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湘军与淮军和淮军外战能力相差这么大

中国超算的两大集团-湘军和淮军
已有 5265 次阅读
|系统分类:|关键词:中国超算 两大集团 湘军 淮军
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昨日公布,首次完全使用“中国芯”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同样来自中国的“天河二号”登上榜首,中国超算上榜总数量也有史以来首次超过美国名列第一。根据榜单,“神威太湖之光”的峰值运算速度为每秒12.54亿亿次,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9.3亿亿次,不仅速度比第二名“天河二号”快出近两倍,其效率也提高3倍。“神威太湖之光”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也于昨日举行了揭牌仪式。让我想起,我此前的一篇博文美国突然停止售华CPU-中国如何接招&-&高山的博文中国大型计算机两大集团,我总结为&湘军和淮军(更准确是苏)。所谓湘军,就是我的母校国防科技大学(地处长沙),其计算机系统习惯名为“银河”系列,包括大家熟悉的天河系列;淮军,就是总参56所(江苏无锡),这个新闻提到的“神威”系列就是该所研发的。神威计算机的总设计师是金怡濂院士,天津人,也是我的老乡啊。国防科大和总参56所,代表了当前中国计算机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为我们国家输送了大量的计算机人才。总体上,国防科大的规模略大一点,但是总参56所由于是研究所,专业更为集中,队伍更稳定。国防科大虽然也有一个计算机研究所,但是,计算机学院的研究生太多,这些人都是流水的兵,影响了积累和进一步提高。两家单位真的就像晚清末年的湘军和淮军,虽然都是军队系统,但是老死不相往来,甚至相互之间的交流,比与国外交流还要难上很多倍。正如我上一篇博文讲到的美国对华禁运其先进的志强处理器,是件大好事,可以让国家领导人认识到当前科技领域斗争的残酷性,进一步整合国内不同派系湘军、淮军和各种地主或私人武装。其实,国家层面,当年把大型机的研发放到了军队单位,已经体现了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我在军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中国会把最重要的科技研发放到军队单位,因此,激光戴等各位海外过多批评中国科研腐败的老师们,一些军队(包括航天)秘密研发的东西你们都没有看全,因此我讲的中美争霸,你们先不要急于嘲笑。中国除了烂透了的八旗军和绿营兵,还有有一定战斗力的湘军和淮军,国家大了就是深不可测。中国的科研也是走两条线,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所以,我一直认为大家看到的所谓透明计算等等,都是战略忽悠局,极有可能是故意胡搞的。但是航天军工领域的暗线上,还有很多人(包括我的老师同学们)在暗中使劲呢。包括现在的北斗双星,无人机,某某雷达等等一系列成果,你听到的越少,各种奖项或人才评价中越没有,越有可能是最厉害的。最近,某某期刊不是抛出了一些所谓的中国xx科学家么,西方社会忽悠中国,中国也在装傻,忽悠他们。真正厉害的,默默无闻在给国家做着贡献的科学家们,也许要20年以后,或者等到中国赶上或接近美国科技水平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大量引进海龟,我的理解,其最重要意义是对外交流,了解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最新动向,包括技术引进和情报获取。而后是,向社会宣传人才政策。这些只是明显的一部分,科技攻关的核心团队未必真的靠这些“千人”“万人”,今天话多了,到此为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山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0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湘军、淮军、新军、国军……为什么每隔30年,近代中国军队就变得腐败不堪一击?
19世纪中,八旗、绿营与太平天国一触即溃,清朝只好依赖新组建的湘军、淮军,但仅仅过了30年,淮军就不堪作战,只能又组建新建陆军。由新军而来的北洋军差不多诞生30年后,也在北伐军前一溃千里。而国民党组建的国民革命军从一开始的意气风发,变成不堪一击,也差不多30年,这里有什么规律吗?为什么近代军队腐败的速度这么快?有可能走出这个怪圈吗?
