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有恐怖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就没有了害怕!

    寒山问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此段如何对待恶人恶行的对话在佛教中流传甚广,似乎成了经典。而这种处事方法和思想古往今来也影响了相当多的修行中人。至今大有市场。作为一个心理学爱好者,今天细品这段对话,却觉得如鲠在喉,问题多多。这句备受推崇看似蕴含大智慧的回答我却觉得明显有致命弱点,境界很低,而且有误导之嫌。下面我就说说我的看法,供网友以及学佛的朋友参考。        前面不说了,忍让耐敬,谁能不赞同呢?以恶对恶,冤冤相报,确为不智。可是后面的尾巴就有问题了,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从这几句话里能很明显的感觉到潜藏于答者内心的恶人自有恶人磨的幸灾乐祸心理。你且看他--你看他什么?你看他的悲惨下场呗!还能看什么?难道看他趾高气扬么?这种心理,不是幸灾乐祸,又是什么呢?只不过拾得不敢明说而已。那么,为什么再待几年他就可能会有悲惨下场呢?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多行不义必自毙,恶人自有恶人磨”呗,无非一个因果报应而已。恶人得到恶报,有什么奇怪的呢?又有什么可看的呢?哦,原来恶人曾经“谤欺辱笑轻贱恶骗”于你啊!这下痛快了,替自己出气解恨了,不过如此而已。所以,拾得之“看他”,不是要警醒反思恶之不可为,因果之不爽,而不过是要出辱笑轻贱之气解谤欺恶骗之恨而已。由此可知抗拒怨恨的嗔念以及早晚你没有好下场的刻薄心理已经深藏在答者的心中了,亦可知前面的忍,让,由,避,耐,敬的行为,无非是权宜自保之计,并不是发自于内心出自于真诚的,而只是一种避免被损害并保持自我形象的高超应对手段而已,这种心理,甚至都有纵容作恶然后等待老天惩罚他的嫌疑。已经接近于阴暗恶毒了。不和恶直接对抗,避免被伤害和激起更大的恶,这自然无可厚非。可是任由恶行放纵,任由恶人掉进因果的陷阱而暗自得意,还要看他的下场以出气解恨,或者再说几句恶有恶报咎由自取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风凉话,这样之言行,何异于小人?有何可取之处呢?哪里像慈悲为怀的佛家之所为呢?不仅不厚道不宽容,更是显得缺少了悲悯之心。况且,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其实也是对自身嗔恨本能的一种隐性放纵,应是于修行不利的。这样的思想境界,看起来似乎脱俗难为,其实连世俗中的善良标准都达不到。俗世中之善者,看见伤害自己的恶人受难了尚且可能不计前嫌挺身相救,何况修行人呢?先“不理”再“去看”,活脱脱受了气假装不计较然后等老天爷替自己出气的阿Q式自慰心理,根本看不到一点点的大智慧大悲悯大境界的影子。        我觉得,这种类似于阿Q式精神胜利法的思想和行为,只不过是世俗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本能对抗方式的变种而已。对抗或逃避,这是连动物都具有的自我保护的本能冲动。把消极逃避的行为披上因果报应的智慧外衣,并不能改变思想上胆怯畏惧行为上只好消极退缩的本质。如果都这么提倡打完左脸再给有脸,唾面还要自干,那么正义感又怎么能培养出来呢?勇气和力量又从何而来?生命的尊严又放在哪里?面对小恶尚且躲避,面对大恶何能挺身?指望大恶或者老天来修理小恶,不是自欺是什么呢?这也就罢了,人间本就有善有恶,抗拒不了就需要忍耐承受。只是之后又要看人家的下场以佐证忍让的正确,为自己的消极处世寻找合理的理由,这就实属自欺无疑了。        事实上,过去之所以有人说宗教是一种安慰与麻醉人民的鸦片,正是由于这种对消极避世方法的强调所造成的。这种回避矛盾一味躲进自己的世界里自修自行的方法,也许自保有余,但又与世何补?从个体来说,又真的能解脱被恶人恶行欺辱轻贱的痛苦吗?我看未必。        面对恶行,采取一味退让的方法,不敢有礼有节的抗争,不但说明没有以弱制强以爱容恶的智慧,更难逃纵容恶人恶行的嫌疑。这种方式,说白了就是绥靖政策,把祸水引向别人。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是不是一种恶?当时的英法国家是不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了?结果如何?一场更大更痛苦的浩劫降临了人类。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那么,什么才是面对恶人恶行的应有态度呢?