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谢忠故事会mp3琼州武林传奇

您当前的位置: &&
编辑日期: 14:15:05   
&&& 广播分为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两部分,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一步到位,各市县广播电台是在有线广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一节& 无线广播
&&& 一、海南人民广播电台
&&& (一)发展历程
&&& 1.创建与发展初期
&&&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国民党临时政府从广州撤退时,曾计划在海南建一座广播电台,并把广州的设备搬到海南,成立海南建台筹备组。后由于资金问题,加上国民党败退台湾,海南广播电台没有建成,但一些设备却留了下来。海南解放后,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要求迫切,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也亟须进一步加强。中共海南行政区委员会决定于1951年8月开始筹建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抽派一批干部具体领导整个建设工作。当时共抽调了29人开展筹建工作,一边抓基建,一边学习安装设备。1952年10月10日,在原来荒芜的海口市大英山建成了海南第一座广播电台并且开始试播。
&&& 1953年3月2日18点20分,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进行正式播音。开始曲为《歌唱祖国》,波长316米,频率950千周。从此,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担负起了海南地区广播宣传的重要任务。
&&& 播音初期,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为主,自办的节目有《新闻节目》、《工人节目》、《农民节目》、《讲座节目》、《歌曲教唱节目》、《文艺节目》、《天气预报》,全日播出时间为4小时40分。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时为副处级单位,是当时全国两个地区台(另一个是吉林省延边自治州广播电台)之一。除宣传职能外,还负有指导各县市广播电台、广播站宣传与事业建设的职能。台内机构是两科一组,即编播科、行政科(只有秘书一人)、机务组(只有组长一人)。到1953年9月底,中共海南行政区委员会宣传部又陆续从土改工作队、海南日报社、广东省等单位调来人员充实和加强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是中共海南行政区委员会、海南行政区公署的喉舌和联系群众的桥梁,肩负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海南实际,鼓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20世纪50年代,党的中心工作重点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主要宣传对象是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中共海南行政区委员会直接通过无线广播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因此,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指导工作、推动生产、服务中心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 1956年7月25日至8月16日,全国第四次广播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957年1月8日,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对部分节目进行调整,早上6点30分开播文艺节目,6点45分为《海南新闻》(普通话),7点正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17点55分《国内外新闻》。工作人员从建台初期的29人增加到48人。
&&& 1958年5月30日,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实行新的播音时间表,增加播出时间,增加节目内容,从每天1次播音增加为3次,播音时间从最初的4小时40分增加到8小时,广播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努力满足各个层次听众的需要。这一时期自办的政治类、服务类节目有《海南新闻》、《听众特约节目》、《生活与知识》、《农村节目》、《宝岛生活》、《科学知识》、《广播体操》、《天气预报》以及不定期的《妇女节目》、《青年节目》等。
&&& 建台初期,由于发射功率仅为1千瓦,有半数以上的县收听不清楚,甚至收听不到广播。根据形势需要,1958年至1959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加紧扩建。国家广播事业管理局拨给海南一部20千瓦中波发射机,设立新的发射台,发射功率由1千瓦扩大到20千瓦,发射塔建在琼山县府城镇和海口市丁村交界处。当时仅有的几名技术人员在机务组组长梁振发的带领下,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忘我劳动。在扩建过程中,国家广播事业管理局不但无偿拨给大功率发射机,而且还派来一名土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另外,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也从器材等许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援和帮助。1959 年5月1日,机器安装工程全部完成,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射功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强了19倍,覆盖率约占海南全岛面积的70%,各地收听广播节目更加清楚,有力地增强了广播的宣传效果。
&&& 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集中宣传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报道生产建设方面的成就,鼓舞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但是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在宣传生产指标和推广经验方面,存在着浮夸风和形式主义等错误,如录音实况和现场录制各种广播大会、突击性宣传等。
&&& 1963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10周年时,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已成为具有21千瓦总发射功率的无线广播电台,每天通过无线电波向全区人民进行广播宣传。全区城镇和农村的有线广播也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19个县市广播站、45个公社广播站、58个国营农场站,城镇和农村安装喇叭12700多只,全区有9000多部收音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从上到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完整的广播网。随着事业的发展,也培养了一批新型的广播技术和宣传业务人员。至1963年底,全台共有74人,专业干部就达到56人,其中,技术人员23人,新闻采编人员33人。此外,基层各广播站也培养了一批技术和宣传业务骨干。广播宣传业务也从原来节目形式单调,内容贫乏,变成能够自采、白编、自录、自制,节目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 &&2.“文化大革命”时期
& &&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海南的广播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 1966年6月,中共海南行政区委员会派出工作组进驻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领导“文化大革命”运动。8月7日,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广播界的“八七”事件:8月7日的《星期文艺》节目播出的电影纪录片“援越抗美”录音剪辑,内容有彭真在首都百万群众声援集会上的讲话(当时,党中央已公布改组中共北京市委的决定,彭真已被撤销中共北京市委书记的职务,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未接到有关通知),因此,被上级有关领导和司法机关定为“八七”反革命事件。节目由文艺编辑朱济筠、夏丽萍编辑,文艺组组长黄希运审核,副台长李克审批。8月8日,海南中级人民法院、海南行政区公安局将上述4人拘留,定为“现行反革命犯罪案”,并将副台长李克开除党籍。在这次事件中,有29名编辑、记者、技术人员被调离电台,占当时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人员总数约40%。其中有21人调往集训队学习,8名安排到各县工作。
&&& 1966年“八七”事件之后,因调离的人员较多,仅剩60%的工作人员应付不了日常工作。中共海南行政区委员会决定8、9月份从速调入人员,分别从海南日报社,海南各大、中专院校,驻岛部队,“四清”工作队等单位调入29人。
&&& 1967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决定对广播电台实行军事管制,地方电台停止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遵照执行。台办的《广播节目报》也停刊。全台编辑记者轮流抄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等节目,用海南话播出。1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对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实行军事管制,组成军管小组,接管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军管小组组长先后为邢营(1967年1月至12月)、刘连久(1968年1月至1970年2月)、刘庆夫(1970年2月至1973年11月)等人。
&&& 1968年4月29日,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成立革命委员会和海南广播器材服务部革命领导小组。同年5月22日,海南行政区公署公安机关军事管制委员会刑事裁定书认为:1966年的“八七”事件不是反革命事件,属于严重政治事件,释放了李克、黄希运、朱济筠等3人(夏丽萍因怀孕抓进29天便放出),后又将3人下放到干校。
&&& 1970年元旦,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恢复自办地方节目。自办的节目有《对工人广播》、《对农村广播》、《部队与民兵》等。另外,又增办了以反映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工作布置、报道海南中心工作和典型事件为宗旨的《海南新闻》节目。1971年10月,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新办了选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语录及报刊的重要言论为主要内容的《活学活用毛著》节目。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又逐步增加了一些知识性节目,如《英语广播》、《广播体操》。
&&& 在恢复自办节目的初期,尽管在宣传思想上存在“左”的思想影响,但在探索广播特点、发挥广播优势方面也取得可喜成绩,受到当时广播界的好评。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采制播出了较有影响的录音报道,其中陈赞日采制的录音通讯《军民一致,保卫海疆——访崖县南海渔业公社榆港大队》,余明训采制的录音通讯《海上流动小学》,许文福、卢传珍采制的录音通讯《阿陀岭养路工》,许文福采制的录音通讯《黎村货郎担》,颜礼恭采制的录音通讯《访五指山中学》,不但在本台播出,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集体采访而后由陈赞日执笔的录音通讯《春耕时节访屯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广东广播》和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分别介绍了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搞录音报道的经验。湛江、汕头、福州、韶关、西双版纳等兄弟广播电台先后派人来交流搞录音报道的经验。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历来占全台节目总量的60%以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广播文艺受到严重挫折。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受到“八七”事件的影响,编辑人员普遍存在恐惧心理,把所有外国文艺节目和绝大部分的国产节目列为“帝修反”、“封资修”思想内容,加以销毁,海南地方传统广播文艺几乎荡然无存。编排播出的节目为《东方红》、《国际歌》、《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歌曲;《沁园春·雪》等毛主席诗词歌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等50多首毛主席语录歌曲;少量海南“革命群众”演出的宣传“文化大革命”节目和本台编辑人员创作的广播文艺节目等。戏曲节目只有革命样板戏。1967年1月“中央文革”小组下达通知,命令地方电台停止自办文艺节目,一律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这时,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自1951年建台至1966年间的文艺录音胶带珍贵唱片已被砸烂、销毁。诸如琼剧、音乐、文学、曲艺、外地戏曲、广播剧、故事会、电影录音剪辑等文艺节目和文艺资料遭受史无前例的损失。