其实本来就没有什么实力,只是取决于对手而有所表现了。1.八旗八旗初期战斗力爆表,拿下杜松洪承畴等明军主力,主要是因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父子知己知彼,战术得当。之后横扫华北和南方,主要就是靠“势”,对手一看打不过各种溃散,有点政治眼光的汉族武装大多投靠过来。这个时候由于满族主力军逐渐损耗,已经是汉军打头阵了。后来八旗成了国家包养,驻防大城市的更是沾了一身汉族腐朽文化,自然就退化了。绿营就是在这时成为清朝国防重要力量。重点是对手是谁?螳臂当车的台湾分裂势力?一千刚出个头的俄国远东哥萨克?主要还是骑兵(感谢
指正,准噶尔部已经半热兵器化,与清军一样弓箭火铳并用,而且平叛主力是满汉八旗和喀尔喀部)的准噶尔蒙古人?或者就一群白莲教穷光蛋农民?都是这类的对手。装备了初级火药武器的绿营和八旗,总是有武器和数量优势,能打赢的。只是和俄国、准噶尔乃至大小金川都打了持久战,这就有点尴尬了。进入19世纪,长期得不到水平提升的绿营和八旗,在冷热兵器都更胜一筹的英国人面前被血虐,本是自然之理。然而为什么连长毛都打不过?实在是天灾人祸搞得民怨沸腾,长毛有怒气buff——毕竟曾国藩、李鸿章、华尔都有被打得满地找牙。不过,石达开那十万大军,总是八旗绿营给他一点点消磨殆尽的。八旗绿营也不是完全废柴。清朝的军事改革起步太晚,和思想保守有很大关系;再有一点,就是八旗绿营中既得利益动不了,只能去改革湘军淮军了。2.湘军淮军罗尔纲先生评论湘军淮军“练兵不练官”,士兵有了现代化武器,但是湘军还停留在传统战术层面,打仗一窝蜂冲上去,排队枪毙都不会,散兵线就更别提了。要命的是士兵也没有领悟真谛。外国教官不止一次发现士兵瞄准时候,只是枪口角度像模像样,根本不看准星而是随便看周围!换句话说,军队不是指望火枪直接打死几个敌人,而是多发子弹吓唬了事——毕竟湘军淮军的平时对手都是“寇”,不经过正规训练,很容易溃散。结果,1894年,这支装出来的现代军队,遇到一支实实在在想要玩命的现代军队,就原形毕露了。再加上甲午战争中,南方各种不作为,用梁启超的话,成“李鸿章一人之战”;而对面是抱着决死之心,帝国荣耀在此一举,最后态度决定一切。充分说明大清药丸,中央集权都不灵了。3.新建陆军湘军淮军不行,就由袁世凯再搞一个。事实上,袁世凯练兵的天津小站,本来就是淮军周盛传的驻屯地。从这一点,袁世凯也是继承了淮军很多——至少军队私有化不是他的专利。大能人袁世凯果然练成一支不抽大烟的好军队,然后清朝试点成功,全国推广。新建陆军没有参加抵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不过从同为武卫军的聂士诚和董福祥部队接连被八国联军爆来看,老袁只是捡了便宜。新建陆军最著名的实战就是拿下革命军控制的汉口了。湖北新军不是袁世凯对手,不等于北洋军就多强悍。“二次革命”成功收拾军事逗比孙中山同理。然而,1916年护国运动时候,主要是因为彻底不得势,北洋军就陷入对护国军的苦战了。老袁死后北洋军分家,大家为了内斗互相扩军,还能愉快地专心提高战斗力吗?显然不能了。在军阀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就越发偏离现代化战斗力的强军目标。4.国军“国民党”在很长时间内是不同政治集团的统一泛称。因此,西南和山西地方军可以叫国军,以北洋军为基础的东北军西北军也是国军。这些当中,除了桂军战斗力比较强以外,在中央军和共军面前基本都是送人头的水平。中东路事件,被掐断铁路动脉的东北军被苏军(这可是20年代的苏军啊!你要说是二战的苏军虐杀张家军,那也还可以理解)吊打。而1930年中原大战,蒋介石1V3(桂系、晋绥、西北)基本平手,再加上收买张学良孙殿英一干人,就彻底拿下了。这么一比,中央军普通部队看上去战斗力还可以吧?但即使是碾压共军的中央军德械师,武器装备也不是日本甲种师团的对手。装备落后,战术指挥差更远。淞沪会战时不止一次出现直接死亡冲锋试图夺回阵地的愚蠢战术,说明这帮指挥官显然是把日本人当成地方军阀来打了。所以就冲这形势,能耗下来八年,已经是做得不错了。三年内战时期,共军在动员能力、后勤调度、指挥体制等一切非武器领域,都形成了对“国军”的现代化优势(想想见死不救李天霞,就知道国军的军阀化和内耗程度了)。三年翻盘,实在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势”对以上军队很重要。传统军队一看打不过,就各种溃散倒戈哗变是常态。而自身认同感问题,是在军队现代化中得以解决的。通过良好的群众工作和政治工作,共军第一个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得以横扫各路旧军队而夺取天下。事实如此。至于走出怪圈的办法,引用中央一句话: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当前位置: &
