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法师是什么梗啊职称

佛教界职称:住持、居士、法师、方丈、和尚、长老...之含义与区别
佛教界职称:住持、居士、法师、方丈、和尚、长老...之含义与区别
佛教界职称:住持、居士、法师、方丈、和尚、长老...之含义与区别
【住持】 & &
&&李湘访谈
&&&&&&&&佛教僧职。又称方丈、住职。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圆觉经》卷上云:“一切如来,光严住持。”禅宗兴起后寺院主管僧人称为住持。据说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几百年间只有师徒之间以佛法相授受,并无住持一职,直到唐代,禅宗兴盛,门徒日众,百丈怀海禅僧始立住持制度,以维持寺院秩序。“百丈以禅宗寖盛,……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道教也称道观中的负责人为住持。&
照杰法师登座说法
&&&&‘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相传住持一职为唐代百丈山怀海所创。《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住持章〉云(大正48·1119a)∶‘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实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弗、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
&&&&关于住持的意义,依《禅苑清规》所述,是各处一方续佛慧命;契嵩的《广原教》谓,藉人持其法,使法永住不泯灭,故云住持。此外,又有住持三宝或如《净土论》所谓‘法王善住持’等义。住持有三种职务,即说法、安众、修造等。《禅林宝训》卷四引用密庵禅师之语云(大正48·1037c)∶‘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辨。住持人达此三事,则不被外物所惑矣。’
&&&&又,禅宗由于住在寺内的徒众甚多,故各寺均设住持一人,其下另置若干职位。至后世,此住持之称也通用于其他诸宗。
&&&&◎附∶《禅林象器笺》〈职位门〉(摘录)
&&&&《禅苑清规》〈尊宿住持〉云∶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命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得善现尊者长老之名,居金粟如来方丈之地,私称洒扫贵徒。严净道场,官请焚修,盖为祝延圣寿故。宜运大心,演**,蕴大德,兴大行。廓大慈悲,作大佛事,成大益利。权衡在手,纵夺临时。规矩准绳,故难拟议,然其大体,令行禁止,必在威严。形直影端,莫如尊重。量才补职,略为指踪,拱手仰成,慎无彻时。整肃丛林规矩,抚循龙象高僧,朝晡不倦指南,便是人天眼目。
&&&&《备用清规》〈住持〉云∶佛祖传持,延洪慧命,轨范三界,开凿人天,明句上事,转**轮。居金粟如来方丈之位,得善现尊者长老之名。入室升堂,告香普说,世出世间,法如法说,行说俱到,名实相当,举古明今,师承有据。或单提直截,对接上根;或设化随机,诱劝中下。成就胜缘,权衡纵夺。致若行道说法之暇,勾稽钱谷簿书,丰俭随宜供众。
&&&&修造虽曰世间余事,古今亦号难齐,苟能兼济,斯谓全才。不及此者,竭力运谋,修造尽心,供众安僧。列职任贤,庶毋旷役。斯谓三等住持,良非细事。焚修祈祷,贵在专诚。临众闲居,无宜慢易。丛林之设,老病为先,照拂矜忴,尤须介念。方来高士,加礼送迎,率身以先,无事不办。如密庵披衣夜卧,代先师持戒,克振家声,地藏指石说心,与弟子投机,得大智慧。此皆千古典刑,佛法重任也。
&&&&明教嵩禅师《广原教》云∶教谓住持者,何谓也?住持也者。谓藉人持其法,使之永住而不泯也。夫戒定慧者,持法之具也。僧园物务者,持法之资也。法也者,大圣人之道也,资与具,待其人而后举。善其具,而不善其资,不可也。善其资,而不善其具,不可也。皆善可以持而住之也。
&&&&昔灵山住持,以大迦叶统之。竹林住持,以身子尸之。故圣人之教盛,圣人之法长存。圣人既隐,其世数相去,茫然久乎。吾人侥幸,乃以住持,名之势之利之。天下相习,沓焉纷然,几乎成风成俗也。圣人不复出,孰为之正?外卫者不视不择,欲吾圣人之风不衰,望圣人之法益昌,不可得也,悲夫,吾何望也。(中略)
&&&&《僧宝传》〈黄龙宝觉心禅师传〉云∶谢景温师直,守潭州,■大沩,以致公,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趣长沙之意。公曰∶‘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已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间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为天人师。今则不然,挂名官府,如有户籍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岂可复为也?’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公至长沙。
&&&&清拙澄禅师《圣因录》云∶古德住持有三种∶(一)说法,(二)安众,(三)修造。舍此之外,不为住持。昔汾阳感石门排闼,喻以佛法大事,靖退小节之言而起。大觉为九峰一疏而来。晦堂愿见谢公,不住大沩。应庵云∶衲僧家着草鞋住院,何至如蚖蛇恋窟。此皆中古传道名师,可为后世法。
一般称呼寺院的住持为长老,长老可以称之为法师,但是法师不一定是长老。长老:一般指世间的德高望重的长者。
居士代表致辞
&&&&【居士】
