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世界盘古大陆世界地图连在一起时地图

声明:论坛言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立场
Powered by Discuz F1 &
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
最具影响力中文军事论坛 -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Military Forum世界各大陆以前是相连的吗?
古大陆地图!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图文】8、世界地图的发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8、世界地图的发现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6.47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是一副于1402年在朝鲜制作的世界地图。  地图结合了早期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地图,描绘了从西方欧洲、非洲到东方日本的大致形状,其中朝鲜被故意放大,中国则程度弱一些。  1 简介  这幅地图是由两幅早期的中国地图混编而成,分别是李泽民于1330年的声教广被图和清浚1370年的混一疆理图。1402年经金士衡和李茂初步考订,由李荟详细校对,由权近补充朝鲜和日本部分,最后在绢上绘制成宽四尺(1.30公尺)、长五尺(1.6公尺)的新图。  该地图现存两份,均保存在日本。  1.龙谷版。163cm*158cm。绘于1402年。壬辰战争时传到日本,深藏在日本京都西本愿寺,后来归了西本愿寺创办的龙谷大学图书馆。  2.本光寺版。280cm*220cm。江户时代的复刻本。1988年发现于长崎县岛原市的本光寺。  2 龙谷版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原本是公元1402年朝鲜人绘制的,这幅图早已不存。现存于日本东京龙谷大学图书馆的是公元1500年日本人摹绘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这幅彩绘图,纵158.5厘米,横168.0厘米。图上方画一线,篆额有“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十个字。下画一线,有权近题跋,跋文载:  “天下至广也,内自中邦,外薄四海,不知其几千万里也。约而图 之于数尺之幅,其致详难矣。故为图者皆率略。惟吴门李泽民《声教广被图》,颇为详备;而历代帝王国都沿革,则天台僧清浚《混一疆理图》备载焉。建文四年夏,左政丞上洛金公(即金士衡),右政丞丹阳 李公(即李茂)燮理之暇,参究是图,命检校李荟,更加详校,合为一图。其辽水以东,及本国之图,泽民之图,亦多缺略。今特增广本国地图,而附以日本,勒成新图。井然可观,诚可不出户而知天下也……。”   从跋文可知《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绘制经过及资料底图来源: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明惠帝登基时,朝鲜贺使金士衡在中国见到了元代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和清浚的《混一疆理图》,并将这两幅图的复本带回国,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经金士衡和李 茂进行研究,由李荟更加详校后合为一图。又由权近增加了朝鲜和日本,合成新图,名为《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由于文字记载十分清楚,我们可以知道这幅疆理图除日本和朝鲜部分外,其他内容都是来源于李泽民和 清浚的舆图。因为清浚地图的特点是中国国内历代国都沿革较细,惟有李泽民的地图颇为详备,因此,海外部 分(包括非洲),必然是取自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由于李泽民和清浚的舆图现已失传。关于这两幅图的详细内容以及李泽民和清浚的事迹,也就鲜为人知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仍保存 着元代绘画舆地总图的艺术风格。其内容、绘图风格及水平一目了然。该图绘画范围:东自朝鲜和日本列岛; 东南绘出了麻逸(今菲律宾的吕宋岛)、三屿(今菲律宾的巴拉旺岛)等岛屿;西南绘有渤泥(婆罗州),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马八儿(今印度的马拉巴尔)等;正西 绘出了三角形的非洲大陆及欧州地区;北面已绘到大泽(今贝加尔湖)以北一线。从地图内容上看,尽管未画出元代疆域界线,而元朝各行省及所属各路、府、州等行政名称均用汉文标出,十分详细。图上所有山脉用形象符号表示,大小河流采用双曲线画出。长城如同一条飞腾的巨龙,形象逼真。海洋之水绘有波纹。显然这均 是中国宋、元时期古地图的传统画法。尽管这幅舆图是摹绘本,也实属罕见。它不仅体现了元朝绘画舆地图的 科学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早在欧洲人绘画的世界地图出现之前的中国元朝,中国人早已对亚洲、 非洲等地有了很清楚的认识。
楼主发言:8次 发图:0张
  女记者发现重要线索:郑和可能绕过好望角  .cn 日10:42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记者于峰【金陵晚报报道】日,全国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踏上了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的征程。3年之后,回到中国的范春歌将探险经历写成了《追寻郑和下西洋——被遗忘的航行》一书,并于最近出版。昨天,携新书来宁的范春歌披露了书中惊人发现:早在十五世纪之前,中国的航海家就绕过了好望角,并绘制了精确的航海图。这比国际公认的1497年,欧洲航海家迪亚士“首次”到达好望角的时间早了将近一个世纪!  上成才网,来学习吧!
