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被遗忘的时光 电影绝技”

不能让“绝技”成为绝迹---深圳特区报
第C04版:美周刊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要闻
第A02 : 要闻
第A03 : 要闻
第A04 : 要闻
第A05 : 要闻
第A06 : 要闻
第A07 : 要闻
第A08 : 要闻
第A09 : 深圳新闻
第A10 : 深圳新闻
第A11 : 当年今日话深圳
第A12 : 理论探索
第A13 : 中国新闻
第A14 : 中国新闻
第A15 : 粤港台新闻
第A16 : 世界新闻
第A17 : 世界新闻
第A18 : 体育新闻
第A19 : 体育新闻
第A20 : 气象资讯
第B01 : 鹏城今版
第B02 : 今版城事
第B03 : 今版城事
第B04 : 今版民生
第B05 : 广告
第B06 : 健康与美
第B07 : 饮食休闲
第B08 : 饮食休闲
第C01 : 今日财经
第C02 : 市场直击
第C03 : 美周刊
第C04 : 美周刊
第C05 : 饮食休闲
第C06 : 饮食休闲
第C07 : 饮食休闲
第C08 : 饮食休闲
第D01 : 文化星空
第D02 : 阅读方阵
第D03 : 娱乐头条
第D04 : 时尚消费
第D05 : 时尚消费
第D06 : 时尚消费
第D07 : 时尚消费
第D08 : 时尚消费
不能让“绝技”成为绝迹
本报联合益田假日广场举办的油纸伞活动完美落幕
时尚消费行业记者 林欣如
&&随着油纸伞面徐徐收起,本报联合益田假日广场举办的“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分水油纸伞系列也落下了帷幕。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深圳市民感受的是祖国艺术瑰宝“油纸伞”的传统韵味,观赏的是民间手工艺人现场制伞的高超技艺。如今,活动已收尾,但围绕“油纸伞”的讨论却没有结束:作为活动主办方之一,这样的文化活动对益田假日广场来说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回到四川分水之后油纸伞的命运如何?深圳之旅给分水油纸伞厂带来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分别采访了益田集团常务副总裁、益田假日广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黎志强和分水油纸伞第七代传承人毕原绅。&&主办方:愿意搭建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把远在四川分水的油纸伞请到深圳,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投入产出比的角度,这事对商业机构益田假日广场来说,势必是一门“亏本的买卖”。但益田集团常务副总裁、益田假日广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黎志强显然没有这样认为。“随着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市民对文化的渴求日渐强烈。但是在中国,太多的文化瑰宝都被定格在了博物馆、美术馆,像阳春白雪般的高高在上,缺乏和市民之间的互动。”黎志强认为,此时单靠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力量是不够的,市民需要有更多参与性、体验性的文化互动。益田假日广场素以“体验式”著称,不仅是时尚发布地,更是文化体验场,他们有这个社会责任给市民提供更好、更全的文化体验活动。“购物中心的优势在于有超大的空间、密集的人流和强大的营销,可以让这些文化走近市民、走进生活。我们愿意做这样的尝试,为传统文化搭建起一个展示和沟通的良好平台。”&&参与方:已有企业家欲把伞推广到美国市场&&这次活动又给分水油纸伞厂带来了什么?当记者拨通毕原绅的电话说明了采访意图后,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阵阵最朴实、最真挚的感谢声:“真的要非常感谢益田假日广场,感谢深圳特区报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宣传自己的机会。”毕原绅说,深圳之行有两大收获:一是推广成果收效颇丰,许多企业和个人都通过活动喜爱上了油纸伞。其中一名美国企业家就希望能将油纸伞推广至美国市场,目前正在和伞厂沟通合作细节。还有一家成都的购物中心借鉴了益田假日广场的做法,准备把他们也请到商场内进行展示和推广。另一个收获是打开了眼界。“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喜欢老祖宗的东西,这让我对伞厂的发展更加有信心。”