&&&&居士:梵文Gr-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Vaisya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于佛教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可见,一位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决不是带有灰色气氛的处士或隐士。
&&&&然在《长阿含经》中,唯将四大阶级的第三阶级吠舍种称为居士,并将轮王的主藏(财货)大臣,称为居士宝,那么居士者,相当于商人、经理或者是实业家了。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居士的由来】
&&&&据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都是厌倦现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将他收为弟子。而这时,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了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启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业又无人管理。佛陀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便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称为优婆塞,就是指居家修道的居士。俱梨迦成为“优婆塞(居士)”之后,请佛陀到他家讲学。释迦牟尼在俱梨迦家中时,对耶舍的母亲宣讲了佛法,耶舍的母亲愿意当释迦牟尼的信女,过佛化的家庭生活。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意为清信女,汉译女居士。佛陀说过,在家修行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如果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成,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样了。
照杰法师登座说法
&&&&法师,梵文drma-bnaka,唐朝的玄奘因精通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但在今天中国民间,大概为了尊敬出家人或根本不懂‘法师’两字的意义,凡见了出家人,甚至小沙弥,不管对方有讲经资格与否,竟都称他为法师了。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一般称呼寺院的住持为长老,长老可以称之为法师,但是法师不一定是长老。
&西游记中的金池长老
这是本焕长老104岁生日大典时的资料图片日摄。
【长老】:一般指世间的德高望重的长者。在佛教中,“长老”“者,指德长年老之谓,《要解》云:“德腊俱尊,故名长老,”所以以下即从德、腊二方面加以剖析。&
&&&&&&佛教中一般用方丈代表方丈和尚,他们是寺院的最高领导者,同时有老师的职责。方丈,原为道教固有的称谓,在道教中,讲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是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亦可称“住持”。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这一俗称。佛寺住持的居处称为方丈,亦曰堂头、正堂。这是方丈一词的狭义。广义的方丈除指住持居处外,还包括其附属设施如寝室、茶堂、衣钵寮等。
&&&&&&佛教原用以指禅寺的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如《》载,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其卧室一丈见方,但能广容大众。禅寺比附此说,故名。至唐代,怀海(公元720-814年)建立住持制度后,方丈专指住持的居室,并用为一般寺院内主持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怀海所制《禅门规式》:“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即维摩诘译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第四四回:“打扫干净方丈,安寝一宿。”以后道教全真派亦采用此名,指道院的和他居住的静室。(常正)
(来自《俗语佛源》)
:(堂塔)禅林之正寝,住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曰方丈,因其住于此也。古来之说维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于此。法苑珠林感通篇曰:‘吠舍厘国宫城周五里,宫正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经处。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于大唐显庆年中敕使长吏,因向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传灯录禅门规式曰:‘长老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案方丈之名,先唐王玄策已有其说。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曰:‘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注,高诱曰:‘堵长一丈,高一丈,面环一堵,为。铣曰:宋孝武皇帝时也,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家也。’则方丈唯言僧坊之狭小而已,必非由于维摩也。昙鸾之往生论注上曰:‘如维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国号无赀,乃称广大?’/doc
