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发展面临哪些利弊?

作者:王卉 来源: 发布时间: 8:45:35
选择字号:小 中
农业发展:读懂“工业的方式”
创新,让梦想启程 (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系列报道)②
■本报记者 王卉
长治县是山西的玉米种植区。
这里的玉米地,由于采用了免耕法,3天就可完成下种,秋收也只需3到5天,而每亩地的产量已从过去的300斤左右达到目前的千斤以上。
包产到户后,每户人家的土地很少,很多农户觉得没必要耗费整年的时间用来种地,于是,他们只在春种秋收时回家,其余时间都选择出外打工。
即使是入冬时节,这里的庄稼地里看到的仍然是老人的身影居多。
&这种现象恰恰是中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说。
中国农业是否只有走美国式的企业化、资本化、规模化农业才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在中国,这仍是一个需要实践的命题。
不可否认,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当下的薄弱一环。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一个必然的选择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技术创新的步伐。
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提法。那么,农业该怎样借鉴工业的经验而又避免它的一些弊端?
如何认识和借鉴
稻田养鱼在我国有2000年的历史,比如在浙江青田,稻鱼的互利共生不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还有利于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
&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如是强调。
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在这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情有独钟的学者看来,其核心应当是利用工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利用工业发展中的管理手段来改造农业。
&农业的经济功能往往是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但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社会稳定功能也不容忽视。&闵庆文说。
现实是,对于山区面积在国土陆地面积近70%、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中国,强调因地制宜,强调农业发展方式的多样性,无疑是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径。
稻鱼共生、农林复合、桑基鱼塘、间作套种等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管理理念、经济手段等相结合,进而发展成生态循环农业,将为实现农业从&面源污染&向&生态屏障&的转变发挥重要作用。
在张孝德看来,改革30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之所以保持多年的粮食持续增长,恰恰是这种既节约劳动力,不需要更多专职农业劳动力,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最大成本吸收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的模式。
而同时,也有不少学者按照规模效应的理论简单倒推,把农村人工贵、效率低归罪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对于借鉴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特别提醒要注意三点。
其一,要尊重农业发展规律,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的最有效的农业组织形式是农户,而不是工厂。农民自己为自己劳动比为企业劳动更有效率,农户经营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而不是以否定家庭经营制度为代价。
克服小农户经营弊端的出路在于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的生产有利于借鉴某些工业方式,如机械化、产业化以及产业融合等。
其二,工业的农业发展方式主要体现在农业的产前产后。如种业、化肥、农机制造、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研发与销售以及农产品的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
其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工业方式发展农业的最典型体现。现代农业不再是小而全的农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是通过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实现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规模化。
如农机社会化服务可以为家庭农场、承包大户提供耕种收割等社会化服务;植保专业组织可以为农民提供病虫害防治服务;粮食的储运服务为农民提供烘干、储存和销售等服务。
完善的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体现的是专业分工和高效率标准化服务,是工业方式服务农业的重要方面。
朱启臻认为,农业与工业的发展目的不同。农业所追求的不是生产者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消费者的需要,也就是国家的农业安全,追求的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不是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的一般商品。&不能盲目机械地理解农业的工业发展方式。&
不可忽视已有弊端
由于以亲资本、追求农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方式对传统乡村和小农经济的解构产生了直接作用,对土地掠夺式开发也带来土地肥力衰减、土地污染、食品不安全等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就开始反思工业化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些弊端。
&我反对用工业化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面对记者采访时,张孝德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实际上他担心的正是农业工业化的发展方式即将或者已经带来的种种弊端。
我国在借鉴工业的发展方式发展农业,在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大胆尝试,在朱启臻看来,取得了不少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例如,为流转而流转。基层政府为完成上级规定的流转任务,或强迫农民流转土地,人为制造出失地农民;或通过提高地租,诱导农民流转土地,结果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使耕地流转受让者难以从事农业,从而制造出大量规模化荒地。其结果是损害了农业,坑害了农民,也伤害了农业投资者。
又如,为了规模化而规模化。至于为什么要搞农业现代化或者什么是现代化,各地实践的思路并不清晰。
有些地方提出农业的工业方式就是要实现农业生产工厂化,农民工人化。其做法就是把土地集中给工商资本,农民既拿地租,又可在农场打工挣工资。
这些做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农业的工业化发展理念下排斥农民的农业生产主体地位,因而有人称其为&要土地而不要农民&的发展方式。
更极端的做法是,以&探讨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为名,把农户承包地收回集体,重新发包或通过招租形式让渡给工商资本,搞所谓的高效农业,以获得所谓集体收益。更有甚者把农民的土地当成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工具,试图制造不劳而食的新食利人群。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朱启臻认为,主要是对农业特点和农业发展规律缺乏认识和把握,把工业发展的模式生搬硬套到农业上,结果只能因违背了农业发展规律而遭受挫折。
农业发展的真正趋势
当今中国,无论农民还是城市居民,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不是粮食不够吃,而是食物不安全导致的种种问题,是过度化学化的粮食生产导致的环境恶化。
虽然城市中的中产阶层已经意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相关的消费市场已经存在,却缺乏满足这些需求的生产。政府与社会的推动还远远不够。
与此同时,世界农业现代化模式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生态环境和食品的社会需要。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当属以亲劳动、亲乡土为特征,以获取有机食品和社区发展、良好生态为综合目标的生态社区农业。
而支持小规模的家庭农业、社区农业,已成为日本、欧美等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
在经济学界,也有数据统计与实践证明,小规模农业的综合产出率依然存在优势。美国农业部最新的农业普查显示:较小的农场每英亩生产食物比较多,不论以吨、卡路里、美元计算都是如此。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农业就是生态农业,这种传统生态农业与现代机械化、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化市场相嫁接,成为更高效率现代生态农业的基础。据介绍,目前许多生态农业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同样可以高产。
同时,在绿色消费的大趋势下,农村走向生态化农业,既可以&活化&中国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还可以带动乡村农业休闲旅游,可以吸引更多农民回乡就业,使中国乡村走向复兴之路。
&把中国粮食安全交给唯利是图的工业化农业,这是一个冒险的实验。&张孝德提醒道。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农业发展,将会以何种方式进行,虽然仍然存在诸多争议,但多样性发展以及遵循农业发展规律,无疑是两个基本前提。
《中国科学报》 (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pan style="color:#15/12/16 9:50:26
政府网站“僵尸”“睡眠”一万六千余家政府网站关停上移
http://it.msn.com.cn/b.shtml
<span style="color:#15/12/16 9:35:33
如果不曾分田,那么依靠集体力量可以发展工、商、加等产业,如大邱庄、红嘴村、华西村等等,而第一个分田单干典型小岗村至今仍然贫穷落后。分田散了心、弱了力,即使村里有个别稍富的户也不会如意,因为整个村环境没人管、无法管,只能混与脏、乱、差中。
<span style="color:#15/12/16 9:23:49
美国的家庭农场不是你们想象的分田单干,比一个大队甚至公社的田还多!分田单干造成农田景观破碎、水利设施无法运行、生产效率大幅下降!
