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尧六一居士传mp3讲课有mp3 吗

& 明尧居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序
明尧居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序
关键字:&nbsp
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关于禅宗的书籍,出版了上千种,品类繁多,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种热度,至少现在看来还没有减退的迹象,相反,正在朝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不断地渗透。谈禅的人越来越多,试图修禅的人也不少。这说明禅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有禅的存在;只要人们还活着,对禅的渴求就会永不止息。
虽然如是,禅毕竟是一种超越于二边之上的、极为圆融、极富创造性和极具承当精神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所以,并不是以少少的业余爱好之心,就能深入其堂奥的。这是一个不断转换世俗二边观念、不断打破自我中心的极为艰苦的心灵升华过程。作为一种风雅之事,谈禅论道,谁都羡慕和向往;但是,真正地去修禅却并不是人人都能经受得住的。仅就禅修的根本前提之一&&宗门的真正见解之建立这一点而言,就不是人人都能够达成。
树立宗门真正的圆顿见解,并不容易,尤其是在末法时代,善知识难寻难遇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自己不被种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所误导,多多读诵一些大乘经典和历代祖师的语录开示,先站稳自己的脚跟,恐怕这是最稳妥的一个办法。当然,历代祖师留下来的语录有很多,仅《禅宗灯录大全》就收录了厚厚的一百多本。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是没有办法来一一阅读它们的。在这种情况下,择其精要者不断地去细细把玩它们,恐怕是一种最合适的做法。如《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马祖四家语录》、《五宗七家语录》、《圆悟心要》、《碧岩录》、《宗杲尺牍》、《宗门武库》、《高峰禅要》、《中峰广录》等,这些都值得学人去认真研读。
在诸多语录中,《赵州和尚语录》和《临济禅师语录》是学人不得不读的。在日本,很久以来,这两本语录就一直被禅修者视作是日常修行中必须认真研修的最主要的两本书。尤其是《赵州和尚语录》,更是为无数的禅人所津津乐道。赵州和尚,人称赵州古佛,他的语录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我们可以从雍正皇帝的《御制序》中看得出来:
&赵州从谂禅师,圆证无生法忍,以本分事接人,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朕阅其言句,真所谓皮肤剥落尽,独见一真实者,诚达摩之所护念,狮乳一滴,足迸散千斛驴乳。但禅师垂示如五色珠,若小知浅见,会于言表,则辜负古佛之慈悲、落草之婆心也。观师信手拈来,信口说出,皆令十方智者一时直入如来地,可谓壁立万仞,月印千江。如赵州之接人,诚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古佛云。&
《赵州和尚语录》虽然影响深远,历代有人提唱,但是,完整地解读它并形成文字流传于世,在中国大陆,似乎还从来没有出现过。眼前冯学成老师为我们呈现的这本《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应该说是第一次。
由于祖师语录,都是&以本分事接人&,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的,故其风格多为&壁立万仞&,远非世间的二元思维之所领解。所以,研读祖师语录的时候,我们不能像读世间的俗书那样,喜欢逞思辨之快,需要彻底地转换一下我们的心眼才行。
《碧岩录&三教序》中讲,语录公案之设,其要有三:一者勘验后学所证所悟是否谛当;二者指示学人下手方便和修行正途;三者帮助学人解粘去缚。这三个方面,常常以一为主、其余为伴,互即互入,其象外归趣,不过是要学人归于圆顿之见地而已,也就是要&眼正&,&个个立在转处&。这段开示,或可作为我们阅读祖师语录的一个指南。
冯师在壁观《赵州和尚语录》时,恰好暗合这一主旨。冯师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
&禅门祖师语录,全是向上全提一路,有德山棒,临济喝,洞山五位,云门三句等等不一。而于赵州,则是&三寸软舌,纵横自在&。其要俱在令学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若不明白这个宗旨,于祖师语录,就是所谓&盲人骑瞎马&,陷于文字的网阱中,寸步难行。&
