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雀巢工厂雀巢在哪里上市生产利乐包

推荐到广播
13784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奇洛李维斯回信)
(橙子累累累累累)
(美人无妆亦嫣然)
(DaisyLan。)
第三方登录:利乐全球新动态
利乐全球新动态
雀巢首次使用利乐甑式纸盒(retortable carton) 雀巢意大利Friskies公司在全球首次使用利乐公司的甑式纸盒。雀巢公司在五月份销售的Friskies“Qualita Freschezza”宠物食品,其包装采用的是利乐 Recart 技术,该技术投入美国市场已经两年多了,它为货架稳定的罐装或瓶装食品提供了又一个包装选择。“chunks-in-jelly”(一种大块果冻甜品)狗食是运用375g该种纸盒包装的食品。这种食品是一种“”big bite”调味饼干,据介绍这种食品在意大利市场上还是一种新产品。这种纸盒的主要特征是沿着其整个顶板有一个激光压痕的易撕开口条,意大利Friskies公司的Marco settembri先生认为这种产品将对宠物食品包装产生强烈的冲击。目前,这种纸盒包装的宠物食品只在意大利销售,货架寿命为12个月。该种包装的材料是典型的利乐公司纸-塑-铝无菌复合结构,不同的是用一种抗热聚合物替代了常用的聚合物。利乐美国商务发展副总裁Andrew Dun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利乐拒绝详细说明这种聚合物。这种包装所用的机械是一流的利乐Recart成型-密封机(可以灌装液体和固体),速度为400盒/分钟。Hain 公司使用具有竞争性的楔形纸盒美国Hain食品公司去年开始使用利乐公司提供的楔型纸盒,用于包装其Westsoy和Westbrae品牌的非乳制饮料,有特色的186mL的利乐楔型无菌纸盒底部尺寸为1 7/8*1 1/2(英寸),两条光滑倾斜的边向上逐渐变细构成一个锋利的三角形。Hain国家食品和休闲食品总裁Andy Jacobson说:“我们知道这种包装在豆汁饮料单体容器包装有市场,我们有非常好的产品,但是我们不想只把它们单纯地放在货架上,我们需要一种包装,它不仅可以保持豆汁饮料产品新鲜,而且可以增强货架色彩,吸引消费者眼球,从而帮助我们创立Westsoy品牌。这种楔形包装也是一种方便携带的包装。” 这些包装由Nordic无菌公司联合包装,该公司是Stake技术有限公司完全独立的子公司。Nordic使用利乐Model TBA/19无菌成型/灌装/密封机,每分钟生产100个包装盒,该包装是纸塑铝六层复合结构。这种f/f/s机器装备有吸管配置器,折叠机(包装底部摇盖),大字符喷印最佳食用日期的喷码机构。这种包装的另一个独特特征是使用套入式吸管而不是典型的J 吸管。这种吸管长度是J吸管的两倍,这种楔形包装高度比砖型包装高5 3/4英寸。纸盒上用油墨喷印食用日期,该包装货架寿命为12个月。汇源安装TBA/21型灌装生产线最新式TBA/21型机是一部高速灵活的无菌灌装机,能兼容各种产品的包装形状和容量,让客户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从而提高生产力、减低成本。TBA/21灌装机能适合生产多种形状的包装产品,包装标准型的利乐无菌和外型新颖别致的无菌钻包装,以及可处理由125毫升至1500毫升的多种包装容量。这种独特的灵活性使客户可因应多变的市场,在不同季节推出最适合的包装,并且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推出更多产品系列。TBA/21型灌装机的生产能力为每小时包,特别有利于客户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生产,而且机器的启动时间仅需25分钟,相对增加了生产时间和效率。此外,TBA/21型的多台式设计,有助于提高厂房的空间使用率。 方便操作是这个型号的另一项特点。TBA/21能进行大幅度的自动化操作。此外,它配备利乐公司操作控制屏(TPOP),让操作员以互动方式操作系统。而且控制单元还具有多项预警功能,并能迅速切换不同的界面语言,使操作人员在控制时更得心应手。另外,TBA/21还配备全新的就地清洗系统(CIP),无需改变生产线的管路连接就能执行就地清洁,方便快捷。