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能不能没有财富的差异

社会财富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社会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是指进入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社会财富包括、劳动产品和知识技术产品等形式。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的两个基本属性。
社会财富简介
社会(social wealth)
社会财富经济学上的财富
关于经济学上的,有各种各样的名称,有人称之为,有人称之为自然财富,有人称之为人为财富,也有人称之为财富;明确地将经济学上的财富称为社会财富的是马克思。最早给财富下定义的认为对占有者有用的好东西,如马、羊、土地等等就是财富。显然,这是将财富仅仅归结为使用价值。之后,更为明确地指出:“真正的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他还说过:财富是“属于家庭和国家的经过加工的丰富的物质”。
社会财富不同流派
在封建社会,为主的现实,致使人们仍然坚持就是的看法。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资本关系也开始萌芽。由于对外贸易的大发展而产生的重商学派,不同意使用价值即为财富的传统看法,认为财富是由货币或金银构成的。这显然将财富理解为交换价值。晚期的重商主义者提出了二元论的财富观,即认为财富既是人为财富,又是自然财富。如英国十七世纪的说过,发展外贸,力争出超,要使赚得的“人为财富”“以现金的形态被带回本国”。同时又认为:“以为金钱就是贸易的生命”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世界上还只有少量的钱币在流通的时候,就已有了交换或以货换货的大规模贸易了。”不仅英国,而且法国较晚的重商主义者如列钦,也“一方面认为货币是,……另一方面又说使国家富足的不是充足的黄金和白银,……而是”。
社会财富重农学派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出现的,坚决反对仅仅将交换价值理解为,而十分强调财富应具有使用价值。他们认为,不可消费的金银货币并不是真正的财富,只有可以消费的农业纯产品才是真正的财富。如重农学派的魁奈写道:“一个国家的财富,并不由货币财富的总量所决定”;“财富是人的生活资料的来源”。又说:“作为商品来看农作物,是货币财富和实物财富的综合体。”的进一步发展,又扬弃了重农学派的看法。其集大成者,将财富既理解为价值即社会财富,又理解为使用价值即。所谓物质财富,他是指供生活上享用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或者说是生产部门的年产物。斯密关于财富的观点明显地具有二元论性质。之后,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和萨伊围绕斯密的定义发生争执,各执二元论之一端。萨伊硬说斯密认为,财富只“由物体或物质的价值构成而不是由物体物质本身构成”,并断言“财富和……价值成正比例”。他虽坚持了斯密的社会财富定义,却不同意斯密的。李嘉图针对萨伊,不仅引证了的的定义,而且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他说:随着生产力提高,“一百万人在一种社会情况下所能生产的‘必需品、享乐品和娱乐品’等财富可以比另一种社会情况下大两倍和三倍,但他们
却不能因此而使价值有任何增加”。在这里,根据,指出了萨伊的所谓与价值成正比例观点的错误。
社会财富广泛争论
自后,关于定义的争论很广泛。例如关于财富是否是劳动产品,、麦克库洛赫、、等,或明确地或含糊地认为,财富所指的是其生产或占有要花费人力的那些物品;而另一些人如,则认为在财富中还含有不是由人力取得的一些物品;当时,马尔萨斯的定义是:所谓财富,是“需要一部分人类劳作来取得或生产的必需、有用或令人喜爱的物质对象”。麦克库洛赫对此反驳道:那空气和太阳呢?[14]当然,马尔萨斯这个定义的前一项是基本上对的。麦克库洛赫坚持了财富是劳动产品和财富必须有效用这两个规定,却又将财富仅仅等于价值;这样,就使他的理论本身陷入了矛盾。马克思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批 判地继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他将财富理解为社 会财富,并将社 会财富归结为劳动产品。
社会财富财富定义的要点
有鉴于此,关于定义的要点可以理解如下:
1、所谓财富,不同的科学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看法;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财富,不仅是指人类的财富,而且是指人类经济运动范围内的财富,即社会财富。
2、社会财富是经济运动的成果,是人类劳动的产品,这一点正是社会财富的本质所在。
3、这一劳动产品必须具有对人有用的使用价值。
上述三点,把经济学上的财富即社会财富同其他性质的财富区分开来,把社会财富归结为劳动产品,把财富限定为有用的使用价值——是适用于一切人类社会的财富的基本规定。任何一件物品,只要符合上述三点,就是社会。
如果需要对社会财富下一个简明定义的话,应表述为:政治经济学所理解的社会财富,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对人有用的使用价值之劳动产品。
