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散播谣言遭处罚算精神伤害吗?又如伊为权

970被浏览181957分享邀请回答wo.yao.cl/htm_data/7/1411/1267742.html全文如下:我读书少,我流量不多。每当我在朋友圈着看到你们转的这些脑残秘籍、恐怖经历、社会乱象就无比心痛,感觉被你们强奸了一百遍啊一百遍!深深的感受到有些人的智商真是无下限,家长老师把你们拉扯到这么大不容易,你们自己却连独立思考的精神也没有,我很无奈,我很想哭。  但是朋友圈里除了这些点滴,自拍文,炫耀文,养生秘方等内容也已占据了半壁江山,甚至最让网友崩溃的男默女泪蛋疼文也有起势的苗头。还有那提都实在不想提起的一天刷几百张产品图片的人,小伙伴们到底还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  1、蓝翔就是搭了谣言丑闻的顺风车,他家的挖机水平和别家也差不多;  2、苹果5s里的自带地图里钓鱼岛是中国的,高速公路上日本车还是可以加油的;  3、羚羊才不会接力跳悬崖,金鱼的记忆才不止七秒;  4、腾讯才不管你一条信息转发多少次,腾讯老总的女儿也好儿子也好私生子也好不会为你冲Q币;  5、你大概得吃三百斤虾和十几瓶维生素C才能发生轻微砷中毒,少女被割肾的故事起源于美国远播海外;  6、在ATM上倒着输入密码只会被告知密码错误,你倒是可以试试倒输三次,当然,你密码正输倒输都一样的不在此列;  7、喝一辈子汽水只会超重不会得白血病,吃再多米线只会因明胶而发育不良不会长所谓的细菌虫;  8、人乳放置几十年变的血红是因为密封不当而混进了红曲菌你们就不要用这个来赞美你妈了;  9、把大蒜扔进油锅里怎么炸都不会变红更别提鉴别地沟油了;  10、由于头皮和头骨的阻隔,手机对大脑的辐射微乎其微请不要把手机说得有核辐射似的;  11、上网之后洗脸只能洗掉你脸上的灰毕竟电磁辐射是电磁波而不是什么颗粒,在电脑桌旁摆一盆仙人掌也不能吸收均匀发散的辐射,把电脑屏幕调成绿色该近视还得近视,空军从未流传过治疗近视的方法否则你让眼镜商怎么活;  12、你的任何手机输入什么数字都不会为你启动备用电池,毕竟你手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备用电池;  13、金陵十三钗根本未在日本上映还谈什么票房,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12月13日而不是9月12日也不是5月12日你妹的你的近代史是怎么学的;  14、牙膏管底部有个绿色色块的是纯天然牙膏黑色的就是全化学物质的,拜托那个色块只是生产线上的标记爱整啥颜色就是啥颜色,要不厂家给你整支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是绿色的牙膏连牙齿都可以给你刷绿的好不好;  15、那些说你手机或者电脑收到一张带有“女人必看”、“男人必看”、“不男不女必看”之类的图片或者工资料整方案什么文件的,在任何环境下一旦打开你的手机就会爆炸电脑就会冒黑烟你的隐私艳照就会满天飞第二天你就红过冠希哥的,病毒真正侵入的是你的榆木脑袋而不是你的手机电脑,另外,冠希哥无人可以超越你尽可放心;  16、中国10大名老中医的各类偏方最近疯转,有人转的是徐文兵有人转的是叫于彤,内容一样年纪一样都是98岁,第一条就是香蕉皮30克晒干煎水可以降血压看到这第一条我就笑了。大家就不会自己去百度一下徐文兵吗?他1966年出生我的数学老师死的早66年出生的人今年多大我不会算,但肯定不是TM的98岁,干脆你说太上老君说我倒真心信了神仙说的谁敢不信是不是,我只说一句话得了病你还是去医院比较靠谱除非你想早点去见马克思。  17、最近电影亲爱的让大家爱心爆棚,什么加油站一辆卖天津大麻花的货车正在加油最后发现堆放麻花扳子下传来了9个孩子的哭叫声,原来卖天津大麻花的还兼职卖人卖器官真是吓得你一脸的狗血,我就想问问你妹的你看过卖天津大麻花的标准制式车辆没有9个10岁的孩子你给我塞进去看看,我真想把这个谣言一个字一个字的塞进你巨大的菊花里,真9个孩子被关着一个个器官切着卖那不成了中国第一大案了你也太小看警察蜀黎的能力了。  18、那些被人喷了一口烟点了一下穴瞪了一小眼就迷迷糊糊被人骗走钱财骗走身体骗走一切的人,大都是贪财爱占小便宜结果鸡飞蛋打上当了也哒屁无法和老公老婆家人孩子交代了,急中生智把自己被猪油蒙了心的行为都怪到这些武侠穿越修仙小说中才会出现的事情上去,你要信了你的智力大概也是-250。  习大大给夫人拎包的图片是PS的;  全国政协委员里根本没有叫高翔的,给新生儿录DNA也没有必要,因为有父母的DNA就足够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大会”,才不会管“新的退休规定”、“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  ”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那是国务院的事;  找肯德基麦当劳要发票不会为国家增加税收,因为人家是诚信单位,交定额税,与发票没关系;  美国护照的背面根本没有字,封面的反面写的内容和中国护照等绝大多数国家是一样的;  德国宪法从来没有禁止过学前教育,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也不是德国,而是美国;  小区停车场是你的,所以你不交停车费?那你的屋子是你的,清洁工来跟你打扫屋子,电工来跟你埋电线,水工来给你装水管,你是不是一律不给钱?  云南鲁甸地震,苹果捐了一千万,日本车企捐款都在百万元以上;  规定考驾照费用不准超过3800元的只有湖北黄冈,其他城市就别YY了;  伊朗总统接受美国采访时既没提过日本、也没提过中国,更别谈什么钓鱼岛立场了;  日本朝日啤酒只持有青岛啤酒约20%的股份,而青啤集团的持股约31%,青岛啤酒究竟谁当家?  秋裤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只要天气冷,全世界人民都爱穿;  第112届广交会,日企参会规模与上届一样,从广州撤资的日企累计只有十几家,我们可是“肥肉”,人家不会随便放弃的;  日本软银孙正义只持有阿里巴巴约35%的股份,并非70%;  河南没有发生怒砸肯德基,江苏也没有发生补漏专车拐卖小孩;  两百年前根本没有瑞士银行,所以谁的祖宗都不可能在那里存一百美元,然后今天变成五十万;  拨打任何电话都不可能掉进“吸费陷阱”里,因为运营商的计费体系只有内部职工能进去,但如果他能进去,他还有必要多此一举吗?  航班延误一般都是不可抗力,别指望那20元保险会赔延误;就算是航空公司的原因导致延误,也只赔300,最多不超过600;  火车票上的二维码是加密的,丢了就丢了,没什么好担心的;  “人造假鸡蛋 ”的想法是好的,但如何去掉人造蛋壳的接缝,这是世界难题;  西瓜一打针就会烂,螃蟹一打针就会死,哪个商家会做这种赔本生意?  黄瓜才两块钱一斤,避孕药多少钱一粒?谁闲得没事给黄瓜喂避孕药?  黄鳝、大闸蟹吃了避孕药会死,加了激素的饲料它们也不爱吃;  美国根本没有发表声明说转基因有害,因为它根本没有“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这个机构;  因为转基因作物绝育,所以人吃了就会绝育?那人吃了牛肉是不是就能挤出牛奶了?  还有人说水果玉米是转基因作物,拜托,那是两种甜玉米杂交的好么?黄种人与白种人生的混血儿也是转基因作物么?  商品条形码的第一位表示产地,“8”开头的要么是意大利,要么是荷兰,与转基因没有半毛钱关系;  李白是诗人,不是先知,他怎么可能知道今天要发生的事,你们就不要拿“藏头诗生成器”来侮辱诗仙的文笔了;  可乐不会杀精、也不会要人的命,但喝多了确实对牙齿有一定的影响;  水果上面有蜡这是真的,可你知道所有的水果果皮都有果蜡吗?那是植物的自我保护;  兰州拉面是用了拉面剂,拉面剂里面也确实是有篷灰,可谁告诉你们篷灰是致癌物质了?  