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子美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的?

[转载]四川南充__阆中历史大事记史册(最新版全一册)
阆中古城全景
华夏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母亲__阆中人华胥
华夏人类历史上文明始祖__阆中人伏羲
华夏人类历史上天下共主的第一位女皇__阆中人女娲
华夏历史上春节文化的开创者__阆中人落下闳
华夏历史上乃至世界军事晋升将军历史上一人一次战功连同祖上三代骁骑将军蒙善宇骁骑将军蒙元亨湖南镇竿总兵蒙应瑞同时晋升大将军的开创者阆中人蒙应瑞
公元日上午11时四川阆中市全市人民盼望己久的第一辆和谐号列车始向阆中站停靠
公元日阆中火车站迎来了无载客试运行列车停靠
公元日阆中火车站迎来了第一载客试运行列车停靠
公元日阆中火车站正试向旅客发售通往各地火车票
四川南充阆中历史大事记史册
(最新版全一册)
(时时更新中…)
始于远古止于2015年
仅以此文献给四川阆中建市25周年
让我们“热爱家乡美丽四川阆中古城就热爱家乡历史文化”开始。
作为史学爱好的我认为:“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三大精神支柱。也是一个城市民众为之奋斗努力的力量源泉。
阆中古城自从远古悠久历史文化中走来,正在迎来她迈向旅游强市的黄金岁月再度繁荣辉煌前进的今天。
这厚重的人文历史离不开数千年来从古至今勤劳勇敢智慧的阆中人民团结合作爱我家园的奋斗精神,离不开历代从这块风水宝地走出的历史名人名将,也离不开古今中外为阆中历史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传播阆中历史文化的人们,更离不开历任阆中的各级官员和历代县长市长们。
特别是公元1991年四川阆中撤县建市以来的巨大变化。历任的市委书记:常思久、冯启联、梁仕培、蒋辅义、任晓春、王星照、蒲芝龙以及现任市委书记蒋建平他们共同努力为阆中古城走向世界的特殊贡献。
让我们缅怀历代先辈的精神,感恩伟大祖国的富强。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
在此说明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是从远古特别是从公元前313__公元2015年共2328年来发生在阆中这块土地上或因这块土地上走岀的人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可励志后人引响阆中文化的历史事件。
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在收集整理史料的过程中得到了名家们的关心与厚爱,借此一并致谢。史料的借鉴与考证难免出现遗漏与错误,真诚希望指正并完善。
本最新版大事记以年记录为据。
借此特别感恩鸣谢四川阆中市图书馆历代全体工作人员。
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史册
【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1]远古华夏人类最伟大的母亲华胥在阆中孕育华夏文明始祖伏羲女娲兄妹。后移迁各地,伏羲女娲兄妹最终成一代人皇。[2]“华胥之渚”,“履大人迹于雷泽”,“孕十有二载”,“而生疱牺(伏羲)于城纪”。[3]华胥,伏羲的母亲;渝水,嘉陵江阆中段的古称。[4]《路史》卷十载: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嫟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跧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以十月四日降神,得亥之应,故曰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5]《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即嘉陵江阆中段)之地。子年,以华胥为九江神女巫”。[6]此记载说明华胥是伏羲的母亲,伏羲的母亲居在阆中,也说明了阆中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中、晚期,以“兰家坝人”为代表的原始土著在阆中定居、生息和繁衍。他们开创的阆中早期文明,其文化与广汉“三星堆”一期相一致。
【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距今约三千年前的尧舜禹时代[1]古蜀族沿嘉陵江入据四川,与阆中原始土著发生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产生并形成了与川西平原相一致的“早蜀文化”(或“先巴蜀文化”)。[2]阆中由此成为了史传古蜀蚕丛、柏濩、鱼凫、杜宇、开明五个前后相续近一千六七百年王朝的北部的文明中心,军政重镇和出川入蜀的交通枢纽。[3]史传“古蜀丛帝开明氏鳖灵”亲临阆中,阆中在灵山上有建“鳖灵庙”以之纪念。
【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前477年周敬王四十三年[1]被周武王赐封于汉水中上游一带的巴子国为强楚惨败,“汉水巴人”(或“巴人汉水部”)被迫翻越大巴山,夺据了阆中,与阆中土著发生了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明见于史扬名于世的賨人板楯蛮民族,开始了四川川东北一带巴子国的历史,成为了巴子国为时最为长久的别都。
【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1]至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期间,巴子国因内乱,“巴子”迁都阆中。[2]周武王封同宗姬姓建巴国,爵号子,初都江州(今重庆)。由于国都屡为楚军所破,曾几度迁都,最后迁都阆中,时在公元前330年前后。司马错伐蜀时,灭巴子国。
【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1]巴子据阆中绝宗周自行称王,建立“阆中巴国”。
【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后元九年[1]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秦军攻灭开明蜀国。因张仪贪阆中巴国之富,遂灭阆中巴国。[2]巴国迁都阆中直到国亡。
【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1]秦于阆中巴国地置巴郡,置阆中县。四十多年后,秦以武力夺回楚占原巴子国广大地域,巴郡郡治才由阆中移治江州。[2]始建阆中县隶属巴郡。
【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前306年_前250年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时[1]阆中板楯蛮勇杀白虎为民除害的壮举,赢得了秦对巴郡施行“优宠”的民族怀柔政策。
【1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前206年汉王元年[1]阆中范目率“板楯七姓”大军,义助刘邦平定“三秦”,铸就兴汉之功。从此,天性劲勇的“板楯蛮”名扬天下,前歌后舞的“巴渝舞”步入宫廷。
【1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前203年汉王三年[1]阆中纪信为解刘邦荥阳危难,诳楚救主,血洒荥阳,抒写安汉之功。
【1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前202年西汉高祖五年[1]分阆中县南境置安汉县(县治今南充市西充县)以纪念纪信荥阳诳楚安汉之功。
【1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前201年汉王六年[1]刘邦为感念巴蜀父老的广汉之功,乃“分巴割蜀”以置广汉郡(注:从广汉郡只毗邻于秦置巴郡阆中县的实际来看,其“分巴”当仅能分秦阆中县地之部分);[2]为追念汉将军纪信诳楚安汉之功,又分秦阆中县南境之广大地域置安汉县。
【1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元封五年[1]汉武帝分全国置十三部刺史,巴蜀统归益州。
【1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元封七年[1]阆中人落下闳研制成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太初历》。[2]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阆中人)应由赴京城长安参加历法改革与邓平、唐都等创制了(太初历)并改制浑天仪奠定了浑天说。[3]汉武帝喜改当年为太初元年,嘉迁落下闳侍中。淡泊名利的落下闳谢辞归乡。
【1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1]西汉时阆中先民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远古天然的“华胥之渊”(又名“阆中渝水”、“彭池大泽”),修筑起了既可泄洪排涝,又可蓄水灌溉的著名的水利工程__“彭道将池”(唐时谓“南池”,使阆中七里坝一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清源多众鱼,梗稻共比屋”的鱼米之乡。南宋初,“万顷浸坤轴”的南池,因堰坏失修,遂成为了“万顷苍池事已空”的平陆)。
【1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26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1]据蜀郡称帝建“成家”的公孙述命坐镇阆中的将军任满(后居任“成家”大司徒)率军由阆中顺流而下,夺据江州、扞关,于是拥有了益州全境。
【1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36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1]以武力平定了割据益州的公孙述“成家”后,光武帝刘秀为倡导宁死不仕公孙述的名儒阆中谯玄(元)的“保志全高”,诏令巴郡阆中建庙以祀,著令还其家钱。
【1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90年东汉和帝永元二年[1]再分阆中县南境之广大地域置充国县。[2]复置充国县(县治今天宫乡宝珠村)。 
【2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34年东汉顺帝阳嘉三年[1]曾为官巴郡江州县令的张陵,久闻阆中山多仙圣,遂携家人、弟子慕名来阆中修道,在阆中云台山(一名天柱山,又名凤凰山)白日升天修道初成后,又转道西蜀鹄鸣山(在今天大邑县西北)。
【2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41年东汉顺帝永和六年[1]张陵道成,改名张道陵。他难以忘怀在阆中云台山白日升天的美妙经历,特名阆中为云台治。云台治也成为了偌大一个巴郡(时巴郡领辖十四县)的唯一一治。 
【2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3年东汉献帝初平四年[1]又复将充国县分为南充国、西充国二县。[2]充国县又分为南充国县(县治今南部县城关)与西充国县(县治今天宫乡宝珠村)。
【2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4年东汉兴平元年[1]征东中郎将赵题(安汉人)欲得巴名,建议三分巴郡,益州牧刘璋遂分巴郡为巴、永宁、固陵三郡,阆中隶属巴郡,郡治安汉(今南充)。
【2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201东汉献帝建安六年[1]鱼复人蹇胤争巴名,刘璋又改原永宁郡为巴郡,改原固宁郡为巴东郡,改原巴郡为巴西郡。巴西郡移治阆中。[2]割据益州的益州牧刘璋,为有利于统治,他充分满足了巴郡上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强烈的“分巴”要求,将巴郡分为巴郡、巴东郡和巴西郡。这便是历史上“三巴”之名的由来。巴西郡治阆中,时领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汉昌、南充国和西充国七县,其地域几乎涵盖了原巴郡长江三峡以北的广大地区。
【2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214年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1]张飞攻克江州后,即挥师溯嘉陵江而上直取巴西,阆中不战而开门迎降。刘备即以五虎上将、车骑将军、结拜义弟张飞为巴西太守,坐镇阆中。张飞在巴西任上的七年间,修筑完善了城防设施,溃败了曹魏大将张郃的进犯,拓修了阆中至汉中的米仓古道,确保了巴西民众的太平安康。