社会财富来源
社会财富概述
社会从何而来,这是关于社会财富的关键问题。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研究过财富的人都对此发表过看法。关于社会财富的来源,直接受财富定义的制约;也正因如此,由于对社会财富的理解不同,所以对其来源的理解亦说法不一。
社会财富早期研究
最早研究的和认为,来自农业劳动,它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劳动产品。不过,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取得财富的正当的方式;此外,还有三种不正当的方式:有酬劳动、商业和高利贷。在封建社会,人们的视野受的限制,仍然普遍地认为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商品交换蓬勃发展的情况下,重商主义者以货币为财富,因而他们自然只注视流通领域,认为社会财富来源于对外贸易的不等价交换所产生的让渡利润。不过,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中有的人已经提出,财富来自“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如所说:绝对利润这种社会财富,是由“劳动、勤勉和技能的增进”产生的。难怪晚期重商主义者总是主张通过发展、航海业来发展对外贸易,从而赚取更多的货币。因此,马克思不但称其为“重工主义”,而且说重工主义比之早期的货币主义“已经是很大的进步”虽然晚期重商主义者仍然以为来源于商业贸易,事实上他们的视线已经开始向转移。以农产品为财富,自然认为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工业是非生产部门,商业同样是不创造财富的非生产部门),因而也只有农业劳动才创造财富。他们作为旗帜的口号是:“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 。
社会财富进步意义
把源泉追溯到了、追溯到了劳动,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当然,他们的观点失之片面,因为他们两眼只是盯着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业劳动。在之前,具有远见卓识的哲学家说过:财富的“丰富是依赖于(次于上帝的恩赐)人的劳动和勤勉”。哲学家洛克更明确地提出:“劳动使一切东西具有不同的价值”。这一思想为劳动创造财富的观点奠定了基础。到了斯密,这位有相当理论思维头脑的学者宣布:劳动一般是或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人类经济学理论思维的进程上,人们曾轮流地认为农业、、航海业、商业等等实在劳动的特殊形式是财富的真正源泉。斯密的一般劳动是对劳动的特殊形式的否定;正因为如此,他实际上在这里是把社会的实质归为价值。所以马克思评论道:在重商学派之后,“重新提出产品的价值是构成资产阶级财富的实质的东西”。
社会财富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之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众口一词地赞同劳动是的源泉。特别是,坚持和发展了斯密的劳动创造价值从而创造财富的观点,并力图使整个经济学体系都从属于这一基本理论。尽管他的学说仍包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但在马克思之前,唯有他的观点比较彻底。在承认劳动创造财富的前提下,当时存在着五花八门的观点。萨伊把劳动分为三种:“人的劳动、自然的劳动、机器的劳动”,并进一步提出著名的“三位一体”公式。对此,马克思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麦克库洛赫写道:“正是劳动,也只有劳动,人才能获得具有交换价值的东西。”然而他所谓的劳动却分为人的劳动、动物的劳动和机器的劳动。加尼尔认为:“一切劳动,不问主次,不分彼此,都协力于的生产。产品的交换,保证了这种财富的生产。” 加尼尔虽然讴歌劳动的恩惠,却仅仅将劳动作为财富生产的协力。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解决了社会财富的来源问题。社会财富来源于劳动,但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从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方面来说,财富来源于不同的各种特殊形态的具体劳动;从社会财富的价值方面来说,则来源于劳动者的抽象劳动。
社会财富二重性
社会财富不同观点
为什么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出色地解决了的来源这一问题呢?这与他将社会财富视为具有二重性的劳动产品密切相关。关于社会财富问题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它到底是一种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
社会财富使用价值
一种观点认为,是一种使用价值,如、以及后来的等人的观点。如果仅仅具有使用价值就是财富,那末空气、阳光和水不也是社会财富吗?进一步问,既然财富就是使用价值,为什么在商品经济下人们总是追求货币、金银,即交换价值呢?
