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在凯巴伯森林这个自由王国是指人们里引号的作用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狼和鹿的故事(这个最好)-精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狼和鹿的故事(这个最好)-精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7|
上传日期: 16:51:5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狼和鹿的故事(这个最好)-精
官方公共微信的故事;2.当你们刚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二、初读指导;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3.学习生字;(1)出示词语:凯巴伯森林葱绿捕杀其他饥荒消退居;A.指名读一读;B.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提醒:“;C.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2)出示:提防、血泊,读准多音字;
的故事。板书课题。朗读课题,说说自己对狼和鹿的了解。
2.当你们刚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那么它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
二、初读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
3.学习生字。
(1)出示词语:凯巴伯森林
那么惨 传染病
A.指名读一读。
B.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
提醒:“葱”不要少写一点,“染”不要多写一点。
C.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2)出示:提防、血泊,读准多音字。
(3)出示二类字:贪婪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4.再读课文,标上小节号,一边读一边想想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指名读课文,评议,交流。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狼鹿共存,鹿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2)当地居民大量捕杀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体会当地居民恨透了狼,杀了很多狼。)
(3)灾难逐渐降临到凯巴伯森林。(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鹿的生存环境破坏了?)
(4)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狼居然是这片森林和鹿的“功臣”。(为什么狼是“功臣”? 为什么鹿是“罪魁祸首”?究竟是谁造成的?)
三、梳理整篇课文
当地居民在惨痛的教训中明白了这一点,但是在其他地方像狼和鹿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时地发生者。比如:人类用农药杀死田里的害虫,导致许多鸟类失去食物来源纷纷死去。还有人类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这样就造成多处洪水灾害。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学生交流。
1.练习读课文,准备读给大家听。
3.抄写词语。
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 129
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第三自然段。抓住捕狼前后森林以及森林中鹿群的变化情况,比较具体的数字,以便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造成灾难的原因。
理解狼、鹿、森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课后第四题中两句话的含义。
一、谈话导入
1.板书:狼,谈谈你对它的印象。(凶残的狼 恨之入骨)
板书:鹿,谈谈你对它的印象。(赞美之词 不绝于耳)
2.说说你喜欢哪一种动物?为什么?
3.小结:对于同一种动物,可能有的喜爱有的讨厌,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理由。不管是鹿还是狼,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品性,但它们都是生命,所以都应该得到尊重。
过渡: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狼和鹿的身上。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狼和鹿曾经生活过的凯巴伯森林。
二、研读课文,感受森林变化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再读一读。
2.指名读: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1)“生机勃勃”什么意思?由“生机勃勃”,你想到了哪些景象?
(2)读书就要这样,边读便想,把一个个词语读成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情景,感受才会更加真切!
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试读,评价,齐读。
3.这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经过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再次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4.指名读: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1)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景象?心情如何?有什么感想?
(2)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三、深入探究,感受狼与鹿的变化
(一)狼的变化
1.是呀,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读读课文,找到原因。
2.原来,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为什么要捕杀狼呢?谁能用书中的话回答?指名说。
(1)当地居民是怎样捕杀狼的?放声读读第二小节,看看从这段文字里,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捕杀数量之多情景残忍。心情如何?重点指导朗读。
3.鹿没有了狼和其他天敌的威胁,凯巴伯森林一时间成了鹿的――自由王国。凯巴伯森林真的永远成了人们心中鹿的自由王国了吗?
(二)鹿的变化
1.鹿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读第三节,思考:鹿在数量上有哪些变化?
(板书:四千
2.为什么在数量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默读,边读边想。
3.指名交流,齐读感受鹿的变化。
四、对照感悟
1.课文读到这里,想想狼被捕杀前后,凯巴伯森林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狼一只跟着一只倒在血泊中,美丽的森林随之被破坏,活泼可爱的鹿也陆续死去,留下一片苍凉和惨淡。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悲剧!
2.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1)可恶的狼怎么会成了“功臣”?可爱的鹿怎么倒成了“祸首”了呢?
(2)理解引号的作用:说明狼功臣行为和鹿的祸首行为都不是人们事先的愿望,而是做梦也没想到。
(3)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彼此关系紧密。就像狼、鹿和凯巴伯森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样,它们之间构成了一条条互相依存的链条,人们把它叫做生物链。生物链一旦被破坏,后果就不堪设想,终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3.昔日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凯巴伯大森林闹的如此悲凉,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呢?是狼?是鹿?不,是人类!
