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声波取代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实验中的光波,情况会怎样?能实现声波的干涉吗?

  摘要:杨氏设计出的双缝干涉实验比较巧妙,对研究物理学重要现象――光的干涉开辟了新的视角。他最先运用光的叠加原理对光的干"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再议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摘要:杨氏设计出的双缝干涉实验比较巧妙,对研究物理学重要现象――光的干涉开辟了新的视角。他最先运用光的叠加原理对光的干涉进行解释,并首次测定出了光的波长,在物理学中的光波动学说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设计中狭白光为何也可以产生出双缝干涉?波长在发生变化时对干涉条纹有什么样的影响?在小孔的后面加上透明的介质薄膜后干涉条纹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7142996.htm  关键词:双缝干涉 杨氏 干涉条纹 狭缝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使人们认识到光不但具有粒子性,同时光也是一种波,它具有波的各种特性,比如干涉、衍射。同时该实验还表明光不是机械波,是概率波。在这个实验中,人们也对这个实验的一些环节产生了疑问,如狭缝s是否一定要存在等。而这些关于杨氏双缝实验的问题及疑问却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   一、干涉概述   当空间频率与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不变的两束光波在空间相遇时,在波重叠区域,某些点振动加强,某些点振动减弱,因而在空间形成强弱相间的稳定明暗或彩色条纹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光的干涉是光的波动性的最好说明。日常生活出现的一些现象,比如小孩用肥皂吹出来的泡泡上,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的五颜六色,还有下过雨后的柏油路面上,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我们可能观察到油膜的彩色图案等,都是由于光的干涉而形成的现象,都可以波动性来解释。要产生光的干涉现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两束光的频率要相同,其次两束光的振动方向也要相同并且两束光的相位差必需恒定,具备这样的两束光我们称为的相干光。   二、杨氏双缝干涉   杨氏在十九世纪初就用非常巧妙的方法设计出了通过相位差对光的干涉进行研究的方法。并应用用叠加的原理阐述光与波一样也会发生干涉现象,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自然哲学讲义》里第一次提道了了这个实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后来这个实验成为物理学史上最经典的五个实验之一,这个实验做起来非常简便,只需要一支蜡烛,两张不透光的纸,一张白纸就能做这个实验,首先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其中开了一个小孔的不透光纸前面,在纸的后面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然后在这张纸后面再放一张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的纸,在这张纸后面再放一张白纸当光屏,这样从小孔中透出的烛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白纸上,就会出现干涉条纹,这就是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杨的著作《自然哲学讲义》就好比在科学界平静的水面上投入了一颗石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光的微粒说和光的波动说两大学术界又展开了针缝相对的争论,但由于当时以牛顿为首的光的微粒说占主导地位。当时人们对光的本质属于探索初期,主要观点分为牛顿的微粒说和惠更斯等人的波动说。惠更斯的观点:光是一种纵波,光是机械振动在“以太”中的传播。杨则提出光是一种横波,它的著作受尽了权威们的嘲笑和讽刺,近20年间无人问津,杨为了反驳专门撰写了论文,但由于他的知名度很低,加之一些权威的作祟,无处发表,没办法只好自己印成小册子。但是据说发行后“只卖出了一本”。原因很简单,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光是纵波,直到1819年法国年轻工程师菲涅耳,当时他才31岁,在《关于偏振光线的相互作用》论文里,才提出了光是横波的概念。   