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港股ipo发行市盈率 IPO 多会引入基石投资者

浙商银行、天津银行港股IPO未足额认购 基石投资者比例过高成双刃剑_网易财经
浙商银行、天津银行港股IPO未足额认购 基石投资者比例过高成双刃剑
(原标题:浙商银行、天津银行港股IPO未足额认购 基石投资者比例过高成双刃剑)
《投资者报》记者 闫军410期投资者报3月30日,港股将迎来和两家中资银行同时挂牌上市。和去年下半年赴港上市的中资金融机构一样,持股过半的基石投资者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根据招股书信息披露显示,浙商银行在发行前引入5家基石投资者,合计同意认购最多约10亿美元股份,认购比例占发行股份的57.61%;天津银行基石投资者多达7家,认购股份数量为5.13亿股,占发行股份的51.51%。双方基石投资者比重均超过50%。此前,3月15日、16日,天津银行和浙商银行相继在港进行三天和五天的公开发售。截至发售日期结束,港股投资者对两家银行认购意愿冷淡。天津银行未获香港本地券商认购,没有完成足额认购,浙商银行情况稍好,有4家券商累计有96万元孖展认购,但公开发售也未足额。对此,《投资者报》记者就投资者认购意愿不强的原因向上述两家银行求解,浙商银行上市办公室方面表示,“公司目前还处于非宣传期,还不方便就上市问题发表看法。”而天津银行董秘办公室则未予反馈。业内人士称,虽然在港发售未足额,但是因强大的基石投资者护航,国际配售获得超额认购,未足额认购部分拨给国际配售,两家银行如期登陆港交所并不成问题。 不过,基石投资者的踊跃参与对新股来讲是一把“”:一方面可以保证发行的顺利进行,并向市场传递信心,增强积极信号;但另一方面,根据港股制度,基石投资者均有不低于六个月的锁定期,如果上市公司超过50%的股票被锁定,必然影响市场流通性。港股认购遇冷作为即将登陆港股的第八家城商行,天津银行宣布,于3月15日至17日公开招股。全球发售近10亿,招股价范围为7.37港元-9.58港元,募资范围在73.4亿港元-95.4亿港元之间。据天津银行招股书显示,计划在国际发售约9.2亿股,香港发售约0.75亿股,并计划于本月30日挂牌上市。同期,还有一家股份制银行浙商银行于3月16日至21日在港招股。浙商银行本次H股上市计划将发行33亿股H股,招股价介于3.92港元至4.12港元,募资额约129亿至136亿港元。据了解,浙商银行将成为港股今年首个规模超百亿港币的项目。然而据外媒报道,两家在港认购情况并不尽如人意。首先,天津银行招股首日孖展认购反应冷淡,香港本地券商暂时还未借出孖展额。直到3月17日认购结束,其IPO认购未获足额。此外,有消息人士称,天津银行招股价最终定在每股7.39港元,接近招股价范围7.37港元至9.58港元的下限,共募资73.57亿港元。天津银行方面未对此事进行表态,市场人士则指出,天津银行认购遇冷直接原因或许与其定价偏高有关。此前上市的城商行青岛银行每股发行价为4.75港元、锦州银行每股发行价为4.66港元、郑州银行发行价3.85港元/股均低于天津银行股价。浙商银行在发行方面略好过天津银行。招股第二日,有4家券商进行了认购,但也未能获得足额认购。去年以来,港股对中资金融机构投资越来越谨慎。去年年末在港股上市的三家城商行中,除了郑州银行获得0.19倍的超额认购以外,锦州银行和青岛银行均出现认购不足额的情况,其中,锦州银行公开发售仅获4%认购。银行整体遇冷和行业发展不无关系,据银监会数据统计,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2014年底大增51.2%;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2014年底上升0.42个百分点。至此,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经持续17个季度上升,总规模逼近1.3万亿元。由于银行整体盈利能力下滑以及不良攀升的担忧,港股投资者不得不对上市银行持审慎态度。基石投资者比重高不知是对公开发售早有预期,还是对基石投资者“盛情难却”,浙商银行和天津银行引入基石投资者持股比例均超过50%。所谓基石投资者,是港股制度的一个规定。即在IPO时候,单个或者某几个投资者提前和发行人签订认购协议,以IPO价格(无论最后项目定价在什么价位,签订协议时是未知的)认购一定数量的股票。按照联交所规定,基石投资者有6个月锁定期,在锁定期中止前不可出售所持股票。同时,基石投资者的背景介绍和认购金额需要披露在招股书中。对于发行人来讲,基石投资者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使得IPO项目成功的保险系数提高;其次,也有助于在市场上传递正面信息,吸引其他投资者前来认购。此次两家拟上市银行中,天津银行共引进7家基石投资者锁定5.6亿美元(43.48亿港股)股票,合计持股比例为51.51%。具体来看,最大的基石投资者为中船租赁旗下的Fortune Eris认购2.7亿美元,其次,华达有限公司将认购1亿美元,此外,天物投资有限公司和天房津城分别认购5000万美元,瑞蚨祥投资有限公司、泰达香港以及汇鼎控股有限公司分别认购3000万美元。