TBA/21型引入了共用发展平台的理念,使它能与根据同一平台开发的其他机型共用零件,降低了维护开支。汇源公司已经向利乐公司引进了两条该灌装生产线。光明引进TBA/22型灌装生产线TBA/22型灌装机新型设备具有两大特点:生产力强,操作简易。TBA/22速度最高能达到20000包/小时,具有比其他同类设备更高的能耗与产出比,使生产厂商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通过调节生产速度作出全面的配合。此外,TBA/22占地不多,让生产商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能力,不需要投资扩张面积或新建工厂。TBA/22的控制系统由多个不同部分组成,包括伺服电机和变频系统,并提供人性化的操作界面,让操作人员进行高精度的运作。此外,TBA/22还附设故障辅助处理系统,不断监察潜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预先给维修人员发出警告。系统采用的实时控制系统软件可以根据用户的设定编制每天、每周、每月或每年的各类生产报表,从而简化生产人员的管理工作。2001年6月,全国第一台TBA/22-250B高速包装系统在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乳品二厂正式落户。利乐台湾5月推出TR500毫升便利吸管孔新设计在利乐皇500毫升包材中加入吸管孔的意见最初由统一公司于2001年7月提出,以提供更多饮用方式给消费者选择。这个方案再由统一公司及台湾利乐包装公司的有关人员一起研究开发。他们决定利用工厂既有的250ml包材压痕机模具,在当地试验吸管孔形状、大小及位置,并取得客户和广告设计公司的认同。然后在2001年底经公司核准向荷兰厂商Madern订购新的500ml包材吸管孔压痕机模具及刀具,在2002年4月份新模具到厂后即进行生产条件(吸管孔深度、测试方法条件)测试及各项包装机及运输设备操作的测试,直至5月份起正式使用。这种带吸管孔的新型利乐皇包材具有创新、方便、卫生等优点,广受消费者欢迎。目前在市面上已可以看到多种利乐皇便利吸管孔产品,TR500ml已有30mm及25mm screw cap设计。利乐无菌钻1000Sq ReCap3P粉末登场为了配合高端盒装饮料的市场需要,一种方便手握及斟倒的新颖包装设计现已粉墨登场。这项名为利乐无菌钻1000Sq ReCap3P的利乐包装,正以独特的魅力,受到高尚的高端饮料消费者青睐。饮料生产商可以选择在盒子表面镀上金属外层,以加强其高价值的感觉。 凭借其高品位的外观,利乐无菌钻1000Sq ReCap3P能协助客户扩展现有的产品种类,让生产商以独特的包装进占高端饮料市场。对于已在使用利乐加工设备的生产商而言,它的优势其实举手可得。客户只要在现有的TBA/21生产线上加装一套转换配件,就能生产TPA1000包装。生产商只要以最低的额外投资,就能为产品带来最高的加值效果。在加拿大和意大利的市场测试表明,该系列的包装生产线运行效率可高达85%。而该产品在使用后的填埋处理,也达到良好的环保标准,确保地表及地下水体系不会受到任何毒性物质的危害。 利乐无菌钻1000Sq ReCap3P实际上是对现有利乐无菌砖系统的强力支持,让生产商能够以相同的利乐钻方形包装,灌制出小型装及家庭装高级饮料。利乐在中国推出利乐威新品这种楔型包装虽然在美国是新品,但是它已经在18个国家被使用了。在中国,利乐公司推出的200毫升的利乐威无菌(TWA200 TPMR)就是该种形状。TWA 200 TPMR包装采用具有抗潮性的全新包材TPMR,特别适合在街边小店中销售。其独特的形状设计,对于5~15岁的消费群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包装的正面面积得以扩大,加强产品的视觉效果,有助建立产品形象。该种包装是富有现代感的多面体设计包装,适合人手把握,并可配以金属质感的印刷效果,赋予产品高档、时尚的形象。其规格有200毫升、250毫升、330毫升,以及1000毫升的大容量包装。同时包装配有大型的开口设计,而小容量的还可选用吸管,无论插管饮用或撕开直接饮用或倒出饮用等方式,均可灵活选择。利乐还专门针对果汁类产品市场推出了适合家庭饮用的大包装系列,共有750毫升、1000毫升、1500毫升等多种不同容量规格。