&&& 1970年后,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逐渐恢复自办的文艺节目,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只设有《琼剧》栏目,播出琼剧移植的革命样板戏。第一个琼剧移植样板戏节目是海南行政区琼剧团演出的《沙家浜》,采录于1971年6月。这一时期,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录播出了300首《战地新歌》,在这一举动带动下,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地方文艺有歌曲《红云缭绕五指山》等,《喜送粮》、《开山歌》、《野营大军过山来》等一批新创作的舞蹈也录制上广播。但这些节目都需经当时的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审批才能播出。节目播出稀少、单调。1972年由广东琼剧院钟少彪、海南文化局副局长朱逸辉创作的现代琼剧《红树湾》公演后,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1975年,琼剧移植样板戏《龙江颂》由文昌县琼剧团演出,后来由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出,这部戏的录音质量水平达到了广播琼剧节目的最高水平。
& &&3.改革开放时期
& &&从1976年11月8日起,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对节目进行了初步的调整,取消了《对工人广播》等一批对象性很强的节目,增办了面向广大听众的《科学与生活》、《农村科技》等节目。
&&& 1981年12月,撤销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革命委员会,恢复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建制。1982年8月,建立海南广播事业管理局(正处级)后,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台长由副局长兼任。从1981年开始,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大幅度增加了新闻播出次数。1982年5月28日,海南人民广播电台([82]海播字第9号文)上报中共海南行政区委员会宣传部,从1982年6月15日起,《海南新闻》除原来的潘儒炳、黄烈、陈赞日审稿外,再增加王家严(编播部副主任)参加审稿。
&&& 至1987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播音3次,播音时间总共为13小时。自办的新闻类节目有《海南新闻》、《新闻》、《简明新闻》,社教服务类节目有《对农村广播》、《农村科技》、《理论学习》、《科学常识》、《科学与生活》、《英语讲座》、《广播体操》、《天气预报》,自办的文艺节目有《广告或音乐》、《每周一歌》、《听众点播的琼剧节目》、《听众点播的音乐曲艺节目》、《京剧或外地戏曲》、《琼剧》、《周末文艺晚会》等30多个。
&&&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大特区,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跨进新的发展时期。1989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筹建以音乐、戏曲欣赏为主的调频立体声台,1990年1月24日,调频立体声台建成试播。调频立体声开办了主持人直播板块节目,每天播音12个小时52分。至此,两台共开办新闻性、教育性、文艺性和服务性四大类节目,每天共播音25小时52分,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普通话、海南话广播相互配合,多种节目互为补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广播节目体系。
& &&随着改革开放,广播队伍也迅速扩大,从全国各地引进广播专业干部,从而大大提高了广播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全台人数达到81人,其中采编人员39人,经过新闻和技术专业职称评聘,其中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8人,全台播音员(普通话、海南话)共9人,其中一级播音员3人,二级播音员3人,三级播音员1人。工程技术人员27人,其中助理工程师5人。
& &&1989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升格为副厅级单位。机构设置有11个部室:办公室、总编室、新闻部、社教部、经济部、采通部、文艺部、广告部、技术部、调频台(部)。全台定编人员120人。其中大学本科26人,大专41人,中专18人。新闻专业人员中主任编辑、主任记者6人,占全台总人数的5%;编辑、记者23人,占总人数的19%;助理编辑、助理记者13人,占总人数的11%;未评职称的采编人员15人,占总人数的10%。全台有播音员15人,其中:一级播音员5人,占总人数的4%;二级播音员3人,占总人数的2.5%;三级播音员3人,占总人数的2.5%;未评职称的播音员4人,占总人数的3%。全台形成一支包括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专业化队伍。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达到总人数的70%以上。
&&& 1990年,海南省人民政府拨款100万元搞基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无偿拨给发射机,将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中波广播发射功率扩大到50千瓦,并且通过实验台设立中央转播台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是年调频立体声台开播后,三台全天共播出节目62小时。购置更新了一批广播制作和播放设备,订购了A807录、放音机6部,更新了调频台播出设备和部分文艺录音、节目制作间的设备,使播出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至1990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中波和调频的人口覆盖率为全省的63%。
&&& (二)节目设置
&&& 1.新闻类节目
&&& 1953至1955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在建台初期就把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作为广播宣传的首要任务。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外,办有《地方新闻》和《国内外新闻》,每晚18点30分和20点55分播送2次,每次20分钟,同时编发《记录新闻》每天22点开始播出,每次60分钟,用海南话播出,供各市、县、乡、社收音站抄收。当时没有派驻各县市的记者,通讯员队伍尚未普遍建立起来,《地方新闻》采用《海南日报》稿和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采编稿,《国内外新闻》采用新华社电讯稿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录新闻稿。
&&& 这一时期,《记录新闻》在海南广播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1952年10月,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开始试播,由陈世福同志负责抓全岛广播收音站建设和巩固工作。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出版油印《收音快报》,免费发给群众传阅和组织群众收听广播。在当时收音工具少,交通不方便,群众无法收听到广播和看到报纸的情况下,这种宣传形式是海南岛广大农村唯一的经常性宣传活动,是广大农村群众了解党和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新闻时事的主要渠道。据1954年统计,海南行政区18个县79个收音站,一年中就抄收出版了油印小报1800多期,发行16万多份。
&&& 建台初期,广播工作者下乡采访得背上行李,长途跋涉,住在农民家里,白天采访,晚上赶写稿件。下乡采访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是司空见惯的事。遇上台风暴雨,哪里有险情,广播电台记者就出现在哪里。当时,全台仅有一部钢丝录音机,有重大事件采制录音报导,雇用牛车运载发电机,没有道路的地方记者还要花大力气去扛抬。跋山涉水,深入农村,深入山区黎村苗寨采访写作,这是习以为常的事,记者邢诒迪深入五指山腹地的琼中县红岛公社采写了配乐通讯《黎村苗寨春耕忙》。当时整个编辑部才10多人,自办《国内外新闻》、《地方新闻》。《对农村广播》、(曾改为《广播站联播》)《对工人广播》、《渔民节目》、《宝岛生活》、《天气预报》等节目。各个节目寓宣传教育于服务娱乐之中,反映群众的要求、愿望和呼声。每天都收到大量的听众来信,广播电台播音员、记者的名字听众几乎能一一点出。当时国家广播事业管理局局长梅益来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视察,给予表扬。1954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为了加强新闻节目,设置了新闻组。
& &&1956至1965年。这是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宣传有了较快的发展。1956年,各县都以收音站为基础,先后建立了有线广播站,收音员大都当上广播站站长,收音站的职能结束。1957年8月,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首次调整节目,开设了早间6点40分的《海南新闻》节目,至1958年5月30日,新闻节目从开播初期播出2次,增加到5次,栏目有《海南新闻》、《地方新闻》、《国内外新闻》,总播出时间为70分钟。新闻节目的分量不断增加,新闻节目的形式开始多样化,新闻报道的时效明显增强,新闻特点与地区特点进一步突出。
& &&在大跃进期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多次举办类似的广播大会。1958年4月20日,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举行了第一次全区广播大会,主题是《保证今年农业大丰收,争取三年内实现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主会场设在中共海南行政区委员会礼堂,通过专用线路将信号送进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机房,然后再通过电话线路传到邮电局,从邮电局一直送到各县(市)广播站,通过有线广播使广大群众直接收听到大会的实况。还举办过《澄迈土炉炼铁多快好省的经验》、《琼东县良玖乡良玖社每天每人插秧一亩田》等专题广播。广播大会为当时的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新闻部派出记者采写了《宝岛十年》特别节目,有配乐通讯、通讯、录音报道、录音讲话等多种报道形式。
&&& 1960年4月15日,海南解放十周年庆祝活动期间,《海南新闻》举办了《海南十年》专题广播,在1个月的时间内,播出100多篇庆祝海南解放十周年的新闻报道,宣传了战斗英雄、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在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建台初期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很少向外供稿,最早一篇是通讯《访兴隆》,1955年被中央人民广播台采用,发稿费16元。1964年至196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年采用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稿件有54篇,其中在重点节目,即每天晚上8点30分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播出的有7篇(1963年3篇),还有5篇在其他专题节目中播出,采用稿数量超过了全国所有省级以下广播电台,有些稿件受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一些兄弟台的好评,作为优秀稿件刊登于《广播业务》。报道大寨式典型——石屋大队的专题稿件,也得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的好评,来信要求介绍采写经验。
