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2018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解决通货膨胀

您的位置: &
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分析
优质期刊推荐我国货币政策应对控制通货膨胀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td align="right"
当前位置:
我国货币政策应对控制通货膨胀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欧涛(审计署长沙办)
【时间:】 字号:
2011年以来,我国将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前,以货币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多项调控措施,对于控制通货膨胀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预期目标的实现存在一定的难度,完善货币政策为主的多种调控政策成为我国今后改善宏观调控的必然。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此轮通货膨胀从2010年7月开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涨幅超过3%,达到3.22%,标志着我国开始出现通货膨胀。2011年3月,CPI超过5%,达到5.40%,预示着我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势头。纵观此轮通货膨胀呈现以下特点:(以下数据全部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一)CPI逐月走高,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在逐步加深。从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CPI的涨幅从3.22%上升到6.5%,一直保持上涨趋势。而且从2011年3月,我国通货膨胀超过5%,达到严重通货膨胀的程度。如下图所示:&
(二)食品价格的上涨是当前CPI上涨的最直接表现。在我国现行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中,食品价格占CPI的比重为34%,是影响CPI的最关键因素。从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食品价格指数的涨幅从6.72%上升到14.8%,且近三个月呈现新一轮上升趋势,这是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最直观的反映。如下图所示:
(三)除食品以外的生活用品和服务,包括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还有住宅等在CPI统计中反映不明显的价格也在加快上涨,预示着全面通货膨胀的到来。 从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住宅指数的涨幅分别从1.68%、0.17%、0.78%、4.3%上升到2.8%、2.2%、2.7%、5.9%,其中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涨幅十分明显。 二、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出现比较严重的局面,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通胀的措施,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这种困难重重的局面与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密切相关。 (一)超发货币是此次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2008年10月以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基础货币增速从2008年4月开始提速。2008年至2010年,超发货币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实现: 1、信贷规模急剧增长 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6万亿元,是2008年的2倍。2010年新增人民贷款7.95万亿,是2008年的1.65倍。 2、外汇占款保持较快增速 200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增加4531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增加4481亿美元,同比增长18.7%。 在上述两项因素共同作用下,截至2010年底,狭义货币(M1)余额26.66万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72.58万亿元,较2008年底,分别增加10.04万亿和25.02万亿,分别累计增长了60.41%和52.61%,其增速分别为前5年增长平均值的3.3倍和2.6倍。(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2010年金融数据统计报告)而同一时间段国内生产总值(GDP)累计增长了19%,远低于M1和M2的增速。 (二)输入性通胀是此次通货膨胀持续发展的原因。 当前美国先后进行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美元的流动性泛滥和贬值,并导致以美元为计价货币的国际大宗商品如:棉花、食糖、大豆、工业金属、贵金属、能源等商品价格出现脱离基本供求关系而持续上涨。而作为国际大宗产品的最大进口国,输入型通胀对我国物价上涨形成了巨大压力。 由于所谓的宽松政策对美国的危机实际上只是治标不治本,美国的经济还会继续衰落,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美国滥发货币的行为和美元的贬值将会持续下去,所以对我国通胀的影响也将继续发展下去。 (三)工资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是此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2011年以来,全国各地出台了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政策,政策层面推动了工资上涨的预期。与此同时,各地还出现了用工荒。在政策和供求关系的双重作用下,工资上涨成为必然。在不改变分配关系的条件下,企业主为了保持利润水平,就会通过提价来转移工资成本上升的负担,从而导致物价的持续上涨。 三、目前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和面临的困难 为了抑制和消除本次的通货膨胀及其影响,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逐步缩紧银根,减少流动性。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2011年以来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截至2011年7月,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 二是2011年以来连续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截至2011年7月,一年期贷款利率是6.56%,存款利率3.5%。 三是通过窗口指导,2011年各家银行信贷计划普遍较2010年度缩减10%—20%。 四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2011年上半年,央行累计发行央票9210亿元,开展正回购13600亿元,截至2011年6月,央票余额2.4万亿。 