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拨高的西藏阿里地区开海参面馆宋小宝,用啥锅煮面,炒菜? 如果开米线,米皮

查看:17261|回复:19
优秀技术经理
北京小吃-羊杂碎
羊杂碎是由羊的心、肝、肺、胃、肠等原料混合烩制的。制作羊杂碎还讲究“三料”、“三汤”、“三味”。
& & “杂碎三料”又分主料和副料,正宗的全羊杂碎之主料(又叫三红)是心、肝、肺,下锅的时候切成碎丁或薄片;三副料(又叫三白)是肠(生油的)、肚(生味的)、头蹄肉(架碗充数的),下锅时要切成细丝和长条。一碗羊杂碎,看的就是主副料全不全。
& & “杂碎三汤”有如下说法。青城百姓,居家过日子,买上一副羊的五脏,下锅煮好,连汤带水地热热吃起来,这叫吃“原汤杂碎”,味道体现在鲜美清淡上。怕杂碎有五脏异味的人家是先将洗好羊杂碎锅里氽一下,把汤扔掉,再将杂碎蒸熟切好,重新入锅添水放调料煮一下,盛到碗里,这叫吃“清汤杂碎”。由于是蒸熟的,味没入汤,食者味道全从对杂碎的细嚼慢咽中得。街巷铺点、车站、路口小摊上多是新的杂碎时时不断地往一个大锅里续,一锅汤用文火常熬不换,甚至是这锅汤经营者叫卖几年就熬上几年,汤稠如油,色酽如酱,过往食客买上一碗吃,这叫吃“老汤杂碎”。杂碎酥烂绵软,醇美味存于汤,故经营者最不舍多给食客加汤。
& & “杂碎三味”说起来简单,凡青城专卖羊杂碎的饭桌上都有这佐餐三味,即一盘春意葱茏的香菜末儿,一盘红灿灼眼的辣椒面和一盘洁白晶莹的食盐。这是吃羊杂碎万万不能少的的三味调料。食者坐下来,或爱清香爽口的,或喜辛辣热麻,或好咸中得味。总之,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自行调兑碗中的汤。
& & 老北京的羊杂铺多由回民经营。起先回民在杀羊后并不吃羊下水。但发现这些被遗弃的下脚料常被附近饥民煮食,随后一些颇有头脑的回铺掌桂加以开发,就成物美价廉的羊杂碎。
(43.02 KB)
北京小吃-天福号酱肘
北京“天福号”酱肘子是北京有名的熟食。它选用肉满膘肥的猪肘子,洗刷干净后,与大盐、桂皮、生姜、糖、料酒、花椒等佐料一起下锅旺火煮。一小时后取出用凉水冲,把汤中浮油除去。再将肘子放入原汤里长时间焖烂而成。它的特点是皮肉油亮,红中透紫,熟烂香嫩,汁浓香醇。
& & 北京酱肘子已经有近260年的历史。乾隆三年(1738年),一个叫刘德山的山东人同他的儿子在西单牌楼开设了一家熟肉铺,这就是“天福号”。他们刚开张,为了创出声誉,精心烹调各种熟肉。肉要熟烂,必须在前一天晚上就入汤锅里烧,父子俩只得轮流看守汤锅。有一天夜里,儿子看锅,由于太劳累,年轻人顶不住困惑睡着了。一觉醒来,他看到锅里的肉已经塌烂,汤也只剩下一点稠汁。起出锅后,肉软烂如泥,只好将其放凉以后摆在盘子里卖。恰巧这天的顾客中,有个刑部官员的家人买回去后,刑部大人吃着酱肘子,无论是皮肉,都熟烂香嫩,鲜美无比,他感到非常满意。第二天,他又命家人特地到天福号来买这种酱肘子。刘家父子见有人喜欢这样的肘子,就改变煮法,专烧这种新产品,因而名声大振,并逐渐成为北京名品。
(63.58 KB)
北京小吃-山药饼
山药饼原料:山药、干淀粉、白糖、糖桂花、红果、花生油。山药饼做法说明:北京著名传统风味小吃。山药饼色泽金黄,表皮焦脆酥香,肉质细嫩酸甜,开胃健脾。& &&&山药饼做法:
& & 将山药洗净,蒸熟去皮,过箩;干淀粉碾碎过细箩,掺入熟山药中,揉成面团;将红果洗净去核,放入锅中,加入凉水,用微火煮,熬净汤汁时,取出过细箩,再放入锅中,加入白糖和糖桂花,用微火炒至能立住筷子时即成红果馅;将山药面团摘剂,摁成周围薄、中间厚的圆皮,包上红果馅,揪去收口处面头,按成小饼;锅内花生油用旺火烧至四成热时,放入山药,炸至呈金黄色时即成。
(42.16 KB)
北京小吃-木瓜炖生鱼
原料: & & 生鱼1条、木瓜1小个、杏仁2钱、红枣4粒、姜2片、酒1大匙、盐1茶匙、开水5杯
& & 制作:
& & 1)生鱼洗净,切两段,每段再横切相连之小段,放入开水中快速氽烫过捞出。
& & 2)将生鱼、杏仁、红枣、姜片及(1)料放入炖盅内,以电锅或蒸笼先蒸半小时。
& &&&3)木瓜去皮,去籽后切块,放一入盅内再蒸10分钟即可盛出食用。
(42.89 KB)
北京小吃-绿豆糕
绿豆糕是著名的京式四季糕点之一。它具有形状规范整齐,色泽浅黄,组织细润紧密,口味清香绵软不粘牙的特色。
  制作绿豆糕的原料有绿豆粉、豌豆粉、黄砂糖、桂花等。制作方法是:将黄砂糖粉和桂花、水一起搅拌均匀,待糖粉溶化后,陆续加入绿豆粉和豌豆粉,搅拌均匀后过筛,装入篦内,装至厚薄均匀再用细箩过干豆粉于表面,并用塑料布磨光表面,切成方块生坯。
  将装有生坯的篦子入蒸笼蒸15分钟左右,出笼冷却,印上红戳记即可。
(40.19 KB)
(52.51 KB)
北京小吃-炒疙瘩
炒疙瘩这种老北京的吃食,似乎注定了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北方的特性,它和疙瘩汤、炒猫耳朵都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完全相同,独成一派,从而形成了北方面食小吃系列中的一朵奇葩。  一盘小巧玲珑、色泽深黄的小面疙瘩,配上青豆和各色新鲜蔬菜,光是色泽就已经很诱人了,吃一口绵软又有劲,滋味鲜香,这就是北京特有的小吃——炒疙瘩,它历经数十年,仍然经久不衰,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着四方人士前来品尝。
(184.13 KB)
优秀技术经理
陕西经典小吃
陕西小吃-胡麻饼
胡麻饼是用特制粉、植物油、芝麻、天中草为主料制成的清素食品。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到唐代发展成为大众化的方便食品。相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出逃到咸阳,就买胡麻饼充饥。著名诗人白居易亦喜食这种食品。其特点为酥脆油香、咸淡适中、营养丰富。
(99.16 KB)
陕西小吃—乒乓干馍
又名疙瘩馍。以上白面粉加入油、盐、调料烤制而成。状似椭圆形乒乓球,小巧玲珑,久贮不坏,虽值寒暑,无需加热,亦不用莱肴佐餐,食之酥脆、香鲜、味长,为旅游上乘食品。
(62.99 KB)
陕西小吃—大刀面
大刀面最有名的在铜川。
  刀:长二尺二寸,背前端宽三寸,背后端宽四寸,老秤重十九斤。
  切:右手提刀,左手按面,边提边落,案随刀响,刀随手移。
  面:搓成絮,木杠压,成硬块,盘起回性,擀开一毫米厚薄后拎擀杖叠起成半圆形。
  艺高者胆大,挥刀自如,面细如丝,水开下锅,两滚即熟,浇上干[火览]肉臊子,一口未咽,急嚼第二口,一碗下肚,又等不及等二碗,三碗吃毕,满头热汗,鼻耳畅通,还想再吃,肚腹难容,一步徘徊,怏怏离去。
  铜川出煤,下矿井如船出海,乡俗有下井前吃长面,以象征拉魂。故至今矿区多集中大刀面馆。外地人传:卖大刀面的多姓关,是关公后世,或姓包,是包公后裔。此言大谬。铜川东关一家卖主,夫姓华,妇姓陈,皆是关公包公当年所杀之人的姓氏。问及手艺,祖传。再问:先祖出身?则马场铡草夫。
(20.07 KB)
陕西小吃-浆水面
“下里巴人”饭。不吃者绝不吃,喜吃者死都要吃。
  城里人制浆:锅中添清水,一手持长筷,一手撒面,边搅边撒,搅匀烧开。将醋曲和洗净的芹菜放在缸里,烧开的面汤入缸内,日晒六七天,汤呈乳白色即可。乡下人制浆简单,泡半生不熟的萝卜缨子及白菜在瓮,将糁子稀饭的清汤倒几勺进去,六七天即成。
  面条下锅,浆汇锅即可,面捞碗浇浆亦可,以口味而定,但绝少不了荤油、蒜苗。冬吃能取暖,夏吃能消暑。万不能再加醋,有醋则涩,切记。
  此食流行乡下,城市不多见,一向被视为贱食。殊不知浆水面味在于淡,淡方是食物本味、真味,饮食是卫护人的生命的,如果自视高雅,追求滋味精美,那将会本末倒置,反害了卿卿健康。曾风传:浆水致癌,此恶意中伤。
(17.57 KB)
陕西小吃-葫芦鸡
葫芦鸡始于唐代,是陕西省的传统名菜。
  相传,葫芦鸡始于唐玄宗礼部尚书韦的官厨。韦氏用菜极为讲究,穷奢极欲,命家厨烹制酥嫩的鸡肉,二位厨师制作失败,便重罚鞭打,第三位厨师吸取了前两位出事的经验教训,把鸡捆扎起来,然后烹制。这样做出来的鸡肉不但香醇酥嫩而且形似葫芦,后人便将其称之为“葫芦鸡” 。
  葫芦鸡的制作分为“清煮”、“笼蒸”、“油炸”三道工序。传统的选料是西安城南三爻村特有的“倭倭鸡”这种鸡饲养一年,净重约一公斤,肉质细嫩制作时先要放在清水中漂洗除净血污,煮的时候用麻丝将鸡捆好,以保持鸡的形状,待锅内凉水烧沸,投入鸡煮半小时取出盛入盆内,添肉汤、料酒、精盐、酱油、葱、姜、八角、桂皮,入笼蒸透。油炸时将上好的菜子油烧至八成热,投入蒸好的整鸡,慢慢拨动,至鸡呈金黄色时捞出沥油,带小碟的椒盐佐食即可。
  平常制作方法:
  1、 将鸡粗加工后洗净,放水中漂30分钟,除净血污,剁去脚爪,然后投入沸水锅中煮约30分钟。取出后,割断腿骨上的筋,放入蒸盆,注入肉汤,以淹没鸡身为度,加入绍酒、酱油、精盐,将葱、姜、桂皮、八角放鸡肉上,入笼用旺火蒸约2小时取出,捡去葱、姜、桂皮和八角,沥干水,顺脊椎骨将鸡剖开。
  2、 炒锅放入菜籽油,用旺火烧至八成热。将鸡背向下推入锅内,用手勺拨动,炸至金黄色时,捞入漏勺内沥油。将鸡的胸部向上,用手掬拢,呈葫芦形,放入扒盘。上桌时另带花椒盐小碟。
  注意:
  1、 炸鸡前,应刺激眼睛,沥干水分,防止入油爆炸。
  2、 炸鸡时,开始用热油炸,以保持主料的完整形态。中途改用温油炸,以使油逐渐渗入主料内,炸成外焦里嫩。
(73.66 KB)
陕西小吃-石子饼
七十年代,关中一农民有冤,地方不能伸,携此饼一袋,步行赴京告状。正值暑天,行路人干粮皆坏,见其饼不馊不腐,以为奇。至京,坐街吃之,市民不识何物,农民便售饼雇人写状,终于冤案大白。农民感激涕零,送一饼为其明冤者存念。问:何饼?说:石子饼。其饼存之一年,完好无异样,遂京城哗然。
  此饼制作:上等白面,搓调料、油、盐,饼胚为铜钱厚薄。洗净的小鹅卵石在锅里加热,饼胚置石上,上再盖一层石子,烘焙而成。其色如云,油酥咸香。
  同州人尤擅长此道,家家都有专石子,长年使用,石子油黑铮亮。据传,一家有二十多年的油石子,到六十年代,遭灾,无面作饼,无油炒菜,每次熬萝卜,将石子先煮水中便有油花,以此煮过两年。
