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装甲碧血青天杨家将绫舞的特技是反攻和什么

您的位置:
v1.00最新版
语言:简体中文
大小:13.90MB
更新: 16:06:59
3D科幻类手机游戏合集
科幻类型的游戏中一般都是将画风、操作甚至是世界观都设定在偏向于远在未来的幻想科技基础上,满足了很多玩家对未来的向往。而当下很多科幻类型手游也都采用了最新的3D技术,让整体的效果看起来更有真实感,喜欢的朋友就可以来看看下面小编整合的超酷炫3D科幻手游大全哦!
闯关类型的游戏一般都很考验玩家本身的操作能力、反应能力和道具的强度,想要获取更高分数的话,这三点可谓是缺一不可。那么近期究竟有哪些比较好玩的横版安卓关卡类手游呢…
狂野历险百万记忆 v1.0角色扮演
荒野兵器百万记忆手游 v2.0.6角色扮演
行星改造 v1.0模拟经营
舰无虚发:暗星 v1.0策略游戏
现代战争:尖峰对决 v1.0角色扮演
虚空暴君 v1.0动作游戏
海王星竞技场游戏 v1.3.6射击游戏
Project Aurora v1.0模拟经营
明星传奇游戏 v1.0.3射击游戏
太空计划 v1.0益智休闲
54911人推荐
18770人推荐
16221人推荐
13424人推荐
4690人推荐
3157人推荐
3109人推荐
2538人推荐
1334人推荐
1107人推荐
推荐游戏:
推荐软件:
游戏专题:
软件专题:316713人气
雷霆战机新战神玉影紫霞怎么样 玉影紫霞属性解析
作者:来源:quweiwu.com发表时间:
  《雷霆战机》是国内首款星座剧情推图类飞行射击手游,游戏要出新战神啦!想必很多玩家都知道是玉影紫霞了。那么游戏中玉影紫霞怎么样?下面一起来目睹玉影紫霞的真容吧!
  铃音响彻寂静宇宙,战力升级迫在眉睫,玉影紫霞百花齐放,巾帼风姿卓越万千。  
  新战神飞机玉影紫霞,由金箍神铁和灵翼铃音组成。
  主动技能1
  长袖善舞:战神释放彩带飘舞,自身无敌,全屏敌机不发弹幕,收到伤害会持续一段时间。
  主动技能2
  剑刃乱舞:主机无敌、身边出现围绕飞机旋转的剑轮,持续一段时间后剑轮向前飞出,飞剑散射。
  新战神装甲名称
  碧血绫舞: 由血怒之心和渊舞之岚组合而成的战神装甲!技能:反攻+战舞
  新战神副武器名称
  银索金铃: 由黑枪四圣和紫青旋影组合而成的战神副武器!技能:机枪+盘旋
  新战神僚机名称
  荧守灯炎: 由百变猎手和荧惑飞炎组合而成的战神僚机!技能:追踪+锁定
  以上就是《雷霆战机》玉影紫霞属性解析,希望看完之后对你有所帮助!
《雷霆战机》是一款太空类的射击游戏,驾驶变形机器人,大战异型飞船!超级华丽BOSS战,火爆空战精彩纷呈!2035年外星人入侵地球,地球唯一的希望是正在研发的机甲战神,玩家作为被选中的驾驶员,为机甲战神的研发争取时间,最后能否驾驶机甲战神击败外星人?就看你啦!
——点评小编:
难易度困难
大家都在玩
Copyright (C) 2018 趣味手游-趣味屋 All Rights Reserved雷霆战机碧血绫舞怎么解锁不了_百度知道
雷霆战机碧血绫舞怎么解锁不了
雷霆战机碧血绫舞怎么解锁不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如果你没有达到要求的话那你肯定没有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雷霆战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不再自动弹出
> 正文
雷霆战机玉影紫霞怎么样 新战机属性介绍
打开微信"扫一扫"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97973手游网微信号:m97973,最好玩的手游资讯。
14:19:49& &来源:
  在雷霆战机手游中,游戏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战机--玉影紫霞,那么在游戏中新战机玉影紫霞怎么样?玉影紫霞属性怎么样?
  主动技能:长袖善舞
  战神释放彩带飘舞,自身无敌,全屏敌机不发弹幕,收到伤害会持续一段时间。
  主动技能:剑刃乱舞
  主机无敌、身边出现围绕飞机旋转的剑轮,持续一段时间后剑轮向前飞出,飞剑散射。
  新战神装甲名称:碧血绫舞
  由血怒之心和渊舞之岚组合而成的战神装甲,技能:反攻+战舞。
  新战神副武器名称:银索金铃
  由黑枪四圣和紫青旋影组合而成的战神副武器,技能:机枪+盘旋。
  新战神僚机名称:荧守灯炎
  由百变猎手和荧惑飞炎组合而成的战神僚机,技能:追踪+锁定。
  更多精彩游戏攻略,请继续关注97973手游网。
  编辑:阿大
  全民手游攻略下载:
扫描二维码下载全民手游攻略
  全民手游攻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全民手游攻略微信
  关于全民手游攻略
  全民手游攻略致力于为广大玩家提供最新、最全、最详尽的手游攻略,在这里你可以查询到任何你想要了解的内容。问答社区服务为玩家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并相互解惑的平台,让玩家们的疑问尽快得到解决。
97973手游网声明:97973手游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价格:免费
类别:车枪球
大小:104MB
搜索需要的App:  前 言  海外受降 筹备出兵驻日  日。  越南河内,青天白日国旗与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军旗满城飘扬。  越南总督府门前广场上悬挂中、美、苏、英等四国国旗,总督府正面楼上单独挂中国国旗。  越南总督府周围各街口早已戒严,气氛严肃庄重。  清晨,第一方面军司令部派出数百人整装部队进入总督府,担任警戒。  受降大厅正中悬挂着孙中山像和国旗。  上午9时30分,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卢汉入座受降大厅上首官席,左右分坐马瑛、尹继勋正副参谋长。官席左边为盟军代表席,右边为高级将领,后面设来宾席。美方代表为第一集团军司令加礼格少将,英方代表为陈文逊及外国记者,越南派出高级官员观礼,受降大厅到场人员坐满了五六百人。  上午10时正,日军第38军团指挥官土桥勇逸及海、空军代表和久井干城参谋长、川国直服师团长等6人解除随身一切武器,面带悲戚之色,面北站立,向卢汉行军礼,礼毕后聆听卢汉宣读根据日军在南京所签投降书的条文:  无条件投降,不准再有任何军事行动,详尽呈送驻越16度纬线以北所有日军人员、武器弹药及其它装备的名录清单,向中国军队报告,驻越北的日本陆军集中在河内以东、海防以北地区,海军集中在海防,空军集中在河内嘉林机场,各类战争物资集中于河内,听候受降。  土桥勇逸立正听令,连声回答“是!是!”恭恭敬敬地向卢汉上将行鞠躬礼,然后签署投降书,并双手向卢汉上将呈交降书。接着,久井同城将日军投降部队的各种表册呈卢汉上将审阅。  卢汉上将发布训令完毕,受降大厅内顿时欢声雷动。  土桥勇逸同行6人恭敬地敬礼,默默退出会场。  