/7075.html &
马英九与台湾佛教界高僧星云大师。
大师:梵文 Sastr
意为大师范、大导师。释迦被尊称为‘三界之大师’。在中国起初只称有高德之出家人为大师,但以后大师两字专用作追赠死去的高僧的谥号了,例如天台宗的创立者智顗被称为智者大师、慧思为南岳大师、吉藏为嘉祥大师。
佛法的传播,不是靠一代两代人能够完成,僧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运
 僧:梵文
Samgha,详称僧伽,意为众、大众、团契。僧伽是一群依佛法的出家人所组织的一个宗教团体。中国人称‘僧’,是由僧伽简称而来。有的出家谦称自己为‘小僧’、‘贫僧’,实欠妥当,因为一个人不能成为僧伽(至少应有四人)。再者,称僧伽为‘小’,为‘贫’,也是不对的。佛教界惯用‘高僧’,不用‘名僧’,据说‘名僧’两字的意义多指坏的方面。。&
罗汉--是阿罗汉的略称。佛教认为一个人因修行的功夫不同,故取得的成就也有高低之分。每一种成就就叫作一个"果位""
阿果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菩萨,是第三等。佛教称,获得这一果位,就可熄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生死轮回"之苦。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人叫"阿罗汉",简称罗汉。。
诸位大和尚合影留念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现在一般对出家人的尊称为:“法师”。
&&&&元杂剧中称之为“洁郎”
&&&&【解释】
&&&&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磐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
玄奘之路穹仪千载,天竺圣贤叠轸万异 印度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Khos),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印度总理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Upadhyaya),「和□」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5月21日,走过灵隐景区的林间小路。&
&&&【为什么和尚要剃光头】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纪,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当和尚了。
&&&&那叫戒疤,表示受过戒.也不是每年一个.是三个,六个,九个或十二个.
&&&&关于戒疤,请参考:
&&&&《谈和尚头顶上的戒疤》
&&&&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受戒的人部必须用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以显示虔诚信佛的决心。这就是中国汉地僧人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所谓传戒,就是佛教寺院召集志愿出家为僧尼的人,设立戒坛,举行授戒,使之成为正式僧尼。
&&&&从求戒者来说,出家为僧尼是要有许多条件的,比如个人志愿、家庭同意、身无债务、五官端正等等,这在实际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有志于出家的人,先要和寺院取得联系,在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师”。通过全寺僧侣了解和同意,然后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他剃除须发,授沙弥戒(共有十戒),这就叫做“沙弥”了。沙弥,也就是汉地一般俗称的小和尚,其实,还算不得正式的和尚呢!沙弥在梵文里的原意是勤策、息慈,就是应当勤受师父策励,息恶行慈。沙弥的年龄一般在七岁到二十岁之间。在这期间,他的“依止师”对他有教育和抚养的责任,年满二十岁了,经过僧侣开会研究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他举行授戒仪式,这次授戒叫比丘戒,戒条比起沙弥戒来就复杂多了,共有250条,成为正式僧人的条件也因此算是备足了,所以又叫具足戒。从此就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资格。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才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道。除了沙弥戒和比丘戒之外,最后还有一种菩萨戒,有10重戒、48轻戒,但这不是必须受的,根据自愿。沙弥戒必须单独授受,比丘戒允许三人以下同时授受。
