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一个图片背景好像是图书馆av所有番号图片有个女孩带个耳机穿个白色半截袖上面写好像着THINGAP求好心人发

《Social happiness: Theory into policy and practice》 Neil Thin【摘要 书评 试读】图书
iPhone/iPad/Mac
Android手机或平板电脑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获取Kindle阅读软件的下载链接。
通知出版社:
没有Kindle设备?,或者下载免费 。
出版社: Policy Press (日)
平装: 320页
语种: 英语
15.2 x 2 x 22.9 cm
作者简介
Neil Thin is Senior Lecturer in the Schoo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nd co-author of several books on poverty, social development, happiness, education and participatory forestry. Since 1987 he has been lecturing and conducting applied research on soc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ince 2003, on happiness.
5 星 (0%)0%4 星4 星 (0%)0%3 星3 星 (0%)0%2 星2 星 (0%)0%1 星1 星 (0%)0%与其他买家分享您的想法
5.0 颗星,最多 5 颗星An overlooked voice留言者Robert Biswas-diener -
已在美国亚马逊上发表已确认购买In an era bloated with self-help books anthropologist Thin provides a refreshing view of happiness: he wisely places it in the social context. Happiness may not be about getting the right job or marrying the right person but may be something that emerges between us and is the product of collective effort.
Social happiness: Theory into policy and practice [平装]
通常需要1-3个月发货。
此商品可享受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威士顿Ultra Thin Balanced Cable
PLUS会员专享价
您购买此商品可享受专属价
选择新地址
¥暂无报价
规格与包装
商品名称:威士顿Ultra Thin Balanced Cable
商品编号:1871053
商品毛重:20.00g
商品产地:中国大陆
功能用途:其它
发声原理:其它
连接类型:有线
佩戴方式:其它
热词:低音好
商品介绍加载中...
品牌westone 威士顿
型号Ultra Thin Balanced Cable
特性发烧级线材
无附带配件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您好!可以用,感谢您对京东的支持!祝您购物愉快!
您好!可以用的,感谢您对京东的支持!祝您购物愉快!
您好!可以的,感谢您对京东的支持!祝您购物愉快!
您好!可以的,感谢您对京东的支持!祝您购物愉快!
您好!接口不一样 ,感谢您对京东的支持!祝您购物愉快!
您好!这款线材是针对AK播放器的平衡接口,您那款不适用。感谢您对京东的支持!祝您购物愉快!
您好!不能。感谢您对京东的支持!祝您购物愉快!
您好!此是westone原装线材,舒尔的耳机可以用,但是插拔略有松动。感谢您对京东的支持!祝您购物愉快!
您好!此商品是westone原装线材,舒尔耳机可以使用,但是插拔后会略有松动。感谢您对京东的支持!祝您购物愉快!
您好!建议您点击商品页面介绍或查看商品规格参数,如还有疑问可联系右方在线客服核实哦,感谢您对京东的支持!祝您购物愉快!
心中疑惑就问问买过此商品的同学吧~
iframe(src='//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音乐技术 - iHowandWhy.com
本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再普通综合类二本院校读音乐教育专业,实习是作为初中音乐老师。听闻欧洲的留学有国立大学比较便宜,如法国、德国,出于不想麻烦家里而独立的想法,想出国。我想知道以下信息然后为之奋斗:1、关于音乐类的专业,甭管是音乐心理、音乐经济等等,只要是能跟音乐沾边的我都愿尝试;第二、算上所以在那个国家的费用,在哪比较便宜,最好是最便宜;3、中间需要什么准备,比如招生标准入学条件,家庭状况,语言证书之类的。
专业私人定制音乐类出国留学计划
搜索外文文献时,发现非常多的用非传统的音乐理论来分析音乐的方法,例如利用余弦距离来进行音乐(基于音频)的段落划分等等。MIR也越来越火爆,然而做它来做音乐基础理论的文章似乎还很少(可能是我孤陋寡闻),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MIR之类的更加容易出成果吗?补充说明:我所说的音乐基础理论,指的是对一些基础的音乐现象的定义和解释。
一个公理体系,可以通过公理化定义及其演绎来解释各种现象。例如,我们可以先定义“协和”,然后通过“协和”来定义“稳定性”(这只是个假设,实际上可能会反过来——用“稳定性”来定义“协和”),然后用稳定性来解释调性等问题。然而,现在的音乐基础理论,对很多基础的音乐现象的定义,让人有支离破碎之感,在我看来是因为对这些基本音乐现象以及它们的关系解释不清晰,所以才使得利用计算机来分析音乐的难度极高。
所以我的问题实质上是指为什么搞MIR的人很少尝试去建立一个公理化的音乐理论体系,让音乐的基础理论有所突破呢?
其实就是“经验”,并非“科学”的解释,像“和谐”、“稳定”这类词语都是解释主观的,就像穿鲜艳的衣服会让人感觉”积极“、“吸引”一样,你没法去用非常严谨的方法论去论证他,只能说,如此如此,大多数人会有什么什么感觉,是“经验”,而不是为什么
这个答案里有提到国外的一些院校,我还想知道国内除了复旦,上海院,中国院等学校有相关专业之外,香港或台湾的学校有没有比较好的相关的专业。谢谢大家!!
据我所知,国内开设”音乐技术“相关专业的学校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偏向艺术类。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科技部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工程系。这些年来,其他一些音乐学院也都各自相继开设了偏艺术类的音乐技术专业(星海,武汉等等)。至于偏技术和工程类的计算机音乐专业,一般都是以研究方向和研究小组的形式分布在各大院校的信息学院或者计算机学院下面。比较有名的有:台湾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值得一提的是,若干年前北大确实公开招生过计算机音乐这个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 但是最近似乎也没有听到什么新的动态了。
比如 Young Jazz Rebels aka Madlib - Slave Riot, Parts 4-6, After 这段怎么样?
謝邀,爵士樂自誕生開始,它的演出性質基本上就是“樂手交流會”,如果並非樂手,想評價爵士樂演奏水平的高低那是相當困難的,水平不如演奏者,那麼在音樂語言的level上也不對等,也就用不著“鑒別優劣”,喜歡就多聽聽,不喜歡就不要聽,僅此而已~~
题主要就读的是GaTech的Music Technology,现在对于专业是否算STEM存疑,I-20签证把它归到哪类也不是很清楚,希望了解的人能够帮忙解答一下。谢谢了。扩展问题:为什么Gatech的musictech不是Stem?其他学校的这个专业有算stem专业的吗?
不是。参考:
我是一名大三的女生,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一直都非常喜欢音乐,在毕业以后希望能转方向学做一个混音师。在即将到来的大四这一年及毕业以后,有什么我能开始着手准备入门的?是需要去专门的音乐类学校学习呢?还是需要去找师傅一对一培训?成为一名优秀的混音师,资格证之类的东西真的必要吗?
