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工业化,是所有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发展经济学课后答案、名词解释及扩展资料-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课后答案、名词解释及扩展资料
第一章课后答案1、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于当今世界具有怎样的意义?发展中国家最广泛的概念:与发达国家相对应,只要不是发达国家就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狭义的概念: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后来摆脱了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目前经济发展又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民族和国家。在经历了半个世纪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之后,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世界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世界上的任何重大问题都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就是整个人类的命运}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未来。因为如果这个世界上4/5的人口、80%以上的国家都处于贫困与动乱的状态之中,人类就永远不得安宁。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主要特征?为什么说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第一,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第二, 人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第三,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低第四,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条件差,文盲率高第五,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脆弱地位第六,社会、经济、文化的双元结构上述所列举经济特征都是描述性的。而社会、经济、文化的双元结构则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本质特征。目前世界上认定发展中国家时都是利用统计据,将一定数量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作为界定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依据。实际上,人均国民总收入只能从统计上表明一个国家是高收人国家还是低收人国家,很难从本质上揭示一个国家的发展属性。例如石油输出国就是一群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界定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就必须从理论上把握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经济特征,这就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3、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分类方法有哪些?这些分类方法的意义和局限是什么?第一种、联合国的划分方法:分为“最不发达”的最贫困国家、非石油出口“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国民收入显著增长的盛产石油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第二种、世界银行的划分方法:世界银行将世界上人口超过100万的132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其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划分为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下中等收入国家和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四种类型。第三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划分方法:按照人类发展指数将所有国家分为高发展程度国家、中等发展程度国家、低发展程度国家三种。第四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划分方法:它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根据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划分为61个低收入国家(地区)、73个中等收入国家(地区)、11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13个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意义:上述国际组织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分类方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中普遍应用,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局限性:这些分类方法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上述划分标准主要依据的是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生活的富裕程度,却很难充分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力量的基础是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或产值不能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生产能力、市场规模和消费水平。例如许多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其收入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前位,但他们充其量也只是富国,却不是强国。如果用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来比较.其结果就更为明显了。即使是从更为广泛的领域采用更多的数据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分类,例如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实际上也很难对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准确的划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状况过于复杂,很难用几个指标、甚至指标体系对他们的特征进行深入的刻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分类的艰巨性。4、在新的世纪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哪些发展机遇和严竣的挑战?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两级分化的格局消失,经济成为国际竞争主战场。(2)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自由的流动和更有效的配置而且是基层行政组织,负担者组织缴纳贡赋、组织各种徭役等任务。(3)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力量。信息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极为重要意义。(4)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体制保障。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框架是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发展挑战:(1)环境的恶化、贫困、人口增长、粮食安全、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威胁。(2)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工人由于进口的竞争而失业,外国资本流入使本国金融体系陷入萧条。(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平等地位。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使贸易规则体现自身利益;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发展中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进行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输出。(4)在发展中世界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对于经济发展处于较高阶段的国家,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对于最不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如何防止被“边缘化”。
名词解释:1、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应该说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准确、统一、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定义。2、广义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应,只要不是发达国家就属于发展中国家。3、狭义的发展中国家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后来摆脱了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目前经济发展又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民族和国家。4、第三世界现在,这个词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U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国家,不管他们属于哪种意识形态。这些国家在学术上也被称为南部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和主体世界(Majority World)。5、二元结构经济上的二元结构通常具有两重含义:第一,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二元的经济结构,即以城市工业为代表的现代商品经济部门和以农村传统农业为代表的传统自给自足经济部门。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这种二元经济结构,或者说两个经济部门之问的差距,不是日趋缩小乃至消失,而是具有一种固定化、扩大化的趋势。
扩展资料1、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又称已发展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又称作工业化国家、高经济开发国家(MEDC)。2、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3、冷战冷战是指: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4、亚洲“四小龙”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5、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是由30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6、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简称“欧佩克”。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
第二章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科来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经济学专门研究经济落后国家如何从贫困、落后的不发达状况转变为繁荣、富裕的发达状况,讨论实现这一转变所需要的条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发展经济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在为数众多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中,唯有发展经济学将探讨世界上最众多国家、最广大人口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作为自己研究的庄严使命,可以说,它是一门与广大经济落后国家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前途命运最为贴近的经济学科。正是这一独特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发展经济学鲜明的平民特征和强大的生命力。2、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逻辑是什么?第一,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现状的描述和分析。构成了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发展经济学基本任务是为落后国家提供走向富裕发达的理论、方针、政策和经验。第二,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原因的探讨。内因论:新古典学派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和“低水平均衡陷阱”等理论,结构主义学派的“中心一外围论”。外因论:激进学派的“依附论”。第三,经济发展目标模式的确立新古典学派提出: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激进学派认为发展中国家应与发达国家彻底“脱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经济结构主义学派把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第四,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发展计划、发展政策的确定先后经历唯工业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发展计划是发展战略的具体化,是发展中国家普遍运用的重要政策工具。