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固态硬盘 经常死机是插着运行好还是经常即插即拔好?

即插即用的硬盘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天极传媒:天极网全国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
& &&SSD强于普通机械硬盘的十大理由
SSD强于普通机械硬盘的十大理由Yesky新闻频道 16:18
  你曾经听说过这些术语吗?磁头碰撞或者扇区损坏?最好没有。你曾经遭遇过其中任何一种情况吗?这些术语只是与相关的两种令人头疼的状况。如何硬盘不转了该怎么办?如果有一种解决方案可以无需磁盘,磁头或者磁针就能创建可读写存储那又是什么?你可以尝试一下没有移动组件的。时下固态硬盘受到厂商,存储区域网络厂商和工具制造商的青睐和欢迎。原因何在?不是因为固态硬盘价格便宜--事实上固态硬盘的价格并不低廉。而是因为固态硬盘拥有很多传统机械式硬盘所无法企及的优势。以下就是固态硬盘超越机械式硬盘的十大最常见的过人之处。
  1.平均寿命
  机械式硬盘的平均寿命约为三到五年。很多机械式硬盘还没有达到平均寿命的下限就已经无法使用,几乎很少有机械式硬盘能超过其平均使用寿命的上限。你应该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来郑重考虑硬盘的更新换代。如果到了五年的使用期限,硬盘的使用就需要如履薄冰了,因为此时已到了硬盘使用真正的极限。与之相对比的是,固态硬盘的平均寿命可以达到数十年,虽然固态硬盘的预计平均使用寿命宣称可以达到100万到200万小时看起来像机械式硬盘制造商所宣称的机械式硬盘使用寿命50万个小时一样荒谬,但固态硬盘的平均使用寿命比机械式硬盘长出两到三倍是可以预期的。
  2.性能
  由于固态硬盘没有移动组件,但他们读取和搜索硬盘的速度要比与他们相对应的机械式硬盘快出很多倍。机械式硬盘具有高爆发的速度,但是机械式硬盘的可持续速度却远不及固态硬盘的标准。不过两种硬盘写入数据的性能并没有明显差异。不过尽管使用价格低廉的标准硬盘来执行写入密集型的工作负载一样出色,但固态硬盘在读取和访问高性能工作负载方面会更胜一筹。
  3.物理体积
  通常我们看到的标准磁盘的尺寸是3.5英寸或者2.5英寸,但是固态硬盘的体积要小的多,仅为1.0英寸和1.8英寸。这些体积更小的磁盘可以帮助制造商来研制体积更小的应用工具,占用空间更少的移动系统和刀片服务器。可以节约机架空间也是非常好的事情。
  4.抗冲击强度
  固态硬盘因其在抗坠落,撞击和抗引力方面的优越性成为移动系统的最佳选择。这种抗冲击强度在钢筋混凝土构建的标准化数据中心里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对于移动设备--比如地面军事武装,作战船舶,航空器或者贸易展销会上则能大显身手。移动会对机械式磁盘产生致命的影响,特别是在写入的过程中。而没有移动组件的固态硬盘则不会受到移动的影响,非常适用于这种不佳的物理环境。固态硬盘在运行期间最高可以承重1500G,是标准硬盘的25倍。
  5.故障率
  任何机械设备或者电子设备都可能发生故障,但是当设备中的组件处于移动状态的时候,发生故障的机率就会更大。机械式磁盘不是特别的强大,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故障,正如制造商曾经说过的那样"这个任何时候介于15秒和10年之间"。尽管固态硬盘还没有达到机械式磁盘的普及程度,但制造商估计固态硬盘与标准化技术相比,故障率非常的低。
  6.能源损耗保护
  企业级固态硬盘是依赖能源故障电路来监控电压的变化。如果电压低于临界值,二级低压支撑电路能确保硬盘有足够的电力将有待完成的数据写入硬盘。一个超级电容器,离散电容器或者都可以充当二级电压支撑电路。
