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尔 娱 乐官网的收藏夹恢复为什么每次都要登录后才会显示

&&&&&&&&&&&&&&&&&&
买鱼误区野生鱼更健康 冻鱼没营养泪奔...渔民工作12小时仅赚40元!带你认识世界上最贵的10条鱼!月薪上万起步吃海鲜大餐是什么工作西澳岩龙虾销售翻倍,一半来自边贸
不少人爱吃鱼,因为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且脂肪含量低,颇受营养界推崇。但会挑鱼、会买鱼的人,却不见得多。以下,就为大家在很多人眼里,捕鱼是一项高风险又高回报的工作,尤其是一些拥有现代化捕鱼船的北欧渔民,往往出海一趟就能收入几十万美元。鰤鱼,中国也叫黄甘鱼,是日本料理中的顶级食材。外观上最大的特点是黑色眼影和体侧贯穿头尾的黄色条带。时间进入了日,傍晚时分来到居住附近的码头上,港口内停满了各种50匹以上的渔船。询问值班的保安大叔得知,最近澳大利亚吉龙腾渔民合作社市场营销总监Matt Rutter在接受采访时称,在中国春节期间澳洲岩龙虾的销量有望翻倍。目前中国市场
昨日,河南东南部、湖北中东部、安徽大部、江苏中南部等地降中到大雪,安徽中部、
近期各地对虾养殖病害爆发严重,珠三角地区白便较多,占6-7成左右,还出现偷死的现象
1-1.6斤/尾规格塘头收购价格:珠海平沙地区4元/斤,湛江地区4.4元/斤,茂名地区4.3-
广东中山草鱼苗种价格1-3两规格的6-6.2元/斤,2-5两规格的5.5-5.6元/斤,3-7两规格的
截至11月19日,武汉白沙洲市场报价2-4两31元/斤,江苏常州凌家塘报价2-4两28元/斤,
截至10月20日,大菱鲆主产区1.0-1.4斤/尾规格报价32元/斤,1.2-1.6斤/尾规格市场报价
12月底,华南地区到底还有多少金鲳鱼存活?大致统计如下:海南约800-1000万斤,湛江
据秘鲁生产部公告,始于今年4月22日试捕的中北部鳀鱼第一捕季于7月31日正式结束。秘
8月份国内大豆到港量预计在722万吨,同比增加41万吨,而今年1-8月份国内大豆到港量同
8月中旬华北玉米止跌反弹,一是前期跌幅较大,贸易商产生惜售情绪;二是东北近日连续
我们知道,对虾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水产品之一,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对虾生产国,但我们现在每年需向全球进口数十万吨的养殖对虾。从这一点说,对虾是中国水产品类里非常特别
水产前沿杂志、中国水产频道相约,定于-26日,全国各主养区的顶尖养虾高手,将齐聚一堂;有一线大咖全面展示2017年中国对虾产业的创新案例,技术升级样板;[详细]
 ——近年来每逢年底,总会听到很多动保企业员工离职的声音,特别是曾经的香..
随着鱼粉等饲料原料及添加剂添加大幅上涨,华南水产饲料企业在承压下有了对饲料进行涨价的需求。然后,作为水产料核心市场的珠三角地区,饲料企业之间的涨价意向并未达成统一...
12 月 18 日,由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等发布的《2016 年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微生物污染是加工环节水产品及制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人物 | 华人纵横天下
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他50年代首次搞清
中国渔业发展迅速,在全球的水产流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中外水产企业亟需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而“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
第六届中国养虾高手年会——国内养虾最成功的年度聚会
主题:种业变革·饲料升级·工业化创新
全球水产华人的网上家园&&Access denied | bbs.52pcgame.net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bbs.52pcgame.net)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3e36f8edd2769bc3-ua98).&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1cf51b256f64d761e028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7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1cf51b256f64d761e028_r.jpg&&&/figure&&p&&/p&&a class=&video-box&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386368&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true& data-name=&& data-poster=&https://pic3.zhimg.com/80/v2-4c4c3c89e2a1248decd11982afa33dfe_b.jpg& data-lens-id=&386368&&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s://pic3.zhimg.com/80/v2-4c4c3c89e2a1248decd11982afa33dfe_b.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s://www.zhihu.com/video/386368&/span&
&blockquote&&b&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b&&/blockquote&&p&&br&&/p&&p&同志们,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p&&p&&br&&/p&&p&大家好!时光飞逝,转眼我们将迎来2018年。在这里,我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致以新年的祝福!我也祝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朋友们万事如意!&/p&&p&&br&&/p&&p&&b&天道酬勤,日新月异。&/b&2017年,我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80万亿元人民币的台阶,城乡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13.5亿人,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数提前完成600万套目标任务。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b&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b&&/p&&p&&br&&/p&&p&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水稻进行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b&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b&&/p&&p&&br&&/p&&p&我们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举行沙场点兵,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时,我去了香港,亲眼所见,有祖国做坚强后盾,香港保持了长期繁荣稳定,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我们还举行了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仪式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以铭记历史、祈愿和平。&/p&&p&&br&&/p&&p&我们在国内主办了几场多边外交活动,包括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会议。我还参加了一些世界上的重要多边会议。今年年初,我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作了讲话,后来又出席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在这些不同场合,我同有关各方深入交换意见,&b&大家都赞成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造福世界各国人民。&/b&&/p&&p&&br&&/p&&p&2017年,我又收到很多群众来信,其中有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乡亲们,有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有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也有南开大学新入伍的大学生,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b&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b&&/p&&p&&br&&/p&&p&同志们、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p&&p&&br&&/p&&p&2018年是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b&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b&&/p&&p&&br&&/p&&p&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b&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b&&/p&&p&&br&&/p&&p&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到2020年只有3年的时间,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b&3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b&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p&&p&&br&&/p&&p&当前,各方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既有期待、也有忧虑,期待中国表明立场和态度。