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事业打水盈利是什么意思思

从公益事业中赚钱,合理吗?
我的图书馆
从公益事业中赚钱,合理吗?
前些时候看的一部雷片《在一起》,电影内容不用多言。但是影片里面AB从事的行业我却很感兴趣,做的是、环保?还说是这个时代最赚钱的行业?请问有道理吗?
【的回答(245票)】:
题主你好,非常好的问题,感谢提问。
在你的题目描述中,问环保产业是不是最赚钱的。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环保产业可以赚钱,但应该不是最赚钱的。你所不理解的,应该是公益事业创造价值的模式,还有公益从业者们收入水平是否合理的问题。我在这里,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在文章开始之前,需要普及一个概念。全职的公益事业从业者,也是有工资拿的,因为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这个工资水平,虽然不应该过高,但也不应该过低。公益从业者,也要面临生活的各种压力。不是说,做公益就必须要衣衫褴褛,分文不取。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普遍意义中以公益为导向,多方出资的,中国境内注册的民办非企业组织范畴,以下所有 NGO 、、公益事业等代词,都遵循上述定义,不涉及以公益产业为目标的商业企业和政府行为。
知乎的公益类问答还很年轻,关注度低。希望看到的知友,如果觉得可以,通过点击赞同,来让更多关心公益的朋友读到,谢谢。
利益相关:以下提及的所有内容,皆不涉及劝捐行为。
一、公益组织会赚钱吗?
如大众所知,公益组织不同于工商企业,所进行的公益活动,一般不直接产生经济利润。传统定义下,公益组织日常运营的开支由捐赠方无偿提供,也就是靠捐款运营。但目前这个观念已经有所改观,公益组织在逐渐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尝试,试图通过一些商业行为满足自身运营需求,并将商业运作中产生的利润,反哺到公益活动之中。关于公益组织商业运作的案例,我在「」这个问题里有详细阐述,在此不提。但此处需要明确一点,商业活动是为了可以不依靠、少依靠捐赠款,维持公益组织的正常运营为目的,而该组织本身进行的公益活动,依旧不产生经济利润。
但此处也有例外,比如公益基金会,对基金管理中产生的资本增值,或许可以定义为「赚钱」。但资金会本身的资金,依旧会在大众监督之下,流入公益事业之中。所以这种「赚钱」,并不是传统意义的「赚钱」,最多可定义为一种「收入」,却不是经营「利润」。当然,如王凯先生所言,基金会从业者的收入一般较高,这里的原因,我会在后面进行分析。
在这里我们可以下个小小的定义,公益组织是不赚钱的,以牟利为目的的组织,不能称之为公益组织。
二、公益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应该如何度量
既然公益组织本身不赚钱,又是靠别人捐助过活,那他的从业者的收入,就只能保持在最低工资标准就可以了吗?
在普遍观念中,答案似乎是「Yes」,选择了公益事业,就等于选择了一条清贫的道路。但是显然,这种陈腐的观念是非常错误的。
在对公益组织报表的审计之中,管理费用中列支了多少员工工资是很敏感的区域。在我国,NGO 从业者的收入差距很大,从没有固定收入到年薪百万以上的都有。这种差距,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公益事业从业者获得的收入,不是社会救济,而是正常的劳动报酬。公益活动虽然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具有不可否认的社会价值。而公益事业从业者领取的薪水,就是对其劳动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的报偿。这个工资高低的标准,应该从其活动创造社会价值的高低考量。若该组织有较好的社会反馈,则应被支付更多的报酬。若该组织效率低下,则应获得较少的报酬。
但问题出在,现行的会计体系中,很难将公益活动创造的社会价值准确入账,纳入财务报表之中。二十一世纪以来,会计学界在此领域进行着不断的探索。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内容,一方面与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计量相关,另一方面是 NGO 财务核算的命脉。这一方面的研究,如果在今后可以取得进展,建立一套科学、公允的社会价值核算体系,将会是现行会计制度的重要补充,也会让社会各界提供一个更好的评判 NGO 的价值标准。也正是因为标准不成熟,所以造成了合理性(从业者可以挣到工资)和不合理性(工资标准不统一,收入差距大)并存的现状。(不知道知乎有没有这方面的专家,如有请您指正。)
如上所述,NGO 从业者的收入标准,应该从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多少出发,而不从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出发。这一套工资收入体系,会在未来逐渐完善,当然,也许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当然,现行的 NGO 工资体系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种种不合理之处,都在逐渐修正。这一方面需要内部人员的努力,更需要外部环境的监督。希望诸位知友,在 NGO 从业者报酬的问题上,可以客观看待,并负责任地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