&&&&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慧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补充: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唐朝已有炼顶以艾燃顶的习俗,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据说是在元代。当时异族统治者想借以识别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民逃到僧众里面去。
&&&&元将,伯牙吾台氏。从讨李璮,战老僧口,斩获甚众。从攻襄阳,赞画有方。从丞相伯颜渡江,与宋军战于柳子、鲁洑、新滩、沌口。后二年围潭州,城破,诸将欲屠城,和尚力持不可,一城赖以全活。后官常德路达鲁花赤,复擢岭南、广西道提刑按察使。
&&&&“尼姑”,世俗中称呼出家女众,是很不礼貌的称呼。佛教称谓为:比丘尼。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现在的尊称应为:“法师”,表示尊其佛法造诣高深。
&&&&【资料文献记载】
&&&&比丘尼(梵bhiks!uni^,巴bhikkhuni^,藏dge-slon%-ma)
&&&&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又作苾刍尼、■刍尼、备刍尼、比呼尼等。意译除馑女、乞士女、沙门尼、除女、薰女等。略称尼或尼僧。
&&&&依《大爱道比丘尼经》所载,比丘尼的出家,始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许出家受戒。在我国,依《比丘尼传》卷一所述,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尼僧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这是我国比丘尼的开始。在日本,司马达等之女善信等人从高丽僧惠便出家,后至百济受具足戒,是其滥觞。
&&&&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灭后、部派分裂以前,教诫极严。至部派分裂再分裂后,对比丘尼较为放宽。然而,因相传女人障重,故戒条亦多,依《四分律》所载,比丘须守二五0戒,比丘尼则须守三四八戒。
&&&&在我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贡献虽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传》书中所载,由晋代迄梁武帝之间,我国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如道容‘戒行精峻’(卷一),令宗‘学行精恳,开览经法,深义入神’(卷一),慧果‘常行苦节,不衣绵纩,笃好毗尼,戒行清白’(卷二),慧耀甚且烧身以供养三宝(卷三),凡此皆足令人钦仰。
&&&&古代世俗女子虽有读书识字者,然真能登台讲说者则极少见。《比丘尼传》书中所载之比丘尼,则颇有能登台讲解经律、著书立说者。晋穆帝时,妙相‘每说法度人,常惧听者不能专志,或涕泣以示之’(卷一)。齐武帝时,昙彻‘才堪机务,尤能讲说。剖毫析滞,探赜幽隐。诸尼大小,皆请北面’(卷三)。智胜研读律藏,‘自制数十卷义疏,辞约而旨远,义隐而理妙’(卷三)。由此诸例,可以窥见比丘尼在我国早期佛教史上地位之一斑。
&&&&至于二十世纪的后半阶段,比丘尼也是台湾佛教的中坚分子。不唯人数远较比丘为多,且颇多能独当一面,弘法利生者。如证严创办慈济功德会,兴办大型医院及大学,其弘法事业规模之大,为前此之台湾所未有。恒清为美国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学博士,身任台大哲学系教授,且掌理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对台湾佛教高等教育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其他方面之杰出比丘尼,在台湾亦为数甚多。种种迹像皆显示出,在现代台湾佛教僧团里,比丘尼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五分律》卷二十九;《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四分律》卷四十八;《大智度论》卷十三;《杂阿含经》卷二十四;《中本起经》卷下〈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下;《撰集百缘经》卷八;《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奎马女修士撰·赖显邦译《佛陀时代的女众》(《谛观》杂志第五十九期);平川彰《原始佛教の研究》。
  即菩萨。以菩萨明解一切真理,能开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故有此尊称。《释氏要览》云:"经中多呼菩萨为开士,前秦苻坚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可知开士也是高僧的尊号。
开山&本指开山建寺而言,因古代寺院多建于山谷幽静处,故称开山。
长者 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中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转载网络
  6月2日是青海玉树“4·14”强烈地震发生的第49天,中国各地佛教协会、众多寺院为地震灾区举行了隆重的“七七”超荐祈福法会。图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北京雍和宫主持藏传佛教超度法会。
更多文章:&
发表评论:
馆藏&81257
TA的最新馆藏[转载]佛教界职称解释:[住持][居士][法师][方丈][和尚][【长老】..]含
佛教界职称解释:[住持][居士][法师][方丈][和尚][尼姑]&&
