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 财政支出分类有哪些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2014中央党校《公共财政学作业》》 www.wenku1.com
2014中央党校《公共财政学作业》日期:
公共财政学作业(答案太长,自己精炼吧)第一讲1、 公共财政的职能包括哪些?P20-26答:公共财政的职能,是指公共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公共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可以把公共财政职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所谓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1.调节全社会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2.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3.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4.调节资源在不同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的合理分布。二、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通常是指对国民收人的分配。国民收入创造出来以后,通过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国民收入分配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二)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让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公平的生存权和发展权。2.通过财税调节,便企业公平竞争。3.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4.调节地区之间的差距。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是指运用财税手段,通过干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主要包括:1.通过“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通过调整国家预算收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起到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平衡的作用: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或两者并举,使得政府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紧缩或结余的财政政策就会减少总需求,从而与总需求相适应。2.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 "内在稳定器"的作用。3.财政还可以通过收支安排,合理配置社会资源,调整经济社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讲1、 财政支出有哪些分类的标准和方法?P188答:所谓财政支出的分类,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和根据不同的需要,依照不同的标准,对财政支出进行划分和归类。(一)按经济性质分类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即按照财政支出是否能直接得到等价的补偿进行分类,可以把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1.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进行政府投资所需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支出。购买性支出的特点是:(1)有偿性。 (2)对经济的影响具有直接性。2.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 转移性支出具有以下特点:(1)无偿性。 (2)对经济的影响具有间接性。转移性支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2)实行有条件支出,提高了社会的福利水平。(3)对经济进行自动调节。(二)按政府职能分类按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是各国在财政支出管理上最常采用的一种分类方法,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分类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政府财政支出按职能划分为:一般公务支出、国防、公共秩序和安全、教育、卫生、社会福利、住房和通讯、文化娱乐和宗教、能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其他经济活动、其他支出等项目。2.我国的职能分类法。在我国,财政支出按政府的职能分类时,一般分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社会文教支出、经济建设支出和其他支出五大类。(三)按经济类型分类财政支出按经济类型分类,对于衡量政府财政支出项目对经济的影响,说明财政支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有一定的意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经济类型的划分方法,一般将财政支出划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贷款净额等三大类。1.经常性支出是政府用于经常项目的财政支出,包括商品和服务支出、利息支出、补贴和经常性转让。2.资本支出是指政府用于资本项目的支出,包括现存的和新的固定资产购置、存货购买、土地和无形资产购买、资本转让等。3.贷款净额。包括国内外贷款净额。这种分类实际上从总体上反映了政府财政支出的三种用途:公共消费支出、公共投资支出、政府的融资活动。(四)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进行分类,是目前我国政府预算支出科目设置所采用的方法。我国财政支出按具体用途分类,其所列各类支出就是我国的预算支出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地质勘探费支出、科技费用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农业支出、各项事业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外交外事支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主要包括内卫部队经费、边防部队经费、消防部队经费、警卫部队经费等、公检法司支出、城市维护费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对外援助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专项支出、其他支出、总预备费等。我国目前正在进行预算科目分类的重新设置和改革,尽量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以增强国际间的交流,同时科目名称要简洁、明白,有利于提高我国财政政策和预算管理的透明度,有利于建设社会公众对预算的监督和管理。 2、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P193答:在一般情况下,财政支出的规模取决于一国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的范围,具体地说主要是受三个因素的影响:1.经济性因素。它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多少,一般来说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会导致政府的收入增加,不仅为财政支出规模扩大提供了可能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带动财政支出扩大规模。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血一是政局是否稳定,当一国政局不稳出现内乱或外部冲突等突发性事件时,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必然会超常规的扩大。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若一国的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行政、人员经费开支必然增多,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也就更为庞大。3.社会性因素。包括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另外,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取向、人文背景也会导致财政支出上的差异。 3、 各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P204答:从各国的情况看,财政支出结构的长期演变趋势与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财政支出政策会有不同的侧重,财政支出结构也有明显不同的变化。(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模型这一模型认为,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由于市场缺陷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基础建设方面,财政支出中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总额申所占比例较高,政府需要提供较多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建设,从而在促进经济起飞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私人投资的不足;在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市场失灵现象有所减少,民间资本力量发展起来,投资能力增强,这时社会总投资还会增长,但政府公共投资的比重会逐步下降,从替代私人投资转变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到了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财政支出的重点将从基础设施和基础建设领域转移到教育、保健、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再进一步发展到"大众消费"阶段,社会服务和收人转移显得日益重要,这方面的支出会随着人口的增长而迅速增加,逐步成为政府财政支出中最重要的项目。