三、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讨论与思考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如上图所示。在图中我们可知,如果D、λ是一定值的时候,则e和d是成反比例的,此时d越小,则条纹分辨就会越清晰。如果λ1和λ2是成整数比的时候,则某些级次的干涉条纹就会发生重叠现象。如果换用白光进行本实验, 就会在中央会出现白色亮纹,同时其他各级次的条纹就会形成一个彩色光谱,即从中央向外由紫到红排列的彩色条纹。   1.为什么白光也能产生双缝干涉   两个相干的光的频率一样是满足相干条件的,但是白光中的光源比较多、波长长短不一样。此时,人们会问为何白光也可以发生双缝干涉呢?我们不可否认,白光含有频率不一样的可见光,而频率不一样的光波彼此之间是不相干的。不过,在通过两缝射出来的白光,存在频率一样的单色光,而此时就会发生干涉现象。S属于白光光源的时候,那么从s所发出来的任一长度波长的任何一个光波均会照在s1与s2上面,因此,s1发出的任一个光波均可以在s2中寻找到与自身相干的波。s1与s其实就是满足相干条件的白光光源,而每一种长度的波长的光都可以在观察屏上面产生一组杨氏条纹。各个波长产生的杨氏条纹叠加起来就会形成干涉图样。因为,各个单色光均处于中央线上面,其相位差均为0,其振动均需要加强,为此各个单色光可在中央线上出现明纹,所以我们看到中央明纹属于白色的。   2.光源S位置与实验结构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①光源S位置变化时:比光源S是向上移,则零级明纹会往下移,其干涉条纹会整体往上平移;反之如果S是向下移,则干涉条纹又会整体往上发生平移,但无论是光源S如何移动,是不会影响条纹之间的间距的。   ②双缝之间的距离d发生变化时:如果d增大,则e减小,零级明纹的中心位置是会发生变化的,其条纹会变密。如果d逐渐减小,则e会逐渐增大,而条纹则会变成稀疏。   ③双缝和屏幕的间距D变化时:如果D减小,则e会减小,但零级明纹中心的位置不变,条纹间距变密。如果D逐渐增大,则e会增大,其条纹是会变稀疏的。   3.小孔后加透明介时,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①如果在S1后面加透明介质薄膜,零级明纹就会上移到点P,干涉条纹均会同时整体往上发生平移。那么移过条纹的数目为:Δk=(n-1)t/λ;而条纹移动的距离则可通过 OP=Δk?e进行计算得到。   ②如果在S2后面加透明的介质薄膜的话,则干涉条纹就会发生下移。   4.波长、单色光、复色光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当使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做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时,在光屏上出现的干涉条纹各级的强度大体保持不变,是等间距并明暗交替条纹,并且条纹宽度会随着单色光的波长增大而相应的变宽。如果换用复色光白光照射,就会在光屏形成七彩条纹,条纹分面规律为中间是白纹,其余各级依次为由紫到红的彩色条纹。彩色条纹中,相同波长的光干涉加强的位置与使用单色光时相同。在较高干涉级中,还可以观察到红光越过高一级紫光位置的情况。   四、小结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设计为我们研究量子物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认为狭缝s的存在是有必要的;白光也能产生双缝干涉;波长及装置结构变化时干涉条纹的移动和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的;在小孔后加透明介质薄膜,干涉条纹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参考文献:   [1]姚启钧.光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谢敬辉.物理光学教程[M].北京理工大学,2011.   [3]张建秋.杨氏干涉条纹的理论分析与实验观察[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79-8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光源上移或者下移 条纹间距怎么变化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光源上下移动时,干涉条纹下上移动(移动方向与前者的相反). 再问: 你观察过这样的现象吗 再答: 20多年前,我在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的实验室里观察过这样的现象。
因为这个装置没有说明是处于真空中的还是处于什么介质中,如果处于真空中的,那波速是一样的.如果处于某种介质中,那就是对的.因为折射率n=C/v,C是真空中的光速,所有色光都一样,V就是各种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波速,红光的折射率小于紫光,那波速就大于紫光.由“甲光的条纹间距比乙光大”可看成甲是红光,乙是紫光. 再问: 答案上
这个简单,本来光源是在中间对称位置的,如果光源上移,则干涉图样下移,条纹间距不变.同样,若光源下移,则条纹上移.