社会财富交换价值
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是,这是重商主义者观点。在经济实践中,人们发现,从货币出发追求货币,并不能使一个国家致富。这样,人类的思维又回到了对使用价值的思考上。首先是,它大声疾呼财富就是农业纯产品。尽管在反对价值即财富的斗争中重农主义得胜了,但在理论的发展中,它最终让位于下述观点:认为社会财富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就持此观点。斯密未曾发现劳动的二重性,只是将财富分为价值财富和;这样,他事实上是将社会财富关联的两个方面分开来,并使之独立化。显然,这是二元论的财富观。马克思辩证地将社会理解为一个统一体的二重性物。既然财富是一定生产关系下的劳动产品,那么它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一种生产关系的物化形式。例如,马克思将财富在资本主义下的具体形式资本,既理解为物,又理解为资本关系的物化形式。就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将社会财富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来对待的。
社会财富经济范畴
社会是一个经济范畴。作为一定下的劳动产品,它无疑要加上特定的经济关系这一社会形式;同时它又毕竟是物,又必须具有使用价值。社会财富这一二重性质,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关键。经济学界向来忽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因而酿成对财富二重性理解上的两种片面倾向。一种倾向是,忽视社会财富是一种生产关系的物化形式,而将其过分地视为物。由此引起理论上的后果是,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由经济关系演变成工艺学、经营学、单纯的致富学。另一种倾向相反,是忽略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这一内容。马克思曾指出:“在所有的所有制形态里面,财富都是以物的形象出现的,不管那是些实物,或者是通过那处于个人之外偶然与个人同时并存的实物而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忽略社会的内容,必然导致人们只抓所谓人与人的关系,而忽视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具体生产。
社会财富分类
以上述理论为前提,对做以下分类:
社会财富生产环节角度
1、就社会在社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作用来讲,它可分为生产性财富(生产资料、劳动力)、流通性财富(作为生产结果的各种形态的劳动产品)、分配性财富(各种收入、基金)、消费性财富(生活资料)。
社会财富生活基本需求角度
2、就社会作为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产品特点来讲,可分为和精神财富。由于精神财富在过去历史中的比重太小,作用有限,所以多为人所忽略。也许有人会提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社会财富不也主要限于物质财富吗?是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马克思没有将精神财富纳入社会财富之中。马克思写道:社会财富“包括一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还多次论述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这类问题。
社会财富资源再利用角度
3、社会就其最终作为创造再生产条件的作用来讲,可以分为Ⅰ部类产品即生产资料和Ⅱ部类产品即生活资料。
社会财富范畴,是对一切劳动产品的抽象。抽象的社会财富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又转化为具体形式。把不同社会财富区分开的不是财富的使用价值,而是社会财富中包含的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关系是财富的本质方面,体现着该社会的经济本质。我在“引论”中曾论述过,社会财富在具体为资本,在中则具体为自主劳动。这些特殊形式的社会财富在各自社会,还进一步派生出特殊社会财富的个别形式来。
社会财富关系
社会财富社会
整个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的,并不十分关心社会的财富,社会财富是在人们追求个人财富的同时产生的,没有个人财富就无从谈社会财富。
社会财富争论焦点
对于社会,主要争论在于,财富是使用价值还是?那么何为使用价值,何为交换价值呢?这就需要引入这两个词的定义。支持财富是使用价值的有、、和等人,在以为主的社会,人们坚持财富就是物质财富的看法。随着商业的发展,很多人认为财富就是由货币和金银构成的。所以这样的财富被看作是交换价值。社会财富是交换价值,这是重商主义者观点。但是在经济实践中,人们发现,从货币出发追求货币,并不能使一个国家致富。这样,人类的思维又回到了使用价值上。马克思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地继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财富理论。他将财富理解为社会财富,并将社会财富归结为劳动产品。这样看来,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但如果把社会财富仅仅看作是人的功劳,忽视了自然界的作用,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
社会财富拥有财富
对于个人,有人认为健康是财富,快乐是财富。他们认为财富就是一个人拥有,并能使自己幸福的东西。但另一部分人认为房子、车子、票子才是真正的财富,有了财富,快乐、健康和幸福自然就来了,在这些人看来,金钱才是万能的。正确认识个人财富及其源泉是解决好的首要条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社会财富为什么追求财富
要定义个人的,必须知道财富对人的作用,明确人们为什么追求财富?财富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是拥有财富就能得到很多想要的东西。如果不需要财富,一个人能满足他的需求,那他就不会去获取财富。但是,一个人不可能自给自足,必须在市场上完成交换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满足个人的需求。拿什么交换?毫无疑问,钱是最直接的交换物。当然,有价值的物品或资产也可以充当交换物。所以说,财富是人们能实现幸福生活的一种手段,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人生来不是为了追求财富,但财富却是人生来就注定需要的。因此,个人财富既包括使用价值,也包括。一切可以交换的有用的客观存在的身外之物都是个人的,不管形式,不管来源。
社会财富区别
个人和社会财富是有区别的。社会财富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个人财富是指一切对个人具有使用价值之物和可以交换的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物;自然财富是指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之外的自然界所有的东西。
