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男篮冲突冲突采取的战术

第A09版: 今天下·国际
中美冲突的风险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10日刊发杰夫·代尔的文章《向华盛顿炫耀武力有打开潘多拉魔盒的危险》一文,对中美关系进行评论。该文主要内容如下: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已过去近2个月,但会上的一段插曲仍在北京引起热议。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在最后几轮紧张谈判的某一刻,一名中国官员开始用手指着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说话。许多人认为,中国正在采取一种不同以往的强硬外交姿态。  中美两国之间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新的摩擦:关于西藏、台湾、人民币,还有谷歌、伊朗、轮胎和鸡爪。不只是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欧洲各国也与中国有着类似的摩擦。  其中一些争执可谓了无新意,尤其是台湾和西藏问题。但中国威胁对波音等参与对台军售的美国公司进行制裁,似乎是出了一记狠招。从很多方面来看,中国采取更加咄咄逼人的立场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如果中国真的对美国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超出“口水战”的范畴,中国可能会付出很大代价。&&  最显而易见的风险是,中国对美国军火公司的制裁,可能成为引发贸易战的导火索之一。在美国国会,有整整一柜子法案在威胁:如果北京方面不让人民币升值,就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些法案上的灰尘随时会被拂去,尤其是在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  更泛泛地说,北京方面更为强硬的姿态,可能会破坏十多年来取得很大成功的外交策略,这一策略有助于维持中国经济的繁荣。北京方面通过和平解决边境争端、加大在国际组织中的参与和对世界各地提供援助,化解了“中国威胁”可能导致的不少紧张关系。这一策略的基石是确保与美国的关系不致过僵。  但如果北京方面将部分威胁付诸实践,那可能会导致许多国家对本国与中国交往的方式作出战术调整。虽然在头一年任期里,奥巴马政府曾强调与中国进行接触,但它的态度可能会变得更倾向于遏制中国。其它国家———比如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也可能有类似倾向。中国的中亚和东南亚邻国则会变得更加警惕,以免受制于中国。其结果是,中国要想达成能源供应方面的交易、或者为其产品开拓新的市场,会变得更加困难。&&&&&&&&&&&(何黎&译) 何黎 译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
 |  |  |  |  |  | 
粤ICP证020010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广东金羊网络传讯有限公司
& 2001 GuangDong JinYang Network & Information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美专家支招对付中美冲突 封锁马六甲让中国低头
09:48&&来源:&&评论
  “空海战”由一组战术构成,但却并非由军方自己定义的战略。它提供了一种在中国采取行动阻止美军进入空、海域后,重新进入海、空域的方法。中国正在发展像东风-21D这样的导弹,这种弹道导弹配备机动再入弹头,设计用于打击正在移动的航母。如果这种东西能够发挥作用,就能够把最强大的武器系统阻拦在导弹射程之外。
  尽管美国军方拥有舰船及陆基拦截导弹,但却无法保证能够成功拦截多枚来袭先进弹道导弹。这正是“空海战”概念的“矛尖”并非地面官兵或飞行员——而是电脑黑客,或军事术语中的“网络战士”。
