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货币政策远期中介目标的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分别是什么?~

宏源证券: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国际经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金融创新背景之下,研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非常必要。货币政策发挥作用主要经过三个阶段: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来直接控制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操作目标的变动影响中介目标,导致中介目标变动;中介目标变动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和实际经济增长。我们通过对上个世纪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历史和趋势研究,以为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选择提供来自历史经验的逻辑和判断依据。
在创新背景之下,研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非常必要。货币政策发挥作用主要经过三个阶段: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来直接控制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操作目标的变动影响中介目标,导致中介目标变动;中介目标变动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稳定和实际经济增长。我们通过对上个世纪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历史和趋势研究,以为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选择提供来自历史经验的逻辑和判断依据。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换与其国内经济金融发展背景和国际化程度有着密切联系。 1970-80年代两大原因促成了美联储由利率中介目标向量中介目标的转变: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预期的长期真实利率,在通货膨胀高涨趋势下,真实利率难以预测,名义长期利率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不稳定,针对利率中介目标的调控难以实现预期效果;为规避金融管制和法定准备金要求,出现了金融创新,资金大量流出银行,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削弱了利率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效率。1990年代至今美联储构建真实利率为中心目标体系与 90 年代美国债务社会背景下,企业和个人对于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加强有关。各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依据其面临的经济金融的背景变化做出了相应调整。英国先采用以利率为中介目标,到货币供应量目标,最后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德国是发达经济体中,实行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最早,同时也是时间最长的国家。有学者认为德国货币供应量目标的经常性偏离实际上是为了实现一种“政治经济功能”。日本采取的是一种相对较弱形式的货币供应量目标制,选择的货币供应量指标是 M2+CD,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又这一主要指标扩大为M2+CD+新的金融工具,即“广义流动性”指标。
[责任编辑:robot]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94353
播放数:124395
播放数:173975
播放数:82180
48小时点击排行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进展 _ 东方财富网()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进展
作者:单景辉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正处于转型期。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正处于转型期。这与我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是相适应的。货币政策框架内涵较为丰富,包含了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四类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连接四类货币政策变量的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传导机制决定了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逻辑关系。货币政策框架也涵盖央行与政府之间的制度安排、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国际收支制度的关系等若干因素。
  随着外汇占款出现趋势性下降,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出现巨大变化,央行对货币政策的主动权上升,这使得价格型调控机制成为可能和需要。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化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转变决定的。高杠杆和产能过剩带来金融风险上升和信贷传导机制的不畅,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成为必然。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核心是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调节为主向价格调节为主转变,当前央行已在尝试打造走廊,但传导机制仍不通畅。伴随资本账户开放的临近,我国汇率政策也出现了新变化。
  央行货币政策自主权的上升
  2002年以后,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主要依靠外汇占款,但2012年四季度开始发生转折。1994年之前中国的基础货币投放基本上依靠再贷款,1994年外汇改革之后,外汇占款占比逐渐上升,尤其是2005年汇改之后,外汇占款基本上成了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
  外汇占款下降促使央行从国外资产工具转向国内资产工具。2012年四季度开始,以外汇占款为主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开始出现变化。一方面是新增外汇占款的绝对量开始出现趋势下降,每年的发行规模越来越不够,另一方面就是新增外汇占款变得更加不稳定,这使得外汇占款为主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不可持续,央行不得不通过其他手段来弥补这一转变。为此,央行在资产端开发了多种新的资产端货币政策工具,包括SLF(常备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等,并在今年通过降准来弥补基础货币缺口。
  基础货币发行方式转变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调控主动权”上升,货币政策框架向价格调控型转变成为可能。在原有框架下,央行不掌握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主动权,因此处在被动地位,央行政策利率无法发挥作用,随着央行依靠购买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逐渐淡出,央行可以来投放基础货币。也就是说,当央行从回收流动性开始向提供流动性方向转变时,货币政策框架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的切换变成了可能和需要。
  货币政策可能增加金融稳定的考量
  在目前中国经济面临泡沫以及企业、地方政府高杠杆的情况下,央行对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视程度在上升,虽然对金融稳定是否应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在国际上充满争议,我国央行也并未明确提出将其作为政策目标,但可能在实际考虑中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排序在提前。
