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电路接地要不要敷铜接地

资深技术员, 积分 34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3 积分

0

资深技术员, 积分 34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3 积分

0
记得前几年画一个话筒放大电路,接地敷铜后反而有噪声了,现在要画个板要求模拟地要分开,如下图,不知道哪种方式好些.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中级技术员, 积分 1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1 积分

0

中级技术员, 积分 1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1 积分

0
供参考:1、分层。看图片是双面板,用一层做接地敷铜,信号线也在这层,另一层单独走电源。2、分块。截然不同性质的电路分块布局。3、过孔。过孔宁缺毋滥,根据分块放置。

高级工程师, 积分 55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57 积分

0

高级工程师, 积分 55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57 积分

0
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乱敷铜,敷铜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也会带来串扰。

高级工程师, 积分 75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5 积分

高级工程师, 积分 75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5 积分

要单点接地,电源地和信号地分开,不要形成地环路,否则会有噪声,
先画出简要的拓扑,然后跟着拓扑布线,覆铜与否,个人认为不要覆铜,
这个铜可能是数字地的铜皮。

高级工程师, 积分 75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5 积分

高级工程师, 积分 75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5 积分

资深技术员, 积分 34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3 积分

0

资深技术员, 积分 34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3 积分

0
谢谢大家的解答,看起来情况比较复杂,要慢慢消化一下,
扫描二维码,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敷铜作为PCB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管是国产的青越锋PCB设计软件,还国外的一些Protel,PowerPCB都提供了智能敷铜功能,那么怎样才能敷好铜,我将自己一些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给同行带来益处。所谓覆铜,就是将PCB上闲置的空间作为基准面,然后用固体铜填充,这些铜区又称为灌铜。敷铜的意义在于,减小地线阻抗,提高抗干扰能力;降低压降,提高电源效率;与地线相连,还可以减小环路面积。也出于让PCB 焊接时尽可能不变形的目的,大部分PCB 生产厂家也会要求PCB 设计者在PCB 的空旷区域填充铜皮或者网格状的地线,敷铜如果处理的不当,那将得不赏失,究竟敷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大家都知道在高频情况下,印刷电路板上的布线的分布电容会起作用,当长度大于噪声频率相应波长的1/20 时,就会产生天线效应,噪声就会通过布线向外发射,如果在PCB 中存在不良接地的敷铜话,敷铜就成了传播噪音的工具,因此,在高频电路中,千万不要认为,把地线的某个地方接了地,这就是“地线”,一定要以小于λ/20 的间距,在布线上打过孔,与多层板的地平面“良好接地”。如果把敷铜处理恰当了,敷铜不仅具有加大电流,还起了屏蔽干扰的双重作用。敷铜一般有两种基本的方式,就是大面积的敷铜和网格铜,经常也有人问到,大面积覆铜好还是网格覆铜好,不好一概而论。为什么呢?大面积敷铜,具备了加大电流和屏蔽双重作用,但是大面积覆铜,如果过波峰焊时,板子就可能会翘起来,甚至会起泡。因此大面积敷铜,一般也会开几个槽,缓解铜箔起泡,单纯的网格敷铜主要还是屏蔽作用,加大电流的作用被降低了,从散热的角度说,网格有好处(它降低了铜的受热面)又起到了一定的电磁屏蔽的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网格是使由交错方向的走线组成的,我们知道对于电路来说,走线的宽度对于电路板的工作频率是有其相应的“电长度“的(实际尺寸除以工作频率对应的数字频率可得,具体可见相关书籍),当工作频率不是很高的时候,或许网格线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一旦电长度和工作频率匹配时,就非常糟糕了,你会发现电路根本就不能正常工作,到处都在发射干扰系统工作的信号。所以对于使用网格的同仁,我的建议是根据设计的电路板工作情况选择,不要死抱着一种东西不放。因此高频电路对抗干扰要求高的多用网格,低频电路有大电流的电路等常用完整的铺铜。说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在敷铜中,为了让敷铜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那么敷铜方面需要注意那些问题:1.如果PCB的地较多,有SGND、AGND、GND,等等,就要根据PCB板面位置的不同,分别以最主要的“地”作为基准参考来独立覆铜,数字地和模拟地分开来敷铜自不多言,同时在覆铜之前,首先加粗相应的电源连线:5.0V、3.3V等等,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多个不同形状的多变形结构。2.对不同地的单点连接,做法是通过0欧电阻或者磁珠或者电感连接;3.晶振附近的覆铜,电路中的晶振为一高频发射源,做法是在环绕晶振敷铜,然后将晶振的外壳另行接地。4.孤岛(死区)问题,如果觉得很大,那就定义个地过孔添加进去也费不了多大的事。5.在开始布线时,应对地线一视同仁,走线的时候就应该把地线走好,不能依靠于覆铜后通过添加过孔来消除为连接的地引脚,这样的效果很不好。6.在板子上最好不要有尖的角出现(《=180度),因为从电磁学的角度来讲,这就构成的一个发射天线!对于其他总会有一影响的只不过是大还是小而已,我建议使用圆弧的边沿线。7.多层板中间层的布线空旷区域,不要敷铜。因为你很难做到让这个敷铜“良好接地”8.设备内部的金属,例如金属散热器、金属加固条等,一定要实现“良好接地”。9.三端稳压器的散热金属块,一定要良好接地。晶振附近的接地隔离带,一定要良好接地。总之:PCB 上的敷铜,如果接地问题处理好了,肯定是“利大于弊”,它能减少信号线的回流面积,减小信号对外的电磁干扰。