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政府在不同阶段职能重点的转变,财政支出结构会发生这样几条带有规律性的趋势:1.经济性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将逐步下降,社会服务性支出比重将逐步上升。2.在经济洼支出的内部,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将从较高的水平逐步下降,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公共投资比重最大,经济发展申期阶段后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3.在社会服务性支出内部,转移支付的比重将会经历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二)部分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构一个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随着该国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就一些主要的支出项目,对各国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比较。1.各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一般来说,作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它们的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一般较少,而发展程度低一些的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泰国、墨西哥等,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比发达国家要多一些。2·各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跟经济发臃度呈正相关关系,发展程度越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就越高,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比重一般占财政支出的3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在10%以下。3.其他一些支出项目各国一般性公务支出,即国家行政管理费支出,发达国家一般在5%-10%的水平居多,我国这一比重一般都在15%左右,处于相对偏高的水平,说明我国行政管理的运行成本较高,有进一步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必要。从政府教育支出占各国财政支出的比重看,发达国家一般在5%~10%,而发展中国家这方面支出的比重要相只寸更多些,一般都在15%以上。从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占各国财政支出的比重看,发达国家一般在10%-15%以上,而发展申国家这方面支出的比重要相对少得多,一般都在5%以上。 4、 什么是购买性支出?什么是转移性支出?P188答: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即按照财政支出是否能直接得到等价的补偿进行分类,可以把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1.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进行政府投资所需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2.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并不直接消耗公共资源,消耗者是转移性支出的接受者,政府通过转移性支出并不获得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等直接的经济补偿。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社会保障如养老金、失业救济、财政补贴、债务利息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性支出并不反映政府部门占用社会资源的要求,它只是对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再分配,政府部门只充当中介人的作用。 5、 我国财政支出存在主要问题和改进思路。P215答:一、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我国财政支出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财政支出中“越位”与“缺位”并存所谓财政支出的越位,表现为财政干了许多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不应该干的事。主要表现在:1.经营性投资支出大。由于投资体制改革滞后,政府投资权利与责任不对称,具有扩大投资谋求政绩的冲动,有时又不愿意从私人产品领域退出,做了很多应由市场做的事。2001年我国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仍高达34.24%,包括挖潜改造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等,财政仍有不同程度的介入。许多地方把财政支出用于搞竞争性的财源建设项目,甚至通过大量未列人财政预算的政府融资来搞建设项目,而这些融资最终的偿还责任主体还是财政,财政背负很大的债务负担,财政风险逐年加大。2.各种补贴过滥。除了少数补贴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外,我国财政还保留了不少属于市场调节领域的“明补”和 “暗补”。例如,每年财政仍需弥补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2003年财政对企业的亏损补贴达到226.2亿元。3.对一些有条件进行市场化、企业化经营的事业,政府财政仍通过财政给包揽起来。如各种培训中心、中介服务机构、报社、出版社、学会、协会等等,既不属于公共产品也不属于准公共产品,不应由财政供给资金,而目前很多是财政支出供应的范围,如此等等。所谓财政支出的缺位,是指应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公共产品和社会公共事务,政府财政并没有完全承担起来。主要表现为:1.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近些年,我国对社会保障的支出力度不断加大,但投入总量仍然不足,资金缺口大,历史欠账多,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比较有限,不能满足更多的社会成员对社会福利保障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还难以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2.义务教育投入差距仍然较大。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总量一直处于严重短缺之中。长期以来,我国以只占世界约5%的公共经费,支撑着拥有世界学生,总数25%的庞大的教育规模。因此,我国教育经费的许多重要指标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以下,与4%的目标仍相距甚远。3.财政对政权建设、“三农”、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科技等社会事业发队基础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事业支持力度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大,还有许多急需办的事没有财力去办。财政支出中越位与缺位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把有限的财政资源配置到了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既干扰了市场运行,又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又影响了财政本应保证供应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对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制约。(二)财政支出压力大,财政供养负担重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人员费用支出庞大,财政负担沉重。当前国家财力增长的大头只能用于满足 “吃饭”和 “养人”。在很多地区,新增财政收入约有80%以上用于人员经费。2.机构改革进展太慢,有的地方机构越减越多。政府机构庞大、职能交叉、管理多头,导致我国行政的办事效率低下。而且在机构设置上强调上下对口,导致基层政府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口失控。虽经多次改革,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普遍存在机构膨胀、人员激增、管理与服务脱节、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3.行政管理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攀升。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实际上是反映政府机构运转的成本高低的一个指标。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在改革开放后出现大幅度的上升,已由5%多一点的水平上升到了18.6%,达到3512.49亿元。