目前已有3条评论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扫码关注惠农官方微信
当前位置:
农用柴油机国二升国三有哪些好处和弊端?农用柴油机国二升国三农机价格会上涨么?
农用柴油机国二升国三有哪些好处和弊端?农用柴油机国二升国三农机价格会上涨么?
发布时间: & 来源:农业一站通 & 作者: & 阅读:(67)
& 评论:0 & 赞:0 &
[导读]近日,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发布第95号文——《关于涉及农用柴油机排放标准升级的部级推广鉴定信息变更的通知》。仔细阅读,提取“干货”如下:“日起,通过部级推广鉴定并在有效期内的柴油机产品,如未通过…
  近日,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发布第95号文——《关于涉及农用柴油机排放标准升级的部级推广鉴定信息变更的通知》。仔细阅读,提取“干货”如下:“日起,通过部级推广鉴定并在有效期内的柴油机产品,如未通过中国第三阶段排放型核准,则不允许使用推广鉴定证书。日起,通过部级推广鉴定并在有效期内的农业机械产品,配套未通过中国第三阶段排放型式核准的柴油机,不允许使用推广鉴定证书。”行业人士评价称“靴子落地幻想破灭,农业部坚决按‘非道路柴油机排放升级时间表’执行”。由此,农用柴油机从“国二”切换到“国三”的话题再度升温。  2014年5月,环保部发布针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柴油机的减排新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标准要求,凡进行排气污染物排放型式核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今后都必须符合标准第三阶段要求。农用柴油“国三”标准推进给出了三个时间节点:日,柴油机生产企业进行新产品申报核准的,必须达到国三标准;日,所有制造和销售(允许主机厂装机)柴油机的,必须达到国三标准;三是日,所有制造、销售、进口和装用(不允许主机厂装机)柴油机的,必须达到国三新标准。各农机品牌主机厂尤其关注最后一个时间节点。  在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产业升级时不我待的大背景下,国三排放标准靴子落地政策何在?政策落地如何管理?环保成本由谁买单?从  “国二”到“国三”,并不是排放标准的简单提升,政府、企业、经销商、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又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农业柴油机“国二”升“国三”,白了谁的头?笔者对此展开了调查与分析。  政府,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政策出台倒逼产业升级,关键是管理实施。  2015年初,柴静自费百万元,调查雾霾拍纪录片,追问雾霾之害、雾霾从哪儿来、怎么办,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毋庸置疑的是柴油机排放升级为“国三”标准是必须的。随着各类非道路移动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其进行污染物排放控制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根据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2014年6月回答记者问的数据,我国非道路用柴油机每年新增约200万台左右,全国每年超过1亿吨的柴油消耗总量中,约有20%用于各类非道路移动机械。这些非道路移动机械是氮氧化物的重要排放源,初步估算每年约排放氮氧化物200万吨以上。由于非道路发动机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相对落后,相对于排放控制已较为严格的汽车而言,具有更大减排潜力。近年来,在道路机动车收紧控制的同时,非道路移动源的污染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提高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以减轻由于此类机械设备保有量和使用量的不断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早日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作为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非道路移动机械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机械自然首当其冲。  环境保护是关系全国人民和子孙后代的事情,关系到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大计。目前我国农机工业处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国三排放标准的实施,也将从政策的角度,倒逼发动机企业技术升级,进而促进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但由于农用柴油机国三排放标准的实施,牵涉到环保、财政、农业等各部门,在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互相配合与协调,能够快速响应行业关切的普遍问题,让我们的企业、经销商、用户有所适从,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加强政策的精细化管理是关键。  企业,产品升级是必须,成本上升是必然,库存消化、资质延续、明确补贴政策是关键。  国三排放标准的实施,将为农机行业带来一系列影响,从发动机技术升级到整机的系统匹配,将掀起一次升级浪潮。国二到国三,对于研发实力雄厚、技术路线准备充分的大中型柴油机生产企业是重大利好。准备充分的柴油机生产企业可以借助升级的时间差,抢占市场先机。排放标准的升级需要以设备技术提升为基础,而这个提升的关键点就是发动机。国二升级到国三,要满足该标准的排放限值要求,需要采用共轨、单体泵等车用机国三阶段的核心技术,配套件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普遍现象,而发动机被称为农业机械的“心脏”,亦存在此类问题。近几年,国产发动机技术虽然得到了飞速提升,但在高端产品上与国外品牌还是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在中低端农业机械产品上实现了普及。事实上,不同功率段的发动机满足国三标准要求需要改进的技术略有差异,较大的发动机可采用共轨、增压中冷、废气再循环(EGR)等技术;小型发动机可采用提高油泵、油嘴喷油压力,涡流室、增压中冷等技术。对于19kW以下的发动机,则要进行较大的技术升级和改进,比如重新设计新机型、提高油泵、油嘴喷油压力、涡流室、氧化性催化器(DOC)等。柴油机技术提升势必带动整机产品整体的升级。  “国三”排放标准的实施,电控等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作为主机心脏的发动机成本上升进而传递导致农机主机企业采购成本上升,已经不可逆转。此外,新标准的实施对整机的工作环境、使用要求以及维修保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产品培训、销售费用、短期售后服务成本的提升也是大概率事件。  与产品升级和成本上升相比,企业目前最头疼的应该是库存消化、资质延续和补贴政策明确的问题。由排放标准的切换随之带来的就是对“国二”“国三”机型补贴政策的改变。对于农机企业及其配套的发动机企业、以及流通企业来说,问题主要集中在销售计划的制定和“国二”机型库存的解决。  根据目前情况的判断,在“国二”机型停止生产和销售后,对其的补贴也随即停止而之后将会对“国三”机型进行补贴。由补贴而带来的问题,将会影响企业近两年销售计划的制定。一旦确定该项政策后,企业必须以甩卖的形式来减少库存,并增加“国三”机型的生产量。而日即要完成切换的时间点,无疑对主机厂家来说过于短暂。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处理完“国二”机器的库存,对农机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就收获机械企业来说,由于一年中只有春秋两季的销售季,而玉米收割机到2016年4月份,实际最多也只有3个月的销售时间,进入月,只能以“清仓甩卖”的方式来消化已有库存,显然这是一件令企业非常担忧的事情。  山东科乐收金亿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金英在回答笔者“如何判断未来一两年玉米机市场走势”时就表示,“影响机市场走势的一大因素就是‘国三’排放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各项政策的不确定性”。按照目前的政策要求,意味着2015年必须实现全部库存的消化。“试问,哪一家企业能够恰到好处的把握这个库存量?如果不能,那么库存量将有多少,企业能够承担多大的库存量,库存量又将如何处理?”。面对行业困惑,有人戏言,“给克强总理写封信,补贴增加到千亿,今年销售一空,促进农村消费嘛”,也有不少企业建议增加“国三”机型的补贴额度,以减轻农民用户的购机压力,维持企业现有的盈利水平。  