五是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2011年上半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9575.7亿元,同比增长13.3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上述货币政策的执行将货币增速稳定在合理水平(16%以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面临一些困境: 一是利率工具使用受到限制。一方面,国际上流动性非常充裕,加息可能会导致较多的热钱、资本流入,从而进一步加剧国内流动性对冲的难度。另一方面,目前市场利率已经超过大多数中小企业盈亏平衡点所能承受的利息费用,进一步加息将会导致这些企业的倒闭,从而影响到经济发展。 二是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工具接近商业银行承受的上限。虽然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不存在绝对上限,但是,目前除国有大型银行外,其余大部分中小银行已经没有新增贷款的能力,甚至个别银行兑付存款都存在困难。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空间也受到一定限制。 三是人民币汇率改革面临控制通胀和保持经济发展的两难抉择。虽然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输入性通货膨胀,但是,本币升值也会带来热钱加速流入和外向型企业生存面临挑战的负面效应。 四、完善货币政策的建议 为实现控通胀和稳增长的政策目标,结合对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就完善货币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保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超发货币是此轮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为了控制流动性,央行应继续按照适度从紧的原则,操作上重数量工具,轻利率工具,将货币增长速度控制在预计目标范围内。同时,掌握货币政策的节奏和力度,防止经济出现下滑。 (二)将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相衔接,充分发挥窗口指导和数量工具的作用,灵活使用“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文所指的“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为了消除食品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和扶持“十二五”规划支持的产业,央行对于商业银行增加食品供应的企业和新兴战略行业的企业的贷款,给予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增加贷款额度、减少对应存款准备金、减少定向央票的发行规模等。通过资金扶植,增加食品供给和推动新兴战略行业的发展,从而达到控通胀和发展经济的目的。 (三)加快外汇政策改革步伐,允许企业和个人持有一定的外汇。当前,外汇占款仍是造成超发货币,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为此,我国可以尝试更加开放的外汇制度。例如可以向日本学习,积极推动向“民间储备国”转型。日本官方储备资产只占对外资产比重的17.6%,一直执行“藏汇于民”的政策,个人、企业、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持汇、结汇、售汇,政府的职责主要是为对外投资扫清障碍,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央行收购外汇,超发货币的压力。 (四)规范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鼓励对于国际大宗商品贸易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为了解决国际大宗商品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央行可以出台鼓励此类贸易项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政策。同时,为了防止境外人民币无贸易背景回流后对国内市场的冲击,采取限制性措施,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欧涛)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办公厅  技术支持: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 审计署总机:010-  网站电话:010-0\3142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金中都南街17号(邮编:100073) 备案编号:京ICP备号  建议使用分辨率: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_百度知道
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我有更好的答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需求管理的两大政策,其运作就是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给来调节总需求,从而解决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一)通货紧缩时采取的政策: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国民收入,当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时,中央银行采取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降低再贴现率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办法,扩大货币供应量,增加贷款规模,促进经济增长。2、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总需求,还可以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私人投资的增加。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率的同时,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从而扩大总需求(二)通货膨胀时采取的政策: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当总支出过大、价格水平上升时,则中央银行采取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法,以减少货币供给量和贷款规模,控制社会需求,抑制经济过热增长。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政府购买和投资,减少转移支付,缩小财政赤字等。3、相配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特点,按照相反方向配合使用这两种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从而减轻扩张性财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财政政策是通过吸引消费者投资来达到它的目的的,而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流通量来达到它的目的的。财政政策实施相对货币政策来说比较困难,因为单从银行这一方面不能决定总体的走势,必须有消费者的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虽然相对容易些,因为从银行一方面就可以实施,消费者被迫做出相应的决定,货币政策不会带来排次效果。但是单方面的政策一般很难起到相应效果,所以一般来说他们是配合进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赢利空间,因为企业的信贷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了,房地产商从银行贷款的成本上升了一点,但如果房价一直在猛涨的话,那一点增加的成本根本看不出来,一下子就抵消了。对股市直接的影响谈不上,都是间接的,要有一个过程。货币政策从紧后,在控制物价上涨方面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比较复杂。