谢邀。成为一名优秀的混音师是有些困难的,我也在努力当中。混音师分为影视类混音师和音乐类的混音师,两个方向应该学习的东西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当然针对题主说的喜欢音乐我就认定为你说的是音乐类的混音师(我也只能回答这个了 嘻嘻)。首先你得知道混音师做的是什么工作,现在大多数音乐相关的混音师干的都是贴唱的活:就是伴奏一轨,人声一轨或多轨,使人声和伴奏融合在一起(一般来说是比较简单),这种贴唱你基本只需要对人声进行处理,音色,压缩,当然最主要的要把音准和节奏对准。这是比较多的。当然这应该不是我们的目标,混音师应该是混缩整一首音乐所有轨道,使其达到平衡悦耳的效果。1.音乐方面的基础:虽然可能基础不是很强也能混出好的东西,但那却是极少数,如果你真的想混出好的音乐,你必须懂一些其中的东西。首先视唱练耳你要学,否则那些音错了,节奏错了你都不知道,就无法编辑。然后需要懂乐理,和声,复调,配器甚至作曲,好的混音师都是会作曲的,这样你会知道如何让各个声部达到平衡,知道每个乐器的特性,根据其特性来调整音色。甚至你要懂一些编曲方面的知识(最好就是会编曲)。2.混音师一般都是录音师,因为你做的是混音的工作,你工作的前提是有一位录音师把声音收录好,给你提供分轨(一般录音师都是自己混)。在混缩的时候,你应该要了解,每一轨声音是怎样拾进来来的,比如用什么样的话筒,用的什么制式录的音,在什么环境下录的音,这样你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调整。3.多听音乐,知道什么样是正确的声音。你要混音,就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声音,而且要知道相同的乐器在不同风格的音乐里面的音色也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一定要多听各种音乐,脑子里要有一个概念,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正确的,包括各个声音的音量平衡,音色感觉,混响等等。4.熟悉相关的软件及设备,你要混音,你必须借助工具,现在流行的DAW有pro tools,nuendo,cubase,sonar等等,最常见的是pro tools和nuendo,然后你要知道怎样安装DAW和插件,你也需要有一套设备来完成工作,最简单的是必须有声卡和监听耳机(比较简陋),更多的是在声学装修较好的混音棚里,使用更多的硬件设备(要扯又要说很多)。除此之外,你也需要知道相关的插件,这些是缩混必备的工具。比如我在上面提到了压缩,混响等名词,这些最基础的名词必须了解,相关的还有EQ(均衡),压缩,激励等等等的东西,不仅要知道那些东西是什么,而且要知道里面的每一个参数你调整后会达到什么效果,知道你想要一个声音,你怎样把原来的声音变成你想要的声音。5.如果要做一个专职的混音师,是很难生存下去的,除非你是大师(发个牢骚)。6.资格证没那么重要,这一行看的都是能力,而且人也不算太多,你做的东西好与不好大家都会知道的。7.如果真要入行,开始会非常难的,特别是题主这样一点基础没有的,给你点建议吧,如果你下定决心要学,可以去上上相关的学校(其实自学也可以,但是在学校有老师带肯定会好很多),比如北音(具体不清楚,听说进去不难),或者去外国的学校学习。如果不想再上学了,可以去一些录音棚从录音助理做起,学习各种相关的知识,积累经验才是最重要的。我感觉这一行就像是当医生,越老,经验越多才越厉害。以上纯粹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蝴蝶节变声器的原理应该是改变音色(即改变泛音的相位和强度)来模拟不同人的声音。 想问下现在软件和硬件音色的修改产品达到了何种程度?离随意模仿一个人的声音还有多远的距离? 一直没有什么答案,自己搜了些文献。 发现剑桥语音组04年做了一个这样的系统,有兴趣的大家点开看看和听听:CUED Research Project: Voice Morphing
好久没答问题了就答一下这个吧。不是做语音合成的,只能基于这个wiki 随便说点。先说修改音色成某一类型(男声,女声,机器人声等等)不求真实只求效果的。这种一般是通过一些信号处理技术例如改变相位或者共振峰的信息来改变音色,这样的App很多,搜voice transform之类的关键词就能找到至于要模仿特定一个人的声音,难度太高了,原因很多。首先每个人的发声器官都是独特的,反映在频谱上就是共振峰的不同,没有一个模型能完美的描述这些音色信息。其次对于英语还好,而汉语是包含语调的,机器很难模拟语调上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人说话是带有情绪的,反映在参数上就是语调和音色是在实时改变的。但是蝴蝶节变声器只要花时间是可以做出来的。上面的wiki列举的合成方法里有一些基于采样的可以达到要求。其中最基本、使用采样最少的就是Concatenative synthesis(例如Yamaha的Vocaloid)。它是录制最基本的辅音和元音音素然后合成出音节来,这个出来的效果目前离真人是有距离的。那么为了更真实就需要更多的采样,可以以单个音节为单位录制,不行就以短语为单位,再不行就以整句为单位(Domain-specific synthesis),并且要录制在不同情绪和语速下的采样,只要够有耐心是一定能达到要求的,只不过容量太大无法产品化罢了。采样录制好以后,通过语音识别(这个已经非常成熟,试试输入法就知道了)识别出内容,语速等信息就能控制要播放的采样了。
为什么大部分听到的声音都是左右跑来跑去,我倒觉得声音感觉在后脑的时候最好
我觉得最多就是用什么带 HRTF 处理的音效处理了一下,再加一点点混响吧。
声学渲染引擎指的是3D渲染引擎的声学版本——即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物理振动,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并最终以声音的形式传到耳朵里的这个过程。如果存在的话,是否能通过模拟的声带、咽喉、舌头来生成口语对话?如果不存在,主要的技术难点在哪里?
的Changxi Zheng老师曾经来过我们学校给大家带来一场非常精美的展示。这几年光辉的论文数量让我不得不又安利一下哥大计算机图形组,简直就是SIGGRAPH收割机一般的存在。其中他们这几年做的一系列项目都与题主所说的计算机程序模拟物理震动来合成声音这一研究方向有关。用更学术的味道来讲的话,这个题目被称为Sound Rendering for Physically Based Simulation。下面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看看学界有哪些关于Sound Rendering的研究成果:SIGGRAPH 2006:Doug L. James, Jernej Barbi? and Dinesh K. Pai: Precomputed Acoustic Transfer: Output-sensitive, accurate sound generation for geometrically complex vibration source,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SIGGRAPH 2006), August 2006(图片来自)SIGGRAPH 2009:Changxi Zheng and Doug L. James, Harmonic Fluids, ACM Transaction on Graphics (SIGGRAPH 2009), 28(3), August 2009.(图片来自)油管视频演示:Jeffrey N. Chadwick, Steven S. An, and Doug L. James, Harmonic Shells: A Practical Nonlinear Sound Model for Near-Rigid Thin Shells,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SIGGRAPH ASIA Conference Proceedings), December 2009 (to appear)(图片来自)油管视频演示:SIGGRAPH 2010:Changxi Zheng and Doug L. James, Rigid-Body Fracture Sound with Precomputed Soundbanks, ACM Transaction on Graphics (SIGGRAPH 2010), 29(3), July 2009.(图片来自)油管视频演示:SIGGRAPH 2011:Changxi Zheng and Doug L. James, Toward High-Quality Modal Contact Sound, ACM Transaction on Graphics (SIGGRAPH 2011), 30(4), August, 2011.