【2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221年蜀汉刘备章武元年[1]智将张飞遇害,阆中为之立庙以祀。由于张飞忠勇可嘉,灵佑百姓,遂致香火千年鼎盛。
【2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244年东吴乌赤七年[1]东吴(江苏句容)人葛玄(字孝先),师从左慈,享有盛名,道教尊称“葛仙翁”。在他羽化的当年,孙权征得盟国蜀汉的同意,便在葛玄修过道的阆中天目山天溪洞,敕修了“集灵观”。以道教为国教的唐朝。
【2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三年[1]有鉴于益州易于分裂割据的历史教训,权臣晋王司马昭乃分益州置梁州,把原属益州北部的梓潼、巴西二郡,从此划属梁州。 
【2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280年西晋武帝太康年间[1]分阆中县北境之部分入于新置的平州县(今旺苍县);不久,再分阆中县北部之广大地域置苍溪县和歧惬县。
【3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302年西晋惠帝太安元年[1]十万入蜀就食的略阳、天水六郡流民,因身陷绝境而举兵反晋。西晋即以梁州刺史罗尚为平西将军、益州刺史驱兵讨之。流民共主李特子镇东将军李荡大败罗尚,并乘势夺取梓潼、巴西二郡。巴西便在“成·汉”政权建立之前就最先为之据有。
【3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310年成主李雄晏平五年[1]镇守巴西的成太尉李国为帐下文硕害杀,文硕将巴西降于晋梁州刺史罗尚,李雄御驾亲征,以成太傅李骧攻拔巴西,怒杀文硕以雪耻。
【3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318年成主李雄玉衡八年[1]成梁州刺史李凤以巴西叛,李雄再次亲征,仍以李骧攻杀李凤,李雄即以李骧与李寿为前将军,都督巴西诸军事。李寿在巴西久仰龚壮大名,数以礼辟之,虽说龚壮皆不应辟,但当得知凶残多疑的成主李期欲加害汉王李寿时,龚壮还是力献杀“成”之策。
【3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338年东晋成帝咸康四年[1]李寿依计攻杀了李期,即改国号为“汉”,成为了巴西职官走出的第一个“皇帝”。
【3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347年东晋穆帝永和三年[1]东晋安西将军恒温伐蜀,汉主李势举国而降,巴西首归东晋。恒温有鉴于巴西、梓潼二郡对益州交通形势和军事战略的重要,便把在行政上属梁州管辖的巴西、梓潼二郡,在军事上划归益州指挥,并以略小于州一级的将军出任巴西、梓潼二郡太守。此例一开,后多沿用。现能查知最早的。
【3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378年前秦苻坚建元十四年[1]因不满前秦的野蛮统治,巴西人赵宝率先愤而起兵,自称晋西蛮校尉、巴郡太守,抗击前秦,不久,被残酷镇压。
【3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382年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1]早已夺据梁益的前秦,为攻伐东晋,“以谏议大夫裴元略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使密具舟师”。此举一出,则历史地勾划出了川北地区最初最早的政区形态。同时,东晋又分阆中县西北隅之地域置晋安县。
【3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413年东晋安帝义熙九年[1]权臣太尉刘裕以朱龄石为益州刺史,以举国一半之兵力大举伐蜀,终于血腥镇压了巴西谯纵长达九年的“据蜀”。不久,巴西侯励、黄公生、任肃之、张石之又聚众万余攻打郡城而惨遭失败。时宁远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刘道产在朱龄石的严令下,“多所连结、穷加诛剪、死者甚众”,对巴西民众进行了再次的血腥屠杀。
【3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432年刘宋文帝元嘉九年[1]益州刺史刘道济的巧取豪夺,激起巴蜀民众的强烈反抗,巴西人唐频聚众响应广汉人赵广的起义。起义虽声势浩大,却缺乏战斗力,仅一年,即遭镇压。
【3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457_464年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1]两汉之交的陇右豪族“西州大将军”隗嚣后裔,追步张天师后尘出道栖隐阆中,阆中众道友鼎力帮扶,在阆中城北颉家山腰,依凭天然神洞,拓建了环境幽清的栖真佳所__阆中石室观(俗名风谷洞)。[2]石室观至今残存《隗先生铭》和西魏、唐、宋等重要碑刻题记以及十余龛神像。它不仅是阆中道教悠久繁盛历史的见证,而且是一处亟待保护的文化遗存。
【4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500年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二年[1]益州刺史刘季连乘朝政混乱,把持益州,骄恣严酷,激起蜀人反抗。时巴西民雍道晞率先自称镇西将军,聚众万余逼攻巴西郡城,巴西太守鲁休烈弃城落荒而逃,刘季连以大军武力镇压之。  
【4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502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1]阆中县东境置隆城郡及所属仪陇县和大寅县。[2]梁武帝指派益州刺史邓元起兵进益州,以取代不服承顺图谋不轨的南齐益州刺史刘季连。邓元起因军中无粮而先至巴西,南齐巴西太守朱士略和李膺不仅开门迎降,而且资以军米三万斛,由是元起顺利地收取了益州。是年,萧梁分阆中县东部之大片地域置隆城郡及所属仪陇县和大寅县。
【4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504年萧梁武帝天监三年[1]梁州长史、汉中太守夏侯道迁举梁州叛降北魏,北魏即以尚书邢峦为镇西将军,都督梁、汉诸军事。邢峦遣统军王足兵寇巴、蜀。王足骑将奔袭巴西,萧梁宁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庾域率将士据城固守百余日,城中粮尽,龁草食土,死者太半,无有离心。北魏引军自退。
【4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505年萧梁武帝天监四年[1]巴西郡民严玄思自称巴州刺史,聚众攻杀巴西太守庞景民,献巴西于北魏。邢峦即以军主李仲迁守巴西。仲迁将殊有美色的庞景民之女献诸邢峦,却将美貌绝色的梁将张法养之女据为己有,成天专心酒色,不承公事。邢峦闻之,恨之切齿,仲迁惧而谋叛。十一月,城人怒杀仲迁,以城献归萧梁。
【4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509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八年[1]置南梁北巴州州治阆中。又分阆中东北境置白马义阳郡及义阳县(郡县治地今老观)。[2]萧梁以梁州没于北魏,即以巴西郡为南梁州,以辅国将军迁武旅将军加征远将军的巴西太守张齐镇之。张齐于任上身亲劳辱、自画城垒、草创州镇、屯聚粮草、立台传、兴冶铸、讨蛮僚、拒北魏,威名行于庸、蜀。 
【4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518年萧梁武帝天监十七年[1]迁张齐持节,都督南梁州诸军事、智武将军、南梁州刺史。张齐遂成为了阆中历史上确见载记职官南梁州并自画城垒之人。  
【4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519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十八年[1]阆中西境置胡原县(县治今剑阁县香沉寺)。[2]萧梁又分阆中县西部之地域置胡原县。  
【4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525年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1]更分阆中东境置义阳郡、义阳县(郡县治地今巴中县恩阳镇)。
【4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553年萧梁元帝承圣二年也是西魏废帝元钦二年[1]梁元帝惧怕兴兵前来争夺帝位的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不惜乞请西魏取蜀。西魏权臣太师宇文泰即以大将军外甥尉迟迥率军伐蜀,五月率先夺占巴西,八月攻降成都。是年,西魏改南梁州为隆州。  
【4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554年西魏恭帝元年[1]改南梁北巴州为隆州同时设盘龙郡。州、郡俱治阆中。
【5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555年西魏恭帝二年[1]改白马义阳郡为白马郡改义阳县为奉国县(郡县治地今老观镇)。[2]隆州人李光赐率先举兵反西魏,隆州人李拓亦聚众反,攻围隆州,开府张遁举兵应之。益州刺史宇文贵急命开府奴与牧隆州,又令开府成亚合击之。李拓、张遁兵败被擒,并送京师见杀。奴与遂成为了可知的最早的隆州刺史。 
【5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1]因避杨忠讳改阆中县为阆内县。
【5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1]为扭转南北朝时期州郡县虚设滥置的历史现状,隋始“罢天下郡”,行以州领县两级制,时隆州所属诸郡均复以县名。
【5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1]又罢全国之州,仍行以郡统县制,隆州又复名巴西郡。  
【5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1]巴西郡的领辖虽多有变化,但巴西郡治阆中不仅始终如一,而且成为了阆中的代称。巴西郡设置的当年,为防与之为敌的汉中张鲁、刘璋即以亲家中郎将庞羲为巴西太守,屯重兵于阆中以御之。庞羲不仅是巴西郡历史上的第一任太守,而且是阆中历史上见载最早的修筑城垣之人。[2]复改阆内县为阆中县。分阆中东北境置思恭县(县治今二龙乡恭思填村)。[3]唐先于已据关中、巴蜀之地行去郡以州统县制,巴西郡再复名隆州。时隆州辖有阆中、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南充、相如、西水、晋安、新井、新政、思恭十三县。
【5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1]割隆州之南充、相如二县始置果州。  
【5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1]实行租庸调法。阆中土贡重莲(长十五丈重一斤其色鲜白)、绫、绵、绢、绸、毂等六种。[2]省思恭县入阆中县。
【5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1]唐太宗在加大州县省并的基础上,依照全国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巴蜀之地划分为山南道和剑南道,时隆州划属山南道。
【5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637年太宗贞观十一年[1]唐代嘉陵江数度暴涨,水围阆中,淹没衙宇街舍,阆中城曾三次迁避。第一次迁于东郊高地。
【5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自公元627年至649年唐太宗(“贞观”计有二十三年)[1]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星相、风水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先后来到阆中,安居阆中和长眠于阆中。他俩不仅为阆中自然天成的山川形胜凭添了无数玄妙神奇的传说,而且以自择的风水宝地为后人留下了不绝的赞叹和无穷的暇思。[2]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神奇书目《推背图》在阆中诞生。
【6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1]唐高祖第十七子鲁王灵夔和镇隆州刺史在阆中城修建楼台。
【6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671年高宗咸亨二年[1]第二次唐代嘉陵江数度暴涨,水围阆中,淹没衙宇街舍迁于蟠龙山脚。
【6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679年唐高宗调露元年[1]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滕王元婴,相继出镇隆州刺史。在镇期间,先后营建宏修了一批楼、台、亭、苑。其中尤以传扬千古的“据江山之会”的南楼(今名华光楼),“来游此地不知还”的滕王亭(也称滕王阁)和“拟于宫苑”的隆苑最为著名。
