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脱颂拓斯巴达极速介绍的时区中国选哪个

斯巴达 Sparta(公元前7世纪末~公元396年)   古代希腊的城邦。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科尼亚。   国家形成和早期发展 约公元前10世纪,多利亚人在拉科尼亚建立了斯巴达城。该城由4个村庄组成。到公元前8世纪末,斯巴达人建立起一个基本统一了拉科尼亚的城邦。约公元前735~前715年,斯巴达初步征服了西邻美塞尼亚。公元前7世纪末创立了斯巴达国家。公元前9~前7世纪,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并逐步形成一整套有特色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斯巴达社会分为3个等级:①斯巴达人。城邦中的全权公民,完全靠剥削奴隶劳动生活,最盛时约有9000户。斯巴达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种军事性质的所谓平等者公社,成为斯巴达国家的统治阶层。②边民。被征服的边区城市的居民,约有3万户。为自由民,在本地有自治权,但是没有斯巴达城邦的公民权。主要务农,也有的从事工商业。③黑劳士。属于斯巴达城邦所有的农业奴隶。   斯巴达国家的政体属贵族共和政体。城邦的主要政治机构包括:①国王2人,分别由两个王室世袭。主要权力在宗教和军事方面,平时主持国家祭祀和处理家族法案件,战时一个国王领兵出战,另一个居守。②长老会议。两个国王是当然成员,另有成员28人。长老任职终身,出缺时从年逾60的公民中遴选补足。长老会议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案,主持刑事审判,并处理国家行政事务。③公民大会。由年满...     斯巴达克 Spartacus(?,色雷斯~前71)   古罗马奴隶起义的领袖。在战斗中被俘并沦为奴隶,被卖到卡普阿一角斗士训练所。公元前73年初夏,为争取自由率70名角斗奴隶起义,占领附近的维苏威山,得到各地逃亡奴隶和破产农民的响应,不久即扩至数千人。他所率义师得到奴隶和贫民的广泛拥护,队伍不断扩大,盛时曾达到12万人。公元前72年率军先北后南进行了3次远征,多次打败罗马军队。公元前71年春在阿普利亚境内与克拉苏·迪弗斯决战,起义军失败,斯巴达克在激战中壮烈牺牲。这次起义予罗马统治者以严重打击,但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起义者未建立适当的基地,内部发生分裂等,终被强大的罗马统治者所镇压。K.马克思称斯巴达克是“伟大的统帅,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V.I.列宁赞誉他为“最大一次奴隶起义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       在人类战争史中,反阶级压迫的战争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这种战争中涌现出的军事历史人物的事迹无不英勇悲壮,可歌可泣。在古罗马奴隶制时代,奴隶领袖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起义,曾经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其不畏强暴、前仆后继求解放的斗争精神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奴隶,谱写了奴隶解放的光辉诗篇。     在古罗马,到处都有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奴隶被称之为“   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为了取乐,建造巨大的角斗场,强迫奴隶成对角斗,并让角斗士手握利剑、匕首,相互拼杀。一场角斗戏下来,场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隶尸体。奴隶主的残暴统治,迫使奴隶一再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爆发了。     斯巴达克是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罗马进兵北希腊时,在一次战争中斯巴达克被罗马人俘虏,被卖为角斗士奴隶,送到卡普亚城一所角斗士学校,受非人待遇。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斯巴达克向他的伙伴们说∶“宁为自由战死在沙场,不为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角斗士们在斯巴达克的鼓动下,拿了厨房里的刀和铁叉,冲出了牢笼。在路上,他们正好遇上几辆装运武器的车子,就夺取了这些武器武装了自己,并跑到几十里以外的维苏威火山上聚义。斯巴达克率领起义者在这里安营扎寨,建立起一个巩固的阵地。     许多逃亡奴隶和农民都纷纷前来投奔,斯巴达克的妻子和他是同一个部落的,也参加了起义。