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_波的论中国经济论十大关系夏青视频有吗?

毛泽东因何未同意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_网易新闻
毛泽东因何未同意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毛泽东因何未同意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图片编辑|董洁旭&毛泽东因何未同意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文|罗平汉微信公号:百万庄的小星星毛泽东的著作《论十大关系》,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起,被认为是他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历来被赋予很高的评价。两文都是在内部讲话的基础上整理形成的。然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讲话后不久就公开发表了,而《论十大关系》在毛泽东的有生之年始终没有公开发表。对这样一篇意义重大的讲话,毛泽东为什么未同意公开发表呢?  “十大关系”之说的形成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他1956年春听取国务院35个经济部门(通常的说法是34个,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纂的《毛泽东年谱()》,实为35个)汇报的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之所以下决心一次听取这么多经济部门的汇报,毫无疑问是受到了刘少奇的影响。日起,刘少奇为起草中共八大政治报告,逐个找中央各部门负责人个别谈话。至日,共约谈了32个国家部委(包括国务院直属局)的负责人。这年1月12日,毛泽东从外地回到北京。不久,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向他汇报工作时,偶然谈及刘少奇正在听取国务院一些部委的汇报,此事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对薄说:“这很好,我也想听听,你能不能替我也组织一些部门汇报?”于是,从日至4月24日,毛泽东总共听取了43天的汇报。这次听取各经济部门的汇报,被认为是毛泽东“建国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他自己后来也说:“那么 十大关系 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渐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 十大关系 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就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毛泽东对经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关系开始进行归纳。4月19日,他归纳了三个关系,提出三个关系都必须很好地解决,即沿海与内地关系;轻工业与重工业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他指出:真想建设内地,必须充分利用沿海;真想建设重工业,就必须建设轻工业;真想搞好集体所有制,就必须搞好个人所得。4月20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时,又提出了五个关系。他说:重工业是重点是无可争论的。但如果把轻工业建设投资比重定得不恰当,轻工业定低了,就是立志不想搞重工业。要搞重工业就要适当增加轻工业的投资。除了轻工与重工、沿海与内地、个人与集体、地方与中央几个关系,还有经济与国防的关系。减少些国防,多搞些工业,正是为了国防。4月24日,毛泽东继续听取李富春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他归纳了六大矛盾,即六大关系。即:一、轻工业与重工业:为了发展重工业,就必须注意在轻工业上多投些资。二、沿海与内地:为了建设内地,就必须充分利用沿海。三、国防、行政与经济、文化:要尽可能地减少国防和行政的费用,来扩大经济和文教的建设。四、个人与集体:要发展集体利益就必须照顾个人利益。增加工人工资,正是为了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达到增产;农民中有两重关系,即国家与合作社、社与社员,必须照顾社员的收入能年年增加,才能提高社员增产的积极性。五、地方与中央:分权正是为了集权,不注意地方、削弱地方的权限,对中央是不利的。六、少数民族与汉族:搞好少数民族的工作,对汉族大有好处。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只占十四分之一,而土地却占百分之五六十。毛泽东说:这几个矛盾如果调整得好,工作就会搞得更好些,犯错误也犯在这些矛盾上。如斯大林就在第四个矛盾上犯了错误,东欧兄弟国家在第一个矛盾上犯了错误。4月25日,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原定议题是讨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问题,但谁也没有料到,毛泽东在这次会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他讲话以后,会议便集中讨论这篇讲话。毛泽东在这次会议所讲的十大关系,在4月24日他所归纳的六大关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以及中国与外国的关系。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又一次对十大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并且着重谈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问题、斯大林问题、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犯人的改造问题等。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毛泽东听取各部委汇报的时间不短,但“十大关系”之说的形成却比较仓促,事先并没有准备稿子。几次所讲的内容和侧重也并不完全相同。  两次不同意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发表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在记录稿的基础上形成整理稿。毛泽东有不少文章是由讲话整理成文的,有的在这个过程中曾经过反复修改。他不光自己动手反复修改,还请一些“秀才”或其他领导人帮助修改。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谈到写诗,他说:“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有时,还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别人有不同意见我就要想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就是如此。毛泽东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后,在同年3月5日到20日举行的全国政协会议和3月6日到3月13日举行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都着重讨论了这个报告。随后,在各民主党派的中央机构相继召集的会议上,在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地方组织所召集的会议上,也都讨论了这个报告。毛泽东本人也在不同场合反复宣讲这个问题,并多次对整理出来的讲话稿进行修改,形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草稿,然后在党内外征求意见,直到形成草稿第七稿,于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而对于《论十大关系》则不然。很长时间,既没有形成整理稿,也没有专门在党内外征求意见,毛泽东自己更没有动手作修改。日,刘少奇写信给毛泽东,建议将《论十大关系》这个讲话印发出去。信中说:“此件我又看了一遍,觉得对于一些基本问题说得很好,对现在的工作仍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议将此件作为内部文件发给县、团级以上各级党委学习。昨日见主席时,主席已同意这样。望主席再看一遍,并批交小平、彭真同志办理。”毛泽东看了整理稿后批复:“送交小平、彭真同志照少奇同志意见办理。”但同时又强调:“此件看了,不大满意,发下去征求意见,以为将来修改之助。此意请写入中央批语中。”12月27日,中共中央以中发[65]51号文件将讲话记录整理稿印发给县、团级以上党委学习。在批语中特地指出:“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4月作的《论十大关系》,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文件,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作了很好的论述,对现在和今后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特印发县团级以上党委学习。