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怎样数胎动才是正确的的财富管理观念

  笔者因为对投资理财感兴趣而踏进了金融圈,这些年也接触到了不少金融类公司(包括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股票软件公司、私募基金、三方平台、P2P等)及其产品,所以对不同的投资理财产品在原有基础上又加深了认识,因此,申请这个公众账号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上,阐述笔者对于家庭资产配置的经验并分享自己对目前各种投资渠道现状的分析和展望(包括股票、黄金、房产、基金等),以及客观的描述当前各种理财产品的优缺点、买卖注意事项和适宜人群。(至于投资和理财的区别,我会在后面给出个人的定义)。另一个目的是站在投资顾问的角度上,通过互联网这种新兴的营销渠道,为大家推荐好的产品。这里有两个小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互联网作为营销渠道?二是何谓“好的产品”呢?第一个问题,现在不管是淘宝还是微商,都已经很流行了,网上购物对于传统实体店面的冲击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基于此,笔者一直在思考,作为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是否也可以改变原有的营销模式,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投资理财观念和方法展示出来,并将筛选出的好的产品推荐给大家,这是笔者接下来想要尝试并付诸实践的,应该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吧。第二个问题,“何谓好的产品”呢?很简单,就是自己买过或敢买的产品。因为笔者作为个人投资者,毕竟资金有限,市面上好产品也确实不少,不可能全部购买,但笔者会严格秉承这条原则:以自己敢买为推荐的前提,来为大家介绍产品。放眼当前投资理财市场上的产品,种类繁多,五花八门,虽极大的满足了家庭资产对于保值增值的需求,但陷阱亦随处可见,血本无归的例子比比皆是,而笔者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为投资者拨开云雾,规避那些高风险的产品,将安全、性价比高的产品推荐给大家。  下面,我将详细论述个人的观点和理念,逻辑链条如下:  一、为何要做家庭财富管理  二、通过哪些途径去做家庭财富管理(包括投资和理财两大类)  三、如何进行家庭资产配置  四、当前理财渠道现状分析(国债、货币型基金/各种“宝宝”、国债回购、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资管产品、P2P、有限合伙、私募基金等)  五、当前投资渠道现状分析(黄金、房产、股票、基金等)  六、家庭资产配置真实案例解析
楼主发言:19次 发图: | 更多
  家庭财富管理面面观——一、为何要做家庭财富管理?  主要有主观和被动两方面原因:首先作为主观来讲,我们肯定希望通过自己辛苦努力赚来的财富可以持续的保值增值,让我们的生活过的更好。俗话说就是钱生钱,专业点叫财产性收入(其实我这一系列文章就只有一个目的:如何合理的钱生钱!),这样做的好处就不一一罗列了,什么赚钱的成就感啊,什么财务自由啊等等,最接地气的莫过于给老婆买条项链、给孩子买个玩具、全家出去旅个游、换辆车、改善住房了,好处一大堆,现代人也都有投资理财的观念,所以主观方面不需赘述,钱生钱的事儿都喜欢。  被动方面的原因呢,主要还是因为通胀,不多说,先看下图:    从上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由于通胀的存在,如果我们只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存银行,就等于是亏钱,所以我们不得不为我们已经积累的财富,寻找其他的“出路“。  通过对主观和被动两方面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们不但对家庭财富进行管理的动力十足,而且还要尽可能想方设法的提高收益率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不简单,一方面要安全(资产安全是维持现有生活水平的最大保障),一方面又要追求收益率(收益和风险往往是成正比的,收益提高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的增大),如何去平衡这两方面,可以说是投资者一生都要面对的问题,笔者这一系列的文章,既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更好的答案,欢迎大家积极的反馈。在继续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把家庭财富管理的途径分一下类。
  家庭财富管理面面观——二、通过哪些途径去做家庭财富管理  上一篇文章分析了我们为什么要做家庭财富管理,并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家庭财富管理的必要性,二是如何合理的去做家庭财富管理,这涉及到如何掌握安全与收益的火候问题,这同时也是整个家庭财富管理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在继续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下目前我们都有哪些途径去做家庭财富管理并简单的将这些途径分一下类。  我个人喜欢把这些途径分为投资和理财两大类,而他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投资是以冒一定风险,博取超额收益为目的;而理财是以本金安全为前提,获取固定收益为最终目的。相信细心的观众已经发现,两者的区别对应的正好是我前面一直在说,而后文要详细论述的家庭财富管理要面对的核心问题的两方面:安全与收益。  知道了投资和理财这两大类途径的区别,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一下类:  投资渠道:股票、黄金、房产、基金(公募,私募)、期货、外汇、贵金属、古董字画、珠宝、VC、PE等等  理财渠道:存款、债券、货币基金、国债回购、分红类保险、银行理财产品、各种“宝宝”、信托产品、资管产品、有限合伙产品、P2P(P2B)、三方产品等等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如此众多的投资方式,让人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到底该如何选择,下面我就一步步展开,详细论述一下个人对于家庭财富管理的方法论。
  家庭财富管理面面观——三、如何进行家庭资产配置(一)  前文简单叙述了为什么要做家庭财富管理以及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而这些途径又包括了众多的投资方式以及各式各样的理财产品,那投资者到底该如何选择?如何将这些投资理财产品进行合理的搭配以实现家庭财富的最优化管理呢?一种核心的方法论必不可少,在此,笔者推荐标准普尔的家庭资产象限图,这种方式是笔者一直在实践的,下面的文章我将详细论述这种方法以及个人实践经验。  首先来介绍一下标准普尔资产象限图: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专门提供有关信用评级、风险评估管理、指数编制、投资分析研究、资料处理和价值评估等重要资讯。成立一百四十多年以来,标准普尔一直扮演着市场领导者的专业角色,其所提供的各项参考指标,更是广大投资者进行重要投资和财务决策时的专业凭据和信心保证。  标准普尔曾调研全球十万个资产稳健增长的家庭,分析总结出他们的家庭理财方式,从而得到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下图被公认为最合理稳健的家庭资产分配方式。如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把家庭资产分成四个账户,这四个账户作用各不相同,所以资金的投向也各不相同。只有拥有这四个账户,并且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动态的分配才能保证家庭资产长期、持续、稳健的增长。这里笔者有一处改动,那就是对各资产比例要进行动态的分配,为什么要动态的,主要有两方面原因,这里先说其一:就我国国情来说,标准普尔严格的讲是美国的标准,相对应的投资理财产品跟国内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社会形态、国情、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等都不同嘛,加上笔者这些年做投资的经验来看,动态的分配更适合我们。另一方面原因稍后分析。虽说有一处改动,但其对于家庭资产的管理理念与我们的目标:即安全稳定的保值增值是一致的,加之笔者实践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的,所以,我们继续介绍这种方法。接下来,让我们分别讲解一下上述四个账户各自的作用。