按照经济学原理,行政管理费应当在保障政府职能正常履行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目前,我国财政供养负担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时候,如果不尽快采取果断措施,刹住这种机构、人员、财政支出快速上升的势头,将会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三)财政支出管理职能弱化,管理方法落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1.支出预算编制不够细化。2.支出预算约束软化。3.支出监督弱化。4.管理方法落后。二、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改革与完善首先,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结合我国国情,界定清楚财政支出的范围;其次,要根据重新界定的财政支出范围逐步对现有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一)公共财政模式下我国财政支出范围的重新界定对我国财政支出范围的界定应把弥补市场失灵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考虑。财政支出范围的界定离不开政府职能的界定,解决财政支出的"越位"和"缺位"现象,还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根据市场能不能办,能不能办好,“按照市场最大化”原则,尽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财政支出范围按照弥补市场失灵的要求来进行界定。通过对现有财政支出进行认真地鉴别,把那些凡是通过市场能办或是市场来办会更好的事情逐步让给市场来做,对那些市场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财政应主动承担起来。这样,通过把已"越位"的部分撤回来,把“缺位”的部分补上知有进有退,从严界定清楚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的范围,从而实现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二)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范围的界定,就是要在财政支出的结构中进行有进有退、有保有压的调整,在严格控制支出规模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把有限的钱花到急需的地方,好钢用到刀刃上,是财政支出改革的关键。具体可以从以下儿方面入手:1.逐步降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2.缩减财政补贴范围。3.降低行政管理支出比例4.增加对 "三农"的投入。5.加强对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支出,包括基础教育、基础科研、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公共博物馆和图书馆等,从总体上看,公共支出申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出应保持上升的趋势,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6.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一是积极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增加再就业补助资金。二是大力支持做好“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继续做好再就业政策与三条保障线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三是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依法对部分企业实施关闭破产,加大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力度。对其他特殊困难群众,也应给予扶持和救助。7.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要适当增加宏观调控的财力保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调节促进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平衡与稳定,加强财政对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的调节,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分配政策。(三)通过改革政府机构和发展经济来缓解财政供养负担当前,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财政供养人员过于庞大,出现 "生之者少,食之者众"的局面,必须通过政府改革,从制度上找到缓解这一问题的办法。1.应转变过度依赖政府的观念,树立市场机制至上的原则。2.更多地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3.减少政府层级、机构和人员。4.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培育社会经济的自我管理机制。5.对财政供养范围和标准制定严格的法律规定。6.加快推进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四)推进和改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支出效益财政支出效益是指通过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各种要素的贡献,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可以通过推进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支出资金本身的使用效益。1.要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2.要特别注重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3.政府采购工作要重视规范化建设,逐步建立和健全政府采购的管理体机 运行程序和监督机制,以制度规范采购行为。 第三讲1、 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它们有哪些特点?P28答:公共财政收入的形式是指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方式,即来自社会公众包括企业和个人的资源,通过什么具体方式转移到政府手里,成为由政府统一支配的社会公共资源。目前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形式主要有:各项税收、公债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公共收费和其他收入。(一)各项税收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各种税收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最具有公共性的政府收入形式。因此,在世界各国税收都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二)公债收入公债收入是指政府通过信用形式从国内外取得的借款收入。由于债务收入是政府以国家信用方式筹集的,所以它不具有税收的无偿性,而是必须还本付息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债务收入不应作为政府的正常财政收入。目前公债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它具有连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功能,成为政府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品种。通过发行公债,政府除了弥补财政赤字外,还可以有效动员和重新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社会需求,维持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当然,如果这一手段运用得不好,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对民间投资形成挤出效应,加大政府财政的风险等不良后果。(三)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是指政府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从国有资产经营性或非经营性收入申取得的税后利润、股权转让、国有资产使用费等形式的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或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身份所取得的,凭借的是资产的所有权,它与税收等其他收入形式相比,收人变化波动较大。我国国有资产收益主要包括以下凡类:1.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2.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3.资源性国有资产收益。(四)公共收费公共收费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地方政府部门来说,尤其如此。公共收费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干预的准公共产品。公共收费主要有规费和使用费两种。我国传统上将收费划分为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五)其他收入其他收入主要是指一些零星的杂项收入,其中包括罚没收入、专项收入、捐赠收人等。2、 税收与收费有什么区别?P51答:税收和收费作为政府财政收人的主要形式,其主要区别为:1.征收主体不同。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的是政治权力,是强制、无偿、固定地参与社会资源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是国家机器运转的基本保证。