网络广告服务专家  四位一体救助患者生命
银屑病怎么治不复发?  肯尼亚有中国人后裔  郑和最远到过哪里,关于这个问题,研究郑和的学者们之间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郑和船队最远到了东非沿海的木骨都束、竹布、麻林,即现在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一带,也有人认为郑和的足迹还要远。因此,范春歌寻访的足迹沿着非洲东海岸向南延伸,一直到达南非的好望角。范春歌说,其实,和东南亚一带一样,东非沿岸各国也布满了郑和的遗迹。比如在肯尼亚的帕泰岛上,范春歌寻访到了一个奇怪的种族——法茂人。长得和中国人有几分相像的法茂人把范春歌称为“远方的亲戚”。而“法茂”在当地语言中是“死里逃生”的人的意思,法茂人说,他们的祖先是郑和船队的船员,因为遇到海难事故逃到这个岛上来的。最有意思的是,法茂人对范春歌提到过,他们的祖先最早是在帕泰岛一个叫“上加”的地方登陆,有学者据此考证,“上加”的地名可能与上海有关,因为明初时,上海就已经是个重要的港口商埠了。  神秘地图标出了好望角  在肯尼亚有了重大发现后,范春歌一路向南,在南非,她有了更为惊人的发现!她说,在办签证时,南非驻华大使馆的代办霍杰士先生曾经向她透露,最早到达好望角的航海家应该是中国人,而佐证这一发现的地图有一份复制品就收藏在南非!在南非国会,范春歌终于见到了这张名为《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地图。南非的朋友告诉她,这张海图是1402年由中国人金士衡、李茂初步考订,李荟详细校对,由权近补充朝鲜和日本部分,最后在绢上绘制完成的。这张图上描绘的世界尽头正是好望角!这幅地图绘制完成后,由一名朝鲜使者带回朝鲜,日本侵朝时又被掳掠到日本,目前秘藏在日本一所大学中。南非国民议会的议长在访问日本时,得到了一件复制品。范春歌向记者介绍,这幅海图以大明王朝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至爪哇,北到蒙古。虽然地图把南亚次大陆和中国版图画在了一起,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精确的,无论山川、河流,其方位,走向都和现在的地图十分接近。更为关键的是,它标出了好望角,画出了非洲西海岸,这说明中国人在这幅地图绘制的1402年之前,就已经发现并绕过了好望角!  郑和可能绕过好望角  范春歌说,《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发现意味着世界航海史要重写,中国人又获得了航海史上的一个“世界第一”!但由于郑和船队初航的时间是在1405年,因此第一个绕过好望角的并非郑和,究竟是谁,还有待考证。不过,郑和的庞大船队到过好望角没有,现在还不好确定。因为郑和最远到哪里的问题存在激烈争议,如有学者认为郑和船队曾到过澳大利亚,英国学者孟席斯甚至提出郑和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但范春歌提醒记者注意,没有见过《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地图学家弗拉·毛罗曾提出郑和航海到过好望角的假设。如,毛罗在绘制世界地图时,在注解中提到,1420年,有一条“印度的中国式帆船”横越印度洋,通过迪布角外的男岛、女岛,绕过了好望角。在向西和西南方向连续航行了2000海里,在40天之后又回到迪布角。这艘船正是郑和船队的一艘!(编辑米米)
  女记者发现重要线索:郑和可能绕过好望角  .cn 日10:42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记者于峰【金陵晚报报道】日,全国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踏上了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的征程。3年之后,回到中国的范春歌将探险经历写成了《追寻郑和下西洋——被遗忘的航行》一书,并于最近出版。昨天,携新书来宁的范春歌披露了书中惊人发现:早在十五世纪之前,中国的航海家就绕过了好望角,并绘制了精确的航海图。这比国际公认的1497年,欧洲航海家迪亚士“首次”到达好望角的时间早了将近一个世纪!  上成才网,来学习吧!