杨氏双峰干涉形成明纹的条件为dsinθ=±kλ k=0,1,2,……当θ=0时,各波长形成的中央明纹在白屏上重合,形成白光,即中央明纹时白光;中央明纹两侧的条纹是彩色的.因为同一级次的明纹因为各光线波长的不同而错开,而不同级次的明纹也因为波长的不同而发生非相干重合,因此在白屏上看起来是彩色的(除中央明纹是白色的).
按照现在我学习到的只是来解释,这一个光子穿过缝后的运动轨迹是随机的(即普朗克级空间里随机运动).当大量光子聚集在一起的时候,由于概率的存在,大部分光子就会向几率大的方向传播,此时就能显示出光传播方向和波动性的宏观特性.
不变.间距=λ*(r/d) 其中λ是波长,r是缝的间距,d是缝到屏的垂直距离.
有影响,光线过两个狭缝的距离不等,测量结果又误差.理想实验条件是光源和两狭缝成等腰梯形.实际操作时,一点小的角度影响不大.最终对干涉图像起决定因素的是狭缝宽度,这个参量决定最后图像的形成.
相当于两个有固定相位差的等效光源.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属于分振幅干涉,思路是保证 两个有固定相位差的等效光源.
我们用的光源都是无数的电发出无数的的超四面八方的光线 相干光的要求频率相同 震动情况相同很明显直接用光源是无法实现的 加第一条单锋 是想用同一极小部分光源产生的光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光的相干性 而对于我们初等试验来说 这就可以了
分析:虽然两个激光源的频率相同,但它们是两个独立光源,所以没有恒定的相位差,它们各自发出的光同时照射到双缝时是不能发生干涉的,即不能看到干涉条纹.
杨氏搭建起来太麻烦了,光源又不好找,搭建一个迈克尔逊干涉仪就好了,汞灯,激光光源都行,但是我不知道你说的令人惊讶的区别指的是什么?区区的杨氏双缝有什么令人惊讶的地方? 再问: 就是实验的结果与自己的想象不一样,怎么说呢,杨氏的那个我们会以为是2束光,但却有很多 再答: 这个普普通通的干涉现象,有什么跟想象的不一样啊,我
是为了让光源相当于从一个位置发出,使双缝的光线之间有一个确定的路程差.如过原光源为线性,可以不用单缝滤片.
A、由于白光是复合光,故当光程差为紫光波长的整数倍的位置表现为紫色亮条纹,当光程差为红光波长的整数倍位置表现红色亮条纹,故屏上呈现明暗相间的彩色条纹.故A错误.B、用红光作为光源,当光程差为红光波长的整数倍是时表现红色亮条纹,当光程差为红光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呈现暗条纹,故B正确.C、两狭缝用不同的光照射,由于两列光的
因为光透过双缝后通过衍射形成明暗条纹,距离双缝远的地方,两个光源的叠加范围越小,所以变窄
三个原因光源有一定的宽度,即,空间相干性,光学专业的教材里面有这些内容.缝有一定的宽度,即,单缝衍射对双缝干涉的亮度的调制.双缝干涉的亮度理论,都是小角度近似,光学里面很多内容都是这样,这与力学电磁学非常不同.角度大了,要考虑倾斜因子,数学复杂,一般的教材都不讲解.
不会出现干涉条纹,因为光的干涉形成条件是两个频率和振动方向相同的光源,红光和绿光的频率不同,所以不会出现干涉条纹.