我以为,爱来了,接受爱,恶来了,就处理恶,不怕不躲。这才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负责的态度。只有敢于面对,才能善于应对。不跟恶人对抗,要跟恶行斗争。沟通,抗议,反击,惩罚,以心谅恶,以爱融恶,等等等等,方法多多,不一而足。从个体来说,只有光明正大的自我维护,才能产生内心的安全感。从对方来说,也是对恶者负责。佛教教人向善,窃以为包恶融恶治恶惩恶正是真正的行善扬善。而不是“不理他,过几年再看他”这种消极态度。学佛的人都知道“弘扬佛法”这个词,见恶而躲不敢承担,谈何弘扬呢?虽然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有建立起这样的思想基础,才能遇恶而不惧吧。        时代不同了,民众也已经觉醒了,恶行遍地让人逃无可逃的黑暗时代也过去了。生活的质量已经取代生存本身成为更重要的个体需要了。可是,佛教,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似乎还在用消极躲避的方法来教导喜欢修行的民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如何对待恶人恶行,这不仅是学佛之人需要面对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欢迎对此感兴趣的朋友批评指正。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佛教就是教人装善装所谓的高明.其实什么都没
  楼主曲解了    比如你的孩子哭了,你就让他哭,然后再看结果.    你看到的结果是孩子依赖性越来越少,而独立性越来越大.    同样,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意思------也是知道会有一个积极的结果,比如这个人经过这些事情和岁月后,就会变成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楼主假设了一个不好的结果,然后推论幸灾乐祸的心理.    楼主,你学心理学的,自己的心理为什么总是阴暗的呢?
  同样,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意思------也是知道会有一个积极的结果,比如这个人经过这些事情和岁月后,就会变成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  还在追梦呢?
  楼主假设了一个不好的结果,然后推论幸灾乐祸的心理.        楼主,你学心理学的,自己的心理为什么总是阴暗的呢?
  佛学讲究的是自我转变,而不是暴力转变    当你认为别人不对的时候,你只能劝说,不能强迫他甚至反对他.    佛的这种善是最的的善.    就是不把自己的世界观强加于任何人,你听就听,不听拉倒.    但这个世道,总有人把自己的世界观强加于人,比如共产主义者,绿皮书作者,主体思想胖子们.    
  佛教都是狗屎,有什么在这里好说的。
  @追梦女郎2011 回复日期: 11:37:17  回复
      佛学讲究的是自我转变,而不是暴力转变        当你认为别人不对的时候,你只能劝说,不能强迫他甚至反对他.        佛的这种善是最的的善.        就是不把自己的世界观强加于任何人,你听就听,不听拉倒.  ===============================  哦,眼看着别人下地狱?这叫善?
  说得太好了!早有此同感,只是未说出而己!心灵的完善不是以自欺欺人为根基的!灵魂的飞升也不是自我逃避能够实现的
  @Coooolsen  22:02:39    @追梦女郎2011 回复日期: 11:37:17  回复          佛学讲究的是自我转变,而不是暴力转变            当你认为别人不对的时候,你只能劝说,不能强迫他甚至反对他.......  -----------------------------    眼看着人家下地狱,就是佛的善.  你认为不善,那说明你不了解佛.    佛说的地狱不是真的地狱,是心灵的地狱.  也就是说你内心受到煎熬,这就是地狱,比如你爹死了,你很痛苦,这就是地狱.  佛学拯救你,是希望把你从这种地狱拯救出来.    怎么拯救?  很简单,告诉你爹死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因为一切都是浮云.  你爹其实本来就该死(这是真理,不是诅咒).    你一想,既然爹该死,那我还痛苦个什么劲.    你就开心了,于是你就被从地狱拯救出来了.    佛学,不是如您一样的所谓心理学粗人能理解的.    正如某些粗人理解中医的金木水火土,非要对应自然的金木水火土,就OUT了.