4.老师从网上的资料中了解到大量捕杀狼这一政策是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制定的。罗斯福当初做出决定,本意是想保护鹿,但事与愿违,结果痛心不已。
如果罗斯福还没有下令消灭狼,你是他的总统助理,你会如何劝说?小组练习,指名劝说。
5.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如果罗斯福总统早先听到的话,也许就不会出现今天的悲剧。正如同学们所说:
生物间有一种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干扰,它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平衡。(板画天平;板书生态平衡)
如果一旦某一方遭到人为的破坏,就像狼被无止尽地杀死,天平必将倾斜甚至是倒塌,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狼和鹿》这篇课文就是一幕惨痛的悲剧!这无疑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板书:保护)
6.“保护生态平衡”齐读,再次大声呼吁。请同学们把这六个字永远记在心中!
尽管人们如此不断地大声疾呼,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总一部分人贪婪一时的利益,而不惜破坏生态平衡。下面我们就来看两则事例,然后谈谈的感想。
五、阅读资料,交流感受(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
1. 将《狼和鹿》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告诉他们一旦生态遭到破坏,我们的家园将受到重创。
2. 读《宠物兔撒野》。
4. 小练笔:“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此时,人们、鹿群、狼群分别会怎样想呢:选择下面的一个句子做开头,把他(它)们的想法写下来。《补充习题》64页
(1)人们如梦初醒??
(2)鹿群恍然大悟??
(3)狼群感慨万分??
保护生态平衡
宠物兔撒野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
1859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洲定居,随身带来了24只野兔,放养在庄园里,供他打猎取乐。后来,宠物兔子陆续逃亡到了野外,100年后,奥斯汀绝对没有想到,这24只野兔的上亿“子孙”给整个澳大利亚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野兔发现,这里简直是它们的天堂:有茂盛的牧草,却没有鹰等天敌。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干,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严重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导致其他种类野生动物面临饥饿,甚至有灭绝的危险。
专家计算,这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1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澳大利亚人开始想尽办法控制兔子的扩散和繁殖――筑围墙,打猎,捕捉,放毒,引进天敌狐狸等。但是,兔子的繁殖力极为惊人,一对兔子一年可生下成百上千只兔子。因此,至今澳大利亚的兔子仍是祸害。
一个村庄的故事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lí),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luǒ)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kuò)大。树木变成了一栋(dòn)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 132
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páo)哮(xiào)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19.放飞蜻蜓
教学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色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难点
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对照图片,让孩子介绍蜻蜓。这样既可以检测孩子对蜻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孩子积极地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主动地应用语言,学习观察和分析事物,在实践中揣摩遣词造 133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三语下第六-八单元47等内容。 
 小学语文三下第五单元期... 12页 1下载券三​语​下​第​八​单​元​(​三​年​级​第​六​册​) ...  人教版语文三下第八单元复... 1页 5财富值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 6页 1财富值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 2页 1财富值如要...  三语下册第八单元教案_数学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六、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轰隆隆:像声词。 塌下:倒,下陷。...  三语下 第八单元_英语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单元备课计划内 教材分析本组是围绕...六、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后来,女娲补好了天...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试卷_语文...(6 分) 1、傍晚,渔夫满载而归。 ()? 2、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事。 ()...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概述: 本组是围绕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将再次 把学生带回儿...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试题及答案_语文_...(6 分) 八仙过海 ―― 孙悟空大闹天宫 ――― 多多益善 张飞穿针 ―― 包公...  三语六八单元教案_其它语言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三语六八单元教案_其它语言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21 古诗两首 第一...  三语下语文八单元教案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三语下语文八单元教案 敦煌市南街小学电子教案 总课时数 53 课题 最美的花束 第 1 课时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六册)
你对端午节了解多少?
3、& & & & 刚好,我们班要出一期有关端午节的黑板报,如果由你来负责,你打算如何设计?
4、& & & & 师引导:刚才有个同学建议写一写有关端午节的文章。恰好有同学找来了许多关于端午材料,同学们根据材料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
二、& & & & 阅读材料,自行整理
1、& & & & 让学生自有阅读材料,同座交流:
收集地材料包括哪些方面。
2、& & & & 全班同学交流讨论
3、& & & & 你对介绍端午节地哪个方面地材料最感兴趣?说说理由。
4、& & & & 你打算如何把你最有兴趣的材料整理成小短文?
