒体喜欢夸大中国的优点,日本媒体喜欢夸大日本的缺点。鉴于这两个基本原则,中国媒体会把中国对日本的控制夸大很多倍,同时,日本媒体会把日本对中国的依赖夸大很多倍。所以,表面上看两国的媒体都趋向于中国控制日本这个倾向,至于真正程度有多大,我相信比媒体夸大的程度要小非常多。而且经济本身就是互惠互利的事情,没有谁吃亏谁占便宜,那种以为中日经济受损方只有日本,我不太认同。而且天朝吃亏是不会明说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只听到日本车、日本电子产品,赴日旅游受到冲击的原因
的话:而且天朝吃亏是不会明说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只听到日本车、日本电子产品,赴日旅游受到冲击的原因中国老百姓需要积极向上的正面信息。
中国的市场和劳动力对日本来说不是不可缺少的,同样日本的高端技术中国也能从他国获取,很多在华的日企利益受损也会波及到国人,都粘在一起了,强行撕开都会疼。而且谁离开谁都能活,so还是打打嘴跑算了。
牵扯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不是说经济制裁就制裁的!你不让人家有活路人家也不会让你好受,就是这个道理吧。
日本虽然是个出口型的国家,但是很多时候他都是在国外设厂直接生产然后销售来赚回资金,真正通过国内进行生产贸易的比重不是太高,日本本身是一个资源匮乏型国家,对于中国的需求更多的是资源上,可替代性强,当然制裁起来不是说贸易额占比多少就影响多大,现在的企业都是集成化的,比如一个汽车没有了20%中国生产的零件它就动不了,这些影响都是系统性,就像欧洲与俄罗斯虽然依存度很小,但是没有了俄罗斯的天然气,很多产业都会遭到致命的打击,这是可以被放大的。所以未来的社会发展到最后大国之间谁都离不开谁
更依赖海外资源和贸易进口
如果真的就因为日本经济严重依赖大陆就去制裁的话,那结果肯定不会是国内媒体炒作出来的效果!从长远看,也肯定不会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就能前几个月大陆媒体又炒作的 “蔡英文上台后,旅台人数骤减”,“台湾经济严重依赖大陆,台湾的发展离不开登陆”等等,对于5.20前后赴台人数的骤减,大陆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大陆人憎恨蔡英文,不愿意去台湾旅游等等。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其实这只是很多国内媒体不知道或者不敢报道真实情况罢了!外媒报道:“这是骗人的谎言。5.20前后,陆客赴台人数缩减,是大陆方面对陆客设置配额,控制来台人数造成的。大陆的航空公司和旅行社此前都接到指示,将暑期三个月赴台团客人数减少三分之一,直至年底。其中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还有上海等地,每家旅行社每月赴台游客人数都被精准地限制了。可见,赴台人数减少根本不是什么市场行为,更不是大陆人真实意愿的体现。而大陆方面刻意夸大赴台游客人数减少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就更为可笑。众所周知,大陆团客是一条龙走法,同进同出,入住的酒店、乘坐的巴士、吃饭的餐厅都是固定、有限的那些家,如果把大陆贪官隐身投资入股的企业都算进去,台湾大多数酒店、民宿和餐厅业等赚不到团客的钱。仅以餐饮为例,在餐厅吃饱的大陆团客常常八、九个人吃一盘蛤仔煎,为此再搭上八、九双筷子的店主能赚多少钱?所以,真正受惠于大陆团客的企业还真是少数。更何况大陆旅游市场混乱,旅行社低价抢客人,使团费价格非常低,近乎于零团费。台湾旅行业只能靠旅客购物回扣、压低游览车、旅馆、导游的费用等方式赚钱,恶性循环中使得北京、上海等高价陆客团,几乎绝迹。加上大陆组团社要求台湾导游按照大陆团费月结方式结账,导游接陆客团得先垫钱,等到下个月才能领钱。可见,台湾旅游业不仅赚钱难,就连风气也被大陆带坏了。其实,大陆媒体还隐瞒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大陆去台湾 自由行的人数并没有减少。据台湾公布的统计数字,每位自由行陆客在台湾的花费是团客的5倍,而这些才是真正落实到民间的财源,不像团客那样只是少数人、少数企业获益。正是这个台湾自由行人数,恰恰反映出大陆人的真实民意,那就是大陆人喜欢去台湾旅行,喜欢了解真实的台湾社会。笔者去过台湾的朋友都说台湾好。他们称赞台湾的自由民主,期望自己能像台湾人一样,一人一票选总统。他们夸奖台湾人有礼貌,期望被毁掉的中华传统文化能重回中国大陆。他们欣赏传统市场里猪肉摊位老阿嫲慈祥地问客人,你要怎么做肉?然后选一块最适合的部位给客人。正是因为没有语言和文化障碍,大陆人能够完全感受到台湾人的善。这大概就是大陆人去了又去台湾的原因吧。台湾过去的经济成绩不是大陆团客带来的,台湾今天的经济实力和人才更不是大陆团客带来的,台湾的未来也不可能靠大陆团客带来,这是天下人都清楚的事实。所以,大陆方面人为地控制来台团客人数,制造台湾离不开大陆的假像,一切都是枉然。”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专家:日本经济对中国依赖没想象强 莫让美国渔翁得利
日 06:49来源: 作者:吴琼静