(图片来自)油管视频演示:Jeffrey N. Chadwick and Doug L. James, Animating Fire with Sound,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SIGGRAPH 2011), 30(4), August, 2011(图片来自)油管视频演示:SCA 2012:Jeffrey N. Chadwick, Changxi Zheng and Doug L. James, Faster Acceleration Noise for Multibody Animations using Precomputed Soundbanks, ACM/Eurographics Symposium on Computer Animation, July, 2012(图片来自)SIGGRAPH 2012:Jeffrey N. Chadwick, Changxi Zheng and Doug L. James, Precomputed Acceleration Noise for Improved Rigid-Body Sound,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SIGGRAPH 2012), 31(4), August, 2012(图片来自)油管视频演示:Steven S. An, Doug L. James, and Steve Marschner, Motion-driven Concatenative Synthesis of Cloth Sounds, ACM Transaction on Graphics (SIGGRAPH 2012), August, 2012.(图片来自)油管视频演示:SIGGRAPH 2014:Timothy R. Langlois, Steven S. An, Kelvin K. Jin, and Doug L. James. Eigenmode Compression for Modal Sound Models.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SIGGRAPH 2014). 33(4), August, 2014.(图片来自)油管视频演示:Timothy R. Langlois and Doug L. James. Inverse-Foley Animation: Synchronizing rigid-body motions to sound,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SIGGRAPH 2014). 33(4), August, 2014.(图片来自)油管视频演示:欢迎关注:
看了他们现场演奏的视频,觉得声音效果非常好。很好奇这样的视频是怎样录出来的。是直接录制,还是后期还做了其他类似混音的处理?(画面剪辑不考虑,主要讨论声音)演唱环境,例如音乐厅环境是不是有什么要求?采集声音用什么收音设备?如何做现场收音的布局?(位置等等)如果一个学校级的兴趣合唱团想要实现差不多的效果难不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假如预算有限)
主要是不明白后者注:可能有的网站解释声像=声相,这里我所指声像=Pan,声相=Phase
关于这个问题,以前在里看到有人解释过,现在把答案整理一下搬过来。(需要说明的是,Pan是声像,Phase是相位,如果有网站告诉你声像=相位,这是错误的。)一、什么是声像?(PAN)声像是指乐器在声场中的发声位置点。简单的说,就是声音的方位,是靠左还是靠右。要理解“声像”这个概念,你首先要知道,人耳究竟是如何辨别声音方位的?举个例子,两个音箱,摆位和你的脑袋成等边三角形,边长都是350厘米,在两个音箱里同时播放强度相等,时间也相等的音频信号,这时你会感到声音是从正前方传来的。然后,继续保持两个音箱的发音时间没有时间差,将右边音箱的音量逐渐加大,你就会感到声像位置逐渐向这个音箱偏移。当两个音箱的声级差超过了15分贝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声像几乎完全被固定在右边的音箱上。这说明了,人是靠两耳得到的声音的声级差来辨别声音的方位的。接下来再重新做一次试验。还是那两个音箱,这次不是增加右边的音量,而是将右边的信号延时播放,并逐渐加大延时量,随着两个音箱所发出的声音之间的时差逐渐加大,你会感到,声像逐渐向左边的音箱偏离。当两个音箱之间的时超过3毫秒后,你就会感到声像是在左边的音箱上了。但事实上,两个音箱的音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3毫秒到30毫秒的范围内,人耳会将声源的位置确定在首先到达耳朵的那个声源上。这就是声学上著名的“”。如果延迟达到50毫秒以上,你仍然感觉到声源是从未经延时的音箱上来的,但能感到这个声音之后有一个回声。这两个实验证明了,在一般的普通音量下(50-70分贝内),某一个声源发出的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时。如果声音来自听音者的正前方,那么声源到左、右耳的距离是相等的,声波到达左、右耳的时间差、音色差则为零。如果声源不在正前方,那么声音到达左、右耳的时间及强弱则会有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被人耳接收后,就能“分析”出声源在什么方向和位置。这就是所谓的“”。我们听觉的立体感是基于“双耳效应”产生的。现在的“立体声唱片”“立体声耳机”等等,都是利用了“双耳效应”。我们通过录音技术录下声响,然后用两个或几个音箱播放出来,使人们听起来好像音箱之间有一个声源在发声。这个假想的、实际上不存在的声源就叫作“声像”。每件乐器都有着自己的声像点,如果我们在做音乐的时候,声像都在中间,那就好比交响乐团像“千手观音”那样一溜站在舞台中间给你演奏。所以,声像要按人的听觉习惯来各自摆开,这会使音乐听上去更具有层次感,而且可以压低噪声。下面的这张图是交响乐队各乐器在舞台上的摆位:二、什么是相位(PHASE)相位是物理中的概念。我们都知道,任何复杂的波形,都能够分解为很多个正弦波,也就是说,自然界中任何声音,都是无数正弦波的合成。如果不理解这一点,记住结论就好了。正弦波是周期性的,从起点开始计时,每隔一段时间波形都会回到起点,我们把这个时间间隔叫做周期。对于一个正弦波,通常只研究一个周期就等于了解整个波形了。既然是周期性的,我们想象把一个周期的时间坐标弯成一个圆,这样每个时间点都对应一个角度,相当于钟表分针的角度,以此来表示相位,会更加方便数学方面的研究。任何一个波的起始点离其相邻波的起始点都是360度,也就是说所有波峰或者波谷都是同相位的,波峰、波谷之间则是互相反向,相位差正好是180°。同相位相加,反相位相减。
举个例子,我们来看下面这两个函数的波形:这两个波形是不一样的,但频谱却相同,因为在s和2s的位置各有两个相同大小的峰,而功率频谱不记录谐波的相位。所以,这两个波形的声音听上去会完全一样。也就是说,人耳对波形的相位是没有感觉的,换句话讲,一个声源早一点或晚一点到达某一只耳朵,并不影响声源的听感,但是如果到达每个耳朵的时间不同,就会有相位差,从而产生立体感。我们来做几个反相实验。(反相,就是把正弦波波形上下颠倒一下,正变负,负变正。对于正弦波,这也就相当于提前或者错后半个周期。)实验一这是一个单声道音频。对其进行反相处理。反相前:反相后: 听觉上没有任何变化,我们已经改变了相位,但是听上去没有区别,说明相位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实验二这是一个正常的立体声信号。进行反相处理,两个声道全反相。反相前: 反相后: 听上去没有任何变化,这再次说明相位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做一点改变,只反相处理左声道.反相后:听一听怎么样?是不是声音的位置变了?感觉象在脑后一样?现在我们知道,两边的信号有半个周期的相位差,所以听感上有了明显变化,说明只有相位差才有意义。实验三这是一段音轨。复制一份。然后将这两个音轨中的一轨反相处理(绿色那轨)。反相前:反相后:播放反相处理后的音频,你会发现没有任何声音出现。这是因为一个信号反相后,振幅和原信号正好完全相反,就抵消了。在这种极端状况下,抵消得干干净净,所以就没有声音了。我们来用频谱观察,左下角半圆就是相位仪。相位仪用180度的周期来表示相位差,因为相位差只需要半个正弦波周期表示就足够了。原因很简单,在钟表上不看时针只看分针的话,向前270等于向后90度,180度可以看作是“相位差的周期”。一句话:我们用360度表示相位,180度表示相位差。我们都知道单声道在相位仪里是竖直的一条线(如果不改变声像的话),这是因为两侧相位完全一样,相位差为零度。正负45度内的相位差叫做“in phase”,超出范围的叫做“anti phase”,就是反相。看了上面写的,我们应该知道声像与相位这两个东西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但是都对声音位置有影响。声像是在不改变相位差的情况下,靠改变两个声道音量比的方法调整声音位置,比如声像向右拉,其实就是使右边声音大左边声音小,听感上声音就跑到右边了。而相位差也能导致声音位置的变化,不过道理不同。利用相位来改变声音特性,是需要非常小心的,如果运用不当,会破坏整体声场,如果运用得当,则会给音乐带来与众不同的感觉。再讲个例子,你头戴耳机,我这里有两个一样的单声道音轨,同时给你的两耳机(俩耳朵都响),然后再新建两个Mono轨,将这两条单声道音轨再各复制一份,并延时50毫秒,再反相,再叠加到你的耳机上,你就会立刻感觉到一种空间感,好像声音来自四面八方。这个现象就是声学上的“劳氏效应”。叠加前: 叠加后:原帖:
总是觉得自己在用唱吧软件录歌的时候,经过混响处理后的音质会明显优于原声。听自己的原声总有种奇怪的“嘶哑”的成分在,很不好听。1.是我的发声方法不对或者声带出现了病变吗?2.唱吧是如何处理使我的音效有这样的改进呢?在舞台上表演有没有可能也做同样的处理?(比如某些频段加强之类的)附上两端音频,今天下午用手机录的《白月光》,前者用了混响,后者没有用:如果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真的是感激不尽!!
