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永利可以从传统金融转战到新金融杂志呢?

&王永利:金融科技没有办法打破刚性兑付
王永利:金融科技没有办法打破刚性兑付
日08时55分来源:
(点击图片了解年会详情)
近期,在清华金融科技论坛中,乐视金融CEO王永利先生参加了“金融科技发展与金融创新”的圆桌论坛,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特将他的对话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金融科技
互联网在快速发展,从最早的通信技术,到后来广泛的社交应用,现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互联网在广泛的商业应用里面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场景化的应用越来越向前面延伸;另外是跨界融合,打通原来一些边界进不去的领域,形成一个整合的东西;还有就是跨境,全球化的发展。
从趋势看它的发展是先易后难。发展到了原来高高在上、广泛应用,又管束严格的金融领域后,互联网的应用潜力非常大。技术人员发现,互联网应用最大的场景就是金融,它一定会推动着金融快速发展。金融科技不仅仅是对哪一类有影响,传统金融一定会加快发展金融科技。
但是受传统金融分业监管的束缚,传统金融场景化的资源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未来基础的、底层的运行,比如我们最基本的帐户一定是在银行,但是要结合场景化的业务。例如专车业务,乘客下车时既不用付现金也不用刷卡,不用再额外的操作了。未来很多金融的功能,支付、信贷、授信等,都会延伸到场景里面去。大家知道工商银行在也做业务延伸,因为传统的数据积累得再多,但是对用户的习性和消费变化的跟踪不够,所以维度一定要全,对事物本质和消费的变化要准确的把握。
金融科技对社会信用的建立有什么帮助?
场景化的业务要求,第一要更多地把握瞬间的变化,而不是变化太慢的东西;第二是后台一定要跨界融合,会把很多行业打通。传统的金融会面临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分业太严格,很难跨境。我们说泛金融,就是把后台的系统打通,数据共享。我在大银行工作了很多年,技术、风控全都管,深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金融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太多的约束,但是对金融本身的理解够不够?前台场景化的应用我们可以做到,但是后台的整合能不能到位?
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是使很多场景的应用程度更高,而不是降低了。好处就是大数据的采集更丰富、更多维,但是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有了金融科技就能解决信用问题。信用的问题依赖于整个社会的治理结构和法治环境,这才是最关键的。
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三十年,目前我们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尤其是个人征信刚刚起步,还是比较稳的。我们的数据是分割的,大量的还在政府各个部门手上。我们有没有可能有一个共享的机制?我一直在设想,在这个领域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国家牵头,民间投入”的PPP方式,建立一个公民身份验证与征信系统的统一体系?在中国这个体制下,需要民间和政府共同努力,建立过程中还要避免重复投资,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混业后,如何解决金融监管缺失的问题?
互联网有三个特征值得关注:场景化、跨界融合、全球化。在跨界融合方面,一定对监管产生冲击,因为我们现在的监管还是分业监管,更主要的是准入监管。相关部门要准入,它批了哪个机构就要管哪个机构,不是它批的机构就不管,或者机构即使做了管理部门职权范围外的业务,它也不管。
实际上不仅仅是新金融机构,现有的传统金融机构里,好多业务已经在跨界了。比如保险业有一个万能险,这是什么险?保险原来的含义是客户投保了,一旦在规定范围内出险就要给理赔;如果没出险,就没有偿还的义务。(为什么所有国家对于银行的资金运用管束得那么严格?因为它承担了还本付息的好多任务。保险和银行一样吗?保险不用管,所以监管上有不同的边界。)但是万能险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险?要不要接受原来的监管?
我认为不仅仅是新金融会带来很多挑战,就是传统金融的发展也已经在底层开始融合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基金的形式,很多东西已经打通了。我们监管要尽快跟上,要强化功能监管,无论哪个机构做这个业务,相关部门都要进行监管,而不是原来的准入监管。
金融科技如何打破刚性兑付?