【6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655_684年唐睿宗文明元年至永徽六年[1]高祖第十九子鲁王灵夔为隆州刺史数年后他徙。调露年间高祖第二十二子膝王元婴为隆州刺史筑隆苑。文明元年薨于隆州陪葬献陵。
【6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689年武后载初元年[1]第三次唐代嘉陵江数度暴涨,水围阆中,淹没衙宇街舍迁于距城20里的白沙坝。水退重建后仍迁回。
【6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1]又分天下为十五道,山南道分为山南西道和山南东道,阆州划属山南西道。[2]唐玄宗即位之时,因避名讳而改隆州为阆州,改隆苑为阆苑。阆苑由此成为了阆中响传古今的代称。[3]铸造原座落在阆中城东门内的阆中铁塔,是一座以独特工艺而闻名。 
【6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713年唐玄宗在先天二年[1]阆中“云台观”改称“天目观”。
【6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1]阆中铁塔,铸造铁塔一座高一丈四尺一寸塔身六方满铸八分体阳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国内罕有。1972年县武装部建房时毁。
【6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四年[1]阆中又铸生铁铁塔。塔身“高一丈七尺,宽一丈”,在其六面体的塔身上,满铸八分体阳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这座足令阆中自豪、全国独有的国宝级文物,在经历近一千三百年的风雨后,不幸被无知的权势者全毁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
【6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763_764年唐代宗广德元年至广德二年[1]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来阆中悼房棺冬归梓州次年春再来阆中夏初去成都写有《阆山歌)、《阆水歌》等诗60余首。为阆中独具的名胜古迹吟唱的诗歌,是“诗圣”杜甫馈赠给阆中的最大文化遗产瑰宝。
【7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788年建成于唐德宗贞元四年[1]阆中城东东山之腰的释迦牟尼座佛,是当时阆中何居士依凭“仙状”,以一己之力,如量手凿而成的一尊大佛。这座集佛、仙文化于一体,四千小佛相拱卫,独具地域特色的阆中大佛,在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岁月中,不仅享有“三丈金身四丈楼”的传世辉煌,而且享有大宋两代皇帝钦赐寺名的殊荣;不仅完整地保存了历代大像金妆葺修的珍贵史料,而且保存了历代名人题咏纪游的丰富诗文。相信通过努力,定能升格为国家级文物。  
【7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791年唐德宗贞元七年[1]阆州(今阆中)士子年逾七十的尹枢夺得辛未科进士头名。尹枢夺冠轰动长安,一则他参加了40年的科举应试,此次终于一雪前耻;二则他效仿毛遂自荐,“状元非老夫不可”,得到主考官杜黄裳的认可,遂脱颖而出考中状元。
【7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813年宪宗元和八年[1]阆中人尹极状元及第。是继兄长尹枢夺得辛未科进士头名。毛遂自荐,“状元非老夫不可”,得到主考官杜黄裳的认可,遂脱颖而出考中状元。22年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尹枢之弟尹极再中状元。阆州尹氏名满天下,时称兄弟二人“梧桐双凤”。宪宗感念其兄长尹枢自荐状元,成为一大传奇特钦赐兄弟状元可在家乡阆中建“状元府邸”以励志后世勤奋学习孝忠朝廷。状元府邸由于多种原因被毁后人在原址上复建今川东北第一会客厅阆中学道街“状元府邸”。
【7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883年唐僖宗在中和三年[1]云台观赐名“福唐观”。阆中的这座历经一千七、八百年的道观,因葛仙翁而有名,因三代帝王的赐名而扬名。
【7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887年唐僖宗光启三年[1]利州刺史王建纠集亡命,顺流而下,一举夺据阆州,自称阆州防御使,由此拉开了王建征战四川建立“前蜀”的历史序幕。
【7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892年唐昭宗景福元年[1]唐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杨复恭聚兴元(汉中)谋反,昭宗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讨拔兴元,杨复恭率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武定节度使杨守忠、龙剑节度使杨守贞、感义节度使满存和心腹干将杨守信等奔逃夺据阆州。同年十二月,王建遣将华洪与杨守亮大战于阆州,
【7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894年唐昭宗乾宁元年[1]七月,阆州又才为李茂贞攻拔。这是一次阆中历史上兵将云集、多方势力在此交恶的战乱。
【7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917年前蜀天汉元年[1]高祖王建赐封张飞“应灵王”;北宋嘉祐中比岁连熟,阆中人感念张飞恩德,乃大兴庙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力作《恒侯庙记》;明正德间,奏用国币,巍峨庙宇,镇以金顶。
【7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920年前蜀后主王衍乾德二年[1]王衍从投其所好的阆州团练使林思谔之请幸阆州,自利州龙舟画舸浮江而下,旌旗歌舞辉耀山川,所在供亿民遭祸阶。在阆中上演了一场千古未闻的荒唐巡幸。  
【7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929年五代唐明宗天成四年[1]阆州置保宁军(北宋太祖乾德四年改为安德军)。[2]后唐为防范西川太尉节度使孟知祥和东川节度使董璋的不臣之心,乃割果、阆二州置保宁军以控扼两州,以亲信内客省使李仁矩为节度使镇阆中。
【8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930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1]东西两川合兵攻陷阆中城,攻灭保宁军。孟知祥在攻前攻后均榜示两川诸州,以震摄诸州军民。
【8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932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1]孟知祥益以阆、果、蓬、渠、开五州复置保宁军于阆中。
【8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935年后蜀后主孟昶明德二年[1]七月阆州大雨雹如鸡子,鸟雀皆死,暴风雨飘船上民屋。  
【8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965年北宋太祖乾德三年[1]阆州农民起义围攻治城。
【8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966年宋太祖乾德四年[1]攻降后蜀的宋军,在宋太祖尽取巴蜀之财以充国用的钧旨下,贪婪的宋军便在四川大行抢掠,忍无可忍的阆州民众遂攻围阆中,为充任枢密直学士加谏议大夫出知阆州的赵逢残酷镇压,事后瞒报声称:“诛灭者仅千余家”。[2]北宋攻灭后蜀,不再置保宁军。
【8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1]宋太宗当廷钦点新科进士阆中陈尧叟为状元。由此开启了阆中陈氏“一门两状元,兄弟三宰辅”的有宋争羡、后世美传的千古佳话。  
【8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994年北宋太宋淳化五年[1]李顺起义军以二万之众击宋军战于阆州之老溪(今阆中白溪濠入嘉陵江口处)。[2]王小波、李顺起义,有数万义军围攻阆州。许便宜从事的梓、遂十二州都巡检使卢斌,领兵救之,斩杀五千,围遂解。
【8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000年真宗咸千三年[1]阆中人陈尧咨中状元。尧叟、尧佐均仕至宰辅尧咨仕至节度使世称“三陈”。
【8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001年宋真宗咸平四年[1]诏“分川峡转运使为益、利、梓、夔四路”,自后四川不仅由唐朝的剑南西川、剑南东川、山南西道构称的“剑南三川”演变为两宋的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和夔州路构称的“川峡四路”,而且由此成为了相沿至今的“四川”一名的由来。阆州在两宋时隶属利州路。
【8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034年宋仁宗景祐元年[1]阆中鲜于侁榜登甲戌科进士,由此成就了苏轼为之“铭德于石”,苏辙称之“号为名臣”,文彦博夸之“仙才”,司马光赞之“福星”的鲜于侁的传世美名。
【9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年宋仁宗庆历年间[1]曾建于东晋的阆中香城宫,因宋太祖赵匡胤“仍以香城赐额”而声名大振。香城宫被无情火化为灰烬。
【9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1]由“香城罗汉”华善辉大师和“道通为一”的罗少明道人通力合作,“力谋兴大”,宏建起了阆中香城宫和五百罗汉。阆中香城宫的五百罗汉塑像,不仅是我国佛教造像人性化和世俗化最早的历史反映,而且确切地提供了佛道真诚合作的又一成功典范。[2]南北宋之交,阆中私著方志兴盛而繁荣,先后有何求(永)的《阆苑记》、朱涉的《阆苑前记》、曹无忌的《阆苑续记》、王震的《阆苑新记》相继问世。这一系列私著方志虽因历史的原因仅存其书名,但却彰显了阆中人对故乡由衷热爱的情怀。
【9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127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南宋置十五路,阆州隶属利州东路。因利州东路地处抗金前沿,遂于阆州置安德军节度,并置制造兵器的阆州作院。
【9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130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南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竭蜀之财,悉陕之兵,凡三十万众”,在陕西富平与金战,导致全军覆灭,陕西五路尽失。张浚逃至阆州,南宋令居阆中“以水运以给军”。
【9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134年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南宋以王似、卢法原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副使,卢法原置司于阆州。阆中遂一度成为了四川最早的抗金前线指挥部。  
【9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141年绍兴十一年[1]阆中人抗金名将张宪遇害。
【9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172年南宋孝宋乾道八年[1]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到阆中赴兴元府宜抚司干办公事任。是年秋再到阆中冬返兴元府在阆作《南池》《登锦屏山谒少陵祠堂》等诗。为阆中的锦绣山川和人文景观留下了令人追忆难忘的美好诗篇。  
【9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219年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红巾军张福莫简起义自利州攻入阆州。