优秀技术经理
成都经典小吃
成都小吃—孜然脆骨
& & 脆骨、孜然粉、胡椒粉、盐、油、葱花。
& & 做法:
& & 1.将脆骨切成7-8厘米的小段,放入一个碗中用调料拌匀
& & 2.将脆骨放在垫着锡纸的烤盘上。
& & 3.刷上油,烤30分钟,中间翻面,取出装盘撒上葱花即可。
(271.95 KB)
成都小吃—酸辣豆花
酸辣豆花是四川成都、乐山等地有名的地方小吃。豆花在从前多以摊担形式经营,普遍流行于城市和农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小吃。
  制作豆花需要选用上等黄豆,用井水或河水浸泡充分后细磨为浆,过滤豆渣后烧沸倒入木桶待用;取上釉青砂缸放入用水调好的红苕淀粉和石膏水,冲入烧沸的豆浆,静置让其凝成豆花。   酸辣豆花是豆花的一个品种,用酱油、醋、辣椒面、味精调成味汁,放入事先熬烫的豆花,撒上芽菜末、油酥黄豆、大头菜末和葱花即成。酸辣豆花口味酸辣咸鲜,豆花细嫩,配料酥香,味浓滚烫,别有风味。   酸辣豆花是成都谭豆花面店的著名小吃。
(112.56 KB)
成都小吃—夫妻肺片
相传在30年代,成都郭朝华夫妻沿街设摊出售肺片为业,因制作精细,风味独特而为群众所喜食,“夫妻肺片”因此得名。以后发展为设店经营,用料以肉、心、舌、肚、头、皮等代替最初的肺,质量更为提高,已成为四川的著名菜肴之一。
  其制法是:将牛肉、牛杂洗净,焯透,放入锅内,加上老卤和花椒、肉桂、八角香料包,烧开后用慢火煮约两小时。将煮烂的牛肉、牛杂切成片,装入盘内;舀点老卤,加上味精、辣椒油、酱油、花椒粉调成味汁,浇在牛肉、牛杂上,再撒上酥花生米末、芝麻面即可。   夫妻肺片的特点是口味麻辣浓香。
(84.34 KB)
成都小吃—灯影牛肉
灯影牛肉是四川达县的传统名食。牛肉片薄如纸,色红亮,味麻辣鲜脆,细嚼之,回味无穷。
  据传说,1000多年以前,任朝廷监察御史的唐代诗人元稹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被 贬至通州任司马。一日元稹到一酒店小酌,下酒菜中的牛肉片薄味香,入口无渣,他 颇为叹赏,当即名之曰“灯影牛肉”。灯影,即皮影戏,用灯光把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 物剪影投射到幕布上。用“灯影”来称这种牛肉,足见其肉片之薄,薄到在灯光下可 透出物象,如同皮影戏中的幕布。   清光绪年间,四川梁平县有个姓刘的人流落到达县,以烧腊、卤肉为业。最初,他制 作的五香牛肉片厚肉硬,吃时难嚼,且易塞牙,销路不畅。后来,刘氏日思夜想,逐 步加以改进,将牛肉切得又大又薄,先腌渍入味,再上火烘烤,卖时还淋上香油。这 样制作出的牛肉酥香可口,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刘姓商人生意兴隆,并因此而发家致 富。其他人见有利可图,纷纷仿制,灯影牛肉逐渐成为四川一大名产。   四川灯影牛肉的用料和制法是:选黄牛后腿部净瘦肉,不沾生水,除去筋膜 ,修节 整齐,片成极薄的大张肉片。将肉片抹上炒热磨细的盐,卷成圆筒,放在竹筲箕内, 置通风处晾去血水。取晾好的牛肉片铺在竹筲箕背面,置木炭火上烤干水气,入笼蒸 半小时,再用刀将肉切成长一寸五,宽一寸的片子,重新入笼蒸半小时,取出晾冷。 菜油烧熟,加入生姜和花椒少许,油锅挪离火口。10分钟后,把渍锅再置火上,捞去 生姜、花椒。然后将牛肉片上均匀抹上糟汁下油锅炸,边炸边用铲轻轻搅动,待牛肉 片炸透,即将油锅挪离火口,捞出牛肉片。锅内留熟油,置火上加入五香粉、白糖、 辣椒面、花椒面,放入牛肉片炒匀起锅,加味精、熟芝麻油,调拌均匀,晾冷即成。
(106.08 KB)
成都小吃—烫面油糕
烫面油糕为传统小吃,多作为早点使用,在川西地区有较大影响。
& & 烫面油糕的作法:红糖用木棍捶成茸泥状,加面粉和化猪油揉匀成馅;沸水中慢慢加入面粉,充分搅制成熟为热水面团,起锅晾冷,加适量面粉揉匀,扯成50克一个的剂子;剂子压成面皮,包入红糖馅心,搓成长8厘米、宽5厘米的条,压成牛舌形,入油锅炸至金黄色时起锅。
& & 烫面油糕外酥内嫩,甜香爽口,价廉物美,为小吃佳品。该小吃应热吃,由于糖馅呈流动状,又称“活糖油糕”。
(27.01 KB)
成都小吃-串串香
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我们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串串香铺子,红漆的矮方桌、小凳子和热气腾腾的一锅红汤以及那一大把一大把的竹签就构成了成都特别的一景。
  我在火锅的发源地重庆呆了四年,也没看见火爆豪爽的重庆人折腾个串串香出来。成都人在饮食上的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真是令人感叹!
& & 当年火锅由重庆传入成都,而在一夜间风靡蓉城时,没有人能想到这麻辣鲜烫的吃食变变样,把荤的、素的往竹签上一穿,就穿出了如今火热了好几年也没冷下来的串串香。
& & 串串香究竟怎么流入成都的,如今已无证可考。我只记得上小学四年纪时,我家附近的建设路上,长长一条街,几乎被一家挨一家的串串香摊子挤满了。好象大家都指望靠这串串香赚钱吃饭了。
& & 海带、土豆、肉片、花菜、莴笋、毛肚、香肠、鱿鱼、冬瓜、黄腊丁、贡菜、海白菜、魔芋、黄花、藕、空心菜、排骨等等无论荤素,一毛钱一串,朋友家人三三两两围着小桌,各拿一大把自己爱吃的串串煮进锅里,煮菜的空档,还可以嗑嗑瓜子、喝喝冰啤酒、侃侃大山。于是,打赤膊的成都男人喝得满脸通红的样子就成了成都一景。
& & 其实,说起来,串串香的流行和成都的文化以及现实生产力是分不开的,喜欢小打小闹的盆地意识使精打细算又爱绷面子的成都人在吃串串香时找到了感觉:于是可以在拿菜的时候抓起一大把就走,实际上一毛钱一串的东西,在全国都难找;还可以耍尽各种过场,一会儿喊“掺茶!”一会儿喊“加汤!”一会儿喊“打泡子”,一会儿喊“老板,提五瓶啤酒来!”……十几二十块钱的一顿饭硬是要把瘦精精的小工跑断腿、跑断气一样,让平日里百般不顺的自己在串串香这里尝够上帝的味道;还可以在结帐时粗声粗气地大吼“老板,数签签!”实际上几大把签签数下来,小工的手都数爪了,也不过二三十块钱,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噻!
& & 难怪串串香经久不衰了。&&
(188.7 KB)
成都小吃-鸡豆花
鸡豆花是一道制作极为精细的工艺菜肴,在四川道佛宫观,香积厨有“吃鸡就似鸡”、“吃肉就似肉”的烹饪技艺,即将素料制成有荤味的菜肴,即所谓“以素托荤”。在四川餐馆,则反其道而行之,来一个“吃鸡不见鸡”、“吃肉不见肉”,将荤料制成素形,即人们所谓的“以荤托素”。鸡豆花就是荤托素的代表菜。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览》和清末时的《四季菜谱摘录》均有记载。
& & 鸡豆花是用鸡脯肉茸、熟火腿和鸡清汤制成。成菜形似豆花,质地滑嫩,汤清肉白,鲜美异常。有健脾胃、强筋骨、祛风、补气、养血、活血祛淤、通络等功效。适宜消化弱、产后淤血腹痛、营养不良、气血不足者,以及老人、小孩等补养食用。
& & 其制作工艺是:将母鸡脯肉用刀背捶成茸,理弃筋后装碗内,加清冷汤,再加鸡蛋清、水豆粉、盐、味精、胡椒粉等和匀。锅洗极净后,放清汤烧沸,将鸡茸浆倒入搅匀,转小火煨,待渐渐凝聚成豆花状时,将氽熟的菜心置于汤碗中,再将鸡豆花舀在菜心上,最后将清汤轻轻注入,撒上熟火腿末即成。要制好鸡豆花,必须选用老白皮鸡的脯肉,捶茸要精细,用汤、蛋清、水豆粉和精盐比例要恰当,冲豆花时要掌握好火候。&&
优秀技术经理
上海经典小吃
上海小吃-海棠糕
海棠糕可是点心中的老一辈了,年轻人恐怕有很多都没吃过。它的外层是粉皮,里面是豆沙馅,在特制的模具中烘烤而成。由于模子的形状象海棠花,故得名。
  美味秘笈:外形呈咖啡色,吃表面撒着饴糖,吃口分外香甜。
  地址:松月楼素菜馆 百翎路23号
(17.89 KB)
上海小吃-糟田螺
上海市的糟田螺是著名的特色风味小吃。这种小吃是用个大肥美、肉头厚实的安徽屯溪产的龙眼田螺为原料,进店后先用清水养两天,使其吐净泥沙,然后再放入锅内,加上茴香、桂皮等煮较长时间。最后将烧好的田螺放上陈年香糟,糟制而成。这种糟田螺呈褐灰色,肉质鲜嫩,汁卤醇厚,入口鲜美,十分受人欢迎。此美食是上海五味斋点心店和鲜得来点心店的著名特色风味小吃。
(16.77 KB)
上海小吃-素菜包
素菜包是上海市春风松月楼素菜馆的特色小吃。该店已有70多年历史,它是融京、苏、扬帮风味于一体的,又有上海本地风味的素菜馆。该店的素什锦、炒冬菇、罗汉斋、口蘑锅巴汤、炒蟹粉、面筋面等菜肴在上海颇负盛名,尤其是该店制作的素菜包更是名闻遐迩,十分受人欢迎。素菜包是用精白面粉作皮,馅心则是用青菜、面筋、冬菇、冬笋、五香豆腐干剁碎后配以香油、糖等调味品制成。将包好的素菜包上笼蒸熟后,皮白松软,馅心则绿中生翠,鲜艳悦目,一开笼就满室生香,食之味美爽口,多吃不腻,百吃不厌。此小吃在上海市豫园商场内的春风松月楼素菜馆里可以品尝到。
上海小吃—炝虾
稍有年纪的生活在过江南水乡或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人,大都知道“炝虾”。这是一只风味独特而又十分有趣的菜。
  此菜又名“醉虾”,须用活大虾剪须,洗净,然后盛在容器中(最好用广口的玻璃瓶),再放入适量的烧酒、胡椒粉、姜末、白糖、盐、酱油、醋,盖上盖子,将容器晃荡一番,于是这道佳肴就制作成功了。由于放入多种调料,这“炝虾”的味道很是奇妙:麻辣酸成甜俱全。又由于虾肉几乎是生的,所以又格外的鲜嫩,吃到嘴里,还有甜腻腻的感觉。不过,更逗人兴趣的,就是那“炝”过的虾似“醉”还“醒”,稍不留神,它就会从碗盘中蹦起,或从筷子头上“飞”走,引得人们开怀大笑。
  笔者三十年前曾吃过“炝虾”,但那时不知品味,只觉得“好玩”,甚至还幼稚地认为:这“炝虾”是咱们江苏人的发明。
  现在看来,不对了。我国岂止江苏有“炝虾”呢?又岂止近代才能“炝虾”呢?