而政府收费的征收主体有的是国家及其政府有关部门,有的是公共事业部门,有的还是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2.使用方向不同。税收是政府主要为满足社会纯公共需要,筹集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所需资金面设立的。政府收费是政府在管理社会经济活动中,为了满足社会准公共需要,提供特定公共产品和服务而设立的。3.形式特征不同。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等特征。收费虽然也有强制性,但程度不如税收,而且收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愿和有偿的特点。4.立法层次不同。税收一般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而且我国的税收立法权集中在中央,而政府收费的审批权在中央和省两级,分别由政府及其授权部门按照国家有关审批权限批准,依据是法律、法规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规章制度。5.资金管理方式。税收收入全部纳人财政预算,用于政府一般性开支,实行集申管理。政府收费由于是政府为提供特定公共产品和服务而收取的,其收入也纳人财政预算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管理,但一般实行专款专用。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等目的,但为满足公共支出需要而取得公共收入,仍然是税收的基本目的。 第四讲1、 税收区别于其他收入形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63答:税收的特征是指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收入形式,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通常将税收的特征概括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也称为税收的“三性”。(一)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根据其社会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以法律形式确定征税人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税收的强制性包括三层含义:1.税收分配关系是一种国家和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权利义务关系。2.税收分配关系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进行的强制分配,而不是依据生产资料的所有权。3.税收分配关系是一种由国家法律加以规范、制约、保护和巩固的分配关系,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作用。(二)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在纳税人缴纳税款时,国家或政府不需要直接对具体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而占有和支配一部分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无偿性是由社会费用补偿的性质决定的。税收的无偿性应从两方面来理解:1.税收的无偿性是就国家与具体纳税人对社会产品的占有关系而言的, 而不是对国家与全体纳税人的利益归宿关系而言的。2.国家税收是为用而征,不能直接偿还。(三)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通过法律形式具体规定了征税对象、纳税人、征收比例和征收办法等,不经过立法机关同意不得随意修改。税收的固定性既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如公债、罚没收人等的重要标志,也是政府取得稳定的公共财政收入的可靠保证。一般认为,税收的固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税收的固定性意味着作为课税对象的各种收入、财产或有关行为是经常的、普遍存在的,而且一经法律确定为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其物质内容就得经常、连续承受税收负担,国家的征税活动也将经常、连续有效2.税收的固定性意味着征税对象和征税额度之间的量的关系是有限度的。3.税收的固定性意味着税制的各种要素总是通过法律形式事先规定清楚的,但并不意味着税收制度的固定不变,它并不排除税收制度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而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但这种改革和调整要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定,并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下来。 2、 税收分类一般方法有哪些?P66答:一、税收中常用的各种分类按税收缴纳形式分类。按税收缴纳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税收分为力役税、实物税和货币税。按课税标准分类。按课税标准不同,可以将税收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分类。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可将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将税收分为价内税、价外税。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按税负转嫁的难易程度,可以将税收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按征税对象分类。按征税对象分类,可将税收分为所得课税、商品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和行为课税。这是一种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税收分类方法。 第五讲1、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哪些?P101答:税收制度要素是税收制度实体部分,它是指狭义税收制度即各个税种的基本法规所必须载明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如向谁征收、对什么征收、征收多少和如何征收等。这些内容表现在税制上就是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期限、违章处理等要素。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征税的客体,也就是对什么课税,是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物。税率是指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法定比率,它是计算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尺度,体现着征税的深度。税率的基本形式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三种: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时限。违章处理是税务机关依据税法规定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所采取的处罚措施,它体现了税收的强制性,是维护税法严肃性的重要手段。纳税人的违章行为主要包括:(1)违反税收征收管理法。(2)偷税。 (3)欠税。。(4)抗税。(5)骗税。2、 增值税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什么?P107答: 1.增值税的概念。增值税是以商品价值额中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额。2.增值税的优点。增值税的最大特点就是只对商品的增值部分课征,这样在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了重复征税问题,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和税负不公平的问题,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生产的发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2)能够适应经济结构的各种变化,有利于保证财政收人的稳定性。(3)增值税采取环环相扣,道道课税的课征方式,能够建立起上下游企业纳税人之间的自动制衡机制,有效防止偷漏税。 (4)有利于商品在出口环节实行出口退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六讲1、 简述公债的功能。P151答:公债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一)弥补财政收支差额的功能财政收支差额的弥补,通常有三种方式:即增加税收、增发货币和发行公债。(二)筹集建设资金,有效动员和重新配置资源的功能财政收支的差额,尤其是财政赤字的产生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政府经常性收支的差额,一种是政府用于生产建设的资本性收支差额。(三)经济调控功能公债的经济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1)公债的发行改变了资金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分布,而公债收人的使用则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公债持有人的结构和还本付息资金的不同来源则会直接影响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2)公债的发行和流通市场,特别是国债的流通市场,是政府货币政策的公开市场业务得以实施的载体和媒介。公债属于财政与金融的交叉领域,公债对于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以及宏观调控都具有重要作用,经济调控是公债的一项重要功能。 