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马是唐僧被如来佛封为什么佛

白龙马成了什么佛_百度知道
白龙马成了什么佛
白龙马成了什么佛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八部天龙。
采纳率:100%
是成菩萨了
这个不太清楚了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八部天龙、净坛使者和八宝金身罗汉成佛之后谁的地位更高一些?
他们的顺序是:南无净坛使者菩萨(猪八戒) 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沙悟净) 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白龙马)
所以猪八戒比沙悟净大,沙悟净比白龙马大
因此唐老大、孙老二、猪老三、沙老四、白小五。猪老三加封时,如来给解释的是,净坛shi者是用来专门消受善民供奉的,实为美差!所以,在此的“shi”应理解为“食”,应该是净坛“食者”而不是“使者”。(俗语就是后院养的猪,吃不完的供果全给它)。
至于菩萨的,其实菩萨是个虚称,就跟布施时喊施主的尊称一样:某某女菩萨、某某男菩萨。可解意为大慈大悲的施主。
罗汉,罗汉其实也高不到哪里去,相比如来座前的五百金身而言,沙悟净的金身无非就是500:1的概念。你想想,如来座前五百金身罗汉,和这个金身独独的罗汉,怎么比?
真正得到晋升的应该就俩,一个是唐老大、一个是孙老二。加封孙老二的时候,孙老二跟唐老大说,咱们现在都成“佛”了,佛是啥意思,佛是老师,是尊师,是引领力量的关键人物,所以,我的理解是,即便没有唐老大的位置,孙老二也可以搞定,无非是为了纯渡如来的爱徒金蝉子而已,排列是:人、人祖即猴子或畜生、畜生、人、畜生的队列。
【猴子成佛论是值得推敲的,它既不是如来的得意门生,又跟佛界素无来往,即便成佛也应该没他什么事,可为什么,它就可以成佛?毫无“背景”的二号主角!有人曾说它是佛和观音的事,但如果没有此论,它凭什么可以高于一个是统领天河的兵马大元帅,另一个是玉皇大帝屋内的卷帘大将?】
九九八十一难,说是考量金蝉子的决心,在我看来,无非是为了有个地方彰显佛界的力量罢了。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西游阔论其它文章
造反一直是古代绵延不绝的话题,古代的朝代更迭,有百分之八十是起于造反,陈胜、吴广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不要跳出古人思想局的限性,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管咋说,公开抗法那就可以定性为造反的。悟空反天庭,牛魔反三界,均是造反行为。但是,
西游记中有很多的仙、魔、妖、灵,三界中最厉害、地位最高的很多人都说是玉皇大帝,但是小编认为,以太上老君的地位为最高,他看见天庭势力太大,决心三分天下,佛、道、儒。塞外化胡为佛,用佛教和道教,两大势力将玉皇大帝的儒教势力三分而鼎力。因此西游记不仅是一个
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读到这有了一丝不解,人们经常说养条狗还有感情,悟空跟着菩提祖师学道七八年,总该有那么一点感情才对,
从刚开始唐僧为悟空缝帽子,到后来悟空气不过,假扮六耳猕猴,一棒子锤向唐僧,这样的感情变化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请呢?三藏见说出这般恶话,却又心惊道:“徒弟呀,我这祷祝是教你体好生之德,为良善之人,你怎么就认真起来?”那是因为他怕猴子一怒之下把自己也打死,
观世音菩萨在民间信仰很大,佛经也说七佛之师,和大势至菩萨跟着阿弥陀佛,吴承恩不好写低了。如来要寻金蝉子,菩萨自告奋勇,如来也是暗喜,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的。我们先看一下观音出场的表现:大闹天宫赴蟠桃会时,率众仙见玉帝,王母出迎,与王母、老君共同
猪八戒确实不强,但天蓬元帅真的不弱!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猪八戒被贬下凡没有多长时间,不到500年的时间。千年级别的妖怪基本不能近身的。注意他是贬下凡的,而且投了猪胎,说明他已经没了任何法力。就这样,他500年之内还是可以完虐取经路上的小妖。可以试想想他当天蓬