中国网11月16日讯 近日,在厦门大学召开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中的中国与日本”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任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对日经济战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如果冷静地思考和计算一下就会发现,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强,依靠经济制裁很可能导致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让美国对我国实行的遏制和打压战略得逞。
在眼下中日关系陷入“政冷经凉”之时,召开中国与日本经贸方面的研讨会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专家视点:经济制裁两败俱伤
针对在近期掀起轩然大波的“对日经济制裁”的话题,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张季风教授指出,日本政府的一意孤行的荒唐闹剧,激起了国民的强烈愤慨,也已经对中日经贸关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也是由日本政府一手造成,日本政府必须及时纠正错误的行径。
同时,张季风也呼吁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也需要冷静下来,因为经济制裁固然会对日本经济打击沉重,但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他指出,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中低端的消费品以及在华组装的机电产品,短期内对华出口的减少会对日本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但不足以致命,而日本可能通过一定时间的调整,将进口市场转移到泰国、越南等亚国家;而日本对华出口的产品中高端零部件等中间产品,钢铁、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机床等生产设备约占六成,这些产品当中许多是难以被其他国家的产品替代的。如果这些产品进口断档,可能会对我国相关企业的下游生产造成较大的负面连锁反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抵制日货,可能就是抵制自己。经济制裁对日本的打击固然沉重,但对中国经济的打击也不轻。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三大经济体两败俱伤,对本来就在欧债危机拖累下不断下行的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而针对目前有关近几个月日系车销售量大幅下滑的报道,不少网民对此“大呼胜利”的情况,张季风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由于在华日系的整车生产厂商中并没有日资独资存在,中方的投资比例通常占比至少在51%以上,产销量的大幅下跌,中方也同时受损,如果再加上税收的流失以及中方员工收入的减少等,中方遭受的损失可能不亚于日方。因此张季风提醒到,我们必须用冷静的头脑来应对,防止误伤自己。
中日关系“政冷经凉” 两国学术交流难能可贵
日中经济协会北京事务所的所长田村晓彦在发言中表示,日中经济协会作为日中友好团七团体之一,一直致力于推动日中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和促进相互理解。月,按国别计算,日本对华投资为世界第一,约占6-7%,在华日资企业所催生的直接和间接岗位1000万个以上。田村晓彦同时表示,中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中国市场所孕育的巨大商机对于日本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正是由于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关系密不可分,作为日本经济界的代表团体之一,日中经济协会也深切期盼两国的经贸关系能尽快恢复正常。
日本立教大学前校长大桥英五教授在题为“经济产业转型期的日本与亚洲的关系”的报告中指出,随着日本制造业向服务业的不断转化,制造业中资产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由于日本曾经成功实现的聚集性大规模生产和大量出口的发展模式早已达到极限,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应该是加大与亚洲企业的不断融合,中国企业正是其中日本所面对的最大机遇。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原常务副院长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眼下正是中日两国关系较为严峻的时期,通过学术交流活动来消除误解,增进两国友好人士的了解和互信才更显得难能可贵。