在包装形式上,可以选择传统的利乐无菌砖(TBA)和利乐无菌钻(TPA);至于包装的形状,则有基本型、苗条型及方型;此外,在开启形式上更有随意开、易旋盖等。各种不同的容量、形状及开启方式的组合,为生产厂商提供多种选择。 加拿大使用无菌循环饮料盒曾经在美国被环保主义者指责并在90年代初期被Maine(缅因州)禁止使用的包装现在在加拿大获得环保奖,新型250ml利乐Prisma无菌纸盒(Oasis Health Break用其包装果汁开胃品)由于可循环性获得加拿大包装协会环保优秀奖。据报道,70%以上加拿大人使用这种无菌循环包装,利乐公司通过存放和路边专门收集站收集废弃包装。这种包装可以在许多工厂再循环,其中包括Atlantic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和Greencoast 纸品厂。包装的纸板纤维被用来制作纸制品和瓦楞纸板,剩下的合成物塑和铝被打包运往塑料处理加工厂。利乐公司和这两个公司紧密合作,使无菌包装能够被循环再用,Atlantic(大西洋)公司在日Greencoast 公司在日开始再循环利用利乐包装。A. Lassonde是北美洲第一家使用这种250毫升Tetra Prisma无菌包装的公司。在中国,利乐公司和广东远东食品包装机械公司合作研制开发该项技术。近日利乐公司通过其上海代表处向这家私企寄来5万元,支持该技术的开发。这是利乐与远东就“利乐包分离回收”协议而支付的第一笔款项。据悉,广东远东公司的这项新发明能“变废为宝”,将纸塑铝复合包装盒完全分离成高纯度的铝箔、塑料树脂和纸板。目前,这一技术已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了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也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内秀外美的\"利乐威\"饮料包装在五花八门的食品饮料市场中,生产商无不希望通过醒目的新颖的设计和灵活实用的包装使自己的产品超越平庸、领先同步。从4月1日起逐步在中国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试验的利乐威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包装材料改用合成塑料,使它比传统的纸板材料具有更佳的防水防潮性能、而且更容易适应温度的变化。二是它的尖扁形设计打破了砖形盒装饮料古板沉闷的外观,为当今追崇时尚的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意及风度。 利乐威项目经理陈东航认为:“这种设计的正面空间较为宽广,无论看着、拿着都给人一种清新可爱的感觉。另外它摒弃了一些硬梆帮的直角,采用弧形包装,在突出线条美之余,更有效地利用了包材。”许多正在使用利乐TBA9和TBA19型灌装机后,不但可保持原来的产品规格(200毫升和250毫升)及灌装速度(6000包/小时和7500包/小时),而且还能节省包材成本达30%,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的边际利润和厂商的整体盈利能力。利乐威的推广计划将在今年内逐步落实,首先将应用于果汁和乳酸饮料。利乐将同南方地区的客户合作,首项实地测试现已展开。他们希望通过引入新型的利乐威包装,提升产品价值。同时期望通过此次同利乐合作推广新品,为日后进一步携手共进打下坚实的基础。随后,利乐威也会推广至中性和低酸饮料的灌装,预计在6月份开始试产。对利乐威进行实地试验目的,就是通过对生产、销售、分销渠道、货架展示、批发商认可、消费者认可等整个价值链进行追踪调查,为客户开拓出能够增加产品价值,改善盈利能力的新商机。利乐中国在昆山新建生产线由于今年利乐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大超出预期,造成供应不足、供应滞后的状况,利乐中国今年8月已在佛山加开一条生产线,还正在昆山进行生产线扩建和兴建一座全新的大型仓库,在配合扩大生产能力的同时完善仓储管理。利乐昆山其中一条新增生产线将配备全新的高解像印刷工序,使最终产品更具成本效益。