第五,经济发展水平质量的衡量指标体系目前在国际上最富权威、广泛应用、得到普遍承认的是世界银行根据人均美元GNI占有量的衡量方法。在世界范围内,直到今天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简捷、统一、实用、为世界所公认的发展指标衡量体系。第六,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分析经济的两个基础要素:工业和农业。工业化进程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必由之路。农业问题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严峻课题。第七,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包括资本形成,人口的规模与质量,资源与环境以及科学技术等。 第八,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引进和利用外资以及外援、外债等。第九,经济发展的案例研究实事求是和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同样是发展经济学研究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十,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回顾和展望目的是寻求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检验发展理论的正确性,为经济发展实践提供指南。3、试述罗斯托的“线性发展模式”并进行评价。http://baike.baidu.com/view/2189186.htm一、主要内容罗斯托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罗斯托的“起飞”概念是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20-30年)实现基本经济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阶段就是“起飞”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困难的也是“起飞”,一个国家一旦超越了传统社会,进入了起飞,经济就可以持续增长了。罗斯托提出“起飞”的第一个条件是,资本积累率要达到10%以上。罗斯托的“起飞”的第二个条件是要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1) 传统社会阶段传统社会是在生产功能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经济,而且通常都是封闭或者孤立的经济,生产活动中采用的技术是牛顿时代以前的技术,看待物质世界的方式也是牛顿时代以前的方式,社会似乎对现代化毫无兴趣。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的一些国家至今还处在这一发展阶段。(2) 准备起飞阶段这一阶段是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准备阶段,它的特征是社会开始考虑经济改革的问题,希望通过现代化来增强国力并改善人民的生活。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经济体制改革,为发展创造条件。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则通常是第一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这一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难题是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3) 起飞阶段这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的过渡时期。罗斯托认为,经济起飞必须具备4个条件:
①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②经济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③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生产过程吸收了科学技术所蕴藏的力量;④适宜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风俗环境。在起飞阶段,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外国投资明显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长的产业为基础,国家出现了若干区域性的增长极。起飞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从农业出口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开始出口大量的服装、鞋、玩具、小工艺品和标准化的家电产品。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起飞阶段的时期如下:英国年,法国年,美国年,德国年,日本年。中国,则在年间实现了起飞。(4) 走向成熟阶段这是指一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国家的产业以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不断增多,厂家和消费者热衷新的技术和产品,投资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显著改善,经济增长惠及整个社会,企业开始向国外投资,一些经济增长极开始转变为技术创新极。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成熟阶段的时间为:英国为 1850年、美国为1900年,德国为1910年,日本为1940年。中国目前也已经进入了这一发展阶段。(5) 大众消费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奢侈品消费向上攀升,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开始大量利用高科技的成果。人们在休闲、教育、保健、国家安全、社会保障项目上的花费增加,而且开始欢迎外国产品的进入。目前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已进入这一发展阶段。(6) 超越大众消费阶段罗斯托对大众消费阶段以后的社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不过他认为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随着这个阶段的到来,一些长期困扰社会的老大难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在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后提出的,它正确地强调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理论。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二、对罗斯托的“线性发展模式”的评价优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在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后提出的,它正确地强调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理论。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经自觉地实践了罗斯托的理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局限性:一方面,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一种线性的发展理论,不具备周期理论的预见性,我们注意到,罗斯托的理论中最初只包含了5个阶段,后来被他扩展成6个阶段,那么只要人类社会不灭亡,肯定就还会存在第7个阶段,这第7个阶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根据罗斯托的理论我们都无从知晓。所以,罗斯托的理论虽然对落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发达国家的发展却没有多大参考价值。另一方面,罗斯托的理论忽略了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可能性,实际上,小的经济体―如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 完全可能以其他的路径实现现代化,或者实现跳跃性的发展。 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阶段理论之一,其他的一些经济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也涉及经济发展的阶段,虽然划分的方法不同,但这些理论同罗斯托的理论具有同样的局限性,即缺乏预见性,不适合作为分析产业革命的理论。针对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对发达国家的发展没有多大参考价值的弱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产生了一批思考美国以及人类未来的著作,如托夫勒的《未来冲击》(1970)、《第三次浪潮》(1980)、《大趋势》(1990)以及奈比斯特的《大趋势―― 改变我们生活的10个新方向》(1982)等,这些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著作都涉及到了信息革命或者信息社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罗斯托理论的欠缺。
4、试述刘易斯-费-拉尼斯“二元结构模型”并进行评价。http://baike.baidu.com/view/1878610.htm一、主要内容理论的三个假设前提:(一)不发达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即城市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部门和农村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二)劳动无限供给。(三)工资水平不变。刘易斯划分了资本主义部门和自给农业部门。这就是所谓二元结构问题。资本越多,就可以将更多的劳动者从自给农业部门吸收到城市工业部门中来。当剩余劳动完全吸收到现代工业部门中去,这时二元结构变成了一元结构,也就完成了不发达经济的发展问题。刘易斯认为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同一方向的,二者密切相关。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资本积累。在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中,很显然地将农业视为一个被动的过程。在模型的整个运行过程中看不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收入的增加。费景汉和拉尼斯就针对这一点提出了修正意见。他们认为刘易斯的模型存在着两点缺陷:第一,不重视农业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这会造成农业的停滞。第二,忽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二、对二元结构模型的评价:(1)推理过程所建立的三个假设前提与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相去甚远。(2)刘易斯片面夸大了城市资本主义部门吸收剩余劳动的能力。(3)忽视农村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收入提高的可能性,将城市工业部们当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惟一出路,必然会导致城市化,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的弊端。(4)刘易斯的模型当然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模型,他回避了城市资本主义部门扩大过程中,资产阶级和小农之间,城乡,工农之间生产关系的分析。新马克思主义者指出,二元结构部门的演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掠夺农民,进行原始积累的过程。(5)它同样也回避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以及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问题。(6)没有涉及高积累,高速发展问题的倾向,会造成国民收入中积累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扩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5.试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并进行评价。一、主要内容拉丁美洲各国独立较早,在第三世界中经济发展起步也较早,在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方面较亚洲、非洲更为活跃,并形成许多理论派别。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发展主义、依附论、巴里洛克模式、新经济自由主义、外围资本主义变革论和重新定向论等。(1)发展主义发展主义主张以工业化为中心,目标是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国家计划和必要的行政干预为手段,在争取国际经济环境改善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然而实行发展主义的拉美国家,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工业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是贫富差距扩大,农业停滞不前,失业增加,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2) 依附论主张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应该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脱钩”,而不是“结合”到这个体系中去“争取改善”自己的国际地位。(3) 巴里洛克模式在西方“未来学”热潮的推动下,阿根廷巴里洛克基金会提出关于世界未来、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未来发展的模式。(4)新经济自由主义他们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他们认为这是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革命”。