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使用工业机器人企业排名的企业有多少

智能制造逐渐兴起 机器换人席卷珠三角(2)
  发力产业化仍缺核心技术
  &估计明后年是机器人应用的高峰期。&杨海东如此预测。珠三角各市,无论政府官员还是资本,都已敏锐地盯上了这个新产业。
  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在上述&粤创粤新&大型网络采风活动中表示,除了&机器换人&可以解决劳动力成本提高和东莞目前面临的结构性缺工问题,东莞还希望能借此培育出一个机器人产业。
  东莞目前从事机器人生产的已有200多家,一旦这个产业成长起来,不仅可以供应东莞的工厂,还能实现机器人产品的输出。
  佛山机器人已经走出国门。广工大研究院的成员企业去年与日本两家企业签了两个大单,并且会陆续与库卡、ABB等国际知名机器人企业开展合作。为搭建机器人供需平台,广工大研究院还举办了多场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对接会。据说还将办机器人学院,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8月4日,美的宣布与日本安川电机合作成立两家机器人合资,生产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
  目前在整个珠三角机器人行业版图中,工业机器人是绝对主角。
  据深圳机器人协会统计,深圳工业机器人企业占大头,有190多家,产值也较高;服务型机器人只有45家。东莞、佛山两地的情况也是如此。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工业机器人在以制造业为主的珠三角有很大的市场,二是因为服务型机器人,比如用于医疗康复、消费服务和教育的机器人等需要的技术更为复杂。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珠三角仅深圳、东莞、佛山三地的机器人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就有近500家,产值总额近千亿元。
  尽管看上去机器人产业已经一派繁荣,实则存在不少问题,最本质的是国内机器人缺乏核心技术。
  目前,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公司、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机器人并称为机器人领域的&四大家族&。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显示,这些巨头占据中国机器人产业7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垄断机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
  国内的机器人企业所拥有的核心技术并不多,大多引进国外先进零件后重新系统集成。比如佛山利迅达机器人系统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公司核心产品中有三成费用支出花费在进口力臂上。
  许多业内专家都认为,逐步培育核心技术是国内机器人产业崛起的必经阶段。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认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比国外晚了二三十年,要在短时间内超越甚至完全替代国外品牌的产品优势不大可能。因此,包括东莞在内的珠三角要完善机器人产业链条上下游,还需要拿出更多的耐心。
  &到目前为止,中国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全部在国外。那么,东莞现在可以先从买外国的机器人开始,模仿制造,消化吸收再创新。、都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袁宝成说。
您看到此篇文章的感 受是....
视 觉 焦 点
图 说 家 电
本 周 热 门 作 者
洗衣机行业在技术战场的竞赛在逐步升温
QD Vision的倒下是否就意味着量子点电视即将走向衰败?
本周热点文章排行
本月热点文章排行
排行文章标题
深度观察室Observation Room
  格力电器遭遇到了发展上的又一次挫折,并购项目议案并...
马上看新闻
新闻热词产品热词
数 据 酷Database
尽管饱受争议,但格力电器仍然不负众望,完成了1400亿元的...朱小丹调研广东工业机器人产业有何深意?
  据《南方日报》报道,1月6日下午,省长朱小丹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调研,研究推进我省工业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工业机器人是先进装备中智能制造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我省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地区已初步形成从研发生产到工业应用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以广州为例,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规模超百亿,广州数控连续14年产销量位居全国行业首位。在广州数控,朱小丹考察了其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全电动注塑机等产品展示和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的装配车间、应用示范生产线和产品测试实验室。朱小丹观看机器人表演
  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已经站在目前科技产业的前沿。人工智能将是未来科技的重要领域。朱小丹省长此次调研,指出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相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我省正抓紧制订全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抢抓“机器换人”的时间窗口期,大力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加快发展。朱小丹强调,在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的同时,还要着力加快工业智能装备的国产化进程。
  这次调研,有何深意?隐藏着哪些机会?