起义队伍由70余名角斗士很快发展为约1万人,并多次战胜罗马军队的一些小部队,斯巴达克便按照罗马军队的形式将自己的部队进行了改编,除有数个军团组成的步兵外,还建立了骑兵,此外还有侦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辎重队。除夺取敌人武器外,起义军兵营里还组织制造武器。对士兵进行训练,并制定了严格的兵营和行军生活规章,不久就控制了整个坎佩尼亚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达克军队已增到6万人。他将部队开向阿普利亚和路卡尼亚,在那里人数达到12万(据有些史料记载为9—10万)。被起义的巨大规模震惊的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72年年中派遣以执政官楞图鲁斯和盖里乌斯为首的两支军队讨伐斯巴达克。这时,起义军内部产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隶,其中包括斯巴达克,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认为在意大利本土建立政权比较困难,主张离开意大利,冲过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势力尚未到达的高卢地区,摆脱罗马统治,获得自由,或者返回家乡。而参加奴隶起义运动的当地的牧人和贫农则不愿离开意大利,希望继续与罗马军作战,以夺取失去的土地。由于这种意见分歧,3万人的队伍脱离了主力部队,在伽尔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亚北部)被罗马军队击溃(死2万人)。斯巴达克闻讯赶来救援,已经来不及了。斯巴达克杀死了300名罗马俘虏,祭奠了阵亡战友的“亡灵”,继续率军北上。公元前72年,斯巴达克的军队沿亚得利亚海岸穿过整个意大利。在齐扎尔平斯高卢省(北意大利)的摩提那会战中,斯巴达克的军队击溃了卡西乌斯总督的军队。起义者受到胜利的鼓舞又因越过阿尔卑斯山有不少困难,斯巴达克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挥师南下,返回意大利,从一边绕过罗马,向南方进军。     面对这支驰骋于意大利的起义队伍,罗马统治集团惊慌失措,没有人敢竞选执政官。元老院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最后选任大奴隶主克拉苏斯统率大军,镇压起义军。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的军队在意大利布鲁提亚半岛(今卡拉布里亚)集结,预计乘基利基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但海盗不守信用,没有提供船只,斯巴达克自造木筏渡过海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这时,克拉苏斯在起义军兵营后方构筑了一道工事,切断了起义军撤回意大利的后路。挖的是一条两端通海的壕沟(长约55公里,宽和深均为4.5米),并筑起土围。但是,起义军用土和树木填平了壕沟,突破了工事。在突击中,斯巴达克的军队损失了约三分之二。不久,斯巴达克在军队很快得到补充后(达7万人),于公元前71年春试图以突袭的方式占领意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尔的西,乘船渡海驶向希腊,进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罗马元老院竭力想尽快地将起义镇压下去,分别从西班牙和色雷斯将庞培的大军和路库鲁斯的部队调来增援克拉苏斯。为了不让罗马军队会合,斯巴达克决定对克拉苏斯的军队发起总决战。他用急行军快速将部队开向北方,迎击克拉苏斯。在阿普里亚省南部的激战中,斯巴达克军队虽在数量上比罗马军队少得多,但他们仍然英勇战斗。斯巴达克身先士卒,骑在马上左冲右突,杀伤两名罗马军官。他决心杀死克拉苏斯,但由于大腿受了重伤,只好在地上屈着一条腿继续战斗。在罗马军队的疯狂围攻下,6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约5000名斯巴达克起义军逃往北意大利,不幸在那里被庞培消灭;6000名俘虏被罗马人钉在从罗马城到加普亚一路的十字架上。但是,一些分散而没有统一领导的起义队伍在意大利许多地区仍然坚持战斗10年之久。     轰轰烈烈的斯巴达克起义失败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没有一个能够联合广大受剥削群众的总纲领;参加起义的罗马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成分和民族成分复杂,对之缺少必要的教育工作;作战指挥上由于缺少经验也有许多错误等。