&&佛教僧职。又称方丈、住职。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圆觉经》卷上云:“一切如来,光严住持。”禅宗兴起后寺院主管僧人称为住持。据说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几百年间只有师徒之间以佛法相授受,并无住持一职,直到唐代,禅宗兴盛,门徒日众,百丈怀海禅僧始立住持制度,以维持寺院秩序。“百丈以禅宗寖盛,……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道教也称道观中的负责人为住持。
&&&&&&&&&&&&&&&&&&&&&&&&&&&&&&&&&&&&
白云寺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
传真法师与宽道长
&&&&‘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相传住持一职为唐代百丈山怀海所创。《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住持章〉云(大正48·1119a)∶‘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实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弗、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
&&&&关于住持的意义,依《禅苑清规》所述,是各处一方续佛慧命;契嵩的《广原教》谓,藉人持其法,使法永住不泯灭,故云住持。此外,又有住持三宝或如《净土论》所谓‘法王善住持’等义。住持有三种职务,即说法、安众、修造等。《禅林宝训》卷四引用密庵禅师之语云(大正48·1037c)∶‘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辨。住持人达此三事,则不被外物所惑矣。’
&&&&又,禅宗由于住在寺内的徒众甚多,故各寺均设住持一人,其下另置若干职位。至后世,此住持之称也通用于其他诸宗。
&&&&◎附∶《禅林象器笺》〈职位门〉(摘录)
&&&&《禅苑清规》〈尊宿住持〉云∶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命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得善现尊者长老之名,居金粟如来方丈之地,私称洒扫贵徒。严净道场,官请焚修,盖为祝延圣寿故。宜运大心,演**,蕴大德,兴大行。廓大慈悲,作大佛事,成大益利。权衡在手,纵夺临时。规矩准绳,故难拟议,然其大体,令行禁止,必在威严。形直影端,莫如尊重。量才补职,略为指踪,拱手仰成,慎无彻时。整肃丛林规矩,抚循龙象高僧,朝晡不倦指南,便是人天眼目。
&&&&《备用清规》〈住持〉云∶佛祖传持,延洪慧命,轨范三界,开凿人天,明句上事,转**轮。居金粟如来方丈之位,得善现尊者长老之名。入室升堂,告香普说,世出世间,法如法说,行说俱到,名实相当,举古明今,师承有据。或单提直截,对接上根;或设化随机,诱劝中下。成就胜缘,权衡纵夺。致若行道说法之暇,勾稽钱谷簿书,丰俭随宜供众。
&&&&修造虽曰世间余事,古今亦号难齐,苟能兼济,斯谓全才。不及此者,竭力运谋,修造尽心,供众安僧。列职任贤,庶毋旷役。斯谓三等住持,良非细事。焚修祈祷,贵在专诚。临众闲居,无宜慢易。丛林之设,老病为先,照拂矜忴,尤须介念。方来高士,加礼送迎,率身以先,无事不办。如密庵披衣夜卧,代先师持戒,克振家声,地藏指石说心,与弟子投机,得大智慧。此皆千古典刑,佛法重任也。
&&&&明教嵩禅师《广原教》云∶教谓住持者,何谓也?住持也者。谓藉人持其法,使之永住而不泯也。夫戒定慧者,持法之具也。僧园物务者,持法之资也。法也者,大圣人之道也,资与具,待其人而后举。善其具,而不善其资,不可也。善其资,而不善其具,不可也。皆善可以持而住之也。
&&&&昔灵山住持,以大迦叶统之。竹林住持,以身子尸之。故圣人之教盛,圣人之法长存。圣人既隐,其世数相去,茫然久乎。吾人侥幸,乃以住持,名之势之利之。天下相习,沓焉纷然,几乎成风成俗也。圣人不复出,孰为之正?外卫者不视不择,欲吾圣人之风不衰,望圣人之法益昌,不可得也,悲夫,吾何望也。(中略)
&&&&《僧宝传》〈黄龙宝觉心禅师传〉云∶谢景温师直,守潭州,■大沩,以致公,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趣长沙之意。公曰∶‘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已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间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为天人师。今则不然,挂名官府,如有户籍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岂可复为也?’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公至长沙。
&&&&清拙澄禅师《圣因录》云∶古德住持有三种∶(一)说法,(二)安众,(三)修造。舍此之外,不为住持。昔汾阳感石门排闼,喻以佛法大事,靖退小节之言而起。大觉为九峰一疏而来。晦堂愿见谢公,不住大沩。应庵云∶衲僧家着草鞋住院,何至如蚖蛇恋窟。此皆中古传道名师,可为后世法。
一般称呼寺院的住持为长老,长老可以称之为法师,但是法师不一定是长老。长老:一般指世间的德高望重的长者。
&&&&【居士】