金融科技没有办法打破刚性兑付的概念,这是社会环境的问题。
首先要对刚性兑付要有准确的理解,现在诟病多的是国家老要求做什么事情都要刚性兑付,这样反而造成投资人、社会人风险意识的缺失。谁的产品收益高就买谁的,收益是客户自己的,出了事就闹,想办法挽回。
大家会看到,为什么大家愿意买大机构的产品?同样一个产品,大的收益率低,利率低,它就是有很多调动资源的能力,一旦出了问题以后通过借款和投资,而小机构就不行,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借不上来就跑路了。我觉得这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还有就是投资者教育。如果国家的法律,不管什么情况都要求机构刚性兑付,投资人没有风险的话,再怎么教育都会出现这种结果。
是不是监管缺失的问题?
我们刚才谈到的准入监管,就得保护产品不能出事。但是在很多国家是这样规定的:投资人如果要做P2P等一些高风险的投资,首先要有一套住房,而且是不能抵押的,另外养老金不能用来投资,投资金额不能高于正常收入的50%等,应该鼓励大家不能把固定资产全部投在高风险的领域,要分散。
而我们现在把私人银行的概念搬到了投资上,必须是多少钱以上的才能投,比如有100万以上的人就可以投资,有1万的人就不能,我觉得是错误的观念。
简单的说,一个人很有钱,风险偏好很好,看好一个投资产品,全部100万投进去,甚至又借了400万,投了500万;另一个人只有1万,最后投了10元,那么两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到底谁更强?
金融科技如何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我觉得金融把资金都投到实体经济的一个前提是实体经济的获利一定很高,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要控制风险,要投到最需要,但是同时能够得到最大回报的地方。如果金融一定要投在不赚钱的地方,那对经济没有好处,那不是金融而是慈善。
关键问题是我们整个体制是不是有一些扭曲的东西。比如电商在中国开始晚,但是发展迅猛,主要原因是我们传统的商业物流领域的环节太多,管制太多,成本太高,使上游和下游之间的中间层拿走了太多的利益。如果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跨界融合,成本大大降低,马上中国的交易量大大提升,可能比全世界其它国家的总额还要多。
互联网,以及金融的最大好处,就有利于往前延伸,降低成本。在金融方面我一直强调跨界,如果真正有一个像电商那样的金融电商平台,从一点准入,后面可以广泛选择,金融的创新将是巨大的。
我们在学校里面学的股票、债券、可转债、优先股,如果真放开市场,各种基金类的东西会把很多东西融在一块,劣后级、优先级、夹层全部融合在一块,这种创新的潜力非常大,如果打破了很多管制的东西,大大降低成本,整体就会有巨大的变化。
所以不要寄希望于金融本身不考虑风险,不考虑回报率而配置资金,这一定不是好金融,可能是慈善捐款。金融有它本质的法则,需要整个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
对金融科技创业者的寄语
互联网金融肯定是金融+科技,我们经常面临的是搞金融的人对技术的把握不够,搞技术的人对金融的把握不够,所以一定是两个要加起来。我觉得需要创业的时候,一定是两波人要加在一块,另外就是创新+规范,两个一定要找到平衡点。
更多新金融原创资讯与分析,点击最后阅读原文进入零壹财经网站!iPhone & Android
新金融战场:银行系大佬的对决
导读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过渡和蛰伏,第二波转战新金融领域的银行业大佬终于逐一走向了台前。
&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过渡和蛰伏,第二波转战新金融领域的银行业大佬终于逐一走向了台前。    在近期的数个财经论坛和媒体见面会上,包括陆金所控股董事长李仁杰、国美金控总裁陈伟、苏宁金服常务副总裁黄金老、乐视金融总裁王永利、蚂蚁金服集团总裁助理黄浩、百度公司副总裁张旭阳等前银行业高管,带着新的身份齐齐亮相。    他们身后的企业,无论是股东背景、资本实力,还是金融专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都是眼下新金融领域最具竞争力的一方势力。    脱胎于BATJP(百度、阿里、腾讯、、平安)的第一梯队刚刚集结完毕,以万达、恒大为代表的地产企业,以360、乐视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零售企业等也开始积极布局自己的互金版图,迎头赶上。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入下半场,行业巨头、产业资本加速布局。这一批银行业大佬的入局是否会改写新金融的格局?金融、产业、互联网的加速融合会产生何种化学反应?相信答案很快可见分晓。    银行大佬的新战场    前段时间转投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银行业大佬们终于带着新身份走到了台前,他们都曾在国有大行或股份行位居高位,并且在银行业内拥有不俗的口碑,当初的转型也曾引起不小的震动。    