三、& & & & 合作交流,完成初稿
1、& & & & 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如何组合材料的。
2、& & & & 每一学习小组商议如何共同完成一篇短文。
3、& & & & 各小组完成习作。
第二课时:【59】
一、& & & & 多向评价,及时反馈
1、& & & & 各学习小组汇报,各位同学参与评价,师出示评价要求:
a、& & & & 是否合理的安排材料;
b、& & & & 是否有条理的叙述自己选好的材料;
c、& & & & 在筛选材料的时候有没有自己的特点。
2、& & & & 师就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相机板书
a、& & & & 适当的选择
b、& & & & 合理的安排
c、& & & & 创意的表达
3、& & & & 师请各小组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4、& & & & 师将各小组的习作帖在墙上,让学生下位阅读,并把自己的意见及时地写在相应的白纸上。
5、& & & & 师相机与学生讨论。
6、& & & & 师安排众生习作。
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并学习运用打比方。
2 增加词语积累的练习。
3 练习用钢笔书写点画教多的字
4 调动学生平时的观察积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广告,说明理由。
5 练习书写带有横折钩笔画的“为”字和带有横折提笔画“计”字,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这两个笔画的运笔方法。
教学准备:一些广告的图片、录音及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0】
一 学习“学用字词句”部分
1 导入语:有一句广告词叫做“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和想象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前提。
2 请看这三幅图,你一定会想到与它们相似的事物。
①学生观察②全班互相交流③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相象的事物画下来,在旁边写上名称。
3 用打比方的句子吧上面的图画说一说,并写下来。
4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有很多打比方的句子,大家找出来,读一读。
5 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 师小结: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具体的描绘事物,能使文章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完成“读读背背”的内容
1 读准字音①自读词语,借助字典或词典读准字音。②指名读词,正音。③全班齐读
2 理解词义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查阅到的资料,自由讲解词义。
②师适当的讲解:自强不息:自觉的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忍辱负重:忍受屈辱,担负重任志在千里:指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义无返顾:反顾,向后看。在道义上,只许奋勇向前,不容徘徊后退。
③读了这些词,你感受到什么?
3 反复朗读,以期背诵。
三 学习“写好钢笔字”
1 学生自读“我的提醒”
2 观察字型,找出点在三个字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讨论:如何将这些点画写好4 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 谈谈描红体会
6 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完成口语交际)【61】
一 导入“蓝猫的饮料我爱喝”、“我家的盘子会唱歌”、“真巧,好吃得不得了!”大家对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词非常熟悉吧?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商品或公益事业的常见形式,在我们周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有的广告大家都已经作为生活用语的一部分了。
二 展示一些精彩的广告录象
三 大家交流在各式各样的广告当中,你最喜欢的广告是什么?为什么?你不喜欢的广告是什么?为什么?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强调互动)
四 精彩广告再现 学生自由组合,将自己最喜欢的广告表演出来 学生表演
五 设计广告 我们一起聊了很多广告,可是那都是别人设计的。你们想不想为自己喜欢的商品也来设计一个广告呢?或者,设计一段公益广告也行。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创意。 尝试设计。
第三课时(学写毛笔字)【62】
一 复习基本笔画横折、竖钩、竖提二 学习“横折钩”
1 出示笔画:“横折钩”
2 观察笔画特点
3 教师示范写法教师一边范写,一边讲解横折钩的写法:露锋起笔,顺势向右横出作横画,渐轻、渐细,至折处略向上提笔,再向右下作顿笔,转势直下作竖弯钩状,出锋。
4 学生练习书写三个,教师巡视、指导
5 评议学生作品
6 教师范写“为”
7 学生练习写“为”、“力”、“书”
8 评议学生写的字
三 学习写“横折提”
1 出示笔画:“横折提”
2 观察笔画特点
3 教师示范写法:教师一边范写,一边讲解横折提的写法:露锋起笔,顺势向右横出作横画,至折处略向上提笔,再向右下作顿笔,转势微向左下行笔,折笔向右下稍顿,回锋向上,再提笔向右上角挑出。
4 学生练习书写三个,教师巡视、指导
5 评议学生作品
6 教师范写“计”
7 学生练习写“计”
8 评议学生写的字
第六组课文教材教法
一、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第六单元安排有三篇课文:18《“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19《狼和鹿》和20《放飞蜻蜓》。从内容和体裁看,它们都是记叙文,文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强。值得注意的是,三篇课文都是关于
“人与动物”的故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以此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具体来看: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讲的是汤姆钓到了一条从未见到的大鲈鱼。由于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所以在爸爸的要求下,很不情愿地把鲈鱼放掉了。从此,他再也没有钓到这样的大鲈鱼。但是,爸爸的坚定的话语牢牢地铭记在汤姆的心里。通过读文,让学生懂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自觉遵守社会的规定。