浙商银行方面则引入5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约76亿港元,按该行中间价4.02港元/股计算,合计持股比例高达57.61%。其中,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申购10亿股,绍兴领雁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申购2.5亿股,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香港)申购3000万美元,旗下兖煤国际申购4亿股,申万宏源申购1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浙江银行为蚂蚁金服的首笔基石投资。对于投资的原因,各家也给出自己的理由。申万宏源方面表示,在公司战略推进过程中,考虑到银行在客户分布、业务种类和风险偏好等方面与公司及所属证券子公司——申万有限公司形成互补关系,因此将银行作为多元金融布局的重要切入点。基于浙商银行在资本规模、行业地位、区域布局及业务发展等方面与公司较为匹配,业务互补性明显,是公司推进多元金融布局的理想合作伙伴。兖州煤业则指出,认购浙商银行将有利于促进公司产融财团快速发展,扩大公司在金融领域的投资力度,并有利于拓宽公司增盈渠道。高比例认购成“双刃剑”IPO的很大一部分功能是其向社会的融资能力,企业上市后的表现则需要流通性来反应。较高比例的基石投资者认购后,虽然保证了企业的上市,但因基石投资者有最低半年的锁定期,势必影响公司股票的流通性表现。此前有统计显示, 2010年~2011年,具有基石投资者的IPO数量占所有港交所IPO数量的35%左右,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占比逐年上升。去年华融资产港股IPO时,10位基石投资者对其认购比例创造纪录地达到了70%,青岛银行同样摸高到这一比例。基石投资者持股比例过高也引起了市场的担忧,除了限制流通性,有大单交易,就可能引发股票的“大涨大跌”,不利于股价稳定。同时,亦有市场人士指出,基石投资者集中申购也容易造成股价操控等行为。此外,对于基石投资者来讲,同样具备风险,首先,最后的认购价格是在签订认购协议的时间节点是一个未知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去年中资金融机构在港股的表现来看,跌破发行价比比皆是。其次,上市后的锁定期期间,基石投资者要承担很大的市场风险。对此,《投资者报》记者向首次作为基石投资者注资浙商银行的蚂蚁金服方面了解,是否有针对风险的对赌协议等举措。蚂蚁金服方面表示,暂时不方便回答。上市后仍具挑战事实上,此次拟赴港上市的两家银行的资质并不算差。浙商银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未上市银行之一,总行设在浙江省杭州市,在11个省(直辖市)和浙江省内全部地级市设立了近130家机构。公司发展确立了“全资产经营”战略,即从过去的信贷市场为主,到实现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的集约经营;从以单一的信贷资产为主,向信贷类资产、交易类资产、同业类资产、投资类资产等的多元发展。以总资产计,截至日,浙商银行总资产为人民币10043亿元,同比增长49.9%。浙商银行在2015年《银行家》公布的“全球银行业1000强”榜单中位列第145位,并于同年获得中诚信国际给予的金融机构评级中最高等级A主体信用评级。其招股书信息显示,截至日,该行实现净利润人民币56.37亿元,同比增长26.8%,高于所有已上市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期增幅以及中国所有商业银行的同期总体增长水平。天津银行是天津市唯一一家城商行,区位优势明显,在已赴港上市的城商行中,该行也属于体量庞大者。截至日,天津银行拥有306家营业机构,其中241家位于天津。截至2015年末,天津银行总资产达5656亿元,同比增长约18.1%;营业收入119亿元,同比增长19.9%。截至2015年9月末,净利润35亿元,同比增长8.4%。中资金融机构在港公开发行“不受待见”,基石投资者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从侧面说明市场的疲态。从2010年底,重庆农商行首次敲开港股市场大门后,在内地IPO审批流程过长、排队时间过久等原因之下,内地多家地方银行相继赴港上市。但从港股上市后的表现来讲,只能算差强人意。哈尔滨银行与徽商银行今年以来股价均在发行价以下。截至3月24日收盘,徽商银行终于回到3.57港元/股,仅比发行价高0.04港元/股。而哈尔滨银行更显颓势,同日收盘价为2.16港元/股,与发行价2.9港元相比,跌幅超过25%。去年年底登陆港股的3家银行中,青岛银行和郑州银行目前虽未跌破发行价,始终在期间徘徊,只有锦州银行表现相对较好,上市以来保持较好上升表现。