三、现今中国公益事业从业者的收入现状
当前中国大部分从业者的普遍收入水平,虽然还不到「饥寒交迫」的程度,也足可以用「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一方面,我前文提到的商业化经营思路可以带来收入,但并不适合所有 NGO 。因为从部分业者们(或者说大多)不具有出色的商业思维,难免弄巧成拙,越办越糟。另一方面,基金会对拨付资金的监管严格,因为没有可靠的评价标准,只好一碗水端平的低收入。再一方面,即便 NGO 从业者的收入已经低到如今的情况,社会公众依然对做公益的人领工资保持怀疑态度(这一点中国红十字会功不可没)。
简而言之,按办公地点,国内的挣钱没有国外多。按组织性质,国内组织挣钱没有国际组织多。
这还是有基金会扶持的,有一定规模的 NGO 遭遇的困境。更多的草根组织,学生组织,财务状况更是堪忧。创始人几年没有收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甚至欠了一屁股债,都是很正常的情况。以如此的工资水平,靠什么激励这些从业者继续进行公益活动。请允许我,在此向国内所有拿着低收入,还坚持奋斗在公益第一线的同事们,致敬。
相比于一些草根组织,专业的国内、国际基金会工作人员的收入则要高了很多。他们的工作流程、文化与一般外企类似,收入结构也类似。30岁左右的中层管理人员,拿到20万元以上的年薪不成问题。高层管理人员,拿百万年薪的也不是没有。但即便如此,在我看来,这些收入也绝对算不上高,而且还有上升的空间。
基金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极高。有很多都是由职业律师、投资银行、医生、广告公关行业转行而来,他们有着一流的专业素质,放弃过去的高收入,以创造社会价值为目标工作,理应得到一定水平的报酬。没有收入的吸引,NGO 永远找不到专业的工作人员,只会恶性循环。高层管理者负责总体规划,联系捐赠方,为资金会提供资金来源,可以称得上是业界的基石,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不可估量,拿到更高的工资也是理所应当。诸如: 和
都是基金会中的翘楚。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选择大型公益基金会作为职业起点,也是不错的选择。
与基金会相比之下,一些从事环境智力、动植物保护、教育类的专家,却得不到与其贡献相对应的报酬,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这些方面也只有一些国际组织做得比较好,例如
等。不过我们可以期待,随着监督体系的完善,未来国内公益组织从业者的报酬水平,会展现出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
对社会公众而言,应当明确「公益不是无偿的奉献,只是把重点立足于公共服务的社会价值创造行为」这一概念。理性看待公益事业从业者的工资水平,并平心接受「做公益的比我挣得还多」这一情况的出现。
至于这个理想的工资水平,不应是最高的一部分,也不应是最低的。从我个人出发,略低于本领域的平均工资,是可以接受的数字,没有谁能靠 NGO 的工资发财。要知道,公益组织是没有奖金、分红这一说的。
公益组织本身不赚钱,但从事公益事业的人,理应,也的确可以赚到钱。
我可以理解社会公众对捐款去向的质疑和不理解,但这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一个红十字会出问题,不等于别的 NGO 也有问题,切勿一杆打翻一船人。还有很多勤恳做事、财务公开的 NGO ,如上文所说,NGO 体系的良性运转,与社会公众的监督分不开。
最后,我想重申上文中的一个观点。就是,如果 NGO 从业者得不到与其付出相适应的收入,中国的 NGO 运营就永远不会有专业化的一天。只有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收入,才能留得住有公益情怀的专业人才。NGO 财务制度的规范,是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可能绕过去的难题。
希望各位可以理性看待 NGO 从业者的财务收入问题,并且给这个行业更多的耐心与理解,谢谢。
以上,感谢阅读。
拓展阅读:我在这里建立了自己关于公益类问答的收藏夹:「」,请有需要的知友点击查看。
【王一鸣的回答(6票)】:
认为公益事业从业者可以比照公务员待遇,或者高一些。公务员收入应该还算社会上中等偏下水平(不包括灰色收入)。公益事业的从业者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一方面是对他们高尚追求的尊重,另一方面,这个行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去从事。他们需要鼓励,无论他的动机是赚钱还是高尚,我们看到好的结果就行了。
另外,如果待遇透明,大众也可以自由选择。比如我们看到某个机构员工收入高于自己的上限,很简单,我们不把钱给它不就行了?经过公平的社会选择,不合理的公益机构慢慢也就自然消失了。
题主的问题,赚钱实际上是核心。何为赚钱?