然而,这次起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起义的本身,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阶级,加剧了罗马奴隶制的经济危机,促使罗马政权由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列宁也说∶“斯巴达克是大约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     斯巴达克起义对奴隶解放与自由运动是一次巨大推动,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的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列宁在评价斯巴达克起义时指出∶“在许多年间,完全建立在奴隶制上的仿佛万能的罗马帝国,经常受到在斯巴达克领导下武装起来、集合起来并组成一支大军的奴隶的大规模起义的震撼和打击。”就当时来说,极大地动摇了罗马奴隶制基础。奴隶主被迫对剥削奴隶和经营田产的方式作出某些改变,并开始改变控制奴隶的方法和对奴隶的态度。他们尽量收买不同种族的奴隶,避免把同族的奴隶集中使用,提防他们联合在一起。奴隶主开始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奴隶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隶就在这样的方式下开始演化为“隶农”,而释放奴隶的数目也渐渐增多。上述情况到公元1世纪后就更为普遍。     斯巴达克起义能够建立较强大的军事组织,多次打退罗马精锐部队,在军事上有许多成功之处,如在战斗行动中力求夺取和掌握主动权;组织好步兵和骑兵的协同,力主进攻;在战区内巧妙地机动部队;行军隐蔽迅速,设置埋伏,实施突袭;善于各个歼灭敌人。这些对后来的奴隶起义战争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古代希腊最强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达第二   斯巴达克领导的古代罗马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原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抗罗马的战争中被俘,卖到卡普亚的一个角斗训练所当角斗奴隶。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和他的伙伴们不堪忍受角斗士的悲惨境地,决定起义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斯巴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斯巴达在希腊的位置斯巴达(希腊语:∑πάρτη)是古代希腊城邦之一,以其严酷纪律、独裁统治和军国主义而闻名。斯巴达的政体是寡头政治,和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形成对比。斯巴达规定所有男人必须从军。斯巴达拥有众多国有奴隶,称为黑劳士。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及其同盟者战胜雅典军队并霸权整个希腊。由于战争损伤希腊元气,最后所有城邦,包括斯巴达,均被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     目录 [隐藏]   1 建立   2 特色   2.1 政治制度   2.2 对子女的艰苦锻练   2.3 对黑劳士的奴役   3 波希战争   4 争霸希腊   5 衰亡   6 相关条目   7 参考资料           建立   约公元前11世纪,希腊北方的多利亚人攻占了位於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拉哥尼亚,从此这些多利亚人被称为斯巴达人。斯巴达人并将拉哥尼亚的原居民变为奴隶,称为黑劳士。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又征服了邻邦美塞尼亚,亦将多数的美塞尼亚人变为奴隶,与拉哥尼亚的原居民一样,称为黑劳士。     现在的斯巴达是一个现代农业小镇,出产的橄榄油世界一流,曾作为雅典奥运会专用橄榄油。       特色     政治制度   斯巴达行「二王制」,但两个国王只有在战时才有权力,其中一个国王担任统帅,另一个国王则负责留守。而闲时,重大事务均由「长老会议」决定,而长老会议则由30个人组成。除此以外,有5个执政官会帮助国王处理政务,并由长老会议作出决定。虽然实际上长老会议握有实权,但所有重要事务在名义上还需要公民大会通过,方为有效。       对子女的艰苦锻练     斯巴达战士的雕像婴儿   斯巴达犹如一个大军营,其公民的婴儿刚出生时,便要被检验体质,如果不合要求,便会被抛弃至荒山野岭;作为母亲的,会用烈酒为其婴儿洗澡,若受不了的,则任由他死去,这是因为斯巴达人只要最好的战士。     男孩   男孩在7岁前是由双亲抚养的,但其父母从小则会训练他们成为独立坚强的战士,甚至有点冷酷无情。7岁后便会编入团队进行军训。他们要被训练为绝对服从,身手敏捷,不怕艰苦的军人,所以每年均会被火辣辣的皮鞭鞭打,并不许求绕或叫喊。当男孩过了12岁,便会被编入少年队,只能光头赤脚,不论天气冷暖均只许穿一件外衣,并只可在军营里作少量进食,逼使他们在外面偷取食物,锻练他们的身手。