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西进贤做大官的人人,2008年以前生了两个儿子,要罚款,但我那时根本交不起,听说现在政策变了,现在还要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团队建设 用人之道》.ppt 2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任用能够犯颜直谏的人 “夫佞邪之言,柔顺而有文;忠正之言,简直而多逆。”——?《袁子正书》 赵简子 周舍 栾徼
得人之道 1.以善感人 2. 以礼敬人 3. 以富安人 4. 以公待人 5. 以诚动人 6. 以德教人 7. 以道成人 任用能够犯颜直谏的人 晋平公 问叔向:国家最大的忧患是什么? “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新序》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直言也。——《吕氏春秋》珍贵 任用不嫉贤妒能的人; 楚庄王与樊姬的故事。樊姬反对说沈令尹是忠贤之士,沈令尹得知樊姬的话之后马上向楚庄王推荐了孙叔敖。孙叔敖很有能力,协助楚庄王治理国家,使他成为一代霸主。 “观德于忍,观福于量。” “进贤者必有赏,进不肖者必有罪”——《尸子·发蒙》 任用能隐恶扬善的人 君子掩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体论》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格言别录》 小结: ①要用孝廉之人; ②任用正已化人的人; ③任用能够犯颜直谏的人; ④任用不嫉贤妒能的人; ⑤任用能隐恶扬善的人。
以善感人 “夫善道存乎心,无远而不至也。恶行著乎己,无近而不去也。”——《新语》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 “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家语》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 事业动机创业出发点 稻盛和夫 第二通信
《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古代汉族治政书籍的选辑。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唐初著名谏官魏征及虞世南、褚亮等在贞观初年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徵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魏徵乃经国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与卓越的史识,这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之作。
然而这本史诗巨著却因雕版印刷术尚未发明而未普及,加之唐末战乱致使此书失传,幸得由日本遣唐使抄录带回日本,经过多代人共同努力,终于使这本书重见天日,实乃:“不幸之万幸”。
* 这是总结历史发展得出来的一个经验教训, 如果领导人喜欢有才华,有德行的人,且贤能的人在领导的位置上,企业国家政治,就会清明,如果君主喜欢逢迎巴结的人,且邪恶之人干预朝政,则祸乱不可避免。 没有恒常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恒常得以治理的百姓,如果得到德才兼备的人才,我只不过因为土地广阔而荣光,段富有的道义,而我富有的不过是财富,土地不如德行,财富不如道义,国家就会安昌,失去贤德的人国家就会危亡,从古至今无不如此。 魏文侯礼待段干木。路过段干木居住的巷子时都会起身鞠躬致敬!后来秦君想攻打魏国,司马唐且听到后,就劝谏秦国的君主说:“段干木是个贤德之士,而魏文侯对他礼遇有加,天下人没有不知道这件事的,这时还不该去攻打魏国。”秦君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按兵不动,不去攻打魏国了。() 《潜夫论》指出判断国家是否将要混乱关键是看这个国家是否重视贤德的人。《六韬》指出有的有的国君不重视贤德的人是国君喜欢财货。贤德的人一旦不被国君重用,就隐居起来。这个国家,因为没有兴起好的教导——伦理道德的教育,结果人的自私自利的心都生起来,国家的祸乱也就到来了。()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 “隋和,世之名宝也,而不能安危存亡。故喻德示威,唯贤臣良相,不在戎马珍怪也”——《盐铁论》() 上行下效,上面的法令非常繁多,而且没有条理,下面的百姓就不安定,上面的人有很多欲求,下面的人就会交相争夺利益,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在枝叶上解决问题,就如同想止住水,堵是堵不住的,想要救火,却往火里放木柴一样的道理。 * 尚书上记载:古代圣王身边的人秘书 司机 保姆 君主是广义的理解,还包含企业、单位、团体的领导人。 齐桓公去请教管仲,问治国最大的忧患,社是神像,火烧水灌怕伤到神像,不能杀死它是因为神像的缘故,君主领导身边的人仰仗君主的庇护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策马三国全文阅读 - 找小说网
=> 《》 => 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宽度设置:
三国志之马超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也。父腾,灵帝末与边章、韩遂等俱起事於西州。初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后腾袭长安,败走,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锺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陈祸福。腾遣超随繇讨郭援、高幹於平阳,超将庞德亲斩援首。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於是徵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超既统众,遂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超走保诸戎,曹公追至安定,会北方有事,引军东还。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超果率诸戎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刺史韦康,据冀城,有其众。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康故吏民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击超。阜、叙起於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鲁不足与计事,内怀於邑,闻先主围刘璋於成都,密书请降。,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山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策曰:“朕以不德,获继至尊,奉承宗庙。曹操父子,世载其罪,朕用惨怛,疢如疾首。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兼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于天下。”二年卒,时年四十七。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追谥超曰威侯,子承嗣。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超女配安平王理。