天下一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也有话要说。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积极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信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承诺,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b&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开辟人类更加繁荣、更加安宁的美好未来。&/b&&/p&&p&&br&&/p&&p&同志们、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p&&p&&br&&/p&&p&&b&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b&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我们的民生工作还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p&&p&&br&&/p&&p&谢谢大家。&/p&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 同志们,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时光飞逝,转眼我们将迎来2018年。在这里,我向全国各族人民…
&figure&&im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518& src=&https://pic1.zhimg.com/v2-e7743d85bcef837e164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7743d85bcef837e1644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518& src=&https://pic3.zhimg.com/v2-cdacf2d6a4f3aa584abcbe5ef690ed5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dacf2d6a4f3aa584abcbe5ef690ed50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518& src=&https://pic4.zhimg.com/v2-d97bb31708a40ebcf6bcee9fd7fcd52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97bb31708a40ebcf6bcee9fd7fcd525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518& src=&https://pic4.zhimg.com/v2-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518& src=&https://pic1.zhimg.com/v2-aba697db1ce3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ba697db1ce3c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546& src=&https://pic4.zhimg.com/v2-ceb2d3a13ac8e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eb2d3a13ac8e5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750& src=&https://pic2.zhimg.com/v2-75cd38ad5fd8b2c9a29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75cd38ad5fd8b2c9a295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750& src=&https://pic4.zhimg.com/v2-da34f0f962edf66c5b3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a34f0f962edf66c5b3d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750& src=&https://pic2.zhimg.com/v2-eec97fc42b844b1c9f43fc47127a88f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ec97fc42b844b1c9f43fc47127a88fe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750& src=&https://pic2.zhimg.com/v2-3f41aa11c17c05ee6a2b678b7ab7cbc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3f41aa11c17c05ee6a2b678b7ab7cbc6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750& src=&https://pic1.zhimg.com/v2-05fe18736afedfea793bc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5fe18736afedfea793bcf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750& src=&https://pic3.zhimg.com/v2-08c22d855c68e8a9b87f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08c22d855c68e8a9b87fd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750& src=&https://pic3.zhimg.com/v2-70e75f47aaf8342b4bfe8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0e75f47aaf8342b4bfe88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750& src=&https://pic4.zhimg.com/v2-fe0f4c1e2e72a6767bec52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e0f4c1e2e72a6767bec52d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750& src=&https://pic3.zhimg.com/v2-b0c77a75ad41c47e75c014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0c77a75ad41c47e75c0142_r.jpg&&&/figure&&br&&br&&br&画这个仓鼠的画家是一个只知道名字的日本画家,除了名字之外没有任何资料,目前为止只知道这个画家的所有作品都是仓鼠~
画这个仓鼠的画家是一个只知道名字的日本画家,除了名字之外没有任何资料,目前为止只知道这个画家的所有作品都是仓鼠~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4ecaf8d72c8_b.jpg& data-rawwidth=&411&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1&&&/figure&&p&知乎经过多年发展,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其相对言论自由和理性讨论的风气,吸引了许多用户分享专业知识或者发表意见。许多回答,有些因为夸张好笑,有些因为符合时事而能左右舆论、影响现实社会,因此常成为媒体的题材来源。此外,因为力量的提升,也有很多机构将之视为传播的领域,当然,也可能作为观测舆情的来源,因此,具备了多重的媒体特质。它可作为发表意见的平台,也可被视为接收资讯的媒体。同时,也充满许多迥异于主流媒体的内容。用户对于社区的认知,关乎到他们如何使用。&/p&&br&&p&网络虽然赋予人自主性,然而个人必须因此做出更多选择,必须花更多的精力整合与理解,可是许多人通常没有能力与欲望来投入这种选择的过程。对于个体而言,在多数时候更可能只当个“只看不说”的“小透明”。以应用的层次来看,对于小透明而言,知乎可能只是被定位为获取资讯的媒体,而其他用户则成为守门人。无论将知乎作为接收资讯的媒体,或视为公众发声的领域,或者当作休闲娱乐的去处,用户对社区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他们的期待,进而影响其使用行为。即便发言符合规定,有时候底下还是会出现类似“这里不是贴吧”的评论,意思是其他用户认为某类回答不应该出现在这里,这也代表用户对于知乎的认知与其他社区不同。&/p&&br&&p&事实上每个回答的文本包含了许多元素,有正文、评论、ID、签名档等。就形式而言,在视觉上读者可以清楚地辨别这些区块,阅读时可能被这些元素影响。&/p&&br&&p&所谓“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这个概念,包含“文本的”与“经验的”概念。从文本的概念而言,它是文本结构中所默认的读者,其驱使现实的读者按照默认路线来诠释文本;从经验的概念而言,它是实际将文本潜在意义通过阅读过程加以具体化的角色。知乎用户基于对常用的梗、典故、用语或回答风格的了解,在发言时会予以运用,并默认读者会如何阅读这些梗。