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先买车好90后先买房还是先买车房?好纠结?经济有限只能二选一😥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19feeb2e8db1ca725b24_b.jpg& data-rawwidth=&628& data-rawheight=&4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19feeb2e8db1ca725b24_r.jpg&&&/figure&央妈又用钱把市场轰炸了一遍。 &br&4980亿,也算的上是大手笔。 &br&久旱逢甘雨的市场终于重燃生机。 &br&随即,市场上也是叫妈声不断。 &br&一口一句亲妈,好不热闹。 &br&&br&&b& 1. &/b&&br&上周末,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论坛上。 &br&&br&央行副行长提出,对央行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调节好货币闸门维护流动性的基本稳定,努力做到货币既不松也不紧,为结构性改革引导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br&&br&就当大家还在懵逼不松不紧到底几个意思的时候,昨天上午10点,央妈突然出手,仅仅一天,就向市场播撒了4980亿的天量麻辣粉(MLF)。通通为1年期,利息与上期持平,仍然保持在3.20%,但并没有逆回购操作。 &br&&br&央妈紧急启动了输血模式,这次行动可谓是大手笔。 &br&&br&4980亿的资金,如果按照5.33倍的货币乘数放大,就可以产生大约2.7万亿的广义货币M2。其力度,接近0.7次标准规格的“降准”。 &br&&br&这也就是说,仅仅一天,央妈就向市场投放了2.7万亿的M2,而我们5月末的M2总量是146.17万亿。一天时间,市场总的流通货币差不多增加了1.8%。这样的货币投放量,以前是要用几个月去完成。 &br&&br&当然,市场也是久旱逢甘霖,流动性终于得到了较大的缓解。 &br&&br&&br&&b& 2. &/b&&br&一边是久旱逢甘霖的狂喜,一边是铺天盖地的谩骂。 &br&&br&有人说,央行放水,是与整顿金融秩序、加强金融监管的工作布局是背道而驰的,借此否定金融监管去杠杆的一切努力。 &br&&br&但伪砖家却认为,加强金融监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金融更好的发展,而不是扼杀,金融去杠杆要堵更要疏。 &br&&br&类似中国股市素来有“五穷六绝七翻身”的说法,每年的6月,都是闹钱荒的时刻,资金面亚历山大。 &br&&br&甚至连银行家里也没啥余粮了。最近,各大银行的大额存单全面上调,基本利息上浮40%,广州银行更是直接一浮封顶,上浮了45%,达到央妈规定的最大上涨幅度。 &br&&br&市场上流动性的持续紧张,已经发出了报警信号。抢钱大战已经弄得市场鸡飞狗跳,股、债、大宗商品多杀的局面屡屡发生,呈现出了金融危机的架势。 &br&&br&最直观的,是最近短短18个交易日,股指从最高的3300点左右,大跌到3000点,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市场流动性绷得太紧了。 &br&&br&现在史上最严的半年考已经到来,钱荒一触即发,如果央妈再不开闸,这半年关的确很难过。&p&&br&&b&3. &/b&&br&央妈的内心其实是很纠结的。 &/p&&p&一方面希望利率温和走高,一方面必须放水,主要是为了避免重演4年前的“钱荒”。 &br&&br&目前的情况跟4年前的2013年非常相似。都是在一轮货币宽松之后,央行开始收紧流动性,M2同比增速不断减少,甚至在4月出现环比下降。 &br&&br&每年的6月,是央行对商业银行“期中考试”的时间,央行有很多详细的科目,如果考核不及格,就会影响未来获得低价资金的机会。 &br&&br&所以,每年6月(12月也同样)末各银行都会集中收回资金,以满足考核需要。2013年的6月末,甚至出现了隔夜拆借利息飙高到年息30%的恐怖场面,股市、债市因此暴跌。 &br&&br&跟2013年6月相比,今年的6月显然更加敏感和困难。4年前,美联储尚未开始加息,而今年6月铁定有一次加息;此外,美联储可能还会在6月宣布,从今年年末开始“缩表”。 &br&&br&国内方面,空前严厉的金融监管也是4年前无法相比的,稳定汇率的要求也是空前的。 &br&&br&在这样高度敏感的时刻,保证市场流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否则随时可能出事。而且一出就是大事。目前仅股市里,就有5万亿的股权质押,其中数千亿面临“补充抵押物”或“强制平仓”的危险。 &br&&br&这年头,事情越来越难做,央妈也是有苦说不出。 &br&&br&&br&&b&4. &/b&&br&至于这次央妈放水的影响。 &br&&br&首先,肯定会缓解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对债市和股市产生一定的利好,但这个利好效应并不大。 &br&&br&毕竟熊市之中这点东西不足以改变投资者的预期,所以股市依然处于弱势之中,而债市则维持之前的判断,很长一段时间不会跑过货币基金。 &br&&br&至于楼市,之前的金融监管已经封死了资金流出的通道,除非央行持续的不断的像这样投入流动性,然后市场利率大幅下降,这才会重新让楼市解冻,如果市场利率不降,只是涨的慢了,那么楼市的大环境仍然不会改变,毕竟没有贷款,楼市的成交肯定会下降8-9成。 &br&&br&另外,央妈放水也不会成为常态,我们可以看到,央妈这次用的是麻辣粉的定量调控,而不是利率工具,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不敢提高货币乘数,足以见得,还是对市场有所忌惮的。 &br&&br&央妈并不想改变市场紧缩的预期,也不敢贸然释放利好,这样可能会造成市场预期的混乱。所以中性偏紧缩的思路,并没有改变。 &br&&br&最主要的还是,美国这边给到的压力,金融风险不容小觑。事实上,如果不是今年美元主动大幅回落,我们是非常被动的。一旦美元止跌回升,人民币必然如临大敌。 &br&&br&特别是今年6月美联储铁定有一次加息,同时说不定还会宣布,从今年年末开始“缩表”。在这个关口放水,国内外的空头估计又该蠢蠢欲动了。 &br&&br&届时,一番争夺想必势难避免! &br&&br&&/p&&p&=============================================&/p&&p&更深入的分析可以关注我微信公号:&b&伪砖家说经济。&/b&&/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517a56a583b061dcbe7d40f_b.jpg&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34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4&&&/figure&最敢说真话的中国经济原创干货!&/p&
央妈又用钱把市场轰炸了一遍。 4980亿,也算的上是大手笔。 久旱逢甘雨的市场终于重燃生机。 随即,市场上也是叫妈声不断。 一口一句亲妈,好不热闹。
上周末,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论坛上。 央行副行长提出,对央行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实施好稳健中性的…
&figure&&img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257& src=&https://pic1.zhimg.com/v2-de9df31ba03a9e7d475928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figure&最近于欢案闹得沸沸扬扬,看了几篇文章,都是主要从司法道德角度来分析该案。而我今天想从事情的源头高利贷分析,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谈谈个人看法。&br&&br&于欢的母亲苏银霞,向地产老板吴学占借款135万元,月息10%。苏银霞支付本息184万和一套价值70万的房产后,仍然欠下17万无力偿还被逼债。我相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月息10%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一般的借贷都只有年息而没有月息的概念。那就会有人困惑了,为什么苏不用正规的融资途径比如银行借贷呢?原因很简单——难。是国企么?是五百强么?不是?哦,对不起,请靠边站。为什么不肯贷,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贷给你风险太大,因为你不能保证稳赚不赔。但相反如果是炒房,银行也许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实情况是银行许多资金流到国企手上,国企又因一些限制无处投资,只好再放高贷给中小企业。现在许多的网贷平台也只适用于小额贷款,所以许多的老板只好铤而走险去民间借高利贷。因为一个企业最怕资金链的断裂,这样很容易陷入越缺钱越借不到钱的怪圈而最终只能走向破产。因此地下钱庄活动频繁,一些地痞流氓终于有了用武之处,摇身一变成为职业讨债人。&br&&figure&&im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444& src=&https://pic3.zhimg.com/v2-286ceaef8942922bed49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286ceaef8942922bed496_r.jpg&&&/figure&&br&&p&中国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已经很长时间了。除了融资难,税费,越来越来高的成本和各种不可控的风险等都在打击着本来就越来越脆弱的实体经济。相反,房地产,互联网,金融业发展迅猛。房地产泡沫越堆越高,大量资金流入其中,但能赚钱的毕竟只是少数。房地产,已然占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p&&p&这有问题么?大家都去炒房赚钱不好么?当然有问题!因为实体经济才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房地产互联网金融业都离不开实体经济。一旦实体经济垮了,我们国家的经济不会再具有任何竞争力,那将是一个末日。&/p&&p&下一步,国家必定要改革。但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我等小民不敢妄议。我只知道一旦改革势必牵扯许多人方方面面的利益,而这个过程必定是艰难痛苦的,我们则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p&&p&至于从司法角度看,本案争议的焦点无非三个。一,于欢的行为如何定义,正当防卫,防卫过当,故意伤害还是故意杀人。二,讨债人对其母的行为如何定义,是否构成猥亵罪。三,警察是否存在渎职行为。(我觉得这没跑了)本人不是学法出身,在这里不妄加猜测。我们手头也没有具体材料,也不能就断言法官的判决是对是错。但我相信本案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代。因为从许许多多的评论中我看见了大家的热心和正义感。&/p&&p&最后附上个人蛮喜欢的一段话。&/p&&p&一个人为钱犯罪,这个人有罪;一个人为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一个人为尊严犯罪,世人都有罪。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如果一个人绝望,那么所有的人都不安全。所以,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我。&br&&/p&&br&&figure&&img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319& src=&https://pic2.zhimg.com/v2-d432d1821deda1dfb93a5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figure&