&&& 1966至1976年。这10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八七”事件使一批新闻工作者受到株连。1967年1月后,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自办节目一律停办,只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1970年初,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恢复办《海南新闻》节目,但新闻节目总体上仍以转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两报一刊”的消息和文章为主,基本上是用海南话播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内容,加上地方报纸的新闻。
&&& 1976至1987年。是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恢复发展时期。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集中报道了全区各地人民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的伟大胜利,宣传报道了党的拨乱反正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其贯彻成果,增加了新闻播出次数。恢复了5分钟《简明新闻》节目。
& &&1982年6月15日起,《海南新闻》增加了早、晚时间段。早新闻以《海南日报》当天刊登的主要新闻为主,时间10分钟,在早上7点和8点分别用普通话和海南话播出。中午12点用海南话重播。晚新闻以本台采编的新闻为主,时间20分钟,在下午6点30分用普通话播出,晚上10点正用海南话重播,全天播本地新闻85分钟。1984年11月1日开始实行正点新闻,每天播出新闻次数从1981年的4次增加到10次,全台初步形成了以新闻为主的节目总体结构。一些县(市)广播电台、广播站原来不转播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的也开始转播了,据统计,全区一半以上的广播电台、广播站转播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
& &&《海南新闻》节目,每次播15分钟,可发10至12条新闻,新闻信息量比“文化大革命”后复办节目初期增加了一倍多。在报道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把新闻的报道面扩大到各个领域,及时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报道有意义的、群众感兴趣的信息。为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来源,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一方面与各县(市)广播电台、广播站密切联系,加强信息沟通,一方面加强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交流合作。1985年8月底,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在番禺县召开汕头、海南、湛江、深圳等23个广播电视局、广播电台、广播站业务交流会,并建立起第一个集体记者。1986年8月又召开了第二次集体记者会,集体记者从23个发展到73个(局、台、站)。1987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召开了第一次全省新闻秘书会议,并逐渐建立、健全集体记者和新闻秘书管理制度。集体记者扩大了《海南新闻》的报道面。《海南新闻》基本做到了当日发生的新闻当日播出,晚间新闻第二天早上播出,“刚刚发生”、“正在发生”的新闻当天就播出。
&&& 1988年4月,海南正式建省。4月23日至28日,海南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口举行,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对大会做现场实况转播。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在揭牌仪式上,记者进行了现场口头录音报道。
&&& 在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中,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1989年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全国先进新闻集体称号,并受到了中共海南省委和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的表彰。
&&& 1989年,《海南新闻》全年发稿7300条。另外,还开办了《兄弟省市新闻》节目。同年10月,3次强台风洪水袭击海南岛南部,《海南新闻》举办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两个专栏,播出26期,258条新闻,近7万字,受到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表扬。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南端点火活动,记者发回的许多几乎都与现场事实同步的新闻报道。
&&& 从1989年起,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发了供内部交流的《内参》,由记者提供稿件,每月出版1到2期,发送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供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参考,其中《海南省兽药厂起步维艰》、《我省各地胡椒、民营胶大量积压》等受到中共海南省委领导的好评。
&&& 1989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机构重新设置。新闻部为21人,其中6名编辑负责农村、工交、财贸、党群、外事、文教等战线的稿件编辑,为海南新闻提供稿件;8名编辑负责国内外新闻、兄弟省市新闻、本台评论、新闻综述的编辑与撰写,另有4人负责接收新华社电讯。记者归采通部领导。1989年还充实了新的记者力量,使新闻记者(包括驻各县记者)达到22人。1990年,自办新闻节目每天播出95分钟,占全台自办节目的15%,收听率居于前列。
& &&2.社教类节目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从建台初期就办有分别以工人、农民、基层干部、青年、妇女为对象的社教节目。它的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向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教育,传播各种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 &&1953年3月2日开始,即开办了《对农民广播》、《对工人广播》以及《讲座》节目,以加强对广大工人农民的宣传。还开办了以宣传全国各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海南岛建设成就为主要内容的不固定节目。1958年,开办了《听众特约节目》、《生活与知识》、《宝岛生活》等专题节目,这些节目由于注意对象需求,重视发挥广播特点,密切联系海南实际,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深受听众欢迎,拥有大批固定听众,来信、来电不断。
&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社教节目也不断有所调整。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社教节目有:《对农村广播》、《生活与知识》、《宝岛生活》以及不定期的《妇女节目》、《青年节目》等。
& &&“文化大革命”期间,海南的广播事业遭受了沉重打击。1967年1月至1969年底,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社教节目全部停办。1970年,恢复了部分自办节目,有《对农村广播》、《毛主席著作天天学》、《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解放军生活》《对工人广播节目》、《红卫兵节目》等。1976年粉碎“四人帮”前,社教节目除保留对工、农、兵三个对象性广播节目外,增加了《讲科学节目》和《讲卫生节目》两个节目。
& &&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播宣传着力改正严重脱离群众的倾向,按“面向群众、面向生活、面向基层”的方针全面改革社教节目。1978年12月,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派记者跨省采访。当时派陈海川随海南社队企业赴江苏省苏州参观团采访,在全国走农工副综合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典型——江阴县华西大队,采制一篇录音通讯《华西走马摘香花》和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的讲话录音、海南社队企业局副局长梁定海谈参观学习体会的讲话录音,安排在对农村广播节目里播出,受到农村听众的好评。
&&& 从1978年之后,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对象性节目除保留《对农村广播》节目外,其余全部取消,继而创办了面向广大听众、贴近群众生活的《农村科技》、《青年之友》、《听众信箱》、《宝岛风采》等节目,社教节目全天播出时间2小时10分钟。从此,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社教节目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1978至1988年,社教节目有如下栏目:
&&& (1)《对农村广播》是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历史上开办时间最长的重点节目之一。主要服务对象是海南农村、农场的广大听众。节目内容是:报道农村生产发展情况,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农村建设的新成就、新风貌、农村工作新经验;反映当代农村中的新人新事、新道德、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宣传农业科学技术,介绍农村、农场中的好党员、好干部、好家庭。30多年中,《对农村广播》始终保持着无线广播在农村、农场中的收听优势。
&&& 20世纪50年代,台里的录音设备较差,记者下乡采访,大多采写文字稿,编辑将稿件编成说唱新闻、快板、琼剧独唱,有些记者写稿还加上几句跟内容有关的海南民谣进行直播。60年代还开办每周一次的《读报会》节目,以一人主持讲述一周报纸上的重要新闻,几个人边听边议论的形式播出,诙谐风趣,受到听众喜爱。这一时期,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还根据海南四面环海渔民较多的特点,专门为渔民开办《对渔民广播》节目,每天安排播出1次,每次10分钟。用海南话广播。
&&&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节目停播。
&&& 1970年元旦,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恢复自办节目。节目中更多地采用了录音通讯、录音专访、录音讲话等有广播特点的“带响”稿件。节目在编排上将稿件编成对话,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之间的提问、回答、议论、互相补充的形式,方便听众边听边想边记,受到农民的欢迎。
&&& (2)《青年之友》是以广大城乡青年听众为服务对象的节目,节目内容是反映当代城乡青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为青年朋友求知、求富、求乐、求美、求上进服务。反映青年朋友的呼声、要求、建议,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工作与生活,多方面关心青年的成长。
& &&(3)《致富之路》服务对象是农村听众,内容有:介绍勤劳致富的好典型,岛内外各地农村致富的新经验,市场现状,经济技术信息;反映在致富路上农民的呼声、要求和愿望;批评妨碍专业户发展商品生产、损害专业户合法权益的思想和行为;表彰为社会为人民为共同富裕作出贡献的农户等。
&&& (4)《听众信箱》服务对象是城乡广大听众,节目内容是以复信形式解释当前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回答城乡听众感兴趣的问题;反映群众的呼声和建议;宣扬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等。
& &&(5)《宝岛风采》1984年创办,服务对象是本地城乡人民群众以及外地来琼人员,其内容是介绍海南建设成就、自然资源、旅游胜地、热带风光、风土人情、古今名人、先进人物、爱国华侨等。
& &&1988年4月至1990年,海南建省后,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社教部。
& &&1989年9月,社教节目开办了两个综合性板块节目《椰城热风》、《琼乡春雨》。这两个节目是将原来的《对农村广播》、《致富之路》、《农村科技》、《青年之友》、《听众信箱》、《科学与生活》等专题节目合并而成的,是融教育性、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板块节目。
& &&《椰城热风》主要对象为城市听众。用普通话广播。设置的栏目有《开拓新歌》、《大特区论坛》、《特区子弟兵》、《农垦之光》、《青春旋律》、《三百六十行》、《天涯旅游》、《法律信箱》、《道德法庭》、《共架新桥》、《老海南谈海南》、《金色黄昏》、《闪闪小星》、《科学与生活》、《求职指南》等。
&&& 《琼乡春雨》主要对象为农村听众。用海南话广播。设置的栏目有《绿海春潮》、《乡镇企业之窗》、《农家参谋》、《绿色企业》、《红花绿叶》、《绿色年华》、《残疾人之友》、《法制园地》、《农村信箱》、《人口与计划生育》、《广播父母学校》、《桃李天下》、《春声雨话》等。以上两个板块节目都采用节目主持人的形式播出,每次轮换播出3至4个小栏目。