白骨精属于天地神人鬼的哪一类?还是赢鳞毛羽昆?突然发现她很特殊啊!其他的要不是动物修炼成的,要不就是人修炼成的。只有她,从白骨开始修炼起,这算什么玩意!奈何我南赡部洲并北俱芦洲之地,妖魔剪伐,邪鬼潜踪。2.原来那风、雾、雷、熌乃是些阴魔作号,欲夺所取之
没理由啊 原来天天上朝相见 ,沙僧不认识猪八戒倒也罢了,这个人比较蠢,看到九齿钉耙都想不到是天蓬元帅,为何猪八戒不认识沙僧呢?沙僧是卷帘大将,也就是玉帝的贴身侍卫,地位很高的天蓬平时是外放元帅,封疆大吏!而且那猪八戒连奎木狼都不认识,奎木狼的地位不低了
这一番,那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他看大圣纵横,掣金鞭近前挡住道:“泼猴何往!有吾在此,切莫猖狂!”这大圣不由分说,举棒就打,那灵官鞭起相迎。两个在灵霄殿前厮浑一处。好杀——
儒家,中国遵循的孔孟之道,自从中国独尊儒术几千年以来,还有何学派敢称在儒之上,中国的学子莫不已孔孟为师,平民莫不已懂得认字为荣。他对中国影响是最深刻的,有人敢否认吗!独尊儒术已经不是孔孟之道了,不过是假借的孔孟之名。董仲舒为了自身,改变了儒家思想,使其
三怪见行者驾筋斗时,即抖抖身,现了本象,扇开两翅,赶上大圣。你道他怎能赶上?当时如行者闹天宫,十万天兵也拿他不住者,以他会驾筋斗云,一去有十万八千里路,所以诸神不能赶上。这妖精搧一翅就有九万里,两搧就赶过了,所以被他一把挝住,拿在手中,左右挣挫不得。
猴子打不赢蝎子,如来观音都吃亏的,为什么被一个二八给秒了?难度猴子不会变公鸡?观音也想不到么?昴日星官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住在上天的光明宫,本相是六七尺高的大公鸡。西游遵循中国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鸡是蜈蚣的天敌,专克蜈蚣。再说西游世界中能有宫殿居住的大
原著里有这样的话:《西游记》三十三回:行者跳将起来,抖抖土,束束裙,耳后掣出棒来,叫山神、土地:“都伸过孤拐来,每人先打两下,与老孙散散闷!”不会是打脸或者脚吧?应该是打屁股或者腿。“不好,孤拐也化了!腰截骨也化了!”……我查了字典,解释说“孤拐”指颧
阎王消息也不精通啊,孟婆看到天庭公务员下凡投胎也不上报一下就给她喝汤!太虐心了 孩子被摔死 老婆不记得以前的事情还怨恨他!最可怜的是两个孩子居然被摔死了,小时候看的的老版的重播没看懂以为是妖精霸占了公主不让公主回家,现在却发现剧情是那么地虐心,把公主抢到
话说黑熊怪论武力和孙悟空不相上下,只是耐力差点、人品也好!重要的是如来让金箍套住妖怪给唐僧做个徒弟。。对菩萨言曰:“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这菩萨皈依拜领。如来又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
人参果除了增加寿命,连超凡的能力都没有,参见结尾大雷音寺前唐僧过河时褪去凡躯,唐僧也是吃了人参果的,可见人参果只能单纯的增加寿命!而蟠桃就好多了,这是原著:“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
感觉这是著名的人类伦理难题,至少目前来看私自审判开不得头!孙悟空打死了强盗,唐长老批评他:告诉你多少次了,出家人不能杀生,更何况是伤人性命!悟空回答:要是今天不打死他们,还会去害更多的人!唐长老道:即使是这样,也不该由你去动手。悟空道:俺老孙就不明白
西游记里面,小编最喜欢人参果这一段。故事很精彩,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情节曲折,而且非常有人情味,处理问题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似乎说不过去,那就是清风明月按照师傅的安排,给唐僧打了两个人参果,结果唐僧不敢吃,他俩倒也不含糊,自作主
1,成佛有不同的标准。一个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其实是说他找对组织,走对道路。地藏菩萨一个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观音菩萨度不尽世人决不成佛,这才是真正的佛。就猴子而言,只是走对了路,完成一项任务。是暂时告一段落而已。想想弥勒要成未来佛,还要等多久,西
任何一场打斗,大多当成了华山论剑(感情大家都是来争武功天下第一的),完全忽视了人物的根本目的。举例:二郎神和孙悟空打,完全忽视了二郎神是来抓“贼”的这一目的,原来他是来参加奥运会的,要讲个公平比试。(反正原文里只写了两人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猴哥也白龙马是什么人变化成的?