2、 为什么说公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点?P184答:公债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其对经济活动的流动性效应和利率效应来实现的。公债管理的流动性效应,是指在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的影响。中央银行买卖短期公债的公开市场业务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流动性的主要手段。公债的利率效应,是指通过公债利率对市场利率的影响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的影响。例如在经济需要扩张时,可相应调低公债的发行利率,以诱导整个市场利率的下降以刺激投资。反之当经济过热需要紧缩时,则可以提高公债发行利率,从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利率上升以抑制总需求的过快增长。应当指出的是,公债作为一种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其操作过程中,应当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实际上,公债不仅是财政政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公债与财政货币政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连接点和桥梁。 第七讲1、 什么是公共财政预算?编制公共财政预算应遵循哪些原则?P263答:公共财政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财政收人和财政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收支分类表格中,以清楚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透过公共财政预算,可以使人们了解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和目标。公共财政预算的原则(一)预算的公开性公开性是确保政府活动受社会公众约束和监督的基本条件,它要求:公共财政预算的编制、审批和执行都要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来有序进行,并及日寸予以公开;公共财政预算要广泛听取和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最大程度反映社会公众的需求偏好和利益;还要求在预算的形式上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透明度高,容易理解。(二)预算的可靠性公共财政预算必须真实可靠,要求预算所列的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依据充分确实的资料,进行科学计算,不得假定和任意编造;性质不同的预算收支应该严格区分,不能随意混淆;预算中的预计数应该尽量准确地反映出可能出现的结果。(三)预算的完整性公共财政预算必须是完整的,包括政府所从事的所有财政收人和财政支出的内容,以便全面反映政府财政活动和政府职能范围,应该列入公共财政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打埋伏,造假账,预算外另行预算。也就是说政府所有的财政活动都不能脱离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即使是经立法机构批准的非预算资金的活动,也应在预算内有所反映,并接受预算管理。(四)预算的统一性在分级管理财政体制中,虽然各级政府都设有财政部门,也有相应的预算,但整个公共财政预算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单位预算、部门预算和各级政府总预算自下而上逐级汇编而成,各级政府总预算共同组成统一的公共财政预算,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要求公共财政预算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照统一的口径、程序进行计算和填列。(五)预算的年度性所谓预算的年度性是指政府必须按照法定预算年度编制公共财政预算,这一预算要反映全年的财政收支活动,同时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人本年度的公共财政预算之中。任何一个公共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都有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预算年度就是指公共财政预算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六)预算的法令性公共财政预算只有经过国家立法、权力机关的审批方能生效,因而它是国家的重要法律文件。公共财政预算的制定过程就是立法过程,经过立法、权力机关审批后具备了法律效力,不能随意进行修改和调整。 2、 如何理解公共预算平衡?提纲P104答:公共财政预算平衡是一定时期财政收人与财政支出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般把略有结余和略有赤字也视为基苯平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各国经济背景和主流经济思想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公共财政预算平衡理论。包括,年度预算平衡理论;周期预算平衡理论;功能预算平衡理论。我国对政府财政预算平衡的主要观点是:对预算平衡不可以作绝对的理解。研究预算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研究预算平衡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平衡来论平衡,而应与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结合起来分析。财政赤字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 3、 我国目前公共财政预算还需进行哪些改革?P290答:一、目前我国财政预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财政预算己经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预算的完整性不够(二)预算收支科目体系分类不规范(三)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四)国度分散支付制度存在很多弊端(五)政府预算的公共性还不够(六)预算的严肃性不够,预算监督不力二、我国公共财政预算制度改革:方向与途径我国政府预算改革和完善,需要在许多方面下工夫,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然后是各种制度、技术和方法层面的改进。所谓观念的转变,就是要实行体现公共财政本质要求的“阳光预算”,走民主理财的道路,通过增加政府预算的公开性、透明度,让广大公众及其代表真正成为政府预算的参与者、知情者、决策者和监督者。(一)实行阳光预算和民主理财,增强政府预算的公共性1.增强政府预算的公开性、民主性。。2.政府预算支出要体现公共性。(二)建立与我国公共财政模式相适应的复式预算建立由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新型复式预算。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进程和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情况,参照其他国家复式预算的一些经验,可以将我国的政府预算划分为政府公共经费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三个部分组成的复式预算。这样,更好地体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职能,也有利于监督资金的使用。(三)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科目体系1.结合税费关系改革和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需要,将体现政府职能的收支纳入预算,通过预算收支科目予以反映,同时,结合财政支出改革,取消一部分反映政府竞争性、营利性支出的预算科目,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政府预算收支的影响。2.配合预算编制方法改革的需要,细化预算收支科目,对预算收支进行科学的分类。改革后的预算分类主要由部门分类、功能分类、经济分类组成3.预算科目的设置要尽量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以增强国际间的交流,同时科目名称要简洁、明白,有利于提高我国财政政策和预算管理的透明度,有利于建设社会公众对预算的监督和管理。(四)改革政府财政预算的编制方法目前,我国政府财政预算编制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这样 几个方面:1.推行部门预算。2.推行”零基预算”编制方法。3.实行综合财政预算。4.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逐步推行绩效预算。(五)建立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库集申收付制度。(六)完善预算编制、执行和制街机制,加强预算监督。 4、 为什么需要进行政间的转移支付?转移支付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效应有何不同?P308答: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实质上是存在于政府间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它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距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也是财政管理体制中的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由于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和收入划分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因此就会普遍存在政府财政收人能力与其支出责任不对称的情况。