    作者:追梦女郎2011 回复日期: 10:09:55  回复
      Coooolsen  22:02:39      @追梦女郎2011 回复日期: 11:37:17  回复              佛学讲究的是自我转变,而不是暴力转变                当你认为别人不对的时候,你只能劝说,不能强迫他甚至反对他.......    -----------------------------        眼看着人家下地狱,就是佛的善.    你认为不善,那说明你不了解佛.        佛说的地狱不是真的地狱,是心灵的地狱.    也就是说你内心受到煎熬,这就是地狱,比如你爹死了,你很痛苦,这就是地狱.    佛学拯救你,是希望把你从这种地狱拯救出来.  ===================================================  那真的地狱怎么解救出来?
  寒山问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这话没有错。如果错了,那是因为不了解佛教,  “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是慈。  “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是悲。  慈悲才是本意,不懂慈悲,就会觉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
  如果按照佛教教人向善、度己度人的角度上看,对面对方明显暴力侵略该如何处之?佛教讲无我,以此推论,也就是面对和正面和负面的事情向你袭来,你所要的做的事情,首要的是真正做到把自己置身事外,才能全观整个事件,一旦带有自我的意识,必然偏离洞见解决事情的轨道;其次,在真正将自己从事件的漩涡当中抽离出来后,根据前面的叙述,那就是要以度人和慈悲的态度来处理此事,因此:  当恶人向你袭来时,会有三种情况:一是你有足够的力量和手段用暴力制服他,并且你也实施了这个暴力,但不足以使他丧命,但会使他知难而退;另一个是你可能力量不如他,一旦你原地不动,你很可能要面临危险甚至牺牲生命,因此你只能设法避开;第三就是无论力量对比与否,你都站在原地不动,让他攻击你(这有点类似耶稣赴十字架的味道)。  人天生的就是一个喜欢价值判断的动物,比如好坏善恶美丑等,其实这种价值判断行为严重干扰了人对实相的洞见,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行为,增加了自己的痛苦。价值判断源于自我,价值判断导致情绪,因此佛教抛弃了所有世俗的价值判断,用了一个慈悲来取而代之,基督教叫爱。  那么上面例举的三种对待恶性的态度,哪一种是慈悲?或者叫爱?慈悲的内涵?爱的内涵?
  慈悲是让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让自己得救,也让别人得救,一同得到心灵的解脱与自由
  律法让人知罪而悔改,宗教让人感动而悔改,处在现实中的人应适宜而为促进社会与人的进步,岂能拘泥于教条而自带枷锁?
