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流量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儿

【潇·爱】数据流量是个什么玩意儿【潇展翼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75贴子:
【潇·爱】数据流量是个什么玩意儿
电信运营商在过去的百年历程中,紧紧抓住了语音和短信这两块业务,但对于如何抓住数据流量这一波新的增长,运营商们似乎表现乏力,以致于微信类的这些OTT们大行其道。抛开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提,我们来看看,数据流量,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2012年,短信这个小伙子度过了它20周岁的生日,不过20年来这小伙伴的样子基本没变。更狠的是,语音这个老家伙虽早已度过百岁高龄,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样子也还是基本没变。电信运营商的百年历程,也是紧紧抓住了语音和短信这两拨增长,原因不外乎有二:
一是,语音和短信具备典型的,此外,移动蜂窝网络还具备特殊的密度经济。二是,语音和短信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也使得从语音到短信的范围经济过度变得容易实现。这种强关联性表现在:语音和短信号码显示一样,都是单一格式(语音或文本格式),任何终端都具备语音和短信功能,等等。甚至可以说,语音和短信从运营上可以认为就是一类东东。
随着通信网络整体化,电信运营商自然会想到继语音和短信之后,如何抓住数据流量这一波新的增长,但数据流量是否会继续重演历史上语音和短信的辉煌?事实上,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大大出乎电信运营商的意料。这些负面效应现在已然耳熟能详了,比如:网络容量被迅速消耗殆尽,数据流量对网络资源的占用与收入贡献不成比例,信令风暴引发网络拥塞甚至断网……
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经历了从语音向短信华丽转身的电信运营商面对数据流量时居然发生了集体性失足?这里固然有电信运营商自身的原因,比如3G技术本身缺乏对移动带宽的灵活管控能力等,但我们暂且抛开上述原因,而从数据流量的基本特征出发,看看数据流量究竟和语音短信有什么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本屌丝儿认为:数据流量在三个方面与话音和短信存在本质差异(如图1):
(1)网络传输差异数据流量和话音短信的首要不同在于传输的物理属性不再单一(如图1-a),不同类型的数据流量包对网络的影响差异显著。例如LTE网络在传输连续大流量包(如视频)时效率远高于3G,但对间断小流量包的传输效率则要远低于3G。此外,间断的小流量包不仅浪费网络资源,甚至附带产生的大量信令还会造成网络拥塞和断网。
(2)通信行为差异依附于数据流量之上的用户通信行为也远比话音短信复杂。数据流量不再是话音短信式一对一、单一格式的信息交互,而是向群组通信和富媒体方向演进。其影响有两方面:一是,数据流量的业务载体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二是,数据流量的传输不必然是用户主动行为的结果,而可能是一个用户的主动行为引发多个用户流量的被动消耗(比如某人在微信朋友圈上传照片,所有浏览的人都会产生流量)。
膜拜大神,你懂得好多啊
(3)价值成本分配差异数据流量的价值在整个产业链之间的分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图1-c)。数据流量的传输过程中多了一层对应用的接入,产生传输成本的链路可以比话音短信多出几倍,并且多出的大部分成本都由电信运营商承担;但在价值层面,电信运营商却只能获取数据流量的底层传输价值,而数据流量中蕴含的用户社交关系、行为特征、内容信息等上层价值均被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商获取。
数据流量与的三大特征差异,使得电信运营商在流量经营过程中不得不面临从网络到市场的一系列新问题。例如,电信运营商可能第一次严肃的认识到移动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公平使用和效益问题,虽然一直都是。甚至还有可能需要需要考虑更复杂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网络应该承载什么样类型的流量?移动带宽资源应当优先分配给什么样的用户和什么样的应用?以及对什么样的流量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费率等问题。总体而言,所谓的流量经营问题,其核心问题在于电信运营商不得不面临两大矛盾:
(1)数据流量不可测与网络管控的矛盾数据流量使得对于移动带宽这种稀缺资源的管控,真正开始变得重要起来。比如,和建设就需要数据流量增长能够被相对准确的预测,这一点和电信运营商以往通过对MOU预测来制定网络建设规划是类似的。而实际上,数据流量的上述特征使得数据流量无论从总体规模、类型、和分布上均难以预测;此外,网络容量的瓶颈也不仅取决于数据流量的峰值,还取决于更加难以预测的信令。