你只是不習慣聽到自己的「乾聲」而已。不過你的唱腔有點過了一些,稍微改一改,聽起來不會那麼跳戲。
卸腰我相信你听过很多类似“北大毕业生失业回家养猪卖肉”,“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回家买手抓饼”这类的新闻,也一定看过“辍学男孩自营生意月入百万”,“农村草根人物翻身成中国首富(马云)”这类励志鸡汤。没错,这些都是事实,但你没有疑惑为什么这些人会出名上新闻吗?因为“新闻”报道的都是“不正常”的事件,“隔壁老王每月稳定收入3000块钱”,这事儿绝对上不了新闻。但“隔壁老王昨日突赚3000万块钱”就一定会震动周围很大一片人群。所以你们看到的这一切“走捷径”“抓机遇”,哪管真的是靠“强大的自我能力”成功的人其实都是极小概率事件。当一个音乐人有水平的情况下,没人会在乎你是自学的还是科班的。因为“成才”的标准是“你是否有高质量的创作或演奏的能力”,而不是“你爹是谁?”所以真正“成才”的音乐人里,自学的和科班出身的没有任何区别。就像能赚钱的人不管是博士毕业还是大字不识,对投资人来说没区别一样。而音乐院校的教育,是大幅度给予一人在音乐人的路上成才的的条件。就像名牌大学为学生提供的成长环境就要比一般大学要好,一般大学提供的环境比没大学要好。所以大学出来的人,成才的概率要比没学上的人大很多。草根歌手万里出一才,专业院校百里出十贤,这其实是很大的区别的。成为高水平的音乐人非常足够量的成长度,有些人靠自己就可以成长到这种程度,但这类人极少。有些人要靠科班的教育来作为阶梯来成长,效率就高很多了,也有更多的人可以达到。所以科班出身的音乐人水平,在整体上要高于自学的音乐人高出很多。因为科班人“出身”要比自学人“成才”容易很多,大部分我们看到的都是成才的科班人和未成才的自学者。值得一提的是:音乐教育是音乐人成才的额外条件因素,但能否成才,你自己的努力程度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音乐人,大部分职业都一样。
个人很喜欢这首歌,想听听大家对这首歌的分析,或是说带给你的一种感受
谢邀。看着夜,听着他。就够了。不评价。
新手做音乐 在只有iPhone6+的情况下怎么让音质比较好 有没有性价比高的录音设备推荐 怎么做后期 后期的术语有哪些 怎么理解 求带
在学习编程方面的东西。Python和C++的水平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很喜欢音乐,想找一份音乐网站相关的工作,如豆瓣音乐,虾米。我应该在找工作前,做哪些准备呢?
谢邀。应题主要求决定展开了写。6年前我也是抱着将音乐和自己程序员背景结合的想法走到了现在。那时候国内还没有什么音乐网站,听歌都是从VecyCD上一张张专辑的拖。没有App,脑子里觉得唯一算音乐类软件的就是Guitar Pro。以能弹下来《故乡》的前奏而沾沾自喜。觉得既然要结合嘛可能就是MIDI之类的,网上一搜搜到了midifan,认识了
及其他几个人,慢慢摸爬滚打上了道。现在环境好一些,但这个圈子还是相对小众。我说的圈子是指音乐技术Music Technology,简单说就是理工科背景从事与音乐相关的技术的人群。常常与之混淆的圈子是计算机音乐Computer Music,简单说就是音乐背景但懂编程的人群。两者的区别在这里有一些讨论。在此略过不表。在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之前我需要再补充一点背景知识。音乐技术是一个跨学科领域,主要涵盖的学科有电子工程EE,计算机科学CS以及音乐。还有一些学科会涉及到但较为次要,例如研究物理建模Physical Modelling需要机械工程背景,研究音乐认知与感知需要心理学背景。以下我主要从EE,CS,音乐三个角度来说明一些问题。首先对问题里的豆瓣,虾米等音乐类网站需要的技术做一个简单的概括,这类技术统称为音乐信息检索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大体是从音频文件,乐谱,元数据,网页等各种媒介中提取出与音乐相关的信息,商业应用比较广泛。其中一大类就是服务提供商,国外有Gracenote,Echonest,BMAT,Soundhound,Shazam等。国内有音乐雷达。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歌单/音乐人推荐,版权检测,歌曲识别等等。客户有一部分就是音乐内容提供商,但是有的像虾米什么的可能觉得没必要花这笔钱就自己捣鼓捣鼓也行。如果你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具备的技能有:EE:学过信号与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能对音频信号做一些处理。CS:掌握一些基本的机器学习算法以及数据库操作。这类网站需要快速迭代,Python是少不了的。音乐:懂基本乐理,能识谱就行。如果你只是一个音乐爱好者,这类工作很适合你。你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听到大量的音乐,同时还能掌握音频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大数据等一系列技术。周围的同事很有可能也是一群热爱音乐的人。但是如果你在音乐上有野心,至少有创作的冲动,那么我觉得从事与音乐制作Music Production相关的工作才是正道。音乐制作中几乎所有的环节都需要我们的技术支持,包括创作,编曲,录音,混音,演出等等。这样的工作才是贴近于音乐本身。浸淫在音乐人圈子里即使没有时间专门去做音乐你对音乐的审美和眼界也要远高于爱好者。但是我要重申这个群体是很小众的。业内的顶级公司人数也不过百人,作为音乐行业的技术服务人员,我们处于产业链最下端,只有整个音乐产业的规模增长了我们才能增长。在美国念这个专业的同学毕业了以后想从事这类工作很难,因为这些公司很少提供工作签证。欧洲这边国人样本太少,唯一知道的一个同学跑到华为在慕尼黑的研究所挂靠一个PhD研究Spatial Audio去了,算是很不错的去向。而国内的话我所知道的也就只有我所在的Ample Sound,Kong Audio,Hotone幻音了。规模都不大,招不招人你得问问他们。反而在国内去腾讯百度这样的大公司工作可能会更好,你没看到微信摇一摇都能识别歌曲了吗。说一点这个群体的职业特点有助于你更好的了解它。大多数搞音乐技术的人都是EE背景的,他们软硬件通吃,信号处理很强,写一个Hardcore的算法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做一个大型软件设计架构什么的就不是他们擅长的了。剩下的基本都是CS背景的,这类人对硬件一窍不通,信号处理也没EE的强,但是优势在于架构和快速开发能力。音乐方面所有人都听过一些计算机音乐那帮人搞的实验音乐,因为做这种音乐才能发挥我们的技术优势弄出点创新来,但喜好程度不一。非实验音乐里一大部分人喜欢电子,剩下的主要就是摇滚和古典了。如果你真的对这个圈子感兴趣,我还是建议你出国去读一个硕士,然后争取能留在国外。学校名单可以参见上面那个问题里