毕原绅感慨道,“以前总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时代不同了,深圳之行让我们意识到在强大的推广和营销下,民族的瑰宝可以更好地发扬光大。”毕原绅还向记者透露了伞厂未来的发展规划——借助企业的力量把油纸伞推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观者:是商业深圳中一抹温情亮色&&著名画家曾红女士在欣赏了油纸伞的美丽之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以前还没有哪个购物中心做过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这样的尝试。但益田假日广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在市民面前,让油纸伞成为商业深圳中一抹温情的亮色,这对于推动企业艺术创新,形成有影响的独特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更多的企业这样做了,民间的绝技才不会‘绝迹’。”盘点已逝或将逝的技艺 如何传承“被遗忘的绝技”?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守望文化的力量,探寻精神的传承。近3个月来,数十位非遗传承者在《传承者》的舞台上,展现惊世绝活儿,技惊四座。节目用“真挚情怀、真实争鸣、真诚致敬”三重定位让观众把视线拉回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上来,成为岁末年初荧屏的一大亮点。
“我是为马头琴而活,马头琴在,我永远不死。”不久前,北京卫视一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项目为核心的节目《传承者》中,72岁的著名马头琴表演艺术家齐·宝力高现场表演,他传奇的经历和精湛的技艺让观众热血沸腾,而这句感言更是让包括陈道明在内的在场嘉宾感动不已,集体起身致敬,他表演的视频更是一夜之间传遍网络。
守望文化的力量,探寻精神的传承。近3个月来,数十位非遗传承者在《传承者》的舞台上,展现惊世绝活儿,技惊四座。节目用“真挚情怀、真实争鸣、真诚致敬”三重定位让观众把视线拉回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上来,成为岁末年初荧屏的一大亮点。
“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者
生长在科尔沁大草原,悠扬的长调已融入齐·宝力高的血液,给他的音乐涂上了一层浓重的草原音乐“底色”。目前世界上80%以上的马头琴曲出自他手,其中《万马奔腾》更成为经典。从艺60多年来,他带着马头琴从蒙古包走进国家级音乐殿堂——国家大剧院,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走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走进了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和纽约大学音乐学院,在他的努力下,这项原本只属于草原的民间音乐形式,打破民族和地域局限,传遍世界各个角落。如今,他的5万多名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朝鲜族把象帽舞申请成了世界级非遗,这个我们非常骄傲。”金明春是世界级非遗项目象帽舞吉尼斯纪录的保持者,在《传承者》节目里,他再一次挑战,努力刷新着自己创下的这个项目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感觉自己就是为象帽舞而生”的金明春,当年只用3天就掌握了象帽舞的要领,他发现自己在这方面非常有潜质,在编排舞蹈方面也特别有灵感,可是到今天这个程度他整整练了35年。“那时的象帽就是把水瓢把柄拿掉当帽体,帽檐用纸壳充当,象帽尖顶上的连串珠是用旧算盘上的珠子串上去的,铁丝用自行车车圈的辐条代替,用窗户纸纸条固定在象帽尖顶的铁丝上。就这样一路走来。”更让他自豪的是,在延边,哪怕是最穷乡僻壤的地方,朝鲜族的孩子都会从小学习象帽舞,普及得非常到位。
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唐卡的传承也令人欣慰。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唐卡艺术36年的罗布斯达,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到西藏首屈一指的唐卡大师,他与唐卡艺术的不解之缘,见证了新西藏唐卡艺术的发展。
