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红雅 瞿礼嘉教授是78级还是77级

我们大学引进了一个77级教授,一直是本科学历,但是是博导,而且讲课科研非常棒,比现在的博士厉害太多了_百度知道安徽大学举行77级、78级毕业生毕业30周年纪念大会
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大学举行77级、78级毕业生毕业30周年纪念大会
9月16日上午,安徽大学77级、78级毕业生毕业30周年纪念大会在磬苑体育馆隆重举行。600多名77、78级校友从世界各地欢聚磬苑体育馆共襄这一历史时刻。
校党委书记黄德宽、校长程桦,离退休校领导江平、孙献忠、刘永生、熊世泉、华泉坤、韦穗、易佑民、蓝希杰、杨家芹,副校长杜先能、校党委副书记李仁群、副校长王群京、副校长许继荣、校纪委书记胡小松等出席大会。
校友会会长、校党委书记黄德宽在大会上讲话。他说,1977年10月,国家决定恢复中断十年的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是中国高等教育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恢复高考&不仅改变了我们个人的前途命运,诞生了彪炳于中国教育史的77、78级,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在该校这有史以来发展最好最快之际,黄德宽指出,安徽大学1928年建校,1958年重建,历尽艰难,薪火传承,生生不息,发展壮大。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后,学校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成为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与日俱增。展望未来,学校提出了在建校100周年之际,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
黄德宽说,今天的纪念,是因为77、78级有幸投身于&改革开放&这一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书写了每个人的人生丰碑。也是为了温故而知新,更好地坚守安大办学的理想和精神。更是为了高扬前行的风帆,激励安大人为实现学校宏伟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程桦校长致欢迎词说,校友是学校改革发展的践行者和见证者,更是学校精神和学风校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校友是学校弥足珍贵的财富,其架构起了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互动互赢的桥梁。三十多年前,77级、78级两届学生通过刻苦努力,有幸成为恢复高考制度后安大的第一批学生。三十年来,两届学生坚持理想,拼搏贡献,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智慧和力量,为祖国的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母校赢得了广泛声誉,母校为他们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程桦在讲话中表示,三十年来,学校牢牢抓住发展机遇,锐意改革进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有地方重点大学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历史性跨越。学校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一代代安大人的努力奋斗,也离不开广大校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程桦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各位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该校原党委副书记江平出席纪念大会并代表老校领导在会上讲话,他说,两届校友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77、78级校友的骄傲,也是母校的光荣。他希望各位校友常回母校看看,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并相信在所有的安大人的共同努力下,安大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老教师代表、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徐辅新在讲话中勉励广大校友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母校争取更多的荣誉;在校学生代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级本科生杨国志在讲话中表示将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在成就自我的同时推进母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随后,十余名77级、78级校友代表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对校园生活的留恋以及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
&我对安大的情感比任何校友都要强烈。这不仅是我求学的地方,我事业的起点,更是我终生寄托的所在。所以无论面对再大的困难,我都坚持一条&&努力让安大进步,把安徽大学的潜能释放出来。&纪念大会结束后,当与记者谈到在安大一路走来的经历时,黄德宽书记感慨万千。
纪念大会在该校大学生合唱团《再相会》的乐曲声中迎来了尾声。纪念大会上,中文系77级校友、无线电专业77级校友、物理系78级校友、经济系78级校友以及深圳校友分会向母校进行捐赠,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学校相关院系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参加了纪念大会。(安徽大学团委)
关于转发《关于印发&关于深入开展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团省委机关206室,团省委学校部
共青团安徽省委学校部、安徽省学生联合会秘书处 版权所有77、78级大学生的命运与作为-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4版:教育服务
&& 往期回顾 & && &
77、78级大学生的命运与作为
&&&&1982年,我们一起大学毕业
&&&&级大学生(下文简称77级、78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群体。1977年招生的专业较少,有不少专业是1978年才首次招生,于是这些78级大学生也等于是这些专业的首批大学生,类同于77级。还有许多专业1977年招生人数很少,如教育学专业1977年只有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大学等少数几个学校招生,法学专业只有北京大学等学校招生。到了1978年,许多大学扩大了招生专业。
&&&&年的高考,是录取率极低的高考。1966年停废高考,1977年9月决定恢复高考时,考虑在中断11年高考后,加上7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允许1978级高中生的优秀者提前报考,起初预计13个年级累积的考生有可能达到2000多万人,原定计划招生20万人,录取率是1%。后来不少省市采取了地区初试,按计划录取数的2—5倍筛选出来,参加正式的高考,加上全国超过半数的青年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选择报考中专,结果1977年最后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0万。
&&&&后来,国家计委、教育部决定扩大招生,经过扩招本科2.3万人,各类大专班4万人,共扩招6.3万人,扩招比例达29.3%,最后录取了27.8万人,录取率为4.9%。这是中国高考史上最低的录取率。1978年也有扩招的举措,总共录取了40万人,录取率为6.6%。也就是说,当时包括了大专生的录取率,按现在多数省市的高考录取线来比较,也都在本科第一批次录取线以上。
&&&&因此,77、78级大学生,是一个多数人经历过上山下乡磨练的群体,是一个历经艰辛终于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的幸运的群体,是一个经历了最激烈的高考竞争后脱颖而出的群体,是一个大浪淘沙后特色鲜明的群体。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1982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1977级本科生于年初毕业。紧接着,夏天又有1978级大学生毕业,结果这一年有两届大学生毕业,同属于1982届。不过,与过去大学生通常以“届”来区别不同,自从1977级大学生以后,大学毕业生通常称“级”而不称“届”。
&&&&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独特群体
&&&&1977年的高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而且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也绝无仅有,由此,77、78级大学生便注定成为一个很特殊的教育群体。