  7.能耗
  固态硬盘耗能很低。即使是在全速运行的时候,固态硬盘所消耗的能源仅为三瓦或者更低,而标准硬盘的耗能为六瓦或者更高。不过固态硬盘最引人瞩目的是静止状态下的能耗。固态硬盘耗能仅为0.05瓦到1.3瓦,而传统的机械式硬盘好能为4瓦或者更多。固态硬盘的价格更高,但是长期性的成本节约可以抵消高额的成本。
  8.散热
  每个人都知道散热会消耗电力。这就是为什么数据中心不得不保持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与传统的机械式硬盘相比,固态硬盘能大幅度降低散热。减少敏感电子设备的热散失意味着系统风扇的体积能随着能耗的降低而缩小。机械式硬盘的散热要比固态硬盘产生的热量高出70%。没有大幅散热的困扰,你会发现节约的成本更多了,硬盘的寿命也更长了。
  9.热插拔能力
  固态硬盘具有热插拔能力并不令人意外。不过如果你知道固态硬盘不用旋转,他们就具备即插即用的能力可能就让你感到意外了吧。尽管你的需要花上几秒的时间来识别硬盘,但你不用等待通过冗长的发现过程或者甚至更加漫长的重启过程。
  10.噪音
  如果你曾经在数据中心驻足过,你可能会注意到数据中心里的噪音非常大。想象一下一座充满固态硬盘而不是标准化硬盘的数据中心是什么样的把。除了系统风扇,风扇和中央系统的声音外,数据中心变得安静多了。正如热散失章节中所强调的那样,风扇可能也在经历"缩小规模",从而进一步减少了环境噪声的水平。
  一些独立的测试表明固态硬盘的写入速度比标准化硬盘要快二到三倍。不过也有质疑认为差异不是那么显著,因此这个观点还有待研究。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范叶茂)
欢迎在新浪微博上关注我们
软件数码办公IT新闻这时就可以安全地拔下硬盘了
热插拔百科名片&&热插拔热插拔(hot-plugging或Hot
Swap)即带电插拔,热插拔功能就是允许用户在不关闭系统,http://147.255.4.125,不切断电源的情况下取出和更换损坏的硬盘、电源或板卡等部件,从而提高了系统对灾难的及时恢复能力、扩展性和灵活性等,例如一些面向高端应用的磁盘镜像系统都可以提供磁盘的热插拔功能。具体用学术的说法就是:热替换(Hot
replacement)、热添加(hot expansion)和热升级(hot upgrade),
&&USB热插拔
概 述功能特点支持硬件实现方式技术支持工作原理特性主板BIOS操作系统设备驱动电路设计展开编辑本段概
述热插拔(Hotswapping或 Hot
plugging)即“带电插拔”,指可以在电脑运作时插上或拔除硬件。配合适当的软件,便可以在不用关闭电源,不关闭系统的情况下插入或拔除支援热插拔的周边装置,不会导致主机或周边装置烧毁并且能够即时侦测及使用新的装置。这个过程可以是取出或者更换损坏的硬盘、电源或者板卡等部件,http://147.255.4.254,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灵活性以及对灾难的及时恢复能力。[1]
相比随插即用(Plug-and-Play),http://147.255.4.253,热插拔对软硬件的要求还包含了电源、信号与接地线的接触顺序。编辑本段功能特点热插拔最早出现在服务器领域,是为了提高服务器用性而提出的。
在我们平时用的电脑中一般都有USB接口,这种接口就能够实现热插拔。如果没有热插拔功能,即使磁盘损坏不会造成数据的丢失,用户仍然需要暂时关闭系统,以便能够对硬盘进行更换。而使用热插拔技术只要简单的打开连接开关或者转动手柄就可以直接取出硬盘,而系统仍然可以不间断地正常运行。编辑本段支持硬件纵观现今市场SATA主板提供的附件中的Serial
