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的老鸨惩治窑姐博弈是做什么的

最后通牒博弈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最后通牒博弈
最后通牒是一种由两名参与者进行的。在这种中,一名提议者向另一名响应者提出一种分配资源的方案,如果响应者同意这一方案,则按照这种方案进行。“最后通牒”的实验是中最为热门的选题之一,目前已有很多文献论及,因为它反映了实验方法的威力和特点。
最后通牒博弈定义及介绍
;如果不同意,则两人都会什么都得不到。按照,只要提议者将少量资源分配给响应者,响应者就应该同意。因为这要比什么都得不到好。但实际进行的实验则表明只有当给响应者分配足够资源时,方案才能通过。当有多名响应者参与时,这一博弈就成为了。
最后通牒博弈的精练均衡与公平性
最后通牒博弈是一个极度简化的博弈模型:一个提议者和一个回应者就交易中的m元收益价值进行讨价还价。提议者出价x元(0&x≤m)给回应者,留给自己m-x元。回应者接受,则回应者得到x元而提议者得到m-x元。回应者拒绝,则双方什么都得不到。对于最后通牒,如果提议者和回应者都是的,则当提议者出价给x元回应者而留下m-x元给自己时,回应者将选择接受,因为选择接受能够得到x元,选择拒绝则什么都得不到,能够得到x元比什么都得不到要好。提议者知道从考虑,不论出价多少回应者都将接受,提议者则出价x就会尽量的少,而使自己所得利益m-x达到最大。事实上,提议者按最小出价单位出价而回应者接受是该博弈的唯一精练。比如m是100元而最小出价单位是1元,此时提议者以最小出价单位出价1元,只要回应者完全理性,为得到这1元,则将被迫接受提议者的出价,最终提议者得99元,回应者得1元,从而陷入了最后通牒的困境。
普遍的看法是,提议者和回应者各得一半收益价值的出价才是公平的。回应者对提议者符合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的出价是不会满意的,因为这样的出价显然不公平。
最后通牒博弈博弈
两人分一笔总量固定的钱,比如100元。方法是:一人提出方案,另外一人表决。如果表决的人同意,那么就按提出的方案来分;如果不同意的话,两人将一无所得。
A在提方案时要猜测B的反应,此时理性的A所提出的方案应该是留给B一点点比如一分,而自己得99.99元。B接收了能得到一分钱,如果拒绝什么都得不到。
这是根据的假定的结果,而实际则不是这个结果。英国专家宾谟做了实验,发现提方案者倾向于50:50,而接受者倾向于,少于30%拒绝,多于30%接收。
最后通牒博弈起源
最后通牒(Ultimatum)的汉语意思是指谈判破裂前的“最后的话”,一般指一方就某问题书面通知对方,限其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其条件,否则将采取某种强制措施。最后通牒的英文含义源自拉丁语“Uhimatus”,其意指一方向另一方提出的不容商量的或没有任何的建议,一般用于处于敌对状态中的军事双方之中。在日常的经济行为如竞争对手之间的谈判中最后通牒作为一种策略也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通牒实验(Ultimatumgame,UG)始于1982年的德国柏林。在该校经济学系的古斯(WernerGuth)等三位教授的支持下,42名学生每两人一组参加了一项名为“最后通牒”的有趣的实验。实验中两个人分4马克。其中一个人扮演提议者(Proposer)提出分钱方案,他可以提议把0和4之间任何一个钱数归另一人,其余归他自己。另一人则扮演回应者(Responder),他有两种选择:接受或拒绝。若是接受,实验者就按他们所提方案把钱发给两人。若是拒绝,钱就被实验者收回,两个人分文都拿不到。
为防止交情、一时冲动、事后的社会议论等因素起作用,实验采取双盲方式。提议者和回应者都不知道对方是谁。在实验规则宣布后,他们有一天的时间作慎重考虑,填一张表报个数字交给实验主持者。然后实验者将报来的方案交给一位回应者,后者决定拒绝还是接受。|
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这个的均衡点是很明确的:对于回应者来说,分给自己的钱数,不管多少,只要不为零,则接受比起拒绝来,总有更大的利益,他应该选择接受;既然回应者能接受任何不为零的钱数,那么提议者为自己利益计,分给对方一点小钱就够了。
这个实验重复了两次。第一次实验,参与实验的21组被试者均对该题目缺乏经验。有7组的提议者建议对半分;有2组的提议者要求独占4马克,其中一位提议者的提议被接受,另一位被拒绝;其余12组提议者提出的分给回应者的金额均大于1马克,其中有1个给予回应者1.2马克的分配提议被拒绝。在第一次实验中提议者提出给回应者的比例平均为37%,共有2个提议被拒绝。一周以后重复进行第二次实验,经过一周的思考以后,许多提议者不像第一次实验中那样慷慨了,但是提议的分配额还是比马克的最小货币单位大许多。这一次的结果是提议者提出给回应者的比例平均为32%,只有2位提议者提出平均分配;只有1位提议者提出给回应者的金额小于1马克,该提议被回应者拒绝;3个给回应者1马克的提议被拒绝了;此外还有1个给回应者3马克的提议也被拒绝了。第二次实验共有5个提议被拒绝。