14:38:27 本文行家:
&白龙马简介
  白龙马,西游记中人物。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触犯天条,后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憎取经,之后又误吃唐僧所骑的白马,被菩萨点化,变身为白龙马,皈依佛门,载乘唐僧上西天取经,最终修成正果,被升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西游记》以其奇幻的境界、生动的人物形象、诙谐幽默的笔调和妙趣横生的语言吸引着众多的学者研究,在“游戏中暗传密谛”(《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第十九回总批)〕,在神幻、诙谐之中蕴涵着哲理。但研究者往往只把目光聚焦在了取经四人“孙悟空、唐三藏、猪八戒和沙僧”之上,很少去关注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白龙马。其实,不论是从作品渊源。结构篇章还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哲义角度来看,作为“五圣”之一的白龙马在作品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和蕴涵着丰富哲理。现在,虽然有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往往或是一笔带过,不加深究,或是从片面而浅论,不做专述。我在细读作品和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白龙马这一形象有了一些浅陋拙见,现在就摆出来,以求赐教。
  小白龙原来是西海龙王敖闰殿下的三太子。龙王三太子纵火烧了殿上玉帝赐的明珠,触犯天条,犯下死罪,幸亏大慈大悲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幸免于难,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经。无奈他不识唐僧和悟空,误食唐僧坐骑白马,后来被观世音菩萨点化,锯角退鳞,变化成白龙马,皈依佛门,取经路上供唐僧坐骑,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终于修成正果,取经归来,被如来佛祖升为八部天龙。白龙马形象的来源&:(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白龙马形象:西游记的漫长成书过程,其实就是将唐朝和尚玄奘到天竺国求经过程不断进行艺术加工和神化的过程。玄奘取经是唐朝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贞观三年起的十七年间,玄奘法师为追求佛法真义,前往天竺,历经百余国,取回经文657部。而在这一原型事件的最初记载中,取经的队伍就只有他和一匹马。而在后来由其弟子慧立、彦宗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既睹胡人所乘马瘦赤,漆鞍有铁,与何言合,心以为当,遂即换马。”的记载。这与西游记第十五回所写的情节颇有渊源。只不过此处所换为一赤马。在随后的宋代的西游作品中,才逐渐出现“猴行者”、“深沙神”等形象。在元朝的杂剧中,亦有了关于换马的记载,“吴昌龄的杂剧,便和吴氏书渐相近……木叉售马一折,和吴氏小说收龙马事同。”这显然就可以看出白龙马这一形象和《西游记》的成书过程是紧密相关的。&当然,作为神魔小说代表作的《西游记》虽然充满了奇幻色彩,但是还是有最为真实的生活来源的,毕竟神话不过还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的本身。”白龙马这一形象也不例外,他也是来源于作者的生活。关于白龙马的原型,我们在作者的生活环境中可以找到许多的线索。据记载,在作者的居住地,有“白龙潭,在巨平山当中,崖底方三十步,水深丈余。旧有白龙潜中立祠祀,早祷辄应,今仍旧。”&又有“龙祠在伊卢山西畔,名罅,有水科甚多,有龙潜于内,早祷辄应。”这些描写和《西游记》中白龙马所居住的鹰愁涧很是相近。从中可见,作者在平时的所见所闻中,或许早就已经有了白龙马的雏形材料,而这些材料的积累,就使得白龙马形象的出现成了可能。(二)创作传统、文化传统和白龙马形象: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龙和马都有着相近的意象关联。龙在先秦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被幻化成马的形象,用做马的功能,成为人们追求理想、超越现实的比照。