  货币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四项: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除美联储实行双目标外,当前多数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实行单一目标。按照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表述,我国货币政策有四个目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新增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但多目标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有时会出现冲突,这意味着在特定时期货币当局在诸多货币政策目标序列上必须有所安排。
  传统货币政策理论认为,稳定物价目标已经涵盖了金融稳定的要求,物价稳定自然会实现金融稳定。但是,现实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物价稳定并不意味着金融稳定,因此宏观审慎监管兴起。但有很多学者呼吁货币政策也应承担金融稳定职能,否则宏观审慎监管独木难支。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随着房地产的困境、债务/比例快速上升,去杠杆和去过剩产能在未来几年可能带来重大违约风险,央行的货币政策考量上必然增加金融风险防控,引导经济增速平滑下行。从央行介入地方债务置换来看,央行对金融稳定的考量确实在上升。
  我国金融市场在以业为主导,其他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以数量型传导为主,目前经济减速和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比例在下降,数量型传导机制的作用在下降。
  我国当前经济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大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这意味着企业风险上升,可能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银行风险偏好和久期偏好降低,这导致银行在总体信贷规模和长期贷款方面出现“惜贷”情绪。另一方面,企业盈利能力降低,融资成本高企,企业借贷意愿下降。
  当前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转变决定的。货币政策实际加强对金融稳定的考虑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化,必然导致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
  核心是从数量调控到价格调控
  价格型调控有两个核心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中央银行选择一个基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通过货市政策工具影响基准利率,使之趋近央行设定的目标值。基准利率作为整个金融市场的定价基准,其变化将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相应变化,进而使得金融资产价格隐含的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最后套利机制会使整个利率体系形成合理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第二个环节是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后,引起市场主体投资、消费等行为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导致总需求变化,最后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第一个环节已经取得一定进展。
  随着货币政策自主权的提高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央行开发了多种新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开始向价格调控转变。央行正在尝试构建短端弹性利率走廊机制,在中长端通过PSL构建中期政策利率。
  价格型调控必须打造一个合适的政策利率,并构建相应的利率走廊。美联储、欧央行、英格兰银行和日本央行等央行的政策利率都是短期银行间市场利率。美国、日本是银行间市场的隔夜利率,欧央行则采用期限一周的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当前我国的利率体系是分割的,不存在统一基准利率,存贷款利率仍处于半管制状态。货币市场上的Shibor或回购利率更接近上述国家的政策利率,有可能成为未来政策利率。
  周小川在2014年3月两会上答记者问时曾提到,利率市场化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实现,并提到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在短期内可能会上行。当前,贷款利率已经完全放开,随着央行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由1.3倍扩大至1.5倍,存款利率放开也很快会到来,这种管制利率将在不久后退出历史舞台。打造一个统一的政策基准利率的时间窗口已经到来。
  目前来看,央行正在尝试构建短端弹性利率走廊机制,并通过PSL构建中期政策利率。利率走廊的上限可借由SLF、SLO打造。央行于2013年开始采用SLF旨在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问题时能主动向央行申请。2014年年初央行已经开启了7天之内的SLF操作,有利于构建以隔夜或7天回购利率为政策利率的利率走廊。而SLO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一部分被引入的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既可回笼资金也可投放资金,原则上不超过7天,SLO也可帮助构建利率走廊上限。
  利率走廊的下限确定仍存在一定问题。一般而言超额利率就是利率走廊的下限,但由于我国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与市场利率差距过大,难以发挥效力,当前利率下限的构建仍存在一定问题。
  如果达到一定量级,PSL既可成为提供基础货币的总量渠道,也可成为打造中期基准利率的标的,从而帮助央行有效引导中期利率。
  从第二个环节来看,价格型调控必须有通畅的利率传导机制。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短期利率能有效传导至中长期利率;二是微观主体的行为要对中长期利率的变动做出灵活反应。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甚至房地产企业等的财务软约束问题,对利率并不敏感,导致利率期限结构传导不畅,使得利率传导机制受阻。
  地方融资平台对资金成本极度不敏感。虽然去年受到43号文等的一系列控制,地方融资平台呈收敛状,但在经济失速风险下,受制于稳增长压力,地方融资平台仍会扩张,这可从最新的40号文《关于妥善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意见的通知》中看出。央企、国企等的决策曲线是追求规模扩张,而不是效益。因为规模扩张得越快,对国企领导人来说空间越大。在当前房地产利润仍然较高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约束仍然较小。
  我国利率短端向长端传导不畅。利率短端传导到长端并不是央行能够完全控制的。虽然PSL能帮助央行影响中期利率,但现在规模、频率、透明度等仍存在问题。
  利率期限结构传导机制不畅的主要原因还是国企、地方融资平台、地方纳税大户等的财务软约束问题,由于这几个融资主体能提供较高利率,它们占GDP的比重达到60%~70%,融资需求倾向于无限大,挤压了其他的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商业银行在资产端配置针对这些主体的高息信托、信贷类等资产,在负债端通过同业市场、资金市场等进行拆借,长端高息资产决定了短端成本可以接受高成本。这种模式,实际上不但使得短端不能传导到长端,反而使长端影响了短端,因为有较高的融资需要,这也是造成前期融资成本高企的重要原因之一。