(5)体制变革论体制变革论是发展主义的创始人普雷维什在来自“依附论”和“新经济自由主义”左右两个方面的挑战前,加上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军政府纷纷执政,社会经济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下,为了回答现实问题而提出的。(6)重新定向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普遍进行经济调整,学术界也开始反思,对过去西方发展经济学提出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和批评,力图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二、评价最初从事经济发展研究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他们一般是从发达国家的立场来考察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的,虽然其中不乏对第三世界人民关心、同情和支持的学者,但是总的说来,他们对这些国家不甚了解,往往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用这些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模型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这就难免脱离实际。在此情况下,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们,怀着渴望发展经济以巩固自己国家政治独立的愿望,从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地位和立场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来研究发展问题,于是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发达国家学者的理论和学说,从而大大丰富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园地。6.试述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一,致力于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济学谭崇台教授提出了在马克思主指导下,“建立崭新的、科学的发展经济学”的命题。陶文达教授也明确提出要“建立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 正是在这个发展经济学学科建设最根本的问题上,中国的发展学者取得了一致的共识。第二,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新发展从8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人物,世界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便连续撰文,探讨建立“新发展经济学”。 在题为《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刍议》的论文中,张培刚教授明确提出了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1)要扩大研究范围,包括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2)要改进研究方法,加深分析程度1999年11月,谭崇台教授主编的《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一书问世,该书幅浩大,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展学界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所有主要成果。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遍及全球的经济发展浪潮,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给沉闷了多年的经济发展理论带来了新的生机。
名词解释:1、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通过对各种发展理论和战略、经济体制和可行性对策进行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发达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2、经济起飞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20、30年)实现基本经济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3、二元结构论“二元结构论”最初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后由耶鲁大学的费景汉和拉尼斯等人加以发展,所以也被称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这一理论被西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解释第三世界劳动剩余国家发展过程的“普遍真理”,至今仍为不少人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学家所推崇。4、结构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的理论特征就在于从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出发来考察经济发展问题,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缺陷是阻碍他们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5、发展论发展主义主张以工业化为中心,目标是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国家计划和必要的行政干预为手段,在争取国际经济环境改善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然而实行发展主义的拉美国家,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工业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是贫富差距扩大,农业停滞不前,失业增加,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6、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http://baike.baidu.com/view/1434588.htm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用一种从动态角度研究农业和工业均衡增长的二元结构理论。是1961年费景汉和古斯塔夫?拉尼斯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他们认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7、线性发展模式主要是指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该理论主要是以英国、美国的经济史为依据t吸收历史学派的观点而形成的。他的“起飞”理论则直接利用在凯恩斯静态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所强调的主要条件仍然是资本形成问题。此外,他的理论也明显地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8、主导部门主导部门是指发展较快,它既能带动其他部门,本身又能赚取外汇,以便引进技术,购买外国设备和还本付息的部门。9、新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是西方经济发展理论中的主流学派。这一学派基本上是从西方传统经济学的立场出发,运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方法来解释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10、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也称激进学派,宣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当前的南北经济关系,试图揭示这一关季的本质内容和发展趋势,并旨在对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发展目标的确立、发展道路的选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马克主义的回答。11、依附论主张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应该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脱钩”,而不是“结合”到这个体系中去“争取改善”自己的国际地位。
1、新经济自由主义新经济自由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思想冲击下产生的一个学派。他们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他们认为这是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革命”。2、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缩写为PQLI)是为测度物质福利的水平而开发的一个综合指标,该指标是由1975年曾任美国海外开发委员会主席的詹姆斯?格蒙特和客座研究员大卫?莫里斯的指导下,由美国海外开发委员会提出的,于1977年作为测度贫困居民生活质量的方法正式公布,旨在测度世界最贫困国家在满足人们基本需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3、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5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拉格勒 纳克斯对均衡发展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贫困的恶性循环。在供给方面,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导致低收入。要打破这种贫困恶性循环,必须进行大规模、全面的投资,实施全面增长的投资计划。通过同时在许多工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投资引诱,使各部门的投资有利可图,资本形成就能实现,恶性循环就能摆脱。 4、罗斯托主导部门作用传递,通过哪几方面影响带动经济增长(1)回顾影响:主导部门对某些供给生产资料部门的影响(2)旁侧影响:主导部门对所在地区的影响(3)前瞻影响:主导部门对新工艺、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出现的诱导作用5、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1)西方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往往失败,必须建立专门的发展经济学。(2)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发展经济学著作。(3)1985年世界银行出版专集:《发展经济学的先驱》(4)发展中国家专门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经挤学家日益增多。(5)世界主要国家都设有发展经济学研究机构(6)各著名大学都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6、发展经济学的三个特点(1)科学性发展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2)理论性发展学者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出发,创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3)应用性理论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第三章1、人均GNP衡量指标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优点: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既可以对同一个国家不同年份的数据进行基向比较,也可以对不同国家同一个年份的数据颧横向比较。缺陷:(1)不能反映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类型或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中得到福利的情况(2)许多不通过市场的所谓“非市场”的产品和劳务没有计算在内(3)不能反映收入的分配状况(4)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国内相对价格的差别很大,口径不一致(5)发展中国家的统计资料不完全、不准确,使可比性降低2、为什么各国经过PPP调整的人均GNI与单纯按汇率折算的人均GNI差距如此悬殊?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名义的官方汇率并不能总是反映实际价格的国际差异,出于其他原因的考虑,各国政府也有可能采取一定的汇率政策,使之与经济发展目标相吻合,如人为高估或低估本国货币。此外.国际金融的动荡也会导致汇率的剧烈变动,如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危机国对美元的比价都大幅度下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使按汇率计量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与按购买力平价计量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产生差异。3、试述物质生括质量指数衡量体系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评价。主要内容:莫里斯使用三个指标―人们1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组成一套简便的综合指数。每项指标都用百分制来表示各个国家的成绩,“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佳”。 预期寿命的上限100分定为77岁(瑞典1973年的实际数字),下限1分定为28岁(几内亚比绍1950年的预期寿命),各国的预期寿命都在这上下限之间,从1到100评分。通过这项研究发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的国家,PQLI值也低,但二者之异的相关关系并不十分密切。评价:优点是能比较全面衡量一国的发展水平,简单易行。缺陷是所衡量的“生活质量”的范围过于狭窄,三项指标的权数相同,但是每一个指标的作用却是不同的同时收进了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这两项反映类似现象的指标,又没有从理论上加以说明。4、试述人类发展指数衡量体系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评价。主要内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建立了相应的人类发展指数。HDI由三部分组成:健康长寿的生活,由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表现知识,包括成人识字率(占2/3的权重0,和初级、中级和大专入学综合比例(占1/3权重)体面的生活,由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评价:优点:①人类发展指数用较易获得的数据,认为对一个国家福利的全面评价应着眼于人类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状况,计算较容易,比较方法简单。②人类发展指数适用于不同的群体,可通过调整反映收入分配、性别差异、地域分布、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HDI从测度人文发展水平入手,反映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为人们评价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局限性首先,人类发展指数只选择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实际人均GDP三个指标来评价一国的发展水平,而这三个指标只与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关,无法全面反映一国人文发展水平。