“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这些都是以龙为骑的写照。吴承恩在《驻白云四阕》中有“白马骄嘶,不受黄金控,十二天街画里行……荣谈笑总变龙,退食以客。”在《送我入门来》中更说:“狗有三升抗糠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对于污浊社会的鄙视不屑和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使得文学家们有了对龙马的向往和渴求,而白龙马这一纯洁、飞腾、超凡的形象也正和这一品格相匹配。屈原在《离骚》中所写“驷玉虬以乘翳兮,溘埃风余上征。”中的“玉虬”更是白色的无角龙,这和西游记中去角除鳞的白龙马更是绝妙之应。可以说作者有可能就是受了这种创作传统和典型形象的影响,才激发了白龙马创作的契机。另外,汉代“白马驮经”的典故和白马寺的传说对白龙马这一形象的产生也有影响,唐朝张继的《宿白马寺》中就有“白马驮经事已定,断碑残刹见遗踪”&一句,白马和佛教有着很多的传说,而作为佛教故事代表的西游记和白马的渊源亦是很深。在《西游记》中设计白龙马这一形象,不但成了故事发展的必要,也成了艺术真实的要求。(三)白龙马形象的文本分析:我们必须把白龙马放在《西游记》这一作品中和其他取经四众统一来看。虽然白龙马在《西游记》中真正的亮相只有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崖意马收缰”;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第六十九回“心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第一百回“往回东土五圣成真”五次,但只是这简单的五次就已经使他的形象栩栩如生,生动鲜活了。
  如果我们把这五次亮相连起来,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带有插曲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故事结构:开端是第八回自报家门,讲明自己是西海龙宫三太子的身世和犯罪之因;第十五回,误吃白马,斗齐天大圣,不畏行者之强,不惩匹夫之勇的归服过程是故事的发展;继而是第三十回的高潮部分,把白龙马刻画得更为有情有意,有勇有谋,
  先是在绝境之中垂缰救主,弄酒舞剑,戏耍妖怪,虽没有成功但却充分显现了白龙马的机智和勇敢,接下来是受伤后规劝猪八戒请师兄救师,情真意切。“小白龙沉吟半晌,又滴泪道:‘师兄呵,莫说散伙的话。若要救得师傅,你只去请个人来。’”足见其不但意志坚定还可以顾全大局。并且,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出,白龙马有知人之能,他对孙悟空、猪八戒的性情和禀性观察了解的很是准确。而在第一百回中,白龙马彻底地走到了前台,不但回归东土以后,唐僧在唐太宗面前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而且白龙马还得到了“八部天龙”的称号,这个称号和猪八戒、沙僧比起来是不低的,可以说是对白龙马的肯定和定位,算的上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另外,在可以作为插曲的六十九回中的亮相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尽显白龙马的性格。“那马跳将起来,口吐人言,厉声高叫道:‘师兄,你岂不知?我本是西海飞龙……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成灵芝……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一个“跳将”的动作,再加一声“厉声高叫”,把齐天大圣的豪气和傲骨比将了下去,一句“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更彰显了白龙马超凡脱俗的品格。即使是玉帝、佛祖,在孙悟空面前又岂敢如此张狂,最后虽然还是为之,但也是“咬将那满口牙齿支支的响亮,仅努出几点儿,将身立起。”试想第四十五回“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中行者、八戒、沙僧三人溺尿戏妖怪的“酣膻之味”和“有些猪溺臊气”的情形,白龙马的尿反成了珍贵的救人良药和成仙妙方,两者比较起来,我们不得不承认,白龙马的品格在四个徒弟中绝对应为上品,并且应该是最接近完美的。
参考资料:
[1] 互动百科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白龙马竟是孙悟空的前世?
白龙马竟是孙悟空的前世?