&&& 《百草园》1989年7月开播,由台总编室创办,是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相结合的综合性板块节目,服务对象为城乡广大青年,中、小学师生。按不同内容设置的栏目有《诗与歌》、《三言二语》、《名星谱》、《名言录》、《为人之道》、《报刊选摘》、《一曲难忘》、《好歌献给你》、《无名小辈》等11个小栏目。
&&& 社教部还办两个跟“三农”有关的小板块节目《农村科技》和《今日农垦》,《农村科技》用海南话广播,《今日农垦》用普通话广播。
&&& 1988年起,社教部各节目每年都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类型的系列广播、广播讲座等,开展多种主题宣传活动。如1988年配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举办《海南建省办大特区》、《搞好计划生育》等各种讲座50多期。1990年《人口普查讲座》、《水法讲座》、《统战政策讲座》等,共发稿23万字。
&&& 1988至1990年,社教部一直坚持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供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祖国各地》节目中,介绍了“小政府、大社会”新的体制功能,宣传国务院鼓励投资开发建设海南岛的23条政策规定,宣传交通、能源、港口、通讯等重点建设,以及改进服务态度,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引内联等内容的一批稿件。1988年至1990年,每年都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稿10多篇,199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的稿件共8篇,其中录音专访4篇,共57分钟。
& &&3.文艺类节目
& &&(1)初创时期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文化精神生活的不断需求逐渐发展和丰富起来。文艺节目在全台的各类节目中占的比例最大,约占60%,“文化大革命”期间甚至占到70%至80%。随着收听工具在听众中的不断普及和广播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以海口市为中心,逐步向各市、县、城镇、农村、山区以及邻省广东、广西和邻国越南的边缘扩展。
&&& 1953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刚开播时,文艺节目归编播科管理,只有两名编辑人员、干部,节目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为主,外加播放唱片和地方戏曲。唱片多为解放前出版的旧唱片,经过甄别整理,挑选出一些适合时代要求的播出,如粤曲、国内外音乐。地方戏曲多为琼剧、海南少数民族民谣等。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后,第一次播出的自办文艺节目是琼剧对唱《坚决贯彻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歌曲教唱的是《歌唱婚姻法》,《歌唱最可爱的人》、《在祖国的和平土地上》、《生产建设新国家》、《刘胡兰》,琼剧教唱的是《禁止童养媳》等。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自录文艺节目是1955年1月举办的春节特别节目。当时为了配合开展春节宣传和文化娱乐活动,邀请海南艺人演唱琼剧、歌曲和曲艺节目,祝工人、农民春节愉快。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初期,为了配合当时的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文艺节目播出了歌曲《慰问志愿军小唱》,《抗美援朝对口唱》、《一颗子弹一包糖》、《和平与友谊之歌》、《我们为了和平自由而劳动》,独幕琼剧有《增产节约、抗美援朝》、《搞好生产、报答共产党》、《踊跃把余粮卖给国家》、《志愿军未婚妻中的“送别”》等。
& &&1953年下半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成立文艺组,归编播科领导,主要负责编排文艺节目。自办的文艺节目主要是《琼剧》节目和《音乐》节目,以及一些曲艺节目。
& &&琼剧节目主要服务对象是城乡广大讲海南话的听众,其内容是播放传统及现代海南戏的全剧或片段。同时介绍琼剧名演员及唱腔,并介绍琼剧的历史和现状。办好琼剧节目主要依靠民间艺人,组织业余剧团到台里录音。海南知名的琼剧艺人郑长和、陈烈三、陈华、林道修、红梅等都经常被请来台里录音。录制新群星琼剧团郑长和、陈烈三演唱的琼剧《私奔》,琼青琼剧团韩镜涛演唱的琼剧《组长和女婿》,集新琼剧团陈华演唱的琼剧《黄荣昌造机器》等,以及一些传统曲目。海口市手工业工会业余戏曲组,演员多是街道手工业社爱好琼剧的职工,文艺组还组织他们到台里演唱,播出的节目有《新郎新娘对唱》、《一对新青年》,海南话快板《解放台湾定胜利》等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的一些现代小琼剧、相声、快板之类的作品。
&&& 1953年底创办《音乐》节目,主要播送本地创作和外地交换来的《为了幸福的明天》、《全世界人民一条心》、《美丽的祖国》、《再见吧,战友》,粤曲《联盟力量大》、保加利亚名歌《鲁莽的小伙子》、苏联歌曲《苏维埃青年进行曲》等中外歌曲。音乐节目中的专栏节目《教唱歌》紧密配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城市民主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教唱《不朽的英雄戚继光》、《我为祖国练兵忙》、《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等歌曲。
&&& 1956年全国第四次广播工作会议以后,海南广播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也从开播时的29人增加到48人,文艺编辑人员得到充实。录制节目逐渐增加,唱片播出量逐渐减少。在“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广播走向新阶段,既有配合当前宣传中心工作的节目,又有为满足听众要求制作的欣赏性节目,并且节目也增加了地方色彩。开始录制和播放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琼剧节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糟糠之妻》、《岳母刺字》等。同时播出了一批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以黎族苗族生活为素材的歌舞节目。还播出了一批民歌民谣。在此期间,文艺节目还陆续增办了《讲故事》、《外地戏曲与曲艺》、《周末文艺晚会》、《电影录音剪辑》等一批艺术性、欣赏性较高的专栏节目。与此同时,建立一系列的有关文艺节目编播的工作制度,使文艺广播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提高编辑制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还派人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学习。
& &&(2)迂回发展时期
& &&1956年第五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文艺节目实行播出“三三制”(即传统作品、现代优秀作品和配合中心任务的作品各占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强调文艺节目直接为中心工作服务,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出现文艺追赶新闻,把报纸、杂志的“社论”编成文艺节目演唱等违反文艺规律的现象,播出大量诸如“人定胜天”、“亩产超万斤”等标语口号式的文艺节目,为当时的浮夸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1962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的同志认真学习中宣部的“文艺八条”,根据中宣部《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即“文艺八条”)的精神,并借鉴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关于改进文艺广播工作的意见》,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重视编排文艺节目,并对库存的优秀节目进行分类安排播出,播出了古装琼剧《红叶题诗》、现代琼剧《朝阳沟》,电影录音剪辑《骄傲的公主》、《赵一曼》、粤剧《柳毅传书》,歌剧《白毛女》,广播剧《壮志凌云》:长篇故事《三千里江山》等一批深受听众欢迎的文艺节目。这期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出版的《广播节目报》,在全国的广播节目报评比中曾多次受过表扬奖励。
& &&(3)“文化大革命”时期
& &&文艺广播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变成一片空白地。“文化大革命”开始,文艺节目除了《教唱歌》栏目教唱革命歌曲外,所有的栏目均停播,播出的内容均是千篇一律的“语录歌”和“造反歌曲”。1967年1月14日,“中央文革”强令各省、市台停止播出自办文艺节目,一律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1969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重新调整文艺组,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播出的文艺节目主要是几个样板戏和几首歌曲。1970年元旦,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恢复自办节目,这一次恢复和重新创办的自办文艺节目有《琼剧》、《音乐》、《戏曲》、《文学》、《每周一歌》、《星期音乐会》、《周末文艺晚会》、《京剧和外地戏曲》、《听众点播音乐节目》等。这期间,播出大量的琼剧、外地戏曲、歌曲、故事、曲艺、小说联播等节目。尽管这些节目仍然不能摆脱“四人帮”文艺思想的桎梏,但对早已厌倦样板戏的广大听众来说,却如久旱逢甘露,竞相收听。但令人感到遗憾和痛心的是,文艺组的编辑在“文化大革命”前十几年辛辛苦苦,精心制作的大批文艺节目被视为“封资修”而大部分被销毁,这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 &&(4)改革开放时期
&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陆续开放禁闭多年的文艺节目和恢复一些在听众中有影响的栏目,如《故事会》、《琼剧》、《戏剧》、《音乐》、《文学》、《每周一歌》、《星期音乐会》、《周末文艺晚会》、《京剧和外地戏曲》、《听众点播》节目等。琼剧名演员陈华、王英容,因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前录音的古典琼剧《红叶题诗》,他们的单位广东琼剧院便抓紧时间为他们落实了政策。许多文艺界人士都把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开放节目看做是为他们落实政策的信号,是党拨乱反正的具体反映,也是为他们恢复艺术青春的起点。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在拨乱反正工作中,落实干部政策,重建文艺编辑队伍,这对发展文艺广播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调进一批新干部和专业对口的青年学生充实编辑队伍,使编辑队伍的业务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的鼓舞下,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全体干部职工人人精神振奋,干劲十足,认真总结各个时期的历史经验教训,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遵循文艺广播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把文艺节目办得更加丰富多彩,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冲破羁绊,解放思想。
& &&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僵化,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关键的问题是要冲破“四人帮”的羁绊,解放人们的思想。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邓小平关于“文艺不从属于政治,但文艺又不能脱离政治”的指示精神,深刻地领会了政治和文学艺术的辩证关系,克服了长期以来把文艺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羁绊,正确认识文艺广播是党的宣传工具,它既不能脱离艺术而侈谈教育功能,只问动机,不问效果,也不能离开党的领导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而是要通过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歌颂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激起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使人们满怀信心地投身到“四化”建设中去。同时,让人们通过艺术的欣赏,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陶冶情操。根据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争夺“空中阵地”的激烈斗争的特点,坚持文艺广播在政治思想上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在艺术方面加强欣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寓教育于娱乐,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并且按照文艺特点、广播特点和地方特点,以增强争夺空中阵地的能力,使文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