其次,在计算方法上,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如将九个国家的官方贫困线收入4861美元作为实际人均GDP的理想值,而对实际人均GDP水平超过4861美元的那些国家,按照公式计算,这些国家人均GDP的比值将小于0。这样,按HDI的公式计算,这些国家的HDI值将大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计算的HDI的最大值。为此,开发计划署将这些国家的人均GDP设为0,这种处理方式无疑低估了人均GDP高于理想值的那些国家。再次,HDI值的大小易受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影响。因为HDI是采用将实际值与理想值和最小值联系起来的方式,来评价相对发展水平的。所以,当理想值或最小值发生变化时,即使一国的三个指标值不变,其HDI值也可能发生变化。
名词解释:1、人均GNI即人均国民总收入是指国民总收入除以年均人口,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相等,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大致相当。2、购买力平价(PPP)又称相对购I力指耍且恢指鞴煌募鄹袼郊扑愠隼吹幕醣抑涞牡戎迪凳刮颐悄芄辉诰醚隙愿鞴墓谏苤到泻侠肀冉希庵掷砺刍懵视胧导驶懵士赡苡泻艽蟮牟罹唷3、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OLI)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缩写为PQLI)是为测度物质福利的水平而开发的一个综合指标,该指标是由1975年曾任美国海外开发委员会主席的詹姆斯?格蒙特和客座研究员大卫?莫里斯的指导下,由美国海外开发委员会提出的,于1977年作为测度贫困居民生活质量的方法正式公布,旨在测度世界最贫困国家在满足人们基本需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4、人类发展指数(HDI)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2008年人类发展指数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对传统的GNP指标挑战的结果。 简称HDI。5、中国发展指数(RCDI)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评价中心发布了中国发展指数(RCDI)。该指数包括健康指数、教育指数、生活水平指数、社会环境指数四个单项指数。
扩展资料:1、增长经济学增长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的一个新分支。研究发达国家再生产和长周期经济发展的理论。主要由三方面内容组成:①哈罗德、多马等人建立的各中经济增长模型;②丹尼森等人在西蒙?库兹涅茨的国民收入核算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所进行的分析;③米山等人的经济增长需要付出代价的观点和米都斯等人关于经济增长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经济增长有限论。有限论提出,地球上可供经济开发的资源是有限度的,环境承受和消解工业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当经济以指数形式增长到一定数量,将可能突破这种限度而引起灾难,在经济学界,增长有限论是少数人的观点,遭到激烈批评,但在环境学界受到人们的重视。2、世界银行世界银行(WBG)是世界银行集团的俗称,“世界银行”这个名称一直是用于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这些机构联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赠款。 它是一个国际组织,其一开始的使命是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的重建。今天它的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各机构在减轻贫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发挥独特的作用。3、绿色GDP绿色经济GDP的简称。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称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概念。 4、GDP指标的局限性(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由此过高估计了经济活动的成就。(2)、 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变化。(3)、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4)、GDP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5)、GDP把一些被动的恢复性投入作正值计算,使GDP虚假成分增高。5、人类发展指数的改进意见专家们建议,为确保HDI值准确全面地反映现实,计算HDI时应增加更多的变量,并建立非综合指数。因为综合指数难以确定权重。 建议对不同国家制定不同的人类发展指数参照值。现在的人类发展指数只测量最基本的人类成就,如寿命、教育等,对于已经超过这一阶段的工业国家应制定不同的指数,以能够把握特别是工业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的完整范围。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以该指标为参照,确定对发展中国家的分配和援助标准。许多发展中国家担心人类发展指数对它们获得援助和国际资金有影响。因而建议改进分配标准和援助条件。6、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密切联系。经济增长不仅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而且还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虽然在个别条件下有时也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但从长期看,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又是有区别的。经济增长只是指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其增长程度仅仅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民收入,以及它们的人均值的增长率这一单一指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则较宽,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一中更注重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虽然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一切经济增长都必然能带来经济发展。如果只是传统经济在原有结构、类型、体制基础上单纯依赖增加资源消耗去实现数量增长,而没有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就不可能带来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这种情况就是只有经济增长而无经济发展。第四章课后答案:1、试述资本形成与储蓄、投资的关系是怎样的。高储蓄率对资本形成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但是否会形成资本,这主要是取决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渠道是否通畅,而这个转化机制又决定于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完善程度,经济金融体制等在市场机制充分作用的条件下,产品市场总是均衡的,那时就有储蓄等于投资,总投资减去折旧为净投资,净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增加.资本形成的需求效应,即投资是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都将导致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造成失业、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从而破坏宏观经济的稳2、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形成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模型的演变可以看到西方发展经济学对资本形成认识的变化?物质资本形成尽管是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却不是一个充分条件,仅仅鼓励物质资本形成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其他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恃别是要设法提高投资的效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发展经济学在资本形成理论上出现了转向,即不再坚持“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的极端观点,转而认为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或约束条件之一,同时强调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的演变上看出这一点。虽然资本形成并不是成功的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但并不意味着资本形成就不重要了,或者说重要性降低了。虽然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除了少数已经实现经济起飞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外,当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及城市化的程度还很低,占相当比重的第三世界人口仍然生活在营养不良、就业不足、教育水平低下、卫生保健条件恶劣的落后的农村地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大量的开发投资。而这些国家,资本仍然是相对不足的生产要素。即便是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作用,但要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归根结底仍然需要物质资本来支持。所以,千方百计地筹集资本,并节约地使用稀缺的资本,仍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穷国要变富,就必须鼓励投资,并且提高投资效率。3、试述资本形成有哪些来源。(1)个人储蓄。个人储蓄是总储蓄的主要来源。(2)企业储蓄。企业储蓄包括净储蓄和折旧基金两部分,净储蓄是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折旧基金在未用于更新机器设备之前,也是一种储蓄。(3)政府储蓄。包括政府预算储蓄和国有企业上缴利润两部分。(4)外国储蓄。外国储蓄包括官方储蓄和私人储蓄。(5)劳动积累。在发展中国家,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也有许多公开的或隐蔽性失业。(6)对外贸易。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将本国剩余的农产品和初级制造品出口,换取先进国家的资本品进口,从而达到资本形成的目的。4、试述个人储蓄和个人消费是如何决定的。关于个人储蓄和个人消费的决定,在宏观经济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1)凯恩斯的现期收入决定论。个人消费(c)和个人储蓄(s)取决于现期的个人可支配收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边际储蓄倾向递增,但收入的增量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将递减,而用于储蓄的比例将递增。(2)持久收入和生命周期假说假设人们在一生中各年平均消费,则消费是持久收入的函数。持久收入是一个人的现有财富水平、现期收人和未来预期收人综合之后的稳定性收人。(3)随机游走假说其中 表示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函数,式子的含义是本期的消费是在上期消费水平之上加上随机波动部分。5、发展中国家资本是稀缺的要素,为什么中国现阶段会出现资金的大量过剩现象?中国现阶段所经历的流动性过剩是由外部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特殊的经济发展过程所导致的,因此,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可以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1流动性过剩的国际原因(1)全球三大经济体长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加大全球经济失衡的同时,也使全球流动性过剩。而中国由于长时间的双顺差,使国际流动性过剩通过贸易顺差输入到了国内。(2)美国次级贷危机波及了欧洲、日本等国,使全球信贷损失达1.2万亿美元,全球的金融及房地产市场存在于危险之中。在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时,中国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这样,各经济体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乐观和对世界经济前景的悲观形成对比,这种预期更加剧了国际流动资金对中国的流入,恶化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2流动性过剩的内部原因(1)“双松”政策搭配的惯性1997年之后中国连续经历了6、7年的通货紧缩,为此实施了连续6、7年的“双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么长时间的“双松”政策导致的连续货币供给增长是现阶段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自1997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增长率下滑,政府及时调整政策,首选选择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主调整经济结构和支持经济增长。但是当时利率政策遇到了“流动性陷阱”,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减弱了货币的流动性。