前文提到,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发布第95号文——《关于涉及农用柴油机排放标准升级的部级推广鉴定信息变更的通知》,对于企业来说,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深入研读、认真对照、寻找对策,按照要求通知要求,进行部级推广鉴定信息变更申请,以避免相应资质不能延续的问题。  经销商,同样面临着库存如何消化,补贴政策具体如何操作的问题。  由于农机使用的季节性,厂家往往提前备足用于下一季销售的产品,一般来说提前半年或者一季度开始备货。因此,由于备货原因以及生产数量大于销售的现实情况,导致很多企业积聚了不少“国二”机器。而这些库存多数会积压在厂家的销售渠道——经销商手里。  湖南省常德市潇湘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惠兰表示,“我们不可能零库存,我们的库存怎么办?现在配套国三发动机的产品有吗?我们自己不知道怎么办,还要和我们的用户做大量关于价格上涨和补贴流程的沟通工作。”天津市宝坻福星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德武则表示,“国二升国三是好事,也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政策对我们消化库存、备货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国三”势必带来成本的上升,“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如何备货还不知道,备配套‘国二’的货,用户都是先提机,再申请补贴,如果补贴申请不下来,将会为经销商和用户都带来较大压力,而如果备‘国三’的货,万一‘国二’还可以销售,将没有竞争优势”。吉林吉峰金桥农机公司总经理林国富在表示“我最关心的是配‘国二’发动机的农机什么时候不再补贴,不再落籍”?担忧的同时,还结合本地的情况对现行的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的程序和时间提出了质疑,“东北下半年主要销售的是收割机,而补贴从5月份才开始,4月1日,我们的库存肯定消化不完啊”!  对于消费者来说,“物美价廉”永远是第一选择,在农机市场也不例外。从“国二”到“国三”,成本的上升必然会传递到我们的终端用户身上,此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具体操作的不确定性也必然会增加用户的疑虑。作为农机生产企业与终端用户之间的桥梁,经销商还要承担着做好就价格上涨与用户沟通解释的重任。  用户,一方面要承载价格上涨,一方面要承受补贴政策错位带来的后果。首先,显而易见,无论是柴油机生产企业的技术更新成本,还是农机主机厂的产品升级压力,最终都会以“涨价”的形式转嫁给终端消费者。以玉米机为例,配套160马力以上的柴油机,同型号(4行摘穗剥皮型)配套“国三”柴油机的要比“国二”柴油机的贵1万多块钱,但是目前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是按照行数来定标准的,这个柴油机价格的上涨,如果没有相关政策,由农民用户来“买单”几乎成为必然。这还只是一次性的购置成本上升。  其次,农户的农机生产运营成本也会造成上升。由于国三排放需要消耗的柴油硫含量要求在350ppm以下,而目前我国多数区域的柴油含硫量在2000ppm左右,这对农户等终端消费者获得符合标准的高品质柴油是个挑战,也将被迫用更高的运营成本应对变化。国家虽然对于农用柴油也有一定的补贴,那么此次因为环保升级,该政策如何落槌,截止目前也没有任何消息。  此外,目前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还存在着补贴操作实际滞后于补贴政策,不能及时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等政策错位问题。在“日,所有制造、销售、进口和装用(不允许主机厂装机)柴油机的,必须达到‘国三’新标准”的要求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如何操作的细则并没有明确,终端用户也必然要承担补贴政策进一步错位的结果。因为各省补贴政策实施,几乎都在每年的四、五月份以后,黑龙江省2015年农机补贴政策7月份才公布实施意见,8月24日才公布补贴产品目录和标准。  在调查中了解到,河北涿州的用户李绍全今年在麦收结束后却购买了一台收割机,这一反常举动背后的原因就是担心明年“国三”产品价格会上升,在补贴额没有相应提高的情况下,导致购机成本增大。而用户每年下半年购买的农机产品,尤其是补贴资金短缺的省份,都存在着“寅吃卯粮”的情况,即今年购买的农机等明年的补贴资金来补,如果今年10月1日以后日前购买的“国二”配套柴油机的产品,没有在日前办理补贴,是否允许在日以后办理补贴,也是个不确定的政策隐患。如果政策制定者不及时明确政策如何实施,大量的购机用户不能办理购机补贴,可能会导致各地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  对于用户来说,发动机“国二”升“国三”只看到了价格的上涨,如果政策上没有及时到位,环保的成本从群体上看,最后无疑将落到整个产业链的最底端人群,也是最弱势的农民用户群体;从产业上来看,工业升级农业买单对于我国农业产业本身高企的成本来说,也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这本不是国家环保升级方案的初衷,也许只是疏漏。  前文提到行业人士评价,“靴子落地幻想破灭,农业部坚决按‘非道路柴油机排放升级时间表’执行”,但又有谁能够及时站出来回答我们农机企业、配套的发动机企业  、经销商、用户的关切,给他们一个明确的说法,而不是让他们空等急白了头呢?  笔者看来,在“国三”排放标准实施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用柴油补贴等政策,应该早谋划、早安排,便于企业早准备、农民用户能早安心。而就在前不久《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发布,相关部门是否结合这一意见的实施,对涉及国计民生的粮、油、糖、棉等主要农作物机具、对农业生产薄弱环节急需的农机具实行农机布置补贴政策的市场化(普惠制),这无疑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政策改革窗口期,彻底改变当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年年等、年年变、年年骂、年年盼”的局面。
版权申明:“惠农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使用、转载、摘编、传播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须注明“来源:惠农网”。凡违反本条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惠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月14日吉林四平市公主岭市延薯四号土豆尾期,通货价格0…
今日沙糖桔主产区天气晴雨交错,南盛沙糖桔尾期,荔浦沙…
3月14日毛鸡价格持续震荡,鸡苗价格回升,817鸡苗价格行…
今日生猪多少钱一斤?据数据显示,今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
热门关键词
扫码关注惠农官方微信你可能感兴趣的
按首字母查看产品分类:
2005– 2017 深圳市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国农地细碎化现状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总体上把握我国农地细碎化的成因和细碎化农业的利弊,对于制定适合的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生产模式对策意义重大。本文对我国农地细碎化的成因、细碎化农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细碎化农业的利弊等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农地细碎化现状很明显,多半的研究集中在农地细碎化的负面影响上,主要体现在降低了产量上;少数研究表明细碎化尽管降低了产量,但实际上有利于提高农户收入;解决农地细碎化现状目前还面临许多难题;大规模化农业带来的土壤退化和农业生态破坏问题极为严重。本文提出了在我国农地细碎化现状和分布特点的情况下,在未来更长时间内,小规模农业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或许是比大规模农业更好的生产模式。