从理论上讲,既可能存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补助,也可能存在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补助。但现实中,为了保证全国市场的统一和税收征管的效率,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的扭曲,具有全局性的重要税种往往集中于中央政府手中;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样化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在公共产品中的比重会不断上升,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职能在不断加强,因此地方政府的事权大于财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这样,转移支付制度基本上在各国都表现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单方面财政资金的转移。1.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形式及效应分析。中央政府向地方财政进行转移支付的方式有许多种。按照中央向地方进行转移支付时,是否指定该项资金的用途,分为无条件转移支付 (或称一般性较移支付)和有条件的转移支付。(1)无条件转移支付是指中央对地方进行转移支付时,不规定该项资金的用途,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资金。(2)有条件转移支付是指中央向地方进行转移支付时,附加一定的限制条件,或者要求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或者指定了这笔资金的用途,或者二者同时指定,地方政府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可以获得这笔转移支付资金。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形式不同,所产生的效应也不同,对地方财政的约柬力也不一样。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无条件转移支付。无条件的转移支付只产生收入效应。(2)有条件非配套性转移支付。一般情况下,有条件非配套性转移支付的效应与无条件转移支付的效应相似。有条件非配套性转移支付最适合于补助那些在中央政府看来十分重要,而地方政府由于只考虑地方局部利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公共产品的供应。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对于上述无条件转移支付和有条件转移支付的偏好是不同的。地方政府一般更偏好于无条件的转移支付。(3)无限额配套性转移支付。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无限额配套性转移支付产生了两种效应:一是替代效应,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收入效应。(4)有限额配套性转移支付。有限额配套性转移支付综合了无限额配套性转移支付与无条件转移支付的特点。 5、 我国现行分税制主要内容是什么?应当如何进一步完善?P328,336答:主要内容包括:(一)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划分根据现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二)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三)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为了保持地方既得利益格局,逐步达到改革的目标,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按照1993年地方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和中央地方收入划分情况,核定1993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人数额 (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保证现有地方既得财力,并以此作为以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基数。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即本地区增值税、消费税每增长1%,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则增长0.3%扒。如果1994年以后上划中央收入达不到1993年基数,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数额。(四)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原体制的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再逐步规范化。原来中央拨给地方的各项专款,该下拨的继续下拨。地方1993年承担的20%部分出口退税以及其他年度结算的上解和补助项目相抵后,确定一个数额,作为一般上解或一般补助处理,以后年度按此定额结算。(五)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中央和地方都要按照新的口径编报财政预算。由于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支出数额很大,为避免资金的往返划拨,保证地方财政工常用款,将中央税收返还数和地方的原上解数抵扣,以抵扣后的净额占当年预计中央消费税和增值税的收人数的比重,核定一个 “资金调度比例”,由金库按此比例划拨消费税和中央分享的增值税给地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一)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根据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划分的理论依据,并结合我国国情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划分可以如下:1.中央政府职责与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包括:(1)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如国防、外交、对外援助、特大自然灾害救济、中央政府行政管理等。(2)具有较大外部效应并涉及到国家整体利益的混合产品,应由中央政府负担其全部或部分经费开支。如教育、环境保护、海洋开发、尖端科学、卫生保健、社会保险、公共防疫等。(3)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收入再分配,如个人所得税、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等。(4)拥有具有全局性税种的课税权,如企业所得税等。(5)对进出口的调节权、制订关税的权力和发行国债的权力。(6)制定涉及总量平衡、大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调控与经济发展的事项以及实施重大产业技术政策等。2.地方政府职责与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包括:(1)根据本地区居民对公共设施数量与质量要求,通过税收和公共投资向居民提供所需的公共设施,优化投资环境,促进资源有效配置。(2)提供地方行政、社会治安、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3)制定和实施地区性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实施区域性产业技术政策,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但是应当严格限制损害其他地区利益的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措施。3.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责和提供公共产品的交叉领域。包括:(1)中央与地方的共有职责。例如,收入分配职能,在地方政府管辖范围内的收入调整由地方去做,而超过地方政府管辖范围的,不同行政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应由中央政府去做。(2)对于某些属于中央政府职能范围,但出于效率或其他方面的考虑,由地方承担全部或部分供给更有利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可以以中央财政为主,根据职能的分担在财政权力方面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作相应划分。(3)对于某些属于地方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但由于其经济、社会效益的外部性,使其成本与收益涉及到其他地区,应由中央政府进行协调,有关地方政府协作承担。(4)对于一些大的社会福利或公共服务项目,如教育、医疗保健等,其费用往往需要两级或多级政府共同分担。(二)适当考虑减少政府层级和财政管理层级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政府级次的划分应以高效和便利为原则。可以考虑对政府的管理层级和财政管理层级进行扁平化改革,适当减少层次,精简机构和冗员。例如,进行“撤乡并镇工作”,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框定政府职责和财政支出范围,从根本上消除乡镇政府机构和人员过多的格局,进行乡镇机构和人员的精简,逐步将乡镇政府转变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省直接对县安排和确定财政体制,即所谓 “省百管县”的试点。(三)对各级财政收人的划分进行必要的调整一是在税制进一步完善、地方税系得到健全的条件下,将个人所得税作为中央地方共享税;二是逐步将证券交易税 (印花税)、资源税划为中央收入。(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我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首先应减少专项转移支付的数量,加强管理,增加透明度,确保中央进行专项转移支付的目的能够实现。其次中央对地方无条件转移支付的确定办法,应由基数法改为因素法。