波动光学,一个条纹对应一个波长的光程差,干涉条纹下移N个条纹,就是光程差变化了N个波长. 再问: 那增加的光程为δ=(n-1)L=10.5λ是什么意思呢,直射率和L有什么关系 再答: 原来在空气中传播,光程为L, 现在在玻璃中传播,光程为nL, 光程变化了δ=nL-L=(n-1)L 另一条光线不变,这条光线的光程变化量
1.光的干涉:两列光波在空中相遇时发生叠加,在某些区域总加强,某些区域减弱,相间的条纹或者彩色条纹的现象.光的干涉的条件:是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相干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①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②设法将同一束光分为两束(这样两束光都来源于同一个光源
A、由于白光是复合光,故当光程差为紫光波长的整数倍的位置表现为紫色亮条纹,当光程差为红光波长的整数倍位置表现红色亮条纹,故屏上呈现明暗相间的彩色条纹.故A错误.B、用红光作为光源,当光程差为红光波长的整数倍是时表现红色亮条纹,当光程差为红光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呈现暗条纹,故B正确.C、两狭缝用不同的光照射,由于两列光的
480nm的紫光照射到折射率为1.40的玻璃片上时相位延迟量为()*2π*1.40=23.0nm的紫光照射到折射率为1.70的玻璃片上时相位延迟量为()*2π*1.70=28.3333*2π二者相差5*2π,也就是差5个波长,中央明纹就在第5明纹的位置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access the URL on this server.Powered by Tengine当前位置: >>
高中物理 13.2《光的干涉》课件(新人教版 选修3-4)
13.2《光的干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干涉现象,知道从光的干涉现象说 明光是一种波. ? 2.掌握光的双缝干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何处出现亮条纹, 何处出现暗条纹. ? 3.掌握明条纹(或暗条纹)间距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 4.知道不同色光的频率不同,掌握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 ? 5.通过实验初步认识薄膜干涉现象,了解其应用. ? 二、能力目标 ? 1.通过了解杨氏把一个点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分成两束,理解 相干光源的设计思想. ? 2.通过根据波动理论分析单色光双缝干涉,培养学生比较推 理,探究知识的能力. ? 3.在认真观察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加强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三、德育目标 ? 通过对光的本性的初步认识,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 世界观. ?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 双缝干涉图象的形成实验及分析 ?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 1.亮纹(或暗纹)位置的确定. ? 2.亮纹(或暗纹)间距公式的推导. ?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 通过机械波干涉现象的复习,过渡到光波的叠加, 进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 过探究现象成因,总结规律,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最后通过对薄膜干涉成因的分析达到拓展应用, 提高能力的目的. 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 1、两列机械波(如声波、水波)发 、两列机械波(如声波、水波) 生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生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2、如何获得两列相干的机械波? 、如何获得两列相干的机械波? 3、两列波干涉时,振动最强的点和 两列波干涉时, 振动最弱的点条件是什么? 振动最弱的点条件是什么?δ=r2 ? r1= ± k λ,k = 0,1, 2,L λ δ=r2 ? r1= ± ( 2k+1) ,k = 0,1, 2,L2 光到底是什么?……………微粒说17世纪明确形成 17世纪明确形成 了两大对立学说 由于波动说没有 数学基础以及牛 顿的威望使得微 粒说一直占上风 19世纪初证明了 19世纪初证明了 波动说的正确性波动说 惠 更 斯牛 顿爱因斯坦在20世纪 爱因斯坦在20世纪 20 初提出了光子说 光的波粒二象性麦克斯韦 电磁说 第二节 光的干涉 二、光的干涉1801年,英国物理学 年 家托马斯?杨在实验 家托马斯 杨在实验 室里成功的观察到 了光的干涉现象. 了光的干涉现象.托马斯?杨 托马斯 杨 探究1: 探究 :光是一种波光单 色S1 S2 屏双缝 双缝干涉图样单 色 激 光 束 S1 S2暗条纹的中心线 暗条纹的中心线 亮条纹的中心线 亮条纹的中心线图样有何特征? 图样有何特征? 双缝 明暗相间 等间距 中央亮条纹 杨氏双缝干涉 二、杨氏双缝实验像S1 * S* S2 * 双 缝 屏屏观察 实验, 实验, 概括实 现象, 现象, 并说明 出这种 现象的 原因? 原因?