& &&整合资源,解放人力。
& &&1978年1月,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升格为正局级单位,恢复台长负责制。文艺组改为文艺科,设音乐、文学、戏曲3个组,实行采编合一。1990年9月16日,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调频立体声台开办了第一个主持人直播板块节目《中外流行曲》,打破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流传下来的呆板僵化的合成播出形式。这样不仅解放大批人力去组织新节目,同时也减少机器和磁带的磨损,并有利于提高播音、增音人员的技能,提高节目编排的组合力。
& &&解放节目,不断创新。
& &&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制作的一大批文艺节目都是宣扬个人崇拜、歌颂“文化大革命”的“丰功伟绩”,严重地违背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所以文艺科对库存的这类节目进行大清理。同时,经过慎重的重审重听,解放了一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强令禁锢的优秀节目,如传统琼剧、中外名歌名曲、古典戏剧等节目,大部分都得到了重播。
&&& 由于广东改革开放最早,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促进城乡新的文化机构逐步形成,开放意识与日俱增。曾经以极大优势占据家庭文化的文艺广播,面临着新的竞争对手——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音像公司和音乐茶座,以传统的方式与内容播出的文艺广播已经与之不相适应。
&&& 面临着这种新的挑战,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成了弱势群体。文艺编辑要求观念更新,节目更新,文艺广播要彻底改革。为了使文艺广播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深入研究广播特点,研究新时期的听众心理,编排出一批深受广大听众欢迎的文艺节目。如在音乐节目中除了精办高档次的栏目,1980年还创办了《听众点播》音乐节目。该节目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乡青年、学校师生和解放军战士。内容主要选播听众点播的歌曲,大多以通俗流行歌曲为主,或者介绍歌星、分析歌曲、解答疑问,或借题发议论、插科打诨,使听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所得,既扩大节目的容量,也增加听众的乐趣。这个节目由主持人负责节目的编辑和制作,用普通话播出。
&&& 1980年3月11日,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倡议下,全国文艺工作会议在广州市召开,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派人参加了会议。广东省广播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杨繁在会上提出:“广播文艺要自强不息.要异军突韶。”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按照全国文艺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对广播文艺进行改革创新。
& &&一、集中力量办好《音乐》、《琼剧》、《文学》三个重点栏目,努力做到充分体现知识性、欣赏性和趣味性,使节目达到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效果。
& &&二、适应改革开放时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习惯,把以前那些成套冗长、节奏缓慢、情节松懈的小说、戏曲、故事、电影浓缩为选场,单本故事或片段播出。经过这样调整的节目,更加适合改革时代的节拍。
& &&三、建立立体声台。由于立体声收音机的日渐普及,逐步改变了听众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听众的欣赏水平。人们对单声道的文艺节目已经感到不满足了。1990年1月24日,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调频立体声台开始试播,播出第二套节目,并于1990年9月16日开办了第一个主持人直播版块节目《中外流行曲》。该节目开辟《送你一支金曲》、《歌迷信箱》、《卡拉OK录音台》、《歌迷谈歌星》等栏目,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活泼,主持人以直播形式播出。根据听众的要求,该节目从10月29日起改为综合文艺版块节目《黄金时光》,增设《家事闲聊》、《影视剧场》等小栏目,深受听众欢迎。
&&& 四、创办高质量版块节目。实行采、编、播一条龙。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大特区,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由地区级台升格为省级台,文艺科也随之升格为正处级文艺部,调进人才充实了文艺编辑队伍,并且对节目不断进行改革。文艺部又陆续创办了音乐栏目《宝岛新歌》,播出我省业余和专业歌曲作者创作的具有海南地方风格的新歌,听众以干部和青年学生为主。系列专题文艺节目《艺林漫步》,主要介绍省内有影响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主要作品,介绍颂扬特区新貌的佳作,并有计划地向听众推荐古今中外优秀文学艺术名作、名曲、名剧等。此外,对特区文化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也从正面作了介绍和评价。主要服务对象为文学艺术界及文艺爱好者,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用普通话播出。这两档节目都普遍受到听众的欢迎。
&&& 五、创办海南话故事。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渐强烈。为丰富广大农村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在1984年11月创办了《故事会》节目。这档节目以播送长篇历史故事为主,也播送一些现代题材的短篇故事,以广大农村听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用海南话播讲。播出的主要故事有:长篇历史故事《岳飞传》、《杨家将》、《薛仁贵东征》、《薛仁贵西征》、《薛刚反唐》、《呼家将》,由海南本土作家创作,反映海南题材的故事有《琼崖烽火》、《我们的东海岸》、《琼州武林传奇》、《椰胡情》等。这些节目深受听众欢迎,在农村几乎家喻户晓,不少节目还获了奖。其中新编故事《椰胡情》分别荣获首届全国新故事比赛创作三等奖、表演优秀奖和辅导奖。
&&& 六、精办长篇小说连播节目。《小说连播》节目创办于1989年9月,从开播之日起就拥有一大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听众,是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重点文艺节目之一。为了使节目通俗易懂,让听众从中得到知识,得到高雅的欣赏,编辑人员对原著进行了认真的改编,使之更加口语化,发挥听觉艺术的优势。播出的题材较为广泛,既有现代题材小说,也有古今中外名著;既有海南民间故事,也有传统武侠佳作。其中《挺进苏北》、《火红的云霞》、《姐姐的婚事》、《团聚》、《三国演义》、《红楼梦》、《寻找回来的世界》、《竞争者》、《芙蓉镇》等中长篇小说,成为城乡广大听众有口皆碑的好节目。
&&& 七、办好文学专题节目。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段时间,文艺进入了新的复兴时期,文学创作异常繁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就为办好文学专题节目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于是,海南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10月创办了《海韵》文学专题节目。该节目主要介绍本地区作者及其作品,作为本地区作者的创作园地。服务对象是广大文学爱好者和大中专院校师生。用普通话播出,男女播音员对播或单播。节目开播后几年,负责《海韵》文学节目的编辑还从节目中精选出一部分诗歌、散文结成集子《天涯诗帆》出版发行,深受读者欢迎。
& &&1990年6月创办的《海南开拓者》,以城乡广大听众为服务对象,介绍具有开拓精神,在海南建省办大特区中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 &&服务类节目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在1953年3月开播之初,就开办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服务性节目《天气预报》和《节目预告》;1958年又开播了《生活与知识》、《宝岛生活》、《广播体操》;1981年开播了《科学与生活》、《农村科技》、《经济信息》、《英语讲座》、《电大教学》;1988年后开播了《经济指南》、《经济生活》、《环球信息》等。
& &《天气预报》广播节目是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为全岛人民群众、生产单位服务的一个主要服务节目。海南孤悬海外,海域广阔。除了陆上人民群众要收听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以外,在海上作业的渔民和其他群众更需要收听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还有大陆各省来海南海域作业的渔民也要收听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广播。广东、福建、台湾、广西等省区,每年都有8千多艘渔船8万多渔民和海上巡逻部队,每时每刻都要收听海南气象台的天气广播。因此,20世纪50年代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用海南话、普通话、广东话3种方言播出。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同海南气象部门遵照国务院的有关指示精神,紧密配合,共同做好天气预报广播工作,特别是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广播工作。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每天都是在第一时间从气象部门收到最新的天气趋势、天气预报,通过无线电波传达到全区各地,并随时广播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1973年9月第十四号台风、1980年8月第七号台风,1983年7月第三号台风、1984年9月第十号强台风登陆海南期间,海南各县(市)有线广播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保证群众能及时收听到广播,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每次都是立即派出人员展开救灾,帮助其尽快恢复播音,使广大群众及时收听到天气信息。
&&& 为了加强海南防台风工作,使沿海港日、水上船只和其他有关单位及时收听到台风消息,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从1974年开始,凡强台风袭击海南,每小时广播一次强台风紧急警报。从1987年起,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采用固定时间广播方式,增加台风警报广播次数。对台风警报的广播稿件要求言简意赅,内容包括台风中心所在的经纬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风速、大风范围半径、最低气压、台风移动方向和预报台风登陆时间、地点等。
&&& 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日益提高,天气预报节目也不断增多,至1990年,天气预报广播节目设有:日常天气预报、危险性天气预报、天气和海浪预报等。日常天气预报广播,除预报24小时或48小时天气气候状况、天气现象、温度、相对程度、风向、风力、风球信号外,还广播南海海浪等海况预报。广播发布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有:大风、台风、暴雨、雷雨等剧烈天气现象以及持续低温、阴雨、干旱、汛期降水趋势、春季低温、早稻、晚稻播种育秧天气等天气预报。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收听广播,特别是收听灾害性天气预报广播,得以及时采取有效防御措施,大大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农作物受灾损失。
