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 pdf超自然的所有内容问题感悟知道的所有东西

查看: 379|回复: 0
[纪实文学]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4597 小时阅读权限60积分2521帖子精华1UID6882
神机真人, 积分 25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9 积分
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G) [7 \4 ~7 I2 p+ i4 p
' V) T; p: L& A" B) K
所谓哲学我们指的是耶稣基督降生前六百年左右& &在希腊演进的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 &在那以前人们在各种宗教中找到了他们心中问题的答案
% E! _) P5 S: L9 T/ R3 u+ U$ |* \4 i
真实启蒙之于人& &如同阳光之于土——葛朗维格$ l! b0 ^% `. `
8 n&&I8 N. _! H9 f2 a- J
这个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 &只是这白兔的体积及其庞大& &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 &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 &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感到惊奇& &然而当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皮毛& &并且待了下来……
, H. I* r% e8 S
9 ]% R8 M4 T) R&&z
! u" ~4 S% g: H&&s
自然派哲学家:(没有一件事物可以来自空无)
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目标乃是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越自然的解释& ~1 E' a- m! p$ p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有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 &因为他们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与变化6 P6 T% p/ A- y% k. Y, u&&o
现在科学发现原子还可以分裂为更小的基本粒子:质子& &中子& &电子. E2 U. S6 g8 ^5 w, {, F3 V) O
! @1 J% j+ m3 P&&[2 C( r7 ~- B
理性主义:百分之百相信人类的理智是世间所有知识源泉的人6 l9 U& Y* i& h- N. k0 G&&[! X
泰利斯(希腊在小亚细亚殖民地米雷特斯):水是万物之源& &万物中皆有神在
安纳克西曼德(米雷特斯):我们的世界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3 G9 k9 l& w/ e$ w" ]8 b0 F
& Q$ j3 T4 u8 Y; s4 K7 a( o- g) O0 @
安那西梅尼斯(米雷特斯 约公元前570~526年):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7 d, L9 Y& |4 Q4 U5 l1 {
帕梅尼德斯(意大利南部希腊殖民地伊利亚 约公元前540~480年):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 &因此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 q0 _# l&&L$ ?. X& a0 u
8 ~1 d8 e&&\# Y! a: \&&C9 Z! J
赫拉克里特斯(约公元前540~480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 &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 移动& &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 &
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 &如果我们从未尝过饥饿的痛苦我们在饱足时就不会感到愉悦& &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 &如果没有冬天春天也不会来临& &
恩培窦可里斯(西西里):我们不应该接受世间只有一种基本物质的观念& &无论水或空气都无法独立变成玫瑰或蝴蝶& &大自然不可能只由一种元素组成& &大自然是由四种元素组成& &他称之为“根”& &土& &气& &火& &水& &爱是融合剂(电影《第五元素》的原始理论)% Y' @$ r% V' L6 m6 O# v7 V" ^
安纳萨哥拉斯(公元前500~428年):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 &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 &然而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8 q* I9 R2 r% K- t$ P1 x* b7 U
德谟克里特斯(爱琴海北部阿布德拉 约公元前460~370年):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 &而每一个原子都是永恒不变的[原子(atom)本意是“不可分割的”]& &他还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东西就只有原子与虚空& &由于只相信物质的东西& &因此我们称他为唯物论者7 x1 a- C" ^) J- d* J2 k1 V
$ ?- n* k4 q$ H
# q- R; A1 S& s) J3 y
历史与医学9 K9 B) V" t! |0 ^6 t
在现代医学发达以前& &人们普遍认为疾病是由某些超自然的原因所造成& &influenza(流行性感冒)一词实际上的意思是“受到星星的不良影响”4 y4 b. D$ B) `8 T
希波克拉底(希腊寇斯岛 公元前460年):要预防疾病& &最重要的就是饮食起居要节制& &同时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C! F5 _; U/ [8 K# K2 H
希腊医学的主张:唯有平衡 节制& &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 _, ^+ B* D! k) {; p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最聪明的人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知善者必能行善& &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 &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
% B, q. Z% t: ~: O' R
4 A$ x8 N: L1 E+ g" a: K
4 b) @/ m&&\- c- S6 a4 U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 &所以世间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 &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 &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 &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的理型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 &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称为“理型的世界”& &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 永恒不变的模式, c% a' z* t- f. L% N
我们对于那些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认识& &我们对于那些属于感官世界的具体事物只能有意见或看法& &我们能够真正认识的只有那些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来了解的事物