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4117125.htm  Abstract: For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farmland and making land policy,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farmland fragmentation in China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compares literatures on farmland fragmentation and farmland ecosystem, give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n this issue. The analysis shows farmland fragmentation problem is obvious in current China. Most researches focus on the negative effe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ut still a few studies indicate farmland fragmentation has positive effect on farmer’s income. Besides, there are many practical issues in the solution of fragmentation. Furthermore, large-scale agriculture caused soil degradation in farmland and agricultural ecosystem destruction. This paper suggest in Chines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actical problems of fragmental farmland, small-scale farming perhaps is more reasonable and sustainable than large-scale farming which based on land consolidation.   关键词: 农地细碎化;农业生产;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小规模农业;农地退化   Key words: farmland fragment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small-scale farming;farmland soil degradation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05   0 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中国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的占69.27%[1],中国耕地明显地呈现出细碎化的特征,导致中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远低于欧美和日本国家的程度。这种耕地细碎化是由于历史、经济、制度、人口、生产力和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的。细碎化不利于机械化农业的发展,生产效率难以提高,所以很多学者都在探讨如何整改土地以效仿欧美等国发展大规模农业。然而,欧美等国家的大规模农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另外的问题——耕地土壤退化和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美国在被殖民者开发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就已经出现了土壤严重退化的问题,当时美国的土壤学家富兰克林·金教授开始反思为什么亚洲国家的农用土地可以持续利用四千年却没有明显的退化现象,他在著作《四千年农夫》中写到中国、日本、朝鲜小农生产方式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2]。另外一方面,尽管国内外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整合土地、降低细碎化的方法,然而至今中国土地细碎化的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善,所有的整改都收效甚微,这其中包含很多问题,因此本文对我国农地细碎化问题和农业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希望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1 农地细碎化定义及利弊的研究   Roy等人认为农业规模经营是把密集型的家庭农场集中组建成机械化的大型农场,规模达到2公顷到20公顷[3]。在细碎化的定义方面,国外最早认为细碎化是在较大范围内里的不连接的地块[4],之后也被定义成被分割成小块儿的土地就成为细碎化[5]。Buck最早提出了中国农地细碎化的问题,在年间,他调查了中国农户家庭平均只有31.5亩地,但平均块数却达到了5.6块,每块只有5.7亩[6]。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有黄贤金等将耕地面积大于0.67公顷的就算做是规模经营[7]。Nguyen Tin认为细碎化是一个农户拥有的几块土地是分散不连续的[8]。苏旭霞和王秀清提出过细碎化是指每个农户的土地分为零碎的几块,没有连接起来,远近也不一样,也就是说目前认为的细碎化并不是指土地由于地理形成上而造成的,更多的是人为划分[9]。许庆、田士超等人从1993年到2000年几年间统计得到吉林、四川、江西和山东的调查数据显示样本农户在这的段时期内中所拥有的平均地块数分别为4.35,5.26,5.10和4.95块[10]。   在关于农地细碎化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体现在产量降低上。Jabarin和Epplin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细碎化会提高小麦生产的成本[11]。Wadud 和White的研究表明细碎化程度低的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更高[12]。Marioara Rusu在罗马尼亚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农户希望减少细碎化程度[13]。Fleisher和Liu调查了中国1200多农户,结果表明地块数量对产量是有负面影响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地块数量每增加10%,产量下降5.7%[14]。Zhang等人的研究表明,土地细碎化造成了土地浪费农地的有效面积5%到10%[15],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消除细碎化,在同样的技术水平上也能高出至少5%的产量。Nguyen Tin等研究了吉林、山东、江西、四川和广东等五省 年间的农户调查资料,认为平均地块面积与玉米、小麦和水稻产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细碎化导致产量下降[8]。万广华等构建模型定量分析了细碎化带来的影响,估算结果表明细碎化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16]。Wan Guanghua和Cheng Enjian做了这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增加一块土地,块茎粮食作物产出减少9.8%,小麦减少6.5%,而其他作物的减少量则少得多,低于2%。基于此,他们认为不应该扩大土地规模,而是应该整合土地。细碎化的第二个负面影响体现在影响了技术水平的提高[17]。仇保兴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八大主要矛盾中,有一项就是细碎化经营和现代化农业需要规模经营的矛盾,由于细碎化不能发挥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的作用,导致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产量不高[18]。苏旭霞和王秀清分析了细碎化对农业生产技术有显著负面影响[9]。谭淑豪等人用计量经济模型说明了细碎化增加了生产成本[19],并且谭淑豪的研究表明,其他条件固定不变时平均地块大小的增加显著提高技术效率[20]。但是也有学者得到了相反的结论,侯方安的研究表明农地细碎化并没有对农业机械化产生负面影响[21]。细碎化的第三个负面影响是浪费劳动力。Wu与Liu等人对河南湖北的227户农户调查,分析表明细碎化其实名没有显著影响农业产出水平,降低细碎化的作用在于节约劳动投入[22]。   另外一方面,农地细碎化也具有其优势。第一是降低风险。Heston和Kumar等认为细碎化的多样化经营让农户降低了风险。第二是带来种植多元化,能够增加利润[23]。Falco对保加利亚农场的调查研究中也发现细碎化尽管阻碍了生产率,但带来了种植多元,又促进了农场利润的提高[24]。国内学者Huang等人调查了越南北部的农户,他的研究结果认为,土地细碎化并非是分散风险的主要因素,但却是农作物多样化的显著因素[25]。第三是劳动力的充分利用。