&&&&居士:梵文Gr-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Vaisya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于佛教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陕西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代禅宗高僧、西安卧龙禅寺方丈如诚长老于日(农历壬辰年腊月初二)子时在卧龙寺安祥示寂。世寿七十三,僧腊三十二,戒腊三十载。
&&&&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可见,一位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决不是带有灰色气氛的处士或隐士。
&&&&然在《长阿含经》中,唯将四大阶级的第三阶级吠舍种称为居士,并将轮王的主藏(财货)大臣,称为居士宝,那么居士者,相当于商人、经理或者是实业家了。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居士的由来】
&&&&据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都是厌倦现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将他收为弟子。而这时,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了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启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业又无人管理。佛陀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便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称为优婆塞,就是指居家修道的居士。俱梨迦成为“优婆塞(居士)”之后,请佛陀到他家讲学。释迦牟尼在俱梨迦家中时,对耶舍的母亲宣讲了佛法,耶舍的母亲愿意当释迦牟尼的信女,过佛化的家庭生活。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意为清信女,汉译女居士。佛陀说过,在家修行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如果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成,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样了。
&&&&法师,梵文drma-bnaka,唐朝的玄奘因精通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但在今天中国民间,大概为了尊敬出家人或根本不懂‘法师’两字的意义,凡见了出家人,甚至小沙弥,不管对方有讲经资格与否,竟都称他为法师了。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一般称呼寺院的住持为长老,长老可以称之为法师,但是法师不一定是长老。
【长老】:一般指世间的德高望重的长者。在佛教中,“长老”“者,指德长年老之谓,《要解》云:“德腊俱尊,故名长老,”所以以下即从德、腊二方面加以剖析。
佛教中一般用方丈代表方丈和尚,他们是寺院的最高领导者,同时有老师的职责。方丈,原为道教固有的称谓,在道教中,讲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是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亦可称“住持”。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这一俗称。佛寺住持的居处称为方丈,亦曰堂头、正堂。这是方丈一词的狭义。广义的方丈除指住持居处外,还包括其附属设施如寝室、茶堂、衣钵寮等。
佛教原用以指禅寺的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如《》载,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其卧室一丈见方,但能广容大众。禅寺比附此说,故名。至唐代,怀海(公元720-814年)建立住持制度后,方丈专指住持的居室,并用为一般寺院内主持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怀海所制《禅门规式》:“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即维摩诘译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第四四回:“打扫干净方丈,安寝一宿。”以后道教全真派亦采用此名,指道院的和他居住的静室。(常正)
(来自《俗语佛源》)&
宽道长老与众居士在玄奘寺殿前合影
:(堂塔)禅林之正寝,住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曰方丈,因其住于此也。古来之说维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于此。法苑珠林感通篇曰:‘吠舍厘国宫城周五里,宫正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经处。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于大唐显庆年中敕使长吏,因向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传灯录禅门规式曰:‘长老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案方丈之名,先唐王玄策已有其说。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曰:‘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注,高诱曰:‘堵长一丈,高一丈,面环一堵,为。铣曰:宋孝武皇帝时也,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家也。’则方丈唯言僧坊之狭小而已,必非由于维摩也。昙鸾之往生论注上曰:‘如维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国号无赀,乃称广大?’/doc/7075.html