对于那些想通过研读祖师的第一手资料(而不是嚼他人嚼过的馍)来帮助自己树立宗门正见的人,冯师的这本《赵州禅师语录壁观》,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它不仅为我们深入赵州禅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探竿影草&,同时也为我们现代人阅读祖师语录公案,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末学有幸亲近冯师,是在2000年。当时,冯师应净慧老和尚之邀请,不定期地前来赵州柏林禅寺,为河北省佛学院的全体师生授课。那时末学任《禅》刊编辑,亦在佛学院承担佛教史的课程,因此,有机会聆听冯师的讲课,并且课后经常单独向他请益,受教良多。
冯师之讲座,每涉及一主题,皆立足于宗门之圆顿知见,出入于灯录,游心于经史,广揽于三教,款款道来,一一从胸次中流出,令人觉得亲切、痛快,绝无学者那种从文字到文字、从概念到概念,全无真实体验、脚不点地的隔离感和枯淡感。
近十年来,冯师一直志效古人,心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广大悲愿,独自一人在广州,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潜心著书立说,其心态亦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冯师所讲解的内容,除宗门语录,如《碧岩录》、《宝镜三昧》、《信心铭》等之外,还涉及国学中的重要经典,如《易经》、《老子》、《庄子》、《大学》、《中庸》、《论语》以及《通书》等。这些著作,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心灵涤荡,一如他讲课时那样&一一从胸次中流出&。
要达到冯师这种境界,决不是多读几本书就能够做到的。它需要一种虔诚心和皈依感,需要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以及忘我的投入,同时,这一切最终还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勤奋学养、修养和修证来落实和完成。应该说,古圣先贤都是这样治学的。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受利益的驱使,有很多做学问的人,根本不在乎自己所治之学是否有&根&,自己是否相信它,与自己的生命生活是否发生内在的关联&&这一切都是不重要的,只要能够多出成果、快快地出名就好。学问的贬值,内在的根子就在这里。
古人书成之后,都习惯于邀请德高望重的人为之作序,以为&末后一段光明&之开启。世间如此,出世间同样如此。不过,亦有例外者,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末学陋拙无智,不敢妄言为本书开启末后一段光明,却甘愿当一只为&天地之大美&所陶醉而情不自禁地大喊大叫&地旷人稀,相逢者少&之t螟虫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尧居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一三年清明于北京三省堂
正在读取...
包晓光 的近期作品[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最新资讯
包晓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日,又逢一年谷雨,净慧长老门人、法子、学僧和护法居士代表三百余人共聚双峰山下四祖道场,共同追思纪念老和尚示寂五周年。 20日上午9时30分,纪念法会在悠扬的唱赞声中正式开始。 在随后庄严的传供仪式中,净慧长老门人法子和护法居士代表分列...
日至7日,黄梅四祖寺常住依法仗僧,启建丙申年十方法界水陆冥阳两利普渡大斋胜会道场,历时七日法会圆满。 四祖寺自净慧长老中兴以来,兴大慈悲,施大行愿,倡缘兴修水陆普渡道场,至今已满十载。寺院于水陆法会期间设内坛、大坛、诸经坛、楞严坛...
未羊声声辞旧岁,金猴献瑞贺新春。丙申伊始,万象更新。为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山门清净,檀信吉祥,黄梅四祖寺依常住定例于 丙申年正月初九至十五(二零一六年二月十六日至二月廿二日) ,启建上元节消灾吉祥祈福大法会。期间大众除诵持《药师经》,礼拜...
“净慧长老是实践生活禅的最佳典范” 访《禅》刊编辑明尧居士
http://www.hmszs.org/&#-08-16 来源:黄梅四祖寺
作者:耀察 韩天琪
www.hmszs.org 版权所有 黄梅四祖寺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号 &&明尧居士:怎么理解“以净为归”(转)
明尧居士:怎么理解“以净为归”
转:正法清流
明尧居士,原名黄总舜,字泰升,知名翻译家,作家。1994年起摒弃俗务,在柏林禅寺随净慧老和尚修学三年。曾任《禅》主编,并在河北佛学院为学僧授课。先后编辑整理了多部佛教禅宗典籍和著作,如《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禅宗五宗七家语录》、《马祖四家语录》等,而目前正在进行的是2011年净慧长老提议的另一个“大工程”——编辑出版“正法眼”系列丛书。
转自:生活禅读书会
问:刚才您讲到“以禅为心、以教为言、以律为行、以净为归”,最后那句“以净为归”,我不知道它最终的解释,因为我经常听一些师父说:“禅宗太难了,我现在就是在念净土。”所以,我觉得特别困惑,师父那么棒,他们都这么说。那么“以净为归”,是不是我们最后都要归净土呢?