“隐含的读者”的架构文章手法,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膜法师的写作方式,让读者按照作者设定的含义去猜测阅读。&/p&&br&&p&由于有先前阅读文本的经验,读者对文本产生期待视野。换言之,文本塑造了用户进行阅读的知识结构,导致某些文本情境特别能引起兴趣。再者,隐含读者的概念说明了文本考虑了读者的存在,而文本的空白与不确定性则可能是驱使用户发言的动力,比如在我某个回答下经久不衰的接龙评论——&/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eeecb41fb2a503_b.jpg& data-rawwidth=&520& data-rawheight=&6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eeecb41fb2a503_r.jpg&&&/figure&&br&&br&&p&另外,对于一篇被“赞爆”的文章,可能会有不同解读,也许认为是群体起哄的关系,也许认为是对于文章品质的肯定。对于热门回答可能的不同认知,也会影响读者于文章的理解。此外,在文本内容上,回答并非全然以片段、零碎的样貌呈现,也包含以传统线性文本的书写形式所撰写的内容,具有明显段落与论点。因此,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其阅读历程也应当有所差异。再者,社区强调互动,读者可以随意介入参与书写,使得网络文本成为一个开放空间。知乎用户会对文本做出回应,像是赞、反对、感谢、没有帮助,甚至是另发回答“实名反对”等,可以看出其阅读历程也包含了生产行为。&/p&&br&&p&世界万物被视为观展、表演,因而受到人们注目;同时,当代社会的自恋结构,使得人们将自己视为在观众面前的表演者。换言之,观展与自恋就像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里,有连续不断的事件、经验与感知在运行,人们要在脑海中想像观众的在场,才会有自恋与观展。大量的媒体渗透导致用户得以进行想像,进而使观展与自恋的循环保持运作。知乎也是很多用户能观看与表演的场合,大量内容的产出,使得这里充满了观展,而读者的实际存在也成为了表演者的想像资源,通过观看他人对自我的回应,进而看到自我的影像。&/p&&br&&p&以下总结根据和几位用户的交流梳理而来,因为样本有限,不代表全貌,仅供参考。&br&&/p&&br&&h2&一、阅读动机&/h2&&p&在阅读行为上,知乎用户也可分为工具性与仪式性两种动机,并且由于用户的阅读经验累积,他们对于角色的认知会产生改变。&/p&&p&1、工具性使用&/p&&p&新用户在初期是有目的地使用,主要是为了追求特定需求的满足。使用目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为了解决疑惑而寻求特定内容,二是根据自身兴趣来寻求特定的娱乐。&/p&&p&“我堂姐上大学,她就说大学生都用这个,然后就用了。一开始什么也不会,因为那时候很多都不会啊,然后就问,就乱看。后来学会了搜索,要买手机就搜一下想买的牌子。”(用户A)&/p&&p&很多人是通过别人介绍才接触,最初认识有限,也因此,不少人指出,现在常看的内容和刚开始常看的不一样。至于为何新用户刚开始几乎是工具性地使用,用户J提到向未使用的朋友介绍的经验:“他们如果遇到某些问题,我可能会转述知乎上的内容给他们,他们就可能就会问说‘你从哪知道的?’我就会跟他说是知乎。”或许正因为新用户接触的契机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因而产生“想找答案可以到知乎找”的印象,也就在一开始会以主动寻求特定内容的方式来浏览。&/p&&p&随着经验累积,用户对于内容的期待视野会有所修正,“那时候不会看热门和按话题查看,刚开始看的话题现在反而不会每天看,但是还是会来查询。”用户大多认为,这些因工具性使用动机而进入的话题,通常不会一致保持这个习惯。也就是说,若特定需求已获得满足,除非需求再次出现,或是有能持续吸引阅读的话题,否则用户不会每天上线来浏览。例如,用户H说:“篮球话题我会看一下,因为最近在看比赛。”这正是因为用户H有获得比赛相关资讯的需求,因此才过来流量。用户A因为失恋而看感情话题以寻求慰藉,然而一旦目的达成,其他话题又无法引起兴趣,便不再天天浏览。&/p&&p&因工具性使用动机而进入的用户,若是符合期待视野,也有可能会固定看。在此情况下,浏览如同阅读杂志,可以了解特定事物的发展趋势或是专业知识。用户J对于程序设计有兴趣,会固定看相关的话题:“就是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好的回答,是真的有实质用处的。”这是用户K属于工具性的使用动机。此外,回到用户A因失恋而看恋爱话题的经验,可以发现工具性使用动机和话题类型无关,无论是在以分享资讯或知识为主的话题,或是以心情分享为目的的话题里,都有可能是工具性地使用该话题。例如,用户D接触知乎是因为“想知道男女交往的一些雷”而看;用户E目的是为了了解时事。“偶尔有新闻发生就会会去看吧,或是隔个几天看赞多的回答有哪些。”(用户E)&/p&&p&在网络资讯如此发达的今日,许多用户寻求信息时仍会将知乎视为优先的选择,是因为知乎具有其他媒体所没有的特色。用户C以乐团为例,认为:“内容很全啊,就是连那种很不有名的乐队都有人介绍。而且譬如说像我会去看乐队表演,知乎上都会有那个歌单,就可以知道他们这次表演了什么歌。”再者,知乎是以用户生产内容为主的平台,因此里面的内容多以一般人的观点出发。用户I因为要出国玩,而观看其他人分享的旅游经验,她认为知乎里的内容会更贴近她想知道的。“我觉得跟团比较适合用搜索引擎,你去查一个一个点,稍微了解。知乎上有大家针对某个特定点的评论,比较贴近你现在去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就是很多是大家真的遇到的问题。(用户I)&/p&&p&用户B与C则认为知乎是知识的集中地,囊括了其他媒体里的内容,而且分类详细,是他们持续使用知乎的原因。此外,知乎的非营利性质,使广告文不容易在这里出现,因而用户对于知乎里的内容更为信赖。“如果要去百度,譬如说我现在要找某一个口红,搜到全是广告,可是知乎这里就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介绍。”(用户C)“因为微博上有可能是商业文章啊,但知乎上有很多锐利的眼睛,可以看出来是不是营销文。”(用户B)&/p&&br&&br&&p&2、仪式性使用&/p&&br&&p&新用户的知乎阅读经验如同白纸,他们有目的地进到这里,期待看到他认为这里应该存在的内容,而随着阅读经验累积逐渐掌握知乎的模样,会修正最初的期待视野。他们从原先依照自身兴趣或需求去阅读话题,渐渐变成根据对知乎文本的兴趣来阅读话题。然而,用户对于知乎的工具性使用动机仍然存在,相较于其他媒体,知乎是经验分享平台,而其内容多元丰富、集中的特点也难以取代。&/p&&br&&p&将阅读知乎的文章视为消遣,不带有特定目的且不刻意挑选阅读内容,则是仪式性使用。在知乎里,仪式性阅读的历程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只是从阅读中获得短暂的快感和心理愉悦,第二阶段则是寻求特定的乐趣。&/p&&br&&p&在仪式性使用的阅读历程第一阶段里,用户为了打发时间或是想放空,不具目的性地阅读,并从阅读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关于阅读所获得的快感,用户D指出:“有很多段子感觉还蛮解压的。”用户B则提到浏览话题来打发时间:“我有的时候半夜睡不着会去看XX的回答,因为都很好笑,我会去翻一遍。”从用户D与B的经验,在阅读知乎文章时能感到愉悦是很重要的。用户H则将知乎被视为一个逃避压力的场所:“有时候写论文写到有点瓶颈的时候,就会跑回来看一下知乎,我就在那边刷半天,可能它没有什么更新,我就一直在那边刷来刷去。原本在做的事情就卡住了,但是你一时之间不知道能做什么比较好,就变成回来这边一直转。”(用户H)因为感到烦躁而看知乎,却又没有看了什么内容。可以发现,当用户仪式性地使用知乎时,其专注程度并不高。&/p&&br&&p&用户F也说,“因为有些报告很难写,然后遇到一些瓶颈的时候就会觉得‘那先放着’,可能过个五分钟回来然后再重新处理刚刚的问题这样,所以中间的时候会看。”用户F特别喜欢看“小黄文”,他觉得很有趣,认为虽然是“无关痛痒的主题”,但就是很有趣,并表示现在不太看到了。&/p&&br&&p&仪式性地使用知乎能使用户在阅读当下感到愉悦,且不用耗太多脑力。然而,用户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可能刚好看到某个很感兴趣的话题,提高其阅读文章时的专注程度,因而进入到仪式性使用的阅读历程第二阶段。&/p&&br&&p&用户因为对内容感到兴趣,使阅读的专注程度提高,能学到一些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乐趣。虽然用户在阅读中可以获得知识,但并非为了学习而阅读,因此非属工具性使用动机。用户G提到在看医学知识时,有时候会看到用户分享特殊知识的文章,除了阅读起来有趣之外,也借此吸收知识。“看到有的人的回答蛮有趣,会想要去了解一些医学上的事情;或是有些兽医也会发文,就会想要去了解一下,因为家里有养宠物。有些时候你不可能接触到这一块,那刚好有人接触、愿意分享,就去看一下、吸收一点东西。(用户G)&/p&&br&&p&用户H则提到,因为XXX的脑洞文章常被赞,因此在浏览话题时若刚好发现他们的回答,就会被吸引而点进去。“就觉得比较与众不同的感觉,和抖机灵不太一样,觉得这是真材实料的体现。有时候会看到有的想象力很丰富,就把他的回答都看一下,因为我就觉得他写的东西还蛮有趣的。(用户H)&/p&&br&&p&从用户G和H的阅读经验可知,他们并非刻意去找这些文章来看,而是在阅读过程中“巧遇”了这些文章。当读者对于阅读路径的选择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时,则会使阅读变成一种探索游戏。用户在知乎里能决定其阅读路径,加上阅读本身需要用户亲自挑选,因此当用户想要打发时间、放空时会选择知乎作为仪式性使用的媒体,可能正是因为有着对巧遇好文的期待。就像用户D表示,虽然知乎日报相当于精选,但是比起来,还是比较喜欢“自己去发现有这个文章”、“才会有那种找到文章的感觉”,进而有“比别人更早知道这件事情”的优越感。&/p&&br&&h2&二、阅读机制&/h2&&p&1、资讯筛选&/p&&br&&p&由于知乎里的回答多到无法全部看完,用户表示在阅读时多半都会筛选,优先选出最值得看的来阅读。打开知乎后,用户从选择话题开始就会根据阅读经验或个人偏好进行资讯筛选。例如,用户B和D会先刷时间线,用户B提到关注对象的娱乐考虑:“XXX每天会点赞很多美女自拍,YY回答都是图,有的很经典”;用户D提到喜欢打开特定关注者的动态:“我最常看ZZZZZ的主页动态,因为可以看到很多时事。”虽然用户B、D的阅读偏好不同,但是他们都在众多的话题当中选择了以关注者为准。&/p&&br&&p&用户C则表示会先看关注的话题:“我关注了特定的领域,大部分时候看的都是新问题的回答和老问题的新回答,比较关心有没有专家出现。”