  家庭财富管理面面观——三、如何进行家庭资产配置(二)  (对本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微信公众号:我的投资经 获取更多实用信息)  第一个账户是日常开销账户,也就是要花的钱,一般占家庭资产的5-10%,为家庭3-6个月的生活费。一般放在活期储蓄的银行卡中,但近几年各种“宝宝”的流行,给这部分资金找到了一个好去处。这个账户保障家庭的短期开销,日常生活,买衣服、美容、旅游等都应该从这个账户中支出。  要点:短期消费,3—6个月的生活费。一般放在银行活期存款、各种“宝宝”中。  第二个账户是杠杆账户,也就是保命的钱,一般占家庭资产的10-20%,这个账户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专门解决突发的大额开支,一定要专款专用。另一个是以小博大,保障在家庭成员出现意外事故、重大疾病时,有足够的钱来保命。配合以上两个目的,可将这个账户分为两部分,一是固定存款,雷打不动,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二是购买保险,因为只有保险才能以小搏大,200元换10万,平时不占用太多钱,用时又有大笔的钱。主要是意外伤害和重疾保险。这个账户平时看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刻,只有它才能保障你不会为了急用钱卖车卖房,股票低价套现,到处借钱。如果没有这个账户,你的家庭资产就随时面临风险,所以叫保命的钱。  要点:专款专用(相应款项一定要随用随取,建议放在银行),以小博大  第三个账户是投资收益账户,也就是生钱的钱。这个账户对应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投资渠道中所包含的各类投资方式。比重一般占到家庭资产的30%。这个账户的用途是承担一定的风险,选择熟悉的投资方式为家庭创造超额收益的。在我国呢,这个账户的比重明显偏高,因为房产占的比重较大(这里主要指投资性住房,自住房不包括在内)。这个地方有个不小的误解,笔者在此多啰嗦两句:很多中国的老百姓,都喜欢把房产以及黄金(特别是在中国大妈抢金潮以前)当作抗通胀的品种而持有,但实际上,这两个品种的金融属性更强,也就是有涨有跌,而真正抗通胀的品种,应该是收益稳定的,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千万不要因为房产和黄金涨了十几年,就认为它们可以稳定的抗通胀,这是个很大的误区,一定要想明白(要实现抗通胀这个目的,是第四个账户要做的事情,我们稍后分析)。黄金已经给了不少人教训,同样,房产亦会如此,只是时间不到而已。因此,笔者把房产和黄金放在投资渠道里面,后面会有详细阐述。就笔者的经验来说,这个账户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占比,换句话说就是要赚得起也要亏得起,而且无论盈亏对家庭都不能有致命性的打击,或者说无论如何,都不能对日常生活水平造成过大的起伏,这样才能从容的做出投资决策,这句并非儿戏,一定要谨记,笔者身边就发生过由于投资决策失误而遭受致命性打击,进而家破人散的例子,切记一定要控制好这个账户在整体资产中的比例,就算再看好的投资品种,也不能孤注一掷。  要点:控制比重,收益最大化
  家庭财富管理面面观——三、如何进行家庭资产配置(三)  第四个账户是长期收益账户,也就是保本升值的钱。这个账户对应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理财渠道中所包含的各类理财产品。一般占家庭资产的40%,主要目的是为保障家庭成员的养老金、子女教育金、留给子女的钱等。这些钱是一定要用,并且需要提前准备的钱,而且这部分钱一定要保证本金不能有任何损失,要安全,并要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所以,收益不一定高,但却是长期稳定的。简单一句话:我多少钱进去,就知道自己N年后一定能拿到所需数目的那些钱,这就是这个账户最主要的作用。这个账户的最大威力在于复利,见下图。    结合上图来举个例子吧,一个小朋友现在刚上小学,父母有送他出去留学的想法,从上小学到留学,中间有大概十年左右的时间可以用来筹集资金,假设需要300万的费用,现在只需拿出100万,去找年化12%的理财产品即可,即使考虑通胀因素,那也只需多拿出一小部分本金并保证12%的年化收益即可应对。这就是复利的惊人之处,而此长期收益账户的目的就是要将复利的威力发挥出来,但前提是资金安全,所以选择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收益倒是次要的。所以每当看到投资者不顾风险,只选择高收益而不规范、有风险的产品时,笔者就会觉得不值,为什么呢?因为在鱼龙混杂的理财产品市场,碰到不好的产品,你损失的可是全部的本金啊,而你的额外收益呢?就仅仅多了那么几个百分点而已,为了这几个点的收益,就甘愿冒损失所有本金的风险,这种风险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的冒险,您说值吗?都说股票风险大,人家股票就算是跌到要死,90%差不多了吧,而且在下跌过程中,你有大把的时间止损出局,可股票潜在的收益也高啊,1倍、2倍,要是赶上牛市,指数都能涨5倍呢,这样的风险收益比,还值得去搏一把,您说是吗?所以,想明白这些问题,就老老实实把钱放在安全的产品里面,让时间充分发酵,让复利的威力尽可能的展现出来,然后收取你在N年前就已经知道具体数目的那部分钱就好了。至于如何选择安全的产品,我们后面详细说明。  要点:保本升值,本金安全、收益稳定、持续增长。
  家庭财富管理面面观——三、如何进行家庭资产配置(四)  在上文中,笔者详细解释了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四个账户的不同作用,接下来让我们回到家庭财富管理的那个最核心的问题:我如何合理的管理家庭的财富,才能让其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值增值呢?下面就给出笔者自己的答案:要做到合理的管理家庭财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合理的、动态的分配前文所述的四个家庭账户的比例。  行文至此先中断一下,笔者来揭晓前文中留下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动态的分配四个账户的比例的另外一个原因。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千篇一律的固定比例并不适合所有人。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经济大环境,他的风险偏好也是不同的。举两个例子:两个不同的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对资本市场的看法都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又如何能要求这两人进行相同比例的资产配置呢?第二个例子,同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风险偏好应该更高一些,因为有的是时间纠错,因此,他完全可以提高投资账户的配置比例,以期可以少奋斗几年,当然,同时也要冒更大的风险,但只要风险可控,就完全没问题;同样的,假如这个人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这时候再让他去加大投资账户的配置比例,就显然不合适了,就算再看好某一类投资品种,也还是应该将大部分资产配置到保值增值的第四个帐户中去,因为到了这个年纪,他已经经不起任何大起大落了。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四个账户的配置比例,一定要因人而异,固定比例并不适合所有人。  解答完这个疑问,我们再回到上面的话题:要做到合理的管理家庭财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合理的、动态的分配四个家庭账户的比例。当我们再次细细观察这四个账户的作用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前两个账户(日常开销账户和杠杆账户),由于其作用单一、目的明确、可选范围很小,所以对于每个家庭来讲,都是大同小异的,所占比例也差不多相似,因此这两个账户,只要设置好相对应的金额,该存银行的存银行,该买保单的买保单,之后并不需要占用什么时间去打理。所以,我们可以将上面的问题简化为:要做到合理的管理家庭财富,就要做到合理的、动态的分配剩余的两个家庭账户的比例,也就是要分配好投资和理财两个账户的比例,而要做到这一点需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了解目前投资和理财两大类渠道有哪些投资方式和理财产品以及他们的现状,而这些,就是接下来要跟大家重点分享的。(当然,所分享内容皆是笔者个人的经验总结,难免有不足之处,还是那句话,希望能抛砖引玉,请朋友们多多发表更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当我们通过接下来一系列文章将这个前提搞清楚之后,再辅以真实的家庭资产配置案例,相信那时大家便会对自己该如何去做投资、理财,如何去进行家庭资产配置,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而这也是我写此一系列文章的重要目的之一:即将一套完整的、关于家庭该如何投资理财的方法论介绍出来,而不是像目前大多数投资者面临的那种不同理财产品都说自己好,如同瞎子摸象的窘境一般,让人无从选择。  介绍的顺序方面,笔者打算从第四个账户开始,也就是先从不同的理财产品开始,至于投资渠道中不同投资方式现状的介绍,由于篇幅较长,我们放到后面慢慢讲。