网络广告服务专家  四位一体救助患者生命
银屑病怎么治不复发?  肯尼亚有中国人后裔  郑和最远到过哪里,关于这个问题,研究郑和的学者们之间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郑和船队最远到了东非沿海的木骨都束、竹布、麻林,即现在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一带,也有人认为郑和的足迹还要远。因此,范春歌寻访的足迹沿着非洲东海岸向南延伸,一直到达南非的好望角。范春歌说,其实,和东南亚一带一样,东非沿岸各国也布满了郑和的遗迹。比如在肯尼亚的帕泰岛上,范春歌寻访到了一个奇怪的种族——法茂人。长得和中国人有几分相像的法茂人把范春歌称为“远方的亲戚”。而“法茂”在当地语言中是“死里逃生”的人的意思,法茂人说,他们的祖先是郑和船队的船员,因为遇到海难事故逃到这个岛上来的。最有意思的是,法茂人对范春歌提到过,他们的祖先最早是在帕泰岛一个叫“上加”的地方登陆,有学者据此考证,“上加”的地名可能与上海有关,因为明初时,上海就已经是个重要的港口商埠了。  神秘地图标出了好望角  在肯尼亚有了重大发现后,范春歌一路向南,在南非,她有了更为惊人的发现!她说,在办签证时,南非驻华大使馆的代办霍杰士先生曾经向她透露,最早到达好望角的航海家应该是中国人,而佐证这一发现的地图有一份复制品就收藏在南非!在南非国会,范春歌终于见到了这张名为《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地图。南非的朋友告诉她,这张海图是1402年由中国人金士衡、李茂初步考订,李荟详细校对,由权近补充朝鲜和日本部分,最后在绢上绘制完成的。这张图上描绘的世界尽头正是好望角!这幅地图绘制完成后,由一名朝鲜使者带回朝鲜,日本侵朝时又被掳掠到日本,目前秘藏在日本一所大学中。南非国民议会的议长在访问日本时,得到了一件复制品。范春歌向记者介绍,这幅海图以大明王朝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至爪哇,北到蒙古。虽然地图把南亚次大陆和中国版图画在了一起,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精确的,无论山川、河流,其方位,走向都和现在的地图十分接近。更为关键的是,它标出了好望角,画出了非洲西海岸,这说明中国人在这幅地图绘制的1402年之前,就已经发现并绕过了好望角!  郑和可能绕过好望角  范春歌说,《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发现意味着世界航海史要重写,中国人又获得了航海史上的一个“世界第一”!但由于郑和船队初航的时间是在1405年,因此第一个绕过好望角的并非郑和,究竟是谁,还有待考证。不过,郑和的庞大船队到过好望角没有,现在还不好确定。因为郑和最远到哪里的问题存在激烈争议,如有学者认为郑和船队曾到过澳大利亚,英国学者孟席斯甚至提出郑和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但范春歌提醒记者注意,没有见过《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地图学家弗拉·毛罗曾提出郑和航海到过好望角的假设。如,毛罗在绘制世界地图时,在注解中提到,1420年,有一条“印度的中国式帆船”横越印度洋,通过迪布角外的男岛、女岛,绕过了好望角。在向西和西南方向连续航行了2000海里,在40天之后又回到迪布角。这艘船正是郑和船队的一艘!(编辑米米)
  “天下至广也﹐内自中国﹐外薄四海﹐不知其几千万里也。约而图之於数尺之幅﹐其致详难矣﹐故為图者率皆諫[简]略。惟吴门李泽民《声教广被图》﹐颇為详备﹔而歷代帝王国都沿革﹐则天台僧清濬《混一疆理图》备载焉。建文四年夏﹐左政丞上洛金公﹐右政丞丹阳李公﹐燮理之暇﹐参究是图﹐命检译李薈﹐更加详校﹐合为一图。其辽水以东﹐及本国疆域﹐泽民之图﹐亦多闕略。今特增广本国地图﹐而附以日本﹐勒成新图﹐井然可观﹐诚可以不出户而知天下也。夫观图籍而知地域之迩遐﹐亦为治之一助也。二公所以拳拳于此图者﹐其规模局量之大可知矣。近以不才﹐承乏参赞﹐以从二公之后﹐乐观此图之成而深幸之。既偿吾平日讲求方册而会观之志﹐又喜吾他日退处环堵之中﹐而得遂其卧游之志也﹐故书此于图之下云。是年秋八月﹐阳村权近志“