  据唐代刘恂著的《岭表录异》记载:“南人多买虾之细者,生切绰菜兰香蓼等,用浓酱醋先泼活虾,盖以生菜,然以热饮复其上,就口跑之,亦有跳出醋碟者。谓之‘虾生’。鄙俚重之,以为异馔也。”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广州一带,我国就有“炝虾”了,并且被普通老百性(鄙俚)当成“异馔”。到了宋代,临安(杭州)的市场上也有“炝虾”出售。及至清代,朱彝尊的《食宪鸿秘》及顾仲的《养小录》中仍收有“醉虾”。制法如下:“鲜虾拣净,入瓶,椒、姜末拌匀,用好酒炖滚泼过。食时加盐、酱”(《食宪鸿秘》)。从中又可以看到,我国食“炝虾”之风是千年而不断的。
  如今,由于河、湖之水污染的关系,吃“炝虾”的人不多了。不过,如果在水质较好的湖中取活虾,加之制作得法(主要有灭菌措施),这“炝虾”还是能为今人及旅游事业服务的。据报道,江南有些城市的宾馆中恢复制作了“炝虾”,博得了一些酷嗜生鱼、生虾的日本友人的热烈欢迎。
(14.81 KB)
上海小吃-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种经济实惠、独具风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历史。上海市的曙光饮食店的“小常州”排骨年糕、“鲜得来”点心店作的排骨年糕最具特色。
& & “小常州”排骨年糕选用常州、无锡等地的猪脊骨肉,用酱油腌渍后,再放入用酱油、油、糖、葱姜末、酒等混合的油锅中氽,氽至色呈紫红、肉质鲜嫩、味道浓香时取出。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煮熟后,放在石臼里用榔头反复捶打,待捶打至米已无整粒后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里裹一小块已经氽过的排骨,再入酱汁油锅中煮氽,吃时,洒上五香粉,则既有排骨的浓香,又有年糕的软糯酥脆,十分可口。
  “鲜得来”的排骨年糕是将面粉、菱粉、五香粉、鸡蛋放在一起搅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这种排骨色泽金黄,表面酥脆,肉质鲜嫩。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与红酱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面酱,浇上辣椒酱即可。入口糯中发香,略有甜辣味,鲜嫩适口。
上海小吃-蜜汁火方
历史:蜜汁火方,是上海、江苏和浙江地区的传统名菜。最早闻名于江浙两地。上海从清末开始,首见于苏州风味和扬州风味菜馆经营此菜,颇受吃客青睐。如今,以沪上老半斋酒楼和扬州饭店烹制的为佳,驰名中外。凡品尝过此菜的中外食者,无不赞赏。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来上海视察工作时,上海大厦曾邀请莫有庚和莫有财等三兄弟烹制“蜜汁火方”,毛主席品尝后,非常满意,跟随毛主席的工作人员,还特地找莫氏兄弟询问具体的制作方法。近几年来外国来宾在该店品尝了“蜜汁火方”,也称赞其:“菜式新颖,花样逼真,调味佳美,不愧为古国精美艺术。”
& & 特点:用火腿上方煮、煨而成。成菜色泽火红,卤汁透明,火腿酥烂,滋味鲜甜,深有回味。
  工艺:将火腿上方的净精肉一整块洗净。入汤锅煮,至八成酥取出,除去筒骨,有盆子压平。冷却后,入冰箱冰一下,取出,切成厚片(精肉仍然连在皮上)。砂锅内下火腿肉厚片、鸡汤煨煮,拔去咸味,如味仍过咸,滗去原汤,另加清鸡汤再拔咸味,至火腿肉厚片咸味拔净,取出,放入另一锅内,加清水50克、白糖200,用小火煨烤1小时,至卤汁稠浓,色泽光亮即成。
上海小吃-松仁鱼米
产地:中国上海。
& & 历史:松仁鱼米,是上海扬州饭店著名厨师莫有庚和莫有财于70年代创制有新名菜。60年代时,莫氏兄弟创制了“松子虾仁”,受到顾客好评。在此基础上,借鉴了四川名菜“小煎鸡米”的制法,用鳜鱼肉作鱼米,东北产的松子作配料,以青红辣椒配色,经油锅滑炒制成了“松仁鱼米”。它色彩多样,鱼肉鲜嫩,极受中外顾客欢迎。1979年底,美国妇女代表团在该店品尝了此菜后,特地在贵宾留言簿留言:“我们特别喜欢‘松子鱼丁’一菜,除了在美国西部山区的科罗拉多州,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形状美观、滋味鲜美的菜。”
& & 特点:用鳜鱼或青鱼肉和松子滑炒而成。成菜色泽鲜艳,鱼米洁白细嫩,松子香酥,鲜咸可口。
  工艺:将鳜鱼或青鱼肉段去骨、去皮,切成鱼米,加绍酒、精盐、味精和少量胡椒粉、鸡蛋清、干淀粉,拌和上浆。青、红辣椒分别切成细粒。松子先入油锅氽熟取出。炒锅烧热,用猪油滑锅后,下油,烧至四成热时,下鱼米,并用筷子划散,放辣椒粒,待油六成热、鱼米成形时,出锅沥油。炒锅留油少许,下松子、鱼米、辣椒,加味精、精盐和少量鸡汤,烧沸,用湿淀粉少许勾芡,淋上麻油即成。
优秀技术经理
西安经典小吃
油锅盔,是西安有名的小吃。两面都上了火色的厚烙饼。将发酵好的面团揉匀,做成比烙馍的锅底略小的圆饼,厚约3-4厘米,放进烧热的锅里,并用筷子在上面戳几个小眼,使饼受热后空气从中逸出。盖上锅盖,用文火烤烙。待挨锅底的一面烙成桔黄色时翻过继续烙,约40分钟即可烙成外皮脆酥、里面松软的锅盔。一般用做饭的铁锅。可用小麦面、青稞面、豌豆、包谷面。也可做好卷了香豆粉、红曲粉的,还可在面中掺进青油烙成油锅盔。
*******************************************************************
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孙家饭庄从一八九八年开始经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传说,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西周时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据《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味,武帝竞封为太官史,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还有一段风趣的传说,大宋皇帝赵匡胤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一日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其可怜,遂让其把自带的干馍掰碎,然后给他浇了一勺滚热肉汤放在火上煮透。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过长安,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牛羊肉泡馍,仍感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并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
特点:肉烂汤浓、香醇味美、粘绵韧滑,一年四季皆可食用,冬季最佳。牛羊肉泡馍是西安市著名小吃。用优质牛羊肉加佐料入锅煮烂,汤汁备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馍,掰成碎块,加辅料煮制而成。其特点是:肉烂汤浓、香醇味美、粘绵韧滑。食后再饮一小碗高汤,更觉余香满口,回味悠长。西安市的牛羊肉泡馍馆子多如牛毛,随便再哪儿都能吃到很地道的口味。但高档的大饭馆要数老孙家饭庄。
**************************************
著名的西安小吃之一肉夹馍,得名古汉语"肉夹于馍",肉叫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 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 & 基本制作工艺是:将肥瘦适度的鲜猪肉,用凉水洗于净,切成 1-2公斤的长条,放入陈年老汤锅内,加入适量的凉水、食盐、料洒、糖色,以及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10余种调味品(用粗布袋装),压上铁算子,先用大火烧开,撤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炯煮, 保持汤锅小开,煮约2小时后改用微火焖3-4小时,此时肉已完全酥烂,即可捞出拆去骨头,放在大瓷盘内。吃时切腊汁向少量,夹入刚出炉的白吉馍中,此时馍香肉酥,回味无穷。
**********************************************************************
樊记腊汁肉已有60余年历史,创始人樊凤祥父子。樊记腊汁肉以选料精、用料全、火功到,肉色艳,味美,浓郁芬芳,久贮不变而出名。樊记腊汁肉的质量好,还在于它的“腊汁汤”是多年陈汤。汤味醇厚。用老汤、新料,经过长时间的煨制,使肉糜而不烂,浓郁喷香。
& & 制法:
& & (1)将猪肉带骨带皮按猪身横着切成宽约7厘米的条,用清水洗干净,沥干水分。
& & (2)把原腊汁汤倒入锅内,旺火烧开,撇去浮沫,将肉皮朝上,一条条整齐的排放在锅里,加入黄酒、酱油、精盐、大葱、姜块(拍松)及调料袋,上面压铁箅子,使肉全部浸于腊汁汤里。用旺火烧开后,转用小火焖煮。在煮的过程中,不断撇去浮沫。约煮2小时后,放入冰糖,把肉翻过,继续用小火焖约2小时,捞出,除去骨头,皮向上放在大瓷盘中。吃时切成厚约1厘米的片即成。
& & 特点:颜色红润,醇香软烂。
************************
烩麻食是西安的特色小吃。麻食是一种面制品,先用大拇指把面搓卷成核形中间空心的面卷,再和炒菜一块烩制而成。它的主辅料相融,筋韧爽滑,乡土气息浓郁。制作麻食十分简便,对配料没有严格要求,可精可粗,可荤可素,普通家庭常以此调剂饮食花样。
  特点:麻食呈枣核形状,中间是空心的,制作好后,主辅料相融,筋韧爽滑,乡土气息浓郁。
(33.25 KB)
(23.32 KB)
(16.07 KB)
(135.64 KB)
优秀技术经理
杭州经典小吃
“宋嫂鱼羹”是南宋的一只名菜,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鱼羹色泽油亮,鲜嫩滑润,味似蟹肉,成为闻名遐迩的杭州传统名菜。
& & 原料:
& & 主料:桂鱼1条(约重600克)。 配料:熟火腿10克,熟笋25克,水发香菇25克,鸡蛋黄3个。
& & 调料:葱段25克,姜块5克(拍松),姜丝1克,胡椒粉1克,绍酒30 克,酱油25克,精盐2.5克,醋25克,味精3克,清汤250克,湿淀粉30 克,熟猪油50克。
& & 烹调过程:
& & (1)将桂鱼剖洗干净,去头,沿脊背片成两爿,去掉脊骨及腹腔,将鱼肉皮朝下放在盆中,加入葱段(10克)、姜块、绍酒(15克)、精盐(1克)稍渍后,上蒸笼用旺火蒸6分钟取出,拣去葱段、姜块,卤汁滗在碗中。把鱼肉拨碎,除去皮、骨,倒回原卤汁碗中。
& & (2)将熟火腿、熟笋、香菇均切成1.5厘米长的细丝,鸡蛋黄打散,待用。
& & (3)将炒锅置旺火上,下入熟猪油(15克),投入葱段(15克)煸出香味,舀入清汤煮沸,拣去葱段,加入绍酒(15克)、笋丝、香菇丝。再煮沸后,将鱼肉连同原汁落锅,加入酱油、精盐(1.5克)、味精,烧沸后用湿淀粉勾薄芡,然后,将鸡蛋黄液倒入锅内搅匀,待羹汁再沸时,加入醋,并洒上八成热的熟猪油(35克),起锅装盆,撒上熟火腿丝、姜丝和胡椒粉即成。
********************
印糕是圆形小块,表面呈黄色,甜而松酥,糕面印有各种图案,是宁式糕点,价格较廉。由于耐保藏,也适于作旅行的干粮用。
& & 原料配方:炒粳粉10公斤砂糖粉2.5公斤饴糖625克麻油250克冷开水约500克黄松花粉(防止粘模用)适量
& & 制作方法:砂糖粉、麻油加入冷开水拌匀成潮糖,将炒粳粉、潮糖、饴糖拌匀,擦透过筛,将混合粉屑放入木制圆形的模型板内(模内须敷上一些黄松花粉)用力按压,使其在模内粘结,用薄片金属工具刮刀刮去多余的粉屑,再将模内的印糕生坯敲出。生坯放在铁丝筛内,在烘箱内烘焙,烘干为止。含水量1%以下,不应有松软现象。
**************************************************************************
虾爆鳝面是杭州小吃。
  原料配方(2碗):
  富强粉湿面条325克去骨鳝片200克浆虾仁100克圆葱2克姜米1克肉清汤500克绍酒2克酱油50克白糖20克味精5克芝麻油10克熟菜油500克(实耗约30克)熟猪油60克
  制作方法:
  1.用旺火沸水锅将浆虾仁放入氽滑约10秒钟,见虾仁呈玉白色即用漏勺捞起备用(如用熟猪油骨氽,3秒钟即可)。
  2.鳝鱼切成长8厘米左右的段,清水洗净,沥干。炒锅在旺火上烧热,用油滑锅后,下菜油,待油烧至八成熟时,将鳝片入锅冲炸约3分钟,用筷子划动,至鳝片皮起小泡,有“沙沙”声时倒入漏勺,沥干油。锅内放猪油10克左右,投入圆葱、姜末略煸,即将的爆过鳝片入锅同煸,加入酱油、绍酒、糖、肉清汤100克,烧约1分钟,见汤汁剩下一半时,加入味精2克,随即起锅,盛在碗中待用。
  3.生面条在烹制鳝片的同时入沸水锅中,用旺火煮至面条浮起,稍等片刻即捞起,用凉水漂净面中碱质,以增韧性。
  4.炒锅置旺火上,放入肉清汤400克,加入酱油,滗入爆鳝片的原汁,待滚起即放入面条,撇去白沫,放入猪油30克,滚至汤汁浓缩时,放入味精1.5克,淋上熟猪油20克,先将面条分盛成2碗,再将爆鳝片铺于面上,然后放上虾仁,最后淋上沸麻油即成。
  产品特点:
  1.选料精细,鳝鱼缸养活宰,虾仁洁白鲜嫩。
  2.面条柔滑不粘,有咬劲,鳝汁煮面,汤浓味鲜。
  3.烹调讲究,素油爆,荤油炒,麻油浇,虾白鳝脆,油润清香,回味无穷。
  附:浆虾仁用鲜虾挤出的虾仁,洗净,放入钵中,加精盐少许,鸡蛋清适量,用筷子顺一个方向搅拌至有粘性时,放入味精,湿淀粉(适量)搅匀,放置2个小时,使虾仁涨透发嫩即成。
****************************************************
西湖醋鱼,民间俗称西湖醋溜鱼,是杭州传统名菜之一。
& & 西湖醋鱼的历史,得从八百多年前南宋杭州的“宋嫂鱼羹”说起。据说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康王赵构南逃,建都临安。当时有一妇人,人称宋五嫂,不甘受入侵者统治,也同小叔从北地逃来临安,在西湖边以捕鱼为生,勉强度日。一次,小叔淋了暴雨得病卧床不起,五嫂正在为小叔煮鱼烧蛋以进补身体,不料官兵前来抓壮丁建造皇宫,宋嫂向官兵求情别抓卧床不起的小叔,不慎碰翻了灶上的酒醋瓶,等官兵走后,锅中的鱼蛋已煮成羹状,但小叔吃着却觉得异常鲜美,胃口大开,很快恢复健康。此后,邻里仿作,成了家常美味鱼羹。后来南宋孝宗皇帝游西湖时曾召见宋五嫂,经品尝鱼羹亦大为赞赏,御赏重金,并赐酒旗为幌,准此独家烹鱼羹、沽官酒。“宋嫂鱼羹”经不断改进提高,成为鱼肴中之名菜。创业于清道光年间的楼外楼菜馆继承这道名菜,创新成鲜嫩酸甜、有蟹肉滋味的“西湖醋鱼”,并以“京人宋嫂首创,西湖第一珍馐”加以宣传,成为杭州名菜之首。&&
(14.65 KB)
(111.29 KB)
优秀技术经理
武汉经典小吃
谈炎记鲜肉水饺是武汉传统风味小吃.有独到的制作水饺技艺,从选肉、配料、点味、制馅、制度到包制、熬汤、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如以鲜猪腿、黄牛腿肉制馅,猪蹄熬汤,配上虾米、香菇、香菜、葱花等佐料,使水饺的馅嫩、汤鲜、形美、皮薄,吃起来爽口润腹,余香满口,吃后留有余味,使人吃了还想吃。 除了传统的鲜肉水饺,名师谈银山近几年还陆续研制出冬菇水饺、厂米水饺、三鲜水饺鸡茸水饺、虾仁水饺等新的品种,适应不同食客的口味。
  90多年前,汉口有位姓谈的食贩,改进了馄饨工艺,创造了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的谈家水饺。谈炎记水饺具有形美、皮薄、馅嫩、汤鲜,食之爽心润腹,余香满口的特点。
  它之所以做的这样好,关键是坚持“八严”:
  一是选料严,专选肥瘦适宜的猪前腿肉和黄牛腿肉;
  二是制馅严,肉要洗净沥干,筋络要清除干净,馅要剁得细腻均匀;
  三是制皮严,面要和上劲,条要出均匀,皮要反复压,四方都标准;
  四是包制严,收口不轻不重,饺成金鱼形体;
  五是熬汤严,只用筒子骨,水与骨控制一定比例;
  六是作料严,专用猪花油,葱、姜都制成末状;
  七是汤饺严,汤水要滚开,下锅要顶份,随时用勺拨,受热都均匀;
  八是点味严,下盐讲分量,一次要点准,咸淡刚合适,盛碗香喷喷。
  因谈家水饺确有独到之处,故深受人们喜爱,已成武汉市的知名小吃之一。
***********************************************************
橘颂饼是武汉地区的又一种美食,是东湖风景区听涛酒家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创制的名点。
  早年民间作为节日亲友间相互馈赠的佳品,又有喜饼一称。饼形似橘,红中透白、颇具红橘傲霜之态。橘红是面饼抹油后经焙烤的结果,霜为外撒的白糖。
  以屈原的名诗《橘颂》命名,颇有诗意。橘颂饼也是荆楚人民用来纪念屈原的名点小吃之一。
*************************************************************************
宜昌著名的风味小吃。主要原料是大米、黄豆和萝卜。其做法是:用90%的大米和10%的黄豆,浸泡4至5小时磨成浆。萝卜切成丝拌上辣椒面、花椒粉、蒜(葱)苗、精盐等调料、油炸时,先在特制的弯月状铁勺中放入底浆,再放上拌好的萝卜丝作馅,再盖上浆,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即成。食之外酥内软、辣而不刺,味鲜可口。
************************************************************************
热干面是武汉的传统小吃之一。
  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 & 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
& & 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 面条事先煮熟,拌油摊晾,吃时再放在沸水里烫热,加上调料,成品面道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诱人食欲。
*****************************
武汉市汉口兰陵路小桃园煨汤专门经营各种煨汤。这里的老厨师搜集民间煨汤技术的精华,再加以汇总,改进和提高。这样,这里煨的汤质馨甜鲜美,别具一格。
  几十年来,他们煨汤的著名品种有:鸡汤、甲鱼汤、八卦汤、鸽子汤、排骨汤、牛肉汤等。煨出的鸡汤、,只见汤清肉嫩、芳香朴鼻。引人食欲。八卦汤和甲鱼汤,汤色清香,入口肉嫩骨离,美味可口。鸽子汤,不为一般家户人家所有,旅游者和常住武汉的居民,都可去尝个新鲜。
*************************************
面窝和热干面一样,也是武汉人爱吃的早点之一,制作简单,遍及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多为摊点经营,或由饮食店兼管,没有代表性店铺。
  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干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流传一百多年,成为一种价廉物美的特色早点。
(25.41 KB)
(38.07 KB)
(162.44 KB)
(22.99 KB)
(36.33 KB)
优秀技术经理
南京经典小吃
南京虽地处江南,面食却也颇为盛行。在兰州拉面、四川担担面四处称霸之际,南京的小煮面仍旧红旗不倒。小煮面中最受南京人欢迎的是皮肚面,在明瓦廊,在大街上问一声皮肚面,连小孩子都遥指那“祁家面馆”。
  其实就是小煮面,骨头汤做汤底,加上青菜、西红柿、木耳等蔬菜、随后添加肉丝、猪肝、鸡蛋等荤菜、不可少的是皮肚,寡妇面的皮肚全部是店家自己晾晒油炸自己制作的,十分可口,最后要加榨菜丝等调味品,还有十分地道的辣油。一碗面足足有三四斤重,但是再娇小的南京妹妹都能把它吃个底朝天.现在三元巷只有一家“祁家面馆”在经营,感觉口味不如以前。还有就是明瓦廊的“易记”,生意不要太好,晚上去一看,食客都吃到马路边上了。
  两间门面,一间充伙房,案子上摆着绿油油的青菜、晶莹透亮的皮肚、粉嫩肉丝、鸡蛋、黑木耳、红香肠,各种菜品和调料一应俱全。在热气腾腾中端出的一碗碗面被送上饭桌,转瞬间就响起一片吸溜声。二楼也有座位,但不少人宁愿挤在店前临时支起的两排桌子上吃,就为贪图那份凉快和自在。食客中有的衣冠楚楚,有的稍嫌邋遢,全都挤在窄小的饭桌上,头碰着头,肩挨着肩,将头埋在偌大的碗中,稀里呼噜地吃上一通。
***************
五香豆又称之为“状元豆”,因为明清时江南贡院的考生喜欢携带五香豆赶考而得名,此豆是用蚕豆制作,至今南京还流传着这样的儿歌:“五香豆,真正香,城里头吃了城外头香……”
  目前,南京五香豆保持正宗口味的是夫子庙的魁光阁。说到魁光阁五香豆就离不开该店的另一招牌小吃五香蛋,五香蛋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但真正做出特色、口味还算是魁光阁。魁光阁的五香豆与五香蛋,有小吃中的“绝代双娇”的美誉。
*********************
南京历史悠久,南京人也愿意把各种小吃和历史沾上边。就拿这普普通通的回卤干来说,还和明太祖朱元璋扯上了联系。