目前我国的行政级次过多,应当合理的确定财政预算主体与行政级次的关系,明确省以下地方政府的支出职能,稳定其财政收入,这样才能建立真正完善的财政管理体制。(1)稳定税收返还的绝对规模,扩大过渡期转移支付。(2)以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为目标,适度调整地方政府既得利益,将税收返还逐步改造为规范的一般均衡拨款。(3)清理专项拨款,改进拨款办法,逐步将其纳入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体系。(五)为了缓解基层财政困难和债务压力,应适当增加基层的财力基可以适当调整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人的比重,增加地方各级政府的自主财力,要加强基层财政管理,努力化解债务包袱。 第八讲1、 如何理解财政政策乘数?P352答:按照凯恩斯的说法,乘数是指投资增加时,会引起收入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将是若干倍投资量,这个倍数就是乘数。所以,乘数是指投资与收入在量上的关系,但这里所说的收入,不是指投资后带来的利润,而是指投资形成的购买力,由购买力所形成的收入。财政政策乘数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主要包括税收乘数、财政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什么各自的特点和局限?如何配合使用这两大政策手段?P358答:财政政策的优势和局限性1.财政政策的优势。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在调节国民收人和财富分配,特别是在调节级差收入、调节贫富差距、避免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等方面作用更明显;(2)弥补市场缺陷,对私人不愿投资(如各类公益事业)和私人不适合投资 (如一些自然垄断行业)的领域能更有效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3)通过税收优惠、转移支付等手段,能更有效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通过财政收支的变动,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5)通过运用国家储备、财政补贴等措施,可以实现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调控;(6)财政支出直接刺激消费和投资,见效快、时滞短。2.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不如货币政策直接,前者一般只是改变总量中的比例和分布,后者则直接作用于总量。同样,财政政策对物价的调控效果一般也不如货币政策明显;(2)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力度较大,但容易对市场机制形成冲击,引起较大的震动,不容易形成 "微调"的效果;(3)财政政策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缺少刺激力,因为它的作用过程主要不是靠经济行为主体的竞争,也不是靠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4)财政政策制定既是一个经济决策过程,也是一个政策决策过程,需要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实行起来灵活性较小。货币政策的优势和局限性1.货币政策的优势。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能够通过货币供求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2)对调节物价总水平的作用突出(3)通过调整利率,可以调节国民收人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从而引导储蓄倾向和投资倾向的相互转化,一般是通过高利率鼓励储蓄,低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4)货币政策的操作是一种经济行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比较平缓,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2.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货币政策对于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推动各部门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如财政政策来得直接和有效。如货币政策对推动那些私人不愿投资 (如各类公益事业)和私人不适合投资 (如一些自然垄断行业,的事业发展的作用不如财政政策明显;(2)货币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难以直接有效地发挥作用,因为货币政策传导的环节多、时间长,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在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下,单靠货币政策难以有效解决问题;(3)货币政策难以解决国民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总之,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应根据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它们之间很强的互补性,协调运用好两种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与财政政策相类似,货币政策也可以分为扩张性或松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或紧的货币政策和中性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运用,一般是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松紧搭配关系,通常有四类组合形式:(一)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组合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利息率寄来扩大信用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宜于选择这种政策组合,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同时也应注意,如果调控力度过大过猛,也可能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二)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组合即"双紧。政策,紧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和削减财政支出规模来减少消费和投资,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利息率等来增加储蓄,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这种政策组合可以用来治理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如果调控力度过大过猛,也可能造成通货紧缩、经济停滞甚至滑坡。(三)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而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这种政策组合应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 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四)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可以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但如果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从以上儿种政策组合可以看到,所谓的松与紧,实际上是财政与货币政策在资金供应上的松与紧,凡是使社会资金供应增加的措施,如减税、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准备金率与利息率、扩大信贷支出等,都属于松的政策措施;凡是使社会资金供应减少的措施,如增税、减少财政支出、提高准备金率与利息率、压缩信贷支出等,都属于紧的政策措施。至于到底采取哪一种政策组合,则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及其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一般来说,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总供给,就应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而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总供给,就应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另外,还应看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不仅影响到总需求,还会影响到总供给,因此,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下,既可以用紧的政策来抑制总需求,也可以通过松的政策来促进供给的增长。如果从结构方面看,即使在总供求大体平衡的情况下,也会存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结构上的不平衡,还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松或紧的政策措施进行结构调整。所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实际运用中应根据经济情况适时进行协调和调整,才能达到有效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目标。 