《狼和鹿》这篇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这一事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放飞蜻蜓》一课描写了一群孩子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蜻蜓的相关知识,放蜻蜓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保护益虫、爱护动物的道理。
从全册的角度看,本组课文带有较强的思辩性、科学性,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不仅可以带来快乐、舒畅的情感体验,还能启迪我们去理性地思考某个问题,明白道理,获得真知。老师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锻炼思维能力。
二、教学建议
1、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手段。现在,有一种比较时髦的教学用语:“请你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就个人读而言,是采用默读、朗读还是其它形式呢?进入三年级下学期了,老师们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来选择最佳的读的形式。比如:18课爸爸与汤姆的对话部分,就适宜用角色朗读的方式,从爸爸不容置疑的语气中去体会他恪守规定的自觉性;从汤姆不情愿的话语中感受他钓到如此大鱼的不容易和激烈的内心斗争。而19课在理解结论即第四部分时,则适合采用默读的方式,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前后联系,反复寻思,琢磨感悟。说到这,我想谈谈我对朗读和默读的一点认识:有声和无声是阅读教学中应该互为补充,朗读有练说话,锤听力,习思维,积语言,找语感,陶情操,悟文理,养习惯等多方面功能。默读,正好弥补了朗读的误区,能使学生静下心来,潜心会文,学会思考,“读进去”再“读出来”,从而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在“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口号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就有把“留白、静心”引进课堂。本单元的课文在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方面是很好的“例子”,读与思的关系应该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时更多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能绘声绘色、热闹地朗读,还能平心静气、认真的思考。逐渐进入高段教学了,我们要更多地思考以有效的训练、评价的引导夯实读与思的基础。
(2)问。提问,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更要研究提问。因为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不会有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对于教学提问,我们要注意研究问题的指向性和情境性。如:“为什么陶行知要翠贞放飞蜻蜓?”和“陶行知是怎么劝说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这两个问题的情境性哪个强呢?很明显是后者。另外,提问的权利不应该再是老师所独享了,把质疑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在这学期尝试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以学定教。
(3)写。可分为读书动笔、写字词练习和写作练习三类。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班上有一大部分学生读书时没有动笔的习惯,一篇课文学完了,书上没有一点笔迹,看到这种情况,我意识到圈点批画这类动笔读书的好习惯,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培养的。我们学校许多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预习时勾画出难读的字词,用铅笔注上拼音(待上课初读后再擦掉);用“?”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书时用自己习惯的记号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批上读中感受(对同一句、同一段,每次读允许有不同感受)……开学初,我曾向学生许诺:期末要评选“课本最佳使用者”,绝不是书面干净如新的,而是每课都有阅读痕迹,即或多或少的读书心得记录,把书读“厚”了的。
  对于写字词,本学期我也做了一点尝试:即加强预习中认读字词,课前给学生点出该课生字新词中的难点,取个名字叫“揪出拦路虎”,让学生们预习时加以注意,用反复认读、查字典等方法尽量扫清障碍,预习时不仅读字词,还动笔写写字词。刚开始时是每课和学生一块在课堂上完成预习 ;慢慢地放手一些,主要关注学习不自觉或有困难的学生;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在小组里交流预习情况。这样,课堂上我就能提高效率了,每课抓住几个难写或易错的生字重点指导,其它的就由学生自主完成。
在语文课堂中善于发掘可写的因素,有效地激发写作的兴趣,让学生进行练笔,而不是为文而文。我们要充分发挥课文是例子的作用。比如学完18课,可以让学生就“遵守规定”写写自己的故事;19课课后,可以让学生以“大自然中的链”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读书笔记交流活动,激发孩子们探索自然的热情。而20课正好可以和本组的习作6的例文整合,联系起来教学。
说到现代教学手段,可能大家马上会想到多媒体、网络。的确,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可以大大丰富课堂的容量,拓宽认知领域,提高教学效率。如:19课《狼和鹿》,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上网等方式了解狼和鹿的习性,收集一些动植物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教学20课时,可以借助录象,让学生直观感受蜻蜓的结构、特征。还可以针对文中陶行知说的“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通过阅读百科全书、上网搜集信息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苏教版在这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资源——配套光盘,不知老师们是否用过。