7 n+ A' j&&Y# o: ?( @7 ^4 u* ^
理性追求智慧& &意志追求勇气& &欲望则必须加以遏制以做到“自制”& &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 &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 C4 K9 G3 ~) a7 @' V* I. J& r
+ s1 T0 Y. G& F/ {5 f$ ]
灵魂不朽:灵魂栖息在躯体之前原本就已经存在& &它渴望回到理型世界& &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 &这是一个理想中的生命历程& &并非所有人都会释放自己的灵魂& &让它踏上回到理型世界的旅程
! m/ |. ]* ~8 q$ @; ]9 ~9 w& X
灵魂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家”& &回到理型的世界& &它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8 Q+ f- c0 {5 ?&&M( ?3 ^! y2 x
身体——灵魂——美德——国家9 |* v+ D$ q+ @/ i# K6 d
头部——理性——智慧——统治者
胸部——意志——勇气——战士
腹部——欲望——自制——工匠5 S9 }- h: z# k0 ~! \5 D2 \, F! U
- X/ Q&&E1 A& f) X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 &我们对于自己感官中未曾经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 &因此人并没有天生的“观念”0 g* e7 x7 g7 B+ u. Y
' a1 ]: }# g3 x' a, R+ g# y' h# q
伦理学:快乐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 &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 &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
黄金中庸: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太过鲁莽而要勇敢& &既不能吝啬也不能挥霍而要慷慨
, _8 ]& j- ~& p- F; }
希腊文化& &一丝火花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323年):马其顿的国王& &亚里士多德曾经担任亚历山大小时候的私人教师& &亚历山大打赢了对波斯人的最后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征服各地使得埃及&&东方(远至印度)的文明与希腊的文明得以结合在一起
% [" i7 o9 `. b' A, n8 @
宗教&&哲学与科学:当时的人认为& &哲学的智慧不仅本身有其好处& &也应该能使人类脱离悲观的心态与对死亡的恐惧& &因此宗教与哲学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了8 h2 J+ I- w3 {& v/ }
犬儒学派:公元前四百年左右由雅典的安提塞尼斯(曾受教于苏格拉底门下)所创& &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之上& &真正幸福的人不依赖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 &同时由于幸福不是由这类福祉构成的& &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获致幸福& &更重要的是& &一旦获得了这种幸福就不可能失去它
斯多葛学派: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兴起于雅典创始人季诺& &每一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 &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小宇宙”乃是“大宇宙”的缩影" q9 ]9 W&&P! Y3 O# c- \& h
斯多葛学派极富时代精神& &思想开放& &他们当中许多人成为活跃的政治家& &其中最有名的是罗马皇帝奥瑞里亚斯(公元前121~180年)/ Y7 ?$ t" k6 x$ H& P$ g+ X/ c' V3 a: t$ j
4 z% T# b2 r: q5 q2 i! K0 ^4 O
塞尼卡(公元前4~65年):“对人类而言& &人是神圣的”& &这句话自此成为人本主义的口号&&V6 w5 e- v+ `+ z
. z4 x" ^! N' z) W, p" R% Y
今天我们仍用“斯多葛式的冷静”来形容那些不会感情用事的人
伊比鸠鲁学派:苏格拉底另外一个弟子阿瑞斯提普斯认为“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乐”
公元前三百年左右伊比鸠鲁(公元前341~270年)在雅典创办了伊比鸠鲁学派& &他强调& &所谓“乐趣”并不一定只感官上的快乐& &交朋友与欣赏艺术也是一种乐趣& &此外我们若要活得快乐& &必须遵守古希腊人自我规范 节制与平和等原则& &自我的欲望必须加以克制& &而平和的心境则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神不足惧& &死不足忧& &祸苦易忍& &福乐易求”, v$ j&&Q$ n( T4 N# s
" \- e: N! Y. }" T6 O, X5 J
新柏拉图派哲学:普罗汀(公元205~270年)”救赎论“此一学说后来成为基督教的劲敌# u, D, E& t2 n9 o&&s&&v! D8 N# J* s$ m
0 Y" ]' [0 Q* A+ \! @8 D
世间存在的每一样事物都有这种神秘的神圣之光& &然而最靠近上帝的还是我们的灵魂& &唯有在灵魂中我们才能与生命的伟大与神秘和而为一* ]9 W! M. ]% _4 [5 u
7 Z: S, a1 P7 f/ f3 {" F
神秘主义:过去当我的自我存在时& &我感觉不到上帝& &如今我感觉到上帝的存在& &自我就消失了
基督教的神秘主义者 塞伦西亚斯(公元年):每一滴水流入海洋后& &就成为海洋& &同样的& &当灵魂终于上升时& &则成为上帝
' z- G&&o8 \' y0 q&&b
促使印度教传入西方的一位印度人 余维卡南达:世界上有些宗教将那些不相信上帝以人形存在于众生之外的人成为无神论者& &同样的& &我们也说那些不相信自己的人是无神论者& &因为我们认为& &所谓无神论就是不相信自己灵魂的神圣与可贵: C+ P1 t" ?8 v* i4 Z. L
曾任印度总统 拉德哈克里希南:你当爱邻如己& &因为你的邻人就是你& &你是在幻觉中才将他当成别人
; j2 V! x' g1 I% O
, |9 n5 W) u$ |
两种文化& &避免在真空中漂浮的唯一方式5 x& H( [' Z6 F5 |
印欧民族:古印度人尊奉的天神是戴欧斯Dyaus& &希腊文化称他为宙斯Zeus& &拉丁文称他为朱庇特Jupiter(法父)& &古斯堪地那维亚文则称之为泰尔Tyr
以色列:约公元前一千年时在希腊哲学诞生很久之前有三位伟大的以色列王& &第一位扫罗门王& &第二位大卫王& &第三位所罗门王& &国王被遴选出来时要由人民行涂油礼& &因此他们被赋予“弥赛亚”受膏者的称号& &在宗教意义上& &国王被视为上帝与他的子民间的媒介& &因此国王也被称为“上帝之子”& &而他的王国则可称为“天国”* \5 ~+ V, k. L& E" D" z2 J1 Q6 }
公元前750年左右& &有多位先知开始宣称上帝以因以色列不遵守戒律而发怒& &总有一天上帝会对以色列进行最后的审判& &我们称这类预言为“末日预言”* A% d' a. K6 n4 {, ^* u
先知以赛亚说:“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 &看见了大光& &坐在死荫之地的人& &有光发现照着他们”& &我们称这类预言为“救赎预言”
4 C, h1 L3 w# f3 ]1 y: ]; i. `
耶稣(犹太人):不同于其他“救世主”& &因为他声明他并非军事或政治叛徒& &他的任务要比这伟大得多& &他宣称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与赦免& &8 i% G( I9 x4 I+ S- z
耶稣指出没有人能够获得上帝的怜悯& &我们也不能拯救自己& &上帝的恩典无垠无涯& &但我们必须向他祈祷才能获得宽恕
保罗(犹太人):基督Christ这个字是希腊文“救世主”的意思& &在希伯来文中此字为messiah“弥赛亚”