&&& 《节目预告》是为了方便广大听众收听广播节目。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早在建台时,就开设了节目预告,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预告,大都安排在每次播音开始时播出,最初为每天2次,开播时1次,结束时预告第二天的节目。1958年以后,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每天3次播音,节目预告也播出3次。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报时,关系着全岛各地的交通运转和千百万人的作息时间。准确报时,很受广大听众欢迎。除正点播出时间信号报时外,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还经常在其他时间报时,提醒人们依时上班、上学和外出。
& &&20世纪70年代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报时装置是一只比较精准的秒表,20世纪80年代,购进了数字报时钟,1988年,采用了更可靠的数字电子石英钟。
& &&《广播体操》节目:广播体操是中国广泛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从1958年4月30日开办广播体操节目,到1984年9月1日共播出第一至第六套广播体操和少年儿童广播体操。每天都有许多听众随着广播体操的乐曲认真做操,锻炼身体。每天一次,每次10分钟。
&&& 《广告或音乐》节目:开办于1980年4月,节目的宗旨是促进生产、沟通产销渠道,指导市场消费,方便人民生活。节目内容有商品广告、名优产品和名厂家介绍以及各类通告、经济信息等。《广告或音乐》每天播出两次,每次10分钟。
& &&《经济信息》节目:开办于1984年,以商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和经济部门领导及管理部门的干部职工为主要服务对象。节目内容是介绍国内外各种经济信息,每周六播出,每次20分钟,用海南话、普通话两种语言播出。
& &&《经济指南》节目:开办于1988年6月,服务对象主要是从事商品生产、商业领域的广大听众,节目内容主要介绍国内外的各种经济信息。每天两次,每次10分钟,主持人节目形式,用普通话、海南话两种语言播出。
& &&《经济生活》节目:开办于1990年6月,由原《经济指南》节目改版为《经济生活》。节目确定了“指导、服务”并举的方针,开设了10多个小栏目:《金融窗口》、《消费者呼声》、《科技动态》、《市场漫步》、《进出口行情》、《热门话题》等,寓指导于服务之中,在为听众提供信息服务中,达到指导人们开展经济活动的目的。每天两次,每次10分钟,用普通话、海南话两种语言播出。
&&& 《环球信息》节目:开办于1990年9月,至年底发稿54组,信息700多条。
& &&此外还有《英语讲座》,开办于1981年,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 《电大教学》开办于1981年,每天两节课,共90分钟。
&&& (三)播音与节目主持人
&&& 1.创办初期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1953年3月2日开播时,第一代播音员共有5名(男播2名、女播3名)。开播第一天的节目由播音员罗平、俞国球对播。最初的广播节目时间是,每天18点30分开始播音,共4小时40分钟。内容有:开始曲,节目预告,地方新闻,工人、农民节目,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60分钟抄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录新闻,用海南话播出,逢周日播出1小时50分钟的文化娱乐节目。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用普通话和海南话两种语言播出。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为主,自办节目为辅。海南处于国防前哨,有大海阻隔,交通不便,又属于方言地区,两种语言同时播出,既传播推广了普通话,又能更好地向方言地区群众传达政令和信息。
&&& 1957年,更改节目时间,早间6点开始播音,6点零5分民间音乐,6点30分文艺节目。1958年4月30日,调整公布了夏季播音时间表,每天3次播音,时间增加到8小时30分。增办了《国内外新闻》、《听众特约节目》、《生活与知识》、《宝岛生活》等多个自办节目,为了争取广泛的听众,调整后的节目表增加了广州话的天气预报。
&&& 创办初期的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设施非常简陋,工作场地十分拥挤,编辑室10多平方米,播音室3平方米,增音室5平方米,每四人同住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全台总建筑面积不超过500平方米。由于没有录音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全是直播。播音员备稿后,直接到话筒前播出。请人来做广播讲话和演出节目,也是如此。音乐戏曲用留声机放唱片。播音室设备只有唱片机、钢丝录音机,还有一个报时的秒表。夏天没有制冷设备,每天靠一盆水或街上买回冰块,搁在室内吸热降温。播音员星期天也没有休息,日夜坚持上班,工作紧张声音沙哑了,喉咙红肿了,就喝点开水,服一两粒药丸继续坚持播音。副台长卓蔚然、总编室主任都当过广州话的临时天气预报播音员。海南建省前,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播在抗台风等自然灾害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台风一来,通讯、交通中断,报纸到不了乡镇,时效又慢,政府只能依靠广播特别是天气预报指挥抗灾救灾,部署灾情善后工作。届时,县乡政府有专人收听广播,据此安排本地的抗灾救灾工作。渔民都收听天气预报广播,按天气情况安排生产。
& &&2.探索、前进时期
& &&1956年全国第四次广播工作会议召开。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领导及时传达会议精神。
& &&1958年4月在海南行政区公署举行的第一次广播大会上,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参加了现场直播,圆满完成了任务。
&&& 这一时期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设备较差,记者下乡采访,大多都是文字稿,但编辑为了编出喜闻乐听的节目,常将稿件编成说唱新闻、编成快板、编成琼剧独唱。有些记者写稿还喜欢写上几首跟内容有关的海南民谣,海南话播音员可谓是多面手,他们边敲木梆子边唱快板,非常动听,深受农民欢迎。20世纪60年代,农村节目还开办了一个每周一次的《读报会》节目,假设三四个农村中的代表人物,由一个主持讲述一周报纸上的重要新闻,其他人边听边问边议论,诙谐风趣,受到听众喜爱。可以说,这是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最早创办的主持人节目。播音员还较多地随同记者、编辑深入农村、工矿采访,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亲自体验生活,熟悉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经受锻炼,丰富语言,提高表达能力。这一时期,播音员在完成文字稿件播出任务外,还参加广播剧、小说与评书连续广播的录制工作。
& &&20世纪50年代后期,广播宣传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播音员的调门逐渐高起来,亲切自然的风格逐渐减少,播音变得空泛、浮夸,宣传了许多脱离群众的东西,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 &&3.发展提高时期
& &&从1958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由每天播音1次,增加到每天播音3次,各类自办节目达3小时20分钟,播音员始终是5个人。由于坚持苦练基本功和适应急稿播出能力,每天早晚的《海南新闻》节目,常常插播刚刚收到的消息,这一阶段每个播音员的差错率几乎是万分之零点几。全组的月平均差错率不超出万分之一。
&&& 这一阶段,为了提高播音水平,台领导每天都要安排时间,非常认真地收听广播,每周举行播音审听会和欣赏会,以便对每位播音员的专业水平,播音情况进行评价。还经常与上级电台进行播音业务交流,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经常寄来学习资料进行指导。此外,还带上录音带到工厂、农村去征求工人、农民的意见。
&&&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每逢“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海南行政区公署及海口市人民政府都举行各界群众游行表演等大型活动,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都参与实况广播,男女播音员都能以饱满的情感播音,圆满完成任务。
& &&4.“文化大革命”时期
&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遭受了空前的灾难。
&&& 1969至1972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陆续招进一批新人补充播音队伍,他们中有的来自文昌,有的来自北京。这支播音员队伍,从总体上看,思想、文化素质都比较好。为不断提高播音员整体素质,组内定期开展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提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钻研播音业务。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学习活动,使全组同志在政治、思想、文化、业务等各方面得到了提高。
& &&1970年恢复自办节目后,全台探索广播特点蔚然成风。播音员也积极参与其中。如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普通话播音员王学恩,为了更真切地搞好录音报道,特地随同记者深入五指山区,跋山涉水,体验黎苗族同胞的生活。
& &&5.改革开放时期
&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播音工作重新走上正轨,并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农村节目出现了对话的形式,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之间的提问、回答、议论,互相补充,有起伏地交流,方便听众边听边想边记,同时,也将过去那种读报式的播音改为拉家常式的播音。1982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设立了播出科,播音员队伍达到17人,其中普通话播音员6人,海南话播音员9人,先后有2人为兼职的广东话播音员,广东话主要播出《天气预报》。
&&& 1980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自办节目逐渐增多,开播了一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节目《农村科技》、《青年之友》、《听众信箱》等。随着节目内容的变化,播音风格也有了较大改变。以前播音员是说教式,这时开始以贴近大众的口语化、大众化风格出现在听众面前,播音员以朋友的身份,在播出节目中平等地与听众交谈,告诉听众如何种好果树,如何用好电,并采用一对一的谈话方式播出,在听众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时期播出的文学节目《一块银元》在听众中反响强烈,播音员邱九儒多次被各中学邀请,与听众进行交流。1984年开播的《故事会》,播出的故事《杨家将》、《岳飞传》、《我们的东海岸》深受听众喜爱,广大农村听众听得入迷,甚至一边煮饭一边听,抱着收音机听故事。播音员谢盛忠获得了海南省播音作品一等奖、特等奖的荣誉。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还十分注重播音业务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几年间,不断派出播音员到北京广播学院学习,1984年还邀请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李刚、吴郁等来台讲课,进行示范,共同录制节目等,这些活动对播音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 1988年4月26日,在海南建省挂牌仪式上,播音员刘芳进行了现场报道。建省后,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机构进行重新设置,成立了总编室,播音员归总编室领导。这一时期播音员共18人(海南话、普通话各9人),其中4人负责播海南新闻(男女对播),4人负责播国内外新闻(男女对播),4人负责播社教专题节目,2人负责播文艺节目,2人负责播广告、经济节目,2人监听核听。在这期间,为了使广播宣传适应海南开发建设的新形势,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认真学习兄弟台经验,广泛征求听众的意见,着重抓新闻改革。新闻播音也随着改革,逐步恢复了大部分直播,并加快了播音节奏,做到了新闻“快、多、密”和简明化的要求,使人耳目一新。在此基础上,也抓其他节目改革,提高了宣传质量,一批节目在全国性的评比中获奖或得到好评。夏志强、邢萍合播的《宝岛风采》节目,在全国优秀播音作品评比中获得“登峰优秀奖”。广播剧《梦之船》,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并在元旦黄金时间播出,有七家省市级广播电台通过节目交换采用了该剧。
&&& 1988年8月,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了首个主持人直播节目《听众点播》,由李成、邢月主持,为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主持节目探了路。1989年7月,李成、邢月主持的《百草园》节目正式开播,节目采、编、播一体化,两位主持人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令人耳目一新,节目开播不久,受到听众广泛好评。主持人李成也因此获1990年度“海南大特区青年建设者”奖章。