  财务软约束问题造成的利率传导机制不畅并不在央行的控制范围之内,而是财政与政府治理问题,改革财务软约束也就是改革现行财税体制,增强对各级政府及相关经济主体(国企、城投平台与地方纳税大户)的财务约束,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这需要财税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配合,这些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预算软约束解决之前,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很难通畅。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
  带来结构性货币政策
  根据前文分析,我国当前是数量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到一定阻碍,而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未建立,这导致不论是数量宽松还是价格宽松都难以带来全局宽松,非市场化利率不会带来自己的有效配置,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结构恶化,无助于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企、房地产行业等部门存在预算软约束问题,对资金价格不敏感。如果采取总量型的货币政策,这些扭曲部门将占据较多的金融资源,资金较难传导至小微企业、“三农”行业等。
  因此央行自2014年以来实施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包括定向降准、扩大定向再贷款规模、推出新工具抵押补充贷款PSL,这些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助于绕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带来的资金配置扭曲,提高货币政策效率,平衡经济增结构调整。
  随着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临近,人民币汇率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单边升贬值结束,双向波动加大。展望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缺乏单边升值或贬值的基础,央行也有意将汇率维持相对稳定,但波动幅度加大。2015年,人民币汇率可能维持2012年10月以来6.0~6.4的宽区间双向波动。
  周小川3月在“2015”中提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有望年内实现。而“十二五”规划也曾明确提出“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2015年正好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一旦中国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短期内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应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事实上,资本近年来跨境资本流动已经不断扩大,资本账户开放将进一步放大波动。为防止跨境套利和套汇,人民币汇率需要保持必要的波动性,在美联储加息不确定和国家经济金融形势不确定的背景下,阶段性的国际资本流出和流入将交替出现,也会带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责任编辑:DF105)
[热门]&&&[关注]&&&
举报原因:
人身攻击 
侵权(诽谤、抄袭、冒用等)
举报邮箱:
举报成功!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网友点击排行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Operative Objective of )
  1.含义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影响或控制的目标变量。操作目标介于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是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间目标的传送点。
  2.作用
  之所以选择操作目标,一方面,由于中央银行有时不能通过政策工具直接影响中间目标,为了及时掌握政策工具对调节中间目标的效果,有必要在政策工具和中间目标之间设置一些中间变量,通过这些中间变量来判断中介目标的未来变化;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仅受货币政策措施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一些非货币政策措施(如财政政策等)的影响,为了将这些影响与货币政策的影响区分开来,需要在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之间设置一些能够及时、准确反映货币政策操作力度和方向的中间变量。
  3.条件
  选择操作目标要符合三个条件: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相关性要强,中央银行能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控制,而且控制性要强于中介目标。
  4.种类
  通常被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基础货币、货币市场利率和存款准备金。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34:12
贡献光荣榜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对中介目标影响的实证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对中介目标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货币的内生性程度增强 ,从而使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效应趋于弱化。此外 ,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和制度弊端 ,金融市场不发达 ,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和我国居民的传统消费伦理观也是制约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 ,对货币政策效应的约束条件 ,不仅来源于货币领域 ,而且来源于实体经济的各相关环节。通货紧缩时期 ,不是资本不足 ,而且滞留在为生产过程和银行领域的资本数量太大 ,货币政策显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条件下 ,直接有效的投资扩张只能来自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是解决经济运行所需要的流通手段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F822.0【正文快照】: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亦即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作为监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主要指标。 1 998年以来 ,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各种政策工具的运用 ,如降低法定准备率、降低再贷款利率以及通过公开市场扩大基础货币的投放 ,都是围绕增加货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婧;[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鲁婧;[D];湖南大学;2007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范从来;[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秦朵;[J];经济研究;1997年10期
苏剑;[J];经济研究;1998年10期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课题组;[J];金融研究;1999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和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汪康懋,曾伟娇;[J];商业研究;2004年09期
刘春季;;[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蒋振声,陈军泽;[J];财经研究;1999年11期
张曙光;[J];财经研究;2002年01期
宋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5期
李炳林;朱小会;;[J];当代经济;2007年04期
