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分级基金份额变化数据多了拿的钱会多吗

最近股市大风吹,各种猪乱飞,分级B类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分级B类是一群有杠杆的猪,所以大风一吹,证券B、800金融B、房地产B、可转债B,连食品B都涨得不亦乐乎。分级B类除了是追风的好少年之外,还是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分级B类当初为了借到杠杆,每年要向A类支付约定收益,也就是&借钱的利息&。约定收益怎么支付呢?首先把合同里谈定的约定收益率分解到365天,每天加一点,每天加一点这么算在分级A类的净值里,所以分级A类的净值拉出来就是一条斜着向上的直线。
跟疯狂的分级B类相比,分级A类简直就是个乖宝宝,每到年底或者年初,它们都会给小伙伴们&分分红&,把&利息&约定收益率兑现一下。约定收益怎么兑现呢?把&利息&用母基金形式发给你。A类回复交易,母基金恢复申赎后,母基金可以赎回,但是赎回当天按照当天净值计算赎回金额,所以有一个交易日的母基金净值波动的风险。好在这部分波动占你的资产的比例也不高,不超过10%。而新的A重新交易后有的大跌,有的微跌,有的可能还涨,这个就取决于约定收益率的高低啦,且看圈主细细为你算来。
举个栗子,比如国泰医药分级,按假设定折前1.033元买入医药A来计算,医药B应该给医药A的约定收益率2014年是7%(2015年就该是6.75%啦,降息啦!),医药A的定期折算基准日是1月5日,实际折算日是1月6日,那么在1月6日的时候医药A的投资人手里净值为1.07元的医药A就会变成新医药A和部分国泰医药分级母基金,如果折算基准日母基金设为净值为1.0492元。按10万份忽略交易佣金计算的话,就会变成这样:
折算前总资产:1.033X300元
折算后获得:100000份新的1元净值的医药A+6901份1.0142元净值的国泰医药母基金
插播医药A折算后获得母基金份额的公式是这样滴:
(1)国泰医药母基金份额折算基准日折算后净值=国泰医药母基金份额折算基准日折算前净值-(医药A折算前净值-折算后净值)/2;
(2)医药A份额X(医药A折算前净值-折算后净值)/国泰医药母基金份额折算基准日折算后净值,P.S.场内母基金份额要取整数的。
折算后的处理:6901份母基金就相当于你收到的利息啦,记住,交易基金不收所得税和印花税哦(喜大普奔有木有),你的母基金利息要么在折算日后一交易日赎回,赎回净值可不是圈主假设的1.0492,有可能比1.0492高也可能比它低,全看国泰医药母基金的跟踪标的国证医药指数(399394)那一日的心情。不赎回也可以在折算日后一交易日提交分拆申请,把这6901份母基金分拆为3450份医药A、3450份医药B和1份母基金。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以卖出3450份医药B,留下3450份医药A。
折算后医药A的定价(分级A类只能买入出不能单独申购赎回):
定折后合理价=定折前交易价-定折前净值+定折后净值。按照栗子里提到的,定折前假设交易价1.033元,定折前净值1.07元,定折后净值1元,那么结果就是1.033-1.07+1=0.963
也就是说定折后只要高于0.963元卖出就是合算的。
不过以上计算全部基于目前的假设价格和净值,就是跑个计算流程给大家看看,千万别按照这个价格卖错了来骂圈主哦。真正折算后的抛出合理价格需要根据折算时的真正净值和价格计算。
有很多问12月15日那批定折的分级A类里,咣咣狂跌是怎么回事,典型代表如军工A,俩跌停,你把军工A的数据代进圈主提供的公式计算一下就明白了。两个跌停是很正常的。
还有人问分级A类存不存在分红除权后的抢权填权效应?额,圈主认为理论上分级A类的定折并不改变前后的资产总值,但是因为分级A类不能赎回只能卖出,卖出的价格会决定资产总值的多少。而分级A类更像债券,不是股票,债券本就利薄,还抢什么权填什么权。如果参与定折前隐含收益率水平和定折后隐含收益率水平相比,定折后隐含收益率下降了,那也是因为分级A类可能刚好处在估值修复阶段(前段时间被套利盘虐的实在太惨了,逮住机会A类就想修复一下),和分红填权效应一毛钱关系都木有。幻想债券分红还填权的,不如去买张彩票啊,更实际一点。