wifi无线路由器那点辐射跟微波炉、X光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睡觉关wifi路由器的人纯属自我安慰;  想用wifi盗走你网银里的钱,光有电脑知识是不够的,他还得在银行内部有眼线才行;回收你的旧手机也是一样;  只有浓度极高的乙醚直接接触人的鼻腔一分钟,才会使人昏迷,所以那种摸一下就晕、闻一下就晕的骗术都只能发生在武侠世界里;  钥匙圈里藏追踪器、望远镜里能发射针——这可都是高科技啊,你究竟有多少“油水”,或者你究竟招惹了何方神圣,人家犯的着用这高科技来对付你?  在火车上跟你聊天的人,他一开始怎么知道你在哪里下车;他上车前又怎么会知道他的座位旁边究竟有没有抱小孩的人?  如果你看到有人在高速公路上放置保险杠,尽管撞死他吧,算我的!记住,是在高速公路上;  别再动不动就“冰块浴缸,腰部两道伤口”,别再动不动就怀疑自己被骗去卖器官。你在被骗去割肾前,谁知道你的肾是不是他想要的型号?如果不是,那他把你的肾拿去除了能做炒腰花还能干嘛?  洋鸡蛋和土鸡蛋的营养价值是一样的,木瓜也不能丰胸,核桃能补脑也只是一句非常正确的废话,就像“吃饭能长个子”;  误食老鼠药根本不可能导致全身出血,吃豆制品也不会导致结石;  火葬场烧尸体要用一千度的高温烧一个小时,剩下的只有灰,根本不可能有“尸油”;  把洋葱放在屋里除了能让你流眼泪,不能预防任何流行病;  二战的时候人类还没发现基因技术,小龙虾怎么可能是日本二战时期基因改造的结果?  拖鞋拍死蟑螂确实会让它的体液溅出,但除非你打算直接吃掉它的体液,否则它对你没有任何威胁;  榴莲和牛奶一起吃没问题,可乐和牛奶一起喝也没问题,只是营养价值下降了而已;  白血病是世界难题,至今不知道发病原因,更别提喝饮料会导致白血病了;  灰尘颗粒的漂浮高度受太多因素的影响,任何楼层都有可能是“扬灰层”,说十楼是扬灰层纯属猜测;  如果嘴对着易拉罐喝饮料有问题,那么嘴对着任何东西饮食都有问题,还是别胡思乱想了;  开车遭遇鸡蛋砸玻璃怎么办?尽管开启雨刷冲水吧,清洁效率很高的;  现在都什么时代了?手机电池早发生革命了,你尽管边充电边玩、整夜整夜的充好了,而且随时就可以充,根本不需要等用完。那些发生事故的是因为用了非原装、杂牌的充电器,电池表示只是躺枪;  红眼航班安全性是一样的,飞机上的饮水机是专用的;飞机上所有的座位安全性也是一样的,不同部位都有各自独特的风险;  日本人经常吃三文鱼,三文鱼有虫只是个传说,但不法商贩用虹鳟冒充三文鱼是有可能的;  植物畸形有很多原因,巨大蔬菜甚至可以说是正常现象,把畸形植物归咎于日本核泄漏是有其他目的的;  “刚烤的面包不能吃”——唯一说的通的理由就是“太烫了”;  人的两个耳朵离大脑的距离是一样的,左右脑的重要性也是一样的,“用左耳接电话更好”——唯一说的通的理由就是人们腾出右手来做事更顺手;  “活到90岁才能拿回养老金本金”?这可不是小学算术题,养老金的计算方法我可以写出三千字;  “美国总统大选一人一票”?那为什么戈尔输给了布什?他们的选举制度我可以写出一万字;  没有长熟的番茄有毒,不等于没有炒熟番茄也有毒,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两者的区别;  沐浴乳里面的某成分确实可能对人体有害,但它分分钟就被冲掉了,有谁会整天泡在沐浴乳里面或者把沐浴乳吃进肚子里?同样的,你只要不把洗发水24小时抹在头上,它也不会让你脱发;  “反复烧开的水有毒”——这只是净水器公司的广告词而已;  很多医生都献血,有的医院鼓励甚至要求医生带头献血;  无偿献血、有偿用血,那交的钱去哪了?血液的采集、运输、储存不要钱的啊?  醋泡香蕉、酱油泡荔枝能减肥吗?能,因为吃过那个后你几天都不想吃东西了;  豆腐不伤肾不杀精,酸菜鱼也不致癌,亚硝酸盐不是洪水猛兽,是一个很普通但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你要非拿它当饭吃,就好比拿瓶酱油当水喝,那谁能救你?  还有“饿治百病”、“运动折寿”,这类伤天害理的言论估计连它的始作俑者自己都不信,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信;  土豆和牛肉可以一起吃、小葱和豆腐可以一起吃、红白萝卜可以一起吃、海鲜与水果也可以一起吃;豆浆可以冲鸡蛋、茶叶也可以煮鸡蛋;吃饭的时候可以喝水,吃肉的时候也可以喝茶……总之,你听说的所有不能一起吃的东西实际上都可以一起吃;  根本没有哪个机构对“七大鱼肝油品牌”进行过评测,因为它们有的是药品,有的是保健品,根本不是一类东西;  暴力犯罪的受害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但被媒体报道、引起关注的主要是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所以才有人认为“最容易丢的就是中国女大学生”;  宋美龄女士用“每天早晨大口喝盐水”的方式排宿便?时间搞反了,方向也搞反了——人家是每天晚上睡觉前从肛门灌水,跟每天早晨喝水完全是两回事;其实医学上根本没有“宿便”这个词,这是保健品公司杜撰的概念,是地地道道的“伪科学”;  如果吃五个猕猴桃能治口腔溃疡,那么吃五个梨子就能治好感冒,吃五个香蕉就能治好便秘,吃五个大蒜就能防止性骚扰;  蘑菇对重金属是有富集作用,前提是你在种的时候给它喂重金属;  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几乎所有的实心蔬菜瓜果都会用,要是能让人痴呆,你早就痴呆了;  海口某个饲养鲶鱼的池塘被爆“脏乱差”,于是鲶鱼就成了最脏的鱼;  广州13批次的药品被查出不合格,于是13种大类别的药物就不能吃了;  谣言作者的脑子被门夹了,那大家今天都别出门了,不然也会被门夹;  柑橘大实蝇说:我是一种植物害虫,喜欢吃橘子,我小的时候长得像蛆,但请不要把我跟它相提并论;  对于心脏病发的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千万别浪费时间刺他的十个脚趾——这招好损;  李连杰从未与蔡依林同台,更别提舌战日本记者了;姚明拒绝过日本的广告,可他开的是日本车;成龙从来没有讽刺过日本明星;张学友说了不参与政治,政治话题就绝不会表态;刘德华从没在日本开过“艺术家是有国界的”演唱会;刘翔遮商标也只是为了防止违约纠纷,与抵制日货无关;黄子华“钓鱼台是中国的”这句话只是对日本小朋友进行了隔空喊话,并非当面说。  上面这些内容是不是绝大多数都觉得眼熟啊?没错,我们整天就生活在谣言中,如果你转了,你的背后就有人笑了;如果你信了,你的小学老师就该哭了。不谢~
7891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655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您所在的位置:
& Q评明星 & 正文
谣言暗箭伤害众多娱乐明星[组图]
日08:16  
  香港著名艺人“肥姐”沈殿霞刚刚去世,各界纷纷表示哀悼。在此之前曾经传出过多次“死讯”,肥姐都进行了辟谣和澄清。可见如今娱乐圈里的谣言之盛也是罕见,我们特意找出近年来针对明星比较有影响的30条谣言给大家盘点一下。
  以行动辟谣 沈殿霞悠闲饮茶逛街
  日,香港,肥姐病情一直备受关注,9月10日又再传出她的死讯,但她却与好友陈淑芬及张彻太太齐到九龙塘又一城饮茶,以行动辟谣。昨日下午5时多,肥姐在陈淑芬及张彻太太陪同下,一步一步的往商场的停车场登车离开。肥姐一直拖着张彻太太,架上墨镜的她虽然行动较慢,但见她精神明显不错,记者与她打招呼时,她也有微微挥手,相信她的心情并未受到误传死讯而影响。相反她的好友陈淑芬却在肥姐登车后,脸的对记者表示:“你们也看到肥姐有多精神。”而张彻太太也说:“她精神很好,我们还去喝茶呢!”见到她们更手挽月饼,为中秋节做好准备。
  精彩推荐:   
  了解她们生活关注她们的性与情试图体会她们辛酸…… 
重点阅读热门话题
同时更新资讯所属地
暂无更新,休息一会儿
白羊座(03.21-04.19)
金牛座(04.20-05.20)
双子座(05.21-06.21)
巨蟹座(06.22-07.22)
狮子座(07.23-08.22)
处女座(08.23-09.22)
天秤座(09.23-10.23)
天蝎座(10.24-11.22)
射手座(11.23-12.21)
摩羯座(12.22-01.19)
水瓶座(01.20-02.18)
双鱼座(02.19-03.20)
今日运势:
本日可多参与公众事务,将自己的意见与兴趣结合,提供同好们做参考,让欢乐的气氛添加一些趣味性...