的回答。也有少数牛人能运筹帷幄的,如果你对自己足够有信心的话。日更新:Hotone幻音在招软件工程师,模电工程师,算法工程师,音乐工程师
比较好奇是如何做到根据吉他输入的和弦,来输出和人声形成一定音程的和声?我查到的大概会用到Pitch shifter and harmonizer等等,希望大家能简单地解释一下
這個問題問得很大,有點不知道怎麼回答,只能針對和聲疊加的部分來答一下。據我所知,除了可以通過吉他的和弦,TC-Helicon的人聲效果器還能通過伴奏音軌、MIDI音符信號、板載麥克風以及手動設置調性等多種方法來進行和聲的疊加。具體數字音頻算法的工作原理,我不太了解,這肯定需要業內研發方向的人士才能解答你。不過我知道其工作方式,無非是通過算法分析輸入的和弦的音高,由此分析出歌曲的調和音階類型。再根據調性和音階信息進行3度、5度和8度的和聲疊加。大部分流行音樂里,3度有大小之分,5度和8度都是純,所以就是根據調性來決定疊加大3度還是小3度,是很簡單的辦法。至於疊加的聲部是怎麼產生的?這個就是你原唱的採樣,然後經過一系列效果處理,再進行變調之後與原唱疊加。如果你把主唱Mute掉或者把和聲聲部開的足夠大,可以聽出來這聲音與原唱是很相似的。加上伴奏并適當突出主唱之後,效果還是不錯的,雖不能亂真但絕對給你演唱加分。另外,TC-Helicon的糾調、Hardtune和和聲功能都很依賴調性判斷,而數字音高分析的基礎是基於A=440Hz(有些可調435~445Hz),所以提供和弦進行的樂器或者伴奏音準一定要準確,否則前方就是車禍現場
我觉得该不会是配音演员需要把每个字都读一遍吧- =还是只是采样?(可恶完全不知道话题该怎么分类啊
谈到录制就要说到合成原理....通过某些朋友的黑科技(其实在iv论坛上就有)我是拆过洛的音源包的。提取出的数据中显示,洛天依是一款三音录制中文vc cv与vcv辅助连续音源,采样大约为7600个。这个数量在应该算是v界最高的....当然,之后的言和比这个还要多一点。这里解释一下三音录制vcv是什么。vocaloid如果按照
先生所说的方法,基本没戏。如果稍微搜索一下可以知道,在语音合成上叫这种方式为psola合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的技术。目前的语音合成技术,很难达到对于单独辅音和元音的完美拼接,尤其是辅音与元音之间的过渡部分。简单来说,接点越多效果越不好,接点放在元辅音之间尤为不好。为了降低接点的数量,vocaloid采用了一种在utau中称为“连续音”的采样方式。下面在下将通过一个简单的演示说明连续音。一句普通的“我有一个梦想”wo you yi ge meng xiang连续音拆解方法1 wo+ o-yo+ou-i+i-ge+e-me+eng-xia+ang
vcv拆解方法2
wo-i+iou-i+i-g+ge-m+meng-x+xiang
cvc拆解方法3
wo+o-i+io+ou-i+i-g+ge+e-m+me+eng-x+xiang cv-vc或叫做vc-cv8.5更正我八成认识楼下的father yang,但father yang这个用户名从来没见过....他说的大部分是对的,但不能说完全对。首先是vcv的话大概在cvvc的3倍左右...我曾经尝试设计过一个vcv中文音表(当然失败了...),成品的数量在4800个录音/每音高左右吧。而cvvc大概在1600个录音/每音高左右。洛天依和言和的采样数量是有据可查的,洛天依7748个,言和7746个。平均下来,每个音高上有2580个左右的采样。这显然不及vcv(是我分析不足)但也显然超过一般的cvvc。这是由于洛天依和言和中出现了多元音连续采样(vcvcvcv这种结构。)和延长区段区分采样。这么一说感觉好装x(不知乎)的样子......我尽可能简单滴解释一下。1:多元音连续采样:这是vocaloid3以后才被加入到vocaloid音源中的。这种想法据说来源于utau(另一款人声合成软件)。道理很简单,普通的以上说的那种合成方式,如果效果不好怎么办?那就录出来一个连续的增强下效果撒~当然实际的原因可能不止这些。比如project575的二位(vocaloid史上最小音库,每人平均460个音)也采用了许多多元音连续采样,这可能是因为应用在ios上,会出现许多重复使用的语言段落的缘故(音乐游戏中的对话什么的,你懂)2:延长区段区分采样这个可以举个例子了。比如ai,你是读成aaaaaai好呢,还是aiiiiiii好呢?显然需要两个不同的采样来分别应付这两种情况。(当然这其实应该算作是音标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部分吧。。。。)再有,回father yang,采样的文件大小只有220mb,剩下的都是.frm2的包络控制文件。而且陈捷先生指出的论文是十分正确的,那个就是vocaloid的开发者撰写的关于vocaloid原理的论文,在此感谢陈捷先生。不过应当指出的是论文中隐藏了许多雅马哈在合成中使用的算法,这一部分大概应该算作是机密吧。当然,原理是永远不可能成为秘密的。如果想简单的了解下原理,请移步下面的链接:感谢sleepwalking在vocaloid及相关人声合成(rocaloid)方面的研究与贡献。
如今dsp技术已经如此成熟,在电脑上写个函数就可以做个数字滤波器……采样方面dsd技术已经几乎征服了从业人员的耳朵...重放技术更不用说,从单声道到立体声再到环绕声,如今还有全景声,似乎耳朵已经爽到爆炸了……那么我们还能做出哪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技术能否还能继续带领艺术发展?
我认为有两个问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个是物理建模(physical modeling),另一个是信号分离(source separation)。任何一个技术上有所突破都将是革命性的。
处理完人声,就知道怎么弄管风琴了?混音大部分的过程是平衡,而不是绝对。先弄什么都不为过,只是是否有你的思维逻辑。个人从来不习惯先混人声。人声永远只是一部分,并不是全部,音乐本身才是全部。逻辑的支点有问题,一个有伴奏的歌曲,本来也不存在solo状态下完美的人声。
据说master和母带并非一样?