最近于欢案闹得沸沸扬扬,看了几篇文章,都是主要从司法道德角度来分析该案。而我今天想从事情的源头高利贷分析,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谈谈个人看法。 于欢的母亲苏银霞,向地产老板吴学占借款135万元,月息10%。苏银霞支付本息184万和一套价值70万的房产后,仍…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91cd17ed67b3acbc725f61a94cb98f94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91cd17ed67b3acbc725f61a94cb98f94_r.jpg&&&/figure&&p&&b&这是本专栏的第 &i&&u&34&/u&&/i& 篇日记&br&&/b&&/p&&br&&br&&p&本文译自博客A Fine Theorem。&/p&&p&原文链接:&/p&&p&&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afinetheorem.wordpress.com//kenneth-arrow-part-ii-the-theory-of-general-equilibriu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enneth Arrow Part II: The Theory of General Equilibrium&/a&&br&&/p&&p&根据作者原文所述,本系列共有四篇,然而作者目前只发了前两篇……&/p&&p&所以先译发出来的这两篇,等后面的发了会补上。&/p&&br&&br&&p&以下是译文:&/p&&blockquote&&p&&b&Kenneth Arrow的学术研究——第二部分:一般均衡理论&br&&/b&&/p&&br&&br&&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a&泛泛地介绍了Arrow的工作,并特别关注了其在社会选择理论方面的成果。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他最著名的成就:一般均衡理论&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assets00.grou.ps/0F2E3C/wysiwyg_files/FilesModule/anciudadana/02-etjjjoclszaaewjgk/arrow_debreu.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954, Econometrica)&/a&。我希望读者能够谅解下文中的一些错漏并多加包涵:即使在今天,一般均衡理论的历史仍是思想史研究者们&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amazon.com/General-Equilibrium-Analysis-Studies-Appraisal/d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常常讨论的话题&/a&,对于这个理论及其历史的解读也是颇多争议。&/p&&br&&br&&p&对于以Arrow的工作为代表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相关文献,我的理解是这样的:首先,一般均衡理论令人难以置信地证明了,从理论上来说,在特定场合下,市场可以像一个全知全能的社会规划者一样有效率地进行分配。在此之外,自Walras时代以来对于一般均衡理论的另外三项期许则均被Arrow及后来者的工作所否定了:市场力量不一定引导我们达成社会最优均衡价格;由基本的序数效用最大化所推导的瓦尔拉斯(Walrasian)需求函数&i&(译注:即马歇尔(Marshallian)需求函数,或非补偿需求函数)&/i&无法得到实证支持;除非在效用最大化之外添加新的假设,否则我们无法对一般均衡中的经济量进行严格的比较静态分析。从我对Walras和其他早期一般均衡理论研究者的理解来看,这三个结果是着实出乎他们意料的。&/p&&br&&br&&p&让我们从头开始。从Adam Smith和他的“看不见的手”开始,经济学家们就有这样一个想法:通过价格体系,个人的行动可以增进甚至最大化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说句题外话,Smith自己对于“看不见的手”这一隐喻的使用其实是被夸大了,包括William Grampp在内的许多学者都提供了&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ab6f8d37-a-62cb3a1a-s-sites.googlegroups.com/site/drlukaszhardt/Invisible%2520Hand_Grampp_2000.pdf%3Fattachauth%3DANoY7cpR8KqUd3k06hX0eYYdXPt6gceClDCETbrFmblllJ0ZqKPCXns_MH85oEoQKyawtyMcOmm4xoBzApzZD0Dobl-I1J1tmRGXRVtjhsZ8F74tFUnKwVVw3kuh00j4iEvmjUiftVRmd1gLSu7Lwt3Zapm8hTXou12sBWuLfCWXI5npvMK7U_pz1MS4IwuFxWiFv4b6isdU-rp4ztV0kVObr4al2JCTe2M3C49UiSV0f-GrivXyulM%253D%26attredirects%3D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令人信服的论述&/a&)。那些贬低现代经济学的人——新马克思主义者(neo-Marxist)、不起眼的蹩脚文人、总想反对权威的半吊子——认为Arrow的工作和用一般均衡理论来“证明市场有效”的想法是一派胡言。但早在Arrow之前我们就知道,市场上存在外部性,而且收入的分布取决于禀赋的分布。但Arrow感兴趣的不仅是检验“看不见的手”这一论断&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s.google.ca/books%3Fid%3DHAiMDU4qv0IC%26pg%3DRA1-PA208%26lpg%3DRA1-PA20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是否成立,还有它是否可能在某些条件下成立&/a&。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声称,市场组织经济活动的效率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先规范地证明市场&i&能够&/i&有效率地组织经济活动,并确切地了解在怎样的条件下它又无法做到这一点。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先找出在怎样的条件下存在一个价格向量使市场出清,再证明此时的分配结果满足某些合意的福利标准,最后准确地指出各个条件对于达成这样的分配结果为什么是必要的。&/p&&br&&br&&p&问题在于,要证明这样的价格存在是很困难的。“一般均衡”这一术语在经济学中曾经有过许多含义,而如今,它通常是作为“相对于局部均衡”而言的,这意味着我们考量的是当经济体中所有参与者都能根据经济体的变化进行调整时的经济效应。例如,进行小规模的发放一笔固定收入的随机实验,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收到这笔钱的人收入增加;但是如果将这一政策推广到整个劳动力市场时,其对于一般均衡的影响将会是难以估计的。然而,在整个19世纪直到20世纪初,这个术语代表得更多是经济体作为一个自我调节系统的想法。Arrow在他1966年的这篇&a href=&www.dtic.mil/get-tr-doc/pdf?AD=AD0630666& class=&&&详尽的文章&/a&中写得非常好:一般均衡既“简明地指出了经济体的确定性,即描述经济系统的各种关系必须组成一个足够完整的系统以确定其中各变量的取值……更具体地,这些关系代表了各种力量的平衡。“&/p&&br&&br&&p&如果你是一个古典主义者,比如说Adam Smith、Karl Marx或者David Ricardo,如何在市场中定价的问题很容易解决:忽略需求即可。价格是由成本,和零利润——也就是自由进出市场——的条件所决定的。直到现在,对于&i&某些&/i&市场,我们仍然或多或少地会这么想。当自由进出市场和每个公司都以相同的最小有效规模进行生产这两个条件都满足时,价格将完全由供应决定,只有数量是由需求决定的。只需要劳动这一个生产要素再加上马尔萨斯(Malthusian)条件充当自由进出市场的条件,或是像李嘉图(Ricardian)系统那样有劳动和土地两个生产要素,就能够良好地定义出经典的价值模型。如何处理资本和差异化的劳动的问题,总是被假设不存在或者是被随意地处理了;Samuelson就有许多篇论文表达了他对Marx将资本视为“物化劳动”的处理方式的愤怒。&/p&&br&&br&&p&法国数理经济学家Leon Walras最终通过引入需求和“价格接受者”解决了这一难题。在经济体中,家庭进行生产和消费。在均衡下,每个市场都必须达到供需平衡,因此均衡价格就是供需曲线上边际值相等时的取值。Walras(非正式地)提出了一种著名的方法来得出均衡价格:迭代出价。首先由拍卖人给出一个价格向量:这个价格会使得一些市场上有过剩的需求,而另一些市场上有过剩的供给。然后,逐一调整价格。当然,每次价格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市场的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但你可以猜想,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调整价格,价格最终将会“收敛”。对于19世纪70年代的经济学来说,这还不赖——所以Schumpeter在他的《经济分析史》中称之为经济理论的“大宪章”不是没有原因的。但Walras犯了两个错误:首先,所有市场同时出清的均衡的存在性后来被发现等价于Poincare《位相分析》中的一个问题,这大大超出了19世纪的数学所能解决的范围;其次,迭代出价过程能够收敛所需的条件同样是一个如恶魔般的难题。&/p&&br&&br&&p&均衡存在性的问题很容易理解。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市场上有j个商品,可以由k个生产要素的线性组合进行生产。需求等于供给意味着Aq=e,其中q是每个商品的产量,e是每个生产要素的禀赋,A是投入-产出矩阵,表示如何组合生产要素k来制造商品j。此外,每个市场中的零利润条件意味着Ap(k)=p(j),其中p(k)是生产要素价格而p(j)是商品价格。即使在这样一个简单的、一切都是线性的系统中,想要确保价格和数量均非负都不是显然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Abraham Wald——他后来成为Arrow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而且和Arrow一样是罗马尼亚人,这样的关系让人很难相信完全是个巧合!——给出了在这样一个简单系统中一般均衡的存在性所需的规范条件,但Wald的证明需要在总需求上添加一些不太现实的要求,因而仍是大大地简化了问题的。&/p&&br&&br&&p&像Wald这样接受过维也纳学派传统训练的数学家,对当时经济学中所使用的数学推导的水平感到十分惊诧。Oskar Morgenstern在1941年给《价值与资本》一书所写的评论&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jstor.org/stable/182473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毫不留情地批评&/a&了John Hicks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特别是其中Hicks毫无根据地(就像Walras那样!)