Bentley和Blare认为细碎化非常必要,不仅分散了风险,还充分利用了劳动力,特别指出在有剩余劳动力存在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必要的现象[26]-[27],Fenoaltea认为没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时,农地细碎化可以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28]。在这个观点上看,这是正好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且耕地有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劳动力原本就是比较充分的。第四是细碎化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许庆、田士超等人用半对数模型估计了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和细碎化程度、劳动力等因素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显示收入与家庭所拥有的地块数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在1%的水平上显著[10]。并且许庆、田士超等人用回归方程的夏普里值分解法研还证明了细碎化利于缩小农户间的收入差距,他们研究了8个变量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如家庭人口总数,劳动力占人口比重,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家庭人均资本量,家庭拥有土地总面积,家庭拥有地块数目等变量,发现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29]。张尹君杰、卓建伟基于河北省近千个样本做了回归分析表明,土地细碎化对规模经济与粮食产出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但同时土地细碎化对农户的收入有正效应,具体表现在农户可以通过增加作物种植的种类来增加收益,充分利用劳动时间以及规避自然风险、市场价格风险来提高收入[30]。第五,农地的细碎化有利于保护我国现有的耕地总面积,避免规模化整改土地带来的生态破坏。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40%,人多地少, 耕地压力十分巨大,而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的又占到69.27%[1]。由于地形地貌复杂,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多为喀斯特地貌,俗称“十山九空”,生态十分脆弱。耕地规模化经营对土地的整改、水体开发利用会破坏原有的水体系统、地层结构、植被生态系统,导致地面沉降、形成天坑、发生泥石流、水源断流、石漠化等灾难,终将使耕地缺失或荒废。   2 我国农地细碎化整改效果的研究   郭书田认为细碎化土地降低经济效益,需要通过延长土地承包期以克服继续细碎化趋势[31]。然而叶春辉等认为农地买卖可能让细碎化更严重,由于“不在地地主”购买土地时是不考虑远近的,另外与经营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同时他们指出我国土地制度不管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不是形成细碎化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土地的稀缺性和人口众多,人地压力极高;而与西方长子继承制度不同的,中国传统习俗上的财产(包括土地)采取诸子均分制,加剧了土地的细碎”[32]。李建林等指出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分布不均而又人口数量庞大才是细碎化的根本原因[33]。   我国土地整改已久,但效果甚微,对此,田传浩认为村集体介入的农地市场才能降低农地细碎化程度,如果是农户之间自发的交易缺乏契约而没有什么显著影响[34]。温铁军认为在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和价格波动无序,农地市场只会更进一步细碎化[35]。而谭淑豪的调查了多个省份四十个农村,数据研究后表明农地市场对细碎化没有什么影响[19]。许庆等指出土地整合后,规模效应带来的收益未必能够抵消由于病虫害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29]。   针对农户进行土地市场交易的意愿方面,也有不少学者了做了调查研究。王延强、陈利根调研发现,在农户具有集中居住意愿且非农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农地细碎化程度[36]。刘克春,林坚指出农户对非农就业收益期望值预期越低,对农地的需求的可能性就愈大,对农地的供给的可能性就愈小;反之亦然,农地行政性调整不是阻碍市场流转的因素[38]。所以只能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才有可能促进土地流转。李功奎通过对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394个样本户的实证分析,认为如果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较多,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转移到农外从事非农工作,农户就倾向于维持现有的土地细碎化程度[38]-[39]。钟菲针对重庆的193户农户进行调查,发现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并不强烈,不愿意发生流转的农户比例达到45.6%,农户不愿意流转农地的根源在于当地二、三产业还不够发达,农户难以获得稳定与充足的非农收入以保障生活。另外,如果种植的是花卉等收益较高的作物时,农户更加不愿意流转土地[40]。   王兴稳基于用土地交易来解决细碎化的观点上进行了研究,提出土地是对于农民具有就业保障的功能,农民建立长期土地租赁是不可能大规模形成的,而短期租赁对降低细碎化程度意义不大。并且他们抽样调查发现地块条件不匹配,交换链长等原因,导致农民之间交换土地其实是很难成功的。所以他们最后的结论是不能期望通过发展农户间农地互换市场和通过发展农户间农地租赁市场来解决农地细碎化,更不能通过发展土地买卖市场来解决,现阶段,只有将农户大幅度减少并实现永久性的向城市移民,从而使得通过农用地市场化来解决农地细碎化问题成为可能[41]。   综上研究表明要解决细碎化问题并非简单的农地交易和合并能够实现的。   3 农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可持续性概念最早是由生态学家提出的,1991的《关心世界:持续性战略》报告中,对可持续性定义为:持续性指一种可以长期维持的过程或状态。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或土地可持续利用于90年代初也应运而生。1993年FAO发表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大纲”。提出可持续土地利用五大基本原则:保持和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风险、保护自然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和水质的退化、经济上可行、社会可承受性。Altieri将“持续性”定义为地方的可恢复性、环境的健全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社会可接受性[42]。我国学者魏杰、周诚、傅伯杰、陈百明等也从不同侧面定义了什么是土地持续利用[43]-[46]。我国的学者曾士迈把可持续农业理解为生态上可恢复,经济上可再生,社会上可接受,生产系统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的农业经营体系和技术体系[47]。May R M、Seheffer M等国外学者指出生态系统是一个稳定的具有恢复能力的系统,但是这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如果超过一个值,则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48]-[49]。   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生态系统破坏、土壤退化。在化肥污染方面,Philip R、Scott M、Swinton指出农业过量的氮肥施用导致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指农业污染物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并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50]。农业面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农药方面的研究,刘长江指出我国70年代所使用的农药在20年后仍然残留在土壤中[51]。