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式冲击电流的b类b类标准不确定度度咋算啊

电子式绝缘电子表不确定度评估(CMC)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电子式绝缘电子表不确定度评估(CMC)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5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B类不确定度计算方法的探讨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B类不确定度计算方法的探讨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GB/T 4 高电压和大电流试验技术 第4部分:试验电流和测量系统的定义和要求 国家标准(GB)-工标网
&您的位置: >>
高电压和大电流试验技术 第4部分:试验电流和测量系统的定义和要求
标准编号:GB/T 4
标准状态:
标准价格:93.0 元
客户评分:
本标准有现货可当天发货一线城市最快隔天可到!
GB/T16927的本部分规定了以下内容:
———定义所使用的术语;
———定义参数和容差;
———给出大电流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方法;
———规定完整测量系统应满足的要求;
———给出测量系统的认可方法及其组件的校核方法;
———给出测量系统满足本部分要求的程序,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限值。
本部分适用于高压和低压设备的大电流试验与测量。适用的电流类型包括:稳态直流电流、短时直流电流(如大容量直流试验)、稳态交流电流、短时交流电流(如大容量交流试验)和冲击电流。
大于100A 的电流试验均可使用本部分,在这些试验中出现小于100A 的电流时可参照本部分。
注:本部分同样适用于故障检测中的电流测量,如雷电冲击试验。
英文名称:
&High voltage and high current test techniques—Part 4: Definitions and requirements for test currents and measuring systems
中标分类:
&ICS分类:
采标情况: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提出单位: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归口单位:
&全国高电压试验技术和绝缘配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63)
主管部门:
&全国高电压试验技术和绝缘配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63)
起草单位: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
&雷民、崔东、李前、任稳柱、王安、田恩文、袁渊、杨春燕、危鹏、王建生等
&116页【胶订-大印张】
&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
相关搜索:&&&
GB/T16927《高电压和大电流试验技术》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一般定义及试验要求;
———第2部分:测量系统;
———第3部分:现场试验的定义及要求;
———第4部分:试验电流和测量系统的定义和要求。
本部分为GB/T16927的第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EC《大电流试验技术:试验电流和测量系统的定义和要求》。
本部分与IEC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对大电流测量系统不确定度计算示例进行了修订(见附录B);
———按照我国实验室认可测量系统不确定度的计算惯例,收集实验室大电流测量数据,给出短时交流电流测量系统不确定度计算示例和冲击电流测量系统不确定度计算示例(见B.4和B.5);
———对于邻近回路电流影响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本部分更正了IEC原文中邻近回路电流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计算公式的错误(见5.8);
———对于邻近回路电流影响试验的方法,为了使描述更加清晰,试验方法更加合理,本部分将分流器邻近回路电流影响试验描述为图9(见5.8、图9),将罗哥夫斯基线圈和带铁心电流互感器邻近回路电流影响试验合并描述为图10(见5.8、图10),删除了IEC原文中罗哥夫斯基线圈邻近回路电流影响试验方法;
———对于短时交流电流试验,本部分依据行业实际情况,增加了相关术语(见9.2.1、9.2.2、9.2.4、9.2.5、9.2.6),同时对新增参数提出了容差要求(见9.3),并在附录G中增加了断路器短路开断电流的确定示例(见G.9)和限流熔断器开断电流确定示例(见G.10)。
本部分与IEC的上述主要差异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的垂直单线(|)进行了标示。
本部分还做了如下编辑性修改:
———对图3校准不确定度分量中图示公式有误处作相应修改;
———对图18指数型冲击电流波形中图示公式有误处作相应修改;