  家庭财富管理面面观——四、当前理财渠道现状分析(一)定存、国债  在进入正题以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第四个账户,也就是长期收益账户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保障家庭成员的养老金、子女教育金、留给子女的钱等。这些钱是一定要用,并且需要提前准备的钱,而且这部分钱一定要保证本金不能有任何损失,要安全,并要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所以,收益不一定高,但却是长期稳定的。简单一句话:多少钱进去,就知道自己N年后一定能拿到所需数目的那些钱,这就是此账户最主要的作用。而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个作用,靠的是复利的威力。要点:保本升值,本金安全、收益稳定、持续增长。  下面,我们来罗列一下市面上主流的品种。目前,主流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有以下几种:存款、国债、货币型基金/各种“宝宝”、国债回购、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资管产品、P2P、有限合伙、私募基金相关产品。接下来几篇文章,我们就分别介绍它们的优缺点和买卖注意事项以及适合人群,看完这些,相信你对自己该如何去选择一款或几款适合自己家庭的、安全的理财产品,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了。  定期存款:不需赘述了,可将定期存款利息看成无风险利息,但这个利息太低,不足以抵御通胀,因此,除了第二个账户中专款专用的那部分钱外,其他用途的钱,特别是第四个账户中的钱,并不建议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去打理。当然,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由于新事物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还是以延续习惯为宜。  国债:主要分为记账式国债和储蓄国债两大类,储蓄国债又分为凭证式储蓄国债和电子式储蓄国债。  记账式国债以记账形式记录债权、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发行和交易,可以记名、挂失。投资者进行记账式国债买卖,必须在证券交易所设立账户。跟股票类似,这种国债的价格一直在波动,不但可以赚取持有期票面利息,还可以赚取差价,随时买卖,流动性好,时间周期3个月到30年都不等,但有一定风险,适合较为专业的投资者,一般老百姓不推荐。  储蓄国债,顾名思义,类似于储蓄存款的国债,流动性不好,主要以持有到期收取票面利息为主,期限以3、5年期为主,中途赎回的话,需支付0.1%的赎回费。利息大概在5%左右,比定期存款略高。  其中凭证式国债,需要在发行期持有身份证去各银行网点柜台购买,并换回一张国债凭证,上面有姓名、金额、期限、利息等信息。有时早上上班看到银行门口排队的人群,很可能就是在购买此种国债,因为安全性较高,所以非常抢手,基本发行当天就会被抢光,购买人群以老年人为主,他们是凭证式国债的忠实粉丝,在他们看来,此种国债就是定期存款的完美替代品。  而电子式国债相比凭证式国债,购买更方便,发行期在各银行网银上即可购买,而债券信息,记录在你的电子账户中。  凭证式国债与电子式国债最大的区别在于付息时间:凭证式国债是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而电子式国债是每年付息。  对于储蓄国债,笔者认为,除了已经长期购买此类产品的年龄较大的投资者外,其他投资者对储蓄国债的配置不宜过高,因为一是流动性差,二是由于周期过长,还要承担基准利率提高的风险,所以笔者建议考虑流动性更好的货币型基金,接下来我们分析这类基金产品。
  家庭财富管理面面观——四、当前理财渠道现状分析(二)货币基金/各种“宝宝”、国债回购、银行理财产品  货币型基金、各种“宝宝”:货币型基金只投资于货币市场,如短期国债、回购、央行票据、银行存款等,也可作为储蓄的替代品种。随时可以赎回,一般可在申请赎回的第二天资金到帐,因此其流动性仅次于银行存款。每天计算收益,年化收益较一年定期存款略高,目前一般在4%左右,没有利息税,也正是因为货币型基金具有的上述安全、流动性高、收益稳定的特性,我们可以把它的特点归纳为:具有活期存款的流动性,拿定期存款的利息。因此,此类产品适合对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极高、收益稳定的单位和个人。  也正是因为货币型基金的上述特点,所以,很多创新类产品都与它有关,比如:证券账户中未购买股票的那部分保证金余额,可由证券公司统筹购买货币型基金,好处就是提高了证券客户未使用资金的利用率,而客户只要设置好,一切都是“后台自动运行“,对日常买卖股票没有任何干扰;再者,互联网企业与货币型基金的对接,成就了时下非常流行的各种“宝宝”们,其本质就是货币型基金。很多人会问这些“宝宝“类的产品是否安全,答案是肯定的,放心的把零散、闲置的资金放进去吧,特别是第一个账户中的日常生活费用,可以极大的提高这部分资金的利用率,而且使用也非常方便,比如笔者正在使用的余额宝。但对于数额较大的资金,并不适合采取此种方式打理。  国债回购:实质上是一种,以国债作为抵押,拆借资金的信用行为。具体是指国债的持有方(融资者、资金需求方)以持有的国债作为抵押,获得一定期限内的资金使用权,期满后须归还借贷的资金并按约定支付一定利息;而资金的贷出方(融券方、资金供应方)则暂时放弃相应资金的使用权,从而获得融资方的国债抵押权,并于回购期满时归还对方抵押的证券,收回融出资金并获得一定的利息。我们平时所说的国债回购一般是国债逆回购,也就是融出资金,收取利息的过程,期限包括1天、2天、3天、4天、7天、14天、28天、91天、182天。利率是浮动的,与股票交易一样,见下图:    上图是沪市1天期回购,其中买卖的价格是指双方约定的年化利率,假如你的回购成交价格是7.3,那这笔交易的含义就是,你以年化7.3%的利率将资金借出1天。在股票交易软件上的操作,只需1次即可,方向是卖出。  国债回购的利率波动幅度有时很大,特别是在季末或者年末,1天期50%的年化收益都出现过,但一般情况下,也就4%左右。国债回购比较适合于股民对股票账户中闲置资金的打理,但由于其操作相对复杂、利率时刻在波动,因此并不适合大多数人,货币型基金或者“宝宝“类产品完全可以作为替代。  银行理财产品:从资金投向来看,银行理财产品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向:  货币市场:主要将资金投入货币市场,对象包括短期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企业短期融资券、协议存款等。这一部分占整个理财产品规模的50%左右。  信托产品:主要将资金投入信托产品或通过信托通道贷款给授信企业。此类资金占整个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35%左右。  资本市场:主要通过伞形信托的配资方式,将资金投向股票二级市场。这一部分占比较少,大概在5-10%之间。  另外还有一类产品并非银行直接发行,收益也不是固定的,这些产品一般只是通过银行代销的挂钩类理财产品:如挂钩汇率、利率、股票、黄金、期货、QDII等。  对于目前市面上的理财产品来说,合同中注明的资金投向比较笼统,基本就是上述三类投向的集合,各类投向比例亦不做标注,笔者曾询问过不少银行工作人员,他们也不清楚。但银行的风控体系相对完善,因此此类产品安全性较高,是当前普通老百姓大额资金理财(第四个账户)的主要品种。  虽说银行理财产品整体安全性较高,但投资者依然不能放松警惕,因为有少数银行工作人员为了私利,借助大家对银行的信任,去代销一些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比如上述挂钩类产品,很可能让投资者血本无归,为了规避这种风险,笔者有以下两个建议:一、签合同时,一定要看准发行方,如果是银行的话,就没什么问题,银行以外的要多加注意。二、银行工作人员(无论何种级别)的口头承诺都是无效的,不要轻信,经常看到网上爆出问题的银行理财产品,大都是这种代销的情况,投资者还是要以合同条款为主。
  家庭财富管理面面观——四、当前理财渠道现状分析(三)信托/资管产品  信托产品、资管产品:之所以将这两种产品放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资金投向范围是一样的:均可投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而区别主要在名称、发行方、监管机构等方面:由信托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叫信托产品,银监会负责监管;由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统称为资管产品,前两者证监会负责监管,后者保监会负责监管。这两类产品的起步要求较高,一般是100万起,收益大概在年化8%-12%之间,其中,信托产品是高净值人群首选的理财产品。  由于资管产品的发行资格在年才逐步放开,因此,在资管产品出现以前,信托产品可说是炙手可热,信托牌照亦是一照难求,特别是08年以后,信托产品以其相对较高的固定收益、严格的监管,吸引了大批高净值客户,而信托行业的整体规模,也以每年50%速度递增,截止到2014年底,信托行业规模已从2000年左右的2000亿水平,发展到了13万亿水平。信托行业近几年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隐性的刚性兑付。信托行业曾经经历过6次大的整顿,在07年最后一次整顿之后,银监会要求信托公司确保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的对付,于是,这被认为是刚性兑付的开始(但由于合同上并未标明一定保对付,因此称为隐性刚性兑付)。平均年化10%左右的无风险收益、正规的金融机构、银监会严格的监管,如此好的产品,确实可以吸引到很多投资者的目光。  二、08年股市进入大熊市,大量资金撤离股市,寻求避风港,信托自然成了首选,特别是一些高净值客户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非常旺盛。  三、08年欧美债务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通过注入流动性来救市成为各国的首选措施,我国也不例外,4万亿的投资,引发了资金大量进入楼市,房价扶摇直上。哪里有赚钱效应,资金就会扎堆进入,由于信托资金可以直接投向实业、由于房地产企业需要大量融资并可支付高昂的利息成本,因此,双方一拍即合,信托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行业,而资金投向为房地产行业的信托产品,一时间成为了热销品,一个产品出来后被秒杀的情况时有发生,信托公司销售人员为了争抢一个产品额度而大打出手的情况亦有之。  