另外,从订货到交货所需要的时间也将大副减少,使客户在产品的分销及存货上能作出更有效率的安排。完成这些计划后,利乐在中国三家工厂的总量将比目前翻上一番。利乐中国生产总监欧磊认为这一行动标志着利乐对中国市场前景欣欣向荣的信心承诺。利乐在中国启动干水项目和开展环保运动为了改善中国境内自然生态环境,利乐中国与客户及有关政府部门合作,推广由美国干水公司开发的“干水”产品,植树造林,变荒漠为绿洲。利用“干水”产品,林业人员可以在严酷的干旱环境下,有效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减少土地流失和沙化程度。 “干水”产品的核心技术是自控缓释供水—即在灌装用水中加入干水粉剂,把水分凝结成凝胶状态。在植林时,将“干水”产品直接埋在植物根部的土壤周围,水分就会缓慢释放,为植物提供至少三个月的有效水分。这种灌装方式消除了因蒸发、径流、淋洗所造成的水分损失以及传统灌装方式所造成的其他浪费,特别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以及其他各种园林护理。其中关键之一是利乐“利乐皇”包装材料为该物质提供了良好的存放环境,保证了“干水”的有效存放期和缓释效应。采用利乐专利包装材料,“干水”产品还具有方便易用的特点。利乐也借此机遇,扩展公司的利乐皇产品的类型,有助建立更大的营销网络。 利乐追求环保和业务发展的统一。利乐主要在三个方面获得良好的环保效果: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过程以及及时沟通。“彩乐板”是以废弃的利乐无菌包装纸盒为主要原料,经清洗、切碎和特殊热压后制成的。彩乐板的各项性能经国家鉴定已达到或超过一般人造板材。目前,彩乐板已广泛应用于学校的课桌椅,讲台,办公陈列架,装饰板,运输包装箱,垃圾桶,工具箱,挂钟,各类办公文具及用品(尺、钥匙圈,文件夹,杯垫)等。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三家彩乐板厂:上海彩乐环保产品有限公司、深圳东生利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哈尔滨奇星装饰材料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现有员工18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6人,专科以上学历73人。为适应公司的迅猛发展,我公司斥巨资先后进行了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的改造,三期工程改造完工后,长天科技公司的生产能力将在同行业达到全国第二的水平。我们能为您提供的——舒适独立的办公环境,中央空调供冷暖;通勤车接送上下班,解除挤公交的尴尬紧张;免费提供住宿,享受酒店式标准间的自由;工作餐营养膳食,两荤一素(稀饭、馒头、汤、水果任选);每年组织一次员工不定期体检,保证员工身心健康;深圳腾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公司成立起就一直承着:“以人为本、客户至上、格守诚信、信誉第一”的商业准则,先后为200多家三资个业和内资企业提出来供过各种满意的服务。业务领域小涉及至IT系列全方位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公司下辖管理部、客服部、技术部、业务部、财务部;各部门全力配合公司的业务拓展,使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为确保公司的壮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业务拓展方面,公司由初期单一的电脑硬件销售扩大到现在的网页制作,软件销售,大中型网络,承包智能化小区工程,办公设备全系列维修及维护,电子商务,视频会议等专业项目。雀巢走过 150 周年,这个数字背后藏着食品工业的哪些秘密?_商业_好奇心日报
社交账号登录 或者
新用户注册 上传头像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预览 忘记密码
商业雀巢走过 150 周年,这个数字背后藏着食品工业的哪些秘密?