  作者:近水楼台先月 回复日期: 22:22:10   说得太好了!早有此同感,只是未说出而己!心灵的完善不是以自欺欺人为根基的!灵魂的飞升也不是自我逃避能够实现的  --------------------------------------------------------  谢谢这位朋友的认可,楼主十分受用。    恶人其实最不怕那些消极忍耐的“好人”。恶人其实最怕也最敬重那些不畏强暴敢于自我维护的强者。
  律法让人知罪而悔改,宗教让人感动而悔改,处在现实中的人应适宜而为促进社会与人的进步,岂能拘泥于教条而自带枷锁?  ---------------------------------------------------------------  我记得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位印度的伟人,甘地,曾经劝告中国人放弃抵抗,采取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去对待日本侵略者。    如何对待邪恶,有史以来人类一直就在不断的探索。世俗有世俗的方式,宗教有宗教的办法。我以为,有效的,就是好的和可以采取的。奋起反抗和忍让宽容,其实并没有高下的分别。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宗教,对暴力,都有种莫名的忌讳。似乎暴力是恶人的独有权利,好人就不应该如此。实质上这正是自我设限自带枷锁。自己放弃了摆脱欺辱和奴役的重要手段。    那么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这么提倡呢?我个人推测,过去的宗教要想见容于当时残暴专制的统治者而生存下来,就无法宣扬以暴制暴的思想,而只能提倡宽容忍耐。而这种为了生存的权宜之计,却被后世传道者当成了理所应当的东西并广为提倡。当然,宗教要想凸显自身的与众不同,并让人们产生信任和依赖,似乎也只能如此。这既是宗教的独特价值所在,其实也是一切宗教的局限所在。那些些不明白这一点的信众们,还以为宗教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和最正确的。而宗教的传播者和主导者们,也绝不会自己点出自己的弱点。只有站在足够的高度和独特的视角,才能看清宗教的这种优劣两面性。  
  握手楼主,同道中人赞叹
  当一个人被邪恶所伤时,心理本能是反击,忍耐或躲避的.当它不能处理这种状况时,心理是受伤的.它会选择消极避世,在避世中抚摸伤口,它会选择原谅,包容,在失去自我中超越,达到一种无我无相的境界.达到观照世间,了了分明,无遮无碍的佛的境界.
  然而佛在世外亦在世间.没有以慈悲精神为根基的佛就是死亡.故释迦牟尼舍身饲虎,耶稣基督勇上十字架.既然有如此舍身取义的精神,又何须在世外做了了分明之观呢?
  参与社会,改变社会在入世中出世,在出世中入世,在无我中有我,在有我中无我,超越一切名利和自我意识,把慈悲作为修行的根基,才能与众生一起得道,享受身心彻底解脱的大乐.这也是我佛慈悲的心愿.也是耶稣基督身钉十字架的救赎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山风满故林  19:18:39    作者:近水楼台先月 回复日期: 22:22:10     说得太好了!早有此同感,只是未说出而己!心灵的完善不是以自欺欺人为根基的!灵魂的飞升也不是自我逃避能够实现的    --------------------------------------------------------    恶人其实最不怕那些消极忍耐的“好人”。恶人其实最怕也最敬重那些不畏强暴敢于自我维护的强者。  -----------------------------  你说的一点也没错,恶人最喜欢遇到忍让的人。    不过对于敢跟人斗狠的强人,谁都怕,包括恶人。除了畏之外,还会有恨,如果吃了亏的话。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是有条件的人,都会学着斗狠,都怕被人欺负。这是个常态,不需要楼主提倡。    人人斗狠,人人争强。狠人会遇到更狠的人,你打我一拳,我必定还你一腿。很有可能是还你一刀。这样就麻烦了,下一世两人再遇上,吃亏的那个必定讨命报复。......,这两人在轮回中就会一直纠缠下去,到何时为止呢?    至于佛教为什么提倡忍辱呢,是因为不再想玩这种轮回游戏了。    如果谁想玩下去,那是个人的选择了。
  艮背行庭,你误解楼主意思了
  赞Coooolsen:同道中人,握手.亲切!