对用户C而言,话题和真实生活有所联系,因此重要性大于其他。&/p&&br&&p&用户J提到原本在电脑上,会点开对应的话题来看,但后来有了手机而改变阅读习惯:“我以前点开话题,真的会全部看一遍。现在在手机上就看看推荐和热门,然后刷一下看有没有我感兴趣的话题。”由此可发现,由于电脑和手机在文本呈现机制的差异,会影响用户的阅读方式。&/p&&br&&p&有人认为娱乐重要,有人认为时事重要,有人则提到使用环境所导致的使用习惯差异,光是选择话题,用户就展现出各自考量。选择话题之后,若进到回答数较多的话题,多数用户都提到以赞数作为挑选文章依据的重要性。用户C表示“因为赞高的才能刷出来”,因此,同一个问题中赞数较高的回答必然成为目光焦点。对于用户而言,赞数高低也是回答的“热门程度”,越多人讨论的越热门,产生的共鸣越多,因此和其他较少人在讨论的文章相较,能让多数人产生共鸣的文章是值得优先阅读的。用户A认为,赞数高“代表大家最近在讨论的事”,所以进入话题后会依据赞数来“筛选”问题;用户C表示以赞数作为选择依据的理由是:“比较清楚可以知道说热门讨论的是什么,可以知道如果你赶时间的话只要看哪些就好,就是不用每篇回答都看。”&/p&&br&&p&用户倾向阅读能让多数人产生共鸣的文章,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用户的兴趣相近,那么会让其他人产生共鸣的文章,就很可能会是自己觉得重要的,而赞数正好能作为判断依据。像是用户G认为:“有的回答赞数多通常代表说有比较多人关注这个东西,表示说有它的观看的价值。”会认为赞数与文章重要性之间有所相关,是因为用户知道在知乎里的回答并非都能得到赞,赞数的参考价值也才更被凸显。用户C和I认为朋友圈点赞是很轻易的行为,相较之下,知乎的赞是针对文章而刻意为之的动作,有对文章表达正面、认同的意味存在:“朋友圈的赞就是已阅,只是认识你,他觉得你漂亮就点赞。可是知乎里你也不认识他,你觉得文章是有道理的或是有内容的才会点。”(用户C)“可能点赞就是觉得说我看过了,但是也不一定代表说我认同你…”(用户I)&/p&&br&&p&用户J则认为在知乎使用点赞时会意识到有个做选择的过程:“我觉得大家在赞或反对的时候会有选择,如果我没有觉得特别好的话,就会用感谢。”也就是说,用户对内容的赞同会因为有了选择的过程而更加慎重。由于用户在使用知乎的经验中产生了对点赞机制的认知,因此赋予并信任点赞机制所显现的数字的意义,基于对文章的期待,用户看到推文数高的文章就会很想点进去看。&/p&&br&&p&然而,赞数并非每次都能作为文章品质的保证,有时候不免对文章的期待落空。用户H认为,他不太在意赞数:“有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不是什么有营养的东西,但是还是会进去看一下,就想知道为什么会火,结果一切进来看好像没什么,只是哗众取宠的东西。”从用户H的谈话当中可以知道,虽然看了问题之后觉得并非是他感兴趣的,但基于对于点赞机制的信赖,他仍忍不住点进一探究竟,最终失望收场。&/p&&br&&p&再者,关注人多的问题容易被注意到,和依赖赞数的概念有些类似。当某个问题被自己的多个关注对象所关注,代表了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个主题,因此会引起用户好奇。而用户在看完一篇回答后,会想再去找同问题的其他回答来看,亦即在文本意义的集合当中,了解事情的不同观点。用户B提到观看回答时,会想把每一篇都点开来看:“大概想看是不是有什么特别新的论点啊。(用户B)即便回答之间有互文性,或是文本呈现的设计让人想要每一篇都看,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仍掌握阅读的主动权。用户B表示虽然会想把回答都看看,但仍会依据赞数高低优先选出更精华的来看:“我有一点强迫症的感觉,会想把它们都看完,但会先想说从赞数比较多的看起,有余力才把每一篇看完。”用户D则表示自己对其他回答的兴趣不大,通常是先对某个话题感到兴趣,才有可能继续看回答,但也不是每篇都会看:“有的话题我回答过,默认关注了这个话题,但其实并不关心这个话题,就会取消关注。”用户E指出,由于了解话题中的回答大概会是什么样子,因此在阅读时会有所差异:“体验类的回答不能看,因为一定是一堆故事,专业问题要点开看,因为大家会真的讨论。(用户E)&/p&&br&&p&从资讯筛选的阅读方式可以发现,文本的呈现方式区分了文章的热门程度,使得用户得以关注最热门的话题,因而能获得集体亢奋的满足。不过,由于用户具有主动性,阅读模式有调整之可能。&/p&&br&&p&2、期待视野&/p&&br&&p&用户在阅读中形成对文本结构的认知,亦即对文本的期待视野,进而产生对文本的偏好或反感,帮助他的阅读。长期用户对文章具备期待视野,看到问题大概就能了解回答内容。用户E就说,对于某些类型的文章已具有抵抗力:“被骗过很多次,我知道那个赞是没有意义的,很多[图片]点开不是钓鱼图就是长者图,就是这样。”用户I也表示,看到点赞多也会先看问题:“有的一看就是鸡汤问题就不想看,讲政治立场的也不用看,都是不懂装懂。”由于阅读经验的累积,形成对文本的期待视野,因此当用户E和I看到问题,就可预见特定文本的内容,使其得以加速阅读的过程,并避开认为不值得看的文章。&/p&&br&&p&期待视野会使用户对于文章类型产生偏好,用户F喜欢阅读分享个人经验的文章:“像看到有个问题‘一个人可以多久不睡觉',然后就有一些人会回自己的经验,这种的话也会有兴趣就看。因为我也老熬夜,所以看到的时候就看一下有什么特别的,比如说有吸大麻很嗨的。”(用户F)从用户F的经验中可以发现,除了先前的阅读经验,个人生活经验也形成对文章的期待视野,认为文章和自身经验可能有所呼应,进而产生阅读兴趣。再者,当他人分享的经验与读者的个人经验有所类似,却又有别出心裁的内容时,会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p&&br&&p&用户之间对文本的期待视野有所差异,使他们偏好的文章类型有别。例如,用户F喜欢看段子,对于阅读段子感到“很有趣”,他觉得看段子“就是当娱乐”。相较于用户F对段子的热爱,用户C对段子感到反感:“不小心看完了就觉得有点浪费时间,很无聊啊。”同样是看一篇段子,由于期待视野的差异,用户的阅读感受可能截然不同。因此,由于有着对文本的期待视野,用户了解阅读知乎文本会带来的满足,进而对于阅读知乎文本感到期待。期待视野所产生对于文本的偏好,甚至可能使用户沉迷。&/p&&br&&p&用户E提到自己特别喜欢看讲经历的回答,因此,这类问题几乎会点进每一篇回答看:“睡觉前开始用手机,趴在床上会每一篇都把它看完。”然而,期待视野是会改变的,用户B就表示,越来越不喜欢看人生相关的文章:“我越来越讨厌这类问题了,我觉得水化越来越严重,或是立场不同就对骂,跟以前不一样。”用户J也提到变化:“现在的回答都很无聊,以前的回答都会发的超长,然后很多认真文。现在大家就会在里面就说一些很无聊的话,我还是喜欢看一些真正的知识。”&/p&&br&&p&用户对文本的期待视野,会形成对文本的偏好,进而使其对于阅读文本感到期待。从以上讨论可以发现,有一些回答类型有着本质上的独特性,无论是个人生活经验的分享,或是日常的话题,这些内容在其他媒体上都不容易找到,因此用户会通过知乎来满足这些需求。然而,用户也会观察到文章类型的变化,再重新修正对于文本的期待视野,进而调整阅读行为。&/p&&br&&p&3、内容互动&/p&&br&&p&每个用户都可以对问题进行回应,并且每个意见会集中呈现在,因此用户不会只接收到单一说法。在知乎里,用户因参照多人意见来帮助理解文本,甚至可能因而改变既有想法。大家的意见如同萤光笔的效果,能帮助读者快速抓到重点,尤其是一些引用补充和“实名反对”,可以让读者快速找到关键字。&/p&&br&&p&此外,回答中常提供不同观点,激起读者从别的角度思考,而不会局限于原文的逻辑。换言之,众多回答中的意见能让读者在文本意义的诠释上掌握更多力量。用户I指出,阅读时可能是依照原文的意思进行解读,然而在看了他人的意见之后,往往会再对原先的理解有所反思:作者讲片面之词,你可能看过去就有时候会觉得“好啊就这样”,可是你看到其他回答就会发现某些地方是片面的,你就会对他的观感会稍微修正一下。“常常你看完原文就是会被原文带风向,就觉得好像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再去看其他回答时你才会发现,好像可以从这样的方式去想,或是说又补充…长知识那种感觉”。(用户I)&/p&&br&&p&针对一个问题可能会有正反方的论述,读者根据各方说法作为阅读的基础,以判断是非对错,用户D说:“有时候会有冲突的意见啊,可能会有两派的意见出来啊,然后就会想去思考这件事情为什么有两派意见,然后你是认同哪一个意见。”用户D认为在知乎里阅读,能够通过不同意见来激发思考,是很大的收获。&/p&&br&&p&在知乎里对不同回答的支持度,是因为长久以来在阅读经验里形成的对分歧意见的信任。用户I对新闻网站的留言和知乎相比提出看法:“我会觉得知乎的回答以经验来说会觉得比较有价值,然后别的网站上面…我觉得价值观完全不同,感觉那种全是喷子的评论会觉得都是废话。”用户I认为知乎里的价值观跟自己比较相符,进而对意见更加信任。而用户H则从自己的发言经验中,了解到发言者在进行长篇回答时的慎重,因此认为回答是值得信赖的:“回答花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我想发文者也会愿意思考内容。”用户G提到,用户的发言通常有所本:“至少会拿一些有证据性的东西,可以证明说有这个证据,大家自然会比较信服。”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讨论风气,成为在知乎里发言的特征,使得用户更为信任知乎里的言论。&/p&&br&&p&在参照意见时会如何受到影响,取决于读者对事情的了解程度。若对于文章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或是对于事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读者会保留独立思考的空间,将不同回答视为补充;对于不太了解的事情,则较可能受到言论的影响,依照众人的逻辑进行阅读。如同用户F提到:“回答会影响我对一件事情的意见看法,可是影响的程度就要看他的内容是什么,有一些回的太扯淡或是完全只有谩骂那种,就会觉得那这就是没有什么意义,这种就比较不会影响。我看完了文章就觉得,假如这件事我也觉得这个人不知道在干嘛,或是很讨厌之类的,即便赞很多,我还是会点反对。我如果自己对这件事情比较不了解的话,还会去看评论。”&/p&&br&&p&此外,若对话题的重视程度较低,就更容易板众意见的影响。用户I表示在看文章时通常不会想太多:“我通常看完文章就是看完就看完了,然后好像写的就是作者讲的那个样子,因为我不太是那种容易会自己有想法的人。”受访者I在看回答时会依照文章意思进行解读,然而,当看到评论时又觉得评论“好像有道理”。而用户F也有类似经验:“像XX培训那个,我身边有一个去,他之前也是找我去,我那时候也不知道那个在干嘛,也有去听一下,可是我觉得有点浪费时间就不去,后来看到很多人特别针对XX培训发表一些意见,然后才会特别讨厌它。”用户F原先对这件事情没有太多想法,在了解其他意见之后,形成了和其他用户类似的立场。