费丽婷 李博
如果说从这一家公司的成长能看出整个工业的扩张方式,恐怕并不是在夸大其词。
本文来自《好奇心日报》,更多好文章请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 。
雀巢咖啡。矿泉水。丝塔芙洗面奶。太太乐鸡精。美禄。脆谷乐。徐福记凤梨酥。脆脆鲨威化饼。宝路。胶囊咖啡机。美极鲜味汁。豪吉鸡精。三花淡奶。雀巢健心中老年奶粉。花心筒。笨 NANA 冰激凌。五羊牌甜筒。冠能狗粮。巴黎水。优麦麦片。奇巧。印度美极方便面。Cailler 巧克力。Hot Pockets 冷冻披萨。雀巢冰爽茶。
如果你在中国的一家大中型超市里逐个货架逛过来,大概可以遇到其中的一大半。但你可能不会意识到,它们全部来自雀巢。
这些产品覆盖十余个门类。如果细究它们的来历,可能来自同一个公司在过去 150 年里的各个时期、在各个市场的并购——巴黎水来自法国,奇巧是英国糖果公司 Rowntree Mackintosh 的品牌,太太乐原本是一家中国公司……
150 年前,雀巢从瑞士一个卖婴儿牛奶麦片的公司起步,和另一家卖炼乳的公司合并而成。如今,在美国《财富》杂志 2015 年评选的全球 500 强公司排行榜中,雀巢排在第 70 名,是收入最高的食品消费品公司,几乎是排在第二的百事公司的两倍。
想想那些中国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1669)、瑞蚨祥(1862)、全聚德(1864),活到现在多多少少流露出一股传统的气息,卖点也大多就是“老”、“经典”。相比之下,雀巢的产品至今还活跃在大小超市、便利店的货架、以及电商平台上——以普通参赛者,而非“老字号”的名义,而且,它还在不断地推出新品。
超过 2000 个品牌的产品,在全球 195 个国家中的 189 个销售,中国是它的第二大市场——你几乎很难不接触到它。这个巨型食品公司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这么大规模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借着雀巢分析一下食品工业跨国公司的秘密。
雀巢部分产品
1.食品公司多大规模算大,是一个技术问题
我们得从一个冷藏车改变肉类加工产业的故事说起。
19 世纪,肉类加工是件费时费力的事,牛仔们要把牛从草原赶到火车上,在运输到中西部或者更远的东海岸,再进行屠宰。一路上牛们死的死伤的伤,到目的地时已经损耗惨重。
但在福特 T 型车都没有进入人们家庭的年代,火车这样的公共交通是解决远途运输的为数不多的快捷的办法,在冷链技术诞生以前,产品高损耗率让任何一家食品企业向外扩张都变得很困难。芝加哥一个屠宰场老板古斯塔夫斯·斯威夫特想了个办法,他把这个过程逆转,先屠宰加工,再运输。把冷冻剂放在封闭车厢里变成冷藏车,原来一个车里放几头活牛,现在变成了垂直悬挂的肉条,废弃的内脏也不用再占用运输空间——这让生鲜散装加工成为可能。
古斯塔夫斯生产的肉的宣传画
1870 年代冷藏车的模型图
1930 年代古斯塔夫斯公司工厂
正是冷链技术的诞生让食品生产和运输环节的损耗率大大降低,从而提高食品行业在供应和深加工环节的利润率——这同时让处在某一区域的企业向其他地区销售优质和低价的产品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美国交通业快速发展,两者结合,最终促成了美国全国范围内食品统一市场的雏形,一旦形成统一市场,出现竞争,则为企业兼并和收购埋下了可能。美国新铺设的公路里程从 1921 年的 62 万公里增长到 1935 年的近 162 万公里,都让食品商得以把商品卖到更大的范围。
而后,冷链技术进入千家万户。1930 - 1941 年间,冰箱在美国的销量从之前的共 190 万台,一下子增加了 2000 万台。到了 1950 年代,美国民众的生活已经被人工制冷技术彻底改变:大量购买超市里的冷冻食品,储存在新买的冰箱里。而冰箱进入普通人家庭,让每个人可以购买、储藏他们吃不完但却想要的食品——特别是每个人都爱吃的冰激凌。
而奶制品食品公司规模扩张更应该感谢那个叫鲁宾·劳辛的瑞典人——就是他创立了被人们熟知的利乐公司。1951 年,鲁宾·劳辛在瑞典创立了利乐公司用以生产利乐灌装原型机,很快它将样品交付给了瑞典隆德乳业。仅仅 9 年后,利乐公司在墨西哥成立了瑞典以外的第一家包装材料生产工厂,该厂的产能每年超过 10 亿包,这从侧面可以证明全世界的食品工业多么需要这样的技术来扩张自己的版图。