ATA线缆,特别是SATA电源线,大多为非标准附件。如SATA电源线没有SATA 15-针脚电源接口界面,Serial
ATA硬盘将无法遂行热插拔功能。即使一些SATA硬盘同时提供SATA 15针脚电源接口和IDE
1x4-针脚常规电源接口,可以明确的是IDE1x4-针脚常规电源接口无法支持热插拔。
我们知道,在普通电脑里,USB(通用串行总线)接口设备和IEEE
1394接口设备等都可以实现热插拔,而在服务器里可实现热插拔的部件主要有硬盘、CPU、内存、电源、风扇、PCI适配器、网卡等。购买服务器时一定要注意哪些部件能够实现热插拔,这对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
可以明确的是IDE
1x4-针脚常规电源接口无法支持热插拔,强行操作会导致硬盘损坏和数据丢失,华擎提供了可以支持SATA硬盘热插拔功能的技术,并且在带SATA的主板里提供了7-针脚SATA数据线和具SATA
15-针脚电源接口界面的SATA电源线。编辑本段实现方式许多笔记本都配置有eSATA接口或者带有可以转接eSATA的express
card,使用eSATA接口移动硬盘传输数据会快很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何开启eSATA高速模式。
无论是XP还是Win7,当移动硬盘插入笔记本的eSATA接口时,系统会自动检测并识别eSATA设备,但我们会发现此时数据传输速度很慢,远远低于eSATA标准速度,而问题就出在没有装eSATA驱动,我们可以去下载并安装Intel
Storage驱动。安装并重启后,任务栏会有一个“英特尔快速存储技术”图标,右键单击后选择“打开应用程序”。切换到“管理”界面,此时可以看到eSATA端口为3Gb/S,而在拷贝数据时速度不会低于100MB/S。从而实现了数据之间的高速传输,从而真正实现热插拔。编辑本段技术支持实现热插拔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支持:总线电气特性、主板BIOS、操作系统和设备驱动。那么我们只要确定环境符合以上特定的环境,就可以实现热插拔。系统总线支持部分热插拔技术。驱动方面,针对Windows
NT,Novell的Netware,SCO
UNIX的驱动都把热插拔功能整合了进去,只要选择针对以上操作系统的驱动,实现热插拔的最后一个要素就具备了。编辑本段工作原理特性从586时代开始,系统总线都增加了外部总线的扩展,因此这方面我们的顾虑可以消除。主板BIOS从1997年开始,新的BIOS中增加了即插即用功能的支持,虽然这种即插即用的支持并不代表完全的热插拔支持,仅支持热添加和热替换,但这是我们热插拔中使用最多的技术了,所以主板BIOS这个问题也可以克服了。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方面,从Windows95开始就开始支持即插即用,但对于热插拔支持却很有限,直到NT
4.0开始,微软开始注意到NT操作系统将针对服务器领域,而这个领域中热插拔是很关键的一个技术,所以操作系统中就增加了完全的热插拔支持,并且这个特性一直延续到基NT技术的Windows
2000/XP操作系统,因此只要使用NT4.0以上的操作系统,热插拔方面操作系统就提供了完备的支持。设备驱动驱动方面,针对Windows
NT,Novell的Netware,SCO
UNIX的驱动都把热插拔功能整合了进去,只要选择针对以上操作系统的驱动,实现热插拔的最后一个要素就具备了。
通常来说,一个完整的热插拔系统包括热插拔系统的硬件,支持热插拔的软件和操作系统,支持热插拔的设备驱动程序和支持热插拔的用户接口。编辑本段电路设计热插拔电路设计应用非常广泛,作用是对热插拔的设备的元器件、芯片的一种保护措施。通常热插拔采用对信号进行隔离缓冲处理,采用244,245等器件来处理。并且在输入信号增加限流电阻和0.1uF滤波电容,对于输出信号通常直接由