三国志马腾传
  典略曰:腾字寿成,马援后也。桓帝时,其父字子硕,尝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腾少贫无产业,常从彰山中斫材木,负贩诣城市,以自供给。腾为人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而性贤厚,人多敬之。灵帝末,凉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民王国等及氐、羌反叛。州郡募发民中有勇力者,欲讨之,腾在募中。州郡异之,署为军从事,典领部众。讨贼有功,拜军司马,后以功迁偏将军,又迁征西将军,常屯汧、陇之间。初平中,拜征东将军。是时,西州少谷,腾自表军人多乏,求就谷於池阳,遂移屯长平岸头。而将王承等恐腾为己害,乃攻腾营。时腾近出无备,遂破走,西上。会三辅乱,不复来东,而与镇西将军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始甚相亲,后转以部曲相侵入,更为雠敌。腾攻遂,遂走,合众还攻腾,杀腾妻子,连兵不解。建安之初,国家纲纪殆弛,乃使司隶校尉锺繇、凉州牧韦端和解之。徵腾还屯槐里,转拜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北备胡寇,东备白骑,待士进贤,矜救民命,三辅甚安爱之。十(五)年,徵为卫尉,腾自见年老,遂入宿卫。初,曹公为丞相,辟腾长子超,不就。超后为司隶校尉督军从事,讨郭援,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破斩援首。诏拜徐州刺史,后拜谏议大夫。及腾之入,因诏拜为偏将军,使领腾营。又拜超弟休奉车都尉,休弟铁骑都尉,徙其家属皆诣鄴,惟超独留。
详细马超生平
  马超是东汉末征西将军马腾之子,马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其父是桓帝时人,字子硕,曾经做过天水兰干县尉,后因事失官,流落陇西,与羌族杂处,遂娶羌女为妻,生马腾。马腾少时家贫,全靠砍柴卖柴为生。他身长八尺,体貌雄异,性情贤厚,人多敬之。马超从小生活在羌族地区,因此当为羌族人。
  汉灵帝末年,马腾与韩遂、边章等人在西州起兵。董卓入关,劝说马腾、韩遂共图山东。于是,初平三年(192年),韩遂、马腾率部到长安。适逢董卓死,李催等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让他回金城,任命马腾为征西将军,派他驻守郿县。后马腾、韩遂想袭击长安,诛杀李催,兵败,退还凉州。
  司隶校尉钟繇镇守关中,写信给马腾、韩遂,向他们陈说祸隔利害。马腾便派长子马超随钟繇到平阳去讨伐郭援、高干,大破之,马超部将庞德亲手斩杀郭援。马超作战中曾被飞箭射中,他用布袋把伤脚装缠起,继续作战,名动三军。战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后又受任命为谏议大夫。
  马腾与韩遂,原来关系比较密切。但时日一久,渐生嫌隙,反目成仇,互相攻杀,连年不息。后经人劝说,二人方才和解。
  建安十三年(208年),朝廷将马腾调还京师,任命他为太尉,任命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让他统领马腾的部队。马超统军后,即与韩遂联合。马超转战关西一带,甚得当地羌族人民的拥护。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讨伐张鲁,派征西护军夏侯渊等将兵出河东,与钟繇合兵。此举威胁到马超部的存在和发展。
  关中诸将见曹操舍关中而远征张鲁,怀疑他的目的不在张鲁,而是用伐虢取虞之计,于是,十部皆反,拥众十万,屯据潼关。这十部包括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粱兴、成宜、马玩。曹操派安西将军曹仁引兵抵挡,并对诸将说:“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同年七月,曹操亲自率兵进击马超等(参见渭南之战)。八月,兵至潼关。
  曹操在与韩遂、马超单马对话,马超恃勇欲捉曹操,但见许褚瞋目而盼,未敢妄动。曹操遂密遣徐晃、朱灵率4000精兵从蒲阪津(今山西永济、陕西大荔朝邑之间黄河渡口)乘虚渡过黄河,据河西为营,截断马超退路。接着,曹操安排船筏,欲率大军渡河北。马超对韩遂说:“我们应该预先到北岸驻军,阻挡曹兵,使他们不得渡河。不过二十天,河东粮尽,曹操的部下一定会大乱溃逃。”韩遂却说:“可以让他们渡河。兵法云:‘兵半渡可击。’待他们渡到一半,我们从南岸击之,岂不痛快!”马超的计策没有被施行。曹操后来知道此事,叹息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
  建安十七年(212),汉廷下诏,杀死马腾,夷其三族。曹操退兵时,杨阜曾劝他。杨阜说:“超有信(韩信)、布(英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三国志·蜀书·马超传》)。曹操东归不久,马超果然卷土重来,率领羌人、胡人袭击陇西,各郡县都起来响应。只有凉州刺史韦康在冀城(今甘肃甘谷东)坚守不降。
  建安十八年(213年),马超尽得陇西所有部队,又得到张鲁派大将杨昂所率援军的帮助,集中1万余人进攻冀城。马超军将冀城重重围困,从正月一直猛攻到八月,朝廷救兵也没到来。韦康便派别驾阎温出城向驻军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的夏侯渊告急。阎温乘夜从水中潜出,第二天,马超的士兵发现了水迹,捉获了阎温。
  马超带着阎温到冀城外,让他向城中喊话,说东方没有救兵,想以此瓦解城中守军斗志。但阎温却大声救兵不过三日就到,请诸位勉力守城。马超大怒,但由于冀城久攻不下,就慢慢劝导阎温,让其回心转意。阎温说:“臣子事君,有死而已,决无二心。而你却让我说不义之言,作不义之人,你还是死了心吧!”马超只好斩杀阎温。
  冀城守军待援无望,于是,刺史韦康及太守不顾杨阜的劝阻,向马超献城投降。马超入城后,杀死韦康及太守,自称征西将军、凉州牧,掌管凉州地区的军政大权。曹操令夏侯渊率军驰援冀城,未到而冀城已落入马超之手。当援军进至距冀城200余里时,马超军出城迎击,夏侯渊军与战失利。此时,又有氐人首领从兴国(今甘肃秦安东北)起兵响应马超,夏侯渊恐腹背受敌,遂率军撤回。
  原冀城属吏杨阜不满马超残暴,借为妻子办葬事之机逃出,投奔驻军历城(今甘肃西和北)的表兄抚夷将军姜叙,劝说他以所属兵力铲除马超,为韦康等报仇雪耻。姜叙又联络赵昂、尹奉、李俊等人,秘密磋商讨伐马超的谋略。他们先派人进入冀城暗中结交梁宽、赵衢,使他们在城中作内应。九月,杨阜与姜叙率兵袭击卤城(今甘肃礼县境),赵昂、尹奉进兵占据祁山城(今甘肃西和东北)。马超闻讯大怒,赵衢趁机故意怂恿马超亲自出城进击。等马超一出城,赵衢和梁宽立刻紧闭城门,把马超的妻儿老小全部屠杀。马超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遂突击历城,掳杀姜叙的老母和赵昂之子赵月。杨阜率军与马超决战,身负五处重伤,终于将马超击败,马超向南投奔汉中张鲁。经此战,马超拥兵割据的势力被翦除。
  建安十九年(214年)春,马超在张鲁支持下,为夺取凉州,卷土重来,包围祁山(今甘肃西和东北)。杨阜、姜叙向驻守长安的护军将军夏侯渊紧急求援。有人说,须报请曹操批准,然后才能发救兵。夏侯渊认为,曹操远在邺城,往返几千里,若去请示,必然贻误战机。于是,当机立断,立即出兵援救祁山,命将军张郃率5000步骑兵,担任先锋。援军与姜叙守军共同击败马超军。马超战败,退走汉中,依附张鲁。张鲁任命他为都讲祭酒,并想把女儿嫁给他。有人劝阻,认为马超妻子遭受惨祸,均由马超引起,他不能爱亲,焉能爱人,张鲁这才作罢。
  马超当年未与曹操作对时,他妾的弟弟叫种的居留在三辅。马超兵败来投,种已先在汉中。正旦,种向马超祝寿。马超搥胸吐血,说道:“一家百口,同日丧生。如今剩我二人,还祝贺什么!”