理财规划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通货紧缩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通货膨胀有什么类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解决通货膨胀,需求和供应图如何表示?分别解释清楚!求高手_百度知道
通货膨胀有什么类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解决通货膨胀,需求和供应图如何表示?分别解释清楚!求高手
只要讲清楚在两中政策情况下总需求总供给的变化就好了!!不需要很详细的文字解释!!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理论派来讲,这个问题很简单了。实际通胀形成原因最简单不过,那就是分配。通胀是大前提,供求关系只是通胀的表现,。
采纳率:42%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和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5、贷款银行吸收存款后,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证金或保持一定的备付金存款外,向社会发放贷款,并形成贷款投放的乘数效应;6、央行外的各类银行购买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外汇等。另外,从整个国家货币购买力总额看,境外资金流入和本国货币流出境内也会影响社会货币总量(这要进行净流入或净流出量的具体分析)。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是银行贷款,这也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二、运用两种渠道,有效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时间段看,社会货币总额中总会有一部分脱离社会生产流通领域而沉淀下来,并不形成当期实际的购买力。因此,社会货币总量又可以划分为“流通货币量”和“沉淀货币量”两部分。真正影响一定时期社会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会货币总量,而主要是流通货币量。当然,流通货币量的变动与货币总量的变动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社会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调节作用看,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别,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对象----银行贷款投放货币的情况看,贷款投放形成的资金属于债务资金,一般有规定的贷款期限,到期要还本付息,贷款利息就是贷款资金的价格或成本。因此,贷款投放更像是资金的买卖行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实际投放多少,取决于买卖双方的意愿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而并非是无条件的。其中,银行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来增加贷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对贷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个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识和约束的社会更是如此;而不计成本、不顾风险地滥放贷款也是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和监管要求的,是要严格控制的。银行贷款的增长从根本上讲,决定于借款人对未来收入或投资回报的预期和信心。在面临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货币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会贷款需求旺盛,流通货币量增大,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银行作为货币供应者,在控制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却会远远大于其在扩大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另外,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存款意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沉淀货币量和流通货币量的比例,但社会存款意向同样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还受到未来收支预期变动的影响,单纯的利率调整对存款的调节作用也是有限的。
从财政政策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影响来看,在社会存款意愿强烈,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发行国债吸收一部分社会沉淀货币(包括银行沉淀资金),并通过财政开支投放出去,可以直接而有效地调节当期沉淀货币量与流通货币量的比例,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带动民间投资,改善社会收支预期,增强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从而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但发行国债是国家对社会的负债,是要归还的,因此,必须保证国债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要避免因增加财政投资而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国债发放的总量必须控制在财政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避免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同时,还必须看到,财政投资是一种权益性投资,它代表着对被投资企业或项目的所有权,因而享有对被投资企业和项目的管理、分红和处置的权力,但却没有要求其归还投资的权力。这就意味着财政扩大投资后,一旦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需要控制货币投放时,要收回投资是相当困难的,对一些投资期限较长的项目,如果匆忙停止后续投资,还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仅在不同情况下对调节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影响不同,而且银行贷款与财政投资的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二者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区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我国曾实行过“拨改贷”,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拨款(投资)改为统一由银行贷款解决,这尽管为解决一定时期的特殊问题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却带来了新的影响深远的问题: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财务负担沉重;将由财政解决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解决,使银行失去了贷款控制的标准和自主性,银行成为财政和计委的出纳;银行贷款代替拨款,使企业获得贷款不还的理由(投资是不存在归还问题的),因而造成对国有银行严重的贷款不还的企业诚信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教训的。