答:你提的这个问题太深刻了,也很重要。以净为归,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释。
第一个方面,历史的角度,我们汉传佛教经过隋唐八大宗派的繁荣,到了元以后最为流行的主要有两个法门,一个是禅宗,一个是净土(虽然也有律宗,但在行持上多归于净土)。这两个法门到了明代的时候又进一步融合。实际上,禅和净的融合从四祖道信禅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华严宗的祖师清凉澄观,元代的中峰明本,明末四大高僧,清代的彻悟禅师,还有虚云老和尚等,都是把禅净融为一体的。所以,禅净合流,以禅为指导思想,以净土宗为归,这是我们汉传佛教发展的一个历史趋势。
另外一方面,根性的角度,因为有相当一批人今生就想解脱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是他们同时又认为自己的根性不够利,靠禅宗没有办法开悟,对解脱没有把握,于是就修持净土法门,以往生净土为直接目标。大家要注意,虽然念佛是往生净土的最主要方法,但是,不是惟一的方法,只有我们具足信愿,修其它的法门,也可以引领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明延寿禅师有一本书,叫《万善同归集》,只要我们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修任何法门,我们所做的一切善行都可以成为我们往生的资粮。同时,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唯一的净土,还有不同的其他净土世界,可供我们往生。故从大多数人修行的层次和诉求角度而言,建议他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很客观的,也是以净为归的主要含义。另外,一切法门,在信愿的引领下,都可以成为往生净土的方便,这也是以净土为归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可惜这一点多被人们所忽视。
此外,以净为归还有一种更深刻的含义,属于修行方法上的:当我们把持名念佛和禅宗的圆顿信解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持名念佛既可以成为往生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开悟、证耳根圆通或者一行三昧的工具。在《文殊般若经》中,持名念佛就是证一行三昧的主要方法。在《楞严经》中,持名念佛是被当作证圆通心的最为殊胜的方便之一。在《佛藏经》中,持名念佛也可以证实相,即实相念佛。所以,修禅的人可以念佛,如果你见地到位,念佛也可以开悟、也可以证一行三昧;如果你开悟不了,愿意往生,也可以发愿往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禅是净之体,净是禅之相和用,它们不是割裂的。念佛之妙用是无穷无尽的,往生仅仅是念佛的妙用之一,如果你不想往生,想继续行菩萨道,也是可以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Sina Visitor System明尧居士谈“不二”与“任病”
明尧居士:“不二”与“任病” 读《圆觉经》札记
净慧长老与明尧居士(资料图)
  记得刚接触佛教时,才囫囵吞枣读一两本书,便心生狂劲,动辄对他人当头棒喝:断什么烦恼,烦恼与菩提不二,修什么梵行?淫性即是菩提性!守什么戒?无戒才是真守戒!出什么家?在家即是出家!求什么佛?众生即佛!断什么生死,生死即涅槃!那样子俨然是一个世人皆迷唯我独醒的大开悟者。后读《圆觉经》,惊出一身汗,方明白不二之法是不能随便说的。连维摩诘居士对此尚保持沉默,何况我等凡浊之物!