实验结果显示,不论是对提议者还是对回应者的行为,对最后通牒博弈没有得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而且也不能对现实世界中的人们的真实行为提出满意的预测。主持实验的古斯等教授指出原因在于受试者是依赖其公平观念而不是利益最大化来决定其行为的。实验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分配的倾向与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明显不相符。
最后通牒博弈特点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实验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能较好地控制额外变量,具有如下四个明显的特征。
(1)实验者掌握有主动权,可以选择方便的地点与时间使现象发生,在事前为准确的观察做好充分准备。
(2)由于实验者掌握有主动权。不必浪费时间等待现象自发的机会去做偶然的观察,能够任意使现象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进行观察,验证自己的观察结果。同时把这些条件叙述出来,使他人能照样重复,核对他人的结果,因此实验具有可核对性和可验证性。
(3)实验者可以系统地改变条件,观察因这些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从而推测条件的变化与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4)可以创设条件,引出实际生活中不存在但难以观察研究的现象来进行研究。由此不难看出,把实验方法运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中,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实验的可控制性(Contr01)和可重复性(Replicablity)。
最后通牒博弈启示
(1)现有经济理论的假设是有问题的。人们在决策时考虑的除了利益之外还有其他因素。
(2)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新的规律。
(3)通过控制某些条件可以达到分离因素的目的。
(4)利用标准化的实验可使实验具有可重复性,也就是说,在类似的条件下,无论谁去进行实验都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
最后通牒博弈仍然存在的困境
对以提议者和回应者分配一定数量奖金的方式,Güth Schmittberger and Schwarze(1982)最早进行了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从实验的结果来看,提议者平均把总奖金的37%分给了回应者,而有近50%的回应者拒绝了仅获得低于奖金总额20%的提议者的出价。其后,Roth,Prasnikar,okuno-fujiwara,and Zamir(1991)、Bolton and Zwick(1995)、Croson(1996)、Larrick and Blount(1997)、Slonim and Roth(1998)、Camerom(1999)、List and Cherry(2000)、Eckel and Grossman(2001)等也相继进行了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平均出价水平最高的是Roth,Prasnikar,okuno-fujiwara,and Zamir进行的实验,提议者平均把总奖金的45%分给了回应者。平均出价水平最低的是Bolton and Zwick进行的实验,提议者平均仅把总奖金的23%分给回应者。对提议者的出价,回应者拒绝水平最高的是Bolton and Zwick进行的实验,有35%的出价被回应者拒绝,回应者拒绝水平最低的是Eckel and Grossman进行的实验,仅有12%的出价被回应者拒绝。这这些实验中,极少出现把总奖金的50%以上或只把极少奖金分给回应者的出价。Forsythe (1994)进行了另一类被称为的实验,与最后通牒博弈进行比较,独裁者博弈中提议者的任何出价都不需要回应者的回应,结果是提议者还是平均把奖金总额的20%分给了回应者,虽然提议者分给对方的奖金比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要少。
通过这些实验,一般性结论是,对于最后通牒,虽然实验已证明出于公平性,绝大多数提议者并不会按精练指示的策略出最低价,而是给回应者更多的利益,一些回应者也表现出了对不公平的出价予以拒绝的勇气,但实验结果的数据同样也证实了,提议者绝不会因为要做到公平放弃自己的利益,各次实验中平均出价水平最高45%最低仅把总奖金的23%分给回应者,极少有高于50%的出价充分说明了这点。对于不公平的出价,回应者也并不是总是拒绝,相反,在各次实验中,所有出价最多也只有35%的被回应者拒绝,最低仅有12%的出价被回应者拒绝的事实说明对不公平的出价,回应者多是选择了接受,除非提议者的出价过于不公平。博弈论是什么?_百度知道
博弈论是什么?