&/p&&br&&p&然而,即使本身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当自己与众人的观点不一致时,因为感受到群众压力,因而可能检讨自己的想法。用户H就有过这种感到群众压力的经验。“如果这篇文章的心得说比较偏向支持,我比较偏向反对的话,真的会影响到判断,就可能说比方说某个论点我一开始是支持,但是下面很多一整串回答都是反对这个论点的话,我可能就会被影响到说是不是我自己有错。”(用户H)&/p&&br&&p&用户I 则认为问题不同,受到意见影响也不太一样:“也是要看问题啊,像诈骗的事情,就跟八卦一样,可是像社会话题的讨论就不一样。”用户B则认为当自己更懂得思考时,就不会被言论牵着鼻子走:“前两年很容易被影响,然后就变得很愤世嫉俗,大三之后开始长脑袋,就觉得有一些人根本都在胡乱说。”&/p&&br&&p&通过以上讨论可知,当用户面对较难理解或平常没在关注的话题,由于对知乎的信任,往往偏向以众多回答者的逻辑来解读文本。然而,没有任何一位用户在看了之后就直接全盘接受,他们会在参照意见后进行思考,通过了解不同意见来掌握问题的各个方面。&/p&&br&&h2&三、ID与“大V”&/h2&&p&在非匿名的场合里,作者可能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阅读,而在知乎里,文章内容成为用户读者的阅读重点。用户G提到,他平常也会看特定作者的回答,但因为并非匿名,容易对文章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像XXX那种偏左的人写的都比较偏左,只要看到是他写的东西就会觉得有点不舒服。可能就是挂人名和没有挂人名那种感觉。(用户G)用户F表示,通常浏览话题时不会去注意 ID:“像这样一整排看下来,就比较不会去看一般人的 ID。”他认为ID不是挑选文章的依据。在以ID代表作者的知乎里,作者不被重视,文章内容才是阅读的重点。换言之,阅读时,作者常常上是不存在的。然而,作者也可能在读者的阅读历程中现身。&/p&&br&&p&用户D习惯“先看文章,再决定看ID或是不看”,如果“觉得那篇写得好…看完文章才会去注意ID”。用户B也表示通常不会注意ID,但是“如果是特别烂的可能反而会注意一下。就譬如说可能反对得很夸张、很没水准,就会去注意一下这个ID,如果下次还有遇到的话就不客气地用力反对下去。如果他的回答非常好,也会去看一下这个人到底是怎样,就把他的文都爬过一遍。(用户B)&/p&&br&&p&一般而言,用户在阅读时不会注意ID,作者在知乎里的角色极为渺小。然而,当用户对文章感到兴趣,作者因而于阅读历程中现身。用户H指出:“因为有些ID,他发文比较会有那种个人的风格,一看就知道是他,可是有些人就不太会。”在知乎这个地方,绝大多数的ID都不会被记得,文章若具备个人特色,ID才可能被用户牢记。用户B表示第一眼看文章不会注意到ID,不过“有的时候都看到一半就知道了…这些人的发文因为他们都有一种风格,就很好辨认。”这些有名的ID如同专栏作家,文章有其主题性且文章具有个人特色,成为用户对这个ID的记忆点。“譬如说有的人必有污,有的人一定会蟹妖,有的人喜欢发图,有的人日常逗逼。”(用户B)&/p&&br&&p&有强烈的行文风格会被记得,但优质的文章内容才会被读者欣赏,换言之,无论是匿名或是成名作者的文章,用户的阅读仍然是内容,而非盲目推崇作者。用户A提到,特别喜欢看XXX的文章,是“因为他的文章会有固定的格式…他有自己的风格”用户A会注意到ID是因为其独特的行文风格,然而喜欢阅读这些文章的主要原因仍是对于文章内容的欣赏。&/p&&br&&p&用户B 认为,即使XX不再长篇,仍然会喜欢他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举证很清楚,论述很完整,有其目的性”,但若阿肥不再“污”,就不会对文章那么感兴趣。换言之,行文风格或许能吸引读者注意,但是文章内容才是影响读者评价作者的关键。用户B提到“XXXXXXX那种煽动风格,我觉得他越来越偏激,以前比较好。”亦即,若文章内容不被喜欢,用户对ID的态度是会改变的。&/p&&br&&p&即使作者没有明显的行文风格,只要其文章内容受到赏识,用户仍可能成为忠实读者。用户H提到喜欢看XXX的文章,原因是:“观点很特别,那种一针见血的感觉吧。在别的话题下看到他我也是会进去看,比如历史,因为我就觉得他写的东西还蛮有趣的。”虽然用户H偶尔阅读时会注意到架构文章的手法,但仍以阅读内容为主:“通常是看内容比较重要,除非他的排版真的很特别,图插入的恰到好处之类。”此外,有用户直接表示对于刻意营造行文风格的反感,认为应该着重在文章内容,而不是营造风格来哗众取宠。用户E说到:“我很讨厌看XX的文,我会觉得他只是想要让帐号变成名人,所以想创立一个风格。” 用户J认为有些人的风格是刻意塑造出来的,文章内容并不特别好看:“他们的文章也没有特别好看,之间没有什么差别阿,特色没有什么很明显的差异,像那个XX跟另外一个大V,就觉得他们的回答性质没有什么差别,就是一些鸡汤。”&/p&&br&&p&在知乎里阅读,用户在意的是文章内容,匿名的作者则退居幕后,但有些ID因其文章特色被注意,进而在阅读历程中现身。从用户的阅读经验来看,他们喜欢阅读这些回答,是基于对文章内容的欣赏,并非所有人都是盲目崇拜。&/p&&br&&h2&四、回答动机&/h2&&p&1、寻求共鸣&/p&&br&&p&人们在现实生活会与他人沟通、寻求共鸣,同样的,由于几乎任何话题都能在知乎里得到回应,用户会通过回答发言表现其内在心理,说出想法、抒发情绪,寻求共鸣。用户G热衷于政治议题,但是现实中的朋友兴致缺乏:“就算好友有些时候也不会去碰政治这一块,可是知乎上有些人会跟你聊这个话题。”对于用户G而言,在这里能够与他人讨论政治议题,是他喜欢使用知乎的原因。&/p&&br&&p&用户E认为,即使再小众的兴趣也能在知乎里找到同好,她提到自己非常喜欢星巴克,而知乎上面就有人专门讨论星巴克:“有些虽然是小话题,但是大家很专业,而且回答的很多人也是很喜欢的人。”用户G和E都提到了对于他人回应的期待,换言之,喜欢在知乎里发言是因为能和同兴趣的人互相交流。&/p&&br&&p&而用户A虽然认为她在很多问题下的回答“不管有没有人赞”,只是为了“抒发当下的情绪”,但她也提到,如果有人评论她的文章,她也可能再回复:“看心情,也会回。”由此可见,会选择在知乎发言就是想寻找与他人在想法上的呼应,然而,若非在同个文本意义上进行讨论,就无法感受到共鸣,用户A表示:“有时候有人评论,看了更不爽,我就是在讲我们家的事,然后下面的人懂个P。”用户A因为他人的回应并非与文章内容有关,感到不被理解。从用户A的经验里可以看到,用户的内心世界渴望被认同,而在知乎这个集体写作的地方,他人的评论,是让发言者能感到认同的方式,而获得更多评论的途径是通过赞同来传播。用户E认为:“想回答就是想让懂这个的人有共鸣”如同用户E提到,用户会期待有人接续话题,以补满文本的意义。换言之,用户在知乎里发言、观看,于意见交换中进行自我表达,并因思考而使想法成型,进而感到满足。用户G也提到,在发言之后会继续和他人对话:“会去跟对方讨论”。&/p&&br&&p&用户F提到,提出问题常来自生活:“有同学说要去当兵,就问一下说当兵好吗。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就来问一下。”用户C则说:“我通常是真的有认真的事情才会回答,譬如说我去年考大学的时候算命很准,就来说下当时的经历。”用户I形容知乎就像个“社会实验场”:“给你一个渠道看到很多人的想法,很多人都会口无遮拦,所以你可以直接看到每个人的想法。”(用户I)&/p&&br&&p&从上述讨论中可以发现,用户在这里抛出各自的想法,彼此针对某个主题对话。在知乎里寻求共鸣的发言行为,就如同在线下世界和他人沟通一样,都是用户的现实生活。&/p&&br&&p&2、经验认同与共享&/p&&br&&p&“自恋”这个概念,会以自我为中心,将自我以外的人事物作为自我的反射。也就是说,用户除了创造新的文本,同时也通过观看在场的他人,将其作为自我经验的投射目标。由文本所形成意义的集合,在众人的参与书写下不断扩张与收缩,使文本意义产生了模糊与不确定性,而这个文本结构的特征也成为对读者的召唤结构,邀请读者参与文本的集体创作。用户在知乎里观看他人的文本,当他人拥有与自我类似的经验时,自我会去认同他人的经验,从别人的经验联想到自己的经验,使得在场的自我与他者的界限模糊。接着再通过赞同、评论的方式,将想法依附至既存的文本之中,并在此共享经验的过程里产生对群体的认同。&/p&&br&&p&用户I从他人分享的经验里联想到自身经验,并借由回答的方式进入他人所开启的文本意义的集合:“因为心有戚戚,那篇是大家就是各种遇到崩溃航班,然后就看到前几篇就觉得‘擦,上次也觉得很不爽’,然后就想要发一下。没有人开个头,你就不会想自己去发起这件事情。”(用户I)从用户I的发言经验可知,虽然他人的经验与自己的经验并非全然相同,但是用户会就共同的部分产生对他者的认同,进而分享自身经验,将经验与他人共享。用户A对他人的经验感同身受,因此通过回答与对话的方式,让彼此的经验产生更密切的关联,感到更强的共鸣:“有一次回答完了,顺便看一下我上面那个人的回答,然后发现他的情况跟我很类似,我就在下面留言而已,结果他私信我,然后我就再回他。”(用户A)&/p&&br&&p&当用户面对共同经验较少的文本,通过参与他人的文本,是一种能轻易感到共鸣,以联系他人与自我的生活经验,或将他人的经验纳入自我之中的方式。如同用户I提到:“你会觉得说这篇很有趣,或是你有话想讲,但是你不想把它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就会想要直接点赞别人,或者在自己的回答里补充一下。”&/p&&br&&p&最后,当自身想法与他人相同时,自我与他者的界限几乎不存在,对他者的经验产生完全的认同与共享,自我会将他者的言论视为自我的。此时,光是阅读就能感到彼此的共鸣,如同用户J的经验:“发现已经有人回答了,可能也是因为讨论的热度很快,所以就变成大家的想法可能会有些接近,所以就会有人发表你想发表的意见,那你就看就好了。”(用户J)&/p&&br&&p&3、隐藏自我的前提下畅所欲言&/p&&br&&p&“朋友圈当中因为都是认识的人,往往点到即止。但是在网络上,因为大家不认识彼此,就会秉持正义,畅所欲言。”(用户B)用户B提到在朋友圈看到她不认同的事情:“我特别想点反对但是没有,常常自己默默翻白眼,不敢跟人说。因为是你认识的人,意见相左的地方会使得你们之间可能以后见面会尴尬啊。”从用户B的经验中可以发现,在实名与匿名的场合里,读者对于文章的回应会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在朋友圈发言时,读者所给予回应就可能会考虑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然而在匿名的知乎里,由于用户不认识彼此,读者对于文章内容的想法得以忠实呈现于其回应当中。实名制要说出真实想法时,会顾虑到旁人眼光,因担心言论不被认同而产生发言恐惧。换言之,畅所欲言的前提是隐藏自我,将自我保持在不被他人察觉的位置,而知乎的匿名提供这样的条件,让用户化身为ID,使其在发言时多了一层匿名的保护,得以免除他人注视,并充分表达想法。&/p&&br&&p&“我不会绑定微博,别人看到你的回答可以直接点到你微博,会有个人信息跑出来。加上我没有实名,有基本的保障在。”(用户I)用户I说:“有时候只是想吐槽,但不想被人肉到。”因此,他喜欢在知乎里发言,能大声说出真实想法,不用顾虑别人眼光。