例如,李仁杰为兴业银行原行长,陈伟曾任招行副行长、平安银行副行长等职,黄金老为华夏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为中国银行原副行长、黄浩离职前任建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张旭阳为光大银行原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作为中国银行业最资深的一批干将,在过去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们见证并参与了整个行业的崛起。而如今,他们又转投另一个新的领域,参与一个新兴行业的建立与发展。    从目前新金融的市场格局来看,除了王永利所在的乐视金融还未正式亮相外,李仁杰所在的陆金所、黄浩所在的蚂蚁金服起步较早,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并打下较好的基础。    李仁杰加入大陆金所后的“首秀”演讲提到,陆金所未来的重要方向在于“财富管理的互联网化”。其中包括:资产端——全过程立体化风险管理架构、资金端——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精准画像、建立投资者与产品风险适配体系三个发力点。    而陈伟和黄金老掌舵的国美金控和苏宁金融都有诸多相似之处,母公司同为传统零售业巨头,而在金融板块,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财富管理都是其主要的业务发力点。    具体来看,国美金融是“金融+场景+互联网”的模式,即国美电器大量的线下门店、供应链体系,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2016年,国美金融开始全面布局消费金融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资产交易平台、支付平台、数据云平台和传统金融平台等六大板块。    不过相比之下,苏宁金融起步更早一些。目前苏宁金融已经拿下11个金融及类金融牌照,基于业务性质,内部划分了七大业务线:支付账户、投资理财、消费贷款、企业贷款、商业保理、、储值卡。    其中,苏宁金融的支付业务已经挤进互联网支付市场份额的前十;理财业务方面,截至目前,苏宁理财服务用户超千万,交易规模达1800亿元;另外,众筹业务的规模排名也较为靠前。    百度金融虽然起步早,但一直未能真正发力,直到2015年12月,百度宣布组建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由消费金融业务、钱包支付业务、互联网证券业务为主体的整体框架基本稳定下来。    2016年6月,百度金融服务事业群组连续迎来三次人事调整,在银行业资管大佬张旭阳和陆金所前执委黄爽加盟后,朱光升为百度公司高级副总裁,顺带也提升了FSG在百度的地位。    随后7月,张旭阳第一次以百度金融副总裁的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在演讲中他也谈及了对于科技金融的看法、百度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规划,不过核心还是聚焦在他所熟悉的财富管理领域。    他提到,中国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而百度在过去积累了大量的人工智能、金融云和大数据的先进技术,如果能够把技术与金融进行融合,将是一个很大的蓝海。    有意思的是,曾经在银行业对阵厮杀的他们如今又转换到了新战场。不过,这几位银行业大佬的新角色能带来多大的惊喜,在新战场的比拼胜负几何,尚需一段时日的检验。    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    金融业高管加盟互联网金融机构一度被解读为新金融行业崛起的风向标,在此之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迎来过一大批银行业人士,除了少数银行业高管,各业务部门骨干早已遍及各个互联网金融机构。    不过,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这种银行业高管流入的速度明显加快,级别也越来越高。究其原因,一方面,银行业转型在即、风险加大、薪酬缩减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新势力快速崛起、行业监管日趋明朗。    此外,多位转投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银行业大佬也都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希望突破自我、涉足新的领域也是其下定决心转换跑道的重要原因,因为在传统金融机构里的个人发展和业务创新已很难有大的突破和惊喜。    而从企业端,以及整个新金融的发展阶段来看,吸纳更多银行业大佬入局有一些必然的原因。    第一,在被互联网思维深深洗涤过一遍之后,互联网金融开始回归“金融的本质”。    尽管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条例并未正式落地,但从监管的思路和趋势来看,越来越向传统的金融监管靠拢已是大势所趋,资质或牌照将成为一个关键门槛。