本次研讨会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主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有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从事日本经济研究、教学、对日经贸工作相关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还有来自日中经济协会、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日本立教大学、日本大学、日本嘉悦大学、日本专修大学等日方机构的七位日本学者和友好人士的代表。
与会中日专家围绕“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日双边经济关系”、“日本经济综合问题”、“日本产业与企业问题”等四大主题,分组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并表达了期望两国经贸关系尽快恢复正常的愿望。
[责任编辑:aijx]
标签:&&&&
相关专题:
“赴日游”黯然失色:
丰田在华产量或腰斩:
日系家电大幅衰退:
四大行、周小川谢旭人缺席东京IMF年会:
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下降:
日本GDP大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历史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明星分析师荐股
59802.05万元
53705.00万元
50584.07万元
46587.51万元
41734.18万元
37124.56万元
36888.77万元
28588.23万元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日本经济真的严重依赖中国吗?
国人几年来纷纷热议钓鱼岛,哪怕是一些有学识、文化的人都觉得,中国要打日本,那就像打着玩儿似的,随便一捏就把小日本捏死了。很多人陶醉在对日经济战的‘胜利果实’中,觉得日本严重依赖中国,离开了中国,日本经济就垮了。
国内弥漫的这一氛围每个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得到。随着中日关系日趋紧张,中国国内不分左右、不分庙堂江湖,各路专家呼吁“对日经济战”的声音不绝于耳,且自告奋勇地出谋划策,大谈该如何打才能确保“击敌要害、勿伤自己”。
为迫使日本让步,是否会打出“经济牌”还需要观察。但至少截至目前来看,政府层面的动作并未过多涉及经济领域。
准确地说,所谓“对日经济战”的论调基本上仍限于民间,其思维逻辑不外乎,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中国,上升期的中国只要抱定“杀敌一千”的决心,以承受部分损失来换取“让日本经济倒退20年”(人民日报语),同时寄望于受损的日本财界向政界施压。
那么“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中国”是否属实呢?在一些专家学者的答案中,最主要的说法也无非是两条: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出口国、而且有望成为日本最大的海外市场。
这些说法自然有一些道理,但恐怕忽略了一点:若因为“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出口国,且有望成日本最大海外市场”,就推导出“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中国”这一结论的话,恐怕需要一个基本的事实前提,即日本经济严重依赖出口或外部市场,换句话说,日本是所谓的“贸易立国”或“外向型经济”。
那么,日本是“贸易立国”吗?日本经济对出口或外部市场的依赖度到底有多高?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就存在一种解读,把日本的经济崛起归结为“贸易立国”路线的成功,这一观点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但其实存在认知误区。
中日两国的经济崛起之路极为不同,日本在经济崛起过程中,有三大中国崛起没有的成绩——建立了健全的社保制度、培育了成熟的中产阶级、造就了扎实的汽车、电子等基础工业,这些因素注定了日本经济崛起的动力主要来自个人消费、公共投资及企业设备投资,而绝非出口贸易。
一国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高还是低,都是相对而言的。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韩国是典型的出口型国家,1967年的出口依存度只有11%,如今为50%左右;德国在1970年只有16.4%,如今维持在40%,甚至50%以上;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在1993年达到19.6%,1994年达到21.3%后就一直高于20%,2006年升至最高的39.1%。