当土桥勇逸等日本代表走出受降大厅时,河内万人空巷,绝大多数无法进入受降大厅见证受降仪式的越南群众,只能在此一睹日军将领投降后的狼狈情状,不少愤怒的越南民众痛切唾骂土桥勇逸等人,甚至投掷石块以泄恨。  越南北部受降仪式后,中国军队在巴亭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战车轰鸣,履带辚辚,中国军队一个个整齐的方队依次通过检阅台前。  中国战区16个受降区中唯一的一个境外受降区,越南北部受降区受降仪式让所有的中国官兵、中国人包括侨民,陡然感到百年的屈辱一扫而光,代之而起的,是中华民族的豪迈之气。  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11个同盟国于1945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决定,美国对苏联很戒备,吸取了在德国的教训,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由美苏分任占领区总司令的要求。  根据“远东对日委员会”协议决定,由盟国委托美国单独负责占领和管制日本,美国总统任命美国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占领日本的盟军总司令,全权统一办理对日军事占领和日本的重建工作。  盟国商定,美苏英法四国分割占领德国的方式,由美苏英中四国分割占领日本,美国占领关东和关西,苏联占领日本东北地区和北海道,其中英国占领日本的九州地区,中国占领日本的四国,大阪府由中美联合管理,东京都由美苏英中四国联合占领。其余参加对日作战的国家,各派一个代表团驻东京,成立“盟国对日管制委员会”,监督日本接受盟国的管制。  1945年10月,盟军正式发文给国民政府,美国希望中国派出一个军五万官兵,成立“中国驻日占领军”,并特别希望派遣由孙立人率领的曾在印缅与美军并肩作战的新一军去担当此任。  消息传来,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导,中国军队终于血洗前耻!戴安澜、廖耀湘、孙立人、杜聿明、卫立煌、宋希濂、陈明仁、李弥……率领将士在印度、缅甸壮怀悲烈,激战疆场抗战远征,再一次成为世界焦点。
楼主发言:11次 发图: | 更多
  第一章 英雄铁军 组建远征  一、 内忧外患
风雨飘摇  日,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抗战爆发时,中日力量相差悬殊。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经济力、军事力、技术力以至组织力,都比日本差得多,中国许多武装力量甚至是用原始武器,与现代化的日军作战。  日本国土面积约为37万余平方公里,自然资源非常匮乏,人口约为6000余万,连同受其控制与奴役的
、台湾在内,人口也不足1亿。  但是日本科学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却比较高,1936年铁产量为309万吨,钢产量为640万吨。军火生产水平和能力很高,能制造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战斗机、轰炸机、舰载战机、大口径火炮、坦克、装甲战车等。1937年日本飞机年生产能力已约600架、坦克约200辆,在作战中可以保障军火源源补充。  在战争初期,日本可以动员使用的军事力量共约448万人,其中常备军约38万人、陆军17个师团、海军舰艇约190万吨、空军与海军飞机共2700余架。当时,日军用于侵华作战的师团,每个师团2.2万余人、马5800余匹、步骑枪约9500余支、轻重机枪600余挺、火炮108门、坦克24辆。  中国战前人口约4.5亿人,超过日本6倍多。但当时铁的年生产量不足10万吨、钢的年生产量不足千吨,仅有很小的军火工业生产能力,可以生产少量步兵武器、小口径迫击炮、小型艇船等较小型武器装备,根本无法满足战争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大型武器装备如飞机、火炮、坦克、机动车辆、舰艇等都不能制造,完全依靠向外国购买。  “七七事变”爆发时,掌握全国政权的国民党政府军事力量计有陆军步骑兵191个师、52个旅、海军舰艇5.9万余吨、空军飞机300余架,中央军每师编制1万余人、步骑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300余挺、火炮46门,国民党政府的总兵力约200多万人,但内部矛盾很多。  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分为地方部队和中央军两类。  地方军队错综复杂,源远流长。在袁世凯练成北洋六镇之后,清廷更以各省分别负责编练新军,要完成三十六镇新式国防军的规模。  各省分练的新军在编制,操法与干部选用上均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标准,部队编制要完全采用西方编组方式,部队操练一律用洋操,部队干部则多用新式军事专门学堂学生。  各省在编组新军上纷纷遇到一个现象,新军的干部要用新式学堂的学生,而这些新式学堂却正是反清思想的大本营!所以清廷倾举国之力,在十年之内编练出来的新军竟都成为辛亥年间反清革命的主力。  辛亥武昌起事,各省新军纷纷起而反抗清廷。在袁世凯建政之后这些新军首领为各省军头,袁世凯采远交近攻策略,逐一削平这些方兴未艾的割据势力。在袁世凯病逝之后中国陷入长达十年的军阀割据,这些军阀多半以省为割据单位,并且多渊源于该省的新军。  各省新军部队在争斗中逐渐演变:  一类是有军队也有地盘的,称为地方部队。地方部队主要有桂系、粤系、晋系、滇系、西北军、东北军和其它地方军阀,这些其他武装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把持地方政权、财权。   粤军是北伐军的主力,1926年刚开始北伐时,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只有一个第1军,辖三师九团,到1927年,第1军就扩编为下辖六个师,到1933年,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已经有三十个左右的师了。也就是说,短短的六、七年的光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由一个军的实力,激增到三十个军的实力。(北伐时,是军-师-团的编制,而1933年,是师-旅-团的编制,所以,这时候的“师”,几乎相当于北伐时的“军”。)  东北军是奉系军阀,地盘最大,人数最多,陆军装备和中央军差不多(当然除了蒋介石的几个德械师之外的中央军),空军全中国最强,拥有200多架飞机和有丰富经验的飞行员(淞沪会战开始前,蒋介石才几十架飞机),并且有自己的飞机维修工厂,汽车制造厂,兵工厂,武器能自给自足。还有一支装甲部队。然而张学良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军就带了几个陆军主力部队撤入关内,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以“兵谏”为名,挟持蒋介石达十二天, 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联合抗日等要求,史称“西安事变”。 张学良本以为会得到苏俄的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继而组织以自己为核心的联合政府,不料苏俄当局公开强烈反对他的行为,共产党收到斯大林的相关电令,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西安事变后,东北军被缩编并调往豫、皖、苏各地。