3、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和主要内容是什么?P368答: 我国自1998年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财政运行状况作出的重大决策,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1.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乏力。2.我国国内经济中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一是长期重复建设带来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进而形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国际环境变化和国内市场约束渐紧的情况下,变得更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技术水平的产品过剩与高新技术产品不足并存;城乡结构不合理成为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扩大趋势。二是金融、投资、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体制和制度建设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缺乏市场应变能力,经济效益下滑。3.从政府可运用的货币、财政政策本身状况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本身的风险较大,而且此前货币政策连续、密集运用,但政策效果不够明显,操作余地已经相对狭小。而从当时我国财政运行状况看,财政虽然也面临诸多困难,但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国债发行还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手段相比,传导过程和时滞较短,力度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1998年以后,我国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并在实践中根据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深化。(一)1999年的财政政策1999年,我国根据当年经济形势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具体措施作出进一步调整,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个大的方面:1.在年初原定500亿元长期国债发行规模的基础上,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增加发行600亿元长期国债,仍中央、地方各一半,相应扩大中央财政赤字300亿元,以保持投资需求的较快增长。新增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在建的基础设施、一些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重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以及科教基础设施等方面。对大型骨千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实施了贴息办法。2.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重点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包括适当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的收入水平,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同时,适当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千方百计解决国有企业养老金拖欠问题。当年财政在这方面增加支出约540亿元,全国直接受益面达8400多万人。另外,采取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3.调整部分税收政策,支持外贸出口。根据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变化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情况,为鼓励出口,进一步提高了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潜力和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2000年的财政政策2000年我国决定进一步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在年初决定的1000亿元长期国债发行规模的基础上,下半年又实行预算调整方案,经全国人大批准,财政部增发500亿元长期国债。这500亿元国债将基本用于加快在建国债项目建设,以促使这批项目早日竣工,发挥效益。新增国债重点向五个方面投入:1.水利和生态项目建设,包括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建镇,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和草场保护工程,京津周围沙源治理启动工程;2.教育设施建设,包括高等学校扩招增加学生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高校建设补助;3.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包括公路干线、中西部地区贫困县道路建设、铁路建设,新增100亿公斤粮库建设以及中西部地区旅游设施建设;4.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城市轨道交通、环保等设施国产化,国防军工企业技术改造以及生物芯片、同步辐射等重大科技项目;5.城市环保项目建设。2001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行主要内容:一是继续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国债;二是发行支持西部开发的特种国债;三是适当改善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增发的国债主要弥补在建项目后续资金。同时,加大设备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以及技改贴息力度。2002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500亿元,其中1250亿元列人中央预算,250亿元代地方政府发行。主要用于在建国债项目、西部开发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南水北调、京津水资源保护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公检法司和高校扩招所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2003年我国继续发行建设国债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2003年发行1400亿元建设国债,其中,1150亿元纳入中央预算,250亿元代地方政府发行。国债资金主要用于续建和收尾项目,并继续调整和优化国债资金使用方向和结构,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中西部地区等方面倾斜。2004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维持上年水平主要是考虑国际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在建国债项目需要后续资金投入,一些社会发展领域欠账较多,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丰富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有利于保护、巩固和发展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利于增强各方面加快发展的信心,有利于稳定改革发展大局。另一方面,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开始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调整和优化国债使用结构,可以更好地引导和发挥社会投资的作用,腾出财力支持税制改革等体制创新。国债项目资金将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基层政权和公检法司基础设施等建设;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淮河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保证续建国债项目,特别是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重大项目建设。-21- 虽然在积极财政政策出台之初,我国政府是把它当作“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来运用,也就是说作为短期对付危机的调控政策来使用的。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我国已经连续7年实行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了,虽然期间有一些具体政策措施的变化,但以发行国债、扩大财政支出的扩张方式基本没变。总之,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反经济周期的调控措施,对增强我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环境。但是,从各国财政政策运用的历史和经验看,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期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不带来风险,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应在合适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逐步淡出。22- -本文由(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