朱小丹参观工业机器人
  调研呼应《广东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2014年年中,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协同创新研究院筹建办公室正式挂牌,一批手握机器人制造核心技术的企业已经进驻。该基地的负责人,是全球机器人产业的领军人物、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中心主任李泽湘教授。“国内机器人产业才刚刚起步,我们将与其他机器人产业基地进行差异化发展。由于东莞及珠三角3C—电脑、通讯、电子产业规模庞大,基地首先将针对3C产业进行机器人开发。”李泽湘说。
  不惟东莞,各类机器人产业基地在整个珠三角正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广东省去年出台《广东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将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作为发展的重点方向。
  《纲要》提出,重点突破工业控制芯片、核心工业软件、数控装备和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制高端数控产品、工业机器人、数控精密注塑机、自动化生产线、流程工业成套装备等智能装备,发展汽车电子、船舶电子、智能家电等智能化工业产品,提高产品含量和附加值。以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为重点,推进工业生产过程信息共享、系统整合、智能控制和协同制造,提高精准制造、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去年至今,从广东省级层面到广州、深圳、佛山等制造大市,无不依据各自产业规划推出了相应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政,形成了各自的思路和做法。
  发展工业机器人可化解广东制造业的三大困境
  广东机器人产业遍地开花,源于珠三角制造业面临着3大困境。
  首先是劳动力成本问题。
  《南方日报》的一篇报道曾以工业机器人使用企业的角度历数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的好处:
  “现在工厂的工人有一半以上是1990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基本都不愿意做危险性高、重负劳动比如搬运、空调机外壳喷漆等。这些岗位现在已经很难招到工人,既使有人应聘入职了,做不了就会辞职。” 机器人的到来,不仅解决了一些高危、重负岗位“招工难”的难题,更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一台机器人能够做的事情,相当于2个工人、一天两班倒的工作量。相当于一台机器人“抵”4个人力工作量。以每个工人年薪4万计算,一个30万的国产机器人成套解决方案能够在2年时间内收回人力成本,剩下的一台机器人平均寿命之内的8年时间就可以节省出100多万。“这还不算机器人能够24小时工作,及水、电因素。” 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力,对车间生产效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果。由于机器人作业稳定、且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并且能够标准化、精确化操作,现在空调机身搬运的损耗率基本为零。“在以前,就算是富有经验的工人,每百台人工搬运损耗也有3、4台。”另外,流水线上的人力调配的难度也大大降低。“以前一些重活、累活通常要费力气去调整。现在机器人操作简便,女孩子也可以去操作机器人干重活。”
  其次是土地紧缺和环保压力。
  更大的困境来自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压力。“最可怕的是没有订单。”珠三角制造业当前承受着来自低端、高端竞争的双重压力—东南亚的低成本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的趋势。制造业走向高端是唯一的出路。
  广东制造业面临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困境,工业机器人作为唯一出路,广东企业在研发和大规模应用方面做得怎样?
  据《经济日报》报道,近一两年,珠三角工业机器人产业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广东的研发力量领先 无法撼动市场
  目前国内有超过1000家机器人集成商,但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只有极少企业能够自主生产。核心技术的缺失使企业面对未来竞争缺乏信心。
  在广东地区,此次朱小丹前往调研的广州数控,曾历时7年,在自有技术基础上研发生产出了第一批受国内企业规模化使用的工业机器人。
  一些广东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已经在关键零部件方面有所突破,如广州数控在控制器方面国内领先,在RV减速器方面打破了国际垄断。但至少在目前,他们还无法撼动国内大市场。
  由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单位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机器人用量陡然增长171%,此后,中国机器人市场机器人用量以高于全球市场用量增速2倍的数量在增长。
  在广州,位于萝岗工业园云埔工业区的广州数控机器人公司正在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向制造业企业输送不同类型的工业机器人,给不同行业的制造业企业带去新的变化。当机器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工业正迎来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的生产变革。
  面对严峻的形势,珠三角各地不约而同地制定了集群化推进机器人产业的策略,并出台了相应政策。因为单个企业力量有限,只有将他们聚集起来,协同攻关、持续创新,才能尽快弥补产业链薄弱环节,摆脱受制于人的现状。在佛山,利迅达、嘉腾、鼎峰、广锻4家机器人龙头企业联合研发的全自动化冲压“无人车间”,就是产业链协同创新效果的最好证明。
  广东制造业的“第二春”:机器人带来的改变
  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是否还存在难题?