  西北军主要是冯玉祥和杨虎城的部队,当然还有青海宁夏的“二马”。冯玉祥和杨虎城都是左派,尤其是冯玉祥,巅峰时有9个方面军打败过奉、吴系军阀的联合进攻,战斗力强,人数多,装备和粤军差不多,冯玉祥本人军事方面没有桂系厉害,都是政治方面却是天才。1929年蒋召开编遣会议裁军,削弱了冯玉祥,阎锡山,陈济棠与李宗仁等人的军队,于中原地区爆发蒋桂战争和蒋阎冯大战。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逼出洋,17路军撤消,缩编为38军。  与此同时,共产党及其红军在湘赣等农村地区中建立起多个根据地, 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设在江西瑞金) 1934年,拥有优势兵力第五次剿共行动中, 击溃了共产党军队,使之被迫放弃了江西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其他南方根据地, 向北撤离至接近苏联的中国西北地区,开始长征。国民党的中央军亦借剿共之机进入了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的西南各省军阀的地盘,南京政府的势力自此进入云贵及四川。  北洋军阀时代,老牌滇军头目唐继尧大肆扩军混战,一度控制滇、黔、川等省,势力盛极一时。1927年,部将龙云、卢汉等发动政变,开启了新滇系时代。滇军骨干指挥人员,80%来自云南讲武堂,讲武堂于滇军的意义,不亚于黄埔军校于国民党军队的意义,滇军是左派,倾向于民族利益和人们,所以和红军没有多少拼命摩擦,所以彭德怀有妙论“黔军滇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  黔军人少,装备差,又没有好的指挥官,常常要依附邻省如滇系军阀等大势力。  湘军历史最悠久,是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是创立的,装备不错,战斗力强, 川军和湘军,内部争斗凶狠,两败俱伤。  新桂系继承了老桂系的全部家当和人员,武器装备,桂系指挥官事白崇禧,此人素有“小诸葛”之称,在兵法谋略上颇有造诣,李宗仁对内政也很在行,一文一武,合作无间,相得益彰,人称“李白”,使得桂军在几次反蒋战争中都是打头阵,跟老蒋叫板。抗战时曾有谜语“是文人又是武人,是今人又是古人,是一人又是二人,是二人仍是一人 ”,谜底便是“李白”。  盘踞青海宁夏的“二马”(马步芳、马鸿逵)没有参加过什么军阀战争,也没有派军队参加抗战,二马部队十分凶悍,尤其是骑兵师,战斗力最强。   阎锡山的晋绥军战斗力不弱,都是也不强,有自己的兵工厂,主力也就9个团,还差点被鬼子吃光,他没有好的指挥官,装备比湘军好一点。
  二、 藓疥之疾 心腹之患  中央军是听命于国民政府的部队,本质上讲,是听命于蒋介石控制的中央政权的地方军阀,中央军控制着华东五省,以华东五省作为财源和补给基地,抗战后撤退至河南、四川、陕西。蒋介石只是全国各派名义上的首领。所能控制的,只有中央军以及中央军占领的地盘。  国民党中央军以与蒋介石亲疏关系来看,分为嫡系中央军、旁系中央军。   中原大战时期,严格意义的中央军只有6个师,这是蒋军嫡系的雏形。   第1师:北伐时期的刘峙第2师,后来交到胡宗南手上,扩展了第1军,“西北王”的核心部队。   第2师:北伐时期的第3师、第14师等合成,师长先后有顾祝同/楼景樾/黄杰/郑洞国等,后与25师合编为关麟徴的52军。   第3师:北伐时期的第20师,师长先后有钱大钧/陈继承/李玉堂,后来发展为第10军,以方先觉守衡阳闻名。   第9师:北伐时期王柏龄的第1师。北伐中在南昌受创,回后方整编,重编序列后为第9师,后来发展为蒋鼎文/李延年的第2军。   第10师:由两部组成,一是黔军王天培部的残余,师长杨胜治/方鼎英,二是国民军方振武投蒋后编成的45师,师长卫立煌。后来第10师与45师合并,仍称第10师,师长卫立煌、李默庵,由于部队渊源不好,以及卫立煌与蒋介石的关系一般,这一部又称中央军的杂牌。   第11师:原福建周荫人部,投降北伐军,先编成17军,后改11师,师长曹万顺/陈诚。这是陈诚“土木系”的根基。   中原大战后,又按德式编制建成了张治中的教导师,随后教导师一分为三,教1师冯轶裴、教2师张治中、教3师钱大钧。教1师发展的36、87、88师即后来的71军;教2师发展为第4、25师,第4师是汤恩伯系的班底,25师编入关麟徴52军;教3师发展为第14、89师,后来14师归陈诚,89师归汤恩伯。  蒋介石中央军中又形成胡宗南系、何应钦系、陈诚土木系、汤恩伯系以及戴笠系为主的派系势力,几大派系间争权夺利,勾心斗角。  旁系中央军是,在军阀混战中被蒋(或其他军阀)打败,失去地盘,编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这些部队出于地方实力派,失去势力后仍与地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广东的19路军、广东的薛岳、湖南的谭延闿、鲁涤平等部。  湖南谭延闿的第2军,北伐后未能在湖南立足,曾先后在浙江、江西等地驻防,由于没有固定地盘,听命于蒋介石,编成张辉瓒18师(江西被歼)、谭道源50师、李韫珩53师,这支部队后来追击红军到了陕西,被胡宗南兼并。   赵恒惕的部将贺耀组随唐生智一起南投,编为第8师,师长陶峙岳,后来也归并胡宗南系。   云南朱培德的第3军,当时有第7师、12师。第3军的番号一直保留到该部队的最后。   广东第4军之薛岳部、蒋光鼐部。陈济棠取得广东地盘后,这两支无家可归的粤军也在中央均等编制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蒋光鼐部(60、61、49、78)一般还是被当作粤军看待。薛岳部有时也被称粤军,但是应该说已经中央化了,最初编为90师,后来兼并其他杂牌增加了一个59师。   北伐时,北洋各省的地方部队纷纷投诚,北伐后整编,原则上各省均保留了一个师,由于这些省份没有地方实力派,这类部队均比较听命于蒋,个别部队被改造为中央军嫡系。   江西的第5师,原赖世璜部,历任主官有熊式辉/胡祖玉/周浑元/姚纯,后来扩编了余韶的96师(划入第5军)。
  浙江的第6师,原周风歧部,历任主官有陈仪/赵观涛/周喦,汤恩伯也是这支部队出身。第6师后来扩编为75军,属于陈诚系部队。
  福建的11师被陈诚吃掉了。
  安徽的56师,原马祥斌部,早期亲桂系,后来亲蒋,师长刘和鼎/刘尚志,抗战时编为39军,抗战结束被裁。