若被人发现,则会被重打,因为这证明他身手并灵活。至20岁后,则成为正规军人。30岁时便会成亲,但还是要每天作军训。60岁时便会退役,但仍要作为预备军,随时候命。     女孩   女孩过了7岁仍留在家里,但并不像中国的女孩般在家刺绣,而是在进行艰苦的体格训练,因为斯巴达人认为只有强壮的母亲,方能诞下坚强的战士。因此斯巴达的妇女十分坚忍,并不怕看到儿子浴血沙场。当儿子要上战场时,她们并不会为其祝福,只会给他一个盾牌,并说:「要麼拿著,要麼躺在上面。」即是说,要麼打胜仗回来,要麼光荣战死,在盾牌上被人抬回来。       对黑劳士的奴役   黑劳士的生活极其艰苦,他们在战时要作先锋,但又没有任何权利,斯巴达人可以随时杀死他们。黑劳士是斯巴达人的公有财产,在节日里,斯巴达人经常灌醉黑劳士,并将他们拖至公共场所任意欺凌。黑劳士不论如何,每年均要被鞭笞一次,其目的就是要黑劳士牢记其奴隶身份。亦因如此,黑劳士曾经多次发动起义。最后这种制度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斯巴达后被废除。     波希战争   如欲得知详细资讯,请参看波希战争。   温泉关大战   如欲得知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温泉关之战。     斯巴达王李奥尼达以其本国精兵300人及伯罗奔尼撒半岛其他城邦的4000人负责防守希腊的第一道防线 - 温泉关。李奥尼达及其士兵与百万波斯陆军拼命撕杀,使得波斯军队在头两天不得寸进,并且死伤惨重。但在第三天,一个希腊的叛徒引导波斯军队抄小路进攻李奥尼达的后方,李奥尼达无法抵御,只得下令让那4000名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军队先撤,并以其自己的三百精兵死守温泉关,在经过一番激烈撕杀后,斯巴达全军覆灭,但其英勇的事迹却留传后世,为后人所景仰。     “过客啊,   请带话给斯巴达人,   说我们踏实地履行了诺言,   长眠在这里”。   这是矗立在希腊德摩比勤隘口(俗称温泉关),纪念公元前480年温泉关战役的一尊狮子状纪念碑上镌刻的铭文。温泉关之战是马拉松战役之后第10年,波斯和希腊的又一次交锋。   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为实现父亲的遗愿,发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腊。为此,他精心准备了4年,动员了整个波斯帝国的军力。参加远征的士兵来自臣服波斯的46个国家,100多个民族。有穿着五光十色的长褂和鳞状护身甲、携带短剑长矛的波斯人、米底亚人;有头戴铜盔、手持亚麻盾牌和木棍的亚述人;有用弓箭和斧头作为主要武器的帕提亚人和花刺子模人;有穿长袍的印度人;有穿紧腰斗篷,右肩挂着长弓的阿拉伯人;有穿豹皮或狮子皮、用红白颜色身的埃塞俄比亚人,他们的武器是棕榈树制的弓、燧石做的箭头和镶羚羊狐狸皮;身穿鲜艳的红斗篷,手拿标枪和盾的色雷斯人;还有帽盔上装饰牛耳、手执皮盾和短矛的高加索各族士兵。波斯军队的人员这样庞杂,武器装备又是这样五花八门,使得这支大军很像一次各族军队和军备的大展览。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军齐集小亚撒尔迪斯,号称500万,实则30—50万人左右,分海、陆两路,向希腊进发。波斯大军走到赫勒斯邦海峡(现在叫达达尼尔海峡),薛西斯下令架桥。大桥很快架设起来,是两座索桥,埃及人和腓及尼人各造一座。桥刚修好,忽然狂风大作,把桥吹断。薛西斯大为恼怒,不但杀掉了造桥的工匠,还命令把铁索扔进海里,说是要把大海锁住。还命人用鞭子痛击海水300下,惩戒大海阻止他前进的罪过。他的自命不凡和目空一切,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桥最后还是造好了。不过由索桥变成了浮桥。工匠们把360艘战船整齐排列,用粗大的绳索相连。船上用木板铺出两条路,一条走人,一条走骡马。浮桥的两边又装上栏杆,以免人马坠入海中。   也许你不信,这支波斯大军用了整整7天7夜才全部渡过海峡。有个亲眼看到了这一切的当地人,惊恐地说:“宙斯啊,为什么你变为一个波斯人的样子,并把名字改成薛西斯,率领着全人类来灭亡希腊呢?”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一向喜欢内部争斗的希腊各城邦组织了从未有过的联合行动。30多个城邦组成了反波斯同盟,同盟军总统帅由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担任。   渡过赫勒斯邦海峡后,波斯大军迅速席卷了北希腊,七八月间来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该隘口是中希腊的“门户”,依山傍海,关前有两个硫磺温泉,所以又叫“温泉关”。关口极狭窄,仅能通过一辆战车,是从希腊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这时希腊人正在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在希腊,奥林匹克高于一切,运动会期间是禁止打仗的。因此,希腊人在关上布置的兵力只有几千人。