  先“不理”再“去看”,活脱脱受了气假装不计较然后等老天爷替自己出气的阿Q式自慰心理,根本看不到一点点的大智慧大悲悯大境界的影子。  ————————————————————————————————————  拾得是这个意思吗?这是楼主对“你且看他”这句话的自己的心理投射,与拾得无关啊。    楼主为什么会这样投射呢?楼主喜欢心理学,应该反思下自己的心理。
  作者:近水楼台先月 回复日期: 11:04:24    参与社会,改变社会在入世中出世,在出世中入世,在无我中有我,在有我中无我,超越一切名利和自我意识,把慈悲作为修行的根基,才能与众生一起得道,享受身心彻底解脱的大乐.这也是我佛慈悲的心愿.也是耶稣基督身钉十字架的救赎  ------------------------------------------------------------------  :)      
  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13: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13: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13:8 爱是永不止息。  -----------------------------------------------------------   补充一句:可以不在乎头脑的面子,但要维护生命的尊严。
  @山风满故林 回复日期: 18:35:30  回复
      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13: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13: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13:8 爱是永不止息。    -----------------------------------------------------------     补充一句:可以不在乎头脑的面子,但要维护生命的尊严。    ===========================  呵呵,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时候没有任何尊严可言
  心理投射现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如果没有心理投射现象.我们要么一无所知,要么就是佛.每个人都从自己独特视角看待世界,在共同探索中得到真理.下面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心理投射现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如果没有心理投射现象.我们要么一无所知,要么就是佛.每个人都从自己独特视角看待世界,在共同探索中得到真理.下面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拾得从寒山提问引出对待恶人的定论已经着相,从而引发楼主反方向的质疑观点.这也是真理的完善.本不来法无定法,拾得如果沉默不语,或曰:不可说不可说,岂不免了我们一番争论?
  @近水楼台先月  10:49:06    心理投射现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如果没有心理投射现象.我们要么一无所知,要么就是佛.每个人都从自己独特视角看待世界,在共同探索中得到真理.下面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  “要么一无所知,要么就是佛”——不同意这个,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除佛之外,众生皆戴着无明的哈哈镜,不过哈哈镜的曲度有深有浅而已。楼主这次的哈哈镜是太明显了:    楼主不相信人真能忍住侮辱而不生一丝嗔愤,所以就从“你且看他”这句话中得出了自己想要的结论。    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儿。
  @近水楼台先月  11:06:26    拾得从寒山提问引出对待恶人的定论已经着相,从而引发楼主反方向的质疑观点.这也是真理的完善.本不来法无定法,拾得如果沉默不语,或曰:不可说不可说,岂不免了我们一番争论?  -----------------------------  你看出了识得禅师着相?嘿嘿,用你的话说:不可说、不可说。    挺没意思的一个话题,到此为止吧。
  回艮背行庭:先生既有高论,何不把此变成弘法利生场所,引凤来归,也不枉我佛普渡众生之愿?挽留.发下四弘誓愿,立下成佛之心,就能忍得住一切羞辱,不知对否?