  业内人士说,早在90年代就曾尝试向企业介绍机器人,很多企业也知道机器人的好处,但那时还有廉价劳动力可用,企业用机器人代替工人的迫切性不强。
  如果说过去的障碍主要在于行业认知和接受度,那么现在最大的障碍无疑是资金。巨大的投入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生畏。
  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在涨、租金在涨、税费在涨、劳工成本也在涨。大大小小的老板们绞尽脑汁,想来想去,似乎只有人工可以通过替代品来节省。于是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进入珠三角制造企业。
  事实上,机器人在珠三角制造业中的大规模应用始于去年下半年,不到一年时间,机器人已渗透家电、汽配、电子信息、食品等诸多行业,并给这些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
  大企业已经掀起“雇佣”机器人的风潮。2009年,公司耗资数亿元引进了13台ABB喷涂机器人,可全自动完成整个车身的油漆喷涂工作,油漆膜厚误差控制在2微米以内,涂料的用量可减少30%左右;去年7月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透露:富士康将增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以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2012年达30万台,2014年达100万台;华为、、广州光宝也在使用工业机器人。
  小企业也开始尝鲜并享受科技带来的好处。
  在佛山南海、顺德,眼下一些小企业也开始尝试使用机器人。
  “乐从一家生产家具配件的钞文五金店,一年前购进一台机器人后,省下了一半工人。”佛山市龙甲机器人焊接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昕春称。
  虽说大小企业都在购入工业机器人,但这些机器人可都不是便宜货。
某机器人制造企业的产品册
  工业机器人多少钱一个?
  一些企业虽然希望使用工业机器人,但存在一些障碍,关键的是资金问题。
  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一台机器人替代10个工人,每个工人的年薪在2-4万元左右,如果机器人售价太高,将抑制企业更换新设备转型升级的冲动。因而,从事“二次研发”的珠三角机器人供应商,一般将单台机器人定价在20万元以下,一个机器人系统售价则在200-300万元。
  国内以及珠三角的机器人市场到底有多大?
  对此问题,尚未有权威数据能够准确描述。有企业说,国内有150亿的市场;有企业说,单单就五金冲压,佛山的市场容量就达1万台。
  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量将达3.5万台,占全球总量的16.9%,成为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专家表示,未来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复合增速可达30%,爆发性增长可期。
  虽然众说纷纭,但这并不妨碍机器人生产企业对未来前景的乐观。利迅达公司介绍,去年公司产值1000万元,今年将达到6000万元,明年预计有1.5亿元,到2015年估计能达5亿元。龙甲公司的目标产值则是2亿元。
  机器人“制造”企业的机器人生意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商人逐利的身影。机器人市场需求刚现端倪,不少人就做起了机器人生意。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介绍,早在2009年3月,深圳便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目前,协会拥有从事机器人及相关产业研发生产的企事业会员单位63家,据估算,63家会员单位2011年产值在160亿元左右,企业业绩平均每年递增50%至60%。
  在佛山,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工商登记中经营范围列有“机器人装备”的企业有20家左右。
  抢占机器人行业先机的企业中,就有佛山市利迅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霍锦添此前长期从事不锈钢加工和销售,他发现很多金属材料制造厂、家具厂和建陶厂用人成本不断攀升。2008年,海啸席卷全球,欧洲部分掌握先进自动化技术的企业急盼有偿转让技术。霍锦添立即飞往欧洲,经过一番沟通,他和意大利INTEC机器人系统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从此开始成为一家机器人生产商。
  经济“寒冬”冷意未消,但利迅达公司则忙碌异常。11月7日,记者在该公司的调试车间看到,一排排机器人正在接受出厂前的最后一道调试。利迅达公司的做法是,从国外著名生产商或者国内规模较大的生产商处购买通用机器人,公司研发人员根据订购企业的需求开发相关系统,进行“二次研发”。
  前面提到的佛山市龙甲机器人焊接技术有限公司,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业务已经拓展到丰田、美的、华帝、富士康、东风雪铁龙等知名大企业。
  我国工业机器人研制历程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查培克在其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最早使用机器人一词,剧中机器人“Robot”这个词的本意是苦力,即剧作家笔下的一个具有人的外表、特征和功能的机器,是一种人造的劳力。它是最早的工业机器人设想。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上世纪1970年初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和90年代的适用化期。
  1970年代,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应用掀起一个高潮,尤其在日本发展更为迅猛,它补充了日益短缺的劳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