明星范儿的鸭舌帽
输入详细描述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以鄂西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为个案_甜梦文库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以鄂西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为个案
学校代号 分 类 号10524学 密号 级硕士学位论文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 媒介文化研究――以鄂西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为个案学位申请人姓名 培 养 单 位陈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卫华教授 传播学 民族文化传播 2012 年 4 月 15 日导师姓名及职称 学 研 科 究 专 方 业 向论文提交日期 学校代号:10524 学 密 号: 级: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以鄂西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为个案学位申请人姓名: 导师姓名及职称: 培 专 养 业 单 位: 名 称:陈晨 高卫华 教授 中南民族大学 传播学 2012 年 4 月 2012 年 5 月 曾宪明论 文 提 交 日 期: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The media culture of mobile me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s sociology by Chen Chen B.E.(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09 M.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2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communication in Literature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upervisor Professor Gao Weihua April,2012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日期: 日期:年 年月 月日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 录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绪 论 .............................................................................................................................. 1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1 二、研究方法.......................................................................................................... 2 (一)文献研究法 ......................................................................................... 2 (二)问卷调查法 ......................................................................................... 3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3 (一)手机媒体国内研究现状 ..................................................................... 3 (二)手机媒体国外研究现状 ..................................................................... 5 第一章 手机媒体的传播系统分析 ............................................................................. 7 第一节 手机媒体概念的界定 ............................................................................. 7 一、概念梳理:手机媒体与手机媒介 ......................................................... 7 二、手机媒体:引领“第五媒体”趋势.......................................................... 9 第二节 手机媒体的传播系统分析 ................................................................... 11 一、人际传播:社会交际 ........................................................................... 12 二、群体传播:谣言传播 ........................................................................... 13 三、组织传播:手机政务 ........................................................................... 14 四、大众传播:手机上网 ........................................................................... 14 第三节 传播社会学视野下的手机媒体 ........................................................... 15 第二章 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特征 ........................................................................... 19 第一节 手机媒体的技术文化 ........................................................................... 19 一、“景观社会”与手机媒体的技术奇观.................................................... 19 (一)内容景观 ................................................................................... 19 (二)技术景观 ................................................................................... 20 (三)文化景观 ................................................................................... 20 二、“传播的偏向”与手机媒体的文化烙印................................................ 21 三、“地球村”与手机媒体的部落文化........................................................ 231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一)“冷媒介”与手机媒体的物理属性............................................ 23 (二)“地球村”与手机媒体的部落文化............................................ 24 四、“躲躲猫的世界”与手机媒体的技术垄断文化 ................................... 25 第二节 手机媒体的符号文化 ............................................................................. 27 一、符号学与“意指”功能 ............................................................................ 27 二、手机技术:科技符号 ........................................................................... 27 三、手机类型:“身份”符号 ........................................................................ 28 (一)商务型:职场人士的商务工具 ............................................... 28 (二)时尚型:青年用户的娱乐工具 ............................................... 29 (三)老人机:老年群体的生活工具 ............................................... 30 第三节 手机媒体的大众文化 ........................................................................... 30 一、时代背景:大众文化时代 ................................................................... 30 二、娱乐性:手机媒体的“文化狂欢”........................................................ 32 第四节 手机媒体的消费文化 ........................................................................... 33 一、快餐文化与碎片化语境 ....................................................................... 34 二、手机短信:消费时代的快餐文化 ....................................................... 34 三、手机微博:消费时代的碎片文化 ....................................................... 35 第三章 工具文化:鄂西民族地区手机媒体的个案研究 ............................................ 37 第一节 鄂西民族地区手机媒体使用现状 ....................................................... 37 一、手机上网前景广阔 ............................................................................... 37 二、网络即时通信是使用率最高的手机上网应用 ................................... 37 三、手机报业务应用不容乐观 ................................................................... 38 四、手机在政府信息沟通中的作用逐渐明显 ........................................... 38 五、触媒情况:手机等新媒体在恩施市的应用优于鹤峰县 ................... 39 六、使用诉求:手机作为工作、生活和娱乐的工具 ............................... 39 第二节 工具文化导向下手机媒体的正面功能 ................................................. 40 一、社会平衡工具:弥补知识鸿沟 ........................................................... 40 二、信息传达工具:政府信息沟通与危机事件处理 ............................... 41 三、文化传播工具:鄂西民族文化传播 ................................................... 42 四、娱乐工具:精神满足 ........................................................................... 43 第三节 工具文化导向下手机媒体的负面功能 ................................................. 44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工具依赖导致的技术垄断 ................................................................... 45 二、工具失控造成的垃圾信息与乌合之众 ............................................... 46 第四章 媒介素养与绿色手机文化建设 ................................................................... 47 第一节 传播者素养: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 47 一、绿色手机文化构建者的角色定位 ....................................................... 48 二、绿色手机文化倡导的职业道德 ........................................................... 49 三、绿色手机文化传播的专业精神 ........................................................... 50 第二节 受众素养:不做乌合之众 ................................................................... 51 一、社会知觉能力:甄别信息环境 ........................................................... 52 (一)自我知觉:谣言止于智者 ....................................................... 52 (二)社会知觉:解读媒介 ............................................................... 52 (三)拟态环境与客观现实的甄别 ................................................... 53 二、提升文化品位:打造绿色文化 ........................................................... 53 三、社会责任意识:塑造绿色文化 ........................................................... 54 第三节 国家层面:构建上层建筑 ................................................................... 