  传说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后,吃腻了宫中的山珍海味,一日微服出宫,在街头看到一家小吃店炸油豆腐果,香味四溢,色泽金黄,不禁食欲大增。他取出一锭银子要店主将豆腐果加工一碗给他享用。店主见他是个有钱的绅士,立即将豆腐果放入鸡汤汤锅,配以少量的黄豆芽与调料同煮,煮至豆腐果软绵入味送上,朱元璋吃后连连称赞。从此油豆腐风靡一时,流传至今。因南京人在烧制中时常加入豆芽,而其形很象古代玉器中的玉如意故被称为如意回卤干。
*******************
南京板鸭镇江醋苏绣工艺天下著,作为江苏三宝之一的南京板鸭驰名中外。素有北烤鸭南板鸭之美名。明清时南京就流传“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的民谣,可见南京板鸭早就声誉蜚然了。板鸭是用盐卤腌制风干而成,分腊板鸭和春板鸭两种。因其肉质细嫩紧密,像一块板似的,故名板鸭。南京板鸭的制作技术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是若追溯源头,怕已有一千多年的了。到了清代时,地方官员总要挑选质量较好的新板鸭进贡皇室,所以又称“贡鸭”;朝廷官员在互访时以板鸭为礼品互赠,故又有“官礼板鸭”之称。
  现在的南京板鸭,由于食用不太方便,已经衍生出了一些其它品种。如桂花盐水鸭则是其中之一,南京桂花盐水鸭同样久富盛名。南京桂花盐水鸭一年四季皆可制作,腌制复卤期短,现做现卖,现买现吃,不宜久藏。 此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每年中秋前后的盐水鸭色味最佳,是因为鸭在桂花盛开季节制作的,故美名日:桂花鸭。 《白门食谱》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桂花鸭“清而旨,久食不厌”,是下酒佳品。逢年过节或平日家中来客,上街去买一碗盐水鸭,似乎已成了南京世俗的礼节。
& & 南京板鸭外形较干,状如平板,肉质酥烂细腻,香味浓郁,故有“干、板、酥、烂、香”之美誉。
& & 板鸭分为腊板鸭与春板鸭两种,前者的产季是小雪至立雪;后者是立春至清明,质量以前者为佳。其它还有盐水鸭、桂花鸭、琵琶鸭、酱鸭等。
  制作方法
  1.选鸭:制板鸭的原料鸭愈肥愈好,并以未生蛋和未换毛者为佳。
  2.屠宰:宰前断食18~20小时,并进行宰前检验。屠宰时,一般都从下腭脖颈处下刀,刀口离鸭嘴5厘米、深约半厘米割断食管和气管。最好能用60~75伏的电流先进行电麻,这样不但有利于屠宰卫生,同时放血充分。如1.5公斤的鸭只,经电麻的放血27秒,得血32.8克,并在2分钟内死亡,而不用电麻的放血48秒,仅得血27.5克,3分钟后才死亡。
  刺杀的刀口以1厘米为宜,如过小则放血不净,过大则因伤口浸血使宰后颈部变红。
  刹杀后放入60~64℃的热水中,水温不宜过高,以免表皮脂肪溶解(鸭脂熔点在26~30℃)。烫毛时应逐只进行。烫毛要掌握适度,不能放在烫锅中任其浸泡,以羽软绒倒为度,否则脱毛不易或皮肤破损。烫毛时先抓住禽肩骨,于热水中烫其尾部反复浸沾后,再倒提两腿反复上下浸烫全身和腹部,最后握住鸭嘴烫其颈部,这样即可拔大毛。拔大毛时,按如下次序进行,右翅→肩头→左翅→背部→腹部→尾部→颈部。
  拔大毛后将鸭舌齐根割下,即用力将舌根下膜穿通,再勾住舌根,即可全部拉出。
  去舌后放于冷水中浸泡,以清洗血块等污物,并使体温下降。浸泡分三次进行,第一次10分钟,第二次20分钟,第三次60分钟。浸泡后表皮应洁白无疵。然后将胴体浸入冷水中,用镊子仔细摘净小毛,或用松香拔毛法拔除小毛。
  将毛除净后,齐肩膀处切去两翅,再沿膝关节割下两脚。在右翅下开一道5~8厘米的月牙形口(因鸭的食道偏右,故口须开在右翅下)。并随即将下咽膜刺穿,以便于悬挂。然后折断开口处的肋骨两根,用食指伸入胸腔,拉出心脏,将食道、喉管抽出,再将胃周围的两膜捅开,将胃拉出,并顺着胃的下部将肠子拉出。另用手指插入肛门搅断直肠并拉出,最后从背腔中将一应鸭杂取出。
  取出的内脏,经兽医检验合格后,再将腹腔中的所有残留肋膜、血筋、腹膜等全部摘净(应注意勿伤及内表皮),清除肛门口残留肠头等。再用水清洗,洗净后放在冷水中浸泡3~4小时,然后钩住嘴下切口,将水沥干约1小时。最后将鸭仰放,用手紧压胸部,把胸部的前三叉骨压扁,使胴体呈现正规的长方形,即保持外形美观又便于腌制。
  3.腌制:(1)擦盐。将精盐于锅中炒干,并加入0.125%的茴香,炒至水气蒸发后,取出磨细。
  腌制前后将鸭称重,用其重的6.25%的干盐。将盐的3/4从颈部切口中装入,在工作台上反复翻揉,务使盐均匀地粘满腹腔各部。其1/4的盐擦于体外,应以胸肌、小腿肌和口腔为主。擦盐后依次码在缸中,经盐渍12小时后取出,提起后翅,撑开肛门,使腔中盐水全部流出,这称为扣卤。然后再叠于缸中,经8小时左右进行第二次扣卤。
  (2)复腌。第二次扣卤后,用预先经处理的老卤,从肋部切口灌满后再依次浸入卤缸中。所浸数量不宜太多,以免腌制不均。码好后,用竹签制的棚形盖盖上,并压上石头,使鸭全部浸于卤中。腹腌的时间按季节而定,在农历小雪至大雪期间,大鸭(活鸭2公斤以上)22小时,中鸭(1.5~2公斤)18小时,小鸭(1.5公斤以下)16小时;大雪至立春期间,大鸭为18小时,中鸭为16小时,小鸭为14小时。也可平均复腌20~24小时。
  盐卤的配制
  (1)新卤的配制。将除去内脏后浸泡鸭用的血水,加入精盐38%,煮沸,使盐全部溶解成饱和盐水。除去上浮的泡沫污物,待澄清后取清液倒入缸中,另加生姜片0.02%,整粒茴香0.01%,整根葱0.03%,冷却后即成新卤。
  (2)老卤的复制。由于老卤中含有一定量的萃取物质和蛋白质的中间分解物(如氨基酸等),故由老卤制成的板鸭,风味比新卤好。卤水经复腌后即有血水流出,致成浅红色,易引起腐败发臭,故每经腹腌3~4次后,则需烧卤一次。烧卤一方面是灭菌,另一方面是将其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加热凝固后除去。烧卤前先用比重计测量其浓度,经维持饱和为原则。
*****************
(128.55 KB)
(23.89 KB)
(51.54 KB)
(70.51 KB)
优秀技术经理
天津卫经典小吃
天津果仁张制作的各种美味果仁,自然性显色和放香,香而不俗,甜而不腻,色泽鲜美,酥脆可口,久储不绵。
  果仁张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第一代张明纯和第二代张维顺曾在清宫御膳房当厨,专门炸制各种小食品,受到皇上嘉许和西太后赏识,遂被誉为宫廷小吃。解放后,第三代张惠山炸制的净香花生仁、玻璃核桃仁、虎皮花生仁等品种,在1956年天津市饮食商业优质品种展览会上被评为优良食品,参加过博茨瓦纳国际博览会。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多次在宴会上请外宾品尝果仁张制品。
  如今的果仁张制品凝结了四代人的艰辛智慧,制作技艺和配料十分严格。要求果仁籽粒饱满并合乎规格,根据季节变化掌握油质和油温,针对果仁制品不同色泽和味道调制配料,工艺手法有推、翻、摁、抄、拨、托、提、压、转、挤、拢、点、撩等。  
  果仁张成品以花生仁、腰果仁、核桃仁、瓜子仁、杏仁、松籽仁及多种豆类为主料,有虎皮、琥珀、净香、奶香、五香、桔香、柠檬、薄菏、番茄、山楂、海菜、咖啡、可可、姜汁等品类和香、甜、酥、脆、酸、凉、麻辣等口感特点。
******************
锅巴菜是天津具有独特风味的小吃,以大福来字号制作的最有名气。
  锅巴菜以绿豆、小米水磨成浆,摊成薄厚均匀的煎饼,用刀切成柳叶状块,浇上用十几种小料制成的卤计,再洒上辣椒油、芝麻酱、酱豆腐汁、香菜叶,轻轻拌合后即可食用。
  天津锅巴菜同煎饼馃子一样,皆风行津门不衰。但是,绝不可把锅巴菜,与炒菜或蔬菜的“菜”字联想。天津的锅巴菜,在口语中称为“嘎巴菜”,锅巴菜一定要加香菜、辣子,而且是辣糊才有味儿。锅巴菜都用纯素的卤子(用清油煸茴香、葱姜末,加盐、酱油、芡粉、水制成卤汁),加入煎饼(豆浆摊成的薄片,切棋子块),经卤汁浸过,盛入碗中,再添加麻酱、腐乳汁、香菜(喜辣者加辣糊)即可食用。锅巴菜一要煎饼摊得薄,二要打卤用洗面筋洗出来的浆粉。煎饼馃子和锅巴菜都是热吃的,夏天也如此,他们都是以绿豆为主料,佐以小米,所以能解毒清热,开胃健脾,化淤滞,疗便秘,有益健康,百吃不厌,而且酒后可解酒。张仲说,旧时天津经营煎饼馃子和锅巴菜的小贩遍地都是,许多在当地都小有名气,但作为小吃,太出名的还不多。
  锅巴菜柔软滑润,清素芳香,既可当菜,又可作早点或正餐,同芝麻烧饼一起食用味美适口。
******************
油炸蚂蚱是天津独有的一道风味小吃。蚂蚱,学名蝗虫,对农作物危害极大。蝗灾袭来,片刻工夫,遮天盖地的蚂炸会把地里的庄稼吃得净光。从前,北方的农村深受其害,天津人竟恨到&剥其皮,食其肉&的程度。久而久之,蝗虫没有根除,却吃出一道名特小吃来。逛津城,不吃油炸蚂蚱,是一大憾事。  
  每逢中秋季节,蚂蚱吃了新熟的粮食,日益肥满,是蚂蚱最受吃的时候。过早,蚂蚱不肥没有子;过晚,蚂蚱老了,皮厚不好吃。油炸蚂蚱的具体制作方法:将活蚂蚱的翅膀揪去,去掉大腿;油锅烧至滚开时,把蚂蚱炸到发黄褐色捞出去油。预先备好放有酱油、醋、香油的瓦盆,里面放些切成丝的葱、蒜作料。炸好的蚂蚱泡在瓦盆里,捞两下即拿出来,空干。卖时,表面再加一点葱、蒜丝。油炸蚂蚱,肥而不腻,又酥又香又脆,如果夹在刚刚烙熟的热饼里,那真是满口异香,味道好极了。所以天津卫流行着一句歇后语,&烙饼卷油炸蚂蚱--夹(家)着吃去吧!&光绪年间,鼓楼北&于十&的油炸蚂蚱很有名气,妇孺皆知。后来西门内沈家栅栏有一个摆摊的,蚂蚱炸成通红色,味道更好。每当傍晚,常见下层市民买上一包炸蚂炸,再来二两直沽老白干,坐在院里或马路边,边喝酒边品尝,颇能表现天津人的饮食特色。后来,人们把活蚂蚱用开水烫一下,然后晒干或晾干,存放到冬季炸着吃,其味道也甚为鲜美。
  建国后,由于政府领导农民根治蝗灾的巨大成功,油炸蚂蚱这道风味小吃在津断档多年。近来,在街头巷尾,偶尔也能遇到卖油炸蚂蚱的小店铺。
***************
(42.85 KB)
(73.51 KB)
优秀技术经理
地道的福建小吃
手抓面,漳州话又叫做&豆干面份&。这种道地的小吃,真是用手抓着吃的。如果嫌不卫生,你当然也可以使用筷子(叉子也行),只是不够&地方风味&罢了。
& & 和卤面一样,手抓面也要用碱面。在沸水锅里氽熟后捞出,分别团成直径大概为15厘米的薄面饼。取这样一片面饼放在手上,先后涂抹上甜酱、花生酱、沙茶酱、辣椒酱、蒜蓉酱和芥末酱,再放上一条油炸豆腐干,然后把面饼包卷起来,蘸杂醋酱吃。
& & 看到这么多种酱,眼花了吧?花生酱、辣椒酱和芥末酱都比较平常,但甜酱、沙茶酱和蒜蓉酱还是介绍一下:甜酱是用淀粉加水和红糖边煮边搅做成的;蒜蓉酱是蒜泥加白糖和白醋调拌成的;而用花生仁、白芝麻、干扁鱼、干虾米、椰丝、葱、蒜、芥末、香菜子、辣椒等多种原料磨碎加油盐熬煮,就可以制成金黄香辣的沙茶酱。
& & 面卷里有这样多的酱,拿在手上当然会滴滴嗒嗒地漏一路,所以不仅要吃得快,而且还得当心你的衣服。