交易流程上,虽然口头上都说是1月5日第一个交易日折算,但是1月5日只是折算基准日,这一天不停止交易,1月6日医药A停止交易,国泰医药母基金也暂停申赎一日,但是医药B不停止交易哦,1月7日上午10:30,医药A恢 复交易,国泰医药母基金也恢复申赎,套利的小伙伴们又可以继续搞起。国泰医药母基金(160219)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溢价常伴,总能套利,而且100万元 只收1000元申购费。50万元以下申购费也收得比别人便宜。国泰食品母基金(160220)直接就0申购费,全免,全市场唯一,堪称业界良心。
总之,约定收益率为一年定存+4%的房地产A、医药A、食品A、NCF环保A都可以直接参考上文医药A的假设定折案例,约定收益率为一年定存+3%的一大批分级A类,公式和原理也都是适用的,圈主都写得这么详细了,你们就自己代入计算一下吧。就酱,白了个白~
阅读(...) 评论() &让你明明白白:未来市场的钱会多吗
在放松信贷管制呼声日益增高之时,或许就连作为货币政策主导者的政府也在宽松货币的利弊之间举棋不定。很明显中国的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市场,利率监管,行业壁垒等诸多限制给金融之水的流动平添过多障碍,来自自由市场中的货币理论在这里变得不再简单明了,调节效果也更难以预期。
虽然GDP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但是这并非是好消息,经济转型的难点就在于此,因为这其中有太多的泡沫及固化的资本不愿意或者是没有能力再次参与流动。
有学者将现在的中国与1980年的美国相比,因为两国的国民经济总量几乎相等,但中国现在的实际购买力仅是那是美国的四分之一。如何增加居民财富以及他们的购买意向?中国政府正在计划着经济转型,而依靠货币政策来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分配的举措将在本轮经济改革中一马当先。但是,中国的货币政策还多少存有瑕疵,至少与释放消费的初衷不符。目前,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0%,但是没有人能够让老百姓拿出银行中的存款来消费。另一方面,当前的货币政策对市场参与者起到了较坏的激励作用,尤其是政府,他们的投资项目很多都是低收益,甚至是零收益。
那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货币策略?
首先不该从数量上觊觎货币管制的放松,因为这往往是不受国内经济数据左右的。
呼吁降低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在于,去年的货币管制对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杀伤严重,实体经济急需资金解渴,放松准备金在操作上并不难,问题是市场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过去,在廉价融资驱动之下,投资增长迅猛,这也导致政府及国企追求投资回报率动力不足,造成的浪费越来越多,这说明资金缺乏正确导向,流动之渠布局不畅,这个时候即使松弛货币,还是流入到基础建设投资等低效的泡沫型行业当中。
08年国家为刺激经济曾推出过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结果却推高了房价;地方政府为了对冲危机的负面效应,最大限度地进行项目投资,以至于这个时期内,全国新开工的政府项目约占了全年GDP的65%,这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在2010年国家开始收紧货币之时,却发现银行贷款无法降下来,整个2011年商业银行贷款总量依然在7.5万亿的高岗上徘徊。因为前期政府大干快上的项目不可能说停就停,否则变成烂尾工程之后商业银行的系统风险会更严重。
但是自2010年1月开始上调准备金以来,目前法定准备金已经被推到21.5%的高位,商业银行骑虎难下,资金必然短缺,为了给政府项目继续提供资金,只能压制正常的企业贷款,或者干脆放弃1.7倍的利率浮动上限限制,以大大高于官方基准利率的标准放贷,很多商业银行的实际利率已经高达8%,而民间借贷的年化利率则高达50%,有的地方甚至超过100%,利率正在以“地下”的方式实现着市场化。所以,避免资金短缺,还要从根本上杜绝地方的投资冲动。
时隔两年,中国的投入产出格局不可能产生大的变化,若资金敞开供应,投资又将驶入快车道。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很多人却选择了忽视。
此外,央行为何热衷提高存准率?