【9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231年南宋理宗绍定四年[1]十月蒙古右路军统帅拖雷挥师强行南下,渡嘉陵江,破葭萌,陷阆州,至南部、西水,“破寨百四十而还”,“四川为之震动”。阆中在四川不仅最早遭到了蒙古铁骑的摧残,而且其后也次次在劫难逃。[2]阆州大获城首遭蒙古铁骑摧残后,由都统孙臣,王坚始修的大获山寨的基础上拓修而成。余玠将利西路治、阆州州治、原蜀边四大军戎司之一的金州金戎司及奉国县治同移至阆州大获城中,聚兵以保民,据险以抗蒙。
【9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235年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南宋痛失关外五州,即将设治于沔州的利州西路移治阆州,以王惟忠为利西安抚使兼知阆州事。   
【10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239年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蒙古兵由陕甘入川破成都取阆州不久退走川外。
【10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243年南宋理宗淳枯三年[1]阆州州治移于大获山(今苍溪县王渡乡境内)奉国县治亦移于大获山。[2]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令“诸郡据险筑城”。
【10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254年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蒙古巩昌便宜总帅汪德臣率军抢粮,大败王惟忠,王惟忠弃城而逃。南宋以在阆州任上长达十九年的王惟忠“丧师庇叛”、“潜通北国”罪处死,并传首西蜀。又委以因功赏官五转的杨大渊为利西安抚,阆州总兵镇守阆州大获城。  
【10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258南宋理宋宝枯六年[1]蒙古第四任大汗元宪宗蒙哥亲率西路十万大军攻围阆州大获城,杨大渊在孤城无援,难以抵挡的情势下,为“乞活数万人命”,只好挈城以降。蒙古军围攻阆中城历41日始破。[2]这是宋元之际南宋阆州完全失陷的一战,也是阆中历史上由最高统帅蒙古皇帝亲临指挥的一战。此后,阆中便由南宋抗御蒙古的前沿重镇,变为了蒙元攻伐川东南宋的指挥中心。
【10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268年蒙古世祖忽必烈至元五年[1]阆州夔东路安抚使军民元帅杨文安有鉴于阆州累遭兵革、户口凋耗的实际,在阆州先行变通之法,以“鳏寡不能自存,愿相配偶者,并为一户充役”,又劝民耕桑,“民始复业”。  
【10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始置保宁府属四川省广元路府治阆中。[2]元置升东川枢密院地阆州为保宁府。自后直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于全国废府为止,阆中历史上的最后一个代称__“保宁”一名,前后相继使用了六百三十八年之久。保宁府任上的第一位职官,就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农桑辑要》的编纂者__畅师文。 
【10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283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奉国县入阆中县(原歧坪地入苍溪)。
【10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357年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天完红巾军首领徐寿辉之西系红巾军干将明玉珍仅以万余兵西进,便一举夺据了四川。明玉珍即以吴友仁(明玉珍在重庆建大夏后功授吴友仁司徒、平章事)镇守保宁阆中。[2]吴友仁在保宁阆中近十四年期间,修筑城垣,兴兵汉中,强行“清君侧”,拒降朱元璋,成为了“大夏”最有实力最为专恣之人。
【10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363年大夏天统二年[1]明玉珍表阆中韩氏女为“贞烈”。阆中“花木兰”韩娥之史事由此唱响四川,进入明朝后,后因朱元璋御赐韩娥“蜀中花木兰”的再表而传晓于全国。
【10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367年明太祖洪武四年[1]朱元璋以东、西两路大军一举攻降大夏收取巴蜀后,立即谕令汤和、傅友德合军乘胜力取固守保宁的吴友仁。双方激烈拚杀,[2]保宁城破,吴友仁被执,舟船枷械京师,朱元璋诛之于南京。[3]驻守保宁的正五品千户滕贵,遵奉朱元璋“高筑墙”钧旨,在战火毁坏的阆中原城旧址上,增拓构筑起了高大坚固易守难攻以条石为之的全新石城。这是阆中几千年历史上明确详载的城池,也是明朝以来确见载记的四川最早全国居前的明代城池,更是全国罕见阆中独有的全以条石甃之的城池。
【11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六年[1]明始行废“路”改以“府”统“县”,经省并调整,保宁府领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州、梓潼、巴州、通江、南江二州八县地,掌控南来北往重要的嘉陵江水上通道和石牛、米仓陆路交通,扼守出川入蜀必经的潭毒关、朝天关、七盘关、濛坝关、羊圈山关和大坝关。[2]自从明朝于保宁置驻川北分守道和川北分巡道后,其道更管辖着保宁府二州八县地和顺庆府之南充、西充、蓬州、营山、仪陇、广安州、岳池、渠县、邻水、大竹二州八县地,潼川州之潼川州、射洪、中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岳、乐至一州七县地。这二府一直隶州四属州二十三县地,就是明代初年明确确立并得以形成的川北地区。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战略重镇,就是川北分守道和川北分巡道的道台衙门所在地的保宁阆中。
【11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1]置川北分守道分巡道、兵备道治地保宁。但分守道常住顺庆。千户膝贵筑阆中石城。
【11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478年明宪宗十四年[1]阆中著名的孔家大院修建竣工。青坡青瓦屋面的穿逗结构,门窗雕花,正庭大梁上有太极图与龙纹彩绘,是典型的川北古民居大院。该大院院侧为古百花庵。[2]新都才子杨廷和(状元杨升庵之父)赴京应考路经阆中,应僧人之请为该庵题写“云林”大匾,此匾保存到民国时期。后因庵毁于大火。孔家在庵侧修建了这座孔家大院。明、清时,孔氏为大户人家,以教书为生,兼营其它产业,后家道衰落。
【11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487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明宪宗的第八子雍亲王祐枟藩封阆中。1491明孝宗弘治四年[2]。明宪宗的第九子寿定王祐楮先后藩封阆中,阆中历史最大的园林从此诞生,寿王在其藩阆近二十年间,占领气势雄固的风水宝地,易军民居室千余家,徒县宫、寺观、庙宇、公署数十区,营造奢侈豪华宫殿房八百五十余间,占地方达四里的雍王寿王府邸。
【11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498年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寿王出镇保宁建四川历史最大的王府园林于城内西南历时七年全面竣工。
【11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1]寿王迁湖北德安府。
【11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508年明武宗正德三年[1]在保宁暴发了阆中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反抗最烈、影响最广的惊恐朝廷、震动全川、波及陕鄂的蓝廷瑞、鄢本恕和刘烈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前后延续了五、六年之久,最终被残酷镇压。[2]起义前的阆中是吴友仁在保宁阆中近十四年期间,修筑城垣,兴兵汉中,强行“清君侧”,拒降朱元璋,成为了“大夏”最有实力最为专恣之人。
【11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522午明嘉靖壬午年[1]刊印的《阆中县志》载:‘五月十五日瘟祖会,较诸会为甚,旧在城隍庙,会移太清观,醮天之夕,锣钹笛鼓,响遏云衢,演灯戏十日,每夜梵香如雾,火光不息,其所谓灯山者亦如上元时’”。
【11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525年明世宗嘉靖四年[1]保宁知府张思聪创建锦屏书院。
【11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541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四川按察使司佥事(正五品)杨瞻,在分巡川北道驻司保宁阆中的八年期间,身亲劳苦,勇于兴作,立关通驿,修举废坠,整饬文学,劝善救正,培植景观,政绩卓著。[2]杨瞻开始督修《保宁府志》。不仅是阆中历史上迄今唯可见知的最早的地方志,而且其善本至今仍为台湾台北文史馆所珍藏;他题咏阆中地方风景名胜的百余首诗歌,特别是阆苑十咏【一】锦屏春色【二】嘉陵秋水【三】云台仙风【四】颐神古洞【五】书岩遗迹【六】盘龙池馆【七】南池晓波【八】西津晚渡【九】伞盖凌云【十】梁山戴雪。不仅保存和再现了阆中的历史风貌,而且提升和拓展了“阆苑”的千古盛名。
【12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543年明嘉靖22年[1]编《保宁府志》。督修:分巡川北道蒲州进士杨瞻。纂修:安岳县教谕杨思震。作序:赐进士通议大夫巡抚延绥等处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郡人任维贤。该志共计14卷,2040页,45万多字,插府属地域图1幅,郡治图1帐,州县图10幅(当时府领剑州、巴州、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江油、梓潼、通江、南江11州)。
【12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1]保宁地震。
【12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1]十二月阆中再次地震。
【12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40年祟祯十三年[1]二月张献忠起义军由陕西平利入川攻保宁未克。
【12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1]李自成派马科率军从广元、剑阁攻入保宁。当年张献忠率军由湖北入川进军川北驻保宁的李自成都撤退刘进忠驻守保宁。
【12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1]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洪广化到阆中传教,与官府勾结,在城内学道街修建起了分管阆中、苍溪、南部三县教会中心的“天主堂”,从而成为了西方宗教在阆中传播的开端。
【12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43年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夺据西安后,藩封汉中的瑞王常浩在阳平关守将赵光远二万精兵的护送下仓惶南逃,跟随避难的士民多达数万人。他们一路奔逃到保宁阆中后,引发了四川的震骇。四川巡抚陈士奇疾驰阆中,斥责赵光远:阳平乃四川门户。你若回守,我即奉送二万金犒军;你若顿此,我宁死也不给一分钱。自知失职的赵光远只好领军回防。陈士奇又以三千骑护送瑞士南奔重庆。六个月后,这个侥幸逃过了闯王李自成枪尖的常浩,却与陈士奇一并亡于八大王张献忠的刀下。
【12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44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1]张献忠在绵州桃子园大败李自成部将马科后,即遣安西将军李定国统十六营劲旅乘胜攻围保宁城。李定国以攻心战术迫降孤立无援的马科守军。这虽是一次阆中历史上少有的以较平和的方式进行的政权交替,但不久,为防李自成南下的张献忠,还是下令尽杀马科在保宁的五千降卒(因此有了历史上的“八大王张献忠剿四川”之说)。[2]振兴佛教名重西南的“双桂”禅系的开山鼻祖破山海明禅师和他的继任者大弟子丈雪通醉,历经18年先后在阆中弘法护法,福泽百姓。