崔建军;[J];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04期
廖国民;钟俊芳;;[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1期
曾志荣,江宇;[J];福建金融;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茂涛;;[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贵鹏;[D];西北大学;2011年
黄武俊;[D];南开大学;2010年
王福岭;[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苏望;[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安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钟兴文;[D];浙江大学;2001年
窦晴身;[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王春雷;[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田秋生;[D];西北大学;2001年
胡金波;[D];河海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喻多娇;[D];湘潭大学;2010年
王秀燕;[D];吉林大学;2011年
刘亚琼;[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刘文魁;[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郑凯;[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王峥;[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刘立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肖前志;[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杜强;[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张云云;[D];东北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华,王晓兵,周乙;[J];商业研究;1999年06期
黄安仲;;[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段军山,赵明勋;[J];当代财经;2005年10期
于学军;[J];南方金融;2000年05期
宋小梅;[J];南方金融;2002年07期
王维强;[J];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06期
耿群;;[J];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05期
田谷祯三;;[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01期
,张宗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1期
李晓;[J];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Z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向阳;[D];湖南大学;2003年
陶海飞;[D];浙江大学;2004年
彭亮;[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立勋;梁丽娜;;[J];经济与管理;201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秋红;[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刘亚琼;[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杨浩;[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高婧;[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洪银兴;[J];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07期
张帆;[J];管理世界;1999年04期
李焰;[J];经济研究;1999年11期
朱江;[J];经济研究;1999年11期
刘宪法;[J];经济研究;1999年08期
赵晓雷;[J];金融研究;1999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封思贤;;[J];中国软科学;2006年05期
陈立双;;[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赵家敏;王祺;;[J];商业时代;2006年08期
李慧;;[J];商场现代化;2008年09期
罗瑾;;[J];金融经济;2010年24期
郭科;;[J];济南金融;2006年07期
郭科;;[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钟友志;;[J];中外企业家;2009年16期
周梅;;[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孙立;[J];求索;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庄佳强;;[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曾令华;;[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李念斋;;[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邱崇明;张亦春;牟敦国;;[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吴超林;;[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封思贤;;[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韩平;李斌;崔永;;[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胡凯;屠卫;;[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欧阳胜;;[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林宝清;洪锡熙;吴江鸣;;[A];华东地区保险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银行私人银行(深圳)
陈波翀;[N];上海证券报;2009年
宋焱;[N];金融时报;2009年
李中秋;[N];中国证券报;2009年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尹中卿;[N];江苏经济报;2009年
朱宝琛;[N];证券日报;2009年
王宇 姚均芳 安蓓 姜锐;[N];中国改革报;2009年
张汉青 孙韶华
陈伟;[N];经济参考报;2010年
徐思佳;[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孙志强;[N];中国信息报;2009年
孟斯硕 郭茹;[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建国;[D];复旦大学;2006年
周英章;[D];浙江大学;2002年
卢庆杰;[D];复旦大学;2003年
卢佳;[D];浙江大学;2009年
段炜;[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张俊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张龙;[D];西北大学;2010年
易行健;[D];复旦大学;2004年
江武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伍戈;[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松涛;[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郑中华;[D];安徽大学;2005年
岳阳慧敏;[D];暨南大学;2008年
唐志祥;[D];安徽大学;2005年
张泽福;[D];厦门大学;2009年
钟小强;[D];苏州大学;2009年
张则辉;[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刘畅;[D];吉林大学;2011年
薛瑞鑫;[D];广西大学;2008年
张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政策远期中介目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