也就是在上述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信托行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几年,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样积累了一定程度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借着信托产品的隐性刚性兑付,一些只看重眼前利益的信托从业人员为了一己私利,或是为了迎合投资者追求更高收益的心理而开发的高风险项目混杂其中,形成了信托行业的格雷欣法则,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二、房价不可能一直上涨,一旦房价下跌或者房子销售不出去,地产商资金链就可能断裂(笔者询问过不少做地产行业的朋友,目前很多小地产商的资金链已经出现问题,跑路者亦有之,看来全国3万多家地产商的大洗牌已不可避免了)。资金链断裂,那项目的对付就会出现问题。笔者已见过2折处置抵押物的项目了,就算相比信托项目成立时50%的抵押率,要完全拿回本金已是不可能。  三、国家对于无风险利率(隐性刚性兑付)的态度、对于地方债务平台的治理、对于信托这类影子银行的整顿,都有可能使一些信托产品的风险暴露出来。因此,当投资者再选择信托产品或是资管产品时,就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而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管理层的态度来看,信托的隐性刚性兑付一定会被打破,至于何时,笔者认为只是时间问题,这就要求投资者在选择项目时一定要谨慎。  二、对于房地产类项目要慎重选择,特别是二线省会城市以下的项目,最好不要碰了,一线以及二线省会城市,由于土地的稀缺性以及人口的持续流入,有些项目仍不失为好的选择。另外,对于较偏远地区的政信类项目也要慎重,有少数地区并不拿政府信用当回事。  三、从14年下半年开始,股市开始走牛,因此,一些股权质押类的项目会是一个好的选择方向。  四、对于一些老的信托客户,建议将投资信托的资金比重降下来,适当分散到其他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当中去。
  家庭财富管理面面观——四、当前理财渠道现状分析(四)P2P、有限合伙产品  P2P:泛指互联网金融,时下火的一塌糊涂,国家支持,风投追着给钱,拿到投资的就拼命砸钱扩张、做广告,于是我们看到,小区信箱里、超市菜场边、沿街商铺、电视中,铺天盖地的都是P2P公司的宣传页、营销人员、门店和广告,大有颠覆传统金融行业的趋势,但实事真像看上去这么美吗?让我们从头说起。  首先来了解一下P2P最原始的概念以及在中国的发展。P2P最初主要是指个人在支付一定费用的前提下,通过第三方平台,向其他个人提供小额借贷的金融模式,借贷的双方均为个人。这种模式反应了P2P设计者的初衷。在中国,以陆金所作为这种模式的代表。除了这种最初的模式,P2P在进入中国后,又发展出了两种主要模式:一是宜信模式,即宜信的创始人唐宁或其他高管放款给需要借款的用户,唐宁再把获得的债权进行拆分组合打包成类固定收益的产品,并通过销售队伍将其销售给投资理财客户。二是P2B模式,即第三方平台将个人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投向不同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会拿出一定的抵押物进行担保。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的模式和产品被开发出来。  互联网金融是新生事物,国家也是大力扶持,但由于缺乏监管、入门门槛极低,导致这类P2P平台以每天1至2家的速度递增,同时,某某平台倒闭、某某P2P公司跑路的报道亦是不绝于耳,因此,我们经常在手机新闻或朋友圈中看到统计跑路公司数量的新闻报道或帖子。  说了这么多,主要就两点意思:P2P是国家大力扶持的新生事物;风险不小。看上去前后矛盾,您一定会问,那P2P到底能不能投呢?笔者对于P2P的看法是这样的:由于是新生事物,各家平台、公司还都处于跑马圈地、野蛮生长期,因此,鱼龙混杂,骗子、陷阱随处可见,即使看上去很安全的风控措施,在面对信用风险时,变得不堪一击,所以笔者的建议是:等待,等待国家出台相关监管措施,措施出台后,相信P2P市场会有一个大洗牌,不正规、甚至是一些骗子公司会露出原形,被市场淘汰;而那些真正想做大做好的公司,会脱颖而出,那时,才是将第四个账户中的资金,安心投向P2P的最好时机。  对于P2P目前面临的风险,笔者会转载一篇文章,叫《P2P五大谎言》,文中有详细论述,推荐大家仔细阅读,切不可贪图一时的高收益。对于P2P,有句话叫:你看重的是它的收益,它看重的是你的本金。另外还有不少人喜欢说:我都是一个月一个月投的,没事!大家仔细想想这句话是否有问题?假如你只是投1个月,赚点利息就走人,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连续一个月一个月的投,跟一年一年的投,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出问题的话,极大的概率是在你的钱锁在里面的时候发生的。所以,在国家监管措施出台以前,我们静观其变,不要忘了,我们第四个账户中的资金,最首要的目标就是:安全!  有限合伙产品:有限合伙是指一名以上普通合伙人与一名以上有限合伙人所组成的合伙。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有限合伙企业实现了企业管理权和出资权的分离。  目前市面上的有限合伙类产品,主要包含两大类资金投向,一类是标准化的投资品,如债券、证券、期货等。另一类是非标准化的。对于第一类有限合伙产品,其中不乏由证监会进行监管的产品,比如私募基金公司借助有限合伙通道发行的标准化私募产品,是必须要接受证监会监管的,对于此类型的有限合伙产品,或者说是私募基金产品,投资者是可以放心购买的。这类产品的收益大概在10%--12%左右,超过15%风险就比较大了,投资者不应过分注重收益率。  但对于非标准化的投资品,比如资金投向为实业项目、房地产等,投资者则需睁大眼睛,一是因为这类产品的发行方,在专业能力上的不足会导致尽职调查和风控方面的诸多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对融资方缺乏有效的监管,其对资金的支配使用权限过大,非常容易发生信用风险,很多有限合伙类项目的问题就出在这个方面。这一类产品的收益率往往很吸引人,大概在15%以上,假如投资者在遇到类似收益率的产品时,多考虑一下风险,多问问为什么它能给到这么高的收益!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非标准化有限合伙类产品都不能买,如果投资者对于项目资金投向的行业或公司非常的熟悉,而其普通合伙人实力又非常强、知名度较高、抵押物充足、出资比例较高,甚至主动申请第三方监管,产品设计的又非常的简单,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可以考虑购买的。  但总体来说,对于大部分个人投资者来讲,一般是无法深入接触或了解某个公司或项目的,因此,笔者并不推荐购买非标准化的有限合伙产品。
  家庭财富管理面面观——四、当前理财渠道现状分析(四)P2P五大谎言(转)  今天为大家转载一篇关于时下热门理财方式P2P的文章,所谓“忠言逆耳”,笔者还是希望大家对待新生事物要谨慎,毕竟是自己的血汗钱,多了解一些,总归是没有错误的。  拙文《为什么说99%的P2P金融平台即将死亡》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行业内外众多人士吐槽。我原以为砸大家的饭碗会引起行业公愤,但奇怪的是,行业内人士赞同的极多,反而是外行特别是屌丝投资人骂的热闹,破坏了我善意提醒投资人的初衷。  当前信贷风险频发,金融机构不良率迅速上升,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倒闭声不绝于耳。尽管中央银行及政府反复对商业银行施压,以促进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但由于面临的信贷风险太大,金融机构投无可投,贷款余额实际上不增反降。  与此同时,P2P行业却逆势而起,新增平台数、月度成交量、贷款余额迅速上升。行业在这种时期选择放量增长,正如熊市做多,完全不是聪明之举。  仔细分析其中情形,似乎也只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一是经济下行银行提高了风控要求,导致P2P承接了大量传统金融机构转移过来的信贷需求及风险;二是众多难以生存的企业及骗子在网上寻找资金;三是老平台面临巨大的承兑压力,被迫用庞氏骗局来维系生存;四是众多不明就理的玩家莽撞加入。  看来,对这个行业认识真正清醒的只有从业人员自已。P2P金融之所以看上去这么热,更多的源自于各种媒体的扎堆以及一些妄图一夜成名的创业者和骗子的鼓噪。我试图从一些更具体的数据入手,以揭批那些有代表性的谎言与真相,让大家真正冷静下来,踏踏实实地思考P2P的未来。  谎言一:我国P2P金融交易规模很大,有颠覆传统金融的可能。  媒体普遍认为,年中国的P2P借贷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未来不可限量。截至2013年末全国各类线上P2P平台数量接近700家,较2012年的110家增长了5倍多;截至2014年9月,全国各类P2P借贷平台至少已达到1483家,2014年贷款成交量为2400亿元(网贷之家及零壹财经数据)。  几乎所有的P2P平台都大肆宣传自己的成交量,实际上信贷行业公认有价值的业务数据是贷款余额,因为只有贷款余额与贷款积数才是体现收益及规模的主要数据,成交量可以通过短期滚动发放甚至用“秒标”生造出来,而贷款余额才是硬道理。  