【12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46年清世祖顺治三年[1]受命入川征剿张献忠的顺治的大哥靖远大将军和硕肃亲王豪格,在张献忠叛将刘进忠的带领下,在袭杀张献忠之前,就一举袭据了保宁阆中。惊闻变故的张献忠将赵云桂领兵来攻,恰被城上豪格的前军护卫伊玛喇一箭中目大败而逃。由此开启了保宁阆中成为大清四川省会长达近20年的历史。[2]肃亲王率清兵自汉中入川北刘进忠降清引清兵入保宁。
【12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1]保宁(即阆中)发生大战。第一次发生在秋天,清军首次入川,张献忠中箭而死,清军占领保宁、顺庆、达州等地。张献忠余部归顺南明永历帝,联明抗清。明将赵荣贵自龙州率师猛攻保宁,清军大败,全军退出四川,据守汉中。十二月南明将赵荣贵自龙安(今平武县)引兵大败清兵于保宁清兵退出川外保宁为赵荣贵所驻守。[2]大清四川政区的设置因袭于明制且有所革新与加强,但其定型与实施,则在康熙平叛之后才陆续得以实现,大清于四川虽有设建昌、保宁、永宁、夔州四大军镇,但实际上只“保宁”为实,其他三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能依附于省会保宁。
【13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51年清世祖顺治八年[1]第二次保宁(即阆中)发生大战。吴三桂率清军大举入川,与赵荣贵决战于保宁。赵荣贵战死,保宁复为清军所得。
【13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52年清世祖顺治九年[1]第三次保宁(即阆中)发生大战。农民起义军大将刘文秀亲率义军10余万,自三台、盐亭来与清军决战,遭遇伏兵,伤亡惨重,只得率军南下渝州,赴云南、贵州投永历帝阙下。[2]南明大将刘文秀率军与吴三桂大战于保宁城郊,刘文秀战败,乘象队渡嘉陵江退走。[3]四川乡试设于阆中(考棚今贡院)补辛卯科(1651)。[4]九月十九日,奉命入川征剿南明的大清平西王吴三桂、定西将军李国翰的两路大军和随征的四川巡抚李国英所属兵马,因战败失利而不得不退守保宁。[5]十月初二日,乘胜追击的南明抚南王刘文秀的五、六万大军将阆中城团团围困。[6]十月十一日,求胜心切的刘文秀发起总攻,瞅准薄弱的吴三桂也伺机而出,双方短兵相接,各自奋勇拚杀,最后刘文秀不敌全军溃败率残余奔逃云南,吴三桂虽大获全胜但心存余悸不敢追赶却将降卒尽行杀戮。这是一场阆中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战斗最为激烈、结局最为残酷的战争,也是一场在我国军事战争史上由被动转主动、由劣势化胜势、转弱为强反败为胜的典型战例,更是一场大清在征战四川统一西南历史进程中优势得以确立的战争。
【13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1]甲午科乡试(今贡院)。
【13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1]丁酉科乡试(今贡院)。
【13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58年顺治十五年[1]改保宁镇名川北镇。有清一代,四川四大军镇之一的川北镇,以保宁为中心,总领旗下镇标三营(中营、左营、右营)及绥定营、顺庆营、太平营、巴州营、广元营、潼川营、城口营、通江营,肩负川北、川东北、川西北广大地区的镇防警务。[2]大清于四川共置五道,道治成都的成绵龙茂道、道治重庆的川东道、道治保宁的川北道、道治泸州的川南永宁道和道治雅州的建昌上南道。[3]川北道,全称分巡川北兵备道,领辖保宁府及所属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巴州、通江、南江、剑州两州七县,顺庆府及所属南充、西充、蓬州、营山、仪陇、广安州、邻水、岳池两州六县,潼川府及所属三台、射洪、盐亭、中江、遂宁、蓬溪、安岳、乐至八县。其范围虽较明代有所缩小,但总体变化不大。  
【13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1]秋天阆中霪雨,锦屏山崩塌临江一面,成赤壁。
【13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1]庚子科乡试(今贡院)。
【13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1]振兴佛教名重西南的“双桂”禅系的开山鼻祖破山海明禅师和他的继任者大弟子丈雪通醉在阆中弘法护法,福泽百姓。阆中人感念于师徒二人,遂将卓锡过的“草堂古刹”,更名于发韧初始的“双桂堂”。
【13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64年康熙三年[1]甲辰补癸卯科。
【13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65年康熙四年
[1]二月原设保宁的四川政权机关全部迁往成都。[2]四川省会驻地阆中历经长达19年的历史宣告结束省会移迁成都。康熙五年(1666)丙午科乡试始移至新修的成都贡院举行。之后,阆中贡院改作“保宁府试院”,成为保宁府属九州县士子“进学”参加岁、科两试(即院试)的地方。
【14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71年清康熙十年[1]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湖广大移民俗称“湖广填四川”,从陕西、甘肃、宁夏、湖北、湖南入籍阆中者逐渐增长。
【14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1]阆中回民在城内蟠龙街(今礼拜寺街)集资宏建起了阆中最大最早的“清真古寺”。
【14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1]清四川总兵吴之茂、部将王屏藉响应吴三桂反清。
【14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1]大清对长达七年的“三藩之乱”由防御转入全面反攻,康熙以奋威将军王进宝为征讨四川的东路先锋直取保宁。由于保宁是吴三桂心腹干将四川战区最高指挥王屏藩、吴之茂、郑君极等盘聚的老巢,因此,引发了康熙的高度关注。虽然王进宝一路均遭顽强抵抗,行进十分艰苦。
【14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1]清奋威将军王进宝大败吴之茂、王屏藩于保宁。王屏藩自缢于保宁衙署吴之茂被擒,斩于北京。[2]康熙依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为此连下三道圣谕,责令“阻绝归路”,“计日而克”。正月十三日,王屏藩出动以逸待劳的二万精兵,进攻喘息未定的清兵营寨,王进宝抓住时机沉着应对,经分割包抄大败叛军,王进宝乘胜追击,破敌营垒,夺桥斩关,所向无敌,直抵城下,王屏藩、郑君极见大势已去便自缢身亡。众叛军见主帅已死,又为王进宝“仁义”招降所动,遂开门纳降,川北诸府州县也一齐归降。这场平叛战争,保宁阆中不仅是大清四川平叛的主战场,而且是康熙严令力督遥控指挥的重要战场。
【14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人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代裔(yī)孙华哲·阿卜董拉希,从甘肃、陕西来到阆中传教,阆中川北镇总兵马子云待为师长,让他定居在铁塔寺(今古城东门北侧)。这位“西来上人”神形古健,状貌若仙,他“胸藏三教之书而不以文名,艺精百家之奇而不以技称”,言语诙谐,善于骑射,尤工诗歌。他同马子云常游蟠龙山,见南麓处居蟠龙山龙脉之首,便卜阴宅(坟地)于水池之中。
【14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1]三月,阿卜董拉希去世。他的高足弟子祁静一与马子云便在他生前所卜之处建造“拱北”(墓亭),排水填土,将其安葬于内,并命名为“久照亭”,俗称巴巴寺,占地20亩,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这就是应川北镇总兵俗家弟子马子云之请,来阆中传教的一代宗师“西来上人”“归真”于阆中,弟子祁静一等精心修建起了供教民瞻仰纪念的清真圣地巴巴寺。[2]清真寺和巴巴寺这两座历经三百多年风雨,极具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寺院,双双名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阆中民族和融的历史见证与古城景观中骄傲。[3]12月11日(农历11月14日辰时)中国历史第一智将良将世界军事历史上奇迹的开创者蒙应瑞在阆中北门井区(振武井区)今古城北门威德坊东北方向20米处诞生,因岀生前其父母夜间共梦麒麟从西方而来在阆中北门城墙上空来回飞翔后孕育一子,为图吉祥取名蒙应瑞字兆麟。
【14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1]巴蜀才子李钟峨,四川通江人,康熙44年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职,后提督福建学政。曾主持《国史分韵》、《大清一统志》等编修,在主编《盛京志》时写出《保宁府志》初稿,“始有李钟峨太史录《保宁府志》一册,然未付梓,其书不传”(见道光《保宁府志》序)。该志为研究巴山蜀水的风土人情留有珍贵史料,可惜不传。
【14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四川总督年羮尧奉旨征收数省粮草全力支援大军西征管理进藏粮响,川督年羮尧上奏朝廷和康熙帝请示在川北和松潘两镇挑选精兵前往西征之列,康熙帝准奏(川北:指川北镇总兵驻阆中所辖官兵)。就是这组川北兵团结合作不朽川军创造了举世文明战争史上的奇迹。
【14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1]陕西泾阳人今咸阳市三原交龙堡人骁骑将军蒙善宇、四川阆中籍陕西泾阳人今咸阳市三原交龙堡人骁骑将军蒙元亨、四川阆中人湖南镇竿镇总兵蒙应瑞因阆中杰出军人蒙应瑞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西征途中巧遇大将军广纳众智献献计献策智取敌军高级将帅首级从而顺利平定长达近四年的西征主战势、蒙应瑞之功胜过千军万马战功显赫。[2]康熙帝下圣旨选举荐升(晋升)骁骑将军蒙善宇赏赐一品顶戴红宝石双眼孔雀花翎以及黄马褂。骁骑将军蒙元亨赏赐一品顶戴红宝石双眼孔雀花翎以及黄马褂。湖南镇竿镇总兵蒙应瑞赏二品顶戴红珊瑚三眼孔雀花翎以及黄马褂。[3]阆中蒙氏三将军于古城北门今威德坊处与阆中官民接旨钦赐“元戎第”御笔镏金宅匾、赏赐“宅第建元戎府、宗祠建蒙公祠、种植建蒙家官菜园、休闲建蒙家避暑山庄”四封地。阆中古城北门井即明代因振武街命名的振武井蒙氏给予了实质性的内涵。蒙氏岀巨资修建振武井双层六角琉璃井亭和油柿井单层六角琉璃井亭成为阆苑内外九井中最壮观的两井井亭。这是康熙帝钦赐给阆中人蒙应瑞家族更是阆中全市人民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瑰宝。[4]蒙氏三将军在古城北门外奉旨建三进门阔五开间的元戎府遂有迎恩街名;在驻军演武厅旁建阆中四大名祠之蒙公祠(祠内奉旨塑华胥、伏羲女娲、蒙骜、蒙武、蒙恬蒙毅七位雕像供蒙氏与百姓祭祀),从此开启川东北各地制笔业每年农历二月二月龙抬头这天联合民间各商会到阆中蒙公祠祭祀人祖之母华胥和名将笔祖蒙恬;在驻阆中川北镇总兵府侧开荒种植蔬菜的蒙家官菜园遂有阆中官菜园街名;在城东南十余里处建休闲地蒙家避暑山庄遂有阆中双龙镇蒙家湾村名。据考在整个清代历史长河中出皇家园林外,地方私家园林最大的当数康熙帝钦赐阆中将军骁骑将军蒙善宇骁骑将军蒙元亨湖广总兵蒙应瑞蒙氏一门三将军的“四处封地”历经160余年修建和完善的私家园林。
【15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25年清世宗雍正三年[1]阆中历史上第一位四川阆中籍陕西泾阳今三原人红顶商人骁骑将军蒙元亨因奉旨修建元戎府操劳过度因病离世,长子蒙应瑞守护京师未能回家丁忧,川北镇总兵驻阆中所辖四营在蒙公祠内举行隆重追悼大会悼念这位商业名人63岁时(1720年)贵赠骁骑将军走完他辉煌的一生,为川北兵备历史普写了传奇并护送遗体归葬普贤寺侧。
【15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27年清世宗雍正五年[1]阆中历史第一位荣誉市民骁骑将军蒙善宇在陕西泾阳今三原交龙堡仙逝。长孙蒙应瑞守卫京师未能回家丁忧,川北兵备道军事代表与保宁府官员代表和元戎府后人前往交龙堡与当地官员百姓代表为悼念这位蒙氏家族以及川陕商业德高望众的名人蒙善宇将军,蒙善宇一生经商德高望众年87岁时(1720年)因阆中人蒙应瑞贵赠骁骑将军,谱写了川北兵备道上以及中国军事历史上乃至世界军事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拜将者。为川陕两省荣获了传奇的荣誉和骄傲。
【15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1]设分巡川北道署治阆中辖保宁、顺庆、潼川等府。[2]阆中辖区总户数是12397户(其中:男丁:28886人;女口:21251人;)总人口数50137人。