  弗里德伯格指出,在战斗一开始,美国的打击目标是直接面向网络及卫星,通过“致盲作战”控制敌方导弹及其他武器。在网络防御规划方面,美军异常保密,因此外界人士无法对此进行分析。弗里德伯格称,“我们希望别人相信,我们有看家本领,能够轻而易举的解决问题”。他还称,“致盲作战”还包括针对中国的超视距雷达等软目标进行空、海打击。
  下一个作战阶段保护打击舰只、平台和其他陆、海武器。美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飞机可能担负着几种任务,包括轰炸中国。美海军水面舰船和水下潜艇也有可能会积极参与这个作战阶段。美海军舰船、陆军导弹防御基地以及其他作战平台则会试图拦截中国发射的任何导弹。
  封锁马六甲海峡逼迫中国低头
  “空海战”概念的支持者认为,这种概念有可能会削弱解放军的战力,能够阻止北京政府在亚太地区采取任何过激行动,从而确保地区稳定和世界贸易的自由流通。不过,美国国防大学国家安全研究学院研究员哈姆斯则认为,“空海战”是一种最终会导致核战争爆发的危险概念。“美海军已明确表示,‘空海战’并非一种战略,他们是对的。这是一种没有战略的概念,而这可能正是最危险的一面。”
一周点击排行
24小时点击排行
在线投稿邮箱:
值班电话:工作日 010-:00-18:00)Copyright (C)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10164号 京ICP备号中美开战的国内政治风险以及国际影响
本文来源:本文系兰德公司最新报告《与中国开战:想不敢想之事》的正文第三章下部分&权衡代价:政治影响战争产生的国内政治影响会由于中美两国迥异的政治状况而相距甚远。我们假设这些情形在2015年和2025年基本是一样的。政治影响的本质、规模和时机将比军事损失和经济代价都更难预测。尽管下文描述的在长达一年的冲突(假定为长期战争)之中或之后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是否真的会出现还无法预知,但它却着实值得被考虑。中国目前由一位强有力的最高领导人领导。这位领导人正努力加强对军队的文官控制。最高文职官员之间及其与军事指挥官和经济精英之间的区分都或多或少地模糊了。民意,尽管是重要的压力来源和异议孕育处,却并非对其体制生存至关重要:中产阶级基本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怀中;农村的穷人沉默着;农民工尚未形成组织;持不同政见者是极少数且相对于对外政策,他们更关心政治或宗教自由。争论与抗议在这个国家举步维艰。鉴于人们能广泛地接触到互联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信息的接收会受到控制。这个国家和它的网络安全设施拥有众多途径使它们可以按自己意愿来压制发对的声音。然而,北京对国内秩序所担负的责任反映了它对一种动乱的恐惧感,中国曾经历过这种动乱,它能吞噬这个国家,威胁到整个体制,让国家处于衰弱之中。美国的国内政治状况几乎与中国刚好相反。目前,美国政治已出现对立而政府也出现分歧。几乎任何问题,甚至包括战争与和平,都会引起批评声音、党派争执以及局部的瘫痪。总统作为总司令的职能可能受到损害;反对的声音既会来自主和派,也会来自主战派,又或者双方都有。除非国家安全受到直接的威胁,来自大众和精英们的全心的支持并非是毋庸置疑的,突出表现在代价高昂而效果甚微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之中。美国政府冒着风险坚持不受欢迎的战争,其耐心与恒心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还要面对两年一次的选举的时候。与此同时,国家在代价异常高昂的战争中的生存问题并不需要有太多顾虑,这一点与中国也许是类似的。两国的政治反应、约束及结果都受到对战争赌注的认知的强烈影响。事关中国领土主张、历史上的不公以及主权权利的事情会在中国的大众和精英中得到广泛响应。但是许多美国人却认为这类事情并非美国极其重要的利益且不值得为之付出高昂的战争代价。除非统一的领导层能说服他们。随着战争的持续,最初的利益会因伤亡数量、经济影响、对平民的攻击以及公众的愤怒与厌恶等战争的走向而改变,使得国内政治变幻莫测。在整个冲突期间美国政府可能经历严重的&战术性&政治问题(如政党和公众的对立),而中国政府只会面对少许类似的问题并有能力管控它们。但中国在一场长期和高强度的冲突中,其国内体制可能要面临&战略性&的政治问题。