244,245输出即可。还有,除了过缓冲隔离之外,对于PCI接口等信号,通常还需要控制其上电,这也就是PCI总线的热插拔技术。
普通硬盘热插拔
以前的硬盘磁头不具备自动停靠的功能,在通电状态下磁头是“飞行”在盘片上面的,当系统断电之前,必须用一条叫“Park”的专用命令,来让磁头归位。否则,就有可能因为盘片瞬间停转而磁头来不及归位,造成盘片被磁头“铲伤”。
硬盘只有当读取数据的时候,磁头才会飞行在盘片表面。一读取动作结束,磁头立即自动归位停靠。同时,硬盘都具备延时断电的功能。即当系统供电突然丢失时,硬盘本身的控制器能自动探测到这个变化,然后强迫磁头停止当前读写指令的执行,并使磁头正常归位。这个设计大大加强了硬盘在意外断电情况下的安全系数。
所以,盘片损伤的可能性其实是极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热插拔硬盘是毫无危险的。因为开机状态下带电插拔硬盘,都会产生一个瞬时的冲击电流,过去我们认为这是造成硬盘带电插拔损坏的罪魁祸首。然而事实上,硬盘电源接口电路对这种瞬间电流的变化的宽容度是比较大的,绝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导致硬盘电路板被烧毁。真正的危险来自于硬盘的数据线!在带电状态下插拔硬盘数据线,数据线上也会产生不正常的瞬间电流和压降,导致多个精密控制芯片被烧毁,这才是真正的“硬盘杀手”。
因此,只要我们能保证插拔电源线和数据线的顺序正确,即“插”硬盘的时候先
接数据线,后接电源线;“拔”硬盘的时候正相反,先拔电源线,后拔数据线。这样,硬盘热插拔就不是天方夜谭!
应该感谢微软!是它把Windows操作系统的硬件在线识别和即时禁用功能做得如此完美,才让硬盘热插拔并且即插即用成为可能。首先,Windows系统可以绕过系统BIOS的设置,自行管理所有硬件,这是硬盘即插即用的第一要素。此外,在Windows设备管理器的“操作”菜单中,有一个“扫描检测硬件改动(A)”功能。当硬盘在开机状态下被插到系统中后,运行这个扫描检测功能,就能使新硬盘被操作系统识别并且正常使用。而在开机状态下拔出硬盘前,由于Windows会自动监测和向硬盘写数据,因此必须先将这个设备卸载,以使操作系统停止一切对该硬盘的操作,这时就可以安全地拔下硬盘了。
为验证以上观点,笔者亲手操作了一下,以下是操作步骤:将硬盘的跳线设置到CS(Cable
Select,电缆选择)状态,插上硬盘数据线和电源线,在设备管理器的“操作”菜单中扫描检测硬件改动,完成之后,新硬盘即可以开始正常操作了。
热拔的步骤与此类似,先在设备管理器中找到该硬盘选择“卸载”,再将电源线拔下,确定硬盘已经停转后,即可拔下数据线。至此,硬盘被彻底热拔除。
由于是带电插拔,瞬间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有可能导致系统死机,但热插拔硬盘经笔者的长期操作验证从未导致过硬盘烧毁。不过这毕竟是非常规的硬盘安装和使用方法,硬盘存在热插拔和即插即用的可行性,但普通用户最好不要轻易模仿。
一般的外设,像软驱、光驱甚至是硬盘都可以使用热插拔,在安装时记住要先插数据线,后插电源线,拆下时刚好相反,只要您注意步骤正确,完全就可以把热插拔玩弄于股掌之间。
不过在硬盘热插拔时要注意,一定要使用同一个型号的硬盘,因为您硬盘的型号数据还存储在主板的BIOS里,这个是无法修改的,而软驱、光驱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您可以大胆的使用热插拔。
相关的主题文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械硬盘经常丢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