当波斯人临近的时候,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仅带了300人来增援。   波斯大军在温泉关不远的平原扎下大营以后,薛西斯首先展开了心理攻势。他派人捎信给希腊守军,说波斯兵多得数不清,光是射击的箭矢就能把太阳遮住。勇敢的斯巴达人那能被吓着,他们嘲笑说:“那太好了,我们可以在荫凉里杀个痛快”。   过了两天,薛西斯又派人去打探希腊人的动静,回报说希腊人把武器堆在一边,有的梳头、有的做操,丝毫没有打仗的样子。薛西斯大为奇怪,问询知情者后方知,战前梳头是斯巴达人的习惯,意味着将要玩命血战。薛西斯又耐心地等了四天,见守关的希腊人没有丝毫投降的样子,便下了命令,用武力活捉这些不知好歹的希腊人。   根据温泉关地势险要、山道狭窄,部队不能展开行动,骑兵和车派不上用场的特点,薛西斯采取了派重装步兵轮番冲击的强攻战法,企图利用人数的优势打垮斯巴达人。而斯巴达人却利用温泉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居高临下,用锋利的长矛凶狠地刺向手持波斯刀的敌人。波斯人倒下了一批又一批,攻打了一天又一天,却没能前进一步。薛西斯无奈,只好拿出最精锐的一万名御林军投入战斗,但除了抛下大片尸体外,还是攻不上去。见此情景,薛西斯急得三次从他督战的宝座上站起来,皱着眉头,抖动着胡子,狂躁地吼叫不已。   正当薛西斯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名叫埃彼阿提斯的当地农民来报告说,有条小路可以通到关口的背后。薛西斯一听,大喜过望,立即命令这个希腊叛徒带领御林军沿着荆棘从生的小道直插后山。他们穿峡谷,渡溪流,攀山崖。黎明的时候,越过一片橡树林,接近了山顶。本来,列奥尼达在小路旁的山岭上早已布置下1000余名来自佛西斯城邦的守兵。因数日无战事,他们便放松了警惕,直到寂静的黑暗中传来嘈杂的脚步声时,他们才慌忙披挂上阵。波斯人已到跟前,羽箭像雨点般射来,佛西斯人败走了。波斯人也不追赶,直向温泉关背后插了下去。   斯巴达王列奥尼达得知波斯军迂回到背后时,知道大势已去。为保存实力,他把已无斗志的其他城邦的军队调到后方去,只留下他带来的300士兵迎战。因为按照斯巴达传统,士兵永远不能放弃自己的阵地。700名塞斯比亚城邦的战士自愿留下同斯巴达人并肩作战。   前后夹攻的波斯人潮水般扑向关口,腹背受敌的斯巴达人奋勇迎战。他们用长矛猛刺,长矛折断了,又拔出佩剑劈砍,佩剑断了,波斯人拥了上来。斯巴达的勇士们杀退了敌人的四次进攻,拼死保护自己的统帅。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少,逐渐被压缩到一个小山丘上。杀红了眼的波斯人,将残余的斯巴达人死死围住,在口令声中将雨点般的标枪投向他们,直到最后一个人倒下。至此,温泉关才最终被攻占了。   付出两万波斯士兵生命的温泉关血战,对于薛西斯来说,就象是一场恶梦。一想到血战到底,宁死不屈的斯巴达勇士,他就心惊肉跳地问:“斯巴达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据说,波斯人在打扫战场时只找到了298具斯巴达人的尸体。原来,有两个斯巴达人没有参加战斗。一个是因为害眼病,一个是因为奉命外出。战后,他俩回到斯巴达时,家乡的人都非常鄙视他们,谁也不理他们。其中一个人受不了这种屈辱,自杀了。另一个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但斯巴达人还是拒绝把他安葬在光荣战死者的墓地中。   大约在温泉关希腊守军死战的同时,双方海军在阿尔铁米西昂附近的水面上发生激战,互有损伤。不久希腊海军获悉温泉关失夺,遂退出战场,南撤可提卡附近的萨拉米海湾。中希腊的陆海门户都被打开了,希腊联军首战受挫,雅典岌岌可危。         争霸希腊   如欲得知详细资讯,请参看伯罗奔尼撒战争。     波希战争后,斯巴达为了与雅典争夺霸权,因此统率其主导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进行了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其中双方几度停火,最后斯巴达获胜。但双方均打至筋疲力竭,结果斯巴达在称霸希腊不久后便被新兴的底比斯打败,其后再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从此走向衰亡。     衰亡     斯巴达城的遗址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斯巴达恢复了独立的地位,但其衰亡已不可逆转。虽然克里昂米尼三世在位时,曾尝试进行改革,一度使斯巴达重现生机,但在公元前222年,克里昂米尼三世统率的斯巴达军队在塞拉西亚战役败给了亚该亚同盟和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三世的联军,克里昂米尼三世被逼逃亡,斯巴达从此走向衰亡。最后在公元前192年,斯巴达被亚该亚同盟并吞,而亚该亚同盟不久亦为罗马共和国所灭,斯巴达沦为罗马共和国的领土,从此不再以独立城邦的姿态出现。
  查了下  是周朝
  怎么扯到斯巴达克了,无语···
  比较一下,不是只有中国有文化有文明、世界上还有和中国完全不同的文明而且也不比中国的差!