(2)数据流量价值与成本相背离的矛盾数据流量价值与成本的背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数据流量传输环节中价值和成本的重新分配使得电信运营商承担几乎所有网络传输成本时,却仅能获得数据流量底层价值;其次,流量类型复杂性造成的背离,即用户使用意愿高的间断小数据包仅产生较少流量费却产生大量信令成本,持续大数据包虽能带来较多流量费但用户往往缺乏支付意愿或仅在Wi-Fi上使用;最后,用户使用行为造成的背离,即少部分用户通过单价较低的或不限量套餐产生了绝大部分流量。
假如认可数据流量和的确有本质不同,那么电信运营商确实需要考虑下该怎么卖这样一个新东西的问题。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很复杂,一是大家都还在探索,另一个是涉及的变化真的是多方面的。网络扩容和技术升级,其实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办法,但网络扩容和技术演进的周期都比较长,所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资费杠杆来加强对数据流量的引导,从而对网络运营成本和风险进行控制。因此,大胆推进收费模式创新成为电信运营商时下的必然选择。
历史上数据流量收费模式的第一阶段创新,其实是依托NTT DoCoMo的i-mode完成的。以往产生数据流量的收费模式主要是基于时长计费,但DoCoMo在设计i-mode时考虑到按使用量计费更有利于业务发展,因此独立开发了一套分组数据技术标准——PDC-P,实现了数据流量按“包”的方式传输,从而为数据流量按使用量计费创造了技术条件。后来GSMA推出的GPRS也是类似原理。自此,按使用量计费开始统治了数据流量收费模式长达十年之久。后来,DoCoMo的3G业务FOMA结合用户需求量的差异性开创了分层套餐(即我们所熟悉的分档套餐包),但基本也没有脱离按使用量计费的基本模式。
第二个历史阶段的数据流量收费模式创新,是从使用量的单一维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一阶段的数据流量收费模式创新和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有很大关系。首先,因为数据流量的不可预测性,电信运营商希望通过计费套餐手段一定程度上抑制数据流量的过快增长,并适度均衡不同用户对数据流量的使用。比如,美国电信运营商在取消不限量套餐后,通过重新设计分层套餐和推出终端共享套餐,以此提升数据流量轻度使用者的需求并减少数据流量重度使用者的需求。此外,考虑到数据流量传输和业务载体的复杂性,结合终端、OTT/内容、场景等元素来加强对不同类型数据流量的引导,即所谓的各种定向流量。其中,定向流量这种新的收费模式在技术原理和作用对象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定向流量区别于传统收费模式而产生了远远超出计费本身的意义和作用。
再回到对于流量经营面临的两大矛盾如何解决的问题,目前实际运营中常规的做法:一是寄希望于网络技术侧实现对数据流量可识、可管、可控,即经常被提到的DPI和PCC(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策略和计费控制)功能,以此提升对数据流量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二是通过分层套餐、定向流量等资费手段,一方面均衡数据流量的分布,另一方面通过更精细化和个性化的资费手段引导和提升数据流量价值。但是当前电信运营商的上述手段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DPI和技术均存在局限性:一是,DPI无法识别加密网址(https://),以及对业务层次较多的OTT进行深层URL解析时对网址存储能力要求也更高,在加上市场上OTT数量、类型众多,更新换代频繁,同时等技术又增加了服务器地址的动态性,因此对URL的获取也越来越依赖于OTT的主动提供。二是,PCC的控制对象数量和GGSN一样也是有限的(也取决于GGSN的容量),同时也依赖于DPI的基础性支持。而未来真正可行的智能管道技术,如SDN(Soft-Defined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和(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网络功能虚拟化)离技术成熟还有较长一段时间。
说起流量就头疼。。移动坑的很
其次,用户最希望的和电信运营商最希望的收费模式恰恰相反:用户认为最希望的是不限量套餐,或者是“用多少流量交多少钱”,即最原始的按使用量计费的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都非常不利于流量经营两大矛盾中提到的电信运营商对于数据流量可预测和数据流量价值可获取的内在需求。同时,由于用户消费的非理性,分层套餐和定向流量实际增加了用户面对的计费复杂性,并造成用户对套内流量使用不足或超额的问题,从而抑制了大部分用户对流量的有效需求。