马上想要去拿 结果,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人们总会形成道德共识,这则有关道德的寓言很能反映道德的实质,虽被打的满头包,只要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不变,和游戏规则稳定性的重要性,在一个朝令夕改的社会中,就会出现道德失范)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或是媳妇熬成婆 ^O^)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猴子的博弈与道德产生(人们之间重复的长期博弈,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道德就是人们在长期博弈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内化为各自的行为规范,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 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会使人们作出合符全体利益的行为决策,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 A尝试了几次,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 於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
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 什么是博弈论?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 “出棋” 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自完备的逻辑框架、体系研究其规律及变化。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简单的二人对弈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设双方都精确地记得自己和对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 的棋手,甲出子的时候,为了赢棋,得仔细考虑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时也得考虑甲的想法,所以甲还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当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面对如许重重迷雾,博弈论怎样着手分析解决问题,怎样对作为现实归纳的抽象数学问题求出最优解、从而为在理论上指导实践提供可能性呢?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对于非合作、纯竞争型博弈,诺伊曼所解决的只有二人零和博弈--好比两个人下棋、或是打乒乓球,一个人赢一着则另一个人必输一着,净获利为零。在这里抽象化后的博弈问题是,已知参与者集合(两方) ,策略集合(所有棋着) ,和盈利集合(赢子输子) ,能否且如何找到一个理论上的“解” 或“平衡” ,也就是对参与双方来说都最“合理” 、最优的具体策略?怎样才是“合理” ?应用传统决定论中的“最小最大” 准则,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设对方的所有功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失利,并据此最优化自己的对策,诺伊曼从数学上证明,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对於每一个二人零和博弈,都能够找到一个“最小最大解” 。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竞争双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随机使用某套最优策略中的各个步骤,就可以最终达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当。当然,其隐含的意义在於,这套最优策略并不依赖于对手在博弈中的操作。用通俗的话说,这个著名的最小最大定理所体现的基本“理性” 思想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
楼上的经典搞专业的人就是喜欢把非专业的人搞糊 来显示自己多么厉害!
废话一箩筐简单点说就是游戏规则道德也是游戏规则,只不过其惩罚性不强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博弈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子博弈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是原博弈的一部分,它本身可以作为独立的博弈分析,由第一阶段以外的某个阶段开始的后续博弈阶段构成的,有确切的初始信息集和进行博弈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能够自成一个博弈的原博弈的一部分。什么是博弈问题_百度知道
什么是博弈问题
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换句话说,博弈论研究当某一经济主体的决策既受到其它经济主体决策的影响,而且该经济主体的相应决策又反过来影响到其它经济主体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
采纳率:45%
来自团队:
就是博弈论,数学里面常用。应用在微观经济学等领域。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乐万锇的旧社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