此外,从交易情况来看,截至3月24日,在7家已上市H股的城商行中,除了换手率最高为0.7%,成交量最高为1771万,其他银行最高换手率仅为0.13%,总体上交易比较清淡,活跃度较为低迷。中资银行在香港上市后整体溢价率偏低已成为常态,融资规模有限,股价偏低,囿于当前盈利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已有银行释放出回归的讯号。据了解,在H股上市的盛京银行、徽商银行以及哈尔滨银行均有回归的迹象。此外,今年市场也向银行敞开怀抱,目前已有5家农商行通过发审会,正在排队上市A股。鉴于多数赴港上市的银行最早都有准备A股市场的经历,未来的回归或许也在计划之内。■
本文来源:投资者报
责任编辑:齐栋梁_NF2865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热门推荐:
  寒冬未至,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伴随着美国大选的变数、美元加息临近的脚步以及央行为防资本外流而不断出台的一系列招数,投资者分明感受到屡屡寒意,而对这股寒意最敏感的首先便是人民币汇率了。
  下图是近段时间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上涨代表人民币贬值。可以看出,近期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很显著。
  这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因为人民币贬值尚未到位。当然,央行不会坐视不管,人民币的迅速贬值于己于人都不利,因此,为堵截资金外流,央行今年已频频出招,多方面严打跨境资金“违规”逃出,包括叫停内地人民币代理行向境外人民币参与行提供跨境融资、暂停机构申请新的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业务,及限制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等。
  堵截资金外流,央行开始打香港IPO市场的“主意”
  虽然多管齐下,然而近期人民币的快速贬值,还是让央行如坐针毡。继银联上周六起禁止内地人无限刷“银联卡”来港投保后,央行开始直接干预内地投资者参与港股IPO市场了,并且“双管齐下”:
  其一:国家外汇管理局已通知境内投资者,如计划大额认购香港上市新股,需要提交申请,但不保证一定获批出资金来港,暂时不清楚审批准则。也就是说,以后所有内地财团如欲作香港新股基石投资者,需要向外汇管理局申请及批准,而以往对于认购新股的内地资金,技术上都须获得外管局“开绿灯”。
  其二:据悉,香港证监会近期或将启动中资券商IPO业务专项检查,在IPO业务核查上,香港与内地证券监管部门有望联动。
  限制内资参与港股基石投资加上两地监管部门联动检查IPO业务,很明显,央行为堵截资金外流,已经开始打港股IPO市场的“主意”了。
  香港IPO市场:基石投资者的摇篮还是陷阱?
  据智通财经了解,作为香港独特的基石投资者制度,是从2005年开始的。本意是IPO公司没有过往业绩,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做投资决策所依靠的就是Reds或者HKPO招股书,可以考虑的时间也很短。引入基石投资者,就可以给市场一个相对有公信力的参考,通俗讲,就是告诉市场,连这么牛的人物都进入了,这公司应该信得过。
  所谓基石投资,就是在IPO时,有一个或者几个投资者提前和发行人签订认购协议,以IPO价格(无论最后项目定价在什么价位,签订协议时是未知的)认购一定数量的股票,且按照联交所规定,基石投资者有六个月锁定期,在锁定期中止前不可出售所持股票。
  基石投资制度的本意是引入具有公信力的投资者,这样其他投资者也会开始关注,更利于股票的发行承销,也有利于企业成功IPO融资。然而,这一制度也导致香港IPO日益依赖基石投资者,IPO定价虚高等问题。从最初基石投资者占比10―20%的比重到现在的50―60%,更甚者高达80―90%。
  下图为今年上市部分国企股基石投资者比重:
  今年以来,基石投资者在香港新股发行中占了超过一半比重。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二级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同时,由于所谓的基石投资者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互相“帮衬”的兄弟,甚至是集团公司自己人,所以并不介意IPO定价过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案例证明:港股IPO上市,价格稳定期过后便迅速下跌,即所谓的“上市跌一半”。联想控股IPO价格43元,目前股价仅19元;前段时间上市的邮储银行也是在价格稳定期过后便迅速下跌。
  因此,参与港股新股投资可真不容易,一不小心就掉进“基石投资者的陷阱”。数据显示:今年发行的新股,上市至今,有29家收益率为负,破发率57%;全部51家主板的平均收益率为23%,如果扣除宏安地产(01243.HK)的极值影响(上涨947%),平均收益率为5%。智通财经认为,破发率57%,平均收益率5%的新股市场,已经没有什么投资价值了。
  央行“双管齐下”对港股市场影响几何?