三、单色光的双缝干涉的实验现象: 单色光的双缝干涉的实验现象:1、等宽度、等间距的明暗条纹。 、等宽度、等间距的明暗条纹。 2、波峰与波峰、波谷与波谷叠加 、波峰与波峰、波谷与波谷叠加 明条纹。 的区域振动最强,即出现明条纹 的区域振动最强,即出现明条纹。 波峰与波谷叠加的区域振动最弱 叠加的区域振动最弱, 波峰与波谷叠加的区域振动最弱, 即出现暗条纹 暗条纹。 即出现暗条纹。 δ=r2 ? r1= ± k λ,k = 0,1, 2,L,明条纹δ=r2 ? r1= ± ( 2k+1) ,k = 0,1, 2,L , 暗条纹2λ 思考:若用绿光在同样的装 思考: 置中做双缝干涉实验, 置中做双缝干涉实验,会得 到什么图样呢? 到什么图样呢? 不同单色光的双缝图样干涉比较红光蓝光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从两张照片中可以看出: 从两张照片中可以看出:红光的 条纹间距(宽度)比绿光大,那么, 条纹间距(宽度)比绿光大,那么, 不同单色光的干涉条纹的间距( 不同单色光的干涉条纹的间距(宽 与哪些因素有关? 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1:下图中 点为明条纹还是暗条纹 点为明条纹还是暗条纹? 思考 :下图中P点为明条纹还是暗条纹? 思考2:设单色光的波长为λ, 思考 :设单色光的波长为 ,若P1为靠近 中央最近的明条纹, 中央最近的明条纹,则:P1S2-P1S1=? ? 思考3: 的中点, 思考 :若Q1为PP1的中点,则Q1是明条纹 还是暗条纹? 还是暗条纹? Q1S2-Q1S1=? ?Q2 P1 Q1 PS1 * S* S2 * 由于l远远大于d, l远远大于x,δ = r2 ?r 1d x? δ 2 = d L条纹中心的位置: 条纹中心的位置:x = ±(2k +1)L x = ±k ? λ d L2d明纹λ(k = 0,1,2,L )暗纹 四、单色光的双缝间距或宽度与波长的关系: 单色光的双缝间距或宽度与波长的关系: 1、条纹间距的含义:相邻的亮纹或暗纹 、条纹间距的含义: 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 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相邻的亮纹和亮 纹之间的距离或暗纹和暗纹之间的距离叫 做条纹间距。 做条纹间距。条纹中心的位置: 条纹中心的位置:x = ±(2k +1)L x = ±k ? λ d L2d明纹λ(k = 0,1,2,L )暗纹2、单色光的相干的特征:等宽度等间 、单色光的相干的特征: L 距的明暗条纹 ? x = λd(指相邻明纹与明纹之间或暗纹与暗纹之间) 指相邻明纹与明纹之间或暗纹与暗纹之间) 观察不同单 色光的双缝干 涉条纹的情况, 涉条纹的情况, 说说你的思考? 说说你的思考? 五、光的波长的测定: 光的波长的测定: 各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长光的 颜色 红 橙 黄 波长 nm 770-620 - 620-600 - 600-580 - 光的 颜色 绿 蓝- 靛 紫 波长 nm 580-490 - 490-450 - 450-400 -d 红光波长最大 红光波长最大, 波长最 λ = ?x 紫光波长最小 紫光波长最小 L 五、进一步研究: 进一步研究:不同的色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不同的色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波长和频率的乘积等于波速: 波长和频率的乘积等于波速:v=λf,波长 , 越长频率越小,波长越短频率越大。 越长频率越小,波长越短频率越大。 