  郑和是否到过好望角?《瀛涯胜览》、《星槎胜览》没有记载,但有一句模糊言语“去中华绝远”。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推测:“1420年,有一条中国船横越印度洋,通过迪布角外的男岛、女岛绕过好望角,向西和西南方向连续航行2000海里,40天后又回到迪布角。”郑和航海图研究专家朱鉴秋认为,1420的船队非郑和莫属。范春歌在南非驻中国使馆办签证时,使馆人员霍杰士告知她南非国会档案馆藏有中国古地图,它绘出了非洲大陆。亦是航海爱好者的霍杰士对郑和到过好望角深信不疑。霍杰士一说,范春歌如同发现新大陆。霍杰士帮范春歌联系了南非史学家贝利。在南非,贝利让范春歌在电脑上看到了绘在丝绢上用篆体汉字写就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它长180厘米、宽145厘米,清晰地绘出亚非全貌,世界尽头恰是好望角。贝利告诉范春歌该图传奇。1402年由中国人金士衡绘制,李茂考订,李荟校对,由权近补充朝鲜及日本部分。完成后,由一朝鲜使者带回国,日本侵朝时又被掳掠到日本,现秘藏日本某大学。南非国民议会议长访日时得到这件复制品。  范春歌激动“‘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意味着比国际公认的1497年,欧洲航海家迪亚士到达好望角早了近一个世纪。这么说世界航海史要重写了!”贝利承认“数百年来,中国人远航的光芒一直被欧洲航海家所掩盖”。他将李约瑟的推测推进一步:“不是可能,而是肯定。”  接下来的问题是,郑和船队初航是1405年,1402年的海图说明第一个绕过好望角的并非郑和。那是谁?贝利笑答:“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之后,贝利满足了范春歌将地图复制品带走之愿。他交给她时说:“这是南非带给友好的中国人的礼物。”
  一个日本历史地理学家,那个膝下有着中国历史学家贝冢茂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中国文学语言学家小川环树三个优秀儿子的京都大学教授小川琢治,在20世纪初的1910年,就已经发现这幅地图,并且摹写和解说过它,一百年前摹写的地图,至今保存在京都大学。孟席斯说郑和发现世界,这幅地图并没有给他提供太多的证据,但是这幅古地图本身,倒是真的让人寻思,因为这里有一连串的疑问。葡萄牙人迪亚士(Bartolomeu Dias,约)是1488年才绕过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当时曾命名为风暴角Cabo Tormentoso,后来才改为喜望峰C.deBoa Esperanza)的,达伽马(Gama Vasco,da,约)要迟到1497年才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据说,在1508年版托勒密《地理学》之前,欧洲人还没有完整的非洲地图。那么,在郑和之前当然也是在迪亚士、哥伦布之前,是什么人有这样的地理知识,知道从未有过记录的好望角,从而让中国人绘出了非洲大陆的倒锥形状?是谁一一标志出了东起日本,经朝鲜、中国和中亚到阿拉伯半岛的各个地名,这是蒙古时代大一统的世界图像吗?它真的被威尼斯商人带到欧洲,并对欧洲人的大航海发生过影响吗?最近,我读到一部全面研究这幅地图的书,仿佛学术史百年前后必有遗响和回声一样,研究者和百年前的小川琢治都来自日本京都大学,一个叫宫纪子的年轻女学者的著作,对这幅地图作了迄今为止最细致的研究。不过,疑问仍然还在,这部题为《蒙古帝国所出之世界图》的新书,精致的腰封上面还是写着一句话,“世界最古的非洲—欧亚地图,为什么遗留在日本?”