再结合数据流量传输类型和用户通信行为的复杂性,要解决流量经营的两大矛盾,仅仅依靠“计划经济式”的完全依赖电信运营商自身通过DPI和PCC等技术来实现对数据流量的引导和预测,或者依靠增加用户侧数据流量计费复杂性的收费模式,恐怕都难以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手段。正因为数据流量比话音和短信复杂的多,才更应该探索依靠双边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即通过建立数据流量的应用供给方(OTT和其他类型商家)和用户的流量需求的直接联系,以此来解决数据流量的不可测性以及价值与成本背离的问题。
后向统付则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一方面OTT直接根据对需求的判断对数据流量一次性买断,用户获得免费利益的同时,电信运营商也避免了一系列市场推广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OTT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的定向流量合作形成OTT之间的差异化体验优势,也有利于形成标杆效应,引发OTT市场更多对于定向流量后向统付的需求。
最后,简单说一些更难解决的问题。比如,电信运营商未来数据流量批售比例大幅上升,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能力和运营模式怎么变才能适应?还有管制政策问题,大家都承认数据流量未来会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暴涨,特别是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设备都连接在网上,所有人吃饭、睡觉甚至XXOO都有可能也在上网的节奏下,对网络容量扩充的基础建设和技术升级的周期需求也会逐步加速。
无论过去基础电信产业政治地位如何的低,未来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都会上去,那么是否还要延续现在这种完全通过电信运营商网络设施自建、技术升级节奏受限的方式来解决未来网络基础设施需求的问题呢?
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莫名其妙没了10G流量.什么玩意儿_百度知道
莫名其妙没了10G流量.什么玩意儿
我有更好的答案
肯定是干嘛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数据流量是个什么玩意儿”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 数据流量是个什么玩意儿电信运营商在过去的百年历程中,紧紧抓住了语音和短信这两块业务,但对于如何抓住数据流量这一波新的增长,运营商们似乎表现乏力,以致于微信类的这些OTT们大行其道。抛开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提,我们来看看,数据流量,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2012年,短信这个小伙子度过了它20周岁的生日,不过20年来这小伙伴的样子基本没变。更狠的是,语音这个老家伙虽早已度过百岁高龄,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样子也还是基本没变。电信运营商的百年历程,也是紧紧抓住了语音和短信这两拨增长,原因不外乎有二: 一是,语音和短信具备典型的规模经济,此外,移动蜂窝网络还具备特殊的密度经济; 二是,语音和短信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也使得从语音到短信的范围经济过度变得容易实现。这种强关联性表现在:语音和短信号码显示一样,都是单一格式(语音或文本格式),任何终端都具备语音和短信功能,等等。甚至可以说,语音和短信从运营上可以认为就是一类东东。 随着通信网络整体IP化,电信运营商自然会想到继语音和短信之后,如何抓住数据流量这一波新的增长,但数据流量是否会继续重演历史上语音和短信的辉煌?事实上,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大大出乎电信运营商的意料。这些负面效应现在已然耳熟能详了,比如:网络容量被迅速消耗殆尽,数据流量对网络资源的占用与收入贡献不成比例,信令风暴引发网络拥塞甚至断网&& 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经历了从语音向短信华丽转身的电信运营商面对数据流量时居然发生了集体性失足?这里固然有电信运营商自身的原因,比如3G技术本身缺乏对移动带宽的灵活管控能力等,但我们暂且抛开上述原因,而从数据流量的基本特征出发,看看数据流量究竟和语音短信有什么不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本屌丝儿认为:数据流量在三个方面与话音和短信存在本质差异(如图1):