鲁宾·劳辛(左二)和尼尔斯·安德森
不同的利乐包装
随着每个家庭储藏食品量的提升,这就意味着食品公司可以更加轻松地扩大产品销售规模——特别是冷冻食品的规模。正是在 1960 年,雀巢瞄准了欧洲地区家庭购买冰柜人们对冰淇淋的需求大增的机会,它收购了德国的 Jopa 公司和法国的 Heudebert-Gervais 公司,开启了全球化的步伐。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看:巨头性食品行业公司需要在每个区域都获得可观的利润和最够大的市场,统一的市场形成在米勒点评芝加哥肉制品工业变革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启了。
灭菌技术、利乐包的发明延长了食品保质期,冷链物流的建设,美国私家车的普及、冰箱冰柜的广泛应用,也让远在郊区的“超市”业态成为可能,这最终也让零售业获益。在此之前,市场上最常见的零售业态是杂货铺和 A&P 这样的连锁零售商。沃尔玛这种全球采购、全球销售的巨型公司的出现,也会把它的客户(比如食品公司们)带向全球。
2.食品公司多大规模算大,还是一个管理问题
从 1938 年开始,雀巢就开始进行品类扩张。在之前提到收购了 Jopa 和 Heudebert-Gervais 之后,雀巢才开启了全球化的扩张步伐。
在 1970 年代,随着收购不同行业公司的增加,它在 1977 年终于更名为雀巢集团。但这家公司需要面临更多的管理上挑战。看看它在 1970 年代收购公司的名单吧,你会发现就不仅仅是欧洲地区的食品公司这么简单:雀巢在 1973 年接管了美国冷冻食品公司 Stouffer 公司,并于 1976 年收购了罐装食品生产公司 Libby, McNeill & Libby(别忘了,雀巢还在 1974 年成了欧莱雅的小股东,并于两年后收购了美国爱尔康眼科公司,这足以证明这家食品公司管理的规模有多么大)。
Stouffer 食品
所有公司走向全球化运营之后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让不同市场的人协调作战。比如麦当劳的员工遍布全球,这些人既要听从麦当劳总部的指示,又要遵从不同市场本地的运营特点。
同样地,雀巢的 33.5 万员工分布在 85 个国家的 436 座工厂。无论是对于全球每个地区的企业以及相关的工厂、渠道以及上游供应商的管理,归根到底都是对于人的管理。
比如要让美国的罐头公司 Libby, McNeill & Libby 的工厂知道瑞士沃韦总部调整的计划,就需要快捷、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
但管理能力的提升,其实也伴随着技术进步。对于一家处于母公司收购名单不断扩充的公司,在快速扩张阶段,没有什么比总部和区域的整齐划一更重要了。
如果没有电话、电报、传真机、互联网,大家可能还都只是一个瑞士沃韦小镇上的本地企业,依靠面对面交流。技术的发展让全球化协作成为可能。
更为你熟悉的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让整个公司的所有业务都能在一个体系下实时完成。不仅是雀巢,无论对于可口可乐还是百胜集团,从 1960 年代算起到 20 世纪 90 年代,在逐步进入欧洲、拉美地区以及亚洲的这些食品公司,在全球化扩张最快的这几十年里,它们还应该感谢富士施乐、惠普以及 IBM 以及后来的微软这样的科技公司。
从传真复印文件、到最简单的 Excel 表和 Word 文档以及电子邮件,这些都构筑了如今我们仍在使用的全球化的标准商业语言——而在这背后是管理方式全球化标准的统一。
3.食品公司多大规模算大,最后还有一个是金融问题
技术进步,管理统一,最后带来的结果是并购始终不绝。
在食品行业,并不是只有雀巢热衷于并购。如果你去看卡夫(2012 年拆分为卡夫和亿滋国际)、通用磨坊(在中国最有名的品牌是哈根达斯和湾仔码头)、达能等这些食品巨头,你会发现他们的发展史几乎也都伴随着大大小小各种收购并购。全球最大的啤酒制造商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也是在并购了美国 Anheuser-Busch、比利时 Interbrew、美国 AmBev 这三家重要的啤酒制造商之后才逐渐成为了啤酒巨头。
亨氏和卡夫集团旗下品牌对比一览
百威英博产品一览