通货紧缩时期实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不佳,使扩张力量转化为未来流动性过剩的来源。同时期也启动了扩张财政政策,主要为增加财政支出,如1998年政府计划发行国债1200亿,实际发行3808.7亿,1999年增发600亿,2000年又两次累计发行了150012亿,而这些措施在缓和了当时经济衰退的同时,也表现为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当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即中国经济摆脱通货紧缩阴影,开始逐渐上行的时候,扩张性的“双松”政策迟迟没有转向,中央银行仍然持续向经济中投放大量货币,以至于现在无论是实体经济部门还是金融部门都持有大量的流动性,所以说由于“双松”政策实施的惯性,即没有及时对经济发展出现的变化做出反应是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2)强制结售汇下的大额外汇储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使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从而带动外汇占款增加是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也可以说是源头。在强制结售汇制度和当时的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的不断攀高,一直使人民币承受着沉重的升值压力,为保持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渐进走势,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向市场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从而给商业银行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3)经济结构和区域结构失衡相对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消费近年来虽有增长加快的趋势,但仍远落后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速,消费相对落后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居民预期支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的预防性储蓄过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给居民带来较重负担,因此,个人消费者必须面对养老、防病以及孩子教育问题,从而造成了高储蓄、低消费的心态,使得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同时,投资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一边是大企业的资金过剩,另一边却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极其紧张;一边是某些热门行业重复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另一边则是医疗、教育等部门严重的投资不足。从区域看,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性代写论文问题突出,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仍面临资金不足的局面;城市存在较大的流动性过剩压力,而农村仍然缺乏资金。6、为什么说农业剩余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重要方式?如何转移才是有效的? 对于一个农业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如果没有外资可利用,叉不能通过初级产品的出口来换取资本品的进口,那么农业剩余就成为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农业在为工业化提供启动资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农业剩采的动员,应该立足于长远,尊重农民的利益,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此获得更丰富廉价的农产品,而不应该长期过分剥夺农民的利益,抑制农业的发展。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取代农业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但要达到这一点,叉必须发展农业,因为农业越是发展,工业化的速度就越快。这便是农业与工业两者动态发展关系的辩证法。7、如何正确处理政府融资、企业积累、金融融资这三种资本形成方式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阶段,政府在资本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的积累或融资是通过财政渠道实现的。政府的收入扣除经常性消费开支,便是政府的储蓄。当政府储蓄转化为财政支出中的生产建设性开支,即为政府的投资。当政府投资超过政府储蓄,即发生财政赤字时,攻府就得举借内债或外债,或向银行透支即发行货币,来予以弥补。综观工业革命以来的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由利润动机所驱使的企业创新及资本积累,始终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进而实现现代化,离开了不断地追求利润、资本积累和创新的企业及其企业家,以及为企业家的创新和企业的扩张提供广阔活动空间的市场竞争环境,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储蓄活动与投资活动大多是相互分离的,储蓄向投资转化主要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进行的。所以,金融体系在资本的形成及运用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选择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方式时,应选择以企业积累、金融融资为主导、政府积累为辅助的方式,在该模式中,一方面。在微观层面上,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能力?自主地决定投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自我积累、自我扩张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竞争压力,政府一般不加任何干预。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则运用财政和货币金融政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对企业的投资活动加以引导、调节,并对那些单个企业不愿或无力投资而又具有社会效益的非盈利性事业,或关系到国家长远经济利益的事业,如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产业,新兴高科技产业,教育与科技发展,以及社会安全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由政府直接投资,建立国有企业。8、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具有二元性?如何才能消除这种二元性?金融结构的二元性,或“二元的金融市场”,即一方面是有组织的、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它们以低利率为现代产业部门和出口部门(主要是大中型企业)提供资金;另一方面是民间无组织的、中央银行不能控制的、进行高利费剥削的资金市场(通常是地方的货币借贷者和索取极高利息的高利贷者),则满足那些被排斥在有组织金融市场之外的当地的小农场主、农户、小企业主、小商人的资金需要。金融结构的二元性从根本上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的反映。迈因特教授提出了两项消除落后国家金融二元性的政策建议:第一,有组织部门之信用市场的官价利率必须提高到足以反映他们现存资金不足状况。这将鼓励一个金融中心的成长,以便有效地向国内及国外吸收储蓄。它同时能够使可利用的储蓄供给等于贷款需求,包括放贷者重新贷给无组织信用市场之资金需求。第二,一个更整合的国内市场。只有在现代及传统部门都能以相同的条件自由接触时才能创立,传统部门的利率能够更有效的降低,不是由于对合作机构提供有限金额的低利率贷款,而是对合作社和放贷者在同等的条件下都给予无限制的接触,所以他们能够互相竞争以较低的利率挹供给小额借款者。9、怎样才能提高资本形成的效率?(1)发展中国家一般是资本稀少而劳动力过剩,因此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在工业化初期应该重点发展那些较多使用劳动、较少使用资本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和产业,而不是耗费大量资本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和产业,这对于增加就业和收人,提高消费需求,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十分必要的。(2)资本形成必须促进技术(特别是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这样才能降低资本/产出率,提高投资效益。(3)在各种所有制的大、中、小型企业之间求得均衡的发展,特别是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对资本的有效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4)加强对投资项目的日常监督并提供必要的追加投资,可以大大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名词解释: 资本形成资本形成:从生产力的角度,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定义的,是一个中性概念。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但通常只狭义地指物质资本2、贫困恶性循环论贫穷的恶性循环理论英国经济学家H.辛格于1949 年最早提出,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在其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作出了更充分的说明。该理论认为,资本形成(即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或增长的重要因素。3、大推进论大推动理论是均衡发展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它是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于1943年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4、索洛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是Solow于1956年首次创立的,用来说明储蓄、资本积累和增长之间的关系。自建立以来,这一模型一直是分析以上三个变量关系的主要理论框架。5、自愿储蓄自愿储蓄则是一定时期内人们愿意进行的储蓄,即“意愿储蓄”,是一个“事前的”概念。6、二元金融市场二元的金融市场”,即一方面是有组织的、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另一方面是民间无组织的、中央银行不能控制的、进行高利费剥削的资金市场。7、唯资本主义过分强调资本形成在经济起飞或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论,后来被称为“资本基本主义”或“唯资本主义”。8、低水平均衡陷阱论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发表了以《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为题的论文,利用数学模型考察了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与人均收入、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9、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基础,考察一个国家在长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和就业的稳定均衡增长所需条件的理论。10、新增长模型又称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11、强制性储蓄强制性储蓄是指税收、“剪刀差”等强制性和无偿性转移方式。12、资本产出比资本-产出比率是描述投资和产出关系的参量。扩展资料:1、金融系统金融系统是有关资金的流动、集中和分配的一个体系。它是由连接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的一系列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体。2、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所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各级地方政府成立的以融资为主要经营目的的公司,包括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投资、城建开发、城建资产公司等企业(事)业法人机构,主要以经营收入、公共设施收费和财政资金等作为还款来源。3、企业积累机制积累是指企业在数量上的发展―资产的增值,主要涉及新创造价值的分配问题。企业积累机制的形成依赖于企业决策者的积累动机,这种动机又来源于企业决策者对企业长远发展所作出的考虑。4、影响中国资本市场融资-配置功能发挥的最大障碍当前影响中国资本市场融资-配置功能发挥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政府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非流通股。非流通股问题讨论已经比较多了,类似于“所有制改革”,难度很大,需要采取渐进方式,克服政府以及市场的既得利益,逐步与国际接轨。(2)金融工具不发达。