应该强调,财政政策是国家意图的体现,尽管政策制定的内部时滞可能比较长,但一经确定,其实施带有强制性,外部时滞却非常短。而货币政策则主要依靠调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票据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等,间接地调整民间存贷款意向和银行贷款意向等,经过多道环节的传导才能产生效果,因此,其外部时滞是比较长的。为推动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可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必须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而不能相互代替、互相推脱。
三、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调控的把握标准
货币总量或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要准确把握调节的方向和尺度是很难的,但又是必须加以明确的关键问题。
我们知道,调节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国民经济适度稳定增长,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最大程度的劳动就业、社会稳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据此我们可以肯定,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增长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一般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的增长目标和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的变动目标。保持多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或浮动范围,消费物价总指数的波动控制在多大的范围之内,需要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计划指标予以研究并报全国人大核定。这两大指标确定后,即可据以确定货币供应量的控制目标。
由于货币投放或回笼对GDP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所以货币量目标增长率还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相关函数(简称“关系函数”)的影响。这一关系函数的准确确定,对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至关重要。为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货币流通量的大起大落,“关系函数”可按照前三年(或适当时段)货币总量(近似地以M2表示)和流通货币量(近似地以M1表示)的增长率与同期GDP增长率比值的平均数来分别确定M2和M1的关系函数。在此基础上,再将目标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作为“调整项”考虑进去,即可确定M2和M1的目标增长率。计算公式为:M2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2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M1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1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M2和M1实际增长率与目标增长率发生较大偏差(如相差3个百分点以上),GDP或物价总指数的实际变动率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如低于最低目标值或高于最高目标值0.5个百分点以上),就应该适当进行反向调整。这样,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就比较明确了。
确定了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后,就要相应调整和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保货币增长调控目标的实现。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积极作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通货膨胀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所在的位置:
& 专家观点 & 正文
货币政策如何应对通货膨胀?
日08:23  
新近的政策变动以及十七大传递的信息发出的信号是:中国需要并将促成一个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与之伴随的制度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将宏观调控放在一个更加稳定的平台;同时,在调控政策更加密切的配合下,一个新的调控体系呼之欲出。在此大背景下,货币政策将越来越能专注于通货膨胀、资产价格等通行目标,后顾之忧越来越少的货币政策将在控制过热上发挥更加坚决的作用。
面对宏观经济愈演愈烈的内外失衡,各类调控措施在过去一段时间鱼贯而出,但迄今为止,调控效果仍不容乐观。正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最近在分析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时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但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并且还出现了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促成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共识的同时,会否为错综复杂的宏观调控形势打开一个新局面?十七大业已传递的执政信息将赋予未来的宏观调控怎样的新理念?
此前有学者担心,十七大或将在达成新的共识之前放松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步伐。与此担忧相反,在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七大报告中,在各分会场的讨论中,一个清晰完整的社会经济发展框架和施政理念正在迅速传播;而在这一框架和理念中,积重难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或将迎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笔者认为,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强调整体均衡的发展观要求将控制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上涨提高到一个更重要的层面上。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5年前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GDP总量指标在同期实现翻两番。无疑,这是一个更高的标准。