  马超见张鲁难成大事,又遭到张鲁部将杨昂的嫉妒,心中抑郁不平。时刘备正围攻成都(参见益州之战),日久不下,知马超情况后,派江宁督邮李恢前去劝说。马超便从武都逃入氐中,给刘备写密书请降。
  刘备得信大喜,派人迎接马超,让他先停下来,暗地拨给他不少士兵,增加他的兵威。然后,命他率兵直逼成都城下,屯驻城北,城中震怖。不到十天,慑于马超的威名,便打开北门投降了刘备。刘备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并让他沿袭了曹操封的都亭侯。
  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马超为右将军,授予符节。
章武元年(221年),马超升任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漦乡侯。昭曰
:“朕以不德,获继至尊,奉承宗庙。曹操父子,世载其罪,朕用惨怛,疢如疾首。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鉴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于天下”(《三国志·蜀书·马超传》)。
  章武二年(222年),马超去世,亨年四十七岁。临终,马超上书刘备:“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三国志·蜀书·马超传》)。刘备追谥马超为威侯,其子马承嗣。马岱后官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
马超大事记
  安元年【公元196年】,马超从腾与韩遂相攻击。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初,曹操为丞相,辟超,不就。超后为司隶校尉督军从事,讨郭援,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破斩援首。诏拜徐州刺史,后拜谏议大夫。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及腾之入,马超诏拜为偏将军,使领腾营。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超统众,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曹操谴曹仁讨之。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七月,曹操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操急持之,而潜遣徐晃等夜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操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操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操犹坐胡黙不起。张合等见事急,共引操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
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操乃得渡。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九月,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超走保诸戎。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马超围凉州刺史韦康於冀,渊救康,未到,康败。去冀二百馀里,超来逆战,夏侯渊败。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马超在汉阳,复因羌、胡为害,氐王千万叛应超,屯兴国。使夏侯渊讨之。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超率诸戎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刺史韦康,据冀城,有其众。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杨阜、赵衢等,合谋击超。破之,枭其妻子,乃奔汉中依张鲁。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马超从张鲁得兵还。异复与昂保祁山,为超所围,三十日救兵到,乃解。超卒杀异子月。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马超数从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鲁遣往,无利。又鲁将杨白等欲害其能,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刘备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冬十月,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洪破吴兰,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马超等上疏:劝刘备进位汉中王。刘备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
  ▓章武元年【公元220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章武二年【公元221年】,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
  ▓章武二年【公元221年】,卒。时年四十七。谥曰威侯。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马超被描写成一个疾恶如仇,有勇无谋的虎将,这位在史书上被描写的十分复杂的将领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东汉末年陇西的割据将领、镇压起义有功的马腾的儿子,祖上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人。马腾还有一半是羌人的血统,为人“性贤厚,人多敬之”。后汉末年天下大乱,成为陇西重要的割据力量,建安初期,听从司隶校尉钟繇和凉州牧韦瑞对陇西地区互相厮杀的各军阀进行的和解,被任命为前将军,驻槐里,“待士进贤,矜救民命,三辅甚安爱之”。马腾是一位深受关中百姓爱戴的将领,十三年征入朝廷,为卫尉,十七年夏被害。
  马超为马腾长子,在曹操与袁绍的战争中,马超为钟繇的司隶校尉督军从事,父子听从了张既的劝告支持曹操,马超率领庞德等将领攻打河东的郭援,他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为飞矢所中,用布囊裹住伤口继续战斗,大败郭援,迫降了匈奴单于和高干,被封为徐州刺史、谏议大夫、偏将军。至于后来钟繇伐张鲁导致关中叛乱的时候,他“谋反”连累马腾全家被害的经过值得怀疑。首先关中起兵反曹发生在建安十六年三月,这年正月是曹操专权任命曹丕担任副丞相,作出阴谋代汉的重要一步的时候,因此爆发“叛乱”的起因很容易使人与“反曹”联系起来,马腾也不是因马超“叛乱”而被杀,马腾是在建安十七年被害,是在曹操镇压了“叛乱”后被杀的,如果因马超谋反,在十六年就应该被株连处死,所以马超叛乱连累全家的说法是不成立的,马腾下狱、被害另有原因,而他的被害也彻底断绝了马超和曹操和好的可能。
  马超是不是有勇无谋呢?根据《蜀书》马超传注的《典略》载:曹操与关中军在潼关相持时,曹操要从蒲阪西渡,马超对韩遂说:“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也。”韩遂不听,曹操先让徐晃帅一军过河后,直出关中军后,掩护全军强渡,占领渭北使潼关防线瓦解,后来根据杜畿传记载,战后曹军只剩二十万斛,只够十万人十几天之用,难怪曹操知道后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可见马超也是位有勇有谋的将领,他也不是滥杀无辜的匹夫,根据杨阜传记载:他和张鲁的大将杨昂联合进攻凉州冀城,城降。刺史和太守是杨昂所杀,而他赦免了包括杨阜在内的大部分人,只是后来在杨阜等人收复冀城杀害马超妻儿后,他才报复处死了非战斗人员。
  马超是不是无情无义的人呢?他因为反曹而家破人亡,四处漂流,《典略》载:马超逃亡到汉中时,正旦时,只有他的小妇弟弟种在汉中向他上寿,马超槌胸吐血,悲愤地说,全家百口人,一时全部遇害,只剩两人相互祝贺。后来他在临终的时候,上书刘备,称: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马超是一位有感情的人,否则也不会有这些令人同情的言行。但是他在当时深受小人陷害,如在张鲁那里,担任都护祭酒,张鲁要把女儿嫁给他,就有小人说他坑害连累亲人,不爱自己的亲人,劝阻张鲁不结这门亲。后来张鲁的将领杨白等人又嫉妒他的才能,陷害他,马超被迫从武都逃亡氐中,后来通过李恢投奔刘备。
  马超在蜀汉政权的经历如何呢?当时刘备进攻刘璋,攻雒城近一年,包围成都数十天,《典略》称,马超帅兵至,刘备高兴地说:我得益州矣。马超赶到成都后不到十天,刘璋就献城投降了。这一方面是马超的勇武声望,刘备又暗中给他增加了兵力壮大马超的声势,震慑刘璋部队。一方面是刘璋和马超特殊的关系。刘璋的父亲刘焉和哥哥刘范,当年和马腾联合讨伐李傕集团,为此失败后刘范被害。(刘焉传)由于有这一关系,刘璋和马超的关系也还比较亲密,很可能刘璋听从了马超的劝告和担保,放弃抵抗献城投降。马超加入刘备集团后只是参加了一些小规模战役,刘备并没有利用他对凉州的熟悉和在羌氐少数民族中的威望进攻陇西,而是派遣了吴兰和雷同进攻陇西,结果遭到失败。章武二年,马超病逝,年仅四十七岁,他对蜀汉政权的建立有功,但却没有为这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贡献就英年早逝,令人叹息。曹操杀害马腾的时候,恐怕没有想到马超会帮助刘备攻占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与其子曹丕建立的曹魏政权抗衡。