用户A害怕在qq空间上分享心情,会让自己在他人眼中有不好的评价:“虽然说是个人空间,但看到的人可能都是朋友,是认识的人,所以你如果今天发了一个黑文,连两天都发,大家就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负面。”对于用户A而言,在知乎里没有被他人注视的疑虑,发言时才能做自己。&/p&&br&&p&由于用户习惯在网络上使用同一ID代表身份,若是有人刻意搜索该ID,很容易就能辨识其使用者的真实身份。因此,虽然在知乎里ID取代了姓名,用户仍对于身份曝光有着恐惧。有些用户认为自己在知乎里并非完全匿名,使得他们仍有所顾忌,这也是他们不发言的原因。“其实我很少发言,因为有次我就回答了个问题,结果就有人回‘我知道你是谁’。如果你的帐号跟你其他的一样的时候…就也没那么匿名。”(用户A)“如果人肉我,很快就会被搜出来。”(用户G)“如果我回答了XX大学的问题又回答了YY公司的问题,再被知道是某某社团的成员,那就范围越来越小,就会被发现我是谁,所以我好像比较少在有争议的话题上讨论。(用户J)&/p&&br&&p&用户D表示:“我喜欢匿名答题,因为一直发文的话人家就记住你啊。”从用户D的谈话中可以发现,当文章太过引人注目时就容易使得ID被注意,因此,只要发言不过于高调,ID仍会是匿名的。此外,用户D因应对身份曝光的恐惧而选择使用匿名,进而能尽情表达的发言策略。&/p&&br&&p&然而,除了怕身份曝光,用户使用匿名也是出自对ID的认同感,认为ID是人格的延伸,因而区隔本尊ID与匿名的使用,展现不同形象。“我觉得一只帐号用久了,见到这个帐号,就像见到这个人了,他发文的风格、会说的话、他的立场可能都已经是固定的了,他已经是你人格的其中之一了。”“虽然帐号就代表我这个人,但他跟我现实生活的人格是有一点分离的,知乎上是我比较直率的一面,我只是不想被我的朋友们发现,怕他们都觉得我浪费生命,但他们不知道我很乐在其中。(用户B)如同用户B所提到,ID呈现了部分的人格特质,而通过ID展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世界里不常见的人格。&/p&&br&&p&然而,并非用户都像用户B习惯在知乎里展现有别于真实人格的那一面,鉴于本尊ID与真实身份的联系,其所呈现的人格可能更接近于用户在现实世界的人格。用户H热衷于历史知识,但是他在匿名时与本尊ID上却有截然不同的使用方式,展现出人格差异:“可能会在一些比较不同的话题下,匿名去发一些特别的、很怪的东西…我会故意把它们错开。”(用户H)&/p&&br&&p&用户将自我隐藏起来,尽可能低调行事,甚至使用匿名作为防卫,确保在畅所欲言时不被他人注视;同时,保持现实世界中自我人格的平衡状态,并解放真实而赤裸的本我。&/p&&br&&p&此外,当用户发言没有隐藏自我的意图时,ID代表的就是完全真实的个人,使用本尊ID能突显其发言的正当性。用户E发过一篇讨论校园事务的文章,就是使用本尊 ID,他说:“因为发这种文,你是希望可以传播,而且你不是说没有道理,而是你真的有道理,所以用匿名的话好像没有什么说服力。”&/p&&br&&p&4、想像观众在场&br&&/p&&br&&p&在知乎里,用户于阅读过程中作为他人的观众,接收各式各样的文本,进而从他人的回应中了解到观众的喜好,并以认为能吸引观看的方式,甚至是模仿他人的发言风格来架构文章。用户B就观察到“特别能引起人共鸣”的类型:“要跟得上现在正在做什么的潮流啊,回得特别有梗啊,就比较容易被点赞。”(用户B)用户B通过阅读了解到特殊的经历会是能吸引用户的话题,因此在发文时就针对这点刻意着墨:“这篇就是我哥要带他同事回家,明明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就硬要联系到好像他们俩可能会在一起的那种感觉。”用户从阅读中学习知乎的主流风格,并通过观看热门回答对他人的回应产生期待。于是,用户发言时会产生对预期回应的期待,当获得的回应与预期相符时便感到满足。用户B表示,发文前就有预测到可能获得的回应:“一定会有人说‘醒醒吧你没有哥哥’,或是“你不要去打扰你哥”、“你才是这个哥哥吧”之类的,然后当真的这种评论出来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好笑。”(用户B)&/p&&br&&p&用户D也有相同经验,提到喜欢黑人的原因:“我大概觉得他们也不会认真回啦,所以只是单纯想要看大家的回应,我只是希望他们喷我而已。”而当真的被很多人反对的时候,用户D说:“我就一直笑,就成功了那种感觉。”&/p&&br&&p&从用户B与D的经验中可以发现,用户认同话题里的讨论风气,进而使得讨论风气形成社区结构的一部份,也就是说,发言者会去遵从这个结构以求获得回应。而事实上,当用户遵从这个结构的发言规则,就等同默许结构对他所设下的限制,因而重复加强其对于社区的认同。再者,通过阅读经验,用户了解自己如何被评判。因此,在发言时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回答,进而根据希望被观看的方式,在架构文章时设定读者的阅读方式。换言之,用户发言时会认为自己是众人注视的焦点,并根据对预期回应的期待,采取相应的发言策略。用户F提到:“因为我通常都是写段子,觉得都是娱乐用的,如果有人觉得很好笑的话,觉得就达到目的。”然而,当他希望发言被他人重视时,写的文章就显得严肃:“可能对有些人有点帮助,就觉得可能有真的遇到相似遭遇的人,就会希望他们就是认真把它看完,那如果不相干的那就不用看。那次回答要打很久,大概一个晚上,有五个小时吧。(用户F)&/p&&br&&p&除了设定读者观看的方式之外,也会留意文章是否易读、易懂,以避免无法产生共鸣的情况。例如,用户F将文字编辑格式并分段,通过排版让文字变得更好阅读,而用户H则提到:“在知乎上的话会尽量避免比较复杂的论述,毕竟觉得会认真看的人不多,所以尽可能从简。除非问题本身就很生僻,才有可能提到比较复杂的部分。”用户I选择话题时,会注意是否和用户有共同经验:“在知乎你要想,看到你文章的人通常都是你不认识的人,所以你不能有太多太个人或是你要交代很多细节,然后才能让别人知道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p&&br&&p&从上述用户的发言经验中可发现,用户在知乎里阅读了大量文本,产生对知乎文本的认同,因而从注视他人的观众位置,转变成认为自己是受注目的表演者。用户通过想像观众在场的方式,得以站在他人的的角度了解自己如何被观看,进而架构文章,并模仿知乎文本的发言形式表现出对于知乎的认同,从他人给予的回应中感到满足。&/p&&br&&p&5、追求自我的表演&br&&/p&&br&&p&用户发言时除了考虑如何吸引他人,也有意识地在文章中呈现自我。因此,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会展现对自我的迷恋,进而使个人的文章风格产生差异。用户H在阅读其他人的文章后,因自恋而想像他人注视,进而发文:“想测试一下自己有多厉害,有时候是看到一些不懂装懂的文,觉得我随便发发应该比你强吧,就去回答了。”并通过发文来表演,企图从观众眼中看到自我所追求的模样:“文章的排版我特别改过,以前发文就是打一行空一行,比较零散一点,后来就觉得说那样看起来有点松,然后后来就把它改成一段一段的发文。我是觉得这样看起来会稍微专业一点点,可能自己的感觉啦,我不知道大家看起来是什么情况。”(用户H)&/p&&br&&p&由于追求自我所期望呈现出的模样,发言者会将自身置于观众的位置,对于架构文章格外重视。用户I提到追求自我的经验,表示发文前会先和朋友讨论,确保文章是完美的:“我在编辑画面,然后直接贴给他看,像是投稿之前要给大家讨论一下这样,觉得我哪边没有写好,然后赶快跟我讲一下我调整。”用户J则是使用漫画作为回答中的特色:“因为我都是做那种漫画,就觉得好像跟别人不一样,个人特色吧。别人看到会觉得厉害,然后就会开心。”&/p&&br&&p&再者,由于自恋的关系,用户也会观看自己曾发过的文章,甚至从中找寻灵感。用户H表示,再次去看曾经写过的回答时,可能会重新修正文章中的错误:“有时候是看到问题被人又翻出来,就会再去找找看,有时则是因为无聊跑去搜自己的ID。看的方式就像看其他人发的差不多,也会注意一下错字,或是想一下可以改进之处。”用户D会欣赏自己曾经发过的内容,并且将这些文章再作为发言可运用的资源:“有时候觉得我的文章真的还挺好笑,一个女生可以发这种口气。然后想发的时候就回去看一下文章,看之前是怎么发的,或是有什么话题可以借此拿来利用,做成新的一篇拿来发。”(用户D)&/p&&br&&p&6、期待回应与获得满足&/p&&br&&p&在发言后会期待他人回应,于被回应时感到满足。并且,文章获得他人的回应,使发言者又具备得以想像观众在场的资源,进而再度导致自恋,并推动发言的循环。用户D表示,发文后一整天会持续关注他人的回应,通过观看他人的点赞和评论来获得愉悦:“我觉得就算随便写的东西,有人评论的感觉也很好。有时候忽然被很多人赞,开心得不得了。”(用户D)&/p&&br&&p&用户会在意他人对文章的回应,然而,发言者对回应的期待程度,与对文章的重视程度有关。用户B认为:“如果只是随便水一下,根本没有经过太多思考你就发出来啊,根本也不会很在意所受到的回响,认真耕耘认真发文才会有这样的期待吧。”&/p&&br&&p&除了发文之外,当用户以评论回复别人时,也会期待得到回应,用户F说:“如果那个发文的人会回每一个评论的话,我会专门回去看,有的人每个评论都会回应。”用户E也提到,当她在他人回答下评论时对于被回应感到期待:“我就想去看他怎么回我。”由此可见,发言者对于不可预期的回应会产生期待,也因此,当多数人的回应都大同小异时,发言者就不会期待他人的回应。如同用户G 所说,当“这件事情大家的论点就是这样”的时候,对于回应也就没什么好期待的了。&/p&&br&&p&用户会对于得到回应感到满足,是因为在知乎里多数作者都不被注意,因此,得到他人的认可就表示文章本身受到肯定,而非其他外在因素。用户H认为,如果文章被他人赞:“当然很高兴。就是有人愿意看我的文章,写那么长还愿意看。”用户I也表示:“会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有人看,因为朋友圈里是因为认识我然后才点赞,但是在知乎上大多数人都是因为你的内容才会被赞。”&/p&&br&&p&除了对于他人给予的认可感到满足,用户也期待从他人的回应中有所收获。用户C在发文后会留意回复:“就觉得有共鸣吧,有被支持的感觉。”而用户H提到,由于之前的经验,让他在发文时会期待从他人的回应中学习:“就想说看会不会有我写错的东西,然后下面有人帮我指正。因为之前就有那种原本是我写错的东西,然后被指出。如果他是有意见的,可能就会再看一下决定要不要回他,如果他只是想反驳或是我哪里讲错的话,我就可能会修改一下自己的东西。”(用户H)&/p&&br&&p&再者,由于知乎机制设计的关系,文章若是获得大量赞同,则会被置于回答上方,并且出现在关注话题中。这对于回答者而言是相当难得的,用户F想要获得千赞,他说这像是达成一项“人生成就”。用户I对于文章被爆赞感到不可思议:“很神奇的事情啊,因为通常都是几个大V的才会很多人赞,怎么有一天居然我的回答也会被无数人赞。”&/p&&br&&p&在知乎里,对于被赞的渴望,或是被赞的经验,都可能成为用户持续发言的动力。用户D提到,平常发文只是“希望有人给我个回应而已吧,这样我就蛮满意的。”