黄新等人在年度报道中指出,2002年湖南省全省农药总用量达到8.7万吨,平均每公顷25.5kg,且剧毒、高残留农药占到了15%以上[52]。孙永飞等指出美国过去的50年里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的数量和毒力两者均增加10倍以上,但害虫造成的损失却增加了2倍[53]。对于土壤退化,Ye L和Van Ranst E认为如果土地继续以当前的速度退化,则到2030 年中国将损失9%的粮食生产能力,如果以当前2 倍的速度退化,到2050 年粮食生产力损失达到30%[54]。同时污染破坏了农田的生态系统,陈欣、唐建指出农药的高度使用使非靶标动植物受到伤害,破坏了农田环境的生物多样性[55]。张维平指出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56]。并且这几方面并非独立的,他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张桃林、李忠佩等指出,在高度集约农业利用下,随着化肥的长期超量施用,导致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降低、生物种群和功能多样性衰减、土壤的生物化学过程强度减弱,有机碳转化和养分供应的速率下降,土壤支撑作物生长的能力减退,反过来又使作物生产系统对化肥施用的依赖性增加[57]。陈秀蓉,南志标研究表明,细菌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不仅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抑制病原微生物方面,而且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元素矿化、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以及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具有其他生物无法代替的作用[58]。姚健,杨永华等采用RAPD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研究了农用化学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化肥污染会引起某些土壤微生物的富集和一些微生物物种的丧失,农药污染会引起土壤微生物DNA序列本身发生变化[59]。   解决化肥农药污染和土壤退化的问题迫在眉睫,所以国际上提出了EPM的概念,即用生态学原理持续控制生物的有害作用。汤圣祥提出了利用抗性品种混合种植或交叉种植等方法来防治病虫害[60]。冯忠民等也提出了陪植植物方法[61],陈泽坦、刘奎等人也提出类似的观点[62]。陈欣,唐建军等指出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害虫控制、土壤侵蚀防治、退化环境恢复、消除污染和促进养分循环等方面[63]。尹飞,毛任钊等指出农田生态系统内各物种的丰富度、配置和物种间的互相作用都将对整个生态系统构成影响,维持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土壤有机物分解随着微生物种类增加而加快,然而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要在一定的时间尺度上才能体现出来[64]。张春霞,郝明德等研究发现小麦连作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肥力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碳含量比加入豆类轮作的土地要低,表明轮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并且长期施用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环境,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65]。祝增荣等指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农业生态的多样性,发挥本地生物居群和自然资源的功能,最小限度地使用如化肥、农药[66]。卢宝荣、朱有勇研究认为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方式使大量农作物地方品种被少数高产改良品种所取代,造成农作物基因库的严重“基因流失”,利用生物多样性布局的水稻混合间栽的生产模式,可以病害控制的问题[67]。朱有勇在Nature上发表的研究利用间隔种植来防治水稻灾害,结果表明防病虫害能力比种单一品种的水稻提高54.47%-92.18%[68]。吕建平,周金玉等把优质稻作为间栽品种种植,取得的平均防治效果为76.9%,抗倒伏率100%,增产765.0kg/hm2,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增强了稻田生态稳定性、减少农药用量[69]。此外左文明、刘康成、吕亮、刘二明、王仲华、刘治福、张先平、任金平、窦友萍、赵学谦、等学者在各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水稻间种实验,都在防治灾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功[70]-[80]。   杨志新,郑大玮等通过评估认为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是客观存在的[81]。孙新章等人采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化评估,结果表明2003年中国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总服务价值为8元(2003年现价),正面服务价值为8元,由于灌溉、化肥及农药的使用给人类福利造成的损失为8元[82]。   4 主要结论与启示   从上述关于农地细碎化的相关研究当中就能看出,细碎化对农户收入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虽然降低了产量和技术效率,但是却有利于提高农户家庭收入。农户只是土地的经营者而非经济学家,他们不关注整个地区的成本和产出,而关注的是自己家庭的经济收益,所以农户意愿上更接受细碎化的现状,并且很多学者都发现如果要解决细碎化,需要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把农村人口城镇化,基于我国的现状,这并非是个短期内能妥善解决的问题。另外,从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方面来说,生态环境中的物种越多、系统越复杂,这个系统就更加稳定和可持续,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最稳定的是森林生态系统,而最不稳定的是农田生态系统。由于农田生态系统是受到人类影响最大的系统,其本身就不够稳定。规模农业导致系统更单一,土壤容易退化,不得不使用大量化肥,又加速了退化。在大规模农业的情况下,几十公顷都是单一的农作物,更容易遭受病虫害,给农户带来巨大风险,导致农户大量使用农药,不仅带来食物安全隐患,又破坏了农田的生态系统,导致种植作物更加依赖与化肥和农药,恶性循环。   所以本文针对对于大规模农业,提出了以下三点质疑:大规模农业导致土地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大量使用农药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大量减少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这些剩余劳动力安置问题如何解决?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而细碎化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土壤;有研究表明多样化的农作物间隔种植可以抵抗病虫害,也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食品安全隐患;很多文献指出实际上细碎化利于农户收入增加。   所以本文认为小农业发展相比大规模农业在生态环境上更具有可持续性,在我国目前细碎化的现状下也更合理。   然而小规模农业应该必须有采取合理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这样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孔祥斌,张青璞.中国西部区耕地等别空间分布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1-7.   [2]KING F H著,程存旺等译.四千年农夫[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3]ROY L P, Tim H, LI P. Can china feed itself[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6, 275(5):70-76.   [4]BINNS B O. The consolidation of fragmented agricultural holdings. FAO Agriculture Studies,1995,11,Washiongton DC.   [5]JACOBY B, LATIES G G. Bicarbonate fixation and malate compartmentation in relation to salt-induced stoichiometric synthesis of organic acid[J]. Plant Physiology,1971,(47):525-531.   [6]BUCK J L. 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7]黄贤金,尼克·哈瑞柯,鲁尔特·卢本等.中国农村土地市场运行机理分析[J].江海学刊,2001,(2):9-15.   [8]NGUYEN T, CHENG E, FINDLAY C. Land fragmentation and farm Productivity in China in the 1990s[J].China Economic Review,):169-180.   [9]苏旭霞,王秀清.农用地细碎化与农户粮食生产——以山东省莱西市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2,(3):22-28.   [10]许庆,田士超,邵挺,等.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7,(6):67-72.   [11]JABARIN A S, EPPLIN F M. Economics of alternative systems for producing wheat and lentils in Jordan[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3-214.   [12] WADUD, WHITE. Farm household efficiency in Bangladesh: a comparis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and DEA methods[J]. Applied Economics,2000,(32):.   [13]MARIOARA R. The FAO project: comparative study on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s on rural society in four EU acession countries: Bulgaria,Czech Republic,Hungary,and Romania,January-July 2000.   [14]FLEISHERB, LIU Y H. Economies of scale, plot size, human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agriculture[J].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12-123.   [15]ZHANG L, HUANG J, SCOTT R. Land policy and land use in China, In OECD: Agricultural policy in China, OECD, Paris, .   [16]万广华,程恩江. 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J].中国农村观察,1996,(3):31-36;64.   [17]WAN G, CHENG E. Effects of land fragmentation and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Chinese farming sector, Applied Economics[J],2001,(33),183-194.   [18]仇保兴.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八对主要矛盾及基本对策[J].科学社会主义,-51.   [19]谭淑豪,曲福田,尼克?哈瑞柯. 土地细碎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3,(6):24-30;74.   [20]谭淑豪, Nico H,曲福田.土地细碎化对中国东南部稻农技术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   [21]侯方安. 耕地细碎化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机化,2009( 2) : 68-72.   [22]WU M, LIU J, DAVIS et 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household crop production[J]. China Economic Review,):28-49.   [23]HESTON A, KUMAR D. The Persistence of land fragmentation in peasant agriculture: South Asia 1983(20).   [24]FALCO S D, PENOV I, ALEKSIEV A, et al. Agrobiodiversity, farm profits and land fragmentation: Evidence from Bulgaria[J]. Land Use Policy,):763-771.   [25]HUNG T D, HERBOHN J L, LAMB, D, et al. Growth and production varies between pair-wise mixtures and monoculture plantations in North Viet Nam.[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3):440-448.   [26]BENTLEY J.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to land fragmentation: In defence of a muh-aligned,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987,(16):31-67.   [27]BLARE B, HAZELL P, PLACE F, et al. The economics of farm fragmentation: Evidence from Ghana and Rwanda[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33-254.   [28]FENOALTEA S. Risk, transaction cost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medieval agriculture[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129-151.   [29]许庆,田士超,徐志刚,等.农地制度、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08,(2):83-93.   [30]张尹君杰,卓建伟.土地细碎化的正面与负面效应的双重论证——基于河北省农户固定观察点资料的实证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25-29.|   [31]郭书田.九十年代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1995,(6).   [32]叶春辉,许庆,徐志刚.农地细碎化的缘由与效应——历史视角下的经济学解释[J].农业经济问题,2008,(9):9-15.   [33]李建林,陈瑜琦,江清霞,等.中国耕地破碎化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6,(6):21-23.   [34]田传浩,陈宏辉,贾生华.农地市场对耕地零碎化程度的影响——理论与来自苏浙鲁的经验[J].经济学:季刊,):769-784.   [35]温铁军. “三农问题”世纪反思[J].科学决策,2001,(l):2-6.   [36]王延强,陈利根.农户集中居住对农地细碎化程度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8,(10):6-9.   [37]刘克春,林坚.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与行政性调整: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和江西省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1):99-111.   [38]李功奎,钟甫宁.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与农民收入——基于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6,(4):42-48.   [39]李功奎,苗齐,褚小明,等.