(1)网络传输差异 数据流量和话音短信的首要不同在于传输的物理属性不再单一(如图1-a),不同类型的数据流量包对网络的影响差异显著。例如LTE网络在传输连续大流量包(如视频)时效率远高于3G,但对间断小流量包的传输效率则要远低于3G。此外,间断的小流量包不仅浪费网络资源,甚至附带产生的大量信令还会造成网络拥塞和断网。 (2)通信行为差异 依附于数据流量之上的用户通信行为也远比话音短信复杂。数据流量不再是话音短信式一对一、单一格式的信息交互,而是向群组通信和富媒体方向演进。其影响有两方面:一是,数据流量的业务载体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二是,数据流量的传输不必然是用户主动行为的结果,而可能是一个用户的主动行为引发多个用户流量的被动消耗(比如某人在微信朋友圈上传照片,所有浏览的人都会产生流量)。 (3)价值成本分配差异 数据流量的价值在整个产业链之间的分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图1-c)。数据流量的传输过程中多了一层对应用的接入,产生传输成本的链路可以比话音短信多出几倍,并且多出的大部分成本都由电信运营商承担;但在价值层面,电信运营商却只能获取数据流量的底层传输价值,而数据流量中蕴含的用户社交关系、行为特征、内容信息等上层价值均被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商获取。 数据流量与语音短信的三大特征差异,使得电信运营商在流量经营过程中不得不面临从网络到市场的一系列新问题。例如,电信运营商可能第一次严肃的认识到移动带宽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公平使用和效益问题,虽然一直都是。甚至还有可能需要需要考虑更复杂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网络应该承载什么样类型的流量?移动带宽资源应当优先分配给什么样的用户和什么样的应用?以及对什么样的流量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费率等问题。总体而言,所谓的流量经营问题,其核心问题在于电信运营商不得不面临两大矛盾: (1)数据流量不可测与网络管控的矛盾 数据流量使得对于移动带宽这种稀缺资源的管控,真正开始变得重要起来。比如,网络规划和建设就需要数据流量增长能够被相对准确的预测,这一点和电信运营商以往通过对MOU预测来制定网络建设规划是类似的。而实际上,数据流量的上述特征使得数据流量无论从总体规模、类型、和分布上均难以预测;此外,网络容量的瓶颈也不仅取决于数据流量的峰值,还取决于更加难以预测的信令。 (2)数据流量价值与成本相背离的矛盾 数据流量价值与成本的背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数据流量传输环节中价值和成本的重新分配使得电信运营商承担几乎所有网络传输成本时,却仅能获得数据流量底层价值;其次,流量类型复杂性造成的背离,即用户使用意愿高的间断小数据包仅产生较少流量费却产生大量信令成本,持续大数据包虽能带来较多流量费但用户往往缺乏支付意愿或仅在Wi-Fi上使用;最后,用户使用行为造成的背离,即少部分用户通过单价较低的或不限量套餐产生了绝大部分流量。 假如认可数据流量和语音短信的确有本质不同,那么电信运营商确实需要考虑下该怎么卖这样一个新东西的问题。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很复杂,一是大家都还在探索,另一个是涉及的变化真的是多方面的。网络扩容和技术升级,其实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办法,但网络扩容和技术演进的周期都比较长,所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资费杠杆来加强对数据流量的引导,从而对网络运营成本和风险进行控制。因此,大胆推进收费模式创新成为电信运营商时下的必然选择。 历史上数据流量收费模式的第一阶段创新,其实是依托NTT DoCoMo的i-mode完成的。以往WAP产生数据流量的收费模式主要是基于时长计费,但DoCoMo在设计i-mode时考虑到按使用量计费更有利于业务发展,因此独立开发了一套分组数据技术标准&&PDC-P,实现了数据流量按&包&的方式传输,从而为数据流量按使用量计费创造了技术条件。后来GSMA推出的GPRS也是类似原理。自此,按使用量计费开始统治了数据流量收费模式长达十年之久。后来,DoCoMo的3G业务FOMA结合用户需求量的差异性开创了分层套餐(即我们所熟悉的分档套餐包),但基本也没有脱离按使用量计费的基本模式。 第二个历史阶段的数据流量收费模式创新,是从使用量的单一维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一阶段的数据流量收费模式创新和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有很大关系。首先,因为数据流量的不可预测性,电信运营商希望通过计费套餐手段一定程度上抑制数据流量的过快增长,并适度均衡不同用户对数据流量的使用。比如,美国电信运营商在取消不限量套餐后,通过重新设计分层套餐和推出终端共享套餐,以此提升数据流量轻度使用者的需求并减少数据流量重度使用者的需求。此外,考虑到数据流量传输和业务载体的复杂性,结合终端、OTT/内容、场景等元素来加强对不同类型数据流量的引导,即所谓的各种定向流量。其中,定向流量这种新的收费模式在技术原理和作用对象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定向流量区别于传统收费模式而产生了远远超出计费本身的意义和作用。 