真实的情况是,截止2014年9月,网贷之家统计的线上1483家P2P机构的贷款余额仅为646亿元,其中信贷规模最大的陆金所一家贷款余额为69.8亿元。  这个规模很大吗?  平安银行(陆金所的母公司平安集团旗下的上市银行)2014年上半年度报告显示,该行共有566家营业网点,共9382亿元的贷款余额,去掉不发放贷款的部分网点及自助设施,实际上平安平均每家信贷网点贷款余额一般不低于30亿元。  也就是说,陆金所的贷款余额大约相当于平安银行一家中等规模线下网点的贷款余额。陆金所尚且如此,其它P2P平台也就无需多说了,何况网贷之家的信贷数据中,应该还包括大量无良机构的自融、假报贷款。  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79.58万亿元,P2P金融平台合计贷款总额大约是其千分之一。  在美国更是如此,Lending Club现在撮合的贷款余额约10亿美元(占全美P2P市场的75%),而2014年二季度美国银行业贷款余额为8.11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全美P2P市场贷款余额约为传统银行业贷款的万分之一点六。  通过上述对比,相信大家应该看到,P2P远没有我们感觉到的那么大规模,对整个金融市场来说,纯属九牛一毛,说颠覆银行,为时过早。  谎言二:P2P可以代替绝大多数传统信贷产品,未来的市场空间极其巨大。  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具有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及创业人群,与美国市场相比,中国P2P的发展空间巨大,中国P2P的融资能力类似于银行的存款一样,可以源源不断向各种借款人输送资金,可以凭借越来越大的规模与传统金融机构分庭抗礼,并替代更多的传统金融产品。  从理论上讲,只要有资金来源,当然可以对应各种资金运用及信贷投放的形式。但是,大家一定不要将网上吸收资金的能力与银行的存款当成同等性质。  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公信力不足,网上募集的资金成本远远高于银行存款(传统金融机构受政策所限不能直接从网上募集高息资金),且总量、稳定性不强。对于金融而言,可持续的、有规模的信贷市场,一定要具备相对安全的信贷产品及合理的存、贷款利率。  P2P平台的高利率,直接将自已划入了次级贷的市场中去,与当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本不在一个竞争圈里。票据贴现、应收帐款保理、融资租赁,P2P看似无所不能,都可以嫁接,但是一旦加上那么高的资金成本,一切的一切就又变成了空中楼阁,这就是当下P2P金融不得不面对的“天使的诅咒”。  这些所谓的P2P金融创新,在资金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如果希望能有市场,一般都要依靠放松风控手段、牺牲安全性来维持,或者干脆就是做个样子,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就是明显的代表。P2P在次级市场中寻找相对安全的客户,就如同在菜市场剥下的烂菜帮里寻找能吃的食材一样,即使能活下来,必然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  正如Lending Club一高管对组团前来求经的中国P2P大佬们吐槽: “我们其实很苦逼,做着一个很小的细分市场,还经历了艰难的合法化,我们做的就仅仅是信用卡的过桥贷款……”。  大家仅看到中国宏大的人口基数及众多的中小微企业,谁又看到美国庞大的消费金融市场与极高的人均收入带来的巨大负债能力。  中国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非常旺盛,但安全、合理的信贷需求就呈几何级数地减少,其客户获得成本及风险辨识成本又非常之高。如何高效、低成本地从庞大的客户群中找到你的安全信贷客户,又要打败竞争对手与客户达成交易,这才是中小微信贷机构最大的难题。  截止2013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21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9.4%,在这个领域,中国的银行家们已经做出了辛苦的努力、积累了众多的经验与教训,只是大都跨不过风险与效率两难的门槛,P2P就能轻易跨过去吗?  抵押、担保是银行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并不表明银行都是风控的傻子。过分夸大中国P2P市场的空间,导致大家一哄而上,是极不理智的,正如当年的团购网站的“百团大战”,现在的P2P正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谎言三:P2P是普惠金融的急先锋,是金融业的道德楷模。  据融360最新报告,业内瞩目的P2P小微贷款行业有九成的信贷产品月综合利率超过2%,为真正的高利贷。网贷之家统计数据显示的当前的平均利率为18.18%,还不包括大量的担保费、服务费、保证金、提现费等。  这就是说,当下绝大部分P2P平台打着普惠的旗帜,干着高利贷的买卖,实际上属于信贷盘剥,是普害金融。一方面借款人吃力地支付着超过本身经营利润的高额利息,另一方面是投资人承担着极大的风险,而在其中得利的只能是借款不还的骗子或无良的平台。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本意是每个人应该拥有及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是从人权角度出发的理念,并不是指每个人都应该借到贷款。对于创业者或社会弱势群体来说,最缺少的往往不是资金,而是盈利的技术与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做生意、办企业,对不具备管理、经营能力的人来说,为其提供贷款的最大可能,就是让其因负债而变的更穷,他们甚至连利息都挣不回来,中国的小微企业极高的死亡率非常能说明问题。  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实有企业1322.54万户,其中存续时间5年以下的企业652.77万户,占企业总量的49.4%。报告还显示,企业规模越大,存活率越高。  美国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被中国众多金融机构当作小微信贷楷模的美国富国银行,其小微贷款客户中经营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不低于90%,也就是说它服务的对象范围也极为狭窄,谈不上普惠。  对更多的人来说,认真打工、跟随有能力的企业家成长才是幸福。如果打着道德的旗帜,希望让信贷遍及每一个人,甚至有人用复利、分期还款、等额本息等手段掩盖高息的事实,用较高的违约成本迫使弱势群体或不了解金融产品的人偿还本不该借的小额或消费贷款,其剥削、欺骗大众的本质,更是荒谬无耻(目前几乎所有的分期还款的小额、消费贷款,复合利率均接近或超过年化24%,但是绝大部分借款人都不清楚)。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人、所有企业都有创业及负债做大的冲动,如果过分放松审贷条件及淘汰机制,让高息冲破风控的底线,那么这种借款将会极大地伤害借款人,伤害这个社会,看看当下众多的高负债危机企业就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除了负债率外,决定信贷善恶的另一个简单标准就是利率水平,当一种信贷产品利率远远高于社会各行业平均投资回报率时,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它就是恶性的或小众的,即使这种高息贷款能够求助极小一部分人,让他们度过创业危险期或频死而复生,但是大数法则一定会剥去其道德的遮羞布。  谎言四:P2P平台运营成本很低,与银行相比,优势明显。  我们看过很多的报道,开一家P2P网贷平台,只需要找一个系统代理商,买个几万、几十万元的通用软件,然后注册一家公司,十来个人,就可以上线运营,成本极低。但是,这种平台能安全运营吗?  21世纪经济报道曾详细调查过一些涉足P2P平台的上市公司。一个P2P平台的必备团队是IT团队、理财团队、放贷团队、贷款审核风险控制团队、线上品牌和网站推广团队以及行政人事等支持团队。  如果没有这些团队,那必须把这些服务外包给其它公司,这些公司在承担这些费用的同时,一定是要从P2P投资人或借款人的利差中获得补偿的。  目前,中等规模、相对安全的P2P平台,能够获得的利差及中间费用不般不超过贷款余额的3%-5%(消费类小额贷款利差较高,但其管理成本、风险成本也更高),而分摊这种平台每年约2000万-3000万元以上运营的成本,最起码的贷款余额为8-10亿元(更小的平台由于成本无法分摊,更无法生存),这仅仅是运营成本的测算。  如果这个平台同时为项目提供担保,按当下融资担保公司平均10%的不良率(收回一半)计算,那么10亿元担保贷款带来的代偿费用要达到5000万元以上,有的P2P平台尽管引入了第三方担保,但这个成本一定是这个生态链必须承载的。  由于P2P利率远高于一般的融资担保公司,其风险成本更高。有实力的平台依靠烧钱或借用母公司或其它资源分担其中的运营成本、风险成本,无实力的平台只能靠自融、非法集资等手段制造现金流来支撑,这就是那些本来希望好好发展的P2P平台迅速烧光资本金最终倒闭的根本原因,真正能用很低成本开办P2P平台公司的,只能是骗子。  谎言五:P2P平台利用大数据手段及国内外先进的风险控制模型,对客户进行风险辨别,将风控成本降至银行平均成本以下。  真实的情况是,现在几乎没有哪家P2P平台是主要依靠大数据手段直接对客户进行风险筛查的,即使有一些数据分析的过程,也与传统金融机构相仿。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入库人数及入库信息极其有限,远远不足支撑对客户信用度的综合判断。我国的P2P主要客群是中小微企业及企业主,而这部分客户的信息复杂、情况多变,根本无法采集到详细、准确的数据。  