  江苏的陈调元部编了55和57两个师,师长分别为阮肇昌、李松山。后来55师归了陈诚系(编入94军);57师被改造后,编入王牌的74军。   湖北的13师,原夏斗寅部,历任主官有夏斗寅/万耀煌/朱鼎卿,朱怀冰也出自这支部队。后来归入陈诚系,13师先后曾在25军、75军、86军等序列里。
孙传芳主力:孙传芳放弃了江南五省,率领主力(多为原北洋的正规部队)撤退江北,二期北伐时被击败,其余由郑俊彦率部投降,编为43和47师,后郭华宗的43师被陈诚吞并,47师的历任师长有王金钰/上官云相/刘家麒,抗战时编入第9军,刘家麒与军长郝梦龄一起阵亡。
  直鲁联军:直鲁联军原为北洋的河北和山东部队,二次直奉大战后依附奉系,1928年奉军主力败退出关,直鲁联军被蒋收编,编成21、41、48、58等师。刘珍年21师被韩复渠打败,离开山东后被李仙洲接管,成为中央嫡系;陈耀汉58师调到南京担当警卫师,师长喻济时,后来成为王牌74军的主力师;41和48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合成第10军,徐源泉任军长。
  此外,萧之楚的44师也是出自于北洋的部队。  在蒋介石看来,日本只是藓疥之疾,共产党才是心腹之患,在所有部队中,最让让蒋介石忧心忡忡是第十八路军和新四军。面对国内“三足鼎立”、国际“四向分散”的形势。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  国产党主力部队在“长征”之后到达陕北并与当地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取得了密切的联系,“西安事变”和平落幕,“剿共”工作功亏一篑,让蒋介石恼恨不已。共产党与国民政府达成协议,宣布解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改为边区政府,并停止“土地改革”,将红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下辖3个师,每师15万人,师辖2个旅,每旅辖2个团。同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宣布八路军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总指挥部改为总司令部,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隶属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的第二战区序列。这样,卫立煌成了八路军的上司。  红军主力改编完成后,国共双方又就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的改编达成协议。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1.03万余人,北伐名将叶挺为军长。  八路军、新四军发展迅猛,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一年时间,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由出师时的4万余人发展到18万余人,蒋介石为此寝食难安。  更让蒋介石烦心的是卫立煌“只会打仗,不懂政治”,卫立煌不顾蒋介石“近朱者赤”的猜忌,三会朱德总司令,并与刘少奇会面。1938年4月,卫立煌受毛泽东邀请,绕道访问延安3天。毛泽东亲设午宴。席间,毛泽东破例饮酒,两人留下8张合影。延安之行后,卫立煌广招共产党派来的进步学生,连贴身秘书也选择共产党人。后来,他甚至通过可靠人士,询问参加共产党事宜。  卫立煌这一切,均逃不过蒋介石的耳目。一位少将高参联络员告密卫立煌有“亲共”嫌疑,蒋介石派人调查,虽没确切证据,但终存疑虑。1941年5月,蒋介石借口中条山作战失利,免除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兼任的河南省政府主席职务,革去上将军衔,让其领饷奉养在成都的老母。
  三、 缅甸被占 滇缅公路中断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国民政府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日凌晨,德国突然出动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当时英国由于自身受到法西斯同盟德国攻击,日英法军在敦刻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  抗战开始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  中国沿海港口几乎全部丢失,没丢失的也被日本海军封锁,外援物资无法进入,经济陷入崩溃,国民政府只能印钞票度日。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英国在二战期间执行“先欧后亚”的政策,为了防止希特勒的“海狮计划”制止德军对英国本土的轰炸以及防备德军的登陆,英国不得不从亚洲殖民地抽调大批飞行员保卫英国领空,抽调大批装甲部队保卫英国海岸。  面对日本的挑衅,英国无力在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投入很多力量以进行有效防备和抵抗日本的进攻。  英国希望借助中国长期抗战的经验和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方面的军事战局,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  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华民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商讨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事宜。  缅甸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地处东南亚和中国的西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缅甸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  日本进攻缅甸,一方面可以切断盟国和中国的物资生命线,孤立中国,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另一方面可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  英国在缅甸百年殖民形成的负面效应,也连累了入缅的中国军队。一部分缅甸人本来就不喜欢中国人,他们认为中国人和印度人一起垄断了缅甸的部分经济。