&&&&相比现在同一级大学生多数是一个年级的高中毕业生所构成,77、78级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几乎所有人的遭遇和生存状态都不一样,每一个同学都可以说出自己独特的高考故事。最大的已经30多岁,最小的只有15岁;有的人已经是几个孩子的家长,有的人连什么是恋爱都还没想过;有的人带薪学习,有的人拿助学金读书;有的人成熟练达,有的人年少气盛。
&&&&有人曾说“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年龄跨度极大,而且普遍具有底层生存经历。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亲眼看到天翻地覆的社会转变,并痛入骨髓地反思过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所谓神圣教条。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读书学习……这就注定了77、78级要出人才。”在饱经沧桑之后,这一群体普遍个性坚定沉毅,较能吃苦。而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形成坚毅的个性和练达的人情,也成为日后发展的重要因素。
&&&&77、78年的高考,由于备考时间很短,考生原有基础便显得格外重要。77、78年考上大学者除了智力因素以外,更多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过去,科举时代有“读书种子”之说,我看77、78级大学生中也有部分属于“读书种子”。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仍然坚持读书。
&&&&另外,这两个年级大学生中,出身于知识份子家庭的比例也较大。郑若玲博士曾以厦门大学8821名学生记有家庭出身的档案作为有效样本作研究,从结果看出,77、78级大学生中家庭出身于学界的比例达到25.38%和23.46%,在各个时期中是最高的两个年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书籍匮乏、社会普遍不重视教育的年代,家庭的影响起到较大作用。
&&&&而且,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学生普遍有一种“知识饥渴症”,这是一个在文化断裂的年代坚持学习的人所形成的群体大学期间都努力抓住机会,给自己补课。恢复高考改变了以往许多人听天由命、前途由领导决定的观念,使广大知识青年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处境,让人们觉得有了盼头,普遍带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当时还是物质高度匮乏的年代,粮票、布票、肉票、油票……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供应。但学生普遍有助学金,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在校期间,他们经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大家开始反思,开始接触西方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存在主义、邓丽君歌曲、人生观大讨论、伤痕文学……
&&&&当然了,这一群体中的多数人在最佳受教育的年龄整天处于动乱的环境中,知识不成系统。或许勤能补拙,但有些知识和能力错过了最佳学习时间很难弥补。
&&&&群体的命运与作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还是处于万物复苏、需才孔急的状况。甚至在77级本科生读到三年级时,主管部门就曾在部分大学征求学生的意见,问是否愿意提前毕业,读完三年或三年半就按本科毕业走上工作岗位。1980年夏到1982年春之间,1977年考录的27万本专科大学生陆续毕业,成为改革开放后所选拔、培养的第一批优秀人才,为求才若渴的中国社会注入了一批新生力量。1982年夏,40万名78级大学生也基本毕业。当时,各行各业人才“青黄不接”。而11年的积压,67万毕业生汇聚到一起喷涌出来,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填补巨大的需才空缺。当时流行在大学生中的一个顺口溜叫作“金77,银78”,大学生把这个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比作金银一样珍贵。另一种说法是,后来因这两届学生成功率之高,被民间戏称为“金77,银78”。77、78级大学生集合了十几个年头的青年中的精英,因而人才较为集中一些也就不足为奇。
&&&&相对其他同龄人而言,77、78级大学生无疑是时代的幸运儿。考上大学,在当时是令人羡慕的大好事,“大学生”似乎是头上罩着光环的三个字。他们的工作和发展机遇特别好,作为与众不同的群体,起点普遍比其他同龄人高,后来发展也较快。30年后,无论是在政界、学界、商界,都有许多领军人物是77、78级大学生,有人将之称为“77、78级现象”。
&&&&“77、78级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自然更迭,也是特定时代的需要、特定时代的产物。当然,并不是所有77、78级大学生都很成功,也存在许多默默无闻的平凡人。这就有如宋太宗所说的:“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宋史·选举志》)。高考所选拔的人才也类似,在一个群体里面,成材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可比的对象,便可看出其特征和意义。历史不一定记得他们中单个人的功名与所为,但一定会记得这一群体的贡献与所为。1977年恢复高考的重要意义,正是在人才的作为与贡献中体现出来。不像一般大学生多为同龄人因而基本上同时退休,由于年龄差距很大,77、78级的人才洪流,在一波“老三届”的人才洪峰消退之后,还将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持续上十年。
&&&&77、78级大学生是从2000多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中突围而出的一个群体,相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命运与经历颇有几分传奇的色彩。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在接下来的20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可能将是一个科学和文化成果集中产出的时期,经过多年的磅礴郁积之后,终会有喷薄而出的一天。“百年能几何,三十已一世。”77、78级大学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影响和作为,相信还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显现出来。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授、77级大学生)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顾红雅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顾红雅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加入时间: 14:56:34
下午,北京大学顾红雅教授作了题为“植物遗传多样性与环境适应”的学术报告。首先顾教授用照片生动的展示了生物多样性,结合自己的研究介绍了长城两侧的六种植物的居群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两侧的植物亚居群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证明了长城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两侧植物的基因流,或因其两侧的环境的微小差异造成了植物居群的变异。收集了全国约10个省份的30多个野生拟南芥居群,对其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树的研究表明,有一些居群可能很早就分布于中国,并在中国迅速扩张;对不同居群在逆境下的表达谱分析则发现明显的差异,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顾红雅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系博士,副院长。主要从事植物系统进化学及植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及多本;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等。&
上一条内容:
下一条内容:
版权所有 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乐凯南大街2596号 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B座) 邮编:071001 电话: 电子邮件:shmyb@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78 77 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