耶稣去世数年后& &法利赛人保罗该信基督教& &成为基督教最早的传教士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 W9 }6 P4 v! N% K5 R2 l
! A( D6 {, g9 s) k# I# g/ q
中世纪& &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
黑暗时代:公元后313年时君士坦丁大帝统治时期基督教被罗马帝国接受& &公元380年起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a! Q&&d3 {; G( m8 J, B% s
1453年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堡, \3 z! F7 H; N. f
. Z* T4 i( T" e7 A& _
公元529年教会关闭雅典的柏拉图学园& &同年圣本笃修会成立& &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修会& &这一年因此成为基督教会箝制希腊哲学的一个象征& &从此以后修道院垄断了所有的教育与思想
2 d$ i- a5 ~8 X. ~&&J6 J
中世纪事实上指的是介于两个时代之间的一个时期& &这个名词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 &这个时期又被称为“黑暗时代”& &因为它是古代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笼罩欧洲的漫长的“一千年的夜晚”& &如今英文medieval(中世纪)这个字仍被用来指那些过度权威 缺乏弹性的事物& &具有贬意
7 w! K* j4 O; i. l&&\* v) C+ z
我们通常认为中世纪是一股以基督教文化来统一欧洲的力量" e, _, o: E8 O
+ Z&&u$ H( x$ }8 N8 l
古罗马帝国逐渐分裂成三种不同的文化& &在西欧的是拉丁式的基督文化以罗马为首都& &在东欧则是希腊式的基督文化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 &君士坦丁堡后来又改为希腊名“拜占庭”& &因此我们现在一般都将欧洲的中世纪文化分成“拜占庭的中世纪”与“罗马天主教的中世纪”& &北非与中东地区过去也曾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这个地区在中世纪期间发展成为讲阿拉伯语的伊斯兰教文化&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后& &中东与北非成了伊斯兰教地区& &不久后西班牙也成为伊斯兰教世界的一部分& &伊斯兰教将麦加 麦地那 耶路撒冷与巴格达视为“圣城”& &从文化史的观点来看还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 &当时阿拉伯人也占据了古代希腊罗马地区的城市亚历山卓& &因此古希腊科学文明有一大部分为拉伯人所继承& &在整个中世纪期间& &阿拉伯人在数学 化学 天文学与医学等方面都居于领先的地位&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使用所谓的“阿拉伯数字”& &西边的罗马天主教文化& &东边的东罗马帝国文化与南边的阿拉伯文化& &在中世纪末期& &这三种文化在意大利北部交汇融合
: ]4 \" n* J# E& l" }9 e
圣奥古斯丁(公元354~430年):出生于北非一个名叫塔加斯特的小镇& &在他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末期到中世纪的变迁& &一位信奉新柏拉图派哲学的主教: n- Y4 {0 s+ T6 M7 {5 c. r&&M" d
# O9 R+ r5 V2 l: u
圣多玛斯(年):圣多玛斯将亚里斯多德“基督教化”7 u9 ^3 ^# x' z+ s&&R# v9 d1 r( c
# _: b, J&&^5 D
文艺复兴& &藏在凡俗身躯里的神明子孙) X9 {- ]6 M! U. x# v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 &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 &彼此相逢& &彼此问候& &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 &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 &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 &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的来到世上一般
文艺复兴运动:是指十四世纪末期起文化蓬勃发展的现象& &最先开始于意大利北部& &并在十五与十六世纪期间迅速向北蔓延& &文艺复兴这个词表示“重生”& &它是指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再生& &另外我们也说它是“人道主义的复兴”& &因为在漫长的中世纪& &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从神的观点来解释& &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切又重新以人为中心& &当时的口号是“回归本源”& &所谓本源主要是指古代的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中产阶级也开始脱离封建贵族与教会的势力& &这段期间欧洲与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和东方的拜占庭文化接触日益密切& &于是欧洲人又开始注意到希腊文化的存在& &于是古代的三条支流又汇集成一条大河
, E" ]# ]0 W& D5 L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也使得人们对大自然有了新的看法& &这时候的人们比较能够尽情享受生活& &不再认为人活着只是为死后的世界做准备& &因此他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也完全改观了& &在人们眼中& &大自然如今有了正面的意义& &许多人认为上帝也存在于它所创造的事物中& &因为如果神真的是无穷无限的& &他就会存在于万事万物中& &这种观念称为泛神论&&T. w1 ^! t+ \! z1 I- l6 ]3 l
布鲁诺:人文主义者& &不仅宣称神存在于大自然中& &而且相信宇宙是无限大的& &1600年被绑在罗马花市的柱子上烧死
5 b+ F: I# H% O&&W# A
十七世纪的大科学家伽利略:我们要测量那些可以测量的东西& &至于那些无法测量的& &也要想办法加以测量) r6 m: H3 d2 n
“惯性定律”:如果没有外力强迫一个物体改变它所处的状态& &则这个物体将会一直维持它原来静止或移动的状态
- k1 ]3 G8 F- f9 [
英国哲学家培根:知识即是力量0 Y0 A4 {$ ?: k2 I! d. j
新世界观 :1543年《天体运行论》作者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指出地球围绕太阳运行
十七世纪初期德国天文学家克卜勒发表了他广泛观察的结果& &显示各星球实际上是以太阳为中心绕着椭圆形的轨道运转& &一个星球在轨道上越接近太阳的地方运转的速度越快& &离太阳越远则越慢& &并且他相信潮汐的涨落一定是受到月亮引力的影响4 p/ A&&{. _+ w5 Y5 W
& L4 h( C) l3 b4 d( t
牛顿(年):英国物理学家& &他是将太阳系与星球轨道描述的最完整的一个科学家& e+ F( J. t$ p( ?% s
“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两个物体相互吸引的力量随物体的大小而递增& &并随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而递减1 @8 R% l) g% B5 a! `: k% s
当两股力量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 &这个物体会循椭圆形的路径移动& &牛顿以此来解释为何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 &由于受到两种强弱不同的力量的影响& &所有行星都在椭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旋转
宗教的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家& &人只能透过信仰得救这是“无法用金钱交换的”——指当时教会所出售的“赎罪劵”# \: i" ?. O&&h1 A&&G- J' W
4 a( O0 W1 Y8 o4 w' g: D8 ?