三国官职表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都尉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书仆射尚书台副长官。秦置,属少府,主文书启封,尚书令缺,代其事。魏时置尚书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吴、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书秦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西汉以后职权渐重,置尚书,员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东汉时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魏置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书五(分为五曹)称八座,五曹尚书中除吏部尚书外,其他但称尚书。吴蜀亦置。
  尚书令史西汉尚书郎下有令史,东汉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属六曹,主书写文书。魏时为第八品。
  书部书部从事之省称。孙权置,胡综任之,典军国密事。
  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官『制,州郡门下及诸曹皆有书佐,在外由州郡长官自行辟除。书佐除诸曹外,因属州郡长官亲近属吏,故又称门下书佐。
  屯骑校尉汉武帝时始置,掌骑士,东汉改骁骑,后复置,掌宿卫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隶属中领军。
  太子太傅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太中大夫秦始置,职掌言议,顾问应对,为天子高级参谋。魏时为第七品,秩千石,吴蜀置同。
  亭侯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禄于乡、亭者称为乡侯、亭侯。
  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卫都尉三国吴置,孙桓、孙峻曾任。
  武卫将军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无难右部督三国吴置。禁军无难营分左右两部,均设督统之。故有是称。
  五官掾汉代郡太守自署属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员缺,则署理或代行其事。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与功曹史相上下。
  王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为名。春秋时有军尉。秦汉时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狱。郡有都尉,县有县尉,均为地方掌武事之官,简称尉。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选曹尚书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汉承秦制,设尚书,属少府。汉成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此即选曹尚书之由来。魏改选部为吏部。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乡侯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
  相国参军曹操为汉丞相时置参军,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罢。吴亦置。职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庙,下摄众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秦置。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国因之。
  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属官。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职如郡太守。魏诸王国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三国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国吴东宫属官。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将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如掾属、掾佐、掾吏、掾史等,简称掾。
  牙门将军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扬武将军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右部督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右中郎将西汉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职隶光禄勋。魏时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国史三国吴置,与左国史并掌修国史。
  右大将军三国蜀于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右护军三国皆置护军,分左右。
  右将军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议郎郎中令的属官,为郎官中地位较高者,秩六百石,掌顾问应对,无常员,三国沿置。
  议曹从事两汉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或从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佐军司马汉中郎将属官有佐军司马。孙坚曾任。
  奏曹掾汉制,三公府设奏曹,主奏议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吴亦置。
  赞军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折冲将军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折冲校尉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左执法三国吴置,为御史台属官,与中执法、右执法共同平决诸官事。
  左典军三国吴置左、右、中三典军,领营兵。
  左节度吴始置,典掌军粮。分左右。
  左司马汉制,将军府多置司马,职位仅次于军师、长史。汉末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权任顾雍为左司马,当为讨虏将军之属官。
  左军师曹操为丞相时置左军师一人,第五品。三国吴置,但不属丞相,而以三公领之。
  左丞相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为正,右丞相为副。汉人以右为尊,故右丞相为上。三国吴置丞相,分左右,后仅置一人。
  左右都护三国吴置,黄龙元年,拜陆逊为大将军、右都护,诸葛谨为大将军、左都护。
  史载,吕蒙(178—219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受孙权之劝,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