这个“斗地主”不错,很有讲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在实际中,单点接地用的比较多~

请问多个绕组独立整流输出对称电压且都有电容排时如何做到一点接地?
以变压器的出线地端口相连还是以电容排的出线口地相连成点?

为什么都没人来说呢,看看保护接地~


是不是第一种与第三种方式更加好一些?

能否说说为什么会觉得第二种会比1,3两种差些呢~

这个可能会导致地电流回路。

形成环路,封闭环在外界电磁场影响下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从而产生电流,电流在地线阻抗上有电压降,容易导致共阻抗干扰。

在多级串联的信号放大电路里,及相应的PCB布线时,也会遇到类似情况的问题。

晶斑竹看看下图的接地方式如何~

图中的1 2 3 是什么?

1 2 3 表示各设备的地线引出端~
那个电阻符号表示引出线的线路阻抗。

我觉得是一种良好的接地方式。

我有以下两个看法,不知是否多虑了:
1,如果设备多,地线是不是要很多,线业需要比较长,线路阻抗也应该加大了吧~
2,在高频下,会不会出现各接地线间的相互耦合~

如是用于防止设备漏电的[安全保护接地],不存在第2种说法吧?

嗯,是的,防止设备漏电的话,这时候就不存在第二种说法了~
我们在实际的应用中,信号的接地方式也经常有采用这种并联单点接地方式~
如果存在上面的第二种说法,那么有没什么解决办法呢,或者说更优的接地方式~

一点接地法,又叫星形接地法,也即并联接地法,这种接地方法
有其优点,但也有缺陷,串联接地法正好能弥补并连接地法的不足。

我这么理解晶斑竹的意思:
在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里,我们可以采用以上两种相结合的混合接地方式,来避免缺陷,相当于取长补短。

关于接地,用图来说明更形象,把上面的文字用图来表达:

能否画一张隔离AC/DC稳压电源(UC3845)的等效图发上来?我画图太慢了,内容如下:
热端地为:共模、差模EMI滤波地 整流滤波地 PWM芯片地 开关功率管地 副电源滤波地 Y电容地
冷端地为:变压器副边绕组地 Y电容地 DC滤波地 稳压基准地 采样地 输出地

方框图用PPT画就可以了,关于这个我刚好有原理图,看看哪里还要改的:

整流桥前面的EMI滤波部分:

图中PE线的地 热地 冷地的[地符号]并不相同,这个例子里基准地与采样地可理解为是重合的。

可惜因不是PCB布线,有些问题还不好分析...呵呵...