  我以为,爱来了,接受爱,恶来了,就处理恶,不怕不躲。这才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负责的态度。只有敢于面对,才能善于应对。不跟恶人对抗,要跟恶行斗争。沟通,抗议,反击,惩罚,以心谅恶,以爱融恶,等等等等,方法多多,不一而足。从个体来说,只有光明正大的自我维护,才能产生内心的安全感。从对方来说,也是对恶者负责。佛教教人向善,窃以为包恶融恶治恶惩恶正是真正的行善扬善。
  楼主的话题由如何对待恶人恶行引发忍辱在修行中的定位问题.记得在六祖慧能与北宗神秀的顿渐之争中认为修行应从内心体悟做起,再引发外在行为变化,忍辱是外相行为而神秀门派则从忍辱功夫做起,引发内心改变
  作者:近水楼台先月 回复日期: 11:06:26   拾得从寒山提问引出对待恶人的定论已经着相,从而引发楼主反方向的质疑观点.这也是真理的完善.本不来法无定法,拾得如果沉默不语,或曰:不可说不可说,岂不免了我们一番争论?  -----------------------------------------------------------------  先月,关于我是不是心理投射了,这个不重要。其实我本来就是想借题发挥一下。上面有几位朋友质疑我“曲解”了拾得的本意,我也懒得争辩。从拾得的用词“只需,不要理,再待,你且看他”来分析,我觉得我并没有理解错。当然,若是要为拾得辩护的话,可以说,他是站在普通人利害得失的角度来讲的,不代表他本身的境界就是这样。    不是每个人都想也都能成为洞察一切的大师。对芸芸众生来说,合适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好的对的可行的,而不是说高级的方法才是对的和唯一正确的。用微积分的方法解1+1=?,对小学生来说既不适合也无必要。
  在下看来,凡人固当修行,然根器不同,既无慧能顿超直入的智慧,而强行忍辱又会引起内心冲突而出现强迫症状,实际上凡人也有忍辱能力,父母面对儿女,常人面对朋友,即使面对陌生人,也有一定容忍;出家人四大皆空,无名利之忧,无归属之绊,无生存之念,
  楼主的话题由如何对待恶人恶行引发忍辱在修行中的定位问题.记得在六祖慧能与北宗神秀的顿渐之争中认为修行应从内心体悟做起,再引发外在行为变化,忍辱是外相行为而神秀门派则从忍辱功夫做起,引发内心改变  ------------------------------------------------------  呵呵,谈到忍辱的话题了?我觉得,无论由内还是由外,都可以引发人的改变。不同的路径而已。我觉得,顿悟说之所以能够盛行一时,或许是迎合了人性中的急功近利冲动吧。如果没有很高的悟性和良好的心理基础,想要依靠顿悟达到至高境界,也许结果只会是更加扰乱自己的思想。
  以狠报怨才是对的,佛教是个鸡巴。
    作者:近水楼台先月 回复日期: 14:39:30   在下看来,凡人固当修行,然根器不同,既无慧能顿超直入的智慧,而强行忍辱又会引起内心冲突而出现强迫症状  -------------------------------------------------  你说的正是。
  先月,你也在线啊?喜欢研究佛学吗?我喜欢心理学。
    作者:山风满故林 回复日期: 14:43:06  回复
      楼主的话题由如何对待恶人恶行引发忍辱在修行中的定位问题.记得在六祖慧能与北宗神秀的顿渐之争中认为修行应从内心体悟做起,再引发外在行为变化,忍辱是外相行为而神秀门派则从忍辱功夫做起,引发内心改变    ------------------------------------------------------    呵呵,谈到忍辱的话题了?我觉得,无论由内还是由外,都可以引发人的改变。不同的路径而已。我觉得,顿悟说之所以能够盛行一时,或许是迎合了人性中的急功近利冲动吧。如果没有很高的悟性和良好的心理基础,想要依靠顿悟达到至高境界,也许结果只会是更加扰乱自己的思想。    作者:山风满故林 回复日期: 14:45:49  回复
          作者:近水楼台先月 回复日期: 14:39:30     在下看来,凡人固当修行,然根器不同,既无慧能顿超直入的智慧,而强行忍辱又会引起内心冲突而出现强迫症状    -------------------------------------------------    你说的正是。  =====================  =====================    虽然是拿修行说事,但是却与修行无关。  如果忍辱不是为了止息内心的愤怒,那还是修行吗?
  如果拾得的“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是为了“再待几年,你且看他。”那么,拾得就不是一个修行人!楼主的境界就比他高!  如拾得真是一个修行人,那么,楼主真是曲解他了!  