55 一、宏观调控:“两手都要硬” .................................................................... 55 二、大局观念:上层建筑的文化软实力 ................................................... 56 三、多管齐下:构建上层建筑的文化氛围 ............................................... 57 参考文献 ........................................................................................................................ 59 致 谢 ............................................................................................................................ 64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6 附录 B: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手机媒体使用状况调查 ................................................ 673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 要随着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大众媒体进展到第五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群体 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呈现出一种立体交叉的多功能状态,其引领的手机媒 介文化也成为新时期研究媒介文化的主导方向之一。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 是手机媒体的技术文化特征,它通过丰富的技术景观、内容景观和文化景观创造 了技术奇观,由于对传统媒介偏向性的打破给整个社会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 通过手机技术营造了“部落社会” ,并在手机技术控制和垄断下处于“躲躲猫的世 界”中。二是手机媒体的符号文化特征,从宏观的角度讲,手机是现代社会的一 种科技符号,从微观的角度讲,它又蕴含着丰富的意指功能,如身份的识别,种 种特征成为手机媒体符号文化的重要内涵。三是手机媒体的大众文化特征,手机 媒体营造了大众娱乐的狂欢,大众文化持续发酵,并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现象。 四是手机媒体的消费文化特征, 商业语境下的手机媒体, 不得不被席卷进快节奏、 碎片化的消费社会中,在各种“等候时间”中,手机短信助长了快餐文化的兴盛, 手机微博又促进了碎片文化的勃起。 鄂西民族地区恩施市和鹤峰县的实地调研发现,手机媒体有着独特的传播功 能,在民族地区信息交流、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中担当着特殊角色,同时也呈现 出特殊的文化形态――工具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平衡工具,能够弥补知识鸿沟; 作为一种信息传达工具,能够用来进行政府信息沟通与危机事件处理;作为一种 文化传播工具,能够传播鄂西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能够满足人们的精 神需求。但是,当人们过于依赖或错误运用时,往往会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如 工具依赖导致的技术垄断,工具失控造成的垃圾信息与乌合之众。鄂西民族地区 手机媒体使用现状能够作为个案,以挖掘手机媒体媒介文化的深层内涵,从而获 取关于建设绿色健康手机文化的发展脉络。 建设绿色的手机文化,要倡导和构建健康向上的手机文化环境,如塑造健康 的技术文化、符号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工具文化等,同时要避免其附带 的负面导向,如大众文化的过度狂欢,消费文化的商业符号导向,过于依赖造成 的技术垄断和传播匿名造成的工具失控。为了建设绿色手机文化环境,培养媒介 素养,从微观层面上看,传播者要培养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以提升传播质量,受众I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要提高媒介处理能力不做乌合之众;从宏观层面上看,国家要把绿色手机文化放 在上层建筑的战略高度,让其成为一种风向标,引导全社会提升文化层次,塑造 绿色手机文化氛围,强化文化软实力。关键词:手机媒体;媒介文化;传播社会学;鄂西;媒介素养II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mobile media, mass media progressed to the media perio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roup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al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 presents a three dimensional multi-functional state. The media culture lead by mobile media become the new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s sociology, the media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bile media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techni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bile media. The mobile media creates the technical wonders through a rich landscape of technology, content landscap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It also marks on the culture of the society through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media bias. In addition, it creates a &tribal society& through mobile phone technology, and under the control and monopoly of mobile phone technology. Second, the symbol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bile media.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the phone is a technological symbol of modern society, speaking from a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it contains a wealth of means, such as the recognition of identity, the various features as the mobile phone media symbols import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rd, the popular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bile media. The mobile media create a carnival of the mass entertainment, at the same time,the popular culture continue to simmer, and become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Fourth, the consumpti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media. The mobile media in the commercial context had been swept into the fast-paced, fragmented consumer society. In the variety of &waiting time&, SMS contributed to the rise of fast food culture, mobile microblogging promote the erection of the fragments of culture. The field research in HeFeng and EnShi found that mobile media has a unique communication features in Western Hubei, it plays a special role in information exchang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But it also showing a special form of culture - tool culture. As a social balance tool,it can brid As an information tool,it can be used for government informationIII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communication a As a tool for cultural transmission, it can disseminate western Hu As a recreational tool,it can meet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However, when people are too dependent on this tool-oriented or error to use this guide tool, it often will have a negative social impact, such as tools rely under the technological monopoly, out of control caused by spam and rabble. The investigation in western Hubei can be used as the case in order to tap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mobile media,then it can gain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nd healthy mobile phone culture. Build the green phone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and construct a healthy and progressive mobile cultural environment, such as to create a healthy technical culture, symbols culture, popular culture, consumer culture, tools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avoid its subsidiaries negative-oriented, such as popular culture excessive revelry, commercial symbols of consumer culture-oriented, overly dependent on monopolies and lose control caused by the anonymous. In order to construct green mobile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media literacy, from the macro level, the state should be green phone, culture, from the micro level, the communicators must enhance the dissemination of quality by the spirit of journali the audience must improve media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and don’t become rabble.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our country must take the green mobile culture on the strategic height of the superstructure, let it become a benchmark and guide the whole society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level, establish the green mobile culture and cultural soft power.Keyword: M Dissemination of S Western H Media LiteracyIV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 论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四大媒体所构筑的媒介环境对社会生活和时代变 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手机媒体的风生云起引领了新的媒介革命,并标杆着一种 全新的传播现象。 