除了传统的读、问、写等教学方式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其一,辩:辩必须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结合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引导,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反过来辩论又可以将读引向深入,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促进思维以及语言的发展,还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在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你,你会不会把这条鱼放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组合成正反两组展开辩论,在辩论中还可以根据自己认识上的改变更换自己的立场。学生在辩论中既要深入课文中找论据,还要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思维就会被激活。教师在学生辩论时相机指引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结合,就能达到扎实有效的训练。这就涉及到“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问题了。我的认识是: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并非是全盘肯定学生的说法。一位老师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就是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讨论是否应该放时,学生之间产生了的意见:有的认为应该遵守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有的认为可以变通一下,先将鲈鱼放在篓中,等到了两个小时之后再拎回家;还有人认为,反正是没有人看见,也没有人知道,完全可以不放……学生之间的交流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面对学生的多种观点,执教老师也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可以不放掉的同学,你们可以保留你们的观点。但是对于一种规定,一种社会秩序,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老师的这一发言让我们看到,教师做到了既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又启发学生遵守社会公德是一种自觉行为,并不因有人看见才遵守。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其二,演读结合、以演促读:即让表演与朗读有机结合,以表演促进学生的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因为,大多语言的内涵可以通过腔调、神态或动作等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借助“演”进行感悟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进入语言的情境,和语言产生共鸣,获得真切的体会。在教学18、20课时。老师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同座学着课文中父子、陶行知先生和孩子们的样子对话……演读讲究的是诵读时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角色,力图“演读”出来,这样,思维是活跃的,联想是丰富的,全身心是投入的,感悟语言自然就是真真切切的。
2、 注重复述,因课设练。
小学生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这一点在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老师们看看课后的第一题就很清楚。
复述训练也要因文而变,因教学目标而变;在进行复述训练时还要渗透一些复述课文的方法。当然还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渗透,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例如: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老师们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汤姆的心情变化的句子,然后把关键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小心翼翼”“很不情愿”“慢吞吞”)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安排了复述训练,因此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复述任务。
又如《狼和鹿》一课,为了引起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可在阅读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听过、读过的童话故事,谈谈对狼和鹿的印象。在初读把握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认真读读第一至六自然段,想一想,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读完后合上课本,自己说一说或同桌间讲一讲“鹿和狼的故事”。从所学课文的特点出发,按照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富于适度的游戏形式,不仅可行,而且可取。因为孩子通过游戏获得认识是轻松愉快而又感受深刻的,而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内容的语文课文,本身就有很强的情趣性、情境性,这又为以“复述”来模拟实践活动,开了方便之门。
我粗略地把复述归纳成再现式、创造式和缩略式三种。对于学生复述过程中的指导,我认为三年级学生比较适合第一种,即基本按照课文的思路和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但书上的一些精美词句,我在指导时鼓励他们用上,形成语言积累。我们班也有一部分有能力进行创造性复述,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加以自己的补白语言、动作神情等,类似于饶有兴趣的讲故事。缩略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抓课文主要内容,在四五年级用得较多。