不请自来子混音根植于混音中,母带在混音之后混音顾名思义 分轨的各个乐器和人声混到一起,混音三大件均衡 混响 压缩,当然还有其他衍生出来的效果器 包括对人声的修正 这里不细讲子混音常见于给某个用了多话筒矩阵拾音技术的乐器录音的处理中,可以参考一个工程内加bus或者sub的做法 换句话说 分组比如有些实录鼓的情况里会出现动用7到9个话筒对鼓组进行录音的情况,分轨混音中要考虑的问题往往比贴唱复杂,新手最常忽略的必入频率打架的问题,在轨道数量叠加翻倍之后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是很大隐患,拿到一个789个轨道的鼓组录音时,把它直接和其他乐器还有人声放在一起进行调整会很无脑,混音讲究平衡自然,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时所谓的“子混音”就派上用场了,先处理好一部分,把这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再带回工程里去母带经常被网上卖教程开班的野路子半瓶水平说的两个极端,一部分说高大上 神秘莫测 过了母带就好的无可救药强无敌,这种是为了忽悠你去买他低廉“母带处理”,还有一种唱反调说母带没什么 软件也可以做 母带源于模拟时代,现在是数字时代;当年模拟时代混好成品之后需要出版发行,都是磁带,需要一份高精度的母盘来进行拷贝,这就是最原始的母带;现在母带受制于cd的采样标准和为什,往往需要进行降采样率和降位深的步骤,在这之前,母带作为出版发行前的最后一个环节还需要由专门的母带工程师在母带棚里对整张cd进行检查,风格上的微调,响度的检查,个别曲目中的细微调整,整张cd风格的统一,严格来说混音碰做不了母带,母带是技术和硬件要求最高的环节,国外好的母带常年出自几位名家之手 基本垄断,近些年韩国欧洲的母带棚子逐渐活跃但暂且不能和美帝那边相提并论严格来说在进入到数字时代之后母带和混音里干的事情,抛开降采样和位深,也就是为最后出版发行做准备的几个环节之外,内容的调整从手段上和混音过程里没有太大区别,不同的是出发点 思路;一张专辑可能由数个混音师共同完成,每人负责几首不同风格的曲子,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母带不会由多人完成
在这个问题上你是属于遵守实际派还是属于遵从听觉派?还是,中间派?这或许是当代作曲编曲技术里面的大题目。题主的作曲老师上了年纪的更多是倾向于前者,遵从实际,年轻一点的老师更倾向于把服务听觉作爲前提他们主要是围绕两个点进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1.这个部分是否人类和乐器真的能够被演奏出来2.虽然能够被演奏出来,但这个部分是不是具有该乐器的通常演奏特点(譬如你用小号音色在小号的音域写了一段可以被吹出来但听着像Saxphone吹出来的Phrase)在此也想知道大家的看法。
对于在用DAW写作时出现一些实际很难或无法被演奏出来的部分之前写过两个所谓“拉丁big band”,全在豆瓣上。虽然说一点也不难,挺幼稚的作品。但是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从那个时候就在思考人生了,我他喵写这玩意儿录不了那我写他干啥。我针对乃说的两个点延伸一下广义的无法演奏,说下我的个人看法。1.这个部分是否人类和乐器真的能够被演奏出来这句话的核心应该是演奏的乐句,乐段或者织体本身符不符合乐器(我觉得更适合的词汇是音色)在本曲的风格下的使用逻辑。举个例子:大学最困扰我的一件事情就是:如果我找不到电吉他乐手的话,那么我的曲子是否可以用Arp音色以及一些melody rhythm替代掉。答案是:如果要把握年代和风格,那必然不行。因为你不可能彻底还原。关于实际派:我个人就是个实际派,编曲差不多有7个年头了,走的弯路全在这个上面。个人认为,编曲的核心是你用最精炼的元素去阐述你最想表达的东西。这个精炼并不是说要你乐器越少越好,但是这个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吉他的ghost note,mute,扫弦(擦弦的声音都不算了),需要我用三件Arp乐器或者Arp+Fx等一系列元素去模拟然而还模拟不到位的话,我的大脑就告诉我我可以摔键盘了,因为你怎么抠细节都达不到你想要的,能完全演绎真实场景所发生的一切的所有声音。没有人类演奏不出来的东西,人类演奏不出来可以发明机器,靠控制机器去演奏乐器,但绝对不是用软音色。是否能够演奏出来这个音,和你表现的音乐,只有一层皮的差别。既然你想表现音乐,你只要知道拿什么表现,怎么表现就行。关于听觉派,我觉得他们想表达的是这个:我听你的东西,我知道你要干嘛,你在干嘛,你想表现什么。崎元仁早期拿合成音色做管弦乐照样是666,然而也是特定年代,特定游戏主机限定下的产物。这点反过来推敲,如果你需要演奏一个常人无法演绎的句子,那么这个句子便没有人听过。换句话说:你创造了一个时间片段内的声音。马勒的千人交响曲,对于听觉派来说,除了人多,声音大,声部构成稍微复杂点。其他的并没什么因为听觉派知道你想表现的是个啥,人的多少就只是你的手段。2.虽然能够被演奏出来,但这个部分是不是具有该乐器的通常演奏特点(譬如你用小号音色在小号的音域写了一段可以被吹出来但听着像Saxphone吹出来的Phrase)个人觉得这个没有逻辑问题,Phrase都是人吹的,人传人积累起来。如果你要这么做,并且可行,那么你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开创音乐风格的历史,现在不都讲究标新立异么嘿嘿嘿。因为能吹,能演奏,那就别管他演奏什么玩意儿,肯定是对的。就还拿吉他说大前年有一次four play的吉他手LEE来国内演出(貌似是哈),带了个萨克斯,那个萨克斯用花舌,弹吐和气息控制愣是搞出一段仿funk guitar的乐句,牛X到不行。(也可能是我才疏学浅,总觉得国外这种人还是挺多的,或者已经习以为常了?)实际派肯定说了:funk里没有这么玩的。听觉派就说:funk里就是有这么玩的,16分音符,straight节奏,符合FUNK风格的一切准则,而且这货现在就站在你面前吹funk呢你怎么说没有这么玩的呢?实际派又说:funk里头萨克斯不这么吹。听觉派:sound like funk。如果是像我一样还依附在电脑平台上编LIVE,那么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时间去解决的问题,要么自己抠软音色细节模拟真实LIVE做得越来越细,要嚒是坐等软音色迭代。如果你就是为LIVE而写,那么这都不是问题。
开了dts音效,用苹果自带的耳机都能听出来齿音
感觉好牛逼
泻药,齿音一般是混音时需要减弱或消除消除的东西。
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电吉他的单块效果器,求方案
谢邀.我自己做过效果器,03-04年曾经和国内手工效果器大神nial6888玩过一阵乐队-------他做的第一个效果器是boss DS-1,后来送给我了.新手初入门的话,需要具备一定的电路知识,以能看懂电路图为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电路图画法上可能有所区别.以较简单的fazz face(Jimi Hendrix大神那种音色)为例:这两个图,实际是几乎一模一样的,但是元件的画法有所区别,需要拓展一下相关知识才能看懂.具体做起来的话,材料是很便宜的,如果是不太复杂的电路(不含芯片)则更加便宜,接口,二极管,电阻,三极管,电容都是几块钱或十几块钱一个.新手的话,绘制电路板其实是个难题,可以多准备些板子,用涂改液画(粗一点没关系,不好看也没关系)然后用三氯化铁做蚀刻.我个人建议是买大瓶的涂改液,牌子响亮点的比如晨光什么的,遇到比较复杂需要精细画的用医用注射器来画.蚀刻完的电路其实不必全部刮掉涂改液的,焊点处理下就行.然后就是焊接元件了,这没啥难度其实.智商正常肢体正常的男性应该很快就能完成.然后是装壳,其实这是个麻烦事.如果你电路做得特别大可以用饭盒改造,我用过软盘盒,感觉大小非常合适,不过现在这种东西不好找了吧?需要注意的几点:1.针脚.有些是比较容易焊错或者焊短路的,尤其芯片.2.开关.脚踏开关不是很好买,建议使用按钮开关:3.电源千!万!不!要!接!错!!!除了确认电路之外一定要确认你的变压器!电压一定要正确!效果器上的电源一般使用内负外正的接法.血的教训啊.P.S.一般而言所有的元件在电子市场都可以买到.北京的话,推荐平安里电子市场和西四电子市场.
像RainyMood这个网页和软件里面的雨声,好像不是真实的录音,因为没那么长……如果是真实的录音,那么能否用程序来模拟雨声吗?如何做呢?