  春秋 (前770-前476)   春秋时期,始於「平王东迁」。他得名於鲁史《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     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仗晋,郑等诸侯的力量迁都「洛邑」。从此王室开始衰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大夫专政与夷夏斗争登上舞台。     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平王东迁以 后,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 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带了军队去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郑伯不仅敢於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这说明,这时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孔子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修成了一部史书 《春秋》,后人就把这一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见於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它们主要是位於今天山东的齐、鲁,位於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位於今天山西的晋,位於今天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位於今天陕西的秦,位於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位於今天江苏中南部的吴和位於今天浙江一带的越。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藉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霸,又写作伯,就是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     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於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於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他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     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但无论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两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大败,连宋襄公都被射伤了腿,不久死去。     正当楚国称雄中原的时候,西部的晋国发展了起来。晋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地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 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经济文化发展。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与晋会战於邲(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 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於楚,楚人称霸中原。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於是由宋发起,於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 ,吴王阖闾以伍员(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又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越王勾践求和,送给吴王珍宝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乘胜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终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於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春秋时代,先后出现五个霸权,史学家称为&春秋五霸&。     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越王       春秋五霸     霸国   创业霸主   历时   时间(年)     齐国   齐桓公 姜小白   前720-前750   40     晋国   晋文公 姬重耳   前760-前510   160     秦国   秦穆公 嬴任好   前750-前770   30     楚国   楚庄王 芈侣   前790-前690   110     吴国   吴王 阖闾   前690-前510   30           春秋时势力图   功臣,名将,名人   百里奚,老子,孔子,范蠡,西施,孙武,鲁班,豫让           政治制度:   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称公、称侯,只有楚、吴、越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经济文化:   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徵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春秋战国时,由於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了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     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於城中的「肆」裏,边生产边销售。