  蒙元时代的世界新知识  这幅明建文帝四年(1402)画于丝织物上的地图,长150厘米,宽163厘米,古色古香,至今仍然藏在京都龙谷大学的附属图书馆中。据地图下方李朝初期官员权近的跋文,我们知道,原来那时有一个叫金士衡的朝鲜左政丞和一个叫李茂的朝鲜右政丞,看到了中国的吴门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和僧人清浚的《混一疆理图》,前一种地图对中国之外记载得颇详备,后一种地图不光注明了当时的地名,还标志出了“历代国都”,但是,他们还是觉得“好则好矣,了则未了”,为什么?因为这两种地图都对朝鲜缺略太多,日本又画得不详细,于是,他们命令一个官员李荟“更加详校,合为一图。其辽水以东,及本国(朝鲜)之图、泽民之图亦多缺略,金特增广本国地图,而附以日本,勒成新图”,这个“新图”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幅《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难怪除了地图中央是庞大的中国之外,右面就是被画得过分庞大的朝鲜,在朝鲜中央的圆形城郭符号上,大书了“朝鲜”二字,把朝鲜想象得这么大,正是因为重新绘制者来自朝鲜的缘故。  自我中心主义是哪个民族都免不了的,把自个儿放在中心去想象周边,并不止是中国人的习惯,自我夸张和自我放大也常常是凸显自信和自豪的策略,甚至无意识中也会如此。这我们不必管他,要紧的是一个知识史上的问题,要考察这一地图的基本知识源自何处。画《声教广被图》的“吴门李泽民”是谁?宫纪子的书里没有详细考证,但是她说,从嘉靖三十四年(1555)罗洪先所编《广舆图》中可以知道,《广舆图》曾经参考过蒙古时代的两幅图,一幅是朱思本的《舆地图》,另一幅就是李泽民的《舆地图》,从地图中的浙江沿岸还有“庆元”二字等等迹象可以看出,它是在蒙元时代绘制的,因为元末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已经把蒙元时代的庆元改为“明州府”,而到了洪武十四年(1381),这个地方又改称“宁波府”了。另一个画《混一疆理图》的僧人清浚却比较好办,他生于元泰定五年(1328),死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宋濂《天渊禅师浚公还四明序》、南石文秀《增集续传灯录》(永乐十五年成书,1417)等等文献中,可以知道他是台州黄岩人,俗姓李,别号随庵,三十岁前后,曾经在宁波的阿育王寺佛照祖庵待过五年,画了《广舆疆理图》,那时还是元朝末年,一个叫做叶盛()的人,在他的《水东日记》里面记载了《广舆疆理图》的一幅摹本,摹本作者严节的跋文里说,这就是清浚在元至正庚子年(1360)画的。他的地图,一是用的是蒙元时代的地名,二是有“中界方格”就是经纬线,大概一格是百里,南北九十格,东西略少一些,“广袤万余”,三是对家乡就是他生活的庆元(宁波)、台州一带,标志得格外详细。  因为这个缘故,后来照着李泽民和清浚两幅地图再绘制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也照样沿用了蒙元时代的地名旧称,宫纪子在书中举出不少例子,比如南京附近的“集庆路”,洞庭湖附近的“中兴路”、“天临路”,北京附近的“奉圣州”、“宣德府”等等,她判断大约这些地名都是1329年到1338年使用的一些地名,也就是说,这幅《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依据的原本《声教广被图》和《混一疆理图》,呈现的是蒙元时代的制度和知识。当然,古地图不像今天的新地图那样,注意地名的时间一致性,在知识史上常常会有以当下为中心,把古今中外汇聚在一起,不管三七二十一同时呈现的趋向,由于采用了天台僧人清浚详记历代国都的地图,这幅图中,时而羼有古代历史的地理知识,像这幅地图中的“尧都”、“舜都”、“商都”、“秦都”等已经消失的历史地名,时而也羼有民族潜藏的历史记忆,像这幅地图里面会特意标志出“大金都”、“女真南京”,宫纪子说,这是作为肃慎后人的地图制作者对于同出一源的女真族表示特别的敬意,因为用了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就不免夸张地把周边广袤的空间统统画上,不管它是否真的属于“大元一统”。当然,也因为重新绘制的时候已经入了明代,就会把现实中已经知道的新地名写进去,于是,就有了明朝建文时代的“皇都”(南京)和“燕都”(北京)。