&&&&&&&&&&&&&&&&&&&&&&&&&&&&&&&&&&&&&&&&&2006年和老和尚在千山
大师:梵文 Sastr
意为大师范、大导师。释迦被尊称为‘三界之大师’。在中国起初只称有高德之出家人为大师,但以后大师两字专用作追赠死去的高僧的谥号了,例如天台宗的创立者智顗被称为智者大师、慧思为南岳大师、吉藏为嘉祥大师。
 僧:梵文
Samgha,详称僧伽,意为众、大众、团契。僧伽是一群依佛法的出家人所组织的一个宗教团体。中国人称‘僧’,是由僧伽简称而来。有的出家谦称自己为‘小僧’、‘贫僧’,实欠妥当,因为一个人不能成为僧伽(至少应有四人)。再者,称僧伽为‘小’,为‘贫’,也是不对的。佛教界惯用‘高僧’,不用‘名僧’,据说‘名僧’两字的意义多指坏的方面。。
罗汉--是阿罗汉的略称。佛教认为一个人因修行的功夫不同,故取得的成就也有高低之分。每一种成就就叫作一个"果位""
阿果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菩萨,是第三等。佛教称,获得这一果位,就可熄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生死轮回"之苦。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人叫"阿罗汉",简称罗汉。。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现在一般对出家人的尊称为:“法师”。
&&&&元杂剧中称之为“洁郎”
&&&&【解释】
&&&&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磐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Khos),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Upadhyaya),「和□」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
&&&&【为什么和尚要剃光头】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纪,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当和尚了。
&&&&那叫戒疤,表示受过戒.也不是每年一个.是三个,六个,九个或十二个.
&&&&关于戒疤,请参考:
&&&&《谈和尚头顶上的戒疤》
&&&&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在,2008年三年每年冬天都去卧龙寺打禅七,亲近老和尚,是老和尚教导我要好好打禅七。由于最近几年忙于寺院建设。老和尚还叮嘱一定要抽出时间去打禅七。老和尚是值得恭敬,赞叹的。一句念佛是谁,使我和老和尚结下了不解之缘。老和尚以戒定慧实现了人间的庄严,不仅是我的恩师,也是人天的楷模,如来本无生无灭,愿达摩的法脉在东土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愿老人家乘愿再来,利乐有情。普度群迷。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受戒的人部必须用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以显示虔诚信佛的决心。这就是中国汉地僧人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所谓传戒,就是佛教寺院召集志愿出家为僧尼的人,设立戒坛,举行授戒,使之成为正式僧尼。
&&&&从求戒者来说,出家为僧尼是要有许多条件的,比如个人志愿、家庭同意、身无债务、五官端正等等,这在实际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有志于出家的人,先要和寺院取得联系,在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师”。通过全寺僧侣了解和同意,然后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他剃除须发,授沙弥戒(共有十戒),这就叫做“沙弥”了。沙弥,也就是汉地一般俗称的小和尚,其实,还算不得正式的和尚呢!沙弥在梵文里的原意是勤策、息慈,就是应当勤受师父策励,息恶行慈。沙弥的年龄一般在七岁到二十岁之间。在这期间,他的“依止师”对他有教育和抚养的责任,年满二十岁了,经过僧侣开会研究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他举行授戒仪式,这次授戒叫比丘戒,戒条比起沙弥戒来就复杂多了,共有250条,成为正式僧人的条件也因此算是备足了,所以又叫具足戒。从此就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资格。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才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道。除了沙弥戒和比丘戒之外,最后还有一种菩萨戒,有10重戒、48轻戒,但这不是必须受的,根据自愿。沙弥戒必须单独授受,比丘戒允许三人以下同时授受。