反观日本经济,从1960年至今,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一年是2007年,达17.6%,大部分年份为1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63个国家中,日本经济的出口依存程度排第158位。事实上,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10年也公开承认,“日本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实际上较低”。
但事实上,日本根本就算不上是“出口依赖型”经济体,而是与美国相同,归根结底是内需型经济模式。“无对华贸易,日本经济将破裂”、“中国应贸易制裁日本”等说法都言过其实。
日本对华出口以成品或半成品为主,对华出口品中过半数(约52%)为协助生产其他产品、服务的“资本品”(Capital Goods),而非“消费品”(Consumer Goods)。在2011年的对华出口中约70%为会直接影响中国制造业正常运营的机械和零部件,代替性相对不高,有些核心部件甚至根本无替代品,中国面向欧美的出口品中,实际上很大部分需要借助从日本进口的中间产品或部件才能完成整个制造生产。
中国对日出口仍主要为原料或生活类初级品,生活类初级品的替代性不言而喻,即使在原料进口方面,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也远没有媒体宣传得那么大,占日本原料进口最大比重的是中东地区,而非中国。包括稀土在内,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其实是短期的,长远来看远没有媒体渲染得那么严重,更何况就连稀土在内,中国都无法做到长期禁运,中国若对稀土长期禁运,日本若无法短期内保证稀土供应,势必造成日本国内精密部件生产不足,而这势必将影响含中国在内的中下游生产链。
靠“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达20%、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对日贸易依存度只有9%,日本只是中国第三大贸易国”这样过于简单的表面逻辑,并不能反映复杂的中日贸易实情,及其对彼此经济的影响。
那么,中国媒体所谓的“若离开了中国市场,日本经济将难以自立”,属实吗?
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中国则是日本第三大投资对象国。日本JETRO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余额从1999年至今一直处于增长中,截至2011年末约为834亿美元,这一数额不可谓不庞大。
但是,如果做下比较便知,这实际上与日本对荷兰的直接投资余额(849.5亿美元)大抵相当,是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余额的32%、对美直接投资余额(2755亿美元)的30%、海外直接投资总余额(9647亿美元)的8.6%、日本GDP的1%。极端点说,抛开波及效应和中国的损失不谈,即使日本一夜之间丧失在华全部投资,日本约1%的GDP直接受影响。
对日企而言,中国市场是一块骨头,既是骨头就需要啃,而不是放在嘴里嚼一下就能吃的,能啃得了骨头就自然能吃得了肉。日本中央大学战略经营研究科教授服部健治在4日的日本华人教授会议上称,“日企应兼及进军其他市场,但无法在中国市场上成功的企业,去别的市场也不能成功。在艰难的中国市场上经受酸甜苦辣是积累海外市场经验的捷径。”他预测,“截止2013年底,日企转向他国的可能性比较低,但2014年将迎来经营大转换,日企在维持在华业务现状的前提下,会大举开始进入拥有5亿人口的东南亚、12亿人口的印度,以及巴西和俄罗斯等市场。”
中国无疑是日企重要的海外市场,但若过高评估这一重要性的程度,甚至拔高认为“离开中国市场日企无法存活”,那就未免言过其实。
总体上讲,在经济抵制问题上,中日的看法截然相反。中国认为日本将受严重打击,日本则认为中国受损更大。日本拓殖大学教授朱炎曾总结称,“日本实际的反应与中国的想法存在错位。在华日企遭受一些损失,对日本整体经济的影响实际上并不大。日本国内认为,这些企业多为现地生产,而且这么多年已获利甚丰,因此并不持同情态度。与过去财界被誉为‘经济内阁’时代比,日企的话语权已大大削弱。日本相信中方在得不偿失的情况下只能主动放弃反制。”
所以,讨论所谓的“经济战”、以及“哪方受损更大”,实际上是完全没有理解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实态,更没有认清中日经济仍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一基本事实。在中日两国仍存在短期无法解决的政治、历史、领土等问题的情况下,为防止政治纷争走向全面冲突,提升经济对政治的抑制力更显得尤为必要。
剖解时事资讯、直击全球热点、解读市场动态、分享投资技巧、专业知识独特见解、助你立足金融前沿。对原油、贵金属市场感兴趣的朋友关注个人薇--信:snsj-7(金石解盘)获取及时指导策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经济依赖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