再回到对于流量经营面临的两大矛盾如何解决的问题,目前实际运营中常规的做法:一是寄希望于网络技术侧实现对数据流量可识、可管、可控,即经常被提到的DPI和PCC(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策略和计费控制)功能,以此提升对数据流量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二是通过分层套餐、定向流量等资费手段,一方面均衡数据流量的分布,另一方面通过更精细化和个性化的资费手段引导和提升数据流量价值。但是当前电信运营商的上述手段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DPI和PCC技术均存在局限性:一是,DPI无法识别加密网址(https://),以及对业务层次较多的OTT进行深层URL解析时对网址存储能力要求也更高,在加上市场上OTT数量、类型众多,更新换代频繁,同时CDN等技术又增加了服务器地址的动态性,因此对URL的获取也越来越依赖于OTT的主动提供。二是,PCC的控制对象数量和GGSN一样也是有限的(也取决于GGSN的容量),同时也依赖于DPI的基础性支持。而未来真正可行的智能管道技术,如SDN(Soft-Defined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和NFV(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网络功能虚拟化)离技术成熟还有较长一段时间。 其次,用户最希望的和电信运营商最希望的收费模式恰恰相反:用户认为最希望的是不限量套餐,或者是&用多少流量交多少钱&,即最原始的按使用量计费的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都非常不利于流量经营两大矛盾中提到的电信运营商对于数据流量可预测和数据流量价值可获取的内在需求。同时,由于用户消费的非理性,分层套餐和定向流量实际增加了用户面对的计费复杂性,并造成用户对套内流量使用不足或超额的问题,从而抑制了大部分用户对流量的有效需求。 再结合数据流量传输类型和用户通信行为的复杂性,要解决流量经营的两大矛盾,仅仅依靠&计划经济式&的完全依赖电信运营商自身通过DPI和PCC等技术来实现对数据流量的引导和预测,或者依靠增加用户侧数据流量计费复杂性的收费模式,恐怕都难以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手段。正因为数据流量比话音和短信复杂的多,才更应该探索依靠双边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即通过建立数据流量的应用供给方(OTT和其他类型商家)和用户的流量需求的直接联系,以此来解决数据流量的不可测性以及价值与成本背离的问题。 后向统付则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一方面OTT直接根据对需求的判断对数据流量一次性买断,用户获得免费利益的同时,电信运营商也避免了一系列市场推广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OTT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的定向流量合作形成OTT之间的差异化体验优势,也有利于形成标杆效应,引发OTT市场更多对于定向流量后向统付的需求。 但是,后向统付目前的做法依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一是,现在的后向统付还停留在业务合作层面,需要一单一单的去谈,合作的随机性很大,也不公开透明。二是,这种一单一单去谈的批售业务,对电信运营商而言往往处于谈判的不利局面,甚至因为政绩导向导致电信运营商过度出让利益。三是,没有充分意识到移动带宽资源和GGSN存储能力的稀缺性,并利用OTT之间的差异化竞争诉求来充分挖掘数据流量的价值。因此,对于数据流量的批售,还是要在秉持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产品化和体系化建设。 最后,简单说一些更难解决的问题。比如,电信运营商未来数据流量批售比例大幅上升,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能力和运营模式怎么变才能适应?还有管制政策问题,大家都承认数据流量未来会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暴涨,特别是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设备都连接在网上,所有人吃饭、睡觉甚至XXOO都有可能也在上网的节奏下,对网络容量扩充的基础建设和技术升级的周期需求也会逐步加速。 无论过去基础电信产业政治地位如何的低,未来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都会上去,那么是否还要延续现在这种完全通过电信运营商网络设施自建、技术升级节奏受限的方式来解决未来网络基础设施需求的问题呢? 