但真正关键的是,新一届政府民本思想将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如果2020年实现翻两番,那么到时候人均GDP应达到3500美元左右,而人均GDP向3000美元靠近的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要求实行更加公平的分配政策。为此,报告将以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政策,改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并承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标准的提高要求宏观调控须将通货膨胀这只老虎锁在笼子里,并更加严格地控制资产部门的过度膨胀。原因包括以下几点。其一,通货膨胀的持续上行将恶化经济增长前景,影响社会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导致经济增长的目标难以达到。其二,通货膨胀和资产部门膨胀将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资源流动向投机领域倾斜。其三,更为重要的是,国际经验显示,物价和资产部门的膨胀时期通常也就是收入分配差距急剧扩大的时期,这使得低收入阶层无法顺利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并让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恶化态势的承诺难以兑现。
其次,从各方面信息来看,宏观经济的着力点将越来越多地落在资产部门领域。诚然,整体物价还会继续承受较强的上涨压力。9月CPI涨幅依然超过6%。尽管如此,爆发全面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大。毕竟,随着生猪生产周期的周转,肉价上涨已见顶回落;更重要的是,在中国70%的领域处于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全面通胀并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资产部门的情况则大相径庭。笔者此前曾在本版撰文表示,资产部门的持续膨胀正在改变人们的通胀预期;并且,高涨的资产价格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热钱流入的相互强化的机制中,扮演着关键的导向作用。资产部门而不是银行部门才是国际资本流入后的真正栖身所在。因而,无论是对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信贷扩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胀预期,还是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热钱流入、外汇储备增加等等,资产部门的变动都处于中心地位。
再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虽会给宏观调控带来新的挑战,但宏观经济的更加全面有效管理将减轻货币政策的压力。一方面,从调控通胀压力尤其是资产价格的有效性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前行以及公平性分配政策的落实,会增加调控难度。中央明确将提升消费在经济总蛋糕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并积极推进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这可能会真正启动消费需求,使得通胀压力成为一种常态,同时也会导致对资产部门需求的激增。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货币政策的压力将会增加。
另一方面,对货币政策利好的信息是,货币政策或许不必继续扮演独舞者。在这一轮的宏观调控中,央行是通货膨胀压力担忧最为坚定的表达者,并持续动用所有可以动用的货币政策调控信贷扩张、回收流动性、控制通胀预期。央行今年已连续五次加息,最近再次宣布,将从本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3%,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已经与1988年创下的13%的历史高位持平。同时,央行在发行央票、窗口指导、创建中国投资公司上均不遗余力。
笔者认为,新近的政策变动以及十七大传递的信息发出的信号是:中国需要并将促成一个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十七大报告经济部分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强调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机结合,要求在宏观调控中广泛采用财政、货币多种政策,以及逐步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等。
过去的调控经验证明,依靠单一政府职能部门,很难解决盘根错节的经济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某些结构性问题,诸如资源价格、投资及进出口结构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宏观稳定的瓶颈,另外,社会保障、产业层面上的体制性弊端极大限制了货币政策效力的释放。然而,在这些领域,央行无力独自解决,需要更广泛意义上的部门合作,乃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多种政策的紧密结合。
在宏观调控协调发力方面,最近的房产新政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注解。上月末,央行、中国银监会共同针对第二套房贷发布通知。如前所述,控制房价对强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控制房价并不仅仅能够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所能做到的。就最主要的货币政策而言,无论是加息还是提高准备金率都是“一刀切”的调控方式,在针对某些部门的同时,也会提高需要流动性的生产领域以及低收入群体还贷的资金成本。由相关部门联手治理房市显然比小幅频繁加息更具精确制导性。
另一项有助于缓解货币政策压力的举措是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成本的逐步提升。这意味着中国已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当前的良好形势来解决长期滞后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经济学原理表明,如果企业的生产成本得到合理的反映,这将等同于人民币升值。虽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现有的信息表明,人民币升值同样亦是一个长期过程。
总之,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与之伴随的制度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将宏观调控放在一个更加稳定的平台;同时,在调控政策更加密切的配合下,一个新的调控体系呼之欲出,在此大背景下,货币政策将越来越能专注于通货膨胀、资产价格等通行目标,后顾之忧越来越少的货币政策将在控制过热上发挥更加坚决的作用。从这个方面来说,面对物价和资产部门的高涨,我们没有理由期望货币政策会在近期放松调控。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研究处,本文仅为个人观点)[责任编辑:lishanhu]
财经天下评
同时更新资讯所属地
暂无更新,休息一会儿
白羊座(03.21-04.19)
金牛座(04.20-05.20)
双子座(05.21-06.21)
巨蟹座(06.22-07.22)
狮子座(07.23-08.22)
处女座(08.23-09.22)
天秤座(09.23-10.23)
天蝎座(10.24-11.22)
射手座(11.23-12.21)
摩羯座(12.22-01.19)
水瓶座(01.20-02.18)
双鱼座(02.19-03.20)
今日运势:
本日可多参与公众事务,将自己的意见与兴趣结合,提供同好们做参考,让欢乐的气氛添加一些趣味性...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