; J0 g7 \" V. g. n. ~9 I+ M
巴洛克时期& &宛如梦中的事物
理想与唯物主义: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这个词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要更充满了对照鲜明的形式& &整体来说& &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 &无论在艺术还是现实生活上& &我们都可以看到夸张华丽的自我表达形式& &但另外一方面也有一股退隐避世的潮流逐渐兴起& &
巴洛克时期的口号拉丁谚语carpe diem“把握今天”& &memento mori“不要忘记你将会死去”
) G- i2 _7 `3 X; x4 m0 x0 [
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几出剧作是在1600年写成的& &可以说他横跨了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4 G7 `, }! C0 M4 V( ]
* s& w+ o" z' _% @
卡德隆(公元1600年):西班牙剧作家《人生如梦》& &生命是什么?& &是疯狂的& &生命是什么?& &是幻像 是影子 是虚构之物& &生命中至美至善者亦微不足道& &因为生命只是一场梦境
- Y' ^( U% R* O! c
巴洛克时期的哲学也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想模式并存& &而且两者之间充满了强烈的冲突& &有许多人认为生命基本上具有一种崇高的特质“理想主义”& &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看法则被称为“唯物主义”* k# q* y$ L/ A& Z* B&&`&&{
8 o&&@/ [&&}2 z' Z&&?
拉美特利:十八世纪的法国物理学家兼哲学家《人这部机器》& &就像人腿有肌肉可以行走一般& &人脑也有“肌肉”可以用来思考) M4 y3 s9 y2 l( p&&B' o
# [9 K! G; @0 t. i8 u
拉普拉斯:法国数学家& &如果某些神袛在某个时刻能知道所有物质分子的位置& &则“没有任何事情是他们所不知道的& &同时他们也能够看到所有过去及未来的事情“& &他认为所有事情都命中注定& &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 &都是冥冥中早有定数& &这个观点被称为”决定论“
莱布尼兹:十七世纪重要的哲学家& &物质与精神不同的地方在于物质可以不断被分割成更小的单位& &但灵魂却连分割成一半也不可能
" }; F. P& t# F4 r! D5 b
5 `* I6 a7 Z5 E" b& P( G# e8 z
/ ?6 ~6 _0 l8 X4 @6 q
笛卡尔(年):现代哲学之父典型的理性主义者& &相信理性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 && U5 ~/ B0 r. n- c' j2 W9 c
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实的& &那就是他怀疑& &当他怀疑时他必然是在思考& &而由于他在思考& &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 &这就是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
. E" v6 ]: {8 W
我们以理性所领会的知识要比我们以感官所领会的更加真实
. n- [7 `, j# g
我们都是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 &由此可见这个完美实体的本身必定存在& &因为一个完美的实体如果不存在& &就不算完美了& &此外如果世上没有所谓的完美实体& &我们也不会具有完美实体的概念& &因为我们本身是不完美的& &所以完美的概念不可能来自于我们
一种实体称为思想或灵魂& & 另一种则称为扩延或物质& &灵魂纯粹是属于意识的不占空间& &因此也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单位& &而物质则纯粹是扩延会占空间& &因此可以一再被分解为更小的单位& &但却没有意识& &笛卡尔认为这两种本体都来自上帝& &只有上帝本身是独立存在的不隶属任何事物& &所以我们说笛卡尔是”二元论者“& &意思就是他将思想的真实世界与扩延的真实世界区分的一清二楚, }. k&&Y$ F9 N' \
- H3 O! ^- V&&b% F, \&&S; W- B. @
史宾诺莎(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犹太人& &因为发表异端邪说被逐出教会& &他认为大自然就是上帝& &上帝不是一切& &一切都在上帝之中& &泛神论者
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 &既存的每样事物都可以被分解 简化成一个他称为”实体“的真实事物& &我们称他为”一元论者“& & 也就是说他将大自然与万物的情况简化为一个单一的实体" H, \- a&&L3 R3 J) E1 \
人并没有自由的灵魂& &他的灵魂或多或少都被囚禁在一个类似机器的身体内0 c0 R: r+ j( `" f$ H# e0 g8 A
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 &但如果我们体认到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 &我们就可以凭直觉理解整个大自然& &我们会很清楚地领悟到每一件事都有关联& &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体的& &最后的目标是以一种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世间的事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6 }; {9 {0 o! Z. b5 t0 L4 q
1 K( X& J2 o. V. w0 D
从永恒的观点来看每一件事情 . T& S7 Y, w" k1 |
- Z4 ?. P; z4 e$ q! E& ^' J
: {2 ~! ^6 ^; d( X0 u+ S& E4 x
洛克(年):英国哲学家& &主要作品《论人之理解力》& &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反映我们曾看过 听过的事物9 I2 G0 u: M" e$ B! x5 @- I
如果不是透过感官的体验& &我们的心中将一无所有& &这种观点被称为”经验主义“! i. `) _7 X; m
9 |7 H: Y1 y$ b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我们的心灵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 &这是对经验主义的最佳说明) C% z9 ]% O2 h
( ]* E6 Z5 o* H- U# I& d% Y# r