“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得不到当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是最可悲的一件事。”  这些昂山的支持者给日本人做向导,或者为他们供粮米饮食。缅甸是佛教国家,僧侣众多,日军每到一处,都煞费苦心地与僧侣接触,获取他们的支持。“倘有印度部队被日军追击,逃入山庄,当地居民都拒绝协助补给,又如果敌势弱小,他们还会揭竿助战。勇敢的青年则骑牛通报日军。”  日军进入缅甸后,意外发现不仅得到了缅甸义勇军的协助,也得到了普通缅甸人的欢迎。这其中,现代缅甸所谓的民主斗士昂山素季的父亲老昂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昂山,日本名字为缅田门义,日,出生于缅甸北部,入仰光大学后,成为学生运动的领导人。1936年2月与吴努一起领导学生罢课。1938年加入德钦党,1939年至1940年任该党总书记。1940年为反抗英国统治而寻求外国的支持,最终选择与日本合作。日本协助他建立了缅甸独立军。这支军队协助日军击败了英军及中国远征军占领了缅甸。  在大英帝国的版图上,缅甸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印缅省,它在战争中的意义仅仅在于对印度构成一道外围屏障。对艰苦抗战的中国人来说,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是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缅甸是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它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抗战大后方的安危,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  1941年的12月23日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  蒋介石计划:以腊戍、密支那等缅北重镇为后方,以位于缅北的首都曼德勒为中心,“集结主力于曼德勒附近,诱敌深入,待与交锋之后,再反攻突破之”。蒋介石作出这样的选择,有其不欲明言的原因。中国出兵缅甸,最重要的是欲保住缅甸尤其是仰光的出海口,获得盟国战略物资的接济,仰光及东南亚地区失陷后,这一目标已难以实现,在英国未表现出坚守缅甸决心的情况下,中国当然也不愿为英国作嫁衣,担当与日军主力部队血拼保卫全缅的义务。   集中远征军在曼德勒地区作战,从蒋介石的立场看,还有几方面的有利因素。曼德勒扼缅北之咽喉,为缅北之屏障,同时,又是中国经缅北西向印度交通之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保卫曼德勒,既可使之充当中国大西南地区的缓冲,以免日军直接威胁,又可保住中国经缅甸至印度的对外通道,维持获得外援的间接途径。也就是说,仰光失陷后,守住曼德勒,即是中国在缅作战的最大利益目标。  一旦作战失利,中国军队以曼德勒为中心,后有密支那、腊戍等稳固据点,撤兵也较为容易。另外,从缅甸地形看,以曼德勒为界,以南多平原地区,以北则为山地,依托山地作防御战对武器配备较落后的中国军队也显然更为有利。正因此,在与史迪威谈话时,蒋介石一再要求史迪威以准备曼德勒作战为在缅作战基本要领。  但是,史迪威的想法和蒋介石大不相同,史迪威对中国之行雄心勃勃,指挥军队建功立业,是史迪威衷心追求的目标。而他当时对中日两军的素质、特点、战斗力均未有全面了解,就主张主动进攻。   当然,史迪威主张在缅甸进行积极的进攻作战,更主要的还源自于美、英的全球战略。美、英以欧洲战场为主要战场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对保持英国作战能力的重视当然要远远超过中国。作为印度屏障,保住缅甸,对防止日本攻印,减轻英国在印度压力,使其在欧洲战场充分发挥作用有重要意义。这就是史迪威所言:“日本已被迫在缅甸动用了可能派往印度、澳大利亚或其他地方的兵力。这是中国此时能够把它所拥有的东西——兵员——贡献给盟国事业的最好办法。”因此,尽管史迪威对英国在缅甸的避战退却极感不耐,但仍然接受这一现实,并多次以中国军队作为英军退却的掩护。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日军10余万大军,配备强大的火力和大量骑兵,于9月中旬发动了对长沙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  中国第九战区所辖兵力为11 个军30个师。日军9月27日攻入长沙后仅3天就被迫撤退。10月8日敌我双方恢复到战前状态,日军伤亡达2万余人,我军损失近7万人。  日清晨日军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美军太平洋舰队几近全军覆没。12月8日日军同时对泰国、马来亚、菲律宾及关岛和中国香港等地发起进攻。12月10日,英国在泰国的空军被消灭1/3左右,剩余部分撤到新加坡。这一天,由新加坡海军基地开出的英国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由4艘驱逐舰护卫,准备拦截日海军两栖作战舰队,途中被蜂拥而至的日本一式陆攻战机击沉。12月25日,踞守在香港岛西部二道防线的英军被迫投降;日,日军占领了马尼拉。  12月9日,美国、英国和中华民国向日本宣战,而与日本同盟的欧洲轴心国—纳粹德国与意大利亦向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欧亚两大战场合流。  仅“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民国三十年,侵华日军就先后发动豫南战役、赣鄂会战、中条山大战和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会战,均未得逞。  十二月,日本东条英机在东京电台多次发表对华谈话,敦促重庆政府“停火”,“议和”,均遭严辞拒绝。  日军虽然侵占大半个中国,在军事上占有较大优势,却始终无法达到速战速决和一举摧垮重庆政府的战略目的。  一九四二年一月中旬,日军攻入长沙。第九战区炮兵第一旅占据岳麓山阵地,压制敌人炮火。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炮弹告罄。第九战区长官部电告重庆,军令部回答:炮弹尚在仰光待运。  同月,从汉阳迁至重庆的兵工厂因缺少钢材和原料,被迫停工。国民党政府仅有的十余架运输机亦因油料缺乏而停飞。  “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抗战后方所需各种战略和各种民用物资:汽油、  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药品、钢材、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都须从西方进口。