就我做了解的大概解释一下,有不对还请指正。RainyMood里的应该不能称做完全真实的雨声,应该比较接近与采集大量真实的雨声后软件合成,可以理解做把一个非常长的雨声片段后随机组合来达到延长时间的效果。对雨声进行模拟是可以做到的,并且能真假难辩。首先要明白雨声其实就是水滴碰撞物体的声音,于是只要能同时模拟大量水滴在某个场景里的碰撞,并记录发声的位置,强度,频率,那么理论上就可以在场景内的任一点得到与真实完全相同的雨声,并且还可以改变水滴碰撞的频率、速度等模拟下雨大小不同的情况,是不是听起来挺简单的?但是很遗憾,一点都不简单。实际中这个称作物理建模,目前的技术模拟乐器这样的单一音源都能听出某些地方存在瑕疵,对于雨声的模拟也存在类似问题,比如说高频分量的丢失,连续碰撞时轻微的频移很难体现,这些在使用低品质音频格式,渣音响,被混音等情况时比较难注意到,所以在要求不高/有其它声音(比如人说话)可以掩盖时,这种方式效果还不错,当然,前面提到的这些瑕疵有心掩盖的话同样能让专家无法发现。但是这个技术弱点也很明显,就是需要相当大量的资源,因为你不但需要计算每一个点产生的声音,而且为了保证足够的采样率,每一份采样都要重新计算,这会产生巨大的计算需求,令非专业计算用电脑难以承受。所以从性价比方面考虑,模拟雨声其实不现实,录音并重调是比较好的方式。由于很难找到声音模拟直观的例子,就放几个光线追踪的图吧,你要相信图能做到,声音也一样,两者其实差不太多。如果怀疑图片的真实性,可以试试Rigid Gems 2光线追踪Demo版,同样以假乱真。Rigid Gems 2光线追踪Demo版截图
哦吼吼吼,看来大家都对这个事情比较感兴趣啊,今晚抽空把剩下的给补完好了。---------------------------------------------------------------------------------------------------------------先回答题主的第二个问题。第一张图,左边有两个显示器,两对音箱以及若干效果器,中间的机柜又是一排效果器,右边放有若有干键盘,图不是很清晰,我也认不太全,不过从显示器上来看,这张照片应该是在10年以前拍摄的。好的音频设备都不便宜,并且不像电脑配件那样更新换代很快,所以一般都是很保值的,有些还会不降反升。如果图中每一个都是好东西没有填机架的那种,我保守估算所有设备加起来50W左右。第二张图监听音箱一看就是真力的80系列,尺寸这么小应该是8030,没多少钱。其他的如果每一个都是好东西没有填机架的那种,我保守估算30W左右。看起来这两个人屋内没有做声学装修,也没有大尺寸音箱,键盘和效果器比较多,机架上的设备里没有看到类似vu表的东西,几乎可以肯定他们应该都是干编曲或者是DJ的(国外DJ和国内的定义不一样),并且以此为职业。----------------------------------------------------------------------------------------------------------------好了那么回到第一个问题中来。题目问的是“不考虑预算,音乐工作室需要的设备?”首先你的问题问得太宽泛了,不过我也可以就着这个问题来答一下。根据题目我假设题主是要做一个自己的音乐工作室(也有可能是真的)。钱不是问题这句话说的很霸气!99%的人在购置设备的时候都会被这个问题困扰,如果题主不是在吹比的话,那么恭喜你你比99%的音乐人要幸福。第一个要弄明白的事儿,就是你的定位是什么。拿制作一首流行音乐来说,这个过程中会分有很多部分,你的音乐工作室是要做其中哪一个部分呢?一般国内的小型个人工作室都是在家里,一把吉他和一台差不多的电脑,再集齐声卡,话筒,话放,midi键盘,音箱,耳机就可以了。好一点的还知道往墙上贴点鸡蛋棉啥的。这一套下来一般一万到十万元左右吧。当然在此也鄙视一下那种一套东西不到5000,用着国产声卡话筒,漫步者音箱,二手键盘,破木吉他,电脑性能烂到只能玩英雄联盟,却还号称自己是某某音乐工作室的的那种人。淘宝上10块钱做消音伴奏,歌曲变调的大部分是这种。不过题主既然说了不差钱,舍得砸预算,那么我就把制作的东西定位在出版级吧(暂且以国内的出版级作为标准)。前期需要的作词作曲先不说,因为这个对设备没什么硬性要求。编曲的话,因为要跑音色,所以对电脑性能要求比较高,3W块可以配一套不错的音频工作站了,但是想要更变态的性能,预算还得加。用苹果系统的话,直接顶配垃圾桶不解释。显示器一般弄个双显,或者大尺寸21:9的。键盘鼠标什么的挑好的来呗,反正跟别的东西比这算是最便宜的部分了。长时间工作椅子也很重要呢,几千块的差不多自己看着办吧。手感好的midi键盘得来一两个吧,牌子就不说了,挑卖的贵的买吧,反正就几千块。贵的midi键盘那质量都没有差的,挑自己弹的舒服的。其他的像合成器啊,吉他啊什么的根据需求买吧。从编曲开始就算进入到后期了,在这里就涉及到乐器实录(除非你是做电子的)。既然预算充足,那总不至于拿midi交货吧!
当然midi也可以做的不错,但是业内的编曲大师们普遍都反映有那时间和精力还不如直接实录呢。流行四大件吉他,贝斯,鼓和钢琴,国内流行歌总少不了这些东西的,再加上弦乐和民族乐器什么的,还有歌手录音录和声啊什么的所以肯定是要有一个录音棚的。中等水准的录音棚一般声装和设备保持一致比较合理,各20W吧,当然往贵了弄100W200W也不是不能做,主要价格还是根据使用的材料等级和空间大小有关。录音棚用的具体设备嘛,先不说牌子,单是各个类型的话筒你就得配齐吧,晶体管的,电子管的履带的,动圈的都得有吧,各种乐器的专用话筒套装也得有吧,除了动圈的哪个都低不了1W,你还不能一样只准备一个。话放也得配吧,为了适应不同歌手,至少也得准备几个不同类型的话放吧,也是最便宜的都下不了1W。为了录同期得有个好的模拟台子吧,70-80W起。其实不贵,你要知道今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庆阅兵"现场用的SSL数字台子价值150W,并且还用了三个。当然题主说的是音乐工作室,可能没有建录音棚的打算,或者不打算做录制这一块的事情,那么录的工作就可以外包出去,交给别人去做。北京的专业录音棚好多呢,除了国家的棚有的时候因为需要录制节目而使用不了(比如春晚前夕),其他的只要你把钱给足,没有什么活儿是不能接的。好像有点扯远了,咱们来继续组建音乐工作室,接下来就是要准备混音了。对混音师来讲,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监听系统。在监听系统中,首先要解决的是物理声学问题。好的声学环境非常重要,但是又不容易得到。首先对房间的面积、空间以及长宽高比例都有要求。然后是对声学材料进行选择和布置,最后是使用声学仪器测量和校准。声学装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除了保证声音传达的准确性之外,还不能做的太丑,所以一般有专门的团队来做这个事。一般不建议自己做,除非你很懂。通常声装的花费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一般和空间大小成正比,如果不差钱的话,当然还可以更贵。虽然声装不属于设备,但是我还是叨逼叨了这一段,因为它很重要!录,混,母带这几个阶段的工作都需要在良好的声学环境下进行,你的声学环境有问题给你再好的设备你也出不了活儿!监听系统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就是音箱了,各个品牌声音风格都大不同,一般代理商都会说自己的牌子的音箱是最好的,或者某人用什么什么就是最好的。实际上用哪个牌子完全看你喜好,建议你可以多去找地方听听,或者找一些信得过的权威人士推荐。不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用差的,比如题主的第二张图中摆的那对真力8030肯定不够格。编曲的音箱是可以差一些,但是混音的一定不能糊弄,XXXX(避免广告嫌疑我把名字去掉了)这个级别的往上走吧,也就是大概7w往上。一般混音都要2对音箱,一是为了对比,二是为了防止出错。这个叫辅助监听,可以用稍微差一点的。上面说的是近场监听,此外一般的混音室的面积都够摆的下一对中场监听,因此中场也要来一对。如果做电影的话,那么势必也要摆一对远场主监听,流行歌可以不用追求,有当然是最好。远场监听的价格一般随便就几十万了。还有一点一定要说,多用音箱少用耳机!耳机混音是非常容易疲劳的,并且对声音的变化感知也比不上音箱。还有一点,用耳机混音一般都会默默的把音量开大,长时间下来是有害听力的!