洛克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与”次要“两种& &”主要性质“指的是扩延世界的特质& &如重量 运动和数量等& &但事物还有其他特质& &如酸或甜 绿或红 热或冷等& &洛克称它们为”次要性质“& &类似颜色 气息 味道 声音等感觉并不能真正反映事物本身固有性质& &而只是反映外在实体在我们的感观上所产生的作用
: D! K% C* q6 W/ _( J9 Q3 j9 Y& c+ e
洛克是近代哲学家中最先关心性别角色的人之一& &: B$ r. v7 g, y% ]6 C6 P- V
他也是首先倡导”政权分立“原则的人& &国家的政权必须由不同的机构共同持有& &人民所选出来的代表握有立法权& &法院握有司法权& &政府握有行政权& &政权分立的观念最初是由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 &但洛克最早强调立法权与行政权必须分立& &以防止专制政治& &洛克的观点是& &为了确保国家的法治& &必须由人民的代表制定法律& &而由国王或政府执行法律
; y( q9 n5 X# e+ g
休姆(年):经验主义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 &也是启发大哲学家康德使他开始走上哲学研究道路的人& &他的主要作品《人性论》在他28岁时出版& &休姆不是基督徒也不是无神论者他是一位”不可知论者“
1 g7 c2 x' \$ d- M" q&&l
我们有时会将物质世界中原本并不共存的概念放在一起& &事实上没有一件事物是由我们的心灵创造的& &我们的心灵只是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 &创造一个虚假的“观念”罢了0 ]8 O3 p$ B( Q1 ]! O
4 `" V5 j4 j+ C0 W3 g
以为自己有一个不变的自我事实上是一种不实的认知& &你对自我的认知实际上是一长串你同时体验过的单一印象造成的结果& &这个自我“只不过是一束不同的知觉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接连而来不断改变并移动”的过程& &心灵是“一个剧场& &在这个剧场里不同的感观认知在各种位置和情况下轮流出现&&经过&&再现&&消退及融合”& &我们心中有的只是这些来来去去的知觉与感觉& &并没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 \* M6 b2 e7 \9 E7 X# S. U5 C5 e
佛陀认为人生就是一连串心灵与肉身的变化& &使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 &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的& &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我& &因此并没有“我”或不变的自我
佛陀圆寂之时对弟子说:“世间复合之物必然哀朽& &应勤勉修持以求己身之解脱
% I, q* v: R: V; ~/ b+ P
罗素:二十世纪的实验主义哲学家& &一件事情跟着另外一件事情发生& &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有关联& &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 &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 Y7 m) y. `, [9 \+ }
休姆说:一个人可能宁愿整个地球遭到毁灭也不愿意自己的手指被割到& &这与理智并没有什么冲突
" H$ |2 e. H, |4 X2 @9 j
0 `: i' H* n$ I. c2 u6 E
柏克莱(年):英国哲学家& &爱尔兰克罗尼地区的一位天主教主教& &他否认在人类的心灵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质世界& &认为我们的感观认知乃是自天主而来& &他同时也以批评世俗的看法而闻名& &主要著作《人类知识原理》& &
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 &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 &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是否确实存在& &柏克莱相信人有灵& &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 &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 &而是精神的
普罗汀的理论:世间存在的每一样事物都有这种神秘的神圣之光& &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向日葵或罂粟花中闪烁着光芒& &在一只飞离枝头的蝴蝶或在水缸中优游穿梭的金鱼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这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之光& &然而最靠近上帝的还是我们的灵魂& &唯有在灵魂中我们才能与生命的伟大与神秘合而为一& &事实上在某些很偶然的时刻中& &我们可以体验到自我就是那神圣的神秘之光+ V6 O) r4 T0 N/ K7 T4 s
上帝也有”女性化的一面“或”母性“& &她的名字是苏菲亚& &君士坦丁堡的圣苏菲亚教堂& &名为Hagia Sophia意思是”神圣的智慧“# ]2 S2 ^: D& \" Y% {9 R2 H5 |" H
6 h( i& w4 p9 [7 ~9 t" q6 C$ Y
大多数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和苏格拉底及斯多葛学派这些古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坚决相信人的理性& &所以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时常被称为”理性时代“& &当时新兴的自然科学已经证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辖的& &于是哲学家们认为他们也有责任依据人不变的理性为道德&&宗教&&伦理奠定基础& &启蒙运动因此而产生
学校制度开始于中世纪& &而教育学则开始于启蒙时代
1 A2 x* K4 V$ |0 [9 |
康德(年):德国普鲁士东部的哥尼斯堡& &康德将”时间“与”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 &他强调我们心灵中的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 &我们在还没有经验事物之前& &就可以知道我们感知到的将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 &因为我们无法脱掉理性这副”眼镜“& &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 &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 &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 i. v% ?' W" j7 V" y% J