文/@吕斯基LYUSKI相关资料二 :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曾在一些文学论坛看到一些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文章,那些文人们因为彼此见解的不同,唇枪舌战、针锋相对,各自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对于我感觉饶有趣味,乐于一边观看而暗自好笑。因为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也是来源于书本和新闻媒体,充其量也就是道听途说的而已。 对于一个事件和一个人物的判定,最有说话权的是亲临现场的人或彼此亲密接触的人。但也不能仅听一面之词,多家发言才具有真实性。远古时代,科技不发达,信息不流通,后人也只是凭借前人遗留的文字,来判断和了解那时的历史。人都有自私、虚伪的一面,总会把自己优良的一面展现给别人,而忌讳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所以历史历经年代久远,大的影响不容置疑,但是相关的一些细节未必都是真实的。如果有政府文件、公函、会议记录、市民呈文等第一手资料,倒是另当别论。如今拍照摄影器材种类繁多,可是图像还是可以修饰、剪辑、PS,人类的造假手段更为高明。历史需要人去整理书写。但谁又能保证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上 ,记载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激发着民众的爱国热情。但日本的教科书就不会这样去描述,很多日本年轻人不知道有这段历史。唐山大地震时,最先公布死亡数字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中国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发生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在1980年代以前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可我认为经历那段饥荒幸存下来的老年人口中所言的“共产风”、“粮食关”,才是最合适的称谓。有道是“舌头根子压死人”、“墙倒众人摧”、“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人云亦云”,这些词语也说明了一些人或事件被隐藏真实状况的可能。半夜学鸡叫的地主周扒皮,其丑恶形象深印在中国人的脑海中,遭受着鄙夷唾骂。周扒皮的原型被批斗致死后,又有人举证现实中的周扒皮勤俭持家、为人厚道、善待长工,半夜鸡叫只是造谣,小说作者也被骂欺骗了祖国的花朵。且不论真真假假,如今科技发达,网络的普及,确实给了人们畅所欲言的机会,同时也还原了一些真相。杭州栖霞岭下岳王墓前,秦桧和王氏跪立了八百多年,秦桧诗文天下的才华也被掩盖,我想秦桧夫妇死有余辜,但也未必没遭到墙倒众人摧、落井下石的境遇。纵有功德,后人也未能知,所以永无翻身的机会了! 喜欢八卦是中国小市民的通病,所以就有了男女通用的长舌妇之说。其实细细观察八卦事件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最常见的是关于娱乐圈的八卦,偷拍、跟踪打探影视明星的隐私,以此获得独家猛料。还有一些关于名人情史的文章,比如:张爱玲和胡兰成、徐志摩和陆小曼、张学良和赵一狄、林徽因和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成了文人笔下经久不衰的八卦话题,乐此不疲地探讨分析他们的情感纠葛,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其实人家的事情只有人家自己最清楚,就是他们肚中的蛔虫,也不可能掌握他们的真实想法。如今不在人世的他们如果泉下有知,说不定捶胸顿足,恨尔等胡乱猜忌、揭人隐私、毁人名誉,把他们当笑谈。 再有就是现在的影视剧。什么《孝庄秘史》、《武则天》、《后宫甄嬛传》、《步步惊心》......描写后宫佳丽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相互算计。试想深宫大院的事怎么可能外传到民间。这些后宫剧就是在肢解历史,胡编乱造。而且追捧这些影视剧的多是青少年,这些粗制滥造的剧情根深蒂固在他们的脑海中,无形中给了他们对历史的错误认识。 如今盛行的百家讲坛,包括解读历史人物。什么《百家讲坛寻找曹操》、《百家讲坛女皇武则天》、《百家讲坛正说和珅》、《百家讲坛成败论乾隆》......见有评论:在如同听相声般的快乐中汲取庞大的历史知识信息量、让人彻底赞成读史可以明智、一部诲人不倦的精彩历史文本。这些说史大家见解独到、旁征博引,其实也是凭借前人遗留的文字去发挥想象,添油加醋、大肆渲染。除非他们穿越到那个时代,就是近距离接触,也不可能把人家的动向、心理掌握得一清二楚。初次看他们演说时,就想到了童年时看的大鼓书。说书者一只手敲鼓,一只手摔动竹板,边说边唱,大家也听得津津有味。只不过他们的身份不同,其实效果都是一样的。都是迎合了人们喜欢趣味的心理,也就是猎奇心理。( 文章阅读网: ) 历史的长河谁主沉浮?这一大的趋向不容置疑。但是历史背后的事情,我们能看清多少,谁又能说得清!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啊?