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进行“市场改革”,在资本市场上推行品种和工具创新,即在承认现有市场价格基础上,通过开发更多的金融品种,如政府债、企业债,另外加大股市服务的分层建设,开设小型股票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工具中加入避险的指数工具等等,扩大机构投资者的进入,使证券市场成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以此带动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根本上改变银行服务结构,使之有竞争力。5、金融机构向经济部门投放了大量的信贷资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直接原因。首先,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银行手中积聚了相当的信贷投放能力。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一直未收到预期效果,因而多次使用降息等手段,希望能迅速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在中国经济进入上升周期开始复苏之后,货币政策并未作出及时的调整,而是迟至2003年出现经济过热的迹象之后才开始收紧。而实际情况是此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向经济中投放了相当数量的货币,只不过这些货币一直滞留在银行体系,并未流动到实体经济部门,现在的情况只不过是流动性从银行流入实体经济部门。如果将实际GDP增速扣除掉银行利润率之后的数值作为实体经济部门利润率的近似替代指标,那么中国始终在奉行低利率政策,其后果必然是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无论这些流动性停留在银行内部还是实体经济部门中。其次,促使流动性过剩由银行流向实体经济部门的因素,主要来自信贷的供给方――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2006年6月在一次学术会议的说法,银行放贷扩张的原因之一是国有银行改制。这些中国银行业的巨无霸在改制后,账面资产质量显著改善,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止到2006年6月末,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商业银行已经有55家。一旦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再是银行经营的约束,则在战略投资者对必要报酬率的要求下,大量放贷便成为银行获取收益的重要手段。6、解决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政策建议第一,央行应当继续加大紧缩的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已决定从日开始再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但在人民币币值稳定的约束下,由于美联储已经连续两次在公开市场委员的理事会上决定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中国进一步升息的难度非常大。现在中国与美国的利差大约是2.7%左右,虽然仍有升息空间,但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境外资本流入已经威胁到中国的经济安全,升息将使得这些威胁更加严重。央行票据的冲销只能抵消掉外汇占款的一部分,对基础货币中的国内部分公开市场业务还照顾不全,并且央行票据发行的上限究竟在哪里,还有待研究。在超额准备金逐渐下降的条件下,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可行的,而且效果会越来越好。尽管法定存款准备金对经济震动很大,但是在需要货币政策急刹车的时候,也不得不用。同时,中国还未建立针对不同资产规模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现在利用变动存款准备金率的机会,划定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资产档线,短期看能够抓住要害,控制那些扮演放贷主力角色的大型商业银行;长期看放松了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约束,有利于其发展和强化金融体系的竞争性。第二,在货币政策紧缩的同时,应当配以扩张的财政政策,防止出现类似于美国20世纪后 20年两次由于货币政策紧缩而陷入衰退的局面出现。中国并未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这样需要“双紧”的经济景象,实际情况是总体热、局部冷。现在国内消费迟迟难以启动,居民收入大部分分流到储蓄领域,而排在前三位的居民储蓄动机是教育、住房和医疗,说明在教育、医疗等这些公共财政应当发挥主要作用的领域,财政还未扮演好它的角色。扩大这方面的支出,让居民在较为确定的支出预期下选择,有利于启动消费。同时在中国农村,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的公共投入还相当不够。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前提,大量投资拥挤在城市,需要向农村分流。这不但可以实现投资的合理分布;而且可以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中国才能实现整体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第三,加快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冲销掉了大部分的外汇占款,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在央行票据逐批到期时,央行就要额外再发行票据对到期本息进行冲销,这对于已发行相当规模央行票据的人民银行来说,将是一个难以应付的问题。除从产业结构对净出口作调整外,就货币政策而言,尽快实现人民币自由浮动,确保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中国人民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国内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条件下,贸然放开对汇率的管制,结果必然是较高的国内实际利率吸引来大量的外国资本,汇率会剧烈波动。要想通过浮动利率的手段解决外汇占款过多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利率市场化问题。
第5章课后答案:1、试比较发展中国家和西欧人口转折的不同。与西欧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下降几乎完全是医药卫生与健康保健事业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是在一个比西欧国家短得多的时期内发生的。因此,在死亡率大幅下降的同时,在这些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落后的经济结构、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传统的价值观念,因此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2、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快增长的原因。人口转折模型根据资料将人口增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第二阶段:死亡率开始下降,但是出生率并未下降,导致人口迅速增加。第三阶段:死亡率逐渐下降,同时出生率开始下降发展中国家人口转折的第三阶段可以分为A、B两大类型。在A类国家和地区中,现代化控制死亡的方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在一起,使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下降。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属于B类,由于外部原因导致的死亡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便停止。而经济发展的滞后,普遍的贫困和低下的生活水平,使高出生率持久存在,导致人口增长率停留在较高的水平上。人口转折模型从现象上描述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口发展的趋势变化,并指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不断提高主要是由于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而出生率居高不下造成的。然而这一模型并没有从本质上阐明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为什么居高不下,以及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抑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人口出生率的微观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孩子成了资本品,而非消费品,预期收益过高。同时,在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低下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孩子的抚养费和教育费均很低,很多家庭根本不打算或没有能力送自己的孩子上学读书。这种高收益、低成本导致了孩子的净价格很低,甚至是负数,这不能不造成发展中国家人出生率居高不下。3、结合中国实际,讨论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首先,人口的迅速增长会造成大批新增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其次,由于大量过剩人口的存在,合理的就业结构难以实现,也就无法优化产业结构,做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再次,庞大的人口数量会使人均收入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尤其要注意的是,人口的迅速增长会导致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化,使社会总抚养比不断攀升,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不断加重,从而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正呈现不断加重的态势。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人口迅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不仅要供养老年人口,还需要抚养新增的少年人口。据测算,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抚养比将达到82.96%,以前由几个劳动力供养的少年和老年人口,到那时将几乎只能由一个劳动力来供养,劳动年龄人口的社会负担会变得越来越重。人口过快增长还会使经济发展所需的良好经济环境无法得到满足,使促进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经济改革难以实现,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4、联系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并评价发展中国家政府可供选择的抵制人口增长的政策。(1)提高妇女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增加其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2)增加社会保障和福利措施,改变养儿防老的观念;(3)提高儿童健康水平,降低儿童死亡率,减低生育的愿望;(4)提倡晚婚、计划生育,必要时采取立法的形式来执行;(5)采取经济刺激如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人们减少生育。5、为什么要讨论劳动力的充分利用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有何重要意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必然导致就业负担沉重。从目前来看,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失业和不得其用都是人口过快增长的结果。劳动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其大量闲置或不得其用不仅是对生产力的巨大浪费,更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因此经济学家不仅要考察就业与劳动力是否闲置,还要考察劳动力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解决了劳动力充分利用问题,可以使发达国家的剩余劳动力就业,从而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社会稳定;劳动力的充分利用,有助于提高家庭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劳动力的充分利用还有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6、结合中国农村人口问题,评述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特征:(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括心理因素;(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实际工资差异;(3)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1)应尽量减轻城乡机会不均等的现象;(2)传统的减少城市失业政策不仅可能会导致更高水平的城市失业,而且还会因“诱发迁移”而造成更低水平的农业产出;(3)不加区别地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流动和失业;(4)应适当控制工资补贴与政府直接雇用人员的数量;(5)应当鼓励制定一体化的农村发展规划。托达罗指出的上述政策对我国目前的发展农村的规划有很大指导意义。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比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和乔根森模型更贴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它纠正了他们只注重农村劳动力流人城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忽视人口的盲目流动不仅加剧了城市已有的失业现象,还会造成其他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并提出了诸如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城乡发展失衡,重视农村发展,从根本上转变人们流向城市的愿望,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措施。