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於春秋末年。     铸造金属货币产生於春秋时期,晋国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铸币的地区之一。春秋后期,越国的谷价,每石最贵时六十钱,最贱时三十钱。     春秋时,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徵收一定的实物税。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鲁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按土地面积徵收一定量的军赋(甲),从而使税和赋合而为一。春秋战国之际,地税的徵收已很普遍。秦国於简公七年(前408)实行「初税禾」的实物地税制度。战国时,各国税制不一。秦国首先实行户口登记制,并据以徵收田地租税和接人头徵收「头会」(人口税)。     科学发展:   形成於春秋战国时的阴阳五行之说,将整个世界包括天文都纳入五行体系。「天」不仅以天象,而且还以各种物象来显示「天命」,因此,人们要以各种符应去体察「天命」,改变了以往用民心去体察天命的方法。这些符应显示於「五德转移」。显示於「五行之运」。天象的观察不旦是用於国家政治,特别是异常天象。因为事关「天命」。更是备受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精巧的医疗技术被发明并在临床得到应用。《灵枢.四时汽》记载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术。     哲学思想   中华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覆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於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     中华文明学术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时代才发展起来。这时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大黄金时代。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当时的世界       埃及   两河流域   欧洲地区   印度地区   中华帝国     前770年       希腊人在义大利的伊什亚岛上的皮特库建立最早殖民地。     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前769年     犹太乌西亚(~前749年)统治时期,其国势转盛。           前760年     乌拉尔图萨尔杜里二世即位(~前730年)。萨尔杜里二世曾多次征伐乌尔米亚湖西南的马亚国,两次出征康马汗国。           前757年       希腊斯巴达检察官纪年开始         前753年       罗马建都城,王政时期开始。         前748年     以色列耶户王朝末代王撒迦利亚为沙龙暗杀。           前746年     亚述提格拉特帕沙尔三世即位(~前727年),亚述历史进入新亚述时期。他在位期间,实行军事改革,推行募兵制,改革军事技术,对外进行扩张,其国势大振。           7     约从此年起,斯巴达在国王西奥庞珀斯的带领下,征服美塞尼亚地区,史称美塞尼亚战争。(~前720年)           前735年     约在此年,乌拉尔图萨尔里二世与亚述提格拉特拉沙尔三世作战,萨尔杜里二世战败。           前734年     犹太埃哈兹即位(~前715年),为抵御以色列的进攻,求援於亚述。           前732年     亚述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攻陷叙利亚的大马士革,推罗等城被迫向亚述纳贡。     以色列大部分及阿拉姆全部置为亚述行省。亚述人任命何细亚(~前723年)在撒马利亚为王。           前729年     亚述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并吞巴比伦,自封为巴比沦王。   前730年     乌拉尔图鲁萨一世即位(~前714年)。鲁萨一世统治期间对南高加索进行讨伐。         前726年     亚述萨尔玛那萨尔五世即位(~前722年)。前725年,围攻以色列都城撒马利亚及推罗。前722年,撒马利亚为萨尔玛那萨尔所攻陷。           前722年     亚述萨尔贡二世(~前705年)。其在位期间,镇压了叙利亚诸部的起义,摧毁了以色列,击败了乌拉尔图。       《春秋》记事由此年开始。     前715年     犹太希西统治时期(~前687年)。希西家制定宗教及政治改革,作为复兴大卫盛世计划的一部分。           前704年     亚述萨尔贡二世之子辛那赫里布即位(~前681年)。辛那赫里布以武力及外交手段使巴比伦,腓尼基个城邦,叙利亚,埃及,以及小亚诸国臣服。           前689年     亚述辛那赫尔布洗劫巴比伦城   前683年     希腊雅典执政官从此时起为一年一任,执政官皆从氏族贵族中选出         前685年     齐桓公即位,用管仲为相     前680年   亚述阿萨尔哈东即位(~前669年)。在其统治期间,埃及、巴比伦、腓尼基诸国摆脱亚述而独立。           前671年   亚述阿萨尔哈东远征埃及、占领孟斐斯,自称上、下埃及和努比亚之王。           前669年   亚述阿苏尔巴纳帕而即位(~前627年)。此时亚述武力征服已到极点,其版图东接伊朗、西临埃及、北及高加索、南抵波斯湾。               前640年     犹太约西亚统治时期(~前609年)。其在位时推行一项完整的政治、宗教纲领,以重建大卫的王国。   希腊希洛人在其领袖阿李斯扥梅尼的领导下举行起义,史称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前620年)。   前651年   齐桓公大会诸侯於葵丘     前626年     迦勒底王那波帕拉萨尔乘亚述国势衰弱,将亚述人赶出乌鲁克,占领巴比伦,取得巴比伦王位,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前539年)。   