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就像你把水倒进一个玻璃壶里面& &水立刻会顺应水壶的形状一般& &同样的& &我们的感观认知也会顺应我们的”直观形式“0 B+ `- }, d# q
康德宣称& &不仅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 &事物也会顺应心灵& &他把这个现象成为人类认知问题上的“哥白尼革命”
" y. L3 t0 |( D( [9 w' j
康德的理论是:因果律是根植于我们的内心的& &他同意休姆的说法& &认为既然我们无法确知世界本来的真貌& &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来了解世界& &康德认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 &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 &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我们在每一次经验之前都可以预知我们的心灵将如何认知事物&&, U$ }1 `9 v' R8 g
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 &而不要将他当成达成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3 Y4 ~7 E/ w+ D
康德说:做为一个由物质形成的生物& &我们完全受到不变的因果律的支配& &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感官经验& &这些经验因为某种必要性而发生在我们身上& &并对我们造成影响& &不管我们乐意与否& &但我们不仅是由物质形成的受造物& &也是具有理性的受造物& &做为一个由物质形成的存在者& &我们完全属于自然界因此受到因果律的支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自由意志可言& &可是做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我们在康德所谓的“物自身”中占有一席之地& &只有在我们追随我们的“实践理性”& &并因此得以作道德上的抉择时& &我们才有自由意志可言& &因为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 &我们也正是制定这项法则的人
3 O' O+ f: o0 M6 l
康德墓志铭& &有两件事物我越是思考越觉神奇& &心中也越充满敬畏& &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 &亦在我心中7 P. Z# i/ Z" _6 c6 P
浪漫主义& &神秘之路通向内心0 i/ y7 n& W/ R
从十八世纪末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中期& &欧洲最后一个伟大的文化纪元& &有人说浪漫主义是欧洲人士最后一次对生命的“共同进步”& &这个运动从德国开始& &最初是为了反对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过于强调理性的做法& &当时的口号是“感情” “想象”&&“经验”和“渴望”- V" P&&H+ Y) ]2 S
席勒:德国诗人& &更进一步发挥康德的想法& &他说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就像玩游戏一般& &而人唯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才是自由的& &因为那时他可以自己订定游戏规则& &浪漫主义者相信& &唯有艺术才能使我们更接近那“无以言喻”的经验$ ^# Z- Y0 B6 ^&&U8 w1 p
诺瓦里思:人世变成了一场梦& &而梦境成为现实& &“神秘之路通往内心”意思是整个大自然都存在于人的心中& &如果人能进入自己的心中& &将可以接近世界的神秘
柯立芝:万一你睡着了呢?& &万一你在睡眠时做梦了呢?& &万一你在梦中到了天堂& &在那儿采下了一朵奇异而美丽的花?& &万一你醒来时& &花儿正在手中?& &那时你要如何呢?# R6 I, J, T/ T
闲散是天才的理想& &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 &拜伦和雪莱都是所谓的“恶魔派”的浪漫主义诗人, N1 H4 E( {, R: s
谢林(年):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 &自然是肉眼可见的精神& &精神则是肉眼看不见的自然
&&u) V; E/ I2 h, a+ ?' \; |% ], N3 C+ p6 ]
史代芬:自然学家& &我们厌倦了无休无止地与粗糙的物质世界奋战& &因此决定选择另外一个方式& &企图拥抱无限& &我们进入自己的内心& &在那里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3 m9 L0 B9 I. I* @3 Y
&&[6 {2 P: p' }
赫德(年):历史哲学家& &历史的特性就是连续&&进化与设计7 r. k+ F& x) u3 {
: g) T& O; y' ^; x( w
5 @8 c* ?; X- T6 z" Q6 x* i
黑格尔(年):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 &浪漫主义的传人& &历史就像一条流动的河& &河里任何一处河水的流动都受到上游河水的涨落与漩涡的影响& &但上游河水的涨落与漩涡又受到你观察之处的岩石与河湾的影响& &也就是说& &思想或理性的历史就像这条河流& &你的思考方式乃是受到宛如河水般向前推进的传统思潮与当时的物质条件的影响& &因此你永远无法宣称任何一种思想永远是对的& &只不过就你所置身之处而言& &这种思想可能是正确的
人类正迈向更多的理性与自由& &尽管时有震荡起落& &但历史的发展仍是不断前进的& &所以我们说历史是超越的或是有目的的
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 &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 &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 &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 &黑格尔把这种现象称为“一种辩证过程”0 o! n9 ^' r5 ?! Y- {
4 t&&e( z: b- W: Q
文耶:挪威诗人& &以模棱两可而出名& &世间有两种真理& &一种是表面的真理& &与它相反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但另外一种则是深层的真理& &与这样的真理相反的说法却是对的
( }; K! z3 X* `. ^! p' T
世界精神在“绝对的精神”中达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 &这个“绝对的精神”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 &哲学是世界精神的镜子1 h$ W. z- s* v9 _&&R6 ^1 g