在一开始,中国也许会有一股强大的&团结在中央周围&的浪潮,但随后就会让位于动乱,而美国则无此动乱之忧。美国总统可能在一开始就因使国家卷入不涉及核心利益的战争而受到批评。这种批评会因在高强度战争中的重大损失,尤其是伤亡人数,而进一步加强。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美国总统为了限制敌对行为和减少损失而撤回美国军队,那么其又会被批评为胆怯。尽管对军队的文官控制是毫无疑问的,但对代价的忧虑而造成的压力依然会出现在总统的微观管理中。虽然随着伤亡人数的攀升,公众的支持可能会重新恢复,尤其是在反华情绪的刺激下。但同时,反战势力也可能会壮大。一场长期和高强度的战争可能会撕裂美国社会,并使得党派间对立和政府功能失调的问题进一步加重,这取决于战争的赌注和对损失的反应。虽然现在美国依然拥有一定的军事优势能取得速战速决的胜利,进而避免这样的政治压力和隐患,但在未来这种可能性也许会降低。美国的三军总司令可能会在求胜的军事逻辑和控制代价的政治经济逻辑之间陷入两难境地。美国国内政治状况是否允许其与中国进行一场长期的、代价高昂的,甚至可能是没有结果的战争,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战争的起源和美国对战争结果所下的赌注。历史证明&&中国对此不应忽视&&美国在战争期间总是能拥有相当强大的政治耐力。两国国内的政治支持、政府控制和稳定都会受到网络战的影响,甚至进一步影响到民用领域。在这里,类似的,由于中国政府比美国更加依赖于媒体、网络及其他通讯渠道来影响公众情绪,因而中国也将变得更脆弱。如果北京操纵信息、维护对政府的支持以及避免动乱的能力减弱了,那么自发的、反对的声音将会引起部分人的混乱。关于美国国内政治将会如何影响战争与被战争影响的预期主要取决于战争的强度与持续时间。关于这些预期的总结如表3.4所示。表3.4&& 四个战争案例分别对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
来自反战势力的压力可能导致对战争的严格控制(假设中国的情况类似)。但一场短期的、受限制的以及其结果模棱两可的冲突可能导致对主战派的强烈批评。
反战派可能宣传是政治家们束缚了军队的手脚。
主和派可能无法阻止强大的美军的行动。并且,主战派的支持将阻止美国达成早期的停战协议。
不断攀升的损失和经济代价会使美国社会出现分裂,阻碍战争的继续,并会造成持续的政治变革的压力(例如选举)。
一场低强度冲突造成的对中国政治制度和凝聚力的压力也许是可控的。社交网络会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反对派,尽管其体制限制和操控信息及压制异议的能力仍会更胜一筹。政府选择限制敌对行为以避免重大损失,对中国的攻击以及事态升级也许会引起军方不满,但不至于彻底翻脸。我们假设中国的领导人和精英们强烈地感受到冲突的利害关系(例如,事关国家主权与荣誉),那么民众当中任何的反对声音都无法迫使政府停止战争。然而,高强度的冲突,如果延长了的话,可能会产生国内的政治动荡和离心力。动荡的风险源于其体制的合法性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状况和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当两者都在某种程度上被战争的代价所破坏时,社会各阶层(如精英、中产阶层、工人和农民)就会对领导层产生厌恶、失望的情绪。届时,不仅资本,连同资本家都可能逃离这个国家。也许国内的混乱还不能危及其体制,但却能迫使它对大批愤怒的公众实施打击,而这会进一步破坏它的合法性。分离主义的危险隐藏在西藏和新疆。一旦国家陷入与美国的代价高昂的破坏性战争中,这里的分离主义者也许就会有机可乘。由于即使是在与美国的严重的冲突中,强大的解放军地面部队和其他国内安全部队可能依然保持活跃,政府应该有能力镇压分离主义者,但却要付出资源以及国内和国际合法性的代价,而此两者届时都可能是短缺的。关于中国国内政治将会如何影响战争与被战争影响的预期主要取决于战争的强度与持续时间。关于这些预期的总结如表3.5所示。表3.5&& 四个战争案例分别对中国国内政治的影响
只会出现极小部分精英或公众的反对势力。分离主义者也许能从中看到机会,但政府的安全机构将断绝他们的期望。
精英、公众,甚至军队的焦躁情绪可能会上升,但不会危及其体制。分离主义者也许会趁机煽风点火,但不会达到真正分离的程度。其体制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反对压力并损失一定的合法性,但不会处于危险之中。