断言,只要未知数和方程的数量一样多就足够证明一般均衡系统解的存在性(这在非线性系统中显然是不成立的,比如&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purplemath.com/modules/syseqgen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这里&/a&提供的两个方程和两个未知数的例子)。von Neumann曾经就Hicks和他的学派对Oskar这样&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s.google.ca/books%3Fid%3DUoPVWUK-Oh0C%26printsec%3Dfrontcover%23v%3Donepage%26q%26f%3Dfals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说过&/a&(见第85页):“如果这些书在地底下埋了一百年后再出土,人们不会相信它们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所写的。他们恐怕会觉得这些书大概是与牛顿同时代的人所著,因为这里面的数学实在太浅陋了。“即便如此,与同时代的经济学家相比,Hicks所使用的数学技术已经算得上相当&i&先进&/i&了,也因此他才能将凯恩斯(Keynesian)主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中的无差异曲线和需求分析结合起来。 Arrow和Hahn甚至将他们最初对一般均衡问题产生兴趣的原因&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annualreviews.org/doi/full/10.1146/annurev.economics.40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归功于&/a&在读Hicks的书时的偶然所得。&/p&&br&&br&&p&无论如何,在Walras之后,数学方法开始发展起来,那些在数学前沿接受过训练的人终于拥有了能够严格地解决Walras问题的工具。令D(p)是给定价格p时所有商品的需求向量,e则是每个商品的初始禀赋,这样一来我们只需要在每个市场中要求D(p)=e或D(p)-e=0即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入具有某些形式的生产函数的中间商品和要素商品,这样的经济体会更复杂一些,但是基本问题是相同的:是否存在并能找出一个向量p使得这个非线性方程等于零。这里涉及到有关寻找固定点的数学知识,而Brouwer早在1912年就给出了一个优雅的定理:任何将紧凸子集映到其本身的连续函数都存在固定点。von Neumann在20世纪30年代用这个定理证明了一个与Wald的工作类似的结果。受von Neumann的启发,一个名为Shizuo Kakutani的数学家将Brouwer的结果扩展到将点映射到集合的对应(correspondence)上,John Nash在1950年又利用这个结论给出了非合作博弈混合策略均衡存在性的一个简洁证明。数学的发展已经足够了:我们手头的工具已经让我们可以规范地描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非平凡、非线性的供给需求系统中存在不动点,也就是存在使得市场出清的价格。进一步地,我们的技术也足以应对“边角解”,也就是在某些价格下对特定商品的需求为0的情况,这在现实中是很常见的:线性规划和互补松弛性的想法,以及更深入的用于解决对偶问题的凸集理论,给Arrow以及他同时代的人提供了他们所将需要的数学手段。&/p&&br&&br&&p&我们现在来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数学家们已经找到了证明任意对应存在固定点所必需的数学条件。Hicks在《价值和资本》一书中让Arrow意识到,将未来与今天相关联是很容易的:只需给每件商品上加上日期索引来扩大商品空间。进而,让商品和状态相关联也就很容易了:除了日期之外,再给每件商品上添加状态的索引即可。因此,我们不仅需要“苹果”没有超额需求,也需要“在1955年5月交付的苹果”没有超额需求,而且需要“如果Eisenhower没能连任则在1955年5月交付的苹果”没有超额需求。这看起来好像很复杂,但是不要紧:在这个扩大的商品空间中,固定点存在的条件是相同的。&/p&&br&&br&&p&有了这些数学工具之后,Arrow和Debreu终于能够给出他们的证明了。他们首先定义了一个一般化的n人博弈,其中每个玩家的可行行动集合取决于其他所有玩家的行动;不妨把可行行动集合想象为“给定价格和我获得的禀赋中的商品,我能负担哪些商品组合?”每一个行动都是一个n元组,其中n是玩家可以购买的、以日期和状态为索引的商品的种类数。 Debreu在&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pnas.org/content/38/10/886.shor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952, PNAS)&/a&中证明,只要每个收益函数随着其他玩家的行动连续变化,可行行动集合是凸集而且也随着其他玩家的行动连续变化,并且对于每个给定的行动,能够进一步提高玩家收益的行动集合也是凸集,那么这个一般化的博弈就存在均衡。 Arrow和Debreu随后证明,通常对于个体需求的假设就足以达成Debreu这一篇文章中所要求的条件。这种方法与McKenzie或其他早期一般均衡理论家的想法有很大不同:超额需求函数不再是基本出发点,而是可以被推导出来的。Duffie和Sonnenschein(1989, JEL)&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jstor.org/stable/pdf/2726689.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指出&/a&,这种区别使得Arrow-Debreu的证明能够给出许多重要的经济学直觉。例如,使用这种方法,即使想要证明带税收的Arrow-Debreu均衡存在也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从超额需求函数开始的方法就远非如此了。&/p&&br&&br&&p&这已经算是一个不小的成就了:Arrow和Debreu已经证明,&i&存在&/i&一个价格向量同时出清所有市场。后来的理论研究者们指出,他们的证明较少地依赖于偏好和生产集的凸性,而更多地利用了每个个体相对于市场都是“很小的”这一事实(凸性是用来得出Debreu博弈中的连续性,而把每个消费者个体当作市场中无穷小的一份子,然后进行随机分配加以平滑,就能得到同样良好的性质;Duffie和Sonnenschein的论文就提供了一个例子)。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古典综合主义的全盛时期: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比如当有负面的需求冲击时,经济体怎样才能最好地重新达到帕累托(Pareto)最优均衡?由于粘性价格或其它摩擦导致的不同调整速度,又将会如何影响重归最优均衡的快慢?这类问题隐含地假定了均衡是唯一的(至少在局部上),以便我们实际上可以“返回”我们在冲击到来之前的处境。当然,我们知道Arrow-Debreu的证明所需的一些假设是不切实际的——例如生产中没有固定成本——但我们至少想要先弄清楚如何在“简化”的情况下调控经济,然后再去考虑如何处理这些假设的问题。&br&&/p&&br&&br&&p&但事与愿违:&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jstor.org/stable/229608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zawa(1960, REStud)&/a&证明,我们不仅可以使用Brouwer定理来证明一般均衡的存在,反之亦然: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在逻辑上等同于Brouwer定理。这样的结果肯定使人担心,在一般均衡中,价格到底会有多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给我们带来了Sonnenschein-Mantel-Debreu的“一切皆有可能”定理:由于财富效应(当相对价格变化时,个体禀赋的价值也发生变化),总过剩需求函数并不继承个体过剩需求函数的所有属性 。对于满足某些微小限制的任意总过剩需求函数,总存在一个经济体,其中的个体偏好能够生成这一总过剩需求函数;特别地,对总过剩需求函数所施加的限制比对从个体偏好最大化所推导的个体过剩需求所施加的限制要更少。这告诉我们很重要的一点:没有理由要求经济体中均衡是唯一的。&br&&/p&&br&&br&&p&均衡的多重性是一个问题:如果一般均衡理论的目标是能够从“口味”和“技术”这样的基本假设出发,计算出“准确的”市场出清价格,然后检验这些价格如何变化(“比较静态分析”),那么均衡的多重性说明,我们基本上不再能够进行全局的比较静态分析,而只能进行局部的比较静态分析,因为环境的巨大变化可能导致经济体跳跃到一个不同的平衡(幸运的是, &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darp.lse.ac.uk/PapersDB/Debreu_%28ECMET_70%29.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ebreu(1970, Econometrica)&/a&至少证明了,均衡的数量一般来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至少可以做一些在很小的冲击下的局部比较静态分析)。当然,如果没有一个均衡选择机制,这样的分析是很困难的,然而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也依然没有这样的机制。有人会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同样的“技术”和“口味”当然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均衡,就像我们既有车辆都靠左行驶的均衡也有都靠右行驶的均衡;此外,所有的Arrow-Debreu均衡确实都是帕累托(Pareto)最优的。但和20世纪30年代开始寻求现代一般均衡理论时曾经希望的结果相比,这还远远不够。&/p&&br&&br&&p&更糟糕的是稳定性,这是由&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stockage.univ-brest.fr/%7Efdupont/deug_mass/freedoc/files/stability1.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rrow和他的合作者&/a&(1958, E 1959, Econmetrica)发现的。即使我们有一个唯一的均衡,&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dido.wss.yale.edu/%7Ehes/pub/instability.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erbert Scarf(1960, IER)&/a&通过许多简单的例子表明,Walras的“迭代出价”方法将会陷入永不收敛的循环。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经济学家们付出了大量智力上的努力,但直到现在我们仍没有一个合适的价格调整模型。我甚至认为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理论:正如许多理论家指出的,如果我们处于价格调整期而不是均衡状态,那么零利润条件无法适用,这样一来,为什么只能有“一个“价格,而不是十个或者一百个甚至一千个呢?&/p&&br&&br&&p&多重性和不稳定性对比较静态分析造成的问题应该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它们对于福利分析同样造成了许多问题。考虑第二福利定理:在Arrow-Debreu系统中,对于每个帕累托(Pareto)最优分配,都存在一种资源的初始禀赋,使得在均衡中能够达成该分配。