- f: r4 K% f' s# g&&R3 s( z0 Z
泛神论或观点论:认为每一件事物都是世间唯一的世界理性的表现& &每一件事物都属于一个大的“自我”& &
! T$ V' D: ~5 w+ j. R
& Y9 a+ S5 n) _: K0 c$ c8 Q
祁克果(1813年):与其找寻那唯一的真理& &不如去找寻那些对个人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 &找寻“我心目中的真理”& &世间唯一重要的事只有每一个人“自己的存在”& &( V& u) A. S, X5 g
祁克果对宗教:如果我能客观地抓住上帝& &我就不会相信他了& &但正因为我无法如此& &所以我必须信他& &如果我希望保守我的信心& &我必须时时紧握住客观的不确定性& &以便让我即使在七万吋深的海上仍能保有我心; s) M& B1 R: E8 i* h
祁克果认为生命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他把它们称为“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 &他用“阶段”这个名词是为了要强调人可能会生活在一个较低的阶段& &然后突然跃升到一个较高的阶段&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同样的阶段& &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是为了现在而活& &因此他会抓住每个享乐的机会& &只要是美的&&令人满足的&&令人愉快的&&就是好的& &这样的人完全活在感官的世界中& &是他自己的欲望与情绪的奴隶& &对他而言凡是令人厌烦的就是不好的& &道德阶段的特色就是对生命抱持认真态度& &并且始终一贯的做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 &重要的不是你认为何者是&&何者非& &而是你开始在意事情的是非对错& &相反的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则只注重一件事是否有趣& &可是也有人进一步跃升到宗教阶段& &他们一步跳进信仰那“七万吋的深渊里”& &选择信仰而不选择美感的愉悦和理性所要求的责任& &虽然“跳进上帝张开的双臂”也许是一件很令人害怕的事& &但这却是得到救赎唯一的途径. {1 S5 [+ ^2 r&&P
$ L3 G9 S3 p/ f+ _( B6 \& p& ^) s$ v
* o2 q5 E2 C7 L& U
8 c/ U&&f1 P2 c8 l) B! j! b
马克思:大哲学时代止于黑格尔& &之后哲学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 &不再有庞大的思考体系&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所称的“存在哲学”与“行动哲学”& &马克思曾说& &直到现在为止“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 &可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 &这些话显示了哲学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x1 l, ^&&l3 D- i* Q- u- w
* X1 y- g6 w2 q" K- M5 Y0 I, r0 K
“精神关系”并不会造成物质的改变& &而是物质的改变造成了新的“精神关系”& &马克思特别强调& &促成改变并因此把历史向前推进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力量
- d+ {/ r5 o/ J/ |' u( z& N# T
我们可以把社会的“基础”分成三个阶层& &最根本的一个阶层就是一个社会的“生产条件”& &也就是这个社会可以利用的自然条件与资源
马克思更进一步强调说: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主要是由那个社会里的统治阶级来决定的& &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 f2 b3 w0 t: u
黑格尔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互动或“辩证”的关系& &当人改造大自然时他本身也被改造了4 V+ M9 z7 [0 {
&&K4 k9 v& v9 t( D
7 n. V3 o& K# W&&k+ @5 ^
达尔文(年) :出生于休斯柏瑞& &以科学先驱的身份被隆重地葬在西敏寺& &不到22岁与费兹罗伊船长乘坐海军舰艇小猎犬号于日从普利茅斯航向南美洲& &一直到1836年10月才返航
! P6 l4 Y0 |/ ]: O- B1 u0 {
《物种起源论》 :既存的所有动植物样式都是依照生物进化的法则& &从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 &生物进化乃是自然淘汰的结果* |& Q' z0 R" E/ W, U
柏拉图的概念理论主张各种动物都是不可改变的& &因为他们是根据永恒的概念或形式造的! J5 M+ J0 E0 ^
莱尔:英国物理学家& &曾与达尔文一起航海& &著作《地质学原理》& &莱尔认为目前地球的地质& &包括山脉和河谷等等& &都是长期不断逐渐演化的结果& &他的论点是:在这千万年的过程中& &即使一些小小的变化也会造成地质上的大变动
富兰克林:如果没有受到大自然的限制& &一种植物或动物将会遍布全球& &但是由于世上有许多物种& &因此这些物种会彼此制衡& &发明了避雷针的美国人
罗斯金:真希望这些地质学家能够放过我& &如今在圣经的每一个章节后面& &我都可以听到他们的锤子敲打的声音& k7 t$ g( U7 \* T: T% u3 {
新达尔文主义:所有的生命和所有的繁殖过程基本上都与细胞分裂有关& &当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时& &就产生了两个一摸一样&&具有相同遗传因子的细胞& &我们说细胞分裂的过程就是一个细胞复制自己的动作& &在这个过程当中& &偶尔会有一些很小的错误发生& &导致那个被复制出来的细胞并不与母细胞完全相同& &用现代生物学的术语来说& &这就是“突变”% c6 N* x4 x# \5 d6 u3 \3 |, O% W5 [
3 [% k/ q6 W/ ]' w
地球是在四十六亿年前太阳系出现时形成的& &/ n! j9 `4 [3 a
; c% t( R. q0 h) a1 j& ?7 T
生命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在于:虽然所有不同的遗传特征不见得都活跃在每个细胞内& &但多细胞动物的细胞还是能够执行它特殊的功能
所有生命都赖以组成的复合分子要能够形成& &至少要有两个条件:大气层里不能有氧气& &要受到宇宙辐射线的照射
6 G% h7 ~2 {, p) W5 I1 `0 j
弗洛伊德(1856年):追溯病人以往的一个不幸经验& &这个经验虽然被病人压抑多年& &但仍然埋藏在他的内心& &咬噬着他的身心
7 q" v# `4 r& t6 k/ W1 z" q$ u8 l
佛洛依德的结论:人类的意识只是他的心灵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意识就像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顶端& &在海面下& &也就是在人意识之外& &还有“潜意识”的存在: A5 ^" e' X8 [5 h