预计将有精英和公众的支持。但是,中国面临的沉重损失、黯淡前景以及国内的混乱可能会增加停战的压力,即使是在不利的条款下,他们也必须在动乱爆发之前做出选择。到2025年,中国人可能会更加一致地支持战争。
不断攀升的军事损失和经济代价会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并助长异议和不安情绪。分离主义的活动可能会加剧并引来更大规模的镇压。面对代价高昂的战争时,国内压力会对国家的资源与合法性造成重大压力。
把美国和中国可能出现的国内政治影响放在一起来看,中国领导人似乎会在一场短期冲突中面临更小的国内反对压力,而无论冲突的强度如何。美国则可能在战争开始时就面临激烈的反对浪潮、党派之争以及社会两极化。此外,中国领导人将更有能力和意愿来镇压国内反对势力。爱国主义式的支持在两国都会存在,但在中国会更加强烈,尤其是当大多数中国人比大多数美国人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己方国家利益在战争中受到的极大威胁。然而,在一场漫长而代价高昂的战争中,中国可能会相比美国面临着更严重的动乱,而这有可能促使中国寻求和平。美国国内政治状况是否允许其与中国进行一场长期的、代价高昂的,甚至可能是没有结果的战争?&权衡代价:国际影响中美战争造成的国际影响可以看成是一个同心圆:对全球的影响是处在最外层即最后受影响;小一点的圆,则是对一些非该地区行为体的影响,包括其他地区的盟友;而处在最中心也是最重要的,则是东亚国家。不考虑东亚各国在冲突中的立场、偏好,这些国家、机构以及跨国企业出于对损害经济的担忧,都会希望中美之间的战争能够迅速结束。但是这些并不足以动摇两个交战国。相比起世界各国的看法,一些大国的反应就显得重要的多,特别是俄罗斯、印度和欧洲国家(北约国家)。中国陆上邻国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俄罗斯和印度,很可能分别支持中国和美国。印度,尽管其希望避免受到直接的军事影响,但它会增加在边界的军队以准备好进行应对,特别是在它认为其重大的利益会受到影响时。这会导致中国同样也增加在中印边界的地面部队以进行应对(这就意味着中国难以投入过多的兵力来应对美军)。俄罗斯是一个更大的不确定因素,虽然俄罗斯缺乏足够的在太平洋地区进行有效的军事行动的能力,但俄罗斯能利用美国在专注于太平洋时增加其对东欧前苏联国家和高加索地区的威胁,甚至是威吓其巴尔干地区的邻国。另外一种可能,虽然不太可能但会起完全不同的作用,即俄罗斯会抓住中美开战这一机会,巩固其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地位,这则会影响到中国。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俄罗斯能在能源补给上帮助中国,尽管这并不会是免费的。另外,俄罗斯能给中国提供武器补给,尽管这一点的操作性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它会对美军非常不利。但是总的来说,俄罗斯的经济疲软、军事力量有限及其自身边境的军事需要,降低了其对中国的有效支持,也降低了其对中美战争干预的可能。我们假定美国的欧洲盟友们是支持美国的立场的,然而他们更可能只是在政治上支持美国,同时敦促这场冲突尽快结束以免冲突升级破坏全球经济。北约虽然不会直接参与战斗,不过它会在美国对中国作战时保证提供支持。欧洲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应对俄罗斯对东欧的压力。在一场长期冲突的进程中,欧洲也许会参与对中国的商品、技术等方面的禁运。至于中国的另一个&盟友&朝鲜,它比俄罗斯更加难以预测。尽管朝鲜已经不具备入侵和击败韩国的常规军事实力,但它能通过其导弹威胁韩国和日本;虽然首尔方面基本上明确在任何状况下不会卷入与中国的战争,不过日本的态度会因为朝鲜的好战性而变得复杂。中美之间的冲突会对中东产生很大影响,它会给伊斯兰极端分子和反犹太组织提供一个增加暴力活动的机会。中东的困局会需要美国投入更多的海空军,这会给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美军带来麻烦。相反,从美军中央司令部到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大幅的军事调动会增加中东地区潜在的不稳定性。