这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好处最重要的论据:只要我们重新分配禀赋,自由交易可以让我们达成任何帕累托(Pareto)最优分配,也就是说,无论面对怎样的社会福利函数,我们都能达到任何合理的社会最优情况。那么这个论据有多有效呢?令x*表示使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的分配,e*表示使得x*为均衡分配的初始禀赋——根据Arrow-Debreu的证明,这样的禀赋一定存在。那么,让个体拥有e*,能保证我们达成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吗?不一定:x*可能不是唯一的。即使它是唯一的,我们一定能达成这分配吗?也不一定:如果它不是一个稳定的均衡,那么我们的价格调整过程能否实现它仍然需要依靠运气。&br&&/p&&br&&br&&p&让我们总结一下:在19世纪70年代,Walras向我们表明,当个体是价格接受者时,从需求和供应中就能够得出对经济体极为有用的见解。既然需求在经济体中起作用,一个市场的需求变化也会影响其他市场。如果苹果的价格上涨,对梨的需求将上升,梨的价格也将上涨,进一步地又影响到苹果的市场。到20世纪30年代,基于带约束的偏好最大化,出现了一种良好的描述个人选择的模型。给定价格,个体需求就具有明确定义的形式,而经济体中的超额需求可以通过简单的加总得出。我们接着就想知道:是否存在一个使市场出清的价格?Arrow和Debreu证明了这是存在的,而且我们不需要对个人需求有什么奇怪的假设。如长久以来所知,这些均衡价格总是给出帕累托(Pareto)最优分配;反过来,对于任意帕累托(Pareto)最优分配,也总存在一种相应的禀赋,使得均衡时能够达成该分配。这是一个优雅而重要的结果,是将“看不见的手”这一直觉规范化所取得的胜利。&/p&&br&&br&&p&但也是在这里,我们进入了一个死胡同。&i&单独的&/i&个人偏好不足以确定我们将处于哪个均衡,均衡也不都是稳定的,更不一定能够通过经济学上合理的调整过程所达成。想要对总体的经济结果给出任何有意义的论述,或者进行适度冲击下的比较静态分析,或者讨论技术变化如何改变价格,我们都&i&必须&/i&做出远不止个人理性和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在我看来,这对本世纪中叶,甚至是今天的许多经济学家来说,无疑是非常令人震惊的。我不认为这意味着“一般均衡理论已死”,或者在该领域的数学探索是在浪费精力。起码,我们在市场哪怕是在原则上达成社会最优所需的准确条件这个问题上学到了许多,更不用说这些数学教育对于Arrow后来在卫生保健、创新和环境经济学中的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将在接下来的两篇文章中对此加以讨论&i&(译注:然而到今天作者还是没有发新博客……)&/i&。我们也无需因为唯一性或是稳定性的问题就抛弃一般均衡分析,就像我们不会因为同样的问题抛弃博弈论一样。但它确实意味着,个体理性不再是经济分析的唯一范式:在数学上已经证明了,只有个体理性这一假设,而没有唯一的均衡以及一种良好定义的达成均衡的途径(比如博弈论中的学习过程,或者一般均衡理论中的迭代出价过程,等等类似的东西),我们无法对经济总体表现或是博弈结果给出任何结论。&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dieoff.org/_Economics/RationalityOfSelfAndOthersArrow.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rrow本人&/a&(1986, J. Business)也承认:“在总体层面,个体理性的假设一般而言无法给出任何结论。”但这对经济学家与其说是一种负担,毋宁说是一次机会,我们也仍在等待下一个能够像Arrow一样指引我们继续前行的伟人。&/p&&br&&br&&p&一些关于文献的注脚:对于那些对一般均衡的理论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我推荐Roy Weintraub的&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amazon.com/General-Equilibrium-Analysis-Studies-Appraisal/d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般均衡分析》&/a&一书,作者是一位目前专攻思想史的改革理论家。 Wade Hands有&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3Fdoi%3D10.1.1.417.1161%26rep%3Drep1%26type%3D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篇很好的文章回顾了新古典综合主义&/a&以及凯恩斯(Keynesian)主义和一般均衡分析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关于McKenzie对与Arrow和Debreu并列发现权的争夺,以及Debreu如何采用一些或许不光彩的手段使得Arrow和Debreu的论文率先发表,参见Weintraub和Duppe的&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amazon.com/Finding-Equilibrium-McKenzie-Problem-Scientific-ebook/dp/B00IVT7TEC/ref%3Dsr_1_1%3Fs%3Dbooks%26ie%3DUTF8%26qid%3D%26sr%3D1-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寻找均衡》&/a&一书; Debreu和McKenzie两人都有不少黑历史。 研究Debreu的学者Till Duppe在JHET上还发表过一篇不错的论文,介绍了Arrow和Debreu是如何&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journal-of-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article/div-classtitlearrow-and-debreu-de-homogenizeddiv/761E76D5A52C2277D9D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开始合作&/a&的,以及他们对著名的1954年论文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p&&/blockquote&&br&&br&&p&&i&(Photo Credit: Columbia | SIPA, &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cgeg.sipa.columbia.edu/events-calendar/book-launch-kenneth-j-arrow-lecture-serie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ook Launch for the The Kenneth J. Arrow Lecture Series&/a&)&/i&&/p&
这是本专栏的第 34 篇日记
本文译自博客A Fine Theorem。原文链接: 根据作者原文所述,本系列共有四篇,然而作者目前只发了前两篇……所以先译发出来的这两篇,等后面的发了会补上。 以下是译文:…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5b514c2cab5ec351d6b29b400c86a711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3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5b514c2cab5ec351d6b29b400c86a711_r.jpg&&&/figure&&p&之前写过一篇文章:“&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yNjQyODY4N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cf217bf28d727eced3e65e%26chksm%3De871d150dfa9d15f9847d0edf90eaa6a5f10d6a7aa8%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今晨被判刑的曾荫权20年前是怎样击退索罗斯的&/a&”,里面详细讲述了索罗斯20年前是怎样引发亚洲金融危机,很多人都觉得索罗斯大爷是个&strong&不稳定因素,投机份子&/strong&and&strong&破坏分子&/strong&:比如92年的时候狙击狙击英镑搞搞英国,后来97年又出来搞搞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香港,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你说他坏吗?很多人会说:他坏。为啥呢?因为人家好好的你为啥要搞人家?老老实实本本分分难道不好吗?&/p&&br&&p&我觉得不好。&/p&&br&&p&就跟有些企业一样,明明管理层制定的制度有问题,人家野蛮人过来敲门了你堵不住门,还怪人家敲门。你自己盖房子的时候搞个好锁不就没那么多事了?&strong&你自己牛逼了,人家敲门就不是抢劫了,肯定是送礼来了&/strong&。&/p&&br&&p&这个社会明明就是个动物世界,更别说商界,金融界了。可不就是大鱼吃小鱼么。&/p&&br&&p&以前我也觉得这些人简直是没事找事,你憋家里没事打两把王者荣耀也比出来找事强啊。后来我的想法变了,因为我理清了一个思路。比如你做企业,你肯定想在行业内当第一对不对?拿破仑大帝不也说过么,不想当将军的好士兵不是好士兵。&strong&要当第一,肯定得怼别人啊。老老实实就能当第一了?&/strong&&/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8b618c45ebab257c9bfe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8b618c45ebab257c9bfe_r.jpg&&&/figure&&p&&strong&&u&腾讯07年到现在的股价&/u&&/strong&&/p&&p&&strong&&u&十年从2块多港币跑到230港币&/u&&/strong&&/p&&br&&p&说个简单的例子,腾讯6不6,股价蹿的根本拦不住,前两天夜里发布了一条腾讯人工智能惊艳世界,挑战世界棋坛,问鼎AI大战,展获第十届UEC杯冠军之后,第二天蹭蹭蹭又创新高。腾讯之前怎么搞的?你不是有劲舞团么?没事,咱们有平台,有流量,QQ炫舞走起;你不是有跑跑卡丁车么?没事,咱们有平台,有流量,QQ飞车走起。&/p&&br&&p&but话说回来,人家腾讯虽然模仿,虽然乱怼,但是人家没事也怼自己这是最让人佩服的。比如QQ已经称霸国内的聊天通讯工具了,人家又自己搞出来一个微信把QQ给怼掉。这精神,不服都不行。正是因为人家&strong&自己主动更新迭代&/strong&,才没有人能把它怼下去。&/p&&br&&p&动物世界里,豹子吃羚羊。羚羊以前跑的根本没有那么快,是什么导致的?进化导致的,怎样进化的?豹子天天没事撵着你逼着你进化。这是好事吗?这真的是好事。&strong&物竞天择,优胜略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strong&无论做什么事,这十六字,永远是最简单直接高效。没事别逼逼,你怼怼我,我怼怼你,万事大吉。&/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1e5bffdd470aa164748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1e5bffdd470aa164748_r.jpg&&&/figure&&p&&strong&&u&索大爷今年已经87岁高龄了&/u&&/strong&&/p&&br&&p&说回索罗斯,很多人说他是金融投机家,不稳定因素,他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引起媒体的金融媒体的争相报道:索罗斯大举做空XXX,索罗斯公开宣战XXX。