  一个未断烦恼、未证得空性或圆满觉性的人,说不二时,易于犯因理废事的毛病,而将生死与涅槃、众生与佛、出世与入出、烦恼与菩提在事实上混为一谈,用前者否定、抹煞乃至偷换后者。初看好象是达到了不二,实则是一种无明:蔽于烦恼而不知觉悟,蔽于生死而不知涅槃,沉于爱欲而不知自拔。《圆觉经》称此为“任病”。
  所谓“任病”,《圆觉经》讲:“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涅槃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任病就是这样一种生存状况:无自依定外,盲目随他,沉于无明,流浪生死,被诸境转,麻木不仁。
  不二法让确实讲过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随缘任运,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如《圆觉经》中云:“一切障碍即究意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
。智慧愚痴通为船若。菩萨外道所有成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但这里真正的含义都是指,在断除我法二执、破迷识迷智二种四相的情况下,证得圆满觉性(即不变随缘之如来)而获得的一种对境不生贪嗔爱慢谄曲嫉妒等烦恼心绪、绝对待、无分别,无系缚、平等一如,随缘任运的大自由、大解脱的境界。在未证得无能所、绝对待、清净明觉的自性之前,诚如《地藏经》所云,众生的每一言行举止,每一起心动念,皆为菩提妙用。区别在于前者是被境所转的,不自由的,烦恼的;后者则是绝对自主的,清净的、快乐的。
  “任病”错会了此意,用烦、生死取代菩提、涅槃,错把随欲流转,心为物役的不能自主的流浪生死状态当作是圆觉妙心之无住无相随缘任运的大机大用,当作是获得解脱之后的任意纵横、放荡形骸的表现;错把在无明业障控制之下的作为一种懒散尽气的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当作是真如自性的流露。任病表现上看是一种观念认识中的偏差,实质上则是爱欲未断的一种表现。大凡那些贪恋菩提果位,却不肯持斋守戒、放弃尘世名利声色之乐、如法修行的人,往往喜欢大谈不二法门,以此为自己的沉迷与堕落作理论上的辩护。这种人在他在谈不二法门时,他实际上是在说,我既想获得死后解脱的保证,又想充分地享受和满足自己那永无厌足的声色之乐和各种情欲。勘破这种人所谈不二是真是假,是非常容易的,只要看他有没有我执和法执,或者有没有烦恼,或者有没有分别,或者对境起不起贪嗔痴爱慢谄曲嫉妒等等就够了。一个没有证悟的人,是不可能断除上述诸无明烦恼的。
  不二是彻悟之后的究竟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经过悟后起修的艰苦过程。虽然从理论上讲,无明无始,无明无性,无明无体,无明无根,只是一念分别所致,本质上是虚幻不实的,但要断除它却极为困难。因为无始以来,无明种下的妄识种子,导致惑业,惑业反过来又熏习妄识种子,恶性循环,展转造作,致使众生烦恼根深,积重难返。这种由无始以来形成的以爱欲为核心、以我法为二根本执的强大的生命惯性,要扭转谈何容易!所以古德云:理需顿悟,事需渐修,理悟能代替事修。
  三藏十二部,大致说来,不过是用来应众生不同根机以对治众生烦恼无明习气权设的不同方便法门而已。从思路上看,它是权且建立在能所、分别、对待之上,目的是要超越扬弃这些二元对立。故而,从究竟上看,这些用来断除众生烦恼的诸方便法门,也不过是一种幻术,不是真正的本地风光。从这种意义上讲,各种修法,观人我二法空性不实也好,修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也好,念佛也好,忏悔也好,都不过是以幻除幻,以幻证幻悟幻了幻觉来对治贪嗔痴等根本的幻无明而已,最后必须连能觉能破之幻觉智与所觉所破之幻觉无明都应一齐扫除,这样方可达到不二的圆明境地。修行达到圆明境地,才真正地实现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灵心独耀而普应万机,出入自在。
  既然修行方法是一种方便,一种幻术,所以我们一方面在用它破除我执、法执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不要贪恋该方法本身以及由此而来的境界。这就是《圆觉经》中所讲的“要防家贼”。用幻智除幻识,犹之防外贼,而除幻智则犹之防家贼。《圆觉经》讲:“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富,终不成就。”所以真正修行的人,对此不可不慎。
  要且,修行者既要防止偏于理不二而生“任病”,陷于识障,又要防止因执恋于能修之法、执此认贼作之子之觉障,此二方面亦是不二的。在修行上把握好此不二,路子才正,否则入魔而不自知。
  由不二之法,我想再谈谈衡量开悟的“标准”。开悟本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谈不上标准不标准,因为每一情境都可当作勘测悟境的尺子。古时大德在接引学人时就是这样做的。不过,开悟也还有一些共同的现象可以稽据的。能对境不生烦恼便是开悟。古德亦云:“学道不必将心求悟,但于一切烦恼境界透得过,便是悟处。”初学佛的人,往往认为这样说恐怕太简单、太便宜了,实则为最高境界。有神通不能保证你没有烦恼。但若真的无烦恼,必定神通无碍。故而修行人可在日常生活中于断烦恼上用功。众人会说,我现在正处于热恋中,很幸福,或者我正沉醉于美妙的舞步中,很快乐,没有烦恼,这难道是开悟吗?不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他所说的快乐幸福正是导致他无限烦恼之根源,其本身即为根本烦恼!此语是否当真,我不再费笔墨了,读者可自参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除欲咒果滨居士mp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