音箱讲完了讲一讲ADDA什么是ADDA?D=digital,A=analog,简单的讲,电脑外面的声音全是模拟的,自然界中的声音都是模拟的,进入到电脑内部可以编辑处理的全是数字的,你是听不到的。所以就要数模转换。一般音频接口(声卡)上是都有ADDA和话放耳放的,这都是集成好了的,否则你根本出不了声。但是!上面在录音的时候说过了要配独立话放,为什么?因为一般万元级的音频接口自带的话放已经满足不了你的要求了,也因为成本和容积的关系无法配备顶级的话放,所以你要单独配话放。ADDA也是同理!!好的ADDA有很多,我就不说牌子了,平均6W左右吧,当然你实际需要的数量是它的几倍总价就要翻几倍。跟上面一样,还有更贵的。然后是时钟,嘛,这个真要解释起来就比较麻烦了,jitter啊什么的有兴趣可以自己研究一下,反正就是可以让你的数字部分变得更好。这个级别的工作室肯定是要上一台独立时钟的,声卡自带的肯定不能满足了嘛!4W左右吧。summing,这个词没有准确的中文意思,不要简单的理解成求和,summing就是summing,大家都说summing,就是没有中文,你用中文就是没有能把它解释的很好字眼。很多词都不能按简单的字面理解,找个英语8级的过来就能把attack翻译成起始时间了?并不能,所以还是得靠积累。咳,扯远了。summing就是把你多轨信号进行模拟叠加,最后混合,这样的好处是绕开了cpu运算,使得精度更好,因为模拟信号的叠加是物理性的,不会有某信号的损失。小棚或者工作室一般是见不到summing box的,不过既然不差钱那么肯定也要上喽,价钱嘛,好说好说。母带母带是什么,母带就是你制作作品的最后一个步骤,它负责奠定风格,提升响度,提高作品表现力。虽然网上母带教程一抓一大把,但是都只是意义上的而不是性质上的。跟你讲实际上国内能做真正性质上的母带的根本就没几家,并且大多还在电影行业。真正做母带根本国内就没有教的,也教不了,你想学都学不到,不像混音。国内的音乐做母带一般都拿到国外,因为大家已经渐渐都知道了国外的母带工作室收费又便宜做的又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母带是一门科学性大于艺术性的艺术,整个音乐制作体系里面好的设备全是国外产的,人家比咱们早多少年就开始研究了,能比吗?何况一般专业母带棚用的许多定制设备你根本买都买不到。不过舍得花钱的话,还是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的,具体要花多少,我也不知道诶。好了,一个国内顶级的工作室或者可以说是公司需要的设备大概就是这些,不过还要记得一个音乐作品的好坏主要还是由人来决定的。以上所有的环节,都需要一个技术过硬人来操作才行,不缺预算的话直接请大师来操刀即可,还可以顺道跟大师学到点东西呢。那么,就说到这里吧,如果有没说好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结语--------------------------------------------------------不知不觉啰嗦了这么多,希望我写的这些可以帮助一些刚入门的朋友了解一些知识,解决一些困惑。有些人可能觉得我说的有点夸张,但我其实只是在阐述事实而已。真正行业内的人都知道想好好做音乐需要的花费是多少。还有一点想说的是,做音乐跟做别的事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做音乐实际上追求的是极致。没钱的时候我们往往在想性价比,有钱的时候就千万别想这三个字了,因为性价比实际上是变相的妥协。可惜……实际上……请看我开头所说。国内音乐制作早已是夕阳产业,大家习惯了免费听歌,歌手出专辑没人买,唱片公司赚不到钱,歌曲质量下滑,无限的恶性循环。不过好在现在已经逐步开始对歌曲的版权进行管理,数字音乐将要开始准备全面进入收费阶段,不知道这是不是预示着音乐产业的明天会像今天的电影行业一样前途光明呢?
我本人专业有需要接触Max/msp,已知的它可以做有用户交互体验的艺术性project,还可以连接各种软件系统像processing、motion capture system和kinect。我想知道还有学习Max/msp的各位对它还有什么运用?
除了像你说的那些,还有例如:教学:制作声音视觉化,作为信号源演示各种声音合成方式……等等的课件;测试:需要MIDI音符,OSC控制,音频信号时作为信源,并且显示接收的信号;实验:一些奇怪的想法可以先在Max上实验,因为快;发疯:之前打dota的那时候用Max做了个白虎射箭的宏…然而并没用过,因为我是打Carry的( )Max的特点就是 简单好学,快,连接性能和适用性强。
在听协奏曲或交响乐的时候如何选座才能达到自己最满意的效果呢?毕竟一场音乐会(特别是高规格)的票价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啊。。。PS.本人纯业余。。。知道左边的位置重点听小提琴,右边是大提琴低音提琴,像我这样没有特殊目的的一般倾向于选中间,但是在广州大剧院买票的时候工作人员总是喜欢推荐J区(二层右),说视觉效果会更好,离舞台会更近,真的是这样吗?PS.PS.(吐槽)在英国皇家爱乐,捷克爱乐这些世界著名级别的音乐会中480的票价就只有二层左右和三层中间前几排了,略略有点伤不起啊。。。
总的来说:如果是纯欣赏音乐,我十分建议选择偏后的位置,一来票价便宜,二来听觉效果会更好。下面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坐在偏后的位置听觉会更好呢:首先我们需要讨论一下欣赏交响乐到底是欣赏什么,高逼格点来说,是感受通过乐器的演奏体现乐曲的情绪和情怀啊,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情绪和情怀的表现方式到底是怎样的呢?你可以说是演奏者的表情,或者上蹿下跳的指挥,但是最终还是靠乐曲的旋律呢。那交响乐的旋律正是由一个个和弦组成,每个和旋也许是来自同一种乐器,也许是不同乐器的组合,那么不同的声音组成和弦就需要空间去揉合才能变成完美的和弦。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站在一只小号的号口处,听一个由长号和圆号还有小号一起演奏的和弦,那你大概只能听到小号的声音和依稀的圆号和长号,但是当你把这三只号放在一起并距离他们10米的时候,再演奏一个和弦的时候你就会听到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的小号或者圆号的声音,这个就是交响乐的和弦。所以美好的和弦是需要空间的糅合才能形成的,当我们知道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来看一下现在音乐厅的设计,现在一般来说都是三面式,屋顶可能会有反射板也可能没有。当一个标准乐团演出的时候人数大概会有80人左右,就意味着最多的时候有80个乐器会同时发声,如果你坐的靠前,视觉是特别好,但是就会出现我刚说的站在小号号口的问题,你很多时候只能听到最高音和最低音,或者是当下最响亮的声音,因为和弦到你的位置的时候尚未很好的糅合,所以很多时候会觉得声音很“尖”,当你坐在偏后的位置时,和弦已经通过空间或者上方的反射板充分糅合,因此你会听到一个整体的声音,而且带有空气感!(这是听CD和听现场的重要区别!)所以道理其实很简单,想要看的就做前面,想要听的就坐后面。Ps,可以试着闭着眼睛去听演奏,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哦!利益相关:曾经的交响乐团小号演奏者现在的交响乐热心观众
我本人没绝对音感。劣势方面,我只能引用我一个绝对音感的音乐制作人朋友所说的意思:“虽然绝对音高有万种优势,但在听其他律制的音乐时,总觉得是跑调的,难受的要命。”当然绝对音准我是羡慕的。
你竟然会觉得没有?
有学这个专业的人吗?可不可以具体描述一下课程及就业方向 如果要申请需要准备的作品集要求 ?另外 这个专业与 MMus creative practice又有什么人区别?
像这种名字那么具体的专业应该只有没几个学校有。具体学什么建议去去学校官网看一看
CONTACT ME
(C) COPYRIGHT BY i How And Why.com 2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图书馆的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