曾国藩为何裁撤湘军?曾有30多名湘军将领“逼宫”
11:22:33 &《百家讲坛》 &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高清图推荐:一脉相承又各有不同的湘军、淮军、北洋军_流浪汉的眼睛_天涯博客
从小就喜欢到处走走,到处看看,总也安定不下来,也不想安定下来,生活就这样继续下去吧,挺好。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330495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4850
(1257)(24)(7)(98)(400)(216)(184)(26)(223)(62)
(1)(4)(7)(7)(6)(6)(6)(7)(6)(10)(9)(8)(11)(10)(10)(7)(17)(14)(13)(13)(13)(10)(16)(19)(34)(21)(14)(9)(4)(9)(18)(29)(17)(26)(33)(31)(22)(23)(6)(16)(22)(25)(19)(8)(16)(7)(10)(18)(27)(21)(17)(10)(12)(11)(9)(15)(15)(15)(23)(12)(11)(13)(11)(23)(33)(25)(34)(25)(34)(45)(32)(12)(4)(15)(10)(32)(9)(10)(10)(1)(3)(5)(2)
  清末民初中国主要靠三支军队撑门面,即湘军、淮军和北洋军,这三者之间既有承袭关系,又各有特点。淮军出自湘军,又不同于湘军;而北洋军虽源于淮军,但彻底对淮军的建军思路进行了彻底的改变,特别是袁世凯通过军事学堂,将这支脱胎于淮军的旧式军队加以改造,使其焕然一新,最终形成了北洋军。  清朝自乾隆之后,八旗军、绿营军日益腐败,他们当年征服全国时的那种骁勇善战精神已不复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让英国人吃了颗定心丸,证明这个东方大国的军队完全是一只纸老虎,一戳就破。所以接着就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让英法两个列强打顺了手,也证明了这支大清的正规军在战斗力上一无是处,“有事则临阵脱逃,无事则虚糜军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太平军所向披靡,八旗、绿营望风而逃。1852年,太平军攻占汉口,清军已近无兵可调,再这样下去,大清的江山就要尽数落入洪某人之手了。  事情逼到这个份儿上,朝廷上上下下对八旗、绿营彻底地丧失了信心,清廷迫不得已准许地方大员督办练勇、团练,以对抗太平军。此时因丧母丁忧在乡的礼部侍郎曾国藩被咸丰帝任命为帮同湖南巡抚办理本省团练事务大臣。官职名称虽长而累赘,但只有一个意思,练兵“勤王”。  曾国藩奉旨后停止丁忧,立即从湘乡赶往长沙办理团练,将一帮子农民组织了起来,训练这些原来握惯了锄头的手,改拿刀枪。这就是后来的湘军。曾国藩以一文人身份将兵,居然也能将军事行动搞得有声有色。在湘军的编成上,曾确实下了番功夫、动了番脑筋。在他的组织下,湘军以营为单位,每营辖四哨,每哨辖八队,每营共有兵丁505人。湘军编练成军后,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初期胜少负多,中期互有胜负,后期则逐渐占有上风。直至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灭亡,此时的湘军势头达到其顶峰,自然手握这样一支庞大军队的曾国藩受到了朝廷的格外关照,朝廷对曾国藩的猜忌也越来越公开而露骨。许多人劝曾国藩趁此机会取朝廷而代之,并认为这完全如探囊取物一样容易,但为曾所拒绝。在曾国藩的推动下,湘军除水师外,大部分被裁撤还乡,名满天下的湘军就这样自我了断了。本来曾国藩打算彻底将湘军裁撤干净,但属下的一席话提醒了他,一位属下告诫他,若是真的将湘军裁干净了,朝廷收拾起来就会无所顾忌了,于是我们看到曾国藩保留了部分湘军。最终尽管湘军进行大规模缩编,但仍有较大势力,并与淮军并存。不可否认,曾国藩能够平安度过仕途中的艰难验阻,湘军的存在绝对是一个让清廷投鼠忌器的原因。