  进入80年代后,在高技术浪潮的冲击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七五”期间,我国研制出了喷涂、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开始实施,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从90年代初期起,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时期,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热潮,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一大步,先后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工业机器人最先大规模使用的区域将会出现在发达地区。随着产业转移的进行,发达地区的制造业需要提升。基于工人成本不断增长的现实,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成为最好替代方式。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大范围应用将会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其工业机器人拥有量将占全国一半以上。
  日益增长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世界着名机器人生产厂家的目光。当前,我国进口的工业机器人主要来自日本,但是随着诸如“机器人”类似的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企业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将会由中国制造。
  世界工业机器人制造业的四大金刚
  近几年来机器人不断的发展、创新,工业机器人的历史悠久,但是工业机器人一直都受各大制造商的喜爱。工业机器人不仅为企业带来高效率,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人工成本,工业机器人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举两得。
  大家都知道工业机器人行业中“四大家族”占据重要地位,产品性能及精度代表世界领先水平,合计占国内机器人50%以上市场份额。
  ABB众所周知,ABB是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不仅在自动化方面有着领先的技术,同时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
  ABB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在苏黎世、斯德哥尔摩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ABB由两家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国际性企业-瑞典的阿西亚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BBCBrownBoveri)在1988年合并而成。
  ABB的机器人技术是世界上所有人有目共睹的,在40年前ABB就已经率先制造出电力驱动机器人和核工业喷涂机器人。不夸张地说,ABB机器人已经在数千个应用场合帮助客户大幅提高生产力和产品质量,同时显著减少停机时间、运行成本和所需人力资源。
  ABB机器人使工人不必再从事重物搬运等单调或危险的工作,减少了人员流动率,给客户创造普遍而又显著的效益。
  ABB机器人涉及行业非常广泛,替、、富士康、、和等世界级公司焊接、压磨、抛光和喷涂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iPod、手机、相机和游戏机等电子产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驾驶的轿车、巴士和卡车的整车或部件也是由ABB机器人制造的。绝大多数汽车制造商和他们的一级供应商都在全部或部分制造流程中采用了ABB机器人解决方案,用于完成动力总成、冲压自动化、白车身制造和涂装成品等工作。
  日本发那科公司
  FANUC(发那科)是日本一家专门研究数控系统的公司,成立于195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数控系统生产厂家,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FANUC1959年首先推出了电液步进电机,在后来的若干年中逐步发展并完善了以硬件为主的开环数控系统。进入70年代,微电子技术、功率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FANUC公司毅然舍弃了使其发家的电液步进电机数控产品,一方面从GETTES公司引进直流伺服电机制造技术。
  自1974年,FANUC首台机器人问世以来,FANUC致力于机器人技术上的领先与创新,是世界上唯一一家由机器人来做机器人的公司,是世界上唯一提供集成视觉系统的机器人企业,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既提供智能机器人又提供智能机器的公司。FANUC机器人产品系列多达240种,负重从0.5公斤到1.35吨,广泛应用在装配、搬运、焊接、铸造、喷涂、码垛等不同生产环节,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日,世界机器人专家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高调亮相201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机器人展,隆重展示十余套智能机器人系统,其中不乏近年来的新款智能机器人,分别演示其最新的点焊、分拣、检测、打磨、搬运、整列等功能强大的应用系统,从中窥到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势在必行,机器人产业将会再现个人电脑快速崛起之路,在不远的将来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工业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也将进一步深化。
  据了解FANUC在2008年6月,成为世界第一个突破20万台机器人的厂家;2011年,FANUC全球机器人装机量已超25万台,一直到现在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日本安川
  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是有近100年历史的日本安川电机株式会社全额投资的外商独资企业,于1999年4月在上海注册成立,注册资金3110万美金。随着业务范围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除上海总部外还在广州、北京、成都等地开设了分公司。
  活跃在从日本国内到世界各国的焊接、搬运、装配、喷涂以及放置在无尘室内的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和半导体制造的搬运搬送等各种各样的产业领域中。
  日日本工业机器人生产商安川电机宣布向中国最大的焊接机制造商凯尔达集团(KAIERDAGROP)旗下从事系统集成的杭州凯尔达机器人出资。