古典小说的写作,有一种“草蛇灰线”之法,是将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元素不时逗露,却并不点明,直到情节正式展开之后,好学深思的读者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前面一再暗示的是这么回事!比如,《水浒传》“宋江杀惜”是一个重要情节,其中,宋江行不离身的招文袋是个重要道具,里面装着暗通梁山的书信和黄金,是阎婆惜用来要挟宋江的关键证据。小说里的这段故事,反反复复写到这个招文袋,前后达十五次之多。据清代学者桂馥考证,佩剑所用玉璏俗称“昭文带”,是剑器之附属,亦是杀机之枢纽。钱钟书《读小说偶忆》称,小说写招文袋,犹武松过景阳冈反复写哨棒暗示将要打虎,是作者一再暗示阎婆惜将被杀。
《西游记》第四十四回,师徒四人将要行到车迟国,“忽听得一声吆喝,好便是千万人呐喊之声”。悟空前往侦查,看到被道士奴役的和尚们在往陡坡上拉砖瓦木石,“原来是一齐着力打号,齐喊‘大力王菩萨’,所以惊动唐僧”。和尚干苦力,发力时喊号子齐声喊“大力王菩萨”倒也是题中之意。但读者若以为仅是因为名号中有“大力”二字,适机出现在这段情节中而已,便是埋没了作者“草蛇灰线”的苦心。
那么“大力王菩萨”究竟是何尊神?据《佛说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称,有一尊“大力明王菩萨”,身穿虎皮衣,手持金刚棒,神通广大,能降服龙王及一切魔王,并与须菩提尊者大有缘法。其形貌、本领、身份、故事、社会关系皆与悟空一般无二——悟空最初求道的老师就是须菩提祖师。《西游记》最后,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但成书年代更早的元代《西游记平话》却这样说:
玄奘法师往西天取经,路经此山,见此猴精压在石缝,去其佛押出之,以为徒弟,赐法名吾空,改号为孙行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在路降妖去怪,救师脱难,皆是孙行者神通之力也。法师到西天,受经三藏东还,法师证果“梅檀佛如来”,孙行者证果“大力王菩萨”。
悟空竟是先被封为“大力王菩萨”的!
第四十四回中孙悟空救拔这群和尚,是把自己的毫毛嚼碎,让他们捻在指甲里,握着拳头叫一声“齐天大圣”,他就现身护法。了解了大力王菩萨与悟空等同的身份之后,再例以“草蛇灰线”之法,读者自然会明白,其实和尚们一开始喊“大力王菩萨”,就已然在召唤悟空了,所以悟空才会适时出现。更不要说和尚们曾梦到太白金星,告诫其等待齐天大圣来救护。笔者在前面的“西游识微”系列文章中指出过,东方朔、太白金星和孙悟空在偷桃的故事上有传承关系,这里的太白金星、齐天大圣、大力王菩萨、孙悟空,万变不离其宗,总是“草蛇灰线”之点显、逗露。
大力王菩萨
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白龙马因为“驮负圣僧来西”,“驮负圣经去东”,被佛祖封为“八部天龙马”。加封完毕后,灵山群圣祈颂的最后一位是“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也就是白龙马所加封的神职。八戒说:“师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白龙马载负十万八千里之遥,所以能得封为广力菩萨。广力菩萨与大力王菩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那么白龙马为何又与悟空的前身有着相同的名号?
《西游记》中的龙,多是懦弱无能之辈,被打被杀被欺被骑,与传说中的神通广大之龙颇不相符。何以为然?悟空自夸时说:“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倒海的神通:大之则量于宇宙,小之则摄于毫毛,变化无端,隐显莫测。”《管子·水地》描述龙的神通则说:“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两相对照便会发现,悟空无非是承袭了龙的神通,取代了龙的地位。从悟空夺取东海龙王的定海神珍铁开始,西游故事里的龙便把自己的神力渡让给了悟空,自身的力量因而削弱,转而成为需要保护的对象。
另一方面,每当悟空不在的时候,小说便又回归到龙活跃的节奏中来。比如,悟空被压五行山期间,展开的是三藏出世和太宗还魂的情节,这两段故事中,龙或龙王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物。换言之,悟空不在期间,小说的主角回归到龙。悟空因三打白骨精被驱赶,接踵其后的奎木狼故事里,是白龙马跃而对阵黄袍怪,承担起了原属于悟空的、保护唐僧的责任。
站在这个角度反观“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的名号,便知这不仅是历史名号的转移,亦是白龙马与孙悟空亲密关系的“草蛇灰线”,更昭示着在历史悠久的西游故事系统中,龙与悟空原有着更为深厚、复杂的关系。
进入读读君的小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部天龙白龙马的级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