从“因课设练”的角度仔细研读本组课文,除了在阅读中启迪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种语言现象,那就是三篇课文中都出现了引号,但引号的用法、意义不尽相同,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引号的用法一:引用人物话语。老师们看,18课的标题:“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的引号,就是这类。它是作者精心提炼的人物话语,将其列为课题,可见这句话关联全篇。人教版第七册也选有这篇课文,但取题为“钓鱼的启示”,其中心词是“启示”,比较起来,我觉得我们教材中的取题寓理于事,更为含蓄些。对于这种带引号的课题,学生初读可知是引用文中的人物语言,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命令式的句式质疑、思索: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这条鱼”有什么特指之处或特定含义?为什么“必须”放掉?由此深入开展阅读对话。19课《狼和鹿》中有些词是加引号的,如:狼是维护鹿的种群的“功臣”,“功臣”这个字眼就加了引号,还有:鹿反倒是成了毁坏这个种群的“罪魁祸首”,“罪魁祸首”也是加引号的,这里的引号表示所谓的,是从保护生态平衡角度看待的,有着特定意义。备课时,我推测这里引号的特指含义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难度,我的设想是,将“功臣”和“祸首”放在故事情境中理解狼和鹿的功与过,学生能联系前后文谈到狼可以防止鹿的过度繁殖,以免树木被大量糟蹋,在保持森林生态平衡上立了功;鹿由于过度繁殖,造成森林破坏而惹下祸就可以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两个词要是去掉引号,就失去了特指性,成了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如果离开本课的具体语言环境,就会造成误解。再看20课,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部分直接描写人物语言时都用了引号,这是引号的最常见的用法。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上学期以及本学期习作四学过的提示语的几种情况:出现在句首,出现在说话内容后和不出现提示语,但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测出,这种富有变化的对话描写,可以避免文章表达形式的单一、机械。我把这一单元的这一训练点定名为“看引号,悟妙处”。让学生感受到,透过小小的引号,不仅可以提示我们深入思考语言的内涵,而且对习作中对话描写也起到了指导作用。
3、“浅出”、“趣出”、“巧出”
有人说:“高明的人把复杂的道理往简单了说,无能的人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了讲。”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仿佛就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而言的。教师的备课要 “深入”——力求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教师上课则要“浅出”——把深刻的道理清楚明白地说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薛法根老师执教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就很值得我们借鉴。读了他的课堂实录,我归纳出以下几点:
(1)“浅出”,化整为零。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你 把这条鱼放掉”!)齐读课题。
生:老师,你漏写了“必须”两个字。
师:(作奇怪而后无所谓状)啊?是吗?不就是两个字吗,意思不是一样的吗?都是把鱼放掉嘛!
生:(迫不及待状)不一样的!
师:哦?什么地方不一样啊?
生:有了“必须”是说一定要把鱼放掉 ,和没有必须不同的!
师:哦,对了。那我们把“必须”补上去一起读。齐读。
(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自己争取来”的“必须”读得特别响亮,语气也自然随之坚决坚定起来。)
师:这下对了吧?还有问题吗?
(有些学生说没问题了,老师示意再仔细看看题目。学生稍作观察后便举手)
生:你把感叹号写在引号的后面了,应该把它搬到引号里面。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这是人物说的一句话,完整的话要有标点符号。
师:那引号表示什么呢?
生:用人物说的话来作为题目。
师:对,我们就应该这样仔细地读,对关键的词和标点符号要特别留心。我们一起把课题再读一下。
至此,学生对于课题的理解可谓深刻而全面。老师摈弃了传统的读题审题的套路,看似随意却精心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避免了枯燥单一的问答式,导在教材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碰撞点,将教学内容的难点降低到尽可能小,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求异、逆向思维,真正启动了学生的自主系统,落实了新课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从而达到“化整为零”之效。
在初读感知环节设计上,老师将词语(词组)以“词串”的形式出示: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觉察动静/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一阵惊喜
首先让学生一组一组认读,一边读一边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试着不看词语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对钓鱼的大致过程已初步了解。
这一设计一改以前“就词语而词语”的教学,将词语(词组)置于一定的语境中,不仅极自然地解决了词义的问题,更让学生能从词串所组成的整体上去把握内容,还为下文让学生“读钓鱼”、变换角色“说钓鱼”作了自然铺垫,潜移默化,不露痕迹,这是好课所追求的境界。
(2)“巧出”,水到渠成。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爸爸为什么要我把这条鱼放掉。如果让学生作为一个局外人去感受的话,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薛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如果我是汤姆,我肯定会软硬兼施,要让爸爸同意我不放掉鱼,你们信不信?
生:我信。
师:谁愿意来做爸爸,我做汤姆。
(学生积极性特高,当 “老师汤姆”的爸爸,机会难得呀!)
师:你要请一个你的帮手吗?他要在你最关键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
生:好吧。
两名学生上台。“汤姆”马上进入角色。
师(汤姆):爸爸,好大的一条鲈鱼!
生(爸爸):(迟疑片刻,马上反应过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汤姆)凭什么放掉!这可是我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呀!
生:(爸爸)因为离钓鱼的时间还差2个小时。
师:(汤姆)不就是两个小时吗!又没人看到!这是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生:(爸爸)没人看到也不行!我们一定要遵守规定!
师:(汤姆),“规定规定”,“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生:(爸爸) 你怎么能这样!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照这样发展下去,你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师:(汤姆)真的一定要放?