超现实主义:来源于法文& &意思是“超越现实”& &
1924年布列顿发表了一篇《超现实主义者宣言》主张艺术应该来自潜意识& &艺术家应该从他的梦境中自由撷取灵感& &并努力迈向“超越现实”的境界& &以跨越梦与现实之间的界限& &同时艺术家也有必要挣脱意识的管制& &尽情挥洒文字和意象: m4 S4 u6 p- n) S0 o4 V: F+ O
" h( t. n0 [3 z, y
我们这个时代&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 J$ ^+ y3 ^9 B' B' T6 i- P4 C
尼采(年):对二十世纪有很大影响的德国哲学家& &他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生命本身& &而不必对历史和他所谓的基督教的“奴隶式道德”过于注意& &他希望能够造成“对所有价值的重新评价”& &使强者的生命力不会受到弱者的拖累& &“要忠于这个世界& &不要听信那些让你有超自然期望的人”&&?9 u' F! Z0 d: O
萨特(年):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是存在主义者的领袖& &他的存在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0年左右尤其风行& &后来他与法国马克思主义运动结盟& &但他本人从来没有加入任何党派& &
萨特说: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 &存在主义者是以人类为出发点& &必须说明的是萨特的人文主义对于人类处境的观点要比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悲观得多& &
萨特所信仰的是所谓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他的哲学可以说是在“上帝已死”的情况下对人类处境所做的无情分析& &“上帝已死”这句话是尼采说的
1 P9 \3 g4 i& C1 e2 S
萨特和祁克果的哲学中最主要的一个字眼就是“存在”& &但存在不等于活着& &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 &一个东西只是在己而人类却是为己& &因此人的存在并不等于东西的存在& &# k- B; X: b' D
“存在先于本质”所谓本质是指组成某些事物的东西& &也就是说某些事物的本性& &但根据萨特的说法人并没有这种天生的“本性”& &因此人必须创造自我& &他必须创造自己的本性或“本质”& &因为他的本性并非是一生下来就固定的
萨特觉得人的自由是一种诅咒& &他说: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 &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 &但却是自由的& &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 &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6 l# ^/ M! L) }4 x
我们是自由的个体& &而这种自由使我们注定一生中要不断地做选择& &世上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的永恒价值或规范& &这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加有意义& &因为我们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全责& &逃避为自己做选择的责任& &如果我们逃避这项责任& &就会沦为无名大众的一分子& &将永远只是一个没有个性的群体之一& &逃避自我并自我欺骗&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 &我们的自由迫使我们要成为某种人物& &要“真实”地活着
& h, {$ b8 Q3 F1 b4 b
虚无主义:就是那些认为没有一件事情有意义& &怎样都可以的人7 K" y: j4 S# p' x
萨特认为生命应该有意义& &这是一个命令& &但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 &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 v. F7 g# o( V& H+ z% J; }
/ ~&&k8 }7 ?3 f+ \' E
西蒙波娃 :主要作品《第二性》1949年出版& &女权主义者6 m- k2 J&&\8 I; s7 s
% o, m. C1 P) k9 O( M, H
关于唯物主义萨特说:关于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 &所谓哲学问题的定义就是每一个时代& &甚至每一个人& &都必须要一再的问自己的一些问题: h4 ~% M, b: T. q
. D9 d&&}8 Y6 G" F$ K
在文艺复兴时代世界开始膨胀& &自从那些伟大的探险航程展开后& &欧洲人就开始走遍世界各地& &而今天情形正好相反& &我们称之为反膨胀& &意思就是说世界正逐渐聚集成一个庞大的通讯网络7 b# z) I6 z5 s
4 K&&~9 X% Y$ }. A+ u1 B3 ?( [
所有真正的哲学家都应该睁大眼睛& &即使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白色的乌鸦& &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寻找它8 w- l&&I7 L/ W2 U' H" w! P" H
6 s&&i" R0 d$ o7 i* H( {4 \
# y# b+ F. `. d/ n' V
花园宴会& &一只白色的乌鸦
要有批判性的思考态度& &黑格尔称之为否定的思考- {( d1 ^0 y4 h" V$ l
那轰然一响& &我们也是星尘
印度有一个古老的理论& &主张世界会不断开合& &因此造成所谓的“婆罗门日”Brahman‘s Day 和“婆罗门夜”Brahman’s night轮流交替的现象& &这种观点自然比较符合宇宙会永远不断扩张&&收缩的看法& &在我的想象中& &那就像是有一颗宇宙的心脏不断在跳动的情景……
5 h1 C" g: `2 V: J, k) Y* E6 b: S) G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 &我们其实是在试图找寻回到自我的路& &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
% x2 E6 z/ u" T. G
+ a( B5 |% X! ^
5 ^5 B; h* e# }4 R
我想这是我目前为止写的最长的读书笔记……
3 D4 g( J! K+ s4 k* F3 W
黑的是一个人走不完的夜& &白的是黎明才开始的梦魇
美食达人勋章
美食达人勋章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菲的世界中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