你以为古代打仗呢?还要让老大去阵前叫叫阵?&/p&&br&&p&&strong&92年的时候,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对英镑的狙击成为了金融投机领域里的传奇&/strong&。&/p&&br&&p&两年前,也就是1990年,当时英国加入了欧洲汇率机制(ERM),我把这个机制理解为“抱团机制”,啥意思呢?就是加入ERM的欧洲国家,要把自己的货币跟德国马克定死在一个很小的汇率波动范围内(因为当时德国是老大,经济繁荣强盛),说白了就是普涨或者普跌,这样的话也就形成了类似一种货币的样子(其实这就是欧元的前身,欧元1999年诞生的)。&/p&&br&&p&其实这个“抱团机制”本来就是个错误,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所有人(大众)都认为凡是加入ERM的欧洲各国,其货币肯定会在持续进程中形成一种统一的单一货币,但问题是当时的英国经济并不强劲,而加入了以当时正牛逼哄哄的德国马克为主导的REM,&strong&看起来是认了个爹,殊不知爹没把你孩子看啊!&/strong&&/p&&br&&p&要知道,说到货币,我们肯定先说两个事,&strong&第一是汇率,第二是利率&/strong&。汇率刚才搞明白了,咱大家一条战线,吃喝拉撒都一齐儿。那利率也得统一啊!(利率就是咱们平时所说的利息),比如你德国银行存个钱,利息5%,意大利存个钱(这货也是ERM成员国,德国最不把它当孩子看,后面介绍),利息1%,那意大利还不所有人都跑到外汇管理局把里拉(前意大利货币)换成马克去存钱?&br&&/p&&br&&p&所以,&strong&既然汇率逐渐统一,那利率也要统一&/strong&。&/p&&br&&p&问题是汇率统一可以搞,利率统一,那就不得了了。当时德国正值两德统一(东德和联邦德国),大搞基础建设,风头正劲,经济风风火火,当然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所以德国央行要不停的加息。这可苦了英国这个干儿子,当时英国经济萎靡衰退,想降息振兴一下经济都不得行。&/p&&br&&p&其实当时加入ERM的时候,撒切尔夫人是极力反对的,因为她早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梅杰(英国继撒切尔夫人后的执政者,90年开始执政)却对此乐此不疲,硬是把英国加入ERM这事给搞定了。&/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eeecad010cc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eeecad010cc_r.jpg&&&/figure&&strong&有木有很怀念这张照片&/strong&&br&&/p&&br&&p&可想而知,利率不是自己国家说了算,这就相当于你渴了不让你喝水。而当时英国明明想找个爹罩着自己,这下可倒好,作茧自缚。但虽然咱们不是一家人,可表面上你可是老大可是干爹啊,这干儿子身体不太好,你得给口吃的对不?于是英国就找到德国联邦央行的行长&strong&史勒辛格&/strong&央求他降息来给英国解解渴。&/p&&br&&p&问题是我们国家好好的,为什么要因为你降息?名义上咱们是一家人,其实还是各过各的啊。你要我降息?那我肯定不愿意。&/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c3e739e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3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6c3e739e_r.jpg&&&/figure&&p&&strong&&u&英国前财政大臣 Norman Lamont&/u&&/strong&&/p&&p&&strong&&u&二十多年前他看起来比现在更坏&/u&&/strong&&/p&&br&&p&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当时英国有个财政大臣,叫 Norman Lamont (诺曼· 拉蒙特),这货干了一件事搬起石头来砸了自己的脚。他找了好几次史勒辛格请求他降息,但史勒辛格不同意。于是这货回去之后竟然向英国媒体放风说史勒辛格同意降息了!想着以舆论来迫使史勒辛格同意降息。&br&&/p&&br&&p&你丫不是找事么?这事动动脚趾头也知道不可能被舆论所左右。你不是动用舆论迫使我降息么?好,我就让你知道舆论的可怕!于是史勒辛格立刻开始举办新闻发布会,《华尔街日报》当时也报道了,大意为:&strong&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才能消除欧洲汇率机制的不稳定&/strong&。于是索罗斯据此判断出了德国可能采取放弃维护英镑的立场。&/p&&br&&p&过了不久之后,史勒辛格又在一个会议上指出:&strong&如果投资人认为欧洲货币单位是由一揽子固定货币组成,那就错了。并特别指出意大利里拉不是非常健全的货币&/strong&(意大利神躺枪,意大利也是ERM成员国之一,而且经济是最差的)。当时那个会议索罗斯也在场,索罗斯问他:&strong&是否喜欢欧洲货币变成一种货币?&/strong&史勒辛格表示喜欢这种概念,但不喜欢这种货币的名称。&strong&但如果这种货币叫马克,他肯定喜欢。&/strong&(看来德国纳粹余孽未散啊~战争解决不了的事,几十年后再用货币解决。。。)&/p&&br&&p&索罗斯当时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会议结束之后,随即让团队放空了意大利里拉,而其余国际投机者也是疯狂围剿意大利里拉,意大利当时果然是弱逼一枚,仅仅用了三天,就投降宣布退出欧洲汇率机制。&/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fefbb41d5c293b44a869c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fefbb41d5c293b44a869c6_r.jpg&&&/figure&&p&&strong&&u&二战的时候意大利专门负责搞笑&/u&&/strong&&/p&&p&&strong&&u&看来现在也是&/u&&/strong&&/p&&br&&p&搞完意大利之后,索罗斯决定把矛头对准ERM里目前经济最弱的英国,因为英国英镑可是一块儿肥肉。索罗斯拿出了在国际市场上借来了30亿美元,建立了一个100亿美元左右的仓位来做空英国英镑,股市,债市。(这可是当时索罗斯执掌的量子基金规模一倍半的资金,如果输了,他可是要负债几十亿美金的)&br&&/p&&br&&p&在92年的9月15号,英镑进入下跌通道,当天晚上,拉蒙特向德国联邦银行官员恳求德国降低利率,但谁让你之前利用媒体向我们施加压力呢?德国果断拒绝。于是拉蒙特连忙召集英国银行官员部署,计划第二天大举干预市场。&/p&&br&&p&但就在拉蒙特召集英国银行官员的几个小时前,史勒辛格干了一件火上浇油的事儿,他在接受访问时表示:&strong&希望意大利里拉和英国英镑贬值&/strong&,但准备保卫法国法郎(干儿子那么多,扔俩累赘是肯定的)。&br&&/p&&br&&p&次日(9月16日)上午,英格兰银行从788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抽出了269亿美元买进英镑,并且将英国利率从10%提高到了12%,以捍卫英镑,但市场已经确定,任何抵抗都是徒劳的,英镑被广大投资者抛售,汇率一泻千里。&br&&/p&&br&&p&9月16日下午,英国又宣布提高利率,从12%提高到了15%,直接怼到两年前加入ERM时的利率水平。其实英国也挺傻逼的,你一天两次提高利率,就跟银行对老百姓说:喂,昨天存款年息3%,今天大优惠啊,5%,唉,不对不对,7%。你说你这不是非得把你的怂样完整的展露出在那些国际投机家面前么?&br&&/p&&br&&p&索罗斯一看英国这样,心想,怂货,这回必须花式吊打你。于是更加大胆的防空,结果非常简单:当天太阳还没下山,英国也举白旗宣布退出ERM。&strong&直至第二天收盘,英镑贬值了整整16%&/strong&。
&/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d52e1fd00afd8afae39d_b.jpg& data-rawwidth=&571& data-rawheight=&3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d52e1fd00afd8afae39d_r.jpg&&&/figure&&p&&strong&&u&索大爷在高点大举做空&/u&&/strong&&br&&/p&&br&&p&后来,英国金融界将9月16日这天成为“黑色星期三”。&/p&&br&&p&而次日美国东部时间早上七点,助理打电话叫醒了睡梦中的索罗斯:&/p&&br&&p&“&strong&BOOS,你刚赚了9.58亿美元&/strong&。”&/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563bff10d375de1ba3f1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563bff10d375de1ba3f1_r.jpg&&&/figure&&p&&strong&&u&钱这么多可咋办,头疼&/u&&/strong&&br&&/p&&br&&br&&p&说到最后,可能以你目前的眼光来看,索罗斯这群国际投机者是在胡怼乱找事。&/p&&br&&p&但是你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没有他们,社会怎么进步?制度怎么完善?难道要靠执政者的良心发现?&/p&&br&&p&公众号:一叶随风天下知秋,没事讲讲金融故事。&/p&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详细讲述了索罗斯20年前是怎样引发亚洲金融危机,很多人都觉得索罗斯大爷是个不稳定因素,投机份子and破坏分子:比如92年的时候狙击狙击英镑搞搞英国,后来97年又出来搞搞泰国、马…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8fca5eb1adb2e9ca4f972d_b.jpg& data-rawwidth=&399& data-rawheight=&37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9&&&/figure&最近不是讲课,就是出差,没怎么写文章了。对于山东“辱母杀人案”我本来不想蹭热点,也不想多说什么,因为这类事风向最后总会逆转。就像之前人大硕士死亡案,舆论被引向是否嫖娼一样,这次事情如果不出意外,也会出现类似舆论风向(而且已经出现了)。总之,对于这类牵扯到司法的事情,你会感觉到码字是徒劳的。&p&不过看到&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1d1c9784aab4fe479924& data-hash=&1d1c9784aab4fe47992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Manolo& data-hovercard=&p$b$1d1c9784aab4fe479924&&@Manolo&/a&和&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90be37f6ebad076af94b90& data-hash=&90be37f6ebad076af94b9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Reinhardt Jin& data-hovercard=&p$b$90be37f6ebad076af94b90&&@Reinhardt Jin&/a&都提到陈志武那篇《&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民间借贷中的暴力冲突:清代债务命案研究 &/a&》,我感觉很多人对此文的解读可能有误。我还看到几位自己关注的人,点赞了关于此案几篇我不认同观点的文章。因此我就想码篇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p&&p&首先绕点弯儿。知乎上很多人喜欢用M2谈通货膨胀(货币超发),其实这有点勉强。