而中东地区的暴力活动、极端主义和不稳定性的增加亦会给中国带来危害,中国需要从中东进口大量石油(尽管大多数的石油运输不会经过战争区域)。在中美战争中,东亚国家的损失会是最大的:大部分区域会成为战场;贸易集约型经济会走向萧条;中国可能会成为主宰大国或者国内出现不稳;地区的安全和繁荣会受到威胁。大多数东亚国家希望看到的是战争以美国快速取胜而结束,但中国依旧完好无损。中国大多数邻国都在缓慢地与美国提升更紧密的安全关系。这一关系会在中美的冲突中由于中国的好战而被强化。日本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国家,日本的军事力量不断上升,与中国一直处于对立关系,并且中国非常有可能会攻击美军在日本领土的空军基地。近期日本安倍政府发动的修宪行为,有效地使日本在美国对中国作战时为美国提供军事支援的行为合法化。如果日本参与引发对抗冲突的过程(比如说在中国东海),那么日本参与到战争的可能性会更大。如果中国对日本进行攻击,包括攻击驻日美军或是日本自卫队,那么基本可以确定日本将参与这场战争。虽然中国可以选择不攻击驻日的美军基地,但这一决定含有很大的失误风险。日本海陆空部队及其军事武器的能力,在一场到2025年之前的高强度战争中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中美战争的持续时间越久,日本对美国这一方的潜在军事影响越大。在长期高强度的战争中,中国会发现同时与美日两国的军队斗争是非常困难的,日本能为美军的消耗提供补充。而且,日本的参与,可以使美国不用从其他地区调拨军队前来增援。总之,日本的参与,在一场长期高强度的战争中,会增加中国的损失或者减少美国的损失。由于日本的军事力量正稳步提升,它的加入,会拉大前文所提到的中美在2025年以前长期高强度战争中的损失差距。这种可能性巩固了之前的分析,即尽管中国增强了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而美国的军事霸权逐渐被削弱,中国仍然难以有信心赢下一场长期高强度的战争。同时,日本的卷入可能会激怒中国,从而扩大战争的规模,这就会导致中国战斗更久,还要忍受更大的损失。中国因此可能会加大对日本的打击,尽管这会以在重压之下调拨军队为代价。根据引发战争的原因和轨迹,大部分东亚国家会以不同的程度支持美国:从允许美国使用本国的军事基地到可能同意派遣部队参与(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又或是,在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韩国)或是国内华人数量众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的情况下小心谨慎地支持美国,抑或是支持中国(朝鲜)。而澳大利亚军队的参与,尽管规模不大但因为其实力依旧能发挥重要作用。除了军事作用,战争的时间越长、强度越高,中国越有可能被它渴望领导的这一区域所孤立。这反过来会加大北京支持和平的声音(比如在外交部)。预判第三方现在会如何反应充满了不确定性,更何况要预判十年之后。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争是如何引发的:比如中国明目张胆地要获得东海和南海控制权而引起美国干涉的行动,相比于由台湾而引起的冲突特别是中国大陆在被挑衅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反应。可以想象的是,美国的盟友们,不管远近,会保持低调,不然俄罗斯和朝鲜的参与会增加美国的军事风险和压力。而另一可能是,如前文提及的关于战争上限的讨论,众多国家被卷入或是投机性地参与到战争中,从而演变为一场准世界大战。然而,我们更多考虑的是,有着直接和重要利益的地区内国家的反应,比如日本,它的参与主要是为了抗衡中国。总之,国际上普遍的观点是希望战争能迅速结束。而俄罗斯可能会叫嚣,摆姿态,利用中美冲突在其他地区采取行动,不管是否与中国步伐协调。一些东亚国家,会在不同程度上站在美国身后支持美国。日本的参战会在一场长期高强度的战争中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损失,但同样也会导致战事升级的危险。战争的持续时间越久,这些国际影响越会有利于美国。可能产生的国际反应见表3.6。