  以慈悲之心观照世间.心无所系,又何来伤害?自然是金刚之身了.世人既无超凡出世之心,忍辱能力自是有限,忍无可忍之时,自然要借助外力,这样说来,以暴制暴,公平与正义,民主与法制就是我们常人实现身心自由的必然选项了
  以慈悲之心观照世间.心无所系,又何来伤害?自然是金刚之身了.世人既无超凡出世之心,忍辱能力自是有限,忍无可忍之时,自然要借助外力,这样说来,以暴制暴,公平与正义,民主与法制就是我们常人实现身心自由的必然选项了
  作者:近水楼台先月 回复日期: 15:18:15      以慈悲之心观照世间.心无所系,又何来伤害?自然是金刚之身了.世人既无超凡出世之心,忍辱能力自是有限,忍无可忍之时,自然要借助外力,这样说来,以暴制暴,公平与正义,民主与法制就是我们常人实现身心自由的必然选项了  -----------------------------------------------------------------  是依靠合理的制度确立使每一个生命都获得安全和自由,还是期望每个人都超凡入圣以化解恶人恶行带来的痛苦?答案不言自明。
    作者:近水楼台先月 回复日期: 15:18:15  回复
      以慈悲之心观照世间.心无所系,又何来伤害?自然是金刚之身了.世人既无超凡出世之心,忍辱能力自是有限,忍无可忍之时,自然要借助外力,这样说来,以暴制暴,公平与正义,民主与法制就是我们常人实现身心自由的必然选项了  ------------------------------------------------------------    呵呵!你怎么知道世人无超凡出世之心?有!只不过没能察觉而已!  民主与法制固然是外在的上上之选,但自我约束才是根本。  
  在下水平有限,修行更是无从说起,只是爱从心理学角度探索世间而己,与楼主是同一路人.关天高手云集,深不可测?哪敢造次?只是狂言乱语,引高人降临,多听少说,想长长见识而己
  唉,不是修行人,怎能知道所谓约束其实就是解脱呢?
  楼主借拾得起缘,吾就借题发挥,愚陋之见,仅供笑谈.至于拾得以至佛学,远非吾等凡人可以窥见的了.握手楼主.笑!
  楼主借拾得起缘,吾就借题发挥,愚陋之见,仅供笑谈.至于拾得以至佛学,远非吾等凡人可以窥见的了.握手楼主.笑!  -------------------------------------------  说的不错!握手!笑!
  回iw6636:忍辱是为了止息嗔怒.同意
  观进此贴者,修行者居多,也有无神论者,望多多发表见解,以期有一个理想结果.现在分歧尚严重,远未达到真理无遮亦无碍的程度,望大家多多发表见解哟!
  佛家和道家的哲学就是阴柔的,儒家和法家的精神是阳刚的,至于阳刚好还是阴柔好,几千来争论的够多的了。    
现在通行的是:小JJ精神---能屈能伸,能软能硬,见机行事。    
话糙理不糙,大自然早把处世秘诀写人身上了。    
  楼上的说法太搞笑了~~    
  上帝要求的只有正直良善无有诡诈
  佛教徒口吐莲花 各种道理玄之又玄 怎么说都是微言大义 如果别人理解的不中式 就是这人没慧根 心理阴暗 不慈悲罢    还是孔子说得好  以德报怨 不若以直报怨  铿锵有力 坚定分明 没那么多吐沫要喷洒浪费
  拾得僧的忍辱是无生法忍,是证悟到空之后,从究竟意义上看待侮辱的态度,世间的恶是生灭无常的,所以觉悟之后的人不会认为真有所谓的恶,归根结底只是缘起,心里没有善恶的分别观念。觉悟之后心里没有敌人,也无所谓畏惧。  在这种心态下,基于对作恶者的怜悯,出于慈悲心,做出回避、忍让、或者反击的行为都是正确的。  反之,对于还没有学佛的理念的普通人来说,一味的忍让会让心理扭曲变态,着魔,因为他心里的仇恨并没有用佛法化解,还不如按照世间法对治恶势力来得好,比一味的忍让要好,起码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以世间法的善恶标准来说,是维护了正义。只是这时候并没有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心里有愤怒有仇恨,有分别心,还是在轮回里打转。  这也就是佛祖在《金刚经》里教育我们要学会无生法忍的原因,遇到烦恼,佛法教我们看到缘起性空的本质,心里无障碍了,缘起了了分明,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不再落入因果的轮回,这是解决问题最彻底的方法,这时候,心怀正信正念,做出的行为就统统对------面对恶行,我们可以回避,发心是:如果不回避,这个人会有机会犯更多的恶业,将来会受更多的恶报。 