1nm=10-9m光的 颜色 波长λ(nm) 波长 频率 f (1014Hz) 光的 颜色 波长λ(nm) 波长 频率 f (1014Hz)红770~620 ~3.9~4.8 ~绿580~490 ~5.2~6.1 ~橙620~600 ~4.8~5.0 ~蓝-靛490~450 ~6.1~6.7 ~黄600~580 ~5.0~5.2 ~紫450~400 ~6.7~7.5 ~ 七种单色光的综合性质对比一览表 特征量 干涉条纹间 距(?x) ) 真空中的波 长( λ) ) 频率( 频率(ν) 红光→紫光 红光 紫光 由大到小 由大到小 由小到大 思考4 思考 :七种单色光在同一种装置中的双 缝干涉条纹间距是从大到小的。 缝干涉条纹间距是从大到小的。但它们在 双缝正对的像屏的中央P处附近均为亮条纹 双缝正对的像屏的中央 处附近均为亮条纹 还是暗条纹? 还是暗条纹? 拓展1、 拓展 、若用白光在同样的装置中做双缝 干涉实验,其干涉图样是什么条纹? 干涉实验,其干涉图样是什么条纹? 拓展2 拓展2、分析说明用白光做杨氏双缝实验 中央亮纹的边缘是什么颜色? 时,中央亮纹的边缘是什么颜色? 红 拓展3 拓展3、分析说明用白光做杨氏双缝实验 离中央最近的一条亮纹是什么颜色? 时,离中央最近的一条亮纹是什么颜色? 紫 红光蓝光白光 六、白光的双缝干涉: 白光的双缝干涉:中央明条纹单色光的合成 思考5 肥皂泡看起来常常是彩色的, 思考5:肥皂泡看起来常常是彩色的,雨后公路 积水上面漂浮的油膜,看起来也是彩色的。 积水上面漂浮的油膜,看起来也是彩色的。这些 现象是这样形成的? 现象是这样形成的?七、薄膜干涉1)现象:水平 现象: 明暗相间条纹 2)相干光的来源: 相干光的来源:光波相互 肥皂薄膜 前表面反射光波 与后表面反射 光波相互 叠加产生干涉 在薄膜的厚度为d处 在薄膜的厚度为 处,前后表面反射光 的光程差为2 , 的光程差为2d,则⑴当2d = k λ ⑵当 2d = ( 2k + 1) λ时,出现亮条纹时,出现暗条纹2⑶如果薄膜厚度均匀变化,用单色光照射 条 如果薄膜厚度均匀变化, 纹间距相等 用白光照射 在同一厚度某一波长的光反射后 增强,另一波长的光反射后减弱, 增强,另一波长的光反射后减弱,所以出现彩 色条纹 所示, 例1、如图 所示,竖直的肥皂液膜的横截面, 、如图4-4所示 竖直的肥皂液膜的横截面, 右侧受到一束平行光的照射, 右侧受到一束平行光的照射,关于肥皂液膜产 生干涉条纹的说法正确的是( ) 生干涉条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右侧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是由光线在肥皂液 在右侧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是由光线在肥皂液 薄膜左右两个表面反射的两列波迭加生成的 B.在左侧也能观察到类似的条纹 在左侧也能观察到类似的条纹 C.观察到的条纹可能是黑白相间的也可能是色 观察到的条纹可能是黑白相间的也可能是色 彩相间的 D.观察到的条纹可能是水平的也可能是竖直的 观察到的条纹可能是水平的也可能是竖直的 薄膜干涉的应用a.干涉法检查平面 a.干涉法检查平面原理:在被检平面与透明样板间垫一个薄片, 原理:在被检平面与透明样板间垫一个薄片,使其间 形成一个楔形的空气薄层.当用单色光从上面照射时, 形成一个楔形的空气薄层.当用单色光从上面照射时, 入射光从空气层的上、下表面反射出两列光波, 入射光从空气层的上、下表面反射出两列光波,于是 从反射光中看到干涉条纹. 从反射光中看到干涉条纹. b.增透膜 b.增透膜原理: 原理:当薄膜的厚度是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 在薄膜的两个面上的反射光, 的1?4时,在薄膜的两个面上的反射光,光 4 程差恰好等于半波长,因而相互抵消, 程差恰好等于半波长,因而相互抵消,达到 减小反射光, 减小反射光,增大透射光的作用思考6 思考6:增透膜能否将所有反射光都抵消思考7 那么,怎样来确定增透膜的厚度? 思考7:那么,怎样来确定增透膜的厚度? 