M2更多的用途是测一个国家的金融深化程度。M2除包括狭义的货币外,还包括企业存款和居民存款,M2的大头也是后两项。一个国家M2越高,代表这个国家企业和居民的存款都比较高,这也说明一个国家的融资环境、保险制度、投资领域都存在问题。&/p&&p&从企业的角度看,近年比较热的一个词叫“资产负债表衰退”,比如&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oney.163.com/16/0823/08/BV508HMI.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刘胜军就说中国经济已显“资产负债表衰退”迹象&/a&。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就是企业更多喜欢存款,而不是借贷经营,从而国家的总供给(需求)出现问题。按照Prescott的研究,日本经济增长乏力就有这个问题,其企业的存款太高了。&/p&&p&企业之所以选择提高存款,减少负债经营,原因就是国家金融体系存在问题。银行贷款多是短期的。对那些产业波动比较明显的行业,或者风险比较大的产业,或者需要长期投资的行业,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体系,会造成这些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因此债市和证券市场欠缺,企业就不得不自己储蓄,以应对风险和准备新的投资。中日金融体系都以银行业为主,因此日本的M2和中国同样很高,两国M2/GDP往往超过2,而美国相对就低很多,M2/GDP往往不超过1。&/p&&br&&p&从居民的角度看,社会保障(保险)制度不健全,投资领域欠缺,也会造成居民存款增加。我想这个道理根本不用我多讲。大家的父母之所以存那么多钱,不就是为了看病、养老。同样,我们之所以存钱的很重要原因是买房,而买房背后便是一套福利体系,比如儿童教育。因此根据&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52b169229caf1ad1de1f0aaa& data-hash=&52b169229caf1ad1de1f0aa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陆铭& data-hovercard=&p$b$52b169229caf1ad1de1f0aaa&&@陆铭&/a& 老师的研究,农村居民仅仅获得城市户籍,获得相关城市社会保障福利,就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消费率,降低其储蓄率。&/p&&p&除了社会保障制度,投资领域的欠缺也会造成居民储蓄增加。先说点题外话,90年代以来,中国有一半的时间实际储蓄利率是负的。很多人批评我在“&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果国家让商业银行负利率以促进消费,会发生什么&/a&”问题下的答案,说我分不清“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我笑笑,没有评价。这些人根本没有搞明白什么是短期,什么是长期,也根本没有搞明白老百姓的看法。中国的实际负利率政策实行了这么长时间,问问周围的人,有几个人不知道钱存银行是亏的?老百姓都知道是亏的,此时谈“名义利率”这样的短期因素是没有意义的。大家之所以把钱存在银行,不是因为名义利率让百姓产生存钱到银行能收利息的错觉,而是因为中国的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更糟,如果把钱投进去,就被人庄家坑走了,所以到银行存款是迫不得已的选择。&/p&&p&从企业和居民储蓄的的角度,扯了这么长的M2问题,解释的就是中国的金融业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以大银行为主的畸形金融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居民缺少投资渠道,这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除了银行体系本身的毛病,国家还出台各种政策限制现有的银行业竞争,进一步减少了居民和企业福利。比如国家规定了存款利率,而存款利率是低于市场利率的,因此之前银行为了拉存款,会给百姓各种赠品,可是为了限制竞争,增加银行利润,国家出政策,禁止了这些福利。(贷款利率也存在类似的问题)&/p&&p&以大银行业为主的金融业,剥削中小企业和百姓已经到了吃肉都不吐骨头的程度,连那点米面油都惦记。可如果按部就班的存款、贷款,那么任何人就别指望逆袭了,因为百姓拿着低利率,想创业还贷不到款,钱都被国企拿去了。因此老百姓和企业自然要想办法创业、融资,结果中国孕育出庞大的民间借贷市场,也就是所谓的“民间融资”。&/p&&br&&p&还记得之前的吴英案么?此案牵扯数亿的资金,从经济学家、法学家,到涉及的百姓、中小老板,大家都为其求情,要求免除一死。其实反过来想想,数亿的老板,居然还要通过民间融资,而不是银行贷款,你就知道在中国民营企业有多难以生存了。&/p&&p&畸形的金融业,使得民营企业往往不是通过公司法人身份融资,而是公司老板通过个人身份融资。如此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各类公司制度,在中国形同虚设。企业破产,企业创始人个人必破产,那么公司破产的保险价值就没有了。再加上中国不存在“个人破产”,这导致企业破产后,老板肯定会捐款跑路,也就是温州皮鞋厂的之类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法院审批的破产案比美国低太多、太多的原因,因为企业失败,你只能跑路。&/p&&p&无论是个人破产制度,还是公司破产制度,都有很重要的保险功能,使得大家创业时候不至于家破人亡,这就变相的鼓励大家创业。想明白这两项制度,是鼓励社会流动和屌丝逆袭的制度,其实很容易。想想这次山东的“辱母杀人案”吧,最后的涉案金额实际上就20w左右。你创业借20w很正常吧。可如今借这么多钱,赔了,如果你朋友也找借贷公司这样催款,你怎么办?如此你还创业么?因此有了个人破产制度,并得到良好的执行,最起码大家可以不受此侮辱,选择慢慢还钱吧。这就为屌丝逆袭兜了底,让大家创业有了更多的底气。&/p&&p&所以山东辱母杀人案,背后折射出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性下降的金融体系原因。也就是,国家一方面让你创业贷款困难,还让人创业破产后无法申请破产,你唯一能选择的就是把钱存在银行亏着,或者投在股市亏着。总之,只要你不想钱放在那亏着,想逆袭,你就要排除万难,承担家破人亡的风险。&/p&&p&如此,当你批评一个人借高利贷创业时,要么就是你根本不了解这个社会,要么就是你姓赵,要么你想挣5毛钱。&/p&&p&再说说陈志武那篇关于民间借贷的文章吧。陈志武研究清代的案卷,发现清代中国高利贷市场,放贷方被杀风险高于借贷方,而且贷款利率越高,放贷方被杀概率越高。很多人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有问题。&/p&&p&这篇说明什么?&/p&&p&实际上这可能恰恰说明借款方是弱势群体。同样关于古代高利贷市场的研究,比如Kuran教授有很多研究。他发现在伊斯兰教地区,受歧视的非穆斯林群体,比如犹太人,在法院的胜诉率远高于穆斯林(如封面图片所示)。要知道按照当时规定,非穆斯林是不能做不利于穆斯林证词的。在如此司法不同的条件下,非穆斯林在法院的判决居然胜率高,原因只能是当受歧视群体胜诉可能性特别高的情况下,他们才会述诸法律,而一般情况下,非穆斯林只能选择私下解决。同样根据Kuran的研究,普通百姓和官员打官司时,老百姓胜诉的概率也远高于官员,这背后的道理和之前是一样的(下图)。&/p&&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bbbfa6cb1f93439beb19d_b.jpg& data-rawwidth=&613& data-rawheight=&1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bbbfa6cb1f93439beb19d_r.jpg&&&/figure&可以说中外古今,从司法判决的角度,放贷方往往都是不和常理的弱势方;而这种不合常理的情况,背后恰恰说明弱势群体往往不能借助司法捍卫自己的权力,只有到极端情况,借款方才会借助司法。也就是说,司法判决数据实际上存在严重的“幸存者偏差”。联系实际,山东此次辱母杀人案的被害者,也就是放高利贷的人,之前做过很多无法无天的事情,当地执法机关根本就没管。所以再想想陈志武那篇论文,清代是不是有太多贷款方被害、被侮辱,根本就没有到司法流程?&/p&&p&同样研究古代高利贷,借助相似的样本,Kuran教授和陈志武的两篇论文的处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却有差异,这大概就是两篇文章发刊区别的原因吧。(当然,Kuran教授的研究发文也比陈志武早,这也非常影响发刊级别)&/p&&br&&p&我知道肯定会有很多人在文章下洗地,我知道你们挣钱也不容易,也想着房贷。这篇文章权当是我,一个屌丝的无力吐槽吧。我知道,你们洗地的时候,可能也认同我的吐槽吧。&/p&
最近不是讲课,就是出差,没怎么写文章了。对于山东“辱母杀人案”我本来不想蹭热点,也不想多说什么,因为这类事风向最后总会逆转。就像之前人大硕士死亡案,舆论被引向是否嫖娼一样,这次事情如果不出意外,也会出现类似舆论风向(而且已经出现了)。总之…
学习方法这种问题,必须向最强的人请教——我就是回答里最强的。&br&&br&08年,大三暑假第一次,可能不会是最后一次,考GMAT。集中准备了20多天,Q+V780,作文是满分6分,当然是99%的percentile rank。应该是错了一道逻辑题,差一点全满分,有些遗憾,但还属满意。&br&&br&在此之前,我已经考过GRE,95%的percentile rank。&br&&br&作文是有套路的。多读题,领会其内在涵义,论点和分论点自然就有了。&br&&br&数学就不用说了吧?这个还搞不到满分,也就别出国了,怪丢中国人脸的。&br&&br&重点是阅读能力和逻辑能力。阅读的速度需要练到多快呢?GMAT阅读题的文章较短。后期难度一般的文章,我可以两分钟读完文章,三分钟做完文后三道题,加起来五分钟。为什么能这么快?结构性阅读。也就是说,你必须有能力判断你在读的每句话,在这篇文章中的逻辑脉络中的地位,是总论点、分论点还是论据,抑或让步式例外?这样,你的阅读速度和记忆力会大幅增加,一遍快速阅读后,文章70-80%的内容基本全部记住了。&br&&br&当时,我自认为这种阅读速度和能力在同龄中是罕见的。怎么达到这样的速度?无他,练习耳。GWD的题要非常有效的使用,那是最珍贵的全套题,只能用于非常正式的模拟考试。阅读的练习,我是用LSAT题目。LSAT是美国法学院的入学考试,以对考生阅读、写作能力考察严格著称。我把LSAT的历年阅读真题全部做了。平时也多看看结构性的文章,包括FT、WSJ还有其他科普性小文。&br&&br&GMAT不是什么难度大的考试,和需要生掰硬记的GRE和略变态的LSAT比起来,实在是温和的存在。托福能考到115以上的同学,应该不会担心GMAT。&br&&br&哦对了,那时候为了给ex^2准备GMAT考试,特意用英文写了一部Unofficial Guide for GMAT。如果有兴趣取用,可联系我。但这个经验是08-09年的了,这期间GMAT是否有重大改革,我不知道。&br&&br&---------------------------修改线----------------------------&br&&br&有很多同学想要Unofficial Guide for GMAT,我在此分享:链接: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pan.baidu.com/s/1bnyheyj&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an.baidu.com/s/1bnyhey&/span&&span class=&invisible&&j&/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密码: t4x2(下载前请点赞,严肃脸)&br&&br&请不要参考机经。从我的各类经验来看,投机取巧从来不会在长期给你任何reward,如果你下定决心通过MBA改变自己,那就从这一点开始吧。做好准备,任何题目你都不会惧怕,充满信心的上考场,有什么不好的呢?所以,请下载参考我的Guide的同学,自觉抵制机经!