2005年的一个偶然机会,罗布斯达对布达拉宫一处脱落壁画的完美修补,让那些为壁画担忧的文物专家们兴奋不已,此后的十几年里,在布达拉宫里修复壁画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罗布斯达说,唐卡就像是一部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是藏族人以画言史、以画叙事的载体,它告诉人们的不仅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来到《传承者》节目,“就是想把唐卡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去继承发扬这门古老的藏文化艺术”。
为“绝技”找到接班人
有句老话叫“上刀山,下火海”,说的是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可是在《传承者》的舞台上,在18米长、重2.3吨、离地12米、倾斜度35°的大刀上,54岁的吉靖羽身着苗族服饰,展示出斜走、倒走、独立坐卧、大鹏展翅、头顶倒立等惊险动作,接着是17岁女徒弟龙枝花同样让人屏住呼吸的表演。这个极具挑战的项目叫“赤脚斜走大刀”,是吉靖羽于1986年独创,此项目已经申请吉尼斯纪录,目前世界上只有他们师徒两人能完成。
身为苗族绝技“上刀山”第28代传人的吉靖羽,苦练20多年至今,走过的刀越来越长,越来越锋利,被称为“刀锋上的奇人”。让这项苗族绝技后继有人,是他最大的心愿。吉靖羽现在是贵州大刀艺术团团长,大刀团有16个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和孤儿,吉靖羽不仅不收这些孩子学习费用,还要负责这些孩子的衣食住行,供他们上学读书。大刀团组建前几年甚至依靠借钱维持,现在大刀团日渐成熟,在各地演出赚来的钱都用在孩子们身上,再也不用借钱了。
和吉靖羽一样,一心想要多带出几个徒弟来传承技艺的,还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回族重刀”的传承人曹仕杰。
“提刀千斤立,刀落鸿毛轻。这说的就是我们家的武功。”带着陪伴祖孙三代人的传家之宝,自信满满来到《传承者》舞台上的曹仕杰,是“回族重刀”的第五代传人。他太爷爷曹金藻当年与霍元甲并称“回汉双侠”,曾在擂台上一招击败外国武士,他留下来的一套刀法,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仕杰手里的刀重160斤,由生铁锻造而成,“当年我太爷爷就是用这把刀创办了享誉津门的‘回族重刀队’。那会儿可是弟子满门,门庭若市。但现在徒弟越来越少了,现在的社会只会耍大刀是不行的,徒弟也要吃饭,也要养活家人,光凭兴趣爱好很难坚持下去。”为了让更多人传承这门刀法,不让“回族重刀”失传,曹仕杰打破了“非回族不传”和“传男不传女”的祖规,广收弟子,希望能够找到接班人,连女儿都在帮他一起发扬家传武术。
曹仕杰带徒弟同样分文不收,为了补贴孩子们的伙食、衣服、兵器维修以及疗伤的费用,他甚至靠开出租车赚钱。曹仕杰说现在的孩子身子弱,生活丰富多彩,他已经改变了从前严苛的教学方式,但是因为太艰苦,徒弟们还是走了不少。
再现这些被遗忘的古老文化和技艺,展现和传播“遗失的文明”,实现节目组创作初衷的同时,也给荧屏前的观众带来了一次次的震撼。
通过投影,汪秀霞的剪纸一幅幅投在大屏幕上,作品里有山神,有树神柳树妈妈,有狐仙,有农耕的场景,也有大姑娘叼着烟袋,极具原始古朴的萨满风情。这种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全靠一把普通的大铁剪子直接剪,想到哪儿剪到哪儿,剪纸的线条朴素,充满了原始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姥姥一辈子没有放下的就是手中的锄头和剪刀,我想锄头下是生活,剪刀下是心中的世界。”在21岁的孙女雪娇眼里,姥姥汪秀霞虽然是个地道的农民,却特别有艺术细胞,是个艺术“天才”。小时候姥姥经常一边剪纸一边编简单的故事哄外孙女开心,雪娇说这是儿时最温馨的记忆。很多人却觉得姥姥有些怪,一个普通农民这么爱剪纸,有时还对着剪纸笑或者流眼泪,很少有人知道她在想什么。带着姥姥来到《传承者》这个舞台,雪娇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姥姥独特的作品和她心中那美丽又神秘的世界。
汪秀霞的手巧是十里八村都知道的事,一有结婚的就有人给她送来红纸,给人家剪完喜字后,王秀霞就用剩下的边角料进行剪纸创作,有时也用报纸剪。17岁嫁入萨满家,当了一辈子的农民,从小到大都没走出农村,更没学过画画。汪秀霞的剪纸也改变了外孙女的人生。雪娇因为从小学习剪纸,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将姥姥的艺术传得更远。
有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非常艰难”
据不完全统计,在广西这个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多民族聚居区,仅三江侗族自治县就有10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县汇集了侗族大歌、侗族剌绣、侗笛、侗戏、侗族农民画、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花炮节、侗族百家宴等品种。