社会财富参考文献
[1]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7页。
[2] 色诺分:《经济论·雅典的收入》,1961年版,第2-3页。
[3] 转引自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4页注①。
[4] 转引自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7页。
[5] 参见《卡尔·马克思的遗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4页;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48页。
[6]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5、16页。
[7] 转引自鲁友章、:《经济学说史》上册,人民出版社会1979年版,第78页。
[8] 参见同上书,第126-128页。
[9] 《谷物论》。《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0、85、89页。
[10]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巨著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和便利品的源泉。”(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并可参见该书第26、3、181页)
[11] 《》,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14、58页。也持观点。他下定义说:“所包括的是一切有价值的事物”(《》,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41页)。
[12] 《政治经济学及同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32页。
[13] 《政治经济学定义》,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00页。
[14] 参见麦克库洛赫:《》,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页。
[15] 参见同上书,第3-37页。
[16] 参见亚里土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1-33页。
[17] 参见马克思:《》第1册。《马克思全集》第26卷Ⅰ,第11页。
[18] 《卡·马克思遗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4页。
[19] 魁奈:《农业国经济统治的一般准则》。《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3页。
[20] 转引自麦克库洛赫:《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40页。
[21] 《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7页。
[22] 参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49页。
[23] 《剩余价值理论》第1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166页。
[24]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19-940页。
[25] 《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43页。
[26] 参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182页。
[27] 转引自麦克库洛赫:《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72页。
[28] “嘲笑货币资本主义错觉的现代经济学家,……他们刚想拙劣地断定是物的东西,突然表现为社会关系,他们刚刚确定为社会关系的东西,却又表现为物来嘲弄他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23页)。其原因在于,他们将本来二重的(资本),非此即彼式地却判断。
[29] 参见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5-27页。
[30] 马克思说:“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内容”。针对阿尼“财富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的命题,马克思补充道:“如果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正确的话,那么必须补充说:“它是隐蔽在物的外壳之下的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 16、22页)
[31] 《》第3分册,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04页。
[32] 《剩余价值理论》第1分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165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33] 参见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2、36、52、53、56页。
.社会永远只是劳动产品[J].中国中心.06-02-06
齐瑞福\孙东川.财富之源、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J].集团经济
.豆丁网.[引用日期]
.看准职场.[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订阅最新的管理资讯
热点搜索:
热点搜索:
&/&&/&&/&正文
关注财富与地位的不平等
&&解读《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
&&&&&&&&&&&&&&&&&&&&&&&&&&&&& 岑科
&&& 茅于轼先生的著作《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终于出版了。作为他长期以来的读者,我知道这部书的诞生历尽了千辛万苦。我也相信,这是迄今为止茅于轼先生针对中国社会问题发言最重要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看看这本书讨论的问题和思想线索就明白了。
&&& 第一,中国人的焦虑和怨气来自社会不公,即或地位的不平等。
&&& 追求平等是人类的天性之一,财富或地位不平等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财富平等和效率是一对矛盾:对平等要求太高会损害效率,完全忽视平等又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对财富不平等可以温和地限制,但不能设想去消除。而人与人之间地位不平等,意味着社会中有特权压迫存在,会导致严重后果。中国当前社会中矛盾和怨气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社会正义缺失,没有地方讲理。因此,未来中国发展除了协调平等和效率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消除人与人的地位不平等,实现民主和法治。