  2015年香港IPO融资额达2614亿港元,居全球之冠。2016年至今,香港IPO融资额继续蝉联宝座位置,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基石投资者的贡献。若剔除今年迄今在上市交易中被锁定的资本,港交所在筹资排行榜上将从第一位降至第四位,落后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
  所以,央行限制内资参与港股基石投资加上两地监管部门联动检查IPO业务,双管齐下,毫无疑问会对港股IPO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目前香港新股市场本就气氛冷淡,大部分中大型的中资新股,都非常依赖基础投资者的资金,才可确保上市。
  另外,今年以来港股84家公司总共募集资金1680亿港元,其中7家金融机构(邮储、浙商、天津三家银行,招商、广大、东方、兴证国际四家券商)融资1120亿,占了总集资额的三分之二。其中,除邮储银行、华润医药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型IPO是外资承销,绝大多数IPO案例都是中资券商承销。因此,央行此次政策势必会影响中资券商的承销业务,相信以后投行要找中资基础投资者将更困难。
  下图为2016年初至今香港股票发行IPO承销金额排名
  央行为防资金外逃,采取的两项政策,短期看会对香港IPO市场产生不小的冲击,对一些依靠IPO承销业务的券商来说,也会影响到未来的业绩。
  不过,归根结底,香港IPO市场的现况由来已久,基石投资制度到底合不合适需要更多的审视,希望这次“雪上加霜”的政策能对香港IPO市场起到纠偏的作用。唯有如此,香港市场才能变得更加温暖。
  (文/黄天晟)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推送最具投资价值的港股资讯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为什么港股 IPO 多会引入基石投资者?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港股 IPO 多会引入基石投资者?
【FantasticCathy的回答(11票)】:
1. 为什么会有基石投资
基石投资者不是像机构投资者、高净值个人投资者这样的某一类投资者,而是香港市场的一个制度。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市场也有基石投资,但是细节有所不同。
在香港,基石投资的制度大概是2005年的时候开始的。本意是IPO公司没有过往业绩,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做投资决策所倚靠的就是Reds或者HKPO招股书,可以考虑的时间也很短。引入基石投资者,就可以给市场一个相对有公信力的参考,通俗讲,就是告诉市场,看,xxx这样的市场“意见领袖”都入飞了,这公司应该信得过
2. 什么是基石投资
基石投资,就是在IPO时候,有个或者某几个投资者提前和发行人签订认购协议,以IPO价格(无论最后项目定价在什么价位,签订协议时是未知的)认购一定数量的股票。
基石投资者的背景介绍和认购金额需要披露在Reds或者HKPO招股书中
在香港,按照联交所规定,基石投资者有六个月锁定期,在锁定期中止前不可出售所持股票
3. 为什么有人做基石投资者
做基石投资者的好处:a) 分货有保证:海外市场IPO的分货是发行人和投行决定的,对某一个投资者,给货还是不给,给多少,完全是一个商业上的决定,而不是按照订单的某一个比例pro rata给货
做基石投资者的成本:a) 最后认购的价格在签订认购协议的时间节点是一个未知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b) 上市后有锁定期。这两者意味着基石投资者要承担很大的市场风险
基于以上分析,很明显:
a) 火爆的项目,投资者会抢着去当基石,因为能保证分得到货;发行人找基石的积极性就不高,因为后市6个月的锁定期会影响流动性
b) 不火爆或者很难卖的项目,投资者就很少积极性去当基石,因为反正也能拿到足够的货,如果他们真的想买的话;发行人却很希望有基石,一方面使得IPO项目成功的保险系数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市场上传递正面信息,吸引其他投资者前来认购
4. 通常谁会做基石投资者
在香港,主要是以下四类
-SWFs 主权财富基金,资金大,投资时间可以很长,当然有时候投资理念也可以很难理解
-国际机构投资者,长线基金为主,偶尔也有对冲基金
-企业,出于a) 战略/策略合作考虑;b) 主业以外本身就有资金做财务投资以分散主业经营风险;b) 兄弟公司友情捧场
-Tycoons 富豪,常见的是香港城中几家富豪,东南亚(新加坡,大马,台湾等)富豪
-PE,这个比较特殊,通常市场条件下不常见,但是在特殊的市场窗口(例如2012-13年),IPO市场的估值甚至比pre-IPO市场估值都低,而且流动性好很多,PE也会进来买IPO,并且由于PE的持有时间较长,对六个月的锁定期不那么敏感,因此不介意做基石
2013年中,联交所发布规定,基石投资者不可以从基石投资中获得除了preferential stock allocation以外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其他收益,原因是2011-12年这段IPO市场比较困难的时候,有些基石投资者和发行人有一些under the table的协议,通过一些操作,表面上一个正常的股票投资,其实有收益率保底或者其他各种利益输送,因此有此新规
与内地有什么不同我不知道,因为我完全不懂A股市场。
发表评论:
馆藏&5862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港股ipo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