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中国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  驻华中的日军出动12万兵力,于12月23日再度进犯长沙。中国军队第九战区决定集中兵力将敌人诱至浏阳河、捞刀河间地区予以包围歼灭。会战一开始,湖南民众以“焦土抗战”、“与日俱亡”的悲壮气概,一夜之间便使日军无法在战区内获得一粒米一根草,所有大小公路也沟堑纵横,日军的坦克、牵引车、野炮、重炮均不能通行。守卫长沙城的第十军将士从军长到士兵,均抱定与长沙共存亡的决心拼死抵抗。1942年1月 16日,恢复战前原态势。此役共毙伤日军5万余人,俘日军139人。  其中三次长沙会战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1941年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这一度改变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抗战士气。
  四、 兵分三路 出征入缅  东南亚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矿藏,一直是日本经济赖以生存的铁矿石、石油、   橡胶、钨、锡等战略物资的重要来源。日本统治集团虽然早怀凯舰之心,但碍于英国、美国、法国、荷兰等国现实的殖民占领,始终苦于无法下手。  1937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的咱侵略野心急剧膨胀,并进而直接触犯西方国家在远东的利益,双方的矛盾因此渐激化。1941年7月,日军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但随即引发了英、美、荷严厉的联合制裁,彼此间已视同水火!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终于作出在12月上旬对英、美、荷正式作战的决定。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攻占这些国家在东南亚的属地。
  日,日本天皇批准了"南方综合作战计划"。次日,日军大本营即发布南方作战部队战斗序列,正式成立"南方军"。前军事参议官、资深大将寺内寿一伯爵被特命为总司令官。  日本陆军二战中有四大战略集团,就是在日本本土及驻台湾
的日军、的“国内军”( 第一总军和第二总军)、太平洋战场的“南方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中国关内的“中国派遣军”。
  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动用总兵力不到二十个师团,约五十万人.而在中国大陆,日军常年保持的兵力高达五十至七十个师团,总数超过百万人。  南方军汇集了日本陆军武装力量的精锐,下辖师团占同期日军总师团数的20~35%,日军的坦克力量向来薄弱,坦克联队(相当于坦克团)总共只有I5个,在南方军编内还破天荒地集结了9个坦克联队。  高级指挥官寺内寿一、山下奉文、今村均、本间雅晴等,历来是日军大本营倚重的挠将,自侵华战争以来已积累下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寺内寿一出身世家,其父是日本著名首相、元帅寺内正毅。寿一本人也曾担任过陆军大臣、北支那方面军司令等要职,在日军现役大将中,他和陆相杉山元、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并称为"陆军三最峰"。  山下奉文则素以胆大凶悍著称,曾任关东军防卫司令官,新近又刚从德国、意大利考察坦克新战术归来,正欲施展一番。后来由于他在马来攻取中进军神速、作战得力,因而获得"马来之虎"的绰号。   战争头一周,日军占领泰国全境,迫使銮披汶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十二月十日,日军同时在菲律宾和哥打巴鲁登陆成功。  十二日,日军强渡柔佛海峡,进攻马来半岛和新加坡。  二十五日,香港沦陷,港督马克?扬爵士宣布投降。  此后一个月,马尼拉、击隆坡和新加坡相继失陷。七万美菲守军放下武器,八万新加坡英军向三万日本入侵者挂出白旗。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仓惶逃出澳大利亚。日军乘胜南下,攻占爪哇、南苏门答腊和巴厘巴板。  日军企图占领缅甸,切断美英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的交通线滇缅公路,迫使中国屈服;并伺机进军印度,促其脱离英联邦,以保障东南亚地区日军翼侧的安全。日,日本开始进攻缅甸。南方总军下属的日军第十五军坂田样二郎率四个师团十万人,计划分两路向缅甸进攻:一路由泰国侵入缅甸之毛淡棉北进;一路在仰光登陆,遁缅路进攻英军。  日军每个师团满员约3万人。按当时中英军队的编制装备火力与他对比,中国军队在防御时,需要3个师对它1个师团,进攻时,更需5个师对他1个师团。进攻缅甸。日军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英国驻在缅甸的为英缅军第一师、英印军第十七师、英澳军第六十三旅、装甲兵第七旅,有战车150辆及炮、空等部队,约4万余人,由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指挥。  1941年夏,中国正式提出共同防御意见书。但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远征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强调中国应在中老、缅甸边境布防,不允许中国军队入缅布防。  事实上,在蒋介石集中全力经营这条国际路线时,他同统治云南的龙云发生着尖锐的矛盾。蒋介石企图利用抗日幌子,处心积虑“统一”云南;而龙云则处处防备蒋介石的这一手,坚持龙氏小王朝独揽云南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局面。关于云南的政治蒋介石不能过问;经济方面一直到一九四一年前后,云南仍使用它自行发行的“滇币”,军事上则中央军不能入境。  蒋介石这时对龙云所运用的政治手腕是:一面派中央大员如宋子文等人向龙云多方疏通、拉拢,一面以准备远征为理由于1940年9月间将他的嫡系部队先后向滇黔、滇川、滇康边境陆续集中。但因蒋介石、龙云间的矛盾,长期未能入滇。  先后集结的部队有:  滇黔边境:在兴仁、兴义附近整训的为第六军甘丽初部三个师(第四十九师、第93师、暂五十五师);在安顺、盘县附近整训的为第五军杜聿明所部三个师(新22师、第96师、第200师)及机械化部队。  滇川边境:在泸州、叙永附近整训的为七十一军钟彬部两个师(第87师、第88师);另有新29师马维骥部。  滇康边境:在西昌、会理附近为第七十一军36师。  滇桂边境:为第五十四军黄维(以后为阙汉骞)部的第14师、第五十师、第一九八师。  