这个文件是当时讲话的一篇记录稿,毛泽东同志最近看了后,觉得还不大满意,同意下发征求意见。请各级党委对文件的内容提出意见,汇总报告中央,以为将来修改时参考。”同时注明:“不登党刊。”所以,这篇文章仅作为党内文件下发给中高级干部学习,与毛泽东对待《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态度相比,形成明显的反差。转眼到了1975年夏。当时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和《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编辑工作的邓小平,于6月8日与康生联名致信中央政治局各成员说:“目前五卷工作的重点,是继续做好毛主席讲话记录稿的整理工作。原来陈伯达整理的《论十大关系》《谈对立的统一》等六篇稿子,需要重新整理。”随后,在胡乔木主持下,将毛泽东两次讲话记录稿重新进行综合整理,形成了一个《论十大关系》整理稿。7月13日,邓小平将整理稿送毛泽东。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论十大关系》稿,已整理好,我看整理得比较成功。”“我们在读改时,一致觉得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对国际(特别是第三世界)的作用也大,所以,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希望早日定稿,定稿后即予公开发表,并作为全国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当天,毛泽东审阅了这个稿子,并批示:“同意。可以印发政治局同志阅。暂时不要公开,可以印发全党讨论,不登报,将来出选集再公开。”7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将这个报告整理稿印发全党讨论。直到毛泽东去世后的日,《论十大关系》才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所以,今天人们读到的《论十大关系》,其实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965年作为党内文件发给县团级以上党委学习的版本,另一个是《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版本。据薄一波回忆,1965年版本以毛泽东日的讲话为基础,吸收了日讲话的部分内容,但在整理时,讲话中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处理农轻重关系和民族关系上的问题的批评、对斯大林的批评,以及对国内过高估计战争危险、忽视发展沿海工业、某些方面照搬苏联等缺点错误的批评,都没有收进去。1976年版本忠实地体现了原讲话中“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国已有经验”的主要精神,恢复了1965年整理稿中许多没有收进去的内容,文字也作了不少加工。但由于考虑到当时国内外形势,还是有些具体内容没有收进去。  “不是我的创造”今天人们对于《论十大关系》评价甚高,认为这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的大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评论说:“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比较系统地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纂的《毛泽东传()》则认为:“《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可是,对于这样一篇今人高度评价、当年刘少奇和邓小平一再提请公开发表的文章,为什么毛泽东本人对此却并不积极,只同意作为党内文件下发而不愿登报公开?为此,不妨首先看看毛泽东对这篇文章的自我评价。今天人们在评价这篇文章时,经常引用毛泽东自己的两段话。一段是1958年2月,他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另一段是1960年6月,他在《十年总结》中的话:“前8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1957年反右整风斗争,是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反映了客观规律,而前者则是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另外一些场合,毛泽东对这篇文章评价不甚高。1956年9月中共八大期间,他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的谈话中说:“你们提到的《论十大关系》,这是我和34个部长进行一个半月座谈的结果,我个人能提出什么意见呢?我只是总结了别人的意见,不是我的创造。制造任何东西都要有原料,也要有工厂。但我已不是一个好工厂了,旧了,要改良,要重新装备,像英国的工厂需要改装一样。我老了,不能唱主角了,只能跑龙套。你们看,这次党代表大会上我就是跑龙套,而唱戏的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他的这番话难免有些自谦的成分,但对于十分重视理论创新的毛泽东来说,“不是我的创造”多少道出了他对这篇文章的一个基本态度。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一个讲话。在讲到新闻的阶级性和党性时,他说:“我的一些讲话,当时并没有公开发表。1955年关于农业合作化的讲话,过了三个月才发表;今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指后来公开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已经过了三个月,还在修改,也许下个月才能发表。这不是 旧闻 吗?还有去年4月讲的 十大关系 ,已经一年多了,也还不准备发表,将来发表也是 旧闻 。我这个人就是不想冒险,先讲一讲,看一看反应,再作修改,然后发表。有时修改多次还不满意,只好不发表。”毛泽东这番话,讲的是新闻与旧闻的关系,主旨是说有些事情可以只做不说,即不宣传报道,但也表明了他对于自己文章的态度:先看反应,再作修改,如果多次修改还不满意就不发表。《论十大关系》毛泽东讲过后就再没有动手修改,更不要说像《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那样反复修改,由此看来,《论十大关系》恐怕也属于他自己“不满意”的文章。他曾说过:“ 文章是自己的好 ,我对自己的文章有些也并不喜欢。”可以说,《论十大关系》至少不是他喜欢的文章。至于其中的原因,应与“不是我的创造”有很大关系。此外,也与他当时的心态有很大关系。日,刘少奇写信建议印发《论十大关系》这个讲话时,正值毛泽东准备发动“文化大革命”之际。此前的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这篇文章其实是得到毛泽东的同意和支持的,被公认为是“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论十大关系》不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基本内容,重点所关注的是经济问题,与以“反修防修”为根本目的的“文化大革命”大相径庭。因此,毛泽东没有同意公开发表此文。1975年夏,邓小平写信再次建议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时,正是他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大刀阔斧进行整顿时。很显然,他领导的整顿很大程度上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毛泽东再次否决了公开发表这篇文章的意见,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者为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本文首发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总第733期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原标题:毛泽东因何未同意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