【15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1]由康熙雍正年间陕西泾阳三原西秦富商后裔阆中商界名流李氏家族刘氏家族蒋氏家族联合蒙氏家族为纪念阆中第一位荣誉市民骁骑将军蒙善宇逝世玖周年。[2]蒙善宇临终前告诫西秦商人在阆发展可在时机成熟时建立“西秦会馆”造福川陕人民,但建议陕人不在阆中建立牌坊歌功颂德之训示。陕西入阆四大家族联合发起会同陕西各地人士在川北地区经商的数百人捐款经政府审批而建的商业会馆。取名“西秦会馆”也就是今天阆中古城的“陕西会馆”位于阆中古城公园路49号。原本为古三元宫。
【15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40年乾隆五年[1]因镇竿城(今凤凰古城苗族长官之女赵氏从小敬佩蒙应瑞将军为人非他不嫁之原因,乾隆帝钦赐婚苗疆美女赵氏为蒙应瑞将军第二夫人,(赵氏时年24岁、蒙应瑞时年51岁)。从此开创了阆中历史上汉苗通婚的先例,也是苗族同胞入驻阆中生存养息的典范。誉为乾隆帝钦赐的“阆中古城之恋”。上演了一部“美女配英雄”的千古情缘。[2]阆中商界名人蒙暹以独特的商业慧眼把家庭年节之时和接待各级军政要员时所做菜肴全面推动向商业化,开始打造蒙氏官府菜(地址今阆中市人民广场中心段)餐饮经营。开始打造蒙家避暑山庄(今阆中市双龙镇蒙家湾村金顶观山下)。商人蒙暹为活跃阆中的经济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把官家私家菜推向社会,面向商客,打造蒙氏菜的创始人,(蒙氏官府菜和蒙家避暑山庄是清代川北历史上誉满华夏的二块最亮丽的旅游品牌)后来与三弟蒙暐全面经营菜系和山庄业务。使蒙氏家族成为当时阆中陕西商会会馆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之一,阆中陕西会馆也是当时乾隆时期中国西部地区规模宏大的会馆…至今依然是阆中古典园林的文化代表,它将向人们展示了古今陕西商人的荣耀和智慧。
【15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45年乾隆十年[1]阆中人萧瑔由福建建林总兵调补福建台湾镇总兵成为台湾历史上最高级别的阆中人;[2]阆中人张霖由广西参将调补广东惠州镇总兵;[3]阆中人张朝良由山西大同总兵调补重庆镇总兵;[4]阆中人蒙应瑞于乾隆八年调补湖北宜昌镇总兵乾隆十年新授清八大兵备道之一辰沅永靖兵备道镇守湖广总兵驻镇竿今凤凰古城成为清代阆中古城区走岀的最高级别的大将军,也是统辖今凤凰古城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内外玖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名人。[5]阆中人严瑞龙清代御史巡视台湾、福建、山西、湖北等地曾对台湾统一功勋卓著。[6]湖广总督奉乾隆圣旨在总兵官内练选一员镇守湖广总兵官驻镇竿城,56岁的阆中人蒙应瑞从33岁时因西征一人战功三代官拜大将军后待旨各地历练22年后从湖北宜昌镇新授官至湖广总兵驻札镇竿镇统辖清乾隆初期八大兵备道“八大军区”之一辰沅永靖兵备道镇守今凤凰古城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民族环境最为复杂的内外玖营。湖广总兵官蒙应瑞因此成为四川阆中历史名人名将中古代帝制时期从阆中古城区走岀的最高级别的上马管兵下马管民军事长官(将军武将)驻札镇竿镇统辖今凤凰古城历史上的内外玖(九)营。湖广总兵蒙应瑞驻镇竿今凤凰古城统辖的内外玖营据考是指今湖南省全境和贵州、广西、重庆、湖北、江西、广东部分地区。檔案:内容提要:
題報巡察所屬之辰沅永綏等處營汛起程日期。貼黃:鎮守湖廣筸等處地方總兵官紀錄二次駐劄鎮筸鎮城臣蒙應瑞謹題為恭報微臣起程巡察營汛日期事竊臣荷蒙聖恩調補鎮筸總兵官統轄內外玖協營所設營汛均皆紅苗重地甚為緊要其各處地理情形軍火器械竝官兵技藝必須親歷查看方能週知查請定鎮臣出巡等事案內總兵有每年出巡一次之例欽遵在案茲臣於乾隆拾年玖月初捌日裹糧減從自鎮筸城起程前往所屬之辰沅永綏永順保靖等處遍行巡察竝訓誨各寨苗民使知共樂昇平各安耕鑿所有微臣起程巡察日期理合恭疏題報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具奏聞。責任者:
蒙應瑞 (基本資料)。職銜: 湖廣鎮筸總兵官。責任時間: 乾隆10年9月8日。責任時間:
。責任日期:乾隆10年09月08日。現藏地: 明清檔案工作室。版權所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版權所有。
【15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50年乾隆十五年庚午科举人[1]阆中人蒙旭因进京复试巧遇乾隆帝看才子,得知蒙旭是名将蒙应瑞次子时,得知蒙旭在四岁时其父蒙应瑞因战功三代拜将。奉旨历练,骁骑将军蒙善宇骁骑将军蒙元亨相继离世,蒙应瑞以国事为重从未请示丁忧顾全大局在外风风雨雨二十余年。其后裔蒙旭能从四岁开始全靠母亲李氏和兄长蒙暹以及老师精心教育、培养,考得一名举人。是值得所有官员教育后人的榜样,并给予鼓励,钦赐"文魁"御笔宅匾一道。意为清代外籍移民四川保宁府川北镇(阆中)将门之后得第一才子的誉称,蒙旭安排家事后,前往京城待命因此钦典在外任知县(正七品文职)后签升四川雅州府教授。
【15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51年乾隆十六年[1]震惊朝野和湖广川陕各地民间年满62岁的阆中人湖广总兵大将军蒙应瑞因驻地辖区镇竿(今凤凰古城)沱江河道案下属原因自请革职反思在京待旨协查。后历经三年时间经乾隆帝亲查无上马管兵下马管民大区总兵蒙应瑞之责官复原职荣归故乡阆中。[2]乾隆十六年大清皇帝圣谕:朕观湖广镇竿总兵官蒙应瑞与镇竿城沱江河道案一事待未查清之前,川北镇保宁府各级官兵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元戎府进出人员进行刁难,更不得破坏元戎府大院的一草一木,因为蒙应瑞敢于担当责任自请革职。元戎府是我大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爷对蒙应瑞西征特殊战功三代拜将骁骑将蒙善宇骁骑将军蒙元亨湖南镇竿总兵蒙应瑞的高度赏赐。蒙府上下所有人员照旧生活。地方官员派精兵轮留对元戎府建筑和蒙应瑞家人以及成员进行保护直到案件水落石岀后定夺,若有违反和制造破坏元戎府正常生活者无论职位高低一律重罚。[3]乾隆帝曾在乾隆二十年湖广镇竿今凤凰古城沱江河道案案情查清时无湖广最高总兵官蒙应瑞之责护送蒙应瑞回家团聚时春节前曾派两位朝廷大内高手夜探阆中迎恩街元戎府蒙家大院保护情况。
【15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1]72年的蒙应瑞将军把所到之处的官家名菜北京官府菜、直隶官府菜
、广州官府菜、湖北官府菜、湖南官府菜、陕西官府菜以及四川官府菜传授给了蒙氏官府菜的创始人长子蒙暹完善了川北阆中蒙氏官府菜。
使阆中蒙家官菜园蒙府菜名振川陕100余年的历史。也为振兴带动当时阆中经济的发展商业界功劳显赫。
【15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1]3月20(农历2月12日辰时)。年87岁的清代元戎中国历史第一智将良将一人一次战功三代同时官拜大将军的开创者清八大兵备道“八大军区”之一湖广镇竿总兵官蒙应瑞在川北重镇保宁府阆中迎恩街“元戎第”蒙府仙逝走完了他辉煌灿烂的一生。标志着阆中古城区域内帝制时代走出的最高级别的军事长官宣告结束。逝世后因乾隆帝恩准在驻阆演武厅旁原康熙帝钦赐给蒙应瑞家族的宗祠内修建的三人大合墓未完工原因临时安葬阆中普贤寺(今阆中商城内)其父骁骑将军墓旁同年四月起殡归葬蒙公祠内。
【16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简州人,乾隆已亥(1779)举人,毛于逵授阆中训导尝手辑《阆中县志》十卷,搜罗废遗,一邑之文献以资。
【16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1]川北镇驻阆营区将士奉旨西征著名的廓尔喀战役,虽然此次战役最终顺利平定,但不朽川军川北阆中营区将士伤亡惨烈。[2]次年川北镇标左营外委蒙得正因五十六年西征受伤奉旨回阆治疗无效在迎恩街元戎府病故。川北镇将士举行了盛大葬礼归葬蒙公祠。乾隆帝思念其先祖名将蒙应瑞对战争史上的卓越贡献昭会兵部西征受伤在余限内亡故者阴其子一人年满八岁领发营业执照一张亨受把总待遇伴俸在案扣至18岁,照例在本省川北镇左营学习期满以把总補用。这就是蒙得正次子时有川北镇保宁府“八岁县太爷”美誉的蒙恩诏。
【16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797年清嘉庆二年[1]阆中清查土地定田赋。 
【16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804年清嘉庆九年[1
]阆中人蒙恩诏年满十八岁奉旨在川北镇标左营“四川最高军事学府”学习。这位曾经因先父蒙得正川北镇标左营外委于乾隆五十七年出师西征受伤奉旨回阆病故荫封子弟一人蒙恩诏满八岁领执照半俸在案誉为“八岁县太爷”的他学习优秀期满。受到总兵和提督大人表彰同时曾书文向川北总镇田总兵和四川提督勒大人请示建议上奏嘉庆皇帝在保宁府范围内建立像蒙氏宗祠那样的祠堂以纪念西征阵亡的全体将士以昭功德,同年四川总督提督巡抚等大人们向嘉庆皇帝请奏建祠纪念西征将士。保宁府并于嘉庆九年奉旨建昭忠祠在保宁府府文庙右府署西。[2]阆中昭忠祠因此成为清代历史上六大昭忠祠之一其规模仅次于京师昭忠祠。以知纪念全体西征阵亡将士(川北总兵朱射斗、中营千总郭德元、左营游击傅廷剑、外委蒙得正……将升阵亡:42人(本邑23人);兵丁部勇:596人;军功阵亡:15人(给以顶戴);各寨团练:205人,被俘不屈而死:15人,从征金川阵亡:6人,从征缅甸阵亡:6人)。
【16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806清仁宗嘉庆十一年[1]分巡川北兵备道加盐运使(正四品)黎学锦,在驻任保宁阆中的十几年间,葺修贡院考棚,兴修云屏书院、培修人文景观、开修通济水渠、力修河堤鱼翅、主修道光《保宁府志》,成为了有清一代驻任阆中兴利于民政绩卓著的良臣名宦。
【16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1]川北道道台黎学锦在纪念阆中南宋抗金骁将张宪时,修建张烈文侯祠于锦屏山麓,树碑于阆南桥侧,题曰:宋烈文侯张宪故里。这是张宪祠最早的修建。后由于多种原因后毁坏。
【16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815年清嘉庆20年[1]曾纂修过一次《保宁府志》,因记载不详,亡佚后内容无从察考。[2]四川总督常明上奏朝廷把汉恒侯张飞恩准列入春秋祀典。
【16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821年清道光元年[1]分巡川北兵备道盐运使黎学锦为总裁,保宁府知府徐双桂为参阅,癸酉科拔贡史观为总纂等49人修纂《保宁府志》。该志共62卷,1334页,48万多字,插图15幅,木刻本,成书列名46人。时府领剑州、巴州、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通江、南江9州县。该志现保存完好,除本市图书馆、档案馆有存,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等亦有全套馆藏。
【16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834年道光十四年三月初四日子时[1]阆中人蒙恩诏时任太平营今万源市把总正七品武官因公献身边区、遗体由太平营罗文坝将士护送回阆、由川北镇绥定府太平营将士代表和川北镇驻阆中全体将士举行了盛大葬礼,归葬蒙氏宗祠。[2]当时川北总镇和绥定府太平营各级将领上奏朝廷和道光帝蒙恩诏献身边区事迹,道光帝得知阆中蒙氏家族以有六世忠孝华夏疆土,因此道光帝钦赐蒙氏"簪缨济美"御笔宅匾一道和缎皮银两,以彰显蒙氏从古到今特别是入川后以有六世忠孝华夏军政历史,不分官位品级都尽心尽力为国为民服务。
【16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843年清道光23年[1]《保宁府志·艺文志》七卷,《保宁府志·金石志》史观辑。
【17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851清咸丰元年[1]阆中知县徐继镛,延宫赞李惺等编修《阆中县志》。[2]李惺(),号西沤,重庆垫江人,历任翰林院检校、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国子监习业等,著有《西沤全集》等。后以祖母年老为由辞官归蜀,掌成都锦江书院长达二十余年。[3]《阆中县志》,共8卷,前6卷分24门、后二卷为志余,共629页,木刻本,插图4幅。即为这期间所修,现本市图书馆有藏。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等亦有全套馆藏。[4]从咸丰元年以前均为“府志”,之后为“县志”。但在此前后郡州府道治所同在阆中,方志中却鲜见“州、县志”,这与历史上的“附郭县”,指府治所在的县,县衙和府衙同城现象有关,也即是在一般情况下,有了府志的附郭县就没必要再编纂县志。
【17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864年同治四年[1]官至晚清固原提督的西蜀人今四川阆中人马德昭“一笔寿”字书法石刻。