———对表B.4线性度试验结果中公式有误处作相应修改。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高电压试验技术和绝缘配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SAC/TC163)。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昆明电器科学研究院、机械工业第五(西安)计量测试中心站、国家高压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绝缘子避雷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机械工业高压电器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沈阳)、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变压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公司、新东北电气集团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平高集团有限公司、深圳电气科学研究所、北京华天机电研究所有限公司、苏州华电电气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湖北省电力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雷民、崔东、李前、任稳柱、王安、田恩文、袁渊、杨春燕、危鹏、王建生、赵伟、王亭、李鹤。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周琼芳、杨左、吕建玉、陈奎、周远翔、殷晶辉、张勐、李新春、赵鸿飞、张建新、赵建沛、张东宁、邓永辉、肖敏英、艾晓宇、余青、江波、蒲路、卢军、李喜贵。
前言 Ⅴ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3.1 测量系统 1
3.2 测量系统组件 2
3.3 刻度因数 3
3.4 额定值 3
3.5 有关动态特性的定义 4
3.6 有关不确定度的定义 4
3.7 有关测量系统试验的定义 6
4 测量系统的使用和性能校验程序 6
4.1 概述 6
4.2 性能试验周期 7
4.3 性能校核周期 7
4.4 对性能记录的要求 7
4.5 工作条件 7
4.6 不确定度 8
5 对认可测量系统及其组件的试验和试验要求 8
5.1 一般要求 8
5.2 校准———刻度因数的确定 9
5.3 线性度试验 12
5.4 动态特性 13
5.5 短时稳定性 13
5.6 长期稳定性 15
5.7 环境温度影响 15
5.8 邻近回路电流影响 15
5.9 软件影响 17
5.10 不确定度计算 17
5.11 时间参数测量的不确定度计算(仅对冲击电流)
18
5.12 干扰试验 20
5.13 耐受试验 22
6 稳态直流电流 22
6.1 适用范围 22
6.2 术语和定义 23
6.3 试验电流 23
6.4 试验电流的测量 23
6.5 纹波幅值的测量 25
6.6 试验程序 26
7 稳态交流电流 26
7.1 适用范围 26
7.2 术语和定义 26
7.3 试验电流 27
7.4 试验电流的测量 27
7.5 试验程序 30
8 短时直流电流 30
8.1 适用范围 30
8.2 术语和定义 30
8.3 试验电流 31
8.4 试验电流的测量 31
8.5 试验程序 33
9 短时交流电流 33
9.1 适用范围 33
9.2 术语和定义 34
9.3 试验电流 35
9.4 试验电流的测量 36
9.5 试验程序 39
10 冲击电流 39
10.1 适用范围 39
10.2 术语和定义 39
10.3 电流试验 42
10.4 试验电流的测量 43
10.5 试验程序 45
11 高压绝缘性能试验中的电流测量 46
11.1 适用范围 46
11.2 试验电流的测量 46
11.3 试验程序 47
12 标准测量系统 47
12.1 概述 47
12.2 标准测量系统的校准周期 4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测量不确定度 49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大电流测量不确定度计算示例 56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阶跃响应测量 85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卷积法确定阶跃响应测量的动态性能 88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对特定波形的参数限值规定 91
附录F(资料性附录) 电阻元件的温升 93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短时交流电流有效值的确定 94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国标和IEC大电流试验示例 102
参考文献 104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984 高压交流断路器(GB,IEC01,MOD)
GB/T98 直接作用模拟指示电测量仪表及其附件 第2部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特殊要求(IEC4,IDT)
GB/T11 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1部分:一般定义及试验要求(IEC0,MOD)
JJF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ISO/IECGuide98-3:2008)
输变电设备综合相关标准
输电网和配电网相关标准
用户:183.81.182.*&&于& 11:18:14&&使用&:183.81.182.*
关于《GB/T 4 高电压和大电流试验技术 第4部分:试验电流和测量系统的定义和要求》标准的讨论&请问,是你们的版权吗???是原创吗????要93元依据何在????