当然,它可能以任何变相的方式存在,就比如P2P要求对接银行做资金存管。    最近,央行行长周小川与IMF总裁拉加德对话时也提到,“我们鼓励互联网公司发展,但当它们开展金融业务时,在当前的情况下,它们需要遵守现有规则。”只要涉及金融业务就需要牌照或遵照既有规则,这一点已经非常明确了。    资质或牌照是对能力的一种证明,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未来如何证明自己在金融业务上的专业能力将变得愈发重要,而引入一流的金融业高管可以加强这一块。    第二,目前,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几块业务:理财、融资、支付,基本可以对应到传统银行的存、贷、汇。另外,包括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风险管理等很多重要岗位都与传统的银行业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相对于其他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业机构一直是被挖角最多的地方。    不管是对于各家机构,还是整个行业而言,这些银行业大佬的加盟都被寄予厚望。毕竟从他们过往的经历来看,都是视野开阔、锐意创新的“改革派”,曾经在银行业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例如,李仁杰掌舵之下的兴业银行,以“黑马”之姿成为股份行中的佼佼者,拿下了“同业之王”的标签。张旭阳曾参与开发了国内第一款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被视为银行资管变革的标志性人物。    王永利和黄金老则是出了名的学者型银行家,两位除了在学术研究上均颇有造诣外,也是业内知名的实干家。例如,前者曾是中行分管部门最多的副行长,分管着IT、财务等16个核心部门。    陈伟的经历则更丰富,从央行到招行、平安,再到陆金所、国美金融,从监管部门到商业银行,再到互联网金融机构,已经经历了多次转型。其中,在招行时期,她主导参与了“一卡通”的推出,为招行零售银行的地位打下了重要基础。    当然,过去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新的领域就会一片坦途。他们能否真正转换思维、适应新的节奏,能否撬动既有资源、快速做出成绩,都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以乐视金融、国美金融、苏宁金融为例,它们均为乐视、国美、苏宁既有生态延展出的一块全新业务,金融板块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倚赖于原有的资源。作为“后来者”,这些金融板块的掌门人能否很好地撬动和协调内部资源就成为关键。    而陆金所、百度金融、蚂蚁金服经过前几年的积淀,整个业务规模和布局,甚至员工人数都已经颇具规模,作为“后来者”,李仁杰、张旭阳、黄浩的挑战可想而知。    毕竟,在他们之前,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难以撬动既有资源而立足的案例并不在少数,中国进出口银行原副行长曹彤、兴业银行原副行长郑新林就在加盟微众银行后不久便选择了离开。    最近一个案例是,工商银行原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旗,今年3月,他离开工行低调加盟正在筹备的民营银行“中关村银行”,拟任行长一职,不过还未等到银行开业,他便黯然离场。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众筹之家微信
(ID:zczhijia),请扫描二维码转发。
12小时前 561
11小时前 472
12小时前 467
11小时前 435
13小时前 384
12小时前 365
11小时前 327
12小时前 322
11小时前 241
4小时前 55
连续创业者,在创业一线折腾了四年,互联网蛀虫,专注众筹板块,实体众筹实操者。
前草根互联网金融创业者,现结合电商和传统金融从事互联网金融(P2P与股权众筹)研究与实践。
星筹宝CEO,科技媒体专栏作家
不知名码农,喜欢半夜写字~~一直很低调,从来不装bi 个性标签:女汉子~~
15年连续创业+投资经历,领投20余个创业项目天使轮投资,管理小贷信贷资产逾10亿元,具备创业人+投资人+金融人的复合教育与从业背景,中山大学TOT创业培训师,澳洲CPA,研究生毕业于香港大学ICB财务与金融系,是新华社《瞭望智库》研究员,广东南方金融创新研究院专家智库成员,信泽金商学院专家讲师。现专注探索互联网金融领域。W:A
众筹行业最有价值第三方平台
【官方微信号】
联系人:之家妹
联系电话:8
官方交流群:
创业交流群:
深圳市网筹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证:粤ICP备号-2········
频道头条 Big News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小僧 金发力新金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