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一千亿换人民币换非洲币多少

揭秘人类货币史上的耻辱:津巴布韦元

近日,津巴布韦央行宣布采取“换币”行动,从6月15日起至9月30日内,175千万亿津巴布韦元可换5美元,每个津元账户最少可得5美元。此外,对于2009年以前发行的津元,250万亿津元可兑换1美元。此举再次让这个在2009年以前饱受通货膨胀之苦的国家和臭名昭著的津巴布韦元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

其实,津巴布韦元自从2009年不再作为津巴布韦法定货币后已经“死亡”,津央行这次不过让这个垃圾货币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对津国经济和百姓生活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从最早的比美元更值钱,到现在连计算器都按不过来,挑战人脑算术能力的一文不值,津元如何一步步成为人类货币史上的耻辱?

津巴布韦元沦为垃圾货币

津巴布韦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非洲南部国家,于1980年独立,曾经经济实力仅次于南非,曾被誉为“非洲面包篮”,来自津巴布韦的粮食养活了非洲的饥民。然而自总统穆加贝在2000年推行激进土地改革,强行没收白人农场主的土地分配给自己的“黑人兄弟”以后,津巴布韦的农业、旅游业和采矿业一落千丈,经济逐渐濒于崩溃。

津元最早比美元值钱,1980年独立的时候,津元与美元汇率为1:1.47。在土改以后,由于经济崩溃,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于是开始印钞。

现如今回顾从2001年到2009年的津巴布韦通货膨胀过程,各种混乱的数据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能力。动辄百分之几百几千的通货膨胀,最后甚至只能以指数来衡量。恐怕只能用货币面值才能让人理解了:

时间回到2006年八月,津央行以1比1,000的兑换率用新元取代旧币。

2008年五月,津央行发行1亿面值和2.5亿面值的新津元,时隔两周,5亿面值的新津元出现(大约值2.5美元),再一周不到,5亿、25亿和50亿新津元纸币发行。

同年七月,津央行发行100亿面值的纸币。

同年八月,政府从货币上勾掉了10个零,100亿津巴布韦元相当于1新津巴布韦元。

2009年一月,津央行发行100万亿面值新津元。

同年四月,津政府宣布,新津元退出法定货币体系,以美元、南非兰特、博茨瓦纳普拉作为法定货币,以后的几年中,澳元、人民币、日元、印度卢比又加入到津国法定货币体系。

2001年,100津元可以兑换1美元。十年不到,2009年10的31次方的新津元才能兑换到1美元。津巴布韦元彻底沦为了垃圾货币。

世界上唯一一个九种货币共存的国家

在2009年津巴布韦宣布津元退出法定货币后,美元、南非兰特、博茨瓦纳普拉、英镑和欧元就成了法定货币,以后的几年里,政府又允许了澳元、人民币、日元、印度卢比成为了法定货币,而且政府不设定汇率,于是,这个非洲内陆国家就成了世界上也许是唯一一个九种货币共存的国度,唯独没有他们自己的本国货币。

津巴布韦实际上成了一个没有中央银行的主权国家,津巴布韦央行成了一个不发行本国货币,没有货币政策的“伪央行”。在津巴布韦市场上,出现了九种货币共同存在,共同竞争的局面。事实上在2009年以后,津国就不再有通货膨胀。多货币体系给津国带来了一些混乱,但并没有出现通常认为的经济崩溃局面,反倒是津巴布韦的经济在承受了近十年的下降后,自2009年以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08年津国GDP是44亿美元,2009年增加到了82亿美元,2010年是94亿美元,直至2013年增加到134亿美元。

津元的故事不会在今天重演

最后,当年津巴布韦央行会设计出一张张大额纸币,是因为央行没有钱来买纸印钱。这听起来很诡异,但仔细一下就明白,央行印钱需要成本,当纸张、墨水和开动机器的成本大于纸币本身的面值,就会出现越印钱越亏钱的局面,所以央行就会停止印钱。然而央行一旦停止印钱,会导致整个银行系统缺钱,经济陷于停止,政府财政出现问题,于是央行不得不增加纸币面值,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面值100万亿的津币就是这么来的。

而如今,纸币的时代已经过去,人类进入电子货币时代,进入了网上支付甚至移动支付阶段,流通中不再需要那么多现金。央行数据,一季度移动支付39.78万亿元,同比增长921%,可以预见,用不了多少年甚至可以不需要现金就能生活。今后哪怕是个人账户上多几个零,对银行来说,成本几乎为零,所以今后不会再出现央行停止印钱导致银行系统缺钱的情况,央行只需要在键盘上多按几个零就行了。

只是,纸币时代的货币耻辱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在电子货币时代显现,至于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出现,我们不得而知。

非洲,一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记载。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自1415年西班牙占领休达,欧洲列强开始进行对非洲殖民统治,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巅峰,约有95%非洲领土遭到列强瓜分,资源长期遭到掠夺。1847年后殖民地陆续独立,而非洲独立年(1960年)则象征非洲脱离列强统治,非洲殖民时代结束。

由于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工业化引发的环境破坏,从前西方殖民主义,独立后腐败政权,教育、人民自律的不力,使非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全非洲一年的贸易总额仅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一。从这段介绍中能够看出什么?非洲缺钱呀。怎么办?有的是法儿。