  吕蒙少时,南渡长江,依附姐夫邓当。时邓当为孙策的部将,数次征伐山越。吕蒙年仅十五、六岁,也私自随邓当作战。后为邓当发现,大惊,厉声喝叱也无法阻止。作战归来,邓当将此事告吕母。吕母生气,欲责罚吕蒙,吕蒙说:“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吕母闻后,“哀而舍之”(《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时邓当手下有一个官员,见吕蒙年幼,很轻视他,说:“彼坚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后来,又当面耻笑羞辱吕蒙。吕蒙大怒,举刀而杀之,逃到同乡郑长家中。后通过校尉袁雄出来自首,袁雄为吕蒙从中说情,并将他推荐给孙策。孙策见吕蒙确有过人之处,便把他安排在身边作事。几年后,邓当去世。张昭推荐吕蒙接替邓当职务,任别部司马。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死,孙权接掌声大权,想把那些统兵较少又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的年轻将领检选出来,把他们的部下加以调整合并。吕蒙闻后,知部队合并后,自己想有所作为,就更困难了。于是,他想办法赊来物品,为部下赶制了绛色的服装和绑腿,并加紧操练。孙权检阅时,吕蒙兵马“陈列赫然,兵人练习”(《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孙权见后大悦,认为他治军有方。不但没有削减其部,反而增加了他的兵员。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采纳将军甘宁建议,发兵进攻夏口(今湖北武汉境),吕蒙随军出征。江夏郡太守黄祖下令用蒙冲战舰封锁沔口(汉水入长江口),用大棕绳系巨石为锥以固定舰位,上有千余人用弓弩交射,封锁江面,吴军进攻受阻。孙权命偏将军董袭、司马凌统各率百人敢死队,身穿重铠,乘大船冲抵蒙冲舰旁,董袭挥刀砍断棕绳,战舰顺水飘流,孙权军遂溯流而进。黄祖见孙权兵来,黄祖急派水军都督陈就率兵反击,吕蒙统率前锋部队,身先战阵,亲自斩杀陈就。孙军乘胜水陆并进,包围夏口城。孙权督军猛攻,克其城,并屠之。黄祖只身逃窜,被骑士冯则追斩。此战,孙权大获全胜,一举歼灭宿敌黄祖,占领江夏地区。战后论功,孙权认为:“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任命吕蒙为横野中郎将,并赐钱千万。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吕蒙还跟随周瑜、程普等人在赤壁大破曹操,曹操引军北归,留曹仁等驻守江陵(今湖北江陵)。孙权命周瑜、程普统兵数万,与曹仁隔江相持。
  不久,周瑜欲夺取江陵,先派甘宁袭取上游的夷陵城(今湖北宜昌),对江陵形成侧背威胁。于是,曹仁分兵围攻甘宁,欲夺回夷陵。甘宁向周瑜求援,诸将担心兵少,如救援夷陵,则造成江陵空虚。吕蒙对周瑜、程普说:“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接着又献策,劝周瑜派三百人用木柴把本来险峻的山路截断,当敌人逃跑时,我方就可获得他们的马匹。周瑜采纳了他的建议,亲率主力驰援夷陵,大破曹军于夷陵城下,所杀过半。曹军乘夜逃走,途经木柴堵塞的险路,无奈,骑马者皆弃马徒行。周瑜、吕蒙驱兵追赶截击,获得战马300匹,军威大振。随即回师渡江,进军北岸,构筑营垒,向江陵发起进攻。此时,孙权为策应周瑜攻势,派兵包围合肥(今安徽合肥)。曹仁由于孤军无援,在近一年的交战中屡战失利,损失甚重,遂被迫放弃江陵城,退往荆州(今湖北襄樊)。周瑜占领江陵,被孙权任命为南郡太守,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带。吕蒙因功被任命为偏将军,兼任寻阳令。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死,鲁肃接任。鲁肃到陆口,途经吕蒙驻地。鲁肃为一代儒将,认为吕蒙是武夫出身,有些轻视他。有对鲁肃:“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三国志•吴书•吕蒙传》),鲁肃遂见吕蒙。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鲁肃仓猝回答说:“临时施宜。”吕蒙说:“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于是,吕蒙详尽地分析当时的利害。鲁肃闻后,大惊,越席而起,靠近吕蒙,亲切地拍着他的背,赞叹道:“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还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六》)!从此,二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亲率10万大军进攻孙权,进至濡须口(今安徽无为东南),攻破孙权军江西营寨,俘虏都督公孙阳。吕蒙随孙权统领7万部众抗御曹操。吕蒙多次献奇计,且均有效验。还劝孙权在夹水口建立船坞。吕蒙防范敌兵,精到细密。后曹操遥望孙权的军队,见阵容威严,布防严密,慨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遂不敢轻易冒进。适值长江春讯将至,孙权写信劝曹操尽速撤兵,曹操也审时度势,主动撤军而回。
  五月,大雨使江河水涨;闰月,孙权率军沿江而上,进攻皖城。朱光收聚部众据城坚守。孙权问计于诸将,诸将欲修筑土山,添置攻城器具。吕蒙说:“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吾乘雨水以入,若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孙权其计。吕蒙举荐将军甘宁为升城督,率领精锐士卒,从拂晓发起猛攻。吕蒙擂鼓助威,甘宁身先士卒,吕蒙以精锐紧随登城,仅一顿饭时间,就将城攻破,擒朱光,俘数万人。曹操闻皖城告急,派大将张辽率兵驰援,至夹石(今安徽桐城以北),闻皖城已失,只好退兵。
  此战,对孙权控制江淮地域起重要作用。孙权认为此战吕蒙功劳最大,重加奖赏,当下任命他为庐江太守。所俘获的人马也都分给了吕蒙,还特赐他寻阳屯田六百户,官属三十人。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吕蒙率两万兵士去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吕蒙传檄长沙、桂阳,二郡望风归附,惟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刘备闻后,见形势危迫,匆忙从蜀郡赶到公安,令关羽争夺三郡。
  孙权当时住在陆口,指挥诸军。孙权一面派鲁肃率万人屯驻益阳抵抗关羽,一面传递紧急文书给吕蒙,让他放弃零陵,立即回师增援鲁肃。当初吕蒙平定长沙,率兵赶赴零陵,路过酃县时,顺路找到了零陵守将郝普的旧友邓玄之,把他带在军中,想让他诱降郝普。吕蒙得信后,他并未公布,而是连夜招集将领,布置方略,说天亮就要攻城。布置完毕,他对邓玄之说:“郝子太闻世间有忠义事,亦欲为之,而不知时也。左将军在汉中,为夏侯渊所围。关羽在南郡,今至尊身自临之。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为孙规所破。此皆目前之事,君所亲见也。彼方首尾倒悬,救死不给,岂有余力复营此哉?今吾士卒精锐,人思致命。至尊遣兵,相继于道。今子太以旦夕之命,待不可望之救。犹牛蹄中鱼,冀赖江汉,其不可恃亦明矣。若子太必能一士卒之心,保孤城之守,尚能稽延旦夕,以待所归者,可也。今吾计力度虑,而以攻此,曾不移日,而城必破,城破之后,身死何益于事,而令百岁老母,戴白受诛,岂不痛哉?度此家不得外问,谓援可恃,故至于此耳。君可见之,为陈祸福”(《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邓玄之会见郝普,把吕蒙的意思转述给他。郝普信以为真,心中恐惧,准备投降。邓玄之先出城报告吕蒙,说郝普一会儿便至。吕蒙预先命令四领,各选百人,待郝普出城,马上抢入,守住城门。不久,郝普出城,吕蒙迎上去,拉住其手,跟他一起上了船。寒暄之后,拿出孙权的紧急文书给他看,拍着手大笑。郝普接过文书,知刘备已到公安,关羽已到益阳,方知中计,“惭恨入地”(《三国志•吕蒙传》)。吕蒙智取郝普后,留下孙皎处理后事,自己即日率部赶赴益阳。
  双方大战在即,时曹操攻打汉中,刘备后方吃紧,被迫与孙权讲和。孙权也想乘机攻取合肥,同意罢兵。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孙权把零陵郡和郝普等还给刘备。为表彰吕蒙的战功,以寻阳、阳新为吕蒙的食邑。
  孙权回军,征讨合肥,为魏将张辽所挫。孙权围合肥10余日不克,遂撤围退兵,至逍遥津(今安徽合肥东)北,张辽乘机率步骑发动袭击。吕蒙、甘宁奋力抵挡,凌统率卫队拼死厮杀,掩护孙权逃至逍遥津,孙权急策所骑骏马腾越而过。时值将军贺齐率3000人在逍遥津南接应,孙权才侥幸得免。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正月,魏王曹操治兵完毕,遂再次兴师伐吴,进至居巢(今安徽巢县东北)。孙权即在濡须口筑城据守,以扼控濡须水与长江交汇处。同时,以吕蒙为都督,令其率军守濡须坞(今安徽巢县东南),凭借以前所建的船坞,置强弩万张以拒曹军。曹操的前锋尚未安营,吕蒙即率兵出击,将其击溃。由于吕蒙等的奋勇抵抗,曹军久攻濡须坞不克。三月,曹操见难以急战速胜,遂率军撤回。吕蒙因此役被任命为左护军、虎威将军。
  同年冬,镇守陆口的鲁肃去世。吕蒙代其为将,西驻陆口,原来鲁肃所部人马万余全都归吕蒙指挥。孙权任命吕蒙为汉昌太守,增食下隽、刘阳、汉昌、州陵。
  吕蒙辖区与关羽的江陵毗邻,二人各守其土。吕蒙深知关羽善战,有对外扩张的野心,而且从地势上讲,又处在自己的上游,绝对不会长期相安无事。因此,积极备战,准备伺机收回荆州。
  当初,鲁肃等认为曹操雄踞北方,战乱刚刚开始,孙刘应该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同仇敌忾,不可因双方利害争夺影响大局。当时,吕蒙就持有不同见解,曾向孙权献陈密计,他说:“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日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孙权深纳其策,又对吕蒙说起攻取徐州的意图,吕蒙说:“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聘,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孙权认为这建议更为切实可行。
  今吕蒙代替鲁肃为将,与关羽对峙。吕蒙的表现却一反常态。一到陆口,他便对关羽加倍殷勤,广施恩义,和关羽结下友好关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魏荆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阳郡治襄阳,今湖北襄樊)。