&&& 1989年9月社教节目进行改革,出现了《琼乡春雨》、《椰城热风》两个较为固定的主持人直播板块节目。当时的主持人主持节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采、编、播于一身,即从采编稿件到播出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第二种是编辑把稿子写好,按照稿子以主持人形式在节目中出现,个别主持人也参加编辑,但未能做到采、编、播一体化。
&&& 1990年1月,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调频立体声台开始试播。这是一个更能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广播电台,体现了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多年来改革的成果。它以新闻、经济信息节目为骨架,采用综合性、大板块节目构成,主持人以直播形式播出。9月17日,办起了第一个60分钟的直播节目《黄金时光》。它一出现就受到广大听众欢迎,每天收到很多听众来信和来电。主持人过可翔、夏志强都是从内地引进来的优秀主持人、播音员。
& &&(四)信息服务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信息服务起步较晚,主要以1984年创办的《经济信息》节目为主。该节目以商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和经济部门领导及管理部门的干部职工为服务对象。用海南话、普通话两种语言播出。
&&& 经济信息的主要来源有:①采编人员采写的信息;②信息员的来信来稿;③来自全国各地报刊资料的信息。
& &&广播作为信息载体进行开放型传播,具有独特的优势:传播范围广,凡电波所至,全面覆盖;传播速度快;信息受众广泛,备行各业、男女老少、文化水平高低均可收听;信息容量大,每天播出的信息可达几十条;利用值高的信息可以采取高密度传播,供更多的听众利用。
& &&《经济信息》节目内容为如下几方面:
& &&1.综合信息——播送国内外经济发展动态,市场预测。
& &&2.供求信息——为各贸易单位、个体户提供商品供求信息。
& &&3.市场信息——播送日用百货、农副产品市场信息。
& &&4.金融信息——介绍国家的金融政策、提供国家外汇牌价、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及金融股票行情信息。
& &&5.海外商情——介绍港澳和国外市场动态。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采写编播的经济信息节目,还多次荣获全国大奖,如信息节目《市场漫步》栏目,获全国省级广播电台信息协作网第8次会议优秀信息作品评选一等奖。信息作品《永兴镇荔枝干待销》、《要重视小商品的生产经营》分别获全国省级广播电台信息协作网第8次会议优秀信息作品评选三等奖。
&&& (五)广告
&&& 1.初创阶段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广告业务起步较晚,建台第二年才办起《工商广告》。商业广告的宗旨是“发展生产,服务工商”。广告播出时间一般以每天中午为主,在文艺节目中插播,广告内容多为销售产品及公私启事。当时没有设置专门的广告业务机构,只是行政组指定人员兼职管理,没有专职的广告业务人员,没有安排固定的播出时间。广告形式比较单调,只由一名播音员播音,没有配音乐,收费标准也很低,每条广告以百字计算,收费人民币1500元(旧币,等于现价1角5分)左右,国营企业做广告收费更低。
&&&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时间里,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广告业务对于繁荣当时的城乡经济,促进商品交流和恢复国民经济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58年后广播广告曾有一段时间停播。1962年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广播广告又继续播放。1966年初再次停播。
& &&2.恢复发展时期
&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根据党的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于1979年恢复了广告业务,广告的制作不像以前那么单调,有了配乐,也安排了固定的播出时间。广告组可以承办国内外广告业务和代理全国同行业国内外厂告业务。
&&& 1981年以后,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印了《广播广告》宣传资料,明确了广播广告的实施办法、广告时间和收费标准。当时的广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商广告,另一类是非工商广告(即文化体育展览、公告启事、寻人广告等)。工商广告占大部分。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广告设计、编辑制作形式比其他媒体广告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灵活生动,更具有生活色彩,有直播、对话、独自、相声、快板、歌曲、琼剧对唱、小品表演、微型广播剧、音响配乐等形式。广告词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每条广告词一般是15 秒、30秒、45秒,最长的不超过1分钟。经过不断的钻研和探索,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广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 &&①以同客户合办专题节目为名的广告。
& &&这是一种高档的广告形式,在栏目名称上冠以企业的名称或产品商标名称。如海口椰树集团公司的《椰树之歌》等,参与的一般都是大型企业。合同期限最少一年,每天播送几分钟。它的特点是有自己栏目的呼号、前奏曲,可以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大幅度地销售产品和提高企业形象与知名度。
& &&②客户特约专题节目的广告。
& &&这种形式不受太多的束缚,比较灵活,适合于中、小型企业。只要在节目的开头或结尾播出“本节目由××公司特约播出”,外加一句广告词。可以特约一年、半年、一个季度或一个月。因广告是节目带出,所以费用比一般广告费贵些,但客户还是乐意做这样的广告,要求特约播出的企业较多。
& &&③在专题节目前后播送的广告。
& &&工厂企业可以选择与自己的产品有密切关联的节目或者听众群较多的节目,指定在某个节目的前或后播送其产品广告。如种子公司可以在《农村科技》节目播出其种子产品广告,制药厂可以在《祝你健康》栏目播出其药品广告。
& &&④参与娱乐性活动的广告。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周末的文艺节目丰富多彩、娱乐性强,许多企业都要求参与,要求在其中穿插其产品广告。如《星期音乐会》、《周末文艺晚会》都有企业参与活动。
& &&⑤报时广告。
& &&节目播出中,每逢正点都要广播“现在是北京时间××点正”的报时声音。不少企业认为:出门的人很关注时间,运用产品特约报时,能提醒人们注意,可以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 &&⑥配合各种商品经济活动的广告。
& &&如举办各种服饰展销会、家用电器展销、书市、酒楼开张、中秋月饼销售等等。
& &&⑦春节贺岁特别广告。
& &&按我国传统习俗,新春佳节,辞旧迎新。许多企业纷纷借助新春佳节通过广播电台向各界人士拜年,并配上喜气洋洋的音乐或锣鼓,互祝吉祥如意,使来年人们对企业有个好印象。
& &&⑧公益性广告。
& &&它是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抓住社会的热点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并用形象生动的广告词播出,富有针对性,感染力强。如“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海口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等。
&&& (六)地方记者站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初期,只有6名记者,下设新闻组、农村组,新闻节目来源主要依靠《海南Ft报》,农村组设二三名记者,负责各县(市)的采访工作。直至20世纪80年代,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没有派出驻站记者,遇有各县(市)发生重大新闻事件临时派人去采访。
&&& 从20世纪60年代起,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就是广东人民广播电台集体记者成员,1965年,向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稿上百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年采用的稿件有54篇。
&&& 1983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成立采通科,管理记者和通讯员。这一时期,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设立驻各县记者10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人。但这些记者基本上都是每个月下去几天,由于经费、人员等原因,始终没有建立记者站。
&&& 1988年海南建省后,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升格为省级台,在1989年的机构设置和编制中,记者由采通部管理,对记者进行了重新分工,其中负责海口地区新闻采写工作2人,负责琼山、屯昌、定安县的新闻采写2人,负责通什、白沙、保亭、琼中县的新闻采写3人,负责儋县、临高、澄迈县的新闻采写2人,负责东方、昌江、乐东县的新闻采写2人,负责三亚、陵水的新闻采写2人,负责琼海、文昌、万宁县的新闻采写3人。这些记者每个月至少有半个月在下面县。
&&& 1989年三亚记者站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建立的第一个记者站。记者站有固定办公地点,有电话、传真机、采访机。三亚记者站以三亚为主,兼顾民族地区八个市县的新闻采写,一年写稿200多篇。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南端点火活动在三亚举行,驻站记者在南端点火台火炬交接、点火和传递活动的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在管理方面,记者站归采通部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记者站的业务、行政管理条例。在发稿方面实行定额管理,要求记者每个月写稿数量,规定每人每月在完成写稿定额的情况下还要完成一篇内参稿件及四篇录音报道。记者定期向采通部报告发稿计划,一般每周报一次,不报或漏报受罚。每季度召开一次记者全体会议,学习上级指示精神,布置工作,交流报道工作经验,介绍台内新的改革方案、新设想、新举措等。
& &&(七)群众联络
& &&1.听众联络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从建台开始就注意做听众的联系工作。建台初建立了“收音联络组”,负责抓广播收音站建设和巩固工作。当时,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海南的收音工具还很少,收音机总量不过200多台。为了扩大广播宣传影响,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专门派人到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发动和帮助机关团体和群众购买收音机收听广播。广播电台还经常派人亲自携带收音机下乡,组织农民收听广播,还为他们修理收音机。
&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在开门办广播方面也前进了一大步,经常邀请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座谈,听取他们对广播的意见。此外,还与共青团、妇联、财政、农业等部门联合举办一些临时陛节目,引导他们利用广播,组织所属群众和干部收听广播。6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群众工作进一步贯彻了依靠全党全民办广播的方针,创办了“海南广播”增刊,刊载听众的来信、来稿,使之成为听众工作的一个园地。
&&& “文化大革命”初期,听众联络工作停顿。
&&& 20世纪70年代初、中期,通联工作有所恢复。各节目都注意密切与听众的联系,重视做好广播宣传的反馈工作。并在部分县、乡、公社尝试建立听众联络点,比较广泛地征求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广播宣传的意见和要求。如1975年4月11日到16日,《对农村广播》节目组的编辑、记者和播音员由编辑部副主任陈赞日带领到澄迈县的新吴公社。在该公社的龙楼、参军、永跃、新吴四个大队以及公社召开了6次调查会,参加者有100多人。龙楼大队第一生产队队长何天庆,坚持收听广播5年,每次广播里传来了重要事情,他都组织社员讨论,大家越听越爱听。社员王明哲从1971年起坚持收听广播,坚持数年,每日必听。他谈到收听广播有四大好处:一是及时了解国内外新闻;二是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三是学习科学
文化知识;四是学懂学好普通话。永跃大队第14生产队队长童立仁,自己买了两部半导体收音机,一部放在家里,一部随时带在身上,一有机会就收听广播。他说:“一天不听广播,就如没吃饭一样不舒服”。1975年7月12日到14日,节目主持人又到定安县龙门公社,就如何进一步办好《对农村广播》节目,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查。在龙门公社召开了4个调查会,有公社广播站、大队、生产队部分干部、农民代表、回乡知青、农民通讯员等20多人参加。在调查座谈会上,针对节目的服务对象、内容、节目的编排以及播音等有关问题听取农民听众的意见。