名词解释: 人口转折模型所谓“人口转折”模型是指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稳定人口转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稳定人口。2、生育率的微观经济理论该理论将传统的新古典主义家庭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作为模型分析的基础,并以经济学原理和最优化原则来解释家庭规模的抉择。3、劳动力的不充分利用劳动力的不充分利用是指有些人虽然也有一份工作,可是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包括打零工、季节性工人、可见的低度就业、不可见的低度就业四种类型。4、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按照托达罗的模型,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尽管城市中失业现象已十分严重,准备流向城市的人们还是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5、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人口学研究中间发现,早期的人口再生产情况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同时存在,人口的高出生率受到高死亡率抵消之后,呈现低增长率趋势。在工业革命之后,大约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西方人口生产上的“两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就逐步被“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趋势所取代。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高死亡率的各种因素,是人口再生产与农业时代生存资料实现匹配的关键过程,马尔萨斯说战争、饥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人口数量要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与农业发展成比例的观点是一个内含的逻辑。马尔萨斯还说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6、劳动力的自愿和非自愿失业劳动力的自愿失业是指工人由于不接受现行的工资或比现行工资稍低的工资而出现的失业现象。劳动力的非自愿失业是指非自愿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业。7、乔根森人口流动模型乔根森模型(乔根森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戴尔?乔根森(D.W. Jogenson)于1967年在《过剩农业劳动力和两重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依据新古典主义(New Classicalism)的分析方法创立的一种理论。出于对古典主义的反思,在一个纯粹的新古典主义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的增长是如何依赖农业部门的发展的。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而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劳动力可以在两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农业剩余”和人口规模,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农业剩余规模越大,劳动力转移规模也越大,两者同比例增长,即不发达国家一般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现代工业部门和落后农业部门。落后农业部门的产量由土地和劳动所决定,生产函数呈收益递减。该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当农业剩余等于零时,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当农业剩于大于零时,才有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农业剩余存在的前提条件下,乔根森又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即农业总产出与人口增长相一致。在这种条件下,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剩余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转移到工业部门。因此,农业剩余的规模决定着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扩展资料:1、隐蔽性失业隐蔽性失业,也叫隐形失业,是指劳动者表面上就业而实际上从事与其教育水平或能力不相符的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经济衰退等原因,熟练工人被迫去做半熟练的工作,或半熟练的工人被迫去做无需任何技能的工作,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找不到相应的工作的情况更为常见。不发达国家的隐蔽性失业现象要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
2、摩擦性失业由使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即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它是由于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经济总是变动的,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必然不可避免。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4、计划生育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了一些调整。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5、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不同的国家,因本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还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6、长远来看,缓解我国劳动力供需矛盾通过实现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的统一化和均等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啻为一条正确的改革路径。一方面,城乡公共服务的逐步均等化,可以降低人口向城市蜂拥而至带来的社会风险,提高城市化的有序程度。另一方面,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或者广义上的社会福利体系,以及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对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接纳,增加了他们的选择机会,不仅使市民化成为一种渐进的过程,也达到了分享公共服务的市民化目的。这样推进的城市化,是稳定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更重要的是,稳定的城市化是培养人力资本、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治理自然失业的关键。由于城市新增劳动力需要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给予满足,推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按照常住人口定义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实际上已经呈现绝对减少的趋势。又由于那些年龄偏大的以及在校学生并不参与劳动力市场,出自农村的劳动力总量已经大幅度减少。因此,2004年普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暂时性的,有其背后不可逆转的人口动因,意味着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态势的根本性改变,用发展经济学的语言就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开始消失,中国经济迎来了刘易斯转折点。虽然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30年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鉴于人均收入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以及中西部地区的蓄势待发,今后10―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仍然是可能的。作为最先摆脱本次金融危机的国家,中国经济在2009年将恢复到常规的增长轨道上,因金融危机影响而暂时中断的普通劳动力短缺现象,将以区域性、结构性和摩擦性的方式继续出现。治理这类劳动力市场矛盾的终极出路,是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水平、改善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就业,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等一系列改革,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性。
第6章课后答案:1、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展经济学中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理论,它主要探讨人口素质或质量的提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舒尔茨的理论舒尔茨于20世纪50、60年代发表的几篇文章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作。认为完整的资本概念应该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方面,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人力资源身上的、以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一种非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发展中国家增加人力资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教育投资。(2)增加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调剂不同地区劳动力的余缺(3)增加保健方面的投资(4)加大对专业人才移民入境的支出。2、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人才浪费与人才流失的现象发生?第一.应当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如果每一个学有所长的人都能够在自己的祖国找到应有的工作岗位、生活位置,看到事业的前景,奋斗方向,人才流失的现象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杜绝。第二,应当在政篇上实行倾斜,为国外留学生的回国创业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良好的生活待遇,尽量缩小穷国知识分子收入水平与富国的差距,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同时要尊重他们的发明和创造,保护他们的知讽产权,鼓励海外人才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为国效力。第三.考虑到目前南北差距确实悬殊,并且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难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国际范围内的人才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处于劣势的状况,为了防止人才流失,在法律上做出相应的规定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有些发展中国家规定,在本国接受高等教育后,必须为国家工作若干年限后方可出国;在国外留学学成后,必须先回国工作若干年限;若干国家急需、重要行业的人员不准出国以及对出国人员的职务、年限、出国期限、次数做出规定.以便既保证借用国外的科研条件进行研究,又保证将科研成果用于本国的建设与发展。所有这些规定,都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3、试述知识与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一)知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知识相关的各种因素与经济增长率是密切相关的,这些因素除了人力资本外,还包括研究与开发的投资、贸易和开放程度以及是否具备传播知识的基础设施等。(1)20世纪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创新和发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贸易与开放程度关系到能否抓住国外知识的机会,这些知识包含于贸易的商品和服务中。(3)传播知识的基础设施尤其是通讯设施,则关系到当人们需要获得有益的信息所是否有能力得到信息。(二)知识与福利知识与教育密不可分,因此,知识与福利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育与福利的关系。(1)知识可以提高生活水平(2)知识可以改善卫生健康状况。(3)知识可以促进计划生育。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4、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缩短同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发展中国家缩小知识差距的措施(一)从国外获取知识(1)国际贸易(2)外国直接投资(3)技术许可制(二)在国内创造知识要缩小知识差距,必须培养在国内创造无法从国外获得的知识的能力。发展中国家政府需要采取的举措(1)应当对私营部门的重大研究与开发提供正确的激励机制(2)应当允许依靠公共资金支持的研究与开发机构集中力量进行基础研究(3)应当保持基础科学和技术的核心优势(三)提高国民吸收知识的能力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贫穷的国家必须力求每一单位的教育投入都尽可能地获得最佳收益。