照相机和望远镜因为人的视觉最敏感的色光为绿光,所以增透膜的 因为人的视觉最敏感的色光为绿光,所以增透膜的 。 厚度为绿光在增透膜中波长的1/4。以增大绿光的 透射强度。 透射强度。 因为红光与紫光反射强度大, 因为红光与紫光反射强度大,所以照相机的镜头常呈淡紫色或蓝色 牛 顿 环干涉图样:中央疏 干涉图样: 边沿密的同心圆环 光的色散 色散――白光透过棱镜以后被分解为红、橙、黄、 白光透过棱镜以后被分解为红、 色散 白光透过棱镜以后被分解为红 绿、蓝、靛、紫气种颜色的光 (1)光的颜色由频率来决定。红光频率最小, )光的颜色由频率来决定。红光频率最小, 紫光频率最大;在不同的介质中, 紫光频率最大;在不同的介质中,光的频率不变 (2)不同频率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不同频率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但在介质中不同 (3)同一介质对不同光的折射率不同,一般 )同一介质对不同光的折射率不同, 频率越高,折射率越大” 有“频率越高,折射率越大” (4)光在介质中传播时光速发生变化,波长 )光在介质中传播时光速发生变化, 也发生变化:同一色光在不同介质中, 也发生变化:同一色光在不同介质中,折射率大的 光速小,波长短;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质中, 光速小,波长短;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质中,频率高 的折射率大,光速小, 的折射率大,光速小,波长短 全国) (03全国)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 全国 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 则其 A.频率不变,波长变长 B 频率变大, 频率变大, .频率不变, 彼长不变 C 频率不变,波长变短 D 频率变小,波 频率不变, 频率变小, 长不变 (04全国春季)对于单色光,玻璃的折射 04全国春季) 全国春季 率比水大,则此光在玻璃中传播时( ) A、其速度比在水中的大,其波长比在水中 的长 B、其速度比在水中的大,其波长比在水中 的短 C、其速度比在水中的小,其波长比在水中 的短 D、其速度比在水中的小,其波长比在水中 的长 紫光由折射率为n的棱镜进入空气, 紫光由折射率为n的棱镜进入空气,则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频率为原来的n A.频率为原来的n倍,波长为原来的1/n 频率为原来的 波长为原来的1/n B.波长为原来的n B.波长为原来的n倍,波速为原来的n倍 波长为原来的 波速为原来的n C.频率为原来的n C.频率为原来的n倍,波长为原来的n倍 频率为原来的 波长为原来的n D.频率为原来的1/n,波长为原来的n D.频率为原来的1/n,波长为原来的n倍 频率为原来的1/n 一束白光从顶角为的三棱镜的一侧, 一束白光从顶角为的三棱镜的一侧,以较大 的入射角射入棱镜后,经棱镜折射在光屏P 的入射角射入棱镜后,经棱镜折射在光屏P上 可得到彩色光带,如图所示, 可得到彩色光带,如图所示,当入射角逐渐 减小到0的过程中, 减小到0的过程中,假如屏上的彩色光带先后 消失, 消失,则( B ) A.红光最先消失 红光最先消失, A.红光最先消失,紫光最后消失 B.紫光最先消失 紫光最先消失, B.紫光最先消失, 红光最后消失 C.红光最先消失 红光最先消失, C.红光最先消失, 黄光最后消失 D.紫光最先消失 紫光最先消失, D.紫光最先消失, 黄光最后消失
更多搜索:
赞助商链接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恐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