尽管节目组没有刻意寻找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去展现,但在《传承者》的舞台上,观众还是常常被来自各个民族的绝世技艺所震撼,而亲眼看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绝世技艺之后,创作团队也在工作中找到了自信。
《传承者》总制片人、总导演焦健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节目组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寻找传承者,在2000多人里选出200个左右,又精选出80个项目去拍摄,最终进入演播室录制的有60多个。
焦健坦言,主打非遗等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者》,开创了大型季播节目的全新题材类型,但在大众文化时代,缺少娱乐元素的节目会大量流失内容细节的表现力及情绪的感染力。在焦健看来,《传承者》第一季收视超出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像一些真人秀节目那样刻意去渲染参与者的生活,而是赋予它以访谈节目和纪录片的真实色彩。
这个舞台给传承者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从《传承者》节目回来,天津电视台给曹仕杰拍了纪录片,当地给他解决了训练场地;泰州石锁的老爷子曾经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次回去当地奖励了他10万元,还在公园里竖起一个石锁的雕塑;高杆船技大哥来的时候总是放心不下自己早餐店的生意,现在他的早餐店经常是顾客盈门。”说起这些,焦健很有成就感,但他也有遗憾。
“电视人必须考虑电视化的呈现,比如民间传说、藏戏、木卡姆,还有寿山石、雕刻、饺子宴等很多手艺类的项目,由于没有找到最佳的电视呈现方式,没能出现在《传承者》第一季的舞台上,一些录制完了没能播出,都是很遗憾的事。”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使用传承的文化遗产正不断地消失,许多传统技艺也濒临消亡。
在制作《传承者》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上世纪民间普遍流传和使用的榨油、榨糖、纺织等传统机具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木楞房、剁木房、土掌房等民族民居建筑类型逐渐消失;很多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史诗、古歌等民族民间文学随着民间老艺人的去世而面临失传;曾保存在云南佤族、景颇族、拉祜族等地区的传统取火方式现已基本消失。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仍不景气。”焦健说,相比唐卡、苏秀、云锦、马头琴这些本身已经发展得很好的非遗项目,很多明显跟时代跟市场已经脱节的却举步维艰。比如赫哲族的鱼皮衣,用的大黄鱼现在是国家保护动物,非常珍惜,鱼皮衣早已没有使用价值,只剩收藏价值,纯手工制作生产量也不可能很高。再比如回族重刀和石锁过去是练武的,现在我们想要强身健体可以去健身房,“慢慢地这些东西已经不被时代所接受,传承下去非常艰难”。
“往往随着一位民间老艺人离世,一种民族文化就消失了。”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这也是焦健团队做节目的过程中特别郁闷的一件事情,有的大师来不及登上《传承者》的舞台就离世了。
要不是做《传承者》这个节目,焦健也不了解中国传统木偶的种种精彩。“其实我们的提线木偶的表现力非常出色,也经常被邀请到很多国家演出,获得过很多国际大奖,但是它的影响力和台湾的霹雳布袋戏差得很远。为什么?就是因为人家借助完美的商业包装走向了市场,把木偶剧做成了武侠片,现在拥有大批粉丝,在海外很受欢迎。”焦健认为,比较借鉴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发,好东西也需要包装。作为一种文化记忆,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发展下去才是硬道理。
责任编辑:王红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报刊热搜词
黄金周哪些景点最受欢迎,会不会被挤成饼干?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征途里如何切换绝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