发展中国家政府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1)下放教育权限(2)把公共资金集中用于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3)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四)培养人们相互交流知识的能力5、试述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政策含义。一、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教育投资的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来进行的,从中了解某一教育决策在经济上是否合理。教育的收益与成本都是预期的,因此,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估算某级教育的成本与收益时,必须对该级教育的未来年份的收益与成本进行贴现,然后把收益的贴现值与成本的贴现值进行比较,得出该级教育的净现值。二、该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政策含义第一,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收益率是高的。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一般比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高。因此,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增加教育投资是合 算的。第二,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教育十分落后的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要比中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得多;而中学教育投资收益率又比大学教育投麴益率高。与此相反,在发达国家,教育投资收益率的高低顺序为大学、中学和学。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把重点放在初等教育普及上是最为有利的 教育战略。第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个人教育收益率都大于社会教育收益率。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对大、中学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实行免费 或近似于免费就学,学历差距所导致的未来收入差距又很悬殊,因此,同发达国 家相比,个人教育收益率比社会教育收益率要高得多。6、结合中国实际,分析发展中国家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一、发展中国家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1)公共教育费用增长迅速,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中国的人均教育费用只有9.4美元,而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却在1000美元以上。(2)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在初、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费用分配不合理。(3)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中国在这一方面问题很多。(4)教育体制扩大了不平等,通过免费高等教育的形式进行补贴。(5)教育的“过度”发展和知识失业。中国各大高校纷纷扩招,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是质量没有及时跟上。二、发展中国家对教育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1)调整教育投资方向(2)改变教育体制以外的刺激和增加教育投资的个人支(3)发展中国家不能只重视正规教育,而应当以同等的甚至更大的注意力去发展非正规教育(4)实施适当的教育机会限额分配制度
名词解释: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人力资源身上的、以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一种非物质资本。2、人才流失人才流失是指当人才形成后不能为本国或本民族所运用,通常是流向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3、知识差距所谓的知识差距,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穷人和富人之间在知识方面的分配不平等。4、教育的社会成本教育的社会成本:指由社会支付的教育费用和间接成本。5、教育的社会收益教育的社会收益是指受教育者本人不能占有的、为社会其他成员所得到的收益。6、人力资本投资所谓人力资本投资,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源一定的投人(货币、资本或实物),使人力资源质量及数量指标均有所改善,并且这种改善晟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资行为。7、知识所谓知识,则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8、教育的个人成本教育的个人成本:指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支付的各种费用和发生的机会成本。9、教育的个人收益受教育者个人通过受教育所获得的这些好处,就是教育的个人收益。10、知识失业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必定找不到工作,成为知识失业者。扩展资料:1、人口素质人口素质是人口质的规定性,表现为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2、人才所谓人才,是指那些能够运用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术上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卓有贡献的专业人员。3、人才浪费人才浪费是指这些专业人员的专业特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或者大材小用,或者英雄无用武之地。4、计算残数计算残数是评价知识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最常用方法,最先由索罗提出和运用。5、与知识相关的因素1) 研究和开发投资的扩大同创新和发明相联系2) 贸易与开放程度关系到能否抓住国外知识的机会3) 传播知识的基础设施尤其是通讯设施,则关系到当人们需要获得有益的信息时能否有能力得到信息。6、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1) 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2) 用于保健方面的投资3) 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4) 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
第7章课后答案:1.试述“新熊彼特学派”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批评和创新的典型化事实。新熊彼特学派对熊彼特的批评:1) 熊彼特研究的重点不在于新知识的产生,而是如何实现的过程,因此他低估了新知识及其创造过程。2) 过分依赖人格化的企业家形象及其心理基础使之忽略了对更深刻原因的探讨3) “老年”熊彼特低估了小企业在重大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新熊彼特”创新的典型化事实:1) 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特征2) “存在某些尚未利用的机会”3) 自19世纪末德国企业首创研究开发部门以来,导致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活动在本质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4) 相当数目的创新和改进产生于“边干边学”和“边用边学”5) 技术进步的积累性特征2.系统创新观与传统创新观有何区别?1) 从一般系统论角度对科技进步进行分析,把它看作是一种累积的和不可逆长期变化的“组织复杂性”的过程。2)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把基本创新视作传统的创新概念,那么在扩散过程仍有大量的增量创新。3) 创新主体或场所的多元化。3.从知识经济、信息革命、人类社会经济史演进的角度出发,结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现实,说明为什么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代世界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经济的演进已使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落后,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科技落后并缺乏行之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按照技术创新和生产进行制度建设或制度改革,这与新制度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完全忽视技术创新和生产,只是致力于建立交换的制度或零和博弈的制度根本不同。由于受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我们过去的产权改革和资本运营严重地忽视了企业能力的建设和技术创新,特别是在国企改革中,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进行技术创新并对职工进行培训的问题几乎就不存在了。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考虑的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和静态的比较优势,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也被忽视了。因此,我们今后在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制定经济政策的方针上需要一种“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转向”。4.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对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进行比较,并讨论他们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框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家创新体系分析集中在企业的研发活动、科学技术组织和公共政策之间的交互作用上。这种分析有时包括了对有关知识产权和风险资本制度的研究,但很少对涉及到大众教育、产业关系和劳动力市场等广泛的制度安排进行研究。在很多情况下,狭义的国家创新体系分析与专门的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文献密切相关。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有两个特点。第一,对“创新”的定义是广泛的,创新不仅包括渐进的和激进的创新,也包括创新的扩散、吸收和使用,它是一种持续的累积过程。筹二,它考虑到了更广更广泛的创新来源。除了科学和研发活动外,创新也体现在与不断发生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相联系的交互学习过程中。狭义的国家创新体系概念主要是由美国的一些学者所使用,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科学和研发体系也很重要,但关键性的创新来源却是来自于体现在人们的技能和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基础上,因而,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5.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和挑战?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技术经济追赶的环境比以前恶化了?应该如何应对这种不利的环境?机遇: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五次长波下降期的开端,在今后15到20年间将有可能发生纳米技术革命以及信息、生物和纳米三大技术领域的融合。新的技术革命不仅具有很强的附加值创造能力,而且还将对传统产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我国必须抓住这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由于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比过去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通过进人跨国公司网络进行技术学习。挑战:要对外资并购保持高度的警惕。我们尤其是要禁止外资并购我国的技术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大型企业,即使这些企业是没有什么效率的国有企业,我们也要保留,否则,再新建这样的技术开发平台谈何容易。虽然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创新收益在国家之间的分配是不均等的,特别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创新机会窗口大、存在动态不完全竞争和进入壁垒的产业上处于劣势。6.结合企业理论和网络经济理论等,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建立自己的组织学习机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90年代,企业能力与网络理论有了很大发屉。企业能力理论认为,能力是指企业能做好什么,核心能力则是哪些方面它能做的更好.它构成了企业甚至产业或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能力理论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学习与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在知识转化为能力时,发挥作用的是学习机制。对于发展中国家赶超型经济来说,在引进、吸收和赶超相对定型的技术上,企业内部组织学习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在独立自主开发处于前沿的高新技术上,企业外部学习机制更为重要。实际上,任何组织如果想在新思想的产生、传输和使用上成功的话,必须在内部意会知识与可整理知识的交互作用中来实现。因为组织间专业化分工并非是固定不变的,组织内及组织间专业化的多维性和知识形态的多样性,使组织在动态环境中对信息、知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是发达国家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