【17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866年同治六年[1]阆中人马德昭“一笔虎”字书法石刻。将军马德昭善于书写大字的草书。经常能看到一笔连下来的字,其中一笔虎和一笔寿最广为人知。于后世书法收藏于西安碑林。[2]华光楼建在唐朝滕王元婴所建的南楼旧址上,明朝嘉靖中还称作南楼,而镇江楼、华光楼都是后来取的名字。清朝道光十九年毁于一场大火,同治六年重建“壮丽冠巴阆诸楼”,十年内乱幸免遭拆除。华光楼建于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占地面积
600平方米,通高36米,南北向起拱形门洞,供行人通过。
【17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873年同治十二年[1]晚清朝廷奖赏阆中杰出军人提督马德昭在阆中修建了“陕甘提督军门府第”。府第坐落在黄华山南麓的蓼叶沟海棠溪南,占地约面积百余亩,房屋面积约5000平方米。依山傍水,坐南朝北,按宫廷式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合理,气势恢弘,亭台楼榭,古朴清幽。四季花卉繁茂,故人们又称“马家花园”。
【17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1]享有英国“剑桥七雄”美称的盖士利,以耶稣教“川东主理”派驻阆中,并督理川东二十一县教务。耶稣教来阆中虽晚于天主教,但它以“博爱”办新医、开新学的传教方式,其发展却远胜于天主教。
【17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1]中法签订不平等条约后县人激于义愤捣毁了法国人在阆中城内的天主教堂设施。[2]阆中人目睹了法国天主教神甫在阆中以传教为名行不法之实的罪恶行径后,出于义愤自发而起,捣毁了他们在府城学道街强建的教堂的一切设施。外弱内强的地方官府与软弱无能的满清政府一样,在教会的胁迫下,不仅将为首的回民萨一腿等下大狱,赔偿教会的一切损失,而且还将阆中赫赫有名的唐代“梧桐双凤”尹枢尹极兄弟传世的状元府邸无偿送予教会。这虽然是一次失败的反抗,但却是阆中人民最早的反帝反殖民的革命萌动。
【17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英国基督教会督盖士利在城内郎家拐街开办西医诊所。翌年迁址临济堂街开办“仁济医院”。
【17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仁济医院安装小型发电机首次发电供医疗照明用。
【17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盖士利聘请澳大利亚建筑工程师宏修的圣约翰大教堂(阆中人称福音堂),不仅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教堂,而且这座少有的哥特式建筑已名列省级文物保护。[2]在县城大东街成立保宁邮政局(民国二十三年改称阆中邮政局)。
【17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阆中大水灾。嘉陵江水上涨,北门至护城桥,南门至瓮城县城水位为
361.63米,洪枯差12.6米。
【18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10月抗日将领陈信余出生在原阆中县玉台乡。
【18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05清光绪三十一年[1]停科举、创新学,改锦屏书院为保宁阎府公共学堂(中学堂,学制四年)。开办阆中师范讲习所并在县城内设立高等小学堂所,在农村开办县立初等小学堂55所。[2]阆中县警察局成立。
【18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成立保宁府农事试验场,提倡改良农事。[2]阆中县教育会成立,会址设西街原县学署,会员70人。
【18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十月初七,慈禧太后染疾,御医张仲元、李德元、戴家喻会诊,以“四君子汤”引保宁半夏曲三钱,煎服后效佳。药方收入清官医案。
【18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1]六月阆中阎瑞徵独资创办“泰丰丝厂”,厂址设水洞门街今双栅子街。[2]试行地方自治制度,县设议事会、参事会;镇设议事会、董事会;乡设议事会、乡董、乡佐。[3]川北联合县立简易师范学堂成立(民国3年改名为川北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民国17年并入保届联中)校址在清考棚今贡院。[4]英国著名植物学家探险家威尔逊在华12年的传奇生涯中以的眼光记录拍摄了大量的珍稀植物、民风及山水照片,真实地记录了百年前中国西部的一段历史。
威尔逊即将到达古城阆中时,他信手拍摄下许多照片,有古树奇木,有庙宇码头。一本纯英文版的《威尔逊传记》,记录了当时的大致情况:威尔逊从湖北神农架进入川东北境内。他从巫溪过宣汉,经阆中走南部,过盐亭到三台抵达成都;而他的最终目的地,则是松潘、平武藏区。进入宣汉境内后,威尔逊把下一个目的地定为阆中,他并没按照手中的那份由英国出版的军事地图来规划路线。很快,他进入仪陇县境,走上了那条自古以来就十分有名的驿道__巴蜀古驿。到达阆中后并拜访了同为西方人的主教。在他的笔下,阆中是一座漂亮的城市,有很多优秀的建筑,同时还是一座重要的宗教城市和军事重镇。威尔逊这样写道:“阆中作为丝绸之城已经有些没落,但这里的醋很有名”。
【18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1]废清附郭县留府。废川北道,设川北宣慰使。时任川北宣慰使和川康建设期成会阆中办事处主任的张澜先生在此设署衙。[2]阆中白糖蒸馍获巴拿马国际博展会银质奖章。
【18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13年民国2年[1]废府,复置川北道设观察使,治地阆中。[2]废府恢复阆中县。[3]中国国民党阆中干事会成立。[4]开办县立女子小学。校址县城火药局街(今五金厂)。[5]阆中开展反袁运动,由成都回县的青年学生龚焕然任都督,孔宝庆任司令成立护国军都督府、护国军司令部,赶走府、县官吏。后因反袁运动失败,龚焕然、孔宝庆、孙东瀛、庄严四志士被害。[6]阆中县知事公署新设案牍、征收、统计、庶务四科。先后设有警察、市政、团练、实业、教育等局。
【18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14民国3年[1]改为川北道署,不久改为嘉陵道署,川北道(嘉陵道)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江、南江、巴中、仪陇、营山、蓬安、邻水、岳池、广安、南充、西充、三台、射洪、中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岳、乐至、潼南26县。[2]法国著名诗人谢阁兰是继英国探险家威尔逊之后又一位外国名人用相机拍摄的四川阆中的唐朝铜钟、阆中盘龙山北岩寺,阆中盘龙山古墓地,阆中张飞庙。阆中张飞庙内的张飞墓等地。使海内外各国友人把阆中古城作为探奥最佳目的地。
【18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15年民国4年[1]阆中“崇新长”保宁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2]北洋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率部来阆中剿匪,随后开赴仪陇、营山。[3]阆中泰丰丝厂莲花牌丝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四等奖。
【18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16年民国5年[1]阆中成立四川省高等法院第三分庭。[2]阆中泰丰丝厂莲花牌丝获农商部全国物品展览会二等奖。[3]川北道(嘉陵道)移迁南充。
【19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17年民国6年[1]四川靖国军颜德基部前敌指挥郑启和率部来阆中。
【19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18年民国7年[1]颜德基部副总司令陈炳望率部来阆中,自封为嘉陵道道尹。[2]在南街建立保宁电报局。
【19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20年民国9年[1]四川督军熊克武部被滇、黔军击败,5月撤至阆中,形成兵山。时值盛署,瘟疫流行,死亡千余人。9月熊克武部主力撤出阆中。
【19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21年民国10年[1]川军将领邓锡侯、田颂尧、刘斌率部由新都、汉州退至阆中,大军云集。[2]阆中“崇新长”保宁醋获四川省第二次劝业会银质奖章。
【19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25年民国14年[1]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入阆中后,县城各中小学教师、学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帝宣传活动,牖民话剧团演出了《孙中山》、《一片爱国心》等反帝新剧目。
【19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26年民国15年[1]县知事岳永武聘郑钟灵、刘文选等重修《阆中县志》,分8卷30门,共330页,石印本,插图7幅。[2]国民党四川省党部派陈仁民回阆中筹备成立阆中县临时党部。[3]县城各中、小学为纪念“五卅惨案”一周年各派出3_5名代表在川北师范学校成立“阆中学生联合会”黄言锋、祝仕德被推选为学生会负责人。会后发动和组织学生上街讲演声讨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4]英国炮击万县城,酿成“九五”惨案。阆中保宁联立中学简称“联中”)学生张鹗等在本校和“川师校”发动学生上街示威游行,阆中各界人士纷纷组织“仇货检查组”开展抵制洋货、宣传推销国货的爱国运动。
【19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27年民国16年[1]国民党阆中县临时党部奉令改为阆中县党部。[2]重庆民生公司“元济”小汽轮来阆中运货,为阆中汽轮运输之始。
【19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29年民国18年[1]成立中共保宁联立中学支部,马步旭任支部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阆中的第一个地下组织。
【19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30年民国19年[1]县知事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直到解放。[2]在城东观音寺附近(今农场)兴建中山公园(后废)。
【19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31年民国20年[1]“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入阆中后,“联中”、“川师校”以及县城各小学的学生选派代表,成立了“抗日联合会”。“联中”学生袁仕泽当选为主席。接着,由“抗日联合会”办《民众周刊》,报道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消息。
【20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32年民国21年[1]潼保马路通车,第一辆汽车由三台开来阆中。
【20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33民国22年[1]中共阆中县委派出30余名党员和干余名农民参加南部升钟区、保城区“升保农民武装起义”。[2]红四方面军成立川陕老革命根据地建立阆南县、苍溪县、阆中县、忠发市4个县级苏维埃政府。[3]李先念、徐向前、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这里转战三年之久,1.9万名阆中儿女参加了红军,7,000多人成为革命烈士。[4]徐向前、李先念指挥红四方面军时政治处在阆中华光楼石拱门所写的石刻标语。[5]民国在县城建立中共阆南中心县委,直属中共四川省委领导。[6]红11师(后为红30军)一部,由巴中鱼溪寺向阆中三庙场进军,建立了三庙乡苏维埃政府。[7]老观地下党组织“老观农民武装起义”,千余农民武装在游击队总指挥彭蕴山和红军代表冯伦奎的指挥下,与老观区保卫队队长侯正方(地下党员)的内应配合,一举粉碎了老观地区的旧区、乡政权机构,活捉团总郑焕如及豪绅地主侯建伍、赵纯修等。[8]红30军军部进驻老观场。红军夜袭老君山。歼敌200余人缴枪200余支。[9]红军进攻鸡山梁,击溃罗乃琼部一个团,歼灭当地民团。[10]红9军25师、27师各一部由仪陇、南部分两路进入阆中。同月,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奉命到川陕苏区,与中央派往苏区的廖承志(化名何柳华)一道,由阆中县委派人护送由三台经阆中到达川陕革命根据地。此后,省委经这条路线和川陕苏区建立了交通线,先后输送200多名党团员和专门人才到川陕苏区参加工作。[11]中共阆南县委、阆南县苏维埃于水观场建立。[12]中共阆苍南边区委员会(又称老观中心县委)于老观场建立。