作为新媒体的一种, 手机媒体颠覆了关于以往媒体的惯性认识, 正如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所言, 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 即使是最神奇 的电脑也把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分割开来,惟独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 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手机媒体除了具有网络媒体的诸多特点外,还具有 高度的隐私性、贴身性和可移动性,其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也就不言而喻,CNNIC 最新发布的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1 年 12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 5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 3.56 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 69.3%。 文化与传媒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 作为一种具有强劲冲击力的全新的传播形 态,手机媒体必然会引领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对其媒介文化的研究,可以解析 手机媒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媒介的特性,从而 让手机在为我所用时能够扬长避短,更好地为社会生活和时代进步服务。 传播与生活一直都是息息相关的,传播社会学着眼于人类的传播现象,将视 点聚焦于人类的传播行为与社会建构、发展与变迁的互动关系上。笔者从传播社 会学的视角研究手机媒体,也正是力图考证手机媒体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全新变革 和文化烙印。手机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作为 80 后出生的一代,真真切切地感 受到了手机由最初的“大哥大”发展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和 3G 技术,从单纯的人际 传播工具扩展到大众传播的重要一级,由原始的语音通话功能逐渐转变成为集游 戏、音乐、电视、收音机、上网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新型传播媒介??从手机到手 机媒体的蜕变预示着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的来临,由此可知,关于手机媒体的研 究是非常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 同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说,本研究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笔者将从传 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立体探讨,力求深入浅出,剖析手机 媒体的理论渊源;另外,笔者将以鄂西民族地区手机媒体发展现状的实证调研为1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例,解析手机媒体的传播形态和文化特性,以为手机媒体的后续发展和绿色媒介 文化的塑造提供参考和借鉴。选择恩施市和鹤峰县的实地调研为个案,主要是基 于这样两点原因。一是因为鄂西民族地区手机媒体的使用现状既是我国手机媒体 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民族地区手机媒体特殊的传播形态,对于探讨民 族地区经济、文化和政治传播与发展路径具有深远意义;二是因为笔者负责的调 研项目 《鄂西民族地区手机媒体使用状况的调查》 曾获校研究生部 2011 年创新基 金立项,调研论文也获得校研究生论坛二等奖,笔者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研究经 验。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性。从媒介 技术和传播系统的角度,探讨传播社会学语境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观,并从媒 介素养的角度,提出为了构建绿色和和谐的手机媒介文化观,切入角度是新的。 第二,通过实地调研,立足现实,数据具有说服力,同时尝试弥补学术界关于偏 远山区村民使用手机媒体理论上的关注不足,探讨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对山 民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上的影响,关注点是最新的。此外,本选题具有深远的意 义和价值,手机媒体是一柄“双刃剑” ,本研究的相关内容在科学观的指导下,客 观分析手机媒体正、负两方面的文化效应,致力于构建绿色的手机媒介文化,从 而促进民族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这一大的社会主题。二、研究方法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笔者综合采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 查等方法进行具体的研究,以求梳理出清晰的研究脉络和观点建构。(一)文献研究法近几年来, 手机媒体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关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笔者综合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手机媒体的所有著作和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分 类整理,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关注热点、研究特色以及薄弱环节,从而找出具有 学术价值的研究视点和角度。笔者主要关注以下四方面的文献资料:一是所有的 专业著作,包括国内外研究手机媒体的重要学术著作,如保罗?莱文森的《手机: 挡不住的呼唤》 、匡文波的《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 、王萍的《传播与生 活――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研究》等;二是近年来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重点审视 了国家级及外文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和优秀硕士毕业论文,重点关注了新媒体 领域专家学者的主要论文成果;三是知名网站和报刊上发布的相关调查问卷分析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以及时评文章,如人民网发布的手机媒体调查项目;四是权威部门发布的最新数 据资料,如 CNNIN 最新发布的《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 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撰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1》等。 参考文献涉及范围广泛而全面,基于此,笔者一方面了解了该领域的研究进 展及现状,另一方面,在对文献的加工、比较和概括的基础上,规避一些重复性 的研究视角,发现研究重点和关注缺失,以做弥补。(二)问卷调查法为了了解鄂西民族地区手机媒体使用状况,笔者于 2011 年 1 月和 4 月先后 两次深入恩施市和鹤峰县两地,发放问卷,入户访谈。调查总体为恩施市和鹤峰 县所有的手机用户,对普通用户采用两级分层抽样,在第一级中,按交通便利程 度对恩施州所辖的二市六县进行分层,抽取交通便利、旅游经济相对开发较好的 恩施州恩施市和自然资源丰厚但交通不便利、经济欠发达的的恩施州鹤峰县。考 虑到男性青壮年外出务工者居多,在第二层抽样中使用配额抽样,配额主要参考 性别、年龄变量。前期调查中,本项目组共发出问卷 1000 份,其中鹤峰县 500 份,恩施市地区 500 份,共收回问卷 889 份,鹤峰县 446 份,恩施市 443 份,回 收率为 88.9%,通过问卷整理,我发现有效问卷 797 份,其中鹤峰地区 382 份, 恩施市地区 415 份,有效率为 89.7%。本次调研样本量较大,取样科学,比较具 有说服力。 后期收集整理调查数据及访谈记录中,运用 SPSS 软件整理、录入了所有的 问卷数据,并对获取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了解手机媒 体在鄂西民族族地区的使用状况,并探究其深层原因。 进入统计数据的调查对象涉及鹤峰县和恩施市各个职业,如农民、农民工, 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学生,企业工作人员,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如教师、 医生、律师、技工,公务员,退休人员,调查对象的职业结构基本符合研究设计。 为了提高样本的代表性,笔者在后期做了数据加权处理,所以最终结果对总体具 有较好的代表性。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一)手机媒体国内研究现状由于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国内关于这3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一方面的专著比较少。国内学者匡文波和朱海松对其涉及较早,匡文波是从手机 媒体的综合领域来涉及的,其《手机媒体概论》是国内最早研究手机媒体的专著 之一,在 2010 年又出版了新著《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 。朱海松作为一 个当代杰出的广告人,其一系列著作《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钟传媒与定 向传播》《手机媒体:手机媒体介化的商业应用思维与原理》《无线营销:第五 、 、 媒体的互动适应性》多是从广告和营销的角度来研究的。另外,童晓渝、蔡佶、 张磊的《第五媒体原理》 ,蔡佶、张磊、刘健民的《后短信时代》 ,肖弦弈、杨成 的《手机电视:产业融合的移动革命》 ,靖呜、刘锐的《手机传播学》 ,王萍的《传 播与生活一中国当代社会手机文化研究》等也是国内学术界关于手机媒体研究的 重要学术专著。 近几年来, 手机媒体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关学术论文不断涌现。 学者们多是集中于手机媒体的现状与未来、 受众使用行为研究、 功能性意义研究、 数字鸿沟和手机媒体、手机媒介文化等几方面。 第一,手机媒体的现状与未来。学者们普遍认为,手机已由最开始简单的通 讯工具转变为整合与传播信息的新媒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从最初的 手机短信逐渐拓展到手机报、手机电视、3G 时代的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内容。于 是,随着由信息交流媒介的工具到信息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的跨越,手机媒体逐 渐演变成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大众媒体。作为新媒体重要成员的手机媒体一方面改 变了人们的现有社会传播生活,给传播方式带来较大变革,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自 身的发展瓶颈,亟需在更长远发展中得以解决。如赵刚健的《3G 背景下如何打造 手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新闻与写作》2011 年 07 期) ( ,秦爱红《 “失和”语境 下手机媒体的和谐发展观》《新闻界》2010 年 03 期) ( ,郭全中《手机媒体的现状 与未来》《新闻与写作》2010 年 08 期) ( ,匡文波、王权《手机媒体发展的三大趋 势》《传媒》2010 年 05 期) ( ,周忠成《论手机媒体的定位》《当代传播》2010 ( 年 02 期)都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及未来。 第二,手机媒体的受众使用行为研究。此类研究一般是建立在实证研究和民 族志方法的基础上的。通过对手机媒体使用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生活方式的实 证调查,探讨手机媒体对不同群体的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这一领域的研究,学术界成果颇丰,只是调查区域多集中于城市居民。如北京大 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杨伯溆在其《北京市居民手机报使用情况的定性考察》一 文通过调查研究北京市居民手机报的使用情况发现,手机报既为读者设定个人议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程,也帮助其探索话题社区的群体议程。而且,信息富有者及信息贫穷者都通过 它与话题社区进行着相关融合。 第三,手机媒体的功能性意义研究。关于手机媒体的功能性意义研究领域, 学者的观点多是着重于手机媒体在政府处理突发事件和发布政府信息的功能作用 方面。从危机传播管理学的视角看,手机媒体这一新型传播载体具有贴身性、移 动性和到达率高等特征,特别是在危机预警和危机识别信息传递中能够显示其效 力,发挥其在危机传播管理中的独特魅力。如侯欣洁的《手机媒体在公共危机处 理中的效能刍议》《中国出版》2010 年 2 月下) ( ,张静、王欢的《手机媒体发布 政府信息的工具性作用分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 6 月) ( 等论文就是从功能的角度来探讨手机媒体的。 第四,手机媒体和数字鸿沟的研究。从数字鸿沟角度来研究手机媒体方面, 是学术界比较薄弱的环节,相关的论文和专著少之又少。有学者认为,手机媒体 的普及能够弥补数字鸿沟。刘德寰、郑雪在《手机互联网的数字鸿沟》《当代传 ( 播》2011.01 期)中,通过是否使用手机上网来测量人们对手机互联网的接入沟, 进而通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来测量使用沟。研究发现,年龄、性别、职业、文化 程度、 个人月收入等某一方面的优势地位并不必然导致接入和使用互联网的优势, 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并不低者更好地接入和使用互联网。 第五,手机媒介文化方面。在手机媒介文化的研究方面,学术界的研究相对 来说比较薄弱的。 中国期刊学术网上搜索到的相关论文不到 10 篇, 发表在国家级 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更少。如孙慧英的《手机文化与社会区隔》《兰州学刊》2008 ( 年第 11 期) 、赵丹丹的《手机媒体文化的特征》《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 年 9 ( 月)等。相关研究十分单薄,学者们多是宏观指出手机媒介文化缺失的具体表现 及解决措施,并没有全面讨论手机媒介文化的特征及如何倡导绿色手机文化,更 没有从实证调研的角度研究。 另外,也有学者分别从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手机报等微观角度,或是从批 判主义的角度,抑或是从广告或是营销的角度来探讨手机媒体。