&&&&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慧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补充: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唐朝已有炼顶以艾燃顶的习俗,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据说是在元代。当时异族统治者想借以识别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民逃到僧众里面去。
&&&&元将,伯牙吾台氏。从讨李璮,战老僧口,斩获甚众。从攻襄阳,赞画有方。从丞相伯颜渡江,与宋军战于柳子、鲁洑、新滩、沌口。后二年围潭州,城破,诸将欲屠城,和尚力持不可,一城赖以全活。后官常德路达鲁花赤,复擢岭南、广西道提刑按察使。
&&&&【尼姑】
&&&&“尼姑”,世俗中称呼出家女众,是很不礼貌的称呼。佛教称谓为:比丘尼。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现在的尊称应为:“法师”,表示尊其佛法造诣高深。
&&&&【资料文献记载】
&&&&比丘尼(梵bhiks!uni^,巴bhikkhuni^,藏dge-slon%-ma)
&&&&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又作苾刍尼、■刍尼、备刍尼、比呼尼等。意译除馑女、乞士女、沙门尼、除女、薰女等。略称尼或尼僧。
&&&&依《大爱道比丘尼经》所载,比丘尼的出家,始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许出家受戒。在我国,依《比丘尼传》卷一所述,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尼僧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这是我国比丘尼的开始。在日本,司马达等之女善信等人从高丽僧惠便出家,后至百济受具足戒,是其滥觞。
&&&&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灭后、部派分裂以前,教诫极严。至部派分裂再分裂后,对比丘尼较为放宽。然而,因相传女人障重,故戒条亦多,依《四分律》所载,比丘须守二五0戒,比丘尼则须守三四八戒。
&&&&在我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贡献虽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传》书中所载,由晋代迄梁武帝之间,我国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如道容‘戒行精峻’(卷一),令宗‘学行精恳,开览经法,深义入神’(卷一),慧果‘常行苦节,不衣绵纩,笃好毗尼,戒行清白’(卷二),慧耀甚且烧身以供养三宝(卷三),凡此皆足令人钦仰。
&&&&古代世俗女子虽有读书识字者,然真能登台讲说者则极少见。《比丘尼传》书中所载之比丘尼,则颇有能登台讲解经律、著书立说者。晋穆帝时,妙相‘每说法度人,常惧听者不能专志,或涕泣以示之’(卷一)。齐武帝时,昙彻‘才堪机务,尤能讲说。剖毫析滞,探赜幽隐。诸尼大小,皆请北面’(卷三)。智胜研读律藏,‘自制数十卷义疏,辞约而旨远,义隐而理妙’(卷三)。由此诸例,可以窥见比丘尼在我国早期佛教史上地位之一斑。
&&&&至于二十世纪的后半阶段,比丘尼也是台湾佛教的中坚分子。不唯人数远较比丘为多,且颇多能独当一面,弘法利生者。如证严创办慈济功德会,兴办大型医院及大学,其弘法事业规模之大,为前此之台湾所未有。恒清为美国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学博士,身任台大哲学系教授,且掌理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对台湾佛教高等教育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其他方面之杰出比丘尼,在台湾亦为数甚多。种种迹像皆显示出,在现代台湾佛教僧团里,比丘尼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五分律》卷二十九;《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四分律》卷四十八;《大智度论》卷十三;《杂阿含经》卷二十四;《中本起经》卷下〈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下;《撰集百缘经》卷八;《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奎马女修士撰·赖显邦译《佛陀时代的女众》(《谛观》杂志第五十九期);平川彰《原始佛教の研究》。
  即菩萨。以菩萨明解一切真理,能开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故有此尊称。《释氏要览》云:"经中多呼菩萨为开士,前秦苻坚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可知开士也是高僧的尊号。
本指开山建寺而言,因古代寺院多建于山谷幽静处,故称开山。
长者 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中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转载网络。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心法师是什么来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