事实上,凡是具有“快消”属性的行业,包括日化(比如宝洁、联合利华)也都是通过收购并购迅速扩张。因为面对一个超级大众市场,它们需要一系列强有力的品牌和产品组合,以及保持对消费需求的敏感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
另一个不能忽略的前提,是全球财务语言的统一。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三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让全球公司(不仅仅是食品公司)运营水平和盈利能力得以处在一个语境之下。
但食品公司更容易成为并购目标,几个大的并购案关注度也相对较高。现在回看起来,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它与人们生活更接近,人们对这个品牌更熟悉。
从最基本的需求出发,不同地区和人群,对食品的需求几乎是一致的。衡量一家荷兰牛奶公司和一家新疆牛奶公司的标准,本质上不会有太大差别。这种统一的“语言”也让并购有更大的可能性发生。
对于食品公司来说,零售渠道是运营重点。收购其他品牌意味着可以在一个渠道里卖更多的东西。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一家大的食品公司拥有 50 个品牌,可以共用一辆卡车运输到各个便利店、超市,显然比起分别运输降低了成本。在美国,大的食品公司还可以在超市内部安排自己的人进行上架,保证商品的陈列。而雀巢现在拥有 2000 个品牌。
在进入新的市场时,收购一个成熟的公司也可以迅速补全渠道。例如在收购徐福记之前,雀巢在中国糖果业的市场份额远低于玛氏、卡夫和联合利华,收购徐福记不仅直接提升了市场份额,也借助徐福记的销售网络渗透到中国的二三线市场。巧克力糖果制造商好时收购中国的金丝猴,同样看重的是其在中国二三线城市拥有更多的渠道资源。
除了渠道优势,一家公司收购多个品牌,在采购、生产、营销等很多方面都会有协同作用。比如一个公司有 10 个薯片品牌,那么采购马铃薯粉时就容易获得更低的价格。同理,在进驻沃尔玛这种卖场、购买营销资源时,对外也会有更强的议价能力,甚至内部的 IT、HR 系统都可以共享。
并购为公司带来了新市场,包括品类上和地域上,加上更大规模和更高的抗风险能力,最终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市场和全球性的消费者。而食品公司的特殊之处在于,盈利方式清晰,可复制。管理方式清晰,可复制。渠道建设,可复制。需求也是一致的。
它是一个好的标的。
4.总的来说,它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还是中产阶级兴起的过程
1960 年代以后,雀巢收购和并购的步子明显变得更加频繁,背后其实是当时作为最大消费市场的美国中产阶级扩大、居民购买力提高。
1945 年二战结束的 20 年,美国经济飞速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从 1950 年到 1960 年的十年内,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上升了 40%。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也是这个时候,到了 1960 年代则更为明显,2/3 美国家庭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家庭可支出收入稳步上升。
社会学家迈克尔·哈林顿形容,50 年代中产阶级出现的数量和速度令人吃惊,人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处理越来越多的财富,只有买更多更好更新型号的产品。
雀巢在二战后确立了向全球发展的长期目标。由于全球的中产阶级在各个市场的崛起并非同时,这让雀巢在美国的经验可以复制到其它后进市场,因此出现了对冷冻食品公司 Stouffer 罐装食品生产公司 Libby, McNeill & Libby、美国三花公司等公司的收购。
事实上,与其说大的食品公司试图满足这些新兴中产阶级的需求,倒不如说中产阶级的需求是“被教育”出来的。在产品出现之前,需求可能也不存在,但“像发达国家的有钱人那样生活”却是有吸引力的。
一个你最熟悉的例子是,80 年代雀巢进入中国,开始销售速溶咖啡。对于一个习惯喝茶的国家来说,想说服对咖啡一无所知的消费者接受这种黑乎乎的苦涩粉末并不容易。