表3.6 四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国际反应&&四个案例和它们的影响:每个领域的影响都有各自的重要性,并且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也很重要。1、军事损失,尤其对于中国来说,可以影响到维持贸易、防止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和获得能源供给的能力。2、战争的新领域&&网络空间和航空&&对军事和经济都有影响,比如军民两用系统(比如,通信、物流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可能会瘫痪。3、网络战争如果不局限在军事网络,将会妨碍对战争做出政治反应,影响到第三方,加深对经济的破坏。4、经济损失,不管是由于敌意或是商业破坏,将会影响到长期高强度冲突时军事损失中的人员补给。5、经济困难,比如补给品的消费减少、供应不足,将会影响到政治支持、政治稳定性和政治凝聚力,也因此将影响到双方在高强度战事中继续战争的能力和意愿。6、对任意一方或双方不利的世界舆论不会对它们战斗的能力和意愿有很大影响,至少短期来说如此。但是,重要第三方的反应可能最终会在主要方面对一方或另一方有所帮助:指导战争、军需品、贸易、能源供给,以及对于美国来说,在其他地区支持它使其可以集中兵力在这场战争中。表3.7整合了四种情况下双方在四种领域所受的影响。(&军事&列包括了2015年和2025年的情况以体现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改良后的影响。)&综合&列和行分别四种情况和四个领域的四种影响,对双方的影响和相关优势有了个粗略的概括。表3.7 四种情况下中美可能会受到的影响和综合情况
低强度、短期
双方都有轻微损失。
中国:贸易、消费和能源都有广泛但短暂的中断。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有短暂的中断。
中国:精英阶层与公众并不反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希望加强攻击,但并不会公开挑战现有政权。分裂分子伺机而动,但现有政权和国内安全机构消除此方面的威胁。美国:两派都施加压力:鸽派要求停战;鹰派要求加强打击。
地区和国际压力要求双方停止冲突。
短暂但严重的经济破坏,尤其对中国造成不对称的经济伤害。
高强度、短期
2015中国:美国的反击能力造成早期伤害,且伤害持续存在。美国: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造成早期伤害,但随后由于美国的反击,伤害减少。2025中国:美国不断的损耗将减少其对中国的打击威胁。美国:中国改良后抗打击能力更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将给美国造成更大的损失。
中国:全球贸易震荡,并波及到消费和能源供给。受损经济难以恢复。美国:短暂的经济破坏,但仅限于与中国的贸易和在中国的投资。受损经济可以快速恢复。
中国:得到精英阶层和公众的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感到满意。随着2025年军事结果好转,早期获得的支持得以巩固。美国:弱势的鸽派不能阻止美国强硬的军事行动。鹰派使美国难以达成早日停战的协议。
地区和全球震荡。双方受到压力要求终止冲突。日本及其它东亚国家警告和进行军事准备。俄国表明支持中国,而北约则支持美国。
双方都受到严重军事、经济损失,尤其中国受到更大伤害。对中国来说,预计2025年的战损比将比2015年的要好。
低强度、长期
双方战斗机或战舰受到轻微损失。
中国:贸易、消费和能源供给都受到严重损失。经济恢复缓慢且困难。美国:中断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造成重大损失。经济恢复缓慢。
中国:精英阶层、公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渐失去耐心但不威胁到现有政权。分裂分子试图利用现状伺机而动。现有政权变得苛刻而开始罔顾法律,但统治地位仍然坚固。美国:鹰派宣称政客在约束美国军队。
北约的支持使美国得以集中兵力在西太平洋上。
中国的经济损失更大。两国国内都产生不满情绪。国际反应倾向于美国。
高强度、长期