有问题?找在线客服
400- (市话)
温馨提示:标准更新替换较快,请注意您购买的标准时效性。
必备软件下载
Adobe Acrobat Reader 是一个查看、
阅读和打印PDF文件的最佳工具,通
过它可以查阅本站的标准文档
MSN/EMail:&
Copyright & 工标网 ,All Right Reserved&&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
主题:【求助】校准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在实际读取数中怎么应用
浏览 |回复2
liangkan-0129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liangkan-0129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div class="loading jietielv_2182574 jietielvname_liangkan-%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发表于: 09:07:26
悬赏金额:10积分 状态:
向各位老师求肋:使用说明书上,温度检测精度±0.5℃湿度为±3%,校准证书结果温度示值误差:―0.2℃,湿度示值误差:―6.7%RH,校准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U=0.2℃,K=2,求肋,校准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在实际读取数中怎么应用。最好能举例说说,先谢了
最佳答案:回复于
一、关于不确定度分析的深度  以前我们在计量标准申请考核时进行过检定装置的不确定度分析以及不确定度的验证等工作。一个装置确定了,它的不确定度也就确定了,实际工作时,我们只要看一下在所要进行的测量范围内装置的不确定度是否满足校准要求即可。现在我们要给出的是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它的来源不只是装置本身,还应包括被校准器具的因素。  校准时对不确定度的分析是具体到每一个测量结果,是对测量结果而言的,这里可分为三种情况来处理:(一)如果在某个量程内其主要的B类不确定度分量的绝对值是恒定的,则在该量程内可只作一次分析,其A类不确定度从量程上限获得,例如用以引用误差划分等级的指示仪表检定装置进行校准时;(二)如果在某个量程内其主要的B类不确定度分量的相对值是恒定的,则在该量程内可只作一次分析,其A类不确定度从量程下限获得,例如电能表的校准;(三)如果在某个量程内其主要的B类不确定度分量或B类不确定度分量的相对值都不是恒定的,则在该量程内应对每一个校准结果作具体分析,例如数字多用表的校准。在给出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时应给出到每一个结果的不确定度,有相同不确定度的校准结果,不确定度可合并给出。  二、关于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对于一般的测量,如果是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则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应当计算其平均值的标准差。由于校准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测量,在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中,存在着以下两种问题,导致所给出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与实际使用情况不符。(一)直接采用以前n(n&5)次测量所得数据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作为A类标准不确定度,而实际校准时只有m(m&5)次测量;(二)将某一等级的评定结果用到另一等级上。由于被校准对象准确度等级的不同,其示值重复性也不同,在校准时A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的结果应当也是不同的。  校准作为一种规范化的常规测量,对于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如果是采用每次都要进行n(n&5)次测量来获得,其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在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JJF《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第4.2款的规定来获取合并样本标准差,进而获得每个校准结果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获得了合并样本标准偏差Sp以后,在相同情况下,由该测量过程对被测量X进行n次重复测量,以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则该结果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为:     这个合并样本标准偏差Sp可认为是这种常规测量下,相同测量程序所得到的任一个单次观测结果的实验标准偏差。例如:得到Sp后,如果同样测量程序对某一被测量X进行了1次观测,则观测结果的实验标准偏差即为Sp,如果同样测量程序对某一被测量X进行了4次重复独立观测,则这4次的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为:  u(x)==0.5Sp  它的自由度等于Sp的自由度,而并非v=4-1=3& &   三、关于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在这里笔者只谈一下在校准过程中主要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确定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校准时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最主要的一个就是计量标准器的不确定度。其他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是相对较小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例如用标准互感器来扩展量程的电能表和指示仪表检定装置,其主要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如何正确确定计量标准器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数值是整个不确定度分析的关键,恰恰在这看似很简单的关键分量上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有没有考虑计量标准器的稳定性,有没有考虑使用修正值,这将导致最终给出的量值和不确定度发生偏移。  例1& 有一10Ω的二等电阻,其证书值为10.00016Ω,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5×10-6& k=2。现用它来校准0.005级的10Ω标准电阻,试确定由计量标准器二等电阻产生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我们知道,在这里二等电阻是按其校准实际值使用的,即为10.00016Ω,于是有人就认为这个电阻阻值已经确定,且从证书中获得扩展不确定度U=5×10-6& k=2。因此,由二等电阻产生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U1=U/k=5×10-6/2=2.5×10-6。笔者认为还应考虑二等电阻的年稳定性,即在两次校准期间其阻值的变化导致的不确定度,10Ω的二等电阻年变化允许值为10×10-6,若取均匀分布k=,则由它产生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u2=10×10-6/=5.8×10-6。