二战后电视在全球的逐步普及,为这种消费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渠道。80 年代末雀巢在中国播出电视广告,几乎是手把手在教中国人喝咖啡——“用一茶匙雀巢咖啡,加热水,加糖,加咖啡伴侣或加奶,立刻冲成一杯又香又新鲜的咖啡”。尽管现在看来有点好笑,但那句广告语“味道好极了”在塑造中国消费者对咖啡的印象上功不可没。
雀巢 80 年代广告
雀巢咖啡经典广告--味道好极了
这既是一个生意的扩张,也是文化的渗透。可以说,是雀巢咖啡一手培养起中国人喝咖啡的习惯,直到后来星巴克的出现。
只有大公司才有足够的文化影响力,让一种产品成为全世界趋同的消费对象。以食品、日化为代表的快消行业从来都是营销的最大玩家,另一个巨头宝洁 2015 年削减营销费用之后,花费还高达 82 亿美元。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成功的品牌对于食品公司的重要性。
食品公司普遍采用多品牌策略,品牌也是食品公司最核心的资产。在福布斯 2015 年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榜单里,“雀巢咖啡”和“雀巢”分别排在第 32 和第 49(这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雀巢咖啡”品牌的强大)。
“品牌对食品行业非常重要。它不像科技行业要不断革新硬件,一个食品品牌价值在那,可能 100 多年都不会变。”曾在全球第二大资产管理公司 Fidelity 从事食品股票研究的赵一苇说,“对雀巢、可口可乐这样的食品公司来说,在一个比较大的平台上,有非常好的资源,如果去收购一个小公司,收购价格对他们来说是很值得的。小品牌在大公司手里,也可能会比自己发展价值更高,成本更低。”
买到别人的成熟品牌也有更大的价值。
2010 年,卡夫斥资 196 亿美元收购吉百利公司。之后整合两家公司的产品和市场营销手段。吉百利在亚洲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品牌,因此卡夫公司利用该品牌的知名度推销奥利奥。
这就像是一个快速提升市场的捷径。而并购一家现成的公司,也往往比自己事必躬亲拓展生意来得更“划算”。
并购让这些产品变得更大,更有实力。当然,也更工业化。雀巢是食品工业的一个代表,它身上发生的事,其他食品公司也发生过。
收购冰激凌品牌
对工业化的诟病已经太多了,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如今最为依赖的包装食品行业增长乏力,是这家 150 年的公司面临的最新瓶颈。2012 年至今,雀巢的年销售从 922 亿瑞士法郎跌落到 2015 年的 888 亿瑞士法郎。
雀巢找到的新突破口是医学营养食品。在近几年进行了一系列医疗营养业务的收购后,6 月底的最新消息是,雀巢更换了最近 94 年来第一位“空降” CEO:新任 CEO Ulf Mark Schneider 来自医疗保健品行业,此前在医疗公司 Fresenius(费森尤斯)当了十几年 CEO。
分析师普遍认为,Schneider 的到来“预示着欧洲市值最大的公司将有一场战略翻新”。从食品到医疗,整个公司层面的战略转型,理论上这是 150 年来第一次。
回到超市。雀巢 1980 年代再次进入中国的时候以速溶咖啡起家。它在中国展开攻势的方法跟在全球一样,迅速收购,打响品牌,然后不断提供新的产品。被它收入麾下的中国本土企业包括太太乐、豪吉、云南大山、银鹭、徐福记、惠氏……但是,这些业务面临产品和品牌老化的风险。中国市场也更为复杂,同一个雀巢,却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认知。
无论如何,各种各样小品牌汇入一个延续了 150 年的公司中,这是商业生命力的最好注解——大部分公司都没有这么持久的生命,人类更是如此。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内图来源:
、、、、、、、、、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分享至:
没有更多啦
好奇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菲律宾东方集团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