&&独家首创,谢绝雷同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薄一波论十大关系形成前后的调查和探索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正文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导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发表,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内背景看,1956年上半年,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逐步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但是,如何实现这个转移?如何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这是当时必须回答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进行了近三年半,总体上很成功。但是,由于我们当时没有管理全国经济工作的经验,在许多方面照搬苏联,因而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矛盾,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当时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从国际背景看,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尖锐批评斯大林错误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极大震动,许多国家共产党围绕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乘机掀起了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浪潮。苏联共产党内部矛盾公开化的同时也暴露了过去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如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很不平衡;苏联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总之,国际国内的情况都要求我们党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避免走苏联走过的弯路。
  从1955年底起,为准备党的八大报告,刘少奇分别听取了中央一些工业部门的汇报。1956年2月至4月,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次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是他历时一个多月的调查成果。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从4月25日开到28日。出席会议的除政治局委员,还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原定议题是讨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问题。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后,会议便集中讨论这篇讲话。接着,在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的讲话中,他又作了进一步阐述。对于十大关系思想的形成过程,毛泽东在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说过,那个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34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步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的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
  当毛泽东听取34个经济部门汇报时,也正是苏共二十大召开期间。苏共二十大批评了斯大林的错误,暴露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期间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这些客观情况,对正在思考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毛泽东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他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开头就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之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以此可以说,“以苏为鉴”,根据中国情况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贯穿《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重点讨论经济问题,同时也包括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毛泽东把这些问题,概括成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十大关系不是平列的,而又有重点。“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
  195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国内国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际上,整个形势趋向缓和,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比如说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战争打不起来。在国内,三大改造接近基本完成,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将不再存在,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正在向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转变。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论十大关系》不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提出一些新的方针。
  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论十大关系》提出了工农业并举的重要思想,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但其中应以重工业为建设的重点,同时,不能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它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强调在合理安排工业布局的前提下,既要重视发展内地工业,改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同时又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此为基础,加强和发展内地工业,促使全国各地经济的普遍发展,促进全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更好结合。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上,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大国,建设强大的国防十分重要,但是,一定要有首先加强经济建设的思想。因此,最可行的办法是用增强经济建设的力量来增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上,强调三个方面必须兼顾,特别要照顾农民的利益,还要给工厂一定的权力,一定的独立性。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强调给地方更多的权力和独立性,发扬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地方民族主义要反对,但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在党和非党的关系上,强调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上,肯定还有反革命,但强调已经大为减少,镇压反革命要少抓少杀。在是非关系上,讲党内是非一定要分清,但强调要好意地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也要学习。
  综合起来说,《论十大关系》确定的基本方针就是:“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后来,毛泽东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经验时,仍然把它看作是一个转折。1958年3月,他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中说,1956年4月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1960年6月,在《十年总结》中他又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论十大关系》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方针,为党的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些指导思想和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和发展。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商春竹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