  有相关人士表示,国外高端工业机器人拥有规模化产量化优势,在保持产品成熟化优势的同时也在不断降价,在本次工博会期间,作为四大机器人企业之一的安川电机推出的解魔方机器人成功吸引了各方人士的关注。同时,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将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德国库卡
  KUKA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冶金、食品和塑料成形等行业。KUKA机器人公司在全球拥有20多个子公司,其中大部分是销售和服务中心。KUKA在全球的运营点有:美国,墨西哥,巴西,日本,韩国,台湾,印度和欧洲各国。
  库卡工业机器人的用户包括、克莱斯勒、、保时捷、宝马、奥迪、奔驰(Mercedes-Benz)、大众(Volkswagen)、哈雷-戴维森(Harley-Davidson)、(Boeing)、(Siemens)、宜家(IKEA)、(Wal-Mart)、雀巢(Nestle)、百威啤酒(Budweiser)以及(Coca-Cola)等众多单位。
  KUKA的机器人产品最通用的应用范围包括工厂焊接、操作、码垛、包装、加工或其它自动化作业,同时还适用于医院,比如脑外科及放射造影。
  KUKA工业机器人在多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过。在电影“新铁金刚之不日杀机”中,在冰岛的一个冰宫,国家安全局特工受到激光焊接机器人的威胁。在电影“达.芬奇密码”中,一个机械人递给罗伯特.兰登一个装有密码筒的箱子等,都是使用的KUKA机器人。(南方网)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在这里,发现聪明钱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财经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腾讯财经”,开启财富之门。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10000步换试驾好礼
预订享1万置换补贴
北汽SUV低至5万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当前位置:&&
珠三角“机器换人”浪潮袭来 工业机器人万亿市场待挖掘
关注105900
(产业研究员)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珠三角在智能制造席卷全球的浪潮中自然也不会拖中国的后腿,而是继续充当改革的先锋,积极推动&机器换人&的进程。近日,香港媒体一则广东省宣布将投资9430亿元人民币在未来3年里推动&机器换人&计划的消息也显示出广东省推广智能制造的决心。
◆ 增长54%,连续两年居首位
国际工业机器人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产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但波动较大。2014年受中国和韩国汽车、电子等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驱动,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同比增长27%至22.5万台。
图表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情况(单位:台)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智能制造的推进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作出了巨大贡献。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36560台,增幅为60%,取代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4年中国市场继续发力,实现销量5.6万台,增幅达54%,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
图表2:年中国行业机器人销量居全球首位(单位:%)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 多因素推动,&机器换人&势不可挡
制造业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关系着经济发展水平、就业与人民生活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机构转型升级、制造业产业转移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倒推制造业智能制造改革的进行,如若不然,中国将在这次全球智能制造浪潮中丧失竞争优势。同时,中国版&工业4.0&&&工业化与信息化快速融合也显示出政府对智能制造推进的态度,进而带动各地政府积极出台工业机器人的相关支持鼓励政策,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本土工业机器人公司将获益。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对推动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了梳理,具体包括经济结构转型、制造业产业转移、劳动力成本上升、两化融合快速推进等。
◆ 珠三角利好政策层出不穷,&机器换人&浪潮来袭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升高、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对此,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以促进&机器换人&的推进。除了上述港媒报道的广东省斥资9430亿元在未来3年推动&机器换人&计划的利好政策外,还包括以下政策:
图表3:广东省工业机器人利好政策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 相关推荐
最新行业动态,解密市场盈利点,把握行业竞争主动权&
本文作者:
(前瞻网产业研究员)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已有人评论 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有什么感想,您也来说说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有什么感想,您也来说说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消费者越来越需要高效、迅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机器人上市企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