&&& 第二,中国房地产乱象,集中反映出社会贫富落差巨大的现实。
&&& 住房问题是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典型。居住条件的巨大差异,最直观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财富不平等。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由于富人拥有大量财富而缺乏投资渠道,纷纷购置房地产,导致房价快速上涨,住房大量闲置,出现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为了让低收入人群能够购买住房或有房可住,在社会舆论要求下,政府出资兴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但是,由于政府自身并不创造财富,而且保障房建设不按规则进行,导致它的生产、分配过程出现低效、**、不公等问题。
&&& 第三,中国最严重的贫困问题在农村,其制度根源依然没有消除。
&&& 中国最严重的贫富问题是农村与城市的收入差距。根源在于国家长期对农村采取歧视政策,束缚了农民的自由。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经济自由扩大,农民进城打工,工资逐步提高,这种状况有所缓解。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未来社会发展中要想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应该进一步放松对农村的经济管制,扩大农村金融自由。另外,最重要的是恢复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让他们从土地产权交易中受益;并在城市化过程中帮助农民解决住房问题,使他们向真正的城市居民转变。
&&& 第四,中国富裕阶层的安全面临着来自社会和自身的双重挑战。
&&& 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企业家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除了少数靠特权关系牟利者,大部分企业家在致富同时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应该受到肯定。但另一方面,富裕起来的企业家应该懂得社会责任,包括投身慈善事业,也包括**或避免**行为,帮助社会实现清明与和谐。仇富的社会没有前途,就像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受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主导,把富人当作批判和仇视的对象,结果是人人受穷。 但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天赋、能力、运气不同,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应该积极正确地看待。
&&& 第五,缩小贫富差距的努力,会遭遇左右为难的困境。
&&& 缩小贫富差距有两种办法,一是政府税收转移,一是富人自愿捐赠。在自愿情况下,缩小贫富差距能提高社会总效用,有利于经济稳定和谐发展。有些国家实行全民福利制度,弊端是政府强制进行收入再分配,降低了经济效率;但它同时满足了人们要求平等的天性,因此受到很多百姓的欢迎。在中国社会中,由于税制设计不合理,民间公益活动受限制,近年来贫富差距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反而有所恶化。问题的根本在于人的基本权利不能保障,需要改善政府的公共治理水平。
&&& 第六,追求权利平等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矛盾焦点和问题核心。
&&& 一个社会中人人财富均等,既不可能,也不可取。但人人权利平等既可以实现,也值得追求。它意味着法律公平保护每个人的权利,没有人的权利高于其他人的权利,没有谁违反法律而不受制裁,而且人们拥有这些权利不会发生冲突,这样就能最大限度保护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它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避免社会陷入**循环的制度安排&&即法治和人权。要实现法治与人权,必须消灭特权。它要求大家一方面和特权阶层的特权行为作斗争,一方面清除自己头脑中的等级观念。在一个没有特权、人人平等的社会中,只能通过协商妥协来解决冲突和思想分歧,因此宽容很重要。没有宽容精神,就没有民主自由和法治宪政。
&&& 第七,民族主义和国际冲突是中国社会转型最大的变数。
&&& 在某些条件下,政府职能与国家主权对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自由有积极作用。但在更多的时候,国家主权观念却是推广人权的巨大障碍。原因是有人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政治家的利益混淆起来。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社会稳定等口号鼓动下,政治家经常对外发动战争,对内实行专制,损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和自由。表面上是维护国家利益,实际上是牺牲人民利益,维护政治家的利益。要减少这种悲剧,必须认清人民利益的核心是生命、财产、自由得到保障,国家主权只有保护人权才有意义。因此,在一切社会交往和国际关系中,要贯彻人权高于主权的信条,用&以人为本&的观念取代&以国为本&的观念。
&&& 第八,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任重道远。
&&& 一旦人权得到保护,没有人强制侵犯他人的利益,社会必然发展出市场经济。它能通过分工、交易、价格等机制,鼓励发明创造,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繁荣进步。这是人类两百多年来历史发展给出的证明。未来的人类社会只要存在资源稀缺,希望保持生活富足,就离不开市场经济。但是,由于人类理性自负和对财富平等的追求,计划经济思想永远不会消失。为了市场经济免遭破坏甚至遗弃,需要经济学家不断重申市场经济理念。
&&& 总之,茅于轼先生的这部著作,不仅关注到当下中国社会中最热点的疑难问题,也指出这些问题背后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并揭示了很多让社会产生矛盾冲突的观念陷阱,为中国走向文明法治描绘出一条清晰的道路。我丝毫不怀疑,他在书中呈现的犀利的思想观点和深刻的历史经验,会在中国未来5到10年的社会变革中不断显示出超凡的重要性。它太需要更多的人来认识和传播了。
推荐到管理&&&
推荐到生活
推荐标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博主最新博文
你还没有登录,无法回复主题,请首先&&或&
(关联新浪微博帐号)
最具潜力的博客新星
十大热门博文
评论最多的博文
收藏最多的博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阶级差异的社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