有观点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总额约6000亿美元。投资干什么?可以共同开发资源,比如赞比亚和刚果等国有稀土资源,就是可以共同开发的东西。张子怡的网名叫稀土部队,她为什么叫稀土呢?可能是因为她知道稀土在国际上的地位,国际张嘛。

12月4日-5日,刚刚结束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被称为“中非合作的一座里程碑”。在这个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中方愿在未来3年同非方重点实施涵盖了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金融、安全等各个领域“十大合作计划”。为支持这十大计划,中国将给予非洲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赞扬声是预料之中的,由于这一援助承诺确实真金白银,连习惯性抹黑中国的西方媒体也难得客观了一回,“新殖民主义”论调虽然还在唱,却已流于自言自语,少了很多力气。

再看国内的舆论界,除了正面的支持和赞扬,当然也少不了一如既往的老调重弹:有钱给非洲,没钱建希望小学?有钱给非洲,没钱补贴农村?有钱给非洲,没钱解决看病难?……总之一句话,乱花纳税人的钱!

老调当中的新曲,来自某个画中有话的图说——政府有钱给非洲是吗?看看那时的中国人民怎么过的吧!

虽说是新的表达方式,但究其根本,也还是老调。总的意思还是说,中国援助非洲是政治投机,甚至是领导人面子工程,不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非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既然几千亿美元的钱都已经掏出去了,新的一笔600亿也即将付出,都不是小钱。借此机会,将这个问题做一个认真梳理,实属必要。

一、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起源

中国与非洲的关系,追根溯源,要从19世纪欧洲对非洲的大瓜分说起。

西方的全球征服历史,始于15世纪末,在16世纪到18世纪主要是对美洲的殖民,而19世纪则是对非洲的全面瓜分。按照正常的演进逻辑,到了20世纪,如果没有发生欧战,就将是对亚洲的全面瓜分。所以,中国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就是非洲模式的重演,而中国原本也并无逃脱帝国主义魔爪的机会,注定会与非洲同样结局。

旧式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进程,由于20世纪的帝国主义混战而终止,这一长达四个半世纪的全球征服史所留下的遗产就是:美洲全部被瓜分而且旧文明被消灭,非洲绝大部分被瓜分,亚洲的瓜分未完成。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幸运。19世纪后期法国在塞内加尔开创了一种新的侵占土地的方式,即以种植花生或油棕榈的农场为前进基地,利用药物治疗热带疾病,利用当地土著组成雇佣军队,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进。这种方式远比英国的沿海渗透方式有效,于是成为各殖民国家共同采取的扩张模式。据史学家统计,在19世纪的头75年里,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占领21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约一个白俄罗斯),而在后25年里,平均每年占领62万平方公里殖民地(约两个意大利)。1884年,当时的新兴帝国德意志主办了“柏林西非会议”,为新老列强的海外殖民征服制定了基本规则,创造了新的开拓方法,大大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从1885至1900年,欧洲国家即完成了对非洲的瓜分。

按照当时的扩张速度推算,一旦全面转向中国,完成对整个大清领土的瓜分,也不过就是十几年时间。

1898年1月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警示光绪帝:“夫自东师辱后,泰西蔑视,以野蛮待我,以愚顽鄙我。昔视我为半教之国者,今等我于非洲黑奴矣;昔憎我为倨傲自尊者,今则侮我为聋瞽蠢冥矣。按其公法均势保护诸例,只为文明之国,不为野蛮,且谓剪灭无政教之野蛮,为救民水火。故十年前吾幸无事者,泰西专以分非洲为事耳。今非洲剖讫,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

这段文字准确地刻画了当时的形势。19世纪的殖民国家将非洲称为“最后一块大陆”,是因为它们还不敢梦想能够侵吞掉中华帝国,关于伟大的东方文明的历史记忆还在,对大清王朝的虚弱本质尚未看清。但是,经过了中日甲午一役,形势陡变,中国在列强眼中已与非洲无异。1900年前后,西方各国派驻中国的大使,不再以“中国通”为主,因为没有必要了,几乎都换成了原驻非洲的使馆官员,因为这些人在非洲的征服和瓜分经验才是最需要的。“今非洲剖讫,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在世纪之交,西方已做好了各种准备。

此后的历史众所周知。20世纪前十年的“清末新政”是中国自上而下救国方案的最后一次努力,但无果而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成立,清廷退位,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落到了人民的肩上,只能靠自下而上的武力统一了,于是群雄并起、烽火连天。

如果欧战没有“及时”爆发,如果列强继续其自柏林会议之后减少内斗、一致对外的扩张策略,依中国当时严重的内乱程度看,最后的亡国应不会晚于1920年。

图:一幅作于1901年的关于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

由于最后没有亡国,也没有像非洲那样成为破碎的列国(fragmentedstates),官方史学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定性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严格讲,这里 “半殖民地”一词真正的含义其实就是“全部殖民尚未完成之地”,与非洲之间只有进程上的差别,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即使是非洲,也有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等几个地区未被完全殖民,所以并不能用中国有很多地方从未遭到外国侵入来说明中国不是殖民地。孙中山曾说:“中国不是一国的殖民地,而是所有国家的殖民地”,这是更为准确的一个说法。

将20世纪初的中国视为19世纪末非洲的翻版,也就理解了中国与非洲之间最深的那一层关系。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与二战后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本质完全相同,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产物、人民革命的结果,共同代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这就是中非之间“兄弟”关系的来源,难兄难弟,共同的历史遭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币换非洲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