川黔境内:为第二军王凌云部的第九师、第七十六师、第三十三师;后归属六十六军的税警总团孙立人部(一九四一年底编为新38师),新28师刘伯龙部。  一直到1941年中英军事同盟酝酿期间,准备双方协力保全滇缅路及仰光国际交通线,蒋介石、龙云之间经过长期曲折的商讨,这年秋冬间,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三个军才进入云南,屯兵中缅边境。  根据反法西斯同盟的规定,远征军在中国设立中国战区,蒋介石为26国联军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参谋长为美国史迪威将军,所有军需补给,由美国供应。  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  1942年2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只有第六军的49、93师进入缅甸景东地区,其余各部仍在滇缅公路集结待命。此时由于缅甸战事吃紧,英国人强烈要求远征军立即入缅参战。  2月16日,蒋介石下令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部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率第五军、甘丽初第六军、张轸第六十六军共10万远征军进入缅境,先运送第五军入缅,以第200师为先头部队。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兼,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新22师师长廖耀湘,第96师师长余韶;  第六军军长甘丽初,第四十九师师长彭璧生(原第五军第200师副师长),第93师师长吕国铨,暂五十五师师长陈勉吾;  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新38师师长孙立人,新28师师长刘伯龙,新29师师长马维骥。    战斗力最强的是第五军,它基本上部署在仰光以北约250公里的同古到曼德勒一线担任阻击日军中路军的正面作战。第六军分散部署在泰缅边境的景东以及毛奇等地,稍后入缅的第六十六军控制在曼德勒、腊戍一带为预备队。  日,日军在仰光登陆,第十五军坂田样二郎所第三十三师团在普罗美以南地区,第五十五师在同古以南地区。占领仰光之后,胃口大开的日本人已不满足这个胜果,日本军部发令让第15军继续北上追击,为了加强力量,又调第18和第56两个师团增援。  第十八师团在泰国景迈附近,第五十六师团登陆后亦进出于同古以南。随即兵分三路北进,其作战计划:以一路追击撤退的英军,侵入米内瓦,直趋卡原里,占领仁安羌油田,截断英军退路;一路攻占同古,进逼曼德勒,围歼我军主力;一路由同古东进东枝(又名棠吉)进攻腊戍,北进八莫、密支那,截断中国军队归路。  中英两远征军队集结后,策定作战计划,分三路南下迎击日军:中路军为第五军,第五军第200师,附骑兵及工兵团一部为先遣部队,循滇缅路直下到达同古。西路军为英缅军,东路军为甘丽初第六军。  杜聿明,中国第五军军长兼远征军副总司令,史迪威名义上的副手和下级。其实他才是这支中国大军真正的司令官和决策人物。他的军部设有一架电台直接同重庆保持联系,并把史迪威的动静和各种情报随时汇报给委员长。    第五军远征缅甸,行军途中,第五军军旗咔嚓一下就断了,开会的时候,军长杜聿明头上裹着绷带就来了呢。原来啊,是出车祸了,这行军的时候,司机一脚急刹车,杜聿明一脑袋撞前窗玻璃上,撞伤的。入缅作战军旗折断,军长未战先伤,不祥之兆,似乎预示着远征不利。
  新派历史纪实文学第一人!
  史诗巨献。
  远征抗战史诗巨献《碧血山河满江红》第二部《抗战远征》  时隔70年的远征抗战历史,常常被漠视、淡化、扭曲。  新派历史纪实文学第一人罗春彦先生用冷静的笔触,展现抗战名将鲜明的人物个性,深度剖析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弘扬远征军英勇顽强的抗战事迹,客观地反映远征抗战将士命运!  新派历史纪实文学,远征抗战史诗巨献《碧血山河满江红》,最适合政商精英看的历史小说,再现远征抗战的史诗巨献!  精于算计的陈诚,统筹全局的杜聿明,深谋远虑的卫立煌,智深勇沉的宋希濂,足智多谋的罗卓英,远征丛林的廖耀湘,智勇双全的孙立人,有勇有谋的关麟征,能打硬仗的陈明仁,精于练兵的邱清泉,精忠报国的戴安澜,黑虎掏心的李弥,能征惯战的的霍揆彰……  远征抗战必读书!!!  
  远征抗战史诗恢弘巨献《碧血山河满江红 西征雪域》  新派历史纪实文学!远征抗战史诗恢弘巨献!最适合政商精英看的历史小说!天涯、铁血、凤凰论坛热议历史军事禁书。  精于算计的陈诚,统筹全局的杜聿明,深谋远虑的卫立煌,智深勇沉的宋希濂,足智多谋的罗卓英,远征丛林的廖耀湘,智勇双全的孙立人,有勇有谋的关麟征,能打硬仗的陈明仁,精于练兵的邱清泉,精忠报国的戴安澜,黑虎掏心的李弥,能征惯战的的霍揆彰……  时隔70年的远征抗战历史,常常被漠视、淡化、扭曲。  新派历史纪实文学第一人罗春彦先生用冷静的笔触,展现抗战名将鲜明的人物个性,深度剖析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弘扬远征军英勇顽强的抗战事迹,客观地反映远征抗战将士命运!  http://www.rongshuxia.com/book/6293936.html
  《碧血山河满江红》在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作家协会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学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碧血山河满江红》  作品导读  前言 海外受降 筹备出兵驻日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1945年10月,盟军正式发文给国民政府,美国希望中国派出五万官兵,成立“中国驻日占领军”,并特别希望派遣由孙立人率领的新一军去担当此任。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姬。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军歌中所唱的梦想,驻军日本即将成为现实!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派遣军队参加对日占领,是一个扬我国威、灭敌气焰、洗刷耻辱千载难逢的极好机会!国人拍手称道、击掌叫好!  它既体现了战胜国的一种威严,也能表达中国军队扬眉吐气的心境,中国军队终于可以血洗前耻!  第一章 英雄铁军 组建远征  日,蒋介石下令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部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率第五军、甘丽初第六军、张轸第六十六军共10万远征军进入缅境,先运送第五军入缅,以第200师为先头部队。