【20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34年民国23年[1]驻阆红军撤至巴中、旺苍等地。[2]红9军、30军、31军分别由仪陇、苍溪进入阆中,除收复原驻防地区外,还解放东河以西的博树、云台等地。[3]文成、沙溪和县城仍为国民党军队控制。
【20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35年民国24年[1]红四方面军集结主力进行广、昭战役。驻阆红军主力转移出境。[2]红30军主力89师、90师进入阆中老观一带。3月初红9军进入阆中玉台水观、洪山、河溪等地。[3]红9军解放阆中县城。随即在县城建立中共阆中县委中共忠发市委、阆中县苏维埃和忠发市苏维埃。4月,阆中境内红军全部撤离。[4]四川省划分行政督察区,阆中隶属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20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36年民国25年[1]阆中籍国军雷开宣就读南京中央军校第十三期,后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中将常务次长。[2]阆中发生大旱灾、雹灾,饥民食草根树皮、观音泥有的饥民到处流亡。饥荒严重。[3]改为四川省高等法院第四分院同时设立阆中县地方法院。
【20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37年民国26年[1]民国政府征用驻军及北郊周边区域修建沱峰航线军事机场(历时216年的阆中清代四大名祠之一康熙帝钦赐西征名将蒙应瑞家族的蒙公祠内奉旨雕像华胥伏羲女娲蒙骜蒙恬蒙毅七位塑像连同名将蒙应瑞墓以及蒙氏族人大墓64座总占地面2万平方米左右平毁)。机场总占地1620余亩。[2]“七七”事变发生后,阆中城乡抗日救亡运动兴起。[3]建立抗日救亡团体“民众剧社”。之后,又建立“青年国难宣传团”。[4]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防空总监部,在阆中城北尖子山设立第八防空监视队,下辖17个监视哨。
【20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38年民国27年[1]四川蚕丝改良场在阆中创办蚕种场生产改良蚕种,推广二化性改良白茧蚕种,改一年养一季为养两季。[2]中共阆苍南工委在阆中县城东街何家院成立,属中共川北工委领导。[3]中共阆中市委成立,属区级党组织,隶属阆苍南工委领导。[4]“重庆大华丝厂”资本家盛某来阆中抢购蚕茧,造成阆中4家缫丝厂停产,400多名工人失业。中共阆苍南工委和中共阆中市委发动和组织失业工人,开展了反对蚕茧出境的斗争。最后“重庆大华丝厂”同意在阆中设“重庆大华丝厂第七分厂”,400多名失业工人重新就业。[5]成立中共阆中县委,隶属中共川北工委领导。同时撤销阆苍南工委。[6]建立中共阆中中心县委,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江、南江、巴中9个县党组织。
【20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39年民国28年[1]时任川北宣慰使和川康建设期成会阆中办事处主任的张澜先生移府南充。[2]设立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潘文华为绥靖公署主任。[3]成立防空指挥部,潘清洲保安第五旅旅长,(潘文华之子)为总指挥。[4]国立四中由陕西安康迁来阆中(师生一千七百余人全系沦陷区人)。高中部设书院(今东风中学),初中部设今五马乡。[5]成立巴山警备司令部,潘清洲为司令。
【208】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40年民国29年[1]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阆中创办第七制丝厂(原阆中丝绸厂前身)。[2]实行“新县制”。县政府改各科翻号名称为职掌名称,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军事、社会六科和秘书,军事、警佐、会计、户籍、合作六室,同时,改27联保为21乡镇。[3]开办四川省立阆中中学,校址今元山乡。开办私立皋飚中学初在五马乡陈家沟,后迁相国寺。[4]著名国军将领陈信余早年入伍川军,后升至国民党125师746团少校营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信余率部出川抗日。1月5日,陈所在部队在湖北省应家县余家店周家山,与日军发生激烈战斗,不幸战死沙场,时年不满36岁。虽然他英年早逝但为国家培养了杰出儿子肖秧。
【209】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41年民国30年[1]阆中籍国民党抗日将领第22集团军370旅副旅长汪潮濂率部抗日。[2]巴山警备司令部,潘清洲为司令,改名为阆中警备司令部。[3]7月27日至8月31日,日军先后四次出动90多架次飞机对古城进行狂轰滥炸,其中8月29日中午,当时“县政府设在天马寺街的疏散(临时)办公室遭受敌机轰炸,档案资料全部被毁”(见《四川抗战档案研究》,李仕根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当时具体炸毁了哪些档案资料,迄今未见有人回忆疏理。[4]7、8两月间,日本飞机三次轰炸阆中。第一次,7月27日即农历闰六月初四午后一点,敌机12架,在南门江岸投弹9枚,炸死平民16人,重伤11人,轻伤24人,毁房51间,木船数只。大黄桷树上,有飞溅的血肉和衣服碎片。[5]日本飞机第二次轰炸阆中,8月16日即农历闰六月二十四日中午,敌机27架,分为9队,每队分为3架,呈“品”字形,在沙溪场上空由西北向东南并排投弹,继而折回又用机枪扫射,共投炸弹110多枚、烧夷弹20多枚,炸死158人,炸伤210人,毁房185间。[6]日本飞机第三次轰炸阆中,8月29日即农历七月初七午后两点,敌机27架,投弹100多枚,炸死43人,炸伤73人,毁房202间。[7]日本飞机第四次轰炸阆中,8月31日七月初九日军飞机4架,低空扫射阆中县城。
【210】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42年民国31年[1]阆中县银行成立。
【211】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44年民国33年[1]中共阆中地下组织发动保国保家的自救运动,县城街道到处张贴“打倒日本,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等标语。
【212】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45年民国34年[1]8月15日农历七月初八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阆中,城乡一片欢腾。[2]9月5日至7日,数万人在县城中山公园隆重集会,游行三天,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213】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46年民国35年[1]阆中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的陈善周。曾任蒋介石侍从室警卫组副组长,首都警察厅中区警察局局长,重庆市警察局局长。任国民政府参军处警卫室副主任,因曾经主张国共合作联合抗战被委员长于翌年3月29日被免职。&#6月15日凌晨,当时的县政府办公室被人为纵火,将财政科、教育科、社会科、军事科及优委会的文书档案悉数焚毁。仅此两次政府办公室火灾致使近代许多珍贵史料毁佚无存,历史文化名城的“履历”变得模糊不清、扑朔迷离。
【214】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47年民国36年[1]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临江保卫战。阆中籍杰岀军人杜光华在2月22日敌九十一师向我军通化小荒沟571高地进攻猛扑,十师腹背受敌,杜光华不畏艰险,亲临前线阵地,指挥部队打退敌军的几次猛扑,是日黄昏,杜光华指挥战斗时,被敌军的一发六零炮弹击中,将军壮烈殉难,鲜血洒在铺满白雪的571高地。为了战事的需要,威震敌胆的这员虎将殒落后,暂时没有对外公布。当第四次临江保卫战取得彻底胜利后,[2]日,辽东军区在临江县城韩家台子南山坡,为杜光华师长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参加追悼会的军民有1万余人,人群中不时发出如海潮似的悲声。肖劲光、陈云分别致悼词,杜光华悲苦的少年生活,战场上勇猛杀敌的壮举,为人民九死而不悔的忘我无私精神,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军民杀敌建功的热情,更加坚定了粉碎敌人的进攻,坚持南满斗争的信心。为纪念杜光华师长,通化县人民政府,将杜光华牺牲地同心镇改为光华镇,浑江市(今白山市)人民政府将12中学改为光华中学,杜光华生前所在部队,建立了杜光华纪念馆。新中国成立后,通化市为烈士修建了凌园,庄严的墓碑上“杜光华将军之墓”闪耀着光芒,让人们永远怀念这位无衔将军。
【215】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48年年民国37年[1]杨诚恭、李镜芙、孔震生编修《阆中县志稿》,共37志及大事记、文征、志余,计1215页,插图1幅。因时局动荡未能付梓,原稿现存四川省文史馆,阆中市图书馆有复印本。[2]中国青年党阆中县筹备会成立。[3]中国民主社会党阆中县筹备会建立。[4]成立青年党阆中县党部。[5]阆中人张鼎铭获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216】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49年民国38年[1]成立民社党阆中县党部。[2]阆中人张鼎铭回国任四川大学教授。[3]中共阆南工委成立,属中共川北工委领导。中共阆中领导小组成立,属川东地下党领导。[4]阆中兵役局事务所与县警察局勾结,贩卖鸦片烟,牟取暴利,毒害人民。中共阆南工委书记魏文引做好县民众自卫总队副队长刘松柏的工作后,捣毁了兵役局事务所,销毁烟毒。[5]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上有两名阆中籍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空军指战员:一位是名将邢海帆。在开国大典上第一个驾机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受阅。一位是名将安志敏。他驾机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受阅。[6]阆中地下党“川东系统”负责人徐是辉,在白塔山陈家院内主持召开了所属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川北系统”负责人魏文引应邀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形势报告。会议重点研究部署了和平解放阆中的各项工作。此次会议被称为阆中历史著名的“白塔山会议”。对和平解放阆中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意义。[7]国民党溃军袁国卿团、黄剑夫师和逃至阆中的省保安2团、南充专区保警总队以及县民众自卫总队,经中共阆中地下组织做工作,表示听从共产党指挥。[8]12月25日,魏文引、徐是辉敦促县长贺德府,召集国民党驻阆军队首领和阆中知名人士会议。会上,贺德府被迫表示顺应历史潮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驻阆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宣布起义。[9]12月27日,中共阆中地下组织将各起义部队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川北独立师”,下辖四个团,魏文引任师长兼政委。[10]12月29日,阆中县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肖毅安任主席,徐是辉任副主席,阆中和平解放。接着,全县21个乡镇相继成立解放委员会。[11]12月31日,剑阁专署批准阆中县人民政府成立,王大文任县长。同时发来阆政字第一号令。[12]成立阆中县人民解放委员会作为临时政权机构。
【217】四川阆中历史大事记公元1950年[1]阆中县解放委员会发布公告废除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及地方银行的法币、金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