(二)手机媒体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术界对手机媒体的研究,一般是集中于这样几个领域:通过实证研究 分析受众的媒介基础行为、从技术论的角度分析、阐述手机媒体的功能性定位。 第一,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学者们多是通过问卷调查用 数据来说话,让受众的手机使用行为通过实证调查直观反映出来。国外相关的问5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卷调查不胜枚举, 此文仅举以下几例说明: Sprint 公司用户调查 2006 年发布:47% 的海湾地区被调查者表示与手机不可分离;BBDO Worldwide(广告代理商) 2005 年发布的国际调查显示, 75%的美国人在醒着的时间里一定要让手机开机并处在可 接触的范围里,26%认为手机比钱包重要;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学院 2005 年的调 查显示,83%的被调查者认为手机使生活更容易,网络居于第二;麻省理工 2004 年的调查显示,手机居于人们最恨但又无之不行的发明排行榜榜首。 第二,从技术论的角度论述手机媒体的影响是国外学术界的一大特色。学者 多从传播技术对人行为的影响谈起,研究手机带来的技术体验对人行为、思维各 方面的麻木和控制作用。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以媒介技术的社会 作用为研究焦点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学者们进行手机媒体的批评性研究时多是 以麦克卢汉的观点为理论依据。保罗?莱文森在其著作《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 认为,从长远来看,互联网可以作为是手机的副手。他的描述尽管比较感性,却 形象地描述了移动、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媒介――手机媒体的无限传播魅力。 美国著名网络社会学家卡斯特尔提出了“讯息即媒介”这一概念,也刻画了人们 对技术的强大建构力,特别是当市场逻辑建构手机技术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创 造手机的使用功能,并共同营造着手机媒体的使用氛围与外显特色。 第三,手机媒体的定位与功能也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领域。手机为人们 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学者研究发现:除了提供便捷的移动性满足外,手机也能带 给人们六种额外满足:时尚与地位,感情与社交性,放松娱乐,即刻访问,工具 性,放心与安全装置等;另一项研究表明:与网络使用满足研究不同,手机研究 中内容使用动机、媒介使用动机和技术使用的社会动机有非常明显的分别;有学 者选择西班牙加太罗尼亚的学校及大型购物中心、巴赛罗拉的首府及周边工业区 等地进行抽样调查,探讨技术知识与年轻人使用手机声音、短消息、游戏等行为 之间的关系。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手机媒体的传播系统分析第一节 手机媒体概念的界定一、概念梳理:手机媒体与手机媒介笔者的研究对象是手机媒体,而不仅仅是手机媒介。手机媒介的产生仅与手 机的产生相关,而手机媒体的产生,则是伴随着以手机上网为代表的、以手机作 为传播介质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因此,笔者将首先对手机媒体、手机媒介、 媒体、媒介做一个清晰的界定。 “媒介”与“媒体”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讲,二者有着 天壤之别。然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学术研究中, “媒介”与“媒体”混用 的情况比比皆是。 有学者曾以我国新闻与传播学领域中较具代表性的核心期刊 《新 闻记者》《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和《新闻与传播研究》为对象,将它们 2008 、 、 年全年刊载的涉及“媒介”“媒体”“传媒”三词的文章作为样本,通过文献分 、 、 析和定量调查,逐一对数量、作者、词汇、用法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学术 界一般认为三词含义有一定区别,但区别并不明显,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混用状 态1。另外,从英语词源上看, “媒介”“媒体”“传媒”三者的英文对应词均是 、 、 “media” ,这也就导致了传播学诸多作品英文翻译的混用情况。这说明,对“媒 体”和“媒介”的涵义做出一个清晰的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 : ” 这里的“媒介”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如古代官员向朝廷举荐贤人,官 员实际就起到了一种沟通朝廷与贤人的媒介作用。商务印书局《当代汉语词典》 将媒介一词定义为两种:一是使二者发生关系的人或事;二是媒体:新闻媒体。 作为传播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 学者们对于媒介的定义也是有差异的, 概括起来, 都是从以下四个角度着眼,一是从媒介属性上来划分,美国媒介研究学者 A.哈特 从传播媒介的历史属性角度划分,德国传播学家普罗斯则按传播器具属性把媒介 划分为第一媒介、第二媒介和第三媒介;二是从载体与工具的角度来定义,传播 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将“媒介”定义为“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1张忠民、阳欣哲、张国良: 《新闻传播学领域对“媒介”“媒体”“传媒”三词使用现状分析――以文献计 、 、 量方法对四种专业核心期刊的研究》 ,载《新闻记者》 【J】 ,2010 年 12 期:第 48―52 页。 7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传送的工具” 传播学家德弗雷认为 , “媒介可以是任何一种用来传播人类意识的载 体或一组安排有序的载体” 。戴维?桑德曼则从狭义角度定义: “媒介就是传递大 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 一般又称大众媒介”2;三是从信息的角度界定媒介,麦克卢汉大胆又独特地提出 了“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一系列著名的论断;四是从传播载体和 、 机构的角度综合考量,郭庆光概括了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信息传递的载体 和从事信息传播活动的社会组织。邵培仁认为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 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 ,它包括书籍、报纸、杂 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相对而言,第四种定义也 是与媒体的概念最为接近的。 关于“媒体”的定义界定,学术界一般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单纯的大众传播 媒介, 《当代汉语词典》认为“媒体”是电视、报刊、广播、广告及计算机网络等 大众传播工具的总称;二是从大众传播媒介和生产机构的角度综合考量,认为媒 体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及其发行机构。吴东权在《中国传播媒介发 源史》 (1988)一书中认为,将“media” ,翻译成“媒介”不太稳妥,不如译成“媒 体” 。因为“体”字本身含有身体、本体、形状的意思,有实体的感觉,并且作为 一种“媒”之“体” ,也应该含有一种实体的意义,即是有形状存在而构成传播功 能的实体。3 由此可知, “媒介”包涵了“媒体”的概念,所有的媒体都是媒介,但是所有 的媒介并不一定都是媒体,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是否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大 众传播媒介产生之前,烽火是一种信号,而石头、甲骨、兽皮、简牍都是一种单 纯的书写工具,它们都只能被称之为“媒介”而不是“媒体” ,是因为它们传播的 范围并不十分广泛,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不能成为大众传播 的工具,也就不能包涵“媒体”的全方位界定。随着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大量的 复制成为可能, “书写媒介”才逐渐演变成为“媒体” ,人类社会因此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巨大变化, 并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 随后技术的不断进步, 广播、电视、网络及以手机媒体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更加丰富了媒体的涵 义。 由此便可以清晰地梳理出手机媒体与手机媒介的区别,手机媒介是指以手机 作为传播载体和介质的物质实体,手机产生初期仅有语音通话和短信功能,这个2 3转引自王文科: 《传媒导论》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 4-5 页。 转引自王文科: 《传媒导论》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 7 页。 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时候手机的性质并不具备媒体的属性,仅仅是作为一种人际传播的工具,传受双 方范围、传播方式等等都决定了手机仅仅是一种媒介而不是媒体。随着技术的发 展,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多,手机收音机、手机游戏、手机报、手机电视特别是手 机上网的兴起, 手机的大众传播功能日渐得到拓展, 逐步引领了媒体时代的来临, 手机也逐渐实现了由“手机媒介”到“手机媒体”的完美跨越。二、手机媒体:引领“第五媒体”趋势报纸、广播、电视是传统的三大媒体,本世纪初,网络媒体以一场强势的媒 体革命奠定了其第四媒体的地位。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大众媒体是基于这样一些 共性:从技术角度讲,带给了人们新的技术体验和视听感受;从传受者角度讲, 覆盖范围十分广泛;从内容角度讲,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符合人们需求的信息。 作为新媒体中的一种,手机媒体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势的发展潜力,已逐渐向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四大媒体靠近,然而,学术界关于手机媒体是否是第 五媒体争论不一。对于第五媒体的含义,学者胡忠青进行了总结,包括:免费广 告电话、网络广告、数据广播、互动电视、手机短信和数码相机、电视手机、移 动媒体、楼宇视频媒体和手机媒体等九种说法4。一般而言,学者们认为手机最有 资格成为第五媒体,但在媒体化进程中还需要从技术、内容、管理等方面不断完5 善。 手机作为第五媒体的时态是正在进行时和将来时, 而不是现在完成时。同时,有一些学者以手机的私人性与媒体的公共性是一对天然存在的矛盾为由否认手机 是一种大众媒介。 笔者认为,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 3G 时代的来临,手机媒体越来 越显示出大众媒体的共性。首先,手机媒体的可移动性和贴身性让人们可以随时 随地地通过手机传播信息、感受移动的技术体验,3G 视频通话、手机电视等等带 给人们的是全新的试听享受;其次,手机媒体已形成了专业的传播者队伍和广泛 的受众群体, 许多知名网站都形成了专业的手机互联网从业队伍, 如手机新浪网、 手机报,另外,受众范围更是广泛,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指出 2010 年 全球互联网网民已突破 20 亿、 手机用户超过 50 亿, 中国互联网网民超过 4.5 亿, 手机用户超过 9 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最后,手机 媒体的业务形态十分丰富,作为网络媒体的重要延伸,手机媒体结合自己的技术 优势涵括了手机电视、手机收音机、手机音乐、手机小说、手机游戏、手机即时4 5胡忠青: 《第五媒体辨析》 ,载《新闻界》 【J】 ,2007 年 1 期:第 103-107 页。 靖鸣、刘锐: 《手机传播学》 【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年 5 月版:第 190 页。 9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通讯、手机浏览器等多种内容形式。因此,笔者认为称手机媒体是第五媒体是的 名副其实的。 手机媒体作为“第五媒体” ,具有以下几点主要的特性。 第一,可移动性。保罗?莱文森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直接指出了手 机媒体的移动优势: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于是, 手机已不像其他的传播媒介必须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地铁上、公交车上甚 至是走路时等任何碎片化的时间段里人们都可以感受移动的魅力。 保罗?莱文森提 出的“补偿性媒体”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后续媒体,都是对过去某种媒体或某种 先天不足功能的补偿。手机媒体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典型代表,其可移动性的特性 正是对网络媒体的完美补充。网络媒体必须要以笨重的电脑为载体,电脑不仅不 方便携带而且对技术要求高,也就必然导致了在空间移动方面的缺陷。手机媒体 除了具备电脑的一些特性外, 贴身性和随时随地移动的特性成为其最主要的魅力。 第二,多媒体化。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的功能已越来越强大和丰富, 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智能化。手机已然实现了从最初只单纯地拥有 通话和短信功能,跨越到集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收音机、手机电视、手机 阅读、手机上网、手机蓝牙等多媒体功能于一身,更多的媒体属性和功能正在不 断拓展,手机日益向迷你型电脑靠近。人们对 Iphone4 和 Iphone5 的追求,正是 对技术和多媒体功能的无限向往。 第三,高互动性。传播者和受众互动的增多是手机媒体的重要特性。