中国行政管理部门各自为阵,工商、税务、海关、环保、产权登记、法院等数据互不相通,企业实际控制人与法人信息分离,根本无法形成全面的中小微企业信息库,也没有哪个机构有能力去协调处理。  同时,企业帐户资金与个人卡之间随意往来,会计财务管理混乱无序,现金结算行为过多,这一切使得我们对中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信贷风险研判无据可循,在此情况下奢谈大数据风控只能是缘木求鱼,最多只是寥寥几家特殊生态圈企业的装饰品而已。  目前能够通过互联网手段采集的信贷风控相关数据,一般为客户的网上现金流、操作习惯、消费记录、社交信息、交易流水、客户评价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客户的信用数据。但是如果说仅仅根据这些就能作出风险评价,未免过于草率。  一般情况下,可靠的数据源必须需要最少三至五年的沉淀,它要求实施者占有足够多的同类及细分行业数据以供比对,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科学、实用的统计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此同时,有效数据中往往又夹杂着数以百倍的海量垃圾信息及隐私保护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技术成本及实施难度。因此,将大数据通过科学的模型与中小微企业信贷审查系统相联通,势必是一个极其艰巨的工作。  所以说,现在的P2P金融没有多少大数据可依托,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也不会有。社会化、规模化的个人及企业信用数据系统的建立,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更需要顶层设计及各种制度的安排。对于当下的绝大多数P2P平台来说,现在既不拥有大数据风控手段,其短暂的生命更是等不到信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真相  真相一:中国与欧美等国P2P完全不是一个概念,Lending Club与中国的P2P根本不是一个玩法,更不是同一个盈利模式。  尽管两种P2P都套用了同一个名称,看上去都是通过互联网手段来解决借款人与出借人的信息对接,实际上,无论是在客户对象、产品设计,还是在盈利模式上,两者均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由于中国绝大部分P2P平台均直接或间接介入了担保,负载着极高的风控成本,在网上获得资金价格居高不下的前提下,原本希望通过打破金融垄断而获得类似于传统银行业的存贷款利差,一下子归零甚至大多已成负数,毕竟利率的上限是存在安全边际的,中国的P2P平台基本失去了盈利的可能。  Lending Club的 80%以上的贷款是用于消费者的再融资和清偿信用卡,在美国这个过度消费的国家,这种需求是长期而稳定的,且存在与银行利率的正方向利差。  Lending Club不介入任何形式的担保,又依靠FICO等现有低成本资源解决了风险信息筛选的问题,相比传统银行有着成本和利率上的优势,这才使得它的盈利有了可能。尽管这样,Lending Club也是经过了若干年的努力,达到相当的信贷规模后刚刚实现盈利。  中国人的传统消费观,使得国人很少超期使用信用卡或利用信用卡循环透支,缺少类似Lending Club的市场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欲望强烈、缺乏耐心的中国P2P平台,直接转向了中小微企业信贷市场,而这个市场由于过高的风险识别成本和贷款不良率,连传统金融机构都避之不及,大都用资产抵押或担保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及效率问题。  而成本、规模、经验都处在弱势的P2P金融平台,目前也无法用互联网工具或其它更有效的手段来解决这一难题,只有纷纷走向线下或寻找线下的合作机构。  当中国的P2P主要依靠线下手段、线下资源来进行信贷客户的风险控制时,它的互联网创新力和竞争力就所剩无几了,而且这种线下的成本又成为压倒P2P盈利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来对比一下双方的运营模式。  2012年以来,Lending Club贷款发行量累计超过20万笔,平均利率约为13%,减去5%违约率和1%的费用,多数投资者的平均回报率为7%,而同期美国银行信用卡透支平均年利率为18%左右,存款利率一般不到1%。Lending Club对借款客户要求的FICO评分一般为700分左右,而美国只有58%的居民FICO评分在700分以上。Lending Club有足够的利率空间来吸引相对优质的借款人,它的盈利模式极其明了。  反观我国的P2P金融平台,发放中小微企业及个人消费贷款,平均利率20%,违约率大约为12%(后文有测算),担保费等中间成本约3%,平台运营费3%、支付给投资人资金成本12%,这个公式已经出现了-10%的亏损。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中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不超过12%,又吸走了相当多的安全客户,中国的P2P根本没有利率空间来优选相对安全的借款人。中国绝大部分P2P即将死亡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它们现在的商业模式正如中国的民营融资担保公司一样,本质上就没有多少生存空间。  真相二:中国P2P行业的不良率已达到了接近让投资人收益全无的状态。  中新网记者统计,近两年来仅浙江34家问题平台就吃掉了投资人20亿元以上的投资。  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的数据,2013年至今约有60家P2P平台20亿元的待收金额进入了危机状态。因无法有完整准确的全面数据,我们只能根据上述情况测算大概每家问题平台会产生不良贷款万元。  那么实际发生的200家以上的问题平台应给这个行业带来了60-100亿元的不良贷款及损失。我们再把当下所有平台约600亿元的贷款余额,参照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不良率2.4%测算(其实不可能这么低),那么行业合计不良率最少不低于12%。  我们再用另一个逻辑来验证上述P2P的不良率的计算结果。按通常理解,P2P平台的不良率,应不可能低于官方许可的融资担保公司及小额贷款公司的行业平均不良率,毕竟融资担保公司及小额贷款公司还需要接受政府相关部门及合作金融机构的准入审批及监管。  相比之下,不受监管没有门槛的P2P平台,其从业人员中的骗子及外行势必带来更多的不良率。当下各地数据均反映融资担保公司及小贷公司的不良率不低于10%,因此我们测算的P2P的不良率12%应是合理数据。  考虑到P2P平台收回不良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仍会挽回一些损失,我们将现在P2P平台600亿元贷款余额中可能存在的直融及骗子贷款损失相抵销,两者都不列入计算范围。  这样,我们又回到了上文的那个计算公式,平均利率20%,贷款不良率12%,担保费等中间成本约3%,平台运营费用3%,最后投资人能得到的收益为最终利息回报大约为2%。这个推算尽管不严谨,但应该还是有一定逻辑基础的。  这种推算甚至还乐观地用沿用了银行业的小微企业不良率来计算当下P2P贷款的质量,据我们实际掌握的情况,银行现在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最少还要在其公布的基础数值上乘以二,如果这样计算,那P2P投资人的回报率基本接近于零。  这么看来,当下的P2P金融行业,对投资人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赌场,只是赢家仅能获得20%左右的投资回报,而输家则是血本无归,按赔率来说,这个市场甚至连赌场都不如。  这个结论是就当前市场平均概率而言的,其中当然有行为谨慎、优选平台的投资赢家,而更多的则是没有风险意识、缺乏金融常识的弱势群体以及很多刀刃舔血的贪婪输家。  真相三:健全的征信体系离我们其实很遥远,FICO评分也不是万能的。  大家普遍认为,当下困扰P2P平台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是缺乏社会征信系统的支撑,似乎只要征信系统一建立,做金融、放贷款就易如反掌了。  美国的FICO个人信用评分系统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已经成为了美国个人信用评分事实上的标准,加之美国完善的个人信用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促成了美国相对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尽管这样,美国的Lending Club贷款违约率还是曾经达到过14.81%的历史高位,现在一般维持在5%左右的水平(与国家经济景气周期密切相关)。  美国个人信用资料收集范围广,来源渠道多,持续时间长,内容变化快,但如何保持和维护个人信用资料的准确性、公正性就一直是困扰美国个人信用制度的难题,FICO也倍受大家争议。与美国相比,我国银行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建设严重不足。  美国的信用局每月进行20多亿份信用数据的处理工作,我国要达到美国现在的这种状态,估计没有五到十年全力的建设,基本没有可能。  这仅仅是个人信用体系,如果中国的P2P目标对象大部分锁定中小微企业,那征信系统的建设目标更是遥不可及,因为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提供可直接用于信贷决策的小微企业的征信评分系统。况且即使我们学到了美国的模样,就能随心所欲地发放贷款了吗?Lending Club的不良率哪来的?