**************
鱼唇是犁头鳐鱼嘴唇肉的干制品,脆嫩、味鲜、胶质丰富。“肉米鱼唇”是福州地区喜庆宴席常见的汤菜之一,当人们酒酣口腻之时,尝一尝酸辣可口的风味菜肴,口感一新。
  基本材料&&
  水发鱼唇(600克)、猪腿肉(160克)、猪排(600克)、葱(1根)、姜片、胡椒粉、黄酒、酱油、盐、醋、菱粉(45克)、麻油、清汤(600克)
  一、将鱼唇切成长1寸半、宽1寸的块子,放入开水锅内,加葱、姜、酒川一下,以拔除腥味;猪排也切成块,放入开水锅内川一下,以拔除血水;将猪腿肉去皮,切块,剁成肉末。
  二、将鱼唇放在碗中,上面放猪排,上笼蒸约一小时后取下,猪排取去不要。
  三、开热猪油锅,将肉末放入锅内炒一下,随即将鱼唇、酱油、清汤、盐放入,再下湿菱粉勾薄芡,撒上胡椒粉,浇上麻油和醋即好。
******************
蛎饼,福州传统风小吃。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可单独食用。福州人大多把蛎饼做早点下粥小菜,特别是蛎饼配吃鼎边糊,一干一稀,风味佳美。
  砺饼的制法:用黄豆三斤、大米七斤、盐二两的比例为皮,以牡蛎、瘦肉为馅精制而成.先将大米,黄豆在清水中浸约二三小时,然后沥干,加水磨成浆,调入精盐,用木棍搅拌.把大锅放在中火上,下花生油,烧至六成熟时,在 凹铁勺里放入米桨,再放上海蛎、猪瘦肉、芹菜调成馅,再盖上米浆,放入油锅炸。 至面呈金黄色时,捞起把油沥干。
  蛎饼为何这样制作?民间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传说清初有一位年青入,继承父业在闹 市设摊卖早点,他虽然勤劳,但生意清淡,只能糊口,不能成亲.他朝思暮想,如何才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成家立业,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的后运好!&他急问:&好运向何处求?&老人不答不理,飘然而去,他追赶不上,这时只见天上月白云清清,星星闪闪,他看了出神,接着月亮下沉,黄色的太阳,从东边升起,霞光万道.醒来却是一场梦.后来,他从梦中悟出了奥妙,就用米豆为原料磨成浆,把似明月般的蛎饼放在油中炸。饼在油中翻滚,似在彩云之间,熊熊火焰犹似霞光万丈;蛎饼熟时呈金黄,好比金黄色太阳、这就是由月亮到太阳的蛎饼制作来历.开市之时,顾客尝了,拍手叫好.于是生意兴隆,发家致富.后人争相仿效,一直流传至今。
*******************
小吃制作:
  先取若干鲜豆腐投于盆中,加蛋、姜汁、葱头、味精、胡椒粉及少量的木薯粉,搅成糊状,然后用汤匙舀起,包入肉馅,投于水中文火慢煮,丸子浮出水面时,捞起备用。接下来,将锅烧热,倒入鲜猪油,加姜丝、葱头使其有香味,再倒入适量清水,然后将煨好的豆腐丸倾入锅内,用文火煮至10-15分钟,加味精、麻油、黄酒、辣酱等佐料,起锅后即可食用。
  小吃由来:
  关于豆腐丸的发明,有一则有趣的传说:从前有位大户人家宴客,厨子不慎,将一条做菜用的鲢鱼让猫叼走了。厨子急中生智,用豆腐做了一道假鱼丸-豆腐丸。没想到上席后,吃的人个个叫好,从此,豆腐丸便传开了
******************
小吃原料:
  水发鱼翅50克,水发鲍鱼60克,水发干贝60克,水发海参200克,油发蹄筋150克,水发花菇70克,熟火腿片50克,鸡翅膀250克,猪瘦肉150克,鸭肉250克,鸡肫肝150克,鸽蛋12个,熟莲心80克,冬笋片80克,猪肥膘肉40克,葱段20克,姜片20克,桂皮4克,冰糖20克,绍酒150克,干淀粉适量,上等酱油6克,味精5克,生油150克,猪骨汤500克。
  小吃制作:
  (一)将水发鱼翅排在竹片上,与葱段5克,姜片5克,绍酒10克,一并下沸水锅,煮10分钟去腥味取出,将竹片拿出,放在汤碗里,鱼翅上摆放猪肥膘肉,加绍酒8克,上笼蒸2小时取出,拣去肥膘肉,滗去蒸汁。把鲍鱼切成薄片,每副鸡肫肝一切四,鸭肉、鸡翅膀、瘦猪肉切成小块。把鸽蛋煮熟,去壳,撒上干淀粉滚匀,入油锅炸至呈金黄色。
  (二)把鸭块、瘦猪肉块和鸡翅膀块入锅煸,加酱油、冰糖、桂皮、味精各少许,下绍酒20克,猪骨汤400克,用旺火煮开,捞出,装入小坛子里。别将鸡肫肝、蹄筋和海参入锅烧开捞出装到小坛子里。再把花菇、干贝、鲍鱼、火腿、鱼翅、鸽蛋、莲心等一起装到小坛子里,面上放姜片。
  (三)将熬好的葱油倒进小坛子里,加绍酒、盐、味精,用荷叶将坛口密封,用小火煨3小时,启封即成。
  小吃典故:
  “佛跳墙”原名“荤罗汉”,是福建地区的首席古典名菜。相传,该菜始于清道光年间,由福州聚春园菜馆的名厨师郑春发创制。
  郑早年在清衙门布政司周莲府中当厨师。一日,周莲应邀去官银局赴宴。东道主的夫人是江南人,对烹饪技术有研究,她吩咐家厨将鸡、鸭、火腿等主料投进绍兴酒坛里,煨制成一道味厚香浓的菜,周莲品尝后,赞不绝口,回家后,便要郑春发仿制此菜,几经尝试,终不如初。于是亲率郑到官银局去观看,郑回衙后便精心研究,增加山珍海味等料,用绍兴酒坛细心煨制,结果制成的菜香味浓郁,鲜美异常,比官银局的更胜一筹。
  后来郑春发辞去了衙厨,与人合伙开设了聚春园菜馆。但他仍对这道菜继续钻研,取用了海参、鲍鱼、鱼翅、鸡肉等十几钟珍贵原料,并以陈酒、姜片、桂皮、茴香等作配料,放在陶制瓦罐中煨制,所以风味独特,脍炙人口。
  一天,有几个秀才也慕名到聚春园饮酒品菜,郑春发即捧此菜上桌。坛盖揭开,顿时满堂荤香,令人陶醉。有人脱赞曰:妙哉!,妙哉!如果佛祖闻到此味也会破戒跳墙来品尝。当时此菜尚未命名。有位秀才即兴赋诗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众人应声叫绝,拍手称奇。从此“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
(38.95 KB)
(37.47 KB)
(33.07 KB)
(53.25 KB)
优秀技术经理
麻辣的四川经典小吃
钵钵鸡是四川名小吃,是把菜品穿在竹签上放进装满作料的钵钵里!
  特点:& &
& & 鲜嫩爽口。
& & 童草鸡,花生酱,芝麻酱,蚝油,宴会酱油,鸡精,黄酒,盐,红油。
& & 制作方法:
& & 将童草鸡洗净待用,锅里加葱、姜和水煮沸,加入黄酒,将鸡放入烫熟后取出,速浸入预备之冷水中,待冷却后改刀装盆,加入调好的调味料,并撒上花生酱、红油。
& & 菜品信息:
& & 一道“钵钵鸡”听名字就觉着很新奇,“钵钵”其实就是瓦罐,运用了叠音词方式起出的菜名别致而有亲切感。红黄相间的瓷质龙纹仿古罐中,密密插满了竹签,吃起来方便而趣致,浸在清可见底红汤中的鸡块、藕片、黑木耳被细细地穿在了竹签上,蘸上店家精心调配的酱料,吃起来果然是别有一番风味,颤巍巍竹签尖缀着的鸡块在吸饱了汤汁之后,红亮的汤汁顺着鸡块缓缓滑落,芝麻的醇香混合着鸡肉的辣味在舌间泛滥,雪嫩的藕片、滑而厚实的木耳,荤素搭配让人忍不住一串接着一串。
& & 钵钵鸡是民间的特色菜肴,单从名字上推敲,也知道钵钵鸡的出身不似串串香草率,虽然都免不了用竹签签儿串着的命运,但人家是鸡呀,而且用钵钵盛着。那是真正的钵钵,土陶烧的,颇有形。而那鸡,必得要选跑跑鸡,为本地的土鸡种,敞放于乡下山腰,一身跑跑肉,嫩香无比,就是骨头渣渣都是极耐咀嚼的。钵钵里的汤,是土鸡汤,鸡汤上飘着的油,是土鸡油。至于那串在签签上等着下嘴的东西,也多是土鸡肉及其杂碎,它们浸泡在鸡汤、鸡油及最好的芝麻、花椒组成的汁液里,鲜油淋漓又不失纯香。这就是区别:是鸡不是牛;是鸡杂碎不是牛下水;是南方大佛边传来的,不是东方码头边传来的。
& & 不过钵钵鸡这种小吃,不见得是成都的土产,它版权原属乐山,只是发扬光大在成都。这发扬光大的过程,也实在是从精致到草根的解体过程,极印证成都一向的没有器局。
  关于钵钵鸡的香味,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秘方就是调料藤椒油的运用。藤椒油几乎就是为烹调钵钵鸡而天生的。四月的藤椒果,由青而紫,玲珑剔透,挂在树上都是诱人的。摘来鲜果,盛于陶钵,将热菜油浸淋,辅以鲜芋荷叶、芭蕉叶遮蔽香气。以藤椒油调制的拌料晶莹翠绿,麻而不腻,清香浸人,甚至能香透一条街。以藤椒油拌和的鸡肉,紧跟在奇香后面的,是一股山野的浸人清凉。要是换成花椒油、辣椒油,上火不说,色香味就大不如,而且满盆都是喧宾夺主的椒末,就根本不能叫钵钵鸡了。将用竹签串好的菜放进藤椒油汤里一捞,再举至嘴边,油艳欲滴,麻辣鲜香。
& & 成都最初的钵钵鸡,出现在玉林一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玉林得风气之先。)在玉林的时候,钵钵鸡还保留着些原生的讲究,等到它普及到比如我原先住的四二○厂宿舍区一带时,就不免带上了草根气:土钵钵变成了洗脸盆,至于汤,变成了猪棒子骨头汤,签签上串的东西,也可能看不到鸡的影子了。不过还是好吃。&&
**************
龙抄手皮薄馅嫩,爽滑鲜香,汤浓色白,为蓉城小吃的佼佼者。龙抄手的得名并非老板姓龙,而是当初三个伙计在“浓花茶园”商议开抄手店,取“浓”的谐音“龙”为名,也寓有“龙腾虎跃”、生意兴“隆”之意。
& & 用料:
& & 精粉500克,猪腿肉500克,肉汤、胡椒面、味精、姜、香油、川盐、鸡油各适量,鸡蛋2个。
& & 制法:
& & 1.把面粉放案板上呈“凹”形,放盐少许,磕入鸡蛋1个,再加清水调匀,揉和成面团。再用擀面杖擀成纸一样薄的面片,切成110张四指见方的抄手皮备用。
& & 2.将肥三瘦七比例的猪肉用刀背捶茸去筋,剁细成泥,加入川盐、姜汁、鸡蛋1个、胡椒面、味精,调匀,掺入适量清水,搅成干糊状,加香油,拌匀,制成馅心备用。
& & 3.将馅心包入皮中,对叠成三角形,再把左右角向中间叠起粘合,成菱角形抄手坯。
& & 4.用碗分别放入川盐、胡椒、味精、鸡油和原汤,捞入煮熟的抄手即成。
(166.61 KB)
(18.24 KB)
优秀技术经理
(17.32 KB)
(49.74 KB)
(59.12 KB)
优秀技术经理
广州地方小吃
“猫耳朵”是杭州“知味观”的著名风味名吃。要说它是猫的耳朵,可实在是误会了。它只是一碗地地道道的面疙瘩,有些像猫耳罢了。它有许多种名贵的配料,如虾仁、干贝、火腿、鸡肉、香菇、菜叶、葱姜等,还要淋上熟鸡油,非常地鲜香味美,堪称一绝。
  杭州“猫耳朵”与乾隆皇帝游西湖有关。据说有一天,乾隆打扮成客商和内侍来到“柳浪闻莺”,雇了一只小船。老船家是个白胡老头,把船摇得又平又稳,小孙女也只有十一二岁年纪,怀里抱着个小花猫,只是好奇地上下打量外地来的客官。那日乾隆皇帝兴致极好,和小女孩闲聊了一会儿,便把目光投向湖上风景,三潭印月、雷峰宝塔、苏堤垂柳、平湖秋月……真是美如图画,让人心情无比舒畅。忽然船儿摇晃起来了。风儿一阵紧似一阵,太阳也被乌云遮住。船家知道就要下雨了,忙安排客官进了舱内。小女孩则跑到船头,去帮爷爷撑船。雨一会儿就下起来了,祖孙俩吃力地将小船撑到桥洞下。这时,狂风骤雨已扑天盖地而来。舱里的乾隆衣衫单薄,冷得直打寒战。风雨一时难停,舱里的乾隆又觉冷又觉肚子空虚,便叫内侍找船家弄碗热面充饥。船家一听说便犯了难,说:“面粉船上倒有,只是不会擀面。”内侍说:“主人平日口味极高。您想法做好面,一定会有重赏的。”小女孩说:“爷爷,要不让我给客官做面疙瘩,保证好吃。”船家连忙摇头,说:“快别多嘴。咱平时吃的粗淡饭食,怎能待客?”内侍说:“反正是凑和一餐。我看只要调制的有滋有味,也能行。”小女孩走到后舱,便忙活开了。她先从盆里抓来一些活蹦乱跳的大虾,剪头去尾下了汤锅,又和好面,再用手指巧妙地一个一个地捻成卷起来的薄面片儿……很快制成了一碗满当当的面疙瘩,再往面里撒上些葱姜、料酒和盐面,以及干虾子和胡椒粉,便端了出来。