在手机 媒体传播语境下,传者和受者可以即时交流甚至实现角色互换,在贴身性的手机 媒介的影响下,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终端传送信息,也可以对别人发布的信息 及时予以反馈。以手机微博为例,人们在等车、等人等任何空隙时间里都可以通 过手机微博查看社会新闻、时尚生活、人际交流等各领域的最新动态,看到感兴 趣的话题还可以及时通过手机客户端发布信息或评论。其他的传播媒体必然要受 时间或物质条件的限制,传受双方的反馈不会如此方便。 第四,即时性。手机媒体继承了网络媒体即时性这一重要的优点,然而,网 络媒体只能依载于电脑终端,所以在空间范围上存在限制,手机媒体贴身的特性 则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地传受信息,真正做到了现时和即时传播。2011 年 12 月, 武汉全城通缉“12.1 建行爆炸案”犯罪嫌疑人王海剑,引起社会较大关注,关于 案件进展的信息不断在微博上更新,12 月 16 日上午,王海剑在广州军区武汉总 医院被捕, 《楚天都市报》在 13 点的时候发出第一条微博信息“ ‘12.1 建行爆炸10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案’嫌犯王海剑被抓获” ,微博被转 1500 余次,随后,又连续发出了数十条相关 微博,不少人通过手机微博客户端发表评论。在消息发布的第一时间里,许多手 机用户和在线的网友便可以即时收到消息,而不在电脑旁边的网友或是电视、广 播、报纸的受众则要在较晚或次日才能收到这一消息。 第五,混杂性。作为一个新型的媒体平台,手机媒体传播的信息是十分混杂 的。手机用户的隐匿性导致了责任感的缺失,许多人便通过手机进行一些不法信 息的传播,垃圾信息、手机诈骗层出不穷,特别是手机黄祸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长期从事互联网治理研究的学者李欲晓,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披露:除了 利益驱动,手机网站的大规模涉黄,也是手机媒体业务在快速拓展中忽视了社会 规则、 法律体系建设所致。 手机媒体鱼目混杂的信息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瓶颈, 是其成为有公信力的大众媒体必然要注意和克服的。 第六,私密性。手机媒体的贴身性导致了具有高度的隐私性,手机支付、手 机银行等业务的不断丰富强化了手机作为一张个人名片的私密性。个人手机里的 通话记录、短信、即时通信记录、微博信息、网页浏览记录、手机小说、游戏装 置、拍摄照片等等都具有强烈的隐私色彩,这也就导致了任何对手机隐私的侵犯 都必然会给手机用户造成困扰和反感。 2011 年震惊全球的默多克窃听丑闻便是由 于手机隐私的侵犯引起的,谋杀案受害者家属、社会名流、政坛要员、英国王室 等都成为《世界新闻报》的窃听对象,令人惊悚。事件发生后,默多克集团的社 会声望不断下降,最后不得不关闭《世界新闻报》并放弃收购“天空”的计划。第二节 手机媒体的传播系统分析纵观媒体发展史,从口头传播到电视传播,是一个由人际传播转向大众传播 的进化过程。但从网络传播开始,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边际淡化,传者与受者 之间构成一种新的互动关系。伴随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呈现出一种立体交叉的多功能状态。用户通过手机通话和短 信实现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人际传播功能;通过手机平台群 发或转发短信则是群体传播的一种;政府通过手机媒体传达重要信息则是发挥了 其组织传播功能。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手机通话、短信等基本功能基础 上,拓展出手机上网、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收音机、手机微博等多种媒体 形式,手机的大众传播功能日渐得到丰富。11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一、人际传播:社会交际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简单、最基本的传播现象。以手机为例, 从最初的 “大哥大” 到现在的 3G 手机, 人际传播一直是其最重要的传播形式之一。 手机应用初期,用户通过手机通话或短信实现最简单的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声 音相通的通话、文字沟通的短信成为手机语境下构筑人际传播的重要方式。随着 3G 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视频通话,实现了从声音相通到声音、图 像两通的跨越。 “通过 3G 手机,我们能感知更为丰富的非语言信息。然后,通过 这些信息,我们能更全面更清晰的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特别是那些曾被媒 介所丢失的不可言传的情感内容。那么,无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将在 3G 的作用 下变得更为紧密。 6有学者说,从传播的意义表达系统层面看,网络人际传播之 ” 不同于直接性人际传播的关键在于非语言传播的相对缺失7。 3G 技术的支持下, 在 手机媒体已经不仅仅是声音或文字的传播,视频通话可以涵括进更丰富的非语言 符号, 手机所构筑的人际传播交流方式正逐渐排除因语境、 技术造成的噪音干扰, 越来越向最本质的人际传播回归,当然,这个过程将是十分漫长和艰难的。 但是,人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事情不大或不重要时,人们可以通过通 话或者短信等方式沟通,但所谈事情一旦复杂或者特别重要时,人们更愿意选择 见面详谈,因为人际传播的效果要受手机语境的影响,必然不如面谈清晰和有条 不紊。 手机语境下的人际传播容易因为种种噪音干扰而发生扭曲, 陈力丹曾指出: “人生命之始本能的传播是人际传播。当人际传播从本能转向自身控制的有意识 的传播时,这种传播变得越发莫测了。 82011 年 3 月,日本发生 9.0 级强震并引 ” 发核辐射危机,碘盐能够抵抗和预防核辐射的谣言通过手机、微博、QQ 等各种媒 介渠道不胫而走并广泛扩大,于是我国多地出现“抢盐风波” 。当“抢盐”这一谣 言融入人际传播时,再加上某些“意见领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煽风点火,其力 量也就不言而喻了。 整个社会是一个由人际关系构筑的大网络。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 格伦通过“追踪美国社交网络中的最短路径”这一实验提出了“六度分离”理论, 认为每个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平均 6 个)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人建立起联系9。 由 此可知,人际传播尽管普通和简单,但其传播效果和潜力是十分强大的。在新的6 7詹恂、彭涛: 《试论 3G 对人际传播中认知过程的影响》 ,载《新闻界》 【J】 ,2007 年第 4 期:第 26 页。 唐英: 《非语言传播缺失下的网络人际传播》 ,载《现代传播》 【J】 ,2009 年第 2 期:第 73 页。 8 陈力丹: 《试论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 ,载《国际新闻界》 【J】 ,2005 年 3 月。 9 陈力丹、汪璐: 《论新媒体人际传播的客观“监督”效果――以“柑蛆”事件为例》 ,载《现代传播》 【J】 , 2009 年第 1 期:第 26 页。 1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手机媒体语境下,手机短信、手机即时通信工具、手机微博都成为人际传播丰富 的渠道,各类信息以人际交流的形式向整个社交网络不断蔓延和散布。这一方面 增长了信息传播的泛中心化趋势,促进了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信息来源;另一方 面,当公众普遍关注但大众传媒却没有公布的重大事件发生时,人际关系网络中 散布的流言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形成舆论影响力。二、群体传播:谣言传播短信群发是手机的一项重要业务形态,用户可编辑一条短信同时发给数十个 或者数百个人。中国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在亲朋好友间互发的问候祝福短 信就多是通过短信群发的形式,短信网络不断蔓延必然会重叠,于是也就导致了 很多人都会收到相同的短信。与祝福类群发短信作用机制一致的是,一些广告、 诈骗短信都以群发的形式在群体中传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手机媒体功能的不 断拓展,这些信息也在手机 QQ 群、飞信群、微博群等群体中不断延伸。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与外界其他的 人和事有着必然的联系,不可能脱离社会孤立地生活,这就导致了群体的存在。 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组织以外的一般群体的传播活动,它是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构 建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复杂。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经典著 作《乌合之众》一书中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他说群众是冲动、易变、急躁的, 不会深思熟虑、容易受到种族的影响、受暗示的左右。勒庞在书中探讨并研究了 两个基本问题:个体是如何被群体淹没的,领袖是如何控制群体的。 “从他们成为 群体的一分子那刻起,博学者和不学无术者都一样没有了观察能力” 。由此可知, 当个体融入到群体中时,其传播语境本来就是变幻莫测的,因而也不容易识别和 把握。 另外,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也指出,当个体受到群体的暗示时,为避免被孤 立,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原来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 的方向变化,这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在群体传播中,个体非常容易 受到他人的暗示, 自身的思维能力减弱, 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以避免被 “孤立” 。 手机平台是传递谣言或垃圾信息的重要渠道,几乎所有的手机用户都会收到群发 的短信或者 QQ 转载信息。最可怕的是,当虚假信息通过手机媒体传播时,加之其 独特传播语境的助推,人们很有可能就会在群体传播的强势压力下“随大流” 。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发生 9.0 级强震,这一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以及核辐射对全人类的危害让每个人都不寒而栗,关乎生命和安全,受众本身的13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心理防御能力就会降低,也就更加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一时间相关的信息在人际 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双重作用下四处蔓延。三、组织传播:手机政务与群体传播不同的是,组织传播指的是正式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 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方面。以某政府部门的工作为例,当以手机作为传播媒 介时,组织内传播便主要表现为政府部门各成员通过手机相互沟通、协调工作, 组织外传播便指以政府部门的名义通过手机向相关上下级单位或是人民发布信 息,简言之就是手机政务。 学者詹文都认为: “政府为了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在公众中塑 造良好形象,运用沟通和协调手段处理和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管理社 会公共事务的一系列活动。 10以手机作为沟通政府与人民的媒介便可以作为政府 ” 信息沟通与公共关系构建的一大创举。手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即时通讯工具,是及 时有效沟通政府和人民的桥梁。 政府在传达重要信息或者是危机事件处理的时候, 可以通过手机媒体的组织传播这一方式,更好地做到信息的及时沟通。政府部门 发布的相关政策,如惠农政策、突发危机,人民如果能够及时了解到这些信息, 就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预防,如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之前政府部门如果能 够及时发出做好防灾工作的预报和通知,必然会减少很多损失。再如谣言散播之 前政府部门如果能够给出权威解释,就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损失,美国社会学家布 塔尼认为,流言是一群人在议论中产生的临时新闻,它起源于重要的事情而公众 又缺乏充分的信息, 于是需要用集体的智慧对之寻求并做出解释11。 政府作为权威 话语的发言人,如果能够通过手机平台把相关权威信息及时发布给人民,就能避 免谣言滋生。四、大众传播:手机上网手机出现初期,传受双方只是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手机通话或短信的形式 交流信息,传播的内容也只是自发的,并不系统和丰富,因此,传受双方、传播 内容、传播方式这些大众传播最重要的要素并不凸显,一直到 WAP 的出现和手机 上网时代的开始。WAP 是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的缩写,即无线应用 协议。诺基亚公司率先推出了第一款支持 WAP 的 GSM 手机――诺基亚 7110,首次10 11詹文都:政府公共关系 【M】 ,广东: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 页。 王政挺: 《传播:文化与理解》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 6 月版:第 315―321 页。 1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把手机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标志着手机上网时代的开始。于是,在新的媒介环 境下,手机媒体迅速崛起,特别是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衍生出了手机游戏、 手机音乐、手机上网、手机电视、手机收音机等多种媒体形式,手机的大众传播 功能日渐得到拓展。