  真相四:P2P平台做供应链金融只是看上去很美,过度的供应链金融就是耍流氓。  现在一众的P2P平台在无法解决产品标准化及安全性后,突然发现了供应链金融、保理产品这个貌似安全、空间巨大的信贷市场,至今也未见多少负面评价。  我不否认供应链金融对社会的贡献,但时至今日,过多的银行及其它信贷资金已经进入供应链,甚至变成了很多大企业的盈利模式,变成了其盘剥小微企业的帮凶。众多金融、类金融产品扎堆供应链,大有重演钢贸商被贷款撑死的态势。  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契约精神,以一般的大型商超(或大型网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商)为例,正常情况一个月左右结算一次中小供应商的货款,将应付款帐期保持在一两个月以内,本身就是应遵守的商业道德,在此情况下,一般供应商并不需要多少资金周转。  而现在,几乎没有几家大型平台商会及时、完整地支付上游中小供应商的货款,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拖延至半年的付款比比皆是,尽量占有供应商资金去投资房地产等暴利行业已成为很多平台商盈利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的手段。  在供应链金融不发达时,这些巨头为维持供货商生存以保证自身运转不受影响,一般不会过分扣压应付款,而现在,一众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使得这些巨头在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有理由、有办法去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占用量及时间,而这些金融产品的成本必然由供应商及消费者买单。  许多巨头与一些金融机构勾结,赤裸裸地从供应商手中赚取利差,甚至自建P2P供应链金融平台,一方面拖延付款周期,一方面提供所谓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纯粹的流氓。  还有部分平台商与供应商相互配合,联手套取金融机构的资金,使供应链金融成为其融资工具之一,长期下去必会导致钢贸融资的覆辙。  实际上P2P平台做供应链金融难度很大。一方面,由于P2P的利率过高,使一些优质安全的平台商无法接受其成本,当下大型商超、大型电商的供货商销售净利润率一般不超过3%,算上一年4个生产周期,其净资本回报率不超过12%,P2P高成本资金介入其中很难运作。  当然这其中也不是没有一点缝隙,P2P与传统银行竞争供应链金融的配套市场,只能从降低客户门槛及放大保理额度入手,P2P平台审贷效率及灵活性在这个稳定的生态链中优势并不明显,而前两种手段都会导致信贷风险的发生。  另外,P2P平台在与平台商合作过程中基本没有话语权,所有数据、风控、审查、利率均受制于它人,平台商可以随时切换合作伙伴,而P2P对此无任何制约措施。  一般情况下,银行与平台商的供应链金融合作,是把平台商作为综合授信客户来管理的,这些平台商一般在这些银行都有大量的贷款,银行对平台商的信贷审查及风险控制是遵循一定的安全规则的,也会限定供应链配套总额的上限,毕竟大型企业也是有死亡及倒闭的可能。而P2P机构想审查或制约这些平台商,只能是痴人说梦,P2P对平台商根本不可能存在授信机制,只能赌平台商是不是看上去很大、很安全。  当然,一个可靠的做法是与平台商变成真正的利益同共体,但本质上存在对立议价行为的甲、乙双方,如何能亲如一家?即使真正在资本上成为一家,那加在一起的成本又会让平台商本身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P2P机构又如何能用这种方式跟更多的平台商合作将信贷规模做大?  真相五:P2P金融平台在国外是受到严格监管的,而不是大家想象的高度自由。中国P2P群魔乱舞的无序现象,是金融监管体制不顺及监管效率低下的充分体现。  Lending Club于2007年8月网站正式上线,2008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将其列入监管视野,导致其于次月就关闭投资部门业务,进入长达6个月的SEC注册静默期,直至符合相关监管规定。  在接受SEC监管之后,P2P平台每天都要至少一次或者多次向SEC提交报告。P2P平台需要将每天的贷款列表提交给SEC,保证当有消费者对P2P平台提起法律诉讼的时候,有存档的记录来证明是否存在错误信息误导消费者。  2013年,英国草拟出了针对P2P行业的法规,并于2014年4月正式生效并启用,成为全球第一部P2P行业法案,由英国金融市场监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负责监管。  在英美相对宽容的政府行政环境下,两国对P2P的监管尚且如此严格,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却迟迟出台不了监管政策,放任P2P野蛮生长,听任老百姓被骗子盘剥,其反应过慢、动作迟缓理应受到批评,绝不能用支持新生事物、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培养投资人风险意识等几句大话来推脱。  总结  P2P发展至今,除极少部分敬业守信、依托独特资源发展的平台外,绝大部分已经异化,这种异化绝不是良性发展的优化,它彻底将自已的盈利模式推入了死亡的陷阱,另外由于监管缺失导致骗子横行,沦为非法集资的极佳温床。  我不反对革新,也不认为Lending Club的模式就是最优秀的、不可改变,但是任何变革必须以有利于社会为前提,以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为基础,P2P金融创新一定要拿出自己的干货来,才能从传统的金融市场分一杯羹,监管部门也应尽快出手制定规则,以利于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  中国经济未来的几年在底部徘徊甚至持续下行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大量中小微企业面临着产业必须转型、亏损无法扭转、赢利模式破产的困境,陷入了生产是亏、关门是死的死局。贷款只能延缓其死亡的时间,并不能改变其死亡的命运。P2P贷款的利率之高,与中小微企业利润的纸薄形成巨大的反差,P2P当不了救世主,甚至连自己也救不了。  金融是一个周期性行业,随社会景气程度高高低低,亏亏盈盈,而存活的关键在于你在秋天是不是储备了足够的粮食。  P2P命运很好,赶上了中国互联网的热潮,P2P命运不好,刚刚发芽,就碰上了信贷危机频发的寒霜。高利贷倒下了、融资担保公司倒下了、小贷公司倒下了,野蛮生长的P2P没有道理不倒下。我只希望上天给这帮官方金融的新教徒、民间金融的守望者留下更多良性的种子。  冬天到了,P2P你准备好了吗?
  走起走起 水煮鱼大人
  家庭财富管理面面观——四、当前理财渠道现状分析(五)私募基金产品  私募基金产品:私募基金是一个很笼统的叫法,如果要分类的话,大体可以分为私募股权基金和私募证券基金,其中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投资于未上市企业的股权,并以上市退出为首要目的,比如我们所说的PE、VC就属于此种类型的私募基金,另外还有私募房地产基金等,资金投向是以地产为主。而另一类私募证券基金,主要投资于已上市的公司和企业,比如,以在二级市场买卖上市公司股票,获取权益类收益为主的私募基金,像泽熙、重阳等就是此类型基金的领头羊;再比如,以在一级半市场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为主的私募基金,像沣沅弘资本等,都属于私募证券基金这一大类,只是两者的玩法略有不同,但资金投向都是资本市场,而投资的对象都是标准化的产品,主要包括但不仅限于上述上市公司的股票,还有期货、债券等。我们这里介绍的私募基金产品,主要是指私募证券基金中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相对于公募基金来说,由于私募基金更容易与非法集资牵扯到一起,因此,证监会对于这一类私募证券基金产品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加之私募基金本身的特点:自负盈亏及市场化运作(充分竞争),所以这些年我们并没有看到关于这一类私募证券基金的负面消息。相反,很多私募基金为了自身的名誉及资金的青睐,在管理以及业绩方面,可以说是做到了出类拔萃。从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私募基金规模远大于公募基金规模中就可以看出,私募基金自身的特点与运作机制,是非常适应市场化竞争环境的,加之有去年证监会最新公布的《私募基金监管规则》来保驾护航以及沉寂多年并重新活跃的资本市场的配合,我国的私募基金行业必将迎来又一波发展高峰。  以上便是笔者看好私募基金行业并投身其中的重要原因,金融行业中包含了很多细分的子行业,这些子行业可以套用一句诗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来形容。百年太长,以金融行业瞬息万变的特征来看,“各领风骚好几年”还差不多,因此,笔者建议投资者,不管是在投资还是理财领域,都要多关注私募基金及其产品,笔者相信,私募基金一定是接下来几年最好最安全的投资理财方向。
  家庭财富管理面面观——四、当前理财渠道现状分析(六)如何规避理财产品的风险  笔者对于理财渠道中主流理财产品的现状分析差不多就结束了,各位朋友如果有什么疑问或者好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添加我的微信公众号(我的投资经)沟通。  今天来聊一聊笔者对于规避理财产品风险的经验吧。说到风险,有很多种,什么系统性风险啊、个别事件导致的黑天鹅啊等等,但具体到理财产品来说,因为是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基本也就在年化12%以内,所以风险相对其他投资品来说,是比较低的。可一旦出问题,风险也是最大的,因为有可能面临血本无归的情况。笔者曾经从风险收益比的角度说过,为了20%以内的收益,去冒损失所有本金的风险,是非常不值的,或者说是傻子才会去做的事情。因此,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讲,知道理财产品风险点所在并学会如何规避,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认为理财产品最大的风险点在于信用风险或者说是道德风险,即融资方不按照合同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出现违约的情况(任你合同上标明的风控措施再怎么严格,融资方根本不按合同条款走,投资者就只剩干瞪眼了)。一般情况下,融资方不会为了这点利息去违约,这对自身的信用损害是很大的。因此,一旦融资方出现违约的情况,就说明问题一定很严重,所以笔者才说,对于理财产品,要么不出事,出事就是大的。  知道了风险点所在,那如何去规避此类信用风险或道德风险呢?笔者有两点心得:一是选择有监管的理财产品,二是选择趋势向好的理财产品。  对于第一点来说,其发行方接受监管的理财产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信用风险或者说是道德风险,毕竟对于这些发行方来讲(银行、信托、证券、基金公司等),也就赚个利差而已,所以不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发行方是不会砸自己招牌的,因为违约的成本会比较高,即使出现小问题,也会想办法自己兜底。但对于目前不受监管的发行方(非标准化的有限合伙公司、P2P平台等)所发行的产品,假如融资方出现问题,无法还款,他们为了逃避责任,直接撒腿跑路即可,不用承担任何损失,该赚的钱一分都不会少,可投资者呢?就只能面临血本无归的现实(那些跑路的P2P平台就是最好的教训)。  