  吕蒙上书说:“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上书后,吕蒙就声言病重,孙权则公开下达文书,召他回建业。关羽闻迅果然中计,逐渐把守备兵力调往樊城。
  闰十月,吕蒙奉孙权之召返回建业,途经芜湖,定威校尉陆逊(孙策之婿)前来拜见,对吕蒙说:“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吕蒙说:“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陆逊:“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吕蒙大惊,但为不泄露军机,便说:“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经此番交谈,吕蒙发现陆逊是可用之才。后吕蒙拜见孙权,孙权问谁可以替他在陆口指挥,吕蒙极力推荐陆逊,并说:“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孙权下令,由陆逊代替吕蒙。陆逊来到陆口,马上写信给关羽,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开且表示绝不与关羽为敌。关羽愈发大意。
  曹操从汉中回长安,派于禁增援樊城。关羽水淹七军,俘于禁、斩庞德,一时威震华夏。关羽新得人马数万,粮食匮乏。关羽在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强占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孙权得知此事,觉时机成熟,便命吕蒙为大都督,发兵袭击关羽的后方。
  是年十一月,孙权任命吕蒙为大都督,率军隐蔽前出,进至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先让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糜芳献城出迎,吕蒙遂率大军进据江陵,从而,一举夺回蜀长期占据的荆州。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竟一无所觉。将关羽部下的家属全部抓获,厚加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骚扰百姓,不得擅人民家有所索取。
  时吕蒙手下有一个汝南籍的军士,相传是吕蒙的堂弟,拿了民家一斗笠,来覆盖官府的铠甲。吕蒙认为,铠甲虽是公家器物,但擅取民家斗笠还是犯了军令。挥泪将他斩首。于是军中震栗,以致路不拾遗。
  吕蒙还派人早晚慰问年长之人,关心他们的生活,补给不足。若有人生病,就送去医药,有人饥寒,就送去粮食和衣服。关羽府库中的财宝,吕蒙一毫不取,全部封存。
  时关羽正与徐晃对峙,闻江陵失守,大惊,急忙从樊城撤军而回。回军途中,数次派人与蒙吕蒙联络,吕蒙热情接待关羽派来的使者,带他到城中周游,让他到将士们家中去慰问,于是,有的人亲笔写信,说得到吕蒙厚待。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将士们得知家中不但平安无事,而且所受到的优抚超过了平时,故军无斗志。
  此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关羽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被拒绝。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是年十二月,关羽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西逃璋乡(当阳县东北),其部下皆降于孙权。孙权又派朱然、潘璋截断了他的道路,关羽父子最终为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斩首,荆州遂平。
  江陵一战,吕蒙立功至巨,孙权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推辞再三,不肯接受金钱,孙权不许。封爵还未颁布,吕蒙疾病发作。孙权时在公安,就把吕蒙接来安置在内殿,千方百计诊治护理,并且下令,在国内招募医者,有能治好吕蒙病的人,赏赐千金。
  孙权尽心为吕蒙治疗,每当医者给吕蒙针灸,孙权就为之难过。孙权想多看看吕蒙,又怕他太过劳碌,于是命人凿通墙壁暗中观看。如发现吕蒙吃下点东西,孙权就高兴,对手下人有说有笑;如发现吕蒙不进饮食,孙权就长吁短叹,夜不能寐。吕蒙病情略有好转,孙权就下达赦令,让群臣都来庆贺。后来,吕蒙病情加重,孙权亲自到床前探视,命道士为他祈祷,想保全他的性命。但吕蒙终于在内殿中去世,死时四十二岁。孙权悲痛万分,缩食减眠以示哀悼。
马超 梦回西凉
  从九寨的美丽中抽拨出自我时,听到了一个民族的称号,羌。然后,惊讶在这如画的山川间心动于曾经的往事:一个民族的英雄,一个传说的昨日。后来去寻,一千七百七十五年有多远?问公元二百二十二年的那个初秋之夜,在第一片红叶下落逝去的男子——西凉锦马超,离我有多远?历史的长河缓缓流动,波涛卷出一个个笑容,勾画出:无解。
  是夜沏一杯清茶,扭开台灯。以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品位厚厚的《三国志》。忽而,一阵晚风吹过,淡淡的茶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搅乱的思绪,不知飘向何方……在梦里,不需要太多的逻辑与束缚或是道理与凭据……
  我,好像是个局外人,以透明的姿态去体味这震古烁今的巨著。此时天下三分:一为孟德,他虎距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二为仲谋他龙盘江东,持长江天险而望四方;三为玄德,拥大汉皇叔之名,至德至贤。我笑笑,并不想去拜访这些主帅的大殿。
  似乎,我可以找到想去的地方……西凉边鄙,土地贫瘠。没有高大的树木投下阴翳,躲不了不下山的烈日。终,走入这深深的宅院。花树旁有个舞枪的男子,一瓣瓣、一片片,,花叶在风中散落。接一捧花瓣向前走去,转身才发现竟是——西凉锦马超!他望着我笑笑,却是那样苍白的眼神,又在我开口前回答了我的疑问“天下事非力可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天要孟起担一个反逆的悲剧,孟起能道的只有注定。”在他消失于我视线的最后一秒我问:“如果可以选择呢?如果……”他打断我留下一句:“吾愿归隐山林。”又消失在无尽的花叶中,无尽的花叶?乎而明白,不过是虚幻。抬了眼,黯然地放下,那花瓣细薄得微妙,硬不过银枪却也刺不到。丢不弃,难忘却。
  转身离了院,日薄西山夕阳红澄。其实,不过半天,其外皆是晕晕噩噩,沉沉默默。那红日舔血似晃人眼疼,闭了眼,蹙了眉。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揉碎了晚风,吹皱发束,漾不起心头纹路。泪,便顺着脸颊滴下。因为,我和孟起都懂,他将踏上的是一条不归的败途。
  究竟是叶落秋生,还是秋生落叶呢?
  究竟是流年似水,还是似水流年呢?
  究竟是岁月不留人,还是人不留岁月呢?
  感物伤吾怀,抚心长叹息。所谓时间荏苒是自然于人最好的赏赐,于是晃了晃光影,扫了扫落叶。第二次接过银枪刺下的花叶,长江的水,已淌了数十个春秋。静坐在他身旁,夕阳依旧血红,浸得四天一片血海,那定是和了人世间血泪悲凄,不然怎那般凄凉绝美?“孟起不知是顺了天意还是顺了自己。”他叹一口气,眼中仍是那份冷冰。天威将军马孟起,一个悲剧的英雄因为天意?即使那血色趋于暗红,即使时间已将它凝为过去,即使……
  什么是执?什么是念?思付良久,只听他轻声答道:“执的是念,念的是由,由因心生,心又生执,于是零零总总,反反复复,烦灯芯一灭又是一世沉沉浮浮。”泪,滴在他掌中。因为我和孟起都明,他走过的是一条永恒的痛苦。
  还记得十七岁的他,助父大战郭李,枪挑一将,活擒一将。想那“狮儿难于争锋”的孙策亦不过如此。何料今日呢?《上刘备为汉中王表》以“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领衔的他,孔明笔下“资之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鲸,彭之徒。”的他,曹公眼里“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的他。睁了眼,还是残阳如血,可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刘备给了他最高的封赏,却不能让他容入着个国家。
  春暖花开,春暖花开
  花开未必春暖,春暖未必花开
  只是春未暖花却开,
  却怕春已暖花不开。
  无论是父兄命绝,还是妻小魂断。在惨剧前孟起没有倒下,继续用他的银枪延续着他的天威神话。放眼三国,如此悲情英雄何等壮哉?世人皆言:金吕布,银马超。可对他自己而言一切不过是那两个字:注定。家仇、国恨、理想、未来,一切的一切压在他早已疲惫不堪的肩上。终于,在章武二年的初秋,他倦了……拾起第一片下落的红叶,立在他床边。看见他唇角难得地扬起弧度,然后才懂:那苍白冰冷的眼中藏炸深深的孤独。泪在眼眶中打转却总流不出来。抬眼发现,在他身后银枪冷光凛凛,那落下的花、叶不就是他的眼泪他的心碎吗?为何当年不懂?……
  回想第一次见他,正欲兵犯长安,带来的是株连三族。第二次呢?泪珠祭典了灭门之灾。投蜀是不得已,事实已告诉他:野心、梦想都不再回来。西凉的小霸王,蜀国的五虎上将,出自将门,所向披靡,败给的不是自己而是命运。
  该断的终究会断,醒来不过南柯一梦,却足以让我重新审视《三国》。一本读过十二年的书,带给了我什么?金戈铁马三国志,听起来是多么气势磅礴,而罗贯中和陈寿的笔尖滴下的不是浓墨,却是多少英雄的无奈与悲哀?
  梦过了西凉的土地,看去了千年的蜀区,拜访了这个曾经诞生孟起的民族,拈一朵繁花的鲜妍,留下那缤纷的希望在世间。然后,笑着抬头问天:在那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前的昨天,曾否有过一份痴恋?在夸父永远也追不到的天边风行渳远?