学习方法这种问题,必须向最强的人请教——我就是回答里最强的。 08年,大三暑假第一次,可能不会是最后一次,考GMAT。集中准备了20多天,Q+V780,作文是满分6分,当然是99%的percentile rank。应该是错了一道逻辑题,差一点全满分,有些遗憾,但还属满意。…
&p&感谢大家厚爱,私信我看到了一定会给回复&/p&&p&刚解决完大四最后的选修课,挠头准备开题报告中&/p&&p&闲得无事挺愿意跟大家聊聊备考和申请~&/p&&p&————————————&/p&&p&考完G之后就一直想记录下来自己备考的这段心路历程,因为真的很难得,算是自己二十年来考过最难、最suffer的一场考试。我是20天,从640到740。740虽不是大牛分数,但这段备考历程还是收获不少,希望能给大家一些tips,帮大家少走弯路。由于想写的尽量系统,所以本文会比较长,各部分标题会用【黑色大括号】标出,不想看的部分跳过就好,附上卤煮成绩单。&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30fee30f5df22be1a8d02f9beaf4ef51_b.png& data-rawheight=&305& data-rawwidth=&5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30fee30f5df22be1a8d02f9beaf4ef51_r.jpg&&&/figure&&/p&&p&分数右边那一列是全球排位,740对应的97%就是指,你考到了740分,超过了全球97%的GMAT考生。&/p&&p&先说一下【卤煮背景】:上海某211本大四,英语六级裸考666分,托福一战109也没花什么力气,最初盲目自信把GMAT当成一个英语考试来对待,一战零零散散备考2个月,每天3-4小时,期间生病了还动了手术休养10天——结果640(Q51V24)。看到分数的瞬间整个人彻底懵逼了,懵到什么地步,就是根本没看到接受成绩还是取消成绩那个页面,就一直呆住了一分多钟大脑空白,直到监考老师都进来对我吼说你点啊,你怎么不点。我都不知道她让我点什么东西因为我什么都没看见。。。电脑自动帮我把分数cancel了。上来先给大家【提个大醒】,英语好不等于逻辑好,GMAT是一门建立在英语基础上的逻辑考试,真的不好考,千万不要像我一样轻敌,要被GMAC出题老头教做人的。&/p&&p&&b&&u&二战备考的20天里,我每天复习时间为12-13小时左右&/u&&/b&,名义上一战备考了两个月,二战20天,但从小时数上看,一战的复习时间是没有二战多的。那种“20天/一个月分手GMAT的鸡汤贴”并非装逼,也不是人家基础一定好,只是背后付出的努力不能从区区标题就体现出来。备考是漫长、孤独、但又很充实的。&/p&&p&&b&【GMAT考试介绍】因为想让零基础小白也能看懂GMAT考试到底是怎么回事,先做一个简单的考试介绍,已经对机麦很熟悉的同学们可以跳过这一部分:&/b&&/p&&p&1、
GMAT是一门逻辑考试,总共分为四个部分:数学(Quantitative)、语文(Verbal)、写作(AWA)和综合推理(IR);其中语文Verbal部分又分为句子改错(SC)、批判性推理(CR)和阅读理解(RC),在Verbal41题中,SC是大头,平均会出现16-17题,RC14题,CR10题出头。【三者在考试中的重要性排序:SC&CR=RC;考生备考的重要性排序:SC&CR&RC】考试满分800分,而这个800分总分由数学和语文构成,数学和语文官方宣称各自满分是60分,但实际上全球目前出现的最高得分为51分,所以我们一般默认这两部分的满分为51分,52+几乎不可能出现。不要问我为啥两个满分51分的part拼起来总分变成了800?这是GMAT有史以来最大的未解之谜,就是没人知道它是怎么算分的…给大家附上一张成绩换算表,可以参考一下,根据我和朋友考出来的分数都是准的,一般而言,700的标配是Q51+V32或者Q50+V33,Q51+V40就是750。&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ab8ae4df577a06e23ead2d5cc22992c_b.png& data-rawheight=&418& data-rawwidth=&30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3&&&/figure&&/p&&p&当然,V33和V40之间的gap是相当大的,记住我的血泪教训,不要轻敌。700经过努力刷题是个比较achievable的分数,750+没有技巧就不太可能达到了。而AWA和IR是不计入800分之内的。AWA最高为6分,IR最高为8分,是在成绩单上单独列出来的小分,这两个part一般申请学校都没有特殊要求,主要就是看800分里考了多少,一般AWA4分,IR5分就足够了。不用在AWA和IR上面花很多时间,考前两周开始刷就行。关于各部分怎么复习,之后会有详细分析。&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5c8bdff96_b.png& data-rawheight=&207& data-rawwidth=&4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5c8bdff96_r.jpg&&&/figure&&/p&&p&(这张表格的题目类型歪了,大家都当成左对齐来看就好,各题目类型之间是并列关系。)&/p&&p&2、
&u&换库是啥?&/u&“库”,即题库,GMAC官方有一个巨大的题库,每一场考试的题目都是从题库里随机抽取的,在2015年之前(包括2015),一般来说约连续30天之内的题都出自于同一个库,题库全球统一,不管在哪里考都是同一个库,约30天之后会换另一个新库,题目就全部大换血,新库和上一个库的题目是没有一道重复的。那么在同库的30天内,已经考好试的同学们就会在各大Gmat论坛上放狗(=回忆出考试题目放到论坛上),有具体的,也有大概的,看狗主具体能记住多少。那么之后考试的同学在不换库的前提下,就能复习一下狗主们recall出来的题目,我们叫做机经(敏感词汇,下文用鸡精代替),即已经考好的同学们的机考经验,考前要学习这些题目的思路(不是让你背答案。),可能会在考场上遇到原题或者【题目的变体】,提前熟悉过考场上很节约时间~但题干会变,选项也会变,答案当然跟着变,所以强调是学习思路,直接背答案一定会死的很难看。不幸的是,今年开始,老头们似乎发现了我大天朝有独门鸡精,为了杜绝我们歪(团)门(结)邪(友)道(爱),今年的换库规律极其不稳定,裤子忽长忽短,上个月出现了史上最短的8天小短裤,最长一般是35天左右吧,由于换库的不稳定性,你报名的考试日期一个运气不好就会撞在枪口上,比如换库第一天,那么你面对的每一道题都是全新的、没见过的,那么考试难度肯定是比有鸡精的考试难度要大,但只要有足够的实力,破釜沉舟,库头一样有高分。(听过一个说法,库头提分,库尾压分,虽未得到证明,但可以参考,也有助于稳定考试心态。)&/p&&p&3、
GMAT是一门&b&自适应考试&/b&,所谓“自适应”,就是考试中你做的题目难度会根据你的答题情况进行调整。难度共分为三级:高、中、低级。自适应考试和普通考试的区别在于:自适应考试让考生再也不能不挑难度和类型地去刷题,也就是我们中国考生特别喜欢用的题海战略。自适应考试的一般情况,是越到后面难度越大(只要你不是做的太差,否则系统会帮你调低难度的),有点类似于举重比赛,挑战性越来越大嘛,如果想要自己的全球百分位提升,从80%-90%,靠的是做对全球范围内准确率最低的题目,这些也就是老头认为最难的题目。如果这些题目做对,百分位一下子就冲上去了。&/p&&p&如何判断GMAT出题者认为何难何易?有以下两个参考点:&/p&&p&第一,
OG作为官方指导教材,就是出题组从easy到medium到hard排序的;&/p&&p&第二,
考点单一、显眼的高频考点就是比较简单的题,长难句,或者虽是短句、考基础结构但又非常隐蔽,且选项变化多端的题目则为难题。真正高难度的短句子是要比长难句难很多的。&/p&&p&前两年的难题还是那种四行左右长度的长难句,对句子结构分析的能力要求很高,但今年下半年的考试似乎一句长难句也没有出现,全都是要靠语法点和走语义排除的短句子,老头的库和花头也是在年年翻新啊。当然,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b&千万不要在老头认为很简单的考点上出错,上来几道简单的连错,那么高分高难题库就打不开了。&/b&也就和700+拜拜了。&/p&&p&举个栗子:Verbal部分共41道题,一般分成4个10题来看,其中,&b&&u&前十题是最最最重要的&/u&&/b&。。。(加粗。标红。)因为前十题答的好坏与否会决定你之后的30题处于高分库还是低分库,前十题要是错了一半,后面30题做得再好也是不可能上700的,因为前十题决定了你这场考试处于低分库,给你的全是简单题,答对了也不能证明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所以不可能有高分。也就是说,前十题答得不好,不要妄想靠后面翻身,老头已经不会再给你翻身的机会了。但是,只要前十题达到90%-100%的正确率,进入medium或者high level的库,pace稳住,就一只脚踏进了700+的门槛。当然了要强调一下,每一个十题都很重要,我们的目标是:能做对的每一道题都绝不失分,BUT。第一个十题相较而言是最最重要的。大家一定要记住了。这是我和好几个同学对比各场考试的ESR得出的结论,实践出真知。这种考试机制和我们从小一贯接触的有很大区别,大家一定要注意。&/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Uy1hcR_yr-nBJLdwltMww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干货】发现GMAT算分“阴谋论”?特别针对600+的同学&/a&&/p&&p&这里直接搬运一个微信推送上来,想了解算分规则、以及在做题pace和正确率之间来回纠结的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这篇文章完美阐述了我的观点:“前十题超级重要,要不惜代价争取高的正确率,正确率达到90%-100%,其重要性大大高于保持pace的稳定度。”我在备考期间在CD见过许多考生的ESR,错误题数明明一样,做题pace也都不够稳定,Verbal相差之多居然可以相差十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份前十题正确率100%,最后四五题来不及是蒙的,最后十题正确率在45%-50%左右,verbal38。卤煮去搜了一下没有找到帖子,但看的时候太过震惊,基本保证记忆是对的。V38加上Q51就是740了。前十题真的远比你想象的要重要,宁愿做的稍慢一点,也要稳住,保住正确率,简直是决定你能否上700+的命门。&/p&&p&(PS:What’s &b&ESR&/b&? 是要花25美金在GMAT官网买的&b&加强版成绩报告单&/b&,上面不仅有成绩,还包括许多详细分析数据,比如:按照题目类型和特定标准区分的答题正确率百分比,按照题目类型和特定标准区分的平均答题时间等,能够有效帮助考生分析出自己的弱项何在、考试存在哪些问题,对症下药。)&/p&&p&因为这是一门自适应考试,所以【算分规则】极其复杂,程序猿有一套迷之算法,目前也没有任何计分规则说明,唯一能知道的是,GMAT成绩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回答的试题&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678110.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数量&/a&、回答是否正确、试题难度,做题速度以及每个试题的其他统计特性。比如:V的41题里就算错的题数一样,错在最后十题比错在前十题得分可能会高很多;比如:一道数学题做了八分钟做对和做错的得分是一样的;比如:连错跟分开错对分值的影响不一样,连错基本上可以说是要进到低分库了,但分开错可能只是分数上下小幅波动,甚至没有影响;比如:同样是Q51V38,有人730,有人740,原因未知。SO,不要妄想去搞懂算分规则了,Verbal按错的题数算分基本是算不出来的。我们的目标是能做对的每一道题都要做对。&/p&&br&&p&&b&在介绍我的复习规划之前,先来扫一遍用过的【复习资料】,方便后文的理解:&/b&&/p&&br&&p&&b&初期复习资料:&/b&&/p&&p&1、