也就是说由二等电阻产生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有两项。  例2& 某电能表检定装置,其标准表为0.1级,标准证书给出在100V、5A、cosψ=1时的误差为+0.05%,扩展不确定度U=0.03%& k=2,试确定在100V、5A、cosψ=1时由标准表产生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按照JJG596-1999《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规程》第1.2.2款的规定,标准表的年稳定性为0.1%,若取均匀分布k=,则由它产生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u1=0.1%/=0.058%;另外,从标准表证书中获知校准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U=0.03%& k=2,则由校准带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U2=0.03%/2=0.015%。上述的分析应该是没问题的,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使用标准表的修正值,或其修正值可忽略而不影响不确定度的评定,否则我们最终给出的校准结果就会有偏移,这一点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在本例中,如果对一0.5级电能表进行校准,假设给出扩展不确定度为U=0.12%& k=2,此时标准表+0.05%的系统误差是不能忽略的,必须予以修正,否则,所出具的结果对不确定度的表示就不正确。例如,在100V、5A、cosψ=1时其修正结果为+0.35%,扩展不确定度U=0.12%& k=2,也就是说在该点其误差处在(+0.23%~+0.47%)的概率约为95%;修正后的结果为+0.30%,扩展不确定度U=0.12%& k=2,也就是说在该点其误差处在(+0.18%~+0.42%)的概率约为95%,这两个结果显然是不一样的,后一种表述是全面和正确的,而前一种就欠妥当了。& &   四、微小不确定度取舍准则在不确定度分析计算中的应用  我们在对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合成时是采用方和根的方法,即:  uc=校准工作作为一种比较精密的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可取两位,当某一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及其灵敏系数的数的乘积cvi≤10uc时,则该项不确定度分量可忽略不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进行不确定度的分析计算时,我们可以对所有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分析,做到不遗漏不重复,但在进行计算时,对于那些微小的不确定度分量在分析和计算时都可不予考虑。例如,在电能表检定装置中,如果用于扩展量程的互感器的等级指数是标准电能表的等级指数的 1/10,则互感器的比差和角差传递误差以及标准表误差化整产生的不确定分量就可以忽略不计。  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给出的校准结果的准确与否,分析时应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同时要区分开不确定度与可修正的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在不能忽略时必须修正,而不能把它归到不确定度里边。另外,要区分开校准时的不确定度分析与装置建标考核时的不确定度分析的区别,前者的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是对标准装置和被校准对象两者而言的,后者只是对标准装置本身而言;再有前者的标准不确定的B类评定是指在被校准对象的测量内由其本身所产生的B类分量。总之,进行不确定度的分析应就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使最终给出的量值和不确定度准确可靠。
相关实验室
相关检测服务
食品与农产品
食品与农产品
金属材料、新材料
9:12:33 Last edit by liangkan-0129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span class="gray0 username_36167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div class="loading jietielv_1601110 jietielvname_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一、关于不确定度分析的深度  以前我们在计量标准申请考核时进行过检定装置的不确定度分析以及不确定度的验证等工作。一个装置确定了,它的不确定度也就确定了,实际工作时,我们只要看一下在所要进行的测量范围内装置的不确定度是否满足校准要求即可。现在我们要给出的是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它的来源不只是装置本身,还应包括被校准器具的因素。  校准时对不确定度的分析是具体到每一个测量结果,是对测量结果而言的,这里可分为三种情况来处理:(一)如果在某个量程内其主要的B类不确定度分量的绝对值是恒定的,则在该量程内可只作一次分析,其A类不确定度从量程上限获得,例如用以引用误差划分等级的指示仪表检定装置进行校准时;(二)如果在某个量程内其主要的B类不确定度分量的相对值是恒定的,则在该量程内可只作一次分析,其A类不确定度从量程下限获得,例如电能表的校准;(三)如果在某个量程内其主要的B类不确定度分量或B类不确定度分量的相对值都不是恒定的,则在该量程内应对每一个校准结果作具体分析,例如数字多用表的校准。在给出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时应给出到每一个结果的不确定度,有相同不确定度的校准结果,不确定度可合并给出。  二、关于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对于一般的测量,如果是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则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应当计算其平均值的标准差。由于校准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测量,在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中,存在着以下两种问题,导致所给出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与实际使用情况不符。(一)直接采用以前n(n&5)次测量所得数据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作为A类标准不确定度,而实际校准时只有m(m&5)次测量;(二)将某一等级的评定结果用到另一等级上。由于被校准对象准确度等级的不同,其示值重复性也不同,在校准时A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的结果应当也是不同的。  校准作为一种规范化的常规测量,对于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如果是采用每次都要进行n(n&5)次测量来获得,其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在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JJF《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第4.2款的规定来获取合并样本标准差,进而获得每个校准结果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获得了合并样本标准偏差Sp以后,在相同情况下,由该测量过程对被测量X进行n次重复测量,以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则该结果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为:     这个合并样本标准偏差Sp可认为是这种常规测量下,相同测量程序所得到的任一个单次观测结果的实验标准偏差。