那第二点该如何理解呢?其实是对第一点的补充,因为即使有监管,假设某类理财产品所处的大背景不好(比如信托,后面几年会逐渐步入调整期),这类产品的发行方也很有可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违约,这种违约并不是他们自愿的,但却实实在在损害到了投资人的利益,而且影响巨大,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尽量去寻找那些今后几年趋势向好、政策鼓励、资金大量涌入的理财产品,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规避掉信用和道德风险。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类产品的发行方在赚钱,试问谁会在赚钱的时候砸自己的饭碗呢?所以这时,你的资金也会很安全。比如08年开始的信托产品,到2013年短短的6年时间,整体规模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换句话说就是资金在大量涌入,信托公司也因此赚的盆满钵满。所以我们在这几年当中从来没听到过信托产品出现不按时兑付的情况,即使项目出现问题,最终信托公司也都自己兜底兑付了。但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持续深入调整(趋势开始转向)以及国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收紧),到了2014年,信托产品规模的增长大幅放缓(涌入资金开始大幅度下降,笔者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负增长的局面),同时,出现问题的信托产品也开始浮出水面,部分产品到期无法按时兑付更是搞的投资者人心惶惶。虽然笔者相信信托产品不可能出现大范围的违约情况,但投资者因此承受的压力与风险跟收益是完全不匹配的,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现在风口根本不在这。  所以,笔者认为:要选出好的、无风险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最大限度的规避信用和道德风险,以上两条原则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第一条:是否有国家监管,很关键,而且投资者也很容易判断;而第二条:对于不同类型理财产品所处的大环境的判断,多少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做到。笔者在此预测一下,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各种理财产品很可能就是下一个爆发点,对于这一点,其实已有迹象:比如一家以房地产信托起家的某知名信托公司,去年新增的资产余额大部分来自于证券信托,而其很多客户,已经部分或全部放弃房地产信托,改投证券信托或流入资本市场。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资本市场未来几年的发展,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家庭财富管理面面观——四、当前理财渠道现状分析(七)现阶段可买哪些理财产品?  之所以用前面这么大的篇幅介绍目前理财渠道中各类主流理财产品的现状以及如何规避理财产品所面临的风险,是因为笔者听过、或见过太多的投资者,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使自己损失惨重的例子。所以笔者希望各位投资者对于投资理财这件事,还是能尽量多了解一些并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甚至被一些花言巧语和小恩小惠(P2P类平台最善用此种手段,送桶油、送部手机之类)忽悠了都不知道。毕竟是自己的血汗钱,正确合理的打理才是对自己和家庭负责,同时又是件让人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所以,平时多学点,多看点,没什么坏处。  下面笔者就现阶段可买哪些理财产品,给出自己的答案。如有疑问,请翻看以前的文章;如有意见或建议,请添加我的微信公众号交流。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家庭资产配置中第四个账户的首要目标是:安全、固定收益以及规避理财产品风险的两个要点:1、有监管,2、趋势向好、政策鼓励、资金流入哪个方向,我们就关注哪个方向的相关理财产品。综合上述要点,笔者推荐家庭资产配置中第四个账户可选择的理财产品包括:  货币型基金/各种“宝宝”:零散的钱或第一个账户中日常使用的钱,推荐购买此类型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年龄较大的投资者或者目前还在积攒人生第一桶金的年轻人,笔者推荐购买此类产品,收益一般在5%--6%左右(收益过高的要注意产品发行方和资金投向),此类产品占第四个账户的比重应在60-80%;对于有一定专业知识和鉴别能力的投资者,笔者仍建议配置一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占第四个账户的比例在20%--30%左右为宜。  P2P产品:符合上述两个要点中的第二点,因此,笔者建议投资者持续跟踪观察,一旦国家出台相应监管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牌之后,优秀的P2P公司或平台一定会脱颖而出,那时可选择其中的佼佼者作为购买对象,暂时不推荐大额购买,少量玩玩即可,即使亏掉也无妨。  信托/资管产品:建议关注资金投向是资本市场的相关产品,这里特指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如股权质押或定增类固定收益项目,因为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产品大部分是浮动收益类,所以投资者在选择时要多加注意。  私募基金产品:这里也特指固定收益类产品。  对于信托、资管和私募相关固定收益类产品,是笔者重点推荐的,可以在第四个账户中占据最大的比例:50%以上(这部分产品占笔者第四个账户的比例在80%左右),但是要求投资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鉴别能力,而甄别的要点就是我上述的两条重要原则。  以上所有文章就是笔者对理财产品市场现状的分析,希望对各位投资者能有所帮助,下面笔者将开始介绍各种投资方式的现状,主要包括黄金、房产、股票和基金。
  家庭财富管理面面观——五、当前投资渠道现状分析 黄金(一)黄金的属性  说起黄金,不得不说的一件事就属2013年震惊全球的“中国大妈抢金潮”了,到现在,已经过去快两年的时间了,虽然还不能下结论说中国大妈们的抢金行动已彻底失败,但黄金价格近两年的走势,相信大妈们是绝对想不到的。话说回来,做投资嘛,总归要面临一定的风险,出现失误也是常有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但关键问题是要学会总结,争取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笔者举中国大妈抢金这个例子,也是希望各位能从中汲取教训并收获经验,避免以后摔倒在同一个地方。接下来几篇文章,笔者就来谈谈自己对于黄金的看法,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黄金的属性,影响黄金价格涨跌的主要因素,未来影响黄金价格走势的关键。  为什么先说黄金的属性,因为从中国大妈抢金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不少人看错了黄金的属性才导致了目前的亏损,当然,这部分大妈比另外一部分随波逐流、你买我也跟着买、压根什么也不懂的大妈要强,对于后者,笔者的建议是多学习、多思考,试问随大流的好事,哪有那么容易就掉到你头上呢?而对于前者,我们继续分析到底错在了什么地方。  2013年以前的十几年,黄金一直处于“牛市”当中,价格不断上涨,因此,黄金给人以可以抵御通胀的错觉,让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格可以一直上涨,因此当黄金刚下跌不久,大妈们便安奈不住冲动,冲了进去,本来以为捡到了便宜货,却不想是个圈套。究其原因,固然有老百姓资产保值增值渠道匮乏的因素在里面,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搞错了黄金的属性所致。那黄金到底可否抗通胀呢?相信很多人现在可以很干脆的说:不可以,因为黄金的价格走势已经证明了一切,不需笔者赘述。但笔者在此有一问:那什么可以抗通胀呢?这个问题就当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回顾,等分析完黄金的属性,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个问题。  对于黄金,笔者认为它包含了两种属性,一是具有抵御风险能力的硬通货,另外一种就是其金融属性。第一种属性体现在出现战争或者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人们为了避险、资产保值而选择买入黄金,因此,如果你购买黄金是基于此种属性的话,笔者认为无论什么时间、什么价格,都是对的,而这部分黄金资产,在我们所论述的系统中,即家庭资产管理的四个不同作用的账户中,应该属于第二个账户,也就是作为保命的钱存在的。在我国目前内外(内部安定团结、经济无系统性风险,外部无战争之虞)都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这部分黄金资产占比在5%以内为宜。而黄金的金融属性很容易理解,即价格有涨有跌,既可以连续上涨十几年,也可以一年内跌掉40%,所以,金融属性下的这部分黄金资产,对应的是第三个账户,也就是作为投资品的一种。黄金同时具备这两个属性,并相互作用,要说这两个属性中谁占主导地位,笔者认为是其金融属性,因为目前整个世界格局,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所以我们更多的还是关注黄金价格的涨跌,而非是否能买到黄金。那既然是涨跌,就存在影响涨跌的因素,我们下一篇将重点分析这些因素。  现在回到前面的问题:什么可以抵御通胀?某种资产要抵御通胀,必须具备以下特点:安全、固定收益,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使我们的家庭资产,顺利的抵御通胀的侵袭。相信看过前面文章的朋友应该都清楚,只有第四个账户可以满足我们抗通胀的需求,所以,如果你想抗通胀,就去找笔者给出的第四个账户中的备选理财品种,比如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资管产品、私募基金中的固定收益类品种。而黄金只能作为第二个、第三个账户中的备选品种,所以,中国大妈们本想寻找可以抵御通胀的品种,但由于没搞清楚黄金的属性,错把黄金当成了可以抵御通胀的资产,造成了家庭资产的缩水,这其实是个很严重的误区。而这个误区在房地产这类资产上体现的更加明显,只是现在房价还没有大幅下跌,很多人仍然认为房子是可以抗通胀的,殊不知,房价真要跌起来,也是会要人命的,只是时间未到而已。  最后,笔者再总结一句话:想要抗通胀,就要找安全、固定收益的资产,这样可以使家庭资产安全的保值增值;凡是有买卖价格的资产(黄金、房产、股票等),其价格就会出现上涨或下跌,而下跌就意味着亏损,亏损又何谈抗通胀呢?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念决定一生的财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