  乾隆正自肚内闹饥荒,猛然闻嗅到一股扑面而来的鲜香。他急忙接过内侍捧上的面食,乍看起来:卷曲的面片,不像面条儿却很美观;鲜红的虾籽映衬着乳白色的虾汤,恰似秀色可餐;还有胡椒粉和葱姜炸过的浓郁香味……这位皇上顾不得其他,径自美美地享用起来,但觉浑身变热了,还暗自为刚才瑟瑟发抖的狼狈相好笑呢。
  这时,小女孩又抱着小花猫进舱来了。乾隆问:“小姑娘做的面真好吃,你是怎么做的?”小女孩痴痴地笑道:“面疙瘩汤呗,又有什么稀罕!”乾隆故意问:“这面疙瘩汤也该有什么名称吧?”小女孩一时被问住了。她本来就没有什么名称,但看着客官好奇,便想了起来。忽然间她的眼睛正好落在小花猫耳朵上,便说道:“就叫‘猫耳朵’呀!”乾隆夸赞道:“这名称好听,叫‘猫耳朵’好。为了答谢你,让我送你一件小礼物吧。”说着,便解下随身所带的一块玉麒麟送给了她。
  风雨终于过去了,西湖又重现明媚秀色。船家重新撑船湖中,乾隆尽情观赏美景到日落时分才登岸离去。临别之时,内侍拉住老船家悄声说:“送您孙女儿玉麒麟的,就是当今圣上呀!”此时,乾隆已坐上早已在西湖边上等候多时的官轿,在众人簇拥之下离去了。祖孙俩只有跪倒在地,望着圣上的身影儿不住地叩拜就是了。
  许多年过去了,西湖船家小女孩已成湖畔点心铺子的老板娘。夫妇俩个在铺子门脸上挂出“御用名点猫耳朵”的醒目招牌招徕顾客。果然哄动了杭城内外,前来品尝“猫耳朵”的络绎不绝。后来“知味观”成了独家经营“猫耳朵”的名店,打的也是这个醒目招牌。
  “猫耳朵”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大馄饨皮1000克,青菜或白菜1000克,瘦猪肉馅700克,精盐25克,味精5克,料酒25克,花生油100克,葱花15克,姜末5克,虾米50克。
  制作技艺——
  1.青菜或白菜洗净后,放入开水锅中烫一会儿捞出,用清水冲凉,挤去水分,剁碎,再挤干水分,装入盆中。
  2.猪肉馅中放入精盐、味精、料酒、葱花、姜末拌匀,再用清水调匀,搅拌上劲。倒入菜盆中,加进虾米,拌匀成馅。
  3.把大馄饨皮子放在左手掌中,馅心放在皮子中间,将皮子包成大馄饨,再捏成猫耳朵形状。如此做完所有面皮。
  4.平锅上火,放入花生油,遍布锅底,烧热后,将猫耳朵生坯整齐地码入锅中,煎两三分钟。锅内放入适量清水,盖上锅盖,焖煎两三分钟。揭开盖,再淋入些花生油,将平锅转着煎烙,至底部成焦黄色即成。吃时可蘸醋或辣椒油。
****************
相传在明朝,广州西关有一个叫伦文叙的小男孩,由于家里贫困,七岁便出来卖菜。他从小就喜欢吟诗作对,在菜市里还不时有人缠着他吟诗。
  有一天,他挑着半担菜路过丛桂路一间粥铺时,饿得肚子咕咕直叫,但又没钱买。店主认出他是诗童伦文叙,便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去读书呢?在菜市场卖菜太可惜了。”伦文叙说:“我家穷,没有钱。”店主说:“这样吧,以后你每天都把菜挑来我这里,我买一部分,然后还每天给你一碗粥吃,等凑够了钱你就去念书吧!”
  自从以后,伦文叙天天都吃到不同的粥,有时有肉丸粥,有时是猪粉肠粥,有时又是猪肝粥,有时则三样都有。几年后,伦文叙高中状元,他不忘当年店主的恩情,回乡省亲第二天便去看老店主,并请老店主煮一碗粥。老店主命人煮了一碗肉丸、粉肠、猪肝齐下的粥,献给伦状元。伦文叙便给此粥取名“状元及第粥”。
  现在,多为讨个吉利,有不少父母买“及第粥”拿回家中给子女吃。
  人们为什么把猪肉、猪肝、猪粉肠滚制的粥称为及第粥?其中有段古:话说清代末期,广州有个肉贩上街叫卖,天天经过一间私塾,塾师是他的老主顾。肉贩是个文盲,但为了方便记帐,请塾师教他认识了&猪肉、猪肝、 猪粉肠&几个字。 有一年科场开考,好事者怂恿肉贩去应试,说功名全靠 祖宗积德。肉贩信以为真,在卷上只写了&猪肉、猪肝、猪粉肠&七个字。 岂料主考正是当年的塾师,塾师有意让肉贩欢喜一场,自已另写一篇替代 。结果肉账高中。 塾师主考完毕,恐肉贩下次再来混账,便交代同僚如下 科发现卷上有写&猪肉、猪肝、猪粉肠&的,应把卷取消。岂料第二科开考 ,肉贩又来应试,写了七字后便即交卷。主考看后啼笑皆非,但想到前科 主考早有交代,莫不是暗示要多多关照,不若做个人情,代写一篇让肉贩 再高中。 京度期近,肉贩想借此浏览没途风光,于是又整好行装,上京赴 考。不料到京时;已停止进场,肉贩呆立门外,形如木鸡。刚巧王爷经过 ,遗下灯笼一个,肉贩捡起灯笼,进入场院内,并把灯架在座位旁边,卷 上写了七个字后便交卷。主考见卷。目瞠口呆,但一想到那灯笼是王府之 物,事出有故,只得代写一篇,又让肉贩高中。 后来,有人问,你三次及第靠什么?肉贩说:&猪肉、猪肝、猪粉肠&。
  做法:
  配料:猪肝,小猪肉丸,海米
  做法:1.将猪肝去血水,然后切成小薄片。
  2.把小猪肉丸用盐调好味,再把海米切碎。
  3.当米粥开锅后,先放入海米,九成熟的时候再放小猪肉丸,最后加猪肝薄片,调好咸淡就成功啦。
****************************
云吞面是广州人对馄饨的俗称。据说,此食品在唐宋时即已传入广东。据《群居解颐》一书记载:“岭南地暖……又其俗,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喧,食须用扇“。至于何时用“云吞”二字取代馄饨之称,则无从考证。由于此品汤味浓郁,云吞皮薄馅满,蛋面有弹牙之感,因之成为广州人早餐、小点的美食。
******************
首先买回来的鸭下巴,一定要彻底的洗干净,因为有可能外面买的鸭子是用沥青来脱毛的,多恐怖呀。洗的时候不要怕麻烦,要一只一只慢慢洗,还有就是鸭的喉咙也要伸手指进去洗洗干净,因为这个部位做好后是可以吃的。
& & 接着要先把鸭下巴用开水煮一下,去除一下血水及鸭的腥味。然后准备好材料。要做的鸭下巴好吃,当然少不了重要的材料卤水汁了。呵呵,可以买现成的。我喜欢用海天牌的,这个可是广东名牌,质量有保证。
& & 做这个美极鸭下巴,我是用电饭锅来进行的。用电饭锅的好处是,不怕它会糊底,而且温度比较的均匀,让它慢慢地熟,味道也就慢慢地渗入了。先放油在锅里,等油热了就放入几片姜,煎到姜为金黄色,然后放入鸭下巴,略煎一下,等鸭下巴变色后,就可以放入卤水汁了,因为卤水汁本身是已经有味的,所以这里就不用放其它的调味料了。我做的时候就放了些糖,主要是卤水汁太咸,中和一下咸味,也可以加少许的水。都放好后,就可以去做其它的事情了。
& & 不过中途要记得,鸭下巴要勤翻一下,不然就会上面的味淡,下面的味浓了。不用担心它会糊底的,因为卤水汁不会那么容易干水的。我做的时候,一直到做好都会有好多卤水汁的,将鸭下巴装出,而卤水汁则可以用个小碗另外装起,下次再用的哦,一定也不会浪费。来吧,可以吃了!
**********************
此点心系由广州人制作,却深得满族人喜爱。相传,清代驻防广州的满族将军姓萨,喜骑马打猎,爱吃点心。每次打猎,必备点心,且不重样。长此以往,厨师难以再出花样,为此常遭训斥,并以杀头相逼。厨师无奈,随便取些面粉,拌上鸡蛋,用油炸成七零八碎的面皮,淋上白糖水,压切成块,送给萨将军,出乎意料的是,这食品大受将军喜欢,问其名,仆人将“杀骑马”错传为“萨其马”。从此,这点心世代流传。
****************
(17.78 KB)
(35.75 KB)
(94.75 KB)
(102.91 KB)
(199.3 KB)
优秀技术经理
冬至以后,随着牡砺(闽南称蚝仔)盛产季节到来,厦门的蚝类小点心相继应市。其中“蚝仔煎”的独特风味,更是脍炙人口。
  提起蚝仔煎,民间有“土地婆,不吃蚝”的传说。据说,土地公原世上人人一样富。土地婆生气地说:“世界上人人一样富裕,咱们闺女出嫁,就没有人给抬轿子啦,要让富的富顶天,穷的无寸地。”人们恨透土地婆。听说土地婆不爱吃蚝肉,偏在她诞辰时用蚝肉和番薯粉制成“蚝仔兜”供她,表示报复。从食谱发展看,“蚝仔兜”,就是“蚝仔煎”的前身。
  厦门的蚝仔煎,选用珠蚝,还要求没有用水浸泡过的蚝肉,这样才不失甘鲜。其他原料常用青蒜,切成蒜段,并准备上等番薯粉筛过备用。烹制方法简便,先要将蚝肉、薯粉、蒜段和在一起加水搅拌均匀,加入适量酱油,便可在平底锅中煎制。应注意的是:要用猪油,如用花生油,则要先热过。作料上锅前要先随手搅拌,避免薯粉沉淀,煎制时注意两面煎至酥脆,里熟边透。
  蚝仔煎还可加上鸭蛋或其他作料一起煎制,增加滋味,食用时要配上香料,如芥辣酱、辣椒酱和翠绿的芫荽,这样色、香、味俱全,吃起来十分可口。
  制作方法
  主辅料:鲜海蛎 500 克(不带壳),鸭蛋 4 个。
  调配料: 猪肥膘肉 50 克,青蒜 2 根,精盐适量,味精、香油少许,于淀粉(地瓜 粉)50 克,花生油 200 克。
  1.鲜海蛎洗净,剔净碎壳,下沸水锅氽一下,捞起,沥干水分、晾冷。 肥膘肉切成丁、大蒜切片和永过的海蛎、干淀粉、精盐、味精拌匀成浆。
  2.平锅置小火上,下花生油烧八成热时将海蛎浆下锅,摊平,煎一会儿, 磕上二个鸭蛋,摊平后翻锅煎一面,上面再磕二个鸭蛋再摊平再煎另一面。 煎熟后淋上香油即成。
  特点 原汁原味,面酥里嫩、鲜美可口。
  小贴士
  青蒜是不可少的配料;煎时要不断地晃动平锅,以免烧糊。
**************
芋包是福建的一道特色小吃,独具特色,名闻遐迩,这同当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出产的芋子特别嫩有关。
  芋包的做法大致是:将菜芋(不能用芋头,否则不易烂,最好用如鸡蛋大小的芋子,称“芋蛋”)洗净、煮熟、剥皮、用锅铲将芋拍烂至无颗粒,揉入碾碎的木薯粉,揉成软硬适合的皮坯待用。
  将发好的笋干、香菇、豆干、虾肉、油渣或油条切碎,仔姜剁碎;瘦肉切丁加酱油、五香粉、味精、红酒拌均备用。
  另起炒锅,入葱头炝锅后,加入笋干、香菇、豆干、油渣或油条、虾肉炒熟起锅晾冷备用。
  将皮坯切成小剂,以木薯粉搭手,将小剂捏成杯状,舀入馅心,加上1-2粒腌好的瘦肉,包成三角形。
  锅加水烧开,入芋包煮熟捞起,加酱油、味精、麻油、猪油、红酒拌均,加葱花即可食用。或捞起盛入加好上述调料的汤碗中,加入少许醋、胡椒粉做汤菜吃亦可。
*******************
鱼皮花生,是厦门生产的一种优质名牌品种,驰名中外的地方特产。
  鱼皮花生是花生的复制品,因制作时,做外壳用的糕粉里掺有鱼皮胶,故名。厦门生产的鱼皮花生选料严格,工艺操作认真,具有香郁酥脆、咸中带甜的风味;而且,花生仁与外壳不粘不黏、摇而有声,如琵琶音,厦门话“琵琶”与“鱼皮”谐音,故又称琵琶花生。制作之前,对花生仁、糕粉、白糖、面粉等主要原料,进行认真筛选、测定、加工。生产过程中,还得考虑气候、季节的影响。所以,成品均匀,颗粒饱满,状若珍珠,独具特色。
  鱼皮花生有诱人的香味,而且营养丰富,是品茶佐酒佳品.