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历史就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趣味横生、精彩绝伦、经久不衰的八卦话题! 以上观点只是我的一种谬论,不足为据!呵呵!相关资料三 : 人类是个什么玩意儿  中国人说:人是由女娲创造的。   基督教徒说:人是由上帝创造的。   埃及人说:人是由法老王&努&创造的。   &&   在人们吵的不可开交,科学家却说:人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与猩猩,猿等同属灵长目,但人类,属于灵长目的人种。这是有研究依据的!   这话让人们都听出个意思来,科学家说他们都错了。这可不行!人们纷纷反对,都各执己见,甚至有的人认为科学家是在亵渎神灵,要将科学家赶尽杀绝。但无论压力多么大,科学家始终坚持着真理。   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北京人遗址,这种人类体态与猿相似,但已具备了人的一些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1930年发现,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的山顶洞人遗址。从中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这种人能够直立行走,外貌与现代人相似。   现代科学研究又发现,胎儿形成初期与鱼类的形貌相似,并且由人类生育特点可以证明,胎儿在母亲子宫中可适应水中生活,所以刚出生时的胎儿能够游泳。同时,又有科学家对人类体态分析,认为人类先祖可能是生活在水中的水猿   &&   随着越来越多的发现,人们口中说的&神创造人&没有了说服力。科学家的言论站稳了脚跟。在事实面前,人们逐渐信服了。   作为全球六十七亿分之一人,我也服了。   到如今,人类是动物这一事实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但人类与其他动物又有些不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人&的解释是:&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可以看到,这里面有一个耀眼的前缀&&&高等&。   &高等&什么动物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前缀?为什么说是高等动物?生物学上,人类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人类分为男性与女性,两者各自的体态特征都有不同,男性以骨骼粗大、音调浑厚和具有胡须、喉结等为特征;女性体态则以骨骼纤小、音调细润、皮下水分丰富、身体曲线优美等为主。并且,人类的体态体质也会受环境影响,比如,靠寒冷地区的人身材比较高大,耐寒能力也更强;而靠近热带的人体态较为瘦小,一般比较耐热。   从历史角度来看:工具是由人创造的,文明也是由人类创造的:石器,文字,图画&&这些都体现了人与非高等动物间的差距,人类,可以创造。   如今的进化,是多么的美好,当然,&万事有源头&这一切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   约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条大裂谷。这条大裂谷把非洲分为东和西两个独立的动物系统,大裂谷这个阻隔成为人和猿进化上分道扬镳的关键。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湿润的树丛,猿类因为适应改变不大的环境,所以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协调,这就注定了它们迄今仍处在猿类的阶段,典型代表:大猩猩。   而大裂谷以东由于地壳变动,降雨量渐次减少,林地消失出现了草原,导致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祖的族群灭绝,但其中一小部分惯于攀爬的猿类适应了新环境,学习在地上活动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慢慢形成了独特演化模式,因此避开了灭绝的危机。   在大约500万-800万年前,有些类似黑猩猩的猿类物种在雨林周围与稀树大草原连接地带成功建立了奠基者群体,并成功地进化成南方古猿。从此,人科动物的历史从此开始。   这也真是好运,能从灾难中活下来,还能顽强地活下来,进而进化成&高等动物&只能佩服!进化史或许说明,人之所以是高等动物,是运气问题。好运导致那些不需要适应生存环境的猿没有进化成人类。这只是猜测,但从进化中可以看到。人类相比动物,更具智慧;相比动物,人类更具文明;相比动物,人类进化更加卓越。   从最早的南方古猿,到如今的现代人,人类这一物种最值得可敬的是,懂得不断地创造,懂得不断地自强,懂得不断地自我进化。   