不过,尽管有“皇都”和“燕都”,学界还是趋向于认定,这幅地图反映的是蒙元时代的知识。  确实是蒙元人的知识。这幅《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在朝鲜被绘制出来的1402年,朱元璋才死不久,建文帝才当了几年皇帝,朱棣还在北京虎视耽耽地看着南京。没有笼罩天下的力量时,中国人顾不上遥远的非洲,也没有派人下西洋,这些知识当然都是照抄蒙元人的,据说李泽民《声教广被图》非常详备地记载了“内自中国,外薄四海,不知其几千万里”的地理,那是“广域远迈汉唐”的蒙元人的阔大气象。问题是,正如宫纪子所追问的,既然它是元代人的知识,那么,在欧洲人之前,亚洲人怎么会先知道有关非洲的地形?为什么蒙元时代能够画出这样的亚非欧洲地图?这件事情真是说不明白。尽管在欧洲早期的TO形地图中,也有过把亚洲、非洲、欧洲画成三叶形的世界,不过,那毕竟只是想象。尽管也有人提出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来证明中国人早就对非洲有了解,但是,就算有了关于非洲的见闻录和旅行记,也不等于可以绘出一大洲的地形图。
  可是,在《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不仅阿拉伯半岛画得相对准确,也画出了大体的非洲。那个过分夸大的湖泊,是不是今天说的“大湖”?右边那条末端有两个分叉、贯穿南北流入红海的河,应该是尼罗河(Nile River)吧?左边从大西洋东西横贯的河流,是尼日尔河(Niger River),还是刚果河(Congo River)呢?这真是太奇怪了,难怪有人会觉得这下子可打破了欧洲人发现世界也发现非洲的迷思(Math)。  超越疆域的知识史视野  好多年来,人们都以为龙谷大学所藏的这幅《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是独一无二的,“孤证不立”的原则让人们对这种异常知识史现象将信将疑。然而,1988年,日本旧岛原藩松平氏的菩提寺即长崎的本光寺,又发现了一幅同样有权近跋文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这回的地图长220厘米,宽280厘米,比龙谷本还要大,是用很厚的纸绘制的,据宫纪子研究,它和龙谷本出自一源,却略有不同,可能比龙谷本要晚一些,因为它已经根据16世纪的资料,补充了一些朝鲜和日本的地名。这已经太叫人吃惊了,然而发现还在继续,这些年里,日本学者又陆续在熊本的本妙寺、天理的天理大学附属图书馆发现了同样左有非洲、阿拉伯半岛,右有巨大的朝鲜和日本的《大明国地图》。而中国也在最近几年,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大明混一图》,这幅更大的地图上也画了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只是这个地图左边的非洲和右边的朝鲜,都比上面几幅地图小了一些,而日本列岛却变得大了许多。  为什么这幅朝鲜人画的地图会收藏在日本,是倭国侵入朝鲜后掠走,由丰臣秀吉赐与西本愿寺的,还是通过通信使的往来,由朝鲜官员携到日本的?或者是近代西本愿寺的大谷光瑞从朝鲜半岛买回来的?我们不得而知,只是觉得有趣的是,这幅地图的知识真是太“全球化”了,先是融入了可能来自阿拉伯的世界地理知识,他们给人们介绍了只有他们才熟悉的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接着变成了汉族中国人绘制的地图,把中国想象在世界中央,并变得无边浩大,然后在朝鲜人手中重新绘制并改造,朝鲜也在地图中被放大了好几倍,再接着却又流传到了日本,悄悄地藏在深深的神宫佛寺之中,直到20世纪才重见天日,引发了学界的惊讶和震撼。知识的传播和辐射,常常超越国境,尤其是在国境线不像现代国家那样需要护照和签证的古代,因此知识的发明,难以像专利局颁布证书一样,把它归于哪一国哪一家。据说,韩国人对这幅不存其本国的地图相当自豪,2004年他们宣布发行《韩国古地图》邮票四枚,其中之一就是这幅《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他们觉得,这是他们的先人对于世界的新知识的证据。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早的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