前616年     罗马老塔克文统治时期(~前578年)。   前638年   宋,楚泓之战,宋襄公大败。     前632年   晋,楚城濮之战,楚败,晋文公大会诸侯於践土。     前627年   晋败秦於崤。     前612年     新巴比伦和米底联合攻陷尼尼微城,亚述帝国灭亡。     前623年   秦穆公称霸西戎。     前605年     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前562年)。在此期间修建的「空中花园」,被希腊人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前601年   埃及法老尼科在其边境打败尼布甲尼撒。尼科统治期间,沟通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运河工程开时动工,并遣腓尼基船只绕航了非洲。     前600年     希腊《伊索寓言》产生。   印度早期《奥义书》约於此时成文(~前550年)       前599年         印度耆那教的创始人增益生於此年。相传增益30岁出家,苦行12年得道,被称为大雄,获「耆那」(即胜利者)的称号。耆那教因此得名。       前597年     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进攻耶路撒冷。不久,耶路撒冷陷落,犹太王约雅斤及其臣民被掳至巴比伦。       晋、楚邲之战,晋败,楚庄王称霸中原。     前594年       雅典梭伦任首席执政官(~前593年),实行一系列重要改革,颁布「释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恢复公民大会,建立四百人会议,创立陪审法庭。         前586年     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攻下耶路撒冷,大肆劫虐,犹太王国亡。许多犹太人在次被掳往巴比伦(犹太史称为「巴比伦之囚」)。期间,逐渐形成了救世主思想,犹太教产生。   前578年     罗马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统治时期(~前534年),实行改革。   前563年     佛陀降生   老子大概生於此时     前558年     阿黑们族的居鲁士统一伊郎高原诸部落,并领导波斯人反对米底人的统治。       前551年     孔子生於此年。     前550年     居鲁士大帝率军攻陷米底都城爱克巴坦那,灭掉米底,建立阿黑门尼德王朝(~前330年)   前546年     希腊斯巴达击败歌斯,成为霸主。   前544年     印度频毗沙罗(~前493年)开始统治摩揭陀国,定都王舍城。       前538年     波斯占领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灭亡。波斯人释放了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           前529年     波斯居鲁士大帝远征中亚,遭游牧部落马萨革泰人的围歼,居鲁士被杀。其子冈比西斯即位。           前525年   波斯冈比西斯征服埃及,自称埃及法老,建立第二十七王朝(~前404年),或称波斯王朝。           前522年   波斯僧高墨塔伪称冈比西斯之弟,夺取政权。冈比西斯死於归国途中。大流士联合部分波斯贵族杀高墨塔,即位为王(~前486年)。大流士在位期间,波斯帝国盛极一时。           前514年   大流士改革了波斯帝国后出兵欧洲,进攻斯基泰人,惨败。归途中占领了欧洲部分地区。大流士成为第一个向欧洲扩张的东方君主。   前510年     罗马「骄傲者」塔克文专横暴虐,引起贵族与平民的强烈不满,被逐出罗马。         前509年       相传罗马公和国建於此时。公和国首脑初称行政长官,稍后称执政官,共二人,由百人团从贵族中选出,其权利均等。     前506年     吴国攻楚国,入郢都。     前505年       克利斯提在雅典建立民主政治。         前495年       马其顿亚历山大一士(~前450年),统一马其顿全境。此时,马其顿与希腊各邦保持密切的联系。     前496年     吴,越檇(因「醉」)之战,吴王受伤而死。     前494年       罗马平民拒绝作战,带武器离开罗马,史称「平民运动」,贵族迫於形势,只好让步,平民取得选举保民官的权力。     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句践。     前492年   波斯大流士以雅典等城市支持米利都为藉口,派兵进攻希腊,但由於波斯船队遭暴风之灾,进攻受挫。     前490年     大流士第二次派兵进攻希腊。海军横渡爱琴海,在雅典附近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人在将军米泰雅德指挥下,以巧妙的队形战胜了强大的波斯军队。为希腊历史上著名的「马拉松战役」。   前493年     希腊雅典泰米斯扥克利任执政官(~前493年),放逐政敌亚里斯泰提。     罗马人与拉丁人订立条约,相互有帮助的义务,互分战利品,相互通商。   印度摩揭陀阿闍世(~前462年)自立为王。摩揭陀开始在印度列国中称雄。   前482年     吴王会诸侯与黄池,成为霸主,越王引兵袭吴。     前480年   8 月,波斯大军进入希腊本土,斯巴达王李奥尼达率近千人在德摩比利地区给予波斯沉重的打击后,全部战死。9 月,波斯大军进抵雅典,在萨拉米海湾战役中被击败,此为著名的「萨拉米海战」。         前478年       希腊雅典、爱琴海诸岛和小亚各城邦组成反波斯的海上同盟,史称「提洛同盟」。     前473年     越王购歼灭吴国后,会诸侯於徐州。  
    那一大段的斯巴达克思是咋回事。。。。    COPY也得看看内容啊~~~
  氧化钙你妈,有什么问题?现在呢?在不在?
  作者:Rossonero 回复日期: 11:46:58 
        那一大段的斯巴达克思是咋回事。。。。        COPY也得看看内容啊~~~    ========  lz可能认为斯巴达克和斯巴达是一回事吧
  学历史
  Ctrl+C  Ctrl+V  
  俺更喜欢雅典
  楼主冒充文化人
可惜文化人由于所谓专家教授的存在已经成了贬义词
  BS  Ctrl+C  Ctrl+V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颂拓斯巴达极速介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