在国际上看存准率已经被逐渐弃用,而且这对货币派生能力是个很大的压制。2011年,我国银行储蓄规模80万亿元,同时广义货币存量为78万亿,如此海量资金储备下,全国商业银行却只有2万亿资金可贷。究其原因:第一,低效投资项目固定了过多资金,回报周期过长,回报率过低,给资金周转带来的困难;第二,也是高准备金率最明显的特征,挤出银行资金,其结果是资产表外现象及资金脱媒严重。据《中国投资参考》2011年的研究显示,我国私人基金行业可能管理着1-2万亿的人民币资产;银行表外资产规模也在2万亿规模;而受到高额利率引诱的地下钱庄的放贷规模可能已经达到4万亿元之巨。第三,其中商业银行存放在在央行的法准金总量约为16万亿元,这成为限制银行放贷量的关键因素。
从方式上看,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手段无非有二:一是依靠提高法定存准率,二是依靠公开市场操作,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央行大约有3.9万亿元央票。而央行发行央票必须参考市场化利率,这就决定了其操作成本不会低于年存款基准利率,否则央票销售不畅。但是两种方式相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更加经济,商业银行缴存央行的法定准备金的年利率只有1.62%,而储户在商业银行的最低存储年利率为3.5%,这其中存在着1.88%的利差,即使考虑到其他折价因素,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资金每年仍需要面对3000亿元的损失,要知道2011年,商业银行净利润不过10000万亿元,仅此项损失占比就达到30%,这还没有按照其与实际贷款利率之间的价差产生的隐性损失。为什么商业银行每年都要扩大市场融资,将资产像表外转移,原因在此。
那么央行为什么不按照正常的市场逻辑放开利率管制,实现汇率的自由浮动?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恐怕这也是我国从金融抑制时期逐渐转向自由市场的过度之痛吧。
与此同时,观察历届数据可以发现,法定准备金率的调节与通胀走势并无太大关联,而是与外汇占款走势息息相关,在人民币汇率及国内利率无法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依靠数量型工具平衡外汇占款是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最经济的手段(至少对央行来说如此),以通胀或者是GDP数据来判断准备金走势的人可以歇歇了。
那么降息呢?同样是不应该,不仅不能降息,反而应加息,原因如下:
首先,笔者在开篇已经提过,考量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效果不能完全依赖发达国家的治市理论,对美国来说,放松银根可以促进消费,同时刺激更多的资金流向股市,增加股市现金流,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所以,这对美国的投资是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的。但是在我国情况则完全不同,低息不利于居民消费的提高和储蓄的释放。因为长期金融抑制的缘故,中国家庭承受着相当的隐性税收,降低利率实际上是拉大了实际资产的贬值幅度,与恶性通胀效果无异,这对消费而言是种打压。另外,如前文所说,我国的投资与发达国家的投资实质上不可混为一谈,降息不仅不会提高经济效率,反而会助长资源浪费。
我国非正规经济体系所含的总资产可能已经超过了6万亿元人民币,银行理财,信托基金,地下钱庄发展势头凶猛。中国短期内的风险集中在廉价资金推动下的投资泡沫以及由此而来的债务链条的断裂,仅靠银行资产很可能无法支撑大规模的泡沫收缩,但依靠高价地下利率只会加速链条断裂的速度,短期内必须引导资金重回表内。要知道,资金脱媒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银行基准利率过低,收益无法覆盖通胀。
有人担心高利率会加速热钱涌入,再次引发通胀。这种担心非常无聊,因为印度、巴西等国的利率已达到8%-10%,远远高于我国,如果热钱因为利率而流动,首选的应该是上述国家.实际上人民币的增值预期对热钱的流入的吸引力要远大于利率的上涨,去年热钱流入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货币管制背景下诞生的很多短期高回报融资计划,如地产信托基金等。所以,正是低利率和高存准率才是热钱涌入的始作俑者。
笔者认为,合理的货币调控状态是不要过分纠结于存准率的沉浮,而是大幅上调市场利率,至少要能覆盖当前通胀率。如此,资产表外化及热钱流入担忧问题将自然化解,在工业增长乏力,投资冷冻之时,给予居民储蓄更大的升值空间,改善消费增长的疲态是适应经济转型的务实之举,现在已经不是探讨该向市场投入多少钱,而是该如何疏导这些资金的流向。同时,借贷成本的上涨,也给那些依靠政策庇护享受折价贷款利率的人们以警醒,必须严格审视自己的投资回报率,依靠资源消耗与人口红利带动经济发展的时期可能很快就会过去,产业升级及经济转型该是思考的核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募基金份额转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