但是在文章被赞爆之后,就因为想再次得到被关注的成就感而发文。用户D原本不常在知乎里发言,大多时候是“小透明”,然而在回答被大量赞之后,回答频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从用户D的经验可以发现,获得回应会成为发言的动力,促使用户不断追求这样的满足感,因而持续发言。&/p&&br&&p&然而,若是用户认为发言无法得到回应,则可能因此感到失落,使其不再发言。如同用户J的经验,她观察到在自己关注的话题上越来越少人会回应,因此渐渐不再发言:“我觉得也有可能看的人变少,现在问问题也少了,经过几次问不到答案就再也不想问了,觉得反正也问不到。有一些在这上面的问题,永远都没有人去回答。”(用户J)&/p&&br&&p&在知乎里,能得到他人的回应是支持用户持续发言的重要因素。由于自恋的关系,用户发言后期待他人给予回应,并对他人的回应感到满足,形成一个在自恋中发言,于获得共鸣后再发言的循环。&/p&&br&&h2&五、“资本”掌握&/h2&&p&前面的分析当中,可以发现用户在阅读与发言行为上存有差异,也就是说,虽然社区结构提供了行为基础,但是用户能凭借本身的能力或条件而有不同的使用行为。这些在社区里影响使用者行为的个人能力或条件,是某种“资本”,掌握资本的程度影响了个人在社区里的行动。&/p&&br&&p&1、 文化资本&/p&&br&&p&a.社区知识&/p&&br&&p&“社区知识”是指对知乎里的梗、用语或话题讨论风气的理解,个人拥有社区知识的差异,影响其在阅读时感到共鸣与否。亦即,对于社区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使用者是将知乎作为纯粹接收资讯之目的,或是能将知乎视为由具有人味的讨论空间。研究发现,用户在阅读资讯时,同时也对用户的互动感到好奇,并在累积社区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对社区的认同,进而参与讨论。&/p&&br&&p&用户D表示:“我当初刚加入的时候,很多梗不知道吧,如果你不知道的话就会完全没有共鸣。”如果不了解用户所使用的梗,那么阅读时就难以产生共鸣。因此,用户会主动去理解这些梗的意思,以累积这项资本。用户B说:“搞不明白我就会查一下,想融入吧。”&/p&&br&&p&阅读时不需要理解所有的梗,只有用户之间会共同使用,并且反复出现的那些梗,才是阅读时所需掌握的社区知识。“如果看不懂它是梗我就不知道它是梗了,但如果我发现有一个重复出现的东西,就会感觉它应该是梗。”(用户A)“刚来的时候不知道青蛙是什么意思,如果不去百度就会看不懂他们到底在讲什么。”(用户C)然而,用户J认为,当某个梗被大量使用时,甚至会觉得厌烦而感受不到乐趣:“其实好像也没什么意思,就是都没什么特别大的意义。我想说到底要讲这个干嘛,然后每一篇都要提,就觉得很烦。”(用户J)&/p&&br&&p&由上述讨论可知,对梗的理解会使用户在阅读时有参与感,虽然不懂梗的意思,使用者还是可以在知乎里阅读资讯,但是这样就无法融入用户的讨论,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用户。以用户J为例,当无法理解梗的笑点、感受不到梗的乐趣时,就会感到没意思,感受不到太多兴趣。&/p&&br&&p&此外,社区知识除了用户的梗或用语,也包括用户说话的方式,用户A提到:“你要知道有时候人家在开玩笑或者讽刺,这蛮重要的。因为如果他在开玩笑你跟他认真,你就自己又气然后又被耍了一样。”&/p&&br&&p&用户经由阅读以累积关于知乎的社区知识,除了在阅读时能轻易理解并融入讨论,也在发言时将这项资本运用出来。在发言时,虽然用户A提到“有心得就可以”发文,然而社区知识仍扮演着重要角色。用户E认为,新用户在缺乏社区知识的情况下,“可能会做很多蠢事吧,例如发一些奇怪的回答。或者是他们什么问题就直接回一句话。”用户F提到理解社区规则的重要性:“像有一些人的回答本质就是广告,可是没有注重在问题上面,就会被折叠。”(用户F)&/p&&br&&p&此外,用户在发言上运用社区知识,能使其更融入群众,也对知乎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如用户A提到:“发文有一些梗好像比较像是知乎的风格,譬如膜啊清晨阳光啊。”而用户B也表示,在知乎里使用用户的特殊用语是来自对群体的认同,例如通过使用用户之间惯用的词语,可以感到自己和其他人是站在同样的位置:“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经历,其实没有,可能现实中满嘴粗俗,但觉得在这个环境里好像装作有文化才是对的一件事情,才能够融入这个群体。”(用户B)&/p&&br&&p&从上述讨论可知,在“社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上,新用户会主动理解知乎里的梗或特殊用语,以及话题的讨论风气和规范。当累积足够的社区知识后,就正式成为用户,在阅读与发言时会习惯使用这些用语,甚至将其运用至知乎以外的地域。用户B提到:“我们有的时候在现实里也会问‘XXX是一种什么体验?’”用户A也表示:“有时候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会像回答问题。”&/p&&br&&p&b.专业知识&/p&&br&&p&在知乎里有各种非常专业的回答,因此“专业知识”是用户进行阅读时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本,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才能读懂文章。然而,对于缺乏相关知识而难以读懂的文章,若是读者感到兴趣的主题,则其会试图理解,进而积累相关知识。比如说“点一个NBA的问题进去,然后就看一看,发现讲了一个什么招式我不懂是什么,然后我就会去搜一下。”(用户A)“像有一些谈科技的看不懂,我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蛋白质、什么晶体,那什么意思。会查名词,就是查说那个研究大概怎么做。”(用户F)&/p&&br&&p&对于那些不感兴趣又难以读懂的文章,用户则因掌握阅读的主动权,而得以自行选择阅读方式。换言之,即使缺乏该方面知识,也不会产生用户在阅读上的困难。例如用户A提到,对于不是很感兴趣的主题,只要掌握文章的大意即可:“那个主题没有那么有兴趣,或是只是想要浏览个大概,知道个大概就好,如果很细就不用。”用户B更指出,对于不懂的问题也不会想理解:“可能有人回答什么电子啊,不懂也不会想要去理解。”&/p&&br&&p&从以上讨论可知,专业资本的掌握程度不会成为阅读时的阻碍,但用户可通过阅读来累积个人的专业知识,成为日后阅读或发言时可运用的资本,并且可以持续在知乎以外的场合占有这项资本。用户D 就提到,在和他人讨论时会运用在知乎里所学到的知识,而这也让她觉得使用知乎是有意义的:“如果有人跟我讨论,我也会说那个知乎上辟过谣了,不然就是直接开知乎给他看。还可以从这边知道一些历史,有时候老师上课的时候,你就会马上说我知道原来是怎么回事。”(用户D)&/p&&br&&p&在发言上,虽然专业知识并非不可或缺的资本,但若具备专业知识参与专业议题的讨论则容易获得回应及认同。因此,用户发言时会考量自己是否拥有专业知识。例如,在征税的问题上,用户D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说服他人,因此无法在知乎得到认同:“我觉得要有知识啊,因为我没深入研究,还没有能力去说服啦,所以我就不会去回答。”而用户J认为在知乎里发言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发出来的文章才有价值:“好的回答可能会包含一些专业知识吧,我就觉得我好像没有。我够专业或够了解了才会回答,我回答过的一些,就是真的很了解的事情,好像还被收到推荐了。”(用户J)&/p&&br&&p&个人的生活经验与其拥有专业知识有关,根据生活经验的不同,在发文类型上可能会有差异。换言之,若不具备某方面的生活经验,就难以对该议题有深入的见解。用户F提到:“如果已经出社会了,那回答很多是在说怎么成长。假如说讨论一些学校的事情的,大概就是大学生特别爱回。如果在讨论在哪一个公司上班,或是哪个公司最近又怎么样,或是在哪个地方打工会特别压榨员工之类的,那就比较多是工作的人在回答…大概都是跟自己生活的事情有关。”&/p&&br&&p&再者,用户因具备专业知识而发言,并通过回答再积累专业知识。用户H提到,在回答过程会寻找相关的资料:“好像又复习了原本那些知识,或是补足自己一些原本不知道的东西,通过大家的回应什么的,就又可以得到一些原本不知道的东西。”用户C则是回应一篇有关独立游戏的文章,并在发文之后从其他回答中获得一些根本不知道的知识:“其他回答告诉了我一些我不知道的知识,譬如说有个游戏我没听过,就去找一下。”从用户C与H的经验可以看到,用户对发言感到满足的原因之一来自过程中的学习,而其得以学习的关键在于社区里有许多用户愿意给予发言者回应。&/p&&br&&p&另一方面,对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也会促使用户发问,进而能从他人的回应中学习,例如用户B就发问哪一种米比较好吃:“有人在回答里面说你应该换一个电饭锅,我才知道原来是锅的问题,不是米的问题。”可以发现,即使不了解一项话题,用户仍可能参与,原因在于知乎的用户众多,任何回答都有可能吸引到对该主题有兴趣的人来回应。用户F就观察到:“很多人问说他最近发生什么情况,要怎么办之类的…杂七杂八什么问题都有。”用户G认为:“把你自己所知道的讲出来就会有人跟你讨论了,因为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不同。”&/p&&br&&p&由以上讨论可以发现,知乎社区能持续运作,归因于用户掌握专业知识的差异。换句话说,由于掌握以及缺乏专业知识的用户同时存在于这个社区,分别扮演了回应与发问的角色,才因而使内容得以源源不绝地产出。&/p&&br&&p&c.操作技术&/p&&br&&p&在发文上,若具备操作技术,便得以做更多变化。用户B认为手机虽然便利,但是画表格是手机无法做到的:“我觉得复杂的回答还是需要电脑。”再者,由于作图的技术不容易学习,因此能将这项技术运用在文章上的用户也会更容易得到他人回应。用户H表示,因为懂得如何在知乎里发图,因此能获得更多认可:“有图的话可能比较容易吸引人,像这篇文章我最早是发没有图的版本,就还好,但是我一晚上回去把它更新成有图的版本之后就得到认同了。”用户B 提到,在阅读文章时若使用图作为辅助,则能更好理解文章内容:“XX剧集有一个很复杂的多角关系…有一个很厉害的人就画了图把那个关系做出来,大家就觉得很棒…”&/p&&br&&p&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技术门槛降低,基本的浏览与发文都可以通过手机做到。然而,这也使得用户之间对于这项资本掌握程度的落差加大,相较于只懂基本操作的用户,具备电脑进阶技术的用户在阅读或发言行为上都能更得心应手。&/p&&br&&p&2、象征资本&/p&&br&&p&象征资本指的是名望、地位与权威。由于在知乎里阅读,用户看重的是文章内容,因此ID会被用户记得的原因是该作者的文章受到喜爱。