可以反击甚至惩戒他:机缘成熟能制止他继续作恶,将他教育好,以防止他伤害到更多的人; 还有一种就是抱着无我的心态,拯救其他众生的慈悲一念,将生死置之度外,舍身救人。  总之学佛之前与之后的行为,最大的区别就是发心不同,学佛之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报仇雪耻或者趋利避害忍气吞声,学佛之后的心态则是为了慈悲救人,做出的行为表面上可能一样,但出发点是不一样,后者是无忧挂碍无有恐怖的,功德大不一样了。  证悟之后的人心里没有敌人,那么,无论他表现出的是忍辱还是反击,其实都是慈悲度人,教育众生的善巧方便而已。万法非我所有,但能为我所用。
  @近水楼台先月   深夜搜索关键词,看到你们讨论得这么有趣,故而回帖,这个问题也是我以前纠结过的
  宗教都是一种社会心理学,人与自然的世界观,于是创造了神,人与人的世界观,于是借助神的旨意告知大家。通过以上手法,成功的创立了宗教。  世界上并不存在超人,如果有,那一定是外星人。正如毛思想一样,非毛一人所创,仅通过毛的渠道来发表。同理,宗教并非某个大神创立,乃古代一群聪明人经过长期观察人与社会,主要具体为人与人,人与统治者的关系,来创立的一种适应性非常强的纯文字语言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东西。通过把握大多数人的软弱心里和追求幸福的渴望,描绘出一个类似蓝图的画面,用以调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正因为宗教这种玩弄唯心为主,少有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描述与总结,所以才会让普通人产生类似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哈穆雷特的主观随意性。每个人都可以往自己身上套,套上了就觉得很对,套不上就慧根未达,这种逻辑诡辩术  
  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可以忽悠大多数普通人。而客观世界有一个最大的特性,就是具备稳定性和可验证性。比如浮力,电流,质量,万有引力,地球等等,科学采取直观的方式告知你。而总结不会接触这些客观世界,因为他玩不转,所以干脆避免,只描绘人与人。  没有哪个人能一天瞬间顿悟来创立一个如此庞大的宗教体系,这更侧面印证了一群人长期创立的本因。至于创立神,仅仅只是便于推广,我们可以忘记神,进而只看其中优秀的思想精髓,这是宗教最大的方法。但是很遗憾,似乎大家都喜欢有一个神这种模式,喜欢被直接洗脑,不喜欢思考。  
  正因为如此,才可以将其定义为社会心理学,一个调节器,让弱者鼓起勇气,神在心中,让强者心怀怜悯,做了坏事神会让你下地狱。如果要说,宗教也像一种道德,维持这么一个金字塔型的人类社会。动物都是依靠暴力来建立统治地位,而人类除此之外,更加强了通过精神来统治。宗教便是最显著的例子。对比宗教与自然科学,就会发现千百年来,科学突飞猛进,而宗教,基本原地踏步。如果这个成立,又说明一个问题,人的精神世界古今中外几乎无差别,自进入文明社会就没再发展。仅有的发展只是技术性的发展,而基本要求则一样。  
  退一步讲,如果那哪天彗星撞了地球,请问神在哪里?  
  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  忍他,是因为每个人业力不同,不能自知的人,要看到智慧的光,并非一朝一日。  让他,当他执着不下时候,硬着上去把它掰直,是不恰当的。  由他,由他去发挥自身的好坏,让他自由去成长领悟。  避他,是因为他的业力来了,你要保全自己,我们虽然救他,但是不必要牺牲自己性命,毕竟自己性命也是自己修来的,我们有权利过自己要的生活。  耐他,给予足够的耐心去感化。  敬他,每个人其实性本善良,有的只是贪嗔痴迷,为何不敬他。  感觉我说的只是一方面,但所有情况都逃脱不了这几个简单的字,这并不消极,是智慧。  我们当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智慧地化解,该放手时就放手。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将生死置之度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