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兼,第五军副军长兼荣誉第一师师长郑洞国,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新22师师长廖耀湘,  第六军军长甘丽初,第四十九师师长彭璧生(原第五军第200师副师长),第93师师长吕国铨,暂五十五师师长陈勉吾;  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新38师师长孙立人,新28师师长刘伯龙,新29师师长马维骥。    战斗力最强的“铁马雄师”第五军,部署在仰光以北约250公里的同古到曼德勒一线担任阻击日军中路军的正面作战。第六军分散部署在泰缅边境的景东以及毛奇等地,稍后入缅的第六十六军控制在曼德勒、腊戍一带为预备队。  一、 内忧外患 风雨飘摇  二、 缅甸被占 滇缅公路中断  三、 兵分三路 出征入缅  四、 天之娇子 机械化第一军  五、 湖南女婿 “土木系”陈诚  六、 “药中甘草” 谭延闿  七、 无湘不成军  八、 淞沪会战:铁血湘军的挽歌  九、 远征先锋 机械化第一师  十、 荣誉第1师:经验丰富 战斗力强  十一、 陕西泠娃“关铁拳”  十二、 “德国将军” 纸上谈兵  十三、 碧血昆仑 血战雄关  第二章 中缅历史渊源  三次英缅战争之后,缅甸在1885年亡国,将缅甸纳入英属印度。日军进入缅甸后,帮助昂山将军建立缅甸独立军,日军不仅得到了缅甸独立军的协助,也得到了普通缅甸人的欢迎。  十四、 中缅历史渊源  十五、 昂山将军的缅甸独立军  第三章 英雄远征 初战失利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远征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棠吉)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  然而局部战争的胜利,无法遏止整个缅甸战场上中英盟军的疾速溃败,第一次远征,中英盟军尤其是中国远征军英勇奋战,但终因中日兵力实力差距,中美战略分歧,英军放弃缅甸,远征军司令官司部署不当,指挥有误而失败。  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  中国远征军损失之惨重,空前绝后。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  十六、
同古保卫战  十七、
流产的平蛮纳会战计划  十八、
新编第38师  十九、
仁安羌大捷  二十、
东枝攻克战  二十一、
缅北大溃败  二十二、 第200师:夺路回国 师长战死  二十三、 新38师:抗命撤入印度  二十四、 将帅无能 累死三军  第四章
滇西阻截  日军5月5日抵达怒江西岸号称滇缅公路上的“直布罗陀”的怒江惠通桥时,桥已被炸,其坦克、汽车无法通过,日军用皮伐子将1000多人渡过怒江,第36师经4天激战,完全肃清了窜犯怒江东岸的日军,稳住了惠通桥阵地。  随后赶来的第七十一军主力沿江构筑工事,凭借天险
阻截日军。  二十五、 衰落的御林军
德械师的绝唱  二十六、 陈明仁:黄埔传奇  二十七、
阻截日军  第五章
集训整编 计划反攻  蒋介石下令将驻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新22师编为新编第一军,郑洞国为军长,孙立人为新38师师长,廖耀湘为新22师师长,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 空运知识青年补充兵源,在印度蓝姆伽换美式装备,接受美式训练,提出“人猿泰山”作战计划。  二十八、
印度蓝姆伽集训  二十九、
人猿泰山  第六章
X部队 猛虎出山   1943年X部队(中国驻印军)猛虎出山,在整个缅甸反攻战役中,新38师、新22师在胡康河谷(野人山)将给日军的王牌十八师团毁灭性打击,歼灭敌人20000多,一雪1942年初年兵败野人山的耻辱,其中新22师在卡盟一役中就击毙伤日军不下5000,在攻占瓦鲁班战斗中突袭十八师团司令部,缴获十八师团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这在抗战期间绝无仅有,日本的精锐之师十八师团几乎全军覆没。  孟拱河谷战役、密支那战役,摧毁了日军的缅北战略重镇。  三十、
X部队 胡康河谷战役  三十一、
孟拱河谷战役  三十二、 密支那战役  第七章
碧血缅旬  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七个军,20余万人组建中国远征军,卫立煌任中国远征军总司令,进攻龙陵、腾冲和松山,发起“滇西反击战”。  Y部队(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三换主将,十战松山。日本天皇亲授的联队军旗被毁,旗冠深埋地下,113联队不复存在。松山战役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玉碎”战。松山战役中我军以伤亡人数于日军五六倍的代价取得了胜利,松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抗日烈士的鲜血。  光复腾冲,三战龙陵,滇西反击战每一场战斗都是恶战!苦战!血战!死战!  三十三、 冤家路窄 狭路相逢  三十四、 Y部队:中国远征军  三十五、 卫立煌:从湘军学兵到五虎上将  三十六、 鹰犬将军宋希濂  三十七、
第二十集团军  三十八、
滇西反击战  三十九、 钟彬战松山   四十、
首攻龙陵  四十一、 第八军:何应钦苦心经营的“黔军”  四十二、
侄帅五战松山  四十三、
二战龙陵  四十四、
三换主将 十战松山  四十五、 光复腾冲  四十六、 三战龙陵  第八章
乘胜追击 胜利会师  中国驻印军新六军和新一军分别从密支那、孟拱分头出发,向日军发起第二期缅北作战。新一军采用大迂回、穿插、包抄敌人后方的战术将日军第二师团围困在八莫城内,并全歼之。尔后,新一军乘胜攻占芒友,与中国远征军第五十三军胜利会师。   攻占八莫以后,新六军一部,接着转锋南下,渡过瑞丽河,连克曼纳、派来、贵街三大据点,迫敌由南坎向芒密总退却,为滇缅公路开放创造了契机。  这时,廖耀湘部队的前锋距曼德勒不到百里,一周内攻下腊戍,尽歼顽敌。  英美盟军和中国远征军攻克日军据点畹町、芒市,与中国驻印度的部队胜得会师。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十七、
胜利在即 黯然离职  四十八、
乘胜追击  四十九、
胜利会师  尾声 历史的遗憾  中国军队以战胜国的名义派驻日本,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我们的山河惨遭蹂躏,我们的人民曾遭涂炭,可我们却未能踏入敌人一寸国土!历史的遗憾令人扼腕长叹!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碧血长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