农户对农地归整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例[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02):31-34.   [40]钟菲.农户农地使用权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   [41]王兴稳.农民间土地流转市场与农地细碎化——基于江苏兴化、黑龙江宾县两地调查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8.   [42]ALTIERI M. Agroecology, a new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aradigm for world agriculture[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1989,(27):37-46.   [43]汪冬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种审视——访著名青年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杰[J].中国土地,1996,(02):29-31.   [44]周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我见[J].中国土地,1996,(03):15.   [45]傅伯杰,陈利顶,马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2):17-23.   [46]陈百明,张凤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1,(3):197-203.   [47]曾士迈.持续农业和植物病理学[J].植物病理学报,1995, (3):193-196.   [48]MAY R M. Thresholds and breakpoints in ecosystems with multiplicity of stable states. Nature, :471-477.   [49]SEHEFFER M, CARPENTER S R, FOLEY J A, et a1. Catastrophic shifts in ecosystems. Nature, 2001, 413:591-596.   [50]ROBERTSON G P, SWINTON S M. Reconcil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integrity: a grand challenge for agriculture. Front Ecol Environ, 2005, 3(1):38~46.   [51]刘长江,门万杰,刘彦军,等.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91-292,297.   [52]黄新,肖顺勇.关于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5,(1):1-4.   [53]孙永飞,梁尹明,冯忠民,等.创造农田生物多样性——全面持续控制农业有害生物[C].//2003年海峡两岸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5.|   [54]YE L,VAN R E. Production scenarios and the effect of soil degradation on long-term food security in China.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9, 19(4): 464-481.   [55]陈欣,唐建军,王兆骞.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生物多样性,1999,(3):75-80.   [56]张维平.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环境科学,1998,(4):94-98.   [57]张桃林,李忠佩,王兴祥.高度集约农业利用导致的土壤退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土壤学报,2006,(5):843-850.   [58]陈秀蓉,南志标.细菌多样性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草业科学,2002,(9):34-38.   [59]姚健,杨永华,沈晓蓉,等.农用化学品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影响研究[J].生态学报,2000,(6):.   [60]汤圣祥,丁立,王中秋.利用生物多样性稳定控制水稻病虫害[J].世界农业,1999,(1):28.   [61]冯忠民,陈华江.利用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作物害虫.植物保护与植物营养研究进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62]陈泽坦,刘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与可持续农业[J].热带农业科学,2000,(4):69-71,82.   [63]陈欣,唐建军,王兆骞.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兼论其保护途径与今后研究方向[J].农村生态环境,2002,(1):38-41.   [64]尹飞,毛任钊,傅伯杰,等.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形成机制[J].应用生态学报,2006,(5):929-934.   [65]张春霞,郝明德,魏孝荣,等.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81-83.   [66]祝增荣,李红叶,程家安.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00-104.   [67]卢宝荣,朱有勇,王云月.农作物遗传多样性农家保护的现状及前景[J].生物多样性,2002,(4):409-415.   [68]ZHU Y Y, CHEN H R, FAN J H.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J]. Nature, :718-722.   [69]吕建平,周金玉. 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控制稻瘟病技术的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8-10.   [70]左文明.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J].云南农业,2002,(2):12.   [71]刘康成,刘文彬,袁建明,等.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试验[J].植物医生,):27-28.   [72]吕亮,陈其志,陈茂华,等.不同水稻品种间栽控制稻瘟病的田间试验[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28-230.   [73]刘二明,朱有勇,刘新民,等.丘陵区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控制稻瘟病研究[J].作物研究,):7-10.   [74]刘二明,朱有勇,肖放华,等.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64-16.   [75]王仲华,李玉顺,舒先尧.水稻混栽抗稻瘟病试验初报[J].耕作与栽培,2003,(3):60-61.   [76]刘治福,樊雄伟,张玉龙.利用生物多样性控防稻瘟病[J].四川农业科技,2004,(2):34-35.   [77]张先平,孙敏,邓根生,等.水稻多品种混合间栽控制稻瘟病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62-65.   [78]任金平,郭晓莉,王继春,等.水稻品种混植控制稻瘟病技术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414-415,41.   [79]窦友萍.水稻混合间栽控病增产增效[J].云南农业,2005,(6):25-26.   [80]赵学谦,廖华明.四川省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技术持续控制稻瘟病[J].西南农业学报,):418-422.   [81]杨志新,郑大玮,文化.北京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4):564-571.   [82]孙新章,周海林,谢高地.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4):55-6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