例如:得到Sp后,如果同样测量程序对某一被测量X进行了1次观测,则观测结果的实验标准偏差即为Sp,如果同样测量程序对某一被测量X进行了4次重复独立观测,则这4次的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为:  u(x)==0.5Sp  它的自由度等于Sp的自由度,而并非v=4-1=3& &   三、关于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在这里笔者只谈一下在校准过程中主要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确定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校准时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最主要的一个就是计量标准器的不确定度。其他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是相对较小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例如用标准互感器来扩展量程的电能表和指示仪表检定装置,其主要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如何正确确定计量标准器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数值是整个不确定度分析的关键,恰恰在这看似很简单的关键分量上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有没有考虑计量标准器的稳定性,有没有考虑使用修正值,这将导致最终给出的量值和不确定度发生偏移。  例1& 有一10Ω的二等电阻,其证书值为10.00016Ω,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5×10-6& k=2。现用它来校准0.005级的10Ω标准电阻,试确定由计量标准器二等电阻产生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我们知道,在这里二等电阻是按其校准实际值使用的,即为10.00016Ω,于是有人就认为这个电阻阻值已经确定,且从证书中获得扩展不确定度U=5×10-6& k=2。因此,由二等电阻产生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U1=U/k=5×10-6/2=2.5×10-6。笔者认为还应考虑二等电阻的年稳定性,即在两次校准期间其阻值的变化导致的不确定度,10Ω的二等电阻年变化允许值为10×10-6,若取均匀分布k=,则由它产生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u2=10×10-6/=5.8×10-6。也就是说由二等电阻产生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有两项。  例2& 某电能表检定装置,其标准表为0.1级,标准证书给出在100V、5A、cosψ=1时的误差为+0.05%,扩展不确定度U=0.03%& k=2,试确定在100V、5A、cosψ=1时由标准表产生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按照JJG596-1999《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规程》第1.2.2款的规定,标准表的年稳定性为0.1%,若取均匀分布k=,则由它产生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u1=0.1%/=0.058%;另外,从标准表证书中获知校准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U=0.03%& k=2,则由校准带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U2=0.03%/2=0.015%。上述的分析应该是没问题的,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使用标准表的修正值,或其修正值可忽略而不影响不确定度的评定,否则我们最终给出的校准结果就会有偏移,这一点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在本例中,如果对一0.5级电能表进行校准,假设给出扩展不确定度为U=0.12%& k=2,此时标准表+0.05%的系统误差是不能忽略的,必须予以修正,否则,所出具的结果对不确定度的表示就不正确。例如,在100V、5A、cosψ=1时其修正结果为+0.35%,扩展不确定度U=0.12%& k=2,也就是说在该点其误差处在(+0.23%~+0.47%)的概率约为95%;修正后的结果为+0.30%,扩展不确定度U=0.12%& k=2,也就是说在该点其误差处在(+0.18%~+0.42%)的概率约为95%,这两个结果显然是不一样的,后一种表述是全面和正确的,而前一种就欠妥当了。& &   四、微小不确定度取舍准则在不确定度分析计算中的应用  我们在对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合成时是采用方和根的方法,即:  uc=校准工作作为一种比较精密的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可取两位,当某一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及其灵敏系数的数的乘积cvi≤10uc时,则该项不确定度分量可忽略不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进行不确定度的分析计算时,我们可以对所有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分析,做到不遗漏不重复,但在进行计算时,对于那些微小的不确定度分量在分析和计算时都可不予考虑。例如,在电能表检定装置中,如果用于扩展量程的互感器的等级指数是标准电能表的等级指数的 1/10,则互感器的比差和角差传递误差以及标准表误差化整产生的不确定分量就可以忽略不计。  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给出的校准结果的准确与否,分析时应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同时要区分开不确定度与可修正的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在不能忽略时必须修正,而不能把它归到不确定度里边。另外,要区分开校准时的不确定度分析与装置建标考核时的不确定度分析的区别,前者的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是对标准装置和被校准对象两者而言的,后者只是对标准装置本身而言;再有前者的标准不确定的B类评定是指在被校准对象的测量内由其本身所产生的B类分量。总之,进行不确定度的分析应就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使最终给出的量值和不确定度准确可靠。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span class="gray0 username_36167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div class="loading jietielv_1601110 jietielvname_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765/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0422/楼主可参考下上面帖子资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类标准不确定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