背单词:扇贝单词app里面Gmat那本书背完+做题过程中遇到一些高频出现的单词(尤其是CR中的高频词)自己查字典记在小本本上,我觉得CR中有些高频词认识之后对读题非常有帮助,甚至我有些题目是不认识单词才做错的,积累了一定单词量正确率都可以上去。EG:toll——通行费。RC中不认识的单词就太多了,不可能背的完,考试现场也一定有不认识的词,(比如我二战一篇天文一篇物理,都有大量专有名词)所以平时训练就要培养自己这种猜词义的习惯,逼自己在有生词的情况下看文章、做题,考试才不会慌。否则你平时做阅读见一个生词查一个,考场上见到不认识的词心态肯定要受影响。【如果你连托福/雅思的词汇量都没有,请先把托福或雅思的词汇书背完再背Gmat,词汇量不够意味着看不懂题,连题目都看不懂,还谈什么逻辑分析?】&/p&&p&2、
OG官方指导:如果有17最新版OG当然是最好了,因为最新版会补充一些新的真题进去。但是没有17版也没有关系,因为各年OG的差别很小,做下来的效果也是差不多的。手里有其他年份的OG书尽管放心做,比如13OG就是很经典的一本,现在17OG电子版很多地方都下载的到,拉到各个题型的最后,看看有哪些新补充进去的题,在电子版上再做一下就好。我是先问学姐借了一本15年的做,机智如我们并没有把答案写在书上,而是另外找一本本子,把答案写在本子上,以保持书本原样,方便之后二刷。否则把答案都写在书上,二刷起来太不方便了~思路很受影响的。刷完15,我下了17电子版,把新的题目做完了。一战、二战各完整地刷了一遍OG。OG各题型的题目排序都是由易到难,做到最后面真的是蛮难的了,和实战难题相当。&/p&&p&这里突然想起来有一点要&b&强调&/b&:引用一句某位老师的话:“大多数人思路都不对啊。不是某个学生刷了五遍OG所以考到了750;而是他刷了五遍OG,居然还让他考到了750”当时听到这句话我笑了好久,也就是说,OG确实重要,要反复刷,但务必注意。是让你&b&反复刷题目然后搞懂每个选项到底为什么错,要有足够靠谱的理解,但是&/b&&b&OG&/b&&b&里很多题目的官方解答实在是不敢恭维,尤其是SC&/b&&b&,都以unclear/awkward&/b&&b&这种理由捣糨糊。如果你连刷五遍OG&/b&&b&看的都是这种解释,那么之后遇到其他不懂的题,你也给错误选项找理由叫做读起来awkward&/b&&b&太别扭,那你就完蛋了。老头可以任性编答案,你不可以的。&/b&这种理由完全就是心理安慰好吗?。不要被它的捣糨糊带走,要设法从各种渠道找到足够靠谱的解释,确定这个选项有科学的理由证明它就是错的。找解答的方法我会在之后的【答疑】部分中详述。(有个江湖传言说OG的出题人和写答案的人是两批,出题者的薪水是写答案的人的10倍)&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530ce8f1381_b.png& data-rawheight=&262& data-rawwidth=&21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3&&&/figure&&/p&&p&3、
2本OG分册。全称OG quantitative review和OG verbal
review,顾名思义,这两本是OG的补充和延伸,但是个人做下来的感觉是比OG要简单,时间紧的话这两本可以不做,优先做prep和GWD。但对于数学基础稍弱的同学,数学分册还是可以做的,巩固知识点,卤煮自己只做了verbal的,没做数学的。(我数学基础还不错,两次数学考试都是Q51)&/p&&br&&p&&b&后期数学备考资料:&/b&&/p&&p&1、
数学是我大天朝同学的强项,远超其他各国Gmat考生,一般而言OG足矣,对于基础稍差的同学推荐一本新东方的《GMAT数学高分快速突破》,作者陈向东。&/p&&p&2、
Prep里的数学~在所有的习题里最接近实战。【不要做曼哈顿的数学,太偏了,简直偏到西伯利亚。】&/p&&p&3、
数学鸡精。真的很有用。又提供做题思路又提升做题速度。考前来两遍。数学50/51妥妥的。&/p&&br&&p&&b&后期语法备考资料:&/b&&/p&&p&1、
曼哈顿SC。此真乃SC界神书,语法点概括的相当全面,读完这本书进步会很大,但遗憾的是因为老头这两年出SC题越来越变化多端,没有以前那么好用了,但它神书的地位还是无法撼动的。&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c4de7e901_b.png& data-rawheight=&532& data-rawwidth=&37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6&&&/figure&&/p&&p&2、
Prep07、Prep08刷题好伴侣。prep可以在刷题网站上做,也可以打印纸质版笔记~看个人习惯~2本笔记的电子版在CD论坛有下载。&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2834dba7aefa_b.png& data-rawheight=&333& data-rawwidth=&5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2834dba7aefa_r.jpg&&&/figure&&/p&&p&3、
GWD和prep差不多,难度中等偏上,但是没有详细的笔记整理,大家可以去各个GMAT刷题网站上做。但GWD的语法还是有争议的,建议考前不要刷太多。&/p&&p&【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刷题材料】我是擅长做那种长难句,题目越长我越可以通过句子结构,平行以及标点符号直接排除选项,但考试的时候句子和划线都特别短,可能一道题就是考个别考点。这个时候和我有一样问题的同学,请回归OG。OG的SC前面题目虽然简单,但考点都有侧重性,刷一下OG和OG review可以找一下自己哪一块、也就是哪个知识点问题比较大,而prep和GWD中很多选项错误不止一个,题目比较综合,相对没那么容易看出自己的毛病。&/p&&p&4、还有一个我自己虽然没有用,但是墙裂推荐各位备考时间充足的同学使用,带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SC千行。&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df7e497babbd_b.png& data-rawheight=&173& data-rawwidth=&5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df7e497babbd_r.jpg&&&/figure&&/p&&p&这张EXCEL也是网友整理的模板,对SC分析的淋漓尽致,包括题目、考点、OG解答、解题过程和思路、OG和我看法不一致的地方、我对于OG解释的疑惑、江湖解释、曼哈顿相关考点补充和自己认为最最最靠谱的知识点记录等等。这份表格,时间不充裕是做不了的,能做完,基本上一整个年度的耐心都耗完了,但是只要能做完,你对SC就已经炼成了金刚不败之身。&/p&&p&5
Ron大神SC笔记。对于刚刚初学的小白,这些笔记也是神一般的存在啊。因为我自己是上了课的,老师在课上直接讲了全部的知识点,所以Ron大神的笔记我就没有看。只是Ron是美国人嘛,他的教学和笔记都是全英文的,可能看起来没有中文资料那么方便,但是讲的真心好。时间充裕的同学非常推荐大家看。&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bd062ff579ec4aed02393_b.png& data-rawheight=&389& data-rawwidth=&2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1&&&/figure&&/p&&br&&p&&b&后期逻辑备考资料:&/b&&/p&&p&1、
CR Bible。推荐初学者使用,有一些解题思路,但个人认为这本书被捧得虚高,小白可以看,已经刷题的话,作用真的不大。&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8fa9acbef985dad6a9f2e28e36d2ffbe_b.png& data-rawheight=&440& data-rawwidth=&33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7&&&/figure&&br&&/p&&p&2、
Helr的逻辑思路。这个是许多自学CR同学的一本宝典,解题思路很官方,但有点难,不好消化。也很推荐大家看一看,CD上就有。&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ddec0e0e7df0f199caa2cac2_b.png& data-rawheight=&385& data-rawwidth=&5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ddec0e0e7df0f199caa2cac2_r.jpg&&&/figure&&/p&&p&3、
Prep逻辑其实也有笔记,而且是和Helr的逻辑思路相对应的,但是不是由老师本人整理,是由730+以上的CD论坛的热心同学们整理而成,解答都是根据Helr老师的逻辑思路来的~如果是完全按照毕出老师方法练习思路的同学推荐大家使用,但因为毕竟不是官方解答,大家刷题的时候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我本人使用这个失败了,因为我CR实在太差,这些方法对我而言用起来比较难比较慢,后来转向了其他做CR的思路。所以大家可以先试试,好不好用因人而异。&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49f185c473e99b3d257e5d6ee3305cac_b.png& data-rawheight=&273& data-rawwidth=&4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49f185c473e99b3d257e5d6ee3305cac_r.jpg&&&/figure&&/p&&br&&br&&p&&b&后&/b&&b&期阅读备考资料:&/b&&/p&&p&1、
小安阅读法:这个很有用,主要是方法好。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教我们不要无脑读、也就是走马观花地去读阅读,一路看下来,边看边忘。如果想要做好阅读文章,尤其是GMAT的阅读文章,一定要&b&边看边记&/b&。小安阅读法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每段话看完,想三个问题,1内容是什么?2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3作者有无态度和评价?在每一段看完之后,其实脑子里过一过只要几秒钟,但是真的很有帮助。想和不想,差别很大。&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24a514fb071e_b.png& data-rawheight=&177& data-rawwidth=&40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9&&&/figure&&/p&&p&2、
《杨鹏长难句》,这个对于CR和RC都有帮助,以难句为突破口提升阅读速度,在紧接着的二战复习规划里和大家说~不一定要买书,电子版看也可以,我一边看一边直接在pdf里记笔记。&/p&&p&说来惭愧,我时间太赶,阅读资料看得很少,但确实是认为,阅读OG+分册+杨鹏+小安已经足够了。大家更多的精力我还是推荐放在SC和CR上,除非RC是弱项,那么还是要着重抓的。&/p&&p&再来看一下卤煮两次考试分别的【复习规划】:&/p&&p&一战:两个月,每天3-4小时。首先完整刷一遍OG,然后扫了曼哈顿SC和CR blble以及helr逻辑,接着在考满分上做做prep和GWD就去考了,所以没有任何系统性。最大的问题是我看了那些书,但我根本没有吃透,这也是二战之后才明白的道理,根本没看进去。一战渣渣,略过不详谈。&/p&&p&二战:20天,每天12-13小时高强度。&/p&&p&直接报名上课,SC+C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买房买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