在此情况下,ID会产生知名度,成为一种尊贵的象征。然而,若ID被记住的原因是文章造成读者反感,虽然同样有名气,但会是一种微妙的感觉。用户J认为,用户会有地位高低是取决于文章品质长久建立出的印象:“大V发文之后下面就会有人‘未看先赞’,大家如果看到一个每次都发烂文的ID,就会轰他‘又来了’之类的。”&/p&&br&&p&占有象征资本的人,在社区里的发言具有实质影响力。用户在阅读时,会被他人所占有的象征资本给影响,用户H观察到,名人ID不仅知名度高,并且文章容易获得肯定:“像XX的回答发出来铁定有几百赞,下面也不太会有人喷。”而由于占有象征资本,名人在社区里也拥有更好的发声位置,用户I提到,读者会因为ID的知名度而直接点进去他们的文章:“会觉得他就是个名人…大家会比较注意吧…一定很多人看到ID就点进去了。”&/p&&br&&p&用户G 表示,阅读名人的文章会觉得特别有共鸣:“XX事件那时候,YYY出来发文,就是很有感染力。”用户E则提到,“看到一篇回答感到不好笑,但看到作者是XX,我会愣了一下然后,就有认知失调的感觉吧,就是我会首先觉得XX过去的回答都很好笑,然后就好像真的有点好笑,觉得“好吧,可能是我不懂”。&/p&&br&&p&用户在知乎里占有象征资本,发言得以具有实质影响力。反之,用户于阅读时也会受到他人占有的象征资本所影响。然而,虽然多数用户表示能感受到占有象征资本者的影响力,甚至崇拜占有象征资本的用户,但多数用户都不会刻意去追求象征资本。原因之一在于,若要使ID具备影响力,除了要持续地发出有品质的文章,也要注意行事风格,而这并不是容易的事,用户I虽然有过文章被爆赞的经验,但是她认为她的发文数不多,因此没有必要追求被用户记住:“我其实发文也没有很多,没必要让很多人知道。”此外,也有用户认为网络上的东西,追求是无意义的,用户C就说:“我又没钱可以拿,这也只是个网络上的东西。”用户B则表示:“感觉就是生活里得不到关注才要来求赞。”除了特定的营销用户外,多数用户而言,对象征资本的盼望或许会成为他们发言时的潜在动力,但并不会特地去追求,因为能获得回应就已相当满足了。&/p&&br&&p&3、社会资本&/p&&br&&p&社会资本指的是用户在知乎里能掌握的资源,亦即其人脉关系里拥有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用户通过彼此间的互动,形成对知乎社区以及用户身份的认同,并维系与用户的持久关系,使用户成为可利用的人脉资源。&/p&&br&&p&a.社区内的社会资本累积与运用&/p&&br&&p&社会资本是由知乎里的社会关系所组成,而建立与经营知乎里的社会关系是用户“投资”的成果。“我会觉得都从这边看了很多东西,我都已经得到别人那么多的帮助,那我也来写一些东西。我在考古的那个问题下回答,就是因为我想回馈自己的知识。”(用户J)而用户J通过话题里建立的人际关系,也得以将社会资本转换成象征资本。她表示,因为认识了一些朋友,会“得互相关注并且点赞变多。”&/p&&p&另一方面,点赞会带来关注,而关注又会使新回答得到更多曝光,形成循环的增益,最后使得一个人的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知乎社区本身反对抱团刷赞的行为,也是基于社区公平性的一种考虑。&/p&&p&用户占有的社会资本,会影响他的阅读与发言行为。在发言上,拥有人脉关系的用户能与他人产生更紧密的互动。用户F提到,会和熟知的朋友互相在对方的回答中留言:“觉得好像跟他算是有点认识,常会来点赞,然后我也常会去点赞他的回答。”用户J则表示,与用户的互动不只限于互相回应,有可能将线上的关系延伸成为真正的朋友关系:“我发了一篇回答然后下面就会有人回复,我就可能会大概记住那些帐号。通过这个认识了一些ID,后来线下见过之后就越来越熟。”(用户J)由于话题标签往往由具有共同兴趣的用户所关注,并且互相邀请回答,因此有着紧密的人际关系,进而使用户得以就特定话题容易引起讨论。例如,用户J提到,“如果邀请一个人来回答问题,很多人就可能跟着来回答,把话题炒热。”从用户J的经验中也可发现,用户占有社会资本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社区,其影响力甚至可作用于线下生活之中。&/p&&br&&p&b.认同“用户”身份&/p&&br&&p&用户占有的社会资本取决于其掌握的社会关系,而由于用户在知乎里通常会看多个话题,因此,其所掌握的社会关系并非仅存在某个话题里,还有因认同用户身份而产生的群体关系。基于对“用户”关系的认同与信赖,用户不只将所占有的社会资本运用于知乎社区内,也取用这层社会关系里的资源,运用于其他场合。&/p&&br&&p&知乎开放了分享功能,使得用户能将知乎里的文章分享在其他网络媒体上。用户A提到:“突然想到要分享给某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回来找。”用户I表示:“看到很好笑的就会分享。”用户F 说:“社会话题会贴给同学看。”从用户乐于分享知乎文章的使用行为,可以看出他们身为知乎用户的优越感,如同用户J所说:“会觉得自己拥有比较多资源的感觉,会觉得懂得比别人多。”&/p&&br&&p&许多用户都认同“用户”的身份,会将用户与其他群体做出区隔,甚至自命不凡。用户D认为,用户因为年纪相仿,因此关系更为紧密:“比较有一种凝聚力,因为用知乎的目前还算是年轻的群体比较多,就是大学啊,不然就是刚出社会。”用户G表示:“反映了我们这一代多元的想法。”用户B认为用户大多数都受过良好教育,是社会上知识相对丰富且能理性思考的群体,而这也是她对于使用知乎抱持正面态度的原因:“在上面发一些专业文的人,他们都可能有一些专业知识背景,能人异士都有,可是你就很少会看到一些我们传统上认为可能比较不会读书,或是薪水没有这么好的人的发言。应该有可能是因为那些受较好教育的人比较有能力支持他们组织论述,所以才会使得发言的人好像都是他们。我感觉知乎里应该有很多知识分子吧。(用户B)&/p&&br&&p&用户A认为用户言论是有逻辑的:“新闻网站下面回应的那些人非常的脑残,知乎可能更有逻辑一点。”用户H认为,用户的组成“很多都是那种大学生或研究生,或是已经有这种背景的人”,因此用户对于事情的理解力比较高:“在其他地方就是龙蛇混杂,什么人都有,因为其他网站的门槛可能比较低一点…就可能很简单的事情他们也没办法理解,知乎上面的话,大家平均的教育水准会高一点点。”(用户H)&/p&&br&&p&可以发现,用户认同用户的特质,并且以身为用户的一分子感到骄傲。这种认同感会使用户互相信任,认为彼此的意见是值得参考的,并通过分享知乎中的资讯来展现对于用户身份的认同。&/p&&br&&p&再者,用户会因为处在这层社会关系当中而被影响,如用户D提到:“就像XX事件,大多数那时候都有在知乎上面宣传,然后大家就可能有被带动,然后才有那种力量。”用户B认为,知乎的言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想法:“近年来有政治化的趋向,算是有所改变我的政治立场。”&/p&&br&&p&从以上的讨论可发现,会对用户感到认同,是由于大家是站在较为平等的位置,因此会更相信彼此所发表的言论。就像用户F所说,与主流媒体的内容相比,他更信任知乎用户的看法:“觉得媒体报的跟我自己看到的不太一样,反而这边很多分享反而比较接近。就会期待说,至少知乎可以有比较现实的声音。会期待在知乎这么大的一个贷方,能够有人能够提供比较真实的信息。”(用户F)&/p&&br&&h2&六、总结及彩蛋&/h2&&p&在知乎里,彼此因为具有用户身份而产生联系,而这层社会关系使得用户形成共享一套思考策略的诠释社群。并由于彼此基于对用户身份的认同,用户对知乎社区抱有更多期望。像是用户D就认为,相较于其他更值得被关注的议题,互相攻击应该要节制一点:“也不是完全禁止,是不要太常出现比较好。”用户B 则认为用户应该对于个人发表的言论更加谨慎:“像有一些带逛,我觉得并不是真的这么有意思。可是你就是一直评论来评论去就是很无脑啊。”(用户B)&/p&&br&&p&在用户阅读与发言的行为过程里,社区结构提供用户行动的基础,然而社区结构的特性也使得用户在结构中有发挥的空间,换言之,用户在结构里行动却不被结构完全限制。其中,社区结构指的不仅是机制本身的设计,由使用者所创造的秩序也是结构一部分。&/p&&br&&p&社区结构对于阅读与发言行为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例如在阅读时,用户会因为赞数的标示而感知这些文章的重要性,因而被引导阅读某些文章,会有资讯筛选的行为;用户对于文本类型形成期待视野,因此会区别点赞的标准;用户阅读时习惯依赖群众意见,将群众导向视为具有参考价值的言论。从阅读机制来看,社区里的文本结构扮演辅助用户依此框架进行阅读的角色。再者,从发言经验中可以发现, 用户发言时会考虑言论是否符合社区的讨论风气,遵从话题秩序,避免成为结构的破坏者。并且,当用户越认同所理解的社区结构,就会越照着这个理解形成的框架在结构中活动,并在发言过程中继续巩固这个结构。&/p&&br&&p&然而,用户能主动理解文本结构的意义,因而打破了文本结构在形式上的边界。用户在各个话题及各种文章类型上,对于文本元素意义的理解也可能有所差异,因而形成各自的阅读习惯与文本偏好。举例来说,同样一篇回答,有人觉得看了浪费时间,也有人因此感到愉悦,用户的主动性使其发展出在结构中穿梭的阅读模式,将阅读当成一种“探索”游戏,进而从中获得满足。基于对文本结构的理解,用户可能在社区里展现创意,改变结构原本的意义。例如,故意加入一些梗,使正经的文章变得幽默,导致文本产生焦点转移的情形。再者,用户也能影响话题的讨论风气,或是社区规则的制定,进而形成结构的一部分。用户在知乎里拥有相当程度的主导权,不被既定的结构所限制,并沉浸于创造的过程。&/p&&p&用户在知乎里生产内容,是维系社区正常运作的基础。促使用户持续发言的动力,来自其意识到社区里观众的实际存在。由于社区里存在着可见的观众,用户认为发言能被关注,因此会通过发文,在知乎里寻求线下世界中无法获得的共鸣,期待获得他人肯定。再者,用户于阅读时观看他人的互动,进而在心中产生对话,并通过评论表达看法。用户在观看与回应的过程中,连结了他者与自我的经验,使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界限模糊。换言之,用户能借着感受他人的经验,以抒发自我情感。&/p&&br&&p&ID的匿名性使得用户得以畅所欲言,比起实名制的网站,用户在知乎里尽情表演时,不必顾虑旁人眼光,进而能够追求自我认同。不仅如此,与允许匿名回答的机制,使用户能表现自我的各种面貌,其真实、赤裸的想法有了被理解的可能。&/p&&br&&p&自恋的用户因为观众的注视而兴奋,在发言时会期待他人回应,并因被回应而感到满足。对于用户作为表演者而言,在社区里获得他人回应是种“挑战”,理解社区秩序与想像观众在场的发言策略则是“技巧”,而在社区里大量阅读文本是增进技巧的方法。用户在从阅读到发言的历程中,不断地面对挑战并发挥技巧,对于在观众面前表演所感到的愉悦难以抗拒,因而持续演出。&/p&&br&&p&此外,用户不认为知乎是纯粹的虚拟空间,反之,是由真实存在的群体所组成的社群。“资本”运作,使这个社区具有真实感。频繁的互动,让用户彼此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60收藏夹在什么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