  夜读三国,体味三国,叹息三国。读出的是人生,体味的是无奈,叹息的是自我。
  看着苍穹的星闪星逝,你还好吗?我梦中的马超,我梦中的西凉……
夷陵之战论述和军事辨析
  一。概述: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将星陨于荆州,一代名将关羽在临沮落马受诛,荆州易主。关羽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的开始。
  关羽死后一个月,建安二十五正月,曹操去世,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汉,年号黄初,这一年是公元220年。
  虽然汉献帝被废,但并不意味着汉朝彻底灭亡。蜀刘备在建安二十六年四月称帝,年号章武,国号“汉”,意为继承汉统。同年秋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率蜀汉精锐十余万,对东吴发动了荆州战役,而这场战役也成了这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孙权袭荆州之后,正在志满意得,坏消息却传来了。吕蒙等大将相继亡故。荆州新定,人心不附。此时,刘备盛怒之下举国来攻。孙权当然不希望大战的爆发,于是向刘备“遣书请和”,结果被刘备一口回绝。
  无奈之下,孙权应战,以陆逊为都督。
  陆逊诱敌深入,骄疲敌人,最后大破蜀汉连营700里,巩固了荆州,稳定了东吴。同时,刘备病死白帝,后汉时代彻底结束。
  夷陵之战揭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场战争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开始,到章武二年八月结束,历时一年。从章武元年七月到章武二年二月是蜀汉主动进攻,深入吴境的过程。从章武二月到六月是战役的相持阶段。直到陆逊突然发动总攻,数天之中,刘备就全线溃败。
  二。战前态势。
  刘备听说关羽败亡,荆州失陷,当时就决定要“伐吴”,这个举措受到赵云,黄权等人反对。很明显,如果对吴宣战,就彻底背叛了“东和孙权”的既定方针,使魏坐收鱼翁之利。但是,刘备从感情上到利益上都无法说服自己,这一仗对当时的刘备而言是事在必行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逐曹操占汉中,蜀汉人才鼎盛,兵强马壮,刘备称汉中王,达到他政治,军事生涯的颠峰。结果乐极生悲,这种心情的落差即使是坚韧如刘备,也很难承受。从利益上讲,要稳守西川必须北占汉中,跨有秦岭;东据江陵,保守巫山。更何况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交通四通八达,用武之所,关羽在此经营数年,筑城开发,今日一旦被东吴占据,刘备怎么可能不动心?所以说,强盛的刘备“伐吴”事在必行。即使是在官员力谏,张飞殒命的情况下,他还是一意孤行。
  荆州对于刘备重要,对于孙权亦复如是。中国历朝历代以东南为国的,如果失去荆州就意味着亡国的开始,孙吴赖以生存的长江从“荆州为尾,安庆为腰,金陵为首”,要全据长江割据东南,必须控制荆州。孙氏从称霸江东那一天起,做梦都想得到荆州,对于这个迟来的“礼物”,孙权是不可能轻易放弃的。
  但是,东吴军界支柱吕蒙亡故,前线将领可堪大任的几乎没有,而孙权经过“合肥的洗礼”,对自己的军事能力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要想对抗刘备,他当时无将可用。荆州新定,人心不稳,陆逊等人破关羽后,经过相当一个时间才稳定住大局。所以孙权想极力避免这场战争,但是当刘备拒绝他,他知道这场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他果断的决定向魏“称臣”,防止两面受敌。
  同时命“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结果,蜀汉吴班、冯习击破李异,占据秭归,进入吴境。东吴初战失利,边境线被蜀汉突破,汉军可以沿江东下,水陆并进。
  这一切发生在公元222年之前。
  三。西川对荆州的战略地理优势。
  “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史记》
  “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备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
  “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晋书》
  以上这些论述和记载表明了一个问题:西川对荆州的战略地理优势。
  由重庆东出,经三峡可入湖北,以夔州为其门户,瞿塘关(亦称江关、捍关)即在此处,也就是三国时期白帝城所在,也就是在今天奉节东8公里的地方。
  陆逊看到时机成熟,此时就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为了万无一失,他还是先试探一下刘备,“乃先攻一营,不利”,陆逊此举就是要看看刘备的“连营”是不是还留了一手。结果证明,除了易守难攻,凭险立营之外,刘备什么后手也没留。
  于是,陆逊知道时机成熟了,或者说,他等的就是这个时机-----火攻。
  六。毕其功于一役。
  陆逊在决战前命令每名士卒手持火把,进攻蜀汉诸营,同时从这场决战的吴方参战将领来看,陆逊将朱然和潘章的部队也都全数调到了前线,要在火攻之后,全线出动,对刘备发动致命的一击。
  刘备的七百里“稳固”连营,被一支支火把燃起,天气炎热,树木丛生,营帐相连,其惨烈可想而知。
  韩当“与陆逊、朱然等共攻蜀军於涿乡,大破之”
  徐盛“攻取诸屯,所向有功。”
  潘璋“部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
  孙桓“投刀奋命,与逊戮力,备遂败走。桓斩上(兜)道,截其径要。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
  朱然“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
  骆统“以随陆逊破蜀军於宜都,迁偏将军。”
  再联系刘备的部署可知,大火一起,吴军全线出击。
  (1)潘璋出夷陵,从北线进攻,斩杀蜀汉“大督”冯习,击溃江北军。
  (2)陆逊韩当一面从正面进攻,一面迅速包抄到“涿乡”和马鞍山一带,断刘备的归路。
  (3)朱然则协同夷道孙桓进攻江南蜀军,包抄并进军到“涿乡”,与陆逊在此会合,他们攻破的是蜀军前锋张南。
  (4)其余徐盛,骆统等人也都分头跟进。
  在从“涿乡”到“马鞍山”这一段,双方是有激烈战斗的,最后刘备逃跑不及,被合围在马鞍山,刘备“陈兵自绕”,陆逊岂能放过这条大鱼?“督促诸军四面蹙之”,蜀军伤亡惨重,死万余人,死保他们的皇帝,眼看“土崩瓦解”。但刘备毕竟戎马一生,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他命令夜间突围,并且让士卒把军装脱下来点火阻塞道路,阻止追兵,最后在赵云的接应下,终于跑到了鱼复(永安),《华阳国志》记载,给刘备断后的是大将傅彤,他的部队全军覆没,最后孤身力战,大骂“吴狗”,宁死不降,以身殉国。
  孙吴乘胜追击,李异,刘阿“咸鱼翻生”,直追刘备到川口。
  这一仗陆逊大破刘备精锐十余万,《傅子》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这个“杀八万”未免有点夸张,《华阳国志》记载后来刘备屯永安,孙权“惧”,求和,说明刘备还是保留了相当的实力。但是,蜀汉的大败却是可以肯定的。
  蜀汉张南、冯习、傅彤、沙摩柯被斩,杜路、刘宁投降东吴,黄权投降曹丕,马良、程畿也皆陨命。
  七。蜀军兵力探讨。
  蜀汉章武二年正月,刘备的先头部队吴班,陈式等出秭归,同时,也就是魏黄初三年正月,孙权上书曹丕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这个“支党”就是指刘备的先头部队。二月,刘备从成都回到秭归,蜀军的主力才从秭归出来。可见刘备的“前部支党”就已经达到了四万人,两三千骑兵。
  后来刘备部署:“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这个部署很可能要包括吴班和陈式的这四万人马,甚至更多,也就是说,冯习和张南的部队已经在四万以上。结果这些“前锋”被潘璋朱然和孙桓切断后路,全数覆灭。