当然,人类的进化不能忽视动物,它们也给人类进化带来了巨大帮助:现代的雷达便是由科学家研究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组成的回声定位系统从而在夜间中飞行&而发现设计出了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科学家还通过对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发明了能提高鱼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运动形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等。   所以,我们人类在进化之中,不仅需要进化智力,更需要努力去学习各种生物的优势。我们作为高等动物,更应该担负更重的保护自然的责任。现试想1200万年前的那次地壳运动,幸运的是人类的祖先,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人类只有不断创新自己,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能对得住&智慧动物&这个称号!   人类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动物,我们人类值得骄傲的仅仅是高等智慧。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创一个更高级的生存环境!   &&夜行   日   (本文部分资料摘自互联网)&&&&初一:张曦
相关资料四 :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书评,历史是什么玩意儿2古语说的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得失。[)透过历史这面镜子,我们往往能得到很多很有意义的体会。然而就历史这门功课而言,却常常让我们望而却步,可有这样一本历史书,它用最幽默的语言诠释历史,用最贴近生活的表达还原历史,让原本沉闷呆板的历史重新焕发生机,真实的走入我们生活。读这本书会让你像听郭德纲的相声一样开怀,可开怀的同时在不经意处又引你默默的思索,你时常被他的观点吓倒,震惊他说话的勇气,可有时你还欲与他反驳,读完之后又觉得他说的不是没有道理的。正如作者书前所序“你了解的历史,是不是被颠覆过的?如果是,那我只不过是把颠覆的东西,又颠倒过来了。 ”我觉的袁腾飞最可贵的便是这种勇于“颠覆”的精神,他的颠覆建立在一定史实的基础之上,而非是被政治的正确所赛选过的历史,就如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教科书上一味的强调这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也极力的宣扬它的伟大意义,而对太平天国统治者的腐朽奢靡极少提及,这样就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仿佛太平天国全都是好的。这种不全面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的亵渎。在袁腾飞老师的介绍下,我了解的太平天国一样是高大的,可同时它又是腐朽的,天王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同时也在奢靡享受中葬送了半壁江山,运动虽然新潮可到底还是没有摆脱封建王朝更迭的宿命。这才是历史,真实的宛如你生活的世界,光芒与阴影同在,丑恶与美丽并存。极真实而又极其复杂。这本书第二个可贵之处,在于它风趣幽默的语言,讲到甲午战争,袁腾飞老师举到这样一个例子“为买军舰天皇捐了三十万,各级文物官员捐了工资五分之二,皇后把自己的首饰都卖了,从此以后就只能戴樱花了。你在看咱这儿,老太后用海军的钱在修园子”再如“日本兵出征时,他妈这样跟她儿子说这一仗打完了,我希望在靖国神社里看见你,这说明她没指望他活着回来,可平壤之战清军的统帅魏汝贵,她老婆给他写的家信被日军缴获,人手一份,她老婆写道老爷春秋高,已经58了,家有余财,咱家有钱有地,上战场千万别玩儿命,能跑就跑。你想这样的人指挥的军队能好吗,可见这不是洋枪洋炮的事儿,而是根本没有必死的信念,所谓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在老袁幽默诙谐的讲述下,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又重现在我们眼前,在看过笑过之后,又不禁要长叹一声。仿佛亲历了一个时代,与之同喜又与之同悲。看了这本书,感觉历史不再是被置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我们芸芸众生的一幕瞥影,它也不再只是史学家生硬研读的冰冷文字,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生活具象,我们就生活在历史里,在昨天的历史里对照,在今天的历史里书写,在明天的历史里回顾。但如袁腾飞所讲,“我是教历史的,而不是研究历史的”,这本书始终停留在讲述历史现象的层面,因而不够深刻,对于农民起义有一定的偏见,但不管怎样,这是一本够辣够味儿够真实的书。
以上关于“[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的信息由网友上传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您对就爱阅读网的支持!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