  鱼皮花生源于日本。因其表皮糕粉坯里掺有鱼皮胶,故称为鱼皮花生。本世纪二十年代,居住厦门的台湾省人用手工仿制出售。它以花生仁、糕粉、白糖、淀粉等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吃起来咸中带甜,香郁酥脆,很受群众欢迎。现在还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
只要你到厦门,厦门人肯定会向你推荐“土笋冻”,因为大家都把它列为厦门第一风味小吃。虽然州、漳州等沿海一带也都把“土笋冻”列为当地的特色小吃,但要说正宗还是数厦门海沧的“土笋冻”了,海沧有三宝,其中一宝就是“土笋冻”。
& & “土笋冻”是个什么东西,竟让闽南人如此酷爱?这土笋原是野生于沿海江河入海处咸淡水交汇的滩涂上,学名叫做“星虫”的一种环节软体动物。它含有胶质,身长二、三寸,其外形粗陋,颜色黑褐,粗者如食指,细者似稻茎,约有拇指长短,还拖着一条长有一二寸,细如火柴梗、伸缩自如的“尾巴”。“土笋冻”就是用它加工而成的冻品。
& & 土笋被从沙子里逮出,先放养一天,以吐清杂物,然后下锅熬煮,因为这东西像猪皮一样具有高度的胶原蛋白,所以熬得一锅粘粘糊糊,盛出来后装在小碗中,待其自然冷却之后,就凝固成一小碗“土笋冻”了。它们个个颜色白润晶莹剔透,其肉清,味美甘鲜,清香软嫩,滑溜爽口。配上好酱油、北醋、甜酱、辣酱、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萝卜丝、辣椒丝、番茄片等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风味小吃了。
& & 土笋的吃法也是很多的,除了制成“土笋冻”外,还可以炒食、煮汤,也可以跟洋参、瘦肉等一起煲来做药膳,有补肾壮阳的功效。
& & 做“土笋冻”其实也很简单,先把土笋泡在水里,让它吐出肚里的泥浆,再铺在石板上碾压破肚,洗去肚里残余的泥浆杂质,然后加水在锅里猛火旺烧,只需滚沸两三分钟就成。经过泡、压、煮三道工序,最后,便是舀起倒入事先备好的模具中冷却成型。
& & 从前到了大热天,“土笋冻”不好冻结,现在有了冰箱,大热天也可以做,一年四季都有“土笋冻”吃。直径一寸多、厚约半寸的“土笋冻”成品,批发价一个卖几角钱,堪称价廉味美。
& & 闽南人有一首用闽南语唱的名叫《哇,土笋冻》的歌曲,歌中唱道:“土笋冻呀土笋冻,最最好吃真正港(正宗),天脚(底)下,笼(全)都真稀罕,独独咱家乡出这项。”“酸醋芥末芫荽香,鸡鸭鱼肉阮(我)都无稀罕,特别爱咱家乡土笋冻,哇,哇,想做土笋冻。”
& & 土笋冻的制作
& & 主料(制20块)新鲜海土笋500克,精盐10克。
& & 辅料香醋4克,酱油6克,蒜泥10克,姜丝3克。
& & 1、用石槌不断碾磨海土笋,滚出全部内脏杂物。把土笋放入清水中,将其体内的泥土漂洗干净,呈白亮时捞起。
& & 2、锅置火上,把750克的水和海土笋一起倒入锅中,放入盐,熬至沸熟,胶质深出后连汤舀起,分装在小瓷碗中,静放在露天过夜,自然冷却凝成固体物(夏天要放入冰箱才会凝结)。
& & 3、用竹签挑出,配以陈香醋、酱油、蒜泥、姜丝等佐料,即可上席。特点:晶莹透明,鲜嫩脆滑,清热补脾润肺。
*******************
小时候看见硕大的田螺,就以为是童话故事里的田螺姑娘的化身,后来方知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田螺生长在田边、池塘、小溪中,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食品,富含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本草纲目》中说它有清热、解毒、消肿、平喘等功能,可治喉疾、脱肛、鼻衄等症,对治疗目痛和中耳炎有帮助。
  家常炒田螺常佐以姜末、葱头去腥,怕辣的炒丝瓜、韭菜,不怕辣的加大料煨成唆螺子吃。只是在煨之前要用竹刷反复搅洗,除去外壳污物,再放入水盆中用清水养起来,加几滴菜油,便容易洗出壳里的污涎。洗涤干净后弃去死螺,钳去尾部的螺屎,一来可使两头通气,便于入味,二来可在食用时用嘴一吮,汤汁带螺肉可顺利被嘬入口中,入味的螺肉进嘴后格外滑、嫩、鲜、脆,堪称赣州一绝。
  唆螺子再好吃好像也只能是年轻人的专利,上了年纪的人恐怕是不敢问津的,因为用大料一煨,螺肉清热解毒功能大减,添加的调料还可能引起些胃痛、痔疮等老毛病来。而赣州几乎人人会做的碎米田螺在不失原味的同时,又营养均衡、老少皆宜。其做法是:将花生米碾碎、黄瓜切丁,备好料酒、鲜汤、胡椒粉、精盐、白糖、醋、湿淀粉,将其兑成汁;选大个的田螺洗净用刀切成厚片,挤干水分入汁拌匀,倒入湿油锅打散,至八成熟捞起沥干;锅内放底油烧热投入葱花、姜末、豆瓣酱炒香,入黄瓜丁稍炒,最后下田螺肉与花生米同炒一分钟,淋入香油即可出锅。就如此美味的佳肴,下三大碗饭不在话下!
******************
(81.89 KB)
(28.72 KB)
(75.62 KB)
(71.68 KB)
(221.07 KB)
(54.01 KB)
优秀技术经理
苏州经典小吃
有一种小食品,在我国是各地都有的。北方称它嫩豆腐、豆腐脑或是老豆腐,但无论外形或内涵,和苏州豆腐花都是不一样的。& & 你看到过白玉兰吗?苏州的豆腐花,就像是一片片的白玉兰落在了小巧的蓝边碗里。随着手的晃动,玉兰花瓣似的豆腐花,竟似活了一般,在小碗里微微飘动。这样的小食品,不要说品尝了,就是看在眼里,都感到舒心惬意。
& & 豆腐花虽是小得微不足道,制作上却很有讲究。一在于它的嫩,嫩到入口即化毫无渣滓,可见其加工之细。二在于它的美味。这是一种清淡中的鲜美,略见切得很细的榨菜和海米,还有一些看不见的调味品。一片又一片的豆腐花,想慢慢品尝,却已不由自主,竟是顺流而下了,真是美不可言。
*******************
生煎馒头是苏州有名的点心之一。对它的评价是:“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头靠烘烤,鲜馅汤汁满口来,底厚焦枯是败品。”不仅介绍了生煎馒头的优点,也提醒食客,凡是“底厚焦枯”的可以不买,其至“罢吃”。
  【生煎馒头的制法】  
& & 以鲜肉加肉皮冻为主,加调料,打上劲。
& & 用半酵面皮包馅,排放在平底锅内,锅内放油,边煎边喷水数次,至底面色黄硬而脆即成。
& & 成品色白,软而松,肉馅鲜嫩,舟有卤汁,咬嚼时有芝麻及葱香味,以出锅热吃为佳。
************************
人所熟知,苏州有小镇曰木渎,木渎有个石家饭店,以卖鱼鲜出名,尤其以[鱼巴]肺汤名于世。木渎并非旅游胜地,然游苏州者,往往要去木渎。去木渎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是去石家饭店吃[鱼巴]肺汤。于右任有诗题壁石家饭店云:
  老桂花开十里香
  看花走遍太湖旁
  归舟木渎尤堪记
  多谢石家[鱼巴]肺汤
  此老是一位老饕,人们相信他的鉴赏,更佩其人,慕其名。经此老一诗题壁,石家饭店的[鱼巴]肺汤更加名噪一时。
  故友师陀,亦老饕也,每向我夸赞石家饭店的[鱼巴]肺汤,认为是当今绝品,不食此不知人间美味。师陀是河南杞县人,日常谈论南北饮食,总认为是他们河南第一,尤其盛称河南馆的上汤,说是不花一文钱,饭馆随菜奉送,美味光双。但一谈起[鱼巴]肺汤,师陀便不再赞河南之上汤了。
  在师陀的鼓动下,将近四十年前,我和他游苏州,最主要目的,就是一尝石家[鱼巴]肺汤。其时,我们都住在机关里,几个牌友玩了一夜五百分之戏,精疲力尽。黎明,我与师陀乘火车往苏州,在车上酣然而睡。抵苏,先去松鹤楼吃饭,了无食欲。下午,去木渎,一心待尝石家[鱼巴]肺汤。
  饭馆甚小,食客满座。入座,师陀呼日:[鱼巴]肺汤。此声甫出,四周座客有以惊奇眼光望我们者,莫省其故。堂倌接着说明,季节不到,现在没有[鱼巴]肺汤。师陀以手拍额,责怪自己糊涂,隆冬时节何来此物?于右任的诗不也说得很清楚,赏桂之时食此物吗?
  一场高兴,化为乌有。我没有责怪师陀,倒不是饕餮之徒的说法也有靠不住的时候,期望太殷,一时糊涂倒也有的。
  但是,我们倒也未曾扫兴。失之东隅,收之桑隅,意外之得,亦喜出望外。上海本帮菜馆和苏锡帮菜馆,原均有一名菜叫炝虾。选取鲜活的河虾,洗净,有的饭馆剪须,有的不剪,各有其说。剪者谓如此吃起来方便,不剪者谓剪了须,虾就不鲜活了。然后以半斤以上的高粱酒注入装虾之碗,上覆盖。如此经一段时间,虾为酒醉得生生死死,其实未死,真死了就不好吃。把酒全倒掉,仍以碗盖上,上桌。移时揭盖,虾之生命力强者,往往上跳不以。以之蘸腐乳酱而食,为送酒之佳品。醉虾略有不同,酒倒净后,以酌料拌就,一般不如炝虾鲜活。成都著名的枕江楼通名之曰醉虾,虾小不如江南,然以佐料取胜。上海德兴馆此菜最有名,先吃炝虾,过半,再油爆,所谓一虾二吃也。五十年代,抢虾在上海绝迹,据称为卫生局所禁,然外地未禁。我与师陀在石家饭店食[鱼巴]肺汤不得,大啖炝虾,堪称一快。现在上海恢复了枪虾,真得其味者不多。德兴馆方开禁此菜之际,见我一见做法全误,竟然予以指导。
  木渎食之不得,匆匆至今近四十年,始终没有得尝[鱼巴]肺汤,亦此生一憾。其味之美究竟如何,已不能起师陀于地下面问之矣。
  释解:
  (鱼巴)鱼腹白,背青灰,有斑纹,可鼓气如球浮于水面,是苏州的特产。此鱼每年秋季上市,肉质细腻。(鱼巴)肺汤用鱼肝及鱼肉烹调而成,汤清鲜美,鱼肝肥嫩,配以火腿、笋片、绿叶菜等,香醇鲜美,慕名品尝的客人络绎不绝。
********************
萝卜丝饼,是苏州的特色小吃。近代,各大酒店、酒楼、饭庄均有生产。萝卜丝饼因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供不应求,食客喜之。
  主料:面粉—1000克,青萝卜—600克(切丝后获净萝卜丝400克)。
  配料:火腿15克,花椒盐20克,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参面馆宋小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