我认为,一份能维持从业者相对体面生活的、合理的工资,不叫赚钱,应该叫成本。他们分担了部分政府职能,集中了社会能量,难道不应该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受到尊重吗。
【王凯的回答(3票)】:
好吧,这问题让我情何以堪,我做了4年公益,银行存款连个普通县城的房子首付的一半都交不起。
我没看过这个电影,不过怎么算公益也不可能是最赚钱的行业啊
(某些贪腐和包皮公益组织是公益组织里的败类,不能代表这个行业)
林业局、环保局等各级国家机器很赚钱,某些忽悠人的环保产品(某净水器)很赚钱,
但是和公益里的环保不是一回事啊。
2010年12月,南都公益基金会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一起,发布了《中国公益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对于在NGO,尤其是在草根NGO工作的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绝大部分NGO从业者的月薪收入在5000元以下,约占90%(其中无固定收入和月薪资在1000元以下的共占18.4%;元的占17.5%;元,占25.7%;元的占12.9%,元的占9%);5000元以上的有10%.进一步分析发现,5000元以上的绝大部分为基金会。
【崔力的回答(2票)】:
赞同 @徐博闻 的观点。
另外补充一个关于慈善机构盈利的演讲视频,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视角:
[TED]Dan Pallotta: The way we think about charity is dead wrong.
【王俊的回答(1票)】:
公益行业本身就不是个边界特别清晰的行业,所以一般我会建议从个案来看,从行业角度来看公益,太复杂,看不清楚,从个案上来单独看更清楚也更有用。
公益的一个基本着力点一定是公共利益,拿环保来说,家庭净水产品改变的是私人用水健康,解决个人的需求,这样的产品就是私益产品,不是公益。而如果有个人发明了一款尾气净化装置,装在汽车排气口能降解尾气排放。空气是大家都共用的资源,这个产品解决的就是社会需求,创造的是社会利益。这就是公益。
至于,这个尾气装置卖多少钱,多少人买,这就是买卖层面了,跟公不公益没什么关系,只要有人愿买有人愿卖,这买卖就能成。最后赚不赚钱都是经营层面的事。
赚不赚钱其实和公不公益关系不大,真正决定是否是公益的是你的产品在哪个维度创造价值。赚不赚钱是你有没有把这盘买卖经营好。
【宋淼言的回答(0票)】:
公益不是慈善,公益项目不盈利很难维持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对项目运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是财务上的。
【陈晓峰的回答(0票)】:
所谓“公益组织”,应该是非营利机构(NPO),它可以有收入,也可以给该组织的工作人员发放工资或补贴作为该组织的运营成本。但它不能将组织的结余资金用于“分配”。如果某组织是因为“赚钱”而设立,那它就不能称为公益组织,如果这样的机构以NPO的形式成立,必然是挂羊头卖狗肉。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你可以去办社会型企业,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会得到政府的支持。
【Litalike的回答(0票)】:
公益事业是需要靠经济实力来支撑的,我们不可能天天伸着手腆着脸问别人从口袋里要钱,最好的当然是公益组织发展起或挂靠到一个实现盈利可供给支持的组织,这样才能保证所进行的公益事业底气足、不虚伪不势利。
但是公益组织本身是非盈利组织,是不可以赚钱的,你得到的赞助你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花出去。你要是以公益组织谋私利,是犯法的。反正我们是这样的。
【王宁的回答(0票)】:
首先明确一个重要点,公益事业要赚钱!关键是赚来的钱去哪里?
公益事业,非盈利机构,公共事业和环保事业是完全不同的几个方面。
主要说公益事业,其他的这次不表了
爪子机隔。。。。。。。。。。。。
假如某一个公益项目如果属于特一个土豪或者一堆土豪,比如我是主投资人。一年2个亿(自己YY下)。
管理人员工资可以很高,只要投资人愿意这样做,公益组织对投资人负责就好了(投资人所关心的公益项目)。
对大家可以不负责(毕竟里面没有大家钱),类似于未上市公司,只要对老板负责就可以了,没必要告诉大家挣多少。
…………………………
假如公共项目是,募捐项目(大家凑份子,类似于全国人民一人给我一块钱)。管理人员和开销就要提前告诉大家了。管理层会接受募捐人员推荐的人员监督,
…………………………
个人觉得公益项目的管理人员应该高工资,也可以赚钱,甚至赚大钱。
大家概念还停留在公益就应该过的寒酸点,就不应该挣钱。财务要透明。人员要谦卑。
其实公益事业只是把盈利部分钱拿去做某些公益项目(这比一次捐多少钱好。)这样才能长久发展(例如说红十字会搞房地产,其实如果挣得钱能够更好的运作自己,不拿财政补贴,还能救助更多人,为什么不让他们这么做么?当然如果是进自己腰包就不对了)
…………………………
公益事业不是一次捐多少钱,也不是苦行僧的工作,这个行业是要挣钱,然后拿出固定比例做之前规划好的公益项目。
【Dam的回答(0票)】:
主要是因为,公益组织可以为了公益抛头颅洒热血,但是无法要求公益组织内的工作人员也都有这样的精神。事实上,有这种精神的人,往往缺乏帮助组织扩大规模的才能,因此可以想象一帮穷逼管理的组织也必然是穷的,那么也就在事实上难以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该公益组织的愿景。另外,工资是一回事,爱心是另一回事。如果他们想,他们也完全可以拿着高工资的同时,捐着高额捐款。
发表评论:
馆藏&5854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事业单位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