  刘备被围马鞍山,伤亡万余,后来刘备还能一路狂奔上百公里,等到赵云接应,可见刘备的主力在被火攻之后还是保持了数万人,否则面对陆逊和朱然,孙桓等人的主力部队,不可能血战之后伤亡万人,还能突围而去。那么在没有被火攻之前,其兵力很可能也保持在四万左右。
  另外,刘备还有长达700里的数十“屯”,有“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很保守的估计也有万人。
  江北黄权的兵力也不会少于五千,马良招降的蛮兵也有数千。
  那么也就是说,不计算赵云的接应部队,仅仅是刘备部署在吴境的部队就有十万以上,陆逊的部队则是五万有余。
  根据蜀汉投降时的十万兵力之说,刘备要留兵守汉中,成都的地方,带出来的兵力不可能达到十万。
  但是,我们可以联系事情的发展看。
  建安二十年,刘备只有西川,没有汉中,孙权犯荆州,刘备可以带五万人马来救援,可见当时刘备在蜀中的总兵力不会少于十万,因为除了刘璋的人马,还有刘备从荆州带来的原从人马和荆州军。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取汉中,上庸,和武都,虽然有战争消耗,但此时两川的兵力比四年前刘备一川兵力应该只多不少,蜀汉兵力达到鼎盛。
  同时考虑到蜀汉后期连年战争,“民疲兵劳”,兵力比诸葛亮时期应该少,刘备时期的蜀汉兵力应该比这个“十万之数”多,诸葛亮的“开府治世”就是在恢复夷陵的损失。
  所以,刘备所带的兵除了蜀兵,还有原荆州兵,原从人马,甚至包括新得的“胡羌”兵,再加上蛮兵,那么减去这个数目也就和“疲敝”蜀汉的十万数相吻合了。
  汉中,成都,地方和赵云有六到七万人马,刘备带走的“纯蜀兵”有五到六万,其余的是“四方精锐”当在四万以上。
  再看看,关羽的荆州集团有五到六万比较合理,那么蜀汉在鼎盛时期的兵力达到二十万二三万,这和晋灭吴时,吴的兵力是相当的。zhan有荆州吴越的东吴和zhan有两川荆州的蜀汉兵力相当是可以接受的。
  从建安二十四年到章武二年,这一年多的时间,刘备除了稳定政务以外,我觉得他很可能是在两川各地着手征兵。
  后《出事表》虽疑为后人所作,但它的一些论述还是很有道理的,它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这个“四方之精锐”虽然在诸葛亮时还留有一部分,但被刘备带走的恐怕是大多数,而这“大多数”中的大多数又没能回来,所以说夷陵之战对蜀汉的打击很大。
  综上所述,刘备在整个夷陵战役投入的兵力在十万以上。其中,在夷道猇亭的前线主战场投入了七到八万的兵力。战后随刘备逃回蜀汉的有三万左右。其余的一部分战死,一部分投降东吴,一部分投降曹丕。
  八。小结。
  1。刘备的失误:
  (1)战前虽有准备,但并不万全。黄权意识到顺江而下作战虽然有利,但在撤退上存在困难,一旦失败,无法沿江逃遁。而刘备显然没有考虑自己会失败。
  很难想象他可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中,称帝,征兵,造船,训练水军。他很可能是做到了前两点,而后两点是一带而过,而这后两点恰恰是突破夷陵的关键。
  就是在战争初期,刘备还是打打停停,章武元年秋就开始进攻,直到二年初才出秭归,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应该速战速决的战斗拖了这么久。刘备应该在战前做好掩饰和徉动工作,以便突然袭击,扩大战果。不佯动也就算了,打打停停,在对方境内徘徊近半年,实在让人不解。
  (2)没有顺江东下,水陆并进,迅速突破夷道猇亭防线。之所以刘备没有迅速挺进,很可能是水军不济,这和他的战前准备恐怕有很大关系。另外,和陆逊的严密布防有关系。半年的消耗,使蜀汉战争初期的士气尽失,变成了“骄兵,疲兵”。
  (3)在敌国境内近200公里纵深的山区连营七百里。这好象有点“十全必克”的味道,认为各营依险立寨,易守难攻,万无一失。可是实际上面对六月酷暑,陆逊一把火就把它们烧了个精光。由于地处山区,难以展开兵力,被东吴各个击破,分割包抄,如果不是刘备经验丰富,兵马众多,早做了人家的俘虏。
  《孙子兵法·九地篇》说:“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轻地:入敌国未深,士兵思家亦轻易退却。
  圮地:水毁难行称“圮”。
  夷陵一带完全符合“轻地”和“圮地”。面对这种地形,《九地篇》有明确说明:“是故......轻地则无止,......圮地则行”。
  就是说遇到轻地不宜停留,遇到圮地应该快速通过。
  可惜刘备完全违背了。
  2。陆逊的成功:
  (1):诱敌深入,以逸待劳。陆逊在前期阻止部将出战,不救孙桓,被很多人认为是懦弱怯阵。实际他在等待战机。当他看到刘备连营的时候,他就在等“火攻”的时机。连曹丕的军事能力都看出了刘备的失误,陆逊岂能不知?他不争一地的得失,把长达百余公里的上区丢给蜀军,使刘备大军不得展。闭门不战,让敌人认为自己惧怕,麻痹敌人,为突然出击做好准备。
  (2):火烧连营,迂回包抄。陆逊利用六月酷暑,突然全线出击,火烧连营。沿途追击,迂回到刘备背后,将刘备的几支人马分割开。这种战术的运用,在最大程度上歼灭蜀军,使蜀军前军尽没,北军溃败,刘备的中军险些被全歼。
  《孙子兵法·军行篇》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就是说:打不赢的时候守,能打赢的时候就打,兵少防守,兵多进攻,善于防守的人把自己埋藏在“九地之下”,善于进攻的人一旦进攻就是“雷霆霹雳”,令敌人防不胜防。
  陆逊做到了。他在防守上布置得当,将潘璋,孙桓安排在两翼,自己的主力据守猇亭,使刘备不能进江陵。在最后的决战中,他果断的投入全部兵力,全线出击,分割包抄,终于创造了一场经典战役。
  刘备有此几失,陆逊有此几智,高下立叛,刘备败后大呼:“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颇有英雄暮年,后生可畏,叹息自己老了的意味。
  3。夷陵之战的影响。
  蜀汉精锐失去大半,损兵折将,直接导致刘备时代的结束,诸葛亮时代的到来。
  东吴大获全胜,巩固了新得的荆州,在以后曹魏进犯,被孙吴的得胜之师大破。
  曹魏是最大的获益者,两国的火拼是曹丕最希望看到的。
  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修好,从此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以后的孙吴把夷陵改称“西陵”,陆逊的儿子陆抗击败羊祜和步阐,在此一战成名。宜都一带或许真的是陆家人的福地。
马超生平详述(以三国志为依托 史实版)
  初看三国演义,感觉马超不厉害,偶尔出来发威一下就销声匿迹了。后来再看三国演义,在网络上聊三国,回去又读了三国志,再回过头看三国演义。最后发现,其实马超才是所谓的“五虎上将”中最厉害的。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主要讲的是兵法和历史,讲兵法,他的代言人无疑是诸葛亮,讲历史,最好的人选就是刘备了。所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刘备的经历为主线,把众多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串了起来,加入了自己对兵法的认识,一本着重表现兵法的历史小说就此诞生。
  在这里面,罗贯中不可能对马超这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有太多的描写,而且,为了突出他的“偶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马超的活动也是逃不出诸葛亮的预料。等到马超归降刘备以后,马超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表现了。
  其实,马超一直就没有归诸葛亮领导过,所以也就不会有什么表现了。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时候,其实马超早就离开人世了。
  不过,在三国演义里面,马超之勇被写继吕布之后三国最强的人,虽然出场不多,但渭水六战,斗许褚,战张飞都是酣畅淋漓,勇不可当。大将张颌只能在马超手上走三个回合,和李典齐名的李通(正史中病死)直接被挑死。
  罗贯中的确是把马超起兵的时间提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进贤四大家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