其中,手机上网作为手机媒体功能的重要体现,是手机之所 以能够称为“第五媒体”的关键,是传统电脑上网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它突破了 手机作为人际传播工具的单一性,更加凸显了其大众传播功能。从手机媒体的定 义可知,由手机上网所构筑的媒体业务形态主要包括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电 视、手机广播、手机小说等。 手机报是手机媒体的一项重要业务形态,它是指在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 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上,用户通过手机屏幕界面直接浏览新闻。手机 报是新媒体环境下手机、报纸和网络的融合,无疑展现了手机的大众传播导向。 手机视频是指通过手机终端,在手机上进行影视、音乐、娱乐、体育等各类 音视频内容直播、点播、下载服务的业务。手机媒体的这一业务与网络媒体十分 相似。 手机电视也是媒介融合的典型代表,是以手机为终端设备,传输电视内容, 并以具有操作系统和流媒体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作为技术依托。手机电视的技术 要求较高,这也是手机媒体发展和普及较难攻克的难题。 手机广播是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但是,它和手机 电视一样技术依赖性高,需要以中高端手机作为载体依托,而国内手机用户中拥 有中高端手机产品的消费者并不多,多媒体手机终端的普及尚需时日。 手机小说是以手机作为载体来完成小说的创作或者阅读的形式。以手机小说 为代表的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传播技术进行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 动,手机媒体的五种主要业务形态展现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向,展现了新技术对 媒体发展的影响,是手机媒体大众传播特性的完美诠释。 综上所述,在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内容支撑下,手机媒体的传播系统已日渐丰 富,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立体交叉下,手机媒体已经 成为一道奇特的技术景观和媒体景观。第三节 传播社会学视野下的手机媒体传播社会学是传播媒介对社会影响在社会学层面的讨论,是以传播学、社会15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著名学者潘忠党曾在其《 “补偿网络:作为传播社会学 研究的概念》一文中,对传播社会学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了概括:从广义的 角度讲,指的是对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社会学分析,其领域包括大众传播体制和结 构,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它们的组织和运作过程,传媒受众的社会构成和对于 传媒的使用,以及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狭义上指对传媒内容制作的社会过程分 析。12。另外,有学者直接指出传播社会学指的是“关于传媒内容的制作过程的社 会学分析,包括传媒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新闻工作的组织网络分析和媒介文 化的分析”13。基于传播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结合本篇论文的立意结构以及相关调 查的实际,笔者将从媒介文化的角度着重探索手机媒体。而要涉及媒介文化,必 然离不开探讨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因为媒介文化正是通 过他们的作用机制而逐渐呈现的。 媒介文化是传播学界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是大众传播媒介发展成 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更加深刻地审视大众媒体的发展轨迹必然要关注的课题。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媒介文化的涵义作出了论述,我国学者甘惜分认为媒 介文化是指以媒介影响人为主要方式而构成的亚文化系统”童冰把当代媒介文化 , 分为口传文化、 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三类。 有学者参考英国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德? 威廉姆斯() 、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1999)以及美国哲学 家和传媒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 (2004) 的论述, “媒介文化” 将 定义为: 人们 (1) 运用传媒技术, (2)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所从事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3)以及经此而展开的意义建构的活动和过程14。由此可知,各位学者对于媒介 文化的理解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其大体上的涵义是相通的。媒介文化是研究与之 相关的媒介形态必须要关注的,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审视可以使这种媒介形态更加 立体和全面。 同时, 由于媒介文化所依赖的载体――大众媒体是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工具, 因 此,媒介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大众媒体的文化形态的研究有助 于我们进一步审视媒介文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当下社会的大众文化。伊尼斯就认 为媒介形态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决定性影响,媒介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媒介呈现方 式,不同的媒介导致不同路径的文化呈现。大众传媒与媒介文化是密不可分的,12 13潘忠党:“补偿网络” 《 :作为传播社会学研究的概念》 ,载《国际新闻界》 【J】 ,1997 年 3 期:第 34 页。 [美]迈克尔?舒德森: 《新闻生产社会学》 【J】 ,载[英]詹姆斯?库兰: 《大众媒介与社会》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6 年版。 14 於红梅: 《批判地审视媒介文化研究――基于
年媒介文化研究的评述》 ,载《新闻大学》 【J】 , 2011 年第 2 期:第 137 页。 1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它决定了媒介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所以随着各种大众传媒的产生,相应的媒 介文化总是呈现出一定的特色,如电视文化和网络文化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美 国学者约翰?菲斯克认为: “电视是一种文化,是使社会结构在一个不断生产和再 生产的过程中得以维系的社会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意义、大众娱乐和传播就 是这一社会结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15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电视文 ” 化做了更为精辟的论述: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 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 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 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由此可知,大众娱乐是电视文化的标签,而网络文化的 兴起无疑把这张标签引领到了极致。网络媒体一向被人们称之为狂欢的盛宴,内 容的狂欢性、娱乐性、丰富性,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广泛性、平等性等等都颠覆 了传统媒体所构筑的媒介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网络文化一直是 备受争议的。有学者肯定网络文化的大众性,认为网络媒介具有具体实实在在的 文化解放价值16; 也有众多学者从山寨文化的角度批判网络文化的反权威、 反主流 和过于娱乐化。 无论是电视文化还是网络文化都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媒介文化的呈现特 色,大众媒体进展到第五媒体时代,手机媒体引领的媒介文化便成为新时期研究 媒介文化与时俱进的研究方向。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可简称为手机文化,它是 依载于手机这一媒介所形成的文化形态,继报刊文化、广播文化、电视文化、网 络文化之后,成为大众媒体一道新的文化景观。学者刘萍在其关于手机文化的经 典著作《传播与生活――中国当代社会手机文化研究》一文中对手机文化的概念 进行了总结: “手机文化是一种以手机媒介为传播载体, 通过手机本体的信息传播 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相互创生而形成的一种亚文化系统和一种特殊的文 化样态。它包括许多通过手机媒介进行互动的个体,并由种种相似或不同的行为 和文化产品构成, 这一切都发生在由计算机和远程通信技术所制造的时空条件下, 并伴随着特定的心理、 社会、 政治和经济语境。 17 由此可知, ” 用户对手机的依赖、 通过手机沟通代替现场交流、追求多功能化的手机这些行为以及手机短信、手机 音乐、手机上网、手机微博这些文化产品都是当前手机文化的呈现形态。15 16[美]约翰?菲斯克: 《电视文化》 【M】 ,祁阿红、张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版:第 5 页。 范明献: 《网络媒介的文化解放价值―一种基于媒介传播偏向的研究》 ,载《新闻与传播研究》 【J】 ,2010 年第 1 期:第 36 页。 17 王萍: 《传播与生活――中国当代社会手机文化研究》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年 6 月版:第 18 页。 17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当前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的内涵,可从手机媒体呈现出的 文化特点谈起。首先,它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中国已有超过 9 亿的手机用户, 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让手机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年龄结构、职业结构 等深入覆盖到社会各个层次,而且它向当代生活开放,向所有的参与者开放,尤 其向年轻一代开放。电脑兴起初期,对技术和输出终端的要求导致只有社会中上 层才能使用,而手机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摆脱了技术和物质的羁绊,无 论是社会精英阶层还是普通民众都可以享受手机带来的技术体验。其次,它是一 种移动、迷你的文化。报纸虽然可以移动,但是传播内容毕竟有限,其他的大众 媒体则因为装置和信号的依赖导致在空间上不能移动, 受众被束缚在传播媒介上, 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小巧、多功能化的手机媒体产生后,实现了传播内容和可以 移动的双赢,受众成为主动方,按照德勒兹和瓜塔里的说法,正从扎根于时空的 ‘树居型’生物变为‘根居型’的游牧民,每日随意漫游地球。再次,它是一种 贴身的钱包文化。手机具有贴身性,对人的作用就如同钱包对人的作用一样。钱 包是人外出时的必备物,而且里面装的都是私人物品,手机亦是如此,它是人与 外界沟通必不可少的媒介,具有强烈的私隐性,通话记录、短信、网络浏览记录 都具有个人色彩。最后,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 媒体的媒体内容不断扩大,新型的手机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从通话、短信等基本 功能逐渐向移动互联网迈进,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人们永远都在追求更加 智能化、多功能化、方便、快捷的手机,所以,在国内外电子产品市场上,手机 永远是最受青睐的。 以上仅是从表象的角度来审视手机媒体的文化特点,关于其媒介文化,笔者 将在下章中从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角度着重论述。1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 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特征第一节 手机媒体的技术文化有学者认为,媒介文化是由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共同构建的、复杂的文化系 统,它同时是图像文化、商业文化和高科技文化。18 手机媒体的技术色彩浓厚, 无疑是一种高科技文化。越来越智能化的手机载体正为人们带来一场又一场技术 盛宴,在由技术所构筑的手机媒体世界中,我们一方面驰骋在技术带来的享受和 快感中,另一方面又受到技术的主宰而不能自拔,手机媒体的技术文化高深莫测 而又有迹可循。一、 “景观社会”与手机媒体的技术奇观印刷术、电报、广播、电视、网络??这些物质载体能够在人类发展历史上 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无疑和其对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开创性意义密不可分,印 刷术使大量复制成为可能,电报使相隔两地的人们可以快速地传播信息,广播使 声音传递成为可能,电视实现了语言和图像的双重交流,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更多 的视听触体验??他们都因自己独特的魅力给人类带来一个个技术奇观。 法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电影制作人居伊?德波在其著作《景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散播谣言判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