2015中国:尽管&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抵消部分美国打击,中国仍受到严重损伤。战争相关的基础设施也受到波及和损害。计算机和人造卫星能力下降。美国: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造成早期伤害,但随后由于美国的反击,伤害减少。2025中国:改良后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一定程度上抵消损伤,但仍然遭受比美国更大的损失。网络和人造卫星的损失增加。美国:中国改良后抗打击能力更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造成早期损失并将持续至结束。网络和人造卫星损失增加。&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年内下降5%&10%。中国则下降25%&30%。网络战争升级使双方经济更加混乱。
中国:不断增加的军事损失和经济破坏削弱了现有政权的合法性,并产生越来越多的不满情绪和骚乱。分裂分子活动更加猖獗,且受到更大的镇压。尽管在战时征收苛刻繁重的捐税,内部压力并没有危及到国家政权。美国:不断增加的军事和经济损失使国家遭受分裂,对战争的控诉反而减少,并将不断努力实现政治变革。
日本及其它东亚国家作为美国盟国参战。中国担忧印度趁机在边界给中国造成不利影响。俄罗斯的伺机行动受到北约的限制。
重大损失。双方军事能力下降。中国遭受不对称的严重经济损失(包括网络和航空)。或许会给中国国内带来动乱。国际反应倾向于美国。
随着美国军事优势下降,到2025年,美国损失增加,中国损失减少,而且美国取得完全军事胜利的可能性下降。网络和人造卫星的损失增加。&
在大范围的、长期、深刻的经济破坏面前,中国经济的脆弱性远大于美国。
在短期战事中,中国控制国内影响的能力比美国大,但在长期战事中,中国将面临挑战。
美国的东亚盟友在长期战事中将给美国提供重要帮助。到2025年之前,日本参战将造成重大军事影响。北约和印度盟友将给美国提供间接援助,正如俄罗斯给中国提供间接援助。
回想起前文提到的,中美战争可能比高强度长期战争的情况(正如我们在此描述的)更严重。在20世纪,两次大国战争演变成了世界大战,类似地,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会重复同样的演变,甚至更糟。不能忽略的是,中美战争可能会波及其它大国和国家:除了日本,印度、越南、北约也许会站在美国一边;俄罗斯和朝鲜则站在中国一边。战争可能不局限于亚太地区。总的来说,美国的作战优势下降并不意味着中国在一场美国愿意参战的战争中就会取得胜利。到2025年,战争或许会变成军事对峙的形式,除了网络空间的和航空的损失外,双方还损失了一定的武器平台。但是双方都得承认,它们的损失都没比对方少多少,从而使爆发长期高强度战争的可能性提高。这种战争可能是由经济损失、国内政治影响和国际反应引起。日本参战的话,可以弥补美国军事霸权的衰弱情况,尤其是在长期冲突中。所有这些因为加在一起的话,美国优势更大。战争的目标可能会扩大,如果这样的话,战争代价也会相应增加。即使不使用核武器,中国可能也会找到其它方法彻底打击美国。航空和网络空间的使用将受到严重限制。如果战争一直都涵盖各方面,所遭到的破坏和困难将坚定双方决心,有利于进一步动员全国。总的来说,战争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能比本文为了便于分析而设的最严重情况更严重。如果真的这样的话,两国和世界的损失和代价将更大,而结果再也不会对中国有利,除非它扩张自己的势力。&
[责任编辑:王勇 PN074]
凤凰国际智库由凤凰网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打造的平台型智库,旨在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问题研究智库,致力于成为“思想市场领导者”。将思想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智库与智库之间达成协作共赢。
扫描关注微信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美冲突的类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