的确,这个不直观,看不出有单点接地啊什么的~~
实际做上面的电路时,不是用万用板搭的,就是自己随便布的PCB,有些得用跳线才能实现单点接地~
不知晶斑竹有没有这方面的典型PCB布线,有的话给我们分析分析最好了~

我个人认为这个画法是不是有点简单了,这看起来只代表了每个模块的电源地,而实际上每个模块中除了电源地外,还有个信号地的问题,最重要是,信号要在各模块中传输,这时信号的地线与电源的地线是无法分离的,此时才会感觉复杂,倒是模块间要不要连信号地?不连时用哪条做屏蔽地?
当一个模块中出现从小信号到大信号的放大时,如何接地?比如运放的供电是小供电,但运放与后级共同组成输出,此时对这级运放而言,该如何接地?

这个是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且在实际布板中,能做到数字地和模拟地分开并不容易

接地的话,尽量还是单点接地,

下图也是单点接地,也分析分析:

是的,这个叫:串联地线单独一点接地~

哈哈...是的,但其性质上已属[串联]了啊。

关于接地方式的主要种类,这里给出一个框图:


浮地里面还可分1.电阻悬浮;2.电感悬浮;3.电容悬浮
这事还真是一言难尽的.....

一看晶斑竹的帖子开头,那么多地,被唬住了,还真的是六神无主了~
每一个学问,要深究下去,都不简单。。。

这个画的是原理图还是PCB示意图呢?这个地线拉很长接一起和找最近的点接一起效果是不是也不一样哦

当然是指原理框图了,PCB的可以看斑竹帖出来的~
地线的长短,阻抗不同,效果是不一样的。

学习哦,这是好贴,结果看名字后几次就没进来,想着谁啊,还讨论都地主,呵呵 看来是我错了

38楼是我刚学(1998年)做充电器时画的UC3842 PCB 布线,各位看看有多少问题存在?

刚学布板就布这样,很了不起啊~

这个PCB只注重了空间均布问题与PCB板上透孔散热(外壳为上下通风式塑壳)问题,
其实[地线]的[合理性]并不怎样,[无奈]的地方不少。

想必晶斑竹现在已经炉火纯青了吧~
差距啊,想想我刚布的时候,回路面积大,直角,锐角,不紧凑。。。这些都犯了遍~~

前辈高人呀,98年还在上初中。
强贴。之前居然没看到。。

在分析接地问题时,搞清楚并联接地与串联接地的各自优劣特点是基础的基础。

可以看出,A、B、C各点的电位不仅不为零,而且受其它电路的影响,从防止和抑制干扰的角度,这种接地方法不好。

这些是示意图,很好分析~
要是能有个实例就更好了~
我们都说,要功率地和信号地要分开,单点接地,但实际中往往因为面积、体积的要求,无法做到这一点~
尤其是单点接地,我们常常都是串联接地~

的确,实际上很难都做到,也不是全都需要~
并不是所有的都要并联单点接地,也并不是所有的都要单点接地~

大家分析一下,下面的图1与图2,哪个接法好~

这个应该是第2种好,结合去耦电容会更好一些。

请说说你47楼的答案吧。。。。。

电源线要尽可能地靠近地线,49楼的斑竹不是已经回答了吗~~

既然有3这种接法,实际中也有用到,肯定也有它的可取之处~
优点:这种接地方法的结构比较简单,各电路的接地线短,电阻较小,在设备机柜中是常用的一种接地方式。

设备机柜我不太清楚,记得过去在主频不高的数字电路里,这样布线比较常见。

大家再分析一下,图1和图2的布线安排:

在线路板上没有布线的地方全部铺上地线怎么样?

这个得看具体情况了,我个人是偏爱这么干,大部分情况是利大于弊的。

这个得考虑到EMC的设计~~

在做大功率的时候,我们经常采用双管并联,在PCB上该如何放置这两个管~

那样并的话,对普通的MOS好像没什么问题,可对于coolmos就不行,炸管,而其他的不会。。。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能否解释一下?

因为我们用的英飞凌的coolmos时,用图1的步法碰到这样的情况:
单个coolmos没问题;两个并,炸一个。
换其他的mos,单个,两个并都没问题。
我们也不解,最后打电话到英飞凌那咨询,得到的回复是coolmos并联很要求对称性,推荐用上面我帖出的图2的布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敷铜接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