直到中法战争,湘军一败涂地,其地位才彻底由淮军取代。  湘军士兵的来源以湖南人为主,而湖南人中以湘乡人为主,其中最名目张胆、拉帮结派的是曾国荃,其提拔手下的标淮为“尽用门口周围十余里人”。湘军这样的用人特点,形成了浓厚的乡土特色,由同乡、同宗所构成的地缘和血缘纽带,成为维系团体精神的重要因素。  湘军在上下级隶属关系上,具有浓厚的私人色彩,多以亲友、宗族、家族、姻亲、师生等为联系纽带。这些本来缘自曾国藩所认为的绿营兵制的弊端,如今为曾藩所采纳,除此之外,曾还吸取了明代戚家军的特点,由此形成了湘军兵为将有,隶属严密,指挥有效的特点。也为后来北洋军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淮军脱胎于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李鸿章本为湘军中的一员,在太平军连克江苏、浙江等地城池,直捣杭州,威逼上海之时,曾国藩原打算由其弟曾国荃率兵救援上海,但曾国荃更愿意攻下天京夺取头功,于是曾国藩决定改由李鸿章率兵前往上海。曾国藩之所以选择李鸿章,是因为李鸿章与曾国藩有世交,李鸿章的父亲文安与曾国藩是道光18年的同榜进士,又同为京官,两家因此结为世交。李鸿章中举后,即入曾国藩幕府,曾国藩对其尽力提携。解上海之围,是曾国藩有意培养李鸿章,并使其最终独挡一面之举。在曾国藩的协助下,李鸿章回乡组建了一支由地方团练为主的地方武装。共计十三个营、6500人,因为这支军队主要由淮河流域招募的,所以叫淮勇亦叫淮军。  日,淮军开赴上海,开始了对太平军的作战,在李鸿章的指挥下,淮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自淮军以13营的兵力进驻上海起,至天京陷落,短短数年淮军发展成为一支有120个营、7万人的强大武装,其风头甚至盖过了湘军。  按清代制度和惯例,无论何种军事行动,一旦战事结束,八旗、绿营必须遣返防地,田勇则必须解散归田,率兵将帅各归建制。然而自僧格林沁被捻军打死后,每遇大的战事清廷已派不出统兵大将了。而八旗绿营又不足恃,因此淮军击败捻军后,大部分得已保留,成为清廷重要的武装力量。  淮军出自湘军,它继承了湘军的基本制度及其基本精神。但淮军又不同于湘军,主要表现在武器装备上优于湘军。淮军由于长期与戈登统率的洋枪队混在一起,对使用洋枪,仿效西式练兵也是水到渠成。淮军所部水陆各营七万人大部分改用洋枪,当时湘军所用的劈山炮、抬枪、刀矛等,早已为淮军弃之不用。据说淮军最弱之营,其火力亦超湘军两倍以上。此外,西洋火炮已开始列入淮军编制,各营均有洋教习,淮军的军事素质较湘军为高,取代湘军势所必然。  但淮军的最大问题是,军官出身行伍,对新的军事理论皆不以为然,认为军人自应从战场上取得军功。对军事学堂出身的军官,普遍由轻视而弊视,最终弃之不用。因此淮军的战斗力在后来的对外战争中,也如它的前辈一样,表现极差,被西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袁世凯出身淮军,1895年12月袁世凯到天津小站接练新编陆军,由于其来自淮军,故对淮军的兵制习俗有比较深的了解。又经过甲午战争,使他对近代西方军事知识有比较深的认知。  在袁世凯的安排下,新建陆军武器装备全部由国外采购,主要来自德国。袁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聘请了巴森斯等一批德国现役军官来华任教习,由这些德国教官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北洋六镇的士兵的来源与湘淮军浓厚的乡土特色不同,从袁世凯老家河南招募的士兵并不多,乡土关系明显弱于湘淮军。第一镇士兵主要由来自京兆地区的八旗兵丁,第二镇士兵主要由来自直隶的农民子弟组成,第三镇士兵主要在山东、河南、安微募选,第四镇士兵主要由原淮军马步营为主扩编而成,第五镇主要由原驻山东的武卫右军先锋营扩编而成,第六镇主要由武卫右军组成。  北洋军的本源是对淮军的继承和发展,北洋六镇的官佐绝大部分是由北洋所开办的各类学堂学生率任,而这些学生中以直隶人为多,故北洋六镇的军事骨干几乎全是袁世凯的故旧门生,这些人依靠袁的保奏、引荐、提拔得以快速升迁,他们与袁息息相关、一荣共荣,形成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湘军与淮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