& &&为进一步加强与听众的联系,海南人民广播电台于1984年11月,在《对农村广播》节目开播了《听众信箱》小栏目,专门为听众解答问题,提供服务,受到听众的欢迎,全年听众来信达到14250封。
& &&海南建省后,1989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了3个综合性板块节目《百草园》、《琼乡春雨》、《椰城热风》,以其崭新的面貌奉献给广大听众,受到听众的普遍欢迎。这几个节目都注重让听众参与,节目缩小广播电台和听众距离,使广播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琼乡春雨》板块节目开播后,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有不少群众来信赞扬这个节目办得有声有色,是农民的知心朋友,良师益友,这样的节目越听越上瘾。有的听众来信表示,他们是这个节目的固定听众、忠实听众、热心听众,一天不听《琼乡春雨》节目就吃不下饭。还有些听众来信说每次节目,尤其是有关农村科技的内容,他们都用录音机录下来反复听。甚至有些听众来信要求将节目播出稿编书出版,供他们购买。琼海石壁镇民间艺人姚宝林,乘车100多公里专门来《琼乡春雨》节目组,说要探望节目主持人和编辑,还特意带来几捆带叶荔枝,说他每次都收听这个节目,是个固定听众,一定要主持人、编辑一起来尝尝他带来的荔枝。临走时他还吟诵了打油诗一首赠给《琼乡春雨》节目。诗云:琼乡春雨空中来,稻花心花它浇开,父老乡亲需要你,党的声音广播电台。
&&& 《百草园》节目开播后,在广大听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热情听众的来信每天有50多封,最多时有200多封,开创了广播电台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1990年7月19日,在《百草园》节目开播一周年的时候,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在长堤路边、人民桥旁的海口儿童公园,举行了纪念《百草园》节目开播一周年联欢晚会,台里所有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含经济广播的主持人)都在晚会上与听众见面,这是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以来,首次举办的户外活动。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听众不少,但广播只听其声不见其人,听说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主持人将在这次联欢晚会上同听众见面,大家奔走相告。当天,不少听众,尤其是《百草园》节目的听众特地从全省各县、市赶来海口,参加这个联欢晚会。晚会的主持人,是《百草园》节目的主持人李成和邢月,开幕式上,李成、邢月首先作自我介绍,接着,一一介绍各个节目的播音员或主持人,然后由播音员、主持人表演他们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上台表演的还有《百草园》的热情听众。这次联欢晚会,尽管没有明星表演,但观众热情高涨,晚会还未开始,几百个座位已经坐满,站着观看的人还有几千人。为了维持秩序,驻台武警部队除值班的外,全部参与维持治安,尽管观众人非常多,但秩序良好。晚会在深夜11点半宣布结束,然而不少观众迟迟不舍离开,他们走近台前,好看清楚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主持人,特别是《百草园》节目的李成和邢月。
&&& 《百草园》节目还与省电子工业总公司联合举办了“迎亚运联欢晚会”。主持人建议为亚运会作贡献,有2千多人寄来捐款近8千元。《百草园》节目还多次组织听众座谈会,征集各界人士意见,办好广播。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还借助《百草园》节目的影响力,创办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百草园》小报,发行量达到23000份。
&&& 《百草园》节目和《百草园》小报,起着相得益彰的作用。
&&& 1990年1月24日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调频立体声台顺利试播,以其崭新的面貌奉献给广大听众。这是在“听众是广播的主人”的思想指导下建设系列电台迈出的重要第一步,听众在广播中提高到主人的地位,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群众工作从此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调频广播开播后,收听广播的听众激增。听众把收听海南立体声台列为“每天收听”的电台。
&&& 调频立体声台的开播,增加了听众的参与意识。为了进一步密切广播与听众的联系,调频立体声在开播之后多次召开座谈会,征集各界人士意见办好调频广播节目。
&&& 1990年9月17日调频台办起第一个直播板块节目《中外流行曲》,后来根据听众要求于10月25日将此节目改为《黄金时光》,这一节目的播出深受听众欢迎,来信来电络绎不绝。10月份,又开辟了《卡拉OK录音台》栏目,邀请听众到广播电台进行卡拉OK演唱录音,选优播放。这个栏目引起听众的广泛兴趣,开播一个多月来,报名人数就达到180多人。两个月时间播出听众自娱自乐演唱的卡拉OK歌曲30多首。为了使更多的听众参与节目,调频立体声节目大量播出听众来信、点歌等,还设置了热线电话,由编辑或主持人在电话中对听众采访、解答问题,邀请听众嘉宾到直播节目现场与主持人共同主持节目,还经常走出直播室到户外与听众一起举办大型的互动活动。调频立体声开播后的一年,开展户外活动频繁,如举办《歌迷联欢会》、《听众点播卡拉OK演唱会》等,参加人数达上万人。
& &&2.通讯员联络
& &&通联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事业中的体现,是沟通广播电台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十分重视通联工作。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通联工作在建台初期已经开始,1953年,专门设立了通联组,重点在各县(市)乡发展通讯员,不断扩大通讯员队伍。其中有一批骨干通讯员,他们经常来稿,并与编播科保持密切联系。
&&& 1965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贯彻依靠全民办广播的方针,群众工作进一步加强,专门办有《海南广播》增刊,及时向通讯员提出报道要点,表彰优秀通讯员,刊登优秀来稿,并对这些优秀稿件进行分析,供广大通讯员参考。还定期刊登一些新闻报道的业务文章,以帮助通讯员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因此通讯员来稿来信日渐增加,全年收到通讯员来稿来信共10913件,其中采用稿件平均每月239篇。遇到重要中心工作和重要节日,来稿数量更多。因此,广播宣传报道面明显扩大,反映农村基层情况的报道更加及时、生动、具体。广播的可听陛也有所提高。
&&& 1970年1月以后,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恢复自办节目。在抓好广播宣传工作的同时,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
&&& 1970年至1973年,是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通联工作搞得较好的时期,此期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同海南日报社合作,大力开展群众办报、办广播的活动,主要是:
&&& (1)经常共同召开(一年数次)海南各战线、各大企业(农垦、石碌铁矿、南海水产公司、鹦歌海盐场、吊罗山林场、尖峰岭林场、霸王岭林场、屯昌水晶矿)报道组长会议,汇报、交流和部署通讯报道工作。
&&& (2)联合举办通讯员学习班,培养骨干通讯员。指导通讯员学习新闻写作知识,采写新闻稿件。这样的学习班一年举办二三期。
&&& (3)联合召开一年一度的“积极通讯员代表大会”,参会人数大约千人,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表彰和辅导。
&&& (4)联署合办指导和鼓励通讯员写稿的刊物——《红色通讯员》,每月出刊二期。
&&& 由于海南日报社、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共同努力,全岛各地的通讯报道活动开展得比较正常,比较活跃。通讯员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至1973年,全岛通讯员不少于3000人,其中骨干通讯员有500人左右,来稿数量增多,质量也逐步提高。海南日报社、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各市县广播站的稿源十分丰富,而且报道面比较广,报道的深度也得到加强。
&&& 通讯报道活动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不少通讯员,由于多次参加新闻报道学习班,经常给海南日报社、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采写稿件,久而久之,其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成为各地的“秀才”(笔杆子),有的逐步成为领导干部。
&&& 1978年后,各市、县广播站也开始相继举办业余通讯员学习班,组织他们学习通讯报道业务知识。琼海、定安、临高、儋县、东方等县广播站分别举办2至4期通讯员学习班,培养了一批通讯报道业余骨干。1981年4月,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同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站联合召开了全区新闻秘书会议。
&&& 1982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设立采通科。
&&& 1983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举办海南行政区广播站采编人员培训班,邀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南方日报驻海南记者站曾庆松、本台甘梅英、陈海川等讲课,主要授课内容有:新闻的采访及写作、怎样采制录音报道、怎样编写广播对话等。
&&& 1984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对广播宣传进行了初步改革,通联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年中就发展了51名特约记者、特约评论员和特约通讯员。这批人员都是各行业中的业务骨干,极大地弥补了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不足。当年他们共发稿641 篇,这些稿件时效性强,质量较好,受到听众广泛好评。1984年通讯员全年来稿18540篇,采用8480篇,来稿量和采用率都比1983年增加。
&&& 1985年采通科为了沟通记者和广大通讯员的联系,创办了《记者往来》刊物,出了6期。及时向通讯员提出报道要点,通报记者、特约记者、通讯员来稿、用稿情况,刊登通讯员的经验交流稿件及一些新闻报道的业务文章,以帮助通讯员提高业务水平。
&&& 1988年海南建省后,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设立了采通部,并专门设立了通联组。
&&& 1989年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内部交流》、《内部通讯》和省内发行的报纸《百草园》。《内部交流》、《内部通讯》的创办,对台内各部(室)和各市县广播电台(站)以及新闻秘书掌握新闻导向和报道思想、了解广播信息、交流工作经验、学习兄弟台的新鲜经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他们的欢迎。《百草园》报,是海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出版的月报,其主编由总编室主要负责人王家严兼任,责任编辑邀请海南作家莫清华。该报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以陶冶青少年思想情操,鼓励和引导中、小学生作文为宗旨,经常选登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海韵》、《百草园》等节目的广播稿及中小学生的文章。它一发行就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发行不到半年每期发行量就有23000多份。
&&& 1989年至1990年9月,各市县新闻秘书、通讯员和广播电台、广播站采编人员共为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写稿31044篇,采用12285篇,占广播电台整个播出稿件的80%。通讯员来稿中反映的不适于公开报道的重要问题,及时编发《内参》报送海南省领导机关及有关部门,其中不少问题引起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对解决来信中反映的执行政策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密切联系群众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通联工作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及时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南谢忠故事会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