生:(爸爸)必须要放!
师:(汤姆)那我放了啊?(作放鱼样)
生:(爸爸)你真是爸爸的乖孩子!
创设父子对话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到爸爸的立场上,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一定会更投入,更积极主动地寻找理由,努力说服汤姆把鲈鱼放掉。事实证明,这样巧妙的角色转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使之成为本课的一大亮点、一个高潮。
在本课结束之前,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时,薛老师又自然而然地延伸刚才的话题,“如果汤姆要把对爸爸的感激、敬佩的心情写出来的话,他会写些什么呢?”此时,学生又成了“汤姆”,丰富的体验使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欣然提笔,一挥而就。这样的读写结合可谓水到渠成。
希望以上的教学片断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也希望我的这些还不成熟的想法、这些思考中的小火花能点燃老师们智慧的火苗。
18&&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 &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事课文,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课文语言浅显,层次分明,叙事清楚。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
& && && && &学情分析
& && && && && &
& && && && &通过学生反复的读书,要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要用心体会,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在朗读中让人感受到那种喜出望外的神态和心情。同时要认识到:虽然汤姆感到很遗憾,但他并不后悔,爸爸坚定的话语给他以深刻的教育。
& && && && &教学目的要求
& && &&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 && && &&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 && && &&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 && && && &教学重点
& && && &&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 && && &&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 && && && &教学难点
& && && && &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 && && &&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 && && && &教学准备:
幻灯片、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63】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四、读课文,提出问题。
五、巩固生字,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64】
(一) 围绕课题设疑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指名朗读课题
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 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 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 围绕以上问题,学生自学课文
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三) 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
(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
(4) 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 && && &&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
& && && && &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 && && && &2交流第二个问题
& && && && &(1) 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 && && &&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
& && && && &(2) 比较句子
& && && &&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
& && && && &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 && && &&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 && && &&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 && && && &(3) 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 && && && &板书:不情愿
& && && && &理解词语“允许、必须”,练习造句。
& && && && &指导读好这句话
& && && && &3交流第三个问题
& && && && &(1) 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 && && &&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
四人小组讨论
(2) 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 &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 &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 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4) 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 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6) 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 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2) 齐读最后一段
(四) 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五) 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 && && & 18“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 && && && && && && && && && && && &汤姆: 惊喜 → 不情愿
& && && && && && && && && && && && &爸爸: 赞赏 → 斩钉截铁
& && && && && && && && && && && && &&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 && && && &
& && && && &&&19、狼和鹿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引号的作用。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
4、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5】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问:当你们刚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2、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标上小节号,一边读一边想想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指名读一读
*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
*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三、课堂作业
1、练习读课文,准备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词语
& && && &&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 && && &&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 && && && &&&3、描红
第二课时【66】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每段的意思用一幅画来描绘。
想想:每幅画上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不太好画的部分用直线标出。
交流自己的画。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里的狼和鹿是什么情况?森林呢?
(2)后来狼和鹿的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结果,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
* 理解: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 体会森林里闹饥荒的情景。
三、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第三课时【67】
1、从一百多年前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是什么意思?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1)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讲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坏蛋”什么意思?鹿怎么成了“大坏蛋”呢?
3、小结:文中三处引号所引用的词语都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三、由事明理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指导复述
指导:恰当引用文中例句,有利于复述。
& &同桌练习复述。
指名当众复述。
总结: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现在让我们一起乘着风车走出森林,回家吧,回家后把你的想法赋诸于行动。让大家齐心协力,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努力。
& &七、生活小水滴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小水滴”,去调查,了解身边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去思考,如何阻止人们愚蠢的行动;去行动,让大家都来保护地球。如果你做到了,你将得到的奖品是地球的美丽和人类后代的幸福。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分站
20 放飞蜻蜓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 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3课时(包括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8】
一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 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 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3、 初读,理清脉络:
(1) 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 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 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二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 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 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 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 指导写字
1、 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 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 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69】
一 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 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 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 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 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 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 练习分角色朗读。
(1)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 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 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 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 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教学要求:
1、 